前路椎间融合手术

2024-08-20

前路椎间融合手术(精选八篇)

前路椎间融合手术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9月~2012年2月我院收治并确诊的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36例, 排除手术禁忌症, 患者均有手术指征:保守治疗3个月以上, 症状未见明显缓解、甚至加重。按术式分为:前路组18例和后路组18例。其中男28例, 女8例;年龄39~52 (45.3±6.5) 岁;病程0.5~3.7年;单间隙28例, 双间隙8例。两组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1.2.1 前路组

行前路融合手术治疗:全麻下仰卧位, L3/4以上以及L4/5间盘选择剖腰切口, L5/S1采用下腹正中切口, 依次切开腹白线, 腹膜外钝性分离, 结扎骶前正中血管并保护髂管防止误伤, 定位后行“工”型切开椎间盘纤维环, 经腹膜外操作清理病灶, 置入前路椎间融合器并缝合前部纤维环。病变椎间管据情况可行钢板固定, 行钢板固定患者术后卧床休息3d即可在保护措施下适当下床活动。

1.2.2 后路组

行后路融合手术治疗:全麻下俯卧位, 取后正中切口, 选择症状更重侧行分离暴露病变椎板间隙操作, 再行开窗以暴露病灶椎间盘, 切口并完全清除髓核组织, 用咬下的棘突或自体髂骨填入椎间融合器再于椎间隙植入, 据情况以椎弓根螺钉行单或双侧固定, 术中合理保护椎间小关节、棘间韧带及神经根, 放置引流管后逐层缝合。术后卧床休息7d即可在保护措施下适当下床活动。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前和术后VAS (视觉模拟量表) 评分考量疼痛症状, 比较术后1年腰椎融合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中情况比较见表1。

2.2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见表2。

注:P<0.05

注:与术前比较, P<0.05

3 讨论

椎间盘源性腰痛是由于椎间盘内紊乱刺激其疼痛化学感受器而引起, 其紊乱因素包括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炎症、椎间盘内破裂和神经分布异常等[1]。保守治疗往往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其临床疗效欠佳。椎间盘置换术由于治疗费用高和应用时间短等限制, 国内尚未广泛应用, 而椎间盘切除并行椎体间融合术是目前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最有效方案之一[1,2]。但有关后路或前路椎间融合术之间的对比研究临床报道尚属少见, 因此, 笔者通过对比两者间的术中情况与临床效果, 旨在为临床提供合理参考。

研究显示, 行前路椎间融合术手术时间长于后路组, 且术中出血量明显高于后路组 (P<0.05) , 可能由于椎间盘源性腰痛以L4/5和L5/S1最为常见, 前路手术更易损伤腹腔大血管[1,2], 提示前路手术中应注意术中出血的预防和处理。两组临床效果显示, 术后3个月和1年VAS评分及术后1年腰椎融合率比较, 两组间均无显著差异 (P>0.05) 。

总之, 应用前路或后路椎间融合手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均疗效确切, 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手术方案, 前路手术中更应注意术中出血的预防和处理。

摘要:选取2007年9月~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确诊为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36例, 随机分为前路组和后路组, 各18例, 分别行前路融合手术治疗和后路融合手术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术中情况及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 (P>0.05) ;前路组术中出血量明显高于后路组 (P<0.05) ;两组术后3个月和1年VAS评分均较手术前显著改善 (P<0.05) , 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P>0.05) ;两组术后1年腰椎融合率无显著差异 (P>0.05) 。应用前路或后路椎间融合手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均疗效确切, 应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手术方案, 前路手术中更应注意术中出血的预防和处理。

关键词:前路椎间融合手术,后路椎间融合手术,椎间盘源性腰痛,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庞晓东, 杨洪, 李端明, 等.椎间盘源性腰痛研究进展[J].脊柱外科杂志, 2012, 10 (6) :381-394.

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手术护理 篇2

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间于我院接受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手术治疗的27例患者护理经验进行总结。

结果:患者术后无感染,骨块无移位,融合良好,无护理并发症发生。

结论:对患者良好的手术护理可提高患者康复水平,使手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颈椎前路 椎间植骨 外科手术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93-01

颈椎病危害性较大,多采用手术治疗[1]。颈椎前路手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及颈椎骨折脱位并高位截瘫的有效方法之一[2]。但由于颈椎解剖复杂、位置重要,手术中涉及诸多重要组织,术后常会出现各种并发症[3]。为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手术护理尤其重要。现选取部分我院进行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术治疗的护理体会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间于我院接受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手术治疗的27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龄44~62岁,平均年龄(51.7±3.5)岁;病因:脊髓型颈椎病10例,颈椎骨折并瘫痪8例,神经根型8例,椎动脉型1例。治疗效果:治愈2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3%。

2 术前护理

颈前路手术部位较高,且椎间植骨手术持续时间较长,出血可能较多,术中对神经牵拉刺激较重,大多数患者对手术抱有恐惧心理,顾虑较多。术前巡回护士应注意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向患者介绍手术治疗的必要性,消除其紧张情绪,使病人保持良好的心态,主动配合治疗。除此以外还需及时做好各项常规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①备血并做好各种常规化验、拍片、心电图等一般检查;②协助病人做好手术体位练习。颈前路手术一般行右侧横切口,术前应嘱患者练习将气管和食道往左侧推拉,减少对术野暴露的影响。患者术后一般为卧位进食,术前应重视训练,以减少对术后进食量的影响并预防进食窒息的发生;术前嘱患者自行练习最大限度向颈部左侧推移气管,指导患者进行有效深呼吸及咳嗽运动,以增加肺通气量,利于痰液排除;③嘱患者训练平卧床上解大小便,以避免术后因排便习惯改变所致尿漪留和便秘;④其他:术前一周鼓励患者多食营养丰富的食物,体质差者可适当补液,必要时补血,以增强患者对手术创伤及术后能量消耗的适应能力。还可以让患者试带颈胸石膏或石膏围领,以减少术后不适对愈合造成的影响。

3 术中配合

3.1 巡回护理。巡回护士应坚守岗位,配合麻醉医生进行麻醉,保持输液和静脉通路通畅,维持正常的血压、脉搏和呼吸。术前做好患者体位固定与护理,防止患者颈部扭转及术中出现压伤,给手术带来不便及并发症的发生。术前遵医嘱使用抗生素,为避免脊髓减压伤,摘除椎间盘的减压手术需给予激素,巡回护士应积极配合。

手术过程中保持颈中立位,避免过伸时脊髓变粗变短影响手术,损伤脊髓,同时协助手术医师观察患者发音情况和肢体活动情况,以免损伤喉反神经和监测脊髓功能;观察患者缺氧症状,经常查看吸引瓶中的出血量,了解患者血压变化,及时发现病情异常变化。并督促术者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严格控制手术参观人员,尽量减少手术室内人员流动,杜绝感染及噪音。

3.2 洗手护理。洗手护士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术前了解病情及手术方案,提前准备好一些特殊的手术材料及器械,熟悉器械性能及手术步骤,术中思路与术者手术步骤保持一致,精力集中,主动无误的传递合适的手术器械,使术者专心手术。还要监督术者,并提醒术者手术器械及物品放置,防止器械或物品留在患者体内;手术结束后与巡回护士共同清点台上物品。

4 术后护理

4.1 术后常规护理。对患者进行严密的生命体怔监护及身体护理。术后24h内因搬动、体位改变及患者血容量不足、颈部出血等,可使血压下降,应严格监视患者血压变化;指导病人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困难、创口内出血窒息和入睡后呼吸抑制是本手术最危险的并发症[4],要特别注意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强弱的变化,并适度调整氧流量。若患者出现口唇青紫、鼻翼煽动等极度呼吸困难,应立即剪开缝线减压,给予吸氧。对于痰液过多过稠者,可适当增加雾化吸入的次数,必要时定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

4.2 术后颈部制动。患者术后一定要立即用适宜的颈领固定颈部,保持颈椎的稳定性并防止颈椎过伸过屈及旋转活动而造成植骨块脱出[5]。对全身消瘦、瘫痪、原有褥疮者,可2h小幅度翻身一次,翻身时需由两人协同操作,注意颈、肩和躯干部同时翻动,保持颈与脊柱在同一轴线上,防止颈椎错位或植骨块脱出;侧卧时应颈部垫枕,避免颈部屈伸、扭曲。

4.3 并发症的控制与预防。首先是预防感染:感染是患者术后首要控制对象,使用何种抗生素及其用量应严格按医嘱执行,并注意观察其疗效及毒性反应,掌握发生反应的处理方法,维持最好的有效血药浓度及时间,以防止感染而致的硬膜外脓肿或感染性脊髓发炎所致的四肢瘫痪。患者术后卧床时间较长,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不畅易引起肺不张而引起肺部继发感染[6],因此要鼓勵患者咳嗽、咳痰,每日深呼吸至少5次,以利于肺部扩张,增加肺活量,消除分泌物。

手术切口护理:术后应密切观察切口渗血情况,并注意伤口周围有无肿胀,当切口渗血较多时,应查看切口并询问患者呼吸情况。如发现切口周围隆起,张力增大,颈部增粗,患者主诉胸闷、气短、呼吸不畅或困难时,应考虑有血肿可能,须立即通知医生予以处理。

预防喉头反应性水肿:颈前路间盘切除椎间植骨术对患者气管及食道的牵拉较大,加之血肿的压迫,往往可引起患者吞咽及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术后应注意患者反应,本研究对象无上述情况发生。

预防脊髓反应性水肿:手术创伤可引起脊髓反应性水肿或因局部渗血较多压迫脊髓,造成肢体不同程度的麻木,活动障碍,甚至瘫痪加重,术后护理应严密观察患者四肢的皮肤感觉,并注意患者大小便排泄是否正常、有无失禁的现象。如发现异常应立即报告医生予以处理,本研究对象无上述情况发生。

4.4 康复护理。手术第二天如无并发症发生,可指导病人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首先,肢体能活动的患者均要求作主动功能锻炼,以增强肢体肌肉力量,防止肌肉废用性萎缩,循序渐进,鼓励并督促患者坚持锻炼,病情允许,鼓励患者早期离床活动,应有专人看护,注意保证周围环境的安全,预防意外发生;其次,被动功能锻炼,保持关节韧带活动度,减慢肌肉萎缩,防止肌腱韧带退化和关节强直而失去正常功能。各关节各方向被动活动时,幅度应从小到大,髋关节伸展及内旋,膝关节屈伸,踝关节内外旋等运动。

5 结论

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术治疗效果良好,骨块无移位且融合良好,术后无感染,并发症较少。良好的手术护理可以提高患者对手术的接受程度,并能够预防各部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康复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Ando T.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sis[J].Rinsho Shinkeigaku.2012,52(7):469-479

[2] 王岩,白一冰,肖嵩华,等.颈椎病前路择期手术术后早期并发症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4,2(42):538-541

[3] 金大地,王健,瞿东滨.颈椎前路手术早期并发症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华骨科杂志,2005,25(2):102-106

[4] 陈雄生,贾连顺,曹师锋,等.颈椎前路手术的并发症[J].中华骨科杂志,2004,23(11):644-649

[5] 周萍,赵志红,瞿莉.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78例围手术期护理.山西医药杂志,2011,7(40):731-732

前路椎间融合手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本院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联合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行颈前路融合术的颈椎病患者30例。其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0例, 年龄37—50岁, 平均 (43±2.7) 岁, 单节段18例, 双节段12例, 手术部位共26节段, 含C3-45节段, C4-510节段, C5-68节段, C6-73节段。所有患者根据临床症状、体征、相关影像学检查确诊, 排除格林巴利综合症、脱髓鞘病等病变和其他手术禁忌症。

1.2 治疗方法:

术前予患者气管推移训练, 行全身麻醉, 术中取仰卧位, 软垫垫颈, 固定头部, 颈前右侧做一横切口, 显露手术椎节, 采用C型X线机定位, 撑开病变间隙相邻椎体, 切除病变椎间盘、上下终板软骨、椎体前、后缘增生骨赘、后纵韧带, 调节颈椎椎体牵开器张力以恢复颈椎生理前凸及椎间隙高度, 置入切迹颈前路椎问融合同定系统, 以直视下无间隙为准, 并采用C型臂X线机确认, 选择并置入假体型号和相应羟基磷灰石填充材料, 透视效果满意则植入固定螺钉, 后取出瞄准器、椎体撑开器, 检查无活动性出血则放置引流条, 关闭切口;术后2d让患者戴颈托下床适当活动, 并逐渐进行功能锻炼[1]。

1.3 疗效观察: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JOA评分、VAS评分。JOA评分分值0—29分, 分值越高说明患者颈椎神经功能越好, 其中<10分为差, 10-15分为中度, 16-24分为良好, 25-29分为优。VAS评分分值0—10分, 分值越大说明疼痛感越强。

2 结果

治疗前, 30例患者的平均JOA评分为 (8.2±1.5) 分, 平均VAS评分为 (7.2±1.1) 分;治疗后, 30例患者的平均JOA评分为 (15.2±2.3) 分, 平均VAS评分为 (1.5±0.8) 分。治疗前后的比较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包含椎间融合器、钛合金固定板、椎间螺钉结构3部分, 同时具备了椎间融合器和前路同定板的优势[2]。在本研究中, 将该系统应用于颈前路融合术中, 患者颈椎功能JOA评分从治疗前的 (8.2±1.5) 分提高到 (15.2±2.3) 分, VAS评分从治疗前的 (7.2±1.1) 分下降至 (1.5±0.8) 分。可见, 将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应用于颈前路融合术中, 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 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 应用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汪冉, 王炤, 赵志芳.ACIF在颈前路减压融合术的应用[J].颈腰痛杂志, 2012, (6) :64.

1例颈前路椎间盘置换术的手术配合 篇4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 39岁, 因四肢无力、麻木、行动困难入院。经MRI、CT检查诊断为混合型颈椎病, 于2008年9月在全身麻醉+颈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颈前路C6-7髓核摘除C6-7人工椎间盘置换手术, 术程顺利, 术毕患者安返病房。术后行抗生素治疗, 伤口1期愈合, 症状缓解, 近期效果满意, 无并发症, 痊愈出院。

2 手术方法

全身麻醉+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后病人取仰卧中立位, C型臂X光机定位行颈椎前入路术式, 显露锥体后, 将病变椎间盘摘除, 用磨盘磨制出与人工椎间盘相匹配的骨面, 行椎管减压后, C型臂X光机透视下植入人工椎间盘。

3 手术配合

3.1 术前准备

3.1.1 术前访视

术前1 d巡回护士到病房访视患者, 阅读病例, 了解病情及各项检查结果。向患者及家属介绍颈前路椎间盘摘除、人工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方法、原理、步骤、优点及术后注意事项。说明该手术保持传统颈前路减压、融合术的良好效果, 同时取得了很好的术后稳定性, 保持颈椎的正常活动度, 优于其他术式, 是治疗颈椎病最有发展前景的方法, 以消除患者紧张、恐惧和担忧心理, 增强手术信心, 以便更好地配合手术。

3.1.2 环境及器械准备

手术安排在较大的无菌手术间, 常规备颈椎器械、MAQUET可透视骨科手术床、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专用器械、C型臂X光机、高速磨钻及电钻、单 (双) 级电凝、MAQUET颈椎手术外固定架、另备急救车及其用物。

3.2 术中护理

3.2.1 巡回护士配合

(1) 术前静脉通路应建立在下肢, 术中保持输液和负压吸引的通畅。 (2) 严格控制参观人员, 杜绝一切感染源。术前30 min用一剂抗生素, 手术时间超过3 h需加输一剂抗生素。 (3) 协助麻醉医师完成麻醉。 (4) 正确摆放体位是手术成败的关键[1]。患者取仰卧中立位, 取掉MAQUET手术床的床头, 换上专用的MAQUET颈椎手术外固定架, 颈下垫一合适高度的垫枕, 使颈部呈后伸位, 并用3 cm宽度胶布把患者头固定在外固定架上, 保持正常的颈椎前弓, 而且不左右偏, 避免头旋转, 保持此体位手术过程中不变。 (5) 安装并检测各种仪器, 使之处于工作状态。把各仪器与手术台上的器械连接好, 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术中协助手术医师使用C型臂X光机透视定位。 (6) 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和手术进程, 保证输液通畅。保持导尿管通畅。在使用高速磨钻时, 观察有无颈脊髓及神经损伤的并发症。

3.2.2 器械护士配合

(1) 术前认真清点各类器械, 协助手术医师常规消毒铺巾、递手术薄膜、手术刀及纱布。 (2) 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颈阔肌, 沿胸锁乳突肌间隙向内分离, 经颈动脉鞘内侧达颈长肌前并分离, 显露C6-7椎体前方, C型臂X光机透视确定病变椎间盘。 (3) 放置人工颈椎间盘置入系统, 摘除病变椎间盘。 (4) 椎体椎板成形及椎管减压。 (5) 假体植入术者调节颈椎体牵开器张力, 使脊椎生理前凸及椎间隙高度恢复后, 选择并传递假体试模直视下植入, 根据试模选择同型号假体植入椎间隙。假体准备:将假体放入盛有200~300 mL生理盐水的弯盘中, 用一密封塞旋入假体一面的端口, 顺时针旋转直到手柄自断, 反复挤压直到流出的盐水无气泡, 将第二个密封塞插入端口并继续转动密封塞直到手柄自断。 (6) 取下椎间隙撑开器, 再次C型臂X光机透视观察假体位置满意, 放置负压引流管, 关闭切口。

4 小结

颈人工椎间盘假体置换术保持了传统颈前路减压、融合术的良好效果, 同时取得了很好的术后稳定性, 保持颈椎正常的活动度, 优于其他术式, 是治疗颈椎病最有发展前景的方法。此手术器械操作复杂, 难度大, 要求高, 每一步都需要非常精细的操作, 手术室护士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熟练整个手术步骤和全套手术器械的安装及操作, 与术者密切配合, 使患者安全度过手术期。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准确传递各类手术器械、协助术中检查是手术成功的保证[2]。

参考文献

[1]Sekhon L H.Cervical arthroplasty in the management ofspondylotic myelopathy[J].Spinal Disord Tech, 2003, 16:307-313.

前路椎间融合手术 篇5

1.1 一般资料

本组35例, 男23例。女12例, 年龄31~65岁, 平均45.3岁。

1.2 发病特点

有明确外伤史者11例, 其中8例为车祸伤, 1例为骑自行车跌伤, 2例为行走跌伤。长期从事低头工作者11例。无明显诱因者7例。病程6 d至3年, 平均8.5月。

1.3 临床表现

均有颈肩部酸痛不适。单臂放射性疼痛、手指麻木者17例, 双上肢疼痛伴手麻13例, 双上肢疼痛、双手麻木伴行走不稳、小便功能障碍5例。

1.4 MRI表现

本组35例术前均行MRI检查。中央型突出13例, 侧方型突出22例。横切位像见脊髓受压变形, 横切面积明显减小。矢状位上脊髓矢状径变小, 相应平面脊髓变扁或出现凹陷。7例受压节段T 2 W脊髓信号增强, 其余无变化。

1.5 神经功能评价

依照JOA评分法, 0~4分2例, 5~8分17例, 9~12分13例, 13~16分3例, 平均评分为9.6分。

1.6 手术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常规颈丛麻醉, 垫高患者的肩背部, 颈部略后仰, 常规消毒铺巾, 手术入路取右侧沿胸锁乳突肌内侧斜形切口, 切开皮肤, 皮下组织, 从颈动脉鞘和内脏鞘间隙钝性分离, 显露椎体;透视定位, 放置牵开器, 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和椎体间高度, 彻底摘除椎间盘, 充分减压, 制作骨槽, 取患者自体与骨槽同样大小髂骨骨块植骨;放置椎体前路钢板, 拧入螺钉固定, 留置术口引流, 逐层缝合关闭术口。

1.7 术后处理

术后使用预防感染、消肿脱水等对症治疗3~5 d;术后第2天予拔除引流管, 术后行颈椎正、侧位X线片检查, 以查看髂骨植骨以及钢板螺钉的位置;第2~3天配带颈托下地行走, 颈托配带3个月。

2 结果

本组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 随访时间3~24个月, 平均13.6个月。所有病例钢板螺钉位置可, 无植入椎间隙, 术后所有病例均未出现声音嘶哑、喉头水肿以及神经脊髓的损伤, 均无钢板螺钉断裂、滑脱等手术并发症。植骨融合好, 融合时间3~6个月。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 按依据JOA评定标准:优17例;良14例;好转4例;JOA评分由术前的平均9.6分上升至平均14.8分。无不满意病例, 总有效率100%, 优良率为89%。

3 讨论

3.1 颈椎手术治疗的原则

目前临床公认的颈椎手术治疗原则如下[1]: (1) 彻底摘除对脊髓的压迫, 使病变的脊髓形态和椎管容量恢复正常的; (2) 恢复颈椎正常序列以及颈椎正常的生理曲度和椎体高度; (3) 充分而且有效的植骨使得椎体获得比较牢固的骨性愈合; (4) 尽量少固定椎体节段, 保留颈椎的功能作用。

3.2 目前在脊柱骨科临床上, 越来越多的颈椎疾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最常采用的是前侧和后侧入路手术[2,3]。是否可以达到上述颈椎外科手术原则, 根据不同的病例,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选择颈椎不同的手术入路至关重要。

3.3 颈椎前路手术的适应证与优点

适应证: (1) 颈椎间盘突出症[4]; (2) 脊髓型颈椎病伴有椎体后缘的大骨赘 (大小>3 mm) ; (3) 颈椎失稳; (4) 颈椎椎管狭窄症; (5) 颈椎后纵韧带钙化症; (6) 进行后路手术术后脊髓压迫解除不完全。

优点: (1) 手术入路局部解剖相对简单, 术野暴露清楚; (2) 术中出血量少; (3) 可以完全摘除颈髓前侧的压迫:颈椎间盘、骨刺等; (4) 颈椎间植骨融合以及钢板内固定使得颈椎稳定性增加; (5) 近期及远期疗效满意。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颈3、4椎间盘突出虽发病率低于下颈段, 但因其位置较高, 暴露困难, 故在治疗上较下颈段间盘突出困难。如果术中过度牵拉或锐性拉钩刺伤颈前结构, 导致喉头水肿, 可危及生命;损伤食管, 引起吞咽困难。因此, 我们手术操作应小心谨慎, 动作轻柔, 不可草率、匆忙, 尤应避免强力锤击震动。必须植骨牢固, 坚强固定钢板, 并要重视重建颈椎的生理曲度, 术后合理应用抗生素, 注重术后护理。

摘要:目的 探讨单纯前路治疗颈3、4椎间盘突出的手术方法。方法 对2010年1月-2013年2月35例颈3、4椎间盘突出施行颈前路环钻减压+髂骨植骨融合手术, 术后观察脊髓继发损伤、植骨融合率、椎间高度维持情况。结果 35例患者随访平均18.6个月以上, 均未出现脊髓继发损伤, 术后脊髓功能明显改善, 均获得牢固的骨性融合。按依据JOA评定标准, 优17例;良14例;好转4例;JOA评分由术前的平均9.6分上升至平均14.8分。无不满意病例, 总有效率100%, 优良率为89%。结论 前路一期手术治疗颈3/4椎间盘突出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前路手术,颈3/4椎间盘突出症

参考文献

[1]袁文.颈椎固定融合存在的问题与进展[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2, 12 (3) :327.

[2]Narotam PK, Pauley SM, McGinn GJ.Titanium mesh cages for cervical sPine stabilization after corPectomy:a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study[J].J Neurosurg, 2003, 99 (2 SuPPl) :172-180.

[3]Sakaura H, Hosono N, Mukai Y, et al.Long-term outcome of laminoPlasty for cervical myeloPathy due to disc herniation:a comParative study of laminoPlasty and anterior sPinal fusion[J].SPine (Phila Pa 1976) , 2005, 30 (7) :756-759.

前路椎间融合手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80例下腰椎不稳症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符合《现代骨科疾病诊断与治疗》[3]中下腰椎不稳症诊断标准,经影像学检查确诊。排除合并其他腰椎疾病者、年龄超过70岁者。按照数字表法将80例患者分为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ALIF)组和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PLIF)组,每组40例,其中ALIF组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35~67岁,平均年龄(45.73±7.12)岁,平均病程(5.16±3.28)年,腰椎滑脱30例(退行性滑脱20例、峡部裂性滑脱1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6例,椎管狭窄4例;PLIF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36~68岁,平均(46.88±7.97)岁,平均病程(5.20±3.17)年,腰椎滑脱27例(退行性滑脱18例、峡部裂性滑脱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8例,椎管狭窄5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LIF组采用前入路,取左腹部倒八字切口入路,测量并选择适合腰椎前路融合器将充满松质骨cage置入并使用腰骶椎前路钢板内固定;PLIF组采用后路,测量并选择适合腰椎后路融合器将充满松质骨cage置入并紧固钉棒。两组患者均在C臂机X线透视复位良好后放置负压引流管并逐层关闭切口。术后引流管留置24~48h,抗生素连用5d预防感染,两组均需腰围固定保护2~3个月。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观察治疗前后患者椎体高度[6]、JOA评分变化[7]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所有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9.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以(±s)和百分率分别表示计量结果和计数结果,使用t检验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LIF组患者术中平均出血量(585.89±28.66)m L,平均手术时间(152.83±27.81)min,均明显低于PLIF组的(725.91±29.69)m L及(224.64±29.81)min,差异极显著(P<0.01)。

两组患者治疗后1年椎体高度均明显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1年椎体高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及治疗后1年JOA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及治疗后1年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ALIF组术后8例(20.00%)发生腹胀,采取禁食及胃肠减压等对症处理后明显改善;PLIF组术后10例(25.00%)出现神经根牵拉表现,采取脱水等对症处理后逐渐消失。ALIF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PLIF组,差异具有显著性。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钉等情况,X线复查显示骨折愈合均良好。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椎间高度、JOA评分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3 讨论

前路椎间融合手术 篇7

关键词:颈椎间盘突出症,颈前路手术,颈后路手术,临床疗效

颈椎间盘多节段突出症主要是指三个以上 (包括三个) 节段的颈椎间盘突出导致的临床症状, 因为该病存在多个节段的脊髓受压, 脊髓的前后一般均有压迫, 所以手术入路与手术方式的选择在医学界存在较多争议。传统颈前路减压椎间植骨术已经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颈椎病, 但是该手术存在着骨不连、颈椎反曲畸形、骨块滑脱、塌陷等并发症[1];颈椎钢板内固定术具有即可稳定、高植骨融合率、术后外固定方便、可以早起活动等优势, 其临床价值已经被临床实践证实[2]。本文选择了50例颈椎间盘多节段突出症患者, 分别采用了颈前路手术和颈后路手术治疗。现将有关资料和结果整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于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共收治50例颈椎间盘多节段突出症患者。其中26例患者采用颈前路手术治疗, 视为观察组 (n=26) , 组中男性14例、女性12例;年龄最小41岁, 最大68岁, 平均 (51.3±4.6) 岁;3个节段突出20例, 4个节段突出6例;突出节段分布, C3~C6节段突出13例, C4~C7节段突出7例, C3~C7节段突出6例。其余24例患者采用颈后路手术治疗, 视为对照组 (n=24) , 组中男性13例、女性11例;年龄最小40岁, 最大69岁, 平均 (51.5±4.7) 岁;3个节段突出19例, 4个节段突出5例;突出节段分布, C3~C6节段突出11例, C4~C7节段突出8例, C3~C7节段突出5例。

1.2 手术方法

1.2.1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采用摘除病变椎间盘、选择性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及前路钢板固定, 采用长节段自锁长钢板固定 (Orion钢板4例, Zephir钢板3例, Codman钢板19例) 。3个节段突出的20例患者中, 行1个椎体次全切术及2节段椎间盘摘除术者6例、行2个椎体次全切术及2节段椎间盘摘除术者14例;4个节段突出6例患者中, 行2个椎体次全切术及2节段椎间盘摘除术者4例、行3个椎体次全切术及1节段椎间盘摘除术者2例。术后前路手术者随访0.5~4.5年, 平均 (2.2±1.2) 个月。

1.2.2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全椎板减压、侧块钢板固定。所有患者均采用全椎板减压及Axis侧块钢板固定。术后前路手术者随访1.5~5.0年, 平均 (3.2±1.1) 个月。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2组患者术前、术后的JOA评分[3]、硬脊膜囊矢状径以及术后改善率、术后并发症等四个指标。术后改善率= (术后评分-术前评分) / (17分-术前评分) ×100%。

1.4 统计学处理

本组数据采用SPSS15.0软件包进行处理, 术后改善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 均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患者的术后JOA评分和硬脊膜囊矢状径相对于术前均有显著改善 (P<0.05) , 但观察组患者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P<0.01) ;观察组的术后改善率优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稍高于对照组, 但是差异不显著 (P>0.05) 。见表1。

3 讨论

颈椎间盘多节段突出症是由于多个连续节段或者不连续节段椎管前方或者后方病变对脊髓和神经有压迫作用, 会对患者的身体活动产生不利影响。目前治疗颈椎间盘多节段突出症主要有颈前路手术治疗和颈后路手术治疗两种手术方式。但是因为该病导致多个水平脊髓的受压来自于前方, 所有颈后路手术方式很难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而前路减压是治疗颈椎间盘多节段突出症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方法, 其中, 颈椎椎体次全切除术和椎间盘切除术在临床上应用范围最广, 不仅能够获得较好的减压效果, 同时还是提供自体骨移植材料[4], 提高治疗效果。

注:相对于术前, *P<0.05;组间对比, ΔP<0.05;组间对比, ▲P>0.05

颈椎间盘多节段突出症患者的颈脊髓前方由于压迫作用会在前面形成多个深浅不一、形似锯齿的压迹。颈前路手术可以将椎间盘核突出物 (或者脱出物) 、后纵韧带、增厚韧带、骨赘等直接清除, 减压的效果会更加有效、直接、彻底。植骨之后, 由于能够扩大椎间孔面积、恢复椎间隙高度, 原本对神经根的压迫得以彻底解除;此外, 植骨能够伸展后方皱缩前凸的黄韧带, 可以更加充分地减轻颈脊髓的压迫。相对于颈前路手术, 颈后路手术解除前方压迫效果的满意度较低, 也无法很好地减轻脊髓前的压迹。吕守正等[5]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椎间盘切除进行减压, 同时取自体髂骨植骨配合颈前路钢板、椎间融合器内固定治疗35例颈椎间盘多节段突出症患者, 33例患者获得随访, 术后JOA评分 (14.1±0.39) 显著由于术前 (8.88±0.64) (P<0.05) , 术后改善率10%~90%, 平均为61%, 研究认为, 颈前路手术是治疗颈椎间盘多节段突出症的首选方法。陈奋勇等[6]研究同样证实颈前路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有较高的临床价值。金正帅等[7]则对比了前后路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 研究证实, 前路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其临床效果显著由于后路手术。

本研究证实, 颈前路手术治疗颈椎间盘多节段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显著。术中需要注意, 对所有突出及邻近明显退变节段均应彻底减压, 不能姑息, 节段会使退变加快, 导致病变复发;否则融合邻路减压应彻前, 如无硬脊膜粘连情况, 增厚的后纵韧带亦应彻底清除直至显露硬脊膜。随着内固定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该手术方式将会成为治疗颈椎间盘多节段突出症的主要方式。

参考文献

[1]陈鹏, 席焱, 谢宁, 等.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手术方式探讨[J].脊椎外科杂志, 2006, 4 (5) :266-269.

[2]李建光, 苗军, 夏群.前路椎间融合器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 2007, 2 (78) :576-579.

[3]乔峰, 张智勇, 孟庆丰.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的前后路手术选择[J].脊柱外科杂志, 2009, 7 (3) :174-175.

[4]陶士忠.颈椎间盘多节段突出症颈前路手术治疗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 2012, 18 (31) :92-93.

[5]吕守正, 张健, 辛国臣.颈前路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J].河北医学, 2009, 15 (6) :641-644.

[6]陈奋勇, 李建东, 宋建榕, 等.颈前路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8, 4 (26) :554-555.

前路椎间融合手术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CSM患者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龄40~67岁,中位年龄53.8岁;病程2~18个月,平均8个月。均为缓慢起病,逐渐加重。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肢麻木、无力,持物不稳,手部精细运动功能减低,行走不稳、“踏棉感”,病理征阳性。全部病例术前均行常规颈椎正侧位、动力侧位X线摄片及MRI检查。其中病变累及1个椎间隙者8例,累及2个椎间隙者16例,累及3个椎间隙者2例。MRI显示所有病例均存在颈椎间盘退变和脊髓受压、受损改变。其中4例脊髓因受压出现局部信号发生改变。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采用气管插管全麻,患者取仰卧位,肩背部垫高,头稍后伸,有利于暴露颈椎。根据椎间盘退变的部位取右侧胸锁乳突肌内缘斜切口5~7cm,逐层切开皮肤、皮下及颈阔肌,术中仔细确定颈动脉鞘和内脏鞘间隙,沿该间隙小心进入,显露椎前筋膜并小心切开,推开椎前筋膜显露相应的椎体及椎间隙,术中C型臂X线机透视定位后,安置撑开器牵开病变节段远近端。手术操作范围控制在两侧颈长肌之间,以免损伤椎动脉,发生难以控制的出血。根据退变的节段及脊髓受压阶段,选择减压范围:单纯椎间盘切除、椎间盘切除+椎体次全切除或单(多)椎体切除减压。仔细分离切除脊髓前方致压物,彻底解除脊髓压迫,为脊髓功能恢复创造充分的条件。术中切忌粗暴操作,损伤后方脊髓,造成脊髓医源性损伤。术中注意刮除椎体上下终板,根据骨槽大小选择直径和长度合适的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体,n-HA/PA66人工椎体的中空部位以咬除的椎体骨填充,植入开槽减压区内。去除撑开器后以颈前路锁定钛板螺钉固定开槽减压区上下椎体。C臂X线机透视确认钛板螺钉位置及人工椎体位置良好后,进行螺丝钉锁定。伤口内放置较细的引流管,关闭切口时注意对齐颈阔肌,以免遗留较大瘢痕。

1.3 术后处理

术后气管切开包放床边,常规给于预防感染、地塞米松抗炎、神经营养和对症治疗等处理。术后24~48h内拔出引流管。待患者病情稳定后进行颈椎正侧位X线摄片。鼓励患者早期佩戴颈领下床活动。术后7d伤口愈合后拆线,患者即可出院。继续佩戴颈领8~10周,期间可进行常规日常活动。术后每月复查颈椎动力位X线片了解内固定及椎间融合情况,判断颈椎稳定性;并进行神经功能评价,了解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1.4 评判标准

神经功能评价术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17分评分标准。术后改善率=(术后评分-术前评分)÷(17-术前评分)×100%。改善率≥75%为优;50%~74%为良;25%~49%为中;≤24%为差。

2结果

所有患者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体及内固定安放顺利,无喉返神经及食管损伤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伤口愈合良好,无伤口感染。本组病例无术中并发症,切口均Ⅰ期愈合。全部患者获得随访6~26个月(平均14.5个月),大部分患者症状明显缓解,部分患者症状基本消失,颈椎活动无明显受限。术后JOA评分平均改善率为73.4%,其中优14例占53.8%,良7例占26.9%,中4例占15.4%,差1例占3.8%。影像学显示所有患者术后颈椎序列、椎间高度、颈椎稳定性及人工椎体位置维持良好,无钛板或螺钉松动及折断。

3讨论

3.1 CSM手术时机及术式的选择

起病后6个月内进行手术是最适宜的。对CSM的自然病史研究发现,89%的患者呈发展或恶化倾向。对手术远期疗效的观察表明,起病后6~12个月之内是最佳手术时机[6]。其病程越短,术后疗效越好;病程越长,术后疗效越差[7]。总之,对CSM一经明确诊断,即应考虑早期实施手术。我院对病程长、脊髓信号发生明显改变、四肢功能发生严重障碍的患者也采取积极手术治疗,解除脊髓持续压迫,恢复病变椎段的稳定性,防止病变进一步恶化,术后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CSM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解除脊髓压迫和恢复颈椎的稳定性。手术方式包括前路、后路及前后联合入路。前路手术的目的是直接解除脊髓前方压迫、稳定颈椎,后路手术的目的是扩大椎管、间接解除脊髓的压迫。对于累及1个或2个椎间盘节段的CSM,目前以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为公认的首选方案[8]。张居适等[7]认为,CSM手术的关键在于切除引起症状体征的、经影像学检查证实压迫脊髓的病变,同时有效地重建颈椎的稳定性。判定手术方式是否合适要符合3个标准:(1)脊髓压迫是否得到彻底解除,椎管容量是否恢复,正常的椎间隙高度是否恢复和维持;(2)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是否最好,且有持久的疗效;(3)是否创伤最小、并发症最少。本组所有病例,累及的椎间盘不超过3个,均采用前路手术,充分减压,脊髓压迫获得了彻底解除,为神经功能的恢复创造了条件,即使术前神经功能较差的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3.2 n-HA/PA66人工椎体的生物特性及临床应用

n-HA/PA66是一种新型纳米仿生复合骨修复替代材料,其形态、结构和组成与人体骨中相似,其力学性能,特别是抗压、抗弯刚度和弹性模量与人体皮质骨相近[1]。n-HA/PA66复合材料无毒,无刺激性,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和组织相容性及骨传导特性[2]。在临床应用中,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未发现该材料的不良反应[3,4,5]。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体椎体具有独特设计,表面呈沟槽状的中空管状结构,即加强了新骨与人工椎体表面之间的嵌合作用,术后获得即刻稳定性,将切除的椎体骨块充填其内,植入后椎间融合率高,为脊柱提供了远期稳定性[4]。本组26例患者术后均未见任何过敏或毒性反应,人工椎体无松动、脱落,内固定无松动、断裂,全部病例均获得椎间融合,进一步证实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体应用于脊柱融合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参考文献

[1]Wang JC,Mc-Donough PW,Kanim LE,et al.Increased fusion rates with cervical plating for three-level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J].Spine,2001,26:643-646.

[2]孟纯阳,安洪,蒋电明,等.新型纳米骨重建和修复材料羟基磷灰石/聚酰胺体内植入的生物相容性及安全性[J].中国临床康复,2004,29(8):6330.

[3]蒋电明,权正学,欧云生,等.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体在胸腰椎爆裂骨折中的应用[J].中华创伤杂志,2006,22(12):884.

[4]蒋电明,权正学,欧云生,等.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支撑材料在重建椎体结构中的初步临床应用[J].重庆医学,2007,36(11):1010.

[5]修鹏,刘立岷,宋跃明,等.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体支撑体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重建中的应用[J].中国骨与关节外科,2009,2(9):347-351.

[6]贾连顺.颈椎病的手术时机与手术方案选择[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7,17(2):90.

[7]张居适,凌义龙,方国华,等.脊髓型颈椎病术式选择及疗效相关因素的研究[J].实用骨科杂志,2006,12(1):17-19.

上一篇:燃机基础下一篇:压装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