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运动

2024-07-13

女子运动(精选十篇)

女子运动 篇1

一、女子举重运动员的生理特性

举重运动的运动量相对较大,这对于女性运动员来讲极具挑战性。从身体结构、生理机能、心理状况等方面来讲,女性均同男性有一定差距,尤其是青春期的女性,其肌肉发展速度与肌肉体积远不如同年龄的男性,这也就导致了女性肌肉无法承载更多的负重。从指标上看,女性肌肉约占全身的三分之一左右,而男性肌肉最高可占到体重的80%左右,加之肌肉力量受肌肉横断面、肌肉纤维形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女性的肌肉承载力明显不如男性。

除肌肉外,女性的心脏重量也不如男性,心脏体积与容量都小于男性平均水平,这就使得女性心血管与心肌机能较弱,限制了运动过程中的肌体供氧量。另外,女性每个月还会有生理期,在生理期内女性运动能力也会有不同程度弱化,训练项目和训练内容等不能按照常规进行。

二、我国女子举重训练方法的演变

我国女子举重发展至今已有三十余年的历史,其训练方法的演变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2~1987年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大量运动学领域专家与教练员对女子举重训练进行了相关研究与实践,努力探索不对女性造成伤害的训练方法,逐渐摸索着应用到日常训练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在1987年世锦赛上,我国女子举重一举斩获23枚奖牌。

第二阶段:1987~1993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我国女子举重训练借鉴了大量男子举重训练的常规方法,训练强度有所提升。这是因为,大量研究表明部分男子训练方式对女子运动员来讲是安全可行的。

第三阶段:1993年~至今的成熟阶段。这一阶段,女子举重训练开始出现了一些适应性改革,并形成了一套特色鲜明的体系。加之,国家在这一时期重视女子运动项目的发展,在人力、物力、场地等方面给予了更多支持,女子举重训练得到了有效完善,“技术与力量相结合”“强度与组数相结合”“训练与恢复相结合”的训练模式被确立。

三、女子举重训练的科学途径

女子举重训练同男子训练应有所区别,笔者根据自身经验对女性举重训练的科学方法进行了总结与归纳,具体如下:

(一)女子举重训练应有不同的运动负荷

我们要认识到,男女运动员之间的生理差距是不可跨越的。因此,女性举重运动员的训练负荷要同男子运动员区别对待,尤其是在突出运动强度的训练项目中,更要进行适当调整,照顾到女性运动员的生理结构与心理特点。

(二)女子举重训练应注意生理期问题

有关女子举重运动员生理期训练的研究很多,但目前体坛仍未对研究结果达成一致。但可以肯定的是,女性在生理期期间的训练应当同日常训练有所不同。具体来讲,教练员在女子举重运动员的生理期可采用完全调整与半调整两种方式:所谓完全调整就是对生理期训练的运动量和训练项目全面调整,大幅下调运动强度,取消力量训练。这一方式的优势在于最大限度减轻了训练对女性生理的影响,但不适合比赛前后进行。所谓半调整就是对生理期期间的运动负荷量进行适当减少,或根据不同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进行针对性调整。这一方式对训练的影响相对较小,比较容易实现。

(三)女子举重运动员的专项训练

由于女性性成熟来临较早,其专项训练开始的时间也较早。一般来讲,女子举重运动员的专项训练主要包括绝对力量、相对力量、肌肉爆发力和肌肉耐力等多种形式的力量训练,这些力量训练又可按照上拉力量、上挺力量、深蹲起立力量、支撑力量等形式的训练来完成。具体来讲,上拉训练主要锻炼女子运动员上肢肌群力量、上挺训练主要锻炼运动员的腰背部肌群力量,深蹲主要提高运动员的腿部力量,支撑锻炼的是全身肌肉力量。

(四)女子举重运动员的体能训练

体能是运动员身体素质的集中表现,对于举重项目来说,体能训练应涵盖力量、耐力、速度、协调性、柔韧性、爆发力、灵敏度等诸多内容,其中,力量与速度是举重训练的核心,教练员要根据个体的差异性与训练的实效性制定体能训练计划,重点关注关键部位的体能训练。

总之,我们要以科学的方法进行训练,重视力量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尊重女性生理发育特点,处理好训练强度和训练质量的关系,发扬特长,攻其特弱,从而使女子举重训练在探索与创新中实现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胡贤豪.现代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的调查和分析[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9(2).

古代女子也运动 篇2

蹴鞠

蹴鞠又称“蹹鞠”“蹴球”“蹴圆”,“蹴,足蹴之也;鞠,以韦(熟皮)为之,中实以物”。有说蹴鞠为黄帝所创,有称与兵事有关:“蹹鞠,兵势也,所以练武事,知其材也,皆因嬉戏而讲陈之。”从“鞠”的早期形态上看,我们猜想,蹴鞠的起源应该与原始民族的狩猎生活有关:“鞠即毬字,今蹴鞠曰戏毬。古用毛纠结为之,今用皮,以胞为里,中嘘气闭而蹴之。”早期的“鞠”是结毛而成,后用毛填充皮囊,再后才出现充气的皮球。

蹴鞠很早就流行于民间。在《战国策·齐策》中,纵横家苏秦看到了齐国都城临淄的富庶与民众的闲适,提到了“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蹹鞠者”。其中“蹹鞠”就是蹴鞠。此后,蹴鞠传承了下来:在军队,是“陈力之事”;在民间,则“穷巷蹹鞠”。

女子蹴鞠早见于汉代画像石中,至隋唐时,成为一时之风尚,后宫女子蹴鞠,“寒食内人长白打(不设球门的蹴鞠)”;民间女子也蹴鞠,有一三鬟女子,年可十六八,衣装褴褛,穿木屐于道侧槐树下,值军中少年蹴鞠,接而送之,直高数丈。到了宋代,甚至有了女子蹴鞠队:宋女弟子队153人,衣四色,绣罗宽衫,系锦带,踢绣球,球不离足,足不离球。明代女子蹴鞠高手彭云秀精通16种踢法,可以全身触球而球不坠地。

蹴鞠男女皆习,女子蹴鞠别见风致。宋徽宗赵佶善蹴鞠,他看了宫女蹴鞠后曾写道:“韶光婉媚属清明,敞宴斯辰到穆清。近密被宣争蹴鞠,两朋庭际再输赢。”清代文人李渔在《美人千态诗》中更是写尽了蹴鞠女子的妩媚之态:“蹴鞠当场二月天,香风吹下两婵娟。汗沾粉面花含露,尘拂蛾眉柳带烟。翠袖低垂笼玉笋,红裙曳起露金莲。几回踢罢娇无语,恨煞长安美少年。”

荡秋千

有关秋千的起源,一说是北方匈奴人的创造,春秋时传入中原;一说是汉武帝时的后宫之戏:“汉武帝后庭绳戏,本云千秋,祝寿词也。词讹转为秋千,后人讹为秋千。”隋唐之后,此戏风行民间:“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秋千类型多样,有荡秋千、纺车秋千、磨秋千、磨担秋千等。流传最广的则是荡秋千:植木为架,上系两绳,下拴横板,人立于板上,作前后摆动。

秋千为古代女子所钟爱。汉时,“乃以彩绳悬树立架,谓之秋千”。唐代时盛行于后宫:“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

民因而呼之。”南方称其为“施钩”:“士女炫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曰‘秋千’。楚俗亦谓之‘施钩’。”古人认为女子荡秋千既可“摆疥”(除疾),也可“释闺怨”。

古人咏女子荡秋千的作品不少,有赋、有诗也有词。如宋代诗僧惠洪14岁时写的《秋千》:“画架双裁翠络偏,佳人春戏小楼前。飘扬血色裙拖地,断送玉容人上天。花报润沾红杏雨,彩绳斜挂绿杨烟。下来闲处从容立,疑是蟾宫谪降仙。”把女子荡秋千的美尽呈眼前。再如宋代词人李清照的《点绛唇·蹴罢秋千》,其上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把少女荡过秋千后的神态传神地勾勒出来。

踢毽子

毽子也作“鞬子”,“抛足之戏具也”。按宋人高承的说法,踢毽子是“蹴鞠之遗事”。如果这一说法属实,踢毽子则与蹴鞠一样古老。至汉魏六朝时,人们踢毽子的技艺已相当娴熟。唐人道宣所撰《高僧传》记载,北魏有个高僧,在路过洛阳天街时,见12岁少年慧光在井栏边反踢毽子,一连五百,众人喧然。反踢就是用脚外侧踢,也叫“拐子”。至唐宋时,毽子踢法更为多样:“今时小儿以铅锡为钱,装以鸡羽,呼为鞬子,三五成群走踢,有里外廉、拖枪、耸膝、突肚、佛顶珠、剪刀、拐子各色。”到了清代,有人更以踢毽子为业:“都门有专艺踢毽子者,手舞足蹈,不少停息,若首若面,若背若胸,团转相击,随其高下,动合机宜,不致坠落,亦博戏中之绝技矣。”

踢毽子趣味性强,运动量大小可控,为妇女尤其是女孩子所喜爱。清人李声振在《百戏竹枝词》中描绘了清代女子踢毽子的情景:“缚雉毛钱眼上,数人更翻踢之,名曰‘撵花’,幼女之戏也。踢时则脱裙裳以为便。”

放风筝

“风筝,纸鸢,又名风鸢。”宋代高承所著《事物纪原》称风筝为汉将韩信所做:刘邦建汉后,陈豨造反,韩信与陈豨交厚,欲为内应,制作了纸鸢,想用它丈量未央宫的远近距离,以便闯入宫中捉拿刘邦。计谋未得逞,陈豨和韩信皆被杀身亡。

事实上,风筝的前身是“木鸢”,也叫“飞鹊”。最早的木鸢、飞鹊是为刺探情报而作:“(公输般)尝作木鸢以窥宋城。”据《杂俎》记载,公输般制作的木鸢“飞天三日不下”。一直到五代时期,纸鸢才演变成真正的游戏。五代汉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采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作声如筝鸣,俗称“风筝”,此后风行全国。

放风筝讲究季节。北方一般从元宵节后开始,一直持续到清明节,所以也把清明节称为“风筝节”。

放风筝为妇女、儿童所喜好。清代诗人高鼎有《村居》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古人认为,放风筝有益小儿健康:“引丝而上,令小儿张口望观,以泄内热。”

跳绳

跳绳,唐朝时称“透索”,宋元时称“跳索”或“跳白(百)索”,清代称“绳飞”,跳绳是民国以后的叫法。据宋人高承《事物纪原》记载:“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成,以朱索连以桃印文施门户。故汉五月五日,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今有百索,即朱索之遗事也。”也就是说,后世的“百索”是由“止恶气”的朱索演化而来的。

跳绳是儿童特别是女孩子喜爱的运动。明人沈榜在《宛署杂记·民风》中介绍了北京地方儿童跳绳的情景:“十六日,儿以一绳长丈许,两儿对牵,飞摆不定,令难凝视,似乎百索,其实一也。群儿乘其动时,轮跳其上,以能过者为胜,否则为索所绊,听掌绳者绳击为罚。”清人彭蕴章在《松风阁诗抄》中对此也有生动描绘:“白光如轮舞索童,一童舞索一童唱,一童跳入光轮中。”

【责任编辑】王 凯

女子舞龙运动发展目标体系构建 篇3

关键词:女子舞龙运动,发展目标体系,构建

0 引言

舞龙运动现已发展成为一项集健身、娱乐、喜庆、竞技、教育于一体,具有一定社会普及性、竞技性,并拥有国家级、世界级赛事规模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并以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高度的重视。然而,舞龙运动在其普及和发展过程中一直是不完整的,也就是说女子舞龙的发展一直没有起色。任何一项体育项目如果没有男女的协调发展,就不会有该项目在社会上的全面进步。在现实中女子不仅可以舞龙,而且可以舞得精彩!故研究女子舞龙运动发展的目标体系,对女子参与舞龙运动、弘扬传统体育文化、提高民族素质都将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1 构建女子舞龙运动发展目标体系的意义

女子舞龙运动的发展应当确立自己的发展目标体系。所谓目标就是指激发人们行为的、预期要求要达到的目的或结果。同理女子舞龙运动的发展目标就是女子舞龙组织预期要求要达到的目的或结果,是女子舞龙运动的各项组织活动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同时也是女子舞龙运动组织经营思想的具体化。女子舞龙运动目标体系的确定可以促进组织成员间的沟通,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职责。再者,发展目标体系的确定在一定程度上还起着激励的作用,可以使组织成员在自觉或不自觉,在明确的或含蓄的模糊状态下,总是根据总的目标来调整自己的努力程度,使自身目标和组织总体目标达成一致。

2 构建女子舞龙运动发展目标体系的依据

构建女子舞龙运动的发展目标体系必须得有一定的依据,而且这种依据还得和女子舞龙运动的发展休戚相关,紧密联系。现阶段我国女子舞龙运动的发展主要依附于我国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是以这两项事业的发展为载体,这两项事业的发展状况如何、发展方向如何将直接决定着女子舞龙运动的发展方向、水平和能力。因此,在构建女子舞龙发展目标体系时,应当以它背后的主题———教育与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为依据。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我国的奥运争光计划会渐渐淡去,全民健身计划会逐步成为社会体育事业发展的主流。国家的相关政策也是制定女子舞龙运动发展目标体系的保证。国务院1995年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要更广泛的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二期工程规划中再次确立了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战略地位。“国家鼓励、支持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发掘、整理和提高”,这些方针和政策均为我国女子舞龙运动事业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是女子舞龙运动发展目标制订的政策依据和保证。[1]随着“全国百校龙狮进课堂”计划的推广,女子舞龙运动在学校得到广泛的发展。但同时女子舞龙运动的发展目标体系的构建还必须以女子舞龙运动的现实情况为基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女子舞龙运动的发展具有一致性、连贯性、延续性;再者,竞技性和娱乐性是当代体育发展的营养源,开发、改造竞技性运动项目,发展有娱乐性的体育运动项目是我国目前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女子舞龙运动正处于发展初期,作为一种传统的、具有表演和健身功能的集体项目,其礼仪价值和表演功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但作为个人余暇时间的健身娱乐功能却发展不全,或者是提倡不力。事实上女子舞龙运动不仅易学易掌握,而且形式灵活多样,适合各阶层、各年龄层次的参与,具有极强的参与性和教育性,是促进民众身心健康、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最理想的运动项目。[2]最大限度的挖掘女子舞龙运动的特殊功能效应,使其更有效的为提高全面素质服务,是其未来发展目标制定的根本目的。

3 构建女子舞龙运动发展目标体系的原则

女子舞龙运动发展目标体系的构建,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用这些原则指导发展目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会使构建出来的目标体系更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对于女子舞龙运动发展来说,技术发展是核心,竞赛是先导,科研发展是保证,产业化是支柱,普及推广是基石。女子舞龙运动的发展目标体系是一种纲领性、决策性的总体计划。从其作用来看,它规定着女子舞龙运动在较长时间内发展的方向、规模、主要任务和所要达到的效果、效益;从其范围上看,它涉及到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各地区体育管理部门等诸系统,也决定着整体的管理、控制、协调等诸方面的工作。[3]因此,发展目标体系的确立必须从明确并遵循一定得原则:首先,应当遵循系统性原则。在构建女子舞龙运动发展目标体系时,把其发展看成一个系统,用系统的思想来看待女子舞龙运动,而目标则要反映出系统的结构和内容;其次,还要遵循统一性和多样性原则。在构建女子舞龙运动发展目标体系时,既要有全国相统一的宏观性发展目标,又要体现出各地、各校、各部门的不同目标内容;再次,要遵循可操作性原则。因为目标体系具有导向性、统一性和实践性。如果构建的目标体系体现不出可供行动的具体内涵,就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从而错失女子舞龙运动发展的大好机会;还要坚持发展性原则。女子舞龙运动发展目标体系的构建在纵向上要有前瞻性,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在横向上要有拓展性,要扩大女子舞龙运动的影响范围,不仅要关注社会各阶层妇女舞龙运动自身的发展,还要关心大、中、小学女子舞龙运动的发展。同时还要保持女子舞龙的特色、民族性和教育性。

4 女子舞龙运动发展的目标体系构建

4.1 女子舞龙运动发展的总体目标

在进一步挖掘和发展传统舞龙运动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现代女子竞技舞龙运动的拉动作用;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训练、竞赛、组织管理人才队伍;形成比较完善的训练体系和竞赛体系以及实现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竞赛体系的社会化、市场化;通过大力宣传女子舞龙运动的特殊功能效应,推进学校女子舞龙运动的教育和舞龙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制度,推动群众性女子舞龙运动的繁荣;以女子舞龙运动为媒介,团结各民族以增进国际合作和交流。把女子舞龙运动塑造成适应当代体育文化发展,满足人们运动和精神文化需求的以“民族”为特色、以“科学”为理论支撑、以“文明”为时代精神、以“健康”为价值取向、以“大众”为社会基础的现代化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4]

4.2 女子舞龙运动发展的具体目标

为了实现女子舞龙运动发展的总体目标,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以及现有的经验提出了如下几方面的具体计划:[5](1)宣传目标:加大对女子舞龙运动的宣传力度,使更多的民众、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关心女子舞龙运动的发展;(2)规模目标:在全国及世界范围内建立一支规模较大,数量较多的女子舞龙运动队伍;(3)管理体制目标:完善女子舞龙运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规章制度的建设,加强法制建设;(4)竞赛目标:形成一套适合于女子舞龙运动发展的竞赛体系,增加女子舞龙运动比赛的次数;(5)市场目标:以市场为手段,促进女子舞龙运动与市场的联系,搞活女子舞龙运动发展所需的经费;(6)运动成绩目标:提高女子舞龙运动的竞技水平,使更多的龙队能在国内、国际以及大学生比赛中获胜;(7)评估目标:以质量、效益为标准建立评估体系,使女子舞龙运动有计划、有规范的发展。

4.3 女子舞龙运动发展的具体计划

落实女子舞龙运动发展总体目标实现的步骤,还得依靠具体的计划的实施来完成。首先是女子舞龙运动组织各职能部门的不同分工及其承担各自不同的任务目标,才能推动或促进总目标的实现。如下图:

根据女子舞龙运动当前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发展的战略由以往的“奥运争光计划”向着“全民健身计划”倾斜,也为了女子舞龙运动发展目标的延续性,也顺应国家“十二五”规划精神,将其发展目标以2011年为起点至2020年。

表1是我国女子舞龙运动未来10年阶段性发展目标,总体来讲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又有各自不同的目标,但不同阶段目标又具有持续性、连贯性、递进性,共同为完成我a女子舞龙运动的总目标服务。

综上所述,女子舞龙运动的发展目标体系为:总体目标——具体目标——具体计划(女子舞龙运动发展的各主体力量目标体系和时间阶段两个层次,来确定各自的具体计划)。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

[2]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6.

[3]张继生.中国龙狮运动的发展现状与战略规划[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

[4]武希玲.民族传统体育重塑与改造的再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

女子200米运动员加油稿 篇4

2. 古有木兰征沙场,今有苏莉短跑强;欲问米谁称王,且慢,马涛童鞋正登场!

3. 诺大的竞技场期待着你矫健的身影 瑟瑟的秋风为你送来爽朗的气息。在你踏上跑道的那一刻,告诉自己,将信心进行到底。请微笑着跑完全程 只要年轻的心还在蓬勃的跳动,就要大声告诉自己----将信心进行到底!

4. 在你脑中,有一个梦。要用努力为支部增添荣誉。茵茵运动场,谁是真的英雄?努力拼搏的你带给我们太多感动。八支部的健儿们加油!

5. 这是意志的拼搏,这是速度的.挑战,胜利在向你们招手,胜利在向你们呼唤!冲刺吧兄弟!

6. 惊天枪后疾如飞,勇往直前不后退。风驰电掣似闪电,勇士出发何言诲。加油!加油!!加油!!!

女子举重运动员力量训练初探 篇5

关键词:运动员 女子举重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4(a)-0237-01

运动训练的效果是建立在适宜的运动量的基础上的,运动量太小,则刺激小,因而机体的反应也小,机能状况的改善也少。反之,运动量太大,超过运动员的负荷能力,则也容易导致运动员过度疲劳或伤害事故。因此本人根据自己多年从事女子举重训练的实践,进而提出在女子举重运动员力量训练中采用:“最高重复六次”训练法,从根本上提高女子举重运动员的力量。为验证此观点,本人在周边乡镇体校举重班选材之机设计了以下实验。

1 实验方法

實验对象为通过一周后蹲,窄拉(可弓腔),实力推技术训练,并掌握了基本要领的举重班选材组女生14人,并按照要求测出人均三项力量之和的平均数和人均去脂体重情况(先测量体重,然后用皮下脂肪测定仪器测量出每个运动员的背脂,臂脂情况。用日本长铃木推算法求得),按身体条件和力量情况配成7对,然后将她们随机分为实验和对照两组。

两组人均年龄。体重,专项力量无显著性差异,可以认定为基本相同,两组同时进入6周训练,没次两组训练内容相同,只是在专项力量练习时候:实验组采用“最高重复六次训练法”,即将重复次数指定为每组“六次”。逐渐增加到六次每组时候,重复3—5组,对照组按照常规训练,即逐渐增加重量到极限,然后减少到80%--90%的重复练习3—5组,每组重复练习6次,6周后用原方法测验。

两组运动员通过6周训练,专项力量都不提高,但是实验组提高非常显著(P<0.010),去脂体重也是如此(P<0.01).因而可以说采用“最高重复6次”的最大负荷训练也能增加女子举重运动员的去脂体重,从根本上提高女子举重运动员的力量和综合素质水平。

究其原因:体育活动有其特有的能量需求形式,举重是高功率输出的活动,需要在短时间内生成相当大的能量。举重训练时候由于练习次数不同,供能系统也不同。在一堂训练课中不同的供能途径供给骨骼机能量,满足这些不同能量的需求,因此要使训练收到最大效果,训练计划中包括的活动,只是相似于受训练者的运动项目中包括的是运动不够的,训练还必须包括提高能源利用能力的活动内容,“最高重复六次”练习法与通常我们使用的训练方法比较,除了保证较高的训练强度外,还能保证了较多重复次数,因此,其结果更有助于改善运动中枢的协调关系,增强运动中枢神经的兴奋性和同步活动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最高重复六次”训练法比较通常我们使用的训练方法次数增多了,肌肉每组承担负荷的时间也延长了。肌肉中的物理能量代谢活动也随之加强,故通过6周训练。实验组的运动员去脂体重较对照组的大。可以看出实验组力量水平的提高较对照组显著。

2 讨论

1)“最高重复六次”训练法,已经从理论和实验证明了它的优越性,笔者从一九九六年开始一直在女子举重运动员中应用此方法。已经培养输送了多名优秀的女子举重运动员。

2)执行“最高重复六次”训练法骨骼肌的承受负荷的时间延长了,机体完全恢复的时间也相应延长了,本文建议积极休息更有利于疲劳消除。

3)由于练习重复次数较多,增加了活动关节面的负担,因此,训练中应该密切注意慢性损伤发生。

4)由于练习重复次数较多,增加了心血管系统的工作量,因此在训练实践中应该加强医务监督。

3 结论

1)要想提高女子举重运动员的专项力量水平,除了改善其神经系统调节骨骼肌的能力外,一定要从其身体构成着手,从根本上提高女子举重运动员的力量水平——亦即提高她们的去脂体重。

2)一切能够提高女子去脂体重的训练方法。都应用于女子举重运动训练的实践中去。

女子幼儿体操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 篇6

1 幼儿体操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应当注意的问题

1.1 因材施教

幼儿活动存在一定生理惰性, 无论是内脏还是肌肉, 都得在一定时间后发挥出较大能力。所以幼儿体操运动员应当先进行一些准备活动后, 再开展身体素质训练, 并且要缓慢增加训练强度, 切忌盲目训练。同时女幼儿运动员的心理活动、体力、智力、训练水平、年龄不同于其他阶段运动员, 所以教练应当依据幼儿实际情况确定训练重点, 应当包括姿态、柔韧性、力量、跑步等。

1.2 严训练、高要求

幼儿阶段的孩子通常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并且具有天生的模仿能力。教练是女子幼儿体操运动员的塑造者, 训练对于这些幼儿体操运动员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所以, 幼儿体操教练应当严格执行训练计划、贯彻训练要求, 利用科学的组织进行幼儿运动员的有效训练, 进而实现幼儿体操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的提升。在幼儿训练中, 教练应当改变过去无分寸、无指标、无计划的状况, 并保证不同情况下具有较高的训练质量。在孩子们疲劳、懈怠的时候, 更要拿出自己的爱心, 有效地引导她们。

1.3 关注女子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在不同年龄阶段, 女子体操运动员具有不同身体素质, 幼儿骨骼正处于发育时期, 不可以接受高负荷、高强度的训练。同时相对于外国女子体操运动员, 我国女子体操运动员开始训练的年龄更小, 而且很多孩子会努力去完成训练任务, 进而造成很多女子幼儿体操运动员训练受伤的情况。另外很多女子幼儿体操运动员训练时难以集中精力, 在一个训练内容上如果花费过长时间, 孩子们就会感到大脑疲劳并且情绪低落, 进而降低训练成效。所以教练应当选择多样、科学的训练方法, 并从幼儿身体情况出发确定科学运动负荷。

1.4 具有针对性的训练内容

教练应当依据具体情况在幼儿女子体操身体训练内容选择上有所侧重。竞技体操素质包括美、新、难、稳、力, 在这些素质中力是核心, 所以体操教练应当在合理范围内重点训练女子幼儿体操运动员的力量。针对运动员上肢力量弱的情况, 应当着重进行上肢训练;针对运动员下肢力量弱的情况, 应当着重进行下肢训练, 可利用深蹲、蛙跳等方式;针对运动员柔韧性差的情况, 应当着重开展柔韧性练习。教练员只有根据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训练, 才能有效提升女子幼儿体操运动员的身体素质。

2 女子幼儿体操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方法

幼儿正处于启蒙阶段, 其训练应当以一般身体基本素质为主, 并逐步向专项身体基本素质过渡。相关研究发现幼儿发育最旺盛的阶段是3~6岁, 训练中教练应当从幼儿生理特点出发, 依据儿童体操训练大纲确定训练方法和内容。教练应当在训练课开始部分进行常规身体素质训练, 占用整节课约1/3的时间, 并在幼儿能力提升和训练时间推移过程中调整训练指标、手段、内容。同时教练还应当坚持因材施教原则, 每个幼儿都应当有针对性的训练要求和训练内容。

2.1 姿态训练

姿态训练主要内容是形体的控制形态和自然形态。自然形态训练中受训者需改变和矫正生活中不符合训练要求的身体姿态, 例如跑、走、站等, 这样就会逐渐形成体操意识。控制形态训练中受训者需通过简单舞蹈和基本体操动作完成调教、改变。在舞蹈基本动作等训练中, 幼儿的协调能力、节奏韵律感、肌肉感觉能够得到有效培养。

2.2 柔韧训练

幼儿期最容易提升和发展的身体素质就是柔韧素质, 柔韧素质训练能够帮助女运动员提升和改进姿态、舞动、技术。如果幼儿时期没有获得有效训练, 那么柔韧素质很难再获得提升。幼儿体操教练应当利用舞蹈课、基本功训练进行幼儿体操基本姿态培养和柔韧性训练, 将腰、髋、肩、腿柔韧性训练作为重点, 同时辅以踝关节、腕关节的柔韧性练习。具体训练中体操教练应当利用甩、转、吊、摆、拉、压等方法提升幼儿的关节柔韧性。应当注意的是压完腿后, 需通过控和踢的方式拉松、拉长韧带, 有效培养幼儿的控制能力。同时还需引导幼儿进行肌肉放松, 避免出现肌肉僵化问题, 这样在以后发展动作时幼儿不仅能做出富有弹性的动作, 还具有较强控制力。

2.3 跑步训练

跑步训练首先需要对幼儿跑的技术和姿势进行培养, 教师可引导幼儿进行原地摆臂练习, 每次需进行3组、每组20下, 然后引导幼儿进行手扶肋木高抬腿练习, 每次3组、每组20 s。针对新幼儿学员, 体操教练还应当开展相应的辅助练习, 进而纠正和培养他们的跑步姿态、技术。除了以上内容, 教练还应当针对全体学员开展加速跑训练, 每天训练时间应当在10 min以上。

2.4 力量训练

幼儿具有较多骨松质、较少骨密质, 骨骺正处于骨化阶段。同时幼儿脊椎弯曲度还没有固定, 具有较大活动性, 极易受伤。所以进行的练习不可负荷过大, 相应的力量训练应当以自身体重负荷、动力性为主。这样的训练不仅能够实现幼儿神经系统作用提升, 还应当强化他们的肌肉协调能力。在悬垂力量训练中教练首先应引导幼儿按照一定速度来回爬动, 然后让她们在肋木上悬垂举腿, 最后在杠上悬垂举腿碰杠。女子幼儿体操运动员腿部素质训练的重要内容就是发展腿部力量, 具体训练中教练首先应引导幼儿进行双足跳、单足跳、小步跳, 然后练习跳台阶、立定跳远, 最后进行散步助跑上板起跳。

最后体操教练还需针对幼儿开展倒立训练, 体操运动最基本的动作就是倒立, 几乎每个女子体操项目都涉及倒立, 在高低杠中则更多。可以说女子体操运动的灵魂就是倒立, 运动员如果能够练好倒立, 其腰腹力量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四肢也能够更好地配合, 进而完成更加复杂的动作。所以, 幼儿体操训练中应当充分重视倒立训练, 但是幼儿倒立训练时间应当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避免手腕过大负荷和肘关节变形, 训练时应当采用上下肢交替和多组数的方法。具体训练中, 首先教练应当教会幼儿摆倒立动作, 然后让她们在肋木上进行反面倒立、正面倒立、半倒立, 最后进行平衡木上的慢起倒立。

3 结语

在女子幼儿体操启蒙训练中身体素质训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女子幼儿体操教练进行训练过程中应当做到区别对待、统筹兼顾、凸显重点, 并采用科学的方法提升训练效果。该文分析了女子幼儿体操身体素质训练中应当自注意的问题和有效开展女子幼儿身体素质训练的方法, 但仍存在一定局限, 希望体操行业人员能够加强重视, 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升女子幼儿身体素质训练成效。

参考文献

[1]杨光厅.重庆市幼儿基本体操开展现状调查及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 2013.

[2]熊叶.四川省幼儿基本体操项目发展之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 2013.

[3]王丹丹.山西幼儿基本体操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山西大学, 2011.

[4]贺臻.幼儿女子体操运动员科学选材探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2 (6) :104-105.

女子400米栏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 篇7

一、专项力量的概念

什么是专项力量?专项力量的概念是什么?在从事专项力量训练时必须首先回答这个问题。专项力量是指掌握专项技术,提高专项速度与专项能力所需的力量。专项力量训练的概念是练习的动作形式、运作的运动和用力方向、以及完成动作时使用的肌肉、以及肌肉收缩的形式和收缩的速度等都要尽量与专项技术的要求相一致,这样的训练才能使获得的力量能够更充分地在完成专项技术过程中得到发挥和利用。

研究证明,专项力量训练应该接近,符合或超过对专项比赛动作要求时,才会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或者说,专项力量的训练效果主要取决于在多大程度上能适应专项运动的要求(动作幅度、动作速度、用力的角度与方向要与专项技术相吻合,以及对供能系统和心理适应性的要求)。

运动实践证明,田径运动是比速度而不是比力量。力量是影响运动成绩的间接相关因素,速度是决定运动成绩的直接决定因素。现代田径运动技术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利用人体自身的运动技能制造最大的专项运动速度(人体自身的运动技能速度或器械的运动速度)。所以说,专项力量训练是指那些能够发展和促进运动员创造最高专项运动速度的快速力量训练。

二、专项力量训练的选择

专项力量训练的选择取决于教练员对专项技术认识和理解的深度。女子400米栏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教练员对现代女子400米栏项目特征和技术本质认识和理解的深度。塑胶跑道的出现,促进了现代女子400米栏运动成绩的提高,同时也推进了女子400米栏技术理论的完善与发展。

过去,女子400米栏技术理论认为,后蹬是推动人体前进的唯一动力。基于这种认识,女子400米栏运动员的专项技术和专项力量训练,形成了一套以提高后蹬效果为主的技术理论和训练方法,过分强调蹬伸局部动作的作用,忽视了前摆着地和跑的动作协调配合的整体效益。反映在技术训练上,强调后蹬的力量、后蹬的角度、后蹬腿伸直的充分程度。反映在专项力量训练上,以杠铃为主,进行大负荷训练,主要在提高腿部力量,提高下肢的蹬伸能力。

现代女子400米栏技术注意高速度运动中整体运动环节的协调配合,强调腿和臂的摆动与配合,强调腿的前摆和积极着地,努力减少着地制动,采用柔和快速“扒地”式着地技术,特别强调高速运动中的肌肉放松。

现代女子400米栏技术最核心的东西究竟是什么?是以髋为轴的高速摆动—平动运动是女子400米栏技术的本质特征。高速跑中的放松技能就是摆动技术和摆动力量的发挥和利用,它是女子400米栏技术的精华,是影响高水平女子400米栏运动员提高运动成绩的主要因素。后蹬动作应视为以髋为轴的摆动运动的继续,后蹬的发力应是前摆着地用力的延续。后蹬的效果实际上取决于以髋为轴的大腿后摆的功率(N=F.V),即大腿后摆的力量(F)和速度(V)。女子400米栏中过分地强调推蹬动作,破坏了用力的连贯性,易使身体重心在垂直方向的波动加大,影响水平运动速度。

根据上述观点,现代女子400米栏运动员的专项力量训练应摆脱以垂直面用力为主的大负荷杠铃练习。因为杠铃练习发展的主要是垂直方向的蹬伸力量,主要是提高肌肉的抗阻力能力,训练中肌肉的工作方式,用力性质都与平跑专项有本质的区别。所以说,大负荷、慢速度的杠铃深蹲练习,不应该为女子400米栏运动员的专项力量练习手段。

以髋为轴的高速摆动力量是现代女子400米栏运动员不可忽视的一类专项力量,它是实现高速放松跑的基础。

在整个跑的过程中,运动员是以前脚掌着地,脚踵不着地,这意味着女子400米栏运动员的脚掌和踝关节的快速用力能力是影响女子400米栏运动员着地缓冲和快速后蹬效果的直接因素,是影响女子400米栏运动成绩的直接决定因素。所以说,脚掌和踝关节肌群的高速离心—向心收缩能力是现代女子400米栏运动员又一不容忽视的专项力量。

三、专项力量训练的方法

女子400米栏训练实践中必须重视以肩为轴的上肢摆动力量训练、以髋为轴的摆动力量训练、以脚掌和踝关节为主的退让与超等长力量训练,这是现代女子400米栏技术需要的专项力量。

(一)以肩为轴的上肢摆动力量训练

上肢摆动力量训练是女子400米栏运动员专项力量的薄弱环节。国外女子400米栏优秀运动员上肢肩带肌群都十分发达,而我们运动员相比之下表现出明显的训练不足。这与我们平常训练肩带肌群的力量方法有关,当前应该强化肩带肌群的训练,尽快提高。

以肩为轴的上肢摆动力量训练是跨栏跑摆动一平动运动系统中十分重要的运动环节,摆臂的方向、速度,直接影响跑的整体运动效果,影响下肢的摆动运动效果。

负重摆臂应注意练习的速度和动作结构尽量与比赛动作接近,要注意动作速度和速度能力。

加强摆臂与髋,和一体化训练,大大提高高速跑技术运动连贯性。

(二)以髋为轴的加速一制动摆动训练

平跑实际上是以髋为轴的高速摆动一平动运动,所以影响跑速的根本因素是摆动力量,不是以后蹬为主的蹬伸力量。也就是说,屈伸力量、垂直面内的蹬伸力量不是影响跑速的关键力量,不是女子400米栏运动员的专项力量,仅仅是女子400米栏运动员的基础力量。

对跨栏跑技术的研究表明,高水平运动员跑速的提高主要靠步频的提高,而步频的提高首先取决髋关节肌肉的力量和用力时高度的协调性,这就是以髋为轴的摆动腿的加速一制动能力。

平跑的加速一制动摆动动作是在高速状态下完成的。把周期性摆动一平动的女子400米栏技术划分为前蹬、后蹬是不正确的,后蹬应是摆动动作的继续;提高下肢的摆动力量以及对抗肌和相应肌群的运动协调性,是跨栏跑运动员发展跑速的最有前途的训练途径。所以说,以髋为轴的快速摆动力量和工作肌群间的高度协调能力是女子400米栏运动员重要的专项力量练习手段。为此,必须选择肌肉工作方式,运动环节的速度一节奏特征都与女子400米栏专项运动相吻合的摆动性肌肉力量练习。这类练习主要是腿部负重和不负重的高支撑或仰卧状态下以最快速度做跑的模仿练习。

以髋为轴的摆动训练,训练的速度一节奏要接近或超过比赛状态,摆动中要注意肌肉的收缩一放松节奏和共济协调关系。运动实践中用橡皮带做的各种摆动练习提高髋关节力量,随着髋关节力量提高增加橡皮带的条数、移动距离,或者由同伴帮忙拉,增加训练强度。

跨栏运动员在比赛中要连续快速地越过10个栏架。动作幅度大,剪绞速度快,又要跑与跨结合得好,所以对身体素质的要求很高。其主要身体素质与专项素质和短跑运动员的要求基本相同,但要高于短跑。在训练中应在全面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去发展速率、速度与专项力量等,它的特殊一点是要大力去提高髋关节的力量与灵活性,这是跨栏项目专门需要的。跨栏步的技术要求髋关节的活动面比任何田径项目都大,它的动作涉及屈、伸、内收、外展、旋内、旋外,而且振幅大(在短时两大腿最大夹角为200°左右,而跨栏时则达到120~130°,速度快。但髋关节的运动仅为4°,在其他运动与平时生活中活动机会又少。同时髋关节对跨栏技术的需要性不仅在于要求活动面大,而且基本是身体总重心的所在,是用力的始发部位,所以髋关节的力量与灵活性、柔韧性对跨栏运动员的重要是不言而喻的,应作为专项力量加强训练。

在训练中可采用以下的方法和手段:

1. 各种压腿、撇腿、踢腿、摆腿等练习,可以是站立的,行进间的,有的也可以坐在地上进行。

2. 各种直腿、屈腿、正面的、侧面的、负重、不负重,快速和长时间的带栏架或不带栏架的绕髋练习。

3. 各种带栏与不带栏的跨栏技术模仿练习和专门练习。

以上练习应系统、成套、有计划地经常进行,有助于加强与拉长髋股韧带,加大大转子的活动面,提高柔韧性,对跨越栏架时加大幅度。加快剪绞速度是十分需要的。做这些练习时要求动作正确,腰部固定,重心高,髋部发力,节奏明显。

(三)以脚掌和踝关节为主的力量练习

跨栏跑是在高速运动状态中以前脚掌着地完成缓冲和蹬伸动作。研究证明,缓冲动作完成的技术效果和力学效果首先取决于脚掌和踝关节肌群的退让收缩能力或离心一向心超等长收缩能力。在瞬间结束的跨栏跑支撑缓冲阶段,肌肉用力的大小和腿部所有肌群复杂的运动协调,在这个时期都达到了最高峰值。但是,在训练实践中有的教练员却往往忽略了脚掌和踝关节肌群在跨栏跑支撑缓冲期所完成的艰巨任务。

因为,通常采用的发展小腿肌肉的速度一力量练习,只强调蹬伸,强调蹬伸的力量、方向和速度,例如各种跳跃练习、负重提踵等其它类似练习,很少注意缓冲阶段肌肉工作能力的训练——退让和超等长收缩能力。跨栏跑训练中广泛采用的多级跳练习,因其是全脚掌着地、不是前脚掌着地,所以缓冲阶段的冲击性负荷主要是靠膝关节大腿部肌群克服的,蹬地后前摆速度慢,这一点教练员应清醒地认识到,采取相应的弥补措施,否则,训练只能是事倍功半,带有较大的盲目性。

以脚掌和踝关节为主主要有以下训练:

1. 前脚掌着地的快节奏跨栏跑、上坡跑、下坡跑等等。这类练习可采用负重练习,增大练习难度。

2. 前脚掌着地的各种快速跳深训练:跳深的高度要合理,不能影响动作速度和破坏跑的用力特性。

3. 跨低栏跑:连续50~60厘米的低栏跑。运动员以最高速度完成这次练习时,要调整自己的动作,保证能顺利地完成起跨攻栏。这种练习有利于改善快跑时工作肌群间的运动协调性和共济关系,同时也发展了脚掌和踝关节肌群的力量。

4. 跨步跳:以脚掌和踝关节用力,向前快速跳跃。要求腿快速交换,主要用脚掌和踝关节完成跳跃,发展脚掌和踝关节肌群的快速力量。

5. 蹲弓步走:上体正直,前走时臀向上送。

6. 弓箭步交换腿跳:上体正直,两大腿夹角大。

7. 手持壶铃半蹲向上跳:尽量前脚掌着地。

8. 蹲坐:上体正直,起立时臀向上送。

9. 跳栏架:前脚掌着地,技术动作连贯向前。

四、结束语

第一,对跨栏跑技术和女子400米栏运动员专项力量概念的再认识,是当前我们女子400米栏发展急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它是影响我们女子400米栏运动成绩提高不快的根本问题。

第二,如何利用以髋为轴的摆动技术和摆动力量、完善跨栏跑过程中肌肉用力的节奏,提高高速放松跨栏跑技术的能力,是我们女子400米栏发展面临的新课题,也是高水平运动员提高运动成绩的新的训练途径。

第三,正确认识项目特性的重要性。从实战出发、才能加强训练针对性、才能提高训练的效率。

女子标枪运动员的技术诊断与调控 篇8

任何项目都有其独特的技术特征, 只有真正、深刻地理解和认识了自己所从事的项目的技术特性, 才有可能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训练计划, 帮助运动员掌握先进的技术动作, 充分挖掘运动员的身体潜力, 从而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运动员3人:提供解析的录像是自行测验时拍摄的。

2.2 研究方法

(1) 根据拍摄的运动技术录像进行解析, 然后根据人体解剖学原理, 选定新注的关点, 存入微机, 计算出运动员在投掷过程中各环节的运动参数, 并对这些参数进行分析诊断。

(2) 一定参数对照法。将录像解析后的一定参数进行比较分析, 找出运动员各技术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调控对策。

3 运动员技术参数极其分析

三名女子标枪运动员的主要技术参数。

为了了解运动员的技术参数, 对运动员在比赛状态下的技术进行分析, 结果如表1。

(1) 躯干后倾角 (度) 。躯干后倾角大小, 是衡量运动员在投掷前, 身体超越器械动作是否合理、充分的主要标志。运动实践表明, 后倾角在投掷步中合理化, 应该是逐步缩小。从表中看, 三位运动员后倾角都不理想, 与理想的55°~60°差距太大, 不能形成最佳用力姿势。

(2) 左膝最大弯曲 (度) 。最佳左膝最大弯曲度160°, 三位运动员只有易春梅相对说好于其她二位。

(3) 标枪与前臂夹角 (度) 。世界优秀选手大约在20°~35°度之间, 投掷臂长而伸展, 前臂的鞭打动作显著, 我组三位选手夹角太大, 前臂的鞭打动作不突出。标枪与前臂夹角大小, 是衡量投掷过程中, 臂所处的位置对最后用力是否有利。

(4) 姿态角 (度) 理想的角度36°以上, 三位运动员的姿态角明显过大, 力不能很好作用到器械上。

4 对三位运动员存在的技术问题与调控对策

4.1 存在问题

通过技术录像解析, 我认为三名运动员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如下。

易春梅: (1) 超越器械不好;

(2) 用力瞬间标枪仰角太大;

(3) 最后用力的时间偏慢。

许佳: (1) 出枪瞬间, 枪的纵轴与投掷小臂的夹角不稳定;

(2) 仰角过大;

(3) 投掷臂的动作没有延迟现象;

(4) 没有明显的背弓姿势。

梅春花: (1) 最后用力投掷臂下放;

(2) 最后用力标枪仰角太大;

(3) 驱赶与投掷臂夹角奥迪变换不合理;

(4) 最后用力的时间太慢。

该运动员距理想模式相差太大, 特别是在投掷臂、背弓动作方面更是如此。

4.2 技术训练的调控对策

4.2.1 调控对策

根据运动员技术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诊断, 我认为在训练中应该用下列调控对策。

易春梅: (1) 增加用力的工作距离。 (2) 提高控制枪的能力, 缩小标枪仰角。 (3) 加大用力时及加快最后用力的时间。

许佳: (1) 提高控制枪的能力, 是身体和器械在各运动环节的位置趋于合理。 (2) 减小最后一步时标枪的仰角保持在30°的角值。 (3) 投掷臂长而伸展, 标枪、肩轴、髋轴三者平行。 (4) 加大投掷臂肘角, 增加用力的工作距离。

梅春花: (1) 提高控枪能力。 (2) 在不缩短工作距离情况下, 加快最后用力的时间。 (3) 加大用力时及向前蹬地力量, 强调动作向前。

4.2.2 具体措施

(1) 采用各种形式的引枪练习, 以提高控枪能力, 使投掷臂和标枪在投掷步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和角度合理。

(2) 采用持枪连续交叉步, 全程节奏跑, 助跑投标枪和利用其它辅助器械练习, 以改善助跑节奏, 尤其投掷步的节奏。

(3) 提高各种最后用力满弓练习和单手投掷重物练习, 加强左侧支撑, 充分发挥躯干力量。

5 结论与建议

投掷步过程中, 运动员运动环节和运动环节与器械的角度变化是否合理, 是衡量运动员技术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技术训练中要不断改进, 使之合理完善。

我组标枪运动员的技术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 从技术诊断结果看, 今后应提高投掷能力, 改进投掷步技术, 改善投掷步节奏, 加快出手速度。

摘要:本文旨在运用技术影片解析的方法, 对我组三名女运动员的技术进行分析诊断, 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调控对策, 为改进和提高标枪技术水平提供参考。

女子运动 篇9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第28、29届奥运会网球比赛、历届网球四个大满贯赛事、2000—2009年中国网球总体实力状况。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国内近5年来有关网球运动的10余篇研究文献

1.2.2 对比分析法

1.2.3 逻辑归纳法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中国女子网球的发展及基本实力透析

我国女子网球界自二十世纪初就与国际网坛有了接触。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内出现了一些优秀网球女子单打选手,如六十年代的戚凤娣和严大翠,八九十年代的李芳再到当今的李娜和郑洁,可见我国女子网球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表1。

2.2 中国女子网球运动员现状

据统计全国23个省市竞技网球运动员共3735人,而女运动员共1540人,占总数的41.23%。获得运动等级的共156人,其中运动健将16人,占运动等级中的健将9.04%,一级运动员共66人占38.59%,剩下的绝大多数为二级运动员[1]。

这说明我国女子运动健将反而高于男子运动员近3个百分点, 这是否验证了我国现行的竞技网球项目发展战略,即“女子为重点,女子双打为突破口”。虽然我国女子网球运动员近几年在国际一些大赛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赛间训练质量还没有达到世界高水平选手的训练量。

2.3 我国女子网球运动历史性突破分析

2.3.1 我国女子网球运动突破的可行性

2.3.1.1 成功实践为网球运动发展提供了依据

查阅历史资料,我国女子网球项目上曾获得过优异成绩,如易景茜、郑洁、李娜、彭帅、孙甜甜、李婷等分别在单打、双打项目上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表1所示)。上述运动员的成功经验,为我国网球重铸辉煌提供了实证依据。

2.3.1.2 北京奥运会、网球四大满贯赛事为网球运动提供了机遇

雅典、北京奥运会,为我国网球项目快速发展提供了机遇,争取我国总体竞技水平跃上新台阶, 网球项目能否有新突破是关键。未来几年, 网球项目将会得到更多主管部门、社会力量的关注,对运动员训练条件改善、训练积极性提高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2.3.2 我国女子网球运动重点突破方向

我国网球项目重点突破方向,应在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原则指导下合理定位。基本依据主要有:

2.3.2.1 关注我国优秀女子网球运动员的比赛年龄

根据有关研究,女运动员的黄金竞技年龄一般为18-22岁,最佳竞技状态一般可保持到30岁[2],我国优秀女子网球运动员的平均年龄为24岁。但是,根据孙艳等人的有关研究[3],优秀网球运动员获得四大网球公开赛桂冠的年龄18-22岁占女球员的46.8%,而23-30岁的占37.7%。因此,我们要抓紧对年轻队员的选材工作。在选材过程中,还要考虑女子第二次生长发育的“向心律”特点[4]。

2.3.2.2 抓住关键环节,提高技术训练水平

发球是网球重要的技术环节之一。然而这正是我国女子网球运动员的薄弱环节。如表3所示,虽我国女子网球运动员平均每盘一发成功率尽管高于世界优秀运动员5%,但一发赢球率却又低于世界优秀运动员7%,ACES球个数和发球直接得分率也明显低于世界优秀运动员[5]。我国女网运动员一发普遍力量相对较小且成功率不高,二发的落点变化也不大,这样就很难为接下来进攻创造很好的机会, 同时对手很容易抓住这一弱点进行进攻。

注:发球直接得分包括ACES球和对手接发球失误,得分率=得分/平均每盘本方总得分

2.3.2.3 以科技为先导,促进网球竞技水平的提高

作为竞技体育的一个项目,网球竞技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总局科教司的大力支持下,2003年初,围绕女子双打的突破专门成立了“提高我国优秀女子网球双打竞技水平的研究和应用”及“网球运动员身体素质研究与应用”两个课题组。为此,我们要紧紧跟踪国际网球科技前沿,了解最新网球科研动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展稳定的交流与合作渠道,有目的地引进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促进网球科学训练。

2.3.3 好社会体制的“保驾护航”

2.3.3.1 拓宽获取资金渠道,保障职业化进程

网球是世界流行体育项目之一,拥有很高的职业化程度和商业价值,运动员通过赛事奖金、赞助费、广告费等可获得巨额的资金。网球明星的商业价值十分惊人,如专家预测莎拉波娃身价可达10亿美元。可见,今后中国网球发展上既要重成绩,又要重商业影响;既要重优势项目双打,又要重商业价值更突出的单打项目;既要重选手的训练和竞赛工作,又要重明星效应。

2.3.3.2 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和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多重化,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

教练员是带领各个层次运动员训练的主导者,教练员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培养。随着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发展,网球运动的持续发展仅依靠单一的体制难以为继。市场经济对体育运动的影响,学校和社区体育发展等因素使得网球运动员培养体制不可避免也将发生变化。因此,必须建立符合社会环境的运动员培养的多重体制,对一些新的运动员培养体制予以认可,尤其是在参赛、选拔、市场开发等方面给来源于不同培养体制的运动员与国家培养的运动员同样的机会。

3 结论

1. 我国女子网球的历史性突破,是由良好的社会体制作保证,在优秀的教练员带领下科学的训练,通过运动员在比赛场上采用正确的技战术等多因素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

2. 处理好举国体制和职业化之间的关系,要根据我国国情和运动员的实际情况,结合世界网球发展趋势,制定适合我国女子网球运动员发展的计划,包括技术、战术、体能训练计划,及后备人才的培养。

3. 今后努力方向应逐步完善后备运动人才培养体系的多元化、球员职业化、训练过程的细致化以及网球科研的实践化。

参考文献

[1]陶志翔,胡亚斌,赵源伟,杨丹.中国竞技网球运动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6):6.

[2]孙艳,姚德文.世界优秀网球运动员的年龄特征[J].山东体育科技,2004,26(12).

[3]余竹生,沈勋章,朱学雷.运动员科学选材[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6.

[4]陈正,等.我国网球项目奥运会备战运动员技战术水平跟踪监测及比赛胜负规律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1):67-71

[5]李杰凯.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现实问题及改革的意见[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2,(3).

[6]刘仁盛,张国海.中国女子网球单打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

近代中国女子体育运动多维图景管窥 篇10

关键词:女子体育;强国保种;主体性;身体

中图分类号:G81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6)05-0054-05

Abstract:Women's sport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hinese sports in modern times. From the time of the generation of women's sports in our country, it has assumed a strong political mission. In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society, women's sports has undertaken a clear political intention of national fate, and further it carries out the body discipline of protecting the species and strengthening country. Of course, the political intention of protecting the species and strengthening country has played a promoting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women's sports subjectively. his is also the objective to stimulate and enhance awareness of subjectivity from women's personal attachment which brought a breakthrough of the traditional physical display. Mainly it displays the expansion of the multiple fitness ability and the active acceptance and pursuit of the western sports. 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women's sports culture and gender, it jumps off the stereotype of sports history of traditional nation, and reducts and returns the multiple development aspects of modern women's sports in China, so as to enrich and improve our multidimensional cognition of the history of modern women's sports in China.

Key words:women's sports; protecting the species and strengthening country; subjectivity; body

在近代中国体育的历史发展脉络里,女子体育的存在究竟处于一种怎样的景况,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清楚的阐释。对许多研究近代中国体育史的学者而言,女子体育的存在是一个客观事实,但囿于各种条件的阻滞,这个议题一直没有成为他们着墨考察的对象。这种轻视与低估虽然最近已经随着女性主义、性别研究的崛起而有些微的改善,但是系统性的讨论和规模性的反思仍处在萌芽阶段。鉴于此,在承认近代中国女子体育“强国保种”的刚需之外,从不同场域展示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多维面相,不仅可以扩大女子体育意涵的解释空间,而且也可使其跳脱单一意识形态的束缚,进而使我们对建构女子体育的多种力量有一个比较整全的把握。

1“强国保种”的身体规训:作为承载国族命运的一种手段

熟悉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在鸦片战争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中国面临的各种内忧外患,不仅是一个既定事实,而且也使国家民族意识空前高涨和深入人心。我这样说无意暗示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开展——国家化和工具化趋向的应然,但这种以“强国保种”为实践行动的出发点,以富国强民为最终目标的女子体育诉求,确实是一个时代性的决定。

无须讳言,中国在近代之前,对女子的要求是三从四德、相夫教子和传宗接代,作为修身养性、锻炼体魄之重要方面的体育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一直为男性所垄断,女子体育的开展几近无从谈起。然而,在近代列强凌辱的境遇中,作为强国保种之组成部分的女子体育开始受到关注。维新派人士严复就认为“强种”不只是男性的责任,“母健而后儿肥,培其先天而种乃进也”[1]。梁启超也指出:“西人言种族之学者,以胎教为第一义。其思所以自进其种者不一而足,而各国之以强兵为意者,亦令国中妇人,一律习体操,以为必如是,然后所生之子,肤革充盈,筋力强壮也,此亦女学堂中一大义也[2]。”由此观之,这段时期,“国民之母”“女国民”的观念大行其道,“强国保种”的观念很快便成为形塑女国民身体的主轴。有史可查,当时通俗画报《点石斋画报》和通俗报刊《女子世界》《女子教育》就经常绘制和描述女性如何御侮抗敌的图景。《刘家军》《姑嫂保镖》《妇能御侮》和《女中丈夫》等图像一经展示便在社会引起巨大反响[3]24;报刊《女子世界》的发刊词曾直言不讳地指出:“虽然二十世纪之中国亡矣,弱矣。半部分之男子,如眠如醉,又如死矣,吾何望女子哉!是不然。女子者,国民之母也。欲新中国,必新女子;欲强中国,必强女子;欲文明中国,必先文明我女子;欲普救中国,必先普救我女子,无可疑也[4]。”亚华在《女子简易的体育》一文中也无不羡慕地指出:“吾想着西国女子,真正是仙神一般。好天足,好身干,趁着风和日暖的天气,并肩携手,踏球竞走,这才算得人生第一的快乐。生下来的儿童,又个个活泼强健,体干结实,这便是人种发达的原因[5]。”随后《女子教育》也继续跟进指出:“母亲的身体强壮,生出来的儿女,一定也同他的母亲一样。如今中国女子的身体,不但够不上说强壮,就是能免纤弱的也不可多得。这样的国民之母,那里能有强壮的国民呢?[6]”很明显,当时的知识分子试图透过文字和图像完成的对女性身体的刻画与想象都带有浓厚的以社会和国家的生存为取舍判准的意味。这些企望依仗身体的改造来加以实现的各种面向,实际上从初始就隐含了一个以社会集体和国家作为最高价值的导向,国家主义的政治意蕴在女子体育的发展过程充分显现出来。

除了这些社会体育运动形式以外,以国家和民族为主要导向的女子体育还涉及到另外一个重要场域的经营——学校体操。如1985年的《申报》就对日本学校女子体育给予了特别的介绍和肯定,“女学院则有体操,而无练兵夫,女子当以柔顺为主,日事体操则身强力大,不知何所取意,岂慕秦俗之强悍,欲使女子知兵,而有小戎驷之风”[7]。随后,1898年经元善在上海开办了中国第一所女学堂——“经正女学”,其教育宗旨为:“以彝伦为本,所以启其智慧,养其德性,健其身体,以造就其将来为贤母为贤妇之始基[8]。”1905年,侯鸿鉴也在无锡创办了竞志女学,而且毫不避讳地指出:“体育为女子所缺乏者,故注重体操一科。所教授之各种体操,除依普通小学及中学程度外,选择东西洋体育书合于女子应用之各种操法,务合于生理的卫生的美的各种游戏及行进等法,以补中国女子之缺陷[9]。”1906年,北京译艺女学堂设立体操科,聘请了娴熟兵操的女教师,按照行伍新规,一律训练[10];另外还有1913年的江苏竹荫女学校的兵式体操,武进女子师范附属小学的徒手操以及杭州女子师范附属小学的器械操等,所有这些都折射出当时女子尚武体操兴起的景象。事实上,此种类型的运动叙事在当时已比较丰富,不管是徒手体操,或是手持棍棒、哑铃、球拍或毛巾等实物的体操,已普遍出现在清末民初的女校校园中[11]。影响所及,清末民初以“强国保种”“国民之母”倡导的女子体育理念,因缘着战败和亡国情绪而来的焦虑,不但没有任何递减的迹象,反而使国权的集体规训在中国获得前所未有的重视。“盖女子者,国民之母也,一国之中,其女子体魄强者,则男子体魄亦强,我国人种之不及欧美者,亦以女子之体魄弱耳,今省中女学堂能之体操之要,而添设之,将来造成新国民,养成优民族皆此辈女子之责矣。岂不美哉”[12]。1931年,高廷芳在私立中华女子体师申请设校时就毫不掩饰地声明:“窃廷芳既呼吾国人民体质之孱弱,思有以强健之,顾症结之所在,唯有发扬体育,坚强健母,庶几可达此种愿望。”[13]

由此可见,在上述思维以及整个时局处于局促不安,不能不有所积极作为的情况下,女子身体一开始就成为国家和学校试图直接干预的对象。然而,这种为了国权的兴亡与国体的打造而发动的女子体育运动,显然很难称得上是一种对妇女身体的真正解放。此时女子参与体育的目的并非是女子自身的身体力量之美和主体性精神的展现,而是更多地服从于外在的政治意图和国家目的,担负着更多的非体育的目标指向。体育专家萧忠国在《提倡女子体育与中华民族之复兴》一文中就曾直言不讳地指出:“女子体育不但有利民族复兴,而且远较空谈女子解放或自由更为重要[14]。”上述状况表明,近代中国的局势虽然充满了大小不同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的斗争,但在这些浮动的权力倾轧之下,却有着一股绵绵不绝的规训性力量在进行女子体育的征服工作。在这些规训力量的纵横交错下,女子体育与国家的关系一步步被厘定出来,最后形成一个国家高于个人、统摄个人的权力状态。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主观上的政治诉求和民族意旨在客观上促进了女子体育运动的发展,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性与主观性之辩证关联在近代中国女子体育运动领域中的生动展现。近代中国女子体育运动就在这种外在的国家政治诉求和民族意旨的刺激下开启自我发展历程的,女子自身发展的主体性诉求也在其中慢慢呈现出来。

2“突破传统”的身体展示:作为彰显女子主体性的一种方式

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倡导大多环绕着“体育救国”“强国保种”的政治符号,这固然反映了当时的政局和思潮走向,也内化在不少人的生活中。然而,从清末以降,中国的女子体育在被动中开始朝多元方向发展,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就是说,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发展尽管服从于非常明确的国家目标和政治意图,但也确实在客观上促进了女子体质的增强以及由此而来的女子体育的社会化发展,尤其是在女子接受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获取了许多西方现代体育的汲养。这在很大程度上带来了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国民化和公共化。国家一面将女性体育置于民族主义的宏大需求下,一面又部分涉足父权、夫权对女子体育的垄断,这些声称和主张使女子体育不再需要仅仅依靠家族才能获得一个明显的时代价值,同时它也将女子体育的活动空间从封闭的家庭推向更为开阔的公共空间领域。公共空间领域是近代形成的促进个体公民化的重要场域,“现代公共空间领域酝酿冷静的、理性的、公正的公共舆论,代表一种集体的省思与判断”[15]。长期以来,中国女子被禁闭在家庭之中,无法在与外界的交往与互动中达成自我的主体化,而女子体育的发展使她们在客观上获得实现自我公共化重塑的契机。当然与西方社会相比,近代中国的公共空间领域并不成熟和完善,但女子体育确实开启了一片新的公共空间,在这片相对自由的空间中,长期受到封建禁锢的女子开始以一种独立的、主体的眼光尝试着看待周围的世界,开始以一种新的方式与这个世界发生着交集。这些被迫或主动的女子身体建构无疑对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特别当女子体育在过去的中国一直无法获得应有的尊重时,此时对其社会地位的部分赋予和肯定,一定会对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诞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奠基作用。

事实上,经由体育运动而来的“健康美”这个西方词汇,一经传入近代中国,便因传播媒体的鼓噪和实践,很快走入了女性的生活世界。她们认为:“女性美要保持长久的时期,除去生活精神愉快,和感情不受刺激外,则唯运动为最有效的方法[16]。”易言之,脱胎于“国民之母”以及“女国民”思路下的“新女性”,在美的概念中,有别于传统柔性的美,在广大的新女性中,得到了认可。“如何健美,体育运动是不二法门 [17]。”由是观之,近代中国女子体育作为彰显女子主体性的一种方式,尽管无法切断与“国家、民族”的紧密关联,但企图突破传统文化的绵密束限,也是其发展的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具体表现为:

2.1多元体能运动的扩展

毋庸赘言,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推广实有着唇齿相依的密切关联。然而,女子体能的推动,光靠课堂上的体育训练是很难达成的,而这种方式也不容易激发青年女子的兴趣,更何况体育需要实际的操练和不断的练习。因此,体育正课之外的课外活动,成为塑造女性身体的另一条渠道。据史料记载,浙江湖郡女中的课外运动,相当有特色,除了安排学生在每天下午三点到五点打排球、篮球、网球之外,学生还可以骑自行车。据该校报道,原先仅供应两辆自行车,在学生不敷使用的状况下,学校特别向车行租车,结果,全校能骑自行车的学生竟多达十分之八。另外,把运动融入生活也是体能教育的一个渠道。1934年,浙江嘉兴地区的一份调查显示,嘉兴、中山和明德三所女中学生最感兴趣的功课,除国语、英语、算学之外,便是体育;而最有兴趣的运动则为篮球和排球[3]132。统计数字固然可以说话,毕竟是静态资料,经由该校学生的叙述,更带给我们真切的一面。王漱兰在《三年来之初中生活》一文回忆,她就读的班级在运动方面特别出色,从初中一年级起,她的班级就注重运动,教室里挂满各式球类竞赛的锦标。她发现,年龄小的同学对运动特别有兴趣,因此,课外时间操场上经常遍布着他们的足迹[18]。还有人不仅自己注重运动,也鼓励她的同学做运动。例如,袁琰希望她的同学不要颓废沮丧,在给同学的信中,就提出以“动”来调适身心的观点,她认为“玩玩球艺或者习习拳术”,能使心境愉快,体魄强健[19]。就读上海持志大学的钱小姐,更是古道热肠,除了自己常利用课余向男同学或初中部的同学学习射击之外,还主动为同学组织篮球队,聘请专家担任教练,而且每天清晨,她就吹着银笛,叫醒同学们练球[20]。

另外,社会场域女子体育的参与也是其提升体能并促进其自我觉醒的重要路径。据《申报》《玲珑》《良友》等杂志报道,在那个时期原来被禁锢在家的女性,在公众的场合被赋予了“塑造身体、改造身体”的权利,远足、竞走、游泳、回力球、高尔夫、脚踏车等运动项目的参与,暗示着女性参与体育范围和空间的大大拓展。1930年上海市立第一公共体育场调查显示:妇女参与体育的人数从七月份的15 640人,到12月份的18 520人,共计115 845人。通过数字统计可以看出,妇女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是高涨而持续的,仅仅半年时间就有115 845人次在市立第一公共体育场参与体育锻炼[21]。由此而知,这种更广阔的社会领域中得到发展的女子体育,相较于学校女子体育而言,更能带来女子体能的根本性提高,因为它引起了人们对女子体育更为广泛的关注与重视。突破学校特定场域的局限,将体育与女子日常生活密切关联起来,这在很大程度上使体育突破了原有狭隘的身体养成层面,而具有了更为基础的生活存在论意义。也就是说,女子体育在带来女子体能增强的同时,也为其反思自身的社会存在状态提供了重要的视角,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女子的自我觉醒意识。正是这一点,为女子社会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女子社会体育的发展恰恰表明了一个社会文明发展的程度。

由是观之,“强国保种”的女子体育观尽管与当时的中国政治时势暗合,但将学校体育设计成磨炼女子身体提升体能的唯一手段,显然与那时的女子体育现状不相吻合。事实上,女子体能教育的多面并存局势,是我们在考量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生成发展时,必须要周全思之的地方。质言之,这些在运动中赋予客观使命却带有主观意向的女子体育,也是其在近代中国体育历史进程中切切实实的存在面相。也就是说,女子体育在国家和民族政治诉求的刺激下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带来了女子身体素质的提高,同时也为女子主体意识的觉醒带来了可能,这是女子体育在近代发展所呈现出来的主客观表现。更为关键的是,兴起于西方的多元体能运动项目的传入,更为刚刚起步的中国女子体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带来了全新的思想视野和体育认知,并由此促进了由外在政治目的引发的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更进一步发展。

2.2西方体育健康美的追求

随着全球化风潮和消费主义的兴起,女性开展了对身体“时尚、健康和美”的塑造。女性身体不再是被束缚和被压制的客体和对象。1928年《良友》杂志说到:“近代的女子不再以粉红之美为美,她们以体魄与精神之美为美,她们不再愁眉深锁地躲在阳光照不到的闺中,她们要站在光天白日之下,以奋斗竞争的场所为背景,对着世界作永久的微笑[22]。”1931-1932年在《玲珑》《女朋友》等杂志上,出现了关于“日光浴”“天体运动”的讨论。“像眼前的时代,总在歌颂这一个新字;我们做个新女子,第一要有健康的体格,才后可以运用思想做事。同时,我们也明了,一个健康的女子,方能完成她的工作,不至于闹出半途而废的弊病,那是实在的话啊![23]”1933年在《妇女共鸣月刊》杂志上也曾出现这样的描述:“一个经过体育运动的女子,举动非常的轻盈,身体修短合度,皮肤柔洁,面部红润可爱,谁都要羡慕她一声美丽,但是试问这种美是从哪里得来的,那毋庸说,当然是健康上所收的成效[24]。”另外,也有不少人从女性个体生命意识的角度,借由传播媒体、消费文化及电影工业的快速发展,来塑造女性新的形体。譬如,1933年上海市举行第二届中学联合运动会,《玲珑》的摄影师不但拍下女运动员掷铅球、百米赛跑和跳高的写真,还以“健美的姿势”的标题形容她们。1934年郭建英在《春之姿态美》这幅画以悠闲女性为题材,勾画了一个近代新女性手持高尔夫球杆、做打球状的形象[26]。还有1934年上影的一部轰动全国的体育电影《体育皇后》,也采用当时的流行话语:“充满着健美思想”“隐藏着摩登意味”“新生活运动的先锋队”等等,告诉观众体育既健美又摩登。1936年由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发起的动机是纠正以弱为美的“金陵健康小姐”评选活动,从一开始就深受健美人生的支持,而获得此次选举第一名的罗慧林女士“年二十一岁,湖南浏阳人,主修体育系,今年寒假毕业,学术兼优,将来定可在体育界一放光彩。她自幼即注意锻炼体格,常练习骑马、游泳、球术及舞蹈等,因此获得极健美的体格,可是她并不是身材魁梧的人儿,却是位窈窕洒丽活泼天真的女郎”[26]。这段时期,报纸杂志经常透过摄影捕捉女运动选手的风采,并以“健美的体格”来称颂她们[27]。

由是观之,“健康美”不仅仅包括女子身体展示的外在美,更内含着心灵豁达的内在美。这种健康美引导的生活观念,致使在刚刚松动了的封建传统桎梏中的中国女子开始关注自我的身体,并有意识地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形塑自我的身体。更为深层次的是,她们开始在这种体育所提供的身体形塑中改变对于世界的认知以及自我对于这个世界的适应方式。也就是说,这一时期中国女子体育的发展在带来了女子健康美的同时,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现代性启蒙的作用。可以说,女子体育的发展对于长期以来深受封建礼教约束的中国妇女而言起到了解放的作用,同时激励女子们开始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开始从主体性的角度自觉反思自我与家庭和社会的关系,而不仅仅是满足于作为社会既定伦理关系的衍生品,也不再将个体完全归属于男性的附属品,并由此开始了新的自我定位和自我发展诉求。可以说,西方健康美的体育观念在中国女子体育发展中的渗透,很大程度上带来了中国女子在身体与心灵上的双重解放,这也是中国近现代女子体育发展的重大意义所在。

3结语

近代西方体育传入中国以后,女子体育也在纷至沓来的内忧外患的各种冲击之下艰难起步。随着“强国保种”的女子体育被建构成民族国家话语以及追求“健康美”的女子体育被解读成女性主体觉醒、个性解放和社会进步符码的同时,对其身份的定位也随之多元。实际上,近代中国女子体育改造的不仅是“弱种”隐喻的女体,在打造“进化”和“摩登”时尚符号的女体层面也功不可没。换言之,近代中国女子体育尽管承载了那个时代的政治诉求,但也因其社会的进步对女性身体新的界定和呼唤,使女子体育在相关的场域形成更富有意义的张力。进而言之,如果近代中国女子体育脱离了“保种”的单纯,“健美”就会变成对西方人性和个体的简单崇尚,与中国文化难以融合;同样不追求“健美”的单纯,“保种”也会沦为机械的政治口号,寻找不到支撑和壮大的现实土壤。

参考文献:

[1]严复.原强[M]//严复诗文选注.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75:156.

[2]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M].上海:中华书局,1936:92-93.

[3]游鉴明.超越性别身体——近代华东地区的女子体育(1895-1937)[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4,132.

[4]金一.女子世界发刊词.女子世界,1903(1):1.

[5]亚华.女子简易的体育.女子世界,1904(10):3.

[6]铁仁.女子教育.安徽俗话报,1905(20):2.

[7]日本学校步武泰西[N].申报,1895-04-29(1).

[8]女学会书塾开馆章程[N].女学报,1898-09-10(2).

[9]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488.

[10]译艺女学堂章程三十条[N].顺天时报,1906-02-21(2).

[11]游鉴明.近代中国女子的运动图像——1937年前的历史照片和漫画[M].台北:博雅书屋有限公司,2008:20-42.

[12]刘瑞峩.记女学体操.女子世界,1904(7):4.

[13]私立中华女子体师立案[Z].上海档案馆藏,档号Q235-912.

[14]萧忠国.提倡女子体育与中华民族之复兴.体育季刊,1937,3(2):145-147.

[15]韩升.和谐话语的政治哲学建构——以西方共同体主义为中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36.

[16]郎鲁逊.女性身体美的研究.女子月刊,1934(4):2358.

[17]刘美英.简便的健身术.玲珑,1931(29):1073.

[18]王漱兰.三年来之初中生活.松江女中校刊,1930(12):13.

[19]袁琰.谈动.明宪校刊,1937(54):23-24.

[20]剑锋.持志新产两球队[N].申报本埠增刊,1931-04-20(10).

[21]上海市教育局编印.上海市教育局业务之市立第一体育场提供的各部运动人数表及职业表[Z].1930:20-21.

[22]编者按.舞动青春,扣响生命.良友,1928(27):2.

[23]清冉.日光浴转写到女子体育.女朋友,1932(1):29.

[24]顾学裘.妇女的健康美.妇女共鸣月刊,1933,2(6):34.

[25][JP3]毕克官.中国漫画史话[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199.

[26]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选举健康小姐[N].妇女界,1906-03.

上一篇:企业文化物业管理下一篇:医院库存物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