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频超声

2024-07-30

超高频超声(精选十篇)

超高频超声 篇1

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为全身血液循环提供动力。它是一个自主节律运动器官,其运动是由窦房结起搏,经纤维束传导的顺序性收缩和舒张过程。正常成年人的心脏平均每分钟跳动约75次,相当于约0.8秒完成一次收缩和舒张运动。对心脏的运动过程进行成像,便于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并且对临床上心脏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1]。超声心动图由于其无损、便携、 价格低廉的特点是临床上诊断心脏疾病的一种常规手段。目前,传统二维超声心动图的帧频在25~40Hz,可以对心脏的结构信息和室壁的周期性运动进行实时成像评估。 然而,这一帧频却无法捕捉心动周期中一些比较重要,可能具有诊断意义的瞬时时相,比如等容收缩和等容舒张时相。

近年来,超高速超声成像成为研究热点[2,3], 有很多研究旨在尽可能提高超声成像帧频,为更细致的心脏功能成像提供可能。提高超声成像帧频的关键在于减低每帧发射次数,可用方法有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Retrospective ECG gating), 平面波/ 球面波成像(Plane wave/diverging wave imaging),以及并行发射、并行接收波束合成 (Multi-line transmit/acquisition, MLT/MLA) 等。本文将对以上几种高帧频成像方法的原理进行阐述, 并对其目前研究现状及潜在临床应用价值和局限性进行讨论。

1.超高速心脏成像方法

超声成像基于声脉冲回波响应原理,向组织内发射一个超声脉冲,由于组织内声阻抗的不同, 超声波在组织中传播会产生回波信号,对其进行采集并作适当处理可用于成像。传统心脏超声成像采用聚焦波束(见图1A),对目标区域( 一般为扇形) 进行线扫描式成像。对90°张角的扇形区域,一般需要180次线扫描。 组织内声速一般为1540m/s,心脏成像,深度一般为15cm,获得一幅图像的时间约为36ms,即帧频为28Hz。由于组织中的声速固定,并且心脏的位置基本不变, 所以提高帧频的唯一办法就是减少生成一帧图像所需发射的扫描超声脉冲次数。然而,对于一个固定的成像视野来说,减少发射超声波的次数, 一般都会降低其图像的空间分辨率。 因此超声心脏成像中,如何在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之间做一个权衡一直是难题,也是领域内的研究热点。

1.1并行接收波束合成(Multi-Line Acquisition, MLA)

为了提高帧频而不牺牲线密度和成像视野, 目前大多数医用超声系统采用的是并行接收波束合成技术[4]。在这个方法中,每一次发射可以同时合成多条相邻的扫描线。例如,一个4MLA系统中,一次发射可以同时合成4条线,将帧频提高4倍。然而为了实现并行接收,发射波束需要拓宽以覆盖每次合成的区域,即需要发射宽波束。 波束的拓宽可以通过减少发射所使用的阵元数来实现,即欠聚焦波束(见图1.B)。发射时使用的阵元越少,其波束就越宽,但也会降低发射能力, 从而降低图像的信噪比。此外,波束变宽会引起横向分辨率的降低。一般采用欠聚焦发射波束时, 每次发射一般最多合成4条扫描线。

1.2回顾性心电门控(Retrospective ECG Gating)

此外,想要提高帧频同时不牺牲空间分辨率和成像视野,也可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5,6]。 在此成像方法中,一个大的扇形成像区域首先被分成众多子扇形,分别扫描每个子扇形区域,同时采集心电信号作为后期子区域对齐拼接的时相记录标志。由于每个子区域成像视野非常小,故此可以实现一个很高的帧频,而成整幅图像的帧频就等于每个子区域成像时的帧频。该方法存在的问题是如果不同心动周期的心电信号变化不规律,则不能够依赖心电门控来重建。所以,其在临床上无法应用于房颤病人的诊断成像。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当心电信号不规律的时候,也可以选择用运动匹配的方法来拼成一幅图像[7]。

1.3平面波/ 球面波成像(Plane/Spherical Wave Imaging)

为了避免门控采集时间过长,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是通过发射非聚集的平面波或者球面波(图1.C和D)来提高帧频[8]。非聚集波束可以覆盖较大的成像区域,因此一次发射可以并行合成较多数目的扫描线,从而大幅度提高帧频。此外,非聚集波束一般采用全孔径发射,相比欠聚焦波束其发射能量更高,穿透性更好。采用非聚集波束,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和对比度较差,一般需要采用空间相干复合成像[9],即对同一成像区域,采用平面波或球面波在不同方向予以成像,并将各自发射重建的图像进行简单的叠加平均(图2)。由于复合成像方法需要更多的发射次数,因而会降低有效帧频增益。实际中,需要根据不同的应用情况在帧频和图像质量之间做以权衡。需要指出的是,相干叠加的多个平面波/ 球面波是依次发射,对运动物体成像是有时相偏差,因此叠加平均也会带来相应的运动伪影。此外,球面波发射相比聚焦波束来说声压低,不利于产生谐波,则不能应用于谐波成像。

1.4并行发射波束合成(Multi-Line Transmit,MLT)

尽管该技术二十多年前就被提出[10,11],但并行发射波束间的串扰抑制一直是个难题。直到最近,相关研究组才证明合理设置并行发射波束间的夹角,并采用发射和接收变迹可有效抑制并行发射中串扰引起的伪像,在获得高帧频同时,确保与传统成像近似的高图像质量[12,13]。与所有之前提到的方法不同,并行发射采用聚焦波束(图1.E),不会影响空间分辨率。此方法可与MLA技术结合起来,从而获得更高帧频[13]。但需要注意的是,并行发射波束合成在近场区由于声波波束的多重叠加,可能会引起生物热效应而损伤组织 ;适当调整并行发射波束间的相位或者延时, 可实现这种情况[14]。

2.超高速心脏成像应用

2.1 B模式成像(B-mode Imaging)

前面提及的所有方法均可用于心脏的B模式成像。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90度区域,成像帧频可达到500Hz[5]。平面波/ 球面波发射相干叠加成像的帧频可达到1000~2500Hz[15]。这些高帧频成像方法都已得到了在体实验验证。然而,考虑到帧频和图像质量之间的内在矛盾,高帧频B模式成像在临床上的应用还比较局限。究竟能从超高速心脏超声成像中得到什么样的有价值的信息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考证。

2.2心肌运动与形变成像(Myocardial Motion and Deformation Imaging)

高帧频成像的一个潜在优势是可为基于心肌运动和形变分析的心肌功能定量评估提供更为细致的、精准的信息[16]。采用传统的聚焦成像模式,基于组织多普勒技术或散斑追踪技术可以对心肌运动与形变信息进行粗略的定量化评估,但却无法捕捉到一些具有潜在诊断价值的瞬时事件/ 时相,高帧频成像则为弥补这一不足提供了可能性。比如,非复合平面波成像已被证明可用于心肌运动成像[9,17]。尽管采用非复合式成像,图像质量较差,然而鉴于心脏功能成像中,对高帧频的需求往往优先于图像质量,因此心脏功能成像中,采用非复合式平面波成像实现高帧频可能更为重要。同样,球面波也可以用来对心肌运动进行成像,并获取高时间分辨率的心肌运动信息[15]。尽管这些超高速的心肌运动/ 变形成像所带来的附加应用价值仍然需要在动物和临床实验中加以验证,但毋容置疑的是,其将使传统心脏超声诊断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2.3心肌粘弹性成像(Imaging Viscoelastic Proper- ties of the Myocardium)

高帧频成像也能提供心肌力学信息,如(局部)硬度和粘弹性等。剪切波方向垂直于超声波束传播方向,传播速度远远低于超声波速,因此可用超声波进行捕捉。但是由于其在组织中衰减很快,存在时间短,需要较高的帧频才可捕获成像。剪切波速度于心肌的粘弹性直接相关,因此剪切波成像可以用来评估心肌的力学特性。

最初,Kanai研究组通过稀疏二维采样的方法实现了高帧频成像,定性捕捉到了由于主动脉瓣关闭所引发的室间隔上的剪切波传播,并由此得到心肌的粘弹性等信息。后来,Pernot等人采用线阵探头,观察到了离体老鼠心脏中的剪切波传播,并对其整个心动周期中的心肌弹性变化进行了研究,证实收缩末期的心肌弹性是和心脏收缩功能紧密相关的[18~20]。晚些时候,同一个研究组也实现了在体开胸羊心脏的剪切波成像,并证明高帧频剪切波可用于心肌纤维走向信息的估计[21]。目前,剪切波成像主要局限在线阵探头与开胸的动物试验中。直到最近,相关研究组证明了相控阵下剪切波成像的可能性[22],并分别对人和动物进行了在体闭胸实验。需要指出的是,剪切波成像仍然存在较多技术上的挑战,如产生剪切波一般需要足够的声辐射力,并且力的方向要垂直于心肌壁,鉴于心脏在不停的收缩和舒张,这在临床经胸的心脏成像中是比较难以实现的。但总的来说,心脏剪切波成像仍有可能在未来临床心脏诊断中获得一席之地。

2.4心肌灌注成像(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

提高帧频高可以增加探测低血流量的灵敏度,使得用超高速多普勒技术研究心肌内血流运动成为可能[23~25]。目前大多数研究均是应用线阵探头在下开胸动物中进行的,对心肌梗死导致的血流异常变化进行探索。

心肌灌注成像的另一种模式是使用微泡的心肌造影成像。相关研究组证明,用超高速复合平面波成像可以在脉管系统中监控微泡的聚集,且与传统成像相比图像质量基本一样,但对比度更高[26]。

2.5多普勒血流成像(Blood-pool Doppler Imaging)

临床上彩色血流成像和脉冲多普勒成像分别提供血流显像的空间和定量信息。超高速心腔内血流成像仍然基于多普勒原理,但能够基于一次发射的数据同时得到B模式图像和血流显像,并且克服传统血流成像的局限,获取整个二维采样平面内任意点的定量的血流速度信息和频谱信息, 为更为复杂的腔内血流动力学诊断提供基础。

相关研究实现了利用球面波成像,无造影剂的左心室内血流周期性显像[23],帧频能够达到2400Hz。然而,此研究中只利用了两个球面波相干叠加,图像的分辨率大大降低。

2.6心脏机械起搏成像(Mechanical Activation Mapping)

心脏运动是始于窦房结的电激励,经由纤维束传导该电信号并引起心肌收缩和舒张的过程。 假设从心肌产生电信号到引起心肌收缩(即心电机械耦合过程)的时间在心脏不同位置中是恒定的,则可通过追踪心肌运动反推出心电起搏传导的过程,对研究电传导紊乱等疾病就有重要意义。 有研究表明,心脏电信息传导过程时间一般小于2ms,因此想要捕捉到这一瞬时事件,需要至少500Hz的高帧频。 最初,高帧频心肌机械起搏成像是通过减少线密度的方法来实现的[27,28],后来发展出了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7,29, 30]。直到平面波和球面波成像被提出后,才真正实现了用高帧频追踪单个心动周期内的机械起搏过程[31,32]。

3.潜在临床价值和局限性

临床上,高时间分辨率成像应用于心脏成像诊断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心动周期中有非常多的瞬时过程,例如等容收缩与舒张,需要高帧频才可成像。超高速心脏超声成像可用于胎儿超声成像。虽然彩色组织多普勒成像能够获得胎儿心室壁的速度与应变,但是胎儿的心跳较快,需要更高的时间分辨率来获取更细致的信息[33]。目前临床上基于模板匹配追踪可以实现心肌速度和应变的测量,并且也证实了这些参数在诊断新生胎儿发育正常与否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意义[34,35],结合超高速成像,相信能够获得更有价值的信息。

超高速心脏超声成像,能够实现心肌力学、 心脏电传导和心腔内血流的融合显像,能够比较全面、系统的探究心肌动力学、血流动力学,以及心脏电起搏和机械起搏之间的耦合关系,由此更好地探索心脏疾病的发病机理并提供新的诊断信息。超高速心脏成像应用于心肌灌注成像的优势在于能够增加多普勒系统探测的灵敏度,在微泡造影成像中增加对造影剂浓度的灵敏性,从而避免较高的造影剂注射以及由此引起的伪影。

等容收缩期加速度和隔闪分别作为心肌收缩功能异常和房颤病人的再同步治疗效果评价指标, 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36,37],超高速成像使这些信息的获得更为可靠。

剪切波成像能够获得心肌粘弹性信息,临床上适用于心力衰竭和心肌炎的病人诊断中。此外, 剪切波成像还能对心肌的纤维走向进行估计,以此探究心肌功能变化与心肌纤维走向的关系。

现阶段,虽然高帧频成像方法多集中在二维超声成像中,这些方法可以很直接地拓展到三维方向上,从而大大提高三维成像的时间分辨率。

尽管超高速成像有着很多的优势与益处,但其主要缺点就是在实现高帧频的同时会降低空间分辨率,尤其是横向分辨率,对图像的信噪比也有影响。同时,随着超高速超声成像的发展和应用,临床上要考虑的问题是超高速采集带来的大数据量的处理问题,包括数据接收、转换和重建等,这对硬件的提升以及软件的算法加速是个考验。临床应用中,便携性与实时性也是要考虑的重要方面,上述的超高速成像则是对这两个方面的挑战。

4.结论

超高速心脏成像是超声心动图发展的一个飞跃,可能会给临床诊断带来益处。考虑到技术进步可以慢慢弥补其缺陷,因此在未来的临床诊断中,超高速超声成像可能会成为诊断工具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也会有助于新信息获取以及为心脏动力学特性的理解提供新的思路。

摘要:超高速(即超高帧频)心脏超声成像是近年来医学超声成像领域的研究热点。超高速成像可捕捉心动周期中的瞬时时相和事件,并可为心脏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目前,能够实现高帧频超声成像的方法主要有回顾性心电门控、平面波成像、球面波成像及并行发射波束合成等。然而,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会对图像质量(包括图像分辨率与对比度)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成像目的(如心脏结构成像或功能成像),适当选择成像方法。本文旨在综述以上各种高帧频成像方法的原理及其在心脏成像方面的相关研究应用,并简要论述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潜在价值。

超高频超声 篇2

摘要:目的 分析探究高频超声诊断浅表组织表皮样囊肿的应用价值。方法 择取于1月~12月在我院接受诊疗的67例浅表组织表皮样囊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诊断的方式分为两组,分别是超声诊断组以及病理证实组。结果 67例浅表组织表皮样囊肿患者其肿块在皮下组织的有63例,在腋下实质内的有4例,这与病理结果没有显著差异,P>0.05。并且高频超声能够对浅表组织表皮样囊肿的边界、形态、大小、血流情况以及肿块内部的回声与后方回声等做出清晰的显示。结论 高频超声诊断浅表组织表皮样囊肿的临床应用价值高。

高频超声对小儿隐睾的定位价值 篇3

【关键词】高频超声;小儿隐睾;解剖定位

隐睾是男性先天性发育性疾病,是小儿最常见的男性生殖系统疾病之一,隐睾患者的睾丸位置多变,临床诊断较为困难[1]。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已较普遍地作为临床首选方法,现对高频超声诊断经手术证实的68例隐睾症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68例,年龄10个月~13岁,平均6.5岁。因出生后单侧或双侧阴囊内未触及睾丸来诊。

1.2 仪器与方法:仪器采用GE公司Lo9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14MHz高频探头。首先要求患儿安静,取平卧位,必要时取站立位,使用高频探头先探查阴囊,确定阴囊内有无睾丸回声,则于空虚的阴囊处上部至腹股沟区、耻骨联合上区、膀胱周围,从内下至外上或外上向内下做一系列纵横切探查,若未能在此区域探查到睾丸回声,则向上延伸,当探测到睾丸时记录部位、大小、形态。

2 结果

68例75个隐睾,超声检出70个,检出率为93%。在腹股沟部探及者50例,例,其中右侧26例,左侧17例,双侧7例,位于阴囊根部的隐睾5例,右侧3例,左侧2例。位于腹腔内的隐睾7例。超声未发现的5例隐睾患儿,经手术证实位于腹膜后2例。睾丸缺如3个。隐睾最大约17 cm×10 cm,最小约6 cm×4 cm,患侧睾丸比健侧小,呈发育不良状。其中腹股沟型隐睾与阴囊根部型相差不大。

3 讨论

隐睾为先天性阴囊内没有睾丸,它包括睾丸下降不全,睾丸异位和睾丸缺如。由于胚胎期睾丸迁移过程障碍,睾丸可终止于从肾下极到腹股沟管的任何位置。隐睾因其发育环境较差,往往比健侧睾丸小,并常伴有发育不全,甚至萎缩。我们结果显示超声对隐睾的检出率为93%,尤其对腹股沟区型及阴囊根部型的隐睾准确性更高。

检查小儿隐睾时,应先注意从腹股沟区探查,重点扫查腹股沟管及其内、外环口附近。若腹股沟区未探及隐睾时,可在阴囊上方或耻骨上区、膀胱周围、腹膜后扫查。由于腹膜后间隙大,位置深,且有肠道气体干扰,此处隐睾常不易探及。[2]

对腹膜后隐睾要注意探查肾下极处。探查这些部位的隐睾时,可适当加压,以推开肠管尽量排除肠气的干扰,有利于发现隐睾。位于腹膜后者常不容易查到。特别是位于腹腔内的隐睾容易漏诊,還要考虑睾丸异位的可能。[3]隐睾会影响生殖细胞繁殖,隐睾位置越高生殖细胞越少。为避免日后影响生育、恶性变以及扭转的可能及精神因素,都应早期诊断、治疗。 未探测到睾丸者,仍不能下“睾丸缺如”的诊断,仍需手术探查。[4] 隐睾在超声检查中须注意与腹股沟肿大淋巴结、输精管盲端膨大腹、股沟疝、精索囊肿等鉴别。肿大淋巴结通常为多个,活动度小,内部回声较低,质地较硬,彩色多普勒显示其内小点状或条状回声;输精管盲端膨大的纵断面呈梭形或圆柱形,可见明显管壁回声;腹股沟疝:腹股沟部见一混合性囊状包块与腹腔相通,可见肠管蠕动;精索囊肿超声显示为无回声区,位置为正常睾丸上方,无血流显示。

超声诊断小儿隐睾方法简单、安全、经济、重复性好,对术前定位很有价值。应作为探查的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1] 高元桂,蔡祖龙.磁共振成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84.

[2] 欧阳健雄.隐睾11例的B超诊断.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4,9(10):60.

[3] 徐秋华,陆林国.浅表器官的超声诊断[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52-153.

超高频超声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患者, 年龄10~70岁, 腹痛病史。采用仪器IU22探头频率4 MHz和12 MHz、飞利浦D11, 探头频率3.5 MHz和12 MHz, 首先用腹部凸阵探头经右下腹多切面常规扫查, 阑尾位置深且多变, 加之肠气干扰, 正常极少显示, 联合应用高频探头探查, 提高阑尾显示率。

1.2 声像图表现

根据超声变形不同, 以下分为三型:I型:右下腹探及盲管样低回声, 横切呈“靶环征”, 探头加压不变形, 阑尾轻度肿胀, 直径多>7 mm, 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临床表现为脐周疼或右下腹压疼。II型:右下腹探及盲管样低回声, 管径明显增粗, 肿胀明显, 且粗细不均, 结构不清晰, 腔内可见积液, 部分管腔内可见粪石, 阑尾周围可见渗出, 多为化脓性阑尾炎;临床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和右下腹压痛、反跳痛, 常有白细胞总数升高。III型:阑尾关闭, 缺血坏死, 盲管样低回声被包裹, 形成混合型包块, 可见较多渗出液, 此类患者多有弥漫性腹膜炎, 表现为右下腹甚至全腹压痛、肌紧张、反跳痛或肠麻痹, 临床可在右下腹扪及压痛性肿块。

2 结果

本次考察100例患者结果对照, 其中90例术前超声诊断为急性阑尾炎, 病理证实为急性阑尾炎;其中3例因包块形成无法手术;15例诊断为坏疽性阑尾炎;10例超声未见异常, 手术后病理诊断为急性阑尾炎。本组诊断正确率为93%, 漏诊率7%。

3 讨论

3.1 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 因阑尾位置多变, 加之肠气干扰, 探查较为困难, 但是随着经验的积累, 只要耐心细致观察, 作者认为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是比较可行可靠的, 随着仪器及诊断技术的提高, 超声准确率迅速提高, 可为临床提供客观依据, 进而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为防止穿孔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尤其是临床诊断有困难时, 可提供阑尾穿孔及包裹情况, 为临床进行选择手术方法提供依据[2]。

作者用高低频超声联合应用诊断该病获得了一些经验, 有如下体会: (1) 在使用超声诊断阑尾炎时, 应注意探查方法, 这对于正确诊断十分重要, 先在右下腹显示回盲部与升结肠, 探头逐渐移动至盲端, 纵切面显示阑尾区, 阑尾一旦因梗阻发炎使其肿胀僵硬, 化脓和坏疽后的继发改变可被超声显示, 其声像图表现主要与炎症的严重程度有关。 (2) 联合应用低频和高频探头, 可弥补低频探头分辨力和高频探头穿透力差的不足, 尽量减少漏诊和误诊, 从而提高诊断率。 (3) 误诊漏诊:本组1例肠梗阻误诊为阑尾炎, 考虑将梗阻远端肠管误认为肿胀阑尾, 未注意肠梗阻征象;3例已经形成包块超声未提示而误行手术;10例超声提示未见异常, 手术诊断为急性阑尾炎。

3.2 鉴别诊断 (1) 右侧宫外孕或黄铜囊肿破裂, 患者为育龄期妇女, 宫外孕者多有停经史, 无转移性右下腹疼, 无回声及混合回声包块以盆腔内为主。穿刺可抽出不凝血。 (2) 胆囊或消化道穿孔, 其声像图主要表现为穿孔部位不规则囊性或囊实性压痛性包块, 而右下腹部无明显包块, 前者有胆囊结石病史, 后者X线可见膈下游离气体。 (3) 肠系膜淋巴结炎, 临床往往难以鉴别, 超声可在左右下腹探及卵圆形低回声结节, 约1~2 cm, 加压亦不变形, 一般为多发性, 非条索状, 无“靶环征”。

综上所述, 超声可用于急性阑尾炎的诊断, 还可对其病变进程进行客观评估, 尤其对不典型病例具有重要价值。而低频和高频探头联合应用可弥补单一频率之不足, 进一步提高诊断率。

摘要:目的 探讨高频与低频超声相结合诊断急性阑尾炎的价值。方法 高频超声与低频超声相结合对阑尾炎的诊断与术中所见即病理结果的对比。结果 超声诊断及时准确。结论 高频超声与低频超声相结合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方便、无创、经济, 并能为临床诊断及手术时机提供重要证据。

关键词:高频超声,低频超声,急性阑尾炎,超声诊断

参考文献

[1]周永昌, 郭万学.超声医学.第3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6:15-17.

高频超声诊断流行性腮腺炎 篇5

[关键词] 高频超声;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儿童,呈散发或流行,在儿童中可形成爆发流行,其特点是非化脓性腺体肿大、疼痛并伴有发烧。

本文对2009年1月~2012年1月我院临床拟诊流行性腮腺炎的79例患儿进行高频超声检查,发现流行性腮腺炎患儿声像图具有特征性,对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效果观察都具有重要意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组79例为2009年1月一2012年1月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期间患病儿童。具有明确接触史,年龄2—15岁,男50例,女29例,男平均年龄10.09岁,女平均年龄13.47岁。均以发热或耳前颌下部肿痛数小时至3天就诊,体温在37.8—40.5度。WBC计数大多为正常或偏高.个别高达1万每立方毫米以上,部分伴有头痛等症。

1.2仪器与方法

应用GE LOGIQ 3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IOMHz。

检查方法:患儿取仰卧位,充分暴露受检部位,对患者的双侧腮腺、颌下腺、舌下腺、颈部淋巴结进行扫查,并测量腺体的大小。观察其内部回声并用彩色多普勒观察其内部血流情况,测量峰值流速及RI。冻结图像摄片。并发睾丸炎、胰腺炎者同时做相应器官扫查。。血淀粉酶增高者,空腹胰腺检查,探头频率2~5MHz。

2 结果

79例患儿中,累及单侧腮腺16例,双侧腮腺42例,双侧腮腺及双侧颌下腺3例,双侧腮腺及单侧颌下腺12例,单侧腮腺及双侧颌下腺3例,化脓性腮腺炎3例。全部病例与实验室检测作对照,超声诊断的79例,其中2例为非流行性腮腺炎,最后确诊为复发性腮腺炎。超声诊断率为97.44%,临床诊断率为79.17%。

受侵犯腺体均弥漫性肿大,腮腺最大厚达28mm,颌下腺最大厚达30mm(图1),舌下腺肿大最大达到17mm,腮腺炎声像图显示,腮腺、舌下腺轮廓模糊不清,内部回声均匀,中央无不均质回声,其中l5例腮腺内部呈蜂窝状结构,CDFI腮腺、颌下腺内血流信号丰富,呈弥漫性树枝状。

3 讨论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依据流行史、接触史、腮腺肿痛特点作出诊断,通过本次研究发现,临床诊断率明显低于超声诊断率。在儿童集体机构流行时期,不典型病例及成人病例容易误诊。高频超声就有助于作出诊断和鉴别诊断。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常由细菌感染引起,急性起病,临床表现颇似流行性腮腺炎,而超声声像图有助于鉴别,当耳下及颌下淋巴结肿大融合成团块状时,临床触诊难以分清,而超声声像图可以明确诊断。

涎腺包括腮腺、颌下腺及舌下腺,其中腮腺是最大的涎腺。流行性腮腺炎的病理改变以腮腺的非化脓性炎症为特征,受侵腺体的周围组织发生间质水肿,点状出血,淋巴细胞浸润和腺泡坏死等,使腺体实质回声粗糙、欠均匀,呈不同程度弥漫性肿大,尤其腺体增厚较明显。由于腺管周围及上皮细胞有水肿、坏死和脱落,腺体管腔因充满坏死细胞和渗出物而阻塞,致使唾液中的淀粉酶排出受阻,须经淋巴进入血流或从尿中排出,从而使血和尿中淀粉酶增加。其他器官如脑、胰腺、睾丸等亦可发生类似的病理改变。流腮时腮腺肿胀,内部回声减低,血流信号丰富,呈“火海征”,而正常腮腺无类似改变,此种特征性变化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本次研究旨在探讨流行性腮腺炎临床诊断病例的超声表现,发现超声诊断率明显高于临床诊断率,尽管流行性腮腺炎最后确诊是实验室检查,但超声无疑是一种最简单易行的方法。超声观察腮腺内异常回声的形态、大小、境界、内部回声、后方回声、彩色血流等指标已成为对流行性腮腺炎诊断的一项重要手段,对腮腺疾病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能够比较全面地观察腮腺和颌下腺及其周围淋巴结的声象图表现。特别是对腮腺和颌下腺肿大较轻者,高频超声已可发现其内部回声的改变,可以较早地对流行性腮腺炎作出明确诊断。高频超声检查有助于对流行性腮腺炎的早检查、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参考文献:

[1]李文益.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30.

[2]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5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130.

[3]柳忠锋,于丽丽.慢性复发性腮腺炎的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

[4]李雪霞,黄素君.高频超声诊断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价值

高频超声诊断外周神经鞘瘤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例系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外周神经鞘瘤患者, 均为良性, 其中, 男9例, 女6例, 年龄25~68岁, 平均年龄45岁, 患者均因扪及体表肿块而就诊, 其中触压或牵拉肿块时有肢体远端放射性麻木疼痛或放射性感觉异常者11例, 无明显症状者4例, 病程1个月~3年不等, 发生部位:四肢12例, 颈部2例, 胸壁例1例。

1.2 诊断方法

仪器采用Hp IE33及IU22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线阵探头的频率为5~12MHz, 检查时患者需充分暴露肿块所在部位, 采取直接扫描的方法, 对病灶进行多切面多角度的扫描, 二维超声认真观察肿块大小、形态、边界、包膜、内部回声情况, 彩色多普勒及脉冲多普勒显示肿块内的血流情况, 并注意仔细寻找肿块两端是否与神经相连。

2 结果

2.1 灰阶声像图表现

本组15例神经鞘瘤均为单发, 超声图像均表现为规整的椭圆型圆形或梭型, 边界清楚, 有高回声包膜, 其中10例内部回声呈均匀的低回声, 后方回声未见明显改变或稍增强, 为实质性;5例表现为混合型, 肿块回声不均匀, 其内可见不规则无回声区及低回声区, 术后经病理证实内有坏死出血。15例中有7例超声表现可见“鼠尾征”, 即在肿块长轴的一端或两端可见与之相连的神经干细尾状低回声。

2.2 彩色多普勒表现

本组15例神经鞘瘤中有4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未探及见明显血流信号;6例可探及少许点条状血流信号, 5例可探及较丰富血流信号, 可探及血流信号的肿瘤中频谱多普勒测量阻力指数为0.56~0.80.。

2.3 超声诊断率

本组15例超声检出率100%, 超声诊断神经鞘瘤12例, 均经手术完整剥除证实, 准确性为80%, 发生于颈部4例 (来自颈部臂丛神经) , 四肢10例 (来自桡神经2例, 尺神经1例, 正中神经6例, 胫神经1例) , 胸壁1例 (来自肋神经) , 其中3例误诊, 2例误诊为神经纤维瘤, 1例误诊为纤维瘤。

3 讨论

神经鞘瘤是发生于外周神经源性的常见肿瘤之一, 大多数为良性, 极少数为恶性, 神经鞘瘤以雪旺氏细胞为主体, 沿神经干生长, 其发病年龄以30~50岁多见,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在性别上其发病率也无明显差异, 男女发病率相当, 肿瘤往往从神经干一侧发出, 位于神经干的神经外衣内, 有薄层完整包膜, 手术可完整剥除以往临床诊断只能依靠触诊及相关体征作出初步判断[2]发生于浅表部位的神经鞘瘤患者因为肿瘤对神经的压力较小, 未引起神经功能障碍, 其临床症状较轻或不明显, 因此超声对于神经鞘瘤的诊断有助于临床医师制定手术方案, 选择手术方式, 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外周神经鞘瘤的典型声像图特征:神经鞘瘤表面光滑, 肿块大体标本均见完整的纤维包膜, 超声声像图中, 肿块呈椭圆形或圆形低回声, 周边见完整高回声带包绕, 纵切时肿块两端相连的神经干在图像上可显示为卵圆形肿块两侧渐细的锥形结构称鼠尾征, 此为神经源性肿瘤的重要征象[3], 神经鞘瘤组织学上表现, 2种组织结构, 即antion A型和antion B型, 外周神经干者大部分以A型结构为主, 易形成囊性变[4], 大多体积较大神经纤维鞘瘤发生出血坏死时可见小片无回声区, 本组15例彩色多普勒显示血流未见明显特异性。此外神经鞘瘤需与神经纤维瘤, 淋巴结, 肌纤维瘤等鉴别, 神经鞘瘤与神经纤维瘤的鉴别要点是要注意观察肿瘤内部是否能探查到神经纤维回声, 因为神经鞘瘤生长于神经鞘的外周部, 呈偏心膨胀生长, 因此肿瘤内不能探及神经纤维回声, 而神经纤维瘤呈中心性生长, 神经纤维散在穿插分布于肿瘤之内, 因此在肿瘤内可探及神经纤维;淋巴结肿大与神经鞘瘤鉴别时要注意肿大淋巴结常为多发性, 无包膜, 而神经鞘瘤常单发, 且有完整包膜, 另外肿大淋巴结常可见淋巴结门结构, 彩色多普勒可在肿大淋巴结内探及呈树枝状分布的血流信号, 而神经鞘瘤无此血流特征。由于神经鞘瘤多发生于肌间隙, 肌束间, 因此需要与肌纤维瘤相鉴别, 肌纤维瘤在超声声像图可见组成肌腱和韧带的胶原纤维表现为比神经内结缔组织形成的强回声排列更为规则多束细强回声带, 神经鞘瘤在且横切时可探及神经纤维束形成小圆形低回声区的筛网状结构, 而肌纤维瘤不具此声像图表现, 此外, 临床症状对鉴别诊断也有很大的帮助, 神经鞘瘤因压迫使相应神经支配区域出现的麻木和疼痛感是其最重要的临床体征。

综上所述, 外周神经鞘瘤的高频超声图像有很多特征性表现, 当声像图表现为圆形及椭圆形低回声, 边界清, 包膜完整, 可见液化, 周边可见鼠尾征等声像图特征时, 结合神经鞘瘤的一些重要临床体征, 超声可对神经鞘瘤能做出正确诊断;并可根据神经解剖位置, 对其神经来源做出一定程度的推断, 有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 但声像图缺乏特征性表现时, 应结合临床, 以提高超声诊断符合率, 因此高频超声在外周神经鞘瘤的诊断中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高频多普勒超声在外周神经鞘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5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浅表神经鞘瘤患者超声诊断资料。结果 神经鞘瘤的典型声像图特点为圆形及椭圆形低回声, 边界清, 包膜完整, 可见液化, 周边可见鼠尾征, 超声诊断12例与病理相符, 3例误诊。结论 利用高频超声声像图特征结合临床能够比较准确地对外周神经鞘瘤作出诊断, 在外周神经鞘瘤的诊断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高频超声,神经鞘瘤,诊断

参考文献

[1]周永昌, 郭万学.超声医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7:997-998.

[2]Reynolds DL, Jacobso JA, Inampud P, et al.Son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peripheral nerve shealth tumor[J].AJR, 2004, 182 (3) :41.

[3]柏宁野, 戴光华, 郑辉.外周神经源肿瘤的声像图诊断与鉴别诊断分析[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1, 13 (4) :309-311.

甲状腺癌的高频超声诊断 篇7

甲状腺癌是一种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多数甲状腺癌患者甲状腺功能正常, 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 给诊断带来困难。本文回顾分析超声诊断为甲状腺癌且经病理证实的90例, 以探讨甲状腺癌的超声表现, 提高诊断甲状腺癌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08年12月超声诊断为甲状腺癌且经病理证实的90例患者被纳入本研究, 其中男17例, 女73例, 年龄17~83岁, 中位年龄38.02岁。

1.2 仪器

采用仪器为IU22超声诊断仪 (荷兰Philips公司产品) , SSD-α5超声诊断仪 (日本Alock公司产品) 。高频超声探头, 频率5~12MHz。

1.3 方法

患者常规取仰卧位, 颈后仰充分暴露颈部。探头贴附于体表直接扫查, 依次扫查甲状腺右侧叶、左侧叶及峡部。观察病变有无, 记录病变部位、大小、数目、边界、内部回声、内部血流信号、血流动力学指标如阻力指数 (RI) 等指标。

2结果

90例患者中, 单发甲状腺癌结节54例, 甲状腺癌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等36例。左叶甲状腺病变38例, 右叶甲状腺病变37例, 双叶病变13例, 峡部病变2例。每个病例观察一个经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癌结节, 平均直径 1.83cm, 范围0.2~7.7cm。伴钙化66个结节, 颈部淋巴结转移33例。合并毒性甲状腺肿1例, 合并桥本甲状腺炎2例。高频彩超声像图特征见表1, 病理分型见表2。

3讨论

3.1 甲状腺癌发病年龄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 但以40~50岁多见[1]。本组资料40岁以下者56例占62.22%, 30岁以下者32例占35.56%。说明甲状腺癌患者有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势。

3.2 甲状腺癌的高频超声表现

有一定的特征性。本组资料低回声结节62个 (68.89%) , 境界不清结节58个 (64.44%) , 血供丰富结节60个 (66.67%) , 伴钙化66个结节 (73.33%) 。RI>0.7者22例 (73.37%) , 血流呈动脉频谱者16例, 呈静脉频谱仅1例。上述结果表明, 甲状腺癌的高频彩超声像图有一定的规律, 熟悉这些超声表现, 有助于作出正确诊断。

彩色血流信号在甲状腺癌的诊断中占重要地位。本组资料血供丰富的结节占66.67%, 其中17例频谱测量测出动脉频谱16例 (图1) , RI>0.7者73.37%, RI< 0.6者6.67%。甲状腺结节的高频超声血流显像声像图表现为血供丰富、动脉频谱、高阻力指数者, 应高度怀疑甲状腺癌。

钙化是诊断甲状腺癌的另一个重要特征。目前普遍认为, 微钙化是超声诊断甲状腺癌特异性较高的指标, 而砂粒样钙化常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特征性表现 (图2) 。本组资料伴钙化的结节66个 (73.33%) 。有观点认为, 粗大钙化及微钙化在良恶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这就是说钙化的形式对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鉴别帮助不大[2]。

甲状腺癌二维声像图表现以实性低回声结节为主, 本组资料低回声占68.89%。其原因是甲状腺恶性肿瘤组成以癌细胞为主, 细胞大而重叠, 间质成分少, 不会形成强烈反射的声学界面[3]。

3.3 甲状腺癌的病理类型

以乳头状癌最常见, 约占60%[1]。而上海医科大学外科统计占90.30%[2]。本组资料乳头状癌占86.67%。甲状腺乳头状癌生长慢, 恶性程度较低, 预后较好, 10年存活率达80%以上, 肿瘤大小与是否有远处转移有关, 而是否有局部淋巴结转移与生存率无关。但局部淋巴结转移较早[1]。本组资料发现颈部淋巴结转移33例 (36.67%) 。早期发现和治疗可以提高生存率, 因此高频超声筛查甲状腺很重要。

本组1例合并毒性甲状腺肿, 2例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毒性甲状腺肿及桥本甲状腺炎高频彩超声像图均回声不均匀, 给甲状腺癌的诊断带来困难, 需提高警惕, 不能只满足于弥漫性病变的诊断。

随着高频超声仪器设备的不断改进, 超声工作者对甲状腺癌认识的不断提高, 超声对甲状腺癌的检出率也逐步提高。总结本组资料:低回声实性结节、境界不清、伴钙化、血供丰富、动脉频谱等是早期诊断甲状腺癌的重要特征。

参考文献

[1]李玉林.病理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333.

[2]秦茜淼, 茅蓉, 戴训芦, 等.甲状腺癌高频声像图中钙化的意义[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0, 16 (2) :141.

男性乳腺疾病46例高频超声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6例患者, 年龄最小17岁, 最大75岁, 平均57岁。所有患者均有单侧乳晕下无痛性肿物, 39例 (84.8%) 有局部胀痛、压痛;2例 (4.3%) 肿块与皮肤有粘连或破溃;5例 (10.9%) 伴乳头溢血;10例 (21.7%) 伴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从发现乳腺肿块至就诊时间:2周至3年。确诊为乳腺增生38例 (82.6%) , 乳腺癌8例 (17.4%) 。超声诊断与术后病理报告结果相符35例, 经药物治疗后诊断结果与超声诊断相符10例, 病理诊断为男性乳腺发育症合并乳腺炎 (超声诊断为乳腺癌) 1例。超声诊断符合率9 7.8%。

1.2 超声检查

1.2.1 方法

使用GE Vivid-7 pro彩超, 12L探头, 频率13MHz。患者平卧, 完全暴露乳腺, 按规定顺序扫查, 于病变部位多向扫查, 测量增生的乳腺体厚度, 观察有无占位性病变及患侧腋窝淋巴结。

1.2.2 结果

(1) 男性乳腺增生声像图表现:乳头下方见乳腺腺体层增厚, 厚度在0.4~1.5cm, 平均0.6cm, 形态呈长梭形或类圆形, 无包膜, 边界欠清晰, 内呈不均质低回声, 可见向乳头方向聚拢的管状回声;彩色多普勒见乳腺中央或偏侧1~2条彩色血流信号显示, 脉冲多普勒收缩期峰值流速 (Vs) : (9.02±1.34) cm/s;舒张末期峰值流速 (Vd) : (4.25±0.99) cm/s;阻力指数 (RI) :0.61±0.06。 (2) 男性乳腺癌声像图表现:偏心性低回声光团, 肿块直径1.6~6.5cm, 平均3.7cm, 形态不规则, 其深层可侵及胸肌, 内回声不均匀, 可见斑点状强光点。6例乳腺癌患者同侧腋窝内测及肿大淋巴结。彩色多普勒显示乳腺肿块内血流较丰富, 脉冲多普勒Vs: (23.34±10.34) cm/s;Vd: (15.32±6.62) cm/s;RI:0.78±0.36。

2 讨论

男性乳腺发育取决于雌激素、孕酮、黄体生成激素、催乳激素的平衡, 当其分泌过多或排泄障碍, 造成彼此平衡失调时刺激乳腺增生, 导致乳腺发育。

高频超声检查对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显示, 男性乳腺增生二维超声声像图特征:增生多位于乳头及乳晕下, 形态呈长梭形或类圆形, 无包膜, 未见钙化。而男性乳腺癌声像图表现为肿块形态不规则, 内部为实质低回声。男性乳腺癌肿块内多见微小钙化灶, 这是恶性肿瘤影响局部钙、磷代谢所形成。本组检出肿块内微小钙化灶37.5% (3/8) 。男性乳腺癌易侵及胸肌和皮肤, 容易检出淋巴结转移, 因乳头和乳晕下区域有丰富的乳腺导管和淋巴管网, 癌细胞随淋巴转移到腋窝和内乳淋巴结 (内乳淋巴结较小, 位置深, 超声不易显示) 。本组超声检出腋窝淋巴结转移6例 (6/8) 。有观点认为, 恶性肿瘤能释放出一种血管增生因子, 可使肿瘤区域形成丰富的血管网络, 所以恶性肿瘤内部血流丰富。本组乳腺增生之腺体内仅见1~2条条状血流, 血流为中阻力;恶性肿瘤瘤体内血流较丰富, 血流为高阻力。对于超声常用的几个参数如RI、PI、Vs是否对良、恶性乳腺肿块鉴别诊断有意义目前报道的观点尚不一致。

乳腺发育症和乳腺癌并存时, 图像表现复杂;腺组织局部有感染坏死时, 声像图也表现复杂, 为不均质低回声区, 形态欠规则, 周边及内部有血流信号, 有的伴有钙化点, 难与乳腺癌鉴别。本组1例男性乳腺发育症同时合并乳腺炎误诊为乳腺癌。

超高频超声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6月-2012年12月临床拟诊为睾丸扭转的48例患者, 年龄13~46岁, 发病至就诊时间为3 h至3 d。临床症状为一侧睾丸持续性剧烈疼痛, 进行性加重。全部患者均经治疗及手术证实。

1.2 方法

采用GE Vivid S5及GE Logiq5彩色超声诊断仪, 高频超声探头频率为8~11MHz。患者取仰卧位, 充分暴露阴囊, 嘱患者向上提拉阴茎, 应用高频超声多切面探查双侧睾丸、副睾及其周围组织以及双侧精索范围、形态及结构, 然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睾丸、副睾及精索血流分布情况。

2 结果

48例患者经超声检查后诊断为睾丸扭转, 均具有以下声像学特征:高频二维超声显示患侧睾丸上方的团状不均质高回声, 为扭转的精索:患侧睾丸横位或半横位:患侧睾丸及附睾肿大: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患侧睾丸附睾血流信号减少或消失。其中47例经治疗及手术证实, 1例检查后2 h自行缓解, 考虑为睾丸不全扭转自行缓解。临床符合率为97.9%。

3 讨论

睾丸扭转为泌尿外科常见急症, 又称精索扭转。主要原因为鞘状突发育异常, 少数人伴有外伤等诱发因素[1]。从解剖角度分为鞘膜內型和鞘膜外型。临床上以前者多见, 常见于青春期青年男子。一组数据研究指出25岁以下青年男子中睾丸扭转发生率为1/4000, 是青年男子失去睾丸最常见病因[2]。

睾丸扭转一般起病较急, 临床上常无明显诱因, 少数患者是因运动或外伤后致提睾肌剧烈收缩所致。典型症状为一侧睾丸持续性剧烈疼痛, 进行性加重, 常向腹股沟或下腹放射。

高频超声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睾丸扭转具有特异性诊断价值。由于该病均伴发精索扭转, 所以每例患者患侧睾丸上方均可观察到精索扭转现象。声像上表现为精索扭转缠绕后的团状不均质高回声, 为该病的特异性声像。其他方面还可观察到睾丸位置异常, 呈横位;睾丸及附睾肿大。彩色多普勒显示睾丸附睾血流信号减少或消失。

睾丸扭转起病急, 进展快, 随着扭转时间延长, 程度逐渐加重。电镜结果显示12 h表现为睾丸内超微结构的局灶性损害, 在24 h则表现为广泛的变性坏死[3]。如不及时发现治疗, 最终会因为患侧睾丸缺血坏死而致手术切除, 因此后果严重。所以在该病起病初期观察到精索扭转且睾丸有少量血供时对临床有重要提示价值, 临床医师在起病初期时可用手法使扭转的精索及睾丸复位, 从而在无创情况下恢复患侧睾丸附睾的血供, 得以保留患侧睾丸的功能。

该病需与急性附睾睾丸炎、睾丸附睾附件扭转、嵌顿疝、阴囊外伤等鉴别。它们均具有阴囊肿胀疼痛的临床症状。但治疗原则和愈后是不同的, 而声像图结合病史临床症状则可以鉴别。其中急性睾丸附睾炎患者常见, 症状体征与睾丸扭转相似, 但处理原则截然不同, 因此一旦误诊, 会出现严重后果。急性睾丸附睾炎表现为患侧附睾睾丸肿大, 尤以附睾尾部明显。患侧的附睾睾丸血供明显增多。但无精索扭转现象。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睾丸血供的多少并不是鉴别二者的唯一依据。炎症时因组织水肿而使白膜过紧包裹睾丸后, 血液回流不畅, 彩色多普勒示睾丸血流信号减少。而在精索不全扭转患者中, 有部分患者可自行复位, 本组病例中1例自行缓解患者即为该情况。此时睾丸血供出现代偿性增多[4]。所以在鉴别二者时, 一定要结合临床, 才可做出客观正确的诊断。

睾丸和附睾附件为胚胎期中肾管和副中肾管的残留, 正常声像上可以看到睾丸上极旁及附睾头旁卵圆形及条形的等回声和无回声。在探头接触观察时可感到睾丸和附睾附件在少量的睾丸鞘膜积液中有一定的飘动感。当睾丸和附睾附件发生扭转后, 临床症状与睾丸扭转相似。通过超声可观察到睾丸和附睾附件体积增大, 回声增强, 失去飘动感。扭转的睾丸和附睾附件无血流信号, 而其周围血流信号增多。急性附睾睾丸炎时附件也可肿大, 但其仍存在飘动感。

嵌顿疝时可观察到嵌入阴囊的网膜和肠管及正常的睾丸、附睾。而阴囊外伤后可直接观察到阴囊内及睾丸内血肿, 如伴睾丸裂伤还可观察到回声中断的白膜。通过超声探查不难与睾丸扭转相鉴别。

对于睾丸扭转的患者, 超声不仅可在治疗前作出明确的诊断。还可评价治疗后及术后的恢复情况。早期睾丸扭转患者手法复位后可及时采用超声探查精索复位及睾丸血供恢复情况, 方便准确, 可作为评价治疗后病情转归的重要指标。

综上所述, 超声诊断睾丸扭转及评价治疗效果, 具有及时、方便、准确、可随时复查等优点, 具有其他检查设备不可比拟的优势, 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吴阶平.吴阶平泌尿外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1956-1957.

[2]Barads JH, Weingartn JL, Crotnie WJ.Esticular Salvage andage-re-lated delay in the presentation of testicular torsion[J].JUrol, 1989, 142:746-748.

[3]黄毅斌, 薛恩生, 林礼务, 等.实验性睾丸不全扭转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5, 14 (7) :548-549.

超高频超声 篇10

58例睾丸、附睾、精索病例分为三组,所用仪器为Megas GPX 奇才(DU4)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7.5~10MHz常规扫查睾丸、附睾及周邻组织器官,观察病变区和周围组织的血流状况以及频谱多普勒的血流参数。

结 果

睾丸病变:睾丸炎10例,精原细胞瘤3例,胚胎瘤1例,睾丸外伤6例,睾丸扭转2例,坏死1例。①睾丸炎:10例睾丸依据二维声像图诊断睾丸炎7例占70%,假阳性主要见于睾丸增大不明显者,3例假阳性主要见于睾丸肿瘤及睾丸扭转致睾丸弥漫性增大者,睾丸二维声像图改变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显示血流丰富者诊断睾丸炎10例占100%。睾丸炎声像图主要是睾丸轻、中度肿大,内部可见边界不规则的回声减低区或增强区,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有其特征,表现在肿大睾丸内血流信号明显增加。睾丸动脉:睾丸包膜动脉以及睾丸内的动脉均显示增宽,但走向尚规则,其中多条睾丸内动脉、静脉斜向走行在睾丸纵隔为其特征。频谱多普勒显示较高速度血流但阻力指数中等,PS 15~40cm/秒,RI 0.45~0.60。睾丸炎治疗后其体积、内部回声及丰富血流可恢复正常,症状恢复早于声像图改变的恢复。②睾丸肿瘤:精原细胞瘤可分为弥漫性病变和局灶性病变。弥漫性病变者1例,显示为睾丸体积明显增大,内部光点增粗、明显不均;局限性病变2例,见睾丸内有局限性团块,多呈低回声,边界尚清;胚胎瘤1例,呈弥漫性睾丸肿大,边界不光滑,内部呈强弱不等回声,睾丸肿瘤CDFI显示较丰富血流信号,精原细胞瘤局限性病变者显示病灶周边和内部有较多的分支状血流信号呈动脉频谱,精原细胞瘤弥漫型病变和胚胎瘤均显示为较多杂乱的血流,可以呈分支状或不规则形状甚至呈斑片状血管湖,血管增粗,其血流频谱多显示为动脉频谱,峰值速度较高,但阻力指数较低。睾丸胚胎瘤除显示其内部不规则低回声病灶之外,周边仅有少量短线状血流。③睾丸损伤:由于高频谱探头能清楚显示睾丸的包膜及睾丸实质回声,依据损伤的部位和程度的不同分睾丸裂伤、挫伤及睾丸血肿。本组睾丸裂伤2例,表现为睾丸形态失常,边界不规则,睾丸包膜不连续,内部回声减低甚至有无回声区,有破裂组织时呈强回声,周边可见液性暗带围绕;睾丸挫伤4例,主要声像表现为睾丸边缘模糊,内部回声轻度不均,周边少量无回声暗带围绕;睾丸血肿2例,主要见内部有不规则无回声区,睾丸损伤者CDFI显示为睾丸内病灶周边可见斑点状或短线状血流信号,其内部少量血流信号。④睾丸扭转2例,二维声像图主要表现为睾丸肿大,内部回声稍减低,特征性不强,彩色多普勒表现为病变侧睾丸血流完全消失1例,睾丸内部无血流,而包膜及外缘处细小血流1例,频谱多普勒显示无舒张期血流。

附睾病变:附睾炎17例,附睾结核2例,附睾淋巴管瘤1例。①急、慢性附睾炎:附睾炎的二维声像图较有特征,附睾体积增大者15例,占88%;附睾尾部增大7例;附睾头增大4例;整个附睾体积均增大4例;假阳性2例,附睾体积未增大,原因是慢性附睾炎致附睾体积缩小。本组表现为附睾局部或整个回声减低,边缘不光滑,内部回声不均,有附睾脓肿形成者局部出现无回声区。增大的附睾随着有效的抗炎治疗而逐渐缩小,是动态变化。附睾炎临床症状的出现与消退的时间都早于B超所见。CDFI可见附睾内出现增多的短线状或斑点状血流,当有附睾脓肿无回声区时,其周边可见较多的短线状或斑点状血流信号,频谱多普勒显示动脉血流,PS 0.15~0.38cm/秒。②附睾结核:附睾结核的声像图多类似于附睾炎的表现,其特点为病变多位于附睾尾,少见于附睾头,内部可见较多的强回声光点或光斑,后方伴聲影,CDFI显示少数血流信号。③附睾淋巴管瘤2例,显示正常的睾丸回声或有轻度的推移,睾丸外实质肿块与附睾相连,边界规则呈圆形,边缘尚清,内部呈中等回声,较均匀,CDFI显示病变内部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精索病变:根据CDFI表现,本组精索静脉曲张I级3例,II级6例,III级3例。有3例患者彩色多普勒检测到右精索静脉的血流反流信号,而手法检查不能发现曲张静脉丛,定为亚临床精索静脉曲张。彩色多普勒观察曲张静脉走行迂曲,管径增宽在3mm以上,彩色血流为间断红、蓝色交替的血流信号,站立位和Valsalva动作时返流加重,返流持续时间较长。

讨 论

高频超声应用在睾丸及附睾等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而高频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可明显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尤其是对于睾丸良、恶性病变的鉴别及睾丸缺血性病变的诊断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睾丸炎临床上很常见,诊断主要依据睾丸肿痛的症状及声像图表现来确定,声像图上彩色多普勒显示的丰富血流具重大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单纯二维声像图诊断睾丸炎占70%,睾丸二维声像图改变结合CDFI显示血流丰富者诊断本病10例,占100%,睾丸内部丰富血流主要鉴别在于睾丸肿瘤及睾丸扭转的复位。睾丸炎时睾丸呈弥漫性增大,睾丸内血流信号明显增多,血管扩张,但走行规则,睾丸肿瘤在显示睾丸实质性肿块时,其周边及内部血管显示呈分支状或斑片状;睾丸扭转复位时睾丸内部先无血流而后可迅速出现丰富血流,舒张期血流增加。本组1例睾丸炎CDFI显示睾丸内部血流信号不丰富,病理证实为睾丸组织坏死,体会到若在治疗过程中睾丸体积继续增大,而睾丸血流却减少,则表明睾丸存在血液循环障碍,可能已发生坏死,急性炎症引起组织坏死与睾丸肿胀压迫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造成睾丸多发性坏死及致炎因子的直接损伤有关。定期观察病变与血流的变化可以帮助诊断。

睾丸肿瘤相对少见,但多为恶性病变,依据二维声像图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异常回声区,多能作出对睾丸肿块病变的诊断,彩色多普勒显示的病变周边和内部出现分支状或斑片状血流及频谱多普勒显示高速低阻动脉血流对鉴别诊断具有很重要意义。

睾丸扭转特点是,早期睾丸肿大,后期睾丸缩小,内部回声不均匀,周边少量无回声区。CDFI显示睾丸内血流根据扭转的不同,病理阶段具有以下几种表现:早期扭转或不完全扭转(<360°)时,静脉血流受阻而动脉轻度受挤压,血供未完全中断,此时主要是动脉血流信号明显减少,静脉血流信号消失,以后睾丸内部动、静脉血流信号完全消失,如果睾丸扭转后松解,缺血的睾丸血供突然增多,血流信号明显增加,此时频谱多普勒显示为舒张期血流增加,血流阻力降低。此外还可见到一种情况:表现为睾丸内部无血流信号,而睾丸周边组织血流信号增多,它来自提睾肌动脉的分支扩张形成的侧支循环,以供血睾丸周围组织。

附睾疾病主要为炎性病变,根据附睾体积增大及彩色血流增多的声像图特点可以确定诊断,而且炎性病变显示的血流增多的征象与病变的程度及转归有关,其消退时间晚于临床症状的好转时间,可作为病情检测手段。

对于附睾结核性或一般炎性病变的鉴别不能单靠声像图的改变作出诊断,需要结合病史和临床症状。结核性病变中钙化病灶多见,形成干酪样脓肿时,其内部具有较多的细小光点,病灶周边或内部的血流信号相对较少。

精索病变以精索静脉曲张相当常见,依据声像图显示精索静脉曲张及其内显示的丰富的彩色血流,超声可以明确诊断。部分临床触诊阴性或需要进行有创检查静脉造影才能确诊的亚临床型精索静脉曲张,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提供了无创性的准确诊断新方法,并能容易地区别精索其他病变,如精索鞘膜积液、精索损伤等,也能容易地鉴别腹股沟斜疝等疾病。

参考文献

1 精索扭转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1998,7(6).

上一篇:矛盾分析与对策下一篇:多维关注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