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创设问题情境

2024-09-06

初中历史创设问题情境(精选十篇)

初中历史创设问题情境 篇1

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对于历史教学来说, 开头问题情境创设的好, 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创新欲, 更好的学习历史知识, 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历史教师应想方设法的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创设、渲染出历史教学具体、形象、生动感人的情境, 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的感知历史, 进而达到理解与认识的升华。

一、利用图片创设问题情境

初中历史图片多种多样, 包括人物图片、文物图片、地图等等。其中包含的信息直观、生动、真实, 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对过去的事产生兴趣与热情, 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进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利用故事, 创设问题情境

故事, 人人爱听, 学生更不例外, 在现在历史的教学中, 与知识所联系的故事比比皆是, 因此利用得好, 对学习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如讲《抗日战争》时。先给同学们讲《地道战》、《铁道游击队》等脍制人口的故事, 对同学们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然后再说这些故事都是融入在抗日战争的历史大潮流中的, 因此我们必须学好这段历史。这样的情境既吸引人, 又激励人。

三、利用影视作品, 创设问题情境

现在的多媒体技术操作较为简便, 将影视作品剪辑后, 用于课堂教学, 会使课堂更加丰富、生动。

四、用音乐、诗歌、美术等配合来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音乐、美术、诗歌等来配合历史教学, 创设问题情境, 可以把学生带到一种特别的境界中, 充分发挥视、听觉感官的作用, 起到良好的创设氛围的效果。如在学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时。首先播放学生熟知的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利用这一曲子就把学生带到局势浩荡, 群雄争霸的三国时代。再如,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 可以让学生听或唱《义勇军进行曲》, 这也是一种创设情境的好方法。

五、利用复习旧知识, 创设问题情境

初中历史创设问题情境 篇2

无锡市洛社高级中学 叶建华

新课程实施的主渠道在课堂,新理念落实的关键也在课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建构的过程,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辅助条件,去构建新的思想和概念。而当学习者已不足以生成和建构新的思想和新的概念时,将有一段距离。问题也随之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教学活动,应从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创设学习活动的内部条件开始,去激发学生对新的未知知识的认知需要,以形成学生真正的、内部的认知动机,以间接方式影响学生能动的学习过程。新课程实施中,中学历史教学应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建立在思维的基础上。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教师课堂提问和学生讨论的“热闹”情景。事实上,这是教师检查学生已获得的信息是否正确的一种方式,教师通常预设正确答案,表面上学生“各抒己见”,却是在硬把学生引导到教师思考的轨迹上,若学生回答不出或讨论后的结果与教师预设的不一致,教师则赶紧说出自己事先设计好的答案。这样,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一种单纯的认知需要,而问题才是学习的根本动力。传统层面教师的提问题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创设问题情境。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问题和惊讶开始。思维起始于问题,这是人认识的基本特征。当人提出并解决社会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之时,思维也就产生了。思维又以解决问题为其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思维过程就是思维的主体与被认识的客体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这是一个高度动态性的活跃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是对新事物的探索、发现与发明。因此,思维具有创新性的特征。知识的获得是从解决问题的需要出发的,是以对问题的分析和综合力为前提的,是以创新为基础的。历史课程改革,一个相当重要的使命是改变求同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发散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历史问题要为学生创新思维创造条件,历史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建立在思维的基础上。如讲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坚持的“求同存异”方针时,可设计一问:“求什么同?存什么异?”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教师不必给予所谓的唯一的闭合式的“标准答案”,而可以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求同存异看似朴实简单,实则蕴涵着很高的外交智慧和技巧。在当今的外交实践中也有很高的价值。请同学课后继续探究,自选角度,写一篇小论文。”传统的历史教学认为历史都有标准答案,将历史教学框束在答案之中,才使其缺乏生命力。事实历史是复杂的,历史是可以有多种答案多种解释的。这样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无法找到现成的答案,迫使他们放弃对课本的依赖,主动与自己已由的知识结构实现对接,实现同化和顺应,自主建构答案,学生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长期以来,历史教学过分强调以“纲“为纲,以教材为本。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时代,历史教学要使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思维是具有一定动机、经验、知识及个别特征的主体的具体的认识活动,思维主体性的特征决定了研究的个性方面,所以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从思维的主体——学生出发。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从学生个体出发。历史问题情境是学习者在思维上与历史的客观现象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与类型,它反映的是学习主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或建构知识,或智力动作方式运作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与体验。在历史问题情境中的未知知识的探索、发现与建构,是建立在认知主体的认知需要与相应的知识可能性的基础上,与传统的教师提问或历史习题是有差异的。传统的教师提问是与认知主体——学生无直接关系的,表现为“要我学”,问题情境中的未知知识对于认知主体——学生具有现实意义,表现为“我要学”;教师提问的未知知识大多是具体的知识点,强调记忆,解决“是什么”一类的具体性问题,问题情境中的未知知识大多是概括性问题,强调理解,解决“为什么”一类的概括性问题。如用辨证法思想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谈历史事件的启示来体现历史的现实意义等。

问题情境的创设更多表现为“我要学”,这必须激发学生的认知动机。在问题情境中,学生认识到自己知识不足,发现自己已有知识中的缺陷,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样,历史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内在的需要,有一定的进取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对于历史学生拥有大量的“缄默知识”,这些“缄默知识”很多是通过非课本渠道、非课堂渠道获得的,与生活经验、体验感悟息息相关,一旦进入师生的认知领域,便会潜隐着蓄势待发。当学生致力于未知知识的探索、发现和建构时,教师适时、适当地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缄默知识”,让学生真正面对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便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创设问题情境时,既要考虑到学生的现有水平,更要考虑到学生的潜能和发展的最大效果,要将问题置于学生学习的边缘区,即“最近发展区”,简单的以检查学生记忆为基础的“是什么”之类的问题,是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锻炼学生思维的;当然,复杂的、超越学生学习潜能的问题使学生缺乏学习的可能。如在教学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时,引用19世纪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的话:“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设问:(1)联系中美、中日关系的演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2)请你举出当前国际关系中能验证这句话的具体实例。这类问题基于学生的经验,特别是“缄默知识”,高中学生关心时事特别多,是他们年龄增长和认知发展的明显例证,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学生的需求应纳入教师的教学视野,力求使历史学习成为学生智慧、知识、激情和能力交织出的不可重复、不可再生的具体情境。

(三)创设问题情境,必须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关键在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式学习转变,这建立在学生对历史问题探究解决的过程中。因此,创设问题情境应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两种不同形式,二者互不可缺。学生的问题意识建立在新知与未知的矛盾转化的结合点上,教师生动具体的讲授有助于学生认识历史。传统的教学教师教教材,学生记教材,师生关系实质上是“权力——服从”的关系,现代教学强调师生合作平等的关系,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创设宽松的问题探究的学习氛围,平等地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不作简单的是非评判,更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同时,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有教师为追求课堂气氛,进行“牧羊式”教学,抛出问题后,一味让学生以各种方式“分析、思考、讨论”这些问题,把自己仅作为一名“旁观者”,这样片面夸大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控力,教学处于放任自任状态,学生不仅不能有效接受信息、掌握知识,其创新思维、活动能力也难以得到训练和发展。

(四)创设问题情境,应注重“神入”的学习方法。

“神入”(Empathy)一词从西方史学界传入我国,意思为“主体进入客体之中去想象客体”,学生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去观察历史,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去研究历史,从而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等。“神入”的学习方法在具体表现形式上基本上分两种,一种是编演历史剧,以增强学生学史的兴趣;一种是编制习题,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胡适先生曾提倡“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史原则,基于“神入”学习方法的情境问题的创设也应遵循这一原则。(1)将学生置于当时的历史情境下,考察学生的能力。如关于汉武帝与匈奴战争的内容,可设计一题:汉武帝时代的一位中级军官,参加征伐匈奴的重大战役,期间,他写了一封家书,叙述所见到的事物和感想。请你来完成这封家书。(2)将历史学研究中的“假设”方法引入历史习题设计中。如设问:北匈奴强大起来,如那时没有汉武帝的讨伐,中国的局面会是怎样呢?(3)“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注重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如设问“周秦时代国防上最重要的建筑是什么?于现在的国防也有关系吗”“汉匈奴西进和现在的欧洲的政局有什么关系?”。运用“神入”法创设的问题情境,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体现了创新的特点,充分挖掘了历史教育的人文价值,闪耀着历史的智慧。

传统的历史教学,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学生死记硬背历史结论,本次课改的重点之一在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其前提和关键,历史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转变教学方式,主动适应新课程,全面落实新理念。

参考文献:

1. 李静,历史课堂辩论式学习初探,历史教学,2001.4 2. 郭祖彬, 透视中学课堂教学中的“伪创新”现象

教学与管理,2004.1 3. 孙伟儿, 试论历史教育与智慧教育,教学研究 2005.1 4. 梁励, 论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课程、教材、教法 2005.5 5. 杨斌, 新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策略的探讨

浅谈初中历史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篇3

[关键词]历史 问题 情境 创设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60103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视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能力和方法。因此,历史教师必须提出对学生有吸引力和挑战意义的问题,让问题情境成为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纽带。

一、突出“问题情境”的新颖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创新思维开启的关键,是知识的入门。皮亚杰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因而,教师要充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质疑问难、主动探索之热情。教学中新颖的问题情境,能迅速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之在兴趣的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探究历史问题的活动。例如在学习“我们最早的人类”时就可创设问题情境——西方上帝创造人的故事和古代中国的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的故事。

二、赋予问题情境的启发性,启迪学生思维

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发展是在不断的排疑解难中形成的。学生如果善于质疑,就能很好地对新旧知识进行比较、分析、理解、判定等学习活动,从而启迪学习思维。教学中,笔者根据教学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有意识地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使学生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比如我们可以在学习重点方面创设有难度阶梯的问题,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思考;可以在新旧知识的关键处巧妙创设连接点,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知识迁移;还可以在难点处精选感性材料,指导学生探索,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紧张活跃的愤悱状态。如学习“三国鼎立”时,笔者展示《三国演义》相关图片资料并设疑:(1)根据你平时知道的三国故事,看看画中的人物都是谁?“挟天子以令诸侯”是谁干的?“天子”指的又是谁?(2)“诸葛亮借东风”在赤壁之战中起了什么作用?(3)赤壁之战是孙刘联军联合抗战所取得的决定性胜利,从而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它说明了什么?(4)有人说曹操是奸雄,你赞同这个说法吗?学生回答前两个问题时答案基本能达到一致;后两个问题则是百家争鸣,由小声讨论到大声争论再到激烈的辩论,学生参与热情高涨,场面热烈有序,其学习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三、注重问题情境的科学性,拓展学生能力

教师在提问前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把握知识之间的迁移,同时还要明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如此创设问题才能难易适中,切合中学生的知识心理需求。笔者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求自己先深刻领会教材的主干知识结构,挖掘新知切入点,准确把握学生在新知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的盲点,对重点问题的情境设计做到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步步深入。如学习《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时,探究科学技术在推动历史发展过程中神奇而巨大的作用是教学的难点。为突破难点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梯度式问题:(1)如果没有电,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2)没有电灯之前,人类都采用哪些方法照明?(3)爱迪生发明电灯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联系实际说说科技进步在人类进程中的作用。(4)你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学生能为科技发展做些什么?通过层层推理,步步释疑,学生既理解了重点内容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又突破了难点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强化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四、体现问题情境的针对性,全面培养学生能力

人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积极的自我表现欲望,每位学生都渴望取得学习上的成功。成功作为学生学习的巨大驱动力,会使学生生成积极主动的求知情绪。如果教师只是面向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就会使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受影响。因此,在设计问题时,笔者尽量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心理需求,使课堂提问因学生的差异而不同。如要求学生回答简单的史实再现,理解基本的史实应用,分析史料与所学史实的关联,评价重大史实和重要人物等,从基础到能力,从理解到应用,从情感到认识,对不同类型和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每位学生都有积极思维、踊跃表现的机会。对基础差的学生,要创设简单的情境问题让其尝试,若回答正确要及时表扬,若回答不正确则要补充修正,鼓励他们有继续参与的能力,有坚持学习的热情。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实践证明,教师只有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精心创设具有吸引力与挑战意义的问题情境,才能使学生爱学、乐学,并在兴趣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历史的学习活动中。

[ 参 考 文 献 ]

[1]欧艳珍,彭剑钊.“问题教学”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J].历史教学,1996(12).

[2]钟启泉,崔允过,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梁励.论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课程·教材·教法,2005(5).

初中历史创设问题情境 篇4

一、好食材:形式与内容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 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各有其优缺点, 不能片面地固执于某一种形式, 而应当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交替选用。教师可创设多种情境, 以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 充分发挥各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势, 引导、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有效合作。在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学环境及自身素质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 教师应合理选择和使用适合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方法, 如讲授、问答、演示、自学辅导、角色扮演、练习, 以及参观、访问、调查等方法。要博采众长,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加强学法指导, 以求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二、好营养:“耳餐”与“口餐”

在教学浙教版八年级《中日甲午战争》一课时, 许多教师喜欢使用电影《甲午风云》作为情境材料再现“历史情境”, 通过生动再现, 邓世昌、林永升等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行为与李鸿章卖国求荣的行径形成鲜明对比, 使学生真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 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认识到设置教学情境可使课堂气氛热烈, 但教学效果平平, 甚至会有“喧宾夺主”的结果。于是我在教授此课时, 对情境材料作了重新的调整和组合。我在新课导入环节, 首先向学生展示了一组图片:现存于日本长崎的格拉巴公园“定远”舰的舵轮;悬挂在神奈川的小田原高中的钟亭铁架里“镇远”舰的船钟;在日本福冈由“定远”舰残骸被肢解后建成的别墅等。我一边向学生讲述这些物品的来历, 一边讲述战争前北洋舰队的实力情况, 在强烈的对比中, 学生的情绪开始由好奇转向悲痛, 并继而产生疑惑:这是一场怎样的战争, 我们为何败得如此不堪?这时在背景知识以及问题与思维的矛盾中, 课堂的教学准备自然水到渠成。

三、好做法:“高大上”与“接地气”

我在观摩部分教师的公开课时, 经常发现由于有些教师没有仔细研读、理解《课程标准》, 没有深入分析教材、读懂文本, 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 抓不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使得在创设情境时只注重了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兴趣和课堂氛围的热闹, 忽略了应该让学生通过情境活动愉快主动地获取学科知识, 并在活动中将所学知识进行运用的目的。结果出现了课堂上学生热闹有余、严肃不够, 学习情境的创设开放有余、回归不足, 甚至出现了为了情境而情境的问题。

例如, 在教学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等高线地形图”时, 有位教师首先请学生阅读教材, 三分钟后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山体的素描, 请学生小组合作共同绘制这座山体的“等高线地形图”, 根据这个情境, 教师在交流的过程中, 适时地点拨学生认识山顶、山脊、山谷、陡坡、缓坡等地形单位。整堂课学生小组合作积极, 交流也很热烈, 然而, 在课堂检测环节, 却令人匪夷所思, 原本认为比较简单的练习, 学生是错误百出, 一直在纠正的问题, 回答依然是我行我素, 给人感觉热闹的合作交流原来是个假象, 其实真正的教学重难点学生依然没有掌握。原因在于教师只是提供了一个形式化的情境, 而学生在对基础概念模糊不清的情况下, 表面上热闹, 回归总结不足, 其结果必然是教学资源的浪费。

由此, 我认为, 要创设真正有价值的情境不在于“高大上”的仰视, 而在于“接地气”地与学生、与学科有效融入。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教学情境。“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要探明这一点, 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

例如, 教学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等高线地形图”, 一位教师就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进行教学:教师事先布置每两个学生从家里带一个土豆, 上课时, 教师首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了等高线的绘制过程, 给学生留下一个直观的印象。然后布置课堂的第一项任务, 各小组用土豆自制“山体模型” (其实就是把一个土豆一分为二, 一人半个) , 接着按照教师的示范把“山体模型” (半个土豆) 水平切割成四块, 依次从山脚到山顶把每块底截面线绘在白纸上, 实现从立体图到平面图的转换。在任务分配好之后, 教师在教室里实时检查、指导并纠正制作中出现的问题。在学生基本完成绘制后, 教师布置第二项任务, 让学生对照已完成的“山体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 在图上用字母、图例和注记标明地表形态的具体部位, 实现从平面图到立体图的感知。在完成第二个任务的过程中, 有许多学生发现并提出了不少问题:如果没有对照“山体模型”, 如何把山脊、山谷位置标正确?只有“等高线地形图”时, 如何区分山脊和山谷?这时教师适时回归总结, 并结合课堂练习进行讲解, 教学效果显著。

2.从学科特点出发创设教学情境。我们要“给孩子们上一堂好听、有用的历史课”, 好听, 就是有生动的历史情节、有逻辑的历史叙事、有意味的历史思考;有用, 就是能够应付考试、能够传递民族精神、能够提高国民素养。这简单、朴实的话是对教学情境学科性的最好说明。

例如,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四课《议会对王权的胜利》一课, 教师对教材作了这样的处理:教师把英国资产阶级的历史浓缩在英国的四座著名建筑——温莎古堡、议会大厦、白厅宫和威斯敏斯特教堂, 以建筑物为主线串联起英国资产阶级的历史, 结合严谨的历史叙事和生动的历史情节, 激发学生的历史思考, 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整堂课“历史味”浓厚, 学科性突出, 更重要的是学生有了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全面理解。教师对“光荣革命”的教授完全有别于以往教师依据教材的平铺直叙, 他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以杀王—王朝复辟—逐王—拥立新王为线索, 引发学生思考, 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场革命采取不流血的方式推翻复辟王朝, 拥立了一位能够满足他们要求的新国王。它无须内战、屠杀或报复, 往日国王及议会间的竞争改为两者之间的合作。这就是英国人眼中的“光荣革命”。这个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大大加深了学生对“光荣革命”的理解。

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初中化学课堂教学 篇5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开始,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创新,没有创新就难以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科学的发现、科技的发明和创造,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作为初中生,其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我谈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

一、运用化学实验,创设真实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设置情境的有利因素,利用实验可以设置许多生动、有趣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趣味情境

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知识,我们可以运用真实的生活情景创设教学情境,尤其是初中化学教学,更应联系日常生活,让学生从感性上体会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动机。另外,加强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不但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开阔学生视野,还能使化学知识更加生动有趣,利于学生掌握。

三、追踪社会热点,创设时尚情境

化学与社会紧密相连,是一门孕育着巨大创新机会的学科,它和社会生产以及生命、环境等方面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无论是生活中接触到的新材料和新药物,还是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等社会热门问题都与化学紧密相关。例如“现代化工业生产与技术”、“化学与新材料”、“化学与新能源”、“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生命科学”、“化学与环境”等学科知识都可成为设计教学情境的丰富素材。教师平时要善于积累相关素材,并与课堂教学适当联系,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四、利用化学故事,创设生动情境

很多中学生热衷于听故事,许多化学故事也是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故事容易吸引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因此,用化学故事创设情境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五、拓展探究渠道,创设实践情境

欲使学生学习化学时乐此不疲、乐以忘忧,则应在认真设计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寻找课堂中的“后”探究问题,如组织学生开展调查与研究、网上点击、家庭小实验等。这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条件。

六、结合学生心理,创设游戏情境、兴趣是有意注意的开始,唯有兴趣,才会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因此,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利用学生喜欢做游戏的心理特征,创设愉悦的游戏情境进行课堂教学,以化学自身的魅力去诱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一接触就有妙趣横生之感,从而开阔思路。这种课堂教学的实施,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并有效地从实践中获取知识。

七、运用多种媒体,创设直观情境

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况曰: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形、声、色的感官刺激,不仅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易激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信息论角度看,利用直观教具,尤其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更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和吸收。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电影、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这些手段和传统的教学媒体相比,具有形声性、展现性、先进性、高效性等特点,它能有效地利用图像、声音、色彩等形式来传递教学信息,使教学内容能较好地接近客观实际,使学生不但能置身于课堂教学材料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较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神州六号”的成功发射是我国高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全社会和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教师可搜集有关“神州六号”发射方面的录像和图片资料,并在初中化学复习课上进行展示,生动形象的资料必将对学生的感观产生强烈刺激。当学生心潮澎湃、兴奋不已时,教师可结合有关资料提出几个思考题:①神六发射时需要多种燃料做推动剂,若使用液氢做燃料,你认为有什么优点?若使用联氨(N2H4)做燃料,则需要用四氧化二氮做助燃剂,生成氮气和水,请写出化学方程式。②航天员的食品为什么被做成“一口酥”?③为了净化飞船中的空气,可使用氢氧化锂来吸收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请写出化学方程式。这些题目把氢燃料的利用、空气中的粉尘污染、碱的通性、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等诸多旧知识点在一个新鲜的情境中呈现在学生面前,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都能顺利完成。在这样生动活泼的情境中进行复习,必然能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新鲜感,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谈初中历史如何创设情境教学 篇6

一、创设情境教学的目的

情境教學不是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而是站在学生的活动和环境和谐统一的哲学高度来审视情境,创设情境。通过创设符合学生多方面发展需要的、充满美感和智慧的环境、氛围,使优化的环境与学生的情感、心理发生共鸣,促使学生在现实环境和主体活动的交互作用的统一和谐中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由于情境的创设立足于学生的活动需要,具有主题明确、自主鲜明等特点,因而极易使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其中,通过自身的感悟、体验、探究、发现,得到充分、主动地发展。

二、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情境

1.创设的情境必须目的明确,要为教学服务

如果是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就要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而且要非常具体,要有新意和启发性。这样学生能理解问题的含义,才有可能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情境只有在为教学服务的时候才能叫做好情境,不能为教学服务就是多余的。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从生活情境中及时提炼出问题,切忌在情境中“流连忘返”;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情境作用,不能“浅尝辄止”,把情境的创设作为课堂教学的“摆设”。

2.情境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对于低年级学生,颜色、声音、动作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要多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到了高年级,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用历史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尽量让他们由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情感上的满足,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另外,我们创设的情境要有一种时代气息,这样才能真正地吸引学生。

3.情境的安排要有适度性

并非教学情境越多越有益,而应保持一定的尺度。在一节课中设置多个教学情境,学生忙,教师更忙,在忙乱中一节课匆匆地结束了,在这一节课中学生更多关注的是情境本身,教学效率就可想而知。

三、课堂实施情境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1.以“情”感染学生

历史教学的重要教育功能就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与熏陶。教师在上课之前就需要认真钻研琢磨,利用情境教学“入情入境”去寻找自己感情与历史感情的契合点、突破口,把握住历史的情感命脉。让学生进入情境,使其随着历史人物的感情变化而变化,从而进入角色,感情上达到共鸣。学生有了感情的积累,就会有表达感情的欲望,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写出情感真挚、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的文章,让学生在写作中受到自我教育,达到育人的目的。

2.以“趣”吸引学生

怎样才能使课堂产生吸引学生的巨大魅力,那就是要激起学生的兴趣,“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是推动学生掌握知识或独特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教师必须以有趣的教学设计、思路及语言去吸引学生,使课堂生动活泼、趣味盎然。

3.以“美”陶冶学生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以美育人,处理好教材与审美教育的关系,通过优化情境,引导学生从感受美的乐趣中感知教材。用课文中美好的人物形象、事物景象和教师生动的语言陶冶学生情操,鉴别事物的美好与丑恶,在心灵深处培育起高品味的审美感。

4.以“智”启发学生

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并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真正走进历史的艺术殿堂。在教学中就要改变教师唱主角的局面,让学生有读书权、思考权以及发言权。过去,教师总是担心讲不深、讲不透,喜欢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实际上学生不是在学课文,而是在学教师对课文的心得体会。但许多教师的教学又完全是按教参的分析进行,使丰富的历史教学走进封闭僵化的死胡同。

总之,历史教师要让学生学好历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更要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教师有责任为学生营造学习历史的愉悦氛围,让学生变苦学、畏学、厌学为乐学。而情境教学创设了美、趣、情、智的教学情境,有着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巧妙地把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建立起一种重视情感培养与发展智能为目的的新课型,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久而久之就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专业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诗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初探 篇7

一、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现实意义

课堂教学的情境, 联系着学生的认识、动机、兴趣和信念。良好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良好情绪, 促使学生的思维主动和自觉地参与教学活动, 并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兴趣对激发智力因素, 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促进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起着关键作用。

1.知识经济时代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挑战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的核心是教育, 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培养创新人才将成为教育的基本任务。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 可以使学生注意力更集中, 唤起学习兴趣, 激发探究知识的欲望, 产生令人期待的教学魅力。

2.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提出的要求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的获得, 更要关注学生态度的形成、品德的提升和情感的陶冶, 创设教学情境的最大特点是重视学生的情感发展, 注意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这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认知特点, 也符合历史学科和历史知识的特点。

二、初中历史课堂主要教学情境的创设

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 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历史学科的特点, 教师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可以进行以下教学情境的创设。

1.生动逼真的历史情境的创设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生动逼真再现具体的历史情景和特定的情感氛围, 打破时空的界限, 缩小学生与历史的时代距离, 帮助学生通过感知, 形成历史表象, 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过去的历史环境中去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并通过具体场景的体验, 激起积极的情感, 进而达到培养历史思维和科学创新能力的目的, 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如在学习“秦统一货币”时, 笔者先问学生:为什么人们称钱为“孔方兄”, 称贪财者为“钻进钱眼中”呢?然后出示圆形方孔的铜币, 对于不同时期的钱币, 学生或多或少都见过, 通过老师展示实物和讲解, 学生进一步明白了这种钱币的源流。在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国历史》实验教材中就提供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图片和生动形象的历史图画。如《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课中的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像、与北京人同时期生活的部分动物肿骨鹿和剑齿虎的图片、山顶洞人的骨针和装饰品的图片、以及北京人用火追逐野兽和山顶洞人的生活想象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图片和图画为学生营造出远古时期人类的生活场景。使学生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情境下学习、感受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2.启发探究的问题情境的创设

在学习丝绸之路时, 笔者用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考的方式向学生提问:假如你是汉朝时的一位商人, 要从长安出发经过丝绸之路, 你会携带哪些商品及生活必需品?想象一下你将遇到哪些困难?如何去解决呢?这种有趣味性的问题, 学生很愿意思考回答。

学习西安事变时, 笔者采用引深法逐步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 启迪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问“张学良一向对蒋介石忠心耿耿, 不断效犬马之劳, 却为何要兵谏捕蒋?”“日本侵华步步紧逼, 国难当头, 蒋介石为何不抗日却积极‘剿共’?”“蒋介石该不该杀?为什么?”“当时逼蒋抗日是否可能?为什么?”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处于当时历史情景中深入思索, 对西安事变这一历史事件逐步加深和理解, 并提供相关材料, 鼓励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 创造性地发现新问题, 然后及时释疑。

在学习五四运动时, 笔者又采用悬念法教学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庆祝新中国成立, 在开国大典上鸣礼炮, 你们知道设置了多少门礼炮, 齐鸣了多少响吗?”然后告诉学生, “是54门礼炮, 齐鸣28响。设置54门礼炮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 齐鸣28响是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人民进行了28年的浴血奋战, 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这些启发探究的问题情境有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应在课堂上创设具有启发性、探究性、趣味性, 能够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面临一个又一个问题。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独立思考, 相互启发或争辩中掌握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以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提高学习能力。

3.和谐真挚的情感情境的创设

历史教学内容本身即蕴涵着大量的情感因素。这要求教师善于深入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 以情教学、以情育人。

当讲古今中外仁人志士时绘声绘色, 用铿锵激昂的声调加以赞颂;讲出卖国家主权、民族利益的历史罪人时则显出义愤填膺、深恶痛绝;讲强敌压境当权者腐败无能不作抵抗时痛心疾首、拍案而起……都可使学生心随情动, 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激发出强烈的爱与憎, 让学生在充满哲理的情趣之中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三、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注意科学性

教师采用各种方法创设的历史情境必须尊重历史史实, 不能的夸大或虚构, 应让学生获得真切的历史感。教师在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展现历史情境时, 应该注意所展示的声像资料的科学性, 比如电影、电视剧、今人的绘画等, 很可能是背离历史真实的, 其作用恰恰是误导。因此教师对采用的声像资料一定要对其进行精心的选取和剪辑, 要让学生认识到影视作品与历史史实的区别。

2.要注意目的性

在课堂上, 教师应从教学目标出发, 要考虑通过创设情境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是激发兴趣、还是培养能力;是解决难点、突出重点, 还是加大密度、节约时间;是用来弥补文字教材的不足, 还是来加强思想感情上的熏陶……总之, 教师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防止和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教师是为了展示现代教学媒体, 或为了演小品而创设历史情境。

3.要注意提问的时机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思维, 设置情境的时机要寻找最佳点。如在学生注意力逐渐分散时设疑, 可使注意力回升;在一节课结束或学习完一个单元后设疑, 可布下悬念, 承上启下, 形成以后的高潮。设置问题情境的目的是使学生在积极的思考探索中理解知识、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提问次数要适当, 不能为追求“热烈”效应, 不分主次“满堂问”, 虽表面上热闹, 则于教学无益。

教无定法, 学无定法。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只有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将不同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于教学过程之中, 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

摘要: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 可以使学生注意力更集中, 唤起学习兴趣, 激发探究知识的欲望, 产生令人期待的教学魅力。借助于教学情境, 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实质, 把握知识的内涵, 而且还能强化学生的情感, 从而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在潜移默化中顺利实现。

创设历史课问题情境方法 篇8

一、先教给学生一个基本的法则,再举出不符合这一法则的事例

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学习中的问题就是学习中的矛盾,它是由认知冲突而起的。我们如果能有意识地创设问题,冲突情境,就会凸显学习中的矛盾,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教学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先让学生观看萨拉热窝事件和凡尔登战役的视频,再提出“战争给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带来了严重的灾难”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得出结论,很容易地理解帝国主义战争的罪恶,树立热爱和平、远离战争的进步现代意识。

二、由旧知的拓展引出新问题,创设情境

研究表明:在新、旧知识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在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全面科学的分析基础之上,才能找到新、旧知识结合点,诱发学生的探索活动。也就是说,影响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知道了什么,再根据学生原有的状况进行教学。例如:在教学八年级《鸦片战争》时,我在导入部分引导学生回忆七年级《中国历史》,引导学生回忆当时对“侵略”的了解,以此导入鸦片战争的内容。然后,我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剖析19世纪上半期工业革命、生产力的发展后,引导学生讨论鸦片战争带来的危害,之后才提出问题:中国人能坐以待毙吗?这样,前后的教学内容相衔接,中国人民敢于战争、勇于挑战的精神凸显出来,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该课内容。

三、利用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而神往。电影往往在情节关键处配以音乐,就是因为音乐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调动了人的情感因素。同样的道理,教师设置教学情境,恰到好处的音乐以其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能把学生带到特有的意境中,会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内容时,在导入部分,可以播放《西游记》电影主题曲,同时播放李世民派遣玄奘取经的视频。然后提问:这首歌曲是哪部电影的主题曲?电影主要演绎的是哪个时期的事?电影中谁被派遣与外国交流?这样的教学方式启动了学生思维,激发了学生未知欲望,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

四、利用故事引发情境

学生喜欢听故事,如果把知识融入故事中,再配上生动、新颖、色彩鲜明、感染力强的幻灯片,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丝绸之路》时,我提前查阅资料、通读教材,准备了“丝绸之路”名胜古迹以及相关历史故事的幻灯片。在导入部分,我一边讲述“丝绸之路”的故事,一边播放幻灯片,然后提出不同的学习探究问题,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探讨来搜集资料。然后,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学习探究、搜集的内容去完成相关发言。学生从故事中寻访名胜古迹,再现丝绸之路的历史风貌,学生触摸到了历史,形成了强烈的历史意识。

五、利用表演体会情境

根据教学内容,可以把游戏引入课堂,让学生或教师扮演角色,其余学生体验,以增强教学效果。在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时,要选择教材中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让学生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境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例如:在教学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安事变”这一内容时,我把学生分成八组,分别代表张学良和杨虎城、蒋介石、中国共产党、日本政府、共产国际、英美政府、国民党亲英美派、国民党亲日派。各组按照自己所代表的那一派,发表对西安事变的看法,提出杀、放或不杀也不放的蒋介石的理由。角色扮演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六、提出有几种答案的问题,创设情境

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例如:在教学《宋代的社会生活》这一内容的导入部分时,我先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片,并就这四种不同身份的人们提出问题:他们的着装是一样的吗?请注意欣赏宋代独具特色的女装。随后,用课件显示宋代的女装和唐代的女装图片,并提出问题:找一找,和唐代的女装相比,宋代的女装有哪些特点?最后用课件显示宋代和唐代女装的特点以及区别。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如何创设有效情境 篇9

“体验是最好的老师”是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的观点,她说“:一件事情,我听到了,随后就忘了;看到了,也就记得了;做了,就自然地理解了。对孩子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到了,才是刻骨铭心,终身难忘。”在复习七上“百家争鸣”内容时,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一个人酒后驾车,出了交通事故,撞伤了一个路人,假如这件事情发生在战国时期(当然只是假设,因为战国时没有汽车),有持儒家、道家、法家三个不同思想的人,他们会怎么想怎么说?接着分别请三个同学扮演不同的角色,说出本派的观点和看法。学生争先恐后,积极性很高,说得有根有据,有条有理。历史教材中有许多“课本剧”,教师经常指导学生扮演相关的历史角色,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理解,弄清事物的内在联系,探究问题的本质或实质。

二、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感悟历史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的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求知探索的内驱力。实践明初中历史课堂中适当穿插有趣味、有意义、有哲理的故证事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培养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培育学生心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弄清事物的内在联系,探究问题的本质或实质;可以培养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时,关于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我先讲了个笑话:历史课上,小明一直在打磕睡,老师把他叫醒,生气地问“:圆明园是谁烧的?”小明惊慌答道“:不是我烧的不是我烧的!”后来老师把他家长叫来,谁知家长却说 “:老师,你真错怪我儿子了,小明一贯老实,他说不是他烧的,那就一定不是他烧的!”在大家的笑声中,我又问:“那么到底是谁烧的?《咬文嚼字》杂志公布了2006 年中国出现频率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十大知识差错,其中就有很多人认为是火烧圆明园的是八国联军”。这样的笑话故事,一方面渲染了课堂气氛,另一方面让学生对要复习的易混淆易出错知识有个深刻难忘的印象,可谓一举两得。在复习七上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我也插了一个笑话故事:对“焚书坑儒”,有个中学生很不以为然,他说“我恨秦始皇”,别人问“为什么”?他说“他烧书,居然没有烧干净,害得我整天还要看书学习”。课堂里哈哈大笑,学生们顿时精神振奋。这时我说:“我们有很多同学肯定赞成这位中学生观点,那么我们是否赞成秦始皇的做法呢?这需要了解一下‘焚书坑儒’的目的和后果”。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被吸引到课本上。

三、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走近历史

尽管历史无法像理科实验那样再次让我们去经历和体验,但我们可以利用历史图片、实物、遗址等,根据教学的需要,采用现代技术使文本、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等信息,加工编辑成多媒体课件。在历史教学中利用这些多媒体课件,可以形象地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在讲“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时,首先播放了1997 年7 月1 日香港回归政权交接的视频,布置大家思考讨论两个问题:一是香港是怎样被英国侵占的?二是香港回归的根本原因是“一国两制”吗?如果这个制度在新中国成立时就实施效果明显吗?这样加深了学生对“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增强”的重要性认识。讲“九·一八”事变时,先播放《松花江上》这一首歌,悲愤的歌声把学生一下带到了那个时代,接着提问:使东北人民脱离家乡、抛弃宝藏的事件是什么呢?学生的积极性马上调动起来,体会到当时东北三省人民失去家乡的痛苦和对家乡的思念,增强了爱国热情以及对日本侵略罪行的认识。

四、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反思历史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质疑,人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夸美纽斯说过“: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巧设疑问,以疑激趣,使学生面临问题,产生求知欲望,教师从中启发他们积极思考。一个设计良好的问题,可以使学生产生迫切探究的认识心理,激发内心潜在的求知欲望,逐渐培养起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对历史事件分析、综合、概括、正确认识的能力。比如在讲《权利法案》时,课本中讲了一个“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的故事,教材设置了一个“议一议”“:怎样理解这个典故的含义?”这个问题太大,与实际教学中学生的能力有些脱节。我把它改为“:如果时间向前推移100 年到17 世纪中期,会不会有这样的故事呢?而100 年后为什么会有?”学生一思考,很快回答出:“17 世纪中期英国革命尚未结束,在1789 年限制王权的法案《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的权力才得到限制”。所以一个有趣而有争议的问题,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可以引发学生对历史现象作深入的思考。

摘要:作者认为要提高初中历史课堂实效,必须要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有效情境,给学生呈现直接、形象的感性材料,恰当设置有关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讨论,让学生在感悟、思考中提升自己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和历史素养。

创设问题情境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 篇10

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高效课堂就是指课堂的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具体而言是指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 在单位时间内 (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时间) 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促使学生获得高效发展。

课堂的低效、无效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 教师教得苦, 学生学得累, 使得原本生动有趣的历史课堂变得毫无乐趣和生气, 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因此, 如何让历史课堂充满活力,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知识的探索者、自身价值的实现者, 让教师成为自主学习环境的创设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使历史教学富有生命力、感染力和时代感, 实现教学的高效性,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这是历史教师和教育研究者亟须思考的问题。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怎样构建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呢?

一、创设“趣”的情境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到“我要学”, 进而上升到“我爱学”的境界, 才能创造出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托尔斯泰也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 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 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

兴趣不是凭空产生的, 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这方面, 历史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教材中引入了许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诗词、典故、成语、歌曲等, 这些引用材料语言精练, 涉猎广泛, 在教学过程中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历史的熏陶, 既活跃了课堂, 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例如, 春秋战国那一段历史波澜壮阔, 精彩纷呈, 流传下来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 如管鲍之交、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等。在课堂上选择几例教师自己讲述或由学生讲述, 都会起到创设历史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的作用。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的接受变成了主动、愉快地参与, 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疑”的情境

一堂精彩的历史课, 必须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通过质疑, 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 寻找历史发展规律, 培养学生开拓性的历史思维, 这也是素质教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深层次反映。通过质疑, 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内涵、历史奥秘的探索和钻研, 使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促进学生思维的飞跃。

例如, 讲到“戊戌变法”时, 可以这样设疑:“假如没有袁世凯出卖革命, 戊戌变法能成功吗?”讲到“二战”时, 可以这样设疑:“假如没有希特勒这个战争狂, 第二次世界大战会爆发吗?”学生对这些问题很感兴趣, 所以会积极参与讨论, 教师适机引导学生对讨论结果进行归纳总结,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三、创设“思”的情境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需要教师提供一定的背景材料, 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 激发学生思维的活力,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 在讲授“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一课时, 必须要重点讲述的一个人物就是曹操。在戏剧脸谱中, 曹操是个白脸, 这说明他是一个反面人物, 是个奸雄, 真是这样吗?而且曹操还是一个著名的诗人, 他的《蒿里行》《短歌行》十分有名。

……铠甲生虮虱, 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 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 念之断人肠。

———《蒿里行》

这首诗说明曹操生活在什么时代?他在诗中表达了对什么的感受?

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慨当以慷, 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短歌行》

通过《短歌行》, 我们是否体会到了曹操的政治抱负呢?他的这种抱负实现了没有?

四、创设“用”的情境

教材中除了有很多文字材料, 还有很多表格和插图, 这些表格和插图一方面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另一方面也能增强知识的趣味性、生动性, 而且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表格和插图, 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 把死板的知识, 变成活生生的历史情景;把历史从过去拉到眼前, 变静态为动态, 跨越时空的限制, 贴近学生的生活, 这样的课堂对学生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例如, 在讲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一部分内容时, 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楷体字材料:“侵略者占领圆明园后, 上自统帅, 下到士兵, 无一例外地参加了抢劫。英国随军记者在一篇通讯中写道:‘抢劫开始后, 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 为了金子把银子丢了, 为了镶有珠玉的时钟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 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皿, 因为太大不能运走, 竟被打碎。’”通过该段材料, 学生一方面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搜刮了这么多钱财;另一方面又认识到西方侵略者贪婪的强盗本性。并且通过对这一段史料的学习,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引发师生之间的共鸣。

总之,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 可以使教学过程变成师生共同探究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从而使课堂教学由以教师的“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主, 这样的课堂一定是高效的课堂。

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如果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 结合历史学科的优势, 创设出各种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 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 则这样的课堂无疑是高效的。

关键词:历史,创设,问题,情境,高效

参考文献

[1]马立, 宋乃庆, 邓涛.让学生爱上课堂:名师高效课堂的引导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马立, 宋乃庆, 冯增俊.把教学目标落实到位:名师优质课堂的效率管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上一篇:运动指导下一篇:自然资源密集型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