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反应

2024-05-29

学生反应(精选十篇)

学生反应 篇1

一、造成一些学生反应迟缓的原因

1.遗传因素。从遗传学来讲,一些学生天生就大脑反应缓慢迟钝。我们几乎很难帮助他们让大脑快速运转起来,从而培养他们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当然,这样的学生是极少数,个别特例。

2.年龄和性别。相对于年龄小的学生,一般年龄稍长的学生有更强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并具有较为丰富的经验,他们通常反应更快,应变能力更强。然而,男生好动,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更具有喜欢冒险,探究的精神,所以男生的思维相对于女生更为敏捷, 反应也更加灵敏快速。比如,男生喜欢拆开玩具汽车或者遥控器, 了解构造,然后想尽办法把他们还原。在拆卸和拼装的过程中,他们灵活地运用了他们的大脑,训练了大脑的反应能力。相反,大部分女生则很文静,只会想办法去保护自己喜欢的物品,而不会主动去“搞破坏”。

3.缺乏锻炼。有效的锻炼可以提高人们的反应能力,还可以磨炼人的意志。但是,在家小学生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幸福生活”。孩子上学、放学时,书包都是爷爷奶奶帮着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学生不再步行或者骑自行车去上学,因为客车、公交车、出租车随处可见。于是在校,体育课成了锻炼学生的体魄极为重要的手段。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大部分体育课都被语文课和数学课取而代之。

4.学习环境。心理学上说学习氛围可以影响人们的情绪。心情愉悦自然不会让大脑处于压抑的处境。一堂令学生愉悦的课可以确保他们身心放松,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大脑反应速度,畅所欲言。

5.生活习惯。说到生活习惯,有的学生喜欢长期饱食、不吃早餐、爱吃甜食、熬夜玩耍。所有这些不好的生活习惯都会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大脑睡眠。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学生不愿意思考,思维反应能力迟缓。

6.个性特点。在课堂上或者课间十分钟,我们通常会看到一些学生沉默寡言,呆坐在座位上,不主动和同学交流、玩耍。这些学生要么缺乏交流的勇气,要么缺乏自信。长期的自闭、呆坐、不运动、不交流,又怎么能够拥有快速敏捷的反应能力呢?

二、提高学生反应能力的措施

1.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基础。学生应保证按时吃饭,适量吃饭和充足的睡眠。

2.有用的益智练习是非常有帮助的,例如,心算比赛。通过心算,学生会尽快开动脑筋,从而得出正确的结果。这些心算题目可以简单一些,随着比赛的次数增多,难度也可以适度加大。另外,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记住规定数量的单词或者古诗课文等也有益于快速反应能力的培养。长期坚持,学生的反应能力就会越来越快。

3.运动在快速反应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学校,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体育课。比如,在课堂上,教师教学生打篮球。学生通过拍球、传球、投球以及防守等技巧的训练,培养身体的协调能力、反应能力、注意力、动作能力和观察能力。除了篮球之外,羽毛球、乒乓球和排球等具有同样有效的作用。

4.营造令人愉悦的学习氛围。有了良好的学习心境,学生才会积极思考,勇于回答问题。如果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做到动手、动口、动脑,那就是最佳的学习状态了。

5.给予反应迟缓的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虽然机会是自己争取的,但是对于那些反应缓慢的学生而言,教师需要提供更多表现的机会,通过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或回答问题中找到自我表现的乐趣。一旦反应缓慢的学生拥有了自我表现的勇气和自信,他们就变得更活跃,渐渐摆脱了反应缓慢的阴影。对于那些不愿意主动交流的学生,教师可以组织结对子活动,让学生之间直接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或者课余玩一些集体游戏。相信很快,他们就会发现拥有朋友的幸福感了。

6.课余适量健康的电脑益智小游戏对学生快速反应能力的培养有积极的效果。比如,下象棋以及一些闯关小游戏。一般小孩子有很强的好胜心。如果他们想赢得比赛或成功闯关升级,就得有很强的注意力和快速的反应能力以及应对能力。这样,孩子们就可以通过游戏,锻炼脑部的反应能力。

帮助反应缓慢的学生,我们还有许多方法可以采取。俗话说, 脑子不用就会生锈。所以,我们要记住,脑部锻炼得越多,思考得越多,思维反应就会越快。

摘要:小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是提高学习成绩,初步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条件。然而,部分学生的反应能力迟缓,无疑成为学生良好发展路上的绊脚石。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呢?对造成反应迟缓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提高反应能力的措施。

从课堂坐姿看中学生的心理反应 篇2

1.抬头,目视黑板,腰背自然挺直,双肩放平,胸离课桌一拳左右,双臂放在桌上略略张开,左右手大拇指和其余四指分开,呈自然、自由状,左右手分别微微压住书本的左右角,屁股稳坐椅子。

依坐姿看,这类学生有明确的价值观,自信、乐观,对未来充满希望,相信有付出就有回报,他们重视学习,渴望获得知识,仔细认真,毫不马虎,谨慎中略带严肃,一旦老师提问,立刻举手,或者在脑海中酝酿答案,若有他人抢先回答,就会思考他人答案的准确性,并和自己相比,看是否更胜一筹,偶尔偏头时,就在脑海中提出自己的疑问,成绩是最好的说明。这类学生成绩优秀,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学习是他们最大的乐趣。

2.抬头,目视黑板,弯背,伏在桌上,双臂呈交叉或平行状,双手大拇指与其余四指靠拢,将书本置于双臂之下,时而点头,时而偏头,屁股稳坐椅子,丝毫不动。

这类学生主动性很强,能积极配合老师,对自己负责任,上课认真听讲,有毅力、有恒心,勤奋、刻苦,属于听话乖巧的好学生,老师讲过的每一句话都恨不得刻在脑袋里,时而点头回应老师,以表示听明白了,时而偏头皱眉以表示没有完全接受。这类学生也有不足之处,学习过于死板,踏实却找不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枝叶树干一起抓,虽然很用功,但付出远远大于理想的结果。

3.目视黑板,眼球呆滞,屁股紧紧贴着椅背,松散地趴在桌上,浑身无力,左臂放在桌上,左手下垂,低于桌面,右上臂及肘牢牢地扎在桌上,手下臂向上,脑袋有气无力地依靠着竖起的右臂。

这类学生人在课堂心在外,他们不会因为课堂的氛围而改变表情,而是因为内心的波动而变化着表情,表面上,他们集中精力,身无旁物,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或黑板,似乎认真,甚至陶醉,一旦老师叫起来让回答问题,结果会是:“老师,我没听清楚,您能重复一下问题吗?”在他们的世界里,美好的`回忆或幻想的情节是最动人的旋律,而学习不过是阻碍他们乐趣的绊脚石。

4.时而侧身,时而靠椅,时而趴在桌上,时而打起精神,时而伸伸胳膊动动腿,时而挠挠脑袋说说悄悄话,时而低头翻书抬头看黑板,时而又专心听讲回答问题,没有固定坐姿,没有“坚持到底”,似如坐针毡,又似大闹天宫的孙悟空,活泼好动又出乎意料。

“明白道理,明辨是非,一心多用,又有反抗心理”,说的就是这类学生,他们思维敏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但不踏实,没有恒心,想出类拔萃,得到大家的称赞,又想与众不同,得到大家的关注,但专心听讲是优异成绩的保障,他们不能完全做到,就选择了以“好动”为中心,以变换坐姿作为引人注目的焦点,希望老师在课堂上点他们的名。这类学生成绩不稳定,时而进步很大,时而大大退步,关键在于他们的心情及被关注的程度。

5.微微低头,偶尔抬头,神情不稳,双眼活动范围大,弯腰驼背,胸离课桌四拳左右,双臂下垂,胳膊肘在课桌平面以下,稍稍活动,双腿呈“八”字形,屁股在椅前与椅后自然游动,偶尔带动坐椅,发出声音。

这类学生本应属于怕老师、能认真学习的乖学生,他们也知道上课玩耍的后果,更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但有时候会觉得一节课的内容影响不大,大不了回家再补回来,偶尔玩一下没关系,再加上一种远远大于课堂乐趣的力量吸引着他们,于是渴望已久的“玩

物”就在手中出现了,例如,模块、卡片,或其他小玩具等。此时的他们双手玩弄着玩具,微微低头看着,偶尔也抬抬头看看老师,应付一下老师,却不知脸上的慌张神情出卖了自己,甚至老师走在他身后他都没有觉察。

6.低头,目不转睛,看着书本或作业,腰背稍稍弯曲,双肩放平,胸离课桌一拳左右,双臂放在桌上略略张开,左右手呈半握拳状,左右手分别微微压住书本的左右角,或者右手执笔,注意力高度集中,认认真真写着东西,屁股稳坐椅子。表象告诉老师,他们特别认真,甚至为了调节气氛,老师在课堂插点题外内容,他们都不会因此而“久留”,仅仅只是稍稍地抬起脑袋,听听大家的疑问和笑声而已。

学生的坐姿各式各样,主动性强与否,综合素质高与低,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差别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坐姿。当然,仔细观察,也能从中看出他们的心理活动来,以上只是列出了典型的几种坐姿,现实课堂中,坐姿更多,但都以以上六种为中心向四周辐射。

从课堂坐姿看中学生的心理反应 篇3

关键词:课堂坐姿;中学生;心理反应 本人经过两年的观察,总结出以下几种学生坐姿及其过程中的心理反应。

1.抬头,目视黑板,腰背自然挺直,双肩放平,胸离课桌一拳左右,双臂放在桌上略略张开,左右手大拇指和其余四指分开,呈自然、自由状,左右手分别微微压住书本的左右角,屁股稳坐椅子。

依坐姿看,这类学生有明确的价值观,自信、乐观,对未来充满希望,相信有付出就有回报,他们重视学习,渴望获得知识,仔细认真,毫不马虎,谨慎中略带严肃,一旦老师提问,立刻举手,或者在脑海中酝酿答案,若有他人抢先回答,就会思考他人答案的准确性,并和自己相比,看是否更胜一筹,偶尔偏头时,就在脑海中提出自己的疑问,成绩是最好的说明。这类学生成绩优秀,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学习是他们最大的乐趣。

2.抬头,目视黑板,弯背,伏在桌上,双臂呈交叉或平行状,双手大拇指与其余四指靠拢,将书本置于双臂之下,时而点头,时而偏头,屁股稳坐椅子,丝毫不动。

这类学生主动性很强,能积极配合老师,对自己负责任,上课认真听讲,有毅力、有恒心,勤奋、刻苦,属于听话乖巧的好学生,老师讲过的每一句话都恨不得刻在脑袋里,时而点头回应老师,以表示听明白了,时而偏头皱眉以表示没有完全接受。这类学生也有不足之处,学习过于死板,踏实却找不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枝叶树干一起抓,虽然很用功,但付出远远大于理想的结果。

3.目视黑板,眼球呆滞,屁股紧紧贴着椅背,松散地趴在桌上,浑身无力,左臂放在桌上,左手下垂,低于桌面,右上臂及肘牢牢地扎在桌上,手下臂向上,脑袋有气无力地依靠着竖起的右臂。

这类学生人在课堂心在外,他们不会因为课堂的氛围而改变表情,而是因为内心的波动而变化着表情,表面上,他们集中精力,身无旁物,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或黑板,似乎认真,甚至陶醉,一旦老师叫起来让回答问题,结果会是:“老师,我没听清楚,您能重复一下问题吗?”在他们的世界里,美好的回忆或幻想的情节是最动人的旋律,而学习不过是阻碍他们乐趣的绊脚石。

4.时而侧身,时而靠椅,时而趴在桌上,时而打起精神,时而伸伸胳膊动动腿,时而挠挠脑袋说说悄悄话,时而低头翻书抬头看黑板,时而又专心听讲回答问题,没有固定坐姿,没有“坚持到底”,似如坐针毡,又似大闹天宫的孙悟空,活泼好动又出乎意料。

“明白道理,明辨是非,一心多用,又有反抗心理”,说的就是这类学生,他们思维敏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但不踏实,没有恒心,想出类拔萃,得到大家的称赞,又想与众不同,得到大家的关注,但专心听讲是优异成绩的保障,他们不能完全做到,就选择了以“好动”为中心,以变换坐姿作为引人注目的焦点,希望老师在课堂上点他们的名。这类学生成绩不稳定,时而进步很大,时而大大退步,关键在于他们的心情及被关注的程度。

5.微微低头,偶尔抬头,神情不稳,双眼活动范围大,弯腰驼背,胸离课桌四拳左右,双臂下垂,胳膊肘在课桌平面以下,稍稍活动,双腿呈“八”字形,屁股在椅前与椅后自然游动,偶尔带动坐椅,发出声音。

这类学生本应属于怕老师、能认真学习的乖学生,他们也知道上课玩耍的后果,更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但有时候会觉得一节课的内容影响不大,大不了回家再补回来,偶尔玩一下没关系,再加上一种远远大于课堂乐趣的力量吸引着他们,于是渴望已久的“玩

物”就在手中出现了,例如,模块、卡片,或其他小玩具等。此时的他们双手玩弄着玩具,微微低头看着,偶尔也抬抬头看看老师,应付一下老师,却不知脸上的慌张神情出卖了自己,甚至老师走在他身后他都没有觉察。

6.低头,目不转睛,看著书本或作业,腰背稍稍弯曲,双肩放平,胸离课桌一拳左右,双臂放在桌上略略张开,左右手呈半握拳状,左右手分别微微压住书本的左右角,或者右手执笔,注意力高度集中,认认真真写着东西,屁股稳坐椅子。表象告诉老师,他们特别认真,甚至为了调节气氛,老师在课堂插点题外内容,他们都不会因此而“久留”,仅仅只是稍稍地抬起脑袋,听听大家的疑问和笑声而已。

学生的坐姿各式各样,主动性强与否,综合素质高与低,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差别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坐姿。当然,仔细观察,也能从中看出他们的心理活动来,以上只是列出了典型的几种坐姿,现实课堂中,坐姿更多,但都以以上六种为中心向四周辐射。

大学生压力反应的现状研究 篇4

第一, 本研究随机抽取了南昌市的6所高校 (江西师范大学、南昌大学、南昌航空大学、江西翻译学院、蓝天学院、江西理工大学) 的从大一到大四的400名学生。试卷发放共400份, 实际有效问卷387份, 其中男生188人, 女生199人。

第二, 采用的是叶向阳的《大学生压力反应问卷》, 该问卷共有14个项目, 由四个维度构成, 包括:学习能力下降、躯体不适、负性情绪和自杀倾向, 分半信度系数为0.8268。本问卷采用4点量表记分, 高分表示大学生压力反应水平高, 压力大。

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1. 压力反应的性别差异

注:**P<0.01, *P<0.05。

表1的检验结果显示, 男女大学生在总体压力反应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T=-4.836, P<0.01) , 这说明男、女大学生在压力方面, 压力行为表现会有极大的不同, 并且女大学生在压力反应方面比男大学生总体感受性更高。躯体不适不存在显著差异, 但是在学习能力、负性情绪维度、自杀倾向维度上压力反应则表现出显著差异 (依次为T=-6.696, P<0.01, T=-6.066, P<0.01, T=3.099, P<0.01) 。

2. 压力反应的年级差异

按照统计分析的要求, 在对压力反应在不同年级的学生是否有显著性检验, 需要进行单因素的方差分析, 检验结果见表2。

注:***P<0.001, **P<0.01, *P<0.05。

表2结果显示,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除躯体不适维度外, 在学习能力 (F=15.256, P<0.001) 、负性情绪 (F=14.430, P<0.001) 、自杀倾向 (F=46.140, P<0.001) 以及压力反应 (F=7.449, P<0.001) 各个维度上都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

3. 压力反应的家庭背景差异

注:**P<0.01, *P<0.05。

表3研究结果表明, 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总体压力反应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但在学习能力下降维度上, 来自城镇的大学生比来自农村有着更大压力体验 (T=-3.051**, P<0.01) 。

三讨论

年级方面, 大四学生的总体压力是四个年级当中最大的, 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这或许是因为大四学生面对毕业, 在个人前途发展方面对未来充满期待的同时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残酷的市场竞争, 倍感压力。此外, 纵观各个压力反应的维度, 大一学生相对大二、大三学生的压力仅次于大四学生, 这与大一学生面对新的学习环境、人际关系, 无论是从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需要一定的适应期, 所以这个时候辅导员老师应该指导学生如何尽快去适应大学生活, 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会如何从中学生到大学生角色的转换。

来自不同地域的大学生的总体压力反应在研究结果中并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这与传统观点中, 农村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要比城镇大学生要大是不符的。值得一提的是, 在学习能力下降方面, 来自城镇的大学生表现出更大的压力感, 这或许是与城镇学生读大学之前主要在家住宿有关, 父母在很多时候会为孩子提供更多学习方面乃至心理方面的指导, 家庭可以为孩子请家教。一旦离开了家庭呵护和教师的指导, 孩子可能会有点茫然不知所措。在这种情况下, 任课老师的专业学习指导以及大学学习的学习方式的指导尤为重要。

男大学生的压力反应明显比女大学生要低, 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对大学生校园管理当中, 更应该重视对女学生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心理危机的干预。

参考文献

[1]叶向阳.大学生心理压力反应的结构及其特点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07

[2]王小运、邓莎莎.不同类别大学生心理压力研究探析[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8 (4) :254~258

学生反应 篇5

制作人: 陈谊

章鑫

余慧慧

李庆招

徐贤群

陈增达

导师:郑蓓蓓

1.引论

做这个课题为的是了解高中生在不同年级段所表现出的心理变化及原因,本课题为找出消极的心理变化的原因,并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和了解以怎样的心理面对种种问题才是健康的。这篇论文关键叙述在学习困难,以及社会,家庭,学校,多方面对高中生心理带来的影响,然后分析这些变化,找出压力源,再逐一解决。

2.关键词

学习问题关心环境教育方式交际高考各类考试

3.前言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从单一的文化素质人才转向了包括具备良好心理素质在内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为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无可推卸地摆在学校教育工作者的面前。作为一名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者,多年来,社会各界朋友和同事最经常问起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现在物质生活条件好了,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反而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严重了?”其实,全球都呈现了这样的需求,抑郁、自杀等方面报道屡见报端,周围也可以经常听到“郁闷”、“心烦”的喊声,以及关于“抑郁症”、“精神疾病”的谈论。在物质发达的今天,精神方面的问题和需求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学生作为家庭的主要成员,社会的重要团体,其心理健康不仅仅关乎这个群体的生活质量,也关乎所有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与人类的未来。特别是学生中的高中生,自我意识更加强烈,对自身愈加关注,社会位置更加特殊,社会责任更加艰巨,心理健康问题也更为人关注。近几年较为关注的大学新生社会适应和人格障碍问题,很大部分取决于大学之前的心理成长和应激模式,特别是应激事件较重大的高中阶段;事实上,由于大学生“天之骄子”的社会地位,其问题很受社会注目;初中生小学生因其未成年特点和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等因素,其健康也非常受关注;恰恰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其处于未成年与完全成年、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人们在关注高考的同时,较少关心其心理感受和严重心理状况。如果不加强高中生心理健康,那么初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前功尽弃,而大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像是空中楼阁,虚幻不踏实,所以加强高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非常急切而且有必要!(资料来自http://tieba.baidu.com/f?kz=827773955)

4.正文

(一)从宏观的社会历史背景看

1.物质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精神需求日益凸显: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迈进,人们不再满足于过去“你耕田来我织布”的传统平淡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一方面,人们在改善物质的同时无暇顾及我们精神的需求,甚至牺牲精神利益换取物质利益;另一方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呈现了微妙的变化,过去的平面便利的四合院关系被有层次有隔阂的上下楼关系取代,交流沟通渐渐减少,纯朴真诚不再重来,不信任、不亲密取而代之;事实上,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的人们不是不再需要这些纯朴真诚信任亲密了,反而比过去更加需要。

这一社会背景也影响到了孩子,楼层越来越高,密度越来越大,邻里交流越来越少;看起来个人空间更大,而内心不安全感却与日俱增……孩子与社会的交流明显缺乏,同龄人之间的沟通也逐渐减少,致使孩子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减退;一方面更多的内心问题呈现出来,另一方面,孩子能够用以解决的工具和途径却日益减少。

2.独生子女的家庭角色和社会地位:

80年代国家针对当时国情正式出台“一胎化”政策,现在的高中生基本上是80年代末期出生,绝大多数都生活在“421家庭”中,从小到大家庭中的所有成员,包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起码六人以上,时时围着“小太阳”转,事事以“小太阳”为中心,这在无形中使孩子的自我意识过于膨胀,他人意识、集体意识被过分削弱,也培养了他们遇到困难依赖他人,不善于自己解决的习惯模式;当这些“太阳”不得不开始脱离家庭,融入集体,都自我中心的“小太阳”们在一起,大家都自以为自己还应该是当初的太阳;而事实上,离开家庭的庇护,突然之间大家都找不到“以我为中心”的优越感了,各自的内心冲突情绪障碍人格问题以及人际冲突就这样爆发了。

3.家庭结构和家长角色的调整:

家长由于自身生存压力和生活节奏加快,对孩子的内心深入交流不多、引导不够、方式不恰,往往选择以物质或者溺爱的方式加以补偿,导致孩子的判断能力跟不上,与父母的关系从内心上疏远,缺乏情感的后花园;再加上由于社会变革、西方观念影响以及物质利益引发矛盾等因素,很多家庭结构稳定性减退,父母长期争吵乃至最终离异等事实,给中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身心伤害,并影响深远。(资料来自http://tieba.baidu.com/f?kz=827773955)

(一)高一年级

高中一年级是高中阶段的第一年,高一学生从各个学校来到新的学校学习,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内容等因素对高一学生的思想带来很大的冲击,俗语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可以说高一年级是中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又一个转折阶段。高一阶段应该着重引导他们解决从初中升入高中过渡阶段遇到的各种适应问题,包括学习环境的适应、学习方法的更新、人际交往的调整等,从而使学生尽快踏上高中阶段学习和生活的正轨

1.适应不良:重点中学的高一新生们在入学前往往对所考入的学校和所要开始的高中生活抱着不切实际的期望,而对所要开始的高中段学习缺乏必要的心理、学业和生活准备。在入学后,他们往往觉得高中老师不再像初中老师那么关心关注他们,同学也没有初中同学那么亲切好相处;同时,感觉同学间的家庭环境、生活条件、能力见识等各个方面差异较明显;学习任务较重,但老师抓得少。

2.失落感:进入重点高中的学生在初中期间大部分为各校的尖子生,他们不

仅学习成绩优异,往往还是班长、团支书等班干部。但进入重点高中后,尖子云集,大部分学生失去了小学或初中时的优势。优秀学生一旦丧失优越地位,便会怀疑自己是否“优秀”,而变得苦恼、自卑、消沉或自暴自弃、得过且过;或不满、抗争、甚至以违反校规或恶作剧行为来引人注目,以达到心理平衡。大部分学生都感觉自己在学习上面不可能再现以前“辉煌”了,感觉自己从初中时的拔尖,沦落到高中的默默无闻、甚至低人一等,特别是在第一次月考、期中考试之后,这种感觉得到量化和强化,由“落差”引起的焦虑的预防和处理显得至关重要。

3.焦虑情绪:高中学习跟初中比科目多、难度高,课程学习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有一部分学生从原来同学眼中的尖子生变成中等生甚至落后生,如果不能适应这一变化,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差,往往引起内心的紧张、忧虑和恐惧等情绪,从而导致了学生的焦虑。据某重点中学心理咨询室对高一学生进行的心理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发现:在适应型还是焦虑型这一项测试中,全年级被测试人数为322人,属于适应型只有59人,占18.3%,属于焦虑型有62人,占19.3%,介于适应型和焦虑型之间为201人,占62.4%。可见,高一刚开学阶段,自我意识的调整、学习生活上的重新定位显得非常重要。高一学生相对而言升学的压力要小些,因而焦虑状况相比高

二、高三学生要低。

总之,到了高二,学生开始进入了高考状态,担负着学习完高中课程并为高考奠定基础的任务,因而我们应加强关注高二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高二年级

高二学生是高中阶段的“断层”时期。高二上学期,文理分科之后,听学生讲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郁闷啊”,他们刚刚有点适应高中的学习环境、班级气氛和人际关系,马上又面临了人际的重新调整,和学业上的重新定位;每一个学生在走过这个时期的时候都会感到一种困惑和茫然,他们在对生命的探究中往往过分执著,却又一时找不到答案。前途的迷茫和学业的压力,使很多学生感觉“有压力没动力”,部分转向通过吸引异性的目光来获取成就感和价值感,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此奋发向上,为高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高二下学期一开学,大部分学生最大的感触就是“怎么大家突然间变得那么用功了?”经过一个学期的调整、适应以及对人生的探究,大部分同学开始意识到时光流逝的痛苦和学习任务的紧迫性,上个学期还在喊“迷茫、郁闷”的学生,基本上开始进入状态。由此班级的气氛也变得紧张焦虑,同学之间交往明显减少,对学习的关注超越了对人际和其它方面的关注。

1.焦虑和孤独感:高二学生的焦虑和孤独感最强烈,主要原因有:首先,高二学生经历了人生的重大抉择——文理分班,重新面临人际关系的调整和学习环境的适应,第一次面临大规模大考试——五门功课的省会考,因此焦虑状态最高。其次,高一新生刚进入高中,对学校、老师、同学以及学习都有新鲜的感觉,同时,其兴奋心情也使其具有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态度。而他们所面临的是如何适应新的生活和新的学习,在这个时期,无论是学校还是老师都对他们给予高度的关注。高三的学生因为就要参加的高考,家长和老师对他们给予更高度的关注。相反,老师和家长对高二的学生的关注就相对较少,使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孤独感和失落感较强。

2.厌学情绪:高二年级也是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高峰期,班级同学之间两极分化明朗化,经过高一一年的学习,学生在知识掌握程度上已较明显的分出层次,即所谓优生和差生。对优生来说,由于之前学得好,他们积极、自信的心理

不断得到强化,学习兴趣上升为乐趣,学习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并不断从中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另一部分学生在一年学习中(尤其是在考试中)屡遭挫折,对学习的灰心、自卑甚至害怕等心理也在渐渐固化,出现兴趣转移,偏科等倾向。对中等水平的学生来说,学习目的模糊,学习动机不强,处于一种淡漠的被动状态。(资料来自http://tieba.baidu.com/f?kz=827773955)

4楼

对于成绩好的孩子,我们要给予肯定,使他们更加积极上进。对于学习中等水平和较差的孩子,家长首先要有正确的态度,避免过高的期望;要给孩子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分析成绩不理想的原因,肯定他们所拥有的发展潜能,解除不必要的顾虑。

(三)高三年级

由于高考的压力,长期身体疲劳、睡眠不足、精神紧张,高三学生的心理问题相当普遍,也最受社会关注。如不进行适当指导并给予解决,轻者影响学习效果,重者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以至出现极端行为。主要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好成功与失败、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环境、学习战略与策略的关系,学会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

进入高三,学生们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思维形势和思维方法,除了学习上的觉悟和投入,他们强烈地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常常体验到更为广泛的内心冲突的压力,这些都促进了他们价值观的确立和个性的成熟。由于高三学生的社会阅历的局限,以及辩证思维能力的有待发展,他们在看问题时往往比较主观、片面,容易走极端。除了面临升学抉择这一挑战,家长的过高期望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高三学生感到更加的迷茫烦乱,迫切需要指导和关心;高三下学期,高考临近,考试前的身体反应(睡不好、吃不下、抑郁不安…)、考试后因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导致的情绪问题、追求理想与止步不前的现状的矛盾等是困扰他们最多的问题。整个高三阶段,抗挫折能力的培养、考场心理的训练、考试后分析总结以及心态的调节显得至关重要。

1.考试与学习心理问题:

考试前后:这是高三生心理冲突表现最激烈的时候,也是社会关注最多的问题,考前和考试中的情绪调节和放松训练,考后的认知调整和学习策略调整至关重要。

平时学习:某学生的话代表了很大部分高三生的心理状态——“在高三紧张的复习中,我发现自己总会受到别人的影响,看见别人在看什么学科的书,就会产生自己这门学科没学好也要和别人一起学的想法,产生焦虑情绪,诸如此类的情况已经持续了好久,我也想到了可能是自己不够自信的缘故,也反复对自己说„适合自己的方法就是最好的‟,但还是忍不住的去在意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别人转笔发出的声音,咳嗽的声音等都能让我紧张好一阵子”。大家都比较关注与考试相关的心理问题,正如平时学习的不良习惯能导致考试中犯错误一样,平时学习中的不良心态和习惯也是造成考试心态不良的可控原因之一。

2.自我评价与自我期望问题:

自我期望高是高三学生普遍的状态,几乎每个同学都认为自己每一次都没有发

挥出来,每一次都可以发挥得比前一次好。适当的期望和动机有利于斗志的激发和成绩的发挥,另一方面如果期望动机过高,反而阻碍正常发挥,患得患失。(资料来自http://tieba.baidu.com/f?kz=827773955)

为了更直接的了解这些问题我们小组在我校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具体题目如下。

比较起来下面的生活事件哪5个比较重要?

A.考试排名次

B.考试失败

C.交上新朋友

D.掉座位

E.与同学关系融洽性

F.高考及各类考试

G.过生日

H.被误解

I.受到家长、老师称赞

J.开家长会和受到表扬

这次调查人群具有代表性,分别在高

一、高

学生反应 篇6

【关键词】情绪 调节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53-01

一、情绪智力与成功

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时候,总带有一定的态度,或喜欢或厌恶,或崇敬或鄙视。完成一件任务或工作后会感到喜悦和轻松,工作不称心时会产生不满,遇到挫折时会悲观沮丧,情绪最能表达一个人的内心状态,可以说它是人心理状态的晴雨计。“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与情感,并识别和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就是情绪智力。高尔曼在其著作《情绪智力》一书中明确提出“真正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情商而非智商。”到目前为止,人们对情商的提法仍存在分歧和争议,但是有关情绪智力决定人们成功的思想逐渐被人们接受。

良好的情绪是学生学业成功的基础。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曾针对青少年的情绪不良问题做过一项调查发现,超过61%和55%的学生有情绪不良和适应不良问题。教育学家指出,孩子的成长趋向与其智商高低并不存在绝对关系。决定孩子将来是否会有所成就,主要在于培养孩子的理解和控制自我与他人情绪的能力。有统计表明,情绪稳定、行为的目标性、忍耐和坚持性较强的孩子较容易获得学习和工作的成功。培养中学生具有良好的情绪不仅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业和事业的成功。

二、中学生常见的不良情绪反应

(一)抑郁

抑郁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情绪体验,首先表现在心境上,情绪低落,沮丧,容易波动,心烦易怒。其次表现在消极的自我评价上,总感到自己一无是处。再次表现在行为上,做事力不从心,感到无兴趣、无望、无助、被动。一旦进入抑郁,学生就会看不到生活的阳光,无心做任何事情,对周围一切兴趣下降;学习效率下降,记忆力不如以前,思维速度缓慢,思考问题困难,上课、看书或做作业时不能集中注意力;失眠,食欲减退等。

(二)焦虑

焦虑是对即将要发生的事情或结果的一种紧张担心的情绪。中学生的焦虑主要有考试焦虑和社交焦虑。

1.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是当学生意识到考试情境对自己有某种潜在威胁时,产生的紧张的内心体验。考试焦虑有三种表现:认知表现,以担心为特征,自我评价消极;生理表现,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胃肠不适,多汗尿频;行为表现,多余动作增加,胡乱答卷,早早离开考场等防御或逃避行为。

2.社交焦虑

社交焦虑是指在陌生人面前,或者是可能被注视的一个或多个场合产生持续、显著的畏惧,并且严重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每个人在与陌生人交谈时,多少都会感到紧张,但是我们能较好地控制我们的行为,比如上课回答教师提问时,我们感到紧张,但是我们会正确回答问题。倘若由于紧张而忘记了答案,就属于社交焦虑了。

(三)嫉妒

嫉妒是面对他人的某种优势而产生的不愉快情感,是对别人的优势以心怀不满为特征的一种不悦、自惭、恼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性情感。不同的嫉妒心理有不同的嫉妒内容,主要在四个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这就是名誉、地位、钱财、爱情。有的会表现为一种综合性的笼统内容,即只要是别人所有的,都在其嫉妒之内。

(四)虚荣

虚荣心就是以不适应的虚假方式来保护自己自尊心的一种心理状态,比如学生考试作弊就是虚荣心在作祟。人类的需要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尊重的需要包括对成就、力量、权威、名誉、地位、声望等方面。一个人的需要应当与自己的现实情况相符合,否则就要通过不适当的手段来获得满足,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达到自尊心的满足就产生的虚荣心。可以说,虚荣心是一种歪曲了的自尊心。

三、中学生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

(一)认知调节

1.端正认识

由于形成坏情绪的原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个人对事件的看法,面对一件事情,产生何种情绪,决定权完全在个人自己手中。如果改变自己的看法,就会使心情平静,安之若素,因而端正认识是调节情绪的首要方法。例如某位中学生某门课程中考试得70分,开始时他认为70分意味着他在班上的排名倒数,在同学心目中的位置一落千丈,教师和父母会批评自己,挫折感油然而生,感到非常痛苦。随后他进行了认知调节,70分只代表一次考试的结果,考的只是他掌握知识的一部分,他掌握的其它知识还没有考,这次成绩不能代表他的所有水平,他还有机会表现自己的能力,那么他就不会产生挫折感,更不会自暴自弃,而是增强信心,迎接以后的挑战。

2.变换角色

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一定的位置,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就会不同。当一个人对某件事情的处理产生不愉快的情绪时,可以变换一下角色,试着从别人的立场上看问题,就会理解别人,自己也会变得愉快。例如许多学生对老师持挑剔心理,认为老师应怎样怎样,如果学会换个角度看老师,假如自己是老师,自己会如何做,那么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3.降低期望

不对自己过分苛求,对他人的要求也不要太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但有的人把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定得过高,难以实现,极易产生挫折感而郁郁寡欢。比如,对于实力在80分左右的同学,却期望自己考95分以上,目标难以实现,极容易导致考试焦虑产生。有的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如果对方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时就会大失所望。降低期望,退一步,就会海阔天空。

(二)行为调节

1.学会倾诉

当个体心中有了不愉快,感到痛苦时,可以向朋友进行倾诉。当把自己的郁闷、烦恼和痛苦讲给对方听时,他人的指点会让自己茅塞顿开,抑郁也会一扫而光。也可以对自己倾诉,例如写日记,刚开始写时,可能会心情烦乱,但随着日记的展开,心情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变得轻松起来。

2.运动宣泄

人的身体和心理是相互影响的,身体轻松往往会使心情愉快,身体不舒服也会使心情变得沉重。心情不佳时,可以通过运动来变换自己的心情,散散步,打打球,游游泳,身体舒畅的同时,心情也会明朗许多。

3.助人为乐

每个人都有种“被他人需要的需要”,当我们帮助那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时,我们的这种需要就得到了满足,就会体验到个人的价值感。需要的满足,价值感的产生是快乐的源泉。

4.遗忘转移

这是消除心理压力的好办法,当产生某不愉快的情绪时,最好能尽快地遗忘掉,使自己的思想转移到更有意义的地方去。最好醉心于学习、工作,也可以和知心朋友谈学习或外出旅游,参加文体活动,看电影、电视或找些有益的书读读,使精力转移。活动的方式并不重要,得要的是活动会使我们的心情愉快。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柳斌,周宏,高长梅等.北京:学校心理教育全书.九州图书出版社.1998年版

指导学生分析化学反应的条件与规律 篇7

一、化合反应

不同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化合?化合的难易程度如何?这与物质的组成、性质等因素密切相关。义务教育阶段所涉及的化合反应, 主要是氧气和其他单质以及水和某些氧化物的反应。众所周知, 氧气是一种性质比较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具有较强的氧化性, 而金属单质都有一定程度的还原性。因此, 氧气和绝大多数金属都是可以化合在一起并生成对应的金属氧化物的。毫无疑问, 金属的活动性越强, 反应就越易进行, 对应的反应条件就越简单甚至不需要条件;反之, 金属越不活泼, 与氧气的反应就越难发生, 所需要的反应条件就越高。如:

氧气与其他非金属单质的反应, 大都需要在点燃的条件下才能发生, 同时得到对应的非金属氧化物。如:2H2+O2=2H2O;S+O2=SO2。

水作为一种中性的液态氧化物, 既能与大多数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对应的含氧酸, 也能和部分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对应的可溶性碱。如:CaO+H2O=Ca (OH) 2;CO2+H2O=H2CO3。

由于氢氧化铜、氢氧化铁等均不溶于水, 所以氧化铜、氧化铁等也就难以直接与水相化合生成对应的碱了。

二、分解反应

能发生分解反应的物质, 肯定是氧化物、酸、碱、盐等化合物。不难理解, 一种化合物的性质越不稳定, 它就越易分解, 反应的条件就越简单甚至不需要条件;反之, 化合物自身越稳定, 它就越难分解, 欲使之分解, 所需要的条件也就越复杂。

最典型的氧化物应该是水了, 它的性质非常稳定, 即使将其加热到1000℃, 也只有少部分发生分解。通直流电是使水发生分解的常用条件, 这也是义务教育阶段接触的唯一一个需要通电才能发生的反应:2H2O=2H2↑+O2↑。过氧化氢和水不同, 它实际上是一种过氧化物, 性质很不稳定, 容易发生分解:2H2O2=2H2O+O2↑, 此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之一。多数含氧酸都是不稳定的, 尤其是碳酸、亚硫酸, 常温下就会分解为对应的酸性氧化物和水, 如:H2CO3=CO2↑+H2O;H2SO3=SO2↑+H2O。

盐的稳定性多数较强, 分解时也没有固定的规律:有些在加热或高温条件下生成相应的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 如:CaCO3=CaO+CO2↑。也有一些含氧酸盐在分解时生成氧气, 但也需要加热等条件, 如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反应:2KClO3=2KCl+3O2↑;2KMnO4=K2MnO4+MnO2+O2↑。

三、置换反应

不少学生都以为这类反应能否发生只要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来判断就可以了。其实这要看反应是在水溶液里还是在非水溶液的环境中。

金属单质和酸或盐溶液之间的反应, 是完全可以通过金属活动性顺序来判断的:只有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氢之前的金属才能和盐酸、硫酸等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氢气。如:Zn+H2SO4=ZnSO4+H2↑;Fe+2HCl=FeCl2+H2↑而排在氢之后的金属就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 如铜、银等均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

同样,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里, 排在前面的金属能够把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反之则不能。如:Fe+CuCl2=FeCl2+Cu;Cu+2AgNO3=Cu (NO3) 2+2Ag。

在非水溶液即干态环境中非金属单质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是不能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来判断的, 如果能反应, 则反应后的生成物通常是金属单质和非金属氧化物, 反应的发生往往需要加热或高温条件。如:H2+CuO=Cu+H2O;Fe2O3+3H2=2Fe+3H2O;C+2CuO=2Cu+CO2↑。

四、复分解反应

复分解反应是发生在酸、碱、盐溶液间的一类反应。这些溶液中的反应如能发生, 一般无需其他条件, 但能否发生却与相应物质的种类和溶解性有关。

酸和碱是性质对立的两类物质, 只要其中一种处于溶液状态, 它们之间就能快速反应, 并生成盐和水, 这类反应也被称为中和反应。如:NaOH+HCl=NaCl+H2O;Cu (OH) 2+H2SO4=CuSO4+2H2O。

酸和盐、碱和盐、盐和盐之间在溶液中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一要看经过交换成分后是否产生沉淀、气体或水, 只要有其中的一种物质生成, 就表明该反应已经发生;相反, 如果没有这三类物质中的任一种, 反应就没有发生。二要看反应物的溶解性, 当有酸参加时, 另一种物质 (盐) 可以不溶;当无酸参加 (即碱和盐、盐和盐之间的反应) 时, 两种物质必须都溶于水且处在溶液中才可以。如:

HCl+AgNO3=AgCl↓+HNO3 (AgCl既不溶于水, 也不溶于酸)

CaCO3+2HCl=CaCl2+H2O+CO2↑ (实验室制CO2的原理)

Ca (OH) 2+Na2CO3=CaCO3↓+2NaOH (工业上制取NaOH)

Na2CO3+BaCl2=BaCO3↓+2NaCl (检验碳酸根离子的原理之一)

简而言之,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可概括为:有酸 (参加) 可不溶, 无酸需都溶 (指碱和盐、盐和盐) , 产生沉淀、气体、水都行。上述反应都是在水溶液中发生的, 不难引导学生看出它们之间的反应规律是这样的: (1) 酸+盐=新酸+新盐 (2) 碱+盐=新碱+新盐 (3) 盐+盐=新盐1+新盐2。

学生反应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2006年~2007年在延边红十字中心血站采血点无偿献血的学生共3150人, 年龄18~25周岁, 所有献血者均按卫生部标准要求, 经咨询、体检、化验合格后方可献血。收集35例出现献血反应者资料分析产生反应原因。

1.2 方法

采集方法:献血者取坐位, 在采血车上开放式采血。用山东省威海市威高集团医用高分子有限公司出品的ACD采血袋, 按操作规程, 采集200ml或400ml全血。

2 结果

按献血次数将献血者分为两组, 其献血反应原因见表1。

3 讨论

正常人可以承受400ml的采血量, 而无任何的反应, 只有少数的人在献血后发生了献血反应。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0.01) , 心理因素是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最重要因素, 多见于初次献血者。他们往往对陌生的献血环境存在恐惧心理, 对相关的献血知识不了解, 思想顾虑引起反射性迷走神经兴奋、短暂性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导致大脑暂时供血不足而发生反应。精神紧张为发生献血反应的主要原因, 其次为献血前没有充足的准备, 如过度疲劳、睡眠不足、空腹献血等, 引起短暂性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脑血流下降而发生反应;也可导致低血糖的发生, 主要表现为紧张焦虑、呼吸加快、心跳加速、面色苍白并伴有轻度出汗、头晕、恶心呕吐等, 甚至出现晕厥, 严重者可出现惊厥 (极少见) 。另外环境因素和气候也可引起献血反应, 如人员拥挤、操作场地小、条件简陋、空气污浊、车外环境嘈杂、车内密不透风、气温较高、时间紧、等候时间长等。

4 护理措施

4.1 预防

4.1.1 献血知识的讲解。献血前进行血液学常识的简单讲解, 使献血者了解所献出的血量是生理可以承受的, 不会对身体造成影响;如为学校组织的集体献血, 可以提前一两天到学校进行献血知识的讲座, 同时解答学生对献血的疑问, 发放献血宣传单, 使献血的学生能够做到献血前休息好、献血当日不空腹、不吃油腻的东西等饮食要求, 避免疲劳和空腹导致献血反应。可招募多次献血的学生, 陪同初次献血者, 安慰并鼓励献血者消除紧张情绪。

4.1.2 献血环境应整洁、宽敞、明亮, 并事先做好消毒措施, 由专人负责维护采血纪律, 避免拥挤, 保证采血环境空气的流通。

4.1.3 血站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道德修养。体检医生强旬并使仔细体检, 避免并使询问不全导致的献血意外。采血护士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修养, 仪表端庄大方, 语言礼貌热情, 观察力敏锐, 善于从献血者的言谈、行为和情绪的微小变化中了解其内心活动, 针对其不良心理状态,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情和动作给他 (她) 们耐心解释安慰, 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操作时动作应迅速、轻柔、娴熟, 力争静脉穿刺一次成功。采血护士技术要过硬, 采血人员用鼓励的语言进行心理疏导, 并做好解释工作, 或播放音乐、分散其注意力, 使献血者有安全与信任感, 创造一种亲切、温馨的人际工作环境。另外采血车工作人员应掌握娴熟的穿刺技术和专业的理论知识, 并具备敏捷的反应能力和准确的判断力。一针率应达99.9%以上。

4.1.4 发挥无偿献血志愿者的作用。可让经过血液常识培训并献过血的志愿者陪同献血者的献血过程, 给予献身说教和陪同, 可以大大缓解出次献血者的紧张程度。

4.1.5 献血后宣教以减少献血者出现皮下瘀血和血肿等轻度的献血反应。采血过程中一方面应密切观察献血者的反应, 一方面应亲切与献血者交谈, 告知献血后注意事项。采血完毕后, 献血者必须有20min左右的休息时间, 以保证身体能调整缺血状态。

4.2 护理体会

发生献血反应后应立即停止采血, 保护好献血者的针眼, 防止静脉针口流血。使献血者取平卧位, 或头低脚高位以增加大脑供血。如有恶心呕吐者, 将头偏向一侧, 床边放一容器接呕吐物, 放松或脱去紧身的衣服, 嘱献血者做深呼吸。开窗通风, 保持空气流通。无恶心者可于卧位用吸管饮高浓度的糖水, 经上述处理后, 一般的献血反应均可缓解。在整过程中应与献血者交谈, 让献血者放松, 并给予解释, 说明种反应是常见的, 并非他们的身体状况有问题。如发生了中度、重度反应者, 应按照献血者出现的症状给予急救, 必要时可送医院处理。对于献血反应已恢复正常者, 均应测量血压及脉搏正常后, 安排陪同人员送献血者离开, 嘱献血者如在途中感到眩晕, 应立即蹲下或就地坐下, 防止跌倒等意外事故的发生。填写献血反应回访表, 记录下献血者的资料, 电话回访献血者的恢复情况。

摘要:在校大、中专学生已成为无偿献血的主力军。心理状态不很稳定, 献血过程中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 连锁反应引起的献血反应相对较多, 如何针对学生的心理来预防献血反应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是笔者就学生献血反应的预防和护理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大中专学生,献血反应,预防与护理

参考文献

学生反应 篇9

1 流行病学调查

1.1 学校基本情况

阜新市盲聋职业学校是一所面向阜新市及周边地区招收适龄盲聋儿童进行九年义务教育及职业高中教育的特殊学校。现有教师58名, 在校学生120名, 年龄在6~21岁之间, 90%的学生来自农村并住校。学校食堂每天三餐, 一菜一饭, 伙食标准为5元/人/d, 中午教师和学生共同就餐。2010年9月22日中秋节, 学校改善伙食, 每餐加一个菜, 早餐为酱茄子、大米饭、咸菜, 每名学生发2块月饼;午餐为炸带鱼、花生米炒豆角、大米饭;晚餐为炒菜花和炸带鱼、大米饭。当天中午共有62名学生和5名教职工在学校食堂集体就餐, 食堂仍按原有就餐人数97人安排伙食, 结果除炸带鱼外当天中午饭菜无剩余。

1.2 患病学生分布情况

本次事件有8名学生患病, 均为聋哑学生, 其中女生5名 (62.5%) , 男生3名 (37.5%) , 年龄在11~18岁之间;班级分布为3年级2名, 5年级1名, 6年级3名, 9年级2名;宿舍分布为女1舍3名, 女2舍1名, 女5舍1名, 男1舍1名, 男3舍1名, 男4舍1名, 其中同班同舍2名。

1.3 患病学生进食情况

8名患病学生 (100%) 进食午餐:炸带鱼、花生米炒豆角、大米饭, 学生示意和教师解释为超出正常进食量;3名 (37.5%) 未进早餐, 5名 (62.5%) 未进晚餐, (副校长解释为未进早餐者等待中午的加菜, 未进晚餐者由于中午的饮食过量) 。8名患病学生均食用月饼, 有3名早餐时食用, 其他人食用月饼时间不确定, 大约在午餐或以后。5名学生又吃了水果、面包、干脆面等零食。

1.4 患者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

8名患病学生均有恶心、呕吐症状, 呕吐在2~6次之间, 多为3~4次。只有1名男生示意有腹泻但并不能确定 (该生曾经被矿总院诊断为癔症) , 6名学生有腹痛, 老师解释为轻微腹痛, 从患者表情分析有2名腹痛稍重。首例某患者, 女, 11岁, 体弱, 患感冒, 但不发烧, 9月23日凌晨1时发病, 恶心, 呕吐4次, 伴上腹阵痛。潜伏期13~20h。医院诊断为急性胃肠炎, 用丁胺卡钠2支+生理盐水500ml静脉滴注痊愈。9月23日12点前8名患病学生全部出院。

2 现场调查、采样及实验室检验情况

学校食堂为学校统一管理, 有管理员1名为学校教工, 工人2名均为聋哑人, 学校食堂有卫生许可证, 2名工人有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合格证, 学校食堂卫生状况良好。到现场只见到9月22日午餐食品干炸带鱼、9月21日在某食品厂购进的什锦月饼和十多天前购进的生花生米半袋 (未见异常) , 其他剩余食品均未得到。采月饼、干炸带鱼, 菜板、菜刀、及洗鱼大盆的涂抹样品共5份, 对5份样品做副溶血性弧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 检验结果均为阴性。其中月饼做卫生指标菌检验, 符合《糕点、面包卫生标准》GB7099-2003。

3 讨论

由于本次事件的当事人为聋哑 (个别有智障) 的特殊人群, 因此给个案调查带来困难, 大部份信息来自于患病学生手语表述, 教师翻译, 对于一些医学术语的理解和表达都不够准确。综合调查资料认为该起事件是一起由于学生暴饮暴食引起的消化不良反应事件。

原因分析如下:

(1) 根据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中食物中毒的定义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对食物中毒概念的解释, 认为健康人经口摄入正常数量的可食状态食品后所发生的疾病属于食物中毒, 而一次食入大量脂肪或暴饮暴食引起疾病不能认为是食物中毒。9月22日62名学生和5名教职工食用了平时97人份的伙食, 已超出正常食量;8名患病学生3名 (37.5%) 未进早餐, 5名 (62.5%) 未进晚餐, 显然患病学生当日午餐摄入了过量的食物。据校方介绍, 学校日常伙食标准较低, 很少吃鱼肉, 以往过年过节也出现过类似的消化不良现象。

(2) 根据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点, 潜伏期在13~20h的食物中毒应以腹泻为主, 但本次事件7名学生 (87.5%) 以呕吐为主, 只有1名诊断为智障的学生表示有腹泻症状。更说明本次事件是由于患病学生因进食过量, 加之校内施工, 学生取消户外活动, 食物在胃内大量滞留引起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

(3) 潜伏期在13~20h以上的食物中毒除呕吐、腹泻外还应有全身中毒等表现, 病程至少2~4d, 而本次事件的病程只有7~10h, 9月23日11点患病学生已痊愈。滞留的食物排空后, 患病学生的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患生自愈。因此, 不符合食物中毒的特有表现。

(4) 本次事件进食食品的可能污染指标与临床表现也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并且实验室检验资料不支持诊断为食物中毒。因此, 可以排除食物中毒。

综合以上因素, 认为本次事件为一起由于学生暴饮暴食引起的消化不良反应。

摘要:2010年9月23日, 阜新市疾控中心接到卫生监督所的电话通报, 该市盲聋职业学校有8名学生因呕吐、腹痛、腹泻正在医院门诊治疗, 疑似食物中毒。疾控中心立即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赶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现场采样检验, 最后确定为是一起由于学生暴饮暴食引起的消化不良反应事件。

关键词:餐后不良反应,事件,调查

参考文献

[1]GB14938-9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S].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

学生反应 篇10

一寻求、创设认知冲突的意义

认知冲突可看成学生认知过程的“障碍”或“不协调”因素, 它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 促使人们去寻找协调的途径。人们认识客观事物, 不能立刻就获得正确认识, 在多数情况下要经历错误和失败, 并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从失败中找出原因, 而后改错为正, 获得正确认知。教师既要研究教材, 也要研究学生, 做到因材施教。平时教学既要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认知冲突, 透过错误洞悉成因, 及时抓住错机, 加以利用, 同时还应创设认知冲突, 使学生产生疑问, 构成认知矛盾, 从而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主动探索新知。利用知识的整体和局部之间、新旧之间、不同特点之间的差异创设学生认知冲突, 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动机和欲望, 更有助于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使其理解并掌握知识, 主动将知识结构内化为认知结构的全过程。

二“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中认知冲突的分析

本专题内容的抽象性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问题, 既有知识理解上的矛盾冲突, 也会在复杂多变的题目中产生迷茫。只有解决了学习中的疑难点, 学生的学习才会变得轻松, 从而做到一点通、百题通, 教学也才会有效率。现就以下几方面与各位同仁探讨:

1. 把握概念的理解

清楚把握概念的理解是解题的基础, 概念理解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对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判断, 学生做题时总是出错, 究其原因是在物质导电性上的判断上。在实际教学中, 学生易于产生三个认知过程中的问题: (1) 为何温度升高金属导电性减弱而溶液导电性增强? (2) 为何溶液的导电能力与溶液中的电荷浓度成正比? (3) 熔融条件下什么样的化合物会导电?教学中, 设计问题情景, 结合电化学的知识进行知识的整合、构建, 引导学生理解导电的实质:自由移动的电荷才会导电, 从而清楚判定不同环境下物质的导电情况, 掌握电解质的概念。

2. 认清平衡体系

溶液中往往存在多种平衡, 既存在物质溶于水产生的平衡又存在水的电离平衡, 这一直以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例1:试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Mg (OH) 2能溶于NH4Cl溶液中。

解析:学生容易解释成NH4Cl水解产生H+与OH-反应使平衡向右移动, 在课堂中笔者直接以实验说明问题。取一试管放入洗涤过的Mg (OH) 2沉淀, 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 滴入几滴酚酞, 溶液呈粉红色, 往里加入中性的醋酸铵晶体, 学生观察到溶液变浅, 自然明白了是因为NH4+直接与OH-结合成NH3·H2O使平衡向右移动。课堂上笔者又引导学生从反应本质上去解释此问题, NH4+的水解NH4+结合水中的而现在Mg (OH) 2中的OH-明显多于水中的OH-, 所以是第二种情况。

例2:在Na2S溶液中存在的下列关系不正确的是 (B) 。

解析:做该题时, 学生能用“物质守衡”和“电荷守衡”解决A、B。而水溶液中的“质子守恒”原理学生还没学, 所以对于这里的C选项, 主要从溶液中的各平衡中去找关系。分析该溶液主要存在以下平衡:, 关键要搞清平衡时C (HS-) 等于S2-第一步水解产生的C (HS-) 减去C (H2S) (消耗的HS-等于生成的H2S) , 自然就可理解C选项了。学生在考虑该题时提出两个问题: (1) HS-的电离平衡是否要考虑? (2) 既然是S2-的水解平衡, 应该包含了水的平衡, 为什么还要考虑水的电离平衡?就这两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中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从而问题得到解决。在这一活动中, 学生建立认知冲突, 通过多方知识联系, 解决冲突, 从而成功构建多重平衡体系的知识架构。

3. 学会定量分析

在化学的学习中, 不仅要定性的考虑问题, 还要从定量的角度考虑问题。如对弱酸或弱碱来讲, 无论是电离还是其盐类的水解, 其程度都是较弱的。

例3:CH3COOH的电离程度是1%, 那对应CH3COO-的水解程度是不是99%?

解析:CH3COO-的水解是结合水中的H+, 难度较大, 导致水解程度并不是很大, 所以常见的一些盐的水解都是比较弱的。学生通过该知识的冲突, 更好地理解了水解的实质性问题。

在学习难溶物的溶解平衡中, 有关KSP与溶解度关系中, 学生产生的知识冲突:KSP小的物质, 其溶解度是不是就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书本中的表格——常见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常数和溶解度, 得出KSP小的物质, 其溶解度不一定小的结论, 并分析得出与两个因素有关, 一是物质的摩尔质量, 二是该物质溶解平衡中的系数。

由上可知, 只有定性和定量有机的结合, 才能更好把握知识的准确性, 更好的架构知识的完整体系。

三反思“教师的建构与学生的认知冲突”

上一篇:动物科学专业下一篇:经济利益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