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食品方面

2024-06-07

绿色食品方面(精选十篇)

绿色食品方面 篇1

1 存放数据介质

首先我们来看下用来存放数据的介质,分别有SSD(固态硬盘)、光纤硬盘、SAS硬盘、SATA硬盘、光盘和磁带。其中SSD、光纤硬盘、SAS硬盘和SATA硬盘为在线存储,其能耗比(单位容量的能耗)依次降低,光盘和磁带可采用离线存放的方式,能耗几乎为零。因此将数据放置在合适的介质上,可以大大降低单位容量的能耗,具体的方法有两种:

1)按照EMC公司提出的ILM(信息生命周期)的理论,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数据从高能耗比的存储介质迁移到低能耗比的存储介质上;

2)将在线存储上的数据迁移到离线存储上,彻底降低能耗。

上述的两种方法都需要采用HSM(分层存储管理)技术,该项技术一般是指将数据对象在存储设备之间自动迁移的过程,通常是被动进行的。分层存储管理建立在性价比(或者能耗比)存储层次的概念之上,只要愿意降低访问性能,就可以更低的代价来存储。如果自动地将访问频率较低的数据移动到性价比较低的存储层次中,同时将访问频率较高的数据移动到较高的存储层次中,就可以达到很高的整体性价比。在实现高性价比的同时,也实现了低能耗比,切实做到了节能减排。一般来说,将数据在不同层次的存储介质间移动的依据主要是数据的访问频次,低访问频次的数据在日常使用中并不要求即时的被访问到,只需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供即可,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条件许可,移动到离线存储上也是可以的。

在现有的存储介质当中,硬盘可以说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从上述的存储介质分析可以看到,主要有SSD、FC、SAS和SATA,占到目前存储类型的一半,而目前的使用量也接近现有存储的一半。而随着单块硬盘容量的不断增长,其使用成本正在逐渐逼近磁带的使用成本,但相比较而言,硬盘在能耗方面的缺陷在于不论硬盘上是否有数据,硬盘都会高速运转的,这部分的耗能是非常厉害的,在很多场合不含任何数据的硬盘能耗甚至远远超过存放数据的硬盘耗能。由于现在数据量的增长非常迅速,并且很难预估,因此相关使用者报给存储管理员的存储容量都是非常大的,而随着个人电脑硬盘容量的不断增长,集中存储的容量并未增长的很快,更有甚者,采购了10TB的容量之后过了一年,发现只只用了区区数百GB。这样既浪费了投资,而且都采购的硬盘始终处于高速运转状态,也浪费了大量的电能。

在这种情况下,Thin Provisioning(自动精简配置)技术应运而生,自动精简配置是一种存储管理的特性,核心原理是“欺骗”操作系统,让操作系统认为存储设备中有很大的存储空间,而实际上的物理存储空间则没有那么大。举一个例子,在部署了自动精简配置之后,存储系统可能显示有2TB的逻辑单元,而实际上只有数百GB的物理空间可被分配。除了操作系统,应用也认为有很多剩余空间,尽管其中大部分空间都是虚拟出来的。而随着应用写入越来越多的空间,物理存储利用率也会越来越高。这项技术不会出现早先的有大量空间闲置,却还无法使用的现象。

这种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以自动扩展已经分配的存储卷。同时,我们也发现这种方式可以使用户使用接近100%的存储空间。因为所有的真实空间分配都与应用写入数据一一对应。存储管理员可以设定阀值,一般为80%到90%,当用户实际使用量达到真实存储容量的阀值时,存储管理员着手新的存储设备或者容量的采购,这样既节省了投资,又使所采购的存储的大部分空间均承载了数据,避免了硬盘的空转和能耗的浪费。

2 采用这项技术优势

2.1 空间利用率的提升

费用节省首先源于存储空间利用率的提高,所以只要简单的计算利用率具体提高了多少,就可以知道节省了多少存储费用。具体来说,你可以在部署自动精简配置之前,先计算一下某个应用占用的空间,然后于自动精简配置之后再计算一下占用的实际空间,这个空间的节省量就是自动精简配置能够达到的效率提升。一般而言,一个典型的自动精简配置能够将存储空间利用率从60%提升到80%,大约减少20%左右的存储费用。在节省存储费用的同时也降低了对应存储设备的耗能

2.2 电力和制冷成本

磁盘阵列是数据中心里的耗电大户,而且对于制冷的要求也很高。如果自动精简配置的部署能够节省一些资源,比如说20%,那么电力成本的节省将十分明显。这里Thin Provisioning技术除了降低了数据所占用硬盘空间的能耗,还降低为了避免硬盘高速运转后温度过高的制冷能耗。

如果数据的确占用了存储设备的硬盘空间,而且这些数据存在随时或者定期被访问到的可能,这种情况下采用前面两种技术就不能很好的降低能耗,就需要采用MAID(大规模非活动磁盘阵列)技术。根据80/20法则可以知道,80%的数据访问活动都是围绕着20%的物理存储来进行的。为此我们就可以想到,如果将数据分为两类,一类是经常需要访问的数据,大概占其中的20%。将其集中存储在几块硬盘中。另外一类是不经常访问的数据,大概占全部数据量的80%,不同于在本文开始部分所讲解的情况,这些不经常访问的数据往往会要求在规定的时间下被及时的访问到,因此在这些应用场景中,将不太适合采用HSM技术。所以可行的方法是将这些数据集中存储在另外的硬盘中,这些存储着不经常访问的数据的硬盘在平时的时候就处于一种“休眠”状态。等到要用的时候,再唤醒他们。简单的说,这就好像笔记本电脑的“休眠”功能,可以降低能源消耗。MAID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MAID的工作原理类似于PC的休眠机制。MAID功能可以使得硬盘在未使用的情况下处于下电状态,停止硬盘的高速转动。这不仅可以降低能源的消耗,而且还可以提高硬盘的使用寿命。在企业存储解决方案中,采用MAID技术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

据不完全统计,采用MAID技术可以降低30%左右的能源消耗。可以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管理成本。如可以延长硬盘的使用寿命等等。

3 技术应用

3.1 在备份方案中采用MAID技术

企业中任何信息化应用都出于数据安全的目的,往往需要对数据进行备份。如企业的数据库系统、邮件系统等等,都会有对应的数据备份系统。目的就是为了在发生数据丢失的情况下来恢复数据。而且大部分的数据备份方案周期都是比较长,可能是每天备份一次,或者每星期一次。从时间上来看,他们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每天备份的时候可能只需要半个小时,其他大部分时间都处于空闲状态。而且大部分的时候都不需要用备份文件进行还原。所以说,备份、还原本系统基本上是出于限制状态。可以说,这是8020法则最显著的体现。如将备份的文件存放在一个特定的硬盘中。而这个硬盘每天只有在备份作业进行的时候才会激活。即每天可能只激活半个小时,而其余时间都是处于下电状态。从而可以大幅度的降低能源的消耗,从而实现绿色的目的。

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在数据库等备份系统中将MAID技术与VTL(虚拟带库)软件结合使用。不仅可以实现在线系统和备份系统之间高效快速的数据备份与数据恢复,减少数据备份系统作业运行时的窗口,也可以保证业务系统的正常工作和数据发生故障后的快速恢复,还可以在备份系统空闲时,有效的降低电源的消耗,降低硬盘的故障几率,提高硬盘的使用寿命。

3.2 MAID技术在监控存储方面的应用

现在“电子眼”不仅用于行政交通管理方面,而且在企业中应用也越来越普遍。这主要是因为视频监控系统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而且比“保安”更加忠心。因为它不会偷懒,会24小时不间断的工作。为此视频监控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余越来越广泛。如现在基本上每个物业公司都拥有视频监控系统,来补充保安巡逻工作。

通常情况下,视频监控系统设计规范是要求各个监控点的数据需要在存储设备上保存30天甚至更长的时间,以备需要的时候进行查询。可是这些数据的利用率并不是很高。因为只要没有出现意外的情况(如财物失窃、员工闹事等等),这些数据是不会被访问的。从某个摄像头采集的数据文件,从写入到硬盘中以后就不会被访问。如果过了规定的时间,就会直接被删除。也就是说,这些数据被重新访问的几率可能还不到5%。显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采用MAID技术的话,可以大大的降低硬盘所消耗的能源。同时可以将这些硬盘长时间置于下电状态,提高硬盘的使用寿命。

在视频监控中使用MAID技术,往往还需要跟存储策略结合起来使用。如现在某个视频监控系统,根据其监控点的数量以及其他一些情况,在设计存储解决方案时采用了30个存储卷。为了使用MAID技术,我们还需要为这些卷设置合适的存储策略。我们可以设置不同的时间采用不同的存储卷。也就是说,第一天收集的数据存储在第一个存储卷中;第二天收集的数据存储在第二个存储卷中;以此类推。此时三十天的数据分别存储在三十个存储卷中。在三十天中的任何一天,其活动的存储卷只有一个。也就是说,另外二十九个存储卷都处于下电状态。这就可以大幅度的降低硬盘能源的消耗。从理论上讲,跟通常情况相比,可以节省29/30的能源消耗。同时,硬盘的寿命也会延长很久。

3.3 在视频点播中的应用

在视频点播应用中MAID技术也有其突出的价值。现在的视频文件越来越大,其占用的硬盘空间也越来越多。但是其经常被访问的视频文件其实并不是很多,大概只有20%左右。其余的视频文件,可能很少被用户访问。但是出于完整性的需要,企业又不得不将其放置在存储设备上。可想而知,如果这些不经常访问的视频文件,可能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才被访问一次。而存放这些数据的硬盘却仍然在一天24小时不间断的工作,其能源的浪费是多么的严重。而且还会降低硬盘的使用寿命。

此时我们就可以采用MAID技术。根据一定的规则(如视频文件的访问量),将某些不怎么访问的视频文件存放在独立的存储卷中。并利用MAID技术,在不访问的时候,让其处于下电状态。只有当用户需要访问时,才将其激活。而将一些访问量高的或者最新的视频文件,存放在高性能的存储设备上,让其24小时运转。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只要能够符合80/20法则,那么就可以采用MAID技术。不过有时候为了发挥MAID的最大优势,还往往需要跟其他的一些技术结合使用,如存储策略等等。根据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相信采用MAID技术应用在存储上,至少可以帮助企业降低30%的成本。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HSM、Thin Provisioning和MAID技术分别从使用耗能合理的存储介质、减少数据占用的介质空间以及在应用访问数据频率降低时相应的降低硬盘转速等三个角度,有效的降低了数据所占用的存储设备的耗能,从而避免了存储介质的耗能随着数据量的几何级增长而相应的增长,切实有效的做到了绿色节能。

摘要:由于信息量增长而造成了承载数据的存储设备能耗剧增的情况给日益紧张的能源需求缺口造成了压力, 如何利用现有的存储技术来实现哥本哈根大会的目标-节能减排, 成为大家日益关心的话题。该文将针对不同的应用情况, 着重介绍了HSM、Thin Provisioning和MAID技术的特点、实现方式以及对于降低能耗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HSM,Thin Provisioning,MAID,ILM,80/20法则

参考文献

[1]黄昆.存储新势力[J].中国计算机用户, 2007 (38) .

绿色施工方面 篇2

1.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等同安全文明工地。()

2.项目经理是施工现场绿色施工管理的第一责任人。()3.绿色施工是技术部门的责任与其他部门无关。()

4.物资部门在材料、设备采购合同中要明确绿色施工的要求。进场时按绿色施工要求验收。()5.安全部门对进场工人进行绿色施工教育和培训,强化职工的绿色施工意识。()6.项目总工负责编制项目绿色施工实施规划方案并落实责任组织实施。()

7.绿色施工由环境保护、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五部分组成。()

8.绿色施工中五个要素分别占的比例是不同的。()9.绿色施工评价最重要的是环境评价,其他都不重要。()10.高空垃圾清运应采用封闭式管道或垂直运输机械完成。()11.施工场地有限生活和办公区合并布置。()

12.预拌砂浆罐已经是封闭的,其出口处没必要设围挡。()13.食堂各类器具应清洁消毒炊事员操作行为规范。()

14.临时施工用房应使用热工性能达标的复合墙体和屋面板,顶棚宜采用吊顶。()15.绿色施工评价要素是由控制项、一般项组成。()16.节约用地是建设单位的事,施工单位按图施工即可。()17.为节约用电大型机具设备采用一机一表,准确计量电表。()18.水污染控制指标PH值在6-9范围内即达标。()19.只要采用了绿色施工材料,就是绿色示范工程了。()

20.工地自主创新的技术应用就是绿色施工新技术应用的体现。()

绿色施工选择题

1.()是施工现场绿色施工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A.项目经理

B.项目总工

C.项目生产经理

D.商务经理 2.安全部门对项目绿色施工负直接()

A.安全责任

B.领导责任

C.落实管理责任

D.监督管理责任

3.物资部门在材料、设备采购合同中要明确绿色施工的要求。包括()A.技术要求

B.质量要求

C.资料要求

D.技术、质量、资料要求

4.安全部门对进场工人进行()教育和培训,强化职工的绿色施工意识。A.进场安全

B.安全施工

C.绿色施工

D.安全 绿色施工 5.项目绿色施工实施规划方案由()编制,()落实责任组织实施。A.项目总工、项目总工

B.项目总工、项目经理 C.项目总工、生产经理

D.项目总工、技术部门 6.绿色施工中五个要素分别占的比例是()。

A.环境0.2节地0.1其他三项0.2

B.环境0.3节地0.1其他三项0.2 C.环境0.1节地0.1其他三项0.2

D.环境0.3节地0.1其他三项0.1 7.环境保护要素中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建筑垃圾的回收再利用一般项达到(),优选项达到(A.30%、60%

B.20%、40%

C.30%、50%

D.40%、40% 8.有毒有害废弃物分类率应达到()。A.90%

B.80%

C.100%

D.70% 9.施工现场生活和办公区应分开布置。生活设施要远离()。A.垃圾场

B.有毒有害物质

C.新建筑物

D.办公区 10.易飞扬和细颗粒建筑材料应()。

A.集中堆放

B.苫布覆盖

C.封闭存放

D.临时存放

11.施工现场生活和办公区生活用水应采用节水器具,节水器具配置率应达到()A.70%

B.80%

C.90%

D.100% 12.施工现场噪声控制的指标是:白天(),夜间()。

A.≤75db/55db

B.≤70db /55db C.≤70db /65db D.≤80db /55db 13.施工现场生活和办公区采用节能照明灯具的数量应大于()。A.100%

B.90%

C.80% 14.北京市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申报条件之一是,工程建筑面积()平方米以上。A.3万

B.4万

C.5万

D.6万

。D.70%)15.建筑材料包装物回收率应达到()。A.100%

B.90%

C.80%

D.70% 16.按照绿色施工导则要求,建筑工程每万平方米产生垃圾量为()。A.500吨

B.600吨

C.300吨

D.400吨

17.环境保护中扬尘目测控制值结构施工()基础施工()A.≤0.5米;≤1.5米 B.≤0.6米;≤1.6米 C.≤0.7米;≤1.5米 D.≤0.5米;≤1.6米 18.现场污水排放要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实验室污水排放要进行检测,PH值达标是()。

A.8-10 B.8-10

C.6-9

D.10以上

19.施工总平面图布置要考虑充分利用和保护原有建筑物、道路等,职工宿舍应满足()的使用面积要求。

A.1.5m²/人

B.2m²/人

C.3m²/人

D.2.5m²/人

20.实施绿色施工的节约成本按()各项节约值综合计算。A.节水、节地、节电、节材

B.节水、节电、节材、环境保护

C.节水、节地、节电

D.节水、节地、节电、节材及环境保护

21.为节约能源,建筑材料的选用应缩短运输距离,减少能源消耗,一般材料选择以据工地距离()公里为宜。

A.600

B.800

C.850

D.500 22.施工企业实施过程自评中:单位工程施工批次评价,原则上每月一次,由()组织,()和()参加。

A.建设单位、总承包施工单位、监理单位 B.总承包施工单位、建设单位、监理单位 C.监理单位、总承包施工单位、建设单位 D.总承包施工单位、建设单位、监督单位

23.单位工程施工阶段评价,分为()个阶段。A.一

B.二

C.三

D.四

24.施工企业实施过程自评中:单位工程施工阶段评价分为地基与基础阶段,结构工程阶段、装饰装修与机电安装阶段三个阶段进行,应由()组织,()和()参加。A.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

B.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 C.监督单位、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

D.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

25.施工企业实施过程自评中:单位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是单位工程完成后由()组织,()和()参加。评价结果由建设、监理和施工单位三方签认。

A.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

B.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

C.建设单位、监督单位和施工单位

D.监督部门、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

26.绿色施工示范工程评价由三个方面组成:绿色施工管理、绿色施工技术与创新、绿色施工成效,它们各占的权重系数是()。

A.0.6、0.2、0.2

B.0.6、0.1、0.2

C.0.6、0.2、0.1

D.0.5、0.2、0.2 27.绿色施工应全员管理,和劳务队签订合同时应将()指标、()指标纳入合同条款。A.节水节电节地环境保护

B.节水节电节地

C.节水节电环境保护

D.节水、节电 28.现场临建设施、安全防护设施应()化、()化、()-化。A.定型、工具、标准

B.定型、定向、标准

C.定型、工具、现代

D.定尺、工具、标准

29.绿色施工示范工程得分()以上合格,得分()以上优良。得分()以上为观摩工程。A.60 70 80

B.60 80 90

C.60 85 90

D.60 80 95 30.施工现场进出场的车辆和()废气排放应符合国家年检要求。A.大型设备

B.机械设备

C.小型机械设备

色谱法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应用 篇3

【关键词】食品安全;色谱技术;应用

所谓的食品安全就是按照食品的用途来进行相应的制作,使得消费者在食用之后不影响自身的健康状况。目前,我国的食品种类繁多,身缠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进而增加了加工、贮藏、运输等工作环节。食品安全包含的范围也相对较广,主要以食品卫生,食品质量以及食品的包装等为主。而且,影响食品安全中的不安全因素也表较多,其中各种形式的污染是主要原因。为了改善食品安全问题,需要将色谱法运用到食品检测中,进而保证食品的安全问题。

1.色谱技术的原理和发展

1.1原理

所谓的色谱法就是一种物理化学分析和分离的方法。分离就是以物质的溶解度以及吸附能力的差异性为依据,使得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系数存在明显的不同,然后在两组间进行多次分配,达到分离的效果。对于色谱法来说,分类方法较为常见,主要是以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纸色谱依据薄层色谱为主。

1.2色谱技术的发展

色谱是一门学科,有着较为悠久的发展历史。最早源自于俄国,著名的学者创造了经典的色谱法,但是这种色谱方法分离速度较慢、效率较低,所以很长时间没有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不同的色谱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而且在各个领域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接下来,笔者就对不同的色谱技术进行深入地介绍。

第一,气相色谱技术的发展。气相色谱技术是英国的著名科学家创立的一种实用性较强的分离方法,是现如今所用的色谱技术的基础和前提,这种技术本身具有高效能、高选择性以及高分辨率的特點,最重要的就是可以用于沸点低以及挥发性大的成分中,对其进行分析。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一种可以检测到食品农药残留的新型气相色谱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这就是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和普通的分析方法相比,这种技术的分离度相对较高,而且效果较为明显。

气相色谱技术的单独应用也不能有效地达到检测的效果,因此,可以考虑和其他的技术进行配合,其中较为常见的技术就是IR、MS,使得这种方式成为食品安全检测的重要依据。气象色谱法在发展和运用的过程中也会受到技术的制约,其中温度是一项重要的因素。由于最高温度要控制在350-500℃,因此,对于高沸点的化合物来说,就无法采用气象色谱技术。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进行高沸点成分的分离和分析工作就成为了技术人员研究的重点。

第二,液相色谱技术的发展。液相色谱技术也是以经典的色谱技术为基础发展而成的。在现如今液相色谱技术的发展上来看,减少了一些液体流动相,因为,这些流动相的主要特点就是价格较为昂贵,而且对于环境的污染程度也相对较大。由于液相色谱法的操作较为简单,因此,、在进行食品的安全检测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第三,质谱联用技术。所谓的质谱法就是运用电子撞击气态分子的方式,将已经分解出的相应离子加入到质量分析器中,按照相应的标准和比例来进行记录和收集工作,进而得到一定的质谱图。然后根据质谱图中的相应数据来对一些定量进行分析。将这种技术应用到食品检测中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但是,这种技术主要是和上文中介绍的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等联合使用才能达到一定的检测效果。

2.色谱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2.1在微生物分析鉴定方面的应用

微生物是人们用肉眼无法观察到的一种生物,其结构较为复杂,因此,利用色谱技术对其进行检测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从目前的色谱检测技术来说,采用气相色谱法进行微生物鉴定主要是通过分析微生物代谢产物、利用裂解气相色谱法分析微生物本身成分和利用微生物对底物降解产物的分析来鉴定微生物。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及各种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利用HPLC应用于细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和细菌细胞的化学成分分析可直接测定细菌DNA的碱基组成和细菌的化学组分,为细菌的分类鉴定提供有利的证据。

2.2在食品中环境污染物测定的应用

食品中的环境污染物主要有两种,一类是无机污染物,如汞、铜、铅等重金属。以往在测定这些重金属元素时多采用光谱仪器,如原子吸收仪。但随着色谱技术的发展,有研究者采用液质联用的方法分析了食品中的有机砷和无机砷。另一类污染物是有机污染物,如二恶英、多环芳烃、多氯联苯等。采用高分辨色谱一高分辨质谱联用的方法测定食品中的痕量有机污染物是目前常用的手段。

2.3食品中农药兽药残留的分析

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对食品安全性产生的影响,已成为近年来人们关注的焦点。农业生产中滥用农药,导致害虫抗药性的增强,这又使人们加大农药的用量,并采用多种农药交替使用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这样的恶性循环,对食品安全性以及人类健康构成了很大的威胁。为预防和治疗家畜、家禽、鱼类等的疾病,促进生长,大量投入抗生素、磺胺类和激素等药物,造成了动物性食品中的药物残留。

2.4在食品中天然毒素的分析

长期以来,人们对化学物质引起的食品安全性问题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但是却忽视了食品本身具有的天然毒素,这些化学物质有的是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如氰昔、红细胞凝集素、河豚毒素等,被人类或动物摄人后能引起毒性反应。

河豚毒素、调味品中的氯丙醇等,都已有采用色谱的方法用于检测。通过对天然毒素的分析,提醒人们纯天然的食品也并不是一定安全的。

2.5食品中营养物质的分析

食品营养物质的不均衡也能给人类健康带来损害,“毒”奶粉事件就是严重的营养失衡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采用色谱技术可以分析食品中的多种营养物质,如维生素、氨基酸、糖类、脂肪酸等等。

2.6食品加工和贮藏过程中产生的毒素分析

一些食品在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化学变化,生成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肉制品经高温加工会产生多环芳烃、杂环胺等,淀粉制品在油炸时会产生丙烯酞胺。采用色谱和色谱联用的方法是目前分析这类物质最有效的方法。

3.总结

在我国,色谱法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较迟,如高效液相色谱法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目前我国现行有效的检测方法中,许多食品安全的检测项目还采用常规的分析方法,在检测的重现性和定性的准确性上离现代食品安全的要求存在差距。因此,采用现代色谱的技术来解决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出现新要求将会更加广泛。

【参考文献】

[1]武莹.气相色谱分析法的技术原理及其系统组成探讨[J].青年科学,2010(02).

[2]色谱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J].分析化学,2010(02).

浅析液相色谱在食品检测方面的应用 篇4

近些年来, 食品安全问题得到全球各个国家的普遍关注, 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数据统计分析, 全世界每一年都会将近有10亿人次患上食源性疾病。就我国来说, 尽管政府及国家相关部门实施了一些管理措施, 但是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 在今年更是成为社会焦点关注的首位, 可见其对社会群众健康带来的危害。食品安全监督部门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在今后的检验工作要不断提高检测技术, 利用精确、高效的检测分析技术保障食品的质量。高效液相色谱法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 当下广泛应用于保健食品功效成分、营养强化剂、蛋白质的分离测定等方面的检测中, 不仅如此, 这种检测方法对大多数有机类化合物都有效果, 可见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重要性。

2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

2.1 高校液相色谱仪主要部件

2.1.1 流动相贮罐。

一般情况下, 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流动相贮罐包括1L的锥形瓶和一个电磁搅拌器。在检测之前要对溶剂罐做脱气处理, 以防检测器中产生气泡, 或者降低流动相与固定相发生反应的几率, 方法为利用加热器进行加热, 导入氦气等惰性气体或者直接抽真空若干分钟。

2.1.2 高压泵。

当前高效液相色谱使用的是小颗粒的填料, 会产生很大的阻力, 因此需要高压泵。其配置要求为:泵的结构材料要具有耐腐蚀性;输出压力应在40MPa—50MPa范围;无脉冲或加一个脉冲抑制器;流量稳定且可变, 重现性大大优于1%等。输液泵主要有两种, 即恒流泵和恒压泵。其中, 恒流泵使输出的液体流量稳定, 而恒压泵则使输出的液体压力稳定。

2.1.3 检测器。

高效液相色谱法中的检测器主要用来监视经色谱柱分离后的组分随淋洗液流出的浓度变化, 所描记的图形用于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其配置要求为:灵敏度要高, 敏感度要低, 且可重复性使用等。高效液相色谱仪有多种多样的检测器, 最常用的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检测器、荧光检测器、示差折光检测器以及电化学检测器等检测器。

2.2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原理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分析的流程为:先由高压输液泵将储液瓶中的待测溶剂吸入色谱系统, 经过流量测算、压力测算后, 将其导入进样器, 溶剂注入进样器的同时, 会随流动相通过色谱柱, 在柱上进行分离后进入检测器, 接着数据处理设备会对检测信号进行采集和处理, 并记录色谱图。废液流入废液瓶, 利用梯度控制器还可以对复杂的混合物实行梯度洗脱分离。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是溶剂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进行的一种连续多次交换过程, 通过改变流动的相极性, 使待测溶剂在最佳条件下得以分离。而且, 其分离情况既取决于溶剂两相间的分配系数、吸附能力、亲和力等是否有差异, 又与两相之间的扩散系数、固定相粒度的大小、柱的填充情况以及流动相的流速等因素有关。

3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食品检测方面的应用

3.1 高效液相色谱法在食品添加剂检测中的应用

食品添加剂的主要作用是为了防止变质、调节食品品质以及方便食品加工等, 常见的有防腐剂、甜味剂、香料、着色剂等食品添加剂。这些添加剂或是纯天然的, 或是人工合成的。一些食品剂加工商为了从中谋取私利, 在食品添加剂加工工程中并没有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加工, 导致添加剂指标超标, 这给消费者带来了很大的健康问题, 因此, 对食品添加剂的检测是十分必要的。

3.1.1 甜味添加剂的检测。

甜味剂是指那些能够改善食品甜度的添加剂, 按营养价值可分为营养性甜味剂和非营养性甜味剂, 通常情况下所说的甜味剂是那些人工合成的非营养型甜味剂, 如阿斯巴甜、安赛蜜、甜味素等。当前为了照顾到特殊的消费人群的健康状况, 如患有糖尿病、肥胖症等消费者, 生产厂家会在食品生产中使用人工合成甜味剂, 因为这种甜味剂产生的热量较少。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联用技术具有准确性高、测量用时短的特点, 可以快速、高效检测出食品中甜味剂的含量, 因而可以广泛推广使用。

3.1.2 色素添加剂的检测。

色素添加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食品的外观, 增强食欲, 从而吸引消费者。人工合成的色素添加剂如果过度使用则会出现中毒症状, 严重的甚至可以诱发癌症。可以使用C18柱分离和高效液相色谱-UVD方法检测食品中人工色素的含量, 这种检测方法不仅操作简单便捷, 精确度高, 而且可实现同时检测食品中的多种色素, 从而显著提高了色素添加剂检测的质量和效率。

3.1.3 防腐剂的检测。

防腐剂的主要作用是为了防止食物腐败变质, 延长食物保质期, 比如, 苯甲酸及其钠盐、山梨酸及其钠盐等防腐剂。当前对于食品中防腐剂的使用一直存在这争议,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 就是防腐剂决不可滥用、乱用。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可以在同一时间检测食品中山梨酸、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对羟基苯甲酸乙酯等防腐剂, 而且准确度很高。

3.2 高效液相色谱法在食品污染物领域的应用

农药残留是由于使用农药而导致的在食品、农产品或动物饲料中残留的物质, 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对于食品中药物最大残留量都有明确的标准, 一旦药物含量超过其值有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而且, 这种残留物质具有强极性, 带有有机化合物热不稳定和分子量大的特点, 会使一些食品的消费者带来很大的健康问题。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 可以有效检测食品中是否有农药残留及残留量的多少。另外, 兽药残留就是在对动物进行用药后, 在相关动物产品中可能存在的其代谢产物以及原型药物。对于兽药残留的检测, 可以使用由环丙沙星、恩诺沙星以及诺氟沙星三种抗生素参量的HPLC荧光测定方法, 首先要对对水样进行稀盐酸PH调试, 再经过HLB富集、精华过程, 最后对兽药的残留量进行检测。

3.3 高效液相色谱法在食品微生物及微生物代谢物检测中的应用

食品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以及微生物的代谢物, 如黄曲霉素等, 这些代谢物超标就会影响到人们的食品安全, 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由于食品微生物的化学组成或微生物代谢产物会有所不同, 因此, 可以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进行检测、分析。现阶段, 高效液相色谱法广泛应用于食品微生物及其代谢物的检测中, 利用该技术可实现食品中病原微生物的特异性化学组分的检测, 从而测定出被检测食品中微生物和及微生物代谢物是否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4 结语

总之, 当下社会民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给予高度重视, 食品检测势必要扩大检测范围, 提高检测技术水平, 进一步提高了食品卫生质量,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作为一种较先进的现代检测方法, 具备检测效率高、重现性好等优势, 能够有效提升市场上食品的质量, 降低或避免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而且未来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希望食品检测人员今后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 不断创新完善检测手段, 推动食品检测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樊惠民, 于实, 谭远方.液相色谱技术在食品检测方面的应用[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1.

[2]王磊.离子色谱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进展[J].食品工程, 2013.

[3]孙贝贝, 房文红.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个人工作总结(食品类市场方面) 篇5

时光荏苒,我来到公司已有四个多月的时间。回首过去四个多月的工作,感悟良多。在这四个多月的时间里,我渐渐的融入到了高效民主的工作氛围,也感受到了工作的乐趣,同时完成了从一个乳臭未干刚毕业的毛头小伙到职场人士的转变。一路走来,步履匆匆,不觉间年已悄然向我们逼近。四个多月了,静下心来总结这段时间在工作上的得失,查找自己的不足,为来年的工作做好安排和计划,是很有必要的。现就这一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自己的收获

1、工作和学习“两手抓、两手稳”,自身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在工作中,我能够积极主动,努力工作,认真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孔子曾说过:“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更好的提高自己。在业余时间我加强英语学习,不断提高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争取做到与外国人畅通无阻的交流。在学习方法上也认真听取领导的意见,做到多听多说多记,抓住重点,突出重点学习。针对自己在公文写作及公文处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回去选了几部好书,并立下志向,每两个星期看一本好书,并记下好词好句。通过针对性地进行学习,自己的公文写作能力比以前有进步。

2、专业技能得到提高

我本是学工商管理的,由于专业偏向管理,故市场营销学学的较

浅。走上岗位后,我又重持旧学,翻出市场营销学课本,努力学习市场调研方面知识,并与工作相结合,做到理论指导实践,让我对市场分析把握的更透彻、更精准。

二、所完成的工作

在工作方面,我吃苦耐劳、认真、负责、在领导与同事的热心指导下主要完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库存管理制度》以及各式表的起草与制定

2、有关人事方面制度的起草(如:《员工绩效考核》等)

3、有关市场方面的推广方案

4、有关westin酒会的相关事宜

5、深入各大卖场和进口食品专卖店了解展柜费用以及竞争对手销售状况等

6、走进高档公寓、别墅区了解周边环境和居民消费习惯等。

在这些工作进行当中,我经常遇到棘手的事情,我不惧艰难,努力克服,最终能够按时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每次领导安排下来的工作我都能够积极认真的按时完成,但从中也暴露出了很多缺点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工作不够仔细、认真。在工作的过程中,由于不够仔细、认真,导致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小问题。如发货,由于没有再三叮嘱两批货物发往同一个城市,没有亲眼看工作人员打包,导致货物丢失。

2、做事情考虑不周全。刚开始调查市场时考虑不全面,等调查结束领导询问时,出现一问三不知状况。

针对这些缺点和不足,我都记录下来,每次做事情之前要把这些

不足之处熟悉一遍。

四、今后的打算

我对自己将来的工作做如下安排:

1、针对市场方面,将继续调查市场,对人们的生活习性,喜好,消费状况做更深一步的了解。并制定出可执行性方案;

2、针对产品,我将多对公司的各种产品进行了解,收集竞争对手产品资料,做到知己知彼,扬长避短;

3、多看一些市场方面的书籍,开拓自己的眼界,争取探索出一套具有创新力的市场营销方案。

最后,希望公司在领导的开明指导下和我们的不断努力下,规模扩大,业务发展,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张哲

对食品监管渎职罪客观方面的探析 篇6

一、对“滥用职权”的理解

对“滥用职权”行为的解释, 法学理论有很多不同看法。笔者的观点是, 第一步必须准确地界定“滥用”和“职权”的准确内涵。所谓“滥”就是不加以限制或超过限度, 而“用”在此处应解释为行使或使用。“滥用”的意思应解释为超过限度或不加节制地行使。“职权”一般解释为职务权力, 但此处则偏向于一种责任, 可以解释为依照法律国家赋予的一种行政权力。因此, “滥用职权”可解释为:具有行使特定国家权力的行为人在行使其权力时超出法律规定的权力边界, 或在其行使职权范围内行使权力过程中违反法律规定的特定程序行使其职务权力。总而言之, “滥用职权”的行为模式包括超越权利范围和违反法律程序行使职务权力两种。至于履行职务过程中的不作为是否是一种特殊滥用职权表现形式, 当今刑法学界仍存在两种完全对立的态度。笔者对这个问题持否定态度, 履行职务过程中的不作为不应被看做是一种特殊的滥用职权行为。理由有三:首先, “滥用职权”的文字含义是, 只有客观上有所作为了才会存在滥用的可能, 只是越过范围使用或者违背规范的程序和程度使用。如果将在履行职务过程中不作为或根本没有使用职务权力归属于滥用职权, 与滥用职权的具体含义不符;其次, 履行职务过程中, 不管是刻意的不作为, 或非故意的不作为, 都是玩忽职守行为的表现形式。如若将履行职务不作为作为“滥用职权”的表现形式就不合理。最后, 行政司法实践过程中, 行政不作为案件是独立于滥用职权案件之外的, 二者不但对于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评价时争议的焦点不同, 在最后判罚结果上也存在差别。因此, 履行职务的不作为不能视为滥用职权行为。

具体到负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监管者的“滥用职权”, 食品监管滥用职权行为表现为:第一, 负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监管人员超过限度, 或不加节制地使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权, 超出法律规定管理范围之外的食品安全监管事务越权监管, 比如, 负有食品安全监管职权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超出职务权力范围对食品经营者的违法经营行为作出处理, 引发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第二, 负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监管人员具有食品安全监管职权, 但在行使食品监管职权时不遵守法律规定的标准程序和尺度进行监管, 即违法处理, 比如, 负有食品安全监管职权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明知食品经营者具有严重的违法经营行为, 违反了法律规定, 还帮助其逃脱处罚或予以轻罚, 导致《刑法》第408 条之一所规定的严重后果的发生。

二、对“玩忽职守”的理解

玩忽职守是指在履行职务过程中没有尽到职责义务, 没有履行或没有正确履行职责行为。没有履行是指行为人有履行职责且具有履行的能力, 但违背职责义务而没有履行;没有正确履行, 是指行为人有义务且有能力履行职责, 但在履行职责过程中, 草率粗心, 没有尽到应有的注意义务。不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具有不同的职权, 同一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位或条件不同, 所肩负的职责也不一定相同。玩忽职守行为有各种不同表现。具体到负有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国家机关监管者的“玩忽职守”行为表现为:第一, 负有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监管职责内有足够能力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 且客观条件也能履行职责, 但其并未对食品安全履行监管职责 (即应当履行而没有履行) 。比如, 负有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监管者没有对其职责范围之内的食品经营者具有严重的违法经营的行为进行检查, 放任有毒有害食品经营活动的进行, 从而导致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其他严重后果发生;第二, 负有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监管者在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过程中, 不认真履行, 放任了违法经营活动 (没有认真履行) 。比如, 负有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监管者在对食品经营者的经营活动查处中马虎大意, 未尽到注意义务查出有毒有害食品, 造成《刑法》408条之一规定后果的发生。

食品监管渎职罪的客观行为表现如下:第一, 负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机关监管者过度或不加节制地使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权, 超出法律规定管理其职权范围之外食品安全监管事务;第二, 负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机关监管者具有食品安全监管职权, 但在行使监管职权范围内, 不遵守法律规定的标准程序和尺度进行监管;第三, 负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机关监管者在监管职责内有足够能力履行监管职务, 但并未履行;第四, 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监管人员违反其职责义务规定, 粗心大意、马虎草率。但食品监管渎职罪的行为表现方式不限于此, 当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造成严重后果后, 相关负有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真实、不及时上报食品安全事故信息, 造成新的危害结果, 也是食品监管渎职罪的行为表现形式。

三、对食品监管渎职罪客观结果的理解和适用

我国《刑法》第408 条之一对食品监管渎职罪结果要素的表述为, 食品监管渎职罪是典型的结果犯。食品监管人员的违反职责的监管行为要构成食品监管渎职罪, 其渎职行为必须涉及408条之一罪状描述结果的发生。对本罪结果特征的分析是认定行为是否成立本罪的重要步骤。

对食品安全事故的界定, 《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中指出:“所谓食品安全事故, 是指食品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已造成或有可能造成伤害的事故 (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以及食物中毒都属于食品安全事故) 。而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则是指食品对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权利造成或有可能造成危害的事故比较严重, 大量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以及食物中毒等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造成数量较多的人身体健康受到损害、重大的潜在危害或死亡, 造成社会恐慌及其他恶劣的社会影响的食品安全事故。”我国现行《刑法》和其他相关司法解释都没有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具体标准作出明确说明。目前司法实践中对本罪结果中相关标准的认定的做法为:第一, 对本罪具体结果的认定参照现行行政文件的相关规定。第二, 对本罪“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标准的判定, 参照相关罪名的规定 (交通肇事罪等) , 将“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标准认定为造成死亡1人以上、重伤3人以上、轻伤7人以上的食品安全事故。

但是, 以上两种做法都存在缺陷。《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是国务院发布的文件, 如果法院依国务院文件作为判定“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和“其他严重后果”的标准, 必然导致国家行政机构影响确定食品监管渎职罪的成罪标准, 这样的结果是行政文件主导司法, 不利于司法独立发展。此外, 国务院《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中并没有对食品安全事故进行严重等级上的具体划分, 明确给出具体评判标准, 所以没有太多参考价值。负有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国家机关监管人员虽然并非是这些危害结果的直接责任人, 采用相关罪名直接责任人的立案标准能起到体现刑法对于食品监管渎职犯罪的严厉性的作用, 有其可取之处, 但需要刑事立法的规定才能为司法实践所用。总而言之, 本罪的客观结果作为本罪成罪与否的标准, 最高人民法院或最高人民检察院应尽快出台刑事法律文件予以合理的界定, 在制定司法解释时, 可参照其他国家相邻罪名的标准, 结合我国具体的食品安全事故情况和司法实践, 综合考虑食品安全事故涉及的人数和地域范围等要素。

本罪除“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作为成罪标准之外, 还将“其他严重后果”列为口袋性标准, 是指因食品监管渎职者的渎职行为导致除“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其他后果。比如, 造成市场混乱、民众恐慌、财产损失等不属于食品安全事故的事件。这些事件具有一个共同特点, 就是社会危害性与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相当。同样, 立法机关应尽快出台相应的司法解释对“其他严重后果”的标准予以明确, 参照“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标准, 全面地将其他情形列入食品监管渎职罪的入罪范围, 既做到对国家食品安全监管活动从严保护, 又不违背我国刑法罪责刑相适应的基本原则。

四、结语

食品监管渎职罪作为新增设的罪名, 立法对其客观方面的构成在描述上仍存在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客观方面作为食品监管渎职罪的必要要件, 要真正实现食品监管渎职罪在司法实践中对食品安全的规制作用, 立法机关必须尽快出台相关司法解释, 明确其行为及结果要件;司法机关必须正确理解和适用其客观方面要件。食品安全是一项关乎国计民生的复杂工程, 建立一个安全的食品市场需要一个系统的包括民事、行政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提高法律意识, 既能在食品生产经营时遵纪守法, 发现违法经营行为时, 又能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 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摘要:《刑法》408条之一的规定, 滥用职权是指具有行使食品监管权力的行为人在行使权力时超出权力边界, 或在其职权范围内行使权力过程中违反规定行使其食品监管职责;玩忽职守是指在履行食品监管职务过程中没有尽到职责义务, 没有履行或没有正确履行食品监管职责行为;但罪状中的具体内容仍需相关司法解释进一步细化。

关键词: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犯罪结果

参考文献

[1]张明楷.刑法学 (第4版) [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1:1095.

[2]孟庆华.“食品监管渎职罪”若干构成要件的理解与适用[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12 (1) .

[3]孟庆华.食品监管渎职罪适用问题及其立法完善探析[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1 (4) .

[4]李杰.食品安全监管领域渎职犯罪问题研究[J].天津法学, 2013 (1) .

绿色食品方面 篇7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国际上,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等疾病相继爆发和传播,在国内,发生了苏丹红、劣质奶粉、龙口粉丝、等食品质量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欧盟国家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关于“生物技术与食品生产”的政府间特别工作组会议上率先提出了食品可追溯体系。目前,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积极推广可追溯系统,要求对出口到当地的部分食品必须具备可追溯性。

近几年,从毒奶粉、苏丹红到最近的染色馒头,我国食品安全领域警钟频敲,对于现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质疑声也不绝于耳。目前我国,谷物、水果、肉类、禽蛋和水产品等主要食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为了确保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有效控制食源性疾病的爆发,以及排除我国食品的出口面对进口国食品跟踪与追溯法律法规的限制,因此在我国建立食品跟踪与追溯的工作将对食品行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1]。但当前我国在整个食品生产过程中应用自动追溯系统的实例仍寥寥无几,国内食品行业追溯目前还主要仅仅是在零售结算环节,远未在食品供应链的全过程应用,全程可跟踪供应链尚未形成[2]。

二、系统作用

食品安全追溯将利用为物联网实现信息融合、查询、监控,为每一个生产阶段以及分销到最终消费领域的过程中提供针对每件货品安全性、食品成分来源及库存控制的合理决策,实现食品安全预警机制[3]。物联网技术贯穿于食品安全始终,包括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环节,全过程严格控制,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4],形成各类食品企业生产销售的闭环生产,以保证向社会提供优质的放心食品,并可确保供应链的高质量数据交流,让食品行业彻底实施食品的源头追踪以及在食品供应链中提供完全透明度的能力[5]。

通过本系统的建设,不仅可以追溯养殖与加工业的疫病与污染问题,还可以追溯养殖过程中滥用药、加工过程中超范围超限量使用添加剂,改变以往对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只侧重于生产后的控制,而忽视生产中预防控制现象,完善食品加工技术规程、卫生规范以及生产中认证的标准,带动行业的整体进步,全面提升我国食品行业的水平。

三、技术路线

食品安全追溯可以保障食品安全及可全程追溯,规范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四个环节,将大米、面粉、油、肉、奶制品等食品都颁发一个“电子身份证”全部加贴RFID电子标签,并建立食品安全数据库,从食品种植、养殖及生产加工环节开始加贴,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跟踪和追溯,包括运输、包装、分装、销售等流转过程中的全部信息[3],如生产基地、加工企业、配送企业等都能通过电子标签在数据库中查到。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包括:

三个层次结构:网络资源系统、公用服务系统和应用服务系统

二级节点:由食品供应链及安全生产监管数据中心和食品产业链中各关键监测节点组成。数据中心为海量的食品追溯与安全监测数据提供充足的存储空间,保证信息共享的开放性、资源共享及安全性,实现食品追踪与安全监测管理功能。各关键监测节点包括种植养殖场节点、生产与加工线节点、仓储与配送节点、消费节点,实现各节点的数据采集和信息链的连接,并使各环节可视。

一个数据中心与基础架构平台:1个中心为“食品供应链及安全生产监管数据管理中心”,本中心是构建于基础支撑平台RFID之上的管理平台(图1)。

RFID中间件,是RFID运作的中枢,为硬件和应用程序间的中介角色,将实现不同节点不同追溯环节上的各种不同的RFID设备和软件顺畅地协同运行。包含的功能不仅是传递信息,还包括解译数据、安全性、数据广播、错误恢复、定位网络资源、找出符合成本的路径、消息与要求的优先次序等服务。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控制RFID读写设备按照预定的方式工作,保证不同读写设备之间配合协调;二是按照一定规则过滤数据,筛除绝大部分冗余数据,将真正有效的数据传送给后台信息系统。该框架包括了RFID边缘件和RFID集成中间件两大部分。

以下为畜牧类(图2)、粮油果蔬类(图3)追溯系统流程示意图。

如图所示,在生猪或牛出生后将被打上RFID电子耳标,耳标里有此头生猪或牛的唯一标识号,此号码将贯穿所有节点,并和各环节的相关管理和监测信息关联,以达到追溯目的。

四、实现功能

食品安全追溯由以下各系统组成:中心数据库系统、种植养殖安全管理系统、安全生产与加工管理系统、食品供应链管理系统、监控系统、食品安全基础信息服务系统等组成。通过种植养殖生产、加工生产、流通、消费的信息化建立起来的信息链接,实现了企业内部生产过程的安全控制和对流通环节的实时监控,达到食品的追溯与召回。

各系统功能:

1. 中心数据库系统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食品分类库及样品库

食品生产单位属性数据库

食品安全标准与安全指标

食品生产与管理信息

食品安全监测与检测数据

2. 种植养殖场管理系统

种植养殖场的数据上传管理中心,监管部门可实时监控。主要包括以下功能:

食品维护管理:对于本种养殖场或外购的畜禽、果蔬、渔类等建立基本信息档案,并用电子标签标识;

生长发育管理:根据标准参数,判断其发育及健康状况,调整营养措施及饲养方法;

饲养管理:记录各饲养情况,查看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营养需求,选用合理的饲养配方;

繁殖管理:记录家谱信息和繁殖信息;

疾病管理:根据相应的管理标准,建立疫病档案;

防疫管理:建立检疫和免疫档案,包括疫苗、喂药等,将各种违禁药物信息嵌入在系统中,用来防止动物等在休药期内出栏,杜绝源头污染。

3. 安全生产与加工管理系统

本系统主要为对种养殖场食品进行生产加工的管理,具体的来讲,畜、禽、渔等肉类的屠宰与生产加工,果蔬谷物大米等食品的挑选加工、奶类生产与奶制品加工、饮料的生产等等。在生产与加工环节中,将种植养殖环节中标签所标识的信息传递入生产加工环节信息链,按管理标准与规范采集生产加工不同节点上的信息,通过电子标签唯一标识,并将该信息传送到物流环节中。

4. 供应链管理系统

主要为仓储与物流配送管理,通过RFID在生产加工及商店供应链中建立可追溯系统。在物流上,货品信息记录在托盘或货品箱的标签上。这样RFID系统能够清楚地获知托盘上货箱甚至单独货品的各自位置、身份、储运历史、目的地、有效期及其它有用信息。RFID系统能够为供应链中的实际货品提供详尽的数据,并在货品与其完整的身份之间建立物理联系,用户可方便地访问这些完全可靠的货品信息。并通过RFID高效的数据采集,可以及时的将仓储物流信息反馈到生产加工,指导生产[6]。

5. 消费管理

在食品进入最终端销售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分析,采用现有的成熟的条码技术。

6. 检疫监控系统

不仅在种植养殖、生产加工过程进行检验检疫,基于RFID的检疫监控系统还在道口实施使用,并将监控链延伸到超市,监控对象覆盖各类食品。

7. 基础信息服务系统

本系统为统一的资源发布、食品安全数据信息共享服务网,提供全方位的食品安全数据信息共享与服务。主要为各环节的信息查询、食品安全监测分析、事件预防等,并可部署到消费终端如超市。通过最终产品的电子质量安全码扫描,可以查询到所购食品的各供应环节信息,也可以向上层层进行追溯,最终确定问题所在,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问题产品的召回。

五、系统优势

1. 利用RFID的优势特性达到对食品的安全与追溯的管理,相比记录档案追溯方式更加高效、实时、便捷。

2. 在食品供应链中提供完全透明的管理能力,保障食品安全全程可视化控制、监控与追溯,并可对问题食品召回。

3.可以全面监控种植养殖源头污染、生产加工过程的添加剂以及有害物质、流通环节中的安全隐患。

4. 可以对有可能出现的食品安全隐患进行有效评估和科学预警提供依据。

5. 数据能够通过网络实现实时、准确报送,便于快速高效做更深层次的分析研究。

6. 通过网络,消费者可查询所购买食品的完整追踪信息。

六、适用领域

本系统可广泛应用于农、林、渔、牧、副各类食品的安全追溯管理,适用粮油食品、

畜禽食品、果蔬食品、水产食品、调味品、乳制品、方便食品、婴幼儿食品、食品添加剂、饮料、化妆品、保健食品等等。

摘要:通过本系统的建设,不仅可以追溯养殖与加工业的疫病与污染问题,还可以追溯养殖过程中滥用药、加工过程中超范围超限量使用添加剂,改变以往对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只侧重于生产后的控制,而忽视生产中预防控制现象,完善食品加工技术规程、卫生规范以及生产中认证的标准,带动行业的整体进步,全面提升我国食品行业的水平。

关键词:物联网,RFID,食品安全,追溯

参考文献

[1]许伯年.特殊供应链一冷链的最新发展[J]、港口装卸,2004.5

[2]仪秀琴.付洪垒,刘桂华.我国农村物流发展前景分析[J]、农村经济2004.4

[3]徐庆磊,新世纪之初中国食品冷冻、冷藏的发展趋势[J].制冷2000.4

[4]方昕.中国食品冷链的现状与思考[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4.11

[5]王新宇.果蔬冷链过程的相关技术细节探讨[J].铁道货运,2005.3

绿色食品方面 篇8

儿童食用保健品增强免疫力的原因

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免疫系统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微量元素作为营养补充, 一般可从食物中摄取, 但食物中微量元素较为分散, 儿童在食用某种食品时, 无法获取所有的所需营养。儿童生长发育需大量的营养供给, 而很多儿童不爱吃饭, 挑食现象十分普遍, 因此仅通过食物中的微量元素难以使免疫系统发展完好。微量元素在儿童身体中的含量极低, 却与儿童的生长发育紧密联系, 儿童若缺少微量元素, 易引发多种身体疾病。因此适当地给予儿童一些微量元素含量较高的保健品补充, 有利于加快儿童免疫系统的完善。

保健食品中含有的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有一定的生理功能, 是人类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物质。若儿童生长发育中体内微量元素不足或缺乏某种元素, 会对儿童的发育造成影响。各种微量元素在儿童的生长发育中缺一不可, 锌虽只有人体重量的百万分之三十三, 但儿童若是缺锌, 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大, 也影响儿童免疫力的完善。为改善儿童体内微量元素不足的情况, 很多保健食品加入微量元素, 有利于免疫力系统生长发育。这些保健食品将微量元素融为一体, 将其转化为可食用的食品, 儿童通过食用保健食品, 获得体内所需的微量元素。保健食品中的微量元素较多, 有效提高儿童免疫力, 同时有利于儿童的成长和发育。

有利于增强儿童免疫力的保健食品

目前我国的保健食品有很多类型, 主要分为咀嚼、胶囊和冲粉性, 保健食品的产品有很多, 但真正对增强儿童免疫力有作用的保健食品较少。常见的保健食品主要是补充儿童体内的维生素和钙、铁、锌等物质, 也有一些是补充氨基酸和促进免疫系统生长发育。知名品牌江中复合氨基酸蛋白质粉, 其主要是通过补充儿童体内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和维生素A、E、C, 协调儿童体内代谢正常的进行, 并在儿童体内构成一个“保安部队”阻止病菌入侵儿童体内, 以达到提高儿童免疫力的目的。黄金搭档维生素咀嚼片、安利蛋白粉、锌硒包片等保健食品, 对维持儿童体内细胞的正常功能和新陈代谢十分有用, 其可合成抗体的成分来提高儿童免疫力, 阻挡儿童受到外来病菌的侵害。

保健食品对增强儿童免疫力的有利作用

促进儿童智力发育和成长发育

儿童的健康发育成长是社会较为关注的重点, 然而很多儿童由于比较娇惯, 不按时吃饭, 甚至有些儿童以零食作为主要食物, 这些零食中很多是没有营养并危害儿童成长的, 儿童长期食用此种食品, 不但会摄入营养不足, 也会对生长发育造成影响。儿童成长中, 若是体内缺乏维生素和蛋白质, 身体发育会受到阻碍, 身体也会变得矮小, 且智力发育较为迟缓, 身体免疫力下降。因此儿童食用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铁锌铜的保健食品, 不仅可增强儿童的体质, 促进儿童身体和智力的发育, 也能加强儿童的免疫力。

补充儿童免疫系统生长所需营养

保健食品中含有的微量元素较多, 必需的微量元素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儿童免疫系统发育需要大量的铁和锌, 这主要是因为铁和锌是构成人体免疫物质的主要成分, 保健食品中含有的铁和锌, 能为儿童及时的补充所需铁和锌, 满足免疫系统发展的需求。

结语

绿色食品方面 篇9

关键词:食品,安全,技术支撑,保障体系

食品安全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既广泛又深入的科学技术问题。而提升食品安全水平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我国在加入WTO后, 应对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 与国际对接的关键也在于食品安全[1]。我国正处于食品安全风险高发期和矛盾凸显期, 研究如何发挥食品安全技术支撑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的作用, 这对有效提升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标准不统一, 监管常常陷入尴尬境地

当前, 我国食品标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之间存在着交叉、矛盾或重复, 重要标准短缺, 标准的前期研究薄弱, 其次, 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和发达国家及国际组织接轨程度不够, 从而导致标准的可信度在国际上不高。由于制标工作缺乏有效的统一协调机制, 现有的食品安全标准在实施中暴露出不少相互矛盾的问题[2,3]。

1.2 检验检测机构、设施、运行机制等有待完善

我国各地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基本框架虽已初步形成[4], 但在检测机构上, 分布在卫生、农业、质检等政府职能部门的检测机构各自为政, 没有统一的建设规划, 其设备、人力和财力资源不能共享, 导致重复建设、重复检测和检测真空现象严重。在检测标准上,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标准还不完善, 质检、卫生、农业等政府职能部门依照本部门的规定检测, 检测结果在不同部门之间难以互认, 在导致重复检测的同时也影响了政府职能部门监管的权威。而且还严重制约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的建设。间接影响食品安全现状评估的客观性、公正性和准确性。此外, 我国食品污染检测项目少、操作复杂、灵敏度低, , 由于缺少法律支撑, 现场快速检测结果无法作为监管者的执法依据, 一定程度上限制、并影响了现场快速检测设备优势的发挥。

1.3 溯源技术能力有限

目前, 我国的食品安全的可追溯体系处于初创阶段, 特别是生产者经营规模小、分散、组织化程度低, 很难实现对供应链内每一个节点的完全监控。由于我国尚未建立统一的食品产品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和电子标识技术管理要求, 全国范围内开展系统的食品污染物监测工作时间短, 缺乏必要的基础数据, 给食品的溯源工作及食源性疾病的病因的溯源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1.4 控制技术的应用缺乏广泛性和连续性

“良好兽医规范 (GVP) ”、“良好生产规范 (GMP) ”、“良好卫生规范 (GHP) ”和“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 (HACCP) ”等先进的食品安全控制技术, 将对整个食品供应链上食品企业素质和产品安全质量的提高十分有效, 这也是世界发达国家通用的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举措之一[5]。目前, 我国实施HACCP制度的企业数量较少, 缺乏适合于国情、按行业区分的HACCP制度, 也缺少覆盖各行业的HACCP指导原则和评价准则[6]。在实施“良好农业规范 (GAP) ”GAP和GMP的源头治理方面, 有关食品生产基地科学数据尚不充分, 需要开展大量的基础研究。

1.5 危险性评估起步较晚

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技术措施与国际水平不一致的原因之一, 就是没有广泛地应用危险性评估技术, 特别是对化学性和生物性危害的暴露评估和定量危险性评估, 如不能采用科学的危险性评估技术对来源于国内外的食品进行安全评价及制定相应的食品准入标准, 就很难取得国内外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认同。我国尚缺乏定点主动监测网络, 还没有起步开展食品中致病菌的定量危险性评价工作[7]。同时, 食品安全监测与评估对规范食品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作用也未充分有效发挥。

1.6 安全性评价进展缓慢

长期以来, 我国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是以对不安全食品的立法、清除市场上的不安全食品和负责部门认可项目的实施作为基础的[8]。这些传统的做法由于缺乏预防性手段, 故对食品安全现存及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不能做出及时而迅速的控制。受人力资源、经费支持、技术能力以及信息沟通机制等方面的限制, 对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测和评估工作与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1.7 预警技术有待突破

预警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水平和能力。 目前, 我国食品安全预警研究及工作已经启动, 需要大量的信息和技术支持, 特别是在建立针对主要食品贸易对象国有关食品法规政策的跟踪预警系统方面, 长期以来, 由于缺乏相应的预警与防范措施, 食品出口企业对于贸易对象国食品法规政策的调整往往准备不足, 措手不及, 因而非常被动。

1.8 应急处理体系的构建任重道远

我国在对食品的安全监管中尚未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制度。从现实来看, 一旦发生了食品安全事故, 往往是各监管部门事后仓促应对, 临时制定方案, 采取针对性控制措施。这种事后的应急处理方式已经不能及时控制原因日趋复杂的食品安全事故, 也不能满足公众对政府高效处理此等事故的期望, 而且可能发生部门之间的互相推诿以及信息沟通的迟缓与不力。

2 思考及建议

2.1 与国际标准接轨, 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我国1986年就已正式成为CAC (食品法典委员会) 成员国, 但对食品法典的研究、评估与应用工作开展得并不十分理想。CAC标准都是以科学为基础制定出来的, 如能在当前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中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食品标准, 在WTO框架下利用SPS和TBT协定的原则对我国标准进行修改和完善, 通过参照遵循这些标准, 将国内食品标准尽快与CAC标准接轨, 既可避免重复性工作, 又可节省大量财力。

2.2 整合现有的检验检测资源, 发挥综合效能

逐步面向社会, 实现现有检测资源、检测信息共享。食品检测计划的整合, 不仅可以有效避免重复建设、重复检测和检测真空的问题, 使有限的检测经费发挥最大的作用。而且, 由各级政府负责辖区内食品检测综合协调工作, 统一安排检测计划, 统筹预算检测经费, 并督促检测计划的落实, 可提高财政经费的使用效益, 解决职能部门的检测经费不到位, 以及部门挪用检测经费的问题。同时, 检测经费整合也是检测计划整合、检测信息整合的根本保证。而检测信息整合可以解决省、市、县之间、部门之间检测数据各自所有, 导致检测信息利用率低, 有限的财政检测经费未能发挥最大效能的问题。并且, 由此基础上建立的“食品安全检测数据库”和“食品安全信息网”, 为职能部门和检测机构提供快捷、及时、全面的检测数据查询, 实现辖区内乃至全国范围内的食品安全检测信息共享目标。

2.3 推行HACCP模式, 扩大全过程监管控制技术的应用

国际经验表明, 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 建立从源头治理到最终消费的监控体系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十分重要, 且已经成为食品消费与国际食品贸易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因此, 应将食品生产经营者加强自身管理作为核心, 大力推行目前CAC、ISO (国际标准化组织) 等已经开始使用的食品安全法规、标准、技术规范、指南和准则, 加快在标准体系上与国际接轨;其次, 在整个食品产业 (从农田到餐桌) 推行HACCP, ISO9000, ISO14000 ISO22000等认证认可工作, 从食品安全的全程监控着眼, 把标准和规程落实到食品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

2.4 建立各环节可追溯测量方式, 强化溯源能力建设

实施食品的可追溯体系, 将有效地监控该食品从材料、到加工、到运输、到销售各环节中出现的不安全因素。我国应尽快建立食品生产和食品供应链中可追溯测量方式, 完善以产品电子标识和细菌分子分型电子网络为技术核心的溯源能力建设。对已具有条件实施电子条码监管的食品进行入网监管, 远期对食用农产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等全部入网监管, 达到各类食品都能实时网上追踪查询, 快捷获知食品的产地、厂家、生产加工日期、销售物流路径、质量状况等信息, 为有效实施电子监管和处置食品安全事故提供网络支持。

2.5 采用国际通行的认可方法, 加速安全性评价标准和体系建设

食品安全性评价在食品安全性研究、监控和管理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应加强对与食品有关的化学、微生物及新的食品相关技术等危险因素的研究, 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评价体系, 及时而适宜地对食品安全事件开展危险性评价工作。同时, 注意在全国范围内搜集食源性疾病和食品中有毒化学物质、致病菌污染的数据资料, 及时、迅速地获取来自其他国家的危险性评价资料, 并就食源性疾病、食品中有毒化学物质和致病菌的污染以及微生物学危险性评价技术及数据加强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有效交流与合作。

2.6 完善危险性评估技术, 为制定合理的政策法规提供基础

危险性评估是WTO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 (CAC) 强调的用于制定食品安全技术措施包括法律、法规和标准及进出口食品的监督管理措施的必要技术手段[9]。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 科学评判人群对各类食品有毒有害物质的暴露量和致病风险, 从而正确引导消费者, 减轻恐慌, 维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2.7 搭建食品安全监测与预警信息平台, 解决最紧迫、最严重的问题

通过对大量食品安全检测数据的深度挖掘, 整合分散监管信息和检测数据资源, 实时掌握食品安全状态, 发现和聚焦存在的主要问题, 分析和预测其变化趋势, 实现对食品安全的早期监测、预警、快速反应[10], 有效避免大规模食品安全事件的爆发。由于我国目前食品安全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比较分散, 有的发布并不够及时, 因此, 有必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平台。该平台发布的信息一方面应该包括面向企业的进出口食品安全预警信息, 以便于企业及时调整生产, 积极应对;另一方面应该发布面向消费者的国内产品的安全信息, 以便于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

2.8 完善应急处理机制, 推动向“主动预防”模式转变

食品安全方面的应急管理过程由事故发生前、发生中和发生后三阶段组成, 在每一个阶段, 都需要建立相应的应急管理机制。应急管理机制的建立应当围绕应急信息收集、应急预防准备、应急演习、损害控制处理以及事后恢复五个主要环节进行。因此, 需要建立应急计划系统、应急训练系统、应急感应系统、应急指挥中心 (包括决策者与智囊、应急处理小组和应急处理专家) 、应急监测系统和应急资源管理系统。事故发生前的管理活动要努力将事故化解在爆发前。事故发生中的管理活动要注意将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事故发生后的管理活动重在恢复原状, 汲取教训。建议在各地现有的应急预案的基础上, 逐步总结国内外相关经验, 在国家层面上形成较为完善的、系统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 在全国统一执行。

2.9 成立专家咨询机构, 充分发挥其助手和智囊团作用

充分发挥专家作为政府部门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能的助手和智囊团作用, 积极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出谋划策, 提出建议。通过多渠道、多部门联合组织, 邀请来自海内外的专家顾问就当时辖区内社会关注的或发生的重大的食品安全问题 (事件) 进行咨询, 制定针对性的应急控制措施等。

参考文献

[1]申茂向.加强科学技术研究保障我国食品安全[J].中国卫生法制, 2002;10 (1) :18.

[2]钱玲玲, 霍增辉, 盛敏等.中国食品安全标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企业技术开发, 2006;25 (5) :20.

[3]周艳琼.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存在的问题及标准化工作新进展[J].杭州食品科技, 2006 (2) :9.

[4]蒋士强.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和检测技术的现状[J].分析仪器, 2008;3:2.

[5]肖建国, 于丽萍, 陈向前, 等.HACCP的特点、应用于展望[J].中国动物检疫, 2004;21 (7) :24.

[6]蒋宗永, 陈琴苓, 刘炜, 等.中国食品安全认证现状与发展深思.科技管理, 2004;1:8.

[7]杨天和, 褚保金.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的预警技术与危险性评估技术研究[J].食品科学, 2005;26 (4) :261

[8]张晓涛孙长学.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食品安全监管主体角度的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 2008; (1) :31

[9]刘弘.食品安全危险性分析的原理及应用[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02;14 (3) :147.

绿色食品方面 篇10

1 节水

我国作为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发展中国家,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水资源短缺的已经影响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 在一些严重缺水的地区, 水资源的严重短缺甚至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因此节水是我们需要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同时节水工作也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作为城市用水的大户, 建筑生活用水约占整个城市总用水量的60%以上, 如何解决建筑用水的节水问题是推进节水工作的首要问题。

建筑的节水是一个复杂和系统工程, 首先我们应考虑制定与之配套的节水法律法规、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强日常用水的管理, 其次我们还应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 提高对建筑中各个用水点的控制, 从而将节水工作真正的落实到位。在诸多影响因素中我们首先应该优化供水系统的设计:从建筑节能的角度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市政管网的供水压力进行供水, 这样的设计是我们既可以节能, 同时可以做到节水, 也避免了水源的二次污染;合理的进行系统分区, 避免系统的分区不合理造成的系统超压出流, 系统的超压出流造成了不被人们注意的隐形的水资源浪费。其次采用较为先进的供水设备, 避免水资源的二次污染事故的发生, 在城市二次供水系统中, 水资源二次污染是时常发生的事件, 此类事故的发生使得我们居民生活受到较大影响, 成为城市供水系统中一个较大的隐患, 目前很多城市已经采取了一些管理措施, 如制定地方标准、统一施工单位、统一运行管理等, 从源头上降低了此类事故的发生, 为建筑节水朝着有序化的道路迈进了一步;同时在设计中我们应当选用新型优质管材及其附件, 进一步避免水资源在输送的过程造成的浪费。从我们现行的给排水设计规范中, 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我国城市管网漏损率约在10%左右。这一标准远远高于日本的城市管网3.3%漏失率;此项差异每年将给我们的国民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有效地提高我们对管网漏失率的控制, 我们应当加大新型管材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从而有效降低我们城市的管网漏失率;在建筑内部我们应当更多的采用新型节水型器具, 让这些器具在满足我们日常生活用水的情况下, 消耗更少的城市水资源;最后我们应该以经济杠杆作为调节手段, 利用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用水标准分别设置水表, 并且按照不同标准进行收费, 将各方的经济利益与我们建筑节水的目的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进而提高全部用水户的节水积极性, 实现我们建筑节水的根本目的。

2 可再生能源利用

长久以来, 能源一直是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作为一个能源相对贫乏的发展中国家, 能源供给问题一直关系到我们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这些年相继出现的“电煤紧缺”、“拉闸限电”等问题, 进一步凸显了我们能源紧缺的问题。我们现有的主要能源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石化能源。随着开发量的增加, 这些不可再生的能源储量在急剧减少, 因而降低建筑能耗和寻求新能源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新能源的开发一直以来是发达国家占有主导地位,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政府逐渐加大了对新能源开发的扶植力度, 一批新能源开发企业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 在多年的研发和探索中国内的企业在太阳能和地热能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在此前提下, 国家提出了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的政策方针, 进一步将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与发展。因而太阳能、地热能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太阳能在建筑中的利用可以分为多种方式, 主要包括太阳能的光热形式和太阳能的光电形式;这两种形式是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两种形式;在给排水专业的设计工作中, 主要利用太阳能的光热形式, 同时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纬40以北的区域, 平均日照时间较长, 适合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广泛应用;我们可以根据所设计的项目有针对性的对热水系统的形式加以考虑;《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强制项规定可再生能源使用量占建筑总能耗的比例大于5%, 优选项要求大于10%。现在我们设计的项目高层占的绝大多数, 我们可以将太阳能与建筑立面相结合, 利用集中供应和分户供应相结合的太阳能热水系统来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集中供应与分户供应相结合的方式很好的发挥两种形式的优点, 一方面避免了建筑物互相遮挡对太阳能集热板面积造成的损失, 另一方面使太阳能集热板的日照时间大于4小时, 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进而提高我们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3 非传统水源利用

从我们现行的给排水设计规范, 我们可以了解到城市污水量约等于城市供水量的90%, 在这90%的污水中水中只含有约0.1%的污染物, 因此城市污水是一个较为稳定的再生水水源。现阶段在我国大多是城市中, 城市自来水都被用作冲厕、绿化、冲洗等用水, 这样的用水方式, 不仅造成了水资源的大量浪费, 而且给上下游的水处理单位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因此加快再生水应用成为我们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的一个良好途径;我们可以根据项目所处的区域进行综合考虑, 如果有城市再生水管网我们可以利用城市再生水, 作为我们的第二水源, 解决我们室内冲厕, 室外绿化浇灌和道路冲洗的问题, 如果所建项目周边没有再生水管网, 我们可以考虑在小区内自建再生水处理设施, 利用小区的优质杂排水作为水源, 经过处理后, 将再生水用于我们的日常的冲厕和浇洒, 以提高我们对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雨水也是再生水的优质水源, 经过处理后的雨水也可以作为再生水用于冲厕、绿化和景观用水以及其他适应再生水水质标准的用水途径。由于我国南北差异较大, 年降雨量分布不均, 如何有效的进行雨水收集成为进行雨水处理遇到最大的问题。目前, 我们多采用建立雨水调节池的方式对建筑区域内的地面和墙面雨水进行收集, 经过调节池收集后, 再经过再生水处理设备处理后, 应用的我的的日常生活中;同时世界上也有许多国家, 如德国, 日本等在一些城市的建筑物上设计了收集雨水的设施, 将收集到的雨水用于消防、小区绿化、洗车、厕所冲洗和冷却水补给等, 也可以经深度处理后供居民饮用。

除已经叙述的再生水作为非传统水源外, 我们还应当加大循环用水、重复用水的范围, 进而降低补充水量进一步有效的提高水资源的利用;在我国现行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强制项与优选项对于非传统水源利用率都有明确要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强制项要求住宅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于10%, 优选项要求不低于30%。在整个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 通常以年用水量做为考核标准, 因此应根据不同地域和不同项目进行合理确定各用水项目用水, 频率、用水量、使用周期等。例如南方降水较为充沛的区域, 应合理考虑道路冲洗的次数;干旱地区绿化、冲洗等水量均须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确定浇洒次数;北方寒冷地区, 冬季一般不考虑室外绿化、景观水量等等。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世界各国对“绿色建筑”的关注程度正日益增加。“绿色建筑”已成为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将在未来占据建筑行业的主导地位。给排水在“绿色建筑”设计中潜能很大, 我们可以在满足用户用水要求的情况下, 从节水、可再生能源利用和非传统水源利用等方面优化我们设计, 使我们设计的项目更加具有可持续性, 更加符合时代潮流;同时每一个给排水设计人都必须充分认识到降低建筑能耗, 合理利用水资源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摘要:节水、可再生能源利用与非传统水源的利用是绿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绿色建筑”与给排水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绿色建筑,节水,可再生能源利用,非传统水源利用

参考文献

[1]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9.

[2]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给排水, 2009.

[3]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S].

上一篇:债务重组分析下一篇:初中学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