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散文”观

2024-08-02

“大散文”观(精选六篇)

“大散文”观 篇1

一、大语文观的教学课堂更有“穿越性”

任何文学、历史、人物和科学都不可能无缘无故地从生活中来又无缘无故地消失。因此我们在教学古代文化篇目的时候,除了完成必须的字词,更应该明白它在我们生活里扮演的角色。不管是古代礼仪、人物还是生活,它对今天的我们都有影响。历史最终都会活在生活里,生活的影子又都会表现在语文里。高中语文新课标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思维、情感、行动的综合能力,特别是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除了要解读好语文课本的内涵,对语文四大基本功“听”“说”“读”“写”进行学习、训练,更应该在学习的同时做生活的有心人,因为无论是教材内容还是编排都有古今联系。我们可以“穿越”找到古今文学在书本上的联系,其实在生活中古今的关联从未隔断过,让学生将课堂的内容融入生活、参与生活、甚至“穿越”古今,学生才能对社会、人生、历史,对科学和艺术有所了解,才能经历人性的成长和成熟。如果今天我们学习这些语文时不能放回生活中感受,那么便没办法体会这些经典文本的妙处。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在学中用,用中思,思中变。只有做到这些,语文才是活的语文,用的语文,真的语文。

二、大语文教学观下师生关系更生活化

21世纪的今天,师生关系是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我们提倡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在今天的教学中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去推行旧有的唯师是尊,教师就是权威,一人可以高高在上的,只有“严”字当头的师生关系。在21世纪的今天,师生之间的关系更生活化,师生之间的关系更民主平等化,我们更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有的才华,教师也应该结合实际和时代,在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中起着既是朋友更是人生的导师的作用。教师在给学生爱与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引导学生建立对生活和周围人群的科学友好的关系。师生只有在共同的学习甚至共同的探求知识的过程中以及共同面对生活和解决生活疑惑的过程中才会构建既敬又爱,平等民主,健康阳光的师生关系。

三、大语文教学观下的语文教育:将“学”与“习”结合,将课本与实践结合

语文教学不应该只有冷冰冰的课堂教学。在文学的殿堂里,无论是屈原的《离骚》,王勃的《滕王阁序》,白居易的《琵琶行》,还是苏轼的《赤壁怀古》,曹雪芹的《红楼梦》等经典名作都是将自己的经历与实践生活结合产生的。因此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更应当将课堂的学与学生在生活中的习,也就是将课本的内涵与自身的生活情感志向和时代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找到“读”与实践的契合点。我们提倡在教学中以实际应用为主的课外实践活动。比如针对时代的热点问题,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烦恼等,我们既可以通过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做问卷调查,也可以通过网络和同龄人或者某个机构,甚至家长或团体的谈话,寻访进行整理并总结出结论。虽然学生最后的结论并不一定都很深入,但是这都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交际的能力,也让他们在生活中真正分析和应用所学。这更提高了学生创作的机会和情感体验。我们不应该把语文剥离生活。所有美好的思想与发现都有他获胜的过程,因此语文的作业可以更灵活、更生动。同时,大语文观下的课外实践可以打破封闭的教学过程和冰冷的理论教学,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培养自身的能力,并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家庭作业并不是可以打破书面作业的唯一方式,电视、电脑、社会实践等诸多手段皆可以为我们所用。我们不仅可以通过课本学,而且可以通过向生活学,达到延伸语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真正培养出有语文素养的创新型人才。

摘要:语文应联系社会生活,着眼整体教育,坚持完整结构,重视训练效率。语文对每一个人来说就是他的生活与生命经验甚至从小到老的所见所闻所说所思。

关键词:大语文观,穿越性,生活化,实践性

参考文献

宜兴观竹海散文 篇2

烟花三月江南好,细雨霏霏柳丝绦,遍地金黄油菜花,水乡园林翠竹摇。

这次去江南的目的有三:一是赏油菜花,二是品小桥流水园林景致,三是看婀娜的翠竹。在泰州兴化我们观赏了水乡奇观千垛油菜花海,到扬州瘦西湖品味了园林的巧夺天工,去镇江拜访了金山寺的历史厚重,下来要去探寻的就是宜兴竹海了。

行前做了功课。得知宜兴竹海在华东面积最大,地域横跨江浙皖三省,是人们推崇的赏竹首选地。

擦着宜兴市的边儿南下,当觉得公路慢悬回转,当路边写着与竹相关字号的农家乐渐渐集中增多,当看见层层竹林漫铺山野的时候,宜兴竹海就要到了。临近景区,山坡及山脚h湾楼影幢幢,从外观猜看,各种档次的宾馆、旅店、农家乐比比皆是,上下左右的停车场见缝插针,这架势,无言说明了人们对此地的趋之若鹜。

跨过一座玲珑桥迎面便是景区大门。抬眼望,砖垛石墙圆木结构的框架大门,有世博会中国馆外形的韵味。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题写的“宜兴竹海”四个大字镶嵌其上,字体纤瘦如竹倒也恰如其分,吴老乃宜兴人氏,大家题字实至名归。

进得门来竹影丛丛,前方不远树木花丛中一块卧石分外抢眼,上书:“江南竹海”描红大字,落款是唐家璇乙丑年腊月题写。

再往前行视野开阔,巨大碧绿的斜坡草坪就像展开的书页,上面等距种植的花木呈现出紫褐色的“宜兴竹海”四个方块字。草坪的前方是绿色琉璃装饰的宫殿式建筑,悠悠江南景,大气中国风。

贴近山前,竹海迎面走来,巧就巧在山前地势洼下,精就精在地面凹下处就势出现了一处大水池。池中间是一座小岛,盆景花草点缀,引人注目的.是一把硕大的紫砂壶端立在一块方石上,背景是池壁立围上有九处龙首在吐水。此处无声胜有声,一处微缩的盆景,一个点睛的提示,宜兴不仅有竹海名胜,更是紫砂壶的故乡。

午餐时听饭店的老板讲竹海甚巨,上去乘缆车为佳。“听人劝吃饱饭”,也罢,就这样好了。离缆车站还有段距离,于是坐上了短途的观光车,这一坐不打紧,沿途的景致撩得人追悔莫及。竹影万杆匆匆过,一路暗香入怀来,风吹竹曳婀娜动,要想停车师傅怪。直到抵达缆车站,众同伴还是频频回首不忍释怀。

乘缆车观竹海也是一大享受。随着缆车的腾空,最初的心还是揪揪的,缆车匀速缓行,视野慢慢的适应。俯视,竹冠簇簇随风摇曳遮蔽山体;平视,乌泱泱叠翠,竹杆一闪竹冠一晃匆匆而过;仰视,竹海漫漫腾上山巅直插云霄。在玻璃罐笼车里缓慢挪身环顾察看,竟然找不出别的什么树种,清一色全是竹子。偶从竹林的缝隙中看到躺在地上泛黄的或散放或成捆竹竿,无疑这是人工作为的痕迹。太密了,即使是修剪砍伐掉这些老弱病残的竹子,怎样才能运出去也是一大难题。操心了不是?随着缆车接口处轻微的颠簸就像换了一个档,前方的陡斜度几近垂直,缆车的底部几乎擦着竹稍前行,经过二十多分钟的空中之旅终于到了山顶。

离真正意义上的山顶还有段距离。小径回旋,层层叠上,竹稍触手,亲密无间。真正意义上的顶峰到了。

一介飞檐塔凌霄矗立,名字也是名副其实的叫凌霄塔。仰视塔尖,感觉塔在旋转,白云过隙,就像一群白鹤掠过。塔前有一鼓架,一大八小九面鼓栓绷其上,敲一敲,鼓声音阶高低振响,听一听,浑厚之音山巅回旋。登上塔层,只见竹海浩瀚随山势起伏,回首再看,远方山脚下一处小镇积木般精巧,一种山高我为峰的感觉由衷而生。

围塔基观赏一遭,缓下到一处平台,脚下呈现出字迹,说明地里位置及传说典故的文字,镌刻铺墁摊开在竹简书式样的地面上。简书上面还竖立着一块经过雕琢的润白色的石头,上书“苏南第一峰”五个描金大字,落款是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

居家北方很少见到竹子,即使见到也是在公园的一角儿,庙宇的墙根。几天前在游历过的几处地方也看到几处成片的竹子,那兴奋劲儿就像南方人见到了内蒙古大草原,但比起宜兴竹海来简直是不在话下,其规模根本不能同日而语。可能是季节还早点儿,竹海还没真正地缓过劲儿来,竹冠竹稍黄色居多,但浸润的绿色清晰可见。即使这样已经足矣,北方的森林,南方的竹海,粗犷柔情各不同,都是大自然的馈赠,都是我们相亲相依的朋友。

依依不舍的返回,廉颇老矣,一行八人都是六十多岁的人了,还是悠着点儿好。于是,再次乘缆车下山。

坚决得补上上山时候的缺憾。

哇,深入其中才真正感觉到,这才是真正的竹林竹海,郁郁葱葱层层叠叠,密密麻麻晕晕乎乎。走进竹林就像走进了竹栅栏,杆杆翠绿粗细有别,挺拔有之节节向上,柔嫩有之弯弧有度,疏密有之参差不齐,就连地上的竹笋都在招摇着生命的节拍。

竹林筛下阳光,地上碎金点点;微风摇曳竹林,显摆江南秀色。一行人在竹林间忘乎所以,暂且丢弃了花甲年龄,忘形在竹林间,隐藏在竹竿后,笑声在竹林间回荡,脚步在竹林间流连。或许心灵感应,就连地上的草都带着勾刺,真的,真得是带着勾刺,扯住裤腿不放。

竹林在阳光的照射下不断变幻着色彩,竹竿一会儿绿了一会儿白了,身上的衣服一会儿是本色,一会儿是花斑。深切的感悟到,低近观看竹林竹海看的是本色本原,触摸一杆修竹摸的是自然、是江南。

曾在唐诗宋词里品味过竹子的有节虚心常青不凋,曾在画卷中欣赏过竹子的高德挺拔摇曳出声,曾在松竹梅兰中见过竹子谦谦君子模样。

我们来了,来拜访你了!

在游客休息区小憩,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想起了画坛画竹圣手板桥先生的诗画:“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大科普观蕴藏“大智慧” 篇3

这辆“地球卫士”号绿色方程式赛车并非出自大师之手,海淀区八一中学的11名学生才是它的“主人”。别看学生制作的赛车看似外形简单,其实电机、底层支架、蓄电池等基础组件一个不少,还要自行设计制造车身、安装控制和转向系统,这是同学们忙了一个暑假才制造出来的。作为2011~2015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区,绿色方程式赛车只是北京市海淀区青少年科技创新的一个缩影。

“海淀区智力密集,科教文化发达,生活和工作在海淀区的两院院士约占北京市院士总数的80%,占全国院士总数的36%。”谈到海淀区的科技优势,海淀区科协常务副主席李云飞如数家珍。

手握一把好牌,如何发挥优势最大化呢?“必须树立大科普观念,充分利用海淀区域内独特而丰富的科教智力资源,推动全民科普。”李云飞说。

海淀区与驻区研究院所、高等院校对接,通过设立重点实验室举办“社会开放日”、“中关村科教旅游节”,使海淀人民了解高科技、接触高科技、认识高科技,把海淀区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科普优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海淀区的农村人口已经不足5万人,“别看我们区的农民不多,但是我们的科普惠民工作一样不能放松。”李云飞强调。围绕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海淀区科协以科普之春为载体,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技下乡活动。加强了农村“一站、一栏、一员”科普设施建设,将大学生村官充实到农村科普队伍中,还开办了以蔬菜种植为主的农民田间学校。

“在信息大发展的时代,科普工作重要的是要有创新。”李云飞主席深有感触地说。海淀区建成了国内首家以整体馆形式推出的互动数字科技馆——海淀数字科技馆。该馆包括趣味科学、动物世界、植物王国、生命与健康、太空旅行等50个主题,以虚拟实验、卡通动漫等十余种不同的互动方式,展示科技成果,传播科学知识,寓教于乐,深受青少年欢迎。目前,数字科技馆已在海淀青少年宫建立了分支体验点,并且随着首都科普互动大课堂和“三下乡”活动,延伸到了北京市其他区县的社区和农村地区。

青少年是未来的希望,海淀区围绕提高未成年人的科技素质和创造性思维,构建了校内、校外、家庭三位一体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模式和青少年科普教育特色学校。每年在校学生获得国际、全国各项竞赛获奖数居全市领先地位。

近年来,海淀区基层科普基础设施也有较快的发展。新建的区级科普示范学校、科普示范社区、科普示范农业基地等各类科普基地有98个。

面对已经取得的成绩,李云飞主席说:“中关村是我们的品牌优势,如何利用市场机制推动科普工作,如何整合科普资源还需要继续探索,尤其是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还有很大突破空间。”李云飞最后强调。

本期示范县(市、区):

海淀区位于北京城区西北郊,

面积430.77平方公里,

户籍人口215.8万,

常住人口308 万,

共辖22个街道办事处、7个乡镇。

树立大语文观 培养合格学生 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大语文观,人文关怀

我们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 参加创新能力课程培训, 认识到传统语文教学, 从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对人的关怀, 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 被窒息的人。新形势下的中学语文教学, 要彻底扭转这种教学局面, 必须树立大语文观, 注重学生的成长, 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学生。

一、关注学生的人性与个性

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 就必须自觉地正视自己的人性, 发现并发扬自己心灵深处真善美的特质, 逐渐成长为在社会化过程中保有个性的自我。语文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要育人, 就要研究人性需要。人的需要有多种层次, 比如低层次的有衣食住行等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高层次的有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的需要, 有劳动、学习、创造等发展的需要;高层次还有追求文明、进步, 承担社会责任, 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特别是对那些高层次的需要, 我们应尽力创造条件, 使其有满足的可能。这样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就不再是口号, 而成为源自学生内心的需要。学生心中那些真诚、善良、美好、尊重人、关怀人、为别人尽义务、为社会尽义务, 以至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而奋斗的需要强烈起来时, 他才会充满了做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语文教师, 要着重发展学生心灵中需要劳动、需要学习、需要创造的那部分人性。对即使看起来还不强烈的同学, 也要坚信他的心灵是一个广阔的世界, 坚信这个世界中一定存在着劳动、学习、创造的需要, 我们语文老师要千方百计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找寻出这种需要, 使其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同时, 教师还要带领学生体验课文中传递出的人性。如《边城》用纯朴的小城、纯净的山水、纯洁的人物和素朴的故事为人类的“爱”字作出了恰如其分的诠释。教师的引导赏析, 使学生领略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变形记》用荒诞的手法记叙了格里高尔变为大甲虫的故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其变形的根源, 使学生了解认识现代西方社会人的异化, 人性的异化, 人际关系的异化, 由此引发学生对人性的理性思考。

另外, 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生命存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培育了人们多种多样的个性, 丰富多彩的世界又需要人们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在教师课堂教学理念中, 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自己关注的对象, 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 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社会不需要每个学生都成为文学家、艺术家、诗人。国家需要大部分学生将来成为高素质的各行各业的普通工作者、劳动者。我们尊重学生的个性, 发展他们的特长, 就不会逼着所有的学生去按统一的模式进行高难度训练了, 同时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特长出发, 通过不同的途径, 掌握知识, 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不断增强自身素质。

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人性与个性, 会使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和谐的气氛中, 从而真正体验到做人的幸福与自豪, 减少内耗, 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二、关注学生的情绪和体验

英国教育家斯宾基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 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这就强调了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为语文信息载体的课文, 本身就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闪耀着真理的光芒, 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 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 更主要的是通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情感、情趣和情操, 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 对生活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做机械呆板的解说员, 而必须“披文入情”。首先, 透过形形色色的文字符号, 去体味其中蕴含的情和意, 成为一个被感动的读者;进而将自己融入其中, 成为情不自禁的作者;然后设置一种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 将那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加以充分的张扬, 呈现给学生, 让他们随着作者的一颦一笑去忧去喜。“教育就是唤醒”, 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 就能和作者的心灵互相沟通, 和作者的感情发生共鸣, 在文本美的语言、美的情愫的引领之下, 以寻求精神家园的执着, 走进美好的语文世界。

作为关注学生情感的语文教学, 不仅要把诗情、文情传送到学生心中, 而且要精心地给学生提供表达自我情感, 评价情感的条件。放手让他们评价作品中的人情美、形象美、图画美, 从美的事物中找到情趣, 从而积极主动地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 表达自己的情意和体验, 进而提升自己的审美眼光及品位。与此同时, 教师要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情感互动活动中去, 建立师生之间的良好情感关系, 创设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以心施教、以情激情, 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多向互动, 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活跃和谐的状态。

三、关注学生的道德和人格

课堂不仅传递学科知识, 而且能够养育人性。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 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古人云:“文以载道”, 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 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 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 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 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材料。“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怒发冲冠凭栏处”的岳飞, 无不使学生感受到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 “穷年忧黎元”的杜甫, 无不激起学生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激于义而死焉“的五义士教人以忠义, ”乌鸟私情, 愿乞终养“的李密把含泪的孝道传给后人。不少作家的良好品质和伟大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 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效仿的楷模。同样, 课文中许许多多的文学形象其优秀品质, 会给学生以真、善、美的启迪与熏陶。庄子无己无名, 率性逍遥;周公吐哺握发, 殷勤致贤;廉颇知过勇改, 坦率真诚;信陵君仁而下士, 救人之困;海伦·凯勒坚强乐观, 积极进取……在教学中, 倘能让这些光辉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站在学生面前, 学生自会肃然起敬, 从而培养其良好的道德行为。此外, 一些文章也能使学生受到道德教育。《伶官传序》引导学生增强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责任意识;《人生的境界》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握青春, 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

语文教学只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中的各种道德因素, 倾心倾力地教, 学生就会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 久而久之, 潜移默化, 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动力。

游记散文:六和观 篇5

昨天去了我来杭州以来一直想去的六和塔,推迟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趁着春光明媚,邀了朋友同去,它就坐落在著名的钱塘江江畔,风光旖旎。每每经过钱塘江大桥去杭州市,总看到掩映在苍郁青山之中那抹雍容端庄的身影从窗前逐渐逼近再滑向脑后,而瞻仰它的真实容颜也就在此刻再次变得急切起来。就在昨天终于鼓足了勇气、下定了决心、撇弃了俗事毅然奔赴那心中激荡已久的地方!先坐车去了虎跑,再由虎跑去六和塔。昨天是周日但因清明假期缘故便成了法定工作日,所以景区内很清净,我和朋友上班的公司都正常周末,我们也算是撞到了好的日子。六和塔在月轮峰上,六和塔所在的地方却并不高,比路面大约只高二三十米。拾级而上,偶有香樟树落叶从头顶、眼前、肩膀处打着旋儿落下,脚下也会踩到这些因四季轮回而让位新叶的树的过往,一度繁华终究落幕。

台阶走毕,到面积稍大的平台,六和塔便在朱墙之内,仰头凝望,努力想要数清它所有的飞檐、铁铃,窗口,甚至想要数清它瓦楞之间的青青小草!它就如一本千年古籍,带着历史沧桑的厚重向当世人展示它曾经的辉煌和不可磨灭的文化底蕴。步入门内,古旧的木质塔身便展现在眼前,我们先向左走去,看到一尊石制弥勒佛,弥勒佛的背面不知道是哪位菩萨,都面善和蔼,双手合十低头一拜。这几年以来,养成了遇佛拜佛的习惯,大约是因为我仍旧是位摆脱不了俗事的凡人,期盼佛能保佑我健康、平安、工作顺心。右拐往前是博物馆,里面图文并茂的`简单介绍了六和塔的初建、毁坏、再建以及大师的讲坛说法还有各个不同构建形状的寓意和象征。再往后面一间分别介绍了杭州及中国各大名塔,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进门口悬空挂着的六匹丝绢,分别写着:戒和同修,意和同悦,利和同均,身和同住,口和无争,见和同解。

六和塔一共七层,每一层都题有乾隆皇帝题词的匾额,底层通往二楼的楼梯是石质且窄,应该是后来重新修葺,二楼通往三楼的是比较宽的木质旋转结构,楼梯较陡,要比较小心的扶着扶手上去。后面楼梯大致就像我们今天的楼梯,有的是全木质,有的是一半木质一半石质。楼梯是顺着塔心上去的,穿过约四米的甬道,就到了外围的主通道,里面一圈外面一圈,且是独立的,通过甬道相连。甬道底下灰色石壁上刻有花卉鸟虫还有人物,甬道应该有点多,因为在其中一层,我迷路了,找不到上去的主楼梯了!只好等到别的游人才上去。从不同方向的窗口可以看到不同的风景,春风迎面而来,将发丝吹向脑后,让人立时神清气爽。 塔身每层的结构基本相同,能看到的风景也大致相同,只是越往上看到的钱江和钱江大桥就更开阔和壮观。刚开始几层塔上面还是平的大概到第五层的时候因为塔身逐渐缩小地面也慢慢倾斜起来。我们在塔顶呆了比较长的时间,每个窗户都留下了我们的身影,从这里看钱塘江和钱塘江大桥更是磅礴大气,令人惊叹不已。耳边不时传来悠远深沉的钟声,更平添了几分宁静和平和。

浅谈小学语文的“大语文观” 篇6

一、正确理解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语文是以语言为教学内容的人文学科, 而这种以语言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特点就决定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比如我们说话, 有的人会说话, 说的好听, 有的人不会说话, 说的话不好听;比如写文章, 有的人会写文章, 写的文章条理清楚, 意思明确, 而有的人就没有这个能力。这些区别归因于实用工具的熟练程度。叶圣陶先生给“语文”的定义是“语就是口头语言, 文就是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 就叫语文”, 充分说明了语文的工具性。

而当今有很多学者都在批判语文的工具性, 并且将之归因于叶圣陶先生的“工具论”, 认为是“工具论”导致了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丧失。其实不然,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本身是没有问题的, 只是如果把工具性做过了头, 或者工具性完全替代人文性, 才会导致人文性的丧失, 这才是大问题。之所以存在这种对语文学科“工具性”的批判, 原因有三:一是小学语文教育对“大语文观”的认识是不充分的, 没有正确认识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体现, 而用工具性完全概括了小学语文教育。二是认识到了“大语文观”的教育思想, 但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 不知道如何将人文性贯彻到日常教学中去。三是应试考试制度的弊端。标准化答案的要求, 给小学语文的“大语文观”提出了挑战。因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语言更是内涵丰富, 这就决定了语文学科是具有多义性的, 多词一义、一词多义的现象层出不穷, 而考试中的标准化答案会让这种模糊性和多义性走向歧途。此外, 语言还包含了语感, 而语感是具丰富多彩、美轮美奂的, 如果用统一的标准来对待语文学科, 那么整个语文教学必然是死气沉沉。

二、秉承“大语文观”的重要意义

张孝纯先生将“大语文观”的指导思想概括为四句话:联系社会生活, 着眼整体教育, 坚持完整结构, 重视训练效率。联系社会生活, 就是要求“充分利用现代的条件, 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 使语文课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打破以往封闭式的格局;着眼整体教育, 就是要求做到“德、智、体诸育的和谐与统一”, “知识、智力、能力是个统一体, 不容割裂”, “建立敬爱型的师生关系”;坚持完整结构, 就是要求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教育系统、学校教育系统之中协调地活动, 而语文教学本身也应有完整的结构;重视训练效率, 就是“强调不能只依靠训练的数量换取了成绩, 而应以较少的课内读写量和课外作业量, 达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思等水平的目标, 力求事半功倍”[1]。“大语文”教育观要求小学语文教育要通过塑造人的文化素养促进人的发展。这个要求在强调“大语文观”的同时, 并没有否认其工具性。以语文的应用为体现的工具性作为基础, 注重人文素养的教育和培养,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贯彻“大语文观”, 有助于良好人格的养成, 有助于养成自觉积累知识的习惯, 坚定终身学习的信念, 对学生的终生发展具有积极深远的意义。

1. 有助于学生良好品格的养成

小学语文教材和课文包含丰富的人文精神, 这些内容对于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格, 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态度, 真诚、善良的性格大有裨益。比如, 在“大语文观”的背景下, 小学语文教学主张大量阅读富有人文精神的童话故事、人物传记、小说等, 这里面都蕴含了丰富的人文思想, 能够深深打动小学生的内心世界, 起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激发斗志的作用。

2. 有利于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

“大语文观”不再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 也不再仅仅关注应试考试的强制性。它通过扩大小学生的阅读量、重视语文思想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来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正所谓“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大语文观”可以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提取写作素材, 形成自己的观点, 立意新颖, 自然流露。另外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大语文观”, 能够在不断丰富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陶冶其情操, 并教会学生观察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为其组织语言、构思文章提供更多的灵感。

3. 有利于融会贯通, 提高综合能力

除了语文学科之外, 语言也贯通在其他各门具体学科中, 甚至是自然科学中。因为语文是所有人类文化的基石, 是解开所有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大语文观”的教育,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使其融会贯通的综合能力得到增强, 从而开阔学生认识事物的思路, 提升其把握规律的能力。

另外, 处理信息的能力其实很大程度上也来自“大语文观”的教育理念。小学生会在日常生活的各种场合接触到大量的信息, 尤其是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普及, 使得小学生接收的信息量更是多不胜数。如何将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排除不良信息, 选择好的信息充实自己的认知世界值得所有的教师予以关注。而“大语文观”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 使孩子们在无限的“信息浪潮”中游刃有余。

三、在小学语文中贯彻“大语文观”

张孝纯先生是我国“大语文教育思想”的提出者, 他主张语文教育要以课堂教学为轴心, 包含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 并且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这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带有突破性的、新型的教育理念, 具体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 教材内容和课外读物的关系

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 思想深刻, 内涵丰富。所以, 课本知识是学生一定要学, 而且要学好的内容。但仅仅做好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大语文观”要求小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推荐一些好的文章或者短文进入课堂, 引导学生精读, 部分非常优秀的文章还可以要求学生诵读。教师和家长要相互配合,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条件与读书氛围。大部分课外读物速读即可, 获取文章的基本思想是主要目的;好的文章要反复地读, 学习其写作方法的同时, 挖掘文章思想内涵,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 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的关系

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来推行“大语文观”是不够的, 还要通过课外实践的辅助来配合课堂教学, 才能真正实现“大语文观”。老师和家长都要有这种意识, 无时无刻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比如在学生放学回家的路上, 可以由家长指导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读广告语、宣传标语等, 让孩子多识字, 并理解其中包含的意思。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 教师可以通过开设课外实践课程, 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如鼓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本中的故事。家长也要利用外出旅游、购物等机会, 多让孩子与外界语言环境接触, 指导孩子领悟语言的魅力。

3. 语言的应用和语文素养的关系

小学语文教学要将语言的应用和培养语文素养结合起来, 不能为了一方舍弃另一方。正如前面论述到的, 语文素养的提升并没有否认语文教学的应用价值, 语言的应用价值是语文素养的基本要素, 语文素养是在具体的应用中体现它的魅力的。脱离了语文素养的教育, 会陷入形式话语的怪圈, 文学就会失去生命和灵魂。同样忽视了语言文字的运用, 文化素养也形如空中楼阁, 无基而轰然倒塌。

参考文献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大散文”观】相关文章:

观钱塘潮散文04-25

招虎山观禅散文04-18

小院观雨优美散文06-24

父亲的人事观散文随笔04-26

大散文范文05-15

大迁移散文04-22

大蜀山游记散文04-28

大不孝赋散文05-02

杜甫大草堂写景散文04-23

寒春的大早晨散文04-19

上一篇:玉丝6号下一篇:企业内部审计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