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理论

2024-07-11

思政理论(精选十篇)

思政理论 篇1

这些年来, 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随之而来的一些负面作用———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盛行, 极端个人主义的泛滥成灾, 等等, 对人们思想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 尤其是发生在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和全球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前苏联的解体, 使我们队伍中的一部分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产生了怀疑, 一些意志薄弱者产生了信仰危机, 更有甚者———即个别所谓的“领导干部”, 疯狂地以权谋私, 进行着肮脏的权钱交易, 他们的所作所为, 则进一步破坏了社会风气。

社会与高校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社会现状对高校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而高校的发展对社会现状有一个能动的反作用。高校不是世外桃源, 上述当前社会中的不良风气不可避免地对涉世不深的高校学生起着负面作用, 中等职业高校德育工作的艰巨性由此可见一斑!思政课是中等职业高校的高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 在把高校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四有人才”过程中,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 不能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思政课的有关学科理论知识———即我们在平时所称的“教书”, 然后让学生对有关的学科知识进行机械的背颂记忆!作为高校的德育工作者, 我们还必须时刻牢记:我们的高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人才的, 也就是说, 我们一定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 进一步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使青年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革命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最终成为“四有”新人——即我们在平时所说的“育人”。

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这些年来, 我们在教书育人方面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 与此同时, 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点:由于历史所造成的种种原因, 有一部分地区的一些高校的政治教师, 往往对上述第一项任务———即教书比较重视, 认为这是硬指标;而对于上述第二项任务———即育人则不太重视, 认为这是软指标。笔者作为一名高校德育工作者, 深切地感受到, 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绝非偶然,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对此进行分析, 这是主观主义的态度和错误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 是唯心主义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具体表现。这种错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如果不及时地加以解决, 任其不断发展下去, 必然会对高校的高校德育工作造成巨大的危害!因此, 坚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确保思政课教学成功的关键。

首先, 笔者以为在思政课的教学中, 必须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原则, 帮助学生认真读书, 领会理论观点, 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前提。

第一, 要根据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 存的放矢地采取最合适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哲学的教学中, 有一章节是阐述真理的, 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真理观, 可以采取辩论法来进行教学。采用辩论法来教学, 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了能在辩论赛中取得胜利, 学生会自觉地钻研教材,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 使原本较为枯燥的学习内容, 变得生动活泼, 最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具体的做法如下:首先要结合教材的内容, 选择合适的题目, 笔者当时选的题目为“有用即真理”, 把全班学少分成了两部分, 正反双方各出3 名选手作为代表参加正式辩论, 其余的学生在辩论过程不得发言, 等到正式辩论结束后, 双方可以各自再出3 名观众选手进行补充辩论, 从而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全班学生的积极性。然后根据各方的表现, 例如辩手的风度, 辩论的技巧等给予评价, 宣布获胜的一方, 并给予相应的平时成绩奖励, 每一个学生平时成绩加5 分到10 分。失利的一方, 由于同样付出了精力, 也给予相应的平时成绩奖励, 每一位学生的平时成绩加3 分到5 分, 从而激励学少积极投入其中。

第二, 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个性心理特点,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有的班级学生比较活跃, 可以采用讨论法来进行教学。采用讨论法, 能做到集思广益, 使学生逐步熟悉和掌握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在不知不觉中达到共识, 可以有效地掌握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及原理。讨论法与传统的讲授法相比较, 我们可以看到, 讨论法更能发挥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变原先的“要我学”为“我要学”, 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有关的学习内容。因为在讨论的状态下, 大脑较为放松, 大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当然, 在讨论中作为教师要注意把握课堂气氛与教学节奏, 必要的点拨和最后的总结是必不可少的。否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

其次, 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必须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学会自我反思, 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 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这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根本要求。教师要从原先侧重于理论的灌输, 使学生从为对付考试不得不死记硬背, 逐步转到帮助学生努力提高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学生学会用正确的世界观看待社会, 用革命的人生观来看待人生。简单地说, 就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使思政课真正成为一门可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科学, 成为广大学生想学、爱学、学以致用的一门课。要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 但是只要我们这些高校德育工作者勇于探索是能够做到的。

学习理论知识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掌握这些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学会运用这些理论对实践中出现的种种新的实际情况, 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并最终解决问题。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我们在思政课的教学中, 由于受到思维定势的困扰, 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理论, 很少进一步提出要求, 让学生用掌握的这些理论, 去分析研究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和现象, 这是应引起我们思政课教师重视的问题。

笔者在近年来的教学中, 不断地尝试培养学生的能力, 采用的教学方法为“师生互动法”, 较有效果的就是让学生就当前社会中一些热点问题, 如“天价商品”的出现等, 用所学的经济·政治中有关价格的理论, 撰写小论文, 就此阐述各自的观点, 从而得以检测学习的效果究竟如何, 对于其中较好的文章进行点评,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此外, 在讲到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容时, 可以让学生回到自己的家乡进行调查, 指导学生撰写简单的家乡经济发展的调查报告, 从而使学生树立科学求实的态度, 不仅学会定性分析, 而且上升到学会定量分析, 切实感受到改革开放给家乡带来的巨大进步!

当然, 最受学生欢迎的还是进行演讲比赛, 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参赛, 题目出自于教材中的有关内容, 笔者曾组织过一次主题为“个人与社会”的演讲比赛, 学生们经过精心的准备, 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特别令人欣喜的是, 个别平时较为散漫的学生, 在代表小组参赛后, 由于得到教师和全班学生的肯定而获得荣誉, 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当然, 要推行素质教育, 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 还是不要盲目进行尝试, 说不定会适得其反, 使一切工作流于形式, 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最后, 笔者以为, 要使理论联系实际落到实处, 就要积极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变单一的“我说你听”为丰富多彩的电化教学。毕竟, 再好的教学内容, 如果没有一个同样出色的形式为之服务, 又如何能使喜动不喜静的高校学生静下心来, 洗耳恭听呢?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有关的教学内容, 在适当的时候, 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应是明智之举。在思政课的教学中, 只要我们这些做教师的, 平时多留一点心, 广播电视中的不少专题节目, 可以把它们录制下来, 根据教学的需要, 加以适当的剪辑和安排, 就能成为合适的微课教材。在运用电教教材时, 同样也要注意一些原则, 尤其是要注意有关的音像资料内容要配合课堂教学的需要, 而不是反过来, 整个教学变成了看电视, 结果毫无长进。在进行有关介绍“邓小平理论”的教学中, 大型纪录片《邓小平》就可以作为最佳的电化教材, 当然, 这同样也需要根据教材内容进行选择, 从而使学生通过这栩栩如生的画面, 深刻地领悟到邓小平这位伟人对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思政改革需要理论、实践与创新 篇2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xx省委教育工委在全省范围内举办大规模、全覆盖的思政“大练兵”。xx省各高校在“大练兵”推动下,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深入发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战略高度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教育课、实践教学课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在理论、实践与创新方面取得了喜人的成绩。xx思政“大练兵”全面提升了思政课教师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育人水平,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成功实践。

理论构想:思政改革与思政“大练兵”的基本原则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政课承担着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使命,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要想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性和学理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xx思政改革与思政“大练兵”的基本原则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我们要做到“三个必须”:其一,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校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其二,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都要牢固树立“大思政”理念,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学生。其三,必须始终遵从我国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所有教师都应该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

2.坚持立德树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奋战在一线的思政课教师应当密切关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注意民族复兴进程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有效应对多元价值思潮带来的挑战,既要传播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更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具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能力,还要跟上时代步伐,具备教学软件应用能力、学科教育科研能力、话语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

3.坚持“四个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高校教师尤其要强化“四个服务”意识。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思政课教师应当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以问题引导教学,以理论的逻辑力量唤醒学生,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澄清困惑,彰显思政课程“显性教育”的魅力。专业课教师应当在专业知识讲授中融入为民情怀、报国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和实现民族复兴的抱负,以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方式滋养学生,涵养情怀,激发热情,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4.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要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健全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这是对包括思政课在内的所有课程的要求。2019年 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就是要形成“纵向全链接、横向全覆盖、全校一盘棋”的育人格局。在这个格局中,思政课处于主渠道地位,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如何检验“大思政”格局构建的效果?必须通过一场大规模的思政“大练兵”来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升质量,优化推广。

实践效果:聚焦守正创新的xx思政“大练兵”

由于坚持问题导向和靶向施策,xx高校思政“大练兵”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多年来,xx省推行思政教学改革、“三级听课制度”,在制度建设、组织落实、经费保障、教学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形成了一整套有实效、易操作、可推广的思政“大练兵”实践模式。

1.立足xx高校,深化制度创新

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办好思政课提出的要求,xx常态化开展集体研讨、集体备课和全员展示、观摩活动,进一步深化工委、高校、院系三级领导听思政课制度,建立工委领导联系高校和校、院(系)领导联系思政课教研室或教师制度,以及全体思政课教师互相听课和老、中、青教师结对帮扶制度,实现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协同并进,激发整个思政课教师队伍活力,把“大练兵”主题活动建成xx高校思政课品牌项目和教师队伍建设精品工程。制度创新带来可喜变化。目前三级领导听课累计达5000余节次,还形成了西安交通大学的“三比三进系列活动”、西安邮电大学的“三促两结合活动”以及西安欧亚学院的“四位一体”、xx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两融入”、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一体两翼”等一系列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思政课质量的“实战练兵”项目。

2.挖掘自身资源,强化思政魅力

xx高校立足自身实际与学科优势,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充分强化思政教育的魅力,让学生真学真信、愿学爱学。例如,xx师范大学充分发挥学生马列理论读书社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重点抓好理论学习、骨干培训和实践锻炼三个环节。目前读书社已由最初的学习小组发展成为由1个学校总社、16个二级学院分社、260多个学习小组、400余名理论学习骨干带领全校近万名学生常年坚持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的旗舰品牌。长安大学立足学校交通学科优势,建设“我国交通强国战略与xx交通发展的‘追赶超越’”示范课,采取“思政课教师 专业课教师 行业专家”同上一堂思政课的方式,实现“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行业思政”的三维统一。西安邮电大学探索出“专题 实践 创新”教学模式,通过专题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的既定项目、自选项目和创新项目,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西北大学开展“教授说课”“骨干展示”“青年提升”“课程思政”四个层次的思政“大练兵”,最大限度调动老、中、青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积极性。

3.选树典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针对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数量相对不足、教学科研水平参差不齐、理论功底不扎实等问题,xx组织全省高校开展思政课教师“大练兵”主题活动。全省82所普通高校的3742名思政课教师和近万名专业课教师参加活动。高校一线教师集中备课、集中研讨、集中培训、集中展示,通过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全面提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师素养。在此基础上,xx加强青年教师培养,选送553名思政课青年骨干教师参加中宣部、教育部专题培训,利用暑期对全省400余名青年骨干教师进行业务培训,用好教育部网络直播平台,实现全省思政课教师同上一堂课的集体备课局面。

思政“大练兵”活动引导广大思政课教师树立正确教育观,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切实做到“两个维护”;引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做以德施教的标杆,铭记自己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和义务,自觉承担历史责任,切实增强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强化底线思维,牢牢坚守政治、法律、道德底线,坚持科学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的原则;引导广大教师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对xx高等教育的回信及批示精神,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西迁精神,学习黄大年、侯伯宇、陈士橹、王晖、赵瑜等全国、全省先进典型,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坚持“四个相统一”,争做“四有”好老师。通过思政“大练兵”,一大批杰出教师和精品示范课程脱颖而出,部分专业课教师在讲好、讲深、讲透专业知识的同时,恰如其分地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在润物无声中实现了教书与育人的统一。获得省级思政“大练兵”表彰的教师,通过校内示范讲、校际巡回讲、网络课堂讲等形式开展巡讲和经验推广,形成了全省高校和教师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4.推动xx红色文化资源向教学资源转化

xx思政“大练兵”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这条主线,推进理论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各高校坚持教学质量的生命线不动摇,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推动xx红色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向教学资源转化,着力解决思政课普遍存在的“讲、学两张皮”问题,着力打通入脑入心“最后一公里”,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感染力。除此之外,高校鼓励专业课教师挖掘课程育人元素,将理想信念、科学精神、人文修养融入课堂和实践教学,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高校坚持思政课主阵地的地位不动摇,紧扣2018版思政课新教材,组织全体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和集中培训,确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第一时间进教案、进课堂。多年的思政改革结出了累累硕果。xx共打造出114堂精品思政课和30堂全国教育大会主题思政课,建成400门“小红专”网络思政微课堂和“老夏说课”“思想者之家”“一画一课”等一批网络思政示范课。在西安石油大学思政课堂上,教师会使用“微助教”“雨课堂”等辅助教学工具,通过显性和隐性相结合、线上和线下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5.抓好建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

推动思政“大练兵”良性发展,必须依靠全省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xx省积极抓好7所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9所省级标准化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大力支持西安交通大学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和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对口支援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结合“学习新思想千万师生同上一堂课”活动,落实《xx省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实施方案》,设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省级精品课程项目,将工作重点聚焦到着力增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在马言马”的自觉、自信上来,让马克思主义成为高校最鲜亮的底色。

路径选择:实现思政育人的长远策略

实践证明,只有政治站位高、体制机制活、组织保障强,才能激励广大教师全面提升教学能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才能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为“金课”。

1.落实高校思政课创优行动计划

按照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计划和“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行动要求,xx省委教育工委、xx省教育厅在坚持委厅、高校、院系三级领导听思政课和持续深化思政课教师“大练兵”主题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思政课建设,实施xx学校思政课“新课堂建设”行动,着力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充分发挥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不可替代作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xx高校将建成3000堂校级示范课堂(每名专兼职思政课教师1堂),评选出300堂省级精品课堂、100堂省级优质精品课堂;中小学将建成10000堂校级示范课堂(每校至少1堂),评选出300堂市级精品课堂(每市30堂左右)、100堂省级优质精品课堂,形成“人人有示范、堂堂有精品、门门有金课、课课有名师”的思政课建设新局面。

2.锻造优化思政课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建设是思政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办好思政课,必须按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配齐建强高水平的思政课教师队伍。首先,要保证思政课专职教师学历、职称、年龄结构相对合理,到2021年达到高校思政课师生比1∶350的刚性要求。其次,要提高教师理论修养。传道者首先要明道、信道。思政课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提升理论素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现实困惑。只有思政课教师真懂、真信、真讲,才能使学生真学、真信、真用。再次,要探索团队组合教学模式。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背景各不相同,团队组合能够最大限度地整合教师资源,发挥协同优势。因此,我们建议打破一名教师讲授一门课程的模式,改由多名教师、特别是不同课程的教师联合授课。教师团队要根据学生关心关注的现实问题,结合课本知识点和教师知识结构,打造特色专题化教学模式。

3.建立并完善思政课质量标准体系

要把思政“大练兵”的成果保持并发扬光大,需要建立教育教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立项、社会实践、经费保障长效机制。首先,要建立课程思政质量标准,明确教学设计、育人因素挖掘转化、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师素养等方面测评指标。其次,要建立并完善思政课教师管理制度,完善准入制度,严把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完善考核制度,建立符合教学实际的、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建立符合思政课教师职业特点的职称评聘体系,引导思政课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上,切实增强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引导和激励教师把育人责任和知识传授结合起来,把价值观教育和知识教育结合起来,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结合起来,不仅做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还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

思政理论 篇3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人文向度 生命意蕴 价值意蕴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课程的根本性质上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属于人文素质课,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强调贴近现实、讲究方法、注重案例,会收到理想的效果。但对于枯燥的理论,学生们往往是入耳、入脑,却不入心,实际的教学效果会打折。根据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要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的观点,如果能够结合课程的人文性质,进一步发掘、凸显理论本身的“人文向度”,不仅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情感,而且能深化大学生对于理论的认识,更好地把理论的价值化为自身的人文素质。

所谓理论的“人文向度”,是指理论本身所蕴涵的人文思想及其体现出的人文关怀,它主要表现于理论的“生命意蕴”和“价值意蕴”两个层面。“生命意蕴”指理论形成过程中的生命因素,“价值意蕴”指理论蕴涵的思想价值。以下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通过对这两个层面的双向思考,即,分别从理论和学生两个维度,来具体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凸显理论“人文向度”的意义。

一、凸显理论的“生命意蕴”,以理论的“生命活力”激发大学生热爱学习、敬重生命的内在动力

1.从理论本身看,凸显理论的“生命意蕴”,就是强调思想政治理论形成背后的生命因素。任何理论的产生都源于实践,是个体或群体(民族)大生命在探索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实践中生命智慧的结晶。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不管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还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无不是如此。它们要么反映的是个体生命的智慧探索;要么体现的是民族大生命的智慧结晶;要么二者兼而有之。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它们既是中华民族在探索民族独立、国家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民族大生命的智慧结晶;又是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代表的优秀中国共产党人,在关注民族生命、探索民族命运的历史进程中,分别于不同时期对马克思主义作出的重大理论发展,对中华民族作出的重大理论贡献,深深地凝聚着他们个人生命的智慧。可见,那些看似枯燥的理论,跃动着的却是“生命活力”,蕴涵着深沉的人文思想,其实质是生命对于生命的关注和探索,是生命的智慧结晶。如此的生命结晶是值得每个大学生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的。

2.就大学生本身来说,他们往往把思想政治看作是枯燥的理论。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孤立片面地看待理论,既看不到理论背后厚重的历史或鲜活的现实,也考虑不到理论形成的生命因素及其跃动着的“生命活力”。因而,理论也就无法真正打动大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兴趣。通过凸显理论的“生命意蕴”,目的就是让大学生理解理论形成背后的生命探索和智慧结晶,拉近理论和大学生的距离;从而,启发他们对理论本身的情感和认知,引导他们心怀崇敬走进理论,以理论的“生命活力”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内在动力。正如黑格尔所言:“方法是内容的灵魂”,理论“生命意蕴”的凸显,就是要激活理论的内容,让大学生真正进入理论、把握理论。同时,凸显理论的“生命意蕴”,也是想通过透视理论的生命本质,对大学生进行敬重生命、热爱生命的人文教育,拓展他们关于生命内涵的视野,让他们真正懂得漠视理论的学习实质上就是漠视生命,敬重理论也就是敬重生命本身。

二、凸显理论的“价值意蕴”,把理论的“人文价值”化作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人文素质

1.理论的“价值意蕴”是理论本身所蕴涵的思想价值。对于大学生而言,它主要体现为理论的“人文价值”在大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即理论的人文关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所打下的奠基性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具有的全方位的正面引领作用等。可见,理论的“人文价值”应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着力点所在,对之的揭示、说明也应成为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重点。

理论的“人文价值”包括显性和隐性两种形态。显性“人文价值”,是指理论直接呈现出对学生的作用。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人文价值”就是通过一系列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为理论导向,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显性“人文价值”,同学们容易理解把握。而隐性“人文价值”是指不容易直接从理论本身看出对于大学生的作用,需要老师加以揭示和说明。以“科学发展观”为例。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继承和发展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认为该理论作为新时期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方针,对于自身并没直接的价值可言。针对这种认识,老师通过带领学生深入领会理论,指出:“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统筹兼顾”的方法论,不仅是指导国家发展的方针,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样有着现实的启示意义,具有人文关怀的一面;而且,作为当代大学生,能够深入地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把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指导方针,这本身就是人文素质与时俱进的体现。当然,理论的价值不仅仅体现于现实的人文关怀,学习思想政治理论也并非去追求实用的知识。理论的价值更多是通过理论所包含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哲学的相关思想,指向大学生成长过程的方方面面,经由长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浸染,帮助他们建构一个意义和价值的人文世界。显然,通过凸显理论的“人文价值”,无疑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全面理解理论,促进这一建构过程。

2.从大学生的角度看,由于理论本身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宏观性特征,往往导致大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理论内在的“人文价值”,如果授课老师不能结合具体的课程去总结、揭示和说明,“人文价值”就不能化作大学生的内在素质,理论也就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学生们除了机械地记住一些理论以应付考试外,在他们的头脑中也不会有更多的思考。就像前述的“科学发展观”,通过老师及时阐释其中的“价值意蕴”,点明理论的“人文价值”,就能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对理论的认识和理解。这看似教学中的小事,却直接关系到实际的教学效果,更关系到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因而,通过凸显理论的“价值意蕴”来揭示理论的“人文价值”,能够进一步帮助大学生认识理论与自己成长的关系,让理论入耳、入脑,又入心,最终目的在于把理论的“人文价值”化作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人文素质。

总之,凸显理论的“生命意蕴”,实质上是强调进入理论的方法,就是注重引导大学生以怎样的理论视域走进理论,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凸显理论的“价值意蕴”,就是凸显理论之于大学生的价值所在,充分发挥大学生学习理论的主体作用。可见,理论“人文向度”的凸显,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注重方法论与价值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是新时期高校思政课探索理论入耳、入脑、入心的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姚本先.高等教育心理学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101

2.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427

浅析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 篇4

关键词: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在高校开设的极具中国特色的课程, 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宣传教育的主要方式。而在当前的思政理论课教学过程中, 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 这严重影响到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及指导作用。所以, 调整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 改革创新教学方法,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则显得势在必行。

1高校思政理论课存在问题

1) 理论空洞枯燥。高校思政理论课承担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了解我国国情、提高大学生政治素养、培养大学生讲实话, 办实事, 脚踏实地的为人处世作风。而我们的教材大多是内容理论性太强, 说理居多、脱离实际、观念陈旧, 而且给学生的感觉是空洞枯燥, 还没开始学就感觉没意思乏味, 提前就有了一种排斥抵触心理, 给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增进难度。2) 教学方法陈旧单调。目前, 大多高校采取的都是大班教学形式, 由于现行条件限制个别教师采用传统教学的“满堂灌”“填鸭式”, 无疑再次增加了思政课在大学生心目中的排斥感, 于是思政课就成了“补觉课”、聊天课。3) 教师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最受学生们欢迎的课是有激情、有趣味、有收获的课;最受学生们喜欢的老师是知识渊博、人格魅力独特、爱学生走近学生、关心学生、愿与学生做朋友的老师。而我们有的思政课老师却固步自封, 仍然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复读机”式的教学。有的老师甚至躲在故纸堆里不愿走出来, 张口闭口马克思恩格斯说, 却不能深入浅出、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 这样的教学怎么能吸引学生呢?4) 考评方式机械死板。我们的学生是一群性格迥异、追求个性与独特、追新求异的群体。他们是立体的人。而单纯用考试分数来评定学生的品德, 成绩考核上以考代评这样的方式不科学也不全面。思政理论课应更注重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成长成才方面的引导和教育。

二、思政理论课存在问题分析

(一) 社会环境因素

我们现在是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背景下, 改革开放也已进入攻坚时期, 人们的思维模式及观念价值取向于悄无声息中在发生变化。我们的大学生就是在这么一种外来文化、传统文化、当代核心价值观文化等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层面下矛盾彷徨困惑。他们好奇心强、且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定型, 容易受不良现象和思想的影响。而当前, 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 一切向钱看的思想占有相当的市场。同时, 官场上官僚主义贪污腐败专权勾心斗角等负面报道屡次曝光, 加深了学生对政治的反感和抵触。

(二) 学校环境因素

1) 有的高校对思政课不重视、有“缩水”举动。课时安排随意性较大, 任意减少课时和消减课时的现象时有发生。2) 学校未能把大思政教育融入到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 理论与实际相脱节。3) 培养机制上重专业轻德育, 大多高校在奖学金评定和品行不端惩处上缺乏可操作性机制。

(三) 课程因素

一是思政理论课所固有的意识形态色彩在当前新自由主义思潮兴盛时期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喜欢民主追求自由的学生不喜欢整齐划一的传统核心价值观, 而我们思政理论课却是扮演着宣扬主流核心价值观, 这就是一种矛盾, 加大了思政理论课的授课难度。二是因长期的僵化的意识形态教育使人存有阴影。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系统的完善的, 但在贯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时, 方式方法太过于粗糙与极端, 使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带有敌对情绪, 他们感觉马列毛邓等理论离他们太远, 理解起来太抽象。三是当前无产阶级运动处于低潮,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机与活力难以体现。

(四) 教师因素

一是教师本身就没有吃透思政理论, 讲起课来自然不能游刃有余;二是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严肃枯燥的理论同样以严肃枯燥的方式讲述出来, 学生不喜欢;三是不能充分利用好多媒体, 仍然采用传统的授课模式, 使得让学生听起来是昏昏欲睡。

三、改革创新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策略

(一) 整合教学内容

我们大多高校思政理论课采用的都是教育部统一编订的教材, 但各高校的学生基础和学科类别都不一样。如果我们的教师在授课时不考虑各高校以及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 生搬硬套、机械灌输, 思政课的效果将大打折扣。所以, 整合教学内容非常必要。

(二) 创新教学方法

在思政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讲授教学内容。1) 案例教学法。通过生动具体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而机械的理论, 这样的方法效果很不错。2) 主题辩论教学法。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就教材相关且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组织主题辩论,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 主动积极的去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3) 主题演讲教学法。4) 讨论教学法。第五, 实践教学法。在实践教学中, 坚持把教学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 把诸如自觉遵守大学生行为准则、文明上课、文明就餐、创建文明宿舍、诚信考试、诚信还贷等纳入实践教学环节。第六, 报告教学法。邀请优秀毕业生或者高年级的优秀学生给低年级学生做专题报告, 用同龄人的现身说法和优秀事迹来教育学生, 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

(三) 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应该通过不断学习, 提升自我素质

1) 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思政课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观点、方法, 高尚的思想品德, 优良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2) 拥有渊博的学识。大学生思想活跃、勤于思考、知识面较宽的青年, 知识浅薄、孤陋寡闻是很难赢得学生的尊敬。3) 拓展工作能力素质。主要包括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调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尤为重要的是一名教师要有思维的独立性和敏捷性, 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思政教学。

参考文献

[1]李亚州.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创新体系的构建[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2]韩玉芳.民办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11.

思政理论 篇5

同学,您好!

为了配合山西潞安职业技术学院完成山西省教育厅通过的立项项目《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的课题工作,我们设计了以下问卷调查,研究目的是为了全面真实地了解高职高专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现状,进一步推进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改革。此项调查以无记名的方式进行,并不会披露个人信息,绝不会给您带来任何麻烦,恳请认真填写,将真实的想法告知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参与和支持!

注意事项:

请按照问卷的提问顺序逐一填答,以免漏答。本问卷中的题目表示单选;

表示多选

请在您认为合适的选项序号上直接打“√”;另外如果需要直接填写的内容,请直接填写。如遇到不恰当或无所适从的问题,请直接写明“无”。1.性别?

2.年级?

大一

大二

大三

3.您认为开设思想政治课的意义在于:

教学环节的需要

有益于大学生提高自身修养

必要的意识形态教育

有助于了解社会现实

无太大意义

4.通过思想政治课理论学习,您是否有收获:

很大

基本没有,持怀疑态度

还可以,有一定效果

根本没有任何收获,纯粹浪费时间

5.您认为影响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是:

教学手段单一,灌输填鸭式教育

实践环节形同虚设

社会等环境因素

大班教学,课堂组织难度较大,师生互动效果不明显

思政教育队伍整体素质

学校的党政领导部门不够重视

6.您认为当前思想政治课课程的课时(学分)安排:

应适当增加

应当减少

比较多

还可以,比较合理

7.目前几门思想政治课中,你们学校哪些课程实施了实践教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8.学校针对思想政治课开展的实践教学有哪些形式:

任课教师组织的专题讲座、案例点评、材料分析等

院部带队的各种参观考察和社会调查等

学生自行参与的假期社会实践或者社会调查活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形势与政策》

学校组织的素质教育讲座报告等

学校建立校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基地

学校组织的各种德育活动 学校组织的各种主题教育 主题网站建设或者网络互动平台的建立 以学生社团为引领,带动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 校园广播站

校园板报或者学生办报

与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相结合开设讲座或者举办活动 其它()

9.您对于教师课堂上组织的案例讨论或要学生课后制作电子课件并在课堂上讲解的看法:

很感兴趣,积极参与

能扩大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值得提倡

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积极性,乐于倾听其他同学的讲解 不感兴趣,无所谓

完全反感,认为多此一举

10.您对于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分组讨论研究某个课题,最后由小组长代表组员发表意见你的感受是

很感兴趣,可以增进交流

能够给自己展示自己的舞台,锻炼口才

可以学习到每位同学的优点,认识自己的不足 非常厌恶

11.您对学校开展的公益活动、社团活动、文体活动、德育主题活动、技能大赛等活动感受如何:

次数很多,形式丰富,充分调动学生热情

次数较少,没什么影响

次数较多,但吸引力不够

几乎没有

12.对于学校组织的教师带队的考察和社会调研形式是否满意:

很满意,有助于理解专业知识,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

比较满意,虽理论和实践有差距,但有助于接触社会,积累经验

不满意,老师态度敷衍,走马观花

不感兴趣,无所谓

13.你对于各班选举思政员的必要性怎样看? 很有必要,没有必要,形同虚设

可以随时告知思政员自己的思想现状 无所谓

14.你对思政部建立思政网络平台(如qq群互动等),怎样看? 非常好,便于交流

可以做到及时发现学生思想问题,及时解决的效果

15.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形式中,您更喜爱哪些形式:

任课教师组织的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等

团委、学生处或思政老师带队的参观、实习、社会调查等

加强沟通,增进感情 没有意思,无聊

学生自行参与的假期社会实践 学校组织的素质教育讲座报告等

学校建立的校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基地

学校组织的各种德育活动等 学校组织的各种主题教育等 学院的主题网站建设

初步建立网络互动平台或者学校的主题网站

组建各种学生社团,以社团为单位组织各种实践活动。校园广播站

校园板报或者学生办报

与心理咨询工作相结合开设讲座或者举办活动

其它说明()

16.您希望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应采取的最佳方式是:

院系部联系实践单位,老师带队深入社会调查实践

由学生自行参与社会调查实践

其他

17.您认为当前思想政治课期末考核成绩是否能够客观反映学生的思想素质实际情况:

完全可以

应该可以

有一定局限性,效果打折扣

完全不能

18.您认为思想政治课期末成绩应该注重哪方面的考核:

试卷考试

日常思想行为表现

课堂表现

社会实践

平时作业

其它

19.您认为实践教学环节对理论教学的意义有哪些:

课堂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讲座报告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促进理论结合实践

没有多大意义

其他 使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为将来工作积累经验

20.您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是:* 理论教学更重要

实践教学更重要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样重要

无所谓哪个重要

21.您认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实践教学开展状况如何:

效果很好

徒有虚名,很少或几乎没有

效果一般

其他

22.您认为是否应当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

赞成 没有太大必要

可以接受,但是方法形式要适当

无所谓

23.针对当前现状,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推进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从学校宏观方面考虑,您认为应当:* 完善教学师资评估机制,保证教学质量

建设一支专业的思想政治专业师资队伍,提升整体素质

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研实践 知行统一,安排社会实践巩固教学成果

多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

多开展各种主题活动或德育活动 其它说明()

24.对于在实践环节中教师进行的模块教学你怎样看

很好,增加我们对教材的总体认识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按部就班 很乱,没有章节性

还可以

25.对于模块教学模式,在学期末完成针对某一模块的研究实践作业你怎样看

很麻烦,没有兴趣

很好,可以针对某个话题谈自己的感受,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 不错,可以更深入研究某个问题,加强对此问题的认识 可以培养自己钻研科学的好习惯。一般。没有必要 26.你所在学校是:

27.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您感到疑惑的问题还有哪些?

思政理论 篇6

关键词:案例教学;因材施教;音乐院校;教学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8—0233—02

一、我国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背景研究

案例教学法是指某一课程中,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教师有目的、有选择地把社会实践中较典型的,具有一定程度疑难性的真实案例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思考、分析、研究,并解决问题,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起源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选取的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成效。这种案例教学法到20世纪80年代,才受到师资培育的重视,尤其是1986年美国卡内基小组提出《准备就绪的国家:21世纪的教师》的报告书中,特别推荐案例教学法在师资培育课程的价值,并将其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 [2]。而国内教育界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则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之事。目前在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当中,如法律学、管理学、行政学等,都引入了案例教学的方式,在这方面的研究也颇多。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案例教学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

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育没有完全发挥其育人作用,究其原因,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方法简单传统、照本宣科的现象普遍存在。许多思政工作者都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积极谋求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学者也开始引入案例教学法,尝试通过案例教学,给予学生实实在在的情景体验和脑力冲击,利用案例教学高度的拟真性、灵活的启发性、鲜明的针对性等特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热情参与,从而提升思政课的效果。理论上,各学者分别从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方式方法、具体程序、应注意的问题等各个方面做了深入的探讨。而在实践方面,大连理工大学对案例教学的探索走在了全国各高校的前面。该校在1998年就开始将案例教学法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成立了大连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研究中心,主编了全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案例教学教材《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而在实行案例教学后针对学生满意度的问卷调查也表明,该校绝大多数学生对案例教学持欢迎态度。2008年11月26日,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主办的“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研讨会”在大连理工大学举行。来自全国27个省市的150多名专家学者重点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编写和使用以及案例教学的开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可见,案例教学是思政课教学可资借鉴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开展应注重因材施教

案例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只有了解教学对象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才能将案例教学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英国伯明翰大学的拉埃丁(Richerd·Riding)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学生的认知风格和学习材料的表征方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即学生的认知风格与学习材料的表征方式匹配与否,将直接影响学习结果[3]。每一个学习者的认知风格,既有其优势、长处,有利于学习的一面,又有其劣势、不足,不利于学习的一面。当学习者的学习风格特征与学习任务和学习材料相匹配的时候,便能够做出主动的努力。

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很早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尽管“因材施教”这一概念并非孔子本人提出,是宋代朱熹在总结孔子教学方法时归纳出来的,但其“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确实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论语》曾记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认识到,人的智力有智、愚、中之分,人的性格有鲁、缓之异,人的心理状态有勇进与退缩之别,而且每个人的才能有不同的发展趋势,教学中必须根据这些不同的心理特点因人而施教,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在现代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因材施教的思想尤其重要,在不同的学习场合之中,不同认知类型、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表现是极为复杂的,需要教师智慧灵活地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

三、音乐院校学生特点与需求研究

目前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所进行的研究尚未深入和系统,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搜索相关文章也并不多,而且这些文章几乎都是面向所有的高校学生,只有一两篇是针对高职院校,针对音乐院校学生案例教学手段的文章尚为空白。而事实上,音乐院校学生与其他综合性大学以及高职高专学生的差异性是比较大的,个性特点和知识结构都比较独立,因此,面向音乐院校学生的案例教学必定不同于其他高校,需要做专门化的研究。

作为音乐院校的学生,其教育背景、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等各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思政课案例教学实施的效果。艺术院校的学生人文素质相对偏低,他们对于政治理论的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往往低于一些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太过于艰深的概念原理往往让他们抓不住要点也毫无兴趣。但另一方面,因为受到音乐艺术美的熏陶和艺术表演的训练,音乐院校的学生大多思维活跃、大胆活泼、敢于表现自己,这对于把课堂的话语权交给学生的案例教学而言,是非常有利的。音乐院校的思政课教学,应该恰当地把握学生群体的优势和劣势,在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利用学生的特长,把握学生的认知风格,找到适合艺术学生的案例教学方法。

音乐院校案例教学的功能不但在于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更在于通过各种真实案例的接触,能够明白社会的道德原则与行为规范。而作为学生本身,由于大多数时间都用于专业技术的训练,对社会生活往往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分离和脱节,对案例教学所承载的丰富内容有着内在的需求。音乐院校学生是未来社会音乐文化的创造者或传播者,他们必须真正的了解这个社会,认识这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明白这个社会的真实需要,才能创造出符合时代的优秀作品。音乐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多从事文艺工作,他们的思想相对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往往更加自由和无拘无束,利用思政课帮助他们塑造崇高的艺术精神和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正确认识,使其成为德艺双馨的人才,是音乐院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任务。

四、音乐院校案例教学的具体方案研究

第一,音乐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具有可行性。笔者通过课堂实践,证实了音乐院校的思政课运用案例教学的手段,可以增强政治理论在学生心目中的理解和共鸣,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大大提高政治课的效率,发挥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值得大范围的运用和推广,使其成为一种常规的教学手段。

第二,思政课案例教学应贴近音乐院校的实际。思政课案例教学不仅要注重课本知识的理解,更要注重贴近音乐院校学生的实际。音乐院校学生主要关心的领域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文化和艺术生活方面,这是音乐类学生生存发展的大环境或者说未来环境;二是大学生群体的状况和经历方面,尤其是艺术院校学生的状况,这是音乐类学生生存发展的小环境或者说现实环境。这两个环境与音乐院校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息息相关,故最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第三,音乐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应侧重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大学生对社会的接触是间接的,艺术院校的学生也是如此,学校生活的实际决定了学生亲身参与实践的机会非常有限,要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并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来正确的理解这个社会,案例教学是重要的手段。案例教学的取材可来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要在贴近学生实际的前提下,深入挖掘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和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对学生进行正确社会观念的引导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通过思政课堂的潜移默化,提升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第四,思政课案例教学应注重音乐院校学生的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道德建设是主要的内容,演艺圈作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其道德示范作用不可小觑。音乐院校学生是未来的演艺工作者,他们的道德观念、道德品质对今后中国音乐艺术领域的道德水平有直接的影响,在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中间也会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第五,音乐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应灵活多样。案例教学的方式很多,可以是老师举出实例让学生思考分析,也可以是播放视频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也可以是抛出一个辩题让学生相互争论。老师在组织案例教学的时候应该灵活多变,但要注重教育性、娱乐性、知识性的统一,尽量做到案例的展现生动直观,问题的提出引人思考,得出的结论清晰明了,既要让学生乐于参与,又要让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受到启发,获得收益。

目前,各高校均在大力开展思政课教学改革,而案例教学作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在共性方面已取得重要的成果。本文从音乐院校的个性入手,探寻音乐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的个性特征及方式方法,能为思政课案例教学的深化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也为其他专业院校(如艺术院校、体育院校、医学院校等)的思政课改革找到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刘斌.浅谈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J].科学教育家,2008,(6).

[2]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论高校思政工作人文关怀的理论基础 篇7

一、高校思政工作人文关怀的理论基础

高校思政工作人文关怀是对传统的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的扬弃, 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需求, 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逻辑; 着重强调以人为本, 强调对受教育者的尊重和理解, 更加注重对受教育者的关心和爱护, 以体现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 符合人的发展的根本规律, 对于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西方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思想等许多古今中外的人文思想给高校思政工作人文关怀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维度之一,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从哲学上对人所做的最高层次的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文关怀向度始终保持着对人的自由尊严的解蔽, 对人的价值、人的精神的追求。人文关怀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始终,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所表现的对人类生存处境和命运发展的深切眷恋和关注。强调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本质要求与高校思政工作人文关怀的要义完全一致。

第一,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中学时代, 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就非常重视职业选择、职业发展对于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产生了关于人的发展理论的萌芽。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异化劳动造成人的片面畸形发展, 提出了新型的人的理想, 指出劳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以此为标志,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雏形出现。从《神圣家族》到《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形成时期, 也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形成时期, 马克思恩格斯开始从“抽象的人”转向“现实的人”,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随着《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资本论》两篇巨著的问世,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成熟和最终正式确立。马克思、恩格斯全面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历史性和必然性, 论证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和条件, 确立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科学体系。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发展过程来看, 这一理论思想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 由探讨抽象的人、个性的人与人的全面发展到分析考察现实的人、实践的人与人的全面发展这样一个从雏形, 到发展至成熟的过程。

第二,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辩证观的理论范畴, 主要包括人的能力和人的社会关系、人的个性和个体需要等方面自由而充分的发展。能力的发展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人的能力全面发展包括人的体力、智力、社会交往、社会适应和驾驭社会关系的能力等各方面才能的协调发展, 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客观基础, 因为人总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的, 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人的个性的发展程度表现为人的独立自主性、自觉能动性和独特创造性的发展程度, 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载体。人的个体需要的满足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需要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源泉和动力, 人正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享受和发展需要, 才进行物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

马克思主义深刻分析了历史上人文主义思想的不足, 突破了前人历史性、社会性、阶级性的局限, 在“现实的人”的基础上, 深入地探讨了人本质的、人的价值、人的解放、人的发展等问题, 为人类找到了根本的价值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即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是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的统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之中,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追求的理想目标。因此, 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探寻高校思政工作人文关怀的理论基础, 当然少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应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寻找其思想基础和理论源头。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历来注重人的素养、人的精神和品行修养, 这里的人是一个类概念, 是社会的人, 而非西方文化中强调的单个个体的人。其中, 儒家文化的发展及演变是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线。中国传统文化包含强烈的人文精神, 中国典籍中对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很早就有记载。如《尚书》说“民之所欲, 天必从之”, 可以看出将人至于中心地位。《易传》称天、地、人为“三才”, 认为, 人在宇宙间同天地一样重要, 强调以人为本, 要礼待人。儒家文化认为个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仁”, 强调“推己及人”的仁爱之心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由此可见,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个体要通过社会教化和自我修养, 成为社会接纳和需要的人, 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人。可以说, 中国传统文化自始至终都洋溢着鲜明的人文精神, 尤其闪烁着人格理想的光芒, 只有在现实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研究、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的人文精神, 才能切实增强高校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理应成为当前高校思政工作人文关怀重要的思想源泉和理论基础。

3. 西方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思想

在西方思想史上, 一般认为人本主义思想发源于西方文明的摇篮――古希腊。西方人本主义的始祖苏格拉底宣称的“认识你自己”, 就将人作为研究的对象。他认为, 人是一个理性的存在者, 人就是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 认识自己的本质, 所以人要注意智慧、真理和心灵的最大程度的改善。作为其继承者的柏拉图认为人的本质规定是理性, 并提出了灵魂结构说。他主张人应该“当自己的主人”。古希腊智者、著名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讲过一句名言: “人是万物的尺度。”[2]这个命题虽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不成熟性, 但它却在西方思想史上最早对人的自身给予了肯定, 强调以人为中心, 万事万物应从人的观点出发来进行衡量, 突出了人的作用和地位。这在当时无疑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进步, 注重人的作用和人的精神生活的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已逐步形成。这些古希腊先哲思想家对人的认识, 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为青年人本思想的植入奠定了基础。在经历中世纪的神学统治之后, 人文主义者发现和鼓吹人的价值, 如人的尊严、才能、自由等。19 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费尔巴哈强调“存在决定思维”, 认为人的本质绝不是虚幻的抽象的“精神”, 而是感性的自然本质, 以自然主义作为人本主义的基础。马克思在继承费尔巴哈的基础上指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0 世纪中期,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分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五个层次, 指出教育要遵循人的内部需要, 循序渐进。20 世纪60 年代, 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罗杰斯提出要突出情感因素, 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要“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应该是平等、真诚的关系, 应该互相尊重和无条件地接纳。

西方人文主义思潮中的人文关怀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通过追溯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发展轨迹, 不难看出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 强调以“受教育者为中心”, 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 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这些思想显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体现了人文关怀的实质和要求, 虽然某些主张有一定局限性, 但在当时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中和在当代教育学、心理学的发展中却发挥了积极作用, 对人本主义思想的发展和人类教育思想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对于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开展也有着积极而深远的促进意义。

二、以人为本: 高校思政工作人文关怀的核心价值理念

高校思政工作中以人为本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 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把“以人为本”作为高校思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有其深厚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 是高校思政工作发展的需要, 是时代步伐前进的需要, 更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充满关爱的高校思政工作, 其教育的主体是人, 应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意蕴, 注重人的发展规律, 关注人的发展和完善, 凸显人文关怀价值。以人为本, 就是要强调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受教育者的需要为基础, 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的发展和需求为目的, 突出尊重学生和理解学生, 处处体现人文关怀, 促进大学生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以人为本, 就是要摒弃旧哲学人本主义思想中历史唯心主义的理论缺陷, 强调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切为了人, 一切依靠人。

人文关怀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2003 年《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 “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更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第一次把“以人为本”正式写入党的文件, 充分体现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对“以人为本”理念的高度重视, 同时也是对当前新形势下开展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和新希望。2004 年又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提出要“深刻领会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这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也表明要求真正把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体,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促进了“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形成和确立。进一步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必须要坚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要在教育管理中增加感情投入, 融入人文关怀的理念, 把人文关怀贯穿于教育管理的始终。

坚持以人为本, 也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经验和优良传统,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尤为如此。人的感受和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体现了当前高校思政工作目标体系、价值取向和方法手段等方面的调整和创新, 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尊重。为落实中央有关文件精神, 切实解决大学生思想实际和成长需要, 就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多样性“需求”, 要不断探索对受教育者生活上的照顾、精神上的引导、感情上的慰藉, 以及心理上适当正确的疏导。作为教育者, 要努力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康完美的人格, 培养丰富全面的综合素质, 开展工作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一切, 引导学生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看待一切。教育者应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现大学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真心诚意地帮助他、启发他、引导他, 努力把促进每个学生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思政工作的最高目标和终极追求。

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 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 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这一重要论述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认识, 指明了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原则, 作为教育者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 时刻牢记人文关怀, 加强情感投入, 努力实现大学生全面健康自由发展。

摘要:“人文关怀”一词在当前现实生活和学术研究中已被广泛运用, 高校思政工作中人文关怀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文章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高校思政工作中人文关怀的理论基础, 强调以人为本是高校思政工作人文关怀的核心价值理念。

关键词:思政工作,人文关怀,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Z].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思政理论 篇8

我们对思政理论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探究如下:

1.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

“教学做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的改革, 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首先, 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注意课堂教学师生互动,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其次, 教师要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 学科知识本位向学生能力本位转变,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以提高学生社会能力为目标, 结合学生思想道德形成和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有针对性地回答学生在成长成才和职业未来生涯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有关人生、事业、理想等方面问题, 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 采取以问题为取向的教学, 探讨教学新思路

在探索教学内容的改进中, 以引导学生多思考、勤思考、独立思考和培养创新意识为目标, 采取了以问题为取向的教学思路, 即课前由授课教师提出课程内容的相关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听课, 并积极动脑筋思考, 培养其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探索这一教学新思路中, 把理论教学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来阐述, 以点带面, 即以重点、难点问题为重点进行授课 (如:我国改革开放的现状与问题、中国的问题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农民工"问题的由来与解决措施等) , 辅之以热点问题为兴趣点的研讨式教学。 (如以"我说社会主义农村和城镇化建设"为题, 让学生上讲台讲课或演讲) 使教学内容贴近现实、贴近社会、贴近学生。

3. 积极推进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探讨教学新模式下课时安排

根据本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 我们把课程分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 使本课程教学形成"课堂理论课+实践教学+学生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写微小论文 (或感想体会) "的新模式, 把教书与育人, 置于潜移默化的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4. 以案例教学法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并用

案例教学法比较适合学生的特点和需要, 以案例导入, 问题驱动, 让学生阅读或观看案例时有的放矢, 带着问题分析案例。教师所选择的案例必须具备典型性、真实性和相关性, 这样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分析案例时才能有逻辑推理的空间, 才能分析得形象生动。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通过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共同深入分析问题, 化解疑难困惑。项目教学法也比较受学生欢迎, 这种教学方法主要体现的是“做中学”的理念。项目教学法是指师生以团队的形式共同实施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师根据教学需要, 善于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 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 将人们认为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变成实实在在的, 有助于学生素质提升、有助于学生更好就业的形式丰富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实践。

5. 充分运用学校等环境的思政理论教育资源

因此, 要贯彻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理念, 就必须有学生可以亲身进行社会实践的真实任务, 而学生课下的社会实践, 如学生进行社会调研、参观、考察等, 鉴于条件的限制, 绝大部分主要展开属地化教学, 教学资源设计成真实的教学任务, 让学生去实践, 做到“真题真做”通过属地的社会实践, 学生自己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在教师的引导下, 自主探索、研究, 得出教师所要传授给学生的结论和观点, 这是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知实践活动, 所以教学资源的属地化为思政理论教育教学贯彻“教学做一体化”的理念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也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空间。

总之, 思政理论课要贯彻教学做一体化理念, 必须首先明确教学做一体化的含义, 从而较好地贯彻教学做一体化的理念, 推进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改革, 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辉.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6

[2]杨柳, 王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做一体化”改革的思考[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3

思政理论 篇9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标准明确规定:“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统筹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的实践教学、落实学分(本科2学分,专科1学分)、教学内容、指导教师和专项经费。”“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德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1]就要“努力强化实践教学,建设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2]开拓创新高职医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独特优势,无疑是党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

第二课堂教学是传统课堂教学活动的拓展和延伸,同属于该门课程教学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上是一项实践活动。任何实践活动都是有目的性的活动,依靠践行具体目标而实现,离不开目标管理这一必备条件。“德鲁克提出的目标管理,是将‘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这两种管理思想统一起来,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主要体现在以工作为中心,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人为中心,作为四大管理模式之一的目标管理,能使两者有机统一,相得益彰,高度交融。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中,既要确立科学的目标,以明确管理的方向,又要制定必须遵循的准则,以保证整个管理活动协调有序地进行,最终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卓有成效。[4]

二、问题现状和研究价值

目前,以课程内容为主题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在高职院校尚处于探索阶段,常出现定位不准确、内容不衔接、管理不给力、保障跟不上、考评不统一等现象。正如相关部门所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哲学社会科学一些学科教材建设滞后,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不紧,少数学校没有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5]事实使然,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的教学更多地表现出教育教学权责不分、项目学分规定不明、考评考核标准不一等现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长期被边缘化和真空化,长期与课程教育教学相分离,更不用谈以课程、学分和项目为抓手做到形神兼备、管放结合等措施了。

现今,高职医学生不仅存在性格志趣差异大、专业课程任务重等客观因素,还存在思想情绪消极、学习动力不足等主观因素。要让他们真懂真信思想政治理论课,纠正他们的各种不良思想行为,理所当然的就应重视或凸显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的独特优势。任何事物发展总需要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我们有理由坚信,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因为它不仅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规律,还符合高职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能将高职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知情意行结合起来,将课程资源、环境资源和时空资源以及管理资源整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目标视阈下的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对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评价考核、各类资源和教育方式的有机整合等都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由目标做保障的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必定能激发高职医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身潜力。目标管理通常会通过目标制定、目标细化、目标控制和目标考核四个阶段来实施。

(一)目标制定

目标是目的在一定时期的具体化,制定高职医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必须以“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发挥实践环节的育人功能,创新推动学生实践教学和教师实践研修”、“努力强化实践教学,建设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6]为前提,以增强高职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心理品质”为第二课堂教学的总目标,在进一步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要求条件下,确定个人需要完成的目标任务和职责分工。相关教育教学部门和教师等要一起参与制定目标,可邀请学工部和团委以及社团组织来参与制定。制定的目标要经过充分讨论,核实目标内容与课程目标,与党和国家以及学校的相关规定是否一致,防止错位,确立目标要略高于高职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总之,制定目标要充分考虑到课程内容、活动形式、设施条件、师生实际及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的目的等,也要考虑到执行每一个实践项目时必备的具体时间、地点和人物,明确每一个主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做到每一个目标可衡量、可操作。

(二)目标细化

目标是要靠行动计划去执行的,不会自动产生结果,如果不将目标细化为周密的行动计划,怎样健全目标也是无济于事的。细化目标能帮助我们决定怎样分派任务,确定实现目标所需要的人、时间、资金、设备和信息。第二课堂教育教学的总目标务必要分解细化为子目标,做到权责明确,草案成文。首先,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特点和高职医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考虑上级组织目标,保持集体与个人工作目标一致。其次,拟订目标草案或行动计划。参加活动的各学生干部与每位医学生,都要清楚自己职责内的全部工作和分工情况。领队教师要简列出各实践项目,权衡优先顺序和期望值,写出需要上级和关联部门了解的目标事项和目标以外的例行管理项目及各自权责。最后,各项目组统一将自己的团队及成员能做何贡献、尽何职责、有何要求、采取何种方法、期望何种成果、胜算把握及条件改善等细化在目标中。

(三)目标控制

控制是管理的重要环节。目标管理离不开控制,它能纠正偏差,确保目标的实现。为了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第二课堂教育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管理部门或领队教师必须进行事前目标控制、事中目标控制和事后目标控制,确保三者有机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项目团队要对第二课堂实践项目确立的合理性及考核和评定,实事求是,公平正义等。这些都离不开监测、纠偏和控制。目标产生的全过程,也是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必要时,要根据环境条件或不可抗力等因素对第二课堂的教学目标进行必要的修正。例如,可以采取召开例会的方式了解工作进展,要求各领队进行工作总结与汇报,适时抽查了解学生动态和教师工作进展。项目团队的自检制度,是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整个过程能进行自我控制的体制保障,把协调小组、工作环境、信息反馈等控制要素利用起来,形成团结互助的氛围,保证信息渠道畅通,以便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必要修正,充分体现第二课堂目标管理的原则性和灵活性。

(四)目标考核

第二课堂的考核评价涉及对课程、师生和相关部门等各参与要素,必须有一个考评体系。第二课堂活动课程的考核评价作为活动课程整体研究的一部分,是实施和改进第二课堂活动课程的根本依据,是完善第二课堂活动课程教学系统的重要环节,是推动第二课堂不断增值、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手段。[7]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水平要提高,其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要实现,一定要对目标进行评定与考核。高职医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分别是《基础》和《概论》,可以分科考评,也可以两科合起来进行考评,这要根据各高职院校自身的情况而定。考评会议要在和谐的气氛下进行,要有广泛的学生参与,根据第二课堂每项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医学生也可分组考评,推举优秀,参与活动的所有师生要陈述自己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的思想行为表现及工作能力上的强项和有待改进的地方,评定合格的学生给予学分,不合格的不计学分,优秀的给予表彰,颁发荣誉证书。自我评定要全面具体,目标评定要客观公正,组织评定要实事求是,可以把目标评定与奖学金或年终考核结合起来。

四、结束语

第二课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有效教学平台,是高职医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和第二课堂实效性的追求,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的必备手段。任何实践活动都有目的,都有目标,第二课堂实践特征明显,需要目标管理。目标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可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此管理理念一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必然光彩夺目,大放异彩。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医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对培养高职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及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统教学效果正呈减弱趋势,第二课堂教学越来越受到高职医学生的青睐。毋庸讳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二课堂处于起步阶段,不少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完善,大量资源有待开发利用,多种活动形式有待探究拓展,各样管理手段有待运用提高等问题凸显。究其根源,第二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目标管理能增强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效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为此,目标视阈下的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势在必行,如箭在弦。

关键词:目标,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高职医学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Z].2015.

[2]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教社科[2015]2号[Z].2015.

[3]吴崑.管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35.

[4]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18.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央16号文件[Z].2004.

[6]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教社科[2015]2号[Z].2015.

思政理论课多媒体教学的实践和建议 篇10

关键词:思政理论课教学,多媒体技术,建议

近些年来, 高校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一个突出表现, 就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而且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实践表明, 思政理论课教师若能正确、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将会给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有利于促进和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本文就思政理论课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相关问题谈几点认识和建议。

一、思政理论课教学手段现代化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制作的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和媒体, 在现代教学实践和未来教育发展中具有革命性和创造性的作用。自从幻灯、电影、电视机发明以来, 特别是20世纪后期计算机的问世和迅速发展, 并在教学领域推广应用, 直接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技术支撑。随着社会步入信息时代, 以计算机为载体的现代化教学系统应运而生, 如:多媒体体语言教学系统、多媒体投影系统、多媒体教学平台、计算机网络系统等。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在空间、时间、信息上为人们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空中大学”、“网络大学”已广泛出现, 远程教育系统在世界范围内正在蓬勃发展。我们所处的时代最大的特点是每天都有大量新的知识出现, 而利用计算机网络是了解这些新知识最简捷、最有效的途径。因此, 采用现代教育媒体辅助教学, 是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长期以来, 思政课作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党的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教育、弘扬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主旋律、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重要渠道, 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 思政课的教学方式、方法、手段却显得单一和陈旧, 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和接受。从以往的教学问卷调查和学生座谈来看, 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满意度不高, 甚至有不少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教学颇有微词。具体而言, 在整体教学效果方面, 在如何引起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方面, 在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方面, 学生对教学的评价都不令人乐观。这其中当然有教师自身的素质、思政课的内容特点等原因, 但也不可忽视长期存在的单调、落后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影响。换句话说, 思政课的教学模式也要与时俱进, 和变革时代、信息时代的发展相适应, 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求知特点相适应;要充分认识大学生要求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迫切性, 满足广大师生热切要求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思政课教学的愿望。这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动力所在。

目前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提倡互动, 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融入, 可以很好地实现教学的多维互动, 构建一种“逼真”的教学环境。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教学, 有利于在教学中形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在这样的课堂中, 教师和学生都是积极主动的,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知识、资料、信息的海洋, 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和思考, 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突出作用在于: (1)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增强教学实效。因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点, 有极强的表现力和穿透力, 可以使抽象的理论观点形象化, 并且适应具有不同思维特点学生的需要, 达到集中精力学习, 深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2)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文字、图形、影像、动画等, 具有清晰、动感等特点, 学生能充分获得听觉和视觉上的享受, 使教师原本冗长、单调的教学活动变得引人入胜和充满魅力。应当说,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 有利于使师生在比较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完成思政课教与学的任务。

二、多媒体技术在我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

近些年来, 特别是思政课实施“05”改革方案以来, 广东海洋大学的思政课专任教师和辅导员兼职教师, 在学校教务部门和思政部领导的支持下, 针对思政课的特点, 结合学校精品课建设工作, 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 逐步实现思政课教学多媒体化。普遍实施思政课多媒体教学, 不仅要有大批成套的、较高档次的多媒体“硬件”教学平台, 而且要有适合教学需要的课件及其它配套的“软件”材料。为此, 思政课教师在思政部的领导下, 组成了若干个教学团队, 并要求大家在精心备课、制作课件、社会实践环节等方面狠下工夫。譬如由我负责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 我们结合校级精品课、省级优质课的建设, 积极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在实施过程中, 我们在“软件”方面采取了分工合作、集体备课的做法, 即在任课教师充分熟悉、全面把握教材的基础上, 由参与精品课建设的任课老师分工承担各章任务 (基本上是每人一章) , 负责教案的编写、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备用资料的搜集等, 然后利用教研活动时间或专门会议, 由分担任务的诸位老师对该章内容进行“说课”, 在此基础上进行集体讨论和反复修改。尤其是对教学课件的制作, 教研室要求老师结合课程特点、学校“三能”办学特色的实际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等, 有的放矢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样不仅实现了老师个人知识信息资源的共享, 而且有利于贯彻教学大纲的精神, 有利于保证应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

教学手段的更新, 活跃了课堂气氛, 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直观, 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教学质量。从近两年学校组织的学生评教活动与问卷调查来看, 目前我校学生愿意上、乐于学思政课的比例明显提高。大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学形式多样, 生动活泼, 尤其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 使以往枯燥的理论讲解变成了直观形象的思想艺术演义, 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对于他们深入学习和理解思政课的思想内涵、价值取向,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很有帮助。而且从学生的实际表现来看, 也令人满意和欣慰。大学生在面对国内、国际复杂形势时, 能够冷静理智, 明辨是非, 表现出崇高的政治责任感;在我国重大自然灾难面前, 他们更是能够充分表现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国主义精神, 踊跃捐款捐物, 形成了关心他人、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取向。

三、思政课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体现,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 产生了明显的效果。然而,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我们要善于把握好事物的度, 避免走极端, 以利于充分发挥应有的功效。在思政课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 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这里择其要者加以讨论, 希望引起相关领导和诸位同仁的注意。

1. 课件内容要遵循教学大纲, 不要游离教材太远。

教学常识告诉我们, 教学大纲和教材是备课与课堂讲授的基本依据, 遵循教学大纲和注重教材依据是近现代教育和教学法对老师的基本要求。那么, 在运用多媒体技术实施教学的条件下, 我们还要不要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基本依据进行课件制作、备课和讲授呢?我认为答案应该是肯定的。道理很简单, 如果不顾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体系, 由各个任课老师自由操作, 各行其是, 教学工作就很难管理, 教学秩序就无法控制, 教学目标就难以达到。尤其是思政理论课, 还有政治教育目标和政治纪律的问题, 假如众多的思政课老师都不遵循教学大纲和教材, 都按照个人的想法和喜好编制教案、课件, 那么, 大学的政治课堂上很可能会出现难以想象的局面。如此一来, 可能显得很自由, 很生动活泼, 可是, 党和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却难以在社会主义大学讲堂上得到体现,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就会落空。其实, 有些老师在自己的课件中夹杂大量的所谓“新鲜材料”, 用其它学科的东西对思政课实施过多的“包装”, 看似独具匠心, 但由于教学内容严重游离于大纲教材, 使学生听起来摸不着头脑, 学不到应有的东西, 并不被学生认可。此种情况已在最新的学生座谈会上反映出来, 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2. 课件内容要“精”而“实”, 不可盲目追求多样和好看。

制作思想政治理论课件, 其出发点和归宿在于优化教学过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个性, 以利于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综合政治素质。因此, 老师在制作一个课件之前, 应认真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形, 力求做到有的放矢, 不可把每一项教学内容都固化为课件, 在课堂上大量演示庞杂的内容, 由“人灌”变成“机灌”。目前, 由于多媒体教学的素材库尚未建成, 老师在制作课件时往往要费时费力地搜集图片、动画、音像资料, 甚至将一些与教材不大沾边的素材勉强拿来使用。然而, 过多地、不加甄别地使用多媒体素材图解或演示教学内容, 学生不仅会感到视觉疲劳, 而且会产生堆砌、杂乱、肤浅的感觉。因此, 一定要结合课程实际、围绕教学内容精选素材, 即使有些素材是非常精彩的也要忍痛割爱, 否则可能会冲淡主题, 影响学生听课和教学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 确有一些老师片面追求所谓的现代感和时尚性, 将课件做得花里胡哨, 在课堂上尽情展示华而不实的东西, 明显忽略思政课的严谨性和严肃性。这些做法既没有注重发挥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 又没有切实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功能。所以, 课件内容的制作一定要做到精而实, 注重实效。要知道, 课件制作时髦、复杂并不一定效果就好, 事实上有时会适得其反。制作课件要针对教材内容的特点,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将社会上的热点、焦点问题与学生身边发生的问题及时引入课件, 提高学生的思维、判断和认知能力。换言之, 既要充分把老师的思路和意图表达出来, 又要恰到好处, 使课件真正符合思政课教学要求, 体现思政课教学目的。

3. 课件制作要讲究艺术性, 使学生在艺术审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

要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 需要在艺术性上下功夫。多媒体课件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背景颜色和布局, 字体和字型的选择, 图像、动画和影像的制作艺术质量, 按钮和提示文字同整个课件的风格是否一致等方面。思政课的多媒体教学过程是一项复杂的具有较高技艺含量的活动, 是老师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所进行的艺术性创造。学生在艺术和谐的情景中激发起情感, 才能受到感染学生, 陶冶情操, 启发美感, 使思想情感更加丰富。当然, 思政课多媒体课件的艺术性不可流于形式, 不要盲目追求外在的华丽, 其艺术表现形式也许就在于朴实、简练而有创意。关键是要有老师的引导和点拨, 将课件的艺术性传递给学生, 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审美的冲动, 获得美的享受, 并在审美中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 激发要求学习的欲望。

4. 要把运用多媒体技术和其他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

上一篇:分析报表下一篇:C40纤维混凝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