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教法

2024-07-10

太极拳教法(精选三篇)

太极拳教法 篇1

2002年,国家教委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了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性质,即以大学生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和科学的体育教学内容和体育锻炼方法,达到增强体质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中国武术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摄取了我国传统医学、养生学、哲学等诸多精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含哲理,而太极拳以其特有的健身价值和文化内涵被大多数普通高校纳入公共体育课教学必修内容。《纲要》中把“健康第一”作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注重内容同时重视体育文化传承,体现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但是如何合理的运用科学的教学模式,提高太极拳教学效果和发挥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是当前的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大学生的身体形态发育由青年初期的发展开始向青年中期过渡,从生长发育期进入生长稳定期,身体生长发育基本完成,身体内部各器官也渐趋成熟和健全,但是其心理发展落后于身体发展,斯坦利·霍尔(Granville.Stanley.Hall)认为,大学生心理发展状态正处于由青年期的“疾风怒涛”向成年初期“相对平稳,定型化”过渡期,处于“边缘人”的地位,虽然已属于脱离孩子的群体,但情绪波动大,学生学习的热情保持相对不能持久,传统的太极拳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把在选修武术课时的热情被传统教学慢慢抹杀,简单的灌输教授太极拳已经不能适应21世纪体育发展的趋势,本研究一改传统“太极式”的教学方法,把太极长拳运动特点融合到学校太极拳的教学中来,以长拳鲜明的攻防动作为蓝本,将太极拳的每个动作与技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每个动作的攻防技术和健身意义,充分发挥太极拳的技击、健身、养生的价值。

2 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教学方法僵化,缺少文化内涵的教育

目前在高校太极拳教学过程中,因重视力度不够、以及教师不足及对太极拳文化深层次的认识水平有限等种种情因素,对太极拳的教学往往只仅局限在技术内容的传授,而忽视了太极拳文化内涵传播。太极拳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和太极拳理论,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兼有修身养性、健身育德的一种健身文化,其主要内容“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了和谐发展的哲学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太极拳追求个体的身心和谐和自然发展统一,通过身心和修,达到心灵的觉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现代社会意义。高校太极拳教学偏重于内容而忽视其文化内涵的传播,结果造成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学生所学的也只是太极拳的技术动作表层次的内容,难以触及其深层的内涵,造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手段过于老化,不利学生个性发展,因而,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将文化内容与技能相结合,以学生为本,坚持科学适度原则,要选择要有科学性的教学方法,又要采用使学生容易把握教学内容和提高自身能力的教学方式。

2.2 教学内容过于形式化,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高校太极拳教学方法应有计划的、灵活的组织和实施体育课堂教学,教学内容应与学科发展相适应,反映本学科的新进展、新成果。要以人为本,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既要考虑主动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所用,便于学生课外自学、自练。教学方法要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活动,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占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割裂开来,结果致使教学出现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转”,被动的接受教师所授的知识,没有时间去思考、领悟,这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太极拳长拳的概念及教学模式的组建

3.1 太极长拳

太极长拳又称太极快拳,是太极拳的进阶拳法,王宗岳的《十三势歌》中说:“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长拳以快制慢,太极拳以后发而先至,太极长拳合二家之长,快慢相间,刚柔相济,此中之快不是单指肢体上,更加注重意识上的快,各个别拳势型式上和原太极拳架基本一致,主要区别是在演练中连绵不断,气势浑厚,如长江大海之滔滔不绝,能练拳到此境界,意气神内劲节节贯通。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3.2 教学模式的组建

3.2.1 讲架(讲授规律,熟悉套路)

长拳运动以其动作舒展大方、快速有力、节奏明显,起伏转折较多,强调主动出击,长击速打、以快制慢、以刚为主。太极拳动作柔和、缓慢、自然圆活,二种拳不同的风格特点,但太极拳的柔和缓慢的特点与年轻人个性特征不相适应,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顺应学生个性心理特征,一改传统教学模式,抨除过去的先讲解再示范,再领做、纠错的教学,而是用长拳的风格给学生演练太极拳,让学生了解动作,对所学动作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体会到武术的神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讲解动作的攻防含义,突出技术环节,通过典型动作的攻防含义让学生共同体会、理解太极拳的攻防意义的相互转化,使学生深入招式与太极文化的内涵。

3.2.2 授架(教授并掌握典型动作)

在学架的过程中,融合技击的实战练习,可以使学生熟练掌握“掤、捋、挤、按、採、挒、肘、靠”的技击技法,认识体会太极拳“舍己从人,沾连粘随,不丢不顶”基本理论的实际应用。推手作为太极拳的精华,是太极拳攻防招式的应用,学习太极拳必须把练拳架、练推手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强身健体、提高技击的全面效果,通过推手的演练,使学习者步法灵活多变,进退自如,圆活连贯,上下相随,攻防技击,顺势走化,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太极拳学习的兴趣。通过太极推手的练习,可以进一步校正拳架,深刻领会拳架一招一式的真实涵义,加深对太极拳文化的理解。在对学生讲授拳架时以能体现太极拳特点的动作为主进行教学,结合推手的实战演练,让学生了解、掌握每一招、每一式的动作路线、攻防意义,使学生对动作达到“着熟”的阶段。

3.2.3 串架(组合典型动作)

通过对太极拳的典型动作的攻防练习初步了解太极拳的运动特点,结合太极拳拳理进行单一动作练习,直至熟练掌握动作要点与规格要求,了解动作路线、攻防意义与理论内涵。在学生对动作由着熟转渐悟懂劲,将典型动作串连起来进行全套太极拳的拳架演练,以太极拳的基本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身法、腿法等方法串连起来进行长拳模式的动作的学习,教学过程中要以长拳运动方式同时兼顾太极拳运动的技击特点,掤、捋、挤、按、采、列、肘、靠为主,在应用中沾、粘、连、随,连绵不断、行云流水。姿势正确后再求势与势之间的衔接和过渡,使整个套路熟练。

3.2.4 修架(体现特点,突出风格)

通过一定时间的勤学苦练逐渐掌握了一些基本要领,努力用自己的身体去诠释所学的理论,努力将其体现出来,但是大多数学生都以主观代替客观,认为自己已经能够将太极拳的拳理体现在拳架里,到底能体现多少,是全部体现还是部分体现,自己不得而知,因为自己看不到自己,那就使得自己的一直处在心知而身不知的阶段,功夫无法由懂劲向神明发展,如果练习者不重视修拳,学完后就自己去练,往往练走了样,结果造成了动作不标准,劲路不通畅,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所以就需要教师一式一式的纠正动作,使动作达到标准,劲力顺达。

3.2.5 练架(刻苦勤练,通达神明)

通过以上阶段的学习,学生对这套拳已经熟练掌握并基本合乎规矩,达到标准,接下来就需要个人去刻苦练习,俗语说“拳打千遍身法自然,拳打万遍神理自现”。在练习过程中要练习时要求虚灵顶静、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塌胯,动作舒展,劲力顺达,做到行云流水,神形俱妙;同时注意内外结合,运动时以内动带动外形,达到周身一家。

4 结语

太极长拳的教学,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有利于发挥大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掌握的动作技术的程度都会得到明显提高。但太极拳的练习是一个渐进的体悟、心悟过程。“万里之行始于足下”,做任何事情都不可急功近利,要循序渐进,急于求成,往往欲速则不达。学习过程中先求动作准确,了解一招一式的攻防含义,逐渐体会太极拳掤捋挤按、采列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练习时以意导气,上下相随,往返折叠,一动无有不动,默识揣摩,渐至随心所欲。《太极拳经》中说“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只有通过长期的系统的练习,才能由微懂而至无微不觉,无处不懂。

参考文献

[1]李进宏.当代大学生心理解读[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王宗岳.太极拳谱[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

[3]陈理标,叶凤玲,曾宪波,陈发平.运用太极拳“架”“势”“意”和合作学习模式教学对提高太极拳教学效果的实践[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5):96-98.

太极拳教法 篇2

【关键词】高中 太极拳 兴趣 教法

在武术教学中,每一个示范动作的讲解要做到用语言简练,重点突出,目的明确。太极拳教学过程中必须讲明每一个完整动作的名称,以便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概念意识,有助于教与学。动作讲解时要精炼、准确,同时应结合动作的攻防性质进行讲解,以便学生对动作的理解。讲解的时机要恰当,练习过程中结合口头提示有助于学生纠正动作和提高动作质量。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给学生讲清肌肉的用力状况,肌体运用的轴与面,讲清动作的性质,说明肌肉的工作状态是静力性工作还是动力性工作。据解剖学理论,武术中的“型”是静力性工作,武术中的“法”是动力性工作。“型”指手型、步型、身型;“法”是指手、眼、身、步、腿的使用方法。精炼、准确、恰当的讲解,不但能使学生理解记忆动作。而且更能提高动作质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太极拳运动是由动静、张弛、刚柔、轻沉、虚实、曲直、升降相對独立复杂的动作组合而成的统一体,许多动作姿势,名称具有鲜明的形象化特点,对于从未接触太极拳的中学生来说,学习掌握难度加大,因此在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教学过程中,要依据太极拳的拳理,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学教法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习太极拳的兴趣,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一、提高认识水平,培养学习兴趣

太极拳运动与其它球类、田径等项目不同,太极拳对练习者的要求是心静体松,头正颈直,正中安逸,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舒指坐腕,屈膝松胯,圆裆实腹,尾间中正,气沉丹田,上下相随,节节贯穿。太极拳是以导引疏通经络,以畅通气血为内练切入点,从而改善和提高脏腑功能,提高练习者的健康水平,练习太极拳时,要排除杂念,气沉丹田,以腹式呼吸法自然配合,以甜淡虚无,呼吸吐纳,使阴阳交感,浑然成太极状态。这种状态是一种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改变身心,使意、气、劲得到锻炼,从而到达生命质量的升华。 认识水平提高了,无形中就激发了学生学习太极拳的兴趣和欲望,一但兴趣被激发,学习者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就会产生聚精会神的注意力,愉快紧张的情绪和坚强的意志,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设计课时教学计划,明确教学思路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后,高中学生可根据自身条件自主选项学习,太极拳是大多数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因此,教师在授课之初,依照学校的体育课程总方案,通过研修教材、教法拿出教师自己的模块教学方案,根据选修学生人数、水平层次等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课时计划。确立教学思路;太极拳运动要求重心较低,不能有过大起伏,高中阶段学生的身体素质参差不齐,初学会造成动作变形,对学习者正确掌握技术动作会造成重大影响,因此可以采用先升高重心步型不变下进行学练,集中精力进行练习和体会太极拳的手法动作,而教师则按标准姿势示范,强调步型到位,虚实分明,已达到太极拳运动对重心的要求。先快后慢教学,太极拳运动规律是速度均匀缓慢,通过先快后慢的教学方法,当教授完整套动作后,采用一些套路分段赛、小组对抗赛等学生基本掌握专项游戏活动,如太极推手、站桩、防身术演练等,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情绪和热情。随后教师做全套示范,带领学生减慢速度,反复练习,到达上下相随,融会贯通,此时可强调太极拳运动宜柔不宜刚,重心宜低不宜高,速度宜慢不宜快。逐渐到达太极拳轻灵、缓慢、柔和、刚柔相济、重心平稳,速度均匀、周身相随、节节贯穿等要求。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和身体素质,为自学其它太极拳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充分利用多种教具和教学手段,增强直观效果

合理运用不同教具和优化教学手段是太极拳教学的基础,在实际教授学习过程来看,仅靠单一的教师动作示范是不够的,教学中要充分考虑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利用挂图、电视录像、多媒体等先进电化教学手段,加深直观意识。同时还要利用多种教具,为教学所用。例如在教授:“左右野马分鬃”时有双手胸前“抱球”动作,仅靠老师示范往往不能起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但老师在教学时可用篮球代替在胸前做丁步“抱”球,直观易懂,效果明显。又如:“双峰贯耳”示范时,可组织学生之间相互演练贯耳位置。这样教学,学生学的积极,掌握动作快,且不易遗忘。再比如:“手挥琵琶”、“白鹤亮翅”等动作,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思维,加深动作的理解和掌握。辅助教学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可根据所教动作的特点来选择运用。教学中示范的位置和示范面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要根据教学中反映的实际情况,在不同角度、不同地点更直观地演示动作,予以改变和改进,从而提高动作质量和效果。

四、口令、音乐教法并使,提升学习效率

口令是体育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时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由于太极拳具有轻灵、舒缓、柔和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下达的口令也要柔和、舒缓,初学时动作生疏,概念模糊,可先呼动作名称,如:“转身上步”、“弓步分手”、“丁步抱球”、“搂膝推掌”等加以提示,当学生有了一定概念后,这时可改用“一、二、三、四…...等数字代替,也可用“推”、“按”、“走”、“退”、“转”等字提示。动作熟练后,进入连贯、圆活的练习阶段时,应尽快去掉口令,选用具有舒缓优美、积极向上的音乐伴奏,首先反复播放音乐,让学生熟悉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然后结合动作进行练习,这样能增强美的感染力,又尽快的掌握了动作节奏,且能更好地表现出太极拳行云流水、绵绵不断的特点,从而逐步掌握太极拳运动。

综上所述,在太极拳教学中,只有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积极的热情,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提高太极拳的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太极拳运动的规律和特点,对学生尽快掌握二十四式太极拳有很大帮助。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总之,太极拳的教学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丰富教学方法,以此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武冬《二十四式太极拳入门与提高》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 2001

[2]许书琦《太极拳教学探究》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4

高职院校二十四式太极拳的教法初探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二十四式太极拳,教法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优秀组成部分, 有着极高的健身、养生价值。二十四式太极拳在许多的高职院校被作为必修或选修课程, 对提高改善大学生身体、心理素质有着不可轻视的作用。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 教师如何扮演好“推销员”和“传授者”的角色, 使学生更快掌握与领会, 并其真正起到强身健体的促进作用, 笔者根据教学实践, 将二十四式太极拳教学教法设计总结为三个教学阶段。

一、教学初期阶段:透析学生心理, 激发学习兴趣

1.透析学生心理, 消除误解,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职院校学生精力充沛, 接受能力强, 但生源素质参差不齐, 对传统文化有一定认同差异。高职院校大学生尤其男生, 认为太极拳运动量小, 不具备防身功能, 是只适合中老年人进行身体锻炼的“老人拳”。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应及时加以纠正。在教学初期阶段, 教师应该透析学生心理, 扮演好“推销员”角色, 通过自身的体会及现场套路演练, 吸引学生注意, 激发学习兴趣;分析其在休闲运动中的地位及健身养生方面的知识, 消除学生“先入为主”的思想;再以讲述目前我国太极运动的在世界各国的发展及太极运动对大学生德行的修养来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

2.从易到难, 从简到繁, 从快到慢

“手眼身法步, 精神气力功”。步法和手法的单个动作练习是练好二十四式太极拳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 要精选出典型的几种步法和手法在开始阶段反复练习。步法不得当都会造成重心不稳或上下动作衔接不顺畅。如迈步过小、过窄, 出脚的位置、方向、角度不对, 都会形成上身不正、重心不稳等现象。所以步形要准确, 出步要适度, 保持稳定性及培养身形、步法的协调性, 为进一步学习太极拳打下基础。在初学太极拳时不要贪多求快, 如果贪多求快造成错误的定型, 再进行纠正就困难了。如原地“云手”练习, 着重强调“以腰带手”、“时刻留意在腰间”等要点, 让学生通过腰部运转带动手部划弧动作, 体会太极拳“主宰在腰”的重要性。

3.分析攻防含义, 重点组合练习

太极拳动作徐缓、均匀而细致。在教学过程中, 结合基本防卫术, 强调“慢练快用”, 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中, 将二十四式太极拳中的“云手”和“揽雀尾”做为重点组合练习, “云手”作为典型的防御性动作, 让学生体会太极拳“根基在脚, 主宰在腰”, 动作“非圆即弧”, 形神兼备;“揽雀尾”教师可通过学生配合演练示范, 分析其攻防含义, 让学生更深刻领会太极拳中所含的“堋、捋、挤、按”等基本特征。作为教师, 一方面要从全民健身的认识高度去教育学生端正认识, 一方面也要结合基本防卫术, 因势利导;让学生明确, 在连贯徐缓的太极拳动作中, 充满了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又具有很强的攻击性。

二、教学中期阶段:保持学习兴趣, 注重动作细节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而到了教学中期, 则是整个教学效果能否顺利达到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 套路动作传授了一半, 学生的动作还处在泛化阶段, 动作不连贯甚至遗忘;部分学生的情绪从积极到消极, 学习兴趣也从高涨到正常回落。教师应密切留意学生情绪上的变化, 合理充分利用多种教具和教学手段, 调整学生学习积极性。

1.强化学生感官视觉效果

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强化学生感官视觉效果。如组织学生欣赏08北京奥运开幕式和08春节联欢晚会“行云流水”等太极拳表演的相关节目;观看陈思坦、高佳敏等优秀运动员的演示录像, 比较并分析动作细节。如要让学生了解“起势”动作含义, 通过视频演示, 学生们就可以清楚明确知道它实际上就是一个典型的防守解脱动作。它的意义与作用在于, 当被对方从正面双手抓住两肩部时, 已方双手由下而上上移, 从对方双手的内侧按压对方双臂, 从而完成解脱过程。

2.适时地加入音乐氛围

音乐在太极拳教学中能够起到特定的伴奏效果, 口令、音乐可辅助太极拳教学, 一方面能让学生懂得控制太极拳练习的节奏;另一方面, 营造轻松优雅的“太极氛围”, 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伴奏下, 全身心的投入到练习当中去, 而且还可以掌握每一个动作的快慢及衔接, 更容易使学生掌握动作技术要领, 达到在“心静”的意境中自由自在地完成。

3.规范动作, 注重动作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二十四式太极拳动作简单, 易学易练, 但是不同学生打出来的动作味道却不尽相同, 这就是动作细节的问题。再者, 没有规范到位的动作, 很容易造成动作不自然、不协调, 学生练习起来也索然无味。错误的动作甚至会造成身体损伤, 如弓步时膝部超过正常角度容易造成膝关节劳损等。教师在这一阶段, 必须重视和强调动作细节, 指导学生进行规范和正确的演练。既要保持二十四式太极拳中柔缓均匀、舒展大方的特点, 又要科学锻炼以达到应有的健身效果。如“左右搂膝拗步”中左手从膝部搂过, 右手同时收肘从耳边推出, 通过攻防含义讲解及细节重点分析:收肘动作收到耳边后, 强调应“坠肘”即肘部向下, 否则肘部朝上容易造成防守漏洞, 这样就很好解决了学生“突肘”、“耸肩”的问题。再如“转身搬拦捶”动作连贯性较强, 通过动作细节分析后, 学生都能够领悟“腰如轮转气腾然”, 很好掌握了手眼配合, 眼随手走等动作细节。

三、教学后期阶段:提高认识与参与程度, 巩固和提升动作质量

1.结合养生健身知识, 提高认识层次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是高校体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太极拳作为终身体育锻炼的一种技能进行传授, 目的为学生终身体育服务。教师应以太极拳中“动作、意识、呼吸相结合”、“根基在脚, 主宰在腰”等要点为延伸, 拓展学生视野, 讲授太极拳养生的相关知识, 如练习时“用意不用力”, 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紧张度, 对中枢神经系统能起到训练作用, 可缓解神经衰弱、失眠等症状;延缓心血管机能的减退, 提高血液系统的功能, 增强免疫力, 延缓衰老;调节内分泌, 有效调节骨钙、血钙平衡等。而对练习过程中身体出现的正常反应, 如膝关节的正常酸痛等, 教师应及时给予解答, 教授放松方法, 消除学生的疑虑。另外, 提高学生认识层次, 将太极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挥太极拳对大学生的礼仪规范、武德教育等隐形德育课程功能, 深度了解学生参与的真实意愿、程度等。

2.创造良好的软硬练习环境, 巩固和提升动作质量

如利用学校有利的场地资源, 在树荫或较空旷、安静的地方进行整套演练, 引导学生进入“心静体松”意境。练习过程中, 教师可安排悟性好的学生带队练习, 培养学生的组织、领导能力;组织分组演练或个人表演打分等形式, 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提供互动平台, 让学生互相展示、观察和评价。

参考文献

[1]王洁.太极拳全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5, 2.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太极拳教法】相关文章:

二十四式太极拳的教法探讨09-16

太极拳发展05-16

太极拳社团05-17

太极拳总结06-28

太极拳健身05-09

太极拳训练05-27

修炼太极拳06-14

太极拳教学06-30

太极拳现状07-24

太极文化与文化太极05-19

上一篇:年轻教师怎样听课下一篇:全过程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