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实效研究

2024-05-14

利用实效研究(精选十篇)

利用实效研究 篇1

关键词:档案信息资源,优化整合,利用实效研究

一、档案信息资源优化整合现实意义

(一) 档案信息资源优化整合概念。

档案信息资源优化整合从宏观角度而言是对跨区域、跨系统、乃至全国性的档案信息资源通过一定技术手段进行整合, 形成一体化的档案信息资源利用服务体系的社会化系统工程。它包括信息资源内容整合、管理整合、技术整合和服务整合等方面。笔者的研究是基于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档案信息资源优化整合近两年的实践总结, 从微观角度而论, 以本单位馆藏档案信息资源为优化整合主体, 通过将异构系统产生的电子信息与具有内在联系的纸质档案资源融合、内聚、重组, 构建内容更加丰富、类别结构更加合理、利用更加全面集中化的新型档案管理体系应用平台。始终围绕以提升服务效率和管理效能为切入点, 以档案信息资源结构合理与用户利用需求便捷实效性为宗旨, 以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进行档案信息资源优化整合。

(二) 档案信息资源优化整合现实意义。

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对档案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信息社会的到来又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档案的价值更多在其利用过程中得以体现和发挥。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更注重档案的“存”而忽视其“用”, 而档案自身特有的分类保管体系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利用空间的发挥, 削弱了档案信息的有效传递, 导致利用者不能即时便捷地达到利用目的。档案的“公众形象”似乎与其名称一样, 犹如被“挡”在门外的“答案”, 即便它具有不可替代的凭证依据作用与借鉴参考价值, 仍然惯性地处于被遗忘与被忽视的地位。通过档案信息资源优化整合, 使馆藏档案以更易于被普通大众认知与利用的状况呈现出来, 提升档案信息资源的系统性和共享性, 实现档案利用价值的最大增值, 有利于档案走出封闭状态, 将档案“盘活”, 更好地适应利用者的需求, 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

二、如何凸显档案信息资源优化整合成果

(一) 注重档案时效性利用。

档案的时效性利用是指有的档案在某一时段内利用能产生经济或社会效益, 具有重要的现实利用价值。错过这段时期, 其现实利用价值便降低或丧失, 剩下的只是历史的借鉴价值了。因此在档案信息资源优化整合过程中, 对于时效性明显、需求大、可向公众开放的档案要及时优先处理和动态更新。档案管理部门须针对性指导立卷部门将工作已完结的归档材料及时搜集, 进行预归档处理并完成档案目录信息的著录, 这样便于档案管理部门及时将具有现行利用价值的档案进行优化整合并提供利用, 以提高档案利用效益。

(二) 注重档案利用融入职能部门业务活动中。

对于基层档案管理部门而言, 馆藏档案来源于本单位各职能部门, 由此各职能部门自然成为档案利用的主体。档案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只有为各职能部门的业务活动服务, 才能更好地凸显其利用价值。譬如, 创新档案信息资源优化整合的服务方式;依托档案管理软件为职能部门开发设计个性化的管理应用模块, 发挥档案提升部门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的作用。通过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手段构建服务于各职能部门业务活动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通道与高效便捷的档案服务体系平台, 践行档案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静态变为动态”的新型管理模式, 发挥档案管理由后端补救变为前端引导的功效, 既有利于避免归档档案的流失, 达到提高归档档案质量目的, 又对馆藏档案资源建设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具有较好地促进作用。

(三) 注重适应用户的利用需求习惯。

就档案信息资源服务对象而论, 能否让利用者处于档案信息查询与利用的主导地位是影响档案信息资源优化整合利用实效的重要因素。档案信息资源优化整合的最终目的就是面向用户提供优质的档案利用服务。如果用户无法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档案信息或获得的途径非常复杂困难, 则档案信息资源优化整合就失去了实际意义。通常“在信息的利用过程中, 用户会对获取的信息有一个分析、加工、利用随之产生自己的想法, 按自己的需要对信息进行整合, 使得信息更加适应自己的使用习惯, 最后对信息部门的服务和提供的信息产生自己的评价的过程, 这一评价必然会影响到用户以后对于信息服务部门的选择, 同时可能会经过用户间的传递, 进而影响到其他用户获得信息途径的选择”。因此“与用户的认知结构相适应的信息易引起用户的感知”。档案信息在利用过程中同样需要与用户习惯及认知状态相适应, 才能真正实现快速便捷的利用目的。所以, 档案信息资源优化整合过程中, 应尽量淡化过多的专业术语, 更多以通用、简洁明了、大众能理解与感知的方式构建档案服务体系平台, 建立归档类目体系符合用户的检索习惯、检索界面简洁明了的数字档案库, 使档案信息资源优化整合成果真正接“地气”, 而非“束之高阁”。

(四) 注重建立用户沟通互动渠道。

档案信息资源优化整合成果利用效果如何, 只有在面向用户利用过程中才能显现出来。因此, 要使档案信息资源优化整合成果趋向完善, 还应建立与用户沟通的互动渠道。譬如, 在预归档案过程中设计与立卷部门互动交流环节, 通过用户反馈的信息及时补充完善归档材料, 夯实馆藏资源, 扩大档案利用价值的影响力, 使更多的档案利用者参与到档案事业发展的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王艳艳.基于用户的档案馆信息服务研究[D].苏州大学, 2007.

利用影视素材 增强德育教学实效 篇2

区钊海

[摘要] 影视素材在德育教学中具有自己独有的特点和影响力。本文从影视素材在中小学德育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论述其对当代中小学生的深刻影响,恰当地使用影视素材有利于德育教师更好地完成德育课的教学目标。

[ 关键词] 影视素材

德育教学

作用

随着“课改”教育理念的更新学校教育条件的改善,中小学生的德育课教育传统方法正面临新的挑战,遭遇发展的瓶颈,而优秀的影视作品在德育课中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素质方面却具有独特的优势。影视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促使观念的变革,推动着中华文明的演进。影视是一门综合艺术,声画结合,亦静亦动,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影视作品,往往比一般的文字作品更形象,比一般的表演更生动。空洞的说教和大话套话,学生不仅不愿听,而且很反感,而好的艺术作品形象地诠释人生与做人的道理,惩恶扬善,寓教于乐,易于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达到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正如鲁迅所言:“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所以,在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的德育课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地利用这些优秀的影视作品。

(一)影视素材及特征

影视素材是指以电影和电视为载体的多媒体综合性文化,包括一切的视频素材,可以是电影、电视,也可以是一段短暂的视频。与传统文化相比,影视文化具有鲜明的现代性质无与伦比的优势。具体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视听直接、形象而生动。影视文化以其直接、真实、生动的形象再现来反映生话、记录事态、传播信息,让学生从直观化的视听形象中得到真切的认识和感受。二是艺术形式多样。影视素材运用现代光电技术,兼容语言、音乐、绘画、摄影、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特性,并把它们有机地融合在自己的形态之中,使其在运动的影像中,得到更突出的发挥。同时,影视还包括了如新闻报道、专题讨论、实况转播、科技片、故事片、系列片、电视小说、电视散文等多种式样。影视文化的兼容性使它成为综合性手段得以全方位展示的文化载体。三是传播快捷而广泛。影视文化及时、快速而同步传播,而且已经极其广泛地介入家庭之中,成为了人们日常生话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第四,内容丰富而影响深远。影视文化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既能给人以娱乐,让人身心愉悦轻松,又能警醒世人,让人反思省悟。

(二)影视教学的作用

第一、影视素材是进行道德课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

处在信息时代,在电影、电视、网络中成长起来的今天的学生的生活中,影视对他们生活的影响远远大于书本对学生的影响。其原因:一方面是决定于影视在今天的普及程度,另一方面则源于影视文化优

于书本,即语言文化的本质所决定的。影视素材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手段相对于书本而言,其教学效果自然是远非原来单纯概念,文化教育可以与之比肩和媲美的了。

1、利于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养成的关键期,因此对他们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培养国家有用人才的重要环节。由于影视作品能够直观通过影视语言,将比较抽象的口号化解为具体的内容,因而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在讲述第13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章节,关于“八荣、八耻”的内容,如果单一讲述,让学生会觉得空洞,很索然无味。而跃然于银幕的具体人物言行直接为学生提供了可学习效仿的榜样。我剪取了影片《今天我休息》中马天民事迹,就“以小见大”,折射出公民道德素养与时代发展同步提高的思想闪光。对青少年产生了积极的正面引导效果,从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觉悟。

2、有利于开展国情教育。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是民族融合、文化交汇的历史。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全国上下发生了飞速的变化。借助影视教育,能够使青少年加深对我国国情的了解,从小培养青少年的全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树立和弘扬志存高远的主人翁境界,以便更好担负起复兴中华的社会责任。如讲述第5课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章节,我播放了《云下的日子》这一影片,为了更好地讲述中国的小康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我把影片分成三部分,并结合课文的内容,巧妙地设计问题,让学生以小

组为单位看影片,说体会,谈感受。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学生的思想认识更为深刻,更容易完成教学目标。而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我国只是总体小康,并不是全面小康,我播放了轰动一时的“小悦悦事件”视频,结合中山为期五年的全民修身活动,结合实际,更易于突破教学难点。

3、有利于开展学生的法制教育。预防未成年人的犯罪离不开相应的法制教育。由于影视教育本身具有的动态影像特点,较其他的教育方式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因此应当用好这一教育资源。国家广电总局指出:“要开设和办好未成年人专栏或专题节目……让未成年人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增强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和抵御犯罪的能力。”运用影视节目承担法制教育任务,是促使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手段。如在如讲述第3课的《依法纳税》这一章节时,播放名人“刘晓庆偷税入狱事件”的视频,让学生深深认识到偷税的严重后果,进入社会工作后,自觉纳税,做一个遵法守纪的好公民。

4、有利于开展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因知识的局限、社会经历欠缺,目前不少青少年学生对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各种社会现象缺乏分析能力,或人云亦云盲目跟风,或以偏概全一叶障目,以至带来事与愿违的结果。利用影视教育耳濡目染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开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能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取得认同,使青少年逐步形成透过事物表象看本质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如在如讲述第1课的《消费和消费观》这一章节时,播放电影中《一个都不能少》的一

段视频,体会地域经济的发展不平衡,珍惜现在的拥有,杜绝攀比的行为,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了值得思考的空间,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5、有利于开展学生的自我教育。处于心智发展期的青少年学生,在接受正面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渴望得到教师、同学以及家长的肯定和鼓励。利用摄录像设备已经普及的有利条件,及时将学生成长历程的片断记录下来,并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发现亮点,肯定进步,体现“皮格马里翁效应”,就较容易使教育成效得到巩固,延伸合乎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和道德规范的人生发展轨迹。如在讲述第9课《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时,播放我们东凤理工学校学生会民主选举的视频,从而增强公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的意识,激发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在讲述第10课《公尽快政治性义务》时,播放学生在政府欢送班上同学参军拍摄的视频,让学生从身边的同学中,增强公民的责任感、义务感的意识,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素养。

第二、影视素材有效地开发了德育课程资料。《新课标》指出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同时,又必须认识到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要改变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观念,合理构建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因此,影视素材有效地开发了德育课程资源,能从多方面、多角度地调动学生上好德育课的兴趣,增强了我校学生在各种场合的素养,多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觉悟,成为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教师对影视作

品的适时适度的利用,将会对德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开阔的文化视野,又要讲究相应的策略方法,取其精华合理利用。

(三)面临的难题

如何顺应时代潮流,研究利用影视作品的优势为教学服务,是德育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德育教学的深入改革,要求德育教师自觉地主动地提高自身的影视文化、影视艺术修养。影视资源的丰富性,为德育教师合理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可能,教师如能根据学科的特点和教学规律适时适度地使用,发挥影视作品特有的优势,对德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将具有现实的促进意义,将会把德育教学带入一个新的境界。只有主动的面对新情况新环境,寻找合适的方式方法,德育教学和影视文化的发展必能相辅相成,学生的各种能力也必能得到较大的提高。

总之,影视教育是对中小学生德育教育一个有效载体,生动形象、类型多样的影视素材把抽象、枯燥及不易被人接受的德育教学内容融合其中,在潜移默化中达成教学目标,引起心灵的震撼,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育作用,滋养学生心灵的良好效果。因此,恰当合理地使用影视素材,有利于提高德育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真正实现学生乐学、好学。

参考文献:

档案利用实效的统计 篇3

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的作用,便于社会各方面的昶用。基层档案室在提供利用工作中,存在着不重视档案利用实效统计的问题,影响着社会档案意识的提升和档案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在档案室基本利用情况统计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着手了解和掌握档案利用的实际效益,了解利用目的和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档案利用实效统计工作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判定档案的价值和作用

档案的价值和作用体现为它对现实工作所产生的影响和效益。如果档案不被利用,再有价值的档案都没有保存的意义。档案在提供利用过程中,可以检验出其是否具有保存价值,并判定其作用的大小,档案利用实效的统计工作可以有效地将这一检验与情况记录下来。

(二)有利于到期档案的再次鉴定

众所周知,档案的保管期限分为永久、定期两种,对于保管期限已满的档案,就要对它们组织再次鉴定,判定销毁与否。而档案利用实效的统计情况,是再次鉴定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那些利用频率高、利用周期长的档案,即使已到规定的保管期限,也应继续延长其保管期限;反之,利用频率较低、利用周期短的档案,到期后即可进行销毁。

(三)有利于了解档案利用需求,拓宽利用渠道

通过对档案利用实效的收集与统计,可以进一步了解社会利用档案的需求以及利用者的心理,从而改进我们的服务方式,拓宽档案提供利用的渠道,使更多的社会公民了解档案,熟悉档案,利用档案。

(四)有利于编发档案利用实例,扩大档案宣传

通过调查和统计档案利用实效,将一个又一个的利用实例筛选与整理出来,并编印成册,发至单位领导和各个业务部门,使他们了解档案的作用,这要比空喊几句档案工作如何重要强得多。尤其对不了解档案、不熟悉档案价值的同志来说,更是一个有实际意义的宣传和教育,通过档案提供利用产生实际效益的例证,使他们了解档案并支持档案工作。

(五)有利于体现档案部门的工作实绩

档案工作的业务环节有多个,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整个档案工作的终极目标。而要衡量档案部门的工作实绩,就是要看静态的档案信息资源产生了多大的动态效应,看利用者通过档案利用解决了多少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如果档案部门在统计工作中,既统计利用人次、卷次等基本数据,又统计档案利用所产生的实际效益,那么档案部门的业务工作实绩就会有血有肉,档案部门的生存和发展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二、档案利用统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局限于档案利用的基本数据统计,不求档案利用实效的统计。每到年终在要求基层档案室编制年报,了解档案利用情况时,只需统计几个利用数据,如利用人数、利用档案卷(册)数、页数及复印数等,而没有了解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所创造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例如2003-2008年,我公司档案室共接待查阅利用者6014人次,提供利用档案21000卷。这些基本情况的统计数据,虽然亦能反映档案的利用情况,但只是表面现象,说明不了档案给公司生产经营提供了多少帮助,产生了多大的效益。

2、在档案室提供借阅服务时,只要求利用者填写其利用目的,不求深层次了解利用需求。失去档案利用信息反馈的机会,也拿不出有利的证据说明档案的重要。在通常情况下,利用单位和利用人来档案室查阅档案时,均需填写一份登记表。登记表除需填写利用单位、利用人姓名和证件号码外,还要说明利用目的。而利用者在填写利用目的时都较简单,如“工作参考”、“提供产权依据”等,不利于档案部门了解和掌握利用档案所产生的实际效益。

3、只收集一个个零散的利用实例,不求汇编成册。我公司档案室虽也注重档案利用信息的反馈工作,收集有价值的档案利用实例,但只是作为档案目标管理认证的一个依据和手段,因此收集后就将其束之高阁,有关领导与其他业务部门无从知晓。作为一个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每年到档案室利用的主要是工程档案,特别是竣工图。这些档案可以说解决了不少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例如在我公司开发的曙光小区建设中,施工单位挖断了一条光缆,导致整个小区有线电视信号中断。通过查找有关的地下管网图,施工单位配合歌华有线公司迅速找到了问题并修复了光缆。类似通过利用档案而解决了实际问题的案例有很多,直接为公司挽回了经济损失,但是档案部门缺乏的是对这些实际案例的系统总结和归纳。

(二)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

1、档案工作人员自身的问题。其一是人员少,兼职多。现有专职档案人员5名,基本上是一人多岗,同时兼着办公室文书、人事和党群工作,而档案工作内容在多项职责中所占比重最小,造成档案人员从事档案工作的时间与精力极为有限。其二是人员素质低,我集团有专兼职档案人员82人,其中有档案专业大学学历的不足1%。其三是社会上普遍对档案工作重视不够,档案人员待遇低,人员流动频繁,很多人不愿意从事档案工作,在档案人员中也普遍存在着看堆守摊的思想。以上种种造成档案人员工作不扎实、不细致,也就不可能对档案利用实效进行深入全面的统计与分析了。

2、档案工作自身的特点。档案工作是通过向社会传递档案信息为社会实践活动服务,以间接的形式促进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目前,在我们房地产企业中,档案部门不同于设计施工部门,而是弱势部门,不会创造经济价值,企业领导也认为档案不能给本企业直接出效益、出成果。因此,企业对档案部门没有要求它必须产生经济效益,也不以档案部门产生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来衡量和考核档案工作的好坏。

3、档案统计年报工作没有要求。作为市国资委下属的大型国有企业,我公司每年都要填写统计年报并上报到市档案局。在档案统计年报中,只要求统计每年提供利用的人次和卷数,不要求统计档案提供利用所产生的实际效益。因此,档案部门缺乏统计利用实效的客观机制和要求。

三、加强对档案利用实效统计工作的措施

(一)认真做好借阅登记工作

在提供利用档案的过程中,档案部门要督促利用者将查阅档案的目的填写详细,应填明查阅档案具体是为哪一项工作、哪一项工程服务,这些档案将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取得怎样的效益等内容,这样便于收集提供实际实效的线索和确定是否有必要进行跟踪调查等,为利用实效的统计工作积累素材。

(二)建立与利用者的联系制度

利用者查阅档案时,这些被利用的档案一般不会直接产生效益,而要通过在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来体现出档案的实际价值。笔者认为新时期的档案工作要和整个公司的工作进展同步进行,作为一个房地产开发企业,其档案工作特别要与工程进展同步,即项目施工到什么阶段产生什么档案,工程技术人员都会用到哪些档案,档案人员都要做到心中有数。为此需要建立用户联系制度,把利用者的姓名、单位地址、联系电话等一一登记在册,便于与利用者进行联系。同时,也可定期召开利用者座谈会。加强与单位内各部门的联系,改进我们的工作和服务。

(三)加强对档案利用情况的信息反馈

可以采取利用者填写信息反馈表、实地调查和电话采访等手段,加强对档案利用情况的信息反馈。信息反馈表主要内容包括利用单位、利用人、时间、案卷名称和获取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特别是效益要写得具体一点,应有时间、地点、人物和具体事例。实地调查和电话采访,是根据用户查阅时登记在案的线索,通过及时的实地调查或电话采访,掌握利用效果的第一手资料。因此,在提供利用档案之后,档案人员还应主动上门,加强对档案利用情况信息反馈的收集,随时了解和掌握利用档案所产生的实效。

(四)及时编发档案利用实效汇编

利用反思提高教学实效 篇4

在现在的教育中, 学生并未被教育成一个擅于反思的学习者。学生的学习被切割成按照节数分配的学习区块, 学生生活充斥着太多规划好的学习活动, 再加上一些其它因素, 使学生可以反思的时间几乎为零。

教育者最大的挑战就是引导毫无反思时间与经验的学生, 找出反思时间甚至创造反思时间, 更重要的是用好的方法去引导反思, 而不是又把反思列为例行公事, 以为拨出时间来反思就完成了。

反思能够协助学生将他们的学习经验、现实生活与未来的学习做连结。透过反思可让学生了解他们在活动情境中学到的概念与技巧应用到实际生活, 例如, 朋友之间冲突的化解。反思也可让学生知道课程的目标、意义与重点, 进而能让他们掌握到学习的方法。

反思没有标准的公式, 也没有固定的反思时间。运用不同的技巧与活动, 赋予学生能力在反思活动居于中心的地位, 是最能吸引学生投入与最有效的反思方法。除了传统由教师主导的反思活动外, 由学习者主导的反思活动目前也逐渐占一席之地。在这种学习者主导的反思技巧中, 是由学习者透过不同类型的活动来决定活动产生的意义, 而不是在活动后与教师进行一场类似教学的讨论。活动的目标与主概念可能不是教师原来所设计的, 但是从学习过程中引导学习者发现活动的意义则是不变的, 透过有趣的学习者主导的反思活动设计, 使教师脱离了反思活动会使学生无聊与自己难堪的困境, 进而能引导学生完成完整的学习历程。

一、反思技巧的类型———以教师为中心或学习者为中心

由于最近十几年来国内外对反思技巧研究的普遍, 使教师有机会参与各项反思研习, 并可列出10到20项的反思技巧应用到教学上。然而应注意的是如何恰当地应用反思技巧, 也就是说教师如何能谨慎思考并配合学生的特质来选择活动, 要解决这个问题, 并不是学了很多反思技巧, 然后随机加以使用这么容易。不同的反思技巧各有其优缺点, 而且并非所有的反思技巧均能应用到所有情况的学生。一位有经验的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 会有不同的挑战, 所以他也会评估以他的反思引导技巧能不能符合某个特定团体的需求。

将反思技巧分类的一种基本方法, 就是按照主导学习者朝向预定课程目标的程度而定。就某些情况而言, 课程有非常明确的目标让教师与学生去达成, 而反思技巧就是教师用来引导学生朝目标迈进以至完成的工具。也有些情况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掌握目标, 并自己寻求方法达成, 不同的自主程度相对地反映出不同的反思引导技巧。

这个反思技巧分类的方式, 可以用一个连续图来说明 (见图1) , 在连续图的最左端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反思技巧, 在连续图的最右端则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反思技巧。在最左端完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反思技巧将完全没有教师的操作, 完全没有反思的程序。不需要反思程序的原因可能是:内容目标非常强烈有力, 反思只是将再次情况叙述出来;或是学生本身对经验学习已非常了解, 他们会自行反思。许多教育学者称呼这类型的反思技巧为“让山自己说话”。在最连续图最右端完全以教师为中心的反思技巧, 将反思活动过程完全由教师掌控。在这种反思技巧中, 教师甚至在学生还没有正式开始课堂学习之前, 就先大略跟学生提到授课过程中会学到的概念。这种反思技巧又叫做隐喻模式 (metaphoric model) , 其目的在使学生一面进行学习, 一面能思考本次学习的原始目的。

最普遍用到的反思技巧, 也就是问答模式, 在连续图中间偏右的位置。引导方法是由教师以仔细选择的问题引导学生回答, 引导反思的方向。就其优点而言, 这种反思技巧类似苏格拉底的对话式教学方法, 但其缺点是学生若无教师的问题导引, 可能无法自行找到活动中的学习目的。上述这三种反思技巧, 在某种程度上已掌握了所有的反思理论。然而就反思历程而言, 还有一个很大的空隙存在。若只有三种模式, 我们将会发现反思的历程若不是由教师主导的隐喻模式或传统问答模式, 就是完全不处理反思经验的“让山自己说话”。因此, 除了这三种模式之外, 应该再增加一个由学生主导的模式 (图2) 。这种模式也是需要正式的反思程序, 不过将反思的主导权与责任刻意由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写学习日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教师要求学生针对某一次 (或几次) 课 (实践活动) 个别撰写日志, 然后再聚集起来分享各自的心得。教师只负责分派任务, 拨出时间与确保任务的执行, 但反思的主题是学生自己决定。

以学生为主导的反思技巧与“让山自己说话”模式的差别在于:虽然反思的责任在学生, 但教师仍要负责提供反思的架构 (如活动设计) , 以便反思得以进行。教师提供反思架构之后, 便让学生从此接手。就某种程度而言, 这是一种反思艺术的培育, 这也是一种准备, 即使日后教师不存在时, 学生也能自行反思。

就目前学校教育而言, 教师的长期目标应该是训练学生拥有自我反思能力, 但是这个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的, 是一个长期的历程。有些学生可以很快进入学习者为中心的模式, 有些学生则在教师主导模式停留较久。一个有经验的教师, 会判断学生的实际情况, 然后采用相对的反思技巧来应对。

二、反思的深度

将不同的反思技巧应用到学生的反思活动运作上, 就会产生不同的反思深度。反思的深度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为基本型;另一种为发展型。这两种类型是根据团队的目标来区分。就基本型的反思而言, 团队的目标在于解决目前遭遇到的问题 (活动任务) , 这种类型的反思聚焦于现时现地的问题。当团队解决遭遇到的问题, 反思的目标就算达成, 就算团队解决问题历程仍然不算有效率。如果团队又遭遇到另一个问题, 同样地会再依赖教师协助她们解决问题。许多新教师常会遇到的问题就是:提供太多信息给学生、太投入团队解决问题过程, 以致无法区分自己与团队成员的差别, 以及没有留足够的反思时间。

就发展型的反思而言, 团队除了解决目前的问题之外, 也兼顾其长期的目标的达成。团队成员将教师视为可以向他学习, 来改善完成目标历程 (短长期) 的人。团队将所学的新技巧用来解决问题。当团队完成目标时, 也跟基本型一样解决了问题, 不同的是:发展型的反思, 可让团队加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团队又遭遇到另一个问题, 不会完全依赖教师, 因为团队已改善其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反思活动的类型

教师会发现除了反思技巧的选择外, 面对不同的学生要使用不同类型的反思活动, 来符合他们的学习型态并进一步强化学习效果。下面归纳出五种类型的反思活动供参考。

1.. 活动型或运动型的反思活动

针对那些不容易静下来反思的学生, 必须设法使学生动起来, 从活动中学习。这种反思活动的特色是提供各种动态的活动, 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与观察活动的焦点。

2. 艺术型的反思活动 (创作、艺术、音乐、戏剧)

艺术一直是一项最有力量的沟通形式。将艺术表达方式引入活动学习之中, 可以对个人与团队经验产生极大的影响。许多不可思议的奇妙反思经验, 来自于个人与团队的艺术创作活动。

鼓励个人或团队用艺术创作的方式, 来表达感觉与活动经验, 能产生很大的学习力量。创造性的自我表达活动范围可以从画出个人或团队活动经验到运用雕塑、表演、音乐与诗词创作等方式。甚至不用强调艺术的技巧, 直接提供团队创作材料, 给他们一段时间去完成, 许多学生非常喜欢这类的创作活动。

运用语言之外的媒介来沟通, 是一项非常神奇的经验。

3. 创新型的反思活动 (有别于传统的围圆圈坐下讨论)

传统的反思型式总是请学生围成一个圆圈坐下, 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虽然有效率, 但如果成为唯一的反思方式, 可能会让学生觉得无聊。另一个缺点则是教师主导程度太高, 学生可能无法探索他们自己对活动经验的学习心得。甚至所有的问答只停留在现场发生的事, 而无法引发更深入的思考。

4. 隐喻型的反思活动 (运用教具代表不同经验或态度)

运用教具代表不同经验或态度, 对很多学习者而言是一种很有效的反思方法。这种方法提供具体的教具, 让学生可以据以表达他们抽象的想法与情绪。这种做法可以使许多经验具体化, 进而使许多想法较传统只用口语表达来得深刻。由于以教具作为替代品, 学生能说出原来无法说出的想法, 尤其是生性内向的学生, 这些教具更能发挥激发他们说出想法的效果。

5、自我型的反思活动:个人反思

提供个人的自我反思, 不仅能使整体反思历程更加完整, 并能支持团队的反思。自我反思能使个人有机会反思到无法在团体讨论时关照到的经验, 使个人对自我的活动体验层面有更深入的探索。撰写学习日志, 可使学生培养终身从经验中寻求洞见的能力, 一种最难养成但却最有价值的生活技能。

反思其实是一种艺术, 而不是一种技术。因为反思没有固定的公式, 反思是一个历程, 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历程, 本身即充满教育意义。虽然反思是活动课程最为挑战的部分, 但也是学习中最具成效的部分。反思将学习与生活连结在一起, 值得所有教师深入研究, 并持续终生。

参考文献

[1]齐佩芳, 全守杰.论教师自我发展的反思之路——对教学反思存在问题的剖[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1, (4) .

[2]Bocher, B., Miller, D., &Simpson, S.A continuumof processing techniques.In J.Cain, M.Cummings, &J.Stanchfield (Eds.) , A Teachable Moment, Dubuque, IA:Kendall/Hunt, 2005.

利用当地资源增强教学实效 篇5

德育基地建设的作用

围绕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题,结合各地实情,建设全方位、系统化的学校德育基地,坚持不懈地开展基地教育,对于有效地克服当前中小德育工作中存在的诸多弊端,扎扎实实提高德育效益,具有不可替代、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首先,有利于消除学生对学校德育的距离感,增强真实感和亲切感,提高德育的感染力、说服力和引导力;其次,有利于克服学校德育工作中长期存在的空洞说教和知行分离现象,加强德育的实践环节,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再次,有利于形成和强化全社会的育人意识,密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联系,营造全社会积极主动、持之以恒地为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办实事、做好事的大德育氛围;第四,有利于缓解学校德育滞后于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和经济建设的矛盾,增强德育工作的适应性、时代性和面向未来的意识;第五,有利于充分发挥学校德育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促使课堂教学的育人成果得到有效地巩固、延伸、提高和深化;第六,有利于打破德育工作“百校一面”的呆板单一状态,促进各地各校在我国学校德育大政方针的指引下,从实际出发,开创各具特色、百花齐放、富有生机活力的德育新局面。

德育基地建设的方法

从总体上说,建设学校德育基地可从以下十个方面着手:一是以当地革命烈士纪念馆、烈士陵园以及革命遗址等为依托建立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二是以当地经济技术开发区或在改革开放中崛起的小康村、示范乡镇、乡镇企业等为依托建立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基地;三是以当地展示经济建设成就的重点工程和反映家乡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美丽风光的文物古迹、名胜景点等为基础,建立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教育基地;四是以驻军营地、军事训练场所等为基础,建立国防教育基地;五是以政法部门、劳改劳教单位以及工读学校等为主建立宪法与法制教育基地;六是以当地图书馆、少儿阅览室、新华书店等为主建立课外阅读与指导教育基地;七是在当地科研院所、青少年宫,影剧院等处建立科技文化艺术教育基地;八是在当地主要医院、卫生防疫站、保健所等处建立卫生与心理健康教育基地,九是选择部分边远落后乡村建立艰苦创业教育基地;十是选择部分校办骨干企业、乡镇企业及乡村建立社会劳动实践教育基地。

基地实践活动的成效

近年来,我们依托本地资源,积极选择具有教育功能的载体为德育基地,开辟了品德教育课的第二课堂,也大大增强了学校德育的实效。

1、开展热爱劳动教育。利用劳动基地,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观念和劳动技能。现在学生虽然生在农村,大多是独生子女,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他们几乎没有参加过劳动实践活动,没有品尝过劳动的酸、甜、苦、辣,根本就不懂得劳动的艰辛,更不懂得劳动成果的珍贵。家长也是不让子女从事哪怕是力所能及的劳作,唯恐分散了他们的学习精力,影响了他们的学业。久而久之一些学生就会不珍惜劳动成果,甚至不尊重父母的劳动。因此,我们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学校联系确立的大棚蔬菜种植基地,参与力所能及的除草、采摘等活动,使学生锻炼了劳动实践能力,身心得到了健康发展,提高了劳动技能,感受了劳动的快乐,培养了学生吃苦的精神。通过观察、实践,孩子们还学到了许多新知识、新科技,激发了他们热爱科技、服务农村的情感。

2、开展尊老敬老教育。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为传承美德,学校把镇敬老院开设为学生尊老敬老的教育基地。我们每年选在端午节、重阳节前后,开展向老人献爱心活动。让学生们带上慰问品、自制礼品献给老人。孩子们在礼品上写上“愿爷爷奶奶健康长寿”“祝老人晚年幸福”等美好祝语。老人接受这些精致的小礼品,厚密的皱纹舒展了,幸福的笑容显露了。平时还去帮助老人打扫卫生,为老人洗衣服,陪老人聊天,听老人讲过去的故事。有时还把学校里排练的节目送去,慰问老人。通过组织慰问活动,使学生学生懂得尊老孝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重老人就是尊重自己。

3、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我们地处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革命传统教育资源。每年清明节、国庆节前后,学校组织学生去祭扫烈士墓,请老革命讲抗日故事,讲国家建设的历程,让学生继承先烈遗志,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感受国家的灾难和振兴发展的成就,不断坚定学生的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启迪学生理想,陶冶学生情操,为学生人生成长奠定基础。

4、开展热爱家乡教育。家乡的山水,可以让人感受自然的美丽;家乡的发展,可以让人感受社会的进步。从小对学生加强热爱家乡的教育,十分重要。我们根据当地实际,选择荷藕生态园和汽配工业园,作为教育基地,生动开展爱家乡教育。组织学生走进荷藕生态园,观赏千亩荷塘的田田荷叶,品味鲜艳荷花的芬芳清香,了解藕农田间的生产管理,感知荷鱼混养的新型模式,使学生感到大自然的清纯美丽,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组织学生参观工业园区,接触农民工人的生产,感受乡镇工业的飞跃发展,增强学习知识、服务家乡的基础情怀。

每个地区,每所学校,它都有许多不同教育功能的德育资源,只要我们有心选择和利用,把这些资源作为学校德育的基地建立起来,精心制定活动计划,科学安排实践方案,就能补充和丰富学校德育的内容,就能增强青少年品德教育的实际效果。

利用网络提高暑假周记实效 篇6

一、暑假网上周记的案例

在去年暑假,我布置了学生写网上周记的作业。我将本次网上写作的时间安排、具体要求向学生们作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动员,并下发一张告知书,让家长知晓并一起参与。

放假第一周,我先请学生上网查阅与本次写作相关的材料。周四,我准时在“假期彩虹桥”专栏发帖,并建立了“选材库”“提纲库”“精彩片段库”“佳作库”,让学生们分四步进行写作。

到了周五晚上,我欣喜地发现全班28人中已有20名学生在“选材库”跟帖。我对学生的选材一一点评。好在哪?不足在哪?该如何改进?选材通过的学生可以在“提纲库”内简单地列出写作的思路,没有通过的则继续在选材上下工夫。

在写重点段落时,我建议学生先在Word文档中写作,再请家长帮忙提些建议,修改后在“精彩片段库”发表。很快,帖子上来了,我耐心地阅读每一个片段,用批注符号为学生提出指导性建议,还写上了激励性的评语。或许是这些评语激励了学生,他们兴趣盎然,不厌其烦地一次又一次修改,直至满意为止。如果有个别学生的作文问题较大,在网上讲解有困难时,我会通过电话或在返校、家访时个别辅导。

最后,我让学生借助网络,学习他人作文中的写作方法,润色自己的文章,最终发布在“佳作库”中。这时,让人兴奋的是,学生的每一篇作文都写出了自己的特色,每一篇作文都可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佳作。更让人高兴的是,学生们主动赞赏其他学生的作文,并对教师的评语表达了感谢。最后,我邀请家长们参与进来,欣赏自己孩子的作文。

二、暑假网上周记的经验与反思

1.“家校互动”平台,层层指导有实效

暑假中,我和学生都有着充裕的时间。学生可以有时间上网学习大量的资料,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而我则有时间细致地关注学生写作过程,通过网络对学生写作的选材、提纲的制订、精彩片段的反复斟酌、文章表现的立场观点等进行全程指导。这样扎实有序的指导,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并且感受到完成每一步的喜悦。这种做法也解除了家长们无从下手指导孩子写作的后顾之忧。

2.“家校互动”平台,创作资源丰富

网络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它包罗万象,为学生高效率和大容量阅读提供了保障。作文前,学生通过阅读学会了有目的地搜索、筛选相关信息,学会了收集有用的作文材料,学会了在写作过程中恰当地融会素材、引用文献。

3.“家校互动”平台,便捷分享成果

我让学生在网上互改作文,这对全班学生都有好处。在互改过程中,学生们都要经历一个复杂而细致的思维过程,如遣词造句是否合理准确,语言是否生动鲜明,叙事是否完整具体。同时,写得不够理想的学生看到好的作文可能得到启发;写得好的学生读到有问题的作文,会从中得到教训。这样的网络作文分享方式,不仅能与同学、家人分享自己习作的快乐,甚至能与你的亲戚朋友或不认识的人分享自己习作的成功与快乐,对学生有着强大的内驱力,使学生长时间地沉浸在网络作文的快乐里。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德育实效 篇7

一、发挥校园网络教育功能, 为学生构建德育“防火墙”

叶圣陶先生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孩子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孩子们思想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祖国未来的兴衰发展。当前,小学生上网的主要地点依然是学校,他们的信息技术水平大部分还不高,这就给了我们一个良好的机会,让学生一开始接触网络就着重培养他们的好习惯。 因此,学校要充分发挥校园内部信息技术网络主阵地的作用,大力宣传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政策和法规,给学校德育工作创设一片净土。利用升旗仪式、主题班会时间,要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和网络的危害性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到:色情、 暴力、反动、迷信、谩骂、诽谤等有害信息和网站足以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诱发学生变得自我封闭、亲情淡漠、意志消沉、无心学习、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甚至暴力冲动、损害身体、轻视生命、走向犯罪……通过现实案例分析、自我观察和感悟的方式, 德育内容更具感染力与说服力, 学生的思想品质由感性意识上升到理性意识,培养学生科学、文明的上网习惯。

二、信息技术教师要以身作则,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信息技术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指导者和推广者,他们不仅需要有渊博的信息技术知识,还要主动学习,了解网络,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水平,同时还要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做学生的表率。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自己先要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提高网络道德素养。由于小学生会对教师产生崇拜感,教师要充分发挥言传身教作用,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掌握德育主动权, 使学生正确地认知和理解信息技术,从而养成良好的兴趣爱好和上网习惯。

三、挖掘信息技术中的德育内容,充分发挥德育育人功能

网络信息形式新颖、丰富多彩,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因此,如何筛选有教育意义、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德育素材也显得至关重要。一方面,教师要取其精华,使学生能够爱祖国、 明时事、懂法纪、晓历史、知国情、学经典等,让学生体验真、 善、美,从而在心灵上的得到净化与熏陶。另一方面,教师要过滤掉一些消极的、不健康的、对学生心灵产生诱惑与毒害的信息, 弃其糟粕,以避免学生受到伤害。 在这一过程中,网络中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使学生的德育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德育内容进行自我教育, 相互讨论,相互评价,在感性中形成道德认知,进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四、运用信息技术,搭建网络德育交流的平台

利用多种方法提高英语教学实效 篇8

小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 应该是头脑灵活、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得到提高的阶段。为了保护小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敢想、敢说、敢做的这份锐气, 激发潜能, 保护和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让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 避免种种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现象, 笔者的看法及具体做法如下。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语是一门语言, 由于缺乏有效的语境, 因此在学习知识和获得技能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每一个学生都是兴致勃勃地开始学习, 但是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 很多缺乏意志力的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就要靠教师运用各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为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英语学习的提高。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竞赛激趣”, 竞赛以其竞争性、主动性、灵活性与多样性的特点在英语课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针对儿童喜欢活动的特点, 每节课组织一场形式各异的竞赛, 能促进学生的情绪,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如在教字母时可以进行字母竞赛, 教师用手指在空中写一个A, 让学生猜并说出来, 说得最快最正确的小组赢一分。在课堂上, 教师也可以“情境激趣”, 主动为学生营造学习英语的语言氛围, 开展多种生动有趣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感知语言的趣味性。如在牛津小学英语3B Unit8 I’m hungry中教了cake, rice, bread, pie, hamburger, hot dog和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I’d like…根据这一内容, 教师可以把课堂布置成一个小卖部, 学生就像在课外买东西那样进行操练。另外, 教师还应在课堂上多讲英语, 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表情、动作、语音、语速的变化来推测揣摩教师的意思。

二、注重知识的积淀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 还要开阔学生的知识领域, 扩展学生的新知识并发展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以丰富的知识积淀作保证的。教师应让学生认知到广博的知识是创新的源泉,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把知识技能、规律给予学生, 让其记忆并运用, 还要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联想旧知识, 养成良好的英语思维习惯, 起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以此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打下扎实的英语基础。如学生学习pen就回忆ten, 学习bike就想like。再比如学习句型These are…和Those are…就回忆This is…和That is…并进行单复数的比较, 而这一切无需老师插手, 学生自己联想, 自己创新。如在教学身体各部位的名称时, 有学生提出ear与eye常混淆, 很快有学生帮忙解决了难题。一位学生说:“老师, ear与语文中耳 (er) 的拼音只差一个字母, 而eye则更容易记了, 两个e就像两只眼睛, 而y则像中间长长的鼻子。”混淆的问题迎刃而解, 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不由我不说“Wonderful!”。而要做到这一点, 关键在于教师挖掘教材, 积极引导, 鼓励学生借题发挥, 大胆想象, 不断创新。

三、运用多媒体或网络优化教学

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开拓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按教学内容, 在软件里设置相应的情境, 在教学中通过听觉和视觉的刺激, 营造对话气氛, 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从而在加深知识、理解认识的同时又加深记忆。如在学习课文后进行课文内容提问时, 在屏幕上设置一个显示题目的窗口, 图示窗口上画一个孙悟空, 并设置一段短小而轻快的诙谐音乐。若学生回答正确时孙悟空会竖起大拇指并配有音乐说:“Right.”“A good job!”等表扬鼓励的话;若说错时则说:“Sorry, you’re wrong!”再答错时则孙悟空摇摇头说:“Sorry, please try once more!”在伴有音乐屏幕上出示正确的答案。在这样的气氛下, 学生在思考回答时有期望表扬的心理, 那么练起来干劲就十足了。在鲜活的动画和音乐中给学生增添了趣味, 也在更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思维。另外, 教师也可利用网络, 根据教学内容搜集各种有利于课堂的内容让学生拓展或欣赏。

四、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实践活动

通过动手、动脑参与实践活动, 来提高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和运用语言思维的能力。通常根据教材的需要, 让学生在课内外动手制作卡片或者让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衣物、食品等。如在教学了颜色white, pink, black, orange和brown后, 让学生制作彩球, 然后进行练习:教师播放录音“pink ball”, “black ball”, “orange ball”…学生则根据录音的内容边说边出示彩球, 还可以加快练习的速度, 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也可以使他们的灵敏性和注意力得到加强。这样通过实物教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说的欲望, 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另外还让学生进行英文情景对话或者向家长用英语做一下自我介绍等。通过上述多种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操作能力, 从而训练学生的语言思维, 激发他们的创造意识,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五、多方位设计教学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 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提问题。”因此, 教会学生求异质疑、独立思考是培养创新的前提。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注意多方位设计各种思考题, 以发展他们橫向对比, 逆向联想、归纳等的能力, 使他们不是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上, 而是利用现学的知识结合已学的知识去创造、去探索, 培养创新思维, 增强创新能力。笔者在教“Hello”这首歌, 把歌词变为上课时的招呼语T:Hello, everybody.How are you?S:Hello, Miss He.Fine, thank you!受教师的启发有学生在学了三个单元的英语后, 也根据儿歌《两只老虎》编了一首歌:“Where’s your finger?Where’s yourfinger?Here it is.Here it is.How are you, Tom?Very well, thank you.Run away, run away。”事实证明, 当学生在发现他们的想法得到教师的肯定, 他们的行为受到教师的赏识后, 会更加努力地思考以引起教师的注意, 得到教师的表扬, 学生的创新能力由此得以提高。

六、多角度设计练习

利用实效研究 篇9

我在实际的教学中对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并通过课堂教学实践, 加以总结。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美术课堂的意义

美术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一堂好的美术课, 应该是既传授应掌握的美术知识, 又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及生活习惯。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在美术课堂的优越性很明显。首先小组合作学习充分赋予了课堂的活动空间, 在小组中, 老师仅充当了导演的角色, 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世界地球日》这一课中, 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 分工合作, 从作画的创意和意图开始小组讨论, 然后开始组员分工合作, 有的画背景, 有的主体, 最终完成作业, 期间学生体验到了合作的乐趣, 感受到了合作的力量。其次, 小组合作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解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小组内同学必须互相帮助, 互相鼓励, 互相帮助, 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在解决问题中共同提高, 同时也提高了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美术课堂如何进行小组合作

课堂上, 小组合作的次数要得当, 分组讨论 (练习) 不宜过多, 这样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集中、深入并获得较高的质量。同时, 每次合作的时间也要恰当。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前就应对各小组学习的时间、次数作大致的估计, 做到心中有数。小组合作时, 教师应尽力参与每个小组的学习与讨论, 随时把握各组的学习情况, 灵活运用教学机智, 调整学习时间, 达到预期的合作学习效果。

在小组人员分配上, 大部分为4人组或6人组, 人数的设定直接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我认为6人组容易有一两人容易脱离讨论或者被忽视, 而且, 6人讨论所需时间长, 在合作学习活动中的合作竞争也显得难度较大, 与教学实际不符合。从教学实践中我得出结论, 将学生按4人分为一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更恰当, 从发言时间、受关注程度、统一意见等方面更为适合。特别是低年级儿童更适合人数少的组合, 甚至采用两人合作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非常有益。

三、合理安排课堂结构

为了更好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并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流程, 完善教学结构, 在一堂课中显得极其重要。

1. 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要想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对课堂有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学的起点和关键, 美术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教学中应结合生活实际、针对学生实际,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下雨喽》这节课中, 我设计了一个小动画, 在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中, 激发了表现欲望, 这节课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老师提出问题后, 小组成员互相交流意见, 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是多边进行的, 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 并且学生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形成相同问题的不同见解看法, 学习环境更为宽松, 自主发挥的空间更为宽广, 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满足学生的各种内在需要激发了他们的参与意识, 并使他们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愉快的情感体验。

3. 互相帮助, 合作探究。

老师布置完作业之后, 小组内成员具体分工, 根据要求合作, 小组成员通过动手、动脑合作完成, 体验了参与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这时, 老师巡回指导, 对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启发性帮助。最后师生达成共识, 解决了问题、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同时也加强了师生交流, 增进了师生的感情。

4. 作品展示, 反思评价。

多给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在评价环节, 小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完成作业之后, 我都是让学生先进行小组内评价, 采取自评和互评的方式, 小组内选出优秀或者有特色的作品, 然后在组和组之间进行评价, 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教师可以展开一系列活动, 比如“评一评, 夸一夸”、“我们的小组最棒啦”等, 树立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让学生在评价和比赛中获得快乐, 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5. 课后应用和拓展。

学科价值决定了美术课程是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提高审美能力, 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 并培养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 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因此, 在课堂小结环节, 我设计了让学生互相交流体会的环节, 让学生互相交流本节课的启发和感悟。并且把学到的知识充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体验美的乐趣, 培养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四、美术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在平时的美术教学过程中, 我发现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我也想到了一些更适合小组合作的方法。

问题一:合作准备缺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往往是好学生一统天下, 学习差的学生要参与, 往往被成绩好的学生拒绝。很多时候, 教师提出合作要求时, 学生不知道如何合作。所以针对这一问题, 小组成员搭配要合理, 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要搭配开。同时, 每组中必须有一名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较强并乐于助人的学生作为小组长, 主要负责组织本组活动和解答疑难问题。根据教学活动内容, 教师还应注意选拔培养美术骨干, 使他们在小组活动中担当起“小老师”的角色, 负责组织本小组的合作学习。这样, 在解决问题的时候, 小组长及骨干就能引导本组美术基础差的同学扫除障碍大胆地进行创作。同时, 可改变传统的课桌椅摆放方式, 让学生经常有一种新鲜感。他们在不受座位的约束下, 充分交流, 自由发挥, 学习的自主性也能得到较好的调动, 合作的意识会得到培养。

问题二:合作不合时宜。有时候教师提出的合作学习要求不一定适合合作学习, 有时候单独学习往往比合作学习的效果更好, 合作的形式并不是适合每堂美术课的需求。所以教师一定要充分理解教材, 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问题三:交流效率偏低。在交流中, 几乎每个学生的嘴都在动, 这给很多学生提供了随便讲话的好机会。教师难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因此, 教授学生正确合理的合作方法和技巧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方面可以正面传授, 在巡回指导环节时提供正确的指导。另一方面, 可以创设情境, 促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既要让学生学会倾听, 又要懂得自我控制发言时间。运用调换角色的方法, 形成良好的合作习惯。

以上几点是我对小组合作学习在美术课堂中应用的几点体会。要让小组合作在课堂更深入、有效地进行, 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小组结构, 精选合作内容, 丰富合作形式, 使小组合作真正融入课堂、服务于课堂, 成为合理有效的学习方式, 真正实现培养学生自主积极探求、创新意识、团结合作的能力的目标。

摘要:在现代的美术教学中, 小组合作学习已是一种常用形式, 一种教学策略。在这种活动过程中, 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 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协作, 这不仅增强了学生团结互助的意识, 还培养了学生在现代社会中所需的团队合作精神。

利用实效研究 篇10

事实上,新教材提供的各类材料,无论是探究情境、相关链接,还是名人名言、专家点评,都经过了教材编写者的精心挑选和编排,如能充分运用,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还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本文以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教学为例,就如何利用教材材料进行高中政治课教学谈谈笔者的一些体会,供参考。

一、运用教材材料进行新课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形成情绪高涨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懂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此言从一定意义上强调了课堂导入的重要性。精彩的课堂导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顺利地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开个好头。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新课导入的方法很多,诸如复习已知导入法、时政热点导入法、趣味故事导入法、图片视频导入法,等等。笔者认为,运用教材材料作为教学情境,是实现新课有效导入的方法之一。

例如,《生活与哲学》第九课第二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教材一开始就提供了有关解放战争时期辽沈战役的一段材料——“毛泽东全面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后认为,虽然攻打锦州比攻打长春、沈阳要困难得多,但先攻打锦州是夺取这一战役胜利的关键”。在讲授该框题第一个知识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及其辩证关系”时,可以先引导学生结合学过的现代史知识分析这场战役,让学生当一回军事策略家,分析攻打锦州的重要性:从地理位置看,锦州是通向关内的咽喉,是东北敌人在陆地上的唯一通道,这里的敌人消灭了,就可以把东北的大门堵死,关起门来打狗。通过探究,学生得出结论:锦州关系辽沈战役的成败,是整个战役取胜的关键,属于主要矛盾。辽沈战役的胜利证明,这一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已知历史知识,进行角色模拟,进而引出哲学道理导入新课,在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和学习新知兴趣的同时,还较好地实现了不同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加强了分析和归纳能力,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二、运用教材材料分析新授知识——突破重点难点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每一课、每一框题都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谓教学重点,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及思想方法,也称为学科教学的核心知识;所谓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一节政治课成功与否,受多种因素影响,突破教学重点、解决知识难点,是帮助学生把握教材知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基础和关键。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如保证充足的教学时间、列举大量的事例说理、整合教材的相关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等。其中,运用教材材料分析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就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一条重要途径。

《生活与哲学》教材正文部分大多是主干知识,对刚接触哲学知识的高中生来说,要理解遇到的哲学概念和原理有一定难度。而教材提供的名言、漫画、事例等各类具体、生动、形象的材料,简单易懂、浅入深出,只要运用恰当,于突破知识重点和难点会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是《生活与哲学》第五课第二框的知识重点和难点,一些教师在讲解该知识点时通常列举的是取得巨大成就的名人成长故事,以说明意识不仅能够指导人们改造客观世界,而且能帮助人们提高自己的水平,但给学生的印象却往往是大而空,以致教学出现知识与效果脱节的现象。其实,对“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这一知识,直接运用教材提供的材料即可取得较好效果。如漫画——“面对石头与电脑”,能让学生认识到“人的意识具有极大的能动作用”;列宁、毛泽东有关人的意识的能动性名言,能有效地说明“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帮助学生较为自然地得出“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的结论;作曲家贝多芬忍受严重耳疾的折磨,凭着对音乐的挚爱和坚定的信念与命运抗争,在完全失聪的状态下创作了享誉世界的音乐作品的史实,能使学生认识高昂的精神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加深对“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的理解,等等。可见,政治课教学要突破重点和难点,有时不必大费周折地四下查找材料,充分而灵活地运用教材材料,或更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运用教材材料完善教学过程——实现自然过渡

成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除了精彩的新课导入、有效的重难点突破,还必须做到教学过渡自然流畅、逻辑性强。过渡是为了让教学一个环节与另一个环节衔接起来,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穿针引线的作用。过渡得好,能使课堂教学结构严密、层次清楚、脉络贯通,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过渡得不好,会使人感到思路混乱、杂乱无章,影响教学效果。要实现课堂教学自然过渡,离不开教师充满感染力的语言导引、教学内容的自然转换和课堂教学整体结构的安排。如通过揭示一节课教学内容的“来龙去脉”,能使课堂教学从一个环节自然地过渡到另一个环节;利用学生求知欲旺盛和好奇心理设置悬念,能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关切和渴望实现过渡;根据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联想、类比,用知识迁移实现知识的紧密衔接。此外,笔者经常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和分析教材材料,实现教学过程的自然过渡。

例如,在讲授《生活与哲学》第八课第二框第二目“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时,笔者先讲解了关于量变的哲学概念,然后借助教材提供的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中的两个有趣论证——“谷堆论证”和“秃头论证”,即通过一粒谷子与一堆谷子和一根头发与一个秃子的关系的讲解、认证,让学生在把握量变概念的基础上理解质变的内涵,进而自然地理解和掌握“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这一重点知识。再如,在讲授第九课第一框第二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时,在讲完矛盾的普遍性及其方法论要求和矛盾的特殊性及其三种情形后,笔者借助教材提供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两句富有哲理的名言——“天地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和“天地间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以及教材中“香蕉和苹果不是水果”的漫画,让学生讨论“莱布尼茨的两句哲理名言是否自相矛盾”“漫画中病人言论的荒唐之处”。待学生热烈讨论之后,笔者作过渡,教学就很自然地进入“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这一新的知识点讲授。endprint

四、运用教材材料创设德育情境——进行价值引领

《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强调,高中政治课“要充分地体现思想道德和政治方向教育的要求”“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力求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通常要通过模仿体验策略、情景创设策略、探究活动策略、多元评价策略等的实施。而运用教材材料中蕴含的资源创设德育情境,有助于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例如,根据《生活与哲学·教师教学用书》的要求,《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二: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和树立追求真理的永恒信念。对于第一个目标,笔者在讲授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进行课堂小结时,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有关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名字的由来这一“相关链接”,思考材料给我们什么启示。通过阅读和思考,学生们理解了陶行知《三代诗》“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的含义,得出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结论和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对于第二个目标,笔者首先通过教材中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并未影响其他国家的航天飞行计划的史实,导出问题——当我们在实践中遭遇失败时怎样看待已经获得的认识?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应该怎么办?让学生讨论。经过讨论学生认识到,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我们要正确对待挫折,不怕困难,不怕失败,再接再厉。其次,笔者通过教材中有关人类不断探求对火星的认识的事例,要求学生谈谈其中蕴含的哲理。经过分析和归纳,学生得出了“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的结论和“树立追求真理的永恒信念”。可见,许多教材材料是很好的德育资源,运用得好,同样可以实现对学生价值引领。

五、运用教材材料进行知识总结——构建知识体系

知识总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准确、系统地进行知识总结,有助于课堂教学新知识的巩固、重难点的突破、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具有“言虽尽而意无穷”的妙用。思想政治课的知识总结常见方法,有提纲图表小结法、课堂辩论小结法、实例分析小结法、随堂测验小结法,等等。笔者认为,运用教材材料对某一个知识点、一框题知识、一课书甚至一个单元知识进行总结,效果甚佳。

1. 知识点归纳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的知识重点和教学难点,其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是纯理论知识,学生学习起来有些吃力。但教材提供的“示意图”(见图1),对这两组关系以及两组关系的内在联系已经进行了概括,使本来抽象的知识简洁明了、一目了然。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用好这张图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那么,就能帮助学生化难为易,比较轻松、准确地识记和理解相关知识。

2. 框题知识小结

通常情况下,高中思想政治每节新课讲授的内容为一框题。在新授课结束时,教师都会选择一定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本框题知识进行小结。在框题知识小结时,我们可以运用教材材料设置的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总结知识,提高能力。例如,《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第二框引用了胡锦涛的两段讲话:“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笔者在该框题新课教学结束时,根据胡锦涛的讲话,设置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并组织答案来小结新课:(1)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坚持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由此归纳出第一目知识:人民群众的地位和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2)党和政府应如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由此归纳出第二目知识: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通过运用教材材料设置问题,总结新课,使学生在对知识全面、系统了解的同时,提高了分析和归纳能力。

3.一课书或一单元知识体系构建

政治课每课书、每个单元知识讲完,都应让学生对该课或该单元知识有一个系统了解和整体把握。利用教材每单元开始提供的知识结构图,可以帮助学生构建一课书或一个单元的知识体系。例如,《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讲的是哲学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四部分相比,显得比较零碎。如果我们能在第一单元新课结束后,与学生一起回顾和分析该单元知识结构图(见图2),那么,就可以帮助学生化繁为简,明确该单元知识应从“是什么”(即哲学的含义、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什么”(哲学的力量)、“怎么办”(走进哲学,问辩人生)三个纬度进行把握,在此基础上构建该单元知识体系,从而清晰、系统地把握该单元的知识。

总之,将合适的材料用于政治课教学,能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而灵活、恰当地运用教材材料辅助教学,能使政治课教学事半功倍。endprint

四、运用教材材料创设德育情境——进行价值引领

《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强调,高中政治课“要充分地体现思想道德和政治方向教育的要求”“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力求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通常要通过模仿体验策略、情景创设策略、探究活动策略、多元评价策略等的实施。而运用教材材料中蕴含的资源创设德育情境,有助于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例如,根据《生活与哲学·教师教学用书》的要求,《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二: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和树立追求真理的永恒信念。对于第一个目标,笔者在讲授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进行课堂小结时,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有关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名字的由来这一“相关链接”,思考材料给我们什么启示。通过阅读和思考,学生们理解了陶行知《三代诗》“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的含义,得出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结论和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对于第二个目标,笔者首先通过教材中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并未影响其他国家的航天飞行计划的史实,导出问题——当我们在实践中遭遇失败时怎样看待已经获得的认识?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应该怎么办?让学生讨论。经过讨论学生认识到,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我们要正确对待挫折,不怕困难,不怕失败,再接再厉。其次,笔者通过教材中有关人类不断探求对火星的认识的事例,要求学生谈谈其中蕴含的哲理。经过分析和归纳,学生得出了“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的结论和“树立追求真理的永恒信念”。可见,许多教材材料是很好的德育资源,运用得好,同样可以实现对学生价值引领。

五、运用教材材料进行知识总结——构建知识体系

知识总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准确、系统地进行知识总结,有助于课堂教学新知识的巩固、重难点的突破、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具有“言虽尽而意无穷”的妙用。思想政治课的知识总结常见方法,有提纲图表小结法、课堂辩论小结法、实例分析小结法、随堂测验小结法,等等。笔者认为,运用教材材料对某一个知识点、一框题知识、一课书甚至一个单元知识进行总结,效果甚佳。

1. 知识点归纳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的知识重点和教学难点,其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是纯理论知识,学生学习起来有些吃力。但教材提供的“示意图”(见图1),对这两组关系以及两组关系的内在联系已经进行了概括,使本来抽象的知识简洁明了、一目了然。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用好这张图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那么,就能帮助学生化难为易,比较轻松、准确地识记和理解相关知识。

2. 框题知识小结

通常情况下,高中思想政治每节新课讲授的内容为一框题。在新授课结束时,教师都会选择一定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本框题知识进行小结。在框题知识小结时,我们可以运用教材材料设置的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总结知识,提高能力。例如,《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第二框引用了胡锦涛的两段讲话:“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笔者在该框题新课教学结束时,根据胡锦涛的讲话,设置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并组织答案来小结新课:(1)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坚持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由此归纳出第一目知识:人民群众的地位和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2)党和政府应如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由此归纳出第二目知识: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通过运用教材材料设置问题,总结新课,使学生在对知识全面、系统了解的同时,提高了分析和归纳能力。

3.一课书或一单元知识体系构建

政治课每课书、每个单元知识讲完,都应让学生对该课或该单元知识有一个系统了解和整体把握。利用教材每单元开始提供的知识结构图,可以帮助学生构建一课书或一个单元的知识体系。例如,《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讲的是哲学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四部分相比,显得比较零碎。如果我们能在第一单元新课结束后,与学生一起回顾和分析该单元知识结构图(见图2),那么,就可以帮助学生化繁为简,明确该单元知识应从“是什么”(即哲学的含义、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什么”(哲学的力量)、“怎么办”(走进哲学,问辩人生)三个纬度进行把握,在此基础上构建该单元知识体系,从而清晰、系统地把握该单元的知识。

总之,将合适的材料用于政治课教学,能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而灵活、恰当地运用教材材料辅助教学,能使政治课教学事半功倍。endprint

四、运用教材材料创设德育情境——进行价值引领

《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强调,高中政治课“要充分地体现思想道德和政治方向教育的要求”“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力求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通常要通过模仿体验策略、情景创设策略、探究活动策略、多元评价策略等的实施。而运用教材材料中蕴含的资源创设德育情境,有助于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例如,根据《生活与哲学·教师教学用书》的要求,《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二: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和树立追求真理的永恒信念。对于第一个目标,笔者在讲授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进行课堂小结时,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有关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名字的由来这一“相关链接”,思考材料给我们什么启示。通过阅读和思考,学生们理解了陶行知《三代诗》“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的含义,得出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结论和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对于第二个目标,笔者首先通过教材中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并未影响其他国家的航天飞行计划的史实,导出问题——当我们在实践中遭遇失败时怎样看待已经获得的认识?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应该怎么办?让学生讨论。经过讨论学生认识到,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我们要正确对待挫折,不怕困难,不怕失败,再接再厉。其次,笔者通过教材中有关人类不断探求对火星的认识的事例,要求学生谈谈其中蕴含的哲理。经过分析和归纳,学生得出了“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的结论和“树立追求真理的永恒信念”。可见,许多教材材料是很好的德育资源,运用得好,同样可以实现对学生价值引领。

五、运用教材材料进行知识总结——构建知识体系

知识总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准确、系统地进行知识总结,有助于课堂教学新知识的巩固、重难点的突破、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具有“言虽尽而意无穷”的妙用。思想政治课的知识总结常见方法,有提纲图表小结法、课堂辩论小结法、实例分析小结法、随堂测验小结法,等等。笔者认为,运用教材材料对某一个知识点、一框题知识、一课书甚至一个单元知识进行总结,效果甚佳。

1. 知识点归纳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的知识重点和教学难点,其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是纯理论知识,学生学习起来有些吃力。但教材提供的“示意图”(见图1),对这两组关系以及两组关系的内在联系已经进行了概括,使本来抽象的知识简洁明了、一目了然。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用好这张图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那么,就能帮助学生化难为易,比较轻松、准确地识记和理解相关知识。

2. 框题知识小结

通常情况下,高中思想政治每节新课讲授的内容为一框题。在新授课结束时,教师都会选择一定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本框题知识进行小结。在框题知识小结时,我们可以运用教材材料设置的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总结知识,提高能力。例如,《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第二框引用了胡锦涛的两段讲话:“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笔者在该框题新课教学结束时,根据胡锦涛的讲话,设置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并组织答案来小结新课:(1)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坚持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由此归纳出第一目知识:人民群众的地位和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2)党和政府应如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由此归纳出第二目知识: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通过运用教材材料设置问题,总结新课,使学生在对知识全面、系统了解的同时,提高了分析和归纳能力。

3.一课书或一单元知识体系构建

政治课每课书、每个单元知识讲完,都应让学生对该课或该单元知识有一个系统了解和整体把握。利用教材每单元开始提供的知识结构图,可以帮助学生构建一课书或一个单元的知识体系。例如,《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讲的是哲学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四部分相比,显得比较零碎。如果我们能在第一单元新课结束后,与学生一起回顾和分析该单元知识结构图(见图2),那么,就可以帮助学生化繁为简,明确该单元知识应从“是什么”(即哲学的含义、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什么”(哲学的力量)、“怎么办”(走进哲学,问辩人生)三个纬度进行把握,在此基础上构建该单元知识体系,从而清晰、系统地把握该单元的知识。

上一篇:医疗保障现状下一篇:高校图书馆管理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