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与小学德育

2024-08-31

生活化教学与小学德育(精选十篇)

生活化教学与小学德育 篇1

一、转变观念, 创新德育教学理念, 逐步实现德育生活化

1. 转变教师的德育观念。在小学德育工作中, 教师应该自觉调整自身与学生的关系, 通过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 使师生之间的良性交往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在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中, 通过学生与教师在亦师亦友的互相学习过程中, 实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2. 创新德育教学理念。正确处理好育人与育才的关系, 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 德育通常被放在重要的地位, 这与中国德行重于才能的传统有关。但是在升学的压力及以分数论高低的教育环境下, 德育往往成为被忽视的部分。因此, 德育教学应及时转变教学观念, 创新教学理念, 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 使道德修养与传道授业两者兼得, 真正做到陶行知先生所讲的:“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

二、校园活动助推德育生活化

在加强德育工作过程中, 以各种校园活动为载体, 创设各种道德环境和德育情境,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自我构建。如, 我校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 (清明扫墓、观看歌颂革命先烈的电影、开展爱国主义讲座) 等, 进行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和系列主题班会活动。校园活动是促使德育有效开展而采取的重要形式, 活动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德育信息和内容, 它能够把德育的各要素有机地联系起来, 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教育。因此, 我们必须积极利用各种校园活动来助推德育生活化。

三、品德课堂生活化

1. 选取丰富的生活场景, 营造品德课堂的良好氛围。 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在品德课堂上, 教师要选取适当的生活场景,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 启发学生联想、分析、归纳, 诱导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2. 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 调动学生学习品德课的积极性。教师通过创设情境, 以生动形象的生活场景,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教师的语言、举止、情感、教学内容及课堂氛围形成一个广阔的心理场, 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中, 达成生活体验。

3. 让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实践, 内化知识要求。 新课程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思考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在探究中成长, 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通过学生的生活实践活动, 真正内化德育课堂的教学要求。

4. 极力拓展生活课堂, 提高学生的课堂实践能力。 品德课堂中要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 拓展生活课堂,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中检验、丰富所学知识, 使品德课堂真正回归生活、贴近生活。

四、营造校园育人环境

德育生活化与学生生活的校园环境关系很大。整洁、美观、和谐的校园环境对儿童思想的启发、个性的陶冶、精神的升华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我校注重科学规划、精心设计, 打造净化、绿化、美化的校园环境。楼梯长廊、草坪花坛、板报墙壁、学习园地等布置, 都成为无声的诗、多彩的画, 从而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激发学生热爱校园、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 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论文 篇2

在小学进行德育教育,不能仅从理论出发,而要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与日常生活相关联,语文学科一直以来都担负着提升学生道德品质的使命,在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应在教学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小学德育应贯穿在语文教学中,并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中得到升华。

一、在语文朗读生活化教学中实施德育

我们经常将上学称为读书,读在小学教学中的位置可见一斑。读书不仅是默读,语文的教学更要求从小培养学生带着感情去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文基本素养和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同时长期的朗读能够培养学生的音韵美以及高尚的情操。例如,在《花瓣飘香》这篇文章的学习中,关于“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多美啊!”“红艳艳的花朵……带露水的花瓣”,“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这几句被多次强调,这时可以让学生多次反复地朗读这几句话,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明白环境对于生活来说多么重要。这样,在语文教学中无形地培养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使德育教育与教学紧密结合。同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通过阅读快速进入情感,体验书本中的感情,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的同时加深学生的情感体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既提高了语文学习能力又使德育教育与教学内容结合,使语文教学拥有更加丰富的教学体验。

二、在语文听说生活化教学中实施德育

1.在聆听中体会

听不但能锻炼学生的听力、培养学生的忍耐性,更能够让学生懂得倾听的重要性,学会尊重他人,让学生在听与说的交流中培养德育能力,加强交流能力。以《石头书》这篇课文为例,因为书中的对话比较多,因此,教师在正式开始教学之前可以对教学任务进行分配,通过川川与叔叔的对话,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并且强调学生在对话中听到了什么、听出了什么,在听的同时思考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这样就能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专注力。学生在听中学会思考、在听中明白道理、在听中培养德育能力,在听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2.在表达中升华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语言更是一门极具学问的艺术,有其独特的魅力。因此,将德育教育与语言教育结合在一起对于学生教学而言更有意义。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既能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又能接受来自德育的熏陶,教学变得更加有意义也更加具有教育意义。语文课堂上有一节口语交际课《赞美家乡》,这节课对于有的教师而言非常难以进行,因为在学生的意识里家乡并没有什么极大地特色值得一夸再夸,有时候半节课就能结束课堂任务。因此,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开拓思维,在正式开始课程前布置课前作业,让他们通过网络以及父母口口相传的方式去寻找家乡的美好之处。这样,学生在提前有准备的情况下就能够将家乡的所有特色一一列举,大大地丰富课堂内容,使课堂任务能够更加轻松更加完美的完成。最后,教师还要对课堂进行总结,让学生知道,所有的美都需要用心去发现,用心去感悟,同时还需要用心去呵护,我们的家乡美或不美都取决于我们自身,我们对生活的环境爱护保护那么家乡自然就美。让学生在口语交际的训练中发现家乡的美,热爱自己的家乡。

三、在语文写作生活化教学中实施德育

写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写是学生抒发自己情感的方式,写是学生记录自己心情的方式,写也是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一种方式。写作是人们的一种记录方式,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导时,除了要帮助学生学习一定的写作技巧,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写作的意义,写作不是写假话、说套话,而是学生抒发情感的方式,必须要真实可信。我们常说艺术来源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写作也同样应该如此,写作内容要与学习生活息息相关,要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德育能力以及正确的是非观人生观。例如,当学生需要以“一个值得敬佩的人”为题进行写作时,学生要注意发现身边值得敬佩的人以及他们身上美好的品格。例如,学校里学生乐于助人、勤奋好学、环卫工人辛勤劳动、警察正直善良,等等。学生对这些人性的美好品质以及闪光点进行探索思考,然后由此写出的文章必然更加的真实可信,内容丰满,人物形象清晰。写作的过程中无形地培养了学生的德育观念,丰富了学生的人生价值阅历。当需要写关于环境自然之类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大自然里去,让学生亲身感受自然的魅力,亲近自然,探索自然,发现自然的神奇之处,这样学生的写作时就会有内容可写,文章看起来也不会太过空泛,即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语文教学作为小学中最为重要的课堂,其对于学生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是当下小学中急需完成的任务。教师必须牢牢把握机遇,将德育教学渗入语文教学之中,丰富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为语文课堂营造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

参考文献:

[1]孙秋白.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赤子,2015,(18):125-126.

[2]戴昌贵.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J].成功,2008,(02).

[3]萨日娜.小学品德课程生活化教学实效性研究[J].学周刊,2015,(33):156.

[4]马秀峰.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优势研究[J].赤子,2015,(24):336.

生活化教学与小学德育 篇3

一、《新朋友,新伙伴》引领孩子走进校园

刚从幼儿园出来,孩子们是怀着渴望与不安的心情跨进小学大门的,他们将面临许多的问题和挑战,首先碰到的是如何熟悉环境,认识老师和同学,并和新老师、新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体验学校生活的愉悦。为了使孩子们尽快熟悉老师和同学,学习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我利用《新朋友,新伙伴》这一课引领孩子们走进校园。

一年级的孩子喜欢玩,游戏作为他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能营造良好的儿童交往的氛围,便于他们主动、积极、愉快的交往。于是,在教学时,我先设计了很多有趣的游戏。在“手拉手,找朋友”的游戏中,小朋友一边唱儿歌,“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呀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一边做游戏。在游戏中,让小朋友懂得班内的每个小朋友都是自己的好朋友,同学之间应该和睦相处,见到老师和同学应该主动打招呼,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在“网小鱼”的游戏中,由八个小朋友搭成鱼网,其他的小朋友装作小鱼穿过网,边做游戏边唱歌“游啊游,游啊游,游到网边快快跑,跑不掉,被逮着,开开心心作介绍”被网到的小鱼就要进行自我介绍:我叫什么名字?家住哪里?喜欢干什么……在这个游戏中,小朋友通过自我介绍,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让其他小朋友更多的了解了自己。

通过这样的游戏,孩子们不但熟悉了同学和老师,而且很快就消除了刚进校园的忐忑不安,开始积极地融入到集体中来了。

二、《上课了》带领孩子走进校园

一年级的孩子刚来到学校,根本不明白铃声为何物,他们经常把铃声当做音乐,任由上课铃声响了依然在外面玩耍。怎么才能让孩子们明白铃声的含义,了解上课时究竟应该怎样做呢?这时,《上课了》这个主题单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育方法。为了让孩子们明白上课时应该怎样做,在进行这一课的教学时,我先创设了一个情境,我正在给孩子们讲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突然旁边响起了很嘈杂的声音,孩子们竖起耳朵努力去听,依然听不清楚老师讲故事的声音。这时,孩子们的脸上纷纷露出了失望、讨厌等等的表情。我赶紧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很多孩子都表示“太吵了,影响他们听故事”。于是,我马上引导孩子们讨论,怎样才能听得好呢?孩子们兴趣盎然,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于是,一些上课的基本要求就在孩子们热烈的讨论和争先恐后的发言中深深地烙在了孩子们的心中,效果自然比老师的强制灌输、强制要求好得多。

三、《课间十分钟》教会孩子如何休息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们来说,课间十分钟不但是让他们休息的十分钟,同时也是让他们探险的十分钟。他们喜欢趁人不注意时偷偷地推一下正在下楼梯的同学,他们喜欢抓住这宝贵的十分钟在走廊里和小伙伴一起追追赶赶……怎样才能让孩子们在课间玩得开心又安全呢?我决定利用《课间十分钟》这一课,找准教材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回顾生活过程中,深化道德认识。

我首先播放了一段下课时从学生身边拍摄的录像,通过录像中的片段来层层展开,让学生辨析是非,讨论下课后应该做些什么,在做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然后抓住合理做好课前准备有什么好处、下课后要做好那些课前准备、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应该玩什么样的游戏这几个重点,分组人人参与编儿歌、订规则活动,编好后以小组为单位唱一唱,演一演。接着通过小记者采访的形式,开展“实话实说”活动,让学生回忆一下,下课“我”在做些什么,“我”做得对吗?最后在下课前几分钟请小朋友想一想,接下来是什么课,你下课后想:先做什么,再做什么。随着下课的铃声,老师说:“小朋友下课了,你想做什么呢?铃声相信你们一定能做好!”铃声的这句话吧学生从课堂推向了现实生活,让学生把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落实到行动上,实现了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一理念,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四、《我会整理》教会孩子怎样自理

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出生的那一刻,就被“爱”包裹着,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上下学都有家长接送,书包有家长背,书本文具有家长帮忙整理。为了让孩子们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品德与生活》教材中编入了《我会整理》这一课。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对整理产生兴趣,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没有直接的告訴孩子们整理东西的方法有几条,而是从孩子们天天都要接触的书包入手,设置了几次整理比赛:1.帮小红妹妹整理书包;2.整理书包大比拼;3.帮书包减肥;4.帮老师找学具;5整理自己的学具;6让图书架更方便。7模拟整理房间比赛;8看录像,评选最棒小当家。

学完了这课以后,孩子们悄悄地变了,以前凌乱的书桌变得整齐了,能在爸爸妈妈来接之前自己整理好书包了。很多父母笑着告诉我说:“我的孩子懂事多了,在家里能自己整理房间了”;“我的孩子终于能把自己的学习用品收拾整齐了。”真感谢这篇课文,学了他,孩子们终于懂得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了”

生活化教学与小学德育 篇4

1. 活动背景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和受教育者的需要, 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 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 通过内化和外化, 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等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德育活动课是我校近年来在全校各专业各年级中专门开设的一节思想品德教育课。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活动过程, 每周一节, 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也可通过相关活动, 加强学生的法纪安全意识、公民意识;帮助学生树立环保理念, 培养职业素养, 等等。内容丰富, 内涵深刻。每节德育活动课的具体内容可由各个班级根据本班特点及计划自主确定。

2. 所属模块

环保教育。

3. 适用阶段及专业

各阶段及专业。

4. 步骤安排

(1) 确定选题阶段

近年来, 经济不断高速发展, 环境状况却不断恶化, 人们对环境保护问题日趋重视起来。尤其是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 更是让“低碳”、“低碳生活”这样的字眼走入了我们的视线和生活。我们, 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学生, 更是社会新的一代, 有责任也有义务了解环境问题的现状, 明了践行“低碳生活”理念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 策划筹备、任务布置阶段

一节成功的德育活动课必须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完成。我与具体承担本节课实施任务的德育活动课小组成员们共同策划、讨论、修改并最终制订了具体的实施方案。除该小组成员外, 从班级到小组到具体个人, 都分别承担了不同的任务。

(1) 全班任务:全体学生自行通过书本、网络等途径了解、掌握有关生活节约小窍门。

(2) 小组任务:全班学生分成四组, 分别调查本组成员及其家庭在衣、食、住、行等生活主要方面的消耗情况;调查结果经小组成员讨论后形成汇报材料, 由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师生进行汇报。各小组还需制作汇报用PPT, 所用PPT要图文并茂, 具有本小组自身特色。

(3) 个人任务:由具体同学从电影《后天》节选所需视频片段。

(4) 个人任务:由具体同学拍摄、制作有关视频。

(3) 教学实施阶段

结构设计:

二、设计分析

1. 选题恰当是前提

要想让所开设的德育活动课真正取得应有的教育效果, 达到教育者所设定的教育目的, 选定合适的选题, 选好切入的角度至关重要。最终确立的选题应尽量贴合学生实际, 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假、大、空”的东西是难以真正引起学生的共鸣, 进而真正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一些偏理论的主题也应选好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切入点。“低碳”、“低碳生活”这样的词近来频频出现在人们视线内, 但很多学生并不清楚它真正的含义和内涵;而节约能源、减少消耗、保护环境等话题学生们并不陌生, 稍加点拨即可理解、掌握本选题的内涵。这样的话题与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 每名学生都有话可说, 从而为真正地参与德育活动课的相关活动, 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奠定基础。

2.“激趣”是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适当的主题仅仅是第一步, 如果在授课过程中没有能够运用多样的、恰当的方式方法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参与进来的话, 学生往往很快就会淡忘所学内容, 再好的主题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而即使是短时间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已属不易, 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长时间保持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难度就更大了。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地了解学生, 充分地研究学生的特点及学习水平, 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最恰当、最具成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节德育活动课的授课对象———我班学生, 总体来说性格外向者居多, 思维活跃, 反应较敏捷, 接受能力较强;对“低碳生活”、“全球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话题都略有所闻;同时经过长期的学习与训练, 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概括总结能力等, 也掌握了相当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与技能。据此, 我指导学生设计、选择了各具特色、趣味盎然的教学环节和方法, 列举如下:

(1) 视频

本节课共使用了两段视频。均为学生自己制作。

第一段视频为开头的“导入”环节。在我的建议和指导下, 学生从反映由于温室气体过度排放导致全球气候灾难的影片《后天》中截取有关片段, 制成视频。在本节课开始时播放, 用于揭示本节课的主题, 同时通过身临其境般的感受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并对环境恶化会导致的严重后果形成直观的认知。

第二段视频是保障实现本节课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 表现了一名普通学生日常的种种行为方式。我提供思路后, 由学生自行撰写具体的脚本, 自导、自演并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自行拍摄、制作完成。

这两段视频的制作完成, 将德育教育与学生的专业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学生们平时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得以在实践中应用并展示, 体会到了学习的成就感。

(2) 游戏

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上述第二段视频不是简单地播放了事, 而是设计成了学生们很熟悉和喜爱的游戏环节:“大家来找茬”。请学生们找出视频中同学做得不符合“低碳”原则的地方, 找出者即可举手抢答。最终, 成功地找出最多“茬”的小组获胜, 可获得小奖品奖励。

这一环节的设置, 将原先就很活跃的课堂气氛进一步推向了高潮。视频上熟悉的同学的脸, 立刻让学生们发出了又惊又喜的笑声。但随后, 他们的注意力就马上被吸引到了紧张激烈的“找茬”和抢答环节中来。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踊跃抢答, 不但将预先设置的“茬”全部找了出来, 就连在拍摄过程中表演者无意做出的一些不符合低碳原则的小细节 (如刷牙时牙膏挤的过多) , 也被“火眼金睛”的学生们一一指出。课堂之热烈, 教学效果之好真是出乎原先的意料。

(3) 碳排放量计算

如果说人们对“碳”、“低碳”有所耳闻的话, 大多数人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将产生多少碳排放并不了解。对于这些以前未见过的碳排放量计算公式与方法, 学生们兴趣高涨, 积极计算。计算得出的结果也让他们认识到了“低碳”应由每一个人从每一件小事做起。

(4) 组内合作与组际竞赛

小组成员之间需要密切配合, 分工合作, 共同完成有关调查问卷制作、撰写调查小报告、制作汇报用PPT、推选代表、上台汇报等一系列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每位小组成员都付出了自己的劳动, 自然很希望看到本小组努力的成果, 那么不自觉地就会对这节课给予更多的关注。

本节课的组际竞赛其实有两类, 一“明”一“暗”。“大家来找茬”环节的小组间抢答竞赛是“明”面上的竞赛。而在在此之前的各小组分组汇报调查结果环节, 各小组间的竞赛其实就已经悄然开始了。无论是在汇报时的口头表达、数据统计上, 还是在PPT的制作上, 各小组之间其实就在暗暗地比较和学习。小组间的这些竞赛, 无论是“明”是“暗”, 都鼓舞了学生的斗志, 促使他们不管是在课前还是在课堂上, 都积极行动, 主动参与, 力求做得更好。这十分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5) 图片与数据

现代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 使得大量图片的展示成为可能, 更保证了图片展示的效果。本节课中尽量避免干巴巴的口头描述, 而是通过大量相关图片的展示, 让学生们产生直观的感受;再加上翔实的数据, 使学生们更加明了问题的严重性及行动起来改变现状的紧迫性。

此外, 学生们也可感受到课前准备的重要作用。

本节课采用了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大大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得本节德育活动课真正成为了“师”、“生”———也即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活动。

三、教后反思

据统计, 本次德育活动课基本每位学生都主动发过言或是答过题, 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涨, 思维活跃, 课堂气氛热烈, 教育效果出乎意料的好。学生们对“低碳生活”有了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初步树立起了“低碳生活”理念, 对自己所应履行的公民义务和责任也有了进一步的深刻认识。

思索本节课成功之处,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处:

1. 教学形式与方法多样

本节课真正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分析了学生的特点及喜好, 并据此选择了适当的主题, 采用了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如观看学生喜爱的电影视频节选、学生自拍的视频“找茬”、碳足迹计算等各个环节, 将学生的注意力始终牢牢地吸引到了授课内容中。

2. 学生参与面广, 参与积极性高

通过小组调查汇报、视频制作等的布置和完成, 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与参与积极性。并使得每一位学生都对与主题相关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 为本节德育活动课的顺利开展从心理上、知识储备上做好了准备。

3. 将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德育活动课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充分地体现了专业特色, 既增强了德育活动课的教学效果, 又促进了学生专业学习热情的提高。

4. 教师的深入参与与指导必不可少

一节德育活动课, 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全由教师“一言堂”固然不可取, 但完全交给学生, 教师完全不闻不问, 也难以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本节课45分钟, 除最后的5分钟教师点评环节外, 从主持到完成看似基本全部由学生“当家”, 教师似乎完全在“幕后”。但实际上在课前的整个设计、筹备阶段, 甚至包括主持人主持稿撰写的用词, 都凝聚着教师大量的心血;本节德育活动课的成功, 是“师”与“生”共同努力的结果。教师的参与, 能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构建整节课的框架;理顺整体流程;选择、设计能取得更佳教育效果的教育环节与手段;最后的点评环节, 更能让每位学生都明了该节课的成功与失败之处。教师的参与不但能让德育活动课的教育有效性更上一个新台阶, 还能让学生们在与教师的讨论、筹备过程中, 从整节课的具体实施过程与教育效果中, 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影响, 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当然,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生经验的积累, 教师的参与度可以逐渐降低, 但“扶上马, 送一程”, 尤其在学生经验还严重不足的阶段还是很有必要的。

四、结语

小学音乐教学与德育渗透 篇5

小学的音乐教育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德育内涵。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特点是:知识面广、综合性强、既有内容广泛的政治、地理、历史、民俗等知识的传授,又有严格的节奏、听音、视唱、发声、演奏等技能技巧的训练,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的最佳途径。正如列宁指出:“音乐是对人民进行教育的有力工具。”

一、在教学准备中渗透德育教育

教学的准备关键在对教材的分析,教师应当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在我们的小学音乐教材中,有的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如:《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国旗国旗真美丽》、《小乌鸦爱妈妈》等。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作好教具、课件等其他的教学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国旗国旗真美丽》欣赏教学中,我就准备了一面五星红旗放在新课的引入阶段进行展示,通过课件的展示让学生边欣赏音乐边看照片,同学们既有听觉又有视觉的感受,对他们更深切理解歌曲的情绪给予很好的帮助。

二、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一节优质课中,教学过程是精粹,在此环节中体现德育教育最忌空洞说教,应该注重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曾指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德育工作生命力的重要体现。”作为教师就要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使德育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不追求形式生硬说教,要见缝插针联系实际。把情感做为主线来贯穿整节课。同时音乐教师还应该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音乐学习习惯。

三、在音乐感受中渗透德育教育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还特别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

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音乐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充分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是很大的。

四、在学习评价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以往音乐课的学习评价中,教师往往让几个学生组成一组选唱一首歌曲,打上一个等级草草了事。这样不仅没有起到综合评价作用,更重要的是严重淡化了学习评价对学生的教育功能。

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与情感反应,音乐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参与程度、合作愿望及协调能力,音乐的体验与模仿能力、表现能力,探究音乐的态度与创编能力,对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理解以及审美情趣的形成等。都是我们评价应包含的内容或要素,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对美的追求。例如:我在一次期末考核中,加入了父母评价一栏,让学生把《洗手绢》回家唱给父母听,还可以根据自己家的实际情况创编歌词,表演给家长看,家长给出简要的评价。第二天看到家长们的评价时,让我大感意外。“她长大了,懂事了!”“我的宝贝儿子也会做事了!”一句句真挚的话语,不正是我们德育教育的最好结果吗?

五、在教学手段中渗透德育教育

将音乐与文化融合起来,把古今中外音乐家传记,名人与音乐,音乐与历史、地理、体育的关系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来讲,会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律动、歌表演,这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特别受中低年级同学的喜爱。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够“当众、自信、有表情地歌唱和表现”。学生在自由表现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同时培养了自信与勇气以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而新颖的教学手段,有助于学生养成群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六、在音乐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音乐游戏时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它不仅有助于训练学生的音乐能力,也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优秀品质。如以班级、小组等为单位的游戏,需要学生的协作精神;而一些需要克服一定困难的游戏,有利于学生毅力的训练。

歌表演、律动特别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如教学《我爱雪莲花》,将具有新疆舞特点的律动交给学生,《彝家娃娃真幸福》的歌表演有彝族风味,《金孔雀轻轻跳》是美丽的傣家舞。这样的教学使学生不仅清楚认识中国的多个民族,也加深了对民族音也的理解和热爱。

七、教师以自身形象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为培养跨世纪的接班人,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需要树立教书育人的意识,在本职岗位上,落实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教师应当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良好的师德修养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该有献身教育事业的伟大理想,以为人师表的道德标准衡量自己,培养高尚的情操,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待教学工作。课堂上,教态自然大方,语言生动形象,歌唱充满激情,琴声优美动听,所有这些,都将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感化作用,使学生不仅通过间接的教材内容,更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得到直接的德育教育。

总之,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之我见 篇6

关键词: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措施

为了更好地进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效率,小学老师应该加强生活化教学在德育中的应用,因为德育与我们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所以要提高德育的效率,就要加强生活化教学在德育中的应用。故此,本文就对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作出了以下的探讨。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为了更好地进行生活化教学,提高小学德育的效率,老师应该努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比如,老师在德育的课堂上,可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情况,才能更好地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进行生活化教学。故此,在进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时候,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小学老师首先就要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

二、进行相应的主题教学

为了提高小学德育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更好地进行小学德育的生活化教学,老师可以开展多种主题活动,在活动中渗透德育,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对德育的认识。比如,学校规定每周一都要进行升旗仪式,所以,老师就可以借此来导入关于爱国主义的情感教学,增强学生对国家的热爱。在“十一”国庆节前夕,老师可以举行爱国主义班会,在爱国主义班会中导入相关的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学。还有在我国传统的其他节日中,老师也可以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比如,在端午节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导入关于屈原的故事来提高学生的爱国精神。

三、将教学内容运用到实际的行为规范中

小学德育的内容都是一条一条地罗列出来的,比如,在规范学生的举止文明的教学中,就是通过列举九个规范来提高学生的举止文明。虽说罗列出明确的行为规范,但是如果没有很好地将这些规范实践到日常的行为中,也是无法很好地提高小学品德教学的教学效率。故此,为了更好地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行为规范的文明程度,老师应该将教学内容运用到实际的行为规范中,比如,老师在讲解相关的行为规范时,可以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加以说明。例如,在教育学生不能给同学起绰号,不能歧视身体有残疾的学生,老师就可以列举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比如,由于后天的问题,小明的左腿运动不太方便,可是有些学生就会嘲笑小明,甚至还会给小明起绰号“残疾明”,因为每天都要受到同学们的嘲笑,所以,小明就变得越来越自卑,不再愿意上学。老师就可以通过这样的事例来教导学生不能歧视身体有残疾的学生,也不能给同学起绰号,因为这样会伤害到同学的心灵。所以,在小学德育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列举一些生活实例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更好地规范学生的举止动作,提高学生的文明程度。

四、结合家庭教育

为了更好地进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加强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不仅是学校老师要作出相应的努力,家长也应该配合老师的教学来作出相应的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比如,母亲节的时候,老师在课堂上教授学生要爱戴自己的母亲,要为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学生回家后可以帮助妈妈干家务活。所以,为了更好地配合老师的教学,家长在课后也可以要求学生干一些简单的家务活,让学生了解到妈妈的辛苦,从而更加地爱戴自己的母亲。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许多家长都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受苦,非常地溺爱自己的小孩,然而这样的做法是不利于学生的成长的,所以,在小学德育教学中,学校可能会组织一些课外活动,这个时候家长应该极力配合老师,让自己的小孩去进行一些生活体验,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对于这个社会的认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五、加强与生活实践的联系

为了加强小学德育的效果,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加强与生活实践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和感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比如,在进行思想道德教学的时候,老师每讲一个内容就应该将其体现在实际的生活经验中。比如,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出现肚子痛或是不舒服的情况,那么老师就应该立刻普及一些卫生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卫生意识。通过这样的教育后,学生就对卫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就会留意自己的日常动作,提高自己的卫生意识,从而减少自己出现不舒服的情况。

综上所述,小学德育与我们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老师应该加强生活化教学在小学德育中的运用,并结合教学内容来探讨相应的运用技巧,从而更好地发挥生活化教学在小学德育中的积极作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王英.小学德育生活化途径探索[J].教育艺术,2014(01).

对小学德育生活化的思考 篇7

一将德育纳入日常行为规范中

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大量研究与实践证实, 处在6~10岁阶段的小学生处在他律时期, 小学生道德认知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中, 影响道德认知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分别是认知能力与德育教育。所以, 仅通过课堂中的德育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要想提升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还应当在日常行为规范当中渗透德育。如学校可以常识组织“执勤班级”或“行为规范示范班级”等相关的评比活动, 设计“准时、卫生、节约、礼仪、爱校”等相关的评比内容, 由每个班级轮流担任一周的执勤工作, 并且这个班级的每一个学生都配备相应的执勤标志, 通过明确的分工, 使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岗位与负责内容, 都能够真正感受到为学校、为老师、为同学服务的快乐。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正人先正己、以身作则的现实意义, 在提升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与自主意识的同时, 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认知。

二将德育渗透到专题教育

现阶段, 小学校园中开展的专题教育内容十分丰富, 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环境教育、廉洁教育、禁毒教育、法制教育以及安全教育等。而开展专题教育则应当针对社会当中所发生的各类问题, 通过分析这些问题, 来教导学生文明、健康的生活模式, 而学校应当从社会中的热点问题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着手, 充分结合小学生的特点与学校的实际情况, 开展一些具有自身特色的专题教育, 而活动的模式又必须要充分重视广大学生的感悟与体验。

三德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学校课外活动是学生感受生活的重要内容, 这就要求学校应当充分利用少先队活动、仪式教育、纪念日活动、节日活动、班集体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 开展一些学生感兴趣、具有德育效果的活动, 使学生在学习生活技能得到提升的同时, 领悟生活的意义。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能够走进社会, 去了解大自然, 能够锻炼学生的协同合作与生活自理能力;神圣、严肃的仪式教育则属于少先队员活动中关键的环节, 如入队、入团等相关的仪式, 通过仪式的教育作用能够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与道德行为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使学生的道德境界得到有效提升。此外, 组织安排学生参观青少年教育基地以及博物馆等, 通过生动的教育教学活动, 能够让学生学到一些生活当中的技能。

四家庭德育与学校德育相结合

当小学生在学校中学习了正确的道德认知后, 还应组织他们参加各类活动来加深印象, 还应通过生活实践来促使其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除了校园, 学生大多数的时间都与自己的家长一起生活, 将德育延伸到家庭中是德育生活化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小学生在家庭中接受的德育教育往往比其他教育要多得多。通过大量的实践可知, 无论学生是去饭店吃饭, 还是做家务这些小事, 在上述这些看似平淡的活动中, 只要学生能够细心观察、善于思考、注重累积, 家长再给予适当的点拨, 学生都能够受到较为深刻的教育。又由于小学生还没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 倘若家长在进行家庭德育教育时, 总是采用一味的说教方式, 小学生自然难以接受, 长久以往, 还会产生厌倦的感觉。这就需要学校与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 指导家长进行家庭德育的方法, 通过采用科学合理的措施去教育孩子, 对孩子的爱变得更加理性, 给孩子创造理性的德育环境, 这也是对家长们的一个挑战。

五德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社会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教育信息, 这也是学生进行学习与锻炼的实践平台。倘若学生不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那么学生在学校中所学习到的德育知识都无法升华成为道德意志与道德品质。所以, 学校必须要让学生去体验生活, 去参与社会实践, 真正实现知行统一的目标。

总之, 小学德育只有坚持回归生活、面向生活, 才能切实提升小学德育的实效性, 只有真正还原德育的本来面目, 将生活作为德育教材, 小学德育的目的才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冯文全.德育如何做到“以人为本”——马克思恩格斯人的本质观的现代启示[J].教育研究, 2008 (12) :209~210

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篇8

一、构建生活情境, 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德育综合课程教学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传统教学中学生对德育教育的态度是“只听不动”、“只说不做”、“只在课堂上学, 不到实践中做”, 要想改变这种局面, 就需要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中来。对此, 教师可以以学生身边的生活为基础, 构建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强化行为训练, 实现课堂教学的德育与个性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1. 引导学生在家庭生活中体验。

学校可开展“今天我当家”、“给长辈洗一次脚”等活动, 诱导学生自主动手实践, 在潜移默化中将良好的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

2. 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体验。

如, 利用五一、国庆长假, 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教育, 组织学生在长假期间参与读书、看爱国主义影视、写爱国主义文章等活动,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树立生活榜样, 激发学生的德育信念

心理学家表明:小学生具有一定的模仿能力, 并且喜欢模仿身边的人、身边的事物等。对此, 教师可以在学生中树立生活榜样, 激发学生的德育信念。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曾说:“榜样所起的吸引或阻止儿童模仿的力量比任何说教的作用都大而深刻。”小学生虽然思维敏捷, 但是从某些方面来讲, 在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方面欠缺, 因此, 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比抽象的概念、理论对于小学生来说更具有吸引力。贴近学生的实际, 不仅能增强说服力, 更能坚定学生学习的信心、决心, 净化学生的心灵。

三、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体验德育教育

1. 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体验。

在建队日全体学生参加了“同在蓝天下, 快乐共成长”的体验活动。学生将闲置的玩具、旧书籍、旧衣服等拿到邮局, 寄给贫困山区和地震灾区的孩子, 并以折“千纸鹤”、“小纸船”、扎“风筝”等形式来寄托自己对贫困山区和地震灾区孩子的关爱之情。这种互动式的活动荡涤了学生自己的灵魂, 让学生从中获得体验, 提升了自己的道德水平。

2. 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体验。

在走向大自然的生活体验中, 开展认识植物、制作植物标本、收集生态垃圾、开展环境调查等活动, 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 认识大自然, 理解环保的意义, 进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3. 引导学生开展调查、访问活动。

通过对家乡的面貌、社区的特殊人群等进行调查, 去养老院帮助老人干活, 送去爱心和快乐, 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生活, 认识生活, 对社会中的问题引发思考, 获得道德体验, 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对中小学德育生活化的思考 篇9

一、当前中小学德育的现状

(一) 德育内容脱离实际

在一些中小学, 学生喝酒、吸烟不乏其例, 有些学生夜不归宿, 整日迷恋于网络, 更为严重的是各种各样的青少年犯罪案件层出不穷。导致这种状况的部分原因在于德育过分地重视知识的传授, 忽略、脱离了学生的日常生活, 很少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需要和学生的精神需要, 难以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起到指导和教育的作用, 片面地认为学生掌握了道德知识, 相应地就会拥有理想的道德行为, 学生也难以把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

(二) 德育评价方式单一, 目标“高、大、空”

当前的德育评价方法主要侧重于考查道德知识, 很少考虑其实效性, 导致部分学生成了学校、老师的“弃儿”, 学习成绩上不去, 思想上放任自流, 于是便把注意力转向其他方面, 吸烟、喝酒、上网、打架等等。有人形容学校德育状况成“金字塔”型: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 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大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研究生是文明宿舍教育, 留学生是热爱家乡教育。初中学生不会洗衣服, 高中生不会叠床铺。高校开学期间, 不少学生的家长扛着行李送孩子到校, 而那些天之骄子却安然自得。

二、德育生活化的途径

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 “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组织保证生长的各种力量, 以保证教育得以继续进行。使人们乐于从生活本身学习, 并乐于把生活条件造成一种境界, 使人人在生活过程中学习, 这就是学校教育的最好产物。”[1]陶行知先生也认为, 过什么样的生活, 就受什么样的教育, 过劳动的生活就受劳动的教育, 过科学的生活就受科学的教育, 过艺术的生活就受艺术的教育, 过健康的生活就受健康的教育。也就是说, 无需他求, 生活本身就在对人们进行教育。鲁洁教授曾谈到, “课程内容的德育生活化只是一个起点, 最终和学生的生活融在一起, 才是课程的最终归宿”, “德育课程作为一门生活实践的课程, 从生活出发还必须让它再回到生活中去, 使它在与生活的其他方面不断发生动态联系和作用中真正融入生活世界, 成为其中的一个‘活性因子’去改善人们的生活、生活方式, 促使人们去学会过一种有道德的社会生活。这才是具本质意义上的回归”。[2]

一言以蔽之, 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能忽略学生的实际生活, 道德教育应该和学生的日常行为结合起来, 针对学生的日常行为, 调整德育目标, 完善德育内容, 采用多种德育方式。

(一) 关注学生的家庭生活

“即使是在目前父母和家庭的影响日益削弱的时代, 父母亲在孩子的幸福和发展中仍然承担着主要的责任。”[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 再优秀的教师也难以替代家长的作用。中小学生在入学之前所养成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对其以后的成长特别重要, 家长要抓住其关键期, 对孩子进行各方面的养成教育, 并以身作则。

实例1:笔者所了解的一位家长, 在办理存款手续时, 由于信贷员疏忽, 多付给了6000元。当时, 孩子的母亲及孩子都在身边, 孩子的父母商量后, 主动把6000元退给了银行。父母的一言一行在无形中教育着、影响着自己的孩子, 一次, 学校门口的商店多找给了这个孩子三角钱, 她毫不犹豫地把三角钱退了回去。

(二) 关注学生的学校生活

1. 教师应该身体力行

实例2:记得有一次, 学校安排我们班打扫厕所, 同学们面对臭哄哄的便池, 都退了出来, 看到此景, 我拿着铁锨干了起来, 同学们见老师带头干, 也争先恐后地干了起来。无论春夏秋冬, 霜雪严寒, 我每天坚持长跑, 把“不断进取, 超越自我”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这样既锻炼了自己, 也感染了学生, 学生毕业后还不断提到, 老师坚持不懈的精神和高尚的人格时时激励着、影响着自己。 (源自:河南省鹤壁王庄乡一中牛星慧老师的自述, 下同。)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指出“灌输既不是教授道德的方法, 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学方法”。陶行知先生曾谈到“做学教”的问题, “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身教胜于言教, 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 教师每天处于几十双眼睛的观察下, 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学生。教师只有在平常生活中身体力行, 在各方面为学生做出表率, 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一代新人。

2. 抓住教育契机, 充分利用活动感染学生

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活动, 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学生有什么样的活动, 便会有什么样的体验, 也便会有什么样的发展。

实例3:在我担任班主任期间, 所在班级的一个物理老师眼睛做了手术, 我带头捐资二十元, 同学们你一角我一块, 有的甚至捐了十元, 买了一些水果, 去看望这位老师。当同学们看到老师还在打点滴, 一只眼包裹纱布, 而另一只眼睛却连近在咫尺的物品也难以看清楚时, 同学们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这次活动的开展, 使学生体验到身体健康的可贵, 体验到人与人之间情的可贵、爱的价值。我抓住时机, 开展了以“爱”为主题的班会, 教育学生爱己爱人、珍惜友谊。有一位女同学因一件小事和一位男同学闹了矛盾, 经过这次活动的开展, 他们主动和好。当时恰逢“两免一补”的实行, 名单上有这位女同学而没有那位男同学, 而男同学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 他跟着祖父母生活, 家庭生活也比较困难, 虽然这位女同学的家庭经济状况也很差, 但是当她得知情况后, 主动要求把这个名额让给了那位男同学。

当然, 一两次活动不一定能改变学生的思想,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和思想背景,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让德育主体置身于生活中、置身于活动中, 通过活动教育学生, 通过心与心的交流感染学生, 通过自身的榜样影响学生, 日积月累, 潜移默化, 学生的不良习惯一定会慢慢消失并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3. 利用闲暇时间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往往似和风细雨, “润物细无声”。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一定都要在学校、课堂、办公室进行, 教师可以在一些非常规的教育场合, 利用闲暇时间对学生实施教育。比如上公交车要排队, 见到老人要主动让座, 吃剩的果皮要入垃圾箱, 公共设施要爱护, 答应别人的事情要履行, 处处是教育, 时时在教育。农村孩子可以在父母的指导下, 尝试刷碗、做饭、整理自己的物品, 到田间拔草、剔苗, 感受劳动的艰辛, 认识到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平时要充分利用一些活动去教育学生。比如, 在植树节进行环保教育, 劳动节进行劳动教育, “七一”党的生日、建军节、国庆节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教师节进行尊师重教教育等等。道德教育要更多地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 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精神需要, 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 因时、因事进行教育。

注释

1[1]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59, 60.

2[2]鲁洁.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向生活世界的回归[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4 (4) .

浅谈农村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实施途径 篇10

一、农村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实施的现状

1.教育教学方法单一

老师开展教学的时候只是沿用传统的说教方法开展教学,导致学生左耳听右耳冒的现象出现。老师也是运用理论知识讲解和课本案例教学法,课本上的很多案例学生都看见过所以没有好奇感,加上老师传统教学方法的沿用,让课堂的整体气氛显得非常的沉闷。单一的教学方式也不利于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

2.教学内容局限

农村小学德育教学中很多教学内容更新很慢,老师教学运用的资料还是几年前的资料,不能适应当前时代发展变化进程中教育改革新趋势,教学内容的局限性让学生不能拓展自己的知识能力,所以,运用生活化的德育让学生通过身边的实例学习知识内容,有效地拓展自身的知识储备的同时,还能把学到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

二、农村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实施途径

1.贴近生活开拓教学资源课程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道德教育的发展要源于生活,同时也要高于生活,在生活的层面上道德教育要不断地回归生活的本质。很多农村老师在教学的时候给学生讲解大量的理论基础,不如给学生举身边的切实例子,这些实际例子的出现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对知识的实效性有所感悟。比如,最近今年比较流行的“节约型社会的创设”是大家比较关注的热门话题,在学校方面可以开设“低碳生活步伐”主题课程,让学生寻找家里面的废物,对废物利用和改造,也能够把家里面的废物带到学校大家一起改造,有的学生把家里用过的废旧磁盘找出来带到学校, 学生集思广益,把四个磁盘放到一起,做一个小的笔筒或者在上面涂上颜色,贴上照片做一个悬挂式的照片镜框。在课程体验开展的过程中学生把学习到的道德知识内化,还养成了勤俭持家的好习惯,道德意识也逐渐增强。

2.课堂生活化建设

开展学习的主要方法是通过课程讲授对学生灌输新的知识,新教材中很多内容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教学,这样可以为学生的生活了解和知识感受提供必要的依据。各个学科的教学老师要先深入地开展课程准备,挖掘课程教学中能够用到的生活素材,并合理地运用这些内容。

比如,小学识字的时候,老师要巧妙地把写字和做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先感受到字品和人品之间的关系,在讲解“国”这个字的时候,当讲到第二笔横折的时候,要对学生开展适当的教育,提醒人在转折处要学会慢行,所以,教师会适当地引导学生在楼梯的拐弯处和十字路口处慢行和减速。所以,把德育内容和教学内容不留痕迹地有机结合,能够真正做到各个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

上一篇:应用原则与技巧下一篇:巴比伦空中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