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核心

2024-07-13

思想核心(精选十篇)

思想核心 篇1

物流特质理论

物流特质理论是信息化条件下物资实体储存与流动地位重要性理论, 即物流区别于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特性决定了物流管理的“短板”效应。

众所周知, 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板, 而恰恰取决于最短的那块, 人们把这一规律总结为“木桶原理”, 又称“短板理论”:构成组织业务流程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 而劣质的部分往往又决定整个组织业务开展的水平, 即最短的木板在对最长的木板起着限制和制约作用, 而物流“瓶颈”正是现代信息社会中经济交往和商品交易的一块“短板”。

商品交易会涉及到四方面:商品实体的转交, 商品所有权的转移, 货币的支付, 有关信息的获取与应用。即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其中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 包括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活动。商流是指商品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所有权转移的运动过程。资金流主要是指资金的转移过程, 包括付款、转帐等过程。信息流是由商流和物流引起并反映其变化的各种信息、情报、资料、指令等传送活动。

这“四流”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但我们要认识到, 在这“四流”中, 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是同质的, 它们的传递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 如在电子商务环境下, 商流、资金流与信息流这三种流的处理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和通信网络设备实现。而物流则不同, 对于少数商品和服务来说, 可以直接通过网络传输的方式进行配送, 如各种电子出版物、信息咨询服务等。而对于大多数商品和服务来说, 它不可能象“商流”、“资金流”那样, 随着鼠标的点击完成所有权的交割, 仍需要物理方式传输。亚马逊网上书店、戴尔台式电脑直销能成为全球电子商务的成功代表, 是因为书与电脑这类产品标准化程度很高, 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能使网上订购与网下传输同步运行。因此, 物流是现代信息社会经济交往的“瓶颈”, 我们要构建一个更合理的系统, 来完成“四流”的协调配合。这正是人们重视物流管理的原因, 即物流与商流、资金流、信息流不同质所形成的物流管理的“短板”效应。

系统优化理论

系统论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是众多物流作业环节的“效益背反”特征决定了物流管理的系统优化空间。这正是人们挖掘物流利润潜力的关键所在。

“效益背反”是指两个相互排斥而又被认为都同样正确的命题之间的矛盾。现代物流的操作层面及其管理充满着“效益背反”现象。显然, 物流服务和物流成本之间符合系统的效益背反的特征。即对于同一资源 (如成本) 的两个处于相互矛盾的关系之中, 想要较多地达到其中一个方面的目的, 必须使另一方面目的受损。这种现象, 虽然在许多领域中都存在, 但在物流领域, 这个问题似乎尤其严重。例如, 减少库存, 必须增加运输次数;简化包装, 就会降低产品的防护效果, 可能造成严重损失。因此, 要达到以最低的成本提供最优的服务的目的就要利用物流系统论的观点来管理现代物流。

在认识效益背反的规律之后, 物流科学迈出了认识物流功能要素这一步, 而寻求解决和克服各功能要素效益背反现象。当然, 或许也曾有过追求各个功能要素全面优化的企图, 但在系统科学已在其他领域形成和普及的时代, 科学的思维必将导致人们寻求物流的总体最优化。不但将物流这一黑大陆细分成若干功能要素来认识物流, 而且将包装、运输、保管等功能要素的有机联系寻找出来, 成为一个整体来认识物流, 进而有效解决“效益背反”, 追求总体的效果, 这是物流科学的一大发展。这种思想在不同国家、不同学者中的表述方法是不同的。例如, 美国学者用“物流森林”的结构概念来表述物流的整体观点, 指出物流是一种“结构”, 对物流的认识不能只见功能要素而不见结构, 即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物流的总体效果是森林的效果, 即“物流是一片森林而非一棵棵树木”。

对这种总体观念的描述还有许许多多的提法, 诸如物流系统观念, 多维结构观念, 物流一体化观念, 综合物流观念, 后勤学和物流的供应链管理等, 都是这种思想的另一种提法或是同一思想的延伸和发展。

供应链管理理论

供应链管理理论是新形势下企业提升竞争力的理论, 已经突破了解决物流功能要素效益背反问题的系统优化边界。

供应链是由多个企业构成, 包括直接参与从源供应商到最终客户的物流、服务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价值流的上游及下游实体组织, 是一种网链结构。在经济全球化大市场竞争环境下, 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在所有业务上成为最杰出者, 必须联合行业中其它上下游企业, 建立一条经济利益相连、业务关系紧密的行业供应链实现优势互补, 共同增强市场竞争实力。其中, 第三方物流提供商为供应链成员企业提供物流服务;金融服务提供商为企业提供融资, 承担一定的风险, 并提供金融建议;市场调研公司为核心企业提供关于最终客户的信息服务。其中, 信息流是双向的, 贯穿整个供应链成员企业, 包括第三方物流提供商、金融服务公司和市场调研公司等。

可以说, 2 1世纪企业间的竞争, 实质上就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因此, 支撑供应链运行的物流管理进入了一个企业联盟时代或者合作竞争时代。这应该成为现代物流管理的又一核心思想。

完整的供应链管理是一个新的体系, 它包括内部供应链管理、外部供应链管理以及内部供应链与外部供应链的整合。理解供应链管理体系并将其灵活运用于企业管理实践, 是新形势下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在供应链统一的计划下, 产品能够及时生产、及时交付、及时配送、及时递到最终消费者手中, 从而快速实现资本循环和价值链增值。例如, 国美电器的低价格扩张仅仅是一种表面现象, 其之所以能形成强大的竞争实力, 背后实质是与全球优秀企业联接而成的独特的供应链体系。

法家思想核心 篇2

势就是绝对的权威,是不必经过任何询问和论证就必须承认和服从的绝对的权威。

有一个故事颇能说明这个道理,秦始皇之前秦朝有个国王叫秦襄王,有一次生病了,有些百姓向神灵祈祷他的.健康;等到他病愈的时候,百姓们杀牛宰羊来感谢神灵。

秦襄王听说之后,不但没有奖励这些百姓,反而责罚了他们和当地的地方官。

大臣们很奇怪,他说:百姓之所以为我所用,是惧怕我的权势,而不是因为我爱他们。

如果他们现在这样做,说明我已经放弃了权势而与他们讲仁爱了。

这样很危险,他们就不怕我了。

所以我要责罚他们,以绝爱民之道,立法势的权威。

“爱臣太亲,必危其身。

”听听,这是什么逻辑!用现代话说,势讲的是领导的职务权威。

很多国家机关、公司单位的领导人一定要做出跟下边人等级分明的样子,其实本质道理来源于此。

他们认为领导就是要让下属怕的。

势的核心是“独断独揽”,所有现在企业领导的“一把手”思维,或者说是“天才+1000个助手”的思维,本质上是“势”的影响。

2)所谓术,指政治权术,皇帝驾驭人时,神出鬼没,这就是“术”。

势是目的,术是手段,在过去来说,术就是皇帝统治、防备、监督和刺探臣下以及百姓的隐秘的具体的权术和方法。

“人臣太贵,必易主位。

”用现代话说,讲的是领导如何“管理”下属。

每次去机场我都要去逛逛书店,几乎每次都失望而归,书店里管理学方面大多数的书都是关于此类“术”的书,什么管理下属的36招啊什么的。

现在一个流行是把所有的古代的书,都跟“管理”和“权谋”挂钩,从周易学权谋什么的,让我非常的讨厌。

的确很多领导者愿意用权谋的方式来驾御下属,但这不是常道,是不正常的。

曹操同学就擅长此道。

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他编了一个故事,说自己睡觉时会杀人,让人不要在他睡觉的时候接近他。

他的一个侍妾看到他睡觉的时候被子掉了,就来给他盖被子,果然被他起来杀掉。

曹醒来之后,还故做不知。

隋文帝也乐于此道,为了考察大臣是否廉洁,他自己给他们设置了一些圈套,安排人给大臣们贿赂,结果很多人中圈套,就被杀了。

3)所谓法,指法律和规章制度,明君如天,执法公正,这是“法”。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绩效评估,说话算数。

商鞅同学刚开始变法的时候,担心没有人相信他的话,就在南城竖起一个大木头,然后公告天下:如果有人把木头搬到北城,赏10金。

开始时,人们奔走相告,议论纷纷,不知道这个家伙要干嘛,没有人相信他的话。

后来商鞅又把赏金提高到50金。

人们更是疑惑而又奇怪了,更认为是个骗局。

后来人们怂恿一个愚汉去搬这个木头,当他把木头搬到北城的时候,商鞅果然给了他50金。

举国为之轰动,人们相信商鞅是个说话算数的人了。

借着这个信任,商鞅开始了他的变法事业。

儒法之争:

法家和儒家历来争论很大。

儒家推崇“王道”,法家向往“霸道”。

儒家认为法家严刑峻法,急功近利,法家认为儒家迂腐可笑,纸上谈兵。

孔孟两个人周游于列国,希望国王相信并推行他们的“仁义之道”来治国,可是各国国王都觉得他们的方法好归好,就是太慢,等不及,他们更愿意用法家思想,他们认为法家思想见效快,重实际。

这种争论有点类似于武侠小说中关于气宗和剑宗的争论,或者说内功和外功的争论。

秦朝就是一个最重要的例子,在秦始皇之前几百年他们就开始用法家思想来治国了。

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用五张羊皮买了奴隶百里羊,开始变法。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重农重兵,很快秦国开始富强起来。

秦始皇更是任用韩非子的同学李斯为相,把韩非子的思想作为治国思想,很快便实现了统一六国的伟大事业。

但是治理国家和夺取政权是两回事。

夺取政权的时候可以急功近利,但是治理国家的时候取需要长治久安啊。

可惜秦始皇不懂得这个道理,在他取得天下的时候,继续实施法家道路,继续严刑峻法,结果这么强盛的一个国家,一个一举扫平六国统一天下的国家,之后,就被两个农民率先揭起的起义给推翻了。

刘邦取天下之后,儒生陆贾劝告他说:“乃公天下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刘邦深以为然,借鉴秦灭国的教训,废弃严刑峻法,采用简单的法律;采用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黄老之道,形成了王霸兼用的治国方针。

通过核心问题渗透数学思想 篇3

【关键词】数学思想 核心问题

应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A-0078-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要培养学生获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四基”教学目标。其中提到的“基本思想”主要是指演绎和归纳,是整个数学教学的主线。研究表明,数学思想是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较为薄弱的环节,表现在小学生对数学发展中的普遍规律、数学规律缺乏清晰的认识。那么,如何帮助小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呢?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个有效的载体——核心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解决核心问题来掌握相关的数学思想。下面,笔者将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说明教师应该如何运用核心问题来让学生领会数学思想。

一、通过核心问题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是教学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思想方法,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利用数与形相结合的思想方法,能够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使抽象的问题变得形象生动。

以解决“[12]+[14]+[18]+[116]的和是多少”为例,教学时可以将数转化为形,进行数形结合的运算。比如,教师出示题目:[12]+[14]+[18]+[116],同时提问学生要如何解答。很多学生认为需要先通分再计算出分数的和,然而,其中有一个学生则大胆地说可以用“1-[116]”得出分数的和。对于该生的算法,很多学生表示十分惊讶。这时,教师针对该生给出的算法提出核心问题:“这道题是加法算式,为什么会变成减法算式呢?”该生围绕算式“1-[116]”进行说明(同时画图示范):把一个面积为1的正方形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的面积是[12],再把其中一个面积为[12]的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的面积是[14],如此继续往下分,这块是[18],这一块是[116],将它们相加,就能得出算式“1-[116]”了(如图1)。<P:\广西教育\2016\201611A\图片\X8.tif>[图1]

教师点评:这个同学将几个分数相加用图形表示,将数转化为形,不错!其实,我们还可以用以下图中的阴影部分来表示“[12]+[14]+[18]+[116]”(如图2):

<P:\广西教育\2016\201611A\图片\X10.tif><P:\广西教育\2016\201611A\图片\X11.tif><P:\广西教育\2016\201611A\图片\X12.tif><P:\广西教育\2016\201611A\图片\X13.tif>[图2]

将这几个图形合在一起就得到图形3(如图3)。

<P:\广西教育\2016\201611A\图片\X9.tif>[图3]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假如“[12]+[14]+[18]+[116]”继续往下加“[132]”,结果会是多少?如果没有图形的帮助,那要怎么办呢?很多学生会说:有了前面这些直观图形的启示,后面的可以想象出来。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可以知道,教师希望学生通过图形来理解分数算式的相加过程,从而领会数形结合这一数学思想方法的妙处。当有学生说出“1-[116]”时,教师提出了核心问题“这道题是加法算式,为什么会变成减法算式呢”。在该生介绍了自己的思考过程后,再加上教师出示图形相加的过程,学生们很容易就理解了,进而明白了数形结合的作用。这样,教师提出核心问题,学生在这一核心问题的引领下,能够逐渐领会数形结合这一数学思想的内涵。

二、通过核心问题掌握分类的数学思想

分类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时,很多时候需要用到分类的思想。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领会分类的理由、分类的方法、分类的依据等。

新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就蕴含着分类的数学思想。一位教师在教学时出示图片(如图4),并提出问题:“你从图中能够获取什么信息?”一个学生回答:“图中有老师,还有学生。”另一个学生说:“有男生,还有女生。”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你还可以提出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学生:“女生比男生多多少人?”“老师和学生总共有多少人?”……教师出示思考题:1.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条件?2.要找到所需的条件,我们应该做什么?3.尝试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P:\广西教育\2016\201611A\图片\X14.tif>

图4

上述教学中,教师提出了核心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做什么?”在核心问题的引领下,学生有了分类的意识,并开始分类,如对学生性别的分类、对人物的身份进行分类等。

对于分类数学思想的应用,学生需要积极地去实践和体会,从中发现分类思想的妙处。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积累问题,然后通过核心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做什么”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得出分类的标准。其实,教学中应用核心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分类的数学思想,就是引导学生先找到问题的关键,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等。学生有了这样的思考学习过程,便有了分类的意识和目标,有助于自身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

三、通过核心问题领会对应的数学思想

对应的数学思想在数学学习中应用较为普遍,如“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对应的思想方法可以让复杂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简单形象,对学生学习数学十分有利。

新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也有对应的数学思想。开始教学前,笔者在想:间隔排列的规律是什么?其核心问题是什么?学生抓住什么就可以快速理解间隔排列的内涵呢?经过反复思考,笔者认为,要让学生理解间隔排列的规律必须先懂得“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具体可以这样教学:

学生通过观察、计算等活动后知道:两端都栽树时,树的棵树比间隔数多1;左手的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此时,教师可提出核心问题“这个1是怎么多出来的?”有学生说:“一根手指一个间隔,一个间隔一根手指,最后还剩下一根手指,所以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有的学生说:“树的棵树和间隔数也是这样的,一棵树一个间隔,按照这样的规律排列,可以看出树的棵树也比间隔数多1。”

教学中,在核心问题“这个1是怎么多出来的”启发下,学生通过“一一对应”理解了树的棵树比间隔数多1,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这个核心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准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引导学生通过对应的思想方法突破学习重点和难点。在此过程中,学生领会到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解决了学习难点,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

从上述教学案例中我们可以知道,教师一旦抓住数学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之间的连接点,进而确定并提出核心问题,解决问题就会变得相对简单,学生也能从中掌握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

一对一营销核心思想剖析 篇4

一、一对一营销的兴起

(一) 个性消费时代来临

改革开放30年来,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市场上商品种类日渐丰富, 数量愈发充裕。伴随着21世纪的到来, 我国市场也进入了买方市场状态, 绝大部分商品供过于求, 消费者选择余地与空间大大增加。2006年商务部组织对600种主要消费品市场供求趋势进行调查和分析, 结果显示, 2006年下半年600种主要消费品中, 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172种, 占28.7%;供过于求的商品428种, 占71.3%, 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在买方市场条件下, 消费者随着其可支配收入的增加, 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消费需求日趋成熟与复杂。消费者的主体意识增强, 在消费的过程中越来越看重商品的个性特征, 并且愿意自己来进行商品的组合搭配, 达到精神上的满足, 以彰显自己的独特个性。消费的个性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个性消费时代悄然到来。

(二) 大众营销面临困境

大众营销建立在目标市场的需求相似的基础上, 通过流水线作业向市场提供标准化产品, 无法有效满足人们日益差异化的需求。个性消费时代的来临使大众营销面临困境。一方面, 传统的大众营销商主要是通过大众媒体进行形象广告宣传向消费者传递信息, 在个性消费时代, 新的媒体层出不穷, 淡化了大众媒体的广告效果。尽管在电视和综合类杂志上做广告宣传产品与企业还会发挥作用, 但肯定不会像10年前或20年前那样发挥主要作用。而且消费者购物的方式也日益多样化, 如大卖场、超市、邮购、网上购买等。广告媒体和分销渠道的多元化使“所有的人都适用一种规格”的大众营销越来越困难。另一方面, 在买方市场条件下, 品牌越来越多, 商品的同质性越来越强。商家在激烈的竞争中, 越来越多地使用奖券、折扣等价格促销手段, 使消费者在搞不清产品之间区别的情况下, 主要依据价格来做出决定。消费者的精于算计反过来加剧了大众营销商的价格战, 使大众营销的路越走越窄。

(三) 信息技术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一对一营销的产生与推广得益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库技术与数据挖掘技术为一对一营销提供了后台支持, 使现今的营销商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跟进和追溯上万甚至是上百万顾客的个别交易记录, 而且可以帮助企业发现顾客与其所购买产品之间的关系, 获取顾客深层次的消费信息。现在对企业有利的是, 无论是数据库技术还是数据挖掘技术, 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 成本也逐渐降低。

一对一营销理念的提出源于20世纪90年代美国社会物资极大丰富、消费者购买能力的提高而导致的需求差异化、个性化以及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一对一营销并非脱胎于流水线制造的规则, 而是源自电脑控制、订制生产、个性化分销以及可交互式互动商业媒体的可能结果。一对一营销的理论基础是市场细分, 可以将一对一营销的主要影响因素归纳为图1。

二、一对一营销的核心思想

一对一营销是以顾客为核心, 在充分认识到顾客均具有个性化需求的前提下, 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努力获取有关个体顾客的信息, 并针对其特定需求主动调整企业行为的活动。与传统的大众营销相比, 一对一营销更能有效地满足消费者日益复杂的个性需求。

(一) 以顾客份额为核心

一对一营销是以顾客份额为核心的运作。实施一对一营销, 企业必须将精力集中在顾客份额, 而非市场份额上, 必须认清顾客份额思想与市场份额思想之间的差异所在, 继而将思维从市场份额转变到顾客份额上来。市场份额与顾客份额之间的差异见表1:

资料来源:邓·皮泊斯, 马莎·容格斯.《顾客关系管理》

传统的大众营销以获取市场份额为目的。企业关注的焦点是其所拥有的市场份额, 即对于任一指定年度, 本公司产品销售总额合计占一定区域内同一产品销售总额的百分比。这一指标既是衡量企业实力的重要指标, 同时也是衡量销售经理工作绩效的重要指标。努力提高市场份额意味着将尽可能多的产品卖给尽可能多的顾客。公司通常通过大众传播媒体宣传企业与产品, 举办优惠酬宾或其他促销活动, 增加客流量, 以实现提高市场份额的目标。

顾客份额是指在某一顾客所购买的全部产品或服务中本公司所占的比重。以顾客份额为中心使得一对一营销成为一种通过专注于顾客战略而持续增加公司价值的工具和手段。企业不太注重源自季度或年度交易量的短期利润, 而更多地关注能从长期的顾客保持和终身价值中实现的利润。推进顾客份额意味着要确保每个顾客购买更多的产品, 并且只购买本企业的品牌。

顾客份额思想要求企业要获得顾客、保留顾客、使顾客成长, 发掘顾客终身价值, 通过持续增加顾客价值来获益 (见表2) 。

资料来源:邓·皮泊斯, 马莎·容格斯.《顾客关系管理》

顾客份额思想认为不仅寻找顾客是重要的, 保持和发展顾客也同样重要。营销是发掘、维系并培养具获利性顾客的科学与艺术。虽然顾客的流失和新增对每个企业来说都是常事, 但是开发一位新顾客要花费的成本远远高于留住一位旧顾客所需的费用。专家估计, 开发新顾客比服务老顾客需要多花5倍的时间、金钱和精力。所以, 老顾客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石。因此顾客份额思想要求不仅要发现顾客, 更要维系与发展顾客, 保持顾客忠诚, 以至于终身拥有顾客。

(二) 多方式提高顾客份额

一对一营销以顾客份额为指导思想, 最终要使顾客购买的本公司产品在顾客购买同类产品中占有高额比例。对于任何一个一对一的企业, 其主旨和目标都是争取更高的顾客份额。要提高顾客份额, 企业一方面可以促使顾客购买更多他们正在购买的本企业的商品, 同时还可以说服顾客购买企业的其他产品。交叉销售与向上销售就是比较有效的两种办法。

交叉销售是一种发现顾客多种需求, 并向其销售相应的服务或产品, 满足其多种需求的营销方式, 从横向角度开发产品市场。简单来说, 就是向拥有本公司A产品的客户推销本公司B产品。例如, 电脑推销人员可以向顾客推销打印机、调制解调器、软件与其他支持电脑的产品项目。交叉销售能够增加顾客的转移成本, 从而增强顾客忠诚度并提高利润率。如果顾客购买本公司的产品和服务越多, 则其流失的可能性就越小。向上销售是指向顾客销售某一特定产品或服务的升级品、附加品或者其他用以加强其原有功能或用途的产品或服务。如中国电信公司可以向其老顾客销售3G手机, 促使其对手机更新换代。无论是交叉销售还是向上销售, 其前提都是企业知道顾客是谁, 他购买了什么产品或者服务, 有哪些具体的消费属性。这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企业顾客数据的完整和及时性, 同时与顾客关系维护是一体的。

三、一对一营销与大众营销的区别

以顾客份额为核心的一对一营销超越了传统的大众营销对消费者无差异对待的营销模式, 在许多方面有了质的改变, 具体表现见表3:

资料来源:根据唐·佩珀斯、玛莎·罗杰斯《一对一未来:一次一个顾客地建造关系》与菲利普·科特勒、凯文·莱恩·凯勒《营销管理》中资料整理而得

(一) 企业的管理重心由产品转变为顾客

大众营销模式下, 企业的营销活动以产品管理为中心, 围绕产品展开营销策略。虽然后期的市场营销观念也强调企业应当进行市场调查, 了解顾客需求并根据顾客需求来提供产品, 但其操作仍是建立在目标市场的同质性基础上的, 强调按一定标准划分后的子市场, 其顾客群的需要与欲望是基本相同的。因而企业注重业务量的增长, 致力于把同一产品卖给市场上尽可能多的顾客, 而且不断地挖掘新顾客, 说服那些还没有购买企业产品的顾客尽快购买。

在一对一营销中, 企业的营销管理以顾客为中心, 通过关注顾客间的差别, 提供差别化的产品。一对一营销由于追求更高的顾客份额, 因而强调与老顾客保持良好的关系, 而且将更好的资源分配给更有价值的顾客, 以提高客户忠诚度。

(二) 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关系由对立型转变为协作型

在大众营销中, 信息的传递多是单向的。IBM的资深营销主管吉姆·赖利曾将大众营销的理念归纳为:“我做你买, 我说你听。”吉姆指出这种理念的漏洞之一就是营销商说而顾客不听, 根本不知道顾客听不听时, 惟一的方法就是说得更大声、更频繁。另一个问题是, 当我做而你不买时, 就只有降价求售。这就是价格战频频上演的主要原因。结果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把企业的利润压得低之又低, 撑不下去就只有关门大吉。家电行业的价格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消费者捡到的便宜必然是营销商的损失, 因此顾客的利益与营销商的利益是相互冲突的。

一对一营销强调准确了解单个顾客的个别需求, 而不是一群顾客的相似的需求, 因而必须与单个顾客进行个别沟通, 其信息的传递是双向的。企业希望顾客与其合作来挑选或设计最适合其个性需要的产品或服务, 而顾客由于受到尊重而且事关自己需要的满足, 也愿意与企业合作。因此一对一营销中企业与顾客的关系是协作型的, 而非对立型的。

(三) 企业产品由批量生产转向定制提供

大众营销通过流水线作业, 向目标市场提供标准化的产品。这种大批量生产标准产品的方式得益于工业革命。1913年, 福特公司推出的T型车在此后的许多年里满足了大多数人的愿望。这与当时的物资供应不是很充足、消费者的个体意识不是很强烈相适应。为了提高标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大众营销商通常采用大众传播媒体宣传产品与企业, 于是广告满天飞, 而在广告宣传之后, 企业往往在终端大量铺货, 展开密集分销。

一对一营销针对顾客差别, 通过模块化方法定制产品, 使产品具有个性化特征。一对一营销定制产品建立在与顾客沟通互动的基础之上, 有时甚至是顾客直接参与制作, 因此产品完成之后并不需要借助大众媒体来宣传, 而是利用个性化的互动工具来使顾客获得信息并通过个性化分销方式将产品送达顾客手中。星巴克从未在大众媒体上花过一分钱的广告费, 却成为惟一一个把店面开遍四大洲的世界性咖啡品牌。以顾客为本, 认真对待每一位顾客, 一次只烹调顾客那一杯咖啡, 是星巴克快速崛起的秘诀。星巴克特别重视同顾客之间的沟通, 员工可以对顾客详细解说每一种咖啡产品的特性, 并能够预感客户的需求。通过一对一的方式赢得信任与口碑, 这种既经济又实惠的做法是星巴克的独到之处。

(四) 企业由强调规模经济转变为强调纵深经济

传统的大众营销商从规模经济中获益。企业向市场提供标准化的产品, 为了降低成本获取竞争优势, 企业必然关注规模经济, 扩大生产规模, 提高厂房、机器设备的利用率。一对一营销为获取顾客份额, 注重对个体顾客的深入了解。企业不仅要获悉顾客的姓名、住址、电话等基本信息, 更要了解顾客的购买习惯、消费特点、性格爱好等深层资讯。获取的有关顾客的信息越多, 越能挖掘顾客深层次的需求, 也更有利于企业提供个性化产品, 满足其个性需求, 从而使顾客忠诚。企业将营销工作由面转为点, 从单个顾客的深入接触中获益。因而一对一营销强调的是纵深经济而不是规模经济。

四、结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 买方市场的形成, 消费者在其共性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后, 越来越追求个性化的消费。大众营销由于不能很好地满足个性化需求, 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产品的过剩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日渐激烈, 简单的促销与降价策略越来越难以产生长期的良好效果。于是学习与了解一对一营销, 进而实施一对一营销, 对企业来说日益重要。要实施一对一营销, 就必须准确把握其核心思想, 将思维从市场份额转变为顾客份额上来, 以顾客为中心调整企业行为。

参考文献

[1] (美) 唐.佩珀斯, 马莎.罗杰斯.一对一的未来:一次一个顾客地建造关系[M].屈陆民译.北京:华文出版社, 2002.

[2] (美) 邓.皮泊斯, 马莎.容格斯.顾客关系管理[M].郑先炳, 邓运盛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

[3] (美) 菲利普.科特勒等.市场营销原理 (亚洲版) [M].何志毅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4] (美) 小查尔斯.兰姆, 小约瑟夫.海尔, 卡尔.迈克丹尼尔.市场营销学[M].时启亮, 朱洪兴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5] (美) 菲利普.科特勒.科特勒营销策略[M].高登弟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7.

[6] (美) 卡尔.迈克丹尼尔, 小查尔斯.W.兰姆, 小约瑟夫.F.海尔.营销学精要 (第5版) [M].王慧敏, 王慧明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

“两学一做”核心思想 篇5

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是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之后,我们党又一次深化党内教育的重要实践,也是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举措。中央强调,“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础在学,关键在做。要以尊崇党章、遵守党纪为基本要求,以讲话精神武装全党为根本任务;要增强针对性,“学”要带着问题学,“做”要针对问题改;要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这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深“学”实“做”,前提是思想自觉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想认识上去了,行动才会有力、才会自觉、才会有效。开展“两学一做”,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为什么要学党章党规。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是管党治党的总章程,是全党必须遵守的共同行为规范。认真学习党章、熟练掌握党章是党员应尽的义务。做合格党员,第一位的要求就是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真正使党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党规党纪是党章的延伸和具体化,是党员必须严守的纪律和规矩。我们党是有严明纪律的党。党规党纪是党员的具体行为规范,遵规守纪是做合格党员的基本条件。党章党规不仅划定了做合格党员的标准线,更设置了党员安身立命的安全线。只有把党章党规学好了,我们才能从灵魂深处知道为什么要入党、入党干什么,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知所趋赴、明所禁止,才能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做”出党员样子,用行动体现信仰信念的力量。

为什么要学系列讲话。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 1 中央,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握时代大趋势,回答实践新课题,顺应人民新期待,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科学理论,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鲜活的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有效解决各种现实困难和问题提供了答案,是党员干部执政为民的“百科全书”和最有力的思想理论武器。只有学好系列重要讲话,党员干部才能进一步正本清源、固本强元,才能不断强化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思想上与党中央“对表”、在行动上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政治报到”,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怎样做合格党员。“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就是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对于每个党员来说,做合格党员是一个基本要求。党员合格的标准是原则的,也是具体的。着眼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发展对党员的新要求,“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方案根据党章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明确提出,党员要做到“四讲四有”: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四讲四有”是合格党员的核心要素。在学习教育中,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以此来衡量自己、检视自己,在政治上讲忠诚,把绝对忠诚融入思想、融入灵魂,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在组织上讲服从,坚决听党话、跟党走,知敬畏、明底线、守规矩,在党性上讲修养,切实修好党性教育这门“心学”,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在作风上讲实干,敢于担当、敢于负责,在促进改革发展稳定中当标兵、做模范。只有把对党章党规、系列讲话的学习认识转化为实际成效,才能自觉做到“四讲四有”,只有让党员的一切言行都回到党章的要求上来,让一切违反党规党纪的行为都得到纠正,让一切改革、发展实践都在系列讲话精神的指引下顺利推进,才能抓得实、做得深、走 2 得远。

深“学”实“做”,基础是学深悟透

深入细致地学。要带着信念、带着感情、带着使命、带着责任,一字一句深学、实学,做到熟记于心;一条一款细照、对标,知道差距和不足;一言一行贯彻、笃行,做到时时、事事、处处自觉遵守;一举一动体现、看齐,展示真理的力量。哪里不舒服、哪里有疼痛,自己最清楚最明白。在学好规定内容的同时,还要把自己摆进去,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改,不断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要把学习抓在日常、严在经常,让党章党规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刻印在每个党员的脑海里、流淌在每个党员的血液中、体现在每个党员的行动上。需要指出的是,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不能老想着教育别人,而是要带头学习,不仅做学习的组织者,更要做学习的参与者和引领者,自觉用党章党规约束自己的言行,用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真真切切地做。“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只要打开了认识这个“总开关”,对党员的标准和要求就会严格地遵守,对党的理论和主张就会认真地践行,对党的决策和部署就会不折不扣地落实,对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就会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现在,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的“两面人”很多,在党内影响很坏,广大群众很反感。要按照党章党规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要求,对认准的事、群众认可的事,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态度坚决地去做,努力把自己职责分内的事办好,切忌说大话、空话,更不能说假话,以实际行动来展示自己的党性修养和思想境界,真正把合格的标尺立起来,把做人做事的底线划出来,把党员的先锋形象树起来。开展“两学一做”,要把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贯彻学习教育始终,融入日常行 3 为之中,在深层次思想问题、热点敏感问题、政治倾向性问题上,要敢于亮剑、敢于发声、敢于反击,绝不回避、绝不暧昧、绝不妥协、绝不动摇。

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坚持领导带头、以上率下,层层立标杆、作示范,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党的建设的一个鲜明特点,也是党内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经验。开展“两学一做”,领导干部是“关键少数”。一定意义上,党员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代表着党的形象,其一举一动都为广大党员和群众所关注。大家学得如何、做得怎么样,都会对其他党员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学习教育中,党员领导干部要先学一步、学深一层,要求更严一些、更高一些,始终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尽职尽责,当好学的表率、做的示范,始终做到党中央要求干什么,就坚定干什么,党中央提倡什么,就认真践行什么,党中央禁止什么,就坚决反对什么。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只有这样,大家才会跟着学、照着做,才能形成上行下效、整体联动的总体效应,引领整个学习教育扎实有效开展。

深“学”实“做”,关键在精准落实

开展“两学一做”,必须把学习教育同自身的实际、正在做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学习教育的成效更好地体现在推动工作落实上。

首先,要把学习教育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甘肃是全国最贫困的省份之一。到去年底,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仍占农业人口的七分之一,有近300万贫困人口。推进扶贫攻坚,努力到2020年同全国一道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必须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通过“两学一做”,使基层党组织成为脱贫致富的“领头羊”,使广大党员成为有品行的表率、真勤劳的表率、会带富的表率。

其次,要把学习教育与履行主体责任结合起来。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 4 路上,必须坚持不懈地抓下去。2014年,甘肃省委制定和实施了“3783”主体责任体系,各级党组织抓得很紧,也很有成效。最近,着眼于全面从严治党,省委提出了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具体的检查标准,要求分党委(党组)班子、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和班子成员进行量化考核。各级都要抓落地、抓落实。要通过学习教育,强化党员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思想、作风、纪律建设方面的引领、教育、监督作用。

扶阳思想的理论核心与运用 篇6

※温扶阳气 ※

从郑钦安先生到卢氏的几代人,无论从他们的著书来看,还是在这两辈人传承不断的大量临床治疗当中,都贯穿了这个精神。并且在这个精神思想的指导下,结合临床实际确立了一系列的原则、方法以及具体的方药。并当一旦发现他有伤阳的这种机制,那么就应该以防为先,以防为机务。那么就应该采取阻断损阳的病机,这样一个措施。阳虚的呢?就应该使用“温扶阳气”的方法。当然了,在“温扶阳气”上我们提倡应该大剂量,为什么我要提大剂量呢?因为我探索过这个问题,在诊断很准确的情况下,那么我用过小剂量的,在同一个人身上,没有明显的效果。但是加大几倍的剂量后,效果立竿见影。那么所谓一旦出现阳弱的状态,就应该选宣散其阳,一旦是阴阳两气不相选择,那么就应该扶其阳而施其汤通达,如阳气其不能够通达状态,那么他不能够正常的舒展阳气,那么就应该采取舒展的方法,从而使阳气以达邪。所以这个从原则上来看,是钦安和卢氏在应用扶阳思想上具体体现。

有了这种思维,才会指导你在临床上去应用。这是简单的谈到扶阳的基本概念以及它的含义。那么要扶阳,扶阳的还有思想道德部分,所以就几字,阳主阴从观。那么阳主阴从观本身是个概念,而《内经》全面的接受了这个理念。因为《内经》这个书从中医学来讲他本来就是一个自然学科,因为自然学科都要受到哲学的指导,所以这就顺理成章地解决了哲学这种阳主阴从观的理论。所以《内经》在对我们人体阳气的生理病理上的认识是相当明确的,并且把阳气放在非常极其重要的一个地位。《素问·生气通天论》上讲“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天运当以日光明……”。作为医者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因为就阴阳学说来讲,他是中医学的理论核心,钦安也好、卢氏也好,他们的思想没有脱离阴阳学说的基本理论,提出了中医阴阳学说的核心存在着阳主阴从的关系。早在先秦诸子百家的时代,就有很多很多重阳的思想基础。比如《周易》以阳爻和阴爻代表一切事物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和相互消长和转化的这种矛盾关系,有了这种关系,才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周易》的核心思想是强调阳的重要性,我认为这应该是《周易》它对阴阳学说的一个基本原则,也可以称之为它的科学内涵,这是《周易》最有用的地方。

结合人体的生理病理来看,阳气的旺盛可以促进机体吸收,从而才能够升华充足,化源充足,阴精也才逐渐逐渐的旺盛,这样才能够体魄健壮。一旦我们人体的阳气衰减了,吸收那就肯定有问题了,吸收也就会迟缓,那么阴精本身的发生也就必然会导致减弱,而出现体力衰弱。

※ 阳化气,阴成形 ※

那么阴阳的具体功能不外乎如《内经》上所讲的,他的子代关系“阳化气,阴成形”。那么这说明了什么呢?这说明了一切生化机能是无形的,由于“气”,可以说是气化功能,“形”可以说是有形的物质。它应该属阳,就是说一切生化机能都应该是无形的,是属阳的;而有形的,它就是属阴的阳能化成的,所以我们人体生命活动的实际上都是靠阳的功能来化生的,而阴能够构成我们形体。虽然构成这个形体,有固有的性质和功能,但是作为形体由小逐渐到大,由弱逐渐的到强,仍然离不开阳的生化功能所起到的作用。所以阳能化生阴,从而使阴的能够逐渐使它的形得到强壮。就人体生理上来讲,应该存在阳主阴从的关系;就整个大自然看,太阳的存在对我们宇宙当中的所有行星的运行,对地球、天文、气象、历法以及对万物的生长和收藏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我们人体的,可以说是从生命开始的时间就体现了整个过程,体现了生长壮老已的全过程。可以说讲万物生长靠太阳,而人体机体的运行,以及我们人体的生存是靠阳气。一旦我们人体阳气受损,那么就是导致身体衰竭,就会出现贼风所至,邪气弥漫,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苟疾丛生,严重者就会夭折。

我们人体阳气是很固密的,在外邪气就不能够相侵,在内则机体内脏精气平静不乱,这样才能够维持我们身体正常生理状态。我们要使人体的阴阳相对平衡协调,阴阳两者之间虽然各有所主,但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阳气。这就说明了我们人体正常生长发育,阳气最重要、最关键。那么如果我们能够保持机体阳气旺盛,就能够使我们人体获得一个健康之体,就有健康长寿的可能。

天地万物的生长、衰退、死亡,可以说都是由阳所主宰。如果一旦打破了“阳主阴从”的这个关系,就会使阴阳相对平衡协调的生理状态发生变化,就会导致以阳为主导的“阴平阳秘”的关系失调,就会发生疾病。那么最重要的是“阴平阳秘”的这种生理状态始终是以阳为主导的。如果一旦阳气虚于外,就会导致机体失其温煦肌肤,失其抗御外邪和卫外这种功能,那么这就容易导致六淫之邪所侵袭而发病。如果一旦阳气虚于内,这就会导致机体脏腑功能动力减弱,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和输布也就会失常,十二经脉的运行也就无力,精、血、津液的化生不足,就使其机体出现虚衰的病理变化。

※ 不治已病治未病 ※

扶阳的重要学术思想之一,就是主张“治未病”。那么反过来讲,如果“治未病”思想离开了扶阳,是办不到的。因为只有扶阳,才能够使我们脏腑的功能强健,精、气、血、津液才能旺盛,我们的机体抗病能力也才强盛,邪气才不可干。所以在临床治疗当中,如果能够早期的使用扶阳的方法,就可以使我们人体阳气不致于受损,这就能够把很多疾病消除于萌芽状态,乃至于不发病。那么通过扶阳的方法,它能够使五脏之间、脏腑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安和,从而就能够阻止疾病的互相传变。扶阳还可以把握住疾病的进一步发展的趋向,它能够增强机体的康复能力,从而使已受病之体能够早日康复。我们倡导扶阳,首先要重视预防和消除损阳的因素,从而才能够保持人体阳气的充盛。这就要我们医者在治疗疾病的各阶段当中,注意保护阳气,消除各种损阳因素,从而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这就应该达到“治未病”的目的了。糖尿病最可怕的是什么呢?最可怕的就是并发症,糖尿病本身不可怕。西方医学他对糖尿病的治疗还是有一整套的,但是他们对并发症是无奈的。这是西方医学的弱点,但是扶阳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慢性肾炎的病人,如果你始终去扶阳,就不至于导致肾功能的衰竭。很多慢性肾炎的病人,最终出现了肾功能衰竭、尿毒症,这就到了晚期了,这个虽然也有扭转的可能,也有治愈的希望,但是难度就大多了,为什么不切断他呢?这实际上也是要体现“治未病”思想。肝脏疾病这也是一个很头痛的疾病,所以说头痛就是对绝大多数的治疗手段都采取“清热、解毒”,怎么样保持肝阴的充足,因为他始终有肝气郁结,肝气郁结就会容易会化火,这就会导致阳亢,就会损伤肝阴,肝阴一损伤就会导致肾阴的损伤,因为“肝肾同源”,这个是教材里讲的。那么为什么不重视肝阳,如果肝阳气正常,他能够正常的疏泄,他能够正常的输血,正常的调节血压,那么肝脏疾病它就不会一步一步的发展下去,我们就切断它发展的原因,使他尽快的有出路。这在临床上太多太多了,并不是不能解决啊,我们扶阳的思想、扶阳的方法能够解决,但是一般人绝对是畏惧在肝脏疾病上,用大剂量辛温扶阳的药,那是忌讳的。为什么?这就是在理论认识上的不同。所以我们要有正确的理论,这样才能够指导我们正确的治疗。怎么样才能消除病理性的损阳因素呢?临床上任何疾病都存在着损阳伤正的情况,无论什么疾病,都会损阳,都会伤正。比如外感病,损阳伤正的病变主要是产生在邪正相搏的这个阶段。因此,我们要消除病理性的损阳因素,我们必须在临床上谨守病机,重视驱邪,那么在不同疾病当中他们各自的病变特点,使其消除损阳的方法也不一致的,也不一定相同的。比如太阳病它是邪正相争在表,一旦误治、失治,就会造成伤阳内传或造成变证的可能。在治疗上以汗法为原则。所以仲景的麻、桂二方,对于太阳病,卢氏主张用桂枝散作为主方,因为桂枝散实际上是从桂枝汤演变而来的,既简单又很复杂,这个复杂就在于他的加减,这个以后有机会可以专门讨论桂枝散,如果大家能够接受,在临床上应该是轻车熟路的。通过用麻、桂这两方就可以发汗而达到祛邪,表邪得到解,而正气才能够安和。而阳明病的邪热和正气斗争是相当剧烈的,采用清法、下法作为手段,这也是仲景的手段。但是由于邪热盛实的病机会造成耗气伤津,往往一旦出现正气不支,阳阴病同样也可以入阴,甚至导致津枯亡阳。所以仲景的清法、下法能够祛邪泄实,能够使津液自保,阳气也才能够因之而安。但在临床上真正的阳明病是很少的,如果一旦是真正的阳明病,那么就是清下,就很简单。我在临床这多年,我可能没有遇到一二十个真正的阳明病。那么真正遇到了,那么也是一样的承气,一样的泄实。不是说扶阳就不能够用清下了,用清下的目的还是扶阳,就保证了他的阳气。因为同样的是扶阳的理念在里边。

再一个就是宣通与温补是扶阳的两大法门,因为阳气它的不断运动,他能够使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官窍的很多功能得以实现。所以我们在治疗上,一方面要保持阳气运动的宣畅,另一方面我们要对阳气的虚损又应当主动和积极的去温扶,那么这就说明了什么呢?就说明了阳气的病变显然涉及到两个方面,但在具体疾病的病机上又各有侧重,所以在论治上也就各有特点。

比如,三阳病人,作为医者来讲,要使阳气宣通,因为三阳属于三阴之表,他往往属于疾病的早中期,邪正相争往往比较剧烈,阳气在抗争过程中,容易因病邪阻滞而造成运行的障碍。所以赵献可这句话讲的好:“凡外感病者,俱从郁看”。因为三阳病的这种病理特点,就决定了治疗中常常采用祛除郁闭的外邪,消除病理性瘀滞和调理我们人体气机的原则,从而保持了阳气的宣通。最具有代表性的宣通阳气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种就是温散方法:由于风寒邪气郁闭在表,不仅能够阻滞阳气正常出入运行,并还能够损伤卫阳,这就表现出了为“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这一些临床症状。仲景以麻桂这两个方为代表的温散法,既可以发汗祛邪,又鼓舞阳气外出抗邪,邪气去了,阳气出入就自然恢复正常了。体表的阳气被寒邪一旦闭郁,往往就比较盛,比较强,还可以进一步的影响肺气的宣降功能,这就会出现“无汗而喘”、“喘而胸满”以及郁闭之阳抗邪,阳气本身郁闭了但是阳气要不断的宣通,这就会出现“发热”、 “脉浮而数”,甚至郁而化热而出现烦躁症,实际上都可以用温散法。温散法也是桂枝法的代表。

再一个宣通的法则是调枢法:因为调理少阳枢机,实际上就是调节阳气运行的一个重要方法,因为一旦阳气运行不畅了,枢机不利了,是少阳病理的最主要方面。所以仲景讲“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博结于肋下,正邪分争”,那么这当中,“相搏结”、“分争”能够体现什么呢?最能体现枢机不利的一种病理状态。所以通过调枢,就为恢复少阳的阳气既可出又可入的正常生理状态。仲景用小柴胡汤为基本方,通过调枢,从而促进了阳气的正常升降。但是我们认为小柴胡汤如果把握不好,过剩少阳之气则又会带来弊病。所以又把调枢也归在桂枝法里面,也就没有后顾之忧了。这是通过调枢使阳气的升降出入正常,从而就改善和促进了阳气与血的功能。所以通过调枢也使其阳气振奋,祛邪外出,产生了扶正祛邪的作用。

通阳法也是三阳当中使用的一个法则,因为太阳他是寒水之经,如果邪深入于腑,从而导致主水障碍,这就可造成蓄水证的产生。气化功能也就不行了,所以小便也就不利了,津液也就不能正常的使阳气上布,就能够出现口渴。仲景用五苓散通阳化气行水,这就使其水道通畅,阳气的气化正常,这就把很多临床的症状可以消除。再一方面,阳气的功能受到影响,水饮湿邪往往由之而产生,它又反过来阻碍阳气的运行,这就造成三阳病中的一系列的兼证。比如就有了风寒表实兼水饮喘咳的小青龙汤证,有少阳证兼水饮内停用柴胡桂枝干姜汤证,那么用这一些方都兼用了通阳的思想法则。湿邪往往与热相合致病,比如阳明病湿热发黄,小便不利,用茵陈蒿汤清利湿热。湿热得到清理,三焦得到通利,阳气运行从而也就恢复正常了。那么我们所说的扶阳,我在这些疾病的治疗上我们还是用桂枝法作为主导,同样的,他不会带来其他任何担忧,就能够解决。

所以在三阳病中,宣通阳气是我们采用的正确方法,但是宣通阳气又不能够拘泥于这些方法上。比如说出现的变症,如阳明病热邪郁闭胸膈,可见“胸中窒”、“心中结痛”等,这就就明显导致气机阻滞,以及阳明经证,导致邪热壅盛,从而妨碍了阳气的运行,甚至郁阳不得以外达,而出现“厥深者热亦深”的白虎汤证。这些治法,实际上通过清下从而使壅遏的阳气得到宣通,这实际上也是另外一种扶阳的表现形式。所以在三阳病当中,阳气往往因为邪气的侵袭而运行受阻,宣通阳气的意义就在于使病邪去,阳气宣畅,正胜而病愈。

三阴病就应该重在温扶阳气,因为一旦病至三阴,机体抗病能力已经衰退了,就会表现为阳虚寒证。比如太阴病,是以寒湿内困,脾阳虚损,运化失职的表现为纲。而太阴篇当中它所谈到的八条条文,实际上都含有中阳虚损的病机在里面。所以治疗“当温之”,用方不离四逆汤、理中汤,温扶脾肾之阳,燥湿祛寒,使病能够得到痊愈。

而少阴病是以“脉微细,但欲寐”为纲。它的病机不外乎心肾阳气虚衰,一旦气血不足,阳虚不能够振奋精神。少阴的病变以损阳伤正为主要症状,所以温扶阳气是及其重要。在具体论治中,又因阳虚病机会出现不同的变化,会出现脾肾两虚、中外兼寒者,这一类病者应该用四逆汤,或者是用四逆汤的类方,温运脾肾之阳。而阴盛于内、格阳于外呢?在治疗上应该用通脉四逆汤通达内外阳气;如果阴盛于内,格阳于外的,应该用通白四逆汤;格阳于上,应该用白通汤,可以宣通上下的阳气;那么在治疗这种格阳与外、格阳与上,以及格阳与下的。阴盛阳虚如果一旦他兼有水气浸渍,治疗上又应该温肾阳、利水气,用附子汤、真武汤,在临床上很有把握的。

对于厥阴病,厥阴是处在两阴交尽之地,所以在这种状态下病当阴寒极盛,就是阴寒在相当盛这种状态下出现。虽然寒逐渐深了,但是我们中医的阴阳学说就有了“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的说法,就相当于今天是冬至,冬至就意味这在这一年当中逐渐寒冷,寒冷最强盛的时候又孕育着阳气的生。在这种阴极当中,包含阳热来复的转机,虽然他的病机相当错综复杂,但不外乎成无已所描述的“厥为阴气至也,热为阳气复也”。如果能把厥、热作为辩证要点,从阴阳的消长把它视为机转。只要阳气复,同样疾病也就会得到治愈。即使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去扶阳,阳如果扶太过有热化这种变化,我们仍然也不能否定这一规律,尤其在危亡之际,如果我们自己都把握不住自己,就出现阴寒盛极,消亡阳气。一旦阳不复生,厥逆不还,这就会出现阴阳离绝。一定要把握这一点,始终温扶阳气,就不会有险象发生,不要犹豫,不要顾虑,否则病家会不治而死的。所以积极温扶阳气,极其重要。

我们这里谈到的宣通阳气和温补阳气,两者之间有区别,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又有联系。因为宣通实际上是针对阳气被郁,运行不畅来讲;温补是针对阳气虚损,失其温壮来谈的。所以这两者他们存在区别的。但是临床的病变错综复杂状态下,阳气的运行不畅或失于温壮则往往又是阳气病变的两个方面:一个是运气不畅,一个是失于温壮。在治疗上,应当重视这两方面共同互济的联系。你要有这个思路,因为宣通阳气能够使阳气运行宣畅,可以促进和发挥阳气的功能。比如说我们用麻桂发,我们用桂枝法,这些方药辛温解表以祛邪,宣畅了阳气,使其卫阳营阴之间得以和调,使营卫调和;而温壮阳气呢,反过来又能促进阳气的活动力。比如温阳化气,气化水行,使其阳气畅旺。所以三阳病当中,扶阳应该是以宣通为主,而又不拘泥于宣通。如果一旦病有伤阳这种症候,温补同样也不可少。比如太阳病误伤中阳,出现胸满、微微恶寒症候,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既能够宣通并兼以温补。在太阳病变证中,有很多的病证实际上都属于损阳伤正而导致的,所以我们在治疗中要温补的方法里面适当的扶阳,去广泛的应用它。

“新旧媒体融合”观点的核心思想 篇7

习主席提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这既是我国新旧媒介融合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我国社会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众所周知,以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以及新兴的网络媒体为主的大众媒介形态,通过形形色色的媒介内容,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还直接决定着社会的舆论走向,进而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等。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以手机、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与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之间呈现出迥异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方式。传统媒体被视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主要是由广电部门进行具体管理和运营,而新媒体则是完全建立在民营资本的基础之上。虽然新媒体表现出诸多竞争优势,甚至被视为媒介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但在与传统媒体进行融合的过程中,明显缺少“话语权”,处于被兼并、被收购、被管理的状态。因此,为了保证新旧媒介之间的融合能够建立在公平、对等的基础之上,习主席重点强调了媒介融合应当遵守“新兴媒体发展规律”的要求。

2 新旧媒体的融合要以新媒体为主导

习主席提出:“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这充分明确了新旧媒体融合的理念,即以新媒体为主导,在系统剖析双方优劣特征的基础上,借助新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的创新发展,因此,新媒体在新旧媒体融合过程中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这一思想同样是遵从我国媒介发展规律与发展趋势的重要表现。

近年来,我国网络媒体凭借资源丰富、可选择性高、互动性强以及便携性等优势,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截至2014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数量达到6.32亿人次,网络普及率为46.9%,人均周上网时间长达25.9小时,比2013年增加了0.9小时,而且相关数据仍然在不断增长。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我国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媒体却日渐沉寂。《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发布的数据显示:电视机开机率从三年前的70%下降至30%,三年间全国电视媒体的观众流失超过57%,接近6成。传统媒体日趋没落的重要原因在于内容单一、可选择性低、互动性差、便携性不够等。这恰恰是新媒体的优势所在,因此,加强新旧媒体之间的融合必然要以网络新媒体为主导,借助其媒介优势,来变革传统媒体的不足之处,由此实现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破茧重生”。

3 新旧媒体的融合要正确处理好技术与内容的关系

习主席在“文化传媒新政”中也明确提出“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由此推动新旧媒体之间的融合。这充分说明了“技术”与“内容”是媒介融合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项因素。新媒体最大的优势在于其技术先进和技术创新能力强,能够为网民提供即时、互动、沟通式的信息“消费服务”,由此极大地满足了受众对于自身个性化需求的不断追求所形成的“碎片化”的媒介使用特征。这是传统媒介所不具备的优势。基于此,新旧媒体之间的融合既要加强技术创新,同时也要注重内容的发展。这无论是对于传统媒体,还是对于网络新媒体都大有裨益。而且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新旧媒体之间呈现出迥异的媒介形态、管理模式、运营方式等,由此也决定了两种不同形式的媒介之间进行融合活动必须要以先进的技术为支撑,并建构起适应融合之后的新媒介形态的内容创作资源、创作手法、创作理念以及具体的内容作品等。因此,“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的论断也同样体现了对媒介产业发展规律的重视与尊重。

4 新旧媒体的融合要系统、全面、深入

习主席提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这充分强调了新旧媒体之间的融合不再是单纯的以不同媒介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为主的形式融合、内容融合,而是要从经营、管理、渠道方面进行更深层次、更系统的融合,从而淋漓尽致地展现新旧媒体融合的系统性、全面性与深入性特征。当前,我国部分广播台、电视台也在积极寻求与网络媒体之间的融合,一方面河南卫视电视台与爱奇艺网联合推出的《汉字英雄》栏目、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旗舰媒体东方卫视与新浪网联合运营的《舞林大会》《加油!好男儿》等,都建立在新旧媒体优势互补的基础之上,取得了良好的节目传播效果;另一方面中央电视台建立的“爱布谷”视频网站、湖南卫视电视台的“芒果TV”视频网站等,也同样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产生了重要的媒介价值。然而,以上两种形式的新旧媒介融合,或是建立在不同媒介机构之间的合作,或是将传统电视媒介的频道资源、内容资源挪移到网络媒体中去,尚未真正建构起以网民群体为对象的新旧媒体融合之后的组织机构、媒介平台以及具体的内容资源等,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融合。因此,习主席提出的“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也正是基于当前新旧媒体融合现状的一个更高水平、更进一步的发展目标。

5 新旧媒体的融合要具有“聚合效应”

新旧媒体的融合不仅有鲜明的理念和原则、系统的方法和手段,而且呈现出明确的融合目标。习主席提出:“要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当前,媒介产业内激烈的竞争态势,导致诸多媒体为了提高收视率、点击率、发行量等媒介指标,毫无底线地迎合部分受众的低级趣味,由此产生了一批质量低劣、影响极差的媒介产品,极大地削弱了大众媒介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弱化了其社会舆论引导功能。此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媒介产业的市场化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各种各样的民间资本、国外资本和国外势力雄厚的大型传媒集团蓄势待发,我国媒介产业,尤其是传统媒介产业只有不断增强自身实力,才能有效地应对国外大型媒介集团、媒介公司的竞争,由此发挥其在社会舆论引导、社会文化传播以及其他方面社会公共服务过程中应有的功能价值。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习主席提出了“要建立新型主流媒体、新型媒介集团和现代传播体系”的要求,从而在我国媒介产业内形成有效的聚合效应,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发挥其在舆论引导过程中应有的功能价值。

“和谐”——茶文化的核心思想 篇8

南怀瑾大师曾经在其著作中将中国传统文化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伏羲画八卦而建立《易经》天人之际的文化为基础, 所形成的原始的、质朴的、科学的文化;第二阶段是周秦之际的诸子百家学术思想到儒道墨三家分立态势的形成;第三阶段则是魏晋南北朝直至唐宋元明清儒释道三家的兴衰。概括而论, 传统文化终不离得儒释道。若将“儒释道”三字加以训诂, 便不难发现“儒”又称“柔”, 有“柔和”之意;“释”常讲“圆”, 亦有“圆明、圆和”之意;“道”即“理”也, 更是讲究天与人的和谐, 据此, 笔者可断论“和”乃至“和谐”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

茶文化作为我国浩瀚文化海洋中的一部分, 其核心思想不离其宗, 亦是“和谐”。茶文化源于我国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经由上下五千载文化传承, 终独树一帜, 成为古文化中璀璨夺目的一支。近年来, 因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奉生知识的进步, 与茶文化相关的研究也愈来愈多。

茶文化还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与时俱进, 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是倡导“和谐、文明”,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华文化百变不离其宗的特点。且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中华民族的日益崛起, 世界各国掀起了一股“东学西渐”的热潮, 使得文化不再单纯地从西到中单向搬运, 中华文化正花开繁枝, 香飘四海。而茶文化更是代表了我国文化, 以其包容并蓄、种类繁多、生动趣味的特点畅行国内外。下文笔者将小叙“和谐”作为茶文化的核心思想在茶文化中的具体表现。

2 “ 和谐” 在茶文化中的具体体现

我国自古以来便为农业大国, 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催生了华夏子民, 亦催生了特殊的茶文化。茶文化之所以能生生不息, 首先得益于我国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其次得益于茶文化“仁和、中庸”的特点, 后者从其所衍生出的茶德、茶品、茶道便可见一斑。“和”作为茶文化的核心思想, 体现在“和谐”上, 具体表现在“崇敬天地, 协和自然”、“以礼待人, 以和为贵”、“形神一体, 内外俱和”三个方面上。

2.1 “ 崇敬天地, 协和自然”

近代以前, 因生产力的落后和相关知识的匮乏, 人们对天地有着莫大的崇敬之意。纵观中华五千年发展史, 都是以农为本, 以商为末, 鲜少本末倒置, 商农颠倒。正是这样的客观条件, 才使得天地自然、生态环境在生产劳作日常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但凡世人生天地之间, 都脚履九州, 头顶青天, 七孔九窍, 前后二阴。故天地人称三才, 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但凡蔬木生于天地间, 也是扎根泥土, 头朝清阳, 禀天地二气而生, 沐日月精华而成。茶叶是我国地理山川的产物, 是我国众多蔬木品类中的一种, 《茶经》简单地对它进行了定义, 那便是———“茶者, 南方之嘉木也。”说明茶树生长于南方, 又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化, 故而可知, 茶文化本身也起源于南方。笔者拜读各种古文学代表作品, 如《诗经》, 里面的每一首诗都与当时的环境息息相关, 如著名的“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等, 由此可见, 在整个农业经济的大环境下所产生的茶文化, 其潜在的性质便是尊敬天地、崇拜自然的。

再者, 茶文化的兴起其实与儒释道文化的发展紧密相关。传说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化胡说道, 继而点化了释迦牟尼, 因而建立了佛教, 佛教又在汉代时经商路传入中原, 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 迅速成为我国主流文化之一。不管传说是否属实, 但佛教宗义与道家要诀实际上是相通的地方, 道家讲究“天人合一”, 佛家讲究“万物有灵”。

西汉初期因国家休养生息, 所以以兴起的道家精神为指引, 恢复国力, 这便为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时机, 故此时的茶文化也带来道家的“清静无为、敬奉天地、修心养性、粗茶淡饭”的特点, 人人粗茶淡饭而不相怨, 鸡犬之声相闻, 老死不相往来;至魏晋南北朝时, 则释教盛行, 处处古刹, 家家念佛, 此时文人之风畅行, 佛文化和文人文化相融合, 世人将“坐禅、饮茶”作为习俗的一种, 争相传递。“坐禅”讲究“礼拜自然, 坐而开悟”, “饮茶”则是在天地精华造就的茶香袅袅中领悟大道, 不可不谓是殊途同归。

于是, 在道佛两家释义和传统农业经济的指引下, 茶文化一直是“崇敬天地, 协和自然”的。

2.2 “ 以礼待人, 以和为贵”

自饮茶成为神州的一大习俗以来, 无论是款待客人、呼亲唤友, 还是逢迎喜事、共商国是都少不了它的身影, 它亦成了中华民族朴素热情、纯洁友好、和乐晏晏民风的代表, 由此而生的茶文化亦在此方面上充分体现了“和谐”一词。

翻阅古诗, “茶敬客来茶当酒, 云山云去云作车”、“淡中有味茶偏好, 清茗一杯情更真”、“春共山中采, 香宜竹里煎”、“俗人多泛酒, 谁解助茶香”等诸如此类的诗句比比皆是, 不绝于目。由此可见, 茶对于古代文人墨士来说可算得上是连接彼此的友谊桥梁, 他们常以茶代酒, 以茶会友, 借品茗游山玩水, 或借游山玩水品茗, 也从中格物, 也从中悟道, 拉近彼此的距离。于樵客山夫来说, 茶更是款客待友的佳品, 无钱沽酒却可上山采茶, 天然纯正, 滋味甘醇, 又不似酒令人常醉, 令人醉后乱性有损和乐, 故而品茶亦是一种理性的代表, 人陶醉, 却不醉。

纵观神州大地, 不同区域有不同茶品, 不同的茶文化, 但究其相似之处, 便在于其宗旨。就拿笔者所熟悉的潮汕菜茶说来, 所谓菜茶, 便是在年首正月初七日买好各色蔬菜, 杂以腊肠、鲜虾、炒鸡蛋、墨鱼干等切成细丁翻炒, 再浇上早已准备好的上等好茶, 泡上炒米花生暴炒豌豆, 便可用来款待左邻右舍、远客贵人了。不要小看这制作菜茶的工艺, 各色蔬菜细丁杂合, 五色具备, 与《黄帝内经》中“五色调和”奉生之理暗合, 翻炒之物, 虽味道甚佳, 却颇嫌油腻, 匹配上清淡爽口的茶水, 正好去性存味, 其理昭然, 这是其一。但得茶俱, 呼朋引伴, 聚集一家, 开设茶宴, 欢笑言言, 未聚者欣然相聚, 未述者痛快陈述, 在这只有一家人之说, 更无别家之论, 你给他斟茶, 他给你倒水, 这难道不是“以礼待人”的体现?但得有些小龃龉, 举一杯茶, 杯茶抿恩仇, 却不是体现了茶文化的“以和为贵”?

细想古代公主和亲, 使臣外访, 都得带上上好的茶叶, 以示天朝上国之礼, 也示天朝上国之尊, 更显示了天朝上国“以和为贵”、“和邦睦邻”。

2.3 “ 形神一体, 内外俱和”

《黄帝内经》言:“故能形与神俱, 而尽终其天年。”《孟子.告子上》曰:“有诸内必形诸外。”许多古人认为, 人体本身是统一的, 内在的疾患, 必能在外体现出来, 故中医也借此来判断疾病的病位和进展, 且我“望而知之者, 谓之神”, 由此可见古人对形神的重视。

言归正传, 茶文化中, 虽然没有像《内经》和《难经》明确提出“精神内守”、“守气归真”的说法, 却是明确提出了“静”、“和”之要求。

当一人独处时, 端坐凉亭, 煮茗自赏, 他便能内观身心, 外省世界, 里外相应, 醍醐灌顶, 便能恍然大悟, 这实与格物致知别无二致, 于是也便产生了茶道一说。所谓茶道, 便是在饮茶、品茶中悟彻真谛, 寻觅自我, 称之为道, 实则与禅宗暗合。人活在世, 外在动如脱兔实在易, 静若处子时实在难, 更别提心念时时而动, 烦恼时时而生。

而茶文化便给这种难以形神一统的人提供了归宿之处, 他不礼佛, 他也不向道, 他也能在茶道中寻到安生之所, 实现身心的和谐统一。茶道又与儒释道不同, 它还讲究煮茶配茶赏茶的过程, 无论是相应的茶具, 还是剂量的掌握, 手法的运用, 都要求专注安宁, 要求“形神一体, 内外俱和”。于是也便在自身基础上体现了茶文化的“和谐”了。

3 结束语

综上,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川流不息, 茶文化源远流长, 与时俱进。茶文化和传统文化子母相生、互相交融, 交相辉映。茶文化既能让人与自然相应, 又促使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 还能促成自身身心的协和, 无处不“和谐”, 无处不“圆通”。茶生于天地间, 扎根泥土, 头朝清阳, 禀天地二气而生, 沐日月精华而成, 体现了茶文化的“崇敬天地, 协和自然”;又款待客人、呼亲唤友, 还是逢迎喜事、共商国是都少不了茶, 体现了茶文化的“以礼待人, 以和为贵”;茶道能令人内观身心, 外省世界, 里外相应, 这又体现了其“形神一体, 内外俱和”的特点。这三点, 每一点都体现了茶文化的“和谐”, 故而“和谐”实在是茶文化的核心思想。

参考文献

[1]王旭烽.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思想——浙江绿茶的和平之饮[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 , 2015 (6) :75-77.

[2]黄小明, 罗湘明.试论融入核心价值思想的和谐社会文化建造[J].社会科学家, 2012 (1) :34-38.

[3]何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和谐文化建设[J].学术交流, 2007 (7) :1-5.

[4]沈佐民.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及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J].池州师专学报, 2007 (2) :18-21.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 篇9

就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人类思维最一般规律的概括, 是批判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 它是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其灵魂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它是指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瑰宝, 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中国共产党才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在当今社会, 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在改革开放时期, 邓小平强调“搞改革开放, 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 “老祖宗也不能丢”[1]369“八十年的实践启示我们, 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 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这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 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6]41

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这是我们最重要的经验。“世界形势日新月异, 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 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1]“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 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1]291在当代中国, 更必须认识到这一点。“中国搞社会主义, 强调要有中国特色。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 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 才是我们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1]213“坚持马克思主义, 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创新精神, 善于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 不断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 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 使理论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工作。”[6]39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这是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社会主义是一项崇高的事业, 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向, 它与人类共同理想一致, 成为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我们党指出:我国社会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并规划到20世纪末, 要使我国经济达到小康水平, 到21世纪中叶, 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这一阶段性的共同理想, 集中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是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来建设社会主义的动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是现阶段我国的历史任务和共同理想。这一共同理想既坚持了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又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找到了远大理想同现阶段奋斗目标的结合点。在当代中国, 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就是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创造必要的条件, 就是朝着共产主义目标迈进。“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 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1]110社会主义理想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占有核心的地位, 是我们积极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精神支柱, 同时它还是一种强大的凝聚力。“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 怎样才能团结起来, 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 二靠纪律。组织起来就有力量。没有理想, 没有纪律, 就会像旧中国那样一盘散沙, 那我们的革命怎么能够成功?我们的建设怎么能够成功?”[1]111后来邓小平又说:“中国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要实现四个现代化, 没有理想是不行的。”[1]124如果一个民族和国家不重视理想的教育、培养和确立, 不重视人们思想行为的及时调节, 这样的民族和国家必定会出现思想混乱、行动盲目、人心涣散的局面。在我国, “牢固树立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这不仅是推进事业发展、增强人民团结的要求, 也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6]2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集中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具有强大的凝聚作用。“有了共同的理想, 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 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1]144

三、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作为爱国主义, 它对于每个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效应, 它是民族之魂。一个民族凭这种凝聚力, 能够经受住自然的和社会的种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 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 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的耻辱。”[1]3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潜意识和内心信念, 始终激励人们对祖国应负有的责任和使命, 把祖国的兴亡与自身存在联结在一起, 把国家安危放在心上。作为一种凝聚力潜藏在人们的内心深处,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 它同人们的信念、情感、责任与使命感汇合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崛起的瑰宝。弘扬爱国主义是时代的号召, 是中华民族的要求, 也是我国在建设三个文明时必须解决的历史性课题。爱国主义在当代自然地与爱社会主义事业联系在一起, 要求人们热爱社会主义的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在改革开放时期, 爱国主义最集中、最重要的要求则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正如邓小平所说, 在当代, “爱国主义, 就是要使祖国兴旺发达, 使中华民族兴旺发达, 具体讲就是把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搞好。”[3]1061“在当代中国, 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 本质上是统一的。”[4]9

总之, 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 它既维系着祖国的统一, 也维系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所以, 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 是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作为中国“第二次革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直接动力, 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改革, 只有改变那些不合时宜的东西, 换之以符合时代需要和发展要求的新思想、新观念, 中国才有出路, 才能前进。当然, 改革也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改革同世界上任何事物一样, 由于它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决定了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必然会出现曲折, 但总的方向是上升的, 是波浪式前进的。所以, 我们在改革中, 既要小心谨慎, 及时总结经验, 又要解放思想, 敢于试验, “看准了的, 就大胆地试, 大胆地闯。”[1]372这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基本要求, 也是回应时代的基本立场和精神。

创新的本质特征是求异。马克思曾说:“蜘蛛的活动与纺织工相似, 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 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 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 已经在自己头脑中把它建成了。”[5]202“一个党, 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 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 思想僵化, 迷信盛行, 那它就不能前进, 它的生机就停止了, 就要亡党亡国。”[2]143可见, 人类思维的本质就是创新。应该说, 不论是个体、群体, 还是作为人类社会, 正是有了创新思维, 文明才得以发展和提高。当代, 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作为一种新的复杂的经济形态, 与其他经济形态相比, 一改过去那种资源、资本总量和增量决定模式, 更加强调创新的作用。只有不断的创新, 才能获得持续的竟争优势, 弥补资源和资本上的不足。”[7]对于创新的意义, 江泽民曾作过精辟的论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8]12改革开放30年, 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也得益于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创新, 其中包括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等等。当前, 我们面对着严峻的形势, 破解发展的难题仍然在于全面的创新。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总之, 改革创新作为我们民族的一种时代精神, 它必然推动着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 也必然推动着我们整个民族的进步。

四、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在新形势下, 应该发扬什么, 不发扬什么, 这是构成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现实重要内容。我们党新一代领导人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它以简洁、明快、易懂的形式为每个社会公民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行为准则。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 对于弘扬正气, 发展我们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促进小康社会的早日实现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们应该自觉地践行。

以上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 共同构成辨证统一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它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断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是打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认识这些, 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更好地服务于祖国, 服务于人民, 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 (第3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2]邓小平文选 (第2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 (1975-1997) (下) [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4.

[4]江泽民:《在庆祝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6]《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学习出版社, 2001年版.

[7]傅家骥。程源:《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 该抓什么?-再论技术创新》, 《中国软科学》1998年第7期.

浅谈毛泽东思想的核心 篇10

一、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看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基本纲领是其理论的核心。毛泽东先后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 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 反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推翻骑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 实现人民的解放和人民的当家作主。作为过渡时期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是什么样子的呢?

1947年毛泽东在《目前形式和我们的任务》中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国家的三大经济纲领。

1.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关于各个革命阶级, 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及众多文章中都进行了分析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这些革命阶级就是新民主主义国家的统治阶级, 政治纲领就是要保障这些阶级的地位。新民主主义的国体: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新民主主义的政体:采取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在大会的人数比例上保障各革命阶级的代表数量。从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治纲领上看, 国家制度保障了革命阶级权利、特别是工人阶级的领导, 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2.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 保护民族工商业。此时国家所有的经济已经占主要和重要比重, 其所有制是全民所有制的公有制, 新民主主义国家从经济上保障了广大工人的主人地位, 使国体与政体实现了一致。

3.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主张民族尊严和独立的, 是主张真理、主张人民性的文化。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服务。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核心内容看,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在1949年6月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说:“人民是什么?在中国, 在现阶段, 是工人阶级, 农民阶级, 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人民的国家是保护人民的。”人民至上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

二、从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看

新中国的成立,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毛泽东在《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指出:我国“在这个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 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关键内容。仅看这个内容, 改造理论的核心仍然是为人民服务。

1. 农业的改造。

1959年4月29日毛主席在《党内通讯》中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并且指出这个机械化必须在集体的条件下实话, 实行集体所有制的机械化, 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农民的共同富裕。这就是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

2. 手工业的改造。

1956年3月4日毛主席在《加快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指出:“手工业要向半机械化、机械化方向发展, 劳动生产率必须提高。”这个指示说明了工商业的改造是要把人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实现工业现代化, 以更多的产品满足人民需要。在所有制上, 毛主席指出:待合作社的基础大了, 手工业合作社在形式上是集体所有, 在实际上成了全民所有, 保障了手工业者的利益。

3.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两个途径来进行的, 即:和平赎买、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通过改造使原来的资本主义制度工商业变成了社会主义国家工商业, 工人阶级真正成了企业的主人, 原来靠剥削为生的民族资本家变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建设人民的经济基础就是保证人民的当家作主的基本权利。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三、从社会主义继续革命的理论看

一个完整的无产阶级革命必须由三个层次来完成, 即:武装革命夺取政权, 经济革命改造经济基础, 意识形态革命建立无产阶级的上层建筑, 三个层次缺一不可, 尤其是意识形态革命。由于无产阶级建立的国家是一个多数人当家作主的社会, 与以前的剥削阶级社会有本质的不同, 因此在上层建筑上必须进行一个彻底的变革, 除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法律制度外, 还要建没一个与剥削阶级思想完全不同的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毛泽东与其他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最大的不同在于他进行了完整的无产阶级革命, 最重要的是进行了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建设, 并且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 其影响在国内和国际是不可估量的。

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的革命理论就是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并进行了社会主义经济革命之后进行的思想文化的建设, 它解决的是红色江山能否延续的问题。而保证红色江山就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防止少数人侵犯广大人民的利益。

毛泽东说:“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中, 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 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 “阶级斗争并没有结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 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阶级斗争,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 还是长时期的, 曲折的, 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为了防止外部势力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 必须把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无产阶级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 资产阶级也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因此,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革命是触及人们灵魂的史无前例的革命, 是要解决人们的世界观问题, 就要在政治上、思想上、理论上批判修正主义, 用无产阶级的思想去战胜资产阶级利己主义和一切非无产阶级思想, 改革教育, 改革文艺, 改革一切不适应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 挖掉修正主义的根子。因此社会主义条件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是从更高层次上最根本的保障广大人民的利益, 是彻底地为人民服务思想的体现。但这里的人民并不是指一切人, 是指以工农为主的劳动人民。

上一篇:藏族民居下一篇:电梯驱动调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