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理念和策略

2024-08-10

管理理念和策略(精选十篇)

管理理念和策略 篇1

一、中小学借鉴校本管理的理念构建

1. 校本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 必须以人为中心

学校管理由人、财、物、时间、信息等多种要素构成, 其中人是最活跃、最积极、最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因素。如果没有人的存在和作用, 则对其他要素的管理都会失去意义, 也不可能实现。学校管理的出发点是人, 其归宿点也是人, 因此应当以人为中心统筹安排对其他要素的管理。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人, 学校管理不能“目中无人”, 忽视人的存在;更不能把人简单地等同于其他要素, 把人物性化, 应始终意识到人是管理的目的而非工具。

2. 增强决策意识, 构建学校发展理念

长期以来, 人们习惯于把校长视为学校管理者和上级政策的执行者, 弱化了其自身作为决策者的形象。管理的关键是决策, 作为一校之长离不开决策活动, 校长不能只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忠实的执行者, 必须增强决策意识。校长不仅是学校的组织者, 更是决策者、计划者, 校长应依据国家教育目标, 结合本学校自身特点, 确立自己的办学模式和发展目标, 制定具有本校特色的发展方案。

3. 优化资源配置, 做到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

开发利用、合理配置、优化组合学校的各种办学资源, 是学校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资源使用合理, 配置得当, 可以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各种办学资源中, 人力资源占主导地位, 校长能否将学校各方面人力资源有机地协调起来综合使用, 以充分挖掘每个老师和管理人员的潜能, 调动其参与管理的积极主动性, 直接关系到学校管理的质量和管理目标的达成。因此, 校本管理理论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管理者要根据每个教师特有的禀赋、兴趣、专长和个人的发展领域, 做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 使其各显其能、各尽其才。

4. 全员参与, 构建立体学校管理网络

校本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各方面力量的相互配合、共同参与。校本管理不仅仅是校长的事情, 学校的领导群体、教师群体、学生群体、家长和相关社会群体也是学校发展“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其协调配合、共同发展、相互支撑, 就难以形成适合校本管理发展的生态环境。

二、借鉴校本管理的主要策略

校本管理是西方国家管理改革的基本思路, 但各国在具体实施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即使在同一个地区和国家, 也存在着不同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在我国各级学校中, 应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和发展需求, 探索出真正适合于学校自己的发展路子来, 不能局限于固定的条条框框, 更不能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和做法。总体上来说, 中小学借鉴校本管理的基础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以教学为中心, 走质量内涵发展的道路

近年来, 由于受到商品经验市场的影响, 一些校长强化了经营意识, 淡化了育人意识;强化了公关意识, 淡化了教学为主意识。认识上的错位直接导致管理上的偏差, 学校成了产业, 经济效益成为学校管理的终极目标, 学校本应有的育人功能则退居次要地位。这种倾向, 不仅有损于学校的声誉, 更是严重背离了社会主义学校办学方向和宗旨。不可否认, 现代社会的校长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 已经由单一角色转化为多重角色, 但是多重角色并不能改变校长的主导角色, 即教育者的角色。校长的主导角色要求校长强化教学为主意识,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遵循教学规律, 承担领导和组织教学工作的职责,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走学校质量内涵发展的道路。

2. 改革学校管理体系, 倡导共同决策

在校本管理中, 共同决策也是非常重要的理念。校本管理将权力下放到学校, 往往不是交给校长一个人, 而是交给学校的全体人员, 包括学校各级领导、各个管理部门人员、广大教师和学生。校本管理并不是由校长一个人唱独角戏, 而是依靠学校各方面人员共同管理, 特别是在人数上占绝大多数的教师和学生两个群体, 既是管理的对象, 同时又是管理的主体和参与者。学校可通过学校委员会、教代会、全体师生大会等形式, 把所有学校人员吸纳到管理活动中来, 给他们以参与管理的机会和权利, 使他们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 成为学校各种事务和决策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

3. 做好校本管理的宣传和培训工作

为了能使校本管理在学校中更好地运作, 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投入与产出比率, 有必要在全校范围内对相关人员进行宣传和培训。这不仅使他们能够深刻理解校本管理的理念, 深刻认识校本管理的意义, 明确各自的职责、权利和义务, 而且使他们能够在学校管理具体运作中各司其职, 相互合作, 共同改进学校的工作, 以满足社会、学校、学生及家长和社区的需要。

4. 消除认识上误区, 形成正确的校本管理观

校本管理理念在我国学校刚刚兴起, 至于具体的实践和运用, 则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 有不少管理工作人员及教师甚至学校领导和校长在认识上可能存在着误区, 这成为制约学校管理改革与发展的瓶颈。具体地说, 认识上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认为校本管理是对原有管理体制的全盘否定。实质上, 校本管理与原有的管理体制间并非水火不容的关系, 并非简单地抛弃原有的管理体制重新建立一套“全新”的体制。校本管理是在吸收和借鉴原有管理体制的经验和模式基础上, 用以学校为基础的基本理念来组织本校管理资源, 调动本校的管理力量, 进行有效的学校管理, 是对原有管理体制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二是认为校本管理是单一的管理方法。在学校管理工作中, 仅仅依靠某一种或某几种管理方法都难以奏效, 万能的管理方法是没有的。校本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 是学校有效管理的指导思想, 无论哪个部门的工作,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方式和方法, 都必须立足于学校具体实际, 因地制宜, 因人制宜, 闭门造车、纸上谈兵式的管理与以人为本、以校为本的管理理念是背道而驰的。三是认为校本管理是走形式, 至多是“面子工程”。校本管理的实施关涉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校长、教师、家长等多方的利益, 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对学校成员的行为、态度及观念产生深刻的影响, 从校长、领导到教师、家长、学生都应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学校决策, 发挥出自己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校本管理不是走形式, 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而是建立在学校成员自觉、自愿、自理、自强基础上的。

摘要:校本管理是西方国家针对传统的外控型管理提出并实施的一种新的管理制度, 其对我国中小学管理的理念和实践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随着我国教育管理责权的下移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 校本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为此, 本文从认识与实践层面对校本管理的理念和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 以期对中小学的管理工作能有所启示。

关键词:校本管理,决策意识,资源配置

参考文献

[1]李华.回归对学校现实问题的探索[N].中国教育报, 2007-4-24.

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策略 篇2

一、高中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理念之

(一)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理念之

(二)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

普通高中教育仍属于基础教育,应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应针对学生的兴趣、发展潜能和今后的职业需求,设计供学生选择的物理课程模块,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促进学生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理念之

(三)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

高中物理课程在内容上应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理念之

(四)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理念之

(五)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

高中物理课程应体现评价的内在激励功能和诊断功能,关注过程性评价,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通过评价还应促进教师的提高以及教学实践的改进等。

二、高中物理课程教学的基本策略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它对课程价值的认识体现了更多的人文精神。“把学习当作是人发展的一部分”这一全新的理念贯穿了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始终。它把教学由过去注重知识和技能两方面扩展到注重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五个方面。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全面的要求。围绕新课程理念和要求,要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我们应该作到以下几点: 1)更新观念,转变角色

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学不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而已,不注重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而把教师仅仅看成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知识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既要作一个知识的传授者,又要作一个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继续学习的学习者,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开发者和创造者。只有更新了这一观念,转变了互动的角色,互动即是师生双方面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这里的互动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班级之间的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互动的内容包括情感、行为、心理、思想、意识形态、以及内驱力等等。教师才能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及时地加以解决和修改。从而得到学生的信任。学生也能在这一过程中受到启发,.增长见识,找出自己的优缺点,进而能理解和支持教师的工作。所谓“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在这个不断完善,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2)因材施教,团体进步

众所周知,在每一个班级里都有优生和差生之分,他们之间的兴趣爱好,交往团体,思维方式,判断能力,天性禀赋都有千差万别之分。正如世界上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对树叶一样,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如果给予同一个目标,同一种方法,很难获得同样的效果。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每个学生,及其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只有在充分了解自己学生的基础上,因材施教,找出最适合每一个个体的目标和方法,才能使他们团体共同进步。在这里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教师应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解学生,分析学生,制定具体化的学习方案上面。而不是传统的怎样备好一堂课,怎样组织好一堂课这方面。根据美国心理学家 Lewen的团体动力试验可以看出,一个人在团体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个体独处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是不一样的。团体的动力可以带动个体的进步。而众多个体的进步又可以促进团体发生质的飞跃。这种良性循环是每一个为教者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在个体中培养团体意识,在团体中促进个体发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影响力、号召力、相互协调能力。

人教版课标教材的特点有哪些?

新课标物理,比以往的教材发生很大的变化。从整体看新课标特点:

一. 改变单纯知识传承的倾向

根据“三维”课程目标设计教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高中物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体现了课程的学科性质,反映了课程的价值取向融合了课程的核心理念。传统的物理教学以传授物理知识为主,而新课程除了重视物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外,同时重视对学生的探索兴趣与能力、良好思维习惯与创新意识等的培养,即物理教学应从强调获取物理知识内容向理解物理过程转变,从单纯强调知识积累向探求知识转变。

二.改变过分强调接受学习的倾向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为了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条件,新课程教科书普遍改变了教材的呈现方式,在教材编写上采取多样化方式。比如在教材每一节都有“说一说,做一做,思考与讨论,科学足迹”

三.改变过分强调统一要求提倡因材施教

高中物理课程不同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它不仅应考虑到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而且还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潜能和今后的职业需求,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地、有个性地发展。在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学贯彻因材施教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从教材内容上看新课标特点:

1.注意基础性、开放性,兼顾差异性,发展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2.重视实验教学,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重视物理科学思想、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习惯;

3.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关注科学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人教版课标教材物理科目总共有七本:

必修《物理1》、《物理2》和选修《物理3-1》、《物理3-2 》、《物理3-3》、《物理3-4 》、《物理3-5》,每册书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必修《物理1》、《物理 2》是全体高中学生都必须学习的内容,教材充分注意了基本内容的设计和安排,拓展知识宽度,适当降低知识难度,以适应全体学生的需求。针对不同 学生学习的能力倾向、学习兴趣的不同,教材的设计除注意共同的基础性外,还体现了差异性,为不同的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真正学好物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为此教材还注意了概念和规律的实际应用,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物理现象,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毕竟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学以致用。物理学离不开实验,实验是物理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材中还特意设计了许多探究式的实验,以便学生在学习物理规律的同时,经历探究规律的过程,了解科学的方法。学习物理内容的同时又关注了物理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了解科学的文化价值。

选修《物理3-1》、《物理3-2 》、《物理3-3》、《物理3-4 》、《物理3-5》是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选学不同的内容。对于物理学中的一些主要的概念、规律,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得出结论,或者通过提出设想或猜想,再经过实验、分析,探究出一般规律。这些科学的方法和理性思维对学习这一系列的学生非常重要。除此之外,教材还注意开放性更大些,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的学习,注意发展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那么根据新课标的特点在教学中应采 取哪些策略?从教学思想上要:

一、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物理概念和规律

现代物理教育理论认为,只有对物理概念和规律有着深刻的理解,才能真正地掌握并加以灵活运用;物理教学的重中之重,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清晰完整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因此,必须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的深刻性。善于通过表面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思维深刻性发展水平的高低对物理学习的效率、进度和灵活应用程度有着最大的影响,思维深刻性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

二、活化学生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1.培养学生正确建立和运用物理模型的能力

中学物理问题的解决,通常是经过以下程序: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正确选择条件和规律;应用数学关系求解;验证所得结论。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实现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顺利过渡,是迈出正确解题的最关键的一步。从物理教学本质来讲,其实很多时候就是物理模型的教学。物理模型有实体模型、过程模型、条件模型等等,熟悉、理解和掌握常见的物理模型是正确建立和运用物理模型的前提和基础。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题给信息中寻找能为我所用的信息,同时画出简化、清晰的示意图。2.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实际和科技,有不少甚至是最新的前沿科技成果。实际上更多的现实素材被编入各类题目中,形成“信息给予题”,用来考查学生采集、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在教学中,要特别引导学生解题时注意滤掉多余和无谓信息的干扰,紧紧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搜索出有用信息,准确锁定开放性(不确定性)题目的合适目标,捕捉题目中描述的背景信息与物理知识原型的明确关系,从而实现快速解题。

3.引导学生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物理课改新理念就是要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自然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学习物理一定要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千万不能空对空。只有将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与物理问题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感到物理是亲切、实在、有用的,从而用心去学好物理、用好物理。4.引导学生注重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与交融

在立足牢固掌握物理学科内容、拥有坚实学科能力的基础上,所以,强化物理解题过程中的数学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绝对不能轻视。因为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数学意识淡薄,数学归数学,物理足物理,泾渭分明,从而导致思维的僵化与思路的闭塞,这是学生解答相当一部分物理题失败的原因。

三、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

对学生进行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并追求二者的初步融合,是高中物理教学不可或缺的核心任务之一。1.了解科学源流,培养科学素养

物理课堂教学必须结合教学内容,把科学史上前人创新过程和创新方法适当地加以简要反映,使学生感受到前人的创新情景,从中学到科学的研究方法,顽强的探索精神和不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同时也要特别关注人类生存面临的重大问题及由此开展的相关活动。这些内容的介绍,重要的并不是要求学生完全了解,而是从中感悟到科学研究的责任、艰辛和使命,还有研究的方式和方法以及科学家们严谨的治学态度科研精神,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2.开发人文资源,感受人文精神

一个人仅仅有科学素养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人文精神的滋养。人文提供的是方法论和对人生的终极关怀,它是用来解决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问题的。所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构建宽松、愉快、高效、人文与科学和谐统一的课堂教学环境,追求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与贯通。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物理教学,重在将三个维度进行有效整合,在实际教学中不折不扣地完成好三大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唯有此,才能不辜负时代赋予高中物理教师的神圣职责。从教学实施上要

1.积极营造高效课堂,将课堂还给学生;现在的课堂已不再是“老师教,学生学”的过程了,而转变成“学生自主学习,老师从旁辅助”,如何营造高效课堂是现在的主要课题,只有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驰骋在“自主学习,小组探究”的海洋中,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更深挖掘学生学习潜力,才能更有效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

2.注重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探究; 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不仅是“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之一,也是开展探究活动、提高科学探究能力的基础和前提,而且对学生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有独特的价值。

高中物理趣味教学理念和策略 篇3

一、紧密联系生活,回归生活乐趣

将高中物理知识引入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应用物理知识,可以提升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创设趣味课堂,能够提升教学效率。

例如:学习“曲线运动”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引入飞车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在骑摩托车上坡过程中,如何控制最大速度使得车不被飞出,并结合火车铁轨创设生活问题情境,教师提问:“铁路弯道外轨道为什么需要高于内轨道?”教师引导学生制作模拟趣味实验。又如在学习“电磁波”知识时,教师引导学生展开主题学习活动,创设“电磁污染”“电磁波在我家”“无线电教师与军事思想”等主题,由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展开生活小实验等,从而学习到更多实用的知识。在物理学习中发现生活中的有趣现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展开有趣实验,促进创新探究

有趣的小型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通过有趣实验教学,实现知识与生活实际的有效连接,激发学生动手实践,投入到物理知识的学习中。借助趣味实验教学,将物理知识的原理融入到实验应用中,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分析和展开实验,通过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在小型动手实践中挑战自我、激发兴趣。

例如:在学习“液体表面张力”相关知识时,创设“多孔纸片托水”游戏,将多孔纸片放在杯口,倒转快速运动,发现水不落下。又如学习“电磁感应”相关知识时,引导学生展开“电在我家”课题研究,分析安全用电、节约用电、正确用电的注意事项。结合案例展开安全隐患与安全事故的说明,收集资料、询问有经验的人,组织主题黑板报等。还可以实施“洗衣机脱水原理演示器”“验电器制作与应用”等相关制作实验,并展示和说明其原理和应用。在实验中探索,发现有趣的物理现象,通过动手操作,探寻出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奥秘。

三、实施趣味游戏,引导互动合作

基于新课改教学理念,现阶段的教学应该重视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结合学生兴趣爱好、认知基础,尝试趣味游戏教学,引导学生互动合作。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趣味游戏教学策略,贯彻趣味教学理念,落实以学生为本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案,更好的促进学生学习知识并应用知识。

例如:在学习“圆周运动”相关知识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空杯运球”游戏,桌上放一堆乒乓球和一些一次性塑料杯,如何在不用手拿的情况下将乒乓球转运到桌子的另一边?学生学习了“圆周运动”相关知识,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与发散,借助思维创新构想出游戏方案“让球在杯内做圆周运动,当达到一定速度以后,就可以快速运球”。又如,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趣味小制作,自制“静电屏蔽演示仪”“曲线运动速度方向演示装置”等,将物理知识与趣味游戏结合起来,激发学生自主动手和探究的兴趣,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四、师生趣味互动,强化思维过程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需要传授给学生方法与思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思考与探究。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合作探究、师生共同进步的学习过程。实施师生趣味互动,教师与学生建立合作关系,将学生放在主人翁位置,师生一起关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定学习方案,实现师生共同提升。

例如:在学习“物体的平衡”这一章节知识时,师生趣味互动,教师与学生互换身份,将每个小节分配给一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派一名学生讲述当节课程的内容知识,分析重难点、学习心得。并在小节内容讲述中,通过杠杆实验、验证平衡的实验、生活中应用的相关例子,以及科学技术中应用的例子来分析和说明。之后选出学生点评、教师点评,提升学习效果。通过转变教师角色,引导学生“上讲台”,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与合作,强化学生学习能力。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高中物理教学需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实践与探究。由于高中阶段学生学习任务繁重,为了让学生从紧张的学习任务中解脱出来,缓解学生学习压力,提升学习效率,可以有效设计趣味教学方案,借助紧密联系生活、展开有趣实验、实施趣味游戏、转变教师角色等方案,有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互助合作,在实践过程中提升分析能力、思考能力与探究能力,并且强化学生的科学素养。

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策略 篇4

一、突出主体性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 参与是基本的保证条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成功的教学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才能实现。课堂教学过程要“以学定教”, 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自由讨论的场合, 创设听取意见的氛围,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 勇于、乐于展现自我, 保证自主探究活动顺利高效地进行。

例如, 对“电流强度”这个物理量是矢量还是标量学生发生了争执。一种观点认为:参照教科书上对矢量概念的表述, 电流强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应该属于矢量。另一种观点认为:从定义式, I=q/t看, q和t都是标量, 其比值, 当然是标量。我因势利导, 组织了一次讨论。最终得到结论:既有大小, 又有方向, 而且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的物理量才叫矢量, 电流强度是标量。这样关注主体, 以学定教的辩论式科学探究活动, 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矢量这个概念。

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 学生个体才能得到发展。实践证明,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参与的深度与广度, 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强调合作性

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是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 通过共同学习、讨论、研究, 使每个学生都达到一定目标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 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活动。合作学习是当前课改的主流, 而探究式教学非常需要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参与学习。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需要, 选择有价值的、会产生争论的, 且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

例如, 研究影响单摆快慢的因素时, 可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的实验小组, 并且提供部分材料 (绳子、剪刀、胶带、几个质量规格不同的重物、秒表) , 让学生自行制作一个单摆, 测量在20s内摆动的次数。每组学生都要分工合作:有的制作单摆模型, 有的测量、读数, 还有的记录数据。各组测量的结果不尽相同,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学生们你争我辩, 提出不同意见。这时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 列出他们认为可能的原因:测量不精确、绳子长度、重物质量、摆动的起始高度不同等。再让每小组选择一个原因进行验证, 学生在验证过程中真正理解应用控制变量法的必要性和方法。最后各小组交流结果得出结论:影响单摆振动周期的因素是摆长。整个学习过程, 学生们都在积极主动地忙碌着、参与着, 通过学生发言、互相质疑、耐心聆听、积极探讨来完成。成功的合作不但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 使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 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探究教学中若能适时地安排一些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不断监控, 及时了解合作情况并加以点拔、引导, 一定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重视体验性

在探究教学中, 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探索过程, 让学生亲身体验、亲自经历, 提出的现象或创设的情景应当是“原汁原味”不加任何示意的, 即所谓开放性问题。教师的任务是引导、组织好活动, 及时把握问题讨论的方向,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抓住机会培养其探究能力, 最后要求学生给出探究的结果即评价。

例如在自由落体的教学中, 可先引导学生思考亚里斯多德曾提出的观点:重的物体一定下落得快吗?学生往往会有不同的见解。此时教师不要马上作出评价, 而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几张形状相同的薄片 (金属片、纸片等) , 让学生通过亲手实验来证实自己的说法。一般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把纸片揉成团与金属片同时从同一高度下落, 两者可能会同时落地;二是把一张纸片揉成团与另一相同质量纸片同时从同一高度下落, 纸团先落地。之后对上述的实验结果展开教学, 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是“求真”的, 是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物理学也是“至尊”的, 是以理服人的。

这种开放式的探究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一系列探究活动后领悟其中真谛。正如我国古代庄子的一句名言:“圣人者, 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这样的教学可使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进行完美的结合, 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有效课堂以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教师要为此搭建平台, 做好铺垫, 在课内深入到学生中, 抓住全员参与、及时反馈和个别辅导, 促使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优化, 那么学生将学得更自信, 学得更精彩。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实验稿) [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管理理念和策略 篇5

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和语文教学的新策略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国曾颁布过《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时隔半个世纪,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取代《语文教学大纲》又重新出台了。名称的“回归”,不是历史的重复,而是教育思想的“与时俱进”。

新《语文课程标准》突出了四个理念,但贯穿整个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却是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究竟是以传授知识为本,或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以教师为中心,或是以学生为中心;是以被动接受性学习为主,或是以自主学习为主。这是新旧教学理念的分水岭。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提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语文教育界思想解放的重要成果。关于语文的工具性,过去我们讲得很多。语文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工具,是人脑思维的工具,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是人类传承文化、积累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的工具。

如果认识到此为止,语文就可能陷入“纯工具论”的误区或“工具理性主义”的泥潭。只是工具,就可以因为某种需要而转换职能、失却本我,嬗变为和其他工具等同的工具,语文就异化了。

语文作为工具,是和人、人的生命,具体的人、社会历史的人紧紧地联在一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离开了人,语文就不复存在,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语文离不开人,它富于人性、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语文为个体的人所掌握,又显示个性、具有灵性,是智慧之泉,是创造之源。语文反映社会历史的变迁,积淀社会文明的精粹,散发民族文化思想的光辉。因此,语文又是民族之根、国家之魂。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在语文课程中的体现,是依托“文”来体现人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的课程。因此,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人的生命力、创造力的过程,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生命运动的过程。

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着语文教学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决定着语文教学在于揭示人性的真、善、美,显示人的本质力量的真正价值。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主体――主人决定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新理念的确立,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更新课程观、学生观、质量观,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新理念指导下的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由于旧观念的痕迹很深,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很艰难的、有时甚至是很痛苦的。人们常说,在历史的转折关头,有人被飞驰的时代列车抛弃;同样,在教育理念的转变时刻,也有人由于因循守旧而被时代洪流所淘汰,这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新教材的相继使用,语文教学应该有哪些改变呢?

首先是教学重心要转移。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现在我们的教育中将引起的转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措施要围绕他们组织起来”。

实现教学重心的转移,就要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言“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以上规定涉及学习兴趣、自主意识、学习习惯、学习情境、学习方式诸方面,都属于学生主体的意识和行为。

当前,对“学生主体”谈得很多,但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议而不行”,而缺乏操作层面上的“行必有果”。如果仅此而己,实际上是把“主体”虚拟化、抽象化。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人,是一个个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蕴涵着生命潜能的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尽可能把学生和自己的距离拉近,使之感到亲近;和教材拉近距离,使之感到亲和;跟教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拉近距离,使之共振共鸣。而常见的语文教学却是匆忙地将具体的抽象化、感性的理性化,把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一下子转化为“用符号表现的专门知识。”这正是杜威坚决反对的把“学生知识从生活中孤立出来作为直接追求的事件。”为此,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中介解决学生生活的多样性、具体性和教材内容的抽象性、概括性的矛盾。

例如一位老师教学《猫》,学生发言踊跃。

学生甲说:我知道猫会抓老鼠,我很喜欢它。

学生乙说:我看见猫的毛黑白相间,摸起来很光滑,也很好看,我很喜欢它。

学生丙说:我喜欢吃鱼,猫也喜欢吃鱼,我们都喜欢吃鱼。吃饭时,我把碗里的鱼给猫吃,它仰着头“喵喵”地叫,好像说,谢谢你!我和猫是好朋友。

第一个学生是从猫的作用来谈的,他喜欢猫是基于“告诉”获得的知识。

第二个学生是从猫的外形来谈的,他喜欢猫是通过感知获得的经验。

第三个学生是从“我”和“猫”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上谈的,他喜欢猫,是一种情感的自我体验。

应该说,第一个学生讲的,不足为奇,通过“告诉”即可获得;第二个学生讲的是通过感知获得的经验、真切可信但缺乏独特的视角;只有第三个学生讲的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值得珍惜。

语文教学就是要倡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获得独特的感受、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理解。教师要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和行为,使自己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不只是知识的占有者和阐释者,更不是神圣殿堂里的那些冷漠的喋喋不休的“说教者”。要真正蹲下来看学生,以平常的心态和学生交朋友。教学是师生共同享有的快乐的生活,教室是师生共处的生活世界。当前,在新理念的指导下,重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重构一种新的教学生活,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语文教学要改变教学策略。所谓策略是在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为达到教学目标而运用的方法、手段、途径的总称。由于语文教学综合性强,应研究与教材和学生实际相适应的语文教学策略体系。当前,对单个教学法的研究比较多。应该说,这些研究各具特色。有的是从特定的理论出发(有我国传统的教学理论,也有从前苏联和西方引进的理论)通过实证性研究使传统的现代化,国外的本土化;有的是从本地本校的带有个性色彩的成功经验出发,经过提炼、加工、推广,使个性的共性化、经验的理性化、零散的系统化。虽然有的教学方法还缺乏理论构件,甚至还带有“经验色彩”,但由于是土生土长的,具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比较容易看到效果。也有一些教学法实验研究,既有自己的成功经验,又注意对传统的继承和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借鉴,最终形成自己的特色。对这些语文教学改革实验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积极的评价。

当前对教学策略研究的着力点是把零散的个案研究体系化,把单个的教学实验研究置于一个大系统中加以整合。可以说,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的.多种方法巧妙的组合。如何组合,孰前孰后、孰多孰少,如何反映教师的教学功力和教学艺术,因此“课程标准”强调“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语文教学要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教师的讲,主要是引导,引导的方法主要是点拨。在课文的关键之处、联结之处、过渡衔接之处,以及表达的精彩之处,教师要善于“画龙点睛”“指点迷津”,使学生举一反三。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指变过去掌握结论式的学习为探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应放手让学生去尝试错误。没有经过挫折的成功,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还应让学生在自主的前提下,合作讨论、相互补充,自己去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探究性学习允许学生选取不同的视角、采取不同的方法、获得不同的结论。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背景不同、兴趣爱好迥异、性格气质有别,应提倡结论的多样化。允许暂不作结论,把问题延伸到课外,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方式去寻求解答。

探究性学习就是个性化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按照伊瑟尔提出的“空白”理论,他认为,文本给读者留下不确定性的“空白”,在阅读活动中等待读者用想像去填充。读者必须依靠自己去发现文本潜在的密码,这也就是发掘意义的过程。读者在发掘和填充“空白”的过程中对文本进行再一次创造,所以阅读是一种创造活动。个性化阅读又是一种体验性阅读。阐释学主张对话,在读者和文本的对话交流中丰富着文本和自我。在交流过程中,读者和文本实现了相互融合,这种融合就是一种独特的体验。阅读体验有两个特征:一是情感性,读者和文本的相互作用是以情感为基础的,情感贯穿了整个阅读活动;二是整体性,阅读体验是以整体感知为基础的,而不是在对每一个字、词的分析上,因此要强调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

要变教师发问为学生提问。提倡教师少问,学生多问。并非一概反对教师提问,而是反对那种琐碎的无思考价值的提问,反对那种不能激发学生想像力、思维力的提问,反对那种浅显的无回味余地的提问。怎样看待“带着问题读”?这个提法本无可非议。因为循疑而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是古训中的读书要旨。要不要每一个段落都要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去读书呢?如果这段课文明白如话,学生一读就懂,有必要去提问吗?如果这段课文想像空间和思维空间很大,学生通过读、思、议可以自由发挥、自由伸展,何必要教师用一个问题框住学生、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呢?如果这段课文确实难以理解,学生不知从何入手,教师在课文的“节骨眼”上提出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读书中找答案,也未尝不可。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感受、体会、体验、揣摩。要重感悟、重语感训练。“好读书,不求甚解”。只要学生通过上下文在一定的语境中,明白意思就行了,不求精确,只求明了。

重读书,特别是重自读、重自由读书。当前,语文课上齐读太多,整齐划一、气氛热烈,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消减课堂上的沉闷。但齐读太多,教师不便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易发现读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久而久之,还可能出现“滥竿充数”的“南郭先生”。因此,对“齐读”要适时、适度,不是不用,但不宜多用。

重积累,包括课内积累和课外积累。对语文教学来说,主要是语言积累,佳词妙句、古诗、儿歌、精彩片断都应要求熟读成诵,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语文学习,不是先学语言规律再去说话、作文,而是通过接触大量典范的语言现象,自己去悟出语言的规律和法则,所以在一定的意义上说,语文学习是“举三反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大量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实践活动中学法、悟法。方法常常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中介。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就为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识字教学“注重教给识字方法”,阅读教学要求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有条件的学校还要求“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的阅读”。作文教学“应注意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让学生在习作实践中学习观察的方法、构思的方法、表现的方法和自我修改的方法。其中首次出现“表现”这一概念,颇具深意。“表现”是学生在观察客观事物中将主观意愿和客观事物结合、反映个性心理的一种

[1][2]下一页

写作方法,是习作的个性化行为。作文教学强调“写真实”是正确的,但在写真实的前提下要引导学生善于表现“自我”,表现有别于他人的主观感受、主观体验。学生个性化作文是学生个性心理的独特反映,这种独特性常常闪烁着创新的火花。

此次《语文课程标准》,不再强调每课必分段、归纳段意、概括中心。由于每篇课文的要求不同,在单元里的地位不同,课文的题材、体裁、表达方式也不同,因此,对课堂教学结构的分析应提倡多样化、个性化、多种样式并存。

有的课,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段落入手来设计教学结构。但注意不要割裂课文,不要打乱作者的表达思路。有时,学生由于预习不充分,究竟对哪一段感兴趣说不出所以然,而是随口应答,教师应分辨真伪,作出正确判断。

有的课,以学生自读为主,辅之以合作学习。在读书中,遇到疑难处,自己运用工具书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由教师从旁指点。读书是一个过程,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学会读书。教师在读中相机指导,或矫正目标、或提出要求、或纠正错误、或进行激励、或梳理归纳。在读的过程中,学生的读中感悟和教师的读中指导要自然、和谐,不要代替学生思考,更不要打乱学生的思路。

“披文入情”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特征。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朗读、培养语感,加强默读、自悟自得。把感悟语言和体会思想感情结合起来,在感悟语言的基础上,学习积累和运用语言。

读的过程应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读书的主人。制定读的目标、确定读的重点、选择读的方法、评价读的效果,都应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师生共同商定。

有的课以合作学习为主,先分组、后交流,然后提取各组之长,师生共同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的重点以及作者的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

有的课可直接从课文的重点切入,以点带面,从部分返回整体。引导学生用学习重点段的方法去自学其他段落。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需要的不同决定课堂教学结构的多样化。要提倡不拘一格、标新立异,鼓励教师大胆尝试、勇于创新。

总之,所有的课都应强调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自主学习,要改变那种逐词、逐句、逐段分析课文的方法,改为重点精读、非重点略读和浏览。改变繁琐分析、零碎解剖以及每课必分段、必概括中心的做法,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让学生在通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点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特定的意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新的教学计划出台后,语文学科由原来占总课时的30%左右减为占总课时的20%~22%,课时减少,阅读量增大。中、高年级课文一般为35篇(包括精读、略读),所以必须研究长文短学,一般是一篇课文一节课学完。充分利用学一篇带多篇的方法,实行能力的迁移。教师要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不要面面俱到、不要平均使用力量、不要求讲深讲透。要改变那种慢节奏、低效率的教学,强调提高教学效率,向40分钟要质量。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精炼,不讲或少讲那些“正确的废话”,教师不重复嗦,学生也不重复别人的话语。各个教学环节要严谨有序,不为一些细微末节的问题浪费时间,也不要为某个学生的无关问题影响教学进程。

时代在进步,事物在发展,语文教学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惟有创新型的教师才有教学的创新研究;惟有教学的创新研究,才会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

管理理念和策略 篇6

【关键词】新理念 重过程 重创新 重个性

一.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课程观。

传统的课程只有教师与教材。新课标的数学课程是教师,学生,教学材料,教学情境与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就是说,课程是变化的,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一部分,也是课程的建设者,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新课程和开发课程的过程。

二.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侧重点。

传统教学只侧重结果。新课标之数学教学不但重结果,更重过程,还侧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重创新,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思想品德教育。

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过程,那么那是怎样的过程呢?

(1)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体验数学的过程

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什么?①体验数学的自然科学性,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②体验数学的基础性与工具性,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自然科学的工具。任何一门自然科学都离不开数学,数学的思想,方法,语言,思维方式是研究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商品买卖,储存贷款,等等都要用到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方式可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③体验数学之美。初等数学中的线段的“黄金分割”比例为0.618:1,人们在探索自然美以及艺术美的过程中发现“黄金分割”之比具有一种悦目之美,和谐之美。平面几何中的三角形的重心内分中线为2:1,立体几何中的正四面体的重心内分高为3:1,这也是一种和谐美;数学公式都是那么简洁,整齐,和谐,如:(a+b)*(a-b)=a2-b2,sin(A+B)=sinAcosB+cosAsinB,等等都使人产生美感。④体验数学是一种文化。我国古代的河图洛书就是数的“方阵”,《易经》中的卦象都用数来表示,我国古代兵书中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中的筹就是数码。让学生体验这些还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⑤体验数学是一种思想。数学是一种科学思想,这种思想反映着数学知识的共同本质。数学之中含有丰富的思想:符号思想,集合思想,函数思想,分类思想,化归思想,极限思想等等。

三、教学实施策略。

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是指教师为实施上述的教学方案而发生在课堂内外的一系列行为。

一般说来,教师在课堂里发生的行为按功能米划分主要有两个方面:管理行为与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是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和确保单位时间的效益;而课堂教学行为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指向目标和内容的,事先可以作好准备的行为,这种行为称之为主要教学行为;而另一种行为直接指向具体的学生和教学情景,许多时候都是难以预料的偶发事件,因而事先很难或根本不可能作好准备,这种行为称之为辅助教学行为。课堂教学实施行为分为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与课堂管理行为三类。课堂教学行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让教师了解这些行为类别,不是要求每个教师都非常熟练地掌握每一种技能,这既非可能,也无必要。有些技能并非依靠培养或培训方案来获得,而是取决于教师本人的课堂经验与人格素养。然而,重要的是,每一位教师都要学会选择。选择教学行为的依据主要有教学的目标、内容、学生准备程度、时间和教师自身素养等。行为是为目标服务的,什么样的目标决定用什么样的行为。同样,内容对行为也有制约作用,如体育与数学的目标不一样,内容也不一样,所采用的教学行为也应该不一样。学生准备程度主要是指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动机准备与知识准备,不同阶段的学生智力发展水平是不同的,同一班级的学生的学习动机准备也有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行为时,还要研究学生的准备程度。对每位教师来说,其他四种因素有可能是相同或差不多的,但是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却不可能是相同的。因此,在选择主要教学行为时,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尽可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是最重要的。世界上不可能有"说话像演说家,写字像书法家,上课像表演家"那样的教师,我们不要奢望每位教师都去做这种不现实的理想的人,但是我们可以要求每位教师都去按自身的优势来选择合适的教学行为,设计自己个性化的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如有的教师可能粉笔字写得不好,让他花很多时间去练习,结果也不一定有多好,但是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那么他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优势,利用电脑或投影仪来代替自己的板书,照样可以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倡导每个教师都应该做这样的聪明人,而不应将种种不现实的要求强加给每一位教师。

《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明确指出:“教师要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采用多样的开放式的教学评价方法”。在这样评价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针对不同的需要选择课堂观察、成长记录、开放性任务、调查和实验、数学日记等不同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海峡都市报》报道了福州市某重点校期末考试设A、B卷,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自选考卷的消息,并且还对那些对自己考试结果不满意的学生进行二次考试,即允许学生经过申请再考一次。诚然,一个班几十个学生,应该承认确实存在差异,不能用同一张卷子去衡量他们的水平,也不应该只给一次机会,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多给孩子尝试的机会,鼓励孩子不断进取,只要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就是成功。让孩子体验成功,是教师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学生评价,这是一个高度开放、不断发展的问题,做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将学生视为有智慧有尊严的个体,在评价学生中关爱每一个生命的发展。

浅析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策略 篇7

一、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策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我在讲如何提高火箭速度的时候,学生有的回答要减少空气阻力等,也有的异想天开提出一些很有创造力但是却并不现实的想法。这个时候我就鼓励学生积极去思考,提出自己的思考意见,然后让大家一起去讨论它们的可能性。我在讲高中物理学习天体运动的知识的时候,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地球的质量是怎么测定的吗?神州六号是怎么升空,怎么变轨,怎么回收的?航天飞机怎样才能与空间站对接?等等,引发学生的思考。

这些带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积极地去思考。这样关注主体,以学定教的辩论式物理探究活动,使学生牢固掌握了物理知识。

二、理念———合作是学习的重要形式;策略———强调学习的合作性

学生应经常带着问题学习,带着明确的目标学习,这些问题和目标推动着学生去积极进行合作学习。如在测量小灯泡电阻一节,应用原理R=U/I计算出不同情况下的电阻值,再求平均值以减少误差,通过表格记录的数据有什么新的发现?有的学生发现电压、电流变小,灯变暗时,其电阻也变小,与先前利用欧姆定律求定值电阻不同;还有学生发现无论怎么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小灯泡的电压都难以降低。这类新发现都是学生在亲自实验、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才体验到的新现象,针对这些新发现引导学生进行解释和寻求问题的解决,能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和实验兴趣。

在这样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都在积极主动地忙碌着、训练和培养,注重探究程式的设计,但当我们在强调方法和能力目标重要性的同时,不应忽视和弱化知识目标,在备课方面应多花功夫,以期在教学中真正落实知识目标,否则,就会变成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不利于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可见,新课改中重过程和能力培养,其本意是:重视知识的掌握与落实同时,还应该更加关注知识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综上所述,探究性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开展好探究性学习,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世纪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成功开展高中探究性教学,需要我们物理教学工作者去不断探索、不断完善。我们要顺应课程改革潮流,一方面积极引导学生在物理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另一方面要致力于探究性教学自身的思考与研参与着,通过学生发言、互相质疑、耐心聆听、积极探讨来完成。成功的合作不但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使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理念———体验式探究性学习;策略———重视探究的体验性

在体验式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亲自经历,提出的现象或创设的情景应当是:“原汁原味”,不加任何示意的,即所谓的开放性问题。在开展物理体验式探究性学习中,演示实验和科技制作体现得最充分。

演示实验包括在课堂上教师操作演示、师生共同演示、学生小组演示、学生演示等多种形式。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励学生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者演示实验探究教学过程,因地制宜,利用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的原则,多做演示实验,特别是与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结合性很强和趣味性很强的演示实验。如物体振动发声、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平面镜成像、照相机、幻灯机、测量教室中不同位置的亮度、物体的惯性、物体的沉浮条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指南针、激光手电筒、核电站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探索欲望。科技制作探究包括科技小制作、小设计、小发明等。教师要利用物理活动课和实践课,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智力发展水平,指导学生因地制宜,利用当地资源,如实验室闲置器材、学生身边的物品、廉价的材料等,设计和制作完成这类科学性、趣味性很强的实验,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发现意识。教师在科技制作探究中要灵活组织,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动手制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精神。这类实验有真空不能传声、纸锅烧水、制作针孔照相机、制作潜望镜、筷子提米、巧找重心、自制潜水艇模型、蜡烛跷跷板、自制电铃等。

综上所述,有效教学理念和策略的把握与运用,既是物理教师实现自我发展有效途经,又是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

摘要:高中物理教学要追求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有效教学理念和策略是一重要途径。本文作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与自身学习,就我国目前新课程改革中的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有效教学,理念策略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陈厚德.有效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崔允廓.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J].人民教育,2001.6.

二次作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和实施策略 篇8

当然,二次作文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不断地发现问题,持续地进行作后讲评,逐渐消除学生写作中的毛病,最终改善学生的写作品质。这好比玉雕工艺师,得到一块上好的玉石,不断打磨,经过几百道工序,最终形成商品化的玉石。因此,对于二次作文教学,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个言语系统,精心呵护,细致培育,最终提升其言语水平。

一、二次作文教学的基本理念

1.主心是“作后讲评”

二次作文的关键点和着力点是作后讲评,因此教师要研究学生的言语,成为专业的评论者,这样才能让作后讲评讲到位,评到点,让学生受益。

我们先来看一则教学案例。

一个问题乐两次抓龙虾

假牙难保抓猫记

我的糊涂老爸和我钓鱼记

愉快的军训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两组题目,请学生朗读,并谈一谈感受,学生表示这些题目很有个性,一读就知道作者写了什么内容。最后,教师告诉学生:“好的题目是成功的关键,应仔细斟酌,取与众不同的题目……”

往下推进,在“挑刺”环节,教师出示了一组带说的句子:

老师说:“另外还要表扬一些同学,……”

我对她说:“老师,教师节快乐!”

沈老师看见了,让我去卫生间洗一下,我说:“谢谢老师,不用了。”

……

学生认真朗读句子,发现了句型的特点。在此,教师评价:“这些都是语言描写,使用提示语‘说’显得比较呆板,可以用其他表示‘说’的词代替……”接着,出示一系列关于“说”的词语,请学生熟记。并出示一些病例,让学生自由修改。通过指导,大部分学生能根据自己设想的语境进行修改,更加贴切。

在第一个教学环节,教师不但引导学生取有个性的题目,还引导他们交流这些个性题目的背后原因。“抓龙虾”是将事件作为题目,“我的糊涂老爸和我”是以主要人物为题目……教师可以通过多次讲评,传授一些选取题目的策略。在第二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不同的提示语,对接人物情感、说话内容、表达个性等。教师要立足学生言语,从中找出共性,让学生发现问题,并加以引导和修改。通过持续、有序的训练,学生使用语言时会越来越有灵性。

作后讲评,需要教师的“点拨”,帮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让学生看到问题,明白产生的原因,给予相应的对策。作后讲评,使教师既要通过讲评找到病源,对症下药,还要让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产生写作兴趣,提高二次写作的水平。

2. 核心是学生自我修饰的觉醒

在写作中,学生体会不到修饰的价值,没有主动修饰的意识和习惯,将写完的作文交给教师,即意味着写作结束。叶圣陶先生认为,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可见,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写作天性,激发他们自我修饰的意识,体验修饰的乐趣,逐步养成修饰习惯。在学生进行修饰的初期,教师可以讲一些作家的进行文本修饰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修改的作用;可以出示一些进行修饰后的例文对比,让学生感受修改的魅力……当然,教师也应给予学生以充分的修饰时间,教授相应的修饰知识,让学生研读作文,发现不足,及时润色,完善作品。

一旦学生产生修饰意识,养成修饰习惯,就会以较高作品的眼光审视自己的作文,不断地、多角度地进行修改,直到满意才上交。每次翻开学生修饰后的作文,看着学生眼花缭乱的修改,细细品读,我们会发现经过修饰的作文会与草稿“判若两文”,是学生作文的“涅槃”。

二次作文可以让学生通过研读与修饰,不断进行思考,提高写作才能。其实,学生修饰的过程是学生带着思考的“再作”,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写作需求。

二、二次作文教学的基本实施策略

1. 一文多练,构建写作训练的体系

每个学生都是言语天才,但他们的言语水平仍会存在差异。在二次作文教学中,与其机械地让学生进行二次写作,增加写作量,不如找准言语的共性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训练,构建适合班级学生的言语训练体系。通过反复、有序、持续的言语训练,逐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各个班级办自己的周报,进行一报一练,是讲评课的关键环节,其所练内容是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针对性的训练,可以防微杜渐,直达疗效。有时,教师会发现很多学生的文章行文还算流畅,用了一些所谓的好词,但总觉得不够灵活。这是因为文章缺少场景描写,没有画面感。因此,教师应让学生讲述作文中的事件细节,抓住动作、语言、神态等进行再次写作,进行对比,反复体会场景描写的妙处。

其实,二次作文并非需要学生每篇作文都进行二次写作,其主要是找到学生的写作问题,一针见血,减轻学生写作负担,提升写作品质,事半功倍。

2. 一文多作,寻找写作内容的趣味

在二次作文教学中,进行第一次写作后,教师要研读学生的作文,发现优点并加以表扬强化,总结共性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这会让学生在二次写作时有的放矢、立竿见影地提高写作水平。对班级中的写作困难户,教师不但可以采取二次写作的方式,还可以加强单独辅导,点面结合,进行三次、四次写作,直到过关为止,让孩子拥有多次写作机会,通过教师生动地作后指导,做到“人人过关”。

当然,一文多作的效果固然好,但难免会有些枯燥,因此,可采取多种策略,提升写作趣味。教师可以筛选适合学生的写作主题,打通与生活之间的通道,寻找生活归属感,有话可写,有情想抒。有了适合学生的写作主题,教师可以采取一题多做的方法,就同一主题写多篇作文,使得写作内容不重复,让学生不会枯燥厌烦。例如,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写“我的同学”,要求他们写班中几位有个性的学生,写出特点,并通过教师点评,逐步完善。在写完文章之后,阅读作文,让其他学生猜猜“他是谁”,不重复的写作内容与有趣的“猜谁”游戏,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挖掘生活中的趣味。

让学生有写作的兴趣,关键是要有合适的写作主题。进行同主题写作,挖掘学生的写作空间,用心灵发现生活,让他们在多次写作中不断发现问题并改进,逐步提高写作水平。

3. 一文多改,雕琢写作文心的精致

不可否认,二次作文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但不能仅着眼于一篇作文的提升,而应对学生的整个生命渲染,为他们的一生负责。站在这一视角,俯视二次作文,应致力于学生写作品质的改善,在真正意义上使学生走进写作的乐园。

要想提高写作品质,必须使学生获得修饰的知识和方法,改善自主修饰的质量。学生不是天生就具有修饰的知识,需要在教师的传授和指导下,才能快速地获得并运用修饰知识。因此,教师要研读学生的文章,找出闪光点和问题,反复强化,形成图式概念。每一次的自主修饰是一次巩固和提高的过程,经过长期、持续的强化训练,学生可以逐步把修饰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

学生自主修饰能力的提升,可以锻造其写作品质,促使言语表达具有美感,写出优秀作品,这正是二次作文的“最终使命”。学生的自主修饰成就他们精彩的表达,让二次作文拥有持续动力和完美归宿。

4. 一文多评,提升写作审美的境界

作文的修改水平,很大程度去上取决于对语言的敏感程度,即评价文章的审美能力。语文教师是学生作文评价的权威者,提高其审美水平非常关键。教师必须多读一些文学书,提高文化涵养。站得越高,才能看得远;读的是经典,才有评价得有底蕴。此外,教师还须“下海”。只有经常写作的人,才会了解写作心理和状态,体会主题写作时的注意点,在教学时把自己的写作感受与学生分享,确保教学目标明确。

当然,作文教学的关键是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首先,教师必须教授一些好文章的评价知识,让学生明白文章好在哪里。传授这些知识,不必追求系统性,可以分散在每次的作文讲评课中,根据学生的言语提炼点评。其次,教师必须给予学生评价的机会,让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锤炼审美能力,体会表达的妙处。

每一次对文章的评价,都是对学生审美的洗礼;每一次周报的阅读,都是对学生眼光的提升。只有不断地给学生提供评价的机会,才能拓宽他们的审美视角,提高审美高度。

管理理念和策略 篇9

一、以合和理念为指导, 倡导合作学习中评价内容合理化

课堂教学是实施合和教育, 促进学生发展的最佳阵地。评价有利于引导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如何充分理解和合理念, 倡导评价内容的合理化, 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多角度评价, 如学习状态、学习情感和态度等, 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引导学生有效合作、有效学习, 促进小组中的每一个人为着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 促进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断发展和提高。

例如, 在译林新版《小学英语》 (三年级起点) 六年级上册Unit 8“Chinese New Year”的教学中, 授课教师在学生阅读语篇、初步感悟了be going to的将来时的语言现象后, 设计了让学生制定周末计划的小组活动, 旨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有效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解决生活化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学生在接到任务后展开了小组活动, 但是某小组中的两位学生开起了小差, 躲在一边画起了画, 授课教师见状走过去拿起了他们的画:Oh, how nice! You are going to draw at the weekend. Yes? You can tell your plan or draw your plan in the group.Ok? 这样的评价不仅让两位开小差的同学及时参与到小组讨论活动中, 同时其他小组听到老师这样的评价, 也了解了可以通过说、写、画等多种方式制定周末计划, 让小组活动精彩纷呈。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 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水平, 更要关注学生语言学习的情感和态度。案例中授课教师注重对个体和集体的学习状态进行评价, 及时抓住合作学习的契机, 正确引导学生有效学习。

二、以合和理念为指导, 倡导合作学习中评价方式多样化

评价是学生有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保障, 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催化剂。合和教育理念下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中, 教师要尝试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如激励性评价、引导性评价、互动式评价等, 及时发挥评价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诊断和导向功能,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建立合作学习的自信心, 突出评价对合作学习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例如, 在译林新版《小学英语》 (三年级起点) 六年级上册Unit 7“ Protect the earth”的教学中, 授课教师在上课伊始就通过小组合作开展游戏Brain storming, 根据提示词water, 说说人们在生活中常用water干什么, 30秒不停顿, 随后授课教师就请某一小组展示, 并引导学生What can we do with water in our daily life/ at school/…? 这样激励式的评价让学生及时开拓思维, 更好地进行下面的wood/ energy/ plastic相关词的“头脑风暴游戏”;在学生阅读语篇后, 授课教师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制作相关主题的海报, 当学生所运用的语言局限于书本时, 教师及时通过启发式的评价Oh, your poster is nice. We should reuse water. How do we reuse water? You can draw or write down. 启发学生畅所欲言;课后教师将学生的海报放到班级QQ群, 让学生和家长参与评价, 评选出“我最喜爱的海报”, 通过网络互动式评价和作品展览式评价, 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评价对合作学习的激励和矫正功能。

评价是有效开展合作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合作, 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动力, 实施对合作学习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和反馈, 从而更好地发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三、以合和理念为指导, 倡导合作学习中评价主体多维化

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要从教师为主转变为教师、学生、同伴及家长共同参与评价, 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改变以往被动的评价模式, 让准确、合理的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自信心, 更好地发挥评价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激励作用, 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潜能。

例如, 在译林新版《小学英语》 (三年级起点) 四年级下册Unit 5“Seasons”的教学中, 教师在上课伊始即通过say more words的活动让学生根据所给提示词如summer/swim, 说说与夏天相关的词, 比一比谁说得多, 同伴相互评价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学生为了争夺同伴的三颗星, 绞尽脑汁地说出更多的词语;观看动画寻找出语篇所相关的三个主题name/ weather/ activities, 让学生小组合作, 读语篇寻找出季节的名称、天气和各季节的活动, 当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时, 某学生准确说出季节的名称, 教师由衷地伸出大拇指说一声Excellent!给所在的小组加上一颗星, 其他小组一见, 积极性大增。在随后的天气和活动的寻找中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集体力量, 迅速地找出相应的答案, 有效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在学生梳理语篇内容之后引导学生跟读表演, 并让小组之间进行相互评议;最后让学生课后学着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季节, 读给家长听, 让家长参与评价。

从心理效应看新课程的理念和策略 篇10

一、皮格马利翁效应

这一效应来源于个古希腊神话。相传,皮格马利翁擅长雕刻。他用象牙雕刻了一座表现他的理想中的女性的美女像,在塑造这一雕像的过程中,他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感情,因而疯狂地爱上了自己所创造的作品,为此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终日以深情的目光望着雕像,把全部热情和希望放在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身上。少女雕像被他的爱感动,变成了真人。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新课程的很多理念和策略可以从皮格马利翁效应来解释和理解。比如:教师要给予学生真诚的期望。教师对学生的关怀、鼓励和期望会使学生感到亲切、愉快和振奋,就是给学生的学习、成长注入一针兴奋剂,学生就会受到莫大鼓舞,自觉提高了奋斗目标,增添学习的巨大动力,因而会更努力,进步得更快;相反,教师对学生的偏见也能产生消极的结果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你把孩子看成什么样子,他就成为什么样子!”

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学生发展。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鼓舞可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赞扬可催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教师要做关心和爱护学生的皮格马利翁,对不同学生,从多角度多标准选择评价方式,关注、肯定和鼓励每个学生的努力和进步,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

二、霍桑效应

美国行为科学家梅奥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为研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而进行了著名的霍桑试验。社会心理学家所说的“霍桑效应”有二层含义:一是指“宣泄效应”,意思是人们尽情地宣泄抱怨和提意见,可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二是指由于受到额外关注而引起努力或绩效上升的情况,表明影响效率最重要的因素是工作或学习中的人际关系。

新课程的很多理念可以从霍桑效应来解释和理解。如教师要主动和学生“沟通”,学会耐心听取学生的“倾诉”。“潜能有待开发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产生较多的不满和困惑情绪,教师切莫压制下去,而要让它千方百计发泄出来,使“潜能有待开发的学生”身心和学习都朝健康方向发展。教师对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遇到不称心的事情时,要主动地、乐意地听其倾诉,要让学生把不满的情绪宣泄出来,从而身心轻松地投入学习。

营造充满“磁性”的课堂环境。教师要全身心地关注每个学生,把学生看成一个完整的人,还学生以自尊;把学生看成一个发展中的人,还学生以自信;把学生看成一个独特的人,尊重学生的差异。

树立活动、民主、自由的现代课程理念。课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体验来获得。学生必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否则课程内容就无法理解。民主最直接的体现是在课程实施中学生能够平等地参与。学生与老师是平等的。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尤其是“学优生”与“后进生”是平等的。教师要构建师生、生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激发并发展学生学习的动力,特别是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要格外关注。切忌划分学生优劣,切勿打击学生最脆弱的一面,而导致这一部分学生垂头丧气、自卑松懈。

三、霍布森选择效应

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附加一个条件即只许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被称为“霍布森选择效应”。

新课程中选择性理念体现在各个方面,可以从霍布森选择效应来解释和理解。比如:新课改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要给学生选择的空间,没有选择就等于扼杀创造。当强迫人们做出某种选择时,人们对这种选择会产生高度的心理抗拒,而这种心态会促使人们形成消极的态度,甚至产生对抗的情绪,压抑激情,扼杀创造。

学习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存的过程。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因此,应该给学生以更多的选择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自主学习的表现形式:目标自我确定、方法自我选择、过程自我调控、结果自我反馈。新课程强调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学生的选择是自愿的,就会倾向于增加对所选择对象的喜欢程度,就会为之积极主动地努力。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新课程强调课程选择性,改变了过去机械的统一,让学校、教师拥有相应的地方选择余地。

改变大纲为课程标准,增加了选择性。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和课时安排上,增加了一定的选择性,对教材编制、教学设计和评价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如编写体系、切入角度、呈现方式、内容选择、教学顺序、课时分配、评价的具体方法等没有作出硬性的规定。

评价主体、方法、标准应该多样化。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可以对不同学生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

四、木桶效应

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组成木桶的最短的那段木片。“木桶效应”是说事物要全面协调发展。

新课程的很多理念可以从木桶效应来解释和理解。比如: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教学目标,保证培养全面、均衡、富有个性发展的人。强调教学过程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与学会做人。既要传承人类文明,又要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既要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又要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视野与方法;既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又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五、南风效应

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大发威力,寒气逼人,结果行人把大衣裹得更紧;南风徐徐吹拂,春暖花开,行人脱下大衣。社会心理学家把这个寓言称为“南风效应”。南风效应说明在工作中,特别是做涉及人的工作时,要考虑背景、环境、时空、方式,要了解对象的特点、个性、认知水平等,要讲究策略性,要注意方法,不可急于求成、粗暴、生硬、机械。

新课程的很多理念可以从南风效应来解释和理解。比如:重学习过程,把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以及灵活的知识迁移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对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关心甚于对他们掌握知识结果的关心,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方法的关心甚于对他们掌握知识的量的关心。

重实践学习。学生获得知识的量虽然比讲授要少,但作题所获得的知识深刻、保持率高,并且能得到体验和感悟,有利于情感和个性的发展。

重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以及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具有深远意义。先成人才能成才。

教师要成为“学生平等中的首席”。突破传统师生关系上的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状况。教师教育学生、课堂管理要特别注意讲究方法。北风和南风都要使行人把大衣脱掉,但由于方法不一样,结果大相径庭。教师在处理问题行为时,应尽量采取柔和的、暗示的方法,使学生在自觉或不自觉中逐渐地改掉不良行为。教师要构建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使教学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使学生精力饱满、情绪高涨、思维积极主动,自觉思考,充分发现自己的思想火花,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粗暴训斥和当众讽刺、谩骂、挖苦不但不会产生效果,相反会引起学生的怨恨、气愤和对立情绪,有时还会产生对抗行为,从而使课堂秩序更加混乱。

六、自己人效应

“自己人”,是指对方把你与他归于同一类型的人;“自己人效应”是指对“自己人”所说的话更信赖、更容易接受。

教师关心爱护学生。教师真切关爱学生,让学生感到温暖,会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建立起师生关系的肯定情感。学生有了这种情感,他就会自觉地遵守课堂纪律,因为这时学生已把遵守纪律看成是维持“自己人”间友好的需要。教师对学生冷漠甚至冷酷必然会造成师生间的情感对立,而这种对立情绪是课堂管理最严重的障碍。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习活动的主要方式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在与学生沟通与交流时,与学生平等相处,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自己人”,学生就愿意与教师沟通,接受教师的意见既快又容易。教师要无条件地、全身心地倾听学生的意见和感受。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让所有的人都能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心声,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解除压力,给学生以心理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使课堂更加生气盎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外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相反,如果教师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就会出现“话不投机半句多”。学生可能讨厌教师,听不进教师的话。很多中学生因为不喜欢教师而不喜欢教师所教的学科,从讨厌教师,到厌烦学习。

上一篇:浓度含量下一篇:用爱谱写生命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