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静脉血管成像

2024-05-31

门静脉血管成像(精选九篇)

门静脉血管成像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48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 其中男性有36例, 女性有12例, 年龄为27~71岁, 平均45.6岁, 其中有9例患者并发肝癌症状。

1.2 方法

应用GE Lightspeed 16层螺旋CT机进行扫描, 在检查前需要空腹超过6h, 并饮用600~1000mL温开水将胃肠道盈满, 以高压注射器将80~100mL欧乃派克经前臂肘静脉注入, 流速保持在3~4mL/s。扫描参数应用球馆旋转的速度1.0s/转, 探测器的宽度为16×1.25mm, 螺距是1.375mm, 其进床速度保持在27.5mm/转, 管部电压为120kV, 其电流是300mAs, FOV:Large。门静脉CT扫描延缓50~56s, 平均时间为52s。扫描从食管的下部分开始一直扫描至髂骨翼上缘水平位置。

将所有扫描后获得的轴位图像使用间隔为1.25mm, 层厚为1.25mm的标准将其重建并传送到AW4.3工作站中并对图像进行后处理操作。在重建时应用最大密度投影 (MIP) , 并采用多平面重组 (MPR) 、容积再现 (VR) 等方法[1]。

由两名比较有经验的医生一起进行阅片工作, 观察连续CT横断层面和各类重建图像, 分析门静脉系统和各个主要血管分支所有的起止位置、走行方向和血管直径。如果门静脉引流区域和体循环的整个引流区域相互交界的位置有很显著的增粗、迂曲状静脉血管影征象, 可以确诊是门脉高压侧支循环所导致的, 而且需要记录其出现的位置和类型;对门静脉期出现的图像进行主要观察, 将动脉期和延迟期作为参考图像。如果意见存在分歧, 必须重新阅片, 最后达成共识。在门静脉主脉的直径超过14mm, 脾静脉直径超过9mm时确定为异常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全部数据资料用χ—±s表示, 采用t检验, 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选取的48例患者都较为清晰的显示出门静脉主干和侧支循环血管的图像, 对患者的肝功能进行Child-Pugh评分, 分为A、B两级, 通过比较其门静脉直径和脾静脉直径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如下表1所示。胃/脾肾静脉在分流状态下, 门静脉主干直径比无分流状态要小, 脾静脉直径比无分流状态要大, 而且差异都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如下表2所示。胃左静脉曲张患者有38例 (79.2%) , 食管下部分出现静脉曲张的患者有24例 (50%) , 食管旁静脉出现曲张的患者有12例 (25%) , 胃短/胃后静脉出现曲张情况的患者有20例 (41.7%) , 附脐静脉和腹壁处静脉发生曲张的患者有8例 (16.7%) , 胃/脾-肾静脉出现分流情况的患者有10例 (20.8%) , 椎旁静脉发生分流现象的患者有5例 (10.4%) , 门静脉出现海绵样变情况的患者有7例 (14.6%) 。

3 讨论

门静脉血流于肝脏前、肝脏内及肝脏后受到阻碍, 血流压>1.33~1.59kPa时间过长, 会导致PHT出现, 肝硬化是常见病因, 血流在此时从肝性变化成为离肝性, 使得侧支循环出现, 吻合支开放。正常状态下, 胃底静脉与左肾静脉、脾静脉之间存在小交通支, 但一般处于闭合的状态, 而当门脉发生高压时, 小交通支会发生开放, 从而使胃左静脉和胃短静脉流经脾静脉而最终流入左肾静脉, 而在CT下则会表现为脾静脉的粗大。通过影像学进行检查, 能够在临床症状出现前发现, 并能够较明显的看到侧支血管起止位置、走行方向和形态, 采用MPR及MIP法能使图像更直观清楚。

通过本文研究可以发现, 肝功能Child-Pugh评分中, A、B两级患者门静脉直径和脾静脉直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以知道形成侧支循环的原因和肝细胞损伤情况、肝功能并没有直接关系。

CTPV作为一种全新检查方法, 是建立于容积扫描及采集数据方法的基础上[2,3,4], 能够加快扫描速度, 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 图像进行后处理的功能较为强大, 而且无创伤, 能够非常清晰的显示出每个病变解剖细节, 在临床诊断治疗中有较重要的意义, 应用前景广泛。

摘要:目的 分析肝硬化CT门静脉血管成像 (CTPV) 中门静脉侧支血管的临床表现。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48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 对其腹部进行CTPV检查, 通过图像后处理得到门静脉主干系统和其侧支血管经三维重建后的图像。结果 能够直观看到门静脉主干和门静脉侧支循环系统, 而且可以观察到系统中病变发生的部位及异常情况。结论 CTPV可以清晰的显示肝硬化患者的门脉高压侧支循环的病变程度, 可以作为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依据, 对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预后的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门静脉血管成像,门静脉侧支血管,临床表现

参考文献

[1]倪明, 吕维富, 邓克学.肝硬化患者CT门静脉血管成像中门静脉侧支血管的表现[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9, 18 (11) :823-825.

[2]王枫, 吴兰萍.CT对肝硬化后期门静脉高压的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杂志, 2011, 21 (3) :364-365.

[3]李妙玲, 赵婷婷, 袁会军, 等.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评价肝硬化血管改变及侧支循环[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1, 27 (9) :136.

门静脉血管成像 篇2

【关键词】 下肢静脉曲张;直接静脉成像;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40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731-02

下肢静脉曲张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文献报道30-60%的成年人具有不同形式的真性下肢静脉曲张[1]静脉造影对术前评估及术式选择有重要意义。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ry)静脉顺行造影属于有创性检查,并发症发生率为1%-4%[3,4]。多层螺旋CT凭借其更大的扫描覆盖范围、快速的扫描方式、先进的时间空间分辨率的优势,在血管疾病的诊断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并可以用于血管外科手术指导的补充路图。初步探讨下肢静脉曲张256层螺旋CT直接造影的最佳扫描技术及护理体会。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本院2011-05-2011-09间84例临床有下肢静脉曲张的病例,行下肢MSCT检查,男70例,女14例,年龄22-82岁,平均62.1岁。临床表现:下肢静脉曲张,疼痛,下肢乏力,间歇性跛行等。左下肢浅静脉曲张51例,右下肢浅静脉曲张24例,双下肢浅静脉曲张9例。出现临床症状时间2-20年不等。

1.2 设备及参数 设备及参数:采用philips256层螺旋CT,原始层厚1mm,间隔是1mm。管电压100Kv,管电流250mAs,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比醇(350mgI/ml)。

1.3 方法 间接成像: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造影剂150ml,速率5ml/s,开始注射造影剂150秒后扫描,扫描范围自髂嵴至足底,自足侧向头侧扫描。直接成像:对比剂稀释10%(10ml对比剂加90ml生理盐水),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双侧或一侧足背静脉注入稀释的对比剂,总量150ml,速率2.5ml/s,注射完毕扫描同时结束,范围髂嵴至足底,自足侧向头侧扫描。

2 护理要点

直接成像:①检查前的准备:跟病人耐心讲解检查过程和注意事项,清楚解释256排CT检查下肢静脉的优势。患者了解检查的无创性,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②预先告之检查过程中机器的嘈杂声,检查过程中注射对比剂时体内会突然产生发热或发凉的感觉,尿意的感觉属于正常不用担心。③检查前半小时,指导患者温水泡患肢20-30分钟。长期静脉曲张的病人静脉壁薄弱,静脉压较高,加之局部供血不足引起肌肉、脂肪组织萎缩,曲张静脉凸现于皮下,甚至出现糜烂以及溃疡。患者静脉条件极差,为保证造影剂的通畅注入,选择静脉是相当重要。一般指导患者检查前温水泡患脚30分钟,可以提高检查的成功率。④准确配置用药:对比剂稀释10%(10ml对比剂加90ml生理盐水),保证浓度的准确性,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双侧或一侧足背静脉注入稀释的对比剂,总量150ml,速率25ml/s。检查过程中,密切观察下肢穿刺静脉,有渗出,随时终止。⑤检查结束,指导患者按压静脉穿刺点3-5分钟,至无出血。

3 结果

3.1 静脉显影效果分级 直接成像优秀32例,良好8例,一般2例,较差0例,優、良率95.24%;间接成像显影效果分级:优秀10例,良好22例,一般7例,较差3例,优、良率76.19%。

4 讨论

传统下肢静脉CT间接造影是以肘静脉注入造影剂,经过体循环使下肢静脉显影。256层CT用于下肢静脉曲张的静脉造影直接成像,能够摒除间接成像个体差异导致的不良影响,显示直径2mm的浅静脉[2]。对比下肢静脉曲张间接成像,下肢静脉直接成像操作方便,低管电压扫描,患者接受对比剂浓度低,所用对比剂总量极少,双下肢仅需30ml,从而能够有效地节省费用,也减少了对比剂毒副作用,同样能够获得较高的图像分辨率。另外使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更少,能够清晰显示两侧下肢静脉血管病变的部位、范围、阻塞的原因,并了解侧支循环情况等,特别是横断面原始图像可直接显示静脉曲张合并的静脉血栓,完全可以替代下肢深静脉造影。而下肢静脉曲张256层CT直接静脉成像对护士的技术要求也高,不再是被动完成为患者打针、推药等常规任务,其工作具有专业的特殊性。护士不仅要熟悉了解患者,还要了解机器的性能、使用和工作程序,指导患者配合检查。对于静脉穿刺技术要求相当高,浅静脉穿刺后有可能引发静脉炎的危险,因此,获得满意的造影图像做好护理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Laurikka J,Sisto T,Auvinen O,et al.Hakama M.Varicose veins in a Finnish population aged 40-60[J].J Epidemiol Community Health,1993,47:355-357.

[2] Whal Lee,Jin Wook Chung,Yong Hu Yin,et al.Three-Dimensional CT Venography of Varicose Veins of the Lower Extremity: Image Quality and Comparison with Doppler Sonography[J].AJR,2008,191:1186-1191.

[3] 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 Carotid Endartereetomy Triai Collaborators.Benefieial effect of carotid endarterectomy in SymPtomatic Patients with high grade carotid stenosis[J].N Engl J Med,1991,325:445-453.

门静脉血管成像 篇3

1临床资料

患者, 女, 42岁, 因反复头痛就诊, 体检、实验室检查未发现阳性体征。入院查体:体温36.2℃, 脉搏72次/min, 血压106/70mmHg (1mmHg=0.133kPa) , 心肺腹阴性;神经系统查体:神志清楚, 吐词不清, 反应迟钝, 近记忆减退, 双侧额纹、鼻唇沟对称, 伸舌居中, 口角无歪斜, 双侧肢体肌张力对称正常, 双侧病理征未引出。三大常规、肝功、生化、血脂、血凝4项、血沉未见异常。

头颅CT平扫未见明显异常。为明确诊断, 行头颈部CTA及CTP (头颅CT灌注成像) 检查, 检查显示:于左侧额叶脑实质内可见一条粗线般的增强影流向皮质和脑深部, 其周围无水肿和团块占位。CTA清晰的显示颅内“水母头”样异常的血管影, 即众多的髓静脉呈水母头样、车辐状、放射状汇入引流静脉。CT的MIP和VR重建像上可更直观的清晰的显示全貌, 引流静脉为失状窦。头颅CT灌注成像显示左侧额叶病灶区域呈现高灌注状态, 脑血容量 (Blood volume) 较对侧明显增多, 通过时间 (Mean transit time) 延长。CTA诊断:左侧额叶静脉血管瘤, CTP示:左侧额叶呈高灌注状态 (图1~3) 。

2讨论

脑静脉血管瘤的病理和临床表现中枢神经系统的血管畸形分为4种基本类型:毛细血管扩张症、海绵状血管瘤、动静脉畸形以及静脉血管瘤[1,2]。脑静脉血管瘤的发生机制并不十分清楚, 胚胎学表明在脑动脉系统发育快完成时静脉系统开始发育, 所以绝大部分静脉血管瘤病变并不伴有动脉异常。脑静脉血管瘤大多为单发, 偶有多发, 多数学者认为是由于静脉系统发育过程中出现阻塞所致由侧支代偿增生形成胚胎性髓静脉引流入粗大的引流静脉[3,4]。组织学表现为多条呈放射状不规则扩张髓静脉以及1条或多条粗大引流静脉组成, 最后引流静脉汇入深部静脉或表浅静脉系统。深部髓静脉较大, 起源于表浅髓静脉深面, 并与其走行方向相反, 直接汇入侧脑室室管膜下静脉系统。在其走行中管腔轻度增大, 此外也存在脑贯穿静脉又称为脑内吻合静脉或联络静脉, 联系表浅和深部髓静脉。侧脑室室管膜下静脉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深部髓静脉引流脑白质的血液。幕下深部静脉可聚在桥臂和齿状核水平的第四脑室, 汇入第四脑室的室管膜下静脉, 最后进入第四脑室侧隐窝静脉或向前进入桥横静脉。正常的髓静脉和穿直静脉在造影时不显示, 在脑静脉血管瘤中髓静脉直径明显扩大可被显示。病灶周围脑组织正常, 但正常静脉引流缺如。脑静脉血管瘤可见于脑静脉系统的任何部位, 以额叶及小脑多见[5,6]。不论大体及微观结构, 除了没有动脉结构, 静脉畸形都类似动静脉畸形;与海绵状血管瘤相比, 静脉血管瘤的扩张髓静脉之间是正常脑组织[7]。脑静脉血管瘤可合并其他血管畸形以海绵状血管畸形最为多见, 但有研究认为海绵状血管畸形是因脑静脉血管瘤反复出血而继发的[8,9]。脑静脉血管瘤还可合并其他部位发育异常, 如眼部、颈部的静脉畸形[6]。脑静脉血管瘤患者多数无症状, 少数产生症状与病变部位有关。临床上可表现为癫痫、头痛、运动障碍和共济失调, 累及脑干者可有各颅神经受累的症状和体征。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 约1/3患者无临床症状[10,11], 2/3患者临床症状以头痛、头晕、癫痫、共济失调、出血和局灶性神经功能损害为主要表现, 症状的发生依其部位而定, 幕上病灶多有慢性头痛、癫痫、运动障碍或感觉障碍。幕下病灶多表现为步态不稳或其他后颅窝占位症状, 小脑病灶更容易出血。脑静脉畸形发生的出血主要为脑内和脑室内出血。

CT血管造影针对脑静脉血管瘤在静脉期显影的特点, 采用延长扫描时间, 在静脉期进行三维重建, 可以达到与DSA同样的效果[12]。在CT血管造影原始图像上, CTV病灶的密度明显高于CTA, 说明CTV相应延长扫描时间后静脉显影充分, 动脉期CTA成像时间短, 静脉尚未显影, 对病灶显示效果不佳。后处理重建技术以MIP为佳, 因为MIP不存在阈值限制, 显示末梢血管等细节较好, 而且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不同层厚及不同方位重建, 以最佳角度显示和观察病变。CVM影像学表现可见多数异常扩张的髓静脉引流入粗大的引流静脉, 形成“海蛇头”征, 无供血动脉和直接的动静脉短路。CT平扫阳性率低, 可无异常表现或表现为圆点状、线形等高密度影, 可伴有钙化, 提示有血管畸形的可能[13]。CT增强扫描可清楚显示髓静脉和引流静脉。CT血管造影检查结合MIP、MPR、VR等多维重建技术可更好地显示CVM的全貌结构特征, CTP也能直接反映畸形静脉区域脑实质的灌注异常。

门静脉血管成像 篇4

【关键词】多层螺旋CT;冠脉造影;冠脉血管病变;价值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由冠脉血管引发的疾病也呈不断上升趋势,已成为严重影响人们健康的多发病、常见病。如不及时治疗,可引发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据临床资料统计,因冠脉血管疾病引发的死亡率高达55~60%【1】。因此,进行早期检查确诊,对评价和预测心脏事件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目前,冠脉造影(CAG)是诊断冠脉血管疾病的金标准,但由于其有创伤性,在临床检查中受到一定的限制。随着螺旋CT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以其更快的扫描速度,更薄的扫描层面及广泛的扫描范围为许多疾病提供准确的诊断价值。我院自2009年5月~2011年9月对收治的119例冠脉血管病变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MSCT)检查并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19例,男74例,女45例,年龄31~79岁,平均56.4±2.3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胸闷、气促、心前区疼痛等症状,符合冠脉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其中心绞痛33例,心肌梗死59例,心律失常19例,其他8例。发病时间2个月~12年,平均3.8±0.6年,均行MSCT检查,并随机抽取同期进行冠脉造影患者114例作为对照组,2组在年龄、病程、症状等一般资料中无显著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扫描方法:采用Siemens公司生产的Sensation 64层螺旋CT机,检查前均禁食水,根据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扫描方法。扫描范围从上缘支气管分叉至心脏下缘。扫描参数:层厚0.6~1.0mm,螺距3~5,条件为120kV,220mA,扫描旋转时间为0.35 s,重建时间0.5 s。先平扫后增强,增强扫描时从上肢肘前静脉经高压注射器注入非离子型造影剂20mL,每间隔2S连续扫描测量时间一密度曲线,测出对比剂注射开始至降主动脉增强峰值的时间,进行增强和延迟扫描。扫描完成后将数据进行薄层重建传至工作站,利用多平面重建、曲面重组、表面遮盖成像和容积成像进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CAG检查采用由美国GE公司生产的Innova 3100血管机, Seldinger法穿刺桡动脉,置入6F血管鞘,注射肝素3 000U,采用多功能造影管行左右冠脉造影,定量测量冠脉血管的狭窄程度。

2结果

2.1 冠状动脉病变数及冠脉内斑块检查比较:MSCT与CAG在冠脉病变数与冠脉斑块检查比较中无统计学差异显著性(P>0.05)。

2.2冠脉狭窄比较:MSCT检查病变中有57例显示出狭窄(单支病变中43例,重度钙化中9例),CAG中有46例显示出狭窄(单支病变中31例,重度钙化中5例),有10支MSCT诊断存在狭窄而CAG显示正常,MSCT灵敏度为91.2%,假阳性率为8.8%(5/57),CAG灵敏度为78.3%,假阳性率为13.1%(6/46),MSCT检查明显高于CAG,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冠脉血管病变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多以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疾病出现,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随着临床检查诊断技术的提高,目前,MSCT 和CAG是诊断冠脉血管疾病的主要方法。

CAG是诊断冠脉血管疾病最直观有效的方法,但由于其具有创伤性,不能频繁应用,再加上它对血管狭窄特别是对有出现非钙化性斑块的灵敏度较低,容易出现漏诊。MSCT可较好的显示冠状动脉管腔、管壁病变,区别软、硬斑块,了解血管有无出血及出血后形成的血肿、钙化,特别是在血管狭窄方面,可以準确检出非钙化性斑块,利用其增强扫描与重建方式使扫描速度和图像质量得到显著提高【2】,提高诊断率和灵敏度。但在检查中我们应注意,MSCT对显示细小和扭曲的血管相对较差,容易受心律失常、呼吸等因素的限制【3】,在检查中判断不清时应用CAG做进一步诊断。

总之,MSCT一种安全可靠、准确有效的冠状动脉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管壁改变和管腔狭窄,对预测及早期诊断冠脉血管疾病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侯朝华,张计旺,张宁,16层螺旋CT冠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01,108~109

[2]Pontone G,Andreini D,Quaglin C,et al.Accuracy of multidetector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in detecting signficant coronary stenosis in patient populations with differing pretest probabilities of disease[J].C1in Radiol,2007,62(10):978~985.

门静脉血管成像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2013-03~05无肝脏病史的10名健康志愿者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磁共振科行MRI检查, 由操作人员向志愿者详细解释检查的内容、步骤及注意事项, 所有受检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男4例, 女6例;年龄24~59岁, 平均 (47±10) 岁。所有受检者行MRI检查前6 h内禁食、禁水, 扫描过程中保持均匀平静呼吸。

1.2 MRI扫描

1.2.1技术原理

本文将流入反转恢复 (IFIR) 标记脉冲带与三维稳态采集快速成像 (three-dimensional fast imaging employing steady state acquisition, 3DFIESTA) 序列相结合, 选择性地显示肝脏门静脉, 其成像原理见图1。IR标记脉冲带A、B放置位置见图2。

IR脉冲A将其所覆盖区域组织的磁化矢量反转180°, 红色边框A区域内组织 (主要是肝实质) 的纵向磁化矢量从反向 (与主磁场相反方向) 最大逐渐变小到0, 然后从0开始到正向 (与主磁场同向) 逐渐增大到最大。黄色边框IR脉冲B将标记感兴趣区 (ROI) 上游的血液。A、B两区域相交的组织由于连续受到2个180°脉冲的激发, 因此仍保持较大的纵向磁化矢量。标记脉冲与成像采集之间有一段时间的延迟, 即TI。TI的延迟有2个目的:一是用来等待标记氢质子流入成像区域;二是等待背景组织信号磁化矢量恢复到0点。

1.2.2仪器

采用GE 3.0T Discovery MR750扫描仪, 8通道相控阵体线圈。首先扫描一个未放置IR标记脉冲带的冠状面FIESTA序列作为定位像。该定位像4~5层即可, 范围包括主动脉、肝门静脉、脾静脉等, 以便于放置反转脉冲带。肝门静脉血管成像序列扫描参数:TR 3.9 ms, TE 1.9 ms, 翻转角50°, 视野380 mm×342 mm, 层厚2.0 mm, 相位方向加速因子2.0, 矩阵192×320, 采集像素大小1.98 mm×1.07 mm×2.00 mm, 重建像素大小0.99 mm×0.54 mm×1.00 mm, 反转恢复延迟时间BSP TI 1200~1800 ms, 扫描时间3~4 min, 触发点为15%, 触发窗口为40。

1.3图像观察

扫描完成后, 将原始数据传输到2台GE ADW 4.5工作站上。由2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观察10名志愿者在不同TI下的最大密度投影 (MIP) , 分析不同TI设定对门静脉远端分支显示级别的影响。门静脉主干的1级分支为左、右门静脉, 2级分支为左、右门静脉的段血管, 3级、4级、5级分支 (段后血管及其分支) 依次类推。对显示的血管分支级别有争议处, 2位医师协商达成一致。

1.4 定量评估

由于成像序列采用并行采集技术, 背景噪声的标准偏差不能用来计算图像的信噪比 (SNR) [8]。为了定量评估TI值对门静脉和肝实质之间对比的影响, 以肝实质作为参考组织, 比较血管和肝实质之间的相对信号强度值, 相对信号强度= (血管信号强度-肝实质信号强度) /血管信号强度[9]。在冠状位原始图像上手动放置肝实质、门静脉主干、门静脉右支和左支的ROI。肝实质ROI放置在靠近门静脉且信号均匀处, 同时要注意避开血管和有明显伪影的地方。门静脉主干ROI放置在门静脉左、右支分叉处。门静脉右支的ROI放置在门静脉右支的前、后支分叉处。门静脉左支的ROI放置在左支矢状部。4个ROI均手动绘制3次取平均值。将测得的数据代入相对信号强度计算公式, 得到10名志愿者在TI分别为1200、1400、1600、1800 ms时门静脉主干、右支、左支的相对信号强度值。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两两比较采用LSD法,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TI对门静脉远端分支显示的影响

采用本文的方法对10名志愿者均成功实现了非对比剂肝门静脉血管成像。图3为同一名志愿者在不同TI设定下肝门静脉的MIP图, 随着TI增加, 肝实质的信号强度逐渐增大。TI由1200~1600 ms, 门静脉远端分支的信号强度逐渐增强。

2位医师评估不同TI设定下能显示3级分支以上的志愿者数见表1。4种TI值设定下, 均能成功显示门静脉3级以下分支。TI=1200 ms时对4级以上分支的显示效果不如TI=1400 ms、1600 ms, TI=1600 ms时5级分支的显示不如1400 ms稳定, TI=1800 ms时, 门静脉4级、5级分支显示情况均较差。

医师在评定血管分支显示级别时发现, 2名志愿者门静脉MIP图中出现胆道系统与门静脉相互重叠, 可能与胆道系统液体成分有关。见图4。

2.2 不同TI对门静脉与肝实质之间信号强度比的影响

按前文所述方法, 求出10名志愿者在不同TI (1200、1400、1600、1800 ms) 下门静脉主干、右支、左支相对信号强度的平均值和标准差。TI分别为1200、1400、1600、1800 ms时门静脉主干、左支和右支平均相对信号强度见图5。当TI=1400 ms时, 门静脉血管信号和周围背景组织 (肝实质) 信号之间达到最好的平衡, 从而得到最高的血管相对信号强度。当TI=1800 ms时, 肝实质的纵向磁化矢量恢复过多, 恶化了门静脉与肝脏之间的对比。不同TI下门静脉主干和左支相对信号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P<0.01) , 提示TI值对门静脉主干和左支相对信号强度的影响有显著差异;而不同TI下门静脉右支相对信号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肝脏门静脉系统解剖是临床实施肝胆外科手术之前必须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DSA、CTA、CE-MRA等用于门静脉血管造影时均有突出的缺点:DSA为有创检查, CTA使患者可能出现电离辐射和大剂量碘剂导致的过敏反应, CE-MRA使用的钆剂可能会导致肾纤维化等不良后果。为此, 本研究提供了非对比剂门静脉血管造影的成像方法, 并对重要技术参数TI进行优化。

将IFIR标记脉冲带与FIESTA序列相结合选择性地显示肝门静脉的研究并不少见, 但多采用1.5T MRI扫描仪。为了追求更高的图像信噪比, 3.0T高场MRI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与1.5T MRI相比, 在3.0T下半固态组织的T1弛豫时间明显延长了30%左右[10], 磁共振血管成像和动脉自旋标记技术将从中受益。T1延长一方面可以改善背景信号的抑制, 另一方面可以使更多的不饱和自旋质子进入成像层面, 从而使信号增强[11]。本研究通过设置不同的TI, 比较门静脉远端分支显示级别及血管相对信号强度, 发现在TI=1400 ms时成像效果最好。TI=1200 ms时对4级以上分支的显示效果不如TI=1400 ms、1600 ms, 其原因可能是TI不够长, 标记的血液尚未充分流入门静脉远端分支;TI=1600 ms时5级分支的显示不如1400 ms稳定, 其原因可能是血液流动过程中质子失相位造成信号降低。TI=1800 ms时, 门静脉4级、5级分支显示情况均较差, 其原因可能是长TI下流动血液质子失相位严重加剧, 导致4级以上血管信号强度过低而无法清楚地显示血管结构。

与CE-MRA相比, 本文采用的非对比剂肝门静脉血管成像技术的优点是:门静脉血管与肝实质的对比度更好, 因为CE-MRA在门静脉期肝实质信号已经有了明显提高;不使用造影剂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负担;技术工作者不必为抓特定的期相而担心, 可以对患者进行重复检查;采用呼吸触发技术, 患者可以在自由呼吸状态下舒适地完成检查。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利用血液的高T2/T1比特性, 采用FIESTA序列进行门静脉成像易出现胆道系统与门静脉相互重叠。对此, 诊断医师可以将3D MIP图与冠状位的原始图像结合起来观察, 克服此类问题。另外, 本研究样本量小, 且均为健康志愿者;未将成像结果与标准的CE-MRA或CTA进行比较, 将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总之, 在3.0T高场MRI扫描仪上进行非对比剂肝门静脉血管成像是可行的, 当TI=1400 ms时可以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

摘要:目的 在3.0T高场强MR成像仪上, 探讨流入反转恢复标记脉冲带与三维稳态采集快速成像序列相结合选择性地显示肝脏门静脉的方法, 并对扫描参数进行优化。资料与方法 对10名健康志愿者分别进行反转时间 (TI) 为1200、1400、1600、1800 ms扫描, 比较不同TI下肝脏门静脉主干、左支、右支与肝实质的相对信号强度。结果 10名志愿者均成功实现了非对比剂肝门静脉血管成像。TI由12001600 ms, 门静脉远端分支的信号强度逐渐增强。在TI=1400 ms时, 肝门静脉血管与肝实质之间的相对信号强度最高。结论 3.0T MRI可以实现非对比剂肝门静脉血管成像, TI为1400 ms时成像效果较好。

关键词:门静脉,磁共振成像,非对比剂血管成像,磁共振血管造影术,流入反转恢复

参考文献

[1]邢金子, 刘爱连, 王艺, 等.1.5T磁共振IFIR技术对肝门静脉成像的初探.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1, 22 (3) :218-220.

[2]姚开情, 吕发金, 李剑秋, 等.脑血管腔内碘对比剂浓度对脑血管CT血管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 20 (8) :569-572.

[3]Erden A, Erden I, Ya murlu B, et al.Portal venous system:evaluation with contrast-enhanced 3D MR portography.Clin Imaging, 2003, 27 (2) :101-105.

[4]Heilmaier C, Sutter R, Lutz AM, et al.Mapping of hepatic vascular anatomy: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parallel MR imaging compared with 64 detector row CT.Radiology, 2007, 245 (3) :872-880.

[5]Sadowski EA, Bennett LK, Chan MR, et al.Nephrogenic systemic fibrosis:risk factors and incidence estimation.Radiology, 2007, 243 (1) :148-157.

[6]伍兵, 孙家瑜, 王成龙, 等.非对比剂增强的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于肝脏门静脉的评估价值.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2011, 28 (4) :670-675.

[7]Shimada K, Isoda H, Okada T, et al.Unenhanced MR portography with a half-Fourier fast spin-echo sequence and time-space labeling inversion pulses:preliminary results.Am J Roentgenol, 2009, 193 (1) :106-112.

[8]Xu PJ, Yan FH, Wang JH, et al.Utilizing generalized autocalibrating partial parallel acquisition (GRAPPA) to achieve high-resolution contrast-enhanced MR angiography of hepatic artery:initial experience in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candidates.Eur J Radiol, 2007, 61 (3) :507-512.

[9]Shimada K, Isoda H, Okada T, et al.Non-contrast-enhanced hepatic MR angiography with true steady-state free-precession and time spatial labeling inversion pulse:optimization of the technique and preliminary results.Eur J Radiol, 2009, 70 (1) :111-117.

[10]Wansapura JP, Holland SK, Dunn RS, et al.NMR relaxation times in the human brain at 3.0 tesla.J Magn Reson Imaging, 1999, 9 (4) :531-538.

门静脉血管成像 篇6

关键词:血管成像仪,儿科,静脉穿刺

提高儿科静脉穿刺成功率对于小儿治疗措施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1]。操作时的光线、操作台的高度, 护士的舒适度、对患儿的固定程度等因素对穿刺的成功率都有较大的影响, 其中操作时的光线尤为重要。以往为患儿进行静脉输液时, 将患儿置于病床或护士腿上, 让其家属固定住患儿头部和双腿, 由于病床光线不充足, 加之护士操作姿势不舒适, 没有固定位置供护士操作, 使儿科静脉穿刺这一本就有难度的操作就更难成功[2], 特别是肥胖患儿和皮肤较黑的患儿就难上加难。基于此情况, 本科自行设计操作台, 配备1台红外血管成像仪, 再配备可调高矮的工作凳, 大大提高了儿科静脉穿刺成功率, 节约了护士时间, 降低了护士识别静脉的难度, 减轻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 同时减少了护患纠纷。

临床应用

在具体操作时, 护士先打开电源开关, 将配好的药液挂在输液架上。进行头皮静脉穿刺时, 将患儿置于操作台上, 固定患儿头部和手脚, 打开仪器运行开关, 灯亮, 调节支架高度和角度, 使被穿刺部位的静脉处于机头正下方20~30 cm处, 即可显示该皮肤处浅层的静脉血管, 切记不能照射患儿的眼睛。若显示效果不理想, 可以短按开关按键, 可在基本模式和圆润模式之间切换使用。照射下的血管成紫黑色, 每条血管的粗细弯直分明可见, 选准粗直血管, 固定好患儿头部, 调节工作灯到适应位置, 采用坐姿进行穿刺, 记住一定要固定好患儿, 不然就有些晃动, 无法进针。如果完全不合作或较大患儿, 可在灯光下找准血管, 用棉签点好血管两端, 退出灯下再进行穿刺, 这样成功率也非常高。如果是较大患儿进行四肢静脉穿刺也特别适用, 患儿可采取坐姿进行手背静脉穿刺, 进行足背或大隐静脉穿刺, 可让患儿躺在操作台上, 固定好足部, 调节灯的高度和角度, 一样可以成功穿刺。操作完毕后, 可将仪器转到一边, 关掉运行开关就可以了。

体会

此血管仪在儿科静脉穿刺中具有如下优点: (1) 设计合理, 使用方便。穿刺时不受时间限制, 在夜晚或较暗的光线下都可使用, 解决了操作时照明问题, 提高了穿刺成功率。 (2) 护士在操作过程中, 可随意调节仪器的高度、角度, 使患儿的穿刺部位更清楚地呈现在视野内, 护士可随便选择方便操作的位置。 (3) 此仪器不仅适用于儿科静脉穿刺, 也同样适用于成人。长期需要输液的患者和肥胖找不到血管的患者在灯光下一样可以穿刺成功。

红外血管成像仪的应用, 降低了护理人员的操作难度, 改善了穿刺时的光线问题, 增加了护理人员操作的舒适度, 增加了护理人员操作时的信心, 大大增加了穿刺的成功率。该仪器适用于儿科门诊输液人次多的地方, 也适用于内科住院长期输液的患者。应用它能减少患儿家长和患者的紧张感, 和对护理人员的对立感、不信任感, 使护士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操作, 增加了1次穿刺的成功率, 减少了因穿刺不成功引起的护患纠纷。

参考文献

[1]韩明华, 郑春丽, 马淑贤, 等.多功能儿科静脉穿刺操作台的研制与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14, 6 (49) :745-746.

门静脉血管成像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6年6月~2012年8月在重庆市第十三人民医院放射科行头颈部CTA检查确诊的头皮巨大动静脉畸形7例患者资料,年龄20~58岁,男4例,女3例,就诊原因为头皮包块进行性增大和颅内血管出现杂音。

1.2 方法与设备

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16 Slices螺旋CT,为达到动静脉同期显示的全脑血管造影,在平扫后再行CTA容积扫描[2]。具体扫描参数:球管电压90~140 kV,管电流200~400 mA;矩阵512×512,视野25 cm,球管的转速为0.4 r/s,螺距为0.521/0.959,扫描厚度5 mm,重建层厚0.625 mm,重建间隔0.625 mm。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由肘静脉团注非离子型碘对比剂优维显370,然后用60~80 mL的造影剂,20~30 mL生理盐水,以4 mL/s的速度注射。最后取造影剂20 mL和生理盐水15 mL做小剂量团注测试分析,确定好个体化的扫描延迟时间,从主动脉弓水平到颅顶作为头颈部的扫描范围,行完全相同的两次扫描,颅底至颅顶作为扫描方向。为了扫描数据精确,检查时嘱咐患者不要轻易动头部。

1.3 图像处理

1.3.1 常规CTA

采取增强数据运用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多平面成像(multiplaner rendering,MPR),VR、MPR后处理方法显示血管。

1.3.2 减影CTA

减去增强数据中的平扫数据,仅得到血管图像的数据,再采取V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MPR等后处理方法显示血管。

2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4例头皮巨大动静脉畸形,同时合并头皮-颅骨-脑膜动静脉瘘1例,合并动静脉瘘2例,头颈部CTA图像诊断过程均由本科具有丰富经验的医师把关完成。CT平扫结果显示:头皮团块状软组织影增厚。增强扫描显示:蚯蚓状或条状迂曲强化的血管影,有粗大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双侧大脑前中后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及相关分支动脉无明显的异常。其中2病例双侧小脑幕窦显示,直窦顶形态饱满,直窦顶部与上矢状窦间见细小大脑镰状静脉影相连,同时在这两病例的窦汇区见增多扭曲的血管与窦汇相连。1病例除显示头皮畸形血管外,存在动静脉瘘及左侧横窦发育细小的变异。

3 讨论

颅脑动静脉畸形属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由一团异常血管团所构成,此血管团由胚胎期脑血管胚芽演化而来[3]。头皮动静脉畸形是发生于头皮浅表处的脑动静脉畸形,常位于头皮皮下组织内,并由动静脉直接吻合,往往出现显著的血管迂曲扩张,缠绕而形成团状,无毛细血管床。一般情况下,头皮的供应动脉和回流静脉充当其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3,4,5,6]。头皮动静脉畸形好发于颞部,其次是额部和枕部,部分患者会出现头痛、耳鸣或自我感觉颅内有杂音现象。大多数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却为头皮下出现搏动性的肿物。头皮巨大动静脉畸形伴随头皮-颅骨-脑膜动静脉瘘在颅脑血管性畸形病变中属于比较罕见的类型。然而,高心输出量性心力衰竭的出现往往因为巨大的血管畸形引起。创伤有可能会引起脑膜脑动静脉瘘,也有因为栓子引起的,但大多数却是先天性病变所引起,往往与脑部血管交织沟通。病变部位在静脉窦和脑膜静脉的脑膜脑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短路是病变血管结构改变的标志,由皮层动脉参与供血[7,8,9]。

本次研究病例结果提示,为了更明确病变的特征及范围,在发现头皮巨大动静脉畸形的同时,还应该观察颅内动静脉血管的情况。入选患者不但出现了头皮巨大动静脉畸形,还发现其颅内静脉窦的发育存在变异。其中有两例患者直窦、窦汇及小脑幕窦竟出现了变化。另外一例患者的左侧横窦出现发育变异。多层螺旋CT的快速发展为无创性血管成像提供了可能,任意角度的血管成像因有CT三维成像软件而成为现实。VR、MIP、MPR常为多层螺旋CT成像后的处理技术。任意层面的矢状、冠状、斜面和轴面的二维图像可以通过MPR获得,多角度观察,能明确周围组织与血管的关系;CT值根据MIP的灰度值判断,其能较清楚地显示末梢血管的细节,并能多角度旋转观察血管的解剖结构,但不能反映血管的真实走行。MIP图像经过减影后显得更清晰,更直观,血管的显示效果和DSA基本相似,尤其是反MIP图像。VR能保留原始二维图像的全部信息,密度信息和空间结构一并能够显示,常规的VR图像就能显示头皮巨大血管畸形真实性、完整性,连病变与颅骨的关系也能够被充分显示出来,所以VR在显示血管间的关系情况准确性方面要优于MIP。减影后VR图像立体感强,血管的完整性可以得到显示,颅外与颅内血管的关系也一目了然。

通过相关软件处理,结合相应体位,能够很清楚地观察到局部血管的形态[10,11,12]。及时切除骨膜上的异常血管,不但可以治疗动静脉畸形,同时对该疾病的复发也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13],CTA在诊断该病的过程中,能够清楚显示畸形血管的走形和毗邻解剖结构,因此对该病的治疗和预防复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过程中,病例通过了VR、MIP、MPR技术,同时结合相关软件的应用,头皮巨大动静脉畸形周围组织结构形态及病理相关变化被清楚呈现。

门静脉血管成像 篇8

关键词:脑静脉,螺旋CT,血管成像,临床应用

当前临床对于脑动脉及其附属组织的病理研究要比脑静脉系统疾病深入的多,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脑动脉系统发生病变的概率比脑静脉系统高;其二,脑静脉系统的生理解剖结构比脑动脉系统更为复杂,病变诊断较困难且易出现误诊、漏诊[1,2,3]。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螺旋CT、核磁共振等新设备在临床上得到极大的普及应用,大大提高了脑静脉系统疾患的检出率。文献报道,64排螺旋CT具有扫描速度快及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高等优点,已被广泛用于脑静脉疾病的诊断[4]。本文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2年6月在我院行脑静脉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查并显示正常的60例临床影像资料,以探讨并分析64排螺旋CTA对脑静脉系统的显示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9月~2012年6月在我院行头颈部64排螺旋CTA检查患者,排除有静脉窦血栓形成、动静脉畸形病变、颅内占位性病变、硬脑膜动静脉瘘等脑静脉系统病变的患者,以防上述疾病影响颅内静脉结构的正常显示。从脑静脉CTA检查显示正常的病例中随机抽取60例患者影像资料做回顾性分析,其中,女32例,男28例,年龄24~79岁。

1.2 扫描技术

使用GE公司生产的64排螺旋CT(lightspeed VCT)。扫描参数:管电压设置为120 kV,管电流设置为300~400 mA;球管转速为0.4 s/r,螺距为0.526~0.969,原始数据的重建层厚0.625 mm,间隔为0.625 mm。扫描模式:先采用平扫模式,再用64排螺旋CTA连续容积扫描模式对动静脉进行全面扫描以显示全脑血管完整造影。非离子型对比剂Uhravist 370以4.0~5.0 mL/s的速度注入肘静脉,连续注入20 s,再用50 mL生理盐水冲刷管壁。扫描范围从颅顶到颈1椎体水平,方向自颅底向颅顶,先行平扫,再做64排螺旋CTA容积扫描。

1.3 图像重建和分析

使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方法,对原始扫描图像进行重建,选用适合的厚度、角度以及窗宽显示,再由两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对原始和重建图像进行分析。根据重建图像中去除颅底骨、颅盖骨程度以及硬脑膜静脉窦显示情况,减影图像质量用4级法来评价,其中,图像质量为4级评3分,主要为血管完全显示,减影完全并且边缘清晰;3级评2分,血管完整显示,减影后仍有少许残留骨,边缘清晰;2级评1分,减影不完全,经编辑去骨后部分血管显示不完全且边缘不清晰;1级评0分,减影失败,血管显示差,骨伪影较多。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图1及图2显示:64排螺旋CTA可完整地显示全脑静脉系统,较大静脉(窦)清晰可见,CTA显示率为100%;较小的静脉窦(如蝶顶窦、岩上窦等)CTA显示率为95%。对大小静脉窦的显示效果与文献[3]中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效果近似。减影图像质量总体分析:1级,无;2级,6例,占10%;3级,29例,占48.3%;4级,25例,占41.7%;从分析中可以得出,减影后的图像质量可以用于临床诊断。VR和MIP两种图像重建方法和技术对全脑静脉系统的图像质量评分结果见表1。

表1结果显示:减影CTA中对于下矢状窦、大脑内静脉、大脑浅静脉的显示VR法与MIP法图像质量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直窦、上矢状窦、横窦、蝶顶窦、岩下窦、Labbe静脉,VR图像质量得分明显高于MIP(P<0.05)。MIP法对血管内部分隔显示较清晰,但缺点是立体感不足,隐蔽小静脉不易被识别;VR法因图像立体感强的优点对血管末梢、小静脉及分叉细节等血管显示较为清晰。

A:全脑静脉;B:脑静脉上矢状窦

A:大脑浅静脉、下矢状窦、直窦、乙状窦以及岩上窦;B:岩下窦

3 讨论

3.1 64排螺旋CT的优点

目前用于脑静脉诊断的影像学手段包括磁共振成像、核医学和DSA等。近几年脑静脉系统的诊断广泛使用多层螺旋CT,这是由于多层螺旋CT具有诊断快捷、无创伤、成像清晰等优点。DSA是目前脑静脉系统临床诊断的“金标准”,但是DSA的缺点也很明显:DSA的使用比螺旋CT复杂,具有一定的并发症,具有侵袭性。因此,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正逐步取代DSA。64排螺旋CT比16层以下螺旋CT硬件设施先进,机架旋转速度较快;同时64排螺旋CT软件系统得到升级,图像Z轴的空间分辨率提高,重建图像的效果更好、质量更高;无需应用放射性核素就能达到快速扫描[5]。使用MIP、VR等图像重建方法可以较为清晰地显示脑血管的病灶部位以及血管解剖结构,对脑血管系统疾病的诊断具有良好效果。因此,64排螺旋CT在脑静脉系统诊断中具有经济、省时、操作简单的特点,适于临床检查和推广。

3.2 DSA、CTA、MRV比较

低场强MRV能够显示脑静脉系统中的较大的静脉,利用三维重建技术能够捕捉病变静脉部位,清晰显示全脑静脉系统。但MRV对较小的脑静脉显示不清晰,重建后图像的分辨率没有CTV高,图像的精密度和清晰度比CTV低。DSA在临床上使用较多,它能够显示脑静脉系统的4~5级分支,但DSA比CTV使用复杂、有创伤性、不能显示脑部继发病变,同时图像质量较CTV低[6]。

3.3 64排螺旋CTA的临床应用

(1)诊断脑静脉血栓:静脉血栓病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主要发生在脑皮质静脉、颅内静脉窦和脑深部静脉部位。尤云峰等[7]对22例脑深静脉血栓和静脉窦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A扫描,结果得到上矢状窦血栓18例,左侧横窦13例,右侧横窦14例,直窦5例及乙状窦16例;14次CT平扫过程中有9次能够出现直接征象;最后得出64排螺旋CTA是诊断脑静脉血栓的可靠手段。螺旋CT的重建图像和MRI一样能够得到脑出血、水肿、梗死及脑静脉系统改变的影像[8]。(2)诊断脑静脉畸形(CVM):CVM又叫脑发育性静脉异常,侯晶晶等[9]考察螺旋CTA在CVM诊断中的应用,扫描发现10例患者中CVM位于小脑半球6例,位于额叶和颞叶各1例,位于基底核2例;其中静脉期扫描,有8例能够清晰显示病灶;最后得出多层螺旋CTA扫描和图像融合技术是诊断脑静脉病变的有效检查手段。苏正等[10]用CTA与DSA对比,发现CTA诊断的特异性及敏感度都为100%,并且对静脉的走行、数量、畸形血管团的位置等性状,都与DSA及术中观察结果一致。

本研究对60例脑静脉显示正常病例给予64排螺旋CTA扫描,所有病例血管均显示清晰完整,较大静脉的显示率为100%,较小的静脉窦(如蝶顶窦、岩上窦等)显示率为95%,提示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全脑静脉系统的影像显示清晰完整,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潘海鹏,李红,李建荣,等.单期CT血管造影诊断脑静脉性血管瘤的可行性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9C):3180-3181.

[2]李文欢,唐光才.CT减影技术在脑静脉成像中的研究及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11,8(30):156-157.

[3]Takao H,Ohashi H,Joki T,et al.Robotic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systems with the hybrid operating room[J].Neurosurgery,2011,68(58):1427-1433.

[4]Zurada A,Gielecki J,Tubbs RS,et al.Three dimensional morpho-metircal analysis of the M1segment of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po-tential clinical and neurosurgical implications[J].Clin Anat,2011,24(1):34-46.

[5]冉勇.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7):48-49.

[6]姜保东,冯晓源,李克.脑CT静脉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5,11(5):295-300.

[7]尤云峰,吕富荣.脑静脉系统疾病的影像学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08,37(1):98-100.

[8]蔺春玲,叶尔克巴义.阿沙白依,杨纶先.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2,25(1):63-65.

[9]侯晶晶,王宪玲.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0,23(2):139-141.

门静脉血管成像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搜集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9例住院患者PAVMs资料。男性3例,女性6例,年龄23~66岁,平均47岁。6例(66.67%)体检(胸部X线或CT检查)偶然发现患者的肺部表现出迂曲增粗的血管、结节或者是肿块(其中1例(11.11%)咳嗽1月余,余5例(55.56%)未见异常),2例(22.22%)由于间断咯血,1例(11.11%)因胸闷气短就诊。9例中,1例手术切除,1例在外院DSA证实,7例随访观察1~3年。

1.2 检查方法

使用Siemens Somatom Defi nition AS+64排128层螺旋CT扫描仪,先行常规平扫,重建层厚为1.5mm,对肺部情况进行初步评估,然后保持体位不变,从足侧向头侧进行增强扫描,采用Bolus tracking团注追踪智能触发扫描技术,阈值100HU,触发点选在肺动脉干,行肺动脉期扫描。然后再延迟6~8s行肺静脉期扫描。增强扫描参数,重建层厚0.75mm,重建增量0.5mm,重建算法B26f,管电压120KV,打开Care dose 4D功能(自动剂量控制),eff.m As:80~250m As,球管速度0.3s/rot,准直128×0.6mm,Pitch=1.2,FOV280~330mm。用CT专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以4~5m L/s的速度,共注射30~40m L,最后追加生理盐水50~60m L冲管。

1.3 CTA重建

扫描的轴位源图像发送到syngo MMWP后处理工作站(version:VE36A),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容积重建(volume reconstruction,VR)及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s,MPR)或曲面重建(curved planar reconstruction,CPR)。

2 结果

2.1 PAVMs常规CT表现

9例病灶中1例双肺多发(分布于左下肺、右上肺),8例单发(4例位于右下肺,1例位于右中肺,2例左下肺,1例左侧肺门区),;瘤体直径0.5~4.3cm,形态多样,其中,表现为类圆形或梭形的患者4例(44.44%),蚯蚓状2例(22.22%),逗点状(或合并逗点状)2例(22.22%)。所有病灶密度均匀,有着较为清晰的边缘,邻近表现为血管纹理增粗。

2.2 PAVMs的MSCT后处理表现

血管后处理主要采用VR、MIP、MRP重建技术。9例经128层螺旋CT血管重建后,都可以清楚显示PAVMs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的形态、走向,还可以对扩张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扭曲等进行显示。当输入、输出的血管分别为单支的时候,属临床分类中的单纯型,本研究中符合此征象的有7例(77.78%)(图1-3);当输入、输出的血管是多支的时候,属于临床分类中的复杂型,本组有1例(图4);本组有1例由胸主动脉供血(图5)。

A:斜冠状位MIP;b:VRb见右肺中叶胸膜下迂曲扩张血管;C:斜矢状位MIP;d:VR可清晰显示供血动脉(箭头A);e:VR显示引流静脉(箭头V)。

a/b:左前斜矢状位MIP;c:VR;d:右前斜矢状位MIP;e:VR见右肺下叶背段胸膜下迂曲扩张血管,清晰显示供血动脉(箭头A)及引流静脉(箭头V)。

a:平扫肺窗;b:增强扫描肺静脉期见左肺门区类圆形、明显强化血管团;c:MIP;d:VR正面观;e:VR背面观见左肺门区类圆形强化血管团,清晰显示供血动脉(箭头A)及引流静脉(箭头V)。

a:平扫肺窗见左下肺数个迂曲扩张血管;b/c:MIP;d:VR见左下肺数个强化迂曲扩张血管团,清晰显示2条供血动脉(箭头A)及1条粗大引流静脉(箭头V)。e:VR背面观清晰显示左下肺(复杂型)、右上肺(单纯型)2个肺动静脉畸形。

a:平扫肺窗见左下肺近肺门区团块状异常密度灶,边缘清晰;b/c:MIP;d:VR见左下肺门区团块影与血管同步强化,由胸主动脉供血(箭头A);e:VR见引流静脉为左下肺静脉(箭头V),左下肺静脉明显增粗并与左心房相连。

3 讨论

PAVMs大多数为先天性,可能和毛细血管发育不全等有关[2]。该病症和Osler-Weber-Render病等有着很大的相关性。有资料报道,在该病症的先天性病变中,47%~90%合并HHT,而5%~50%HHT合并PAVMs[3,4,5],HHT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有学者推测,PAVMs是一种基因突变所致的遗传性疾病,继发性或获得性PAVMs较为少见,造成病症原因包括胸部外伤或手术(腔肺吻合术),也和系统性淀粉样变性等有很大关系。

肺动静畸形,好发于两下叶及中叶。基本病理改变是扩张的动脉经过菲薄囊壁的动脉瘤样囊腔直接与扩张的静脉在肺部直接联系。动、静脉之间所存在的的畸形血管往往是处于动脉压力及血流作用下。所有PAVMs都具备供血血管,大约95%的PAVMs是经过肺动脉分支供血,但有时也可由体循环(如主动脉、肋间动脉或支气管动脉的异常分支)供血,本组有1例由胸主动脉供血,较为罕见。PAVMs一般引流到肺静脉分支,但也可直接引流到左心房或下腔静脉。与其相连的肺动脉和静脉可为1条或多条。动静脉交通的形式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1)第一种是较大肺动静脉之间通过单个或多个较大的瘘口沟通;(2)第二种是细小肺动静脉互相交通,形成多个扩张的窦状血管;(3)第三种是单纯毛细血管发育畸形即肺毛细血管扩张症,表现为弥漫分布的细小肺动、静脉之间的桥状交通,无肉眼可见的动静脉瘘。PAVMs在病理上可分2型:囊型和弥漫型。前者瘘道部形成蜿蜒屈曲的团状血管瘤囊,瘤壁厚薄不均,又分为单纯型和复杂型[5]。单纯型为1支供血肺动脉与1支引流肺静脉直接交通,交通血管呈瘤样扩张,瘤囊无分隔,80%~90%的PAVMs属单纯型[6]。弥漫型可局限于一个肺叶或遍及两肺,动、静脉之间仅多数细小瘘道相连,而无瘤囊形成。由于血管腔内压力较低,管壁仅轻度增厚。受累动、静脉常呈弯曲状扩张,静脉往往有变性或钙化。不同的类型的PAVMs,其临床表现表现各异。PAVMs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引起相应临床症状:(1)由于心外的右向左分流而引起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若肺循环内25%~30%以上未氧化血进入体循环,则可发生紫绀、杵状指及红细胞增多症等;(2)由于瘤体破裂而引发的咯血和血性胸腔积液;(3)破坏正常肺组织毛细血管的过滤功能,从而导致异位栓塞而引起严重的症状,如脑梗塞、脑脓肿等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7,8]。单纯型异常交通血管流量较少,临床多无症状,常因体检意外发现;复杂型易导致血管异常破裂,临床出现咯血;弥漫型患者则易导致较大的异常分流,出现胸闷、气促,低氧血症等。

本组病例均采用128层螺旋CT进行扫描,128层螺旋CT扫描速度加快,一次屏气时间减少(全肺扫描约3s),允许采取更薄的层厚(准直128×0.6mm)对血管组织进行扫描成像,由此大大提高了时间和空间分辨率,而且强大的工作站处理软件,为三维重建提供了有力保障。128层螺旋CT的快捷性、直观性和可重复重建优点均使其在PAVMs病变的诊断与治疗中表现出重要作用。扫描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增强扫描范围应涵盖肺尖至肾上腺水平,避免遗漏病灶及部分由体循环供血PAVMs的供血动脉。(2)从足侧向头侧扫描,能够减少下肺屏气不良而引起的运动伪影。(3)重建层厚应≦1.00mm,能够提高三维图像的重建质量,更准确的反映目标图像。(4)经肘静脉注射造影剂后,应一次性作肺动脉期和肺静脉期双期扫描,肺循环的时间短而快,因此早期扫描极为重要。本组病例均采用肺动脉期和肺静脉期双期扫描,采用Bolus tracking团注追踪智能触发扫描技术,阈值100HU,触发点选在肺动脉干,行肺动脉期扫描,此时主要为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显影,此期主要在于明确有无肺动脉病变如肺动脉栓塞等,同时也可观察有无肺静脉、左心房提前显影。肺动脉期扫描完毕再延迟6~8s行肺静脉期扫描,此时造影剂刚注射完毕,肺动脉、肺静脉、主动脉均有显示,对于我们准确判断异常交通血管的来源(判断肺动脉分支还是体循环供血)和去处(引流到肺静脉分支还是直接引流到左心房或下腔静脉)大有帮助。单扫第一期即肺动脉期对PAVMs显示不完全,需要肺动静脉同时显影才能对肺动静脉畸形的血管成像进行一个比较完整、准确的评价,这样不至于遗漏体循环供血的PAVMs[9]。MIP、VR和MPR三种重建方法有着不同的优势,在PAVMs的诊断中发挥不同作用。本组病例显示PAVMs的血管重建技术中以VR成像最佳。

CT诊断PAVMs的特异性征象有:(1)血管蒂征:瘤样扩张的血管囊腔有粗大的输入动脉,迂曲的输出静脉这一特异性的解剖学结构,决定了血管蒂征象;(2)异常交通血管;(3)血管囊腔与异常交通血管同步强化。影像学方面目前国内对PAVMs的表现、分型报道不一,尤其对弥漫型PAVMs以及由体循环供血的PAVMs认识不足,MSCTA血管重建方面仅有个案报道[1、10],本组一例(图5)示左下肺近肺门区团块状异常密度灶,边缘清晰,肺静脉期显示病灶强化程度与肺静脉、胸主动脉同步强化,并清晰显示胸主动脉异常分支供血动脉和左下肺静脉引流静脉增粗,汇入左心房,诊断为肺动静脉畸形(主动脉-肺静脉型),2个月后随访病人,外院行DSA检查证实。体循环供血的PAVMs需要与肺隔离征的鉴别,这两种都能够看到体循环异常供血的血管,然而,体循环供血的PAVMs增强时,有着自己独特表现。另本组未能收集到弥漫型PAVMs,这主要与病例数罕见以及认识不足有关,也是笔者以后应关注的方向。

上一篇:优化班级管理下一篇:无纸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