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管理

2024-07-14

社会责任管理(精选十篇)

社会责任管理 篇1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可持续发展

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管理者往往会花大力气在企业的经营和获取利润中, 因为只有企业经营稳定, 获得足够的经济利益, 股东们的利益才能得到保证, 企业的发展才能有条不紊。但是往往在这一过程中, 会对企业应当负担的社会责任造成忽略。社会意识的淡薄, 促使企业在后续的发展中受到一定的阻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企业不得不再次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更多的金钱来进行障碍的扫除, 这样一来, 得不偿失。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企业应当对于现有的管理方式进行改革, 而全面社会责任管理, 正是一种新型的、有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

一、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的优势

相比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 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有着很多明显的优势, 结合当前已经实行了全面社会管理制度的公司的实际经验, 我们得出了以下总结:

首先, 全面社会责任管理制度可以对管理对象进行重新确认, 确保管理工作的目标更加全面做到多层兼顾。以往, 企业管理工作针对的只是企业的资产和内部员工。这种管理方式过于封闭, 无法与外界形成良好的信息沟通。全面社会管理制度相比之下就具有很明显的优势, 一方面巩固了传统模式中的内部管理, 加强了原有企业中各部分的协调沟通, 同时还实现了企业与外界的信息互联, 把企业管理和外界的信息与资源进行统一的整合, 让企业与外界的信息保持同步性和相关性, 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进一步明确自身应当负担的社会责任。

其次, 管理机制更先进。在实行全面社会责任管理制度的过程中, 要求企业必须加强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同时要对于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加强重视。通过明确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之间的促进关系, 将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社会责任紧密联系在一起, 最终实现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双赢局面。

换个角度来看, 社会的发展必将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而企业通过对社会发展的促进, 便可以在资源的优化配置过程中获取更多的利益。所以, 企业实行全面社会责任管理, 可以在社会资源分配中占据更大的优势, 这也是这种新型管理制度在管理机制上最大的优势。

第三, 收益方式更稳定, 利益分配更合理。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只注重企业自身获得最大收益, 获利者也只有企业的各方股东, 也因此忽略了社会公众的群体利益。从眼前看来, 的确是让企业节省了大量的资本外流, 但实际上这样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是很不利的。民国时期的一位民族工业家就说过, 不能怕花钱, 很多情况下, 省了盐就酸了酱。与一整坛子酱相比, 买盐的钱少之又少。通过实行全面社会责任管理, 使得企业在保证自身利益的同时, 社会群体的利益也得到了保证, 在以后的企业经营中, 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合作和帮助, 从而获得更多更稳定的收益, 同时更有利于企业的生产规模扩大和在生产的顺利进行。

第四, 促进了企业经济利益结构的全面升级。不论是哪一种企业管理模式, 经济利益始终是企业经营活动的追求目标。不过在这一方面, 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模式更有利于企业获取经济利益。通过将企业自身的利益与社会利益进行统一的绑定,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对社会责任有更多的侧重, 这样一来, 在社会发展得到推进的同时, 企业会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 通过这种方式, 企业获得的利润就将是企业的经营收益+社会收益, 这样, 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能够实现真正的同步。

最后, 是管理目标的重新确认。在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模式正式接手企业的管理工作之后, 企业的管理目标将会由传统的利益最大化追求, 转变为社会利益企业利益共同实现。

在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下, 以人为本这一重要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在全面社会责任管理制度中, 以人为本同样得到了借鉴, 社会利益的实现最终受益者是广大的人民群众, 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的管理目标, 是实现企业与社会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二、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模式的具体实行

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模式凭借着最多优点以压倒性的优势战胜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 但是在具体的实行过程中, 我们还要明确其具体的实行内容。

1. 企业的人员参与要达到全员化

企业在实行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的过程中, 首先要先进行管理的创新, 建立起完善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以全员参与为先决条件, 让企业实现全面责任管理模式的建立。

实行全员化参与, 企业的管理者要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 管理者要对全面社会责任化管理给予充分的重视。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管理者拥有企业的决策权, 负责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确定工作重心, 同时, 对于企业的员工还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只有当管理者充分认识到了全面社会责任管理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时, 才能真正为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模式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系, 并且在发展目标上予以正确的调整, 保证在工作过程中可以有效的实行。

第二, 员工要对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模式有充分的了解。由于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模式有全员参与的属性, 所以, 作为基层工作的执行者, 企业的员工能否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十分重要。所以, 企业需要投入相应的力量, 对员工进行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的相关培训, 由企业的管理者对工人进行统一的精神引导。员工通过培训, 树立起社会责任意识, 这样才能以一个社会成员的身份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变被动为工厂服务为主动为社会服务, 实现更高效生产和更良性的循环。

第三, 全面提升企业人员的社会责任能力。在企业从管理者到基层员工都对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模式有了清楚的认知之后, 就需要进一步对整个企业的人员进行社会责任能力的全面提升。

通过这种方式, 可以让企业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更加贴近, 更加统一, 最终将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模式在整个企业中推广开来。

2. 深度落实企业改革, 从本质上实行全面社会管理模式

第一, 要对价值观进行彻底重塑。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发展的动力, 而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所带来的价值观, 对于目前的企业发展会带来严重的阻碍。所以, 只有通过实行全面社会管理模式, 将传统的企业价值观转变为全面的社会价值观, 将服务于股东转变为服务于股东+社会, 通过这种方式, 对于企业现行的核心价值观进行重新修正, 最终才能实现从核心价值观到最终利益的全面整改。这样才能使企业在以后的发展中, 目标清晰任务明确, 利益分配合理。

第二, 发展战略方向的改革。在推行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模式的过程中企业的发展战略应做一个大幅度的修改。根据上述提到的新核新价值观, 再根据核心价值观的重新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 在确保环境和社会不受损害的基础前提下, 全面实现企业的自身发展。当前的大政方针要求下, 企业需要尽可能的节能减排, 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一方面需要考虑到是否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另一方面还需要注意收集社会信息提前做出规划, 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从而保证企业的经营方向和社会上的主流需求相符合, 可以在后续的经营过程中, 获得更多的利润。总之, 企业在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模式的影响下, 企业要将自身的经营和社会紧密结合, 一方面要尽可能的满足社会市场需求, 另一方面还要充分的考虑到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从而真正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企业发展观。

第三, 企业内部结构改革, 建立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组织管理体系。在践行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模式的过程中, 企业需要建立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组织管理体系。通过这一体系, 主要可以实现两方面的作用:其一, 通过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可以有效的保证企业内部的相关战略有效实施, 做到内外一致, 统筹协调;其二, 对企业人员的社会责任工作进行监管, 在企业中, 尤其是刚刚实行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模式的企业常常还会习惯性的收到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 进而对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造成忽略。所以, 这对这一情况应该在企业的内部增加一种新的设置, 用来对企业的社会责任相关工作进行专项负责, 以免在责任履行过程中出现懈怠。在建立社会责任组织管理体系的过程中, 可以将国外的优秀经验和自身的实际进行优化型结合, 全力建设起适合企业发展的的监管体系。

第四, 建立起社会责任履行的绩效考核制度, 做到有作有查。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 难免会受到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所以, 应当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相关工作纳入企业工作的考核机制中, 对于具体的工作内容进行定期的绩效考核。通过进行考核, 可以有效地对相关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 对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发掘和汇总, 并且由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对于企业实行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模式的帮助是巨大的。同时, 企业可以在这一过程中进行相应组织和战略变动, 以便于适应市场的实际变化。

三、结语

多年来, 企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企业作为社会生产体系中的一个主体环节, 一直都扮演着无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承担着社会生产、产品销售和进行相关服务的重要责任。传统意义中, 企业对利益有着过分的痴迷与执着, 这让原本扮演重要社会角色的企业成了社会中的“龙套”。但实际情况对这样的现状根本无法允许, 任何人、任何组织, 都不可能脱离社会独自在社会中生存。所以, 通过践行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模式, 可以让企业从原本的封闭中走出来, 让企业重新融入社会, 在获取应得利益的同时, 完成原本担负的社会任务, 为社会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伟阳, 肖红军.全面社会责任管理:全新企业管理模式与旧模式存在五大区别[J].WTO经济导刊, 2010, 02:50-51.

[2]彭仁慧.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的企业管理模式研究[J].品牌 (下半月) , 2015, 10:197-198.

现代企业管理中社会责任管理 篇2

1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与传统管理模式的差异

与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相比,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管理对象不同。

传统企业的管理核心内容包括人力、物力、财力,而社会责任管理模式下,企业的重点放在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关联性,不仅要实现企业的利润目标,要更注重自身的社会效益价值。

其次,管理目标不同。

传统企业的管理目标主要是追求更高利润,更多的着眼于自身企业制度、管理流程及管理方法;而社会责任管理模式中,企业更多的关注企业职工、企业价值,注重企业内部各成员之间、企业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联,着眼于企业的.社会价值、社会贡献及社会职能。

最后,价值管理不同。

传统企业管理主要追求片面的经济价值,这种管理模式可使企业在短期内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但是企业后续的经营与发展会遭遇瓶颈。

社会责任管理 篇3

从发展历史来看,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无疑要早于利益相关方理论,尽管两者开始或许并不相关。但利益相关方理论的创立,却对企业过去单纯为了股东利益而存在的企业理论提出了挑战。因为与早期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主要探讨企业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以及承担什么样社会责任的问题相比,利益相关方理论的支持者却认为,企业在对社会产生实质性影响、在履行其社会责任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公司股东在企业中的利益,同时还应兼顾其他利益相关方,如员工、供应商、客户、政府等与公司所存在的利益关系。这也就要求企业不能仅仅对股东的利益负责,还要对企业的其他利益相关方负责。

利益相关方理论认为企业是所有利益相关方的集合,不应当仅仅为股东利益服务,而应当致力于实现所有的利益相关方都能从企业经营发展中公平地获益,应该说,这是令人耳目一新、十分振奋的新理念。而这时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也就借鉴和融合了利益相关方思想,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一定程度上也就等同于对利益相关方的管理了。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ISO 26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发布以来,企业社会责任逐步演变为企业对其决策和活动所带来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影响所承担的责任。其目的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并增进社会福祉。企业社会责任管理逐步成为企业管理大家庭的一个新成员,并为企业在管理理念、管理目标、管理方法、管理核心业务带来一系列的新变化,同时也对企业的研发、采购、生产、销售和售后等核心业务过程带来一系列的变革。

不难发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思想同时也融入其中。不仅表现为企业社会责任思想业已转化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责任问题,而且表现为社会责任管理逐步演变为企业可持续经营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课题的管理。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候企业社会责任议题也随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也不断演变,而伴随着利益相关方理论作为一种管理方法更加充分融入其中,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在企业管理领域也日益显现出相比于利益相关方管理更为丰富的内涵。

当然,从组织层面来看,作为一种组织战略管理理念和方法,利益相关方管理从识别利益相关方及其带来机会和挑战,组织可以采取具有更大适应范围的战略和措施去开展主动应对。利益相关方不单单是为企业管理所用,而也为各种组织甚至是国家所用,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讲,利益相关方管理则又远比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具有更大的应用范围。

社会责任管理 篇4

一、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

企业的管理模式一直是在管理理念指导下所做出的具体管理计划, 也是企业从知识、资源、信息等多种角度所构建出的整体管理框架。企业的管理模式规定了企业应该执行的管理目标, 也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在完善的企业管理模式下, 企业的领导者能够按照管理模式的引导, 使整个企业的管理结构变得更加完善。无论是哪个企业, 尽管其所涉及的管理理念有所差别, 但其最终所形成的管理模式基本上是一致的。[1]传统的管理模式主要是股东利润为目标的管理模式, 在这种管理模式中, 企业以股东的利益为主要的经营目标,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 其获得经济利益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股东赚取更多的收益。如今, 企业的管理理念以及责任观都发生了转变, 企业在全面社会责任的管理观念指导下, 已经转变了原有的管理模式。新的管理模式将不再以股东的利益为企业的发展目标, 而是将对社会负责作为企业最终的价值追求。该种管理模式下, 企业将以实现社会功能为主要目的, 并竭尽全力的促使企业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带动社会经济的增长。该种管理模式的出现正在改变股东利益的管理模式, 将企业的管理维度再度扩大。

自从企业转变管理模式后, 企业内部的管理框架也随之改变。企业原本是以股东的价值作为主导理念, 但在全面社会责任的影响下, 企业的管理结构已经从股东的单方面治理转变成了企业员工的共同治理, 而在决策的过程中也更加偏向于民主化。决策方式的多元化促使企业的向心力更强, 企业的管理结构也更加严谨。传统的股东利润管理模式在管理的过程中包含着一些假设, 这些假设使企业的领导者在决策时总是以资本作为主要的核心内容。[2]领导者为了实现资本的增值, 以此来为股东带来利益, 因此在企业当中将资本作为企业管理的主导内容。该种方式的管理促使企业出现了股东做大的情况, 部分企业的领导者由于经营管理不善, 而被股东夺下管理权。新的管理模式在本质上就与股东利润模式区分开来。新的管理模式主要以社会利益为主,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尽可能的为社会创造利益, 从而实现多元化的价值, 促使企业最大限度的实现社会价值。

新的管理模式在管理目标上也重新做好了规划。原本的管理目标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而现在的目标则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追求价值的最大化。一直以来, 企业的管理目标都是赚取最多的利益, 在制定战略目标的时候也都是从利润的角度出发。而在企业转变了管理模式以后, 其在制定的战略目标方面考虑了很多的因素, 并致力于社会价值的提升。[3]新的管理模式促使企业更倾向于人际交往, 发展社会关系, 从社会价值的层面来使企业发展经济, 并使企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增强核心竞争力。与传统的股东利润管理模式不同, 新的管理模式在全面社会责任的影响下更加注重企业的文化形象。原本企业在制定管理制度的过程中更加看重企业的人才、财务等方面, 但现在的企业更加注重内部实力的积累, 加大了在信息、资源以及能力方面的管理。企业将培养内部员工的能力作为主要的管理内容, 促使企业积累了更多的人才, 为企业创造社会经济效益, 实现企业的综合价值, 使企业在社会发展中更具潜力。

二、新企业管理模式的构建

(一) 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概述

在构建新的企业管理模式的模型之前, 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全面社会责任管理。该概念最早在2001年被提出, Waddock表示, 全面的社会责任管理是在全面的质量管理层面上被引申出来的, 就是对于责任进行更加平衡的管理。[4]该概念规范了企业在形成新的管理模式时要从内涵以及本质上都以全面的社会责任为主。该概念其实已经强调了企业的社会责任, 认为企业应该重视自身在社会责任方面的管理方法。企业一向重视产品的质量, 认为产品的质量管理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利益。而企业的社会责任应该与产品的质量处于同等的地位上, 企业重视社会责任, 就能够从社会责任的管理方面获得更多的经济价值。为此, 企业应该借鉴关于全面质量管理的知识, 并从中衍生出全面的社会责任管理机制。Waddock等人已经对社会责任的管理给出了具体的内涵, 认为社会责任管理的核心应该是平衡企业在环境、经济以及社会三个方面的发展管理状态, 并将这三个方面作为发展的底线。

(二) 3C+3T模型构建

全面社会责任影响下的管理模式在构建的过程中应该从两个层次进行考虑, 从综合价值、共识以及合作等角度来形成主要的思想体系, 该体系就是著名的3C体系。而企业也需要构建出完善的实施体系, 从而使管理模式能够顺利的实施下去。该实施体系将从全方位覆盖、全员参与以及全过程融合等因素来考虑。形成在社会责任管理体制下的3T实施体系。[5]

1.3C思想体系

3C思想体系的构建起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综合价值, 而企业要想实现价值的提升, 必须要制定新管理模式的管理目标。在企业运营的过程中, 企业会为消费者提供相应的服务, 在该环节, 企业应该抓住机会, 实现企业的内部利益提升, 从而使内部利益与外部利益相配合, 构建成特定的运营方式。企业在新的管理模式指导下将不再只看重股东的利益, 而是追求企业价值的多元化发展。合作是企业在实施全面社会责任的管理模式使应该制定的经营机制。企业在社会中属于单一的个体, 个体的利益并不能完全得到社会的认可。企业要想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 需要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企业只有与其他的相关企业合作, 才能够在市场的竞争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进而使企业的潜能在竞争中得以发挥。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社会价值, 就能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6]共识是企业在社会环境中发展的基础。企业原本的管理模式并没有考虑到共识的问题, 或者将共识放在并不重要的位置上。新的管理模式督促企业要注重与社会达成一定的共识, 重视企业自身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企业与社会达成共识, 才能够实现价值的多元化。

2.3T实施体系

前文已经提到, 企业在新的管理模式下要建立起3T实施体系, 而该实施体系主要从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以及全程融合等角度来考虑。全员参与是企业实施管理模式的基础要求。只有企业各个部门的员工都愿意支持企业的管理模式, 并乐于履行社会责任, 才能够达成企业的管理模式建设目的。企业的领导者需要将眼光放长远, 从经济、社会等大环境来考虑到企业的综合价值。企业的领导者能够通过自身的决策来制定更为长远的运营目标, 并在全体员工的支持下得以实施, 就能够使企业在员工和领导者的共同努力下获得更多的社会价值。[7]新管理模式在建设的过程中所考虑的全方位覆盖因素是为了使企业的管理模式能够在各个部门之间都实行, 从制度、生产、思想等多个角度来实施新的管理模式, 使企业上下都能够遵循全面社会责任管理。全过程融合要求企业能够将社会责任意识融入到企业的经营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当中。企业要想形成比较完整的价值链, 需要将社会责任的思想宣传到企业的各个部门之中, 促使员工能够了解到社会责任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企业也需要让员工了解企业所建立的战略目标和经营管理模式, 促使员工适应在社会责任的管理模式中更好地工作。

三、新企业管理模式的价值及现实作用

企业的在管理模式上的改革已经使企业的内部管理理论发生了转变, 并促使企业在经营管理的实践当中了解到社会责任的真正价值。

我国的很多高等学府都已经开设了企业管理方面的课程, 而在大学的教科书中关于企业管理方面的理论却是一直都比较符合股东利润的管理模式。而在新的社会环境下, 全面的社会责任管理模式已经形成, 企业需要转变原本所遵循的管理理论, 转而找出更加适合以社会责任为思想核心的管理模式的理论依据。首先, 在新的管理模式影响下, 企业已经重新认识了管理模式中的基本假设, 并对企业的基本假设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企业在研究传统的管理模式过程中更加充分地理解了原本的企业性质, 并在企业性质基础上进行了假设。[8]其实, 传统管理模式下企业的假设都是关于人类对于经济的看法以及其对于资源等方面的追求。而新的管理模式则与传统管理模式不同, 其更加注重资源、信息以及经济等更多元化的价值追求。新的管理模式下, 企业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重新作出了假设, 并根据收集的员工意见重新完成企业的重要决策, 从符合社会责任的角度重新制定了企业的发展方案。

国家电网公司在全面社会责任的背景下全面实施了新的管理模式, 并在完善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对公司内部提出了“一强三优”的相关策略。如今, 国家电网公司已经转变了自身的战略目标, 从电网的发展形式到公司的发展形式都进行了变动。电网公司不再一味强调业绩的强大和技术的提升, 更加注重电网公司的整体利益能够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从而使公司能够向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现在, 国家电网公司已经制定了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模式的管理目标, 期望能够通过公司内部员工的共同努力来为公司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并使公司实现从社会到环境的综合价值, 逐渐成长为世界一流的电网公司。

在新的管理模式影响下, 企业也需要重新认识企业经营的核心问题。传统的管理模式中, 企业最为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从市场竞争中获得最大的利益。该种管理模式下, 企业本身就已经制定了关于财务方面的经营管理策略, 并具有明显的理论优势。而新的管理模式的核心问题则是谈论企业如何能够从社会环境中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从而是企业能够展现出其社会的价值以及在社会上的发展潜能。其实, 企业之所以会发生管理模式的转变, 主要在于企业在社会上的地位已经不同, 新的时代促使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迅速, 企业所需要管理的范围也逐渐增大, 企业需要考虑到多种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 需要与社会取得关联, 从而为企业的发展争取更多的空间, 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综合价值。[9]

总而言之, 企业在采用新的管理模式过程中已经能够意识到传统管理模式的不足, 并意识到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在新的管理模式引导下, 树立起新的发展观念, 革新了发展的战略以及核心问题, 并重新对企业的经营做出假设, 促使企业的领导者在做出决策的过程中更加民主。企业的员工也将在3C+3T的模型构建当中获得更多的权益。企业能够将社会责任放置在经营发展的首要位置, 就能够促使整个企业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并在社会环境的变化中实现自身的综合价值。

摘要:在企业中所建立的新的管理模式主要是从全面社会责任方面来考虑的。以社会责任管理作为主要管理模式的企业, 在管理的框架以及管理对象等多个方面都与传统的股东利润管理模式有很大的差别。通过研究在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的影响下, 企业所施行的新管理模式。从企业的管理模式变革角度出发, 具体阐述了新管理模式的模型构建, 并简单分析了全面社会责任对于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响, 期待能够为企业最大限度实现综合价值提供借鉴。

关键词:全面社会责任,企业管理模式,3C+3T模型,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伟阳.基于管理模式变革的企业社会责任认识[J].WTO经济导刊, 2011 (9) :65-67.

[2]张安平, 李文, 郭建伟.雪佛龙公司的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模式及其启示[J].经济管理, 2011 (5) :123-128.

[3]赵勍.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新的企业管理模式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 2014 (22) :281.

[4]沈朗, 朱成亮.基于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的企业管理新模式[J].东方企业文化, 2014 (24) :199.

[5]丁胜红, 周红霞.全社会人本管理:新的企业管理模式[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5 (1) :130-145.

[6]熊晓萌.企业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模式综述[J].经营管理者, 2015 (3) :82-83.

[7]李伟阳, 肖红军.“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J].WTO经济导刊, 2010 (4) :40-42.

[8]彭仁慧.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的企业管理模式研究[J].品牌:下半月, 2015 (10) :197-198.

社会责任管理 篇5

政府负责,就是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服务型管理能力。当前,紧要的是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政府的服务意识更加增强,使政府管理更加协调有效。对于应该由政府负责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必须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切实对人民负责,体现出人民政府的本质。政府要把更多的钱用于社会建设和社会服务,把更多的钱花在民生上。

社会协同,就是发挥人民团体、基层自治组织、各类社会组织和企业事业单位的协同作用,推进社会管理的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和法制化。社会事务,千头万绪,政府包打天下的做法,既做不到,也行不通。政府从过去“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领域逐渐退出,把该市场做的事还给市场,把该社会做的事交给社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政府供给公共服务的职能将不断强化,但政府职能的履行方式需要不断创新,政府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务比重将逐步缩小,通过政府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将逐步扩大。

社会责任管理实践的探索 篇6

在社会责任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倡导和追求价值取向驱动下,企业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并践行社会责任实践,妥善处理好与国际标准接轨和刚性约束与自愿原则的关系,探索社会责任有效管理方式,扎实推进社会责任工作。

一是全面落实国家有关规定及行业组织标准规范。确立目标、明确职责、完善制度、规范流程、加强考核,构建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和长效管控机制;二是对照社会责任规定及标准规范,将企业理念、企业文化、经营战略、制度流程、工作指标等各项管理工作的符合性和先进性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实际,将社会责任指标有机融入经营管理,充实完善企业管理体系;三是强化社会责任指标落实。社会责任指标的充实完善,不仅拓展管理了范围和内容,而且增加了工作量和管理难度,有的甚至需要增加投入。因此,企业应加强工作目标分解、落实责任、制度保障、工作方式改进及绩效考核,在持续改进管理工作中,固化管理成果,确保指标持续提升且不能倒退;四是建立社会责任管理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指标数据收集、处理及指标阶段完成情况的监控,为指标及时分析处理并保证目标实现提供信息技术支撑;五是建立报告披露制度。遵循社会责任报告准确性、中肯性、时效性和清晰性要求制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指南,建立工作流程和制度,及时编制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可聘请第三方机构审核认证,提高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水平;六是建立社会责任评估机制。加强与相关方沟通交流,反映相关方期望和要求,结合企业战略规划和生产经营,提出改进和完善指标体系的措施,提升社会责任PDCA持续改进提升的能力。

在做好上述基本工作的基础上,企业应着重研究以下事项:

把握可持续发展核心,提升创造价值的能力。在市场资源配置机制引导下,向社会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创造价值和财富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发展离不开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支撑,具有持续技术创新能力,实现长期稳定的经营绩效,是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基础和前提。因此,企业不应将社会责任简单地定位在组织举办公益慈善及追求既得利益,而是从长远全局的角度谋划发展战略,加大技术研发及支撑技术创新体制机制的研究,激发员工创造激情和动力,使技术投入转化为专有技术、知识产权、市场竞争力。实践中,有些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体制创新,掌握某些领域关键技术,实现替代进口,并将国外竞争对手挤出亚洲市场,赢得广泛的区域市场和发展机遇,启示现实深刻。

将社会责任标准规范与生产经营管理体系有机融合,实现管理优化。社会责任标准规范与企业管理体系的融合,体现了新的管理理念、方法对现行管理方式进行改进优化和业务再造,实现管理体系持续改进提升的过程,而不是与生产经营及现行管理脱节另搞一套。因此,企业应根据有关规定及标准规范,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完善企业管理体系,不断提升技术经济指标和经营绩效,满足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员工需求及相关方期望更高要求,这是企业摒弃单纯追求短期利益,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和长远发展的管理基础。

守法合规,诚信经营。社会各界对合规管理、诚信建设、环境保护、安全生产、消费者权益等方面问题的重视程度逐步加深,欠款、违约、虚假信息、假冒伪劣产品、质量欺诈等影响企业信誉的问题遭到谴责和抵制,构建风险管理体系、法律保障体系已成为企业科学决策、规范经营、提高商业信誉的重要保障,新形势下,战队在并购重组、合资合作、资本运作及混合所有制体制探索的重要事项,企业面临的法律环境更加复杂,必须加强法律保障能力建设,加强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研究,尤其是海外法律环境的研究,保证科学决策、合规经营。同时,强化行为规范、职业素养、执业操守,建立合规性组织体系、制度体系、绩效考核体系,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和品牌信誉。

推进社会责任制度建设。系统梳理业务流程和制度体系,将社会责任规定及标准规范纳入企业管理体系,通过建立完善规章制度,保证各项工作得到落实。在具体实施中,依照社会责任关于反腐败、反贿赂有关原则,加强招标采购制度化、流程化管理,并将管理延伸到对供应商资质、信誉及经营合规性的审核认定;研究先期介入工作体系,通过提供优质技术服务和售后服务,探索业务延伸管理模式;强化相关方安全管理,并纳入企业安全管理范畴,建立职业健康及安全审核认证制度。企业在规范管理的同时,应影响和带动关联方规范管理,共同打造公平、公正、合规、诚信的社会经营责任链,努力成为履行社会责任的楷模。

社会责任报告应成为企业践行社会责任宣言书和诚信档案。社会责任报告作为公开透明的信息平台,在结构设计上体现了从企业经营体制机制及保证措施各环节要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社会责任绩效,便于企业及相关方建立相互了解、相互信赖、相互沟通的合作机制,也有助于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评价,促使企业不断强化责任意识,改善管理,提升绩效。但有些企业将社会责任报告当做宣传画册、宣传广告、形象工程,有利于企业的说得多,落后指标及负面信息未能披露,使报告失去真实性、规范性,背离其宗旨和原则,如若报告引用标准的相关组织机构提出质疑、公开指责,会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甚至产生信誉危机。因此,企业应建立规范的社会责任报告制度,按照规定标准建立社会责任报告体系,并加强工作体系建设,明确职责,做好指标展开分解、工作计划落实及严格责任考核。同时,规范报告编制审核流程,业务部门对职责内的指标实施及完成情况披露的真实性严把业务审核关,报告主管部门对报告结构合理性及完整性严把规范审核关,企业对报告的系统性、合规性开展审核认证严把发布质量审批关。另外,要加强与相关方的沟通,及时了解掌握社会各方期望与要求,建立保证社会责任指标制定、执行、监督、考核持续改进机制,不断提升社会责任的质量水平。

在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不断提升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企业所肩负的重要责任。为此,企业要以更高的理念、更高的标准、更高的责任致力于社会责任的伟大实践,系统构建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体制机制,成为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率,为股东、为客户、为员工、为社会创造价值。(作者单位:鞍钢集团管理创新部)

企业的应急管理和社会责任 篇7

近年来, 我国政府的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应急管理体系已经初步形成。自从2003年以来, 我国政府系统地总结了在应对非典、南方冰冻雨雪灾害、汶川地震和其他突发公共事件的经验和教训, 大力推进了应急预案的建设, 加强了应急机构的建设, 先后颁布了《突发事件应对法》, 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组建并整合应急救援队伍, 加大救灾基础设施的投入, 推进了救灾平台信息的建设。但与政府应急管理能力迅速提高相比, 企业的应急管理、公众防灾减灾方面的意识和自救互救的能力仍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企业的应急管理是国家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城市的生活和运转提供保障, 在提高城市和社区的应急能力方面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加强应急能力建设既是企业业务工作自身的需要, 也是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具体体现。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企业的应急能力建设缺乏专业和系统的指导, 体现在企业应急能力建设缺乏针对性;企业重视生产环节, 对于企业的外在风险关注较少。提高企业的应急能力, 保证企业的安全生产和运营, 积极参加社区的应急处置工作, 既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也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

企业本身是灾害的承载主体

国内外的地震巨灾表明, 企业是地震灾害的承载主体之一。“5·12”汶川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到8521亿元, 间接经济损失还无法估计。其中企业的损失比例过半。而类似事件在世界范围内也时有发生。巨灾会对企业的生产带来严重的影响, 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所以企业应该把巨灾的应对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

无论是“5·12”汶川地震, 还是1984年印度博帕尔农药厂异氰酸甲酯外泄事故, 亦或是1986年发生在前苏联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泄漏事故, 都给人们以警示。这些事故在给人类社会带来伤害的同时, 也给企业造成了巨大损失。然而, 研究表明, 有许多伤亡和财产损失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企业在应急处置中要发挥积极作用

首先, 企业要加强安全生产落实, 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 确保企业生产不会因管理不善造成损失。在遇到自然灾害时, 能把损失降到最低, 把可能对社会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 这是企业对提高社会应急能力最直接的贡献。负责为社会提供基本服务的企业如供水、供电、供气、通讯、运输和有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化工、核电、水库等企业, 要提高设计标准, 确保企业在各种灾害发生时, 不会引发次生灾害。

其次, 企业把自身的应急资源与政府资源有效整合, 使救灾效益最大化。每一个企业都拥有一定的资源, 如交通工具、特种机械、应急物质, 或具备一定的能力, 如通讯能力、应急物资生产能力, 或掌握灾损的信息, 这些信息和资源要和政府的应急资源结合起来, 形成优势互补, 形成救灾合力;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与中国地震局建立12322地震减灾公益服务热线, 实现网络资源的整合, 为社会开展常态化的防灾减灾知识宣传, 同时及时获取灾情信息, 为抗震救灾提供服务, 该项目的实施是部门资源整合的良好范例;中国地震局与54研究所共同合作研发了应急通讯指挥车, 该指挥车建立了前方与后方的数据信息交流平台, 为现场应急指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 企业要加强应急装备和技术的研发, 为专业队伍和社会提供适用的应急救援装备。现代复杂环境下的救援需要先进适用的技术作为支撑, 企业要与一线救援人员密切结合, 了解救灾的需求, 开发出适应我国国情的应急救援技术和产品。目前, 我国救援队伍所装备的救援器材绝大部分是从国外进口, 急需企业针对我国的国情开展研发, 生产适用的救援装备, 如微型化救援装备, 快速灾情获取系统, 开发面向应急救援的专业化手持移动系统, 移动指挥技术平台。企业还可以开发多用途应急包, 满足社区、家庭和个人的需要。

第四、企业可以建立应急志愿者队伍。2008年汶川地震, 绝大多数救援是通过企业组织的自救互救完成的。位于汉旺的东方汽轮机厂在地震后第一时间开展自救互救, 同时协助政府和专业救援队开展救援工作, 为所在地区的抗震救灾、稳定社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有些企业的队伍缺乏专业化培训, 无法开展积极有效的救援。

企业应急管理的主要内容

企业制定应急管理计划既是企业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 也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企业的应急管理与政府的应急管理具有不同的特点。政府的应急管理具有广泛性、公益性和约束性。企业的应急管理要针对企业本身, 首先是保证自身业务的稳健运行。最大限度减少突发灾害事件对企业可能造成的损失, 减少可能造成的次生灾害, 把对社区的影响降到最低, 是企业应急管理的主要内容。企业的应急管理内容应该包括以下8个方面的内容:

1.企业的风险分析

企业运行的环境比较复杂, 各种风险都会对企业的运行带来影响, 因此企业开展全面系统的风险性评估, 既要评估企业核心部门的风险, 又要考虑关联行业和地区的风险。风险性评估要包括市场风险、灾害风险、运营风险、政策风险、企业重组兼并风险等方面的评估;企业业绩考核既要考核资产的保值和增值的能力, 同时要考核风险控制能力。

2.把风险控制和减轻的理念运用于企业管理全过程

灾害是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形成的, 一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风险控制的水平有关。一个具有忧患意识的企业, 始终查找企业运行的薄弱环节, 并不断采取措施来减轻风险的企业, 一定会得到稳定的发展。历史悠久的国外知名企业, 无不把风险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措施来抓。

3.制定灾害应急响应预案

在各种风险分析和管理的基础上, 企业要制定应对各种灾害的应急响应预案。企业的灾害响应预案要与日常的安全生产工作密切地结合起来。应急响应预案要责任清晰、可操作性强, 通过培训和演练使企业负责人和员工明确责任, 熟悉流程, 以便做到快速有效的响应, 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对企业运行带来的损失, 减少次生灾害。

4.制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计划

企业要制定业务连续运行计划, 把风险控制的理念融合在企业的整个生产管理过程中。有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企业如水库、化工厂、核电站, 或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企业如广播电视、通讯、电力、交通、供水和供气、物流等企业必须要做好应急准备, 制定业务连续运行计划;银行、证券、保险等企业要实现数据异地备份, 保证系统的可靠运行。企业核心业务运行计划必须保护企业的资产, 包括员工、装备、设施、IT系统、名声、市场份额、资金的流动性。

5.建立常态化的企业与社区的沟通机制

企业应为提升社区应急能力服务。企业的运营离不开社区的支持, 同样社区的应急能力的提升需要企业的参与。企业要与社区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

6.建立企业联盟, 实现应急联动, 共享应急资源

目前有些企业已经开展了这方面的尝试, 如玄奘之路企业家联盟, 由十几家企业联合起来, 组织开展定期培训, 开展应急宣传, 参与社区的应急能力建设。

7.与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建立应急联动机制

一方面可以让地方政府了解企业的运行状态, 在企业遇到自然灾害时, 地方政府可以组织力量开展必要的援助;另一方面, 企业可以通过应急联动机制, 与政府分享企业的资源, 使企业能在抢险救灾中发挥作用。

8.企业加强自身应急能力建设

要明确企业的应急管理机构, 开展常规性的应急检查, 组织常规性的应急演练, 组织常规性的培训。建立企业灾害志愿者队伍, 开展社区宣传工作。

减轻自然灾害需要各方面的努力, 既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 也离不开企业的积极参与。企业在提高社会的应急能力方面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企业通过加强应急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抗灾能力, 确保企业的生产持续运行, 同时积极参与救灾工作也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表现。通过加强应急管理, 还有助于企业增加市场灵敏度, 研究灾害对市场供应的影响, 从而发现新的市场机遇。

论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实践 篇8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实践,竞争力

2002年2月在纽约召开的世界经济峰会上, 三十六位首席执行官呼吁公司履行其社会责任, 他们认为:公司社会责任是企业核心业务运作至关重要的一部分。2007年5月,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生导师包政教授在“第八届中国MBA发展论坛——企业家论坛”上做了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演讲, 包政教授指出:企业一项最重要的任务应该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企业必须把社会责任纳入到它的使命、目标和战略。然后, 将企业社会责任转变成一种商业机会, 从根本上保证企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

一、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的目标和使命之一

关于“企业是什么”的问题,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早就给出了答案。1954年, 德鲁克在他出版的第一本管理学著作《管理的实践》中, 开篇就这样问到:“企业是什么?”当然, 没有人去问、去深究这个问题。因为大家普遍认为, 企业就是一部赚钱的机器, 这是显而易见的。所以, 50年后, 当德鲁克接受记者采访时, 他依然认为“企业界到现在还没有理解它”。他说, 他们认为一个企业就应该是一台赚钱的机器。譬如, 一家公司造鞋, 所有的人都对鞋子没有兴趣, 他们认为金钱是真实的。其实, 鞋子才是真实的, 利润只是结果。彼得·德鲁克确信:企业目标应该体现在创造经济成果、让工作者有成就感、承担社会责任三个方面。

从根本上看, 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换句话说, 人类社会之所以肯定企业这种组织形态, 就是因为企业能够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员工自由而有尊严的生活贡献力量, 而不仅仅是因为企业能够获取利润。同时, 企业之所以能够生存和获取利润, 也仅仅是因为它很好的服务社会的缘故。

企业通过承担社会责任, 可以赢得声誉和组织认同、可以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文化取向和价值观念、为企业发展营造更好的社会氛围、使企业得以保持生命力、保持长期可持续地发展。从社会角度来看,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在社会发生变革时, 可以应对社会变革的消极影响, 降低或减少由于社会变革而必须付出的改革成本, 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走向成熟的步伐, 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二、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企业长期健康发展

社会责任理念先进的企业将社会责任纳入到它的使命、目标和战略。然后, 将企业社会责任变成一种商业机会, 在取得社会效益的同时取得经济效益, 从而形成更强大的竞争力。

1. 承担社会责任, 有助于赢得消费者的“心”。

首先, 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永远把消费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正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鞋子才是真实的, 利润只是结果。做为造鞋厂, 把鞋子放在第一位, 关注消费者对鞋子的需要, 它才可能提供真正令消费者满意的鞋子。[3]同时, 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就像值得信任和尊重的朋友, 消费者更加倾向于和他们交往。我们抽样调查了1018位具有代表性的消费者, 调查研究表明有超过57%的被调查人表示, 一旦某企业或某一种商品与不道德的做法有关, 他们会倾向于回避购买该商品或服务。

2. 承担社会责任, 有助于更好的取得社会和政府的支持。

毫无疑问, 国家强大、社会进步、企业发展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作为自然人, 他的价值只有和国家、社会利益相一致时, 才能够有所作为, 实现其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样的道理, 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 企业只有自觉的、积极的承担其社会责任, 才能够长久的生存和发展。离开了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认可, 无论是经济的、政治的、还是社会文化方面的, 企业都将丧失发展的空间。事实上, 证明自身从事的商业实践积极的承担了社会责任的企业, 在合适的程度上能够让各级政府机构放宽对他们的审查, 并给予他们更多的行动自由和其他优惠政策。

3. 承担社会责任, 有助于更好的提高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

企业对员工负责, 员工才会对企业负责。保护员工的就业稳定、给予合理的薪酬和福利、提供增长才干的机会、促进员工个人发展、保证员工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是企业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方面, 当员工内心深深感受到企业对他的工作、生活及未来负责时, 他就会与企业实现心理上的交换, 将心比心, 自觉自愿地忠诚企业、奉献企业。同时, 当企业对外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时, 员工会对组织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并为自己能够在有责任心、正直、富有爱心的企业工作而感到安全和自豪, 从而产生强烈的组织忠诚。对企业忠诚的直接结果就是可以带来企业效益的增长。美国一家知名运动鞋公司NEW BALANCE报告说, 他们在中国的合约工厂通过实施SA8000标准, 工作环境改善了、工作时间减少了、生产效率却提高了25%, 达到了企业利润与社会责任齐头并进的良性循环。

4. 承担社会责任, 有助于更好的处理与供应商、经销商、竞争对手的关系。

我国部分企业有时候在处理与供应商、经销商、竞争对手的关系时过多强调自身利益和短期利益, 视商场如战场, 把商业竞争当作战争来看待。不能从维护良好商业环境和共赢的眼光看待彼此之间的关系。近年来发生了大量企业之间失信、相互欺诈、恶性竞争的事件, 不仅给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造成了相当大的破坏, 而且极大地增加了经济生活的交易成本和商业风险, 败坏了商业风气和市场环境, 影响到众多企业甚至一个行业的发展。大量商业实践表明, 承担社会责任, 和供应商、经销商以及竞争对手一起建立一个健康和谐、合理竞争的商业环境, 将有助于企业长期、稳健发展。

5. 承担社会责任, 有助于赢得更好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节约能源。

企业可以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特别是在推动环保技术的应用方面发挥示范作用。首先, 各级政府、社会团体、消费者、普通公众 (尤其是企业所在地公众、政府和社会团体) 越来越关注企业对环境、资源方面的态度和行为。企业只有保护环境、节约能源, 才能够有立身之地。其次, 绿色环保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企业以“绿色生产”、“绿色产品”为研究和开发对象, 不仅能够更好的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最终也能够更好的赢得市场、赢得消费者。比如皇明太阳能“为了子孙的蓝天白云, 您可以不用皇明, 但您应该用太阳能。”的广告诉求就使用绿色环保和消费者进行了贴心的沟通,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非常好。

三、加强社会责任管理实践, 提升企业竞争力

企业竞争已经进入包括产品质量、企业形象和社会责任的全面竞争时代。企业如何承担社会责任是一项重要的管理任务, 必须将其纳入到企业实实在在的管理过程, 将承担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内容。

1. 首先, 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和核心价值观。

明确和认可“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的主要目的之一, 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和核心价值观, 可以引导企业树立“以人为本”的产品设计观和质量观, 使企业能够站在客户的角度去考虑客户的需求、产品的设计、质量和服务, 从而保证消费者的利益。另外“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将唤起企业对员工、对社区和环境的责任, 促使企业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减轻并尽量消除环境污染、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降低能耗, 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

“小胜靠智, 大胜靠德”, 众多优秀的有社会责任心的企业已经验证了并正在践行着这句话。“大胜靠德”的“德”就是企业正确的经营理念和核心价值观, 就是企业对对员工、对消费者、对社区和环境、对社会的爱心和责任心, 也就是我们说的企业社会责任。

2. 企业内部成立社会责任管理小组。

由企业主要管理者组织企业各主要部门管理者和骨干力量, 成立社会责任管理小组。社会责任管理小组专门负责组织、协调企业各部门开展各种社会责任方面的管理实践。管理企业对员工、对消费者、对环境保护、对利益相关者、对所在社区发展、对社会福利和社会公益事业的责任。社会责任管理小组负责将企业责任分步细化, 落实到位。首先将企业责任融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并统领企业的发展方向;然后根据核心价值观制定企业的行动准则以指导企业的日常工作;再依据行动准则制定具体业务战略, 从而实现社会责任目标。社会责任管理小组还应该负责建立和管理企业社会责任预算计划体系和核算报告体系。以及积极推动企业参与SA8000标准 (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化) 活动等。

3. 建立企业社会责任预算计划体系和核算报告体系。

一方面, 实行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总分类核算, 可以考虑设置社会资产、社会负债、社会成本、社会效益、社会净收益等。另一方面, 编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对一些非货币性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 一般主要用文字说明的叙述报告形式, 而对货币性信息可采用编制社会收益表和社会资产负债表等手段。[4]建立企业社会责任预算计划体系和核算报告体系是优秀企业积极参与社会责任的一种主动行为方式。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能够就公司价值取向和社会责任实现与社会各界进行规范、有效的沟通,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具体行动, 也是主动融入世界发展的历史潮流、追求卓越的自觉行动。这样做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规范企业社会责任承担行为, 明白企业能够做什么, 做了什么, 还有哪些方面做的不够。二是可以更好的和相关利益者沟通, 有助于相互了解, 建立感情。三是有利于自觉接受相关利益者监督和建议, 进一步做好社会责任工作。

4. 有选择性的策划和实施社会责任, 拓展更多商业机会。

企业应该从一开始就把对社会和环境的关心整合到经营战略中;结合公司的使命、战略、价值观、服务领域有选择性的策划和实施公益事业。这是促进企业创新和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企业应该选择少数适合自身价值观的战略性重点领域;挑选可以支持企业经营目标的社会活动;选择与自身的核心产品及核心市场相关的主题;支持可以为实现营销目标提供机会的主题;评价不同主题对陷入危机或面临国家政策变动时提供积极支持的潜力;让更多的企业部门参与选择过程, 以便为支持计划的实施打下基础;承担那些社区、客户和员工最关心的主题。[5]

企业通过富有创造性的策划和实施社会责任活动, 完全可以更好的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目标与利润目标的协调, 或达到一种最大化状态的平衡。世界500强企业家乐富和超市所在街道社区合作, 在街道劳动服务保障站面向当地居民举办专场招聘会。一方面为街道社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就业岗位, 帮助解决他们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另一方面, 在社区招聘的职工都住在超市附近, 上下班比较方便, 更便于管理;而且, 所有招聘人员都是经过街道社区推荐的, 街道社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超市作好相关管理工作。

企业科学、规范的开展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实践是负责任的企业公民对社会和下一代的承诺。同时, 企业可以通过科学、规范化的社会责任管理实践, 以义导利, 在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 增强企业盈利能力。最后, 还是德鲁克那句话:鞋子才是真实的, 利润只是结果。

参考文献

[1]包政.什么是企业的社会责任[EB/ON].新浪财经网.http://finance.sina.com.cn/hy/20070520/11003610333.shtml

[2]Peter F.Drucker.管理的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05月

[3]Peter F.Drucker.管理的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05月

[3]曹素璋.直面全球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积极寻求企业间合作[EB/ON].新浪财经网.h 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20050613/17361681362.shtml

社会责任管理 篇9

一、现阶段社会管理面临的新挑战

1. 在社会发展阶段上, 中国正处在完成工业化和加速城

市化的过程中, 人口流动性急剧增强且数量巨大, 而现阶段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难以适应新阶段特征, 致使社会管理风险迅速集聚。同时,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及其演变而成的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 使得人口流动具有不完全性和不稳定性, 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难度。

2. 从经济基础看,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 资源配置方式的多样化引发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激烈冲突;

资源配置存在的一些不合理、不合法方式导致人们利益直接受损的现象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的不满。

3. 在社会结构上, 我们已进入后“单位制”社会, 传统的

“单位”在广义的社会组织中已不占多数, 其组织社会生活、管理所属成员的功能大大弱化, 很大一部分社会成员处于离散状态, 原单位人变为社会人, 社会对其的管理和服务缺失。同时, 社会的组织结构和联系方式迅速扁平化、网络化, 社会从传统纵向联系为主变为现在的横向联系为主, 传统科层制管理方法已不适应新结构形势, 效能低下。

4. 在社会保障方面, 与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社会建设工作

刚刚起步, 社会建设水平滞后, 社会建设支出比重偏低, 社会保障覆盖率低, 社会安全保障水平低, 导致人们抗社会风险的能力普遍较低, 对社会的总体满意度较低。

5. 在思想层面上, 由于人治的传统造成官员和民众对法制缺乏敬畏, 出现了严重的社会信任危机。

同时, 转型社会的急剧变化和局部失序, 扭曲的利益关系, 使不少人价值观迷茫, 道德失范, 自律不足, 特别是管理层和主流媒体的公信力下降, 削弱了社会管理的思想基础。

二、现阶段社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

1. 社会管理理念陈旧, 主要表现为:

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的思想仍然十分突出;重视强势群体权利、轻弱势群体权利保障的现象仍然存在;管控思想严重、服务意识淡薄。

2. 社会管理主体单一, 主要表现为:

社会事务纷繁复杂, 社会问题各式各样, 社会需求千差万别, 利益关系错综复杂, 政府不可能包打天下, 包揽所有社会管理事项, 需要多元化的治理主体。但是, 在很多地方政府仍然是社会管理的唯一主体, 在实践中极易出现或政府包揽一切不堪重负或社会管理领域出现空白等问题。

3. 公民有效参与社会管理程度不够。

尽管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的发展, 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有所提高, 公民渠道有所拓宽, 但是, 总体而言, 很多时候公民由于缺乏有效的参与平台、公共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充分等原因造成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程度仍然不高。

4.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致使对传统社会管理方式落后。

信息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 既让中国人民分享了信息技术给人类带来的福祉, 同时也让我们进入了一个充满不安全感的社会。一方面, “数字鸿沟”把能够接近和使用信息通信技术的人和不能接近和使用信息通信技术的人分隔开来, 不利于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互相交流。另一方面, 由于网络空间特有的身体缺场、匿名性、符号性、随意性等特点, 带来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 特别是新型信息技术犯罪进一步扩大了这种不安全感。同时, 信息化社会下网络民意表达更加畅通, 网络监督无处不在, 网络民间舆论顷刻间便可能催生公民集体行动, 这对网络空间及现实社会的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以上社会管理方面的诸多问题带来直接后果是社会管理效果不够好, 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增多, 社会和谐稳定压力增大。新世纪以来, 中国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 群众上访数量居高不下, 从根本上说, 根源于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管理工作没有跟上, 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严重滞后, 政府的公信力下降。

三、着力构建充满活力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社会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牵涉到各个方面, 构建明确各方职责、有利于调动各方积极性的管理格局, 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的需要。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 中国已初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面对当前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和社会管理的新要求新任务, 如何进一步完善这一格局?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 要切实加强党的领导, 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 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 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 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

1. 切实加强党的领导, 就是要在社会管理中把党的领导放在首位。

党的领导是社会建设必须坚守的根本原则, 是社会管理创新的组织保证, 在创新社会管理时, 凡是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 都要靠党委来领导。要紧紧围绕加强社会管理大局, 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利益的核心作用, 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领导作用, 开创新形势下社会管理新局面, 才能实现和保证全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科学发展, 才能更好地满足不同社会主体的利益要求, 使社会建设均衡发展、社会成员之间和睦相处。

2. 坚持政府负责, 就是要求政府把社会管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社会管理说到底, 就是政府运用制度、机制、价值、政策等工具手段, 与其他社会组织一起, 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保护公民合法权益, 协调社会利益矛盾,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保障社会秩序安全和谐进步的职能, 可见政府负责是国家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必然要求, 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保障。创新社会管理对政府而言, 全都是由政府制定政策来决定。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 只有坚持政府就对政策的实施效果负责, 才能有效保证政府的行为严格、规范、到位, 才能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3. 坚持社会协同, 就是整合社会管理资源, 理顺社会管理各方之间的关系, 形成完善的社会协同机制。

在实践中, 要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 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要充分发挥各社会团体的作用, 大力发展新兴的社会组织, 改革和规范现有社会组织;要积极开展城乡社区建设, 增强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要大力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形成完善的公共服务网络。

4. 坚持公民参与, 就是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

电信运营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与实践 篇10

电信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电信运营企业不仅关注营业收入、利润等直接经济效益指标, 也关注为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作出贡献。对于电信运营企业来说,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工作也越来越迫切、越来越重要。

电信运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目标

电信运营企业应在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 实现履行社会责任的目标:一是在履行经济责任方面, 以高标准实行公司治理, 全力发挥自身的优势, 追求卓越创新;通过贡献税收, 带动行业发展, 创造就业机会, 实现与产业链和运营所在地域的共同发展。二是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 以创建更加美好的信息社会为目标, 建设信息通信网络, 积极投身于国家信息化建设、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充分发挥企业资源优势, 共同改善社会生活质量。三是在履行环境责任方面, 以环保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服务, 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致力于减少运营对环境的影响, 追求企业与环境和谐共生, 推动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电信运营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措施

电信运营企业作为国家骨干企业, 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市场经济建设中, 应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在2008年2月举办的全国通信服务年会上, 几大电信运营企业共同颁布了以“通信服务与社会责任”为主题的宣言, 提出了“勇担社会责任, 坚持发展为民, 维护用户权益, 倡导诚信经营, 提升服务质量, 开展公平竞争, 注重通信环保, 促进社会和谐”八项承诺。

电信运营企业应高度重视社会责任管理工作, 强化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建立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制定年度履行社会责任的工作重点和主题, 并予以落实。同时, 还应开展与利益相关方的社会责任沟通工作。

1. 强化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

正确认识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和外延, 纠正对社会责任的认识误区, 树立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 提高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围绕自身的核心价值观, 制定企业的社会责任规划, 全面涵盖经济、社会与环境三重责任底线, 并将社会责任观作为企业开展各项社会责任工作的指南。在经营价值理念上, 要落实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 为社会责任注入时代的内涵。电信运营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中, 应发挥自身的专长, 在改善人类社会生活、保护自然环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追求企业、社会与环境和谐发展, 共同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2. 建立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为了更好地将履行社会责任工作落到实处, 电信运营企业应建立健全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加大对社会责任工作的管理力度;通过积极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 获得公众的认可, 推动企业与产业、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共同发展。

电信运营企业应立足于经济、社会、环境“三重底线”责任, 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覆盖总部和各子公司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以企业战略为根本出发点和指引, 坚持明确的社会责任方向, 以有效保障社会责任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例如, 中国移动公司建立了策略管理、执行管理、绩效管理、沟通管理四个方面的社会责任闭环管理体系, 确定了社会责任管理的阶段性目标、实施策略和工作计划, 并逐层分解到总部各部门及各省 (区、市) 运营子公司, 推进落实;根据年度重大社会责任项目, 保障资源配置, 实现资源效用最大化, 推动相关项目有效实施;制定了社会责任指标体系, 将关键的社会责任指标纳入公司绩效考核体系, 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提升;定期编制社会责任报告并向全社会公开发布, 并在此基础上, 建立了完善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机制, 形成公司与利益相关方的良性互动。

3.注重与利益相关方沟通

建立定期化、制度化的利益相关方沟通机制, 是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建立良好、畅通的沟通渠道, 以助于企业更加深入地了解利益相关方的关注重点和诉求, 及时发现问题, 在社会责任实践中有针对性地回应, 实现与利益相关方之间的相互理解。二是与业界进行良好的沟通与合作, 以助于企业更深入地参与到全球性社会责任关键议题的解决中, 分享经验、交流做法, 共同寻求解决方案。电信运营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 在沟通信息、沟通对象、沟通渠道等方面, 明确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重点, 采取有效的参与方式, 构建沟通模型, 定期走访各个利益相关方。三是与监管机构、全球知名学术机构、业界, 开展广泛合作, 促进有关社会责任的交流、对话, 吸取最佳实践经验, 不断提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水平。

中国移动公司的社会责任管理实践

电信运营企业应结合自身通信运营特色和发展的特点, 积极开展社会责任实践活动。通过履行经济责任, 促进通信行业的整体进步, 带动就业, 刺激消费, 推动经济增长良性循环;通过履行社会责任, 推动社区发展、社会和谐, 维系与员工、用户的“鱼水”关系, 树立公众对社会财富和分配公平的信任感;通过履行环境责任, 追求企业与环境和谐共生。由此, 更好地实现企业自身价值最大化, 真正实现企业与社会“双赢”。

中国移动公司在以下几方面积极开展社会责任实践活动, 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1.持续关爱员工健康成长

电信运营企业在对外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 对内应关心员工的健康成长。通过开展促进员工快乐地工作, 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 实现他们的职业生涯成长规划, 把关爱员工的行动真正落到实处。

多年来, 中国移动公司一直将关爱员工作为建设企业文化的切入点, 将对员工的责任视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包括关注员工职业发展, 引导和鼓励员工参与企业决策, 为员工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 促进员工快乐工作、快乐生活等等。例如, 中国移动珠海分公司自2006年开始, 开展了阳光工程、总经理客户接待日、员工积分计划等活动, 提升员工的幸福感;江苏公司自2008年10月开始, 全面开展了“员工帮助计划 (EAP) ”, 持续为全体员工健康成长提供心理援助, 促进员工“激情工作, 快乐生活, 健康成长”。

2. 助力推进社会信息化建设

我国几大电信运营企业通过统一开展“村村通工程”, 为推动农村的通信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缩小“数字鸿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早在2006年11月初, 全国行政村通电话已达到了96%, 超额完成了电信业“十五”期间“95%行政村通电话”的目标。近年来, 各大电信运营企业利用自身的通信运营优势, 助力政府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等, 强化信息化支撑, 推进全社会的信息化建设。电信运营企业的信息化应用系统有许多类别:通过开发基于移动终端的“移动智能交通红绿灯控制系统”, 可为交警信息化建设提供新的实现途径;通过推出“务工易”服务, 利用通信语音、短信、网站等方式, 可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企业招工信息、求职简历登记、岗位推荐等信息服务, 更好地促进农民工就业;通过建立“城管通”信息化系统, 可实现城市管理问题现场上报、城管人员位置定位监控、呼叫限制等功能……

3. 积极参与地方公益事业

上一篇:军事行动能力下一篇:以客户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