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案例与案例教学

2024-09-07

生物案例与案例教学(精选十篇)

生物案例与案例教学 篇1

关键词:案例教学,生物学科,应用策略

案例教学是目前较为流行的一种模式或教学方法,旨在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通过学生参与其中,增强其体验感,进一步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即能够将课堂上的所学知识在真实情景中遇到事情时可以随时提取出来使用的能力。本文章通过文献研究法对案例教学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案例教学与高中生物教学的深度融合策略。

一、案例教学论述

1、起源

在国内案例教学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理论,在国外可追踪至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我国大约在1980年开始探索案例教学法,近几年案例教学的发展异常迅速。

2、概念界定

“案例”,又称“个案”,案例是一种以描述为体裁的研究文件,旨在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是将在一个特定学校、教室或特定场合发生的特殊状况,以一种文本的形式来描述和记录学生们真实的班级生活,具有典型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高熏芳[1])”,也有学者认为:“教学案例是一则故事,它基于真实的事件和情境并对之进行描述,带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值得学生进行仔细地分析和研究[2]”。案例教学法最大的特征就是提供了一个真实的教学背景,供学生通过观察之后产生疑问,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有目的地进行研究和讨论。需要注意的是:在观看案例之前,要明确学习目标,即要让学生明白选择观察此教学情境的原因、目的以及方式,最好给出具体的要求或者指导方法,然后再让学生去观察,刚开始由教师指导学生一步步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去解决问题(郑金洲[3])。

案例教学,其实就是以“案例”来开展教学的一种方法,通过教师呈现案例,指导学生参与、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以不同形式表达和交流自己的想法。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感觉到所学知识的存在感,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这个过程形成基本的科学素养。

3、理论基础、特征及问题

案例教学以建构主义的理论为支撑,认为每个学生都不应该坐等知识的传递,而是应该将自己的已有知识与身边的世界联系起来去建构属于自己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建构性和累积性;教学内容要求真实而有启发意义,学生学起来有挑战性,注重对学生的多元化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提供的案例是真实的,便于学生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类似情境,故案例教学特征之一是:情境性。案例教学强调学生通过案例主动获取信息、收集数据,故特征之二为:主体性。由于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并积极参与,那么与案例的交互就会有矛盾冲突,因此产生疑问在所难免,这也体现了案例教学的第三个特征:问题性。学生与案例之间有互动,经过和自身的体验经历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并通过群体或者小组的交流探讨,形成大家共同智慧的结晶,因此互动性成为案例教学的第四个特征。如果学生上课时没有过类似的经历,那观看了案例之后,体验过案例教学的这个过程,在以后的生活中再碰到类似情景,就会知道该如何处理,从而体现了案例教学的第五个特征:实践性。

综上可以看出,案例教学让学生参与课堂,符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趋势,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沟通与合作精神的发展。可是由于案例与案例教学毕竟都不是产自我国本土,在我国尚没有形成成熟的案例可供一线教师观摩套用,因此案例教学在基础教育课堂的运用还是比较少,而且运用过程中也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1)有的教师整节课就只讲一个案例,为了案例而案例,忽略了案例教学过程中折射出来的思维和方法;2)有的教师一节课选取案例偏多,埋没了重点案例,导致主次不分,因此课前案例的选择至关重要;3)还有教师将案例教学和举例教学混为一通,不能二者较好地区分开。

二、案例教学与生物学科深度融合的策略

1、案例教学的使用原则

案例教学并不是随便每节课每个老师都可以随便使用的,它的使用有以下原则:?启发性原则,即教师所选择提供的案例,在内容上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内涵,对学生的思维有启发性,值得学生去观察、思考、分析,经过进一步讨论得出结论,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的参与感。1)鼓励参与性原则,即教师要做好考核评价,可以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力度作为对其考评的一个组成部分,鼓励学生要大胆地参与其中,并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进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2)递进性原则,即案例教学要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开始由小案例到大案例,难度有浅到深,教师的辅助由多到少,慢慢放手,使学生循序渐进地适应该教学方式,并逐步并建构起自己的理性思维知识,形成一定的科学素养。

2、案例教学与生物学科深度融合的策略

生物学科与案例教学融合有其独特的优势:1)生物学科理论性强,知识点琐碎庞杂,因此更注重事实的全面而准确的积累。2)生物学科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强,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很贴切,与生产生活也有着密切的联系。3)学习生物的途径广泛,可以实现课本+课外的整合,注重学生观察并参与实验,得出结论的过程。

因此,将案例教学与生物学科深度融合的策略有:1)对教师要加强培训,改变其思想观念、教学方式,提升老师的专业素养及灵活运用课堂的能力,倡导向智慧型教师努力。2)发挥备课组的智慧力量,教师必须对所选案例内容进行精心挑选、核实串接,保证课堂的系统性,进而更有效的教学。3)教学过程中寻求不同的案例教学方法,比如案例讲授法、模拟法、演示法或者案例辩论赛、案例讨论法等等。

总之,案例教学作为一种较为新兴倡导的模式或者方法,最大的特征就是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感,使学生的身体也能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利用了多数学生的群体对话学习,最后交流碰撞出大家的智慧结晶。当然,目前案例教学在生物学科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仍需要一段很长的路子要走,希望本文的拙见能为其他学者的研究提供一些理论或实践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高熏芳.师资培育:教学案例的发展与应用策略[M].台湾高等教育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11.

[2]Lawrence E.Lynn Jr,Teaching&Learning with Cases,A Guideboo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Chat ham House Publishers of Seven Bridges Press[M].LLC.1999:2.

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教学案例 篇2

——《开花和结果》

一、设计思想

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中的第三节。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不可能看到从开花到结果的具体的全过程,本节内容理论知识较抽象,有些过程用肉眼无法观察到,若仅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挂图、模型等,学生往往感觉枯燥、抽象、不易理解,如果能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微观结构宏观化,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

幻灯片1:图片:海南的美景(伴随着《请到天涯海角来》的音乐,同学们心情愉悦)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四季如春、鲜花盛开的海南,听着这美妙的歌声,我们感到无比幸福、十分自豪。幻灯片2:动画:祖国各地正在盛开的鲜花

师:面对盛开的鲜花,不同的人感觉是不一样的,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见花开花落,或黯然神伤,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或豁达乐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总护花。对于一个热爱生物科学的人来说,他更多地关注的是生命成长的历程。如果你连续观察花开花谢的过程,就会发现,许多花在凋谢以后,就在花着生的位置会出现小小的果实。花究竟是怎样变成果实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开花和结果的奥秘吧!

整合效果分析:创设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媒体播放与本节课有关的音乐、图片、动画等,引导学生思考多彩的物质世界中花开花落的生命历程,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幻灯片3:课题:第三节:开花和结果

师: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现在让我们开动大脑,借助双手去探究花的结构。下面以同桌同学为一小组共同观察紫荆花的结构,并思考讨论问题。如何进行观察呢?请看大屏幕,屏幕上出现的是一朵桃花,紫荆花的基本结构与桃花的基本结构是一样的,请同学们按照屏幕上提供的观察方法,对照图形进行观察,(幻灯片4),并试着思考、讨论这两个问题:

1、花的哪一部分将来发育成果实?

2、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 学生观察,老师巡视。师:刚才各小组同学观察都很认真,很好,现在老师手中有四道题,我们以四个大组为单位各选其一,看看哪个组的学习效果最好!”

师:老师随机请每一组的一名同学来抽签回答问题,本组的其它同学可以进行补充完善。老师将每组学生的回答情况简单地写在黑板上。

第一题:说一说,你们通过观察、解剖花,认识了花的哪些结构?

第二题:试一试,说出屏幕上桃花的各部分结构名称。(幻灯片5)

第三题: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猜一猜,花的哪一部分最终发育成果实?

第四题: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

整合效果分析: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因此,可以用实验展示的现象或实验本身是不适宜选用多媒体来替代的。本节课,在学生动手完成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指导学生做实验,对学生的实验效果进行检查等等,较好地发挥了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师:看来大家对于花的基本结构已经了解得比较清楚了,并且有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很好,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还将进一步验证同学们的观点是否正确。现在,我们对花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请看大屏幕。幻灯片6:雄蕊的结构示花粉 幻灯片7:子房的结构示胚珠

整合效果分析:由于花粉和胚珠的内部结构不容易看到,因此在了解了花的基本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课件更深入地进行说明,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生物的结构极其微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通过挂图展示和语言描述,学生仍然感到难以理解。通过信息技术,模拟放大显示微小结构的详细部件,可以极大地延伸人的各种感官、思维,极大地拓宽时间、空间领域,实现微观的东西宏观化,生动形象,感染力强,使学生易懂好记。

师:花开放后,要形成果实,必须经过传粉和受精。植物是如何完成传粉和受精的呢?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传粉的相关知识。观看一段录像(幻灯片8)。注意什么叫传粉?如何完成传粉?拿出纸和笔做一些记录,记录一些关键字或词。

师:通过观看录像,你知道什么叫传粉?花是如何完成传粉的呢?

花传粉之后,距离结果还有多远呢?我们接着往下看植物是如何完成受精的?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观看录像(幻灯片9)。注意记录,什么叫受精?如何完成受精过程?并且注意在这段录像中,花的哪一部分最终发育成果实?看哪位同学的观点是正确的。

整合效果分析:生物课堂中有很多生命现象,教师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通过多媒体播放录像集声音、图象、文字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化静为动,生动有趣,直观形象,虚实结合,可以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在学生头脑中建构知识结构,轻而易举的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师:对于受精过程,同学们可能比较陌生,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受精过程,老师将其全过程设计成电脑动画,结合刚才的录像,我们来学习被子植物的受精过程。(幻灯片10)整合效果分析:生命是运动的,其生长、发育、繁殖等生理过程很难利用通常的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在这个环节,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形象生动、色彩逼真的动画效果,展示了被子植物的受精过程,加上老师适时的解说,使学生看得透彻,听得明白,很容易理解不能用肉眼观察到的花的受精过程,是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的具体体现。

师:受精过后,花瓣、雄蕊以及柱头、花柱都完成了“历史使命”,因而纷纷凋落,光荣下岗了。只有子房继续发育,最终成为果实。子房是如何发育成果实的?

师:果实是由果皮和种子构成的。(幻灯片11:图片展示)。

师:果实的这两部分分别是由子房的哪些结构发育而来的呢?

师:下面我们就通过大屏幕来对比分析一下子房和果实。(幻灯片12:图片展示)

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探索下,我们终于从“春华”看到了“秋实”。现在,大家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总结出:开花到结果的全过程?

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教学案例

——《开花和结果》

高中生物案例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篇3

1.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严重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非常不利。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只有敢于思考、勇于创新的人,才能获得他人的重视与认可,才能获得更好的人生发展。而通过实施案例教学,则能够有效调动起学生的思维运动,引导学生将已经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累积创新经验,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2.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我国的教育工作中一直存在着一个客观事实,那就是学生的理论成绩得分很高,但是实践能力却非常低。通过实施案例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将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的途径,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想法,通过自己的双手去自主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实践能力便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现代社会非常重视团结、协同与合作,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很少有涉及培養学生合作意识的教学内容,所以当前很多独生子女的合作意识较低。通过实施案例教学,让学生相互合作、相互探讨、一同努力解决问题,便能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合作意识培养。

二、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

1.引入案例

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编写教学案例,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等手段,快速获得其他的教学案例。但如果是使用他人的教学案例,教师就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改动,使案例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这样才能有效引入案例。

比如,在“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兴奋区与静息区电荷分布的特点,理解动作电位传导的方式和兴奋的双向传导。教师就可以引入“蛙腿案例”,并应用信息化教学技术来辅助教学开展,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观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并通过后续的探讨、实践,掌握膜电位产生的原理和动作电位传导特点的知识。通过这样的教学,既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又能够让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更加客观、形象、深入。

2.讨论案例

在实际案例教学中,对案例的探讨往往都不是在解决某一个问题,而是在解决一系列的问题,例如:(1)案例主要需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2)解决问题需要收集哪些信息作为基础?(3)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来解决问题?(4)解决问题决策的依据?(5)哪个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6)解决问题的具体实施计划如何?(7)如何将计划付诸于实践?像上面这样对问题进行细化看似过于复杂,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以阶段化的方式来简化这一系列的问题,如第一阶段开始介绍案例;第二阶段对问题进行探讨;第三阶段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第四阶段探讨如何实施方案。

例如,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教学中,学生在阅读教材后,结合已有知识,思考、讨论、理解实验是如何证明DNA是遗传物质时,讨论以下7个问题:(1)本实验中科学家选用了什么材料?有何好处?(2)根据实验材料,你可以提出几种实验假设?(3)探究遗传物质的关键是什么?科学家是用何种方法探究的?(4)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分子最好用哪些元素?为什么?(5)搅拌离心后,上清液是什么?沉淀物是什么?为什么?(6)实验现象是什么?分析实验现象,如何证明DNA是遗传物质?(7)此实验能说明DNA具有哪些特征?

问题解决的过程是学生同化、理解新知识的过程,是整合建构知识的过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既不能放任自流,又不能包办代替。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要让学生自行解决;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启发、引导学生解决。

3.概括总结

对案例教学的概括总结,属于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过渡,在这个过渡阶段中,教师可以引申出其他的一些相关问题来继续引发学生思考,或是为后续的案例教学开展埋下伏笔。同时,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当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评价,分析教学的不足,并提出解决措施,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使教学质量得到持续提升。

在现代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更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所以应当加大对案例教学的实践应用与研究力度,以提高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许丰.浅析案例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2013.

生物案例与案例教学 篇4

关键词:生物化学,案例式教学,构建,实施

食品生物化学是食品科学的重要基石。其研究内容庞杂, 不仅涵盖生物化学的一些基本内容, 而且还包括食品生产工加工过程中与食品营养和感官质量有关的化学及生物化学知识[1]。那么如何使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如此庞杂的知识, 有主有次, 有粗有细, 是食品生物化学教师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毋庸置疑, 在教学中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是非常必要的。案例式教学法,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紧密结合教学内容, 联系实际生活中发生的典型实例, 以辅助说明或证明教学内容, 引发学生学习、思考兴趣, 培养他们认识、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2]。本文拟就食品生物化学中与生活相关的知识点内容采用案例式的教学方法, 通过设计案例及问题讨论,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主动学习, 以期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功能性低聚糖功能的案例构建与实施

低聚糖或称寡糖, 是由2~10个单糖通过糖苷键连接形成直链或支链的低度聚合糖。功能性低聚糖本身不能被机体消化吸收, 但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目前有关功能性低聚糖的功能及在食品中的应用没有统一及全面的认识。本教学内容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功能性低聚糖因何种独特的生理功能而成为一种重要的功能性食品基料。构建如下案例:2007年1月16日国家发改会公众营养中心推出“公众营养改善OLI-GO”项目, 这个项目主要是针对现阶段我国人民大量存在微生态失衡的状况, 倡导食品和保健品行业在公众摄入的食物中加入益生元等, 改进公众营养健康。这个项目中涉及到的益生元的化学本质主要就是一些低聚糖。针对这个项目引领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1) 哪些食品中含有功能性低聚糖, 其分子组成是什么? (2) 功能性低聚糖有哪些功能? (3) 功能性低聚糖主要应用于食品行业的哪些领域。在开课前出示案例, 要求学生学习教材内容及查阅相关材料, 然后组织小组进行讨论, 以PPT的形式汇报讨论结果, 并要求能较详实回答其他同学的问题或提供解决思路。通过了解哪些食品中存在有功能性低聚糖, 获悉天然功能性低聚糖稀少, 理解人工合成功能性低聚糖的必要性及生化工艺途径;通过了解功能性低聚糖的存在形式, 使学生熟悉功能性低聚糖的分子组成形式主要有低聚果糖、低聚木糖、低聚异麦芽糖等, 并在分析结构的基础上得到其与其他低聚糖的共性及特点。通过对目前已知的功能性低聚糖的功能研究及应用领域资料的收集, 使学生不但获得详实的教学知识还对其潜在的具大的应用前景有了更实际的认识, 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热情。

二、饮食与代谢调节的案例构建与实施

新陈代谢一直是生物化学教学中的难点, 同时也是教学重点, 多年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因各代谢错综复杂的反应步骤而望而却步, 教师虽然竭尽全力地试图向学生诠释代谢对于食品学科的重要性, 但这种强行灌输并没有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利用生活中的饮食习惯, 在探究其合理性的过程中理顺代谢之间的关系同学们不但能接受而且乐于接受。

1. 饮醋与乙酰Co A的代谢调节。

我国自古有“醋能医治百病”之说。近几年欧美、日本、东南亚一带也刮起了一股强劲的饮醋之风, 把醋当做一种大众保健食品来推广, 认为醋有降血压、降血脂、软化血管、减肥等多种功能。基于国内外对饮醋的热衷及醋被隆重推出的保健效应都与糖、脂代谢有或近或远的关联, 引导学生试图用糖、脂代谢的知识去解释这些原理: (1) 饮醋与减肥。 (2) 饮醋与血脂代谢的关系。经对相关材料的分析, 同学们得出饮醋之所以能达到减肥的效果主要是饮醋可促进体内三羧酸循环 (TCA) 的顺利进行, 使基础代谢加强, 从而使体重下降。这一发现使同学们对体内重要代谢TCA有了很深印象。进一步的探索发现醋被吸收后少量的醋酸可在肝脏中与Co A结合生成乙酰Co A, 大部分的醋酸与草酰乙酸反应合成柠檬酸, 乙酰Co A和柠檬酸都是TCA的底物, 它们的增多可促进TCA的进行, 使葡萄糖燃烧完全, 不致因营养过剩而转化成脂肪。在案例分析中同样发现饮醋降低血脂的可能原因是饮醋促进了三羧酸循环的进行, 从而使糖, 脂肪, 蛋白质转化成热能散发, 使血液稀释, 血粘度下降, 血流速度加快, 从而使血脂成分得到改善。通过此案例的分析使学生不但能用生物化学观点来解释醋对于人体的有益之处, 从而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乙酰Co A是代谢调控的重要物质。进一步的延展性分析使学生对以乙酰Co A为中心的代谢调控有了更具体的印记。

2. 饮酒与NAD+/NADH的代谢调节。

近年来查出脂肪肝的比例逐年上升, 人群中发病率为5%, 并且还有年轻化的趋势, 经常商业应酬的人更加逃不了脂肪肝的侵袭。众所周知脂肪肝是指脂肪在肝脏过量堆积的病变。形成脂肪肝的原因有很多, 其中酗酒是致病主要因素之一。这是一个同学们都非常熟悉的案例, 通过这个案例引导学生提出下列问题: (1) 酒精在人体的代谢途径有哪些? (2) 酒精的哪个代谢产物促进了脂肪合成或减弱了其分解。通过阅读教材及查阅相关文献同学们给出了酒精在人体的代谢有两条途径:ADH途径 (乙醇脱氢酶途径) 和MEOS途径 (微粒体乙醇氧化系统) , 其中前者为主要途径, 后者在酒精代谢中占的比例较小。ADH代谢途径是在辅酶NAD+的存在下进行, 即乙醇在氧化转化为乙醛的过程中, NAD+接受其脱下来的氢, 并转化为NDAH+H+。很显然如果大量的酒精被运输到肝脏的话肝细胞内的NADH+H+就会显著增加。由此同学们可以轻易得出饮酒将改变或影响体内重要辅酶NAD+/NADH的调节, 那么NADH+H+又是如何调节脂代谢的呢?当肝细胞内NADH+H+/NAD+比例严重偏高的情况下, 肝细胞中NAD+缺少, 而脂肪经动员后产生的脂肪酸及甘油的进一步氧化皆需要NAD+做为氢受体才得以继续, NAD+的减少严重影响了脂肪酸的分解, 从而导致了脂的蓄积。

在对各案例提出的问题的探索及讨论过程, 同学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原本生硬的知识在生活实践的案例中活了, 课堂教学效果有了显著提高。广泛收集和进一步挖掘源于生活的食品生物化学的教学案例, 把教学内容融于案例, 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王淼, 吕晓玲.食品生物化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9.

生物案例与案例教学 篇5

凤庆县新华中学郝永胜

【课程简介】

众所周知,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制造淀粉等有机物,这些有机物不仅是植物自身生长发育的营养物质,而且是动物和人的食物来源。此外,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将光能进行转化,并储存在有机物里,这些能量又是植物、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还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维持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的相对稳定。可以这样说,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它的生命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并对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和水循环发挥着重要作用。绿色植物分布广泛,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在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中,有关这部分的重要概念是:“植物的生存需要阳光、水、空气和无机盐”、“绿色植物能利用太阳能(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了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课程标准中的具体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如下:

具体内容标准 活 动 建 议 阐明绿色植物的光探究光合作用的条合作用。件、原料和产物。举例说出绿色植物调查生产中利用植光合作用原理在生物光合作用原理的产上的应用。有关措施。

开设本课程的主要目的:一是在遵照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的前提下,结合教材内容,就如何开展有关光合作用的教学,开展研究和案例分析。旨在与教师们共同探讨如何开展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使学生们能够比较好地掌握此部分的学科知识,以及训练相关能力和有关价值观的培养。二是结合教师上课视频进行现场评析,重点就教师整体设计、学生活动的组织、实验材料的选择等内容,进行说明和议论,意在能通过具体的事例,帮助教师们理解什么是探究式教学,怎样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得新知。三是深刻挖掘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有哪些问题或困惑,在深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参考建议。总之,开设此课的主要目的,是要帮助教师们,深入研究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断提高学生动脑、动手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要求】

如前所述,本课程最大的特点是实验与讲授相结合,注意利用科学探究方式,引导学生通过相应的实验,初步认识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请教师们注意以下几点对学习本课程的要求: 1.结合当时实际情况(包括实验设备、实验材料、学生接受能力等),设计一节有关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课堂教学内容,其中要包括学生活动(实验)的设计、教师教学引导的设计等,通过设计的教学过程,能够体现探究式教学的运用和积极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2.思考:如果当地找不到教材上提到的天竺葵,你需要找寻哪种植物进行替代?替代的植物有哪些优势?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植物可作为实验材料?

高中生物案例教学的实施 篇6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师;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Case Study)最早于1870年由当时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姆布斯·朗道尔(ChristopherColumbusLangdell)教授创立,后来这一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哈佛大学的法律教学和工商管理硕士等专业教育领域的教学,并成为举世闻名的“哈佛模式”的一大特色和内涵。案例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师对典型的法律案例进行教学,使学生加强对法律规则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掌握法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我国对案例教学的实践和研究起步较晚,把案例引入教学流程,运用于普通教育学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随着生物新课程标准的执行和新教材的使用,生物案例在中学生物教学内容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为案例教学的尝试和探索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在此,笔者谈谈自己运用案例教学的实践。

一、案例教学的含义

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基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的价值

1.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案例教学通过呈现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情境,答案是开放的、发展的,可以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勇于思考。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从特定的情境出发,在充分掌握信息的条件下,对各种案例独立地做出判断和决策,锻炼了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经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也更趋灵活和更具深刻性,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案例教学通常把一些真实的典型事例展现在学生面前,要求他们设身处地去作出反应,从而也就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在不用真正深入实践的条件下接触并处理到各种各样实际问题的机会,使学生了解到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全过程,加强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实践能力。

3.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案例教学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相互取长补短。学生们为了达到共同解决问题的目的,就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在合作中互相沟通,在沟通中增进合作,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

三、生物案例教学的实施

1.案例引入。在生物课教学案例的选择问题上,很多教师所选用的多是自己编写的教学案例或是参考前人经过验证的教学成果。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在做前一步工作的时候,应着重添加一些自身的感受和认知在里面,从而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对后一种,教师应该对原材料进行新思路的构思和编辑,真正使资料活用起来。

例:在讲生物《稳态与环境》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时,设问:人类能否在生物圈外建造一个适于人类长期生活的生态系统呢?并利用多媒体,展示教学案例:美国的“生物圈2号”实验:为了人类离开地球能否生存的试验,美国花费2亿美元建造了完全封闭的“生物圈2号”实验基地,这是一个占地1.3×104M2的钢架结构的玻璃建筑,远远望去仿佛是一个巨大的温室。温室里有麦田、草地、鱼塘和微型“海洋”等;室内还放养着猪、 牛、羊和其它家禽。从1993年1月,8名科学家和家人入住以后,科学家们一边从事科学研究,一边养鸡养鸭,耕种收获,过着完全自给自足的生活。2年中只给他们提供包括种子在内的物品,其余的一切都需要自己解决。能源取自太阳能;氧气,由自己种植的植物制造;粮食,全靠自己在里面种植收获;肉类和蛋白质,取自自己养的鸡、鸭、猪;甚至包括里面的气温和气候,也由自己控制,并尽可能地模拟地球气候。1年以后,科学家们只能靠吃种子勉强度日。最后,不得不提前撤出实验室。更令人意外的是,“生物圈2号”运行3年后,其中的一氧化碳量大幅度增加,足以使人体合成维生素的能力减弱,从而危害人体的健康。

学生阅读以上案例材料,了解材料提供的事实和背景,使学生似乎来到了“生物圈2号”现场,学生很快进入场景。

2.案例讨论。典型的案例讨论一般总是与下列问题的探讨联系在一起的:1.案例中的疑难问题是什么?2.哪些信息至关重要?3.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4.做出决策的标准是什么?5.什么样的决策是最适宜的?6.应制定怎样的实施计划?7.什么时候将计划付诸行动以及如何付诸?8.如何进行整体评价?问题又一般与上述问题中的1、3、5、6联系起来考虑的。同时,许多学生喜欢在一开始就讲出自己的决定,所以课堂讨论不一定按1-8的序列展开。讨论可分4个不同阶段:①开始;②讨论疑难问题;③提供备择方案;④讨论如何实施。

3.概括总结。这个阶段属于过渡阶段,它通过从案例讨论中引申出一定的结论,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提供准备。在这个阶段,可以让学生总结,也可以教师自己总结,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以及讨论其中存在的不足和长处。在总结中,要揭示出案例中包含的理论,强化以前讨论的内容,提示后续案例,给参与者以鼓舞。

生物案例教学的尝试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而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案例教学法所采取的方式也各尽不同,哪种更适合还需靠更多的教学实践获得丰富的教学经验。

生物案例与案例教学 篇7

关键词: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案例教学法,科学素质

20世纪初, 哈佛大学创造了案例教学法, 即围绕一定培训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 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 (通常为书面形式) , 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 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很受欢迎, 在现代教育和培训中被广泛应用[1]。一般案例教学法分4个步骤: (1) 提出案例, 学生自行准备; (2) 小组讨论准备; (3) 小组集中讨论; (4) 总结阶段。

经过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 笔者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下面就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1 认真设计教学案例

1.1 案例要真实可信、客观生动

案例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 因此, 应具有典型性, 且应与所对应的理论知识有直接的联系。案例最好是临床上常见的, 并且学生对其有一定的直观认识。案例要注意真实的细节, 客观而生动的情景与细节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证明, 好的案例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主动性、学习效果、记忆度上有明显效果。如广西部分地区的人爱吃鱼生, 导致肝吸虫的发病率居高不下, 可针对性地提出“肝吸虫与鱼生案例”, 引导学生查找资料, 了解各种寄生虫的生活史和感染阶段, 进行小组讨论及总结。这样学生才能认真地对待案例中的人和事, 仔细分析各种寄生虫的特点和错综复杂的感染方式, 从而启迪智慧、训练能力。为此, 教师一定要深入实践, 采集真实案例。

1.2 案例难度适中, 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教师在提出案例前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的观点和意见, 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2]。案例提出的问题难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过难会让学生望而生畏, 过于简单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具体案例中应只有情况没有结果, 有复杂的临床表现, 没有具体的结论和处理办法。后面未完成的部分, 应由学生去研究、去处理, 并且不同的办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若一目了然, 或只有一好一坏两种结果的案例, 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这个意义上讲, 案例的结果越复杂, 越具有多样性, 越有价值。如感染乙肝的女青年生的孩子一定会得乙肝吗?学生通过案例讨论发现, 不同的处理措施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2 在案例教学中,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传统教学只告诉学生怎么做, 而且其内容在实践中可能不实用, 且乏味无趣, 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无法保证学习效果。而案例教学, 需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创造, 使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在设计案例教学内容时, 可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设计权。

如在学习“真菌感染”章节时, 可将“灰指甲的治疗”作为教学案例, 因为社会上有很多号称专治“灰指甲”的方法, 学生的兴趣特别浓厚, 有的学生或其家人也有感染“灰指甲”的, 很关心“灰指甲”的治疗。这时, 教师可因势利导, 指导有兴趣的学生成立兴趣小组, 通过学习课本理论知识, 上网查找资料, 结合“灰指甲”感染情况, 设计治疗方案。首先, 通过取样镜检, 明确“灰指甲”是由真菌感染所致, 与广西处于南方地区, 气候温暖湿润有关, 并且与个人卫生习惯有关, 如有的人总穿一双鞋子, 不勤洗鞋袜等, 导致治好后又复发。其次, 自由讨论制订治疗方案, 如可用碘酒和酒精消毒结合克霉唑软膏等方式进行治疗, 并要求病人注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勤洗勤换鞋袜。最后, 统计治疗效果。基本上经过治疗和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 很多人的“灰指甲”得到根治, 且成本很低。这种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设计治疗方案、检查治疗结果, 最后得出结论的案例教学法, 能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案例教学, 培养了自主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 在案例教学中, 引导学生从注重知识转变为注重能力

传统的讲授法, 以教师为主, 学生被动了解教学内容, 没有给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思考的时间, 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不利于其真正掌握理论知识及与复杂多变的临床实践相结合, 也不利于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医学素质的提高。

众所周知, 知识不等于能力, 知识应转化为能力。学生一味地学习书本的死知识而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 不仅限制了自身发展, 对其以后工作还会有不良影响。案例教学法的提出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使“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教师通过富有启发性的案例讲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并让学生分组查找资料、分析、思考、探索、发现、讨论, 从实践中得出结论。

如在学习“艾滋病”时, 首先, 举例说明艾滋病的现状与危害 (广西艾滋病发病率居全国第二) , 提出新闻报道的广西艾滋病儿童的悲惨遭遇及杭州的广西艾滋病小偷团伙的无知行为等真实案例, 使学生有危机感而引起高度关注。由于艾滋病目前没有有效的根治方法, 而且能抑制艾滋病病毒逆转录复制的“鸡尾酒疗法”成本极其高昂, 所以艾滋病的预防是解决艾滋病传播最基本的也是最常用的方法, 因此, 如何预防艾滋病就十分重要。其次, 让学生分成3~5组, 从艾滋病病毒感染原理、方式, 艾滋病发作过程及高致死率, 临床抗艾滋病药物治疗的进展等多方面查找资料, 并进行讨论。再次, 由各小组代表根据讨论的结果在班级发言并交流, 教师组织引导讨论。最后, 由学生亲自动手, 根据各组讨论情况将相关资料及结果打印成书面材料, 进行一个艾滋病宣传展览。教师再及时加以评价和鼓励。

4 在案例教学中, 重视师生双向交流, 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在案例教学中, 学生先要消化所学知识, 然后查阅自己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 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提高了主动性。获取这些理论知识后, 学生要经过缜密的思考,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这一步应视为其能力的升华。同时, 学生得出的答案随时由教师给予引导, 这也促使教师深入思考, 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双向的教学形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乙肝”案例教学为例, 乙肝是一种常见病, 广西属于乙肝高发区。因此, 学生往往对乙肝有恐惧感, 越是未知的越是觉得可怕, 甚至有学生因为感染乙肝而受到歧视产生了自卑感。因此, 充分地了解一个事物, 是消除恐惧感的最佳方法。所以, 我们在“乙肝案例”教学前, 提前1~2周通过多媒体课件将“乙肝案例”发给学生并提出问题, 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 范围可以是学生感兴趣和关心的。如乙肝的感染途径有哪些?乙肝可以垂直传播, 那么得了乙肝的女青年能不能要孩子?怎样才能降低胎儿的乙肝感染率?乙肝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感染途径以及防治方法有哪些?乙肝歧视等问题。要求学生查找资料, 必须做到“有理有据”。然后, 各小组展开讨论, 既严谨认真又生动活泼、思想自由、畅所欲言, 学生细心观察、记录并听取其他学生的意见, 在激烈的讨论中, 开拓思路、集思广益、激发灵感。教师也参与各小组的讨论, 对做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和评价。案例教学结束后, 将每个学生收集的资料及小组讨论结果打印成册。实践证明, 学生通过主动查找资料、分析、综合、思考以及小组讨论, 对乙肝有了直接而清晰的认识, 感到很有收获, 不再盲目地对乙肝感到害怕, 能理性地认识并正确对待乙肝的事实。而师生双向交流, 集思广益, 实现了师生间的良好互动。

5 坚持案例教学考核评价, 及时评价和鼓励

及时的评价和鼓励是激发学生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的好方法。班都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认为: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 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待, 反复的失败则会降低效能期待[3]。因此, 每次案例教学完成后要求学生上交学习报告, 对其进行评价, 表扬优秀的学生并在班上树立先进榜样。这样, 一方面让学生产生压力, 知道自己的学习报告与考评成绩挂钩, 引起其高度重视;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既动手又动脑的良好习惯, 加深记忆。同时, 及时的评价促使学生从不懂到理解再到应用不断进步, 不断的成功可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激励学生做得更好, 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6 结论

通过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可激励学生独立思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促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查找资料、分析、综合、思考、应用的习惯;引导学生由注重知识转变为注重能力,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提高科学素质, 使学生开拓思路, 掌握学习方法, 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同时, 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牢记一切从实践出发,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而通过师生的双向交流, 集思广益, 促进了教学相长, 使案例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实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振东, 袁东河, 高体健.医学教师必读[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3.

[2]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生物案例与案例教学 篇8

近年来, 随着教改的不断推进, 国内部分高等医学院校也开始尝试在医学生物化学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法, 并着手构建与之相对应的案例库[2], 以期能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难理解、缺乏兴趣等问题。作为医学院校基础课程之一的医学生物化学课, 理论抽象、概念枯燥是其课程内容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 基于这个特点, 选择和设计合适的案例成为教学的关键。一个优秀的案例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编写, 优秀的案例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根本。好案例的特征, 已经有许多人进行了归纳与总结[3], 但高职医学生物化学案例的选用、设计是否都必须以这些特征为依据, 是否还需要考虑其他的不同原则, 都有待探讨。笔者认为, 从国内高职医学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及学生的实际知识背景考虑, 该课程的案例在编写时需要遵循以下“6个统一”。

1 简单性和综合性的统一

我们高职医学生物化学一次课的教学目标是单一的, 但所选择的案例内容却非常复杂, 往往超出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这点是所有医学案例共同的特性。医学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多为病例, 一个病例往往涉及多门课程的知识, 其综合性的特点显而易见。但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医学生物化学是为一年级学生所开设的课程, 他们尚未进入学习临床课程的阶段, 过于复杂的案例分析可能会由于学生缺乏太多专业知识最后导致教师一个人在课堂上滔滔不绝, 而学生却一脸茫然, 若要在开展讨论前要求学生自学大量临床知识也不太现实。同时, 案例的讨论要占用大量时间, 而医学生物化学课程安排的课时数相对有限, 这也要求我们选择的案例要简单化。所以在综合性不可避免的前提下, 我们应适当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选择和设计一些不过多涉及其他专业课程知识的、相对简单的案例。当然, 简单性不是指简化教学素材, 如果提供的素材过于简单, 缺乏可供讨论的内容, 就变成了学生的作业。我们在编写案例时, 一方面要让内容准确表达所描述的关键细节, 另一方面还要比较概括地解释并提炼这些案例。

2 完整性和趣味性的统一

完整性和过程性的统一是医学生物化学案例设计的关键, 案例的应用就是为解决医学生物化学内容枯燥、抽象的难题, 只有保持案例的完整性和趣味性, 才能解决这个难题, 提高案例使用的效果。通过生动的案例故事体现科学原理, 使之实例化和情境化,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是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 因此, 趣味性成为一个优秀案例的必备特征。如何才能提高案例的趣味性, 关键就在于保持案例的完整性。案例的完整性指的是案例的结构、背景、内容的完整, 并不意味着复杂。案例的介绍就是一个叙事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一个完整的病例当做一个小故事进行描述, 让病例从发生到治疗有一个完整的情节, 甚至还可以将情节中非关键性的内容描述得通俗化, 对学生的吸引力会显著提高。作为教学素材之一, 案例所拥有的情节是否引人入胜密切关系到课堂讨论和辩论的氛围。案例不存在虚构, 但也可以修饰、加工、编辑, 必要时教师可以考虑添加一些案例细节或者加入一些文学手法, 使叙述过程更为生动。特别要注意的一点是:文学渲染不能盖过案例中的重要信息, 要让学生能区分重要信息与非重要信息, 否则讨论中很容易出现离题的现象。

3 真实性和时效性的统一

随意编造案例常会由于考虑不周全而出现诸多问题和漏洞, 同时这样的案例也无法给学生带来真实体验。另外, 我们不能否认一些经典案例在教学中的作用, 这些案例在使用过程中历经一次次的斟酌、商榷、修改、完善, 已经成为说明某些教学目标非常合适的范例, 但教师还应考虑时间过于久远易使学生产生距离感。时效性即优先选用最近几年的案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 国家对食品安全问题愈加重视, 对人民健康问题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经常可以看到、听到相关事件的报道。我们发现这些近期较为流行或者讨论较为热门的相关事件常与医学生物化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存在关联, 通过合理地筛选和设计也能解释课程中的一些现象、原理, 且因其内容的生活化, 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效果不是其他案例所能比拟的。

4 代表性和普遍性的统一

我们选用的案例要具备代表性, 与教学内容之间应存在明显的关联, 能真实反映教学目的和事物本质, 要符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另外, 所谓普遍性是指我们所选择的案例必须是全面的、一般的、普遍的实例, 而不能是个别的、独有的、特殊的。我们在进行案例选择的过程中, 要把普遍性和代表性结合起来, 而不是对立起来。所选择的案例是能普遍适用的且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代表性是蕴含在普遍性中的[4]。普遍性与代表性的统一在高职医学生物化学案例选择时尤为重要, 代表性能让学生对知识特点掌握得更为准确, 普遍性则能对知识的应用指明方向, 这点同样也是其他医学案例所必须具备的特点。

5 启发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案例法与讨论法在一般的教学模式中是不可分割的, 所以所选用的案例一定要有启发性, 要能引发学生进行讨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只需进行适度引导, 学生就会主动学习,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编写案例时, 收集的素材应有利于形成讨论与辩论的氛围, 情境的设计应引人深思, 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调动思维。启发性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学会如何对信息进行处理, 运用高层次的思维去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 而不是简单地对知识进行复制。案例缺乏启发性, 其包含的理论知识会变成毫无意义的伪善之言, 学生即使能够记住甚至清晰地阐明这些理论知识的意义, 也无法深入地理解它们。同时这样也容易使学生丧失讨论的动力, 最后的结果就是教师自己讨论自己分析, 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实践性是案例的天然属性, 素材只有来自实践, 才能称之为案例。用一个理论性很强的案例分析理论知识, 其应用的意义就会丧失。案例教学的意义是能把抽象的内容转变得具体化、实际化, 让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 脱离实践会让抽象的内容变得更抽象、更复杂、更难懂。启发源于实践, 所以实践性与启发性在案例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特征。只有将两者统一, 才能通过案例将医学生物化学中晦涩的理论与临床的应用紧密联系在一起, 才能引导学生进一步展开探索。

6 专业性和广泛性的统一

案例的应用一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服务, 二是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习的内容, 故我们在选择案例时既可选用临床上的病例, 也可选用生活中其他方面的例子。专业课程适用专业案例, 这点毋庸置疑, 专业的案例更具备应用性。但这并不意味整个课程选用的所有案例都是专业的, 特别是当课程内容与临床工作并无太大实际关联时, 如果还存在更简单、更容易的非专业案例, 仍然坚持选择专业的案例, 未免有些牵强附会。这点在医学生物化学的一些基础概念介绍时经常会碰到, 一些检验学、生物学、化学的案例可能更能说明问题。故专业性和广泛性相结合, 也应当是案例选用的一个基本原则, 适当时候选取一定的非专业案例更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在高职医学生物化学中应用案例法进行教学, 这在国内尚处于一个起步阶段, 案例版的医学生物化学教材也不多, 而且都是以五年制本科以上的学生为对象的, 专门针对高职学生的版本尤为缺乏。一些教师在高职医学生物化学课程实施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也显示出了诸多问题:教学过程缺乏学生参与讨论, 案例讨论变成案例讲解;教师管理、掌控课堂的能力欠缺, 讨论偏离教学目标;案例的选用不当;案例与举例不分;教师掌握的知识欠缺, 不能满足案例讨论的开展等。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耗时的教学方法, 教师需要花大量时间精心备课, 课堂上还需要大量时间进行讨论、分析, 如何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对教师来说也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5]。要改善这些问题, 需要我们在案例的收集、编写、使用过程中不断思索, 不断调整, 不断改进。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知识应用性的教学改革模式, 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也是医学教育与国际接轨必然的趋势。如果我们能够在讲解式教学的经济性与结构精巧的案例教学的补充性之间取得适当的平衡, 那么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将会迎刃而解[6]。

摘要: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 案例的选择尤为关键。在高职医学生物化学课时少、学生基础薄弱的背景下, 对案例教学法中案例的选择与设计原则进行探讨, 为高职医学生物化学的案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学生物化学,案例选用,设计原则

参考文献

[1]王伟红.案例教学法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和意义[J].中医教育, 2008 (1) :41-42.

[2]杨云, 张瑜, 李奇峰, 等.中医院校《生物化学》案例教学库的建设与思考[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0 (2) :60-62.

[3]张民杰.案例教学法——理论与务实[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6.

[4]陈前军.论思想政治课教学案例的选择和使用[J].教育与职业, 2007 (11) :140-142.

[5]卓少元, 韦玉兰, 封毅.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8 (3) :139-140.

生物案例与案例教学 篇9

1. 教学案例在生物技术及应用教学中的可行性

传统教学中老师处于主导地位, 而学生处在被动地位, 教学载体就是教科书, 教学的渠道也是单一流向, 教学方式就是传统枯燥的讲授式。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训练出的学生学习知识效率高, 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力培养效果都会降低。而案例教学中老师处于从属地位, 学生变成指导者,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所以在教学目的、教学载体、教学方式上都大不相同。

“老三段”型传统课程, 授课方式也很老套, 但专业知识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综合性强, 所以对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要求较高。而事实上专科生普遍存在基础较差、专业知识相对薄弱的特点, 所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会导致专科生出现对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记忆不深刻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可以采用案例教学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被广泛应用于法学和工商管理硕士等专业教学领域中;但事实上这种教学手法也适用于工科、理科课程的教学中, 这将更有利于专科生对本专业知识的吸收。

案例教学中我们可以以热点问题为案例教学的切入点。例如近几年我国热点问题转基因食品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通过具体的案例教学使教材和生活相结合。这将更有利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课堂的兴趣, 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论知识。

2. 实训基地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

实训基地是由多个实验实训室组成的, 用于在校学生通过工学结合学习实践技能的场所。实训基地分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是通过校企合作建设成的, 位置在企业内部, 用于在校生学习实践技能的场所。实践教学是学生从理论到实际的过渡台阶, 也是检验学生理论基础知识水平的方式, 有助于培养专科学生的实践技能。

3. 校内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是集科研、生产、教学和技术推广于一体的生物技术综合研发中心, 具备布局合理化、教师知识结构专业化、生产科研管理科学化、生产经营模式化和实践化等特点。教师可以在校内实训基地中授课, 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使专科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深化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而且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 从而解决学生在就业时出现的“新手”问题, 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同时校内实训基地也可以帮助学生熟悉实习或上岗以后的工作流程, 以及完成相关企业对员工的基本培训, 还可以以工作岗位的要求和特点, 将工作任务进行合理的分解和整理, 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 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与社会接轨。

4. 校外实训基地

广泛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使学校和企业直接挂钩, 全方位地开展校企合作, 实现双赢。通过校企合作, 学院为企业培养人才, 进行员工培训、客户培训和人才引进, 为企业提供高素质工作者, 这样不仅提高了企业员工的素质, 还解决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为将校企合作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可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办公室。主要负责学生在校期间、企业实习期间和学生毕业上岗后工作成绩的归纳和整理。整理后用于学生教学质量的评定, 及时发现问题, 报告给学校。

5. 结束语

教学案例使专科生更好地学习理论知识, 为学习操作技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实训基地将理论转化为实践, 最终二者结合, 达到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目标, 完成了从高职学生到职业技术岗位的完美过渡, 提高了学生在社会中的竞争力, 丰富了他们的人生阅历, 促使他们完成从学生到技师的转变。

参考文献

[1]王国霞, 陈刚, 杨珍.案例教学法在现代生物技术概伦教学中的应用可行性分析[J].现代农业技术, 2015, (5) :336.

生物案例与案例教学 篇10

五步教学法是根据我国教育家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理论再加上民办学校特点提出来的。尝试教学的实质是先练后讲, 一练到底。它的整个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充分体现并整合了目标教学、合作教育、反馈思想、分层教育等先进教育思想, 体现了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理论。

在这两种教学模式下, 教师才能真正发挥“引导者”的作用, 加上民办学校的特点总结出的五步教学法, 包括:明确目标、学案导入、引导解疑、训练反馈、拓展延伸。

1. 明确目标

教学目标的功能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导学, 确定教学范围、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原有学习基础等, 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二是导教, 确定教师将采取的教学步骤、教学环节以及每个步骤或环节将采取的教学活动, 指导教师有条理地去完成教学计划或任务;三是导测量, 明确学生要达到的学习要求或水平, 为教师本人及教育监督者提供检测的标准和依据。

2. 学案导入

学案倡导教师与学生并重, 教师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学案”, 各学科编写校本教材, 从基础知识结构的掌握、解题技能的培养到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开发, 对学生学习进行系统的指导, 学生借助学案自主学习, 在此基础上突出个性和创新, 通过师生的教学互动, 达到共同提高。

3. 引导解疑

质疑就是发现问题, 当学生提出问题后, 可由其他同学讨论给出答案, 或教师直接给出答案, 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并引导学生自主解疑, 可以更有效地推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让他们自主“行走”在学习的道路上。

4. 训练反馈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从基本练习到试探练习, 巩固练习到课堂练习, 使学生当堂知识当堂掌握。帮助学生建立明确而持久的学习动机, 引领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提高学习效率。

5. 拓展延伸

让教学更开放, 让学生触类旁通。从对知识的延伸与扩展出发, 立足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拓展学生的解题思维, 最好有精彩的典型题分析, 最后提出能发散学生思维的方法和措施, 例如, 通过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 可以提示学生如果是不同颜色的叶子应如何提取, 课后再通过学生亲手做实验提高课堂氛围、提高学习热情。

二、实施过程

以必修2第2章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为例来说明五步教学法具体步骤如下:

1. 明确目标

本节课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 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孟德尔遗传规律等相关知识, 所以, 让学生联想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 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尝试运用类比推理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 大胆质疑、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对前面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2. 学案导入

精心设计情境, 让学生讨论, 在倾听中集思广益, 在思维方法中相互启发, 从而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请学生在学案中写出:

3. 引导解疑

在这节课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 学生不认真看书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 有些问题必须在教材的基础上有所拔高。作为一次作业纳入成绩评定, 提高学生的认真度。经常让学生尝试着讲解, 尝试着自学。

(2) 课堂效果不佳

影响课堂报告效果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 知识储备不足。学生因为微生物学知识匮乏而无法理解教材上的某些内容, 教师可督促其查阅相关工具书, 若仍无法理解, 可作为问题提出, 在整体讲授时重点讲解。 (2) 表达能力不强, 有漏洞甚至错误。 (3) 性格内向。这类学生尝试做题是没问题的, 但是在尝试讲解时就暴露出问题了, 这样的学生思路不错, 课件也做得不错, 但因为性格内向而无法很好地表达。这样的学生, 更加需要教师和同学的帮助, 可以先让其在小组同学的面前多次练习, 做到“敢说”。再由教师进行指导, 针对内容及表达方式提出建议后, 再进行练习。如果第一次效果不佳, 可再给一次机会。

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把这节课知识点基本掌握了, 但还需要巩固练习和教师总结, 理清思路。

4. 训练反馈

再次尝试练习。通过第二次尝试练习检测到学生有90%以上已经掌握了这节课知识点。

5. 拓展延伸

果蝇的残翅和长翅是一对等位基因但不知道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还是Y染色体上, 请学生列举一下在什么情况下是在常染色体上, 在什么情况下是在X染色体或Y染色体上? (提示:根据后代表现型比例和基因型比例来区分)

三、教学反思及其启示

1. 值得发扬的地方

本课利用的教学程序是提出尝试问题, 明确教学目标;自学课本, 引导学生自学, 教师从旁点拨, 尝试自己解决自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学生讨论结合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最后的拓展题有督促学生预习的功能, 同时也巩固了这节知识点。本节课虽然教师讲解得时间少, 但是学生学到的比以往在课上学到的要多, 而且最让教师感到兴奋的是学生在本节课中表现出尽力的求知心理。从课上学生表现出紧张的学习态度和当学生做出一道教师还没有教的题目时心中的喜悦和自豪可以看出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自信心油然而生。尝试成功对于学生学习生物很重要。

如果经常用这种方法上课的话, 一是可以提高学生自信心;二是培养了学生尊重他人劳动成果、虚心学习他人长处的美德;三是能培养学生“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四是培养学生“互相帮助”的学习习惯;五是可以培养学生乐于答问、勤于思考、勇于质疑的求学态度;六是让学生形成尽力的求知心理。

2. 存在不足的地方

应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3. 改进的措施

教师应注重知识的不断重复训练, 灵活恰当的引导、启发, 讲解的内容要少而精, 要针对学生讨论的情况进行有的放矢地讲解, 要讲透重点、难点内容, 精心设计问题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最重要能预想到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留出一定时间和空间去解决和探讨, 合理安排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

四、五步教学法的体会

五步教学法增加了练习时间, 课堂几乎二分之一的时间在练习, 使学生当堂知识当堂掌握, 不留遗憾到明天。

五步教学法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题多解,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多角度思考, 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整堂课都是学生自己的思路在推动课程的进行,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与独特性, 最终实现提升学生创新品质的目标。

五步教学法使课堂效率明显提高, 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主动获取知识, 积极思考, 不论是学习氛围、学习热情都得到了提高而且也使学生走出思维定式, 多角度思考问题。

五步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感染兴趣, 精心设问激发兴趣, 重视过程巩固兴趣, 优化练习提高兴趣, 课内外结合发展兴趣, 以情引情诱发兴趣。

在教学中, 我们把简单的传授, 更多地转变为学生的自我探究和讨论, 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学生自己探究知识, 更多地启发了学生的自我思考精神, 也强化了教学效果, 是一个有价值的尝试。

摘要:关于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五步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在案例《基因在染色体上》中的应用, 先介绍五步教学法理论根据与必要性, 再具体到每一步的操作步骤:明确目标、学案导入、引导解疑、训练反馈、拓展延伸, 最后通过案例“基因在染色体上”充分说明五步教学法的应用, 以及用五步教学法讲课的反思和体会。

关键词:五步教学法,明确目标,学案导入,引导解疑,训练反馈,拓展延伸

参考文献

[1]邱学华.尝试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2]邱学华.尝试教学全书.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0.

上一篇:食管癌术后的护理下一篇:校外儿童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