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体育

2024-07-17

城市社区体育(精选十篇)

城市社区体育 篇1

文化是人的文明化, 即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及其创造过程。体育文化就是指人们在从事体育、鉴赏体育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或者说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动的物质、制度与精神文化的总和。高校体育文化是指在大学这一特定的范围里, 人们在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高校体育文化指所有的大学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狭义的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则指大学师生员工们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社区体育文化是指社会共同体所反映的有关人的行为模式和社会心理习惯, 隶属社会文化范畴, 是共同生活在一定地域的人们的物质文化载体、精神文化表现 (体育活动、文化活动、爱国精神等) , 以及意识形式形态组织机构、制度的总和。

2 分析对比

2.1 高校体育文化与城市社区体育文化特点的比较

2.1.1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点

2.1.1. 1 高校体育参与对象的校园性

高校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这两种文化体系交汇而产生的一种横跨两种文化体系!具有深刻内涵和独立形态的亚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最主要表现是校园的特殊性, 是发生在校园内的体育文化具有校园性, 才是校园体育文化特殊性的核心所在它广泛地散播到校园的每个角落, 每一个人当中, 形成一种特有的体育文化现象

2.1.1. 2 高校体育参与对象的目的性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 适应社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 这就决定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目标。因此, 高校体育必须按高等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去建设校园体育文化, 提倡科学的、健康的、文明的、体育活动, 开展高品位的校园体育文化, 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特点出发, 大胆地开展校园体育活动。

2.1.1. 3 高校体育参与对象的时尚性和竞争性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主体是当代大学生, 而大学生是领导社会潮流的特殊群体。在社会进人21世纪的今天, 健身在大学生中成为时尚。“去健身了吗?”成为普遍流行的校园语言。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群体, 不仅能够接受传统的体育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 而且还能够吸收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 创造并形成自己独特的体育文化。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健身操等健身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茶, 新兴的体育项目如网球、游泳等也悄然在学校兴起, 并以其新颖性、刺激性、挑战性而普遍受到欢迎。传统体育项目和新兴体育项目大大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 为校园体育文化注人了生机和活力。

2.1.2 社区体育文化的特点

2.1.2. 1 社区体育参与对象的广泛性

社区体育与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 一定条件下, 竞技体育运动员和学校学生也可以成为社区体育的参与者。因此, 它的对象囊括了所有的社区居民, 具有参与对象的广泛性特点。

2.1.2. 2 社区体育参与对象的自愿性

由于社区居民的性别、年龄、职业、生活习惯、兴趣爱好, 体质健康水平、以及所处的地位、社会环境等均存在差异, 社区体育的实践活动, 是人们在其业余时间, 自愿自觉, 主动坚持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实践当中, 每个人针对自身的具体情况, 选择合适的内容与形式, 在一定的时间与环境条件下的自我调控。

2.1.2. 3 社区体育健身性与娱乐性

社区体育以增强人民体质、增进社会健康、延长人的寿命, 满足人民群众的健美、消遣、娱乐、休闲、保健、医疗、康复、社交等多方面的需要为目的。与竞技体育的锦标性和学校体育的教育性特点相比, 社区体育的参与者更倾向健身和娱乐。

2.2 高校体育文化与社区体育文化的内容及组织形式的比较分析

2.2.1 高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及组织形式

2.2.1. 1 体育教学:

以强制必修课为主 (一、二年级) , 包括有普通必修、选项必修和体育选修课为辅, 选修课分二种, 一是带有学分的专项选修 (一、二、三、四年级) , 二是不带学分的自由选修 (三、四年级及研究生) 。有规定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时数, 参加人数和项目设置, 随年级的升高减少。

2.2.1. 2 课余体育锻炼:

其组织形式首先是必修课规定课余活动的次数, 要求学生必须参加, 以锻炼次数多少作学期学习评价的一部分;其次是以单项体育协会和单项俱乐部的组织形式, 会员和团委、学生会体委共同管理, 学生自愿参加, 参加人员是有专项特长及兴趣爱好的普通学生, 通常一人参加一项, 会费与活动次数无规定。

2.2.1. 3 课余训练与竞赛:

参与主体是体育特长生, 进行系统的长年训练 (为校代表队成员) , 参加全校、省、全国的大型竞赛。单项体育协会和单项俱乐部会员参加季节性的短期集训, 主要参加全校或协会与俱乐部组织的、以班级、系为单位的季节性比赛, 大型比赛由学校全部资助加企业赞助, 校内的班级、系为单位参加竞赛的经费来源, 以协会、俱乐部与班、系共同资助, 个人不投资。

2.2.2 城市社区体育文化的内容及组织形式

2.2.2. 1 城市社区体育文化的内容

目前社区居民参加的活动项目主要有球类 (乒乓球、篮球、羽毛球等) , 跑步、气功、各类舞蹈、健身操。球类项目具有明显的竞技性、健身性、表演性, 深受中青年居民的喜爱, 也是不少居委会组织居民参加比赛首选的活动项目。而跑步、气功、舞蹈、健身操等体育项目具有良好的保健性, 而且竞技性不强, 活动强度小, 对场地、器械的要求也不高, 适合社区老年居民和女性居民健身、保健的需求。

2.2.2. 2 城市社区体育文化的组织形式

城市社区的体育组织形式是自发的、白愿形成的, 其独立性较强, 与体育行政部门无直接隶属关系, 仅在业务上接受“体委会”和各级教育部行政机关的专责体育机构辅导其组织的增减、撤立都由“内务部”决定, 而与“体委会”无关因此单项协会具备独立开展工作的条件。一般有街道体协;晨、晚练辅导站、点;体育俱乐部;其他形式。

3 结论

通过以上的比较, 高校体育文化与城市社区体育文化的特点表现在:高校体育有明显的目的任务, 高校体育有必要的场地设施和经费保证, 有专职的师资队伍, 但高校体育的不足之处是学校体育与社会是相对隔离的, 对学生个性的发展照顾不足, 不能照顾到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社区体育的活动范围进一步延伸, 在空间纬度上, 社区体育将体育活动由学校延伸到了生活区。活动时间进一步扩大与学校体育相比, 社区体育将体育活动的期限由学生的学习期扩大到了余暇时间。社区体育更重视个人的价值和个人的满足, 形式多样, 没有强制性。

参考文献

[1]唐立成.体育文化的特点及功能初挥[J].湖北体育科技, 2002 (3) .

[2]陈昱.新时期普通高校体育文化的特征与反思[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3 (4) .

[3]胡鸿保.论社区文化及其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J].学术论坛 (南宁) , 2002 (5) .

未来城市社区体育设施100%覆盖 篇2

清远群众体育发展全观

未来城市社区体育设施100%覆盖

每天晚上,清远市江滨公园都会挤满前来健身的市民。李细华摄

到过清远的朋友,很容易能感受到清远群众体育运动氛围的热烈。无论是早晨还是夜晚,在美丽的江滨公园、中山公园、松林公园、太和洞风景区,在市体育馆、各单位的运动场所、各居民小区,都能看到数量庞大的不同年龄段的群众,开展各式各样的文体项目,有打球的、有健身的、有打拳的、有跑步的,林林种种,热闹非常。

清远的群众体育运动有着良好的基础,而且更正快速地扩大和发展。今后如何发展群众体育?清远提出着力在全民健身规划建设和保障机制上下功夫,重点加快市全民健身广场和市体育中心的建设,加强乡镇综合全民健身广场的规划建设,推进城市社区体育设施100%覆盖,出台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办体育等措施。

健全的体育管理机构群众体育管理系统已建到乡镇一级

体育管理机构对推动群众体育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从2003年至今,清远市体育局历经了三次机构改革,2010年市政府确定了体育部门组织框架,设立清远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体育局、版权局),内设职能科(室)中把与群众体育工作相关的科(室)———群众体育科独立了出来。管理部门的职能理顺后,群众体育发展得到了更好的重视、引导、服务。

在清远群众体育管理体系中,清远在农村、城市社区人口密集的地方都建有全民健身指导站、健身气功辅导站、晨晚练点,到目前为止,全市拥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500名。这些体育辅导站的设立,引导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体育锻炼,对群众体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清远健身气功队伍不断壮大便与辅导站的指引分不开。目前,清远健身气功辅导站点38个,站点的练功爱好者达3000多人,而且人数不断增加,在清远掀起了一股练气健身的风潮。

除了相应的行政主管单位,清远几乎每一类体育项目都有着对应的社会组织、协会。全市建有乒乓球协会、棋类协会、羽毛球协会、篮球协会、老年体协等各级各类体育协会57个,形成了一个立体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各体育协会特别是篮球、足球、网球、羽毛球协会的活动开展频繁,比赛接连不断。

记者了解到,由于推广体育方面的突出成绩,清远市羽协荣获了2006—2009广东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省仅有两个羽毛球协会获此荣誉)。清远羽毛球协会的注册会员多以俱乐部为单位锻炼切磋球艺。每周,俱乐部的成员们都会集中在一起,在固定的羽毛球馆内训练。“和不同水平、类型的球友切磋,可以提高球技,打起来感觉很有劲。”一位参加了两个俱乐部的羽毛球爱好者觉得生活因羽毛球充满了乐趣,自己也热爱上了体育锻炼。

清远武术协会太极拳会是另一个在本地有着良好群众基础的协会组织。现在全市分布有太极拳会21个辅导站,全市入会的太极拳爱好者近3000人。清远武术协会会长赵海告诉记者,太极拳会成员一半以上为中老年人,站点每天都会组织会员进行晨练活动。拳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全市老年人体育锻炼的普及。

群众体育活动有计划地开展十一五期间累计投资7500万元建体育设施

近年来,清远市不断加大对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满足清远人民对于运动的需求。“十一五”期间,清远累计投入资金7500多万元,新建全民健身广场、综合体育馆等,完成农

民健身工程897个。目前,全市城市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0.56平方米。各村委会建有农民健身工程;各类城市广场、社区、公园基本建有健身配套设施。体育设施的建设健全,让当地百姓想健身时有场所,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颇具当地特色的广场文体活动,带来一股群众参与文体运动的新兴风气。

据了解,市体育局一般每年都要举行一些规模较大的、涉及全县的综合性运动会和单项比赛。乡镇一级每逢传统节日、各种纪念日也有计划地安排体育赛事和体育活动,各个自然村和企事业单位都组队参加。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至2010年清远市的大型群众体育活动举办达300项,平均每年举办60多项群体活动,参与总人数达27万人次。规模和影响力较大的有每年一届的龙舟赛、国际或全国性的漂流赛、2008年市直机关“公仆杯”篮球赛和拔河赛、2009年全民健身日系列活动、2010年全民健身日系列活动等。

清远篮球协会副会长胡春向记者介绍:“撇开水平不讲,基本上清远每个单位、企业都有自己的篮球队。这些篮球队间经常组织篮球比赛。不管比赛的规模和档次及球员的水平如何,起码大家都爱聚在一起打球。”目前,清远篮球协会共有会员600多名,其中团体会员的数量便接近一百个。在清远,几乎每个机关、事业单位和稍有规模的企业都有自己的篮球队。市直机关、工会、教委、团市委等系统,每年都会举办一些大型篮球赛。官方组织的,民间自发的,清远市群众体育蓬勃发展,体育氛围愈发浓厚。

特色产业雏形凸显错位发展,打好漂流、越野运动等生态牌

自20世纪初,清远体育部门经过论证,确立了与珠江三角洲不同的体育产业发展思路:突出优势,错位发展,打好“生态牌”,大力发展投资少、见效快、参与性强的生态体育产业,逐步形成了以自然水域漂流、北江竞渡、丛林赛车、生态健身等项目为代表的生态体育产业发展格局,并荣获了“中国漂流之乡”(全国唯一)、“中国龙舟之乡”、“中国四驱之城、越野之都”(阳山)等称号。到目前为止,全市已开发了自然水域漂流路线16条,年漂流人次500多万,从业人员2500多人。清远以促进产业升级为目标,进一步擦亮“中国漂流之乡”等品牌,让当地的群体运动与旅游相结合,让休闲娱乐与体育锻炼相辅就,把群众体育发展成了具有高品味、高趣味的娱乐项目。

文化广场的建设也是清远群众体育发展的亮点之一。从全省来看,文化广场的清远群众文体活动都是独特和成功的。文化广场是集休闲娱乐、文化活动、体育健身、商贸活动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设施。规划合理、设施完善的文化广场对于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市民素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清远建设有文化广场13个,其中连州、英德、连南、清新、清城等县(市、区)的文化广场由于面积大、设施完善,已成为当地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平台,每天晚上或早晨,只要天气允许,群众自编自演的各种健身操、交谊舞、民间艺术在文化广场上轮番上演,成为一道特色而亮丽的风景。

群众体育是根本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将100%覆盖

家住5号区的陈建觉得非常可惜,自己所住的社区没有篮球场地:“和单位的同事去打球往往只能是我一个人,不能带上我的爱人和孩子。但在社区打球就不同。她们可以来现场观看,分享我打球的快乐。而且社区的居民都比较熟,家属拉拉队间还可以相互聊家常。这样的社区篮球运动既可以锻炼居民的身体,又能丰富社区文化。”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抱有陈建这样想法的市民并不少。虽然一些社区居民十分喜爱篮球运动,但是因为社区里没有篮球场,社区的居民很少在一起玩篮球。记者在走访中体会到,一方面,市区体育场地的数量还较少,不能使老百姓方便就近地参加体育活动;另一方面,体育器材设施也存在局部性的缺乏。

现在,清远已经开始大力实施场馆设施建设战略,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清远充分利用好政府设立了体育发展基金和体育彩票公益金,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投资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加快规划建设市全民健身广场、市游泳馆、市体育场、市体育学校综合训练大楼、市体育学校改扩建、自行车休闲健身绿色通道等一批重点体育设施工程。

城市社区体育发展对策研究 篇3

(1.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2;2.湖南女子职业大学体育部,湖南 长沙

410004;3.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长沙 410000)

摘 要: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问和文献资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湖南省当前城市社区体育现状进行综合分析。依据湖南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和特点,湖南经济与小康社会时期“全民健身计划”总目标,找出了影响湖南社区体育发展的因素,提出了湖南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湖南省;城市社区体育;城市;居民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10-1335-04

A Research on Countermeasure of Hunan Community Sports Development

PENG Jian-si1, GONG De-gui2, XIE He-gang3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12, Hunan China;2. Hunan Women's Vocation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04, Hunan China; 3. Hunan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angsha 410000, Hunan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present situation of urban community sports in Hunan Province by questionnaire, field work and literature review.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features, economy of Hunan and the general goal of “Fitness Plan for the Mass", it finds out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Hunan community sports, and raise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community sports in Hunan.

Key words: Hunan Province; urban community sports; urban; residents

城市社区体育是群众体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不断深入的必然产物。同时,城市也是地区开发的生力军,是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体育等活动的结合点,湖南省正处于国家中部开发战略的实施中,湖南省的城市肩负着国家振兴和地方发展的重任。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现代社区服务不断完善,社区体育也不断发展和壮大。本文对湖南省当前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对湖南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进行探索研究,以期为政府有关部门发展社区体育制定发展计划,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湖南的长沙,衡阳、益阳、株洲、邵阳、湘潭、郴州、常德、自治洲等9个市和64个县城(市、区)社区。

1.2 研究方法 在访问、观察和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向各地、市体委群体科、市体育中心有关负责人、各社区健身点的居民,就体育活动的目的、形式与时间、社区活动管理者、场馆设施、活动经费等情况进行访问,发放问卷1 500份(长沙、株洲、益阳、湘潭、常德、衡阳各200份,邵阳、郴州、自治州各100份),有效回收率为79.3%。经相关分析和显著性检验 r 为0.84。

2 结果与分析

2.1 湖南省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 ┆湖南省城市社区体育始于1995年,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规模化、层次化发展则是从世纪之交和新千年开始。湖南省地处我国南方中部地区,总面积21.18万km2,是一个拥有6 560多万人口的大省,社区总量3 000多个。湖南城市社区体育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起点高,发展成效显著。

表1 湖南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管理调查

调查表明,目前湖南城市社区体育组织,主要是以群众自发,自己管理为主要组织形式。社区体育的组织形式依然没有打破区域内单位封闭,分散小型的体育模式,没有将不同行业,不同隶属关系,不同年龄结构的人员组织起来。

近些年来,湖南省城区参加体育活动的居民逐渐增加,其中35.6%的人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身心健康,其次是为增加社会交住。调查表明,居民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积极与居民对社区体育的认识有很大关系,调查中显示,有38.5%的居民对社区体育的认识水平一般;对社区体育不太清楚的占28%,不清楚的占17.3%。

有38.2%的居民利用余暇时间从事日常社区体育活动。活动的内容有体操类、武术类、舞蹈类、气功类、球类、田径、麻将、朴克牌、棋类等。活动主要是在辖区内、庭院室内,小区空地等场所进行,而在收费体育场馆社会健身房活动的很少;活动时间上,以早晨为主。

社区内较大规模的计划性比赛,仍主要是各单位举办的比赛。参加者主要为本单位的职工,因此运动竞赛不能覆盖整个社区人群,竞赛内容单一,主要有田径运动会、球赛运动会等。

社区体育的管理者以兼职为主、专职为辅,体育指导者以义务服务为主,有偿服务为辅,多由离退休体育积极分子和其他人员充当,它们各占36.8%,街道社区的领导对社区体育不够重视的占47.4%,不重视的占31.5%。活动人群的性别、年龄存在较大差距,老年人最多,占60.5%,且女性明显多于男性,中年人相对较少。社区体育指导员少,每个街道平均不到2人,且分布不均。

调查显示,居民自发体育活动主要在本单位场地、庭院室内、小区空地进行活动,而在公共体育设施、场馆和收费体育场馆进行锻炼的排在最后;各单位组织的计划性体育竞赛,主要集中在体育系统、教育系统场地,而组织松散的日常社区体育活动,多在公园、公共空地和街头巷尾进行。社区内的学校、企事业单位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向社区内各界群众开放的很少,常开放的占20%左右。在体育配套工程是否用于满足居民的基本需要一项,调查中显示,不满足的占73.8%。

表2 湖南社区居民体育活动经费调查

由于经费短缺,一些体育竞赛,特别是能够激起居民参与体育热情的活动不能开展。另外,需要交参赛费的活动,参加的人数越来越少。

2.2 湖南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特征

2.2.1 政府重视,为城市社区体育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湖南省委、省政府多年来明确指出振兴湖南体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振兴民族精神、促进经济建设有着重要作用。

表3 湖南省全民健身版块计划

1984年8月20日,省委省政府发出《关于振兴湖南体育事业的通知》;1991年5月,省政府批准发出《关于推动全省体育事业更大发展的通知》;1994年,省委省政府再次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工作的决定》;2002年,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又作出《关于加强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了非常具体的措施和指标:全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达到总人口的1/3以上;全省2/3的县市区具有包括体育场、体育馆、游泳池、训练馆在内的较为完备的体育设施。

2.2.2 符合实际的发展方略,夯实了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社会基础 湖南省在发展体育事业中,根据本省实际情况,构筑了城市社区体育事业发展的雄厚社会基础。

早在1984年,当省体委确立“一手抓金牌,一手抓群体”的时候,又及时提出了“金牌激励群体,群体铸造金牌”的思想,使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体育法》的发布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为营造体育社会基础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根据《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精神,湖南省于1996年发布了《湖南省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方案》,成立了湖南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指导委员会,14个市州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从1997年起,湖南省连续5年开展了全民健身宣传月暨全民健身节活动,有1亿多人次参加,涌现出千艘龙舟闹三湘、百万群众接力跑、50万人健身大展示、10万人体质大测试的全民健身渐新局面,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超过了全省总人口的1/3,全省有33个县市达到全国体育先进县标准。1998年,他们率先在全国首创了“大众体育运动会”,已连续办了两届;还连续举办了省直机关运动会;连续在岳阳和沅陵举办了多次国际龙舟大赛,在张家界举办了飞机穿越天门洞表演和凤凰南长城中韩围棋赛等产生很大社会影响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体育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体育在农村逐步成为时尚,在城镇社区成为亮点。

2.2.3 湖湘文化促进湖南城市社区传统健身体育的形成与发展

2.2.3.1 湖南的自然风俗形成了众多的健身内容 湖南是一个拥有41个民族的省份,汉族和少数民族风俗互相渗透,传统的风俗中又常常保存楚、越古风。在这远古的遗风中,不乏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内容,使得娱乐、休闲、体育健身融为一体,不但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使这些活动广为流传。如春节的舞龙舞狮、端午节赛龙舟、中秋之夜赏月游湖和九九重阳登山望远等,甚至湖南的婚俗中都包含了丰富的娱乐健身活动;还有小孩喜欢玩的跳房子、抽陀螺、打弹弓、踢毽子、跳皮筋、荡秋千、放风筝等;深受人们喜欢的摔抱腰、踩高跷、射弓、打飞棒、斗角、抵杠、上飞梯、散打、气功等。其中张家界土家族传统体育项目硬气功,更是历史悠久,闻名于世。

2.2.3.2 湖南的自然环境促使了健身活动的形成与发展 湖南地处云贵高原与江南丘陵、南岭山脉和江汉平原过渡地带,环境独特,只见层峦叠障,溪河湖泊星罗棋布,田园风光秀丽。生活在这种地理环境中,出行不便,其艰苦是可想而知的。人们就想出“荡藤过涧”、“撑杆越沟”、“抓藤爬崖”等办法,这就形成了健身活动。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湖南的山水养育了世代人民,也承载着湖湘人民生存发展的历史。在生活劳动中,湖湘人民练就了一身驾驭水的本领,并形成了多项水上体育活动(游泳和漂流)。湖南又属于丘陵地区,四季分明,田野风光修理和谐,淡雅宁静。居住在其中的人民,世代勤劳,悠然自得。休闲时在青山绿水、风光旖丽的湖边垂钓;春天踏青远足;夏天在田胧上、树荫下摔跤、扳手腕、顶扁担;秋天在收割后的稻田里、打谷场上、果树下扭秧歌、打腰鼓、追逐游戏;冬天在学地里堆雪人、打雪仗。这些民间休闲健身活动随处可见。

2.3 影响湖南省城市社区体育活动开展的主要因素

2.3.1 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 目前, 湖南省大多数城市处于城镇化的起始阶段,规模较小,经济实力较弱,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湖南省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原来一些工业基础较雄厚的城市也出现了经济衰退现象,从而制约了城市社区的发展。

此外, 湖南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差别也很大。比如,长沙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为他们拥有较多和较高质量的体育设施奠定了基础,体育设施建设已成为长沙市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此同时,湖南各城市体育设施完善程度的抽样调查的结果却不容乐观。

表3 湖南省城市体育设施完善程度调查

城市建设是我省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湖南省对城市建设的重视,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城市的经济将发展到一个新的台阶,由此带来个人经济状况、体育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变化,并由此而来影响着城市对体育事业的经费投入、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以及人们的体育消费水平,这是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3.2 城市的体育发展规划 现阶段湖南省城市规划仍然是以物质环境规划为主,加上城市的经济实力所限,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普遍不足,加之多年来湖南省的建设投资向城市倾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先天不足,造成了诸多如供水不足、排水不畅、用电是农网、通讯是农话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现阶段湖南省城市在建设发展过程中缺乏体育方面的规划和内容,这主要涉及到城市体育发展的相关法规政策、忽视体育基本设施建设、体育文化活动缺乏组织与管理等。不少城市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注重基本生活设施建设,不注重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造成这些地方体育设施的运营和管理与城市发展处于失衡的状态。

另外,有些城市虽然经济发展了,包括体育在内的各项社会事业并不一定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在湖南省目前的城市体制下,城市领导的价值取向、水平和爱好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市体育的发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的意见》、《城市公共体育运动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等法规、文件的制定和颁布实施,充分说明我国立法机关、政府有关部门已充分认识到了社区体育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是,这些法规、文件在很多地方并没有得到较好的贯彻执行,不少地方政府和城市居民根本不知道有这些法规、文件的存在,很多体育行政部门的精力主要放在竞技运动上,对社区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在人力分配、资金投入等方面比例过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提高地方政府部门、体育行政不明对社区体育的认识,使之加大对社区体育的人力、资金等的投入,对开展城市社区体育十分必要。

2.3.3 城市体育社会化程度 目前,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仍以行政手段为主要特征,对基层政府的依赖性很大,体育社会化程度较低。各城市在体育活动经费的来源途径上,主要的渠道是政府投入、税收和社会集资,而在依靠政策支持、权益出让和企业方面,响应率并不高。当然,社区体育发展的政府角色“越位”现象并不仅仅是政府造成的。在当前情况下,由于城市企事业单位缺乏参与社区体育的热情,致力于社区体育发展的民间组织不发达,加之社区居民长期以来养成的依赖政府的习惯,因此,行政色彩明显的现象在城市社区体育与文化活动中可能还会在一定时间内存在。

社会化是城市社区体育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政府在体育社会化进程中的作用应该是倡导、动员、一定的经济和政策支持、监督、评价和经验推广,广泛动员专业机构、专业社团、社区自治组织及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体育建设,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力量的整合,用政策去促进社区体育资源的聚集和社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社区体育资源的共建、共有、共享,形成社会集资为主,政府资助为辅,民办官助,民办民助,法人投资相结合的发展途径。

2.3.4 城市的社会环境和地方传统习惯人们参与体育健身活动,不仅取决于个人观念和个人需求,同时还取决于社会环境的容纳程度及其所能提供的保障条件,包括推广体育锻炼方法、宣传体育知识、健全体育法规政策、建设社区体育指导员队伍、居民区建设体育场地设施、开放公共体育场馆等。总的来说,目前,除了一些富裕城市外,湖南省城市开展社区体育活动的社会环境不够理想,体育法规政策不健全,社区体育指导员和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严重匮乏,居民缺乏体育锻炼的知识和方法。

表4 湖南城市社区居民对体育设施满意度调查

15个城市甚至无一名专职体育指导员,业余指导员的数量也极为有限,有43.8%和27.9%的居民认为是缺乏场地和没人指导影响了他们的体育健身锻炼。要改善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的社会环境,城市政府是最重要的角色,城市证据应该制定与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平衡的体育发展规划,保证城市居民切实享有体育和健身的权利。

城市的地方传统习惯对城市居民的体育健身也有重要的影响。城市社区的地理状况与落后的思维方式总是这样或那样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心理,用保守狭隘的心态和习惯去衡量和评判国内外、城乡间的新人新事新风尚也成了一个重要特点。有的城市民间有着较长的体育健身和体育比赛的历史,中小学是传统运动项目学校,各种职工和居民体育比赛每年都有,有着良好的体育健身锻炼的氛围和环境,居民喜爱体育和健身活动,热中于体育和健身活动,并支持和鼓励孩子参加体育运动和竞技体育比赛。这些都对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有重要的影响。

2.3.5 城市社区居民的文化水平人们的体育参与程度与其文化程度有密切关系,大学组最高,高中组次之,初中组高于小学组和文盲组,这是多年来我国学校体育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价值观的结果。

表5 长沙市社区居民的文化水平调查

目前,城市社区居民的体育参与率较低,参加体育活动的人群主要是在校学生,其次是科教文卫人员以及政府机构工作人员,企业工人和城市农民参与体育活动较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城市居民,其锻炼频率和锻炼持续时间离国内体育人口的标准还有一定差距,且大多数人只是把体育当作一种健身手段,尚未认识到体育的娱乐价值、亲和价值、教育价值和自我表现实现价值等深层次价值。因此,文化水平直接影响了城市居民的体育观和进行体育健身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成为制约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瓶颈”。

2.3.6 城市居民的个人收入水平 不同的个人收入水平是影响城市居民参与体育和健身锻炼的重要因素之一。

表6 长、株、潭三市居民个人收入与健身关系调查

调查表明:经济发展与城市居民健身锻炼的关系并非完全呈现直接关系或相关关系,而是呈现一种到“U”型,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居民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时,体育锻炼曲线便会出现下降趋势,追求更多的经济收入,提高家庭生活质量为第一需要,健身的重要性下降。

3 结论与对策

3.1 结论 ┆1) 湖南省社区体育健身群体以中老年为主体,健身群体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其中45岁以上的占76%。 在健身群体中又以46~60岁的年龄为主;社区体育健身群体以“街头巷尾和公共场所”比例最高,约占社区健身使用场地的32.0%,而在体育系统的场(馆)比例较低。2) 湖南省城市社区人员健身活动半径相对固定,多数在1 km范围内,基本上以生活区或居住区为中心进行锻炼。3) 湖南省城市社区体育健身项目逐步呈现多元化趋势,总体以传统的太极类和近年来兴起的健身操类和木兰系列为主;每天早晚都参加健身活动的约占健身群体的35.8%,每天早上参加锻炼的人群占健身群体的47.3%,每次活动持续时间在1~1.5 h的占38.0%。4) 湖南省社区健身消费在100元以下占48.60%,200元以下的比例为77.40%。总体消费特征呈双峰型。5) 社区健身的经费渠道呈多元化,但以“自筹资金”为主,县或县级市在该项选择上明显高于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网络以“群众自发组织”和非政府介入的组织形式比例高,表明湖南省社区居民自觉参与社区体育的积极性高。在健身活动中以“在职专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比例相对较低,而以“离退休积极分子指导”的比例较高。6) 湖南省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总体滞后于社区健身活动发展的需要,现有体育资源亟待进一步重新整合和挖掘利用。

3.2 对策 ┆1) 改善社区公共健身设施,提高利用率。2) 培育社区组织,加大体育组织网络化建设,形成自主发展动力。3) 拓宽融资渠道,鼓励社会力量对全民健身事业的支持。4) 增强健身意识,丰富健身方法,倡导科学健身。5) 积极引导健康理念,指导健身消费,培育社区健身市场。6) 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提高社区健身活动的科技含量。7) 继续推进规模化、系列化、多样化具有主导效应的健身活动。8) 加快建设与形成层次清楚、约束有力、管理到位、活动有序的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 俞继英.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2.38(3):3-5.

[2] 汪伟信.社区体育发展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0,(2):10-13.

[3] 任海.我国社区体育的产生原因、现状及问题[J].体育与科学,1998,19(3)18-21.

[4] 贺遐.突破“健身瓶颈”[N].中国体育报,2001-04-20.

[5] 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

[6] 冯立天.中国人口生活质量再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7] 田雨普.我国城市居民体育锻炼的现状与发展[J].体育科学,1986,6(2):11-14.

[8] 刘德佩,等.我国城市居民体育现状及其发展战略思考[J].体育科学,1990,10(1):11-13.

[9] 卢元镇.体育的社会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

城市社区体育 篇4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群众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 健身意识逐步增强, 体育锻炼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对体育的需求程度不断提高。然而, 目前我国的场馆资源难以满足群众对体育活动的需求。根据2013年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 全国共有体育场地169.46万个, 用地面积39.82亿平方米, 建筑面积2.59亿平方米, 场地面积19.92亿平方米。按照2013年人口计算, 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12.45个,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46平方米。如果仅仅依靠公共体育场馆和社区群众体育设施等资源已无法满足人们扩大的锻炼需求和文化生活需求, 因此, 合理利用高效体育场馆资源, 提高体育场馆利用率对于缓解社会体育资源不足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利用分析

高校体育资源主要指场馆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 它包括了体育活动的各类室内外场地、体育器材设施等, 它是高校开展体育活动的物质依托, 在体育活动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据统计, 全国各高校拥有全国大概65%的体育场地资源。因此, 高校应该在满足日常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前提下, 科学合理的开放体育场馆, 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对体育场地的需求。

2 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区体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社区和高校对社区体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社区体育是社会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是指由特定社区的居民在社区范围内就近组织和参加, 运用社区内的简易体育器材和设施, 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项目达成强身健体、休闲娱乐、社会交往等目的群众体育活动。[2]社区体育在我国兴起较晚, 大概从2000年左右才出现, 它与我们以往所认识的体育形式不一样, 相当的群众对社区体育内涵认识还不够深刻, 很多时候社区体育被很多人认为是老年人体育或街道系统内的体育。

2.2 管理制度不完善, 经营方式不够科学合理

通过对广西高校的调查发现, 虽然高校基本都有各种相应的场馆使用规章制度, 但大部分都是泛泛之谈, 并没有具体到细节上的有效制度, 实施的过程中也有很大的水分, 因而引起了不少的矛盾和纠纷。另外, 还有部分高校存在不合理的服务创收资金分配制度, 导致管理不到位, 体育资源使用开发不充分, 不能使其充分发挥应有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不能有效地、全方位为社会服务。

2.3 社区群众缺乏利用高校体育资源进行健身锻炼的意识

《全民健身条例》中第二十八条明确表示学校应当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向学生开放体育设施。根据调查得知, 有80%以上的群众知道全民健身活动, 有55%的群众了解全民健身法规的性质、意义以及社会功能, 但只有39%的群众知道学校应当在一定条件下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这一条例。由此说明社区群众的全民健身意识已经对全面健身的活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部分相关法规条例缺乏了解, 缺乏利用高校体育资源进行健身锻炼的意识。

2.4 学校的开放意识薄弱

学校体育是城市社区体育的基础,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 学校的体育场馆资源丰富, 场地宽阔,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体育所承担的压力。现在部分高校开放体育场馆资源的意识还比较薄弱, 怕承担社会责任与风险, 这不利于学校体育场馆资源的有效利用。

2.5 安全问题

学校安全一直都是全社会非常关心、重视的问题, 它直接关心到学生人身的安全, 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学校内的治安环境从来都是比较稳定的, 但是随着校内体育场馆向校外开放, 学校周边群众进入校内锻炼, 人口流动频繁, 势必将给学校造成安全威胁, 如校园财产失窃、校内交通安全、校外人员与校内师生产生冲突和器材过度使用等安全隐患等问题。

3 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社会化服务发展的对策分析

3.1 提高认识, 明确工作职责

社区体育主要是指成年人针对自身, 以其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 以获得健美乐为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社区和高校只有对社区体育的含义有深刻的认识才能组织开展活动, 因此社区跟高校都必须提高对社区体育的认识。高校体育场馆资源是社会公共资源的一部分, 在满足自身的前提下, 高校有为社区群众提供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的职责。

3.2 健全规章制度, 制定适合自身的运营管理模式

无规矩不成方圆, 没有健全的规章制度难以保证高校体育场馆资源服务城市社区体育的顺利实施。因此, 首先要相关管理人员需要认真学习贯彻现有的体育法规制度, 加强监督管理;其次是对场馆的使用和管理制定全面、详细的规章制度, 明确各部门各职位的工作责任;最后是与相关部门共同研究探讨建立更有效的法规制度, 如场馆提供有偿社会化服务的收费制度、场馆社会化服务办法等。

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向社会放开的过程中, 在保证正常体育教学和训练的前提下, 应该积极引入市场机制进行科学经营管理, 根据各方面的资源, 结合自身条件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运营管理模式, 争取实现自身资源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针对目前大多数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会的经营方式单一的特点, 可以选择教学性、公益性、市场性相结合, 体育专业的社会适应性和体育运动的健康性与公益性目标效益相结合的经营理念。目前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经营模式主要有两种, 分别是承包型经营管理模式和高校自主经营管理模式, 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选择。其次, 可以积极鼓励一些有条件的企业、组织和个人投资高校体育场馆建设, 实行政府、高校与社会利益互动的高校体育设施建设模式。第三,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引入商业的市场竞争机制, 建立高校综合类体育产业基地, 使体育资源服务社会走市场化道路。

3.3 加强宣传力度, 保证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质量

调查发现, 相当多的群众不选择到高校进行体育健身锻炼的原因是因为对高校体育场馆的不了解, 高校周边社区的群众有的甚至不清楚高校是否对外提供社会化服务, 更谈不上对提供服务的时间、收费的价格及服务项目等情况的了解了。这是限制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 高校需要加强宣传力度, 让周边社区的群众更了解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的相关信息。在信息科技高速传播的时代, 高校可以构建一个信息交流平台 (可以是微博、微信、QQ等) , 把各种提供社会化服务的场馆地点、时间、项目、收费信息以及一些健身注意事项、指导方案之类的信息公布在平台上, 这样高校周边社区群众也能够及时快速在平台上了解最新的资讯。

3.4 强化高校体育场馆资源服务社会的意识

首先, 高校要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在保证学校体育正常开展的前提下, 强化社会服务意识, 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 实现学校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教育的供需平衡。其次, 高校要认识到体育场馆资源服务社会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校的经济效益, 减轻学校的经济负担。第三, 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向社会开放的同时, 除了有经济效益外, 还能够扩大社会效益, 让社会认可高校的发展以及认可高校的社会功能。

3.5 规范安全管理, 保证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合理高效安全利用

安全是高校体育资源对社会开放的大前提, 规范安全管理是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合理高效安全利用的重中之重。在体育场馆资源开放前, 必须对于那些利用率不高或存在安全隐患的场地设施尽快改建、改造或淘汰;其次要建立紧急事故预案处理机制, 对于突发事件要明确事件责任的归属者, 最大限度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R].国家体育总局, 2016, 05.

[2]袁洁.高校体育资源服务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保障机制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11.

浅析社区体育对城市空巢老人的影响 篇5

【关键词】社区体育;城市空巢老人; 体育活动

随着社会的前进、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均寿命也日益延长。现在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年人是历史,老年人经历过多个历史时期,是历史的参与者、见证者;老年人是财富,老年人曾经为国家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见多识广,经验丰富,是社会和历史的财富,经验和智慧的财富;老年人是力量,老年人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为经济社会献计献策,为社会和谐稳定贡献力量。据统计,在我国1.67亿60岁以上老人中,空巢老人占了一半。空巢老人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空巢老人的出现也给我们带了诸多的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会对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1城市空巢老人的问题

首先是心理问题,空巢老人普遍都有一种空巢感。空巢感也就是孤独感,但这种孤独感里又增添了思念、自怜和无助等复杂的情感体验。有空巢感的老人,大都心情抑郁、惆怅孤寂、行为退缩。他们中许多人深居简出,很少与社会交往。究其原因,一是对离退休后的生活变化不适应,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感到冷清、寂寞;二是对子女情感依赖性强,有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及至老年正需要儿女的时候,儿女却不在身边,不由得心头涌起孤苦伶仃、自悲、自怜等消极情感;三是心境抑郁,行为退缩,这些老人可能由于本身性格方面的缺陷,对生活兴趣索然,缺乏独立自主、振奋精神、重新设计晚年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其次是疾病问题。空巢家庭老人,特别是单身老人,生了病以后特别感到无助。单身老人病倒在床上,待人们发现时已命赴九泉的事例近年来也屡见不鲜。〔1〕

2社区体育对城市空巢老人的影响

中共中央国务院2002年7月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通过体育活动,能够扩大人们的情感交流,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改善人际关系,建立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创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2〕健康是立身之基、民生之本、和谐之源。空巢老人的健康不仅是他们自己的事,而且关系到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国家富强和民族兴旺。因此,为缓解空巢老人的生活压力,真正使空巢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必须倡导富有时代气息和积极进取精神的体育活动,让体育大步地走向空巢老人。社区体育以其自主性、灵活性、多样性能够满足空巢老人的需求。社区体育是指以社区居民为主要对象,以社区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活动。社区体育是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有积极的影响。

2.1社区体育可以提高城市空巢老人的身体健康水平

健康长寿是空巢老人追求的目标。世界卫生组织曾有调查提出,一个人的健康长寿15%取决于遗传因素,25%取决于社会因素、医疗条件和气候因素,而个人的身心健康、饮食结构等则决定长寿的60%。这就意味着空巢老人的健康长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身心健康和个人行为因素。体育活动在提高空巢老人的生命质量和延缓衰老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在社区进行适度、科学的体育活动是促进空巢老人健康的一个重要手段。当人进入老年期后,体内新陈代谢明显降低,人体各器官的功能就逐渐发生一系列老年性的改变。体育是健身的重要手段,因为通过体育活动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和提高机能活动水平,增强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如心跳加快,心缩力增强,心血输出量增加,肌肉中毛细血管开放,血管壁弹性增强,血管外周期阻力变小,有利于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各组织。如慢跑、游泳、骑自行车、太极拳和步行等可以提高有氧能力,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提高抗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密度脂蛋白含量,从而有助于控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2.2社区体育可以消除城市空巢老人的孤独感

近年来,专家研究发现,各种疾病有50~80%与心理因素有关,可见注意心理调整是多么的重要。空巢老人因子女不在身边,退休、离休和社会地位的改变而产生孤独感,无价值感,甚至自卑感。〔3〕研究和实践证明,体育活动有助于人的心理健康,可以提高满足感和生活质量。通过社区体育活动,可以增强空巢老人对健康和生活的信心,使空巢老人变得乐观、开朗和豁达,注意力容易集中,记忆力增强,情绪更加稳定,变得更为自信而坚强,从而热爱自己的生活。从心理上带来愉悦和满足,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促进身体的健康、延年益寿很有益处的。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增强机体的免疫系统的功能,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从而使人体远离疾病,处于健康状态。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譬如在社区里一起打太极、抖空竹、踢毽子,在锻炼的过程中人们也进行了交流,从而可以使空巢老人产生积极的心理活动,是消除失落感、孤独感和抑郁感的有效心理疗法。体育运动是一种增强人与人之间相互接触的好形式。马塞(美国)等人1971年调查发现,外向性格者比内向性格者对社会联系的需要更强烈,内向性格者需要更多从事体育锻炼,以增加与他人的联系。根据美国一项调查,在1750名心理医生中,有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运动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来消除空巢老人的焦虑;有80%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

2.3社区体育可以增进城市空巢老人的交往

社区体育活动给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娱乐生活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他们自发组织成小规模的民间团体,利用早晚时间或其他时间开展体育活动。如太极拳爱好者自发组织到一起,在同一晨练点集中锻炼,并且长期坚持,自然地形成一个社区体育的协会,这种协会也称为“草根组织”。空巢老人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每个人扮演着不同角色。

nlc202309032113

空巢老人,特别是对刚退(离)休的空巢老人来说,社会角色发生了深刻转变,对他们的生理、心理、社会化等方面都有很大影响。空巢老人社会角色变迁过程实际上就是空巢人退(离)休后最初的角色生活的选择过程,也就是从价值观念、角色意识到角色行为的转化过程。角色变迁能否顺利完成,关系到老年期生活能否正常有序,关系到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如果过渡不畅,空巢老人角色生活方式迟迟不能建立,会给老年人的心理、行为甚至家庭、社会造成痛苦和困难。所以,空巢老人角色生活的选择是空巢老人生活的起点,是空巢老人活动的第一步,更是空巢老人生活幸福的关键。退休使空巢老人出现短暂的角色中断,如果调节不善容易造成角色不清,会成为空巢老人参与社会化的障碍,然而,社区体育组织的集体活动,如门球、网球、健美操、秧歌等,可使空巢老人克服“退休不适应症”;释放“地位下降”、寂寞、失落等不良感受,萌发积极向上、开朗乐观的健康情绪,加强社会交往。

3对策与建议

3.1改善社区体育场地设施

尽管全国用于体育基础设施的资金每年都在不断增加,并且在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工程和各地基层社区的努力下,几千条健身路径已经分布在全国100多所城市,但是对于我国这种人口基数大,人均占有量较小的现状来说,这种投入是远远不够的。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第一,体育场地和设施数量少、面积小。第二,体育设施缺乏管理和维护保养。第三,体育设施种类单一,社区空地没有充分利用。针对这种现状,政府有关部门应根据社区人口数量,按比例配套建设相应数量的体育设施。根据不同的自然环境建设适合本社区特色的、有利于空巢老人锻炼的体育场所。要结合空巢老人体育活动的特点,统筹考虑体育场馆设施的功能,方便空巢老人参加体育活动。公共体育场馆应免费或优惠向广大空巢老人开放,为空巢老人参加体育活动提供方便和服务。对现有的体育设施,应进行优化改进,通过科学合理安排空巢老人参加体育活动的区域时段,提高其使用率。另外,我们应该积极倡导企业家发扬中华名族传统的博爱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关注空巢老人、关爱空巢老人,捐赠一些与空巢老人息息相关的器材,譬如:空竹、风筝、门球、柔力球、排球等。

3.2加强对空巢老人进行体育活动的指导

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对于空巢老人来说一把双刃剑。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可以促进空巢老人健康,可以消除空巢老人的孤独感,集体项目使他们有了归属感、荣誉感,可以增进空巢老人的交流,使其找到了朋友,不再感到生活无趣,反而觉得生活多姿多彩。但是,一旦在体育活动中出现问题,必然会给空巢老人带了巨大的麻烦。在社区内应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对空巢老人进行专门指导。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增进公民身心健康,提高公民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支重要力量。社会体育指导员掌握了体育锻炼和比赛的理论与方法,能够指导空巢老人进行科学的锻炼,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成立社区空巢老人体育协会

为了活跃空巢老人参加体育活动的气氛,推广各种有利于空巢老人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增进空巢老人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使空巢老人有归属感,使部分有体育特长的空巢老人发挥余热,在社区应该成立空巢老人体育协会。社区空巢老人体育协会应该把“组织、活动、健康、生活”作为空巢老人体育活动的重要抓手,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健康和谐为主题,以组织促活动,以活动促生活,以生活促健康,以丰富广大空巢老人体育生活,提高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为目标。

3.4开展空巢老人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

要按照因地制宜、就近就地、小型多样、文体结合、经常坚持、科学健身的原则,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开展空巢老人喜闻乐见的活动,最大限度地把能够参加活动的空巢老人都动员起来参加体育活动。要遵循“安全第一,风格第一,友谊第一,健康第一”和“重在参与,重在交流,重在快乐,重在健康”的原则,适当组织适合空巢老人特点的体育比赛,定期举办空巢老人运动会,推动空巢老人体育活动广泛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梁娟.武汉市空巢老人体育生活方式的初步研究学位论文,2008.6〔39〕.

〔2〕中共中央国务院2002年7月《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

〔3〕梁娟,唐宏贵,邓丽星.21世纪初中国“空巢家庭”体育生活方式的探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7,21(2).

(责任编辑:李宏斌)

城市社区体育的特点与功能研究 篇6

1 社区体育的特点

1.1 地域性

某一城市社区所处的区域环境以及由区域环境所带来的自然条件不同,使各个区域都在自己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区域的体育活动方式,这就是社区体育文化的地域性。社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域性社会,社区体育文化都不可避免的打上该地区的烙印,受到该地区地理环境、居住人口、社区组织、传统精神、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制约。当前,随着我国城市步伐的加快及商品经济用房快速推进,过去传统的城镇户籍为单位组成的社区现转变为非户籍限制成员的多元化社区。它打破了传统的限制,造成了社区组成形式的多样化,但是社区的形成是人们相对固定的在共同地域从事社会生活,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必将形成某种共同的社会心理、生活方式及其价值观念、习俗与风尚、规范与制度等等。社区体育文化是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受社区文化的影响与制约。因此,社区形成的历史越悠久,社区体育文化地域性的特点就越突出。

1.2 包容性

社区体育受数千年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文化区域体系,它是一个相对封闭而又开放的系统。不同文化模式与类型的相互碰撞和交流,促进了文化的发展,随着城市社区的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以及体育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渗透,文化进一步融合。社区体育具有较强的包容性,主要表现在体育项目相互交融,包括南、北不同体育文化以及现代竞技体育项目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相互交融。如邵阳市大祥区的宝庆鞭、陀文化中,就折射出南方的陀螺文化与北方的霸王鞭文化的共容;同时在社区体育活动中,既能见到现代竞技体育项目中篮球,也能看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太极拳,它们共同学习,最终达成共识,融为一体。

1.3 适应性

城市社区体育有着广泛的适应性,可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层次、不同人群的需要。小孩天真好动,但力量弱小,多三五成群开展一些娱乐性强、体力消耗在中度以下的活动,如抽陀螺、跳绳等;中青年可以开展广场舞蹈,追求时尚体育;老年人体力渐衰,在从事体育活动时以修身养性、怯病延年为核心,如太极拳、养生功等项目,不仅使筋骨得到基本的舒展,而且还可以使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社会生活相结合,达到开阔胸径,颐养天年的目的。人们也可根据各自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喜好选择不同的项目进行锻炼,无论是篮球、足球等群体对抗的项目,还是太极拳、八段锦等养生项目都能适应社区不同居民的需要。

2 城市社区体育的功能

2.1 健身功能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需求,追求身体健康成为时尚,而社区体育文化恰恰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健身娱乐的需求。社区体育文化通过发挥娱乐功能,使社区居民在紧张劳动之后的休息和娱乐中, 能得到健康积极的调整,从而有利于提高劳动力的再生产以及人们思想境界的提升。社区体育中的“导引养生术”、“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成为人们健身与修身养性的最好方法和最具有实效性的健身运动。社区体育为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丰富多 彩的练习形式和方法,展现了无限的发展空间,它与全民健身活动的统一,是体育文化发展的价值回归。

2.2 娱乐功能

社区体育是一种以娱乐身心为主要目的体育活动,它着重于人的身心需要和情感愿望的满足,不以高超复杂的技艺对应大众, 而是以自娱自乐的消遣性与游戏性的活动方式迎合大众,使人们在这些娱乐性的活动中,直接得到令人愉快的情感发泄。从简单易行、随意性较强的项目,到技艺精巧、有规则要求的竞技。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的社区体育是社会文化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居民通过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特别是参加那些自己喜爱和擅长的运动项目,会在身体完成各种复杂练习的过程中产生一种成就感;在与同伴的默契配合中、在与对手的斗智过程中,产生交往、合作的满足感;在征服自然障碍的过程中产生的快感,升华为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同时,由于各种运动项目的不同特点,能使人在实践中获得各种不同的娱乐享受。

2.3 教育功能

体育运动本身是一种很有说服力的教育手段,对整个社会的教育作用是非常广泛而深刻的。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体育教育往往能够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观、审美观以及人们的行为模式。社区体育文化从产生到发展始终与教育有着密切练习,它作为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社区体育文化与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一样是一种群体文化,是由群体内在价值观念和群体精神、信仰、道德、习惯、规范等要素构成的,形成后立刻被群体成员认同,便会影响群体成员的思想、行为。社区成员所拥有的科学体育价值观、健身观, 对于净化社区风气和抵制赌博、寻衅滋事等恶习起到积极的作用。

2.4 整合功能

社区体育文化活动是社区居民之间与各类社会组织之间相互联系、增强感情、加深了解、沟通关系的纽带。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分工体系的不断细化,社会交往的间接化,人际关系也越来越趋于淡化,社区体育文化的群体生活方式就十分有力地吸引社区居民的主动参与,积极创造着一种亲善、和谐的氛围,以增进他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密切人与人之间、人与社区之间、社区与社区之间的联系,从而大大增强人们创建社区精神文明。社区可以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吸引社区居民参与,从而增强居民之间的交往与活动,从而增强成员认同感和归属感,并逐渐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通过社区体育活动,可加强社会联系, 因而社区体育文化是促进社区整合、增强社区凝聚力的有力杠杆之一。

3 结语

社区体育是我国社会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城市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体格健美与快乐幸福的生活,同时也是落实全民健身实施步骤的关键。

摘要:社区体育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形成的历史产物。本文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与逻辑分析等方法,采用质的研究范式对城市社区体育的特点与功能展开研究。研究表明,城市社区体育具有地域性、包容性、适应性的特点,其健身、娱乐、教育、整合等功能也不断地渗透于社区体育文化之中。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程度如何将直接影响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及社区的文化氛围,同时也将影响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苏北五城市社区体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篇7

社区体育是中国城市社会体育适应经济体制变革的产物, 它作为一种新的社会体育形态, 在中国城市社会体育发展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我国的社区体育在一些大城市以及经济发达的农村乡镇得到了开展, 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但是, 社区体育发展在各地区之间不平衡, 不少地区的社区体育因受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还没有真正开展起来。

近年来苏北的经济虽呈现出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势头, 但地区经济总量偏小, 发展速度较缓慢, 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明显。苏北城市社区建设以及社区体育发展近年来取得一定进展, 通过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采取各种办法活跃社区体育, 近年来涌现出不少先进体育社区。本课题针对苏北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进行实证研究, 进而找出苏北地区城市社区体育发展中的问题, 并提出对策, 为苏北地区开展全民健身和发展城市社区体育提供参考。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苏北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五城市的社区体育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

对苏北五城市的社区体育负责人或街道主任发放问卷25 份, 回收问卷22 份;对体育活动参与者发放问卷500 份, 回收457 份。问卷的回收率为88 %和91.4 % , 有效率为88 %和83. 2 %。

2.2.2 访谈法

通过对社区体育管理者和社区体育活动参与者的访谈, 了解社区体育的现状和社区体育管理与发展的思路。

2.2.3 逻辑方法

采用类比、归纳、演绎、综合等方法, 将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进行逻辑分析。

2.2.4 数理统计法

整理和统计所收集的资料, 进行相应的数据统计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苏北五城市社区体育现状

近年来, 社区体育[1]正在发展成为城市群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体育在苏北五城市发展的时间还不够长, 其内在规律性还并未被我们完全掌握。

3.1.1 苏北五城市社区体育开展的主要成就

苏北五城市社区体育在不断发展中出现了可喜的局面。如宿迁市的“ 基层协调型”经验对于解决社区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匮乏问题或许更具普遍意义和可操作性, 也比较符合中国国情。

3.1.1.1 街委会多方筹资, 自建场地设施。利用政府机构的独特职能, 充分协调区建委、房地产开发商、普通居民的利益关系, 大家投资共建社区体育、文化设施。

3.1.1.2 发挥政府职能, 协调辖区内学校与社会各单位的关系。各单位出钱、出物, 学校提供活动场所, 共同为社区居民创造体育活动空间。

3.1.1.3 发挥自身优势, 协调各方关系, 挖掘现有设施潜力。社区内现有公园、文化活动站均被用来作为健身场地, 街委会充分协调与各方关系, 将现有设施充分向居民开放, 为居民健身服务。

3.1.2 苏北五城市社区体育开展的主要问题

3.1.2.1 对社区体育的内涵和重要性认识不足。

由于社区体育在我国兴起较晚, 理论研究刚刚起步, 长期以来人们的社区意识淡漠, 尤其在苏北五市这些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不足、资金筹措困难、宣传不力、管理制度不完善、社区体育开展组织化程度低、缺乏专业化指导的地区, 人们对社区体育内涵的认识还较模糊, 人们一时还难以把握其本质特征, 一些人误认为街道系统内的体育和老年体育就是社区体育。

3.1.2.2 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不完善。

目前, 虽然在许多城市已经建立了以街道办事处为依托的街道社区体协, 但现有的街道办事处工作职责中并没有明确提出有关体育方面的职责, 街道办事处抓体育工作没有充足的法规依据, 社区体育处于可抓可不抓的地位, 因而社区体育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问题也难以解决。

3.1.3 苏北五城市社区体育的经费不足和场地设施分布不合理

目前, 随着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人们对健身锻炼越来越重视, 政府加大了体育设施的投入, 但体育场地设施仍然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从事运动、健身的文化需要, 人均体育场地器材的占有量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很低, 社会体育经费投入与竞技体育相比差距很大, 而社会体育却承载着维护亿万群众运动、健身、休闲的任务。

资金问题是影响社区体育开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调查结果表明:苏北五城市的社区体育活动经费来源主要靠各种赞助款占19.3 %;街道拨款占16.1 %;收缴会费占12.9 %;各种创收、报名费占9.7 %。由政府投入经费占16.1 %, 84.9 %以上处于赞助和自筹状态, 政府拨款较少 (表1) , 不利于规模化的形成。

体育活动场地设施是开展社区体育的重要物质保证。调查结果显示 (表2) :社区内的空地、广场为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 占25.8 %;其次是公园, 占18.1 %;体委的公共场地, 占16.4 %;学校场地, 占5.8 %;企事业单位的场地, 占8.9 %。

从调查结果来看, 虽然体现了社区体育活动就近、就便的特点, 却无法保证各类人群的活动需要。而且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场地设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向社会开放的程度还远远不够。

同时, 社会上的场馆多数追求豪华型, 超过普通群众的消费能力, 场馆的类型多为篮、足、排球, 羽毛球, 乒乓球等, 无法满足群众多样化的需要。

3.1.4 社区体育活动人群结构失衡。

经常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人群呈两头大、中间小的现象, 参加锻炼并经常坚持的主要是老年人和学校学生, 中年人特别是在职职工, 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不多, 不能经常坚持。年龄分布按60 岁以上、46岁~60 岁、30 岁以下、31 岁~45 岁梯次排列, 呈马鞍型。

3.1.5 社会体育指导员

社会体育指导员老龄化程度较高。苏北五城市每年在市、区、乡进行三级社区体育指导员培训, 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逐年增加, 现达到1∶2200~1∶2300 , 但年龄结构偏大, 以中老年居多, 年龄大小参差不齐从25~80 岁, 各个年龄段的都有。比例最高的是35~55 岁之间的占50.68 % , 35 岁以下的占14.83 % , 56 岁以上的占34.48 。说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年龄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

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苏北五城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存在凑数量, 轻质量的问题。培训实践短, 一般3~5 天, 加上许多社会体育指导员文化程度低, 接受能力差, 指导年限较短, 继续教育不够, 因而专业素质偏低, 组织管理能力较差, 技术单一化。因此, 加快培养一支高质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 推广并普及各种健身方法和技术, 以便正确地引导人们科学健身 [3] 。

3.2 苏北五城市社区体育发展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民的健身意识

有关政府部门应把抓好社区体育和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结合起来, 充分认识和大力宣传, 体育在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意义及社区体育的重要性, 倡导科学健身;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介, 广泛宣传, 做到家喻户晓, 人人皆知;与此同时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 加强对社区体育的理论研究, 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 结合苏北各城市健身的具体情况, 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鼓动工作, 举办系列健身理论和健身方法的讲座, 充分认识社区体育是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要求, 把社区体育纳入城市建设规划目标。开发一些实用、有趣的健身项目并经常举行社区或基层竞赛, 引导市民逐渐建立科学健身的理念, 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社区体育的风气, 激励和吸引更多的城市居民参与到体育健身的队伍中来。同时加强对城市之间体育社团与社区体育的研究与交流。

2.明确监管政府部门的职责, 加强监管力度

政府有义务为社区的生长、发育和成熟提供尽可能宽松的环境。虽然就职责和角色而言, 政府是宏观调控者和服务者, 但就目前苏北五市在总体上经济和文化相对落后的现实条件下, 社区体育发展, 政府理所当然的还是主导者。要完善机构, 在市体育局和街道办事处设立专门岗位, 专职管理组织社区体育事务, 使社区体育管理走向规范。加强政府部门行政管理和扶持, 充分调动街道部门的积极性, 广泛建立不同规模和类型的社会体育指导中心、群众体育协会、俱乐部和各种形式的基层体育组织, 形成覆盖面广、包容量大的社区体育组织网络, 努力形成街道统一领导, 总体目标一致、具体职能明确, 各方齐抓共管、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体育新格局。

3.多渠道筹资,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多渠道筹资, 扩大经费来源, 不仅要加大企业和体彩投资力度, 还要积极鼓励市民积极投资健康, 加大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社区体育管理人才培养力度、体育场地设施投入等, 促进社会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4.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 提高科学健身水准

苏北五城市社会体育指导员还存在不足, 专业素质较低, 开展社区体育工作甚少。政府和主管部门要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制度和考核制度, 为社区培养所需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尽快或接近达到每2000人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要求, 缩小与全国大城市的差别。

5.大力提倡“三位一体”的学区体育

把社区、学校和家庭有机联系起来, 利用孩子带动家长、学生教会居民, 使体育融入生活, 这样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结合, 有效利用了有限的体育场地设施, 居民有了科学健身方法指导, 家庭有了健康的生活方式, 可以弥补社区体育的不足, 同时也可以从学生中选拔和培养社会体育指导者, 是一个值得大力提倡的体育方式。

4 小结

苏北五市还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而且在文化、观念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从而也导致了城市社区体育的多样性和各具特色。苏北五市的社区体育由于经费不足、场地设施分布欠合理、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素质不高等原因, 使得社区体育发展缓慢, 不能满足广大居民对体育的需求。而在2008 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影响和社区体育独特的功能魅力日益彰显, 城市规划的整体性意识和人本意识增强, 人们对自身身心健康的关注, 社区人口异质性程度加大 , 社区居民的体育需求差异增大、管理难度也随之加大的现实条件下, 一方面社区体育将会迅速发展 , 社区体育在群众体育中的地位也将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社区居民的体育需求与现有的资源条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因此政府积极推动、争取社会广泛支持、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加大宣传力度、明晰各级部门职责、扩大投入、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等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试行方案) [S].2002.

[2]尹海洁, 刘耳.社会统计软件简明教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文化视野下的城市社区体育探析 篇8

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本乃我国体育发展进程中相互依存的两个内核, 全民健身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竞技体育为全民健身的发展提供了引擎。在我国全民健身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和社区建设稳步推进的今天, 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重要意义已不言而喻, 早在2000年, 我国就出台了“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文件, 其中, 繁荣社区体育文化被列为我国社区建设的六大任务之一, 而城市社区体育在城市社区的建设中又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竞技体育倡导文化推进自身发展的昭示下, 以文化的视角来审视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 城市社区体育文化是何物

随着城市化的稳步推进, 城市人口快速增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城市人口的工作时间逐步减少, 取而代之的是闲暇时间逐步增加, 这为城市区域内的体育健身发展奠定了现实基础。随着城市居民文化素质水平整体的提高, 他们的健康意识也日益加强, 这为城市区域内的体育健身发展提供了意识动力[1]。生活节奏的加快, 亚健康的潜在威胁为城市区域内的体育健身发展提出了时代的要求。随着社区在我国城市机体中细胞作用的逐步完善, 城市区域内的体育有了一个良好的组织基础。正是在以上各种因素的催生下, 体育以一种新生的形态在城市这一区域重新展示, 即社区体育。

我们常常所说的社区体育实为社区体育文化外在表现的重要形式, 透过显性的社区体育活动来解读社区体育文化, 不仅能让我们更好的认清社区体育文化的本质, 也有利于推进社区体育的发展。社区体育文化是社区文化的次属文化, 它所包含的范围很广:不仅包括支持社区体育活动的活动条件, 参与社区体育的活动主体, 还包括体现社区体育的活动形式;与此同时, 社区体育文化也是体育文化的次属文化, 它是体育文化在城市社区这一特定空间的展示。由此看来, 我们可以将社区体育文化定义为人们在居住生活小区通过参与体育而共同创造的集中体现该小区居民体育价值观的群体意识、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总和。社区体育文化应该涵盖着三个层面的内容, 即微观层面的社区体育物质文化、中观层面的社区体育制度或组织文化和宏观层面的社区体育精神文化。社区体育文化无论是在推进社区发展和社会稳定, 还是在增进社区居民个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上所起的作用和重要性都日益彰显。

2 城市社区体育文化以何存

任何事物在其存在的状态中都会呈现出自身的特色和个性。相对于其他次属体育文化或次属社区文化, 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必定有着自身的特色, 这是它赖以存在的前提[2]。

首先, 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呈现着明显的地域性。城市社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域性社会区域, 因为所处的地理环境、居住人口、社区组织、传统精神、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制约和催生, 社区体育文化都不可避免的打上某个特定区域的文化烙印。社区形成的历史越悠久, 社区的组织和管理越完备, 社区的体育场地设施越完善, 社区体育文化的积淀也就越深遽。其次, 社区体育文化呈现着鲜明的共享性, 体育以其多功能的姿态可以为社区成员所开发和利用, 社区军民不仅是社区体育文化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也是社区体育文化的维护者和受益者。社区居民在自健、自娱、自乐中收获身心健康, 在互相观摩和切磋中实现沟通交流, 在互动中创造着和谐美好的社区氛围, 无形中强化着社区的凝聚力。第三, 社区体育具有明显的熏染性, 社区体育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 与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群体文化一样, 它由群体内在的价值观念、群体精神能、信仰、道德、规范等要素构成, 一经形成并被群体成员所认同, 必将对群体成员的思想及行为产生无形的引导和约束力, 这对于形成良好体育观念、净化社会风气必定产生积极的作用。最后, 社区体育文化还表现着鲜活的多样性。既然社区体育文化承载的主体是人, 那么不同特质的社区群体必然可以形成其特有的社区体育文化形式。这种多样性无论是在体育文化的服务对象、类型、设施, 还是在文化自身的形态、体质和运作方式上都有明显的体现。

3 城市社区体育文化有何为

城市社区体育文化是社区居民体育生活方式在文化层面上的体现, 是居民为了调整身心、享受生活、发展自我而参与的体育活动过程中, 在积极健康的体育观念体系支配下逐渐形成和优化出来的群体意识和群体精神。这种在积淀而成的文化必然会在人们的生活大有其为。首先, 社区体育文化彰显着强大的整合功能。社区可以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吸引社区居民参与, 在增强居民之间的交往中培育社区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进而让社区群体逐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拥有共同的生活方式乃至共同的意识。其次, 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具有广泛的沟通功能。随着现代社会分工体系的不断细化, 人们之间的交往趋向于间接化, 而网络平台的交往功能让人们迷恋于赛博 (cyber) 空间的人际沟通, 如此形势下, 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趋于淡化和冷漠。社区体育文化活动是社区金敏之间, 各类组织之间加强联系、增进感情、加深理解的纽带。社区体育文化以其群体生活方式的特点吸引社区居民的主动参与积极创造着一种亲善、和谐的交往氛围, 增进着他们之间的相互了解, 密切着人与人之间、人与社区之间、社区与社区之间的联系, 从而全面地促进着社区的沟通功能。最后, 社区体育文化体现着明显的健身娱乐功能。改革开放的30年来, 我国居民、尤其是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人们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自然成为了他们的必然的追寻。社区体育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能满足居民对健身娱乐的需求, 通过其娱乐、休闲功能, 让社区居民在紧张的工作后得到积极的休息和健康的娱乐。

4 城市社区体育文化何往

我国的城市社区体育文化犹如一个襁褓中的婴儿, 未来发展必定前途光明, 但努力进程需任重道远。首先, 社区体育文化是一种需要在政府引导下实现发展的文化。未来我国发展城市社区体育, 在组织上要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应该尽量淡化、松散、乃至逐渐过渡到完全由社会办体育的状态, 使政府的职能逐渐从管理者过渡为服务者。同时政府对城市社区体育要进行政策上的创新, 要体现共同区域生活的全体居民的意愿和需要, 把公益性始终放在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第一位, 充分发挥个体、家庭 (组织) 和国家的三种主体的作用[3]。其次, 社区体育文化要体现递进式的层次性。我们可以把城市社区体育的建设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可以理解为自然体育———利用层次, 该层次是社区居民健身活动的自发层次, 是城市社区体育生态活动不断开拓和竞争平衡的过程, 最终达到地尽其能、物尽其用。随着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的加剧, 城市社区与自然环境的时、空矛盾日益突出, 引起人们对改善城市社区体育关系、增强社会体育整体功能的强烈愿望, 这就是第二层次, 即社会体育———功能层次。第三层次, 即体育文化———意识层次, 旨在研究人的体育生态意识, 变外在控制为内在调节, 变自发为自觉的行为。

结束语

城市社区体育文化是一种体育文化的新生形式, 呈现着地域性、共享性、熏染性和多样性等特点, 具有整合、沟通和健身娱乐功能。城市社区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 应该朝着“人、社区、体育、自然”和谐发展的体育新理念方向, 面向每一个市民, 完善自身服务体系以推进我国体育实现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克.现代体育思想与社区文化建设[J].体育与科学, 2002 (1) :72.

[2]唐立成.社区体育文化的特点及功能初探[J].湖北体育科技, 2002 (3) :31.

城市社区体育 篇9

1 社区体育法规不健全

目前指导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指导性法规有:《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城市公共体育运动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等。然而, 要执行这些指导性的法规却遇到重重困难: (1) 部分条款与国家法律体系存在矛盾; (2) 现行法规没有强制性的应用效力; (3) 依法管理的组织体系不完善, 分管责任不明; (4) 各地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不大。这些都使得现行的法规不能正常运行, 影响着社区体育的发展。

2 社区体育设施不完善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设施主要分布在公园、街头巷尾、江河湖畔、学校和工厂企业等场所。而这些场所体育设施不完善的主要因素是经费匮乏、场地拥挤、器材缺少。一些新建的住宅小区, 开发商受经济利益的驱使, 在安排配套的体育设施时只是做点象征性的宣传, 并不能完全配套, 这就影响了居民正常地开展社区体育活动。

3 社区体育管理体制有缺陷

我国政府是承担各项体育事业的所有者、经营者和管理者, 对社区体育的管理模式是具体操作或包办代替, 这就使社区的居民们只能被动地参加官方组织的体育活动, 得不到居民的广泛响应和认同, 充当着官办社区体育活动的陪衬, 起着造势的作用, 也影响了居民体育运动的兴趣, 更不利于社区体育资源的合理利用。

4 居民对社区体育的认识不足

社区体育是社会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社区为依托, 其发展不能凌驾于社区发展之上, 也不能就体育而论体育, 社区体育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 与社区建设息息相关。因此, 完善的社区体育建设, 不能离开社区的总体发展和长远规划, 若对社区体育的认识不足, 就体育而论体育, 易导致人们误认为社区体育的发展只是体育领域本身的事, 不能得到政府的支持, 也不能调动全社会的力量, 更不利于良好的体育人文环境的创造和社区体育的持续发展与长效管理, 社区体育也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而陷入了孤军奋战之中。

5 缺乏科学的社区体育引导

社区居民的体育意识是在良好的体育健身环境中逐步形成的, 若没有科学的指导, 就难以保持长久的锻炼热情。目前社区体育指导员这一职业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迅速的发展, 而现有的一些指导员因素质和水平不够高, 常常不能为社区居民提供科学的引导和优良的服务, 也不能使社区居民们在体育锻炼中感受到运动的快乐, 还容易使他们在活动中受伤, 这就影响了社区居民们的运动兴趣和终身健身意识的培养, 社区体育就难以轰轰烈烈地开展。

6 加强社区体育建设的对策研究

6.1 加强体育设施的建设、开发与利用

阻碍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体育活动场地设施严重不足。虽说近年来政府已对全民健身体育设施做了很大的投入, 但由于我国地大物博, 紧靠政府的投资是远远不够的, 要强调多渠道、多方面地投入。如在社区建设中, 城建部门对小区的规划要预留体育活动空地, 要配备足够的体育设施, 要有人监管, 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 还要有政府的政策扶持。而一些单位和学校拥有的体育设施要逐步开放, 以盈利为目的的场馆要降低成本, 良性运作, 对有损坏的设施要及时维修并不断增补。只有这样, 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参加体育活动的需求, 使社区体育成为人们业余生活中的主要部份。

6.2 增强社区居民对体育锻炼价值的认识

目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 人们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越来越重, 身体健康更加重要。故扩大体育人口, 开拓群众体育市场, 培养终身体育思想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今, 我国城市居民的体育休闲意识渐已成形, 为了让社区体育进一步深入人心, 我们要努力让社区体育这一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渗入到每个家庭, 因此我们要努力创造良好的健身环境, 增强人们的健身意识, 刺激人们的体育需求, 从而调动每个居民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只有这样, 才能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

6.3 积极培养社区体育指导员队伍

社区体育指导员是指在社区体育活动中从事技能传授、锻炼指导和组织管理的人员。他们是增进公民健康, 发展体育事业,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不可缺少的队伍。我们要迅速培养大批有责任心、能力强、素质高的社区体育指导员指导人们科学地参加社区体育活动, 从而提高人们的运动信心和乐趣, 促进社区体育的快速发展。

6.4 开拓体育市场, 兴办体育实业

要敢于投资, 大力开拓社区体育市场, 办起以发展群众体育为主体的体育产业。为促进体育事业的滚动发展, 可通过发售体育彩票, 鼓励单位和个人赞助, 开展对外有偿服务等等筹集资金、扩大影响, 逐步实现社区体育场管自身维护的良性循环, 促进社区群体工作的协调发展, 让人们树立花钱买健康的新型体育消费观。

6.5 优化社区体育管理

要加快社区体育的发展步伐, 必须优化社区体育的管理水平。为此, 我们要做好以下几点: (1) 明确监管政府部门的职责, 加强监管力度; (2) 加强体育社团与社区体育的研究与交流; (3) 使所有的关于体育设施配备和体育比赛活动的法律法规统一起来; (4)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居民的体育运动的频率, 以街道为单位规定定期举行比赛; (5) 不断创新新型的社区体育活动内容。

总之, 只有让政府进一步重视社区体育的建设, 进一步完善社区体育的设施, 培养更多的社区体育指导员, 才能提高社区体育的服务与管理, 让更多的居民自觉自愿地投入到社区体育锻炼中去, 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持续开展。

摘要:城市社区体育是现代人从事社区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 也是现代人的主要休闲方式, 更是社会体育的重要组成部份。但目前城市社区体育仍然存在管理不当、设施不全、资金不足, 指导性不强等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社区体育,问题,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罗汉礼.城市社区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J].体育学刊, 2004 (1) .

[2]李大为.对社区体育发展趋势走向的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 2005 (8) .

[3]袁红.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3) .

城市社区体育 篇10

关键词:城市社区;非盈利组织;外部条件;内部条件;形成机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042-01

体育非盈利组织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各种公益性或互益性体育活动的非政府社会组织,包括各类体育社团以及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研究其形成机制,可以更好发展城市社区体育。

一、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形成机制的外部条件

1、经济快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武汉如今正走在快速发展的道路上,经过多年的建设,武汉市在全国城市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之一。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改善。这说明武汉市社区居民对于体育相关消费的投入加大、对于体育运动的热爱程度提高、对于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的需求增加等。

2、政府相关政策与法规保障

1995年,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对到2010年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对策措施等作了全面统筹安排。党的十八大也提出,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2007年随着六城会在武汉市的召开,我市体育场馆建设步伐大幅加快,省、市、区、大专院校又投资20亿元,新建28个、改建12个。2010年11月,武汉市体育局响应政府号召,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全年共开展社区体育大型比赛活动共1000多场。

3、良好医疗保障与健康知识普及

国家医疗保障政策使得人们对于健康生活更加有信心,健康知识的普及使得人们更加重视其重要性。人们开始有目的的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习惯,积极倡导绿色健康的生活,利用城市社区的现有条件,形成锻炼身体的习惯,这两者的共同作用,也是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

二、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形成机制的内部条件

1、社区居民对于健康的需求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日益增加。进行体育健身的初衷基本上都是自身对于身心健康的追求。

2、社区居民自身对于体育运动的热爱

现代社会城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亚健康”人群。人们在享受到快节奏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开始更加注重身体的锻炼。这也为体育非盈利组织的产生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3、社区居民对于他人交流的需求

社区群众因为共同的体育爱好而走到一起,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正好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创造条件。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开展的社区体育互动,极大的增强了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互动;而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也更加能够促进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的健康快速发展。

4、社区居民对于生活娱乐的需求

城市居民面临着社会生活的多方面压力,而能够找寻生活中的快乐正是对压力的有效释放。在我们调查的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中主要的成员都是上班族,他们都表示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大,需要能够有一个放松心情和身体的地方。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的成立,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缓解压力和放松娱乐平台。社区居民对于娱乐生活的需求,促进了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的发展。

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形成的动力机制

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的形成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外部条件的提高和增强也促进了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的形成。通过对武汉市社区居民的访谈了解到,社区居民对于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的需求、社区居民共同的体育爱好、与他人交流的愿望促使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的形成与发展。

三、结论

1、我国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形成的外部条件包括:经济快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政府相关政策与法规保障、良好医疗保障与健康知识的普及等。

2、我国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形成的内部条件包括:社区居民对于健康的需求、社区居民自身对体育运动的需求、社区居民对与他人交流的需求、社区居民对于生活娱乐的需求。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形成的动力来自于社区居民对体育组织的需求。

3、在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的共同作用结果下,才促进了武汉市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夏培玲、王 璟.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10(01).

[2] 张洪潭.试论社区体育的称谓、特点及功能[J].体育与科学,2000(12).

[3] 李 明.经济转轨时期的我国社区体育特点及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

上一篇:畜禽屠宰管理下一篇:linux系统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