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绿色建筑

2024-08-11

智能绿色建筑(精选十篇)

智能绿色建筑 篇1

绿色建筑的“绿色”, 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 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 指建筑对环境无害, 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 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 在此类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 应尽量减少使用合成材料, 充分利用阳光, 节省能源, 为居住者创造一种接近自然的感觉;在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环境的同时, 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 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

绿色建筑不同于传统建筑, 其建设理念跨越了建筑物本体而追求人类生存目标的优化, 是一个大系统多目标优化的典型案例。同时, 绿色建筑必须采用大量的智能系统来保证建设目标的实现, 这一过程需要信息、控制、管理与决策, 智能化、信息化是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仇保兴副部长在《中国的能源战略与绿色建筑前景》一文中提出:“以智能化推进绿色建筑, 节约能源, 降低资源消耗和浪费, 减少污染, 是建筑智能化发展的方向和目的, 也是绿色建筑发展的必由之路。”

本期“绿色建筑与建筑智能化”主题, 通过《绿色建筑智能化展望》、《绿色建筑BA控制技术》、《绿色建筑能源监测与管理系统》、《绿色建筑照明控制系统》等文章, 从绿色建筑与智能化的关系、绿色建筑中所采用的相关智能化技术角度, 带来更多绿色建筑信息, 希望能给读者带来启发。

本栏目欢迎您提出宝贵意见与建议, 感谢您的参与与支持!

绿色智能建筑基本特性分析 篇2

【摘要】分析绿色智能建筑基本特性,明确关键特性,有利于我国在现有国情下推动绿色智能建筑的发展。本文在总结绿色智能建筑基本特性基础上,分析基本特性的自相关性,明确了绿色智能建筑的关键特性。

【关键词】绿色;智能;建筑;特性お

The Analysis of Green and Intelligent Building''s Basic Characteristics

Tang Shao—wei,Yang Yuan—hua

(Chongqing Cit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enterChongqing400015)

【Abstract】It is in favour of green and intelligent buildings development by analysis of which basic characteristics to clear key characteristics.This paper cleared key characteristics of green and intelligent building by aummarize which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analysis of which self—correlation.

【Key words】Green;Intelligent;Building;Characteristicsお

1. 前言

智能建筑的出现,极大的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然而,单纯依靠智能系统并不能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1]。为达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节约资源能源,建设健康舒适的居住、工作环境这一目标,发展绿色建筑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于此同时,为实现绿色建筑的建设目标,在工程中涉及的建筑设备、资源利用、管理信息、生态等领域,有大量需要解决的智能控制与信息管理的课题,如果不能有效的实现各类设备系统的智能控制,不能完备的进行建筑物建设、运行与更新过程的信息管理,绿色建筑的主要目标是不可能达到的[2]。可见,绿色是目的、方向、总纲,智能化是手段、措施与技术[3]。绿色建筑与智能建筑的关系正如建设部仇保兴副部长在《中国的能源战略与绿色建筑前景》中所概括:“以智能化推进绿色建筑,节约能源,降低资源消耗和浪费,减少污染,是建筑智能化发展的方向和目的,也是绿色建筑发展的必由之路。”

2. 绿色智能建筑概念

绿色建筑与智能建筑的充分融合,产生了绿色智能建筑。英国De Montfort大学的Derek Clements—Croome教授认为绿色建筑是高效运行,具有高效绩效反馈和响应系统、灵活的自适应设计、主动环境控制、多重使用空间、高效运行管理,能够独立控制通风、空调、自然采光、噪声和隐私性的建筑,智能建筑是自动运行,非格式化的智能空间管理,具有主动智能、组织智能、使用者智能等特性的建筑,综合起来绿色智能建筑就是智能的、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建筑[4]。南京工业大学的陆伟良教授认为现代绿色智能建筑除须具备传统住宅遮风避雨、通风采光等基本功能外,还要具备协调环境、保护生态的特殊功能[3]。有的专家认为绿色智能建筑即是以“可持续”为核心,通过智能化手段与绿色理念的融合来实现人、资源、环境三者的最优化发展[5]。也有专家认为,绿色智能建筑是智能建筑与绿色建筑的有机结合,是运用计算机、通信、自控、建筑、物理、生物、生化、生态等高科技手段来建设低耗节能,与环境和谐相存的建筑物,是智能系统融入绿色建筑的完美结晶[1]。建设部科技司司长赖明把绿色智能建筑概括为: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空间,同时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

3. 绿色智能建筑内涵

所谓内涵,维基百科解释为:称呼给定的词所包含的意义或特征;汉语百科解释为:内涵是一种抽象的感觉,是某个人对一个人或某件事的一种认知感觉,内涵不是广义的,是局限在某一特定人对待某一人或某一事的看法;其基本解释为: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根据前文所述绿色智能建筑的概念,结合文献[1],总结出绿色智能建筑的内涵:

(1)智能化与绿色生态。绿色智能建筑首先应该是充分运用智能控制手段,服务于绿色生态建设的建筑。绿色建筑的建设活动污染防治、节水、能耗监测、节能管理、室内环境控制等方面都需要运用智能控制技术进行优化,做到现代高科技与大自然的高度和谐统一。

(2)智能化与健康环保。绿色智能建筑号召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用新的思路来建设健康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3)智能化与低碳节能。绿色智能建筑必须是低碳节能的,并由此带给用户或业主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

(4)智能化与可持续发展。运用智能化手段,实现节地、节水、节能、节材的目标,产生最少或不产生废弃物,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长期策略。

4. 绿色智能建筑的基本特性

特性是指某事物所特有的性质,特殊的品性、品质,是事物内涵的外在体现。根据前文所述绿色智能建筑的概念、内涵,在相关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3][5],总结出绿色智能建筑具有如下的基本特性:

(1)开放性。绿色智能建筑在生态方面有广泛的开放性,留给研究者和有关从业人员广泛的空间,去思考、拓展,以达到更深入的理解和阐释。

(2)环保性。采用的是无害、无污、可以自然降解的环保型建筑材料。

(3)生态性。按生态经济开放式闭合循环的原理作无废无污的生态工程设计、建造和维护。

(4)清洁性。充分利用清洁能源,降低建筑运转的能耗,提高自养水平。

(5)文化性。富有生态及艺术内涵,倡导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注重居住者、使用者精神需求的满足。

(6)舒适性。具有良好的室内空气环境,日照、通风和采光。

(7)健康性。能够营造健康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同时要求一切从使用者出发,不仅追求自然要素,还要注意使用者生理、心理、性格、喜好等人文要素,使之生活在健康的环境中。

(8)安全性。具有预防外来入侵和自然灾害的能力。

5. 绿色智能建筑基本特性的自相关分析

绿色智能建筑基本特性是内涵的外在表现,若建筑具有绿色智能建筑的各类基本特性,那么就可以认为这个建筑是绿色智能建筑。

通过分析绿色智能建筑基本特性之间的自相关性发现:健康性是绿色智能建筑最关键特性,其次是生态性。其中环保性、生态性、清洁性、舒适性等基本特性的体现有利于健康性目标的实现,而开放性、环保性、清洁性等基本特性的体现有利于实现生态性目标(表1)。

表1 绿色智能建筑基本特性自相关分析

基本特征开放性环保性生态性清洁性文化性舒适性健康性安全性统计

开放性●○●○●○○○2

环保性○●●●○○○○2

生态性●●●●○○○○3

清洁性○●●●○○○○2

文化性●○○○●○○○1

舒适性○○○○○●●●2

健康性○●●●○●●○4

安全性○●○○○○○●1

注:●表示强相关性,○表示弱相关性。统计栏中数字表示从横向看除自相关的基本特性外,与该项基本特性强相关的其他基本特性数量。

6. 小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促进我国绿色智能建筑的发展,任重而道远。通过前文分析,总结出了绿色智能建筑的基本特性,明确了健康性和生态性是最重要的基本特性。因此,在绿色智能建筑建设过程中,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要首先满足健康性和生态性要求。目前的智能工程技术比较好的体现了健康性基本特性,但是对生态性的技术支撑还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强有关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陶根根 环境与绿色智能建筑 集团经济研究 2007年 第102期.

[2]陈大章 刘刚 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 2005年 第10期.

[3]陆伟良 丁玉林 杨军志 对我国现阶段以绿色智能建筑为综合发展方向的探讨 城市建筑 2007年4期.

[4]D.J.Clements—croome,2006,Challenge and Opportunities for Intelligent Buildings for the 21st Century,Proceedings of Xi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Architecture in Harmony,ISBN 884—897,978—7—112—00507—9.

建筑智能化与绿色建筑 篇3

建筑在建材生产、建筑施工、建筑运行的全生命周期内消耗了地球50%的能源、42%的水资源、50%的材料, 产生了全球24%的空气污染、50%的温室效应、40%的水源污染、20%的固体垃圾和50%的氯氟烃等。绿色建筑改变建筑业当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模式, 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做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持续发展。

智能建筑将建筑技术和信息技术相结合, 以建筑物为平台, 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 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 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建筑是智能建筑的平台, 在节能环保的大背景下, 建筑这一平台向绿色、生态方向发展, 建筑智能化的内容、技术以及内涵均要随之扩展。

当今, 绿色建筑、智能建筑已经成为建筑的发展方向, “绿色”已经成为一种理念, “智能”已经成为一种手段, 因而智能建筑规划、设计应采用绿色的观念和方式, 而且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也应扩大到对绿色生态设施、新能源的监控与管理;而对于绿色建筑来说, 智能技术是其技术要点之一, 在《绿色建筑技术导则》中, 要求“应用以智能技术为支撑的系统与产品, 提高绿色建筑性能”, 设置“满足用户功能性、安全性、舒适性和高效率需求的智能化系统”。本文基于《绿色建筑技术导则》有关绿色建筑的指标体系和技术要点, 分析建筑智能化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

2 绿色建筑的指标体系

绿色建筑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六类指标组成。这六类指标涵盖了绿色建筑的基本要素, 反映了绿色建筑的性能。

由绿色建筑的指标可见, 建筑智能化技术在促进绿色建筑指标落实方面大有作为。下面通过对绿色建筑技术要点的分析, 说明智能化技术在促进绿色建筑指标落实中的作用。

3 绿色建筑的技术要点与智能化技术应用

绿色建筑关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 即不仅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并利用环境因素, 也在确保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低, 运营管理阶段能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低耗、无害空间, 拆除后对环境危害降到最低, 并使拆除材料尽可能再循环利用。因而绿色建筑的技术要点包括规划设计、建筑施工和运营管理, 除此之外, 智能技术是与其并列的四个技术要点之一。

3.1 规划设计的技术要点及其智能化技术应用

规划设计的技术要点包括节地与室外环境 (建筑场地、节地、降低环境负荷、绿化和交通) ;节能与能源利用 (降低能耗、提高用能效率、使用可再生能源)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节水规划、提高用水效率、雨污水综合利用) ;节材与材料资源 (节材、使用绿色建材) ;室内环境质量 (光环境、热环境、声环境、室内空气质量) 。

在室外环境的绿化中, 智能灌溉系统实时检测土壤潮湿度, 根据检测结果实施灌溉, 不仅满足绿化需求, 并节约水资源。

在节能与能源利用中, 采用有效的遮阳措施和采用用能调控与计量系统是降低能耗的技术要点, 智能遮阳板和电动百叶窗在满足建筑采光的同时, 自动调控遮阳板及百叶窗的角度, 避免因大量的太阳光而增加室内空调负荷, 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而能耗计量和监测是建筑智能化技术节能的重要内容也是进行节能监测与管理的有效手段, 能耗计量监测系统如图1所示。通过能耗分项计量可以详细了解建筑物各类负荷的能耗, 实现目标量化管理, 及时改变不合理的能耗状况, 实现对建筑物用能的科学管理, 提高电能的使用效率, 降低能耗;在提高用能效率方面,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通过对照明、空调、给排水设备的监测与控制, 使其工作在最佳的节能状态, 并根据负荷的动态变化自动调控照度、温度和流量, 提高用能效率;在使用可再生能源方面, 利用智能化技术监测、控制、管理太阳能与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应用系统, 优化其运行, 使其更好发挥功效, 降低建筑能耗。比如太阳能热水监控系统通过监测系统中水位、温度、压力等参数自动控制上水泵、补水泵、热水供应泵、辅助加热装置等设备的启停, 保证正常及阴雨天气的情况下用户热水的需求。

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中, 雨污水综合利用是重要内容。中水回用监控系统对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监视, 自动检测、显示各种设备的运行参数, 实现设备的自动化运转, 使设备始终处在最佳运行状态, 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在室内环境质量控制方面,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通过对照明、空调的监测、控制, 创造健康、适用、高效的建筑环境。在光环境控制方面, 通过自动控制反光板、反光镜、集光装置等自然光调控设施, 改善室内自然光分布, 减少对人工照明的依赖;智能照明系统采用“预设置”、“合成照度控制”和“人员检测控制”等多种方式, 对不同时间、不同区域的灯光进行开关及照度控制, 充分利用自然光, 使整个照明系统可以按照经济有效的方案来准确运作, 降低运行管理费用, 节约能源。在热湿环境控制方面, 空调监控系统有效监测和调控室内的热/湿舒适度和空气质量, 保证用户的健康与舒适, 并节约能源。

3.2 建筑施工技术要点及其智能化技术应用

建筑施工技术要点包括场地环境 (施工场地、降低环境负荷、保护水文环境) 、节能 (降低能耗、提高用能效率) 、节水 (提高用水效率) 、节材与材料资源 (节材、使用绿色建材) 。建筑智能化技术不仅在建筑施工的节能、节水方面发挥作用, 而且在建筑施工信息化管理方面更具有独到的功能。建筑工程管理包括施工质量管理、施工进度管理、施工技术管理等, 过程复杂, 建筑施工信息化管理利用信息技术高效地采集、加工、传递和实时共享管理过程中需要处理的信息, 使建筑施工活动以及项目管理活动流程科学化, 提高施工管理的水平。

3.3 智能技术要点

在《绿色建筑技术导则》中, 绿色建筑的智能技术包括智能技术和智能化系统两个方面。

智能技术包括应用以智能技术为支撑的系统与产品, 提高绿色建筑性能。发展节能与节水控制系统与产品、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智能系统与产品、室内环境综合控制系统与产品等。可采用综合性智能采光控制、地热与协同控制、外遮阳自动控制、能源消耗与水资源消耗自动统计与管理、空调与新风综合控制、中水雨水利用综合控制等技术。由此可见, 在绿色建筑中, 不仅要应用智能化系统和产品, 还要发展节能与节水控制系统和产品, 特别提到智能技术在采光控制、遮阳自动控制、可再生能源利用、室内环境综合控制、能源消耗与水资源消耗自动统计与管理等绿色设施方面的应用。

从功能效益上要求智能化系统“满足用户功能性、安全性、舒适性和高效率的需求”;从功能质量上要求“通信网络子系统、信息网络子系统、建筑设备监控子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子系统、安全防范子系统、综合布线子系统、智能化系统集成等的功能质量满足设计要求, 且先进、可靠与实用。

智能化系统的组成如图2所示。

其中, 公共安全系统包括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和应急联动系统, 应对危害社会安全的各类突发事件, 确保大楼内人员生命与财产的安全。建筑设备管理系统, 一方面实现对温度、湿度、照度及空气质量等环境指标的控制, 创造舒适的环境, 提高楼内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与创造力, 另一方面通过对建筑物内大量机电设备的监控管理, 实现多种能量监管, 达到节能、高效和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的目的。信息设施系统和信息化应用系统, 创造一个迅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良好办公环境, 达到高效率工作的目的。智能化集成系统将不同功能的建筑智能化系统, 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从而形成具有信息汇集、资源共享及优化管理等综合功能的系统。

对比《绿色建筑技术导则》中所涉及的智能化系统的要求可见, 绿色建筑中设置的智能化系统包括建筑智能化系统的主要内容。而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功能满足绿色建筑在功能性、安全性、舒适性和高效率的要求。

3.4 运营管理的技术要点及其智能化技术应用

运营管理的技术要点包括管理网络、资源管理、耗材管理、绿化管理和垃圾管理。其中管理网络是建立运营管理的网络平台, 监视节能、节水的管理和环境质量, 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建立必要的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系统。资源管理主要是节能与节水管理, 实现分户、分类计量与收费, 耗材管理是建立建筑、设备与系统的维护制度, 减少因维修带来的材料损耗。

建筑智能化技术在运营管理方面的应用更为直接, 首先, 智能建筑信息设施系统中的综合布线系统和信息网络系统为运营管理提供网络平台, 建筑智能化集成系统实施对节能、节水的管理和环境质量的监视, 实时采集监测点的运行数据, 在数据中心将实时监测各环节的数据变化通过图表等方式直观展现, 对异常数据及时报警, 通过曲线图、趋势图等对节能、节水和环境质量情况进行分析统计, 根据分析结果优化设备运行, 实现不同控制系统间的联动, 合理分配用能、用水, 实现能源精细管理, 提升建筑节能、节水管理水平;其次,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监视建筑设备的运行, 记录运行时间, 根据记录数据制定设备维护保养计划, 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智能建筑公共安全中的应急联动系统和集成管理系统实现运营管理所要求的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而建筑智能化集成管理系统软件实施绿色建筑资源管理, 内容包括绿化管理、垃圾管理等。

由以上分析可见, 智能技术不仅是绿色建筑的技术要点之一, 而且在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建筑施工和运营管理等方面均可发挥重要作用。

4 结束语

以“绿色”为目的、以“智能”为手段, 节约能源、降低资源消耗和浪费、减少污染, 是建筑智能化发展的方向和目的, 也是绿色建筑发展的必经之路。因而, 建筑智能化的内涵应扩展对绿色生态设施、新能源的监控与管理, 建筑智能化的体系应将绿色生态设施监控和新能源监控纳入建筑设备监控与管理之中, 将绿色建筑运营管理的内容纳入集成系统管理中, 增强能耗分项计量与能耗分析、能源管理等功能。

参考文献

[1]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建设部与科技部.建科[2005]199号.

[2]王娜, 沈国民.智能建筑概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智能绿色建筑 篇4

1.目前环境受到严峻的挑战

在环境与能源问题日趋严重的今天,迈向绿色经济、绿色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成了维护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国家工信部33号令、环保部的环保税法、生态环境部的节能减排与碳资产买卖贷款、财政部对绿色工厂管理人才相关培训预算全额补贴政策 2.先进功能材料

2.1 纤维素是自然界中分布最为广泛的、储量最大的天然可再生资源,具有环境友好、生物相容性、易于改性等优点,被认为未来能源、化工领域的主要原料。2.2.纤维素分子间与分子内存在大量的氢键,难以实现熔融加工以及溶解再生,在以纤维素为原料制备各种先进功能材料的过程中尚存在着巨大挑战

2.2 高效地利用纤维素并拓展其在先进材料领域的应用也是值得重点关注的课题。3.新材料科技产业未来

3.1 必须建立绿色工厂、绿色仓库、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体系 3.2 在绿色工厂为基石,迈向绿色智能制造 4.节能环保暨设备绿色创新效益

4.1 工信部2017年7月份出台,对于先进功能企业,设备必须符合环保要求,如何进行节能减排与改造措施,添加绿色环保设备,可以补助1000万—1个亿

4.2 工信部于2017年对于绿色工厂,每年11月初,可以申请补助最高200万

4.3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通过评价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规定期限内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5%或无形资产摊销175%的优惠。

5.两化融合政策 5.1 工业化与信息化

5.2 ERP+MES+Work Flow+Rule Management,可以降低人力成本30% 6.绿色智能制造学习方向

1.一带一路,扩大欧洲市场(GMBA班成功案例)

2.降低公司对供应商的成功成本5%以上(美的电器等案例、GMBA班成功案例)

3.AI 机器人、大数据、区块链的云监测体系与绿色供应链体系整合,可以降低人力成本30%以上(GMBA班成功案例)

智能绿色建筑 篇5

在3月28日上午的开幕式上,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代表国务院发左贺信,建设部部长汪光焘、副部长仇保兴,科技部部长刘燕华等相关部委领导和一些国外的政府及机构代表等出席这次会议并讲话。

曾培炎副总理在贺信中指出,要“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在建筑的施工和使用全过程中,高效率地利用能源资源,更好地保护生态系统,努力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环境”;同时,”希望中国的建筑师与世界各国同行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人类建筑向智能便捷、节能生态、绿色环保的方向阔步前进”。建设部汪光焘部长在会上就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抓好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工作,作了以“共同应对能源资源环境问题”为题的主题报告。

会上建设部仇保兴副部长等几十位来自国内外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及企业界人士就有关绿色建筑整体设计理论、方法和实例,建筑智能化技术,建筑节能技术,建筑生态环境技术,绿色建材技术及中荷可持续建筑项目启动仪式发表了演讲。最后大会发布《北京宣言》,宣言阐述发展智能与绿色建筑的指导纲领和主要任务,彰显了我国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同与会各国共同致力于发展智能与绿色建筑、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态度和基本观点。

这是智能与绿色建筑领域首次在中国举办的国际盛会,目的是为世界最大的中国建筑市场,构建一个高质量、高水平的国际交流平台,加快推进中国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发展,进一步提升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的整体水平,进而为中国和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人类居住、工作、活动必不可少的建筑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据有关方面统计,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是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施,这些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50%的能量;在环境总体污染中,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就占了34%;建筑垃圾则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40%;在发展中国家,剧增的建筑量还造成侵占土地、破坏生态资源等现象。事实表明,全球建筑界发展绿色建筑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大会指出,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目标是,按照中央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要求,以建筑节能为突破口,通过全面推广智能与绿色建筑工作,争取到2020年.大部分既有建筑实现节能改造,新建建筑完全实现建筑节能65%的总目标,大城市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要争取实现更高的节能水平;基本实现新增建筑占地与整体节约用地的动态平衡;实现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中节水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30%以上;新建建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总消耗比现在下降30%以上。到2020年,中国建筑的资源节约水平接近或达到现阶段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转变建设事业增长方式的成效突出。

展会持续了3天,有10多个国家的120多个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研究机构、设计院所等参展。我国有湖南天泉生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北京西市信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新诺生态供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近百家生产厂商参展。

会议期间,近1500多名来自国内外职能与绿色建筑领域的政府官员、企业家、专家和学者进行了广泛交流.这不仅对中国的智能与绿色建筑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链接

绿色建筑是指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过程)中实现高效地利用资源(能源、土地、水资源、材料)、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绿色建筑业有人称之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

智能绿色建筑 篇6

关键词:智能化科技,助推,绿色建筑

建筑智能化集成系统技术应用的日趋深入, 从而为绿色建筑的建设提供了基础技术条件, 建立建筑能效系统监控平台, 对建筑物实施能效智能化监管, 将有效地提升建筑设备系统的协调运行并优化绿色建筑综合性能。本文作者通过系列示范工程的实践并以“建筑能效智能化监管系统设计技术研究”为专题进行探讨, 从而归理出指导绿色建筑目标要求的智能化设计方法及技术要点。

1 绿色建筑智能化系统核心技术综述

1.1 绿色建筑智能化系统建设要求

建立建筑能效系统运行监控平台, 实施对建筑物进行综合能效管理, 能有效地提升建筑设施系统协调运行和优化建筑物的综合性能, 实现能源更大化的降耗功能, 为绿色建筑的综合性能提供技术保障。

1.2 绿色建筑智能化系统应用目标

基于建筑物的测控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 具有获取、处理、再生等运用建筑内外环境信息的综合智能化, 建立提供高效、舒适、便利和安全的功能条件, 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态及节能行为的可持续性发展建筑。

1.3 建筑智能化系统绿色功效明细

(1) 对建筑设备系统等运行信息进行积累, 并基于历史数据的规律进行分析, 使设备系统在不断优化的管理策略下运行, 以形成更好的环境状态来感知环境。

(2) 对设备运行的各类能耗参数进行监控, 根据建筑物各功能空间的实际需要, 实时地进行系统优化调控;根据具体需求适时地对智能化系统进行系统的配置整改及功能提升, 使各建筑设备系统高效运行, 对建筑物业的管理更合理科学。

(3) 对能耗系统分项计量及统计的数据分析和研究, 进行趋势预测, 从而建立科学完善的有效节能运行模式与优化方案, 以达到良好的降耗功效。

(4) 对机电设备运行监测数据的累积, 通过对系统能量负荷的平衡进行更优化核算, 提供科学有效的运行策略, 为提高建筑的综合性能提供技术保障。

(5) 对建筑能耗设备高效管理和对太阳能、地源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 为实现低碳经济下的绿色环保建筑提供有效支撑。

2 绿色智能化系统技术依据

现行国家和地方关于智能化技术围绕绿色建筑的若干文件提出如下规定:

(1)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50378-2006)

第5.2.5条:新建的公共建筑, 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进行独立分项计量。

第5.2.12条:建筑物处于部分冷热负荷时和仅部分空间使用时, 采取有效措施节约通风空调系统能耗。

第5.6.9条:建筑通风、空调、照明等设备自动监控系统技术合理。

第5.5.14条:设置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 保证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

(2)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GB/T50314-2006)

第1.0.3条:智能化建筑工程建设, 应贯彻国家关于节能、环保等方针政策, 应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实用可靠。

第2.0.1条:智能化建筑——以建筑物为平台, 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 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 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

(3) 《公共建筑节能工程智能化化技术规程》 (DG/TJ08-2040-2008)

第4.1.1条:公共建筑节能工程智能化系统应包括综合采用信息通信、计算机网络、自动化与智能化控制等智能化技术的建筑能效综合管理、空调节能监控、给排水节能监控、变配电节能监控、照明节能监控、可再生能源利用监控和遮阳及门窗启闭节能监控等智能化系统。

第4.1.2条:公共建筑节能工程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 应根据建筑规模、节能精度与效率等目标以及物业管理的需求, 选择配置相关智能化系统及确定各系统节能监控的要求。

3 设计技术流程研究

绿色建筑智能化设计流程一般包括系统可行性前期设计、系统规划方案设计、系统技术设计、系统实施设计等阶段。

(1) 系统可行性前期设计

◆确立绿色建筑工程技术目标;

◆对建筑环境及机电设施等基础建设提出符合监控工艺条件的基础要求;

◆编制绿色建筑智能化系统建设可行性技术报告 (技术及经济) 。

(2) 系统方案设计

◆归理智能化系统基础条件, 依据有关技术规范要求设计;

◆规划项目绿色建筑智能化系统信息构架模型, 确立信息采集装置、通信平台、综合管理的信息处理原则;

◆制定绿色建筑能效智能化监管技术策略。

(3) 系统技术设计

◆树立项目绿色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目标;

◆确立智能化系统的功能、范围、控制响应与精度等综合技术指标;

◆构建智能化系统技术框架及控制策略细则;

◆制定智能化系统测控网络及各控制环节技术的明细要求。

(4) 系统实施设计

◆编制系统技术原理图、网络拓扑图;

◆编制系统通信原理图、电气接口原理图;

◆编制该项目系统监控及受控设备建筑平面布置图、安装图、接线图等;

◆编制系统监控设备分类及控制点位统计表;

◆编制系统信息显示、传输、打印等状态图表;

◆编制系统运行程序技术说明文件。

4 系统设计技术要点

4.1 系统目标设计技术要点

(1) 系统设计:应做好对各类机电设备运行实施绿色监控及优化管理的后续智能化技术配接, 以符合国家对绿色建筑工程的整体要求。

(2) 系统配置:应根据建筑的使用功能、建筑规模、能耗特征及运行管理方式等状况, 落实高效节能及确保建筑生态环境的系列智能化技术措施。

4.2 系统前期设计技术要点

(1) 系统应通过对该类建筑内各能耗设施实施信息采集、显示、分析、处理、维护及优化管理。

(2) 系统应具有实时性、全局性、系统性、制约性的综合能效管理。

(3) 系统应达到建筑内各能耗设施可测控性、能源优化使用及经济性最佳组合。

4.3 系统规划设计技术要点

绿色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构成一般应包括建筑设备能耗信息通信平台、信息采集装置及能效综合管理软件系统, 并建立完善的信息模型和能耗信息的处理措施。

(1) 能耗信息采集装置要求

◆所采集信息应满足建筑物业管理及建筑节能的目标;

◆应分别对空调、给排水、变配电、照明及其他各类能耗设备系统, 采集以数据方式输出并真实反映能源使用、转换以及损耗等运行状况的信息;

◆信息模型应包括冷热源系统;送排风系统;给排水系统;太阳能利用 (光伏发电、太阳能热水) 系统;污水源、江水源、地源热泵系统;变配电系统;照明系统;风能利用 (风力发电) 系统;门窗启闭监测系统;蓄能系统 (冰蓄能) ;回收利用 (雨水收集、污水利用) 系统等;

◆信息模型一般来源于相关工艺图, 但由于工艺信息通常不能准确反映能源状况, 需补充一定的监测信息量, 以完善信息模型并准确反映能源状况。

(2) 信息通信平台建设要求

◆能耗信息采集装置应在采集信息基础上完成信息预处理、分析计算等工作, 并将计算结果反馈给管理平台;

◆能耗信息应能够满足对平台下发指令的响应要求;

◆能耗信息预处理、分析计算等应满足采样的精度和周期要求;

◆能耗信息传输数据应无损失或符合测量精度。

(3) 能效智能化监管分析、测试和控制模式等功能要求

◆可对建筑内所采集的各能耗设备实时运行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实现综合管理;

◆根据区域、类别、时段用户的需求, 对能源信息进行汇集、统计、记录等功能;

◆具有CO2排放分析、冷热负荷分析、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分析和区域能耗统计分析等功能;

◆按降低能耗的管理规程及提高设备能效的运行程序, 对能耗设备、设施进行优化性能的提示及具有实时反馈运行限额、提示调整负载分配的功能;

◆能对各能耗设备运行的实时基础信息、分析控制信息进行数据记录和资料存储;

◆具有实现后台调用和分析功能, 仿真测试模块的功能 (采集对象的仿真环境要求可通过硬件模拟, 实现测试数据采集、预处理、分析计算等反映信息采集装置的响应能力和精度保证的能力;采集对象的模型应包括新风机组COP计算模型、冷热源传输系统输送能效比计算模型、冷热源COP计算模型、PID控制模型、基于性能曲线的I/O控制模型。模型的计算精度与采集精度应给出相应的计算推导, 以确保控制计算响应与精度要求;采集信息的传输及真实性验证仿真环境, 应通过硬件传输手段对测试采集处理数据的传输效率及数据的真实性验证。信息采集装置应在本地存有不少于24小时的原始数据及预处理后的数据结果, 信息采集装置和管理平台应能同时打印、存储和显示传输的数据, 作为验证数据真实性的依据;能源管理平台仿真环境, 应能接受信息采集装置传输的数据, 并针对数据类型进行管理、存储和显示) 。

4.4 系统技术设计技术要点

(1) 绿色智能化系统的测控网络及各控制环节技术的关键, 是系统的功能、范围、控制响应与系统精度等综合技术指标, 以及具体工艺控制策略及方法。

(2) 采集信息的信息预处理工作, 应符合基本的采样理论要求, 满足采样的精度和周期要求, 并对因设备精度带来的采样误差进行处理。

(3) 采集信息的分析计算工作, 应能满足基于性能曲线的I/O控制、PID控制的要求, 并对因分析计算带来的误差进行处理。

(4) 采集信息的结果反馈工作, 应能满足数据无损失传输到管理平台, 能够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性, 同时宜在信息采集装置 (本地) 保留一定时间的原始数据作为验证数据。

(5) 信息采集装置, 应能够根据管理平台下发的指令做动态响应, 包括模糊控制、比例控制等节能控制措施, 同时采集设备运行状况的反馈信息。

(6) 能耗管理控制策略及方法, 应根据负荷时间表进行基于负荷管理和功能服务时间表协调的控制。

(7) 能耗管理控制策略及方法, 应根据工艺状态在工艺参数的允许范围内进行节能优化控制。

(8) 能耗管理控制策略及方法, 应基于模型的节能控制、新风机组COP计算模型、冷热源传输系统输送能效比计算模型、冷热源COP计算模型、水泵等功率环节的PID控制模型、性能曲线的I/O控制模型进行节能优化控制。

4.5 系统实施深化设计技术要点

为了有效指导绿色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实施, 必须提供完整的技术文件, 文件包括技术原理图、网络拓扑图、系统通信原理图、电气接口原理图、系统监控及受控设备建筑平面布置、安装、接线等图、系统监控设备分类及控制点位统计表、系统信息显示、传输等状态图表及系统运行程序技术说明文件等。

5 结束语

绿色建筑与智能建筑的融合发展 篇7

1 我国建筑节能的目标

建筑活动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环境影响最大的活动之一, 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日益显现、节能呼声的日益高涨, 其中, 占总能耗约一半甚至更高的建筑及建筑节能, 自然受到了特别的重视。1992年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与会者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由此渐成一个兼顾环境与舒适健康的研究体系, 并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实践中推广, 成为当今世界建筑发展的方向。各发达国家推出各种强制性的节能措施, 通过分阶段提高节约标准, 每次均在原能耗基础上推进再节约50%, 目前发达国家的建筑节能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国外发展绿色建筑的宝贵经验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 绿色建筑概念开始引入我国, 作为先行的建筑节能工程从点到面逐步扩展。我国政府对推广绿色建筑工作非常重视, 号召并动员全社会参与绿色建筑活动, 制定了国家推进实施的鼓励和扶持政策。我国建筑节能分两个阶段的目标:

第一阶段目标:从2005~2010年, 全面启动建筑节能和推广绿色建筑, 平均节能率达到50%, 沿海省份及大城市则要达到更高的标准。

第二阶段目标:从2010~2020年, 进一步提高建筑节能标准, 平均节能率要达到65%, 东部地区要达到更高的标准。这意味着在今后15年内, 一些建筑的节能率要达到75%的标准。

2 我国智能建筑的发展

1984年在美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座名为“都市广场”的智能建筑, 它的出现是人类建筑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建筑的“智能化”主要是指在建筑物内进行信息管理和对信息综合利用的能力, 这个能力涵盖了信息的收集与综合、信息的分析与处理以及信息的交换与共享。低投入、高回报, “高效、舒适、便利、安全”的声誉, 是房地产商们非常热衷于投资智能建筑的建设。据资料介绍, 目前发达国家的智能建筑占新建筑的90%以上, 并在已有建筑改造中普及智能建筑。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 我国掀起的房地产热潮, 各种智能建筑如雨后春笋, 市场的需求以及有关各方面的热炒为中国智能建筑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和动力。智能建筑是建筑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已成为21世纪房地产投资开发的主导方向。智能建筑正是当代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建筑产业的本身, 带动产业优化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最典型、最具体、最直接的体现形式。

我国智能建筑高速发展的速度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的宏大, 技术质量的提高比数量的增长更加瞩目。建筑智能化技术从单一功能专用系统发展为一体化集成管理系统, 它能够把现有的高新技术, 巧妙灵活地运用在各类建筑物的系统中, 充分发挥其作用和潜力。特别是基于互联网和物联网集成的应用, 已经从简单的状态信息组合和基于监控的处理, 发展到基于内容的处理和融合, 以及基于虚拟现实与多媒体技术的人机接口。系统的开发也不再面向过程, 而是面向数据、面向对象。

3 绿色智能建筑的整体性

有一点必须明确, 绿色建筑指的是广泛利用建筑智能化技术和高科技的、节能环保的现代建筑。古代那种结构简单、就地取材、建造粗犷, 没暖气没空调、缺少现代办公设备和家电等自动化、智能化设备的原始建筑, 虽然是“绿色的”, 但并不是今天人们所提倡的绿色建筑。

换言之, 当今的现代建筑主流, 不论是绿色建筑, 还是智能建筑, 其主要特征都是强调建筑中人的空间、材料的设计理念、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谐体系。即在现代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 最重要一条就是要处理好人—机—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三者之中, 人是主体, 机是指建立在建筑平台上的智能化系统, 建筑环境是平台, 又是处理的客体。

3.1 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的辩证关系

绿色技术属于建筑环境平台, 是建筑技术的范畴, 而智能技术属于信息技术的范畴, 建筑环境平台和智能化系统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现代建筑。绿色建筑与智能建筑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我们碰到的建筑与智能的关系上, 建筑与智能是一对矛盾, 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一方面绿色观念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导致对建筑布局从形式到内容的一场巨大冲击;另一方面衡量建筑智能化系统成功与否, 主要看系统整合集成是否符合用户的需要。建筑做不好, 不能达到绿色节能、低碳环保、健康舒适的要求, 那么智能就很难做好。反之, 建筑做得再好, 没有适应信息时代的智能化系统, 那么, 这座建筑就会徒有其表, 无法为人们提供足够的功能。

绿色与智能是建造现代建筑必然的统一, 是构成现代建筑不可缺少的矛盾体的两个方面, 从总体上来看, 虽然智能建筑不一定是绿色建筑, 但现代绿色建筑就一定是智能建筑。建筑智能化技术是绿色建筑的一部分, 它是实现绿色建筑的技术手段, 而建造绿色建筑才是智能建筑的目标。

目前令人忧虑的现状是:作为绿色建筑工程的建筑师们, 不想或不屑于去管智能化设计。而另一方面, 计算机、网络、自动化、通信专业的技术专家和工程师们对智能建筑的理解相当浮浅, 又很少想到建筑环境平台, 甚至根本不提绿色建筑的功能要求。这两种普遍存在的片面看法都会造成绿色建筑与智能建筑两者的脱节。

3.2 绿色智能建筑的整体观念

为了克服目前比较普遍存在的绿色建筑与智能两者脱节的问题, 在进一步提高现代建筑节能环保效率, 切实达到我国建筑节能两阶段目标要求的同时, 又能确保“高效、舒适、便利、安全”等功能的完美实现, 现代建筑从建筑规划设计开始就有必要将绿色建筑与智能建筑两者有机地融合到一起, 以形成绿色智能建筑的整体观念。

绿色智能建筑首先是低能耗建筑, 提高建筑节能水平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与建筑设备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模式息息相关。建筑智能化就是通过技术实现建筑节能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比如:运用楼宇自控系统的节能策略, 提高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控制精度, 加强空调设备最佳启停控制, 搞好新风量节能控制, 优化控制算法进行节能控制等。绿色智能建筑集成系统既包含了绿色建筑的基本要素, 又包括了智能建筑大多数的主要子系统。绿色智能建筑充分体现了人类建筑技术与智能化技术的完美结合, 它把现代绿色建筑的基本要素与智能建筑技术高度集成融合在一起。

简言之, 绿色智能建筑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高科技手段的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 就是要采用智能化技术, 有效利用可用资源, 以提高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它真正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多重理念, 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要求, 顺应了时代潮流。

信息技术的内容和范围非常广泛, 实际应用到绿色智能建筑的信息技术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人们把这一部分称为建筑智能化技术。绿色智能建筑内涵的实现是以智能化技术为基础, 即建筑智能化技术是绿色智能建筑的核心技术。而建筑智能化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 它是实现绿色智能建筑功能的主要技术手段, 也是成功建造绿色智能建筑的关键技术。绿色智能建筑的整体观念, 无疑对从事建筑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熟练地应用建筑智能化技术, 建筑师们应当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发布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要求, 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 成为既懂专业 (建筑) 技术, 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3.3 绿色智能建筑的系统集成

绿色智能建筑规划设计的核心是整合设计和系统集成, 可以说没有系统集成的绿色智能建筑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智能建筑。在实践中, 绿色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是指充分利用各种技术和各个子系统的特点, 以系统、全面、全局的观点进行整合设计, 使所有的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取长补短、协同动作, 从而使建筑的舒适度与建造成本之间达到最佳状态, 既能减少系统投资, 又能大幅度地降低能耗。

绿色智能建筑的集成系统将各种绿色基本要素和不同功能的建筑智能化子系统, 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集成, 以形成具有能耗监控、信息汇集、资源共享及优化管理等综合功能的系统。其中绿色基本要素集成主要包括节地与室外环境子系统、节能与能源利用子系统、节水与水资源利用子系统、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子系统、室内环境质量与运营管理子系统等。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则建立在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机房工程和建筑环境等各子分部工程的基础上。统一构建的绿色智能建筑集成系统通过对建筑物和建筑设备的自动检测与优化控制, 实现能源分项管理、能耗监控管理、能耗分析审计和动态能源管理, 以及信息资源共享、优化管理和对使用者提供最佳的信息服务, 使绿色智能建筑达到投资合理、适应信息社会需求, 并具有安全、舒适、健康、高效、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等特点。

一体化系统集成 (简称系统集成) 是绿色智能建筑在最大限度上发挥各种技术, 包括绿色技术和智能化技术优势, 即把现代绿色建筑的基本要素与建筑智能化技术高度集成融合在一起的关键所在。因此, 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的绿色智能建筑, 其技术的应用首先强调技术的综合一体化集成。

绿色智能建筑集成系统通过数据管道技术将异构于各子系统的数据信息传送到一个公共的数据库系统中, 完成了基本数据记录的工作, 为其他系统分析这些数据信息提供了基本准备工作, 并综合各子系统最核心的数据信息, 进行统一管理、分析、报表和决策分析, 由此可简化系统管理的程序, 提高管理的效率, 实现高效管理。

4 绿色智能建筑基本特征

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人关注的重要问题。一方面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建设的实践为我们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两门高度相关的建筑科学与智能化技术的集成融合, 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是通过建筑领域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自然生态问题、新能源应用, 以及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技术问题的解决, 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老百姓的办公和居住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 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绿色智能建筑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正逐步成为我国建筑工程建设的核心。

绿色智能建筑基本特征的内涵主要体现为两方面:

(1) 社会内涵:主要指绿色的理念, 强调环保节能、健康、舒适、高效和安全, 包括建筑物整体规划设计和精细化管理的指导思想、体系结构模式、经营管理信念、价值观念、制度体系、行为规范等。注重建筑物的基础设施、环境的综合节能和环境的整体安全, 以及绿色智能建筑系统结构、网络信息共享平台与建筑智能化技术的演变, 为适应这些演变而采取的相关建设理念与策略, 如:绿色智能建筑的等级评估、系统集成体系结构、合理规划布局与系统融合构建等。

(2) 技术内涵:主要指绿色环保技术和建筑智能化技术, 其中绿色环保技术包括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减排、环境保护, 以及新能源开发、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能源利用方式的转变等各种行之有效的节能环保技术;建筑智能化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图像显示技术、综合布线技术、视频监控技术、智能 (IC) 卡技术、云计算服务与物联网支撑等。绿色智能建筑需要具备及时响应建筑物内部和外部环境动态变化的能力, 达到“智慧”状态, 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 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

5 系统集成是绿色智能建筑的关键技术

不管是强调社会内涵还是强调技术内涵, 建设绿色智能建筑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建筑物本身的优化。在当今的信息时代, 为人们提供工作和生活环境的现代建筑, 汇聚了大量的信息资源, 在各种业务与互联网结合得日渐紧密的同时, 不仅要对内部用户提供支持, 还要对外部用户提供各种形式的信息服务。现代建筑每年要耗费掉大量的电力资源, 随着环保节能理念的深入人心, 建设绿色智能建筑已经成为所有用户的共识。

整合设计思想和系统科学原理共同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基本规律:绿色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度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技术, 是绿色技术和智能化技术优势的关键所在。因此, 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的绿色智能建筑, 其技术的应用首先强调技术的综合一体化集成。如果将绿色智能建筑全生命周期思想看作是一种纵向整合考虑的话, 那么技术集成系统的提出则是整合设计概念在横向技术组织方面的一种体现。所以, 在绿色智能建筑的设计中, 不仅要体现其在全生命周期方面的作用, 同时也要考虑通过技术集成系统提高建筑环境表现方面的价值。更为重要的是, 如果不把绿色智能建筑看作一个大系统, 不从整体性出发把建筑的整个系统的各部分联系起来考虑, 而孤立地提高大系统中某部分或某些子系统的效率, 往往会使整个大系统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 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贯彻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推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传统建筑模式向节能、低碳、舒适的绿色建筑方向转型, 国家和地方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在政策宣传、舆论引导和强制性规范标准的共同作用下, 绿色建筑理念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执行, 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及建筑设备生产商在各自领域内均加强了节能环保措施的推行力度。

建筑节能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 涵盖了

的效率降低, 造成经济上的损失。

以往给人的印象是:绿色建筑是昂贵的, 走的是贵族路线;而智能建筑的特点是低投入、高回报, 走的是平民路线。对于绿色智能建筑来说, 在绿色建筑引入了建筑智能化技术, 特别是采用了能耗监控系统、动态能源管理系统等现代自动控制设备, 能对建筑的舒适度与能耗进行自动、高效、实时控制, 使整个建筑一下子变得聪明起来, 成为“慧惠”建筑。而建筑物的舒适度与建造成本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 采用智能化技术实现舒适度与建造成本之间的平衡, 就可以达到降低绿色智能建筑建造成本, 实现其“平民化”的目的。

建筑、结构等专业的被动节能技术, 以及暖通、给排水、电气及智能化等专业的主动节能技术。被动节能技术主要指借助建筑材料特性, 采用自然采光、通风和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遮阳、蓄热和雨水入渗等措施, 即采用非机械、不耗能或少耗能的方式, 实现降低建筑能耗的目的。被动节能技术的重点是为优化建筑设计和低耗能围护结构而研发的。被动节能技术的重点领域为低耗能围护结构的研发。建筑主动节能技术包括可再生能源的主动利用;暖通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照明系统的智能控制;建筑室内环境的监测和控制;建筑综合能效的分析和管理。由于我国

智能绿色建筑 篇8

1 智能建筑发展综述

1.1 智能建筑概念及特点

智能建筑的概念最早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它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而出现的一个新概念。我国《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对于智能建筑的定义如下:“它是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于一体,并将其进行优化组合,向使用者提供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空间环境”。在国际上,目前普遍认可的是美国智能建筑学会(AIBI)对智能建筑的定义:“智能建筑是将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四个要素进行各自优化、相互联系、全面综合,并最终达到最佳组合,以获得高效率、高功能与高舒适性的建筑”。智能建筑采用的是系统集成的方法,将多个专业有机结合,具有多学科综合、多技术集成的特点。首先,智能建筑依托于智能计算机技术对建筑内的各种设备进行控制管理,同时为使用者提供各种相关业务活动;其次,智能建筑充分使用通信和信息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高效管理,为使用者配置运行可靠的通讯系统和信息服务;第三,智能建筑将建筑物智能化的三大系统,即建筑物自动化系统(BAS)、办公自动化(OAS)及通讯自动化系统(CAS)与建筑艺术进行有机结合,打造出安全、高效、舒适、便利以及运行合理的建筑。

1.2 智能建筑国内外发展概况

智能建筑最早于美国发展起来,1984年建成的美国康乃狄格州哈特福特市的“城市广场”是世界公认的第一栋智能建筑。这栋38层的商用大楼总面积近19万m2,大楼内设备自动化,最新型的照明、空调、电梯以及消防设备等均由电脑控制,形成功能的连续性,达到整体功能的综合与统一,开创了智能建筑的先河。

日本智能建筑的发展略晚于美国,日本的第一幢智能大厦于1985年建成,这就是位于东京的“本田青山大厦”。在此之后,英国、法国、加拿大、瑞典、德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先后建成具有本国特色的智能建筑。目前,很多国家已把建筑的智能化列入城市市政规划,美国设有全球性的智能建筑协会,日本的“智能化街区”“智能化大厦群”“智能化国际信息城”计划,新加坡的光纤智能花园计划,韩国的“智能半岛”计划等,描绘了未来建筑智能化的草图。

在我国,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智能建筑也逐步发展。在1995年,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通信工程委员会发布了《建筑与建筑综合布线系统和设计规范》,同年,上海正式颁发了地方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它根据不同的需求,把智能建筑划分为三级,为智能建筑规划、设计和施工提供了依据。我国建设部在1997年颁布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管理暂行规定》,在1998年10月又颁布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和系统集成专项资质管理暂行办法》以及与之相应的《执业资质标准》两个法令。国家级规范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智能建筑的发展已步入正轨。

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广州、深圳、上海、北京建成一批智能大厦,包括:北京发展大厦——智能建筑的雏形、广州国际大厦、北京国贸中心、上海博物馆、上海金茂大厦、中华世纪坛、八一大厦、中国电信指挥中心等。

2 国内外绿色建筑发展综述

2.1 绿色建筑概念及特点

绿色建筑的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的发达国家首先提出的,而在现在的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我国颁布的第一部有关绿色建筑的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提出了绿色建筑的定义: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2]。当某一建筑被称为绿色建筑,一般而言需要具备几个特点:首先,该建筑在保证建筑使用功能、舒适性的前提下,维持较低的能耗水平;其次,该建筑强调建筑与当地资源、气候、人文的协调性,重视与环境沟通,建筑与外部环境和谐共生;第三,该建筑在设计之初就尽可能采用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并且材料尽量就地取材,在全生命周期的思考层面减少能耗。

2.2 绿色建筑国内外发展概况

国际上对于绿色建筑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把生态学和建筑学两词合并为“Arology”,提出了著名的“生态建筑学(绿色建筑)”的理念。1969 年,美国景观建筑师伊恩·麦克哈格的著作《设计结合自然》的出版,标志着绿色生态建筑的真正诞生。而在70 年代石油危机后,工业发达国家开始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建筑产业作为能源消耗非常高的一个行业,其与相关的节能研究也逐步发展,而节能建筑作为绿色建筑的前身应运而生。到了80年代,节能建筑体系的发展日趋完善,发达国家的节能建筑已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到了90年代,绿色建筑的理论研究开始走入正轨。

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我国的绿色建筑行业发展起步较晚。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十分贫乏,因此,政府对于绿色建筑的发展非常重视,我国绿色建筑也随之稳定快速发展。我国已经颁布和实施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等绿色建筑相关的评价体系。

3 绿色建筑设计与智能建筑技术的相互应用

绿色建筑与智能建筑的关系可以称之为相辅相成、互为支撑。简单说来,智能建筑是绿色建筑的技术支撑,绿色建筑是智能建筑的目标。建筑智能化技术可以使得绿色建筑的目标更为快捷、高效、系统的实现,而打造绿色建筑才是建筑智能化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确定,智能建筑一定是绿色的、生态的建筑。智能建筑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遵从系统工程建设的规律,从工程初步设计阶段、工程深化系统设计阶段、智能建筑工程施工阶段、试运行阶段、系统维护优化阶段直至最终建筑拆除,形成了建筑的全生命周期。

而一栋智能建筑想实现绿色节能的目标,在其初期规划设计时就需要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进行考虑,也就是说,采用全生命周期的概念,在工程的各个阶段,用最少的花费,用最优的方法,达到该建筑各项功能的最佳实现。具体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表示:首先,考虑建筑使用功能最优化,即建筑使用者的舒适性。对于建筑使用者来说,建筑物内在功能品质优化,工作或生活空间环境的舒适度提升,是对智能建筑的基本需求;其次,建筑内部二次组织的灵活性。换言之,就是智能建筑的每个组成部分,以及建筑中使用的各类设备,都需要有二次组织的功能;第三,最大程度的建筑节能效果。一栋能耗很高的建筑是绝对不会被称为智能建筑或绿色建筑的,采用智能建筑技术的建筑可以多方面的对建筑能耗的降低起着关键的作用;第四,与环境和谐共生的能力,即环境保护的可持续性。对于可持续性,国际建协(UIA)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份文件中有一段较公认的提法:“就其最高广义而言,可持续性所涉及的是一个社会、一个生态系统或任何一个不断发展的系统在永久的将来都能继续有效地发挥其正确的功能作用,而不会受到那些关键性资源的耗尽或过负荷的强迫而衰退”。

4 现代绿色智能化建筑的发展及其前景

在我国,绿色智能化建筑的发展需要解决如下问题:

1)社会整体认知:在我国目前的建筑行业中,对于智能建筑与绿色建筑的关系认识相对较为狭窄。大多数人普遍认为具有自动化控制功能的建筑就是智能建筑,把智能建筑定义在狭义的弱电系统与建筑结合上,并未意识到智能建筑的生态与可持续特性。因此,普及智能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使智能建筑实现与环境协调、互相促进、和谐共存,是目前我国绿色智能化建筑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2)绿色智能化建筑经济性问题:在我国,建筑智能化费用相对较高。这一方面是由于智能化设备大部分为进口产品,标准不一致,价格较贵;另一方面在于投资商、物管企业和业主对于智能化建筑运营管理水平不一,这也很大程度上妨碍了智能建筑在国内的发展。因此,引进欧洲先进的设计思想与理念,特别是对于智能建筑经济测算相关技术结合我国国情的优化,对于促进绿色智能化建筑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绿色智能化建筑的评价标准:我国的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的评价是各自独立的,绿色建筑评价国家标准已经实行并且有了较为成熟的体系,而智能建筑则没有完善的评价标准。因此,若可以将建筑智能化技术评估体系纳入到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之中,则可以对绿色智能化建筑进行综合性的整体评价。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绿色”“生态”思想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主导。而智能化技术是绿色建筑的核心技术支撑之一,绿色智能化建筑是具有调节、控制、管理、规范、优化建筑与生态系统关系、人与建筑关系、人体行为与生态系统的综合体。可以相信,随着绿色智能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在不久的将来,绿色智能建筑必将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智能与绿色建筑文集》编委会.智能与绿色建筑文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王长庆.绿色建筑技术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智能绿色建筑 篇9

1.1 绿色建筑:

2006年由建设部与质检总局联合发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我国第一部从住宅和公共建筑全寿命周期出发,多目标、多层次对绿色建筑进行综合性评价的推荐性国家标准。该标准提出了绿色建筑“四节一环保”的概念,并将我国绿色建筑由低到高划分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三个等级。2012年5月6日,财政部和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首次以正式文件形式提出我国未来绿色建筑的发展目标,明确到2020年,我国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过30%。绿色建筑要求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并实现保护环境目的。

1.2 智能建筑:

20世纪80年代,人类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变革,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引起了人们极大关注,信息资源成为社会的主要资源,数字化技术快速成熟,大大提高了社会效率,智能建筑应运而生。目前“数字化城市”已在很多城市进行了实践,有人甚至提出了、“数字化地球”。世界上第一栋智能化建筑在1981年产生于美国,我国第一座智能建筑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据预测,本世纪将有一半以上的智能化建筑在中国建成。

1.3 发展趋势:

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的概念都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也是人类智慧、社会生产力进步的必然产物,二者的有机结合是实现人类更高理想的必然趋势。承载着高新技术的智能建筑给人类带来安全、舒适、高效环境的关键是要综合运用现代科技,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集约化的建设与设计,既要合理利用现状资源,又不破环自然环境,向绿色建筑方向发展,才能够实现智能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把融合了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技术的建筑称为“绿色智能建筑”。

2 绿色智能建筑的基本要求

2.1 区位要求:

绿色智能化建筑要求周边的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安全设施齐全,同时满足建筑良好的物理环境。

2.2 规模要求:

绿色智能化建设有很强的针对性,各个行业要求不同,但应有一定的规模效益,一般是20000平方米以上的建筑才会更好的体现经济、适用原则,更能够发挥社会效益。

2.3 投资要求:

比正常的建筑投资增加10%-15%,但可以通过低能耗建筑运行费用的降低进行弥补,合理周期应该在5年左右。

3 绿色智能建筑的设计要求

3.1 建筑方案

(1)宜采用框架、框剪、钢结构形式,以开敞空间为主,大开间利于各功能区的灵活布局,远程会议室要有吸音设施。(2)有良好的视觉环境,形体简洁美观,立面色彩宜人,内部空间舒适,尺度合理。(3)为综合布线及功能用房留有足够的空间,如配线间、设备间、强弱电竖井和管道敷设空间等。(4)有一定的层高,保证屋内净高不小于2.6米,走廊净高不小于2.3米。(5)采用屋顶绿化,合理安排太阳能位置。

3.2 建筑外围护结构

3.2.1 外围护结构节能设计应符合国家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如果节能目标高于国家和地方标准,应在设计时计算节能效率,应控制体型系数及窗墙面积比达到国家和地方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不宜在北向、西向设置大面积玻璃窗。

3.2.2 外墙外保温、隔热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1)应选用外墙外保温或夹心复合保温体系,可在外墙表面使用热反射性涂料。(2)非采暖房间与采暖房间之间的隔墙应设置保温层。

3.2.3 屋面的保温、隔热设计宜选用以下做法:(1)公建平屋面宜选用倒置式屋面做法,宜选用浅色屋顶体系或热反射型涂料。(2)住宅屋面宜考虑通风降温措施,坡屋面宜设置阁楼层,平屋面宜设置架空层。(3)宜采用屋顶绿化及其他屋面遮阳措施。

3.2.4 地下室为车库等不采暖房间时应在地下室顶板设置保温层,首层架空的建筑及其他悬挑部位房间的底板应考虑设置保温层。

3.2.5 在设计时应考虑以下措施提高外窗、幕墙的热工性能:(1)外窗的气密性应达到《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监测方式》GB/7106规定的4级要求,幕墙的气密性应达到GB/T7106中规定的气密性标准的3级要求。(2)外窗的开启方式及施工做法应保证建筑的气密性。(3)玻璃幕墙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宜设置呼吸式玻璃幕墙,宜采用真空玻璃、中空玻璃添以惰性气体等技术。(4)可采用在玻璃窗外侧刷透明隔热涂料或粘贴透明反射膜等措施。

3.2.6 应采用阻断热桥、避免结露的措施。外墙出挑构件及附墙部件等热桥部位应保证保温层闭合,窗口外侧四周墙面应采用保温材料处理,铝合金窗和幕墙应选用断桥隔热型材。

3.3 建筑室内环境

3.3.1 建筑遮阳

(1)在进行遮阳设计时,宜发挥利用玻璃材料的遮阳性能,建筑的西向和南向的外窗及玻璃幕墙、玻璃采光顶应采用外遮阳措施,优先采用可调节式外遮阳。(2)设置遮阳措施的同时应满足有日照要求的房间的日照标准。(3)结合景观设计,在建筑的西向与南向种植高大乔木以及各种墙面绿化宜采用绿化措施,利用植物进行遮阳。

3.3.2 日照与采光

(1)规划与单体建筑设计时,应使用日照软件模拟进行日照判断。住宅建筑应满足《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以及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中日照标准的要求。(2)建筑设计时,应依照《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2001的要求,进行窗地面积比计算。窗地面积比较小时,应进行该房间的采光系数计算。(3)宜采用多种措施加强建筑内部的自然采光。如采用中庭、天井、屋顶天窗等加强室内自然采光,在外窗设置反光板、散光板,将室外光线反射到进深较大的室内空间,使用导光管等技术,将阳光从屋顶引入室内。(4)宜采用多种措施加强地下空间的自然采光。如将地下室设计成半地下室直接开窗采光通风,在地下室设计下沉式庭院,或使用窗井、采光天窗来自然采光通风,地下室设置导光管(井)自然采光(通风)。

3.3.3 通风换气

(1)建筑群体布局时,宜使各建筑的主要立面应向夏季主导风向,主要房间宜避开冬季主导风向。(2)建筑物的平面空间组织、剖面设计和门窗的设置,应有利于组织室内自然通风。当夏季室外空气温度不高于28℃时,宜先采用自然通风降温措施改善室内热环境及空气质量要求,在夏季高温时,应避免热风大量侵入室内。(3)窗户开启面积应符合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及相关类型建筑的设计规范中的规定。(4)开窗位置应有利于形成穿堂风,宜选在周围空气清洁、灰尘较少,室外空气污染小的地方,高层建筑应考虑风速过高对窗户开启方式的影响。

3.3.4 隔声与降噪

(1)总平面设计时,可将对噪声不敏感的建筑物排列在小区外围,交通干线不应贯穿小区,建筑如果离城市主干道较近,应加强墙体、窗户的隔声性能,可使用阳台板、广告牌阻隔交通噪声。(2)建筑平面布局时应避免高噪声敏感的房间相邻,条件允许时,宜将噪声源设置在地下。(3)选用低噪声设备,在系统、设备、管道(通风)和机房采用有效的减振、隔震、消声措施,选用低噪声灯具。(4)民用建筑主要用房的室内背景噪声应符合GBJ118-88中室内允许的噪声级要求,未在GBJ118-88规范中明确的建筑类型,应按照该建筑类型的相关规范执行。(5)墙体隔声性能应符合GBJ118-88的规范要求,楼板撞击声隔声性能应符合GBJ118-88中的要求,可采取浮筑楼板、弹性吊顶、阻尼板等措施,加强撞击声隔声性能。(6)住宅(包括宿舍)、学校、医院、旅馆的门厅和走廊的墙面和顶棚宜采用有吸声材料,大型建筑(车站、体育场馆、商业中心)等的室内设计时,应采用吸声顶棚降低人为噪声,在容积大于400m3且流动人员人均占地面积小于20m2的室内空间,吸声顶棚面积应不小于顶棚总面积的75%。

3.3.5 室内空气质量

(1)所有建筑材料的放射性、有害物质的检测报告应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2)人员密集和人员密度变化较大区域宜设置空气质量监控系统。监控系统应能够检测进、排风设备的工作状态,并宜与室内空气污染监测系统关联,实现自动通风调节,并对室内主要功能区的二氧化碳、空气污染物的浓度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污染物浓度超标应实时报警。(3)复印间、试验室等污染房间应设置单独的排风装置。(4)公共建筑应设置带有独立通风系统的单独的吸烟室。(5)在室内装修设计时,宜进行综合污染物含量计算,避免过度装修,应少用人造板材、胶粘剂、壁纸、化纤地毯等,禁止使用无合格报告的人造板材、劣等胶水等不合格产品,不应使用添加甲醛树脂的木质和家用纤维产品。

3.4 无障碍设计

(1)建筑设计时,各部位的设计均应符合《城市道路与建筑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的规定。为行动能力低下的居民提供回归和参与社会的可能。(2)新建的住宅建筑宜全部按照无障碍的模式设计建造。以较低代价和较多方便应对随机事件的发生。(3)在人员密集的体育建筑、观演建筑等公共场所,应重视陪伴席位数(车位)与无障碍席位(车位)数比例。(4)无障碍设施及通道附近应设国际通用的无障碍标识牌。(5)公共场所的无障碍设施应一次建设到位,不得二次设计、二次施工。

3.5 建筑节材

(1)作为装饰的飘板、格栅、构架等建筑构件应结合遮阳、导风等功能进行设计,结合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进行设置,不宜设置大量纯装饰性构件。(2)在选择建筑材料时,立足于建筑全寿命周期的考虑,终期时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最低依赖。结构、墙体、门窗等建筑材料宜使用可再循环、可再利用材料。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商业建筑考虑到室内分隔的灵活性,宜使用轻质可重复利用的灵活隔断。(3)根据当地的实际产能和产业发展空间,因地制宜,选用利用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材,并保证其符合使用性能安全、环保等相关要求,如:海泥砖、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墙体材料,麦秸秆等制作的装饰材料,废纸等为原料制成的保温材料,废弃塑料制作的设备管材。(4)部品化生产始终应是生态城市的重要产业和建设方式。增加工业化产品的使用,减少现场作业,并应:更多地采用工业化装配体系,更多地采用干式施工方法,砌筑、抹面砂浆应选用商品预拌砂浆,建筑用的现浇混凝土应选用预拌商品混凝土。(5)在保证建筑质量的前提下,建筑材料应优先使用300km以内的地方材料。无论建筑的主体结构还是分部构建均优先选用地方材料,核算300km、500km以内建筑材料占建筑总用量的重量比,建筑采用木结构或大规模(计重占30%)使用木材进行装修时,应提供有效的采伐相关证明或法定的代偿措施。(6)土建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施工。

参考文献

[1]赖国庭,吴成东《.智能建筑的未来》,中国工控网,2011-11-24.

[2]卢求.欧洲生态智能办公建筑发展趋势[J].智能建筑,2005,(06).

[3]程大章.智能建筑理论与工程实践[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6.

智能电网“点燃”绿色生活 篇10

为了应对这一难题,南京市政府早前投入一亿元用于河西青奥智能电网示范区的建设,完成了8个青奥智能电网示范区项目,可实时监测电网线路和设备运行情况,及时消除电网簧全隐患。一旦发生故障,故障点排查、隔离的平均时间由以往1个小时缩短到10分钟以内,故障抢修时间平均减少1小时,示范区供电可靠率达到99.999%。据悉,这一新应用成功后将向全社会全面推广,预计将惠及南京市300多万用户。

智能电网,大家听起来可能多少会有些陌生,或者觉得遥不可及,但实际上它已经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平日里常说的智能家居、智能家电等郝需要仰仗它,它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用电体验。

建设智能电网,推动了我们家庭生活模式的变革:在下班回家之前,在办公室只要轻点鼠标,指令信息就会传回“智能家电信息中心”,洗衣机开始工作,电饭煲开始煮饭,热水器开始烧水,等人回到家中就坐享其成。这样的生活不再是梦想,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智能小区里均可以实现。

这是发展“智慧城市”的应有之义。提起“智慧”,很多人马上联想到很多令人眼花缭乱的新鲜科技,然而比起其它方面的智慧化,电网的智能化无疑是动作最大,阻力最大,也是未来带给人类最多环境和经济方面实惠的工程。因为对于现代发展来说,能源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它成了很多国家发展的关键优势或主要瓶颈。

发展智能电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现代信息技术在电网中得到广泛深入的应用,极大提升了电网的智能化水平。同时,为抵御日益频繁的自然灾害和外界干扰,电网也必须依靠智能化手段不断提高自身的安全防御能力和自愈能力。

2009年5月,国家电网公司发布了“坚强智能电网”发展战略。同年,国家电网公司正式启动了电网智能化规划编制、技术标准体系研究与制定等一系列工作。根据规划,2 009年至2020年,国家电网公司对智能电网投资将达3841亿元。在此影响下,各地都在积极制定并实施智能电网的有关计划。

对于城市居民们来说,不知不觉中,他们将充分感受到智能电网给城市生活带来的便利。如福建、上海、天津、安徽等地,社区附近有“不打烊”自助电力营业厅;四川、浙江、江苏、重厌等地,居民们可以通过手机App查询家庭最近的用电走势,等等。

当电网变得更“聪明”,市民用电也就更“智慧”,那么智能电网在经济、能源、民生等方面展现出来的巨大综合价值,也将更好地全面支撑、引领整个城市的智能化进程。

上一篇:运输安全下一篇:初中音乐兴趣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