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学习

2024-07-12

说明文学习(精选十篇)

说明文学习 篇1

一、对学生晓之以理

必须让学生明白学好说明文的重要性、必要性, 从而产生学好说明文的渴望和紧迫感。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条件。动力产生恒心, 恒心产生毅力。必须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 说明文不是科学家的专利, 而是一切现代人必须掌握的, 不仅必须会看, 而且必须会写。书信中不少文字是说明, 诉状中不少文字是说明, 论文中不少文字是说明, 讲话稿不少文字是说明, 文艺作品中不少文字是说明, 教科书中的文字更是说明, 经济合同书等应用文完全离不开说明。说明的表达方式无处不在, 无处不用。不学好说明文, 何以适应当今迅猛发展的市场经济? 学生的认识到了位, 就会学得主动, 学习目的明确了, 学习才有高效。

二、对学生激之以趣

激发学生兴趣, 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 而新鲜、活泼、多变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可以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趣味化, 使学生产生间接兴趣。 教师需想尽办法地把抽象枯燥的说明文做成美味可口的饭菜, 使学生“ 垂涎三尺”, 心驰神往。 我采用了以下几种引导策略, 效果还真不错。

1.直观法。 教《苏州园林》 , 在范读课文同时, 大屏幕展示苏州园林的风光片, 并配上古筝曲。教《故宫博物院》, 让游览过故宫的学生, 一边看着屏幕展示的宏大壮丽的故宫建筑群, 一边向大家作口头介绍。

事物说明文可以用此法, 事理说明文也可以采用。 如教《 生物入侵者》 这一课, 我就以展示闽江水葫芦、 关岛上的棕树蛇、植物杀手薇甘菊图片导入新课。 课中, 在同学们交流了文字资料之后, 又展示学生发送到我的邮箱的图片资料, 让学生之间资源共享, 直观深刻地理解“ 生物入侵”这一环保新课题。

2.参观法。 在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的教学中, 我就采用了此法。 学生对于桥的认识, 仅仅停留在图片的观赏上是不够的, 于是我利用课余时间, 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 桥之旅”。 带领他们从城东小溪的独木桥, 到沙洲公园的吊桥, 再到红卫场南门的文公桥, 直到西门石拱的情人桥, 边走边看, 边看实景, 边听观察指导。在学生对桥的类别、结构、功用、桥的故事、桥的文化等多角度实地考察之后, 再让学生们结合本次“ 桥之旅”的收获和感受, 选择自己最喜爱的一座桥, 写一篇说明文。

采用参观法进行教学, 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世界, 接触身边的事物, 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 而非纸上谈兵) , 使说明文的学习和写作达到妙趣横生的效果。

3.妙语法。 如教《桥之美》 时, 我就采用了这样的导语:“ 刚学过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 一文, 在桥梁专家眼中, 桥是美的。 在画家眼中, 桥也是那么的美, 小桥流水人家, 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 湖水苍茫, 水天一色的长桥卧龙都是美的。 那么, 画家眼中的桥之美究竟与桥梁专家的桥之美有什么不同呢? 今天就让我们随作者吴冠中一同领略画家眼中的桥之美。 ”再如教《大自然的语言》 , 我这样导入:“ 燕子呢喃, 春风拂面, 告诉我们春天来了;蝉声聒噪, 烈日炎炎, 告诉了我们夏天来了;田野金黄, 落叶纷飞, 告诉我们秋天来了;白雪皑皑, 粉妆玉砌, 漫天的雪花说着冬天的故事。 三叶虫的化石嵌在喜玛拉雅山巅, 告诉我们这里曾是浩瀚的海洋。 其实人有语, 物有声, 大自然也会说话。 今天, 让我们一起聆听《大自然的语言》 吧。 ”

4.改写法。 教列数字、 画图表、 打比方、拟人、描写等说明方法时, 可用此法。令学生把概数改写成确数, 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把图表改写成文字, 比较画图表的直观效果;把打比方、拟人、描写改写成平实的文字, 往往收到学生恍然大悟而频频含笑点头的良好教学效果。

5.文字改画法。 教说明实物的文章, 可用此法。 教师令学生将实物的造型、结构、方位, 根据课文中的有关文字, 画成图画, 能使学生兴趣盎然, 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如:教《故宫博物院》 我让学生按照由南往北的顺序画出故宫的格局;教《说屏》 这一课, 我设计一道题:假如你是装潢设计师, 聘请你给沈城宾馆的大厅巧设一屏, 你会如何设计? 请结合课文“ 屏”的知识画出你设计的图案 (类型、绘画、色彩等) 。

三、对学生“ 授之以渔”

叶圣陶先生讲:“ 教是为了达到不教。 ”达尔文说:“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教学生学习说明文, 我采用多种阅读方法。 例如:

方法一:

方法二:

在说明文教学中, 通过以上的晓理、激趣和指导方法, 使学生逐渐体会到学习说明文的乐趣。

摘要:说明文的学习相对其他文体的学习而言, 会更抽象、更枯燥。我们语文老师若能巧妙地运用引导策略:晓之以理、激之以趣、“授之以渔”, 就将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让说明文的学习一样的妙趣横生。

学习写说明文 篇2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的文章。常见的说明文有说明书,解说词,科学小品(又名知识小品)等。

说明文的主要特点有:说明的中心要鲜明突出;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和事物的本质,正确客观地对事物进行介绍、说明,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根据事物本身的条理,或按事物的时间顺序说明事物,或按方位顺序说明事物,或按性质类别说明事物,或按成长规律说明事物„„富有条理性;语言力求准确、简明、通俗、生动。

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种类,打比方,举实例,列数字,作比较,引资料等等。说明文以说明作为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在说明中适当运用记叙或描写成分,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可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增强说明内容的具体性和生动性。

说明文根据说明的对象不同可以分作两大类:一类是说明具体事物的,包括说明事物的特征的,也包括说明事物的变化;另一类是阐明抽象事理的。

下面根据说明文的不同类别,分别介绍写说明文的方法。

【范例解析】

一、说明具体事物的说明文。

题目:《我的笔记本电脑》

我家有一台联想笔记本电脑,长约30厘米,宽约24厘米,厚约6厘米,和一本大笔记本差不多。它虽然是电脑的微缩型,但价格可比普通电脑贵了差不多一倍,可功能却一点都不少。

笔记本电脑通体漆黑,像一块黑绸缎一样。面板上有一块legend的联想标志闪闪发光。主体四周有一些可以打开的小门,可以放入软盘、光盘;还有许多输入,输出口,可以插入电线,连接许多复杂的小配件,如稳压电源,耳机,“猫”(调制解调器)等。

打开盖板,只见盖板里面一块微型液晶板映入眼帘,原来这就是显示器。主体上面是排列非常紧凑的键盘,键盘的下方有一个感应器,具有鼠标的功能。键盘的上面有两个喇叭,以至电脑的背景音乐十分宏亮。左侧面还有一个开关,这是电源总开关,控制着电脑的开和关。右侧面还有一个插口,是鼠标插入的地方。我非常爱用它来休闲。打开它,我就有一种新鲜感。用鼠标在因特网上漫游,可以看到很多奇妙的趣文,十分舒坦。它还能帮助我学习文化知识。记得有一次,我在做数学题时,遇到了一道难题,便请教这位“老师”。它先“讲”出解题的思路,然后列出几种解题算式。让你选择一种正确的。你如果答得好,它还会放一段动画片奖励你呢!有时我也玩游戏,一个人太没意思了,它就会和我“并肩战斗”。

这个电脑可以储电,因为主体体中有蓄电池。白天不在家,就插上插头,给它补补“力气”,也挺有趣的。充满电的它无需电源插头,直接可以使用。与普通电脑相比,它体积小,便于携带,所以人们称它“便携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是我的好老师,也是我的好伙伴,更是世界高科技发展的象征。

例谈说明文学习方法 篇3

泰州市2012年中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阅读简单的说明文和一般的科技作品,能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领会作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掌握常见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的特点。

在阅读此类文章时,首先要抓住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中心)。

了解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可以从题目、中心句、首尾段这三个方面入手,一般情况下说明文的题目往往就交代了本文的说明对象。比如我们曾经学过的《松鼠》、《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说明文。

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中心),要注意认真阅读文章,抓好每个自然段中的关键词。在阅读的时候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形成整体认识,方便总结概括。比如我们曾经学过的《苏州园林》,很容易就会找到“苏州园林”的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的时候,特别要注意题目、首尾段,说明文这类部分,往往信息丰富,概括性的信息也较多,便于我们总结概括。

其次要注意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文的顺序常见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时间顺序,即按照事物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凡是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时间,如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工作方法等等,一般情况下都是以时间为序。比如八年级下的《活板》,它就是按照活版印刷的工艺流程的时间顺序来说明的。

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方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介绍的说明顺序。一般说明某一静态物体,特别是建筑物,常用这种顺序。如《巍巍中山陵》、《核舟记》。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比如《苏州园林》一文的第三至第六自然段紧扣第二自然段的四个“讲究”,介绍了苏州园林设计和建造方面的主要特点,而第七至第九自然段则说明不大被人注意的角落及细部的特点。按照先主后次的逻辑顺序,文章不仅眉目清楚,使读者一目了然,而且重点突出。

学习说明文时要注意认清说明对象,因为说明对象的特点决定了说明顺序的选择。同时也要把握关键字词,时间顺序多用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空间顺序多用表方位的词语,逻辑顺序多用表逻辑关系的关联词等。(提醒:有时一篇文章不仅采用一种说明顺序,而是将几种顺序糅合起来,交叉使用,从而达到说明透彻的效果。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要一概而论)

再次要把握各种说明方法,以及注意总结使用这些方法的表达效果。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引用说明、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列图表等。各种方法的表达效果的作用不一样,比如举例子的效果是具体形象,打比方的效果是生动形象,作比较的效果是突出强调,列数字的效果是准确具体,分类别的效果是条理清晰,引用的效果则是增强说服力、权威性……无论作用如何不同,都还要在表达效果后加一句: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特征。具体什么特征,一般情况下都可以在具体使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前后可以找到。

在把握各种说法方法的时候,也要注意语言标志,比如举例子的语言标志有“如、比如、例如……”,打比方的语言标志有“像、是、当作、犹如……”,作比较的语言标志有“而、相对于……”,列数字的语言标志是一些表示概数或者确数的数词,分类别的语言标志有“一种是……另一种是……”,引用的标志则是引号,下定义的标志是“……是……、这就是……”等等。

比如泰州市2012中考语文试题中的第13题考察的就是说明方法以及它的表达效果。题目是“简要说说第⑤段中划线句子的作用”。第⑤段段划线句“如北京的雕琢玉筷,成都的刻花竹筷,杭州的天竹圆头筷,广州的乌木筷和象牙筷……”,一个“如”字很明显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表达效果则是具体形象,说明了筷子的什么特征,联系上下文,不难找到“筷子作为我国文化特征之一,源远流长。各地也都有名筷生产”。试卷给我们的标准答案是: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生动地说明了名筷生产地广泛,表明我国筷子文化源远流长。

此外,一句话的说明方法并不只有一个种,有可能是几种综合运用,在学习分析的时候要注意全面,不能顾此失彼。

最后要学会赏析说明文的语言。说明文的语言最大的特点准确,也是说明文语言最基本的特征,在这个前提下,说明文语言的风格可以是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活泼的。

赏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要注意修饰限制性的词语。经常见的限制性词语,表程度的有:比较、几乎、相当等,表估计的有:大约、可能、左右等,表范围的有一切、部分、全部等,表频率的有:经常、常常、有时等。

一般情况下赏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有四种题型。第一种题型:句子中的加点词有什么作用?第二种题型:句子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第三种题型:能否将句子中的加点词替换为另一个词语?第四种题型:从文章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句,并说说其表达效果。不管题型如何变化,万变不离其宗。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最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个别的题目,要先表态,不能删去或不能替换,还要补充说明如果删去或者替换,就怎样(比如不合实际、太绝对了)。

我们还是以泰州市2012年中考语文试题为例,第12题“结合②③两段的内容,说说能否去掉其中加点的“已知”一词,为什么?”这样的题目,肯定是先表态,不能去掉。接着解释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接着补充说明,如果去掉就怎样,最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试卷给我们的答案:不能去掉,“已知”是“目前所知道”的意思,起限制作用,写出了现在所知道的最早铜筷是出自云南一墓中,不包含未知的情况,若删去,则太绝对了,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活泼,则要注意四个方面。第一:动词、形容词的使用。第二: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使用。第三: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运用。第四: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动词、形容词主要起描摹的作用,可以让语言生动形象或者突出了说明对象的某种特征;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可以使说明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多种表达方式的配合使用,可以使说明形象生动,也可以突出文章的中心,加深读者的理解,加强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既可以使语言形象生动,又可引发读者的丰富联想,充满了情趣和诗情画意。

另外在说明文的学习过程中,还要在结构上把握文章,特别是说明文经常引用一些故事或者传说。一般情况,引用这些故事和传说能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的兴趣之外,在结构上还要注意,它和说明对象有什么关系(比如突出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在结构上又有什么作用(比如引出了说明对象)。

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篇4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小说、诗歌单元,最不感兴趣的是说明文单元。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相当的比重,其读写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中学生为什么对说明文不感兴趣呢?因为说明文比较抽象,是理性上的东西,学习起来比较乏味。而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心理往往是喜形象、不喜抽象,喜感性、不喜理性。于是,说明文教学常常会出现课堂气氛沉闷压抑的现象,使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因而采取一定的辅助手段来增强说明文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情趣,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教师必须以教材自身的内涵和课文自身所具备的魅力来吸引学生,使学生在思考和探索之中领会成功的愉悦,形成持久的经验。在此,我在激发和强化学生学习说明文兴趣方面作了如下尝试。

一、以实物、模型、多媒体等直观材料激发学生学说明文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实物说明文在教材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这类说明文对象是可视可感的具体的客观事物,如园林建筑、桥梁建筑、器皿用具等,着重说明事物的形态、结构的特点和功能。对于这类文章,如一味研读课文,学生当然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兴趣。如果我们能根据课文特点恰当运用实物、模型、多媒体等可视材料,变抽象为具体,将说明文呈现在学生面前,便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会使学生立即投入“情境”,使其兴趣陡增,思维活跃。同时对照可视材料教读课文,学生则更容易接受和把握。在教《中国石拱桥》时我组织学生观看校后面的石拱桥,让学生说一说桥的结构特点与外观特点,然后回到教室看一看课文,二者结合,把石拱桥的外形与内部结构了解清楚,再讲述“赵州桥”和“卢沟桥”的故事,使学生既轻松又愉快地掌握关于“中国石拱桥”的知识。

至于事理、程序说明文,着重阐述概念、特点、种类和规律等,可以采取图示法直接展示抽象的事理和程序,如教读《什么是生态系统》时可以出示生态系统示意图,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讲述与说明文有关的有趣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在教学中,过于紧张的情绪是妨碍学习、抑制智力的,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气氛,教读说明文尤其如此。大凡在说明文中,常常蕴藏着许多妙趣横生的历史故事及传奇轶闻。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地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有关故事,不仅不会冲淡教学重点,反而会丰富教学内容,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苏东坡在黄山上任时曾留下不少轶闻故事,在教《核舟记》时,结合“船头”的内容教学,可以穿插苏东坡和佛印之间的故事:与苏东坡友善的和尚佛印,常违反佛门清规吃荤。有一天,东坡去找佛印,见佛印把做好的鱼盖到铜罄底下。东坡说:“我见到一副对联,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佛印应答:“下联是:积善人家庆有余。”东坡听后说:“什么?罄里有鱼?何不来尝尝。”说着就掀开罄端出鱼大口吃起来。佛印苦笑不已,由此可见两人亲密无间、幽默的情趣。学生听后开怀大笑,情绪异常活跃。学生对佛印的动作、形象了解得清清楚楚,原因是情绪高,便于记忆。

三、说明文更需要精彩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段精彩的导入,往往能引人入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率。特别是说明文教学,针对学生认为“没什么学头”、“太枯燥乏味了”的现象,精彩的导入更为重要。有很多种导入法,因时而异,随机应变。吕叔湘先生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法之上还有一把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这就是说,我们要有一套活的教学方法,不要按部就班地按课本教材给学生授课,而要巧妙灵活地引导学生走进知识的海洋,这就需要良好的导入。如:在教《奇妙的克隆》这课时,针对学生对无性繁殖新兴技术知识生疏,学生没有兴趣学习的现象,我设计了这样一段导入:同学们,孙悟空与妖魔鬼怪作战时的绝招是什么呢?(同学们兴高采烈地说:从身上拔出一撮猴毛,吹出一大群小猴来参加战斗。)我接着说,这当然是神话,今天的科学却能实现类似的“奇迹”,(同学们都等着好奇的眼睛)这就是“奇妙的克隆”。克隆何以这样神通广大?还是听听遗传科学家的解释吧。这样,就吸引同学们进入新兴生物技术知识宝库,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通过反复朗读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说明文教学同样要加强课文的朗读,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反复体会,揣摩课文的意思,激发学生的情感。这是登堂入室的第二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往往有这么一种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对说明文较之记叙文或议论文读得少,似乎说明文过于平淡,读不出味来。其实说明文由于注重说明,作者的思想表达得更含蓄,这就需要通过朗读来体会。

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有以下一段文字:“……世界著名的内陆湖———青海湖,50年间下降了8.8米,平均6年下降1米,陆地已向湖中延伸了十多公里;数千年来风沙未能掩埋的甘肃敦煌月牙泉,近年来却因超采地下水,水域面积从50年代的1.1652万平方米缩小至5397平方米,水深只剩尺余,大有干涸之势……”

尽管这段说明的文字比较平实,但我还是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反复体会作者蕴藏的情感。慢慢地,学生就领会到作者在陈述青海湖与月牙湖水位下降时表现的是一种担忧焦虑的心情。可见,作者并不是单纯地冷冰冰地为说明湖水下降而说明,而是以急切的心情来号召大家爱护生态环境,树立环保意识。而作者这些主观情感的变化,不通过反复朗读是很难体会和领悟的。

五、联系实际,补充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说明文:学习围棋的好处 篇5

围棋是围而相杀的游戏,每下一子就等于出动一兵向对方进攻,迫使对方设法应对,而对方下子也是在向你进攻,要求你设法打退他。这种不断进攻与防守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脑得到不间断地锻炼,变得日益灵活、聪明。

二、学围棋能培养能力 很多小朋友对数字的加减乘除感到枯燥无味,而下围棋运用数字的机会很多,可以让你在娱乐中不知不觉地接纳数学,使计算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围棋的竞争过程紧张激烈,双方斗智斗勇,能有效地培养高度的注意力、敏锐的观察力、细致的分析力、灵活的应变力、全局的统筹力,使你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

三、学围棋能陶冶性情、提高素质 围棋对弈中要求棋手讲文明、懂礼貌、胜不骄、败不馁。对待生动活泼、战斗激烈、变化莫测的棋局,棋手只有发扬顽强拼搏的精神才能取得最后胜利。常下围棋的人,大多有临危不乱的镇定心态,谦虚、谨慎的美德,文明高雅的风度。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篇6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许多学生爱学习记叙性的文章,而厌学说明性的文章;许多教师也认为,教学说明文总不如其他文学作品那么形象生动,学起来不免让人感到枯燥、乏味。

其实不然,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行省编义务教材初中语文也考虑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入选的一些说明文多是精美的科学小品,不少写得形象生动,通俗活泼,让人读也饶有趣味。教师只要根据说明文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就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一、树立明确的目标

省编初中语文第三册,重点培养说明性文字的读写听说能力,它是由第二册重点培养记叙性文字的读写听说能力的基础上,过渡而来的。况且,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的,说明也是常见、常用的表达方式之一。说明文同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文学作品所无法替代的。学生的说明能力强,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可见,学好说明文,树立明确的目标,今后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二、教之以情,学之以趣

“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首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让学生爱读说明文。俗话说:“树倒猴群散。”如果教师自己都厌教,那么,怎么谈得上学生“学海无涯乐作舟”呢?

三、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

叶老说过,说明文“是传授知识的文字”。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根据说明文具有知识性强和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期的特点,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成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一定会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例如,第三册中,《松鼠》、《动物尾巴的功能》,文字活泼,生动有趣。

四、课内外结合,重视实物教学

说明文的说明性强,即实用性强。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各门学科的学习内容聯系起来,课内外生活结合起来,多让学生留意自己身边的事物,显示说明文学习的指导作用,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浓厚兴趣。如第三册中,学生学过《中国石拱桥》后,仔细观察自己所在地区的某一座桥的特点,摹仿课文介绍卢沟桥的写法,写一则200字左右的短文。多数学生兴趣很高。

五、借助于说明文的语言魅力

说明文的客观性很强,就是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和周密。教学中,教师只要抓住一些关键词句,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分寸,同样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如讲“石拱桥”特点时,“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其中关联词表示出“形式”到“质地”的主次与递进的关系,不仅形体美,而且耐用,这足以说明石拱桥的好处了。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篇7

关键词:学习,说明文,兴趣,活动性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 对客观事物或事理进行介绍或解说的一种文体, 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从传统教学中, 我们感觉教学说明文时, 课堂气氛是死水一潭, 学生是昏昏欲睡, 而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一切由于说明文在表达上重在说明事物的特点、性质、成因、作用等;在语言上注重科学性、准确性, 缺少生动性;在内容上比较浅显易懂, 叙事性、故事性较弱;在教学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又较抽象、枯燥。说明文教学与其他文体教学相比, 确实比较平淡无味, 不易引起学生兴趣, 而它又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又必须引起重视。

杜勃罗留波夫认为, 当人们乐意学习的时候, 就比被迫学习轻松得多, 有效得多。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 乃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那么,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和写作说明文的能力和情感呢?笔者认为, 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中要“领悟新课标精神, 多一些创意举措, 激活说明文教学。

笔者以为综合运用活动性教学法 (“自学、互学”活动, “复述”活动, “观察”活动, “绘图”活动, “实验”活动, “比较”活动) 进行说明文阅读教学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在“自学、互学”活动中学习说明文。

对说明文的教学, 教师可以以几篇课文为例, 教给学生一个学习说明文的基本模式。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说明文时分以下几步, 从以下几方面去“自学、互学”:1、弄清说明对象。2、弄清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3、弄清说明方法。4、弄清说明顺序。5、分析说明语言的风格特征和准确性。让学生掌握这一模式后, 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放手“发动群众”, 让他们用它去自学、互学。经过实践, 他们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 进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二、在“复述”活动中学习说明文

复述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它熔记忆、思维、理解、表达于一炉, 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训练。对说明文的复述, 一般最好先采用概括性复述, 然后再采用再现性复述。概括性复述是为了弄清文路, 也就是说明顺序与主要内容。再现性复述主要是为了弄清作者是怎样多方面准确地介绍知识的。如《向沙漠进军》一文, 先弄清文路:为何要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向沙漠进军的成就与前景。然后据此对课文进行再现性复述:因为沙漠对人类危害严重 (有例为证:地中海附近和我国陕西榆林地区的情况) , 所以要进军。怎样进军, 就是针对沙漠对人类危害的方式———游击战和阵地战 (讲清游击战和阵地战的特征和危害) 采用相应的守势 (怎样植树种草抵御) 和攻势 (用水改造沙漠) 。人类向沙漠进军有什么成就 (不少沙漠得到了控制与改造, 有的已成为绿洲) 和前景 (可以利用沙漠地区风力大和日光强来发电等) 。通过复述, 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印象和理解。坚持这种活动性的训练,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思维、理解和表达能力, 还可以为写作水平的提高打下基础。

三、在“观察”活动中学习说明文。

说明文有事理说明和事物说明两类。如果学事物说明文时能让学生亲自去耳闻目睹, 进行实地考察, 效果就大不一样。如学《看云识天气》一文, 我们就可选定一个云多且云变化多端的适当日子走出课堂, 让学生对照课文的介绍去观察辨别天空的云。他们对课文介绍的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积雨云等有了深刻的认识, 以后扔掉课文都能去“看云识天气”了。再如教《苏州园林》、《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等课文, 就近的有条件的就可以带学生实地游览、参观。此外, 还可以利用教学挂图、录像等让学生观看, 对照学习课文。总之, 在“观察”中学习说明文, 学生兴趣异常高涨, 收到了“百闻不如一见”的效果。

四、在“绘图”活动中学习说明文。

这种活动性教学法既适用于事物说明文, 也适用于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如《核舟记》的教学, 我们要求学生在自学课文的同时根据课文的介绍画出核舟的形状及构成 (包括篷、窗、栏杆、对联位置) 以及人物布局及其神态、姿势、饰物等。这样, 既提高了兴趣, 调动了情感, 帮助理解了课文及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 又领受了古代艺术家雕刻艺术之精湛。整理说明文, 如《食物从何处来》, 教学时让学生根据课文介绍画一画食物链, 就可以加深对自养和异养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在“绘图”活动中学习说明文, 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绘画与审美能力。

五、在“实验”活动中学习说明文。

学习事理说明文时, 学生对有些课文中介绍的有些知识不易一下子理解, 而又想研究一番, 我们可以通过做实验来让学生理解。如对《食物从何处来》中光合作用的理解,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物质基础----花青素在不同酸咸中反应而呈现不同色彩的理解, 《死海不死》中关于浮力的原因----咸度高的理解, 都可以通过做实验来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 做实验还培养了学生求知的品质。

六、在“比较”活动中学习说明文。

比较是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对说明文的比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说明顺序的比较。如《大自然的语言》中对于决定于物候观象来临的因素是以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为序;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以空间为序, 而在介绍十幅浮雕时又采用了时空结合的顺序。 (2) 说明语言的比较。如《看云识天气》中语言是生动形象的;而《中国石拱桥》中既有生动说明又有平实说明。 (3) 不同文体的比较。如《中国石拱桥》是用于介绍事物的说明文;《北京立交桥》又是用于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记叙文。在“比较”中学习说明文, 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当然, 运用活动性教学法教说明文形式应多种多样, 我们在

教学中可灵活地运用、综合地运用。笔者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常用的六种方式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 以其共同探讨。

此外在说明文教学中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般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因而深受老师、同学的喜欢。运用多媒体教学有以下几点优势1、利用多媒体教学再现了艺术形象, 引起了学生的共鸣, 能培养学生鉴赏美、欣赏美的能力。2、利用多媒体教学能活跃课堂气氛,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3、利用多媒体教学, 能提供阅读练习, 强化说明方法, 说明顺序等技能的训练。

说明文学习的兴奋点在哪里? 篇8

有些语文老师怕教说明文课, 这些文章多数语言平实, 贴近学生的趣味少, 课堂教学容易陷入冷清的境地。前几天, 我听了《宇宙里有些什么》的公开课, 感觉该课有点沉闷, 学生被动中接受了说明文的知识, 教师看上去也较无奈。课后, 我一直在思考, 说明文有没有兴奋点可挖掘?兴奋点在哪里?

一、兴奋点在文本

老话说得好, 台上三分钟, 台下十年功。一堂优课的大前提是要备好课, 需要教师下功夫充分挖掘书本的潜力, 把知识与调动学生兴奋点结合起来。教师不要直接依赖教参, 不能让教参束缚自己的思维, 要深入文本内容, 从学生的角度审视、阅读, 还要从教师的角度解析、归纳, 在角色的不停转换中, 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策略和语文学习的知识点了然于胸。

善于用好文本内容, 调动学生的认知兴奋点。《宇宙里有些什么》的导语设计, 不妨让学生谈谈对地球、太阳、宇宙的认识, 甚至可以是猜测。这样的问题, 紧密贴近文本, 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 差不多每个学生都有话说, 学生往往思维活跃, 参与度很高。

抓住文句,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也是调动兴奋点的方法之一。原文中介绍有的恒星“由非常稀薄的气体状态的物质组成的。”“最稀薄的, 比我们用抽气机造成的‘真空’还要稀薄得多。”教师引导同学思考,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空气稀薄到什么程度吗?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 加深了对“作比较”这个说明方法的理解。如果这样的恒星离我们很近, 可以派什么用场?有人说:可以作无菌生产基地。还有学生幽默地说, 夏天的饭菜端到这种恒星上就不怕馊掉了。学生在发挥想象力的过程中, 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二、兴奋点在教师的调控

根据文本内容, 教师巧妙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 让学生辨析, 在轻松中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说明文中, 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是一个学习难点。如“有的恒星很大很大, 可以装得下八十万万个太阳”。教师告诉学生, 运用具体的数字, 可以直观、生动地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很多学生往往一看到数字, 马上判断为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其实他们还没有真正理解“列数字”的目的。

事实上, 也不是所有的数字都可以称为“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这个时候, 教师要审时度势, 拓展一下学生的辨思, 让学生辨别下列句子:“我有两只手, 每个手上有5个手指头。”浅显押韵的语句让学生觉得好听又新奇。同学们议论纷纷, 莫衷一是, 辨析十分激烈。学生的探究兴奋点一下子就激发出来了。辨析的过程, 就是学生接受并巩固知识的过程。等学生讨论得面红耳赤时, 教师因势利导, 让学生思考:这句话中与有没有说明手的特征?学生恍然大悟, 总结出, 只有说明事物特征时用上的数字, 才称作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论语》云: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用好学生的好奇心理, 把知识传授和学生生活体验结合起来, 调控学生的兴奋点。

三、兴奋点在教学语言

正如说相声和评书者, 相同的话在他们的嘴里说出来, 就像长了翅膀, 自己飞到各个听众的耳朵里。课堂上, 我们精心设计教学语言, 往往能提高学生听讲的积极性。课文一般都是文学精品, 是语言学习的典范之作, 教师用语设计中, 恰到好处地引用原文语句, 彰显出文本的语言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多读原文, 跟学生一起品味, 跟学生一起感悟和欣赏语言。这些都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奋点。

精美的语言可以自己创造出来, 教师要主动参予学生的创造过程, 给予引领和示范。面对无穷无尽的宇宙,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根据《宇宙里有些什么》, 请学生创造一条广告词, 向别人宣传辽阔的宇宙空间, 激励人们探索宇宙。教师帮组学生修改作品, 还要给学生示范:架着智慧飞船, 遨游神秘太空;在宇宙之树上, 采撷智慧之果;胸怀无穷无尽的知识, 探索浩瀚无边的宇宙。在优美的语言中, 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灵感, 课堂的兴奋点也由此产生。

说明文学习 篇9

当前外语网络学习空间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 是网络技术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的结果, 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 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 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学习”为全面开展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创造了技术可能。著名咨询师王磊的《无边界:互联网+教育》 (中信出版社2015年出版) 从全球互联网教育市场、我国互联网教育市场两个层面分析了“互联网+教育”的性质、形式、成功案例、可能危机等, 不过主要是基于技术的分析, 而不是基于教育、学习的分析。“互联网+教育”的相关论文非常多, 部分与本项目研究相关。东南大学王乔峰等在《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年第15期发表《“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发展情况分析》一文, 提出要从教育理念创新推动“互联网+教育”发展, 建议宏观政策引导发展, 在互联网课程、教师、课程定价和行业准入机制方面进行调控, 并提出“互联网×教育”发展方向。该文对“互联网+教育”的模式讨论较为系统, 尤其是“互联网+教育”的理念, 具有显著意义。清华大学王继龙在《中国教育网络》2015年第7期发表《课联网———网络空间时代的“互联网+教育”》, 提出互联网新技术升级教育手段, 带来颠覆性的教育信息化平台, 使教育和学习更加高效和便捷, 从而形成“课联网”。该文深度说明了“互联网+学习”的课程形态, 对本研究具有参考价值。在“互联网+”时代之前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成果甚为丰富, 对本课题有具体基础性价值, 此处不赘述。

关于外语网络学习空间已经有相当广泛、深入的研究, 这些研究成果是本课题的重要基础。学生的学习优势研究也已经具有相当显著的成果, 而且形成了多种学习优势分析工具。但适性发展研究尚属空白, 三者结合更是尚无系统研究。这是本课题的独特的学术价值。

本课题不仅将进行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设计研究, 而且将开展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促进学生发展进行实验研究, 从而形成相应的教育实践方案, 这是本课题的应用价值。

二、课题研究的组织形式

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是课题研究与实验的领导和管理部门。委员会中的英语教育教学专家、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的英语教研员, 以及各地优秀的英语教师是本课题研究与实验全过程中的学术理论和实践指导者。课题研究与实验以英语教育教学专家、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信息技术方面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核心领导团队, 负责课题的整体设计、技术和资源开发、实施指导和相关评价总结等。总课题下各参与本课题研究的实验省、市和实验基地分别组成以专家引领、骨干教师参与的各实验课题的核心研发小组。

1.总课题核心领导团队成员

负责人:鲁子问:教育部教师教育资源委员会专家, 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专家组专家, 教育部首批“国培专家库”专家;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上海外国语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大学兼职教授, 伦敦三一学院中国学术代表, 美国Pioneer Academic学术顾问等。

成员:刘兆义、孙毅、黄自成、许时升、付蕾、李成、张鲲、张雪莲、张小海。

2.实验课题的核心研发小组

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市 (地区、州) 、县 (市、区) 实验区、实验基地承担本课题的实验课题的核心研发小组由组长、副组长和成员若干组成。

三、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本课题的研究对象

本课题以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中基于学生的学习优势的学生适性发展为研究对象, 即本课题不仅关注外语网络学习空间, 还关注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与学生学习优势的适应性, 与学生发展的适应性。

2.本课题的总体框架

本课题首先将学生的各种学习优势融入外语网络学习空间, 创造出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 然后研究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中学生的适性发展。

3.本课题的重难点

本课题的研究重点是如何创造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 本课题的研究难点则是研究基于网络学习空间与学习优势的适性发展。

4.本课题的主要目标

本课题的理论目标是:研究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的创设, 研究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对适性发展的积极作用形态与方法。

本课题的实践目标是:通过教育实验, 发现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的特性, 发现通过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促进学生适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方案。

5.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6.本课题的具体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具体研究方法包括以下三种方法:

(1) 文献研究:本课题将对外语网络学习空间、学习优势、适性发展进行文献研究, 发现已有研究的价值及其不足, 形成本课题整合与创新的基础。

(2) 设计研究:本课题将对“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进行设计研究, 包括对外语网络学习空间的设计研究、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的设计研究。

(3) 实验研究:为发现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促进学生适性发展的可能方式与形态, 本课题将开展实验研究。

本课题将在教育实验中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进行多维迭代研究。

A.网络环境维度迭代研究。本课题通过实验, 不断优化基于学习优势的网络学习空间的设计, 从而探索真正促进适性发展的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

B.学科迭代研究。本课题教育实验先从中小学英语学科开始进行实验研究, 在初中英语学科取得成效后, 进入小学、高中阶段, 在后续实验研究中不断完善之前的学科实验。

C.区域迭代研究。本课题先从东部省、市互联网环境较好的学校开始进行实验研究, 取得成效后, 进入中西部网络环境较好、东部互联网环境发展中地区进行实验研究, 然后进入中西部互联网环境发展中地区进行实验研究, 在后续研究中不断完善之前地区的实验。

7.在学术思想、学术观点、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特色和创新

(1) 本课题的学术思想、学术观点特色和创新

本课题认为, 外语网络学习空间本身非常丰富、多元, 使学习者可以进行选择。但并不是所有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都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学习, 只有适合学习者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才能促进学习。而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能显著促进适性发展。应该说, 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与适性发展的研究尚属空白, 填补这一空白, 乃是本课题的创新。

(2)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特色和创新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特色是:本课题将在教育实验中对设计的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进行多维迭代研究, 在教育实验中从外语网络学习空间维度、学科维度、区域维度进行迭代研究, 并不断完善, 从而探索形成促进适性发展的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对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促进适性发展的多维迭代研究是对迭代研究方法运用的新探索。

四、课题重点探究的方向

1.基于网络学习空间与学习优势的英语学习适性发展研究与实验;

2.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对英语学习适性发展的积极作用形态与方法研究与实验;

3.通过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促进学生英语学习适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方案研究与实验;

4.促进适性发展的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迭代研究与实验;

5.通过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促进初中学生英语学习适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方案研究与实验;

6.通过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促进高中学生英语学习适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方案研究与实验;

7.通过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促进小学生英语学习适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方案研究与实验;

8.通过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促进网络环境较好的地区的学生英语学习适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方案研究与实验;

9.通过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促进网络环境一般的地区的学生英语学习适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方案研究与实验;

10.通过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促进网络环境较弱的地区的学生英语学习适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方案研究与实验。

本课题各实验区、实验校 (实验基地) 单位可选择上述所列研究与实验的方向申报实验课题, 开展本课题的实验与研究, 还可以根据自己学校实际拟定具有校本特色的实验课题内容。

五、课题研究实施计划

本课题将分为三阶段进行研究:

说明文学习 篇10

当前外语网络学习空间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 是网络技术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的结果, 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 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 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学习”为全面开展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创造了技术可能。著名咨询师王磊的《无边界:互联网+教育》 (中信出版社2015年出版) 从全球互联网教育市场、我国互联网教育市场两个层面分析了“互联网+教育”的性质、形式、成功案例、可能危机等, 不过主要是基于技术的分析, 而不是基于教育、学习的分析。“互联网+教育”的相关论文非常多, 部分与本项目研究相关。东南大学王乔峰等在《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年第15期发表《“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发展情况分析》一文, 提出要从教育理念创新推动“互联网+教育”发展, 建议宏观政策引导发展, 在互联网课程、教师、课程定价和行业准入机制方面进行调控, 并提出“互联网伊教育”发展方向。该文对“互联网+教育”的模式讨论较为系统, 尤其是“互联网+教育”的理念, 具有显著意义。清华大学王继龙在《中国教育网络》2015年第7期发表《课联网———网络空间时代的“互联网+教育”》, 提出互联网新技术升级教育手段, 带来颠覆性的教育信息化平台, 使教育和学习更加高效和便捷, 从而形成“课联网”。该文深度说明了“互联网+学习”的课程形态, 对本研究具有参考价值。在“互联网+”时代之前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成果甚为丰富, 对本课题有具体基础性价值, 此处不赘述。

关于外语网络学习空间已经有相当广泛、深入的研究, 这些研究成果是本课题的重要基础。学生的学习优势研究也已经具有相当显著的成果, 而且形成了多种学习优势分析工具。但适性发展研究尚属空白, 三者结合更是尚无系统研究。这是本课题的独特的学术价值。

本课题不仅将进行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设计研究, 而且将开展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促进学生发展进行实验研究, 从而形成相应的教育实践方案, 这是本课题的应用价值。

二、课题研究的组织形式

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是课题研究与实验的领导和管理部门。委员会中的英语教育教学专家、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的英语教研员, 以及各地优秀的英语教师是本课题研究与实验全过程中的学术理论和实践指导者。课题研究与实验以英语教育教学专家、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信息技术方面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核心领导团队, 负责课题的整体设计、技术和资源开发、实施指导和相关评价总结等。总课题下各参与本课题研究的实验省、市和实验基地分别组成以专家引领、骨干教师参与的各实验课题的核心研发小组。

1. 总课题核心领导团队成员

负责人:鲁子问:教育部教师教育资源委员会专家, 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专家组专家, 教育部首批“国培专家库”专家;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上海外国语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大学兼职教授, 伦敦三一学院中国学术代表, 美国Pioneer Academic学术顾问等。

成员:刘兆义、孙毅、黄自成、许时升、付蕾、李成、张鲲、张雪莲、张小海。

2. 实验课题的核心研发小组

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市 (地区、州) 、县 (市、区) 实验区、实验基地承担本课题的实验课题的核心研发小组由组长、副组长和成员若干组成。

三、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

本课题以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中基于学生的学习优势的学生适性发展为研究对象, 即本课题不仅关注外语网络学习空间, 还关注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与学生学习优势的适应性, 与学生发展的适应性。

2. 本课题的总体框架

本课题首先将学生的各种学习优势融入外语网络学习空间, 创造出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 然后研究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中学生的适性发展。

3. 本课题的重难点

本课题的研究重点是如何创造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 本课题的研究难点则是研究基于网络学习空间与学习优势的适性发展。

4. 本课题的主要目标

本课题的理论目标是:研究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的创设, 研究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对适性发展的积极作用形态与方法。

本课题的实践目标是:通过教育实验, 发现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的特性, 发现通过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促进学生适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方案。

5.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6. 本课题的具体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具体研究方法包括以下三种方法:

(1) 文献研究:本课题将对外语网络学习空间、学习优势、适性发展进行文献研究, 发现已有研究的价值及其不足, 形成本课题整合与创新的基础。

(2) 设计研究:本课题将对“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进行设计研究, 包括对外语网络学习空间的设计研究、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的设计研究。

(3) 实验研究:为发现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促进学生适性发展的可能方式与形态, 本课题将开展实验研究。

本课题将在教育实验中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进行多维迭代研究。

A.网络环境维度迭代研究。本课题通过实验, 不断优化基于学习优势的网络学习空间的设计, 从而探索真正促进适性发展的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

B.学科迭代研究。本课题教育实验先从中小学英语学科开始进行实验研究, 在初中英语学科取得成效后, 进入小学、高中阶段, 在后续实验研究中不断完善之前的学科实验。

C.区域迭代研究。本课题先从东部省、市互联网环境较好的学校开始进行实验研究, 取得成效后, 进入中西部网络环境较好、东部互联网环境发展中地区进行实验研究, 然后进入中西部互联网环境发展中地区进行实验研究, 在后续研究中不断完善之前地区的实验。

7. 在学术思想、学术观点、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特色和创新

(1) 本课题的学术思想、学术观点特色和创新

本课题认为, 外语网络学习空间本身非常丰富、多元, 使学习者可以进行选择。但并不是所有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都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学习, 只有适合学习者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才能促进学习。而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能显著促进适性发展。应该说, 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与适性发展的研究尚属空白, 填补这一空白, 乃是本课题的创新。

(2)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特色和创新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特色是:本课题将在教育实验中对设计的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进行多维迭代研究, 在教育实验中从外语网络学习空间维度、学科维度、区域维度进行迭代研究, 并不断完善, 从而探索形成促进适性发展的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对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促进适性发展的多维迭代研究是对迭代研究方法运用的新探索。

四、课题重点探究的方向

1.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与学习优势的英语学习适性发展研究与实验;

2. 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对英语学习适性发展的积极作用形态与方法研究与实验;

3. 通过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促进学生英语学习适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方案研究与实验;

4. 促进适性发展的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迭代研究与实验;

5. 通过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促进初中学生英语学习适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方案研究与实验;

6. 通过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促进高中学生英语学习适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方案研究与实验;

7. 通过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促进小学生英语学习适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方案研究与实验;

8. 通过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促进网络环境较好的地区的学生英语学习适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方案研究与实验;

9. 通过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促进网络环境一般的地区的学生英语学习适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方案研究与实验;

1 0. 通过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促进网络环境较弱的地区的学生英语学习适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方案研究与实验。

本课题各实验区、实验校 (实验基地) 单位可选择上述所列研究与实验的方向申报实验课题, 开展本课题的实验与研究, 还可以根据自己学校实际拟定具有校本特色的实验课题内容。

五、课题研究实施计划

本课题将分为三阶段进行研究:

注释

上一篇:空间混合下一篇:文体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