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修四原则

2024-05-26

维修四原则(精选十篇)

维修四原则 篇1

进行计算机维修, 其方法及步骤不拘一格, 但应遵循如下基本四原则:

1) 先想后做

计算机维修要根据观察到的现象, 要“先想后做”。先想后做, 就是强调要用头脑维修, 强调的是想。这里要把握的是:想——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储备、有什么样的资源可利用, 然后是怎样做。

先想后做, 主要指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结合故障现象, 先想好怎样做, 从何处入手, 再实际动手。也可以说是先分析判断, 再进行维修。

第二:根据所观察到的现象, 尽可能地先查阅相关的资料, 看有无相应的技术要求、使用特点等, 然后根据查阅到的资料, 结合具体的故障, 再着手维修。

第三:在分析判断的过程中, 要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进行判断, 对于自己不太了解或根本不了解的, 一定要先向有经验的同事或相关技术支持工程师咨询, 寻求帮助。

2) 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

从简单的事情做起, 就是从观察入手 (听、看、问) , 从简单的环境开始判断。但这里不是介绍观察和隔离故障的方法, 而是要说明观察和简单环境——从简单的事情做起的重要性与目的性。

倾听、沟通和查看是最简单的观察, 正是这些动作使我们了解了故障现象, 有了初步的判断, 并为后续的维修提供了依据。

简单的事情, 一方面指观察, 另一方面是指简捷的环境。

从简单的事情做起, 有利于精力的集中, 有利于进行故障的判断与定位。切记, 一定要经过认真的观察后, 才可进行判断与维修。

3) 先软后硬、先外后内

先软后硬、先外后内, 强调的是维修与判断的顺序, 是从简单的事情做起的体现。这一维修顺序是相对的, 不是一成不变的。先软后硬需要注意用户数据保护。计算机维修判断中, 我们必须“先软后硬”。

也就是说, 从整个维修判断的过程看, 总是先判断是否为软件引起的故障, 先检查软件问题。当确定软件环境正常时, 而故障还不能消失, 再从硬件方面着手检查。

先外后内中的外, 要根据实际的问题来确认, 在有些情况下, “外”是指计算机上连接的外部设备 (如打印机、USB设备等) , 而大多数情况下常指计算机的周边环境, 如计算机工作的电压、温湿度、电磁干扰、震动等等。先外后内也是一个逐步的过程、是一个相对的过程。

4) 抓主要矛盾

在维修过程中要分清主次, 从主要矛盾入手。

很多时候, 我们会遇到一台故障机器不止有一个故障现象, 而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故障现象。此时, 应该先判断、维修主要的故障现象, 当修复后, 再维修次要的故障现象。有时你会发现, 次要故障现象已不需要维修了。

抓主要矛盾。这一原则其实要告诉我们, 在维修过程中要把精力完全放在主要问题上, 避免次要问题干扰你的分析与判断。

2 案例讨论

下面结合计算机的两种常见故障, 以维修基本四原则为指导, 具体分析、讨论如下:

2.1 案例1:黑屏故障

本案例机型:台式机;基本配置:Intel (R) Pentium (R) Dual CPU E2180 2.00GHz、主板945G、内存1.00GB;维修时间:2012年5月。

黑屏指计算机的显示器未显示应用的信息, 屏幕上无任何画面的现象。

结合以上维修四原则, 先想后做等, 进行分析:

导致黑屏的原因很多, 但凡是未能正常显示自检信息的故障, 基本上可以认定为硬件故障;如果自检信息显示正常, 但进入操作系统后黑屏, 则可能存在软件故障。

1) 在排除了软件故障后, 圈出排查范围, 找出使计算机显示器出现显示信息的必备硬件。表1列出了能使计算机显示器出现显示信息的必备硬件

在上表中的任何一处以上的部件出现故障, 均会导致黑屏, 即排查范围不应超出表中所示的各部件。

2) 进一步分析各相关硬件损坏时的主要故障现象

明确了排查范围后, 要确定故障点, 就必须清楚各部件故障时的主要现象, 并以此为分析故障点的依据。表2描述了某部件故障时的主要现象, 但在实际情况下, 当多个部件同时发生故障时, 现象可能会有变化。因此, 在排查故障前应仔细了解故障前后发生的具体情况。

3) 结合维修四原则, 进行故障排查, 找出原因

经过以上分析, 以维修四原则为指导。对于黑屏故障, 在实际情况下, 可根据上表中描述的故障现象找到最可能有故障的部件进行排查。对于无法确认具体部件时, 结合四原则, 建议可采用先易后难, 先外后内, 先故障易发点的排查顺序, 抓主要矛盾。本案例最终故障引发原因其实是CPU故障, 更换CPU后, 故障排除。

2.2 案例2:计算机不发声 (其他工作正常)

本案例机型:台式机;基本配置:Intel (R) Pentium (R) Dual CPU E2180 2.00GHz、主板945G、内存1.00GB;维修时间:2012年12月。

结合以上维修四原则, 先想后做等, 进行分析:

具备声卡与音箱的计算机不能正常发出声音是常见的故障之一, 导致计算机不发声的故障原因也很多, 此类故障可按如下思路进行故障分析。

1) 在排除了基本的软件故障后, 圈出排查范围, 找出使计算机发声的必备硬件。表3列出了使计算机发声的必备条件。

表3计算机发声的必备条件

在表3中任何一个以上部件出现故障, 均会导致计算机不能正常发声。因此, 排查该故障时, 排查范围不应超出表中所示的各部件。

2) 各相关部件故障时的简易判断方法。计算机不发声故障的简易判断方法见下表4。

3) 结合维修四原则, 进行故障排查, 找出原因

经过以上分析, 以维修四原则为指导。对于计算机不发声故障, 在实际情况下, 可根据上表中描述的判断方法, 找到最可能有故障的部件进行排查。对于无法确认具体部件时, 结合四原则, 建议可采用先易后难, 先外后内, 先故障易发点的排查顺序, 抓主要矛盾。本案例最终故障引发原因其实是计算机声卡驱动程序安装不正确, 安装最新驱动后, 故障排除。

3 案例总结

从以上两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以维修四原则为指导, 计算机排查故障的一般顺序与维修步骤。

3.1 一般顺序

通过学习“黑屏”“不发声”等典型故障的排查思路, 可以发现, 排查故障的一般顺序如下:

1) 确定排查范围:把能导致该故障的所有因素都罗列出来, 以确定排查范围。

2) 观察故意现象, 初步判断可能的故障点:观察故障发生前后计算机的状态差异, 可以迅速帮助用户减小排查范围或初步定位故障点。

3) 复杂故障按序排查:对于难以通过现象迅速定位故障点的情况, 可在所有排查范围内采用先易后难, 先外后内, 先故障易发点, 先软件后硬件的排查顺序进行排查。

3.2 维修步骤

对计算机进行维修, 应遵循如下步骤:

1) 了解情况:即在维修前, 积极与用户沟通, 了解故障发生前后的情况, 进行初步的判断。如果能了解到故障发生前后尽可能详细的情况, 将能使现场维修的效率及判断的准确性得到提高。并了解用户的故障与技术标准是否有冲突。

2) 复现故障:即在与用户充分沟通的情况下, 检查用户所报修故障现象是否存在, 对所见现象进行初步的判断, 确定下一步的操作, 并确认是否还有其它故障存在。

3) 判断、维修:即对所见的故障现象进行判断、定位, 找出产生故障的原因, 并进行修复的过程。

4) 检验:维修后必须进行检验, 确认所复现或发现的故障现象已解决。从整个维修环节考虑, 还必须进行整机验机, 尽可能消除用户未发现的故障, 并及时排除相关故障。

可见, 维修四原则是维修入手的基础, 是各种维修方法的基本思路。从简单的事情做起, 是维修的开始, 也贯穿于维修过程中。先软后硬、先外后内、抓主要矛盾, 体现了从简单的事情做起这一最基本的原则。从简单的事情做起, 就是要求时时刻刻注意观察。

4 结束语

维修四原则在计算机维修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是各种维修的基本指导思路。结合维修四原则, 在维修过程中, 下面几个方面也必须重视。

1) 维修中第一要注意的就是观察——观察、观察、再观察。

2) 在维修前, 要注重除尘环节。俗话说, 洗洗涮涮好一半。

3) 在进行故障现象复现、维修判断的过程中, 应避免故障范围扩大;

4) 必须充分地与用户沟通。获悉用户的操作过程、出现故障时用户所进行过的操作、用户使用计算机的水平等。

5) 禁止维修工程师为用户安装地线。如用户要安装地线, 请用户联系正式电工为其安装。

6) 如果要通过比较法、替换法进行故障判断, 应先征得用户的同意。

7) 在进行维修判断的过程中, 注意保护用户数据的安全。维修前, 一定要行做好备份或保护措施, 并征得用户同意后, 再进行相关操作。

参考文献

[1]杨涛.新编计算机组装与维护[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2.

[2]彭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9.

四、实施原则 篇2

2、教师积极自主的学习原则。教师是学校培训的基本元素,教师只有在校本科培训过程中不断地积极主动地学习新观念,探讨新方法、研究新问题,提高自己的反思意识及能力,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我。

一、保障

学校要为校本培训的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充足的学习时间,大量的学习资料,教学研究的场所及相应的资金和物质供应的各项保障。

二、评价

运用多种评价方式。采用学生评价教师,家长评价教师。学校评价教师以及教师自评,互评等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以便及时发现培训中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使培训向正效应发展。

三、奖惩

计算机网络故障维修的基本原则 篇3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故障;维修;监测

由于计算机网络应用领域的拓宽发展,网络面临的故障风险系数也越来越高,给用户造成了诸多不便。导致网络故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若处理不及时则会中断所有互联网络的正常状态。坚持先进的故障维修原则,建立多功能监控系统是降低故障影响的重要措施。

一、计算机网络故障的成因

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計算机网络对企业或个人用户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便捷了用户的信息传输、网络操作及资源共享。另一方面,用户数量的增加也给计算机网络运行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各种故障问题也随之而来。从实际分析情况看,计算机网络故障的成因包括:

(1)软件因素。软件是指计算机系统中的程序及其文档,程序是计算任务的处理对象和处理规则的描述;文档是为了便于了解程序所需的阐明性资料。程序必须装入机器内部才能工作,文档一般是给人看的,不一定装入机器。当计算机网络中的软件结构出现问题,其内部文档资料的传输使用受阻,阻碍了文档资料的可操控性,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网络故障。

(2)硬件因素。计算机硬件是指计算机系统中由电子、机械和光电元件等组成的各种物理装置的总称。硬件的功能是输入并存储程序和数据,以及执行程序把数据加工成可以利用的形式。当计算机硬件设备连接失误,或者硬件质量不合格也会造成故障。硬件破坏所引起的故障影响十分严重,尤其是计算机所连接的网络设备失去作用,无法正常发挥原先的操作功能。

(3)操作因素。实现网络办公自动化之后,企业未对职员进行必要的技能培训,计算机网络操作失误也会引起不同的故障。办公人员在文件信息传输前,未采取数据加密措施,造成文件在传输时被窃取或盗用。非法入侵者利用文件附带病毒传播,短时间扩散便会造成网络故障。此外,硬件设备线路连接不正确,接通电源后发生短路等故障也破坏了网络的运行。

二、计算机网络故障维修的基本原则

良好的管护体制是保证计算机网络持续运行的根本,用户使用网络的同时也要加强多方面的管理维护措施。鉴于计算机网络故障给用户造成的不利影响,必须制定科学的故障处理方案,避免软硬件问题限制了整个系统功能的发挥。同时,网络故障维修必须坚持功能性、系统性、安全性等方面的原则。

(1)功能性原则。保证计算机网络的正常功能是维修的基本原则,以企业用户为例,因企业经营规模扩大或业务数量的增长,内部办公系统承担的荷载也大幅度提高。若依旧采用原先组装的设备,则难以满足日常经营管理的需要。技术人员所采取的维修方案,必须保证系统功能不被破坏,否则维修工作便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2)系统性原则。故障维修方案的执行应坚持系统性原则,尤其是注意“软硬件统一”,维修前后的软硬件保持一致。许多企业为了降低经营成本,采购的新型办公设备仅从单一的角度考虑,软硬件设备不配套造成网络系统的故障发生率提高。因而,无论采用哪一种维修方式,均要考虑软件、硬件等两个方面,实现网络操作功能的统一。

(3)安全性原则。近年来,网络安全问题受到了广大用户的高度关注,各种商业信息、隐私信息被盗,给用户造成了很大的损失。网络故障处理的安全性原则,要求维修人员设置安全保护屏障,避免网络信息资源被盗用。如:软件更新中,主动安装配套的杀毒软件或检测软件,当网络出现故障问题后及时自动化处理,避免故障的破坏作用扩大。

三、网络故障维修的新型监测技术

为了让网络更好地服务于办公操作,用户对计算机网络故障采用了病毒查杀、在线监测、数据处理、设备升级等多种技术。具体的功能情况:病毒查杀可以及时扫描处理网络潜在的病毒,防止病毒扩散引起的故障风险;在线监测能够对用户的数据操作实施自动检查与核对,发现异常信息后自动屏蔽处理;设备升级是定期对软硬件升级处理,优化设备的操作性能以增强故障的抵抗性能。为了让各种故障维修技术发挥最大功能,还需配备智能化监测系统,通过多种功能模块的结合控制故障的发生率。

(1)传输模块。信号传输是获取系统信息的重要途径,监控系统中的传输模块可及时捕捉计算机网络的运行状况,并将其传输给控制中心进一步分析处理。如:用户在虚拟网络上操作时,利用监控系统观测文件数据的传输状态,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回传给控制中心。这样就能把故障问题及时提供给用户,使其尽早采取措施防范。

(2)监测模块。由于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缺陷,网络自身也存在各种不利的问题限制了用户的操作处理。设置监控系统的作用是对整个网络的操控情况实施综合监测,特别是信息的收发、处理、调整等多项内容。基于计算机为操作平台的监测中心具有智能化操作功能,一些常见的网络故障可进行自动处理,方便了用户的正常使用。

(3)报警模块。报警模块是运用于网络故障的告警,把网络潜在的风险及故障及时反馈给用户。计算机网络系统添加报警模块,面对一些异常现象造成的突发情况送出报警信号。如:报警模块通过信号接收端口,对网络系统的传输信息实施检查与审核,感应到网络异常情况后及时提醒操作人员处理,避免异常信号导致的误动作。

四、结论

总之,计算机网络故障给广大用户造成了诸多不便,严重时会破坏数据传输的稳定性,不利于网络数据操作流程的顺利进行。网络故障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并非单独因素造成的破坏现象。面对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及功能范围在不断扩大,制定更加科学的故障维修方案是十分关键的。

参考文献:

[1]孙凌.计算机网络常见故障的成因与处理[J].计算机应用技术,2011,16(3):22-24.

[2]张守超.未来计算机智能化发展趋势的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2010,30(16):43-45.

[3]周德海.基于计算机网络平台的数据监控系统[J].科技创新,2011,29(5):15-17.

桥梁维修加固原则剖析 篇4

1 桥梁病害成因

鉴于桥梁结构所承受的荷载具有随机性, 施工质量和制造具有分散性, 材料强度具有离散性, 结构计算假定具有近似性, 所以桥梁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各构件避免不了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病害, 病害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设计原因:如结构不合理、计算错误、设计施工图不完善等。

1.2 施工原因:如材质质量差、施工方法及程序错误等。

1.3 外部原因:如交通量增加、车辆载重加大、滑坡、洪水、冰冻、地震等。

1.4 养护原因:如养护不及时、不到位等。

2 维修加固原则

基于上述桥梁病害成因分析结果, 桥梁维修加固中病害处治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 除了因桥而异查清病害成因对症下药外, 应注意贯彻落实“防治结合, 以防为主”的方针, 更为重要的是在维修加固实施过程中, 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2.1 安全第一原则

桥梁维修加固设计时, 应充分考虑各种长期因素 (如温度变化、地基不均匀沉降、腐蚀、振动等环境原因) 对桥梁结构耐久性能和使用性能的不利影响, 适度考虑交通量增大、超重超载车辆、施工荷载等因素对结构受力行为的影响, 对其可能造成的损坏或不利影响预先提出对策, 避免这些不利因素再次影响维修加固效果, 彻底消除这种隐患, 是保障维修加固效果和运营安全的重要环节。

2.2 结合实际原则

桥梁维修加固设计之前, 必须对原结构系统全面地进行承载力、使用性能的鉴定, 对桥梁结构各种病害、缺陷等实际状态进行客观准确地把握和评价, 对病害成因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与诊断。维修加固设计时的分析计算模式, 材料性能指标要尽可能地与实际情况符合。维修加固方案应充分考虑既有交通的干扰与影响, 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维修加固所选用的施工工艺、设备机具应与施工现场实际条件紧密结合, 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只有从桥梁具体的实际状况出发, 有针对性的维修加固设计, 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

2.3 全面比较原则

桥梁维修加固方案的确定, 应全面综合地考虑旧桥结构的病害状况、使用历史、荷载变异、功能要求、加固效果、既有交通状况、桥梁加固施工技术条件 (施工技术工艺、设备机具、熟练技工等) 、一些非技术因素 (经济指标等) 等多方面的因素, 经过多个桥梁维修加固方案的全面比较、反复论证、优中选优后最终确定。只有通过全面比较, 才能对需维修加固的桥梁清楚、深入的认识, 才能综合评价维修加固方案的针对性、合理性。

2.4 协同受力原则

桥梁维修加固方案的确定, 还应采取有效措施或主动维修加固对策, 充分考虑新旧结构强度、刚度与使用寿命的均衡与匹配, 尽可能保证新增加部分的界面和构件与原有结构能够可靠地协同工作、整体受力, 共同承担外荷载, 使维修加固后的桥梁结构达到安全、可靠、耐久的目标。一般来说, 跨径较大的桥梁由于恒载所占比例较大, 宜想办法在构件上、工序上、工艺上采取措施, 尽可能采用主动维修加固方法, 使新增构件或截面承担更多的荷载, 适当减轻原有结构或构件荷载。

2.5 兼顾经济原则

桥梁维修加固设计, 是在旧桥结构基础上进行的。换而言之, 是为了更好的利用旧桥结构, 以旧桥结构为主体, 通过采取有效的维修加固方法, 挖掘旧桥承载潜力, 让旧桥结构能够继续服役, 满足现行交通量的需要, 确保行车安全。相比新建桥梁, 经济上节约60%~70%以上的费用才是可行、有意义的。因此, 对于旧桥的维修加固工作, 必须充分考虑、衡量维修加固经济指标的合理性, 有些时候经济指标会直接决定维修加固方案能否通过。

2.6 有序实施原则

一般来说, 桥梁维修加固施工过程中可能包含卸载、加载、协同受力等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结构受力图式, 荷载大小及作用位置等都在不断的变化中。因此, 应当严格按照设计确定的施工工序实施, 严格控制施工临时荷载, 尽量减少作用在原有结构上的施工荷载, 避免在某个阶段产生超载现象, 导致对原有结构造成新的损伤。

2.7 预防损坏原则

在桥梁维修加固施工过程中, 若发现旧桥结构或构件存在新的缺陷或病害时, 应立即停止施工, 并会同设计单位、监测单位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后, 方可继续施工。对于存在倾覆、滑移倒塌可能的结构, 在桥梁维修加固施工前, 应采取切实有效的临时加固措施, 防止在桥梁维修加固期间产生危险。此外, 应尽量不损坏既有结构, 保留其具有利用价值的部分, 避免不必要的损坏、拆除或更换。

3 结论

桥梁维修加固工作, 是当下及未来经济形势下公路行业不可或缺的工作, 可以说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 发挥着较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但这一过程是极为复杂、高风险, 受众多影响因素制约的过程, 不管怎样桥梁维修加固工作本身, 有其固有的性质、特点, 只要从业技术人员很好的理解、掌握, 并能严格落实好上述维修加固原则, 桥梁维修加固工作定能发挥其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劲泉, 魏洪昌, 徐岳等.公路旧桥加固成套技术及工程实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7.

[2]张树仁, 王宗林.桥梁病害诊断与改造加固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6.

秋季儿童饮食四原则 篇5

原则一: 多饮水,饮食要防秋燥

针对秋季的干燥气候,妈妈们应注意及时给孩子补充水分,除日常多饮用白开水外,妈妈也可以雪梨或柚子皮煮水给孩子喝,这两种水都能起到润肺止咳、健脾开胃的功效。在食物上,要少给孩子食用葱、姜、蒜、辣椒等辛辣食物,同时多吃润燥生津、清热解毒及有助消化的水果蔬菜,如胡萝卜、冬瓜、银耳、莲藕、香蕉、柚子、甘蔗、柿子。

原则二: 少吃凉,西瓜需慎食

夏季天气炎热,不少孩子都会有吃冷饮的习惯,等到了秋季天气渐凉,而儿童的肠胃还很稚嫩,不少家长因没及时纠正孩子爱吃凉的饮食习惯,而导致孩子易生消化系统疾病。因此,秋季孩子要特别注意饮食卫生,少吃冷饮,以免对肠胃造成刺激。同时,像西瓜属性寒之果品,秋季多食易伤脾胃,因此也不宜让孩子多吃。

原则三:增体质 注意防感冒

秋天是流行性感冒多发的季节,而增强体质、增强自身免疫力是预防感冒的关键。秋季吃辣的食物不仅会引起秋燥,还易患上感冒或其他疾病。辣椒在中医里被称为“辛味食物”,具有很大的“发散”作用,过多食用,容易“耗气”,导致的免疫力降低。可以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食品,奶制品、动物肝脏、坚果都是不错的选择。此外,秋季果蔬丰富,大部分绿色蔬菜及红黄色水果中都富含维生素,建议孩子多吃。

原则四:重均衡 补足微量营养

秋季营养补充要均衡而充足,均衡的营养不仅包括充足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微量营养也不可或缺。维生素是人体健康必须的营养要素之一,一般不能在人体内自身合成,主要从膳食中获得。但儿童肠胃还在发育,食量尚小,因此家长可以给孩子补充多维生素片。在众多多维生素片品牌中,善存小佳维复合维生素是不错的选择,它是专为儿童设计的,含有儿童一天所需的18种维生素矿物质,能更好贴合儿童的实际需要,是众多妈妈的首选。

儿童由于机体各系统和器官还在发育完善中,因此对气候的变化尤其敏感,所以家长在秋季一定要及时为孩子调整饮食,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这个季节。

船舶维修设计的原则及效能研究 篇6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需求的增长, 船舶制造业进步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由于新型船舶型号众多、结构复杂、科技含量很高, 伴随而来的是维修的难度、费用、人员、周期等大量增加, 维修观念、研究、时机等相对滞后, 缺乏对全过程、全寿命维修进行科学规划的深刻认识和实践。

1 维修设计现状

1) 船舶研制缺乏维修观念。维修是保持或恢复船舶运行、延长船舶使用寿命的重要手段, 而维修设计是与维修关系最为密切的质量特性, 是由船舶设计赋予的使其维修简便、迅速和经济的固有特性。目前, 设计和维修分属不同阶段, 虽互有渗透, 但通常是各行其道, 设计与维修脱节, 船舶设计、建造、使用和维修没有形成统一整体。使得维修效益较低、维修的人力和物力大幅增加。同时, 也无法通过船舶的使用和维修来评价设计效果, 无法保证检验维修与设计的一致性。

2) 船舶维修缺少全程监控。在役船舶的维修不是作为一个全程要素, 在设计和研制之初就予以足够的重视, 缺少精细化维修保障和有效的全程质量监控, 属于粗放式维修。实际上, 维修设计就是要达到模块化设计、视情维修和按寿命更换的目的。因此必须将维修向前拓展, 提前到船舶的设计论证甚至预研阶段, 使维修设计成为船舶设计的重要环节和关键过程。使得在船舶的全寿命周期内, 形成维修的闭环系统, 在各个环节、各个过程实施船舶维修全程监控。

3) 不够适应船舶维修规律。目前国内船舶维修力量较为分散, 还没有完全形成合力和拳头, 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比较缺乏。而新时期船舶维修涉及的学科面广且复杂, 往往是跨学科、跨部门、跨专业的项目和工程, 需要系统地评估和设计。另外, 对船舶维修的标准化、通用化、模块化研究不够, 对从总体上科学评估船舶的技术状态、合理制定维修方案重视不够, 从而造成船舶维修工作形成了所谓的研制与维修脱节、成本与维修分离等现象, 阻碍了维修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2 国内外维修设计的发展动态

国外维修设计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 以美军发布MIL-M-26512《美国空军航空空间系统与设备维修性要求》为标志。我国维修设计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 颁布了有关标准, 出版了专著, 构建了虚拟原型平台。

2.1 注重顶层设计工作

除了MIL-M-26512外, 美军还陆续颁发了系列维修设计标准, 比较知名的是, 1966年颁发实施的MIL-STD-470《维修性大纲要求》、MIL-STD-471《维修性验证、演示和评估》、MIL-HDBK-472《维修性预计》等三个标准, 以及1985年颁发实施的MIL-STD-470A《系统及设备维修性管理大纲》、MIL-STD-2165《电子系统及设备的测试性大纲》等。与此同时, 美军还编纂出版了一些专著和教材, 如1962年美国陆军器材司令部出版的《维修设计指导》、1976年美陆军出版的AMCP706-133《维修性工程的理论与方法》等。国内有关单位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的维修科学, 先后翻译出版了《维修工程技术》、《维修设计指导》等美军的有关重要文献, 并陆续出版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维修性工程理论与方法》[1] (2007年) 、《维修性及其设计技术》[2] (2005年) 、《航空船舶科学维修导论》[3] (2007年) 等专著。20世纪80年代以后, 陆续编制出版了系列标准和规范。这些标准和专著的颁布和实施, 有力地促进了维修设计的发展、普及和水平的提高。

2.2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20世纪50~60年代, 美军的维修设计以定性化为主, 涉及到电子设备维修、船舶设计的维修性特点和技术措施等领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20世纪70年代开始, 维修设计发展为定性化与定量化相结合, 提出了以维修时间作为维修性的定量度量参数, 通过对维修过程的分析, 把维修时间进一步分解为不能工作时间、修理时间和行政延误时间等时间单元, 并指出对大部分设备而言, 维修时间服从对数正态分布, 提出了维修时间分布的平均值和95%的百分位值作为维修性的度量参数, 为定量预计船舶的维修性, 控制维修设计过程, 验证维修设计结果打下了基础[1]。20世纪70年代, 随着半导体集成电路及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 设备的自测试、机内测试以及故障诊断在维修时大量使用[3], 电子设备维修的重点已从过去的拆卸及更换转换到故障检测和隔离, 故障诊断能力、机内测试成为维修设计的重要内容。为此, 美国防部成立了测试性技术协调小组, 负责测试性研究计划的组织、协调和实施。并颁发实施了有关测试性标准。

2.3 融合现代高新技术

随着维修性、测试性工程技术方法的完善和发展, 维修性、测试性技术方法应用的计算机辅助化和智能化开始凸现。此时国内外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加强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工作计算机辅助的研究, 到20世纪90年代, 这些领域的计算机辅助水平已经达到了与机械、电子计算机辅助设计相当的水平。在这个时期, 美军先后开发了大量的分析计算软件, 用于计算机辅助维修设计, 如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大纲剪裁专家系统 (RMSTAILOR) 、可靠性维修性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 (RAMCAD) 等。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和产品数据管理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维修设计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美军先后在F22和JSF战斗机上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维修性分析和评价,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大大提高了这两个型号的维修设计水平。我国在“九五”和“十五”期间, 维修性工程基本实现了计算机辅助化, 开发出了具有自主产权的维修设计分析软件平台。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维修设计分析技术取得了很大进展, 开发出虚拟维修样机[4]。基于产品数据管理平台的维修设计分析技术业取得了重要突破, 完成了信息集成、过程集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开发的平台已经与企业的数字化改造实现无缝连接。部分院校已经开展维修性设计可视化评价工作[5]。

3 船舶维修设计的原则

3.1 坚持系统性和全面性

利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 以船舶全系统为研究对象, 探索各系统之间的关联和约束关系, 牢牢抓住船舶使用可用度、固有可用度、准备完好率、任务可靠度、维修度、致命性故障间隔任务时间、平均故障间隔时间、评价修复时间、评价维修间隔时间、使用和贮存寿命等关键指标, 实现系统之间“相互协调、互为补充、降低费用、全面提高”的维修目标, 提升船舶维修水平。

3.2 坚持全过程和全寿命

将现代质量管理体系融入到船舶研制、设计、使用和维修全过程, 在船舶全寿命周期内, 坚持可靠性与维修性的有机融合, 充分研究和考虑相似产品的维修性、维修性水平分析、预期采用的技术使船舶可能达到的维修性水平、费用进度等约束条件分析、寿命剖面分析、任务剖面分析等, 建立“整体设计、整体维修、整体优化”三位一体的维修理念, 从根本上扭转设计和维修脱节的现象。

3.3 坚持决策支持和服务优先

紧紧围绕着决策支持和服务优先这两根主线, 认真梳理维修思想、合理配置维修资源、切实优化维修方法、加强维修顶层设计, 认真考虑维修的环境条件、资源条件、费用条件等因素, 以在役船舶和在研船舶为研究对象, 开展船舶设计与维修设计一体化研究, 船舶全寿命维修研究, 维修设计持续发展研究, 维修的可达性、可装连性、防差错性、可互换性、测试诊断性、安全性、可修复性、可抢修性、可监控性、可调试性研究以及软件的维护性等研究, 为船舶设计、制造、使用等提供前瞻决策。

4 船舶维修设计主要效能

1) 加速推进船舶设计标准化。在船舶研究、设计阶段, 综合考虑维修性问题, 全面推进船舶设计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模块化, 提高船舶设计质量, 降低维修的难度和费用。

2) 改革传统的船舶维修模式。从总体上科学评估船舶的技术状态, 合理制定维修方案, 从而改变传统的船舶使用、船舶修理、船舶维护模式, 真正实现按“需”修理、视情修理、快速修理。

3) 实现全寿命维修质量管理。将维修工作向船舶发展前端延伸, 在船舶维修中全面引进质量管理的理念、方法, 实现船舶设计、制造和维修的全过程、全寿命质量控制和管理。

4) 提高船舶维修水平。利用维修设计技术, 在维修的不同阶段, 通盘设计使用维修新技术, 如船舶自动检测、在线检测、远程诊断、虚拟现实等, 全面提升维修水平。

5) 提高软件系统质量。软件系统已是现代船舶制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而在软件的生存周期中, 其维护的工作量和费用约占总体的67%, 软件的维护性已成为软件质量的重要标志。因此维修设计对软件系统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于永利, 郝建平, 杜晓明, 等.维修性工程理论与方法[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7.

[2]童时中, 童和钦.维修性及其设计技术[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5.

[3]张凤鸣, 郑东良, 吕振中.航空装备科学维修导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7.

[4]杨英炎, 蒋科艺, 李本威, 等.虚拟维修仿真的研究进展[J].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 2009, 24 (4) :413-418.

维修四原则 篇7

1 必要性

从2004年国家开始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至今, 已经经历了十余年。在这十余年里, 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主要依靠手工劳作转变为依靠农业机械来完成作业, 农业机械在数量、功能上有了很大的发展与提升, 综合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截至2014年底, 江苏省常熟市大中型拖拉机、收割机、乘坐式插秧机的数量增速迅猛, 保有量分别为1 070台、748台、824台, 其中近6年新增机具的数量分别为644台、523台、568台;全市共对1 004台老旧农机实施了报废更新, 累计报废数量占相关机具新增总量的45%。为了适应农作物多样性的要求, 农机具的品种、功能不断增加, 对使用者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但就农业生产者的普遍素质来讲, 要掌握品种繁多、功能复杂的高性能农机具维修知识确实不是易事, 单纯地依靠生产厂家提供维修服务已不能适应发展要求, 产生了农机具数量大幅提升与维修服务机构少的矛盾。因此, 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农机维修机构应运而生, 解决了农机维修难的矛盾。这是现代农机发展的必然产物, 也是农业生产的必要保证。

2 合理性

基层农机维修网点建设要服从合理性要求, 符合布局合理、人员配备合理的原则。每个乡镇的农机具保有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县级农机主管部门要根据各乡镇的实际情况对维修点的布局及规模提出指导性意见:从维修点的数量来说, 保有量大的乡镇可以考虑设立多个维修点, 保有量小的乡镇可以与附近乡镇合作共同设立维修点;从维修点的布局来说, 应当考虑交通便捷, 以缩短无效时间, 避免二次故障的发生;从维修点的人员配备来说, 要做到岗位设置合理, 各司其职, 为农机户提供优质、专业的服务。常熟市目前拥有各类农机维修点12个, 分布在全市各镇, 农机大镇设有多个维修点, 大多设在农机场库中, 布局相对合理, 硬件设施较好;但普遍存在人员配备不够, 技术过硬的维修服务人员相对缺乏的问题。当前重点任务是要加强对维修服务人员的培训与培养, 使人员配备趋于相对合理。

3 全面性

在维修点建设过程中要符合全面性要求, 即维修点服务人员知识、技术的全面性。现代新型农机功能较多、性能较好、科技含量较高、结构相对复杂, 但当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 年轻人较少, 大多在50岁以上, 甚至有的超过了60岁, 不管是文化层次还是接受能力相对较低, 对新型农机具的适应能力普遍不足。须充实掌握各种机型、技术, 业务能力较高的“全能型”农机维修服务人员, 对他们加强职业道德和业务能力的培训, 提高服务水平。这些服务人员不仅要会修而且还要会教, 具有动手、动脑、动嘴的能力:动手能力是指通过维修人员的实际操作排除农机故障的能力;动脑能力是指维修人员的思考、分析能力;动嘴能力是指维修人员的语言表达能力, 即指导操作人员正确使用的能力。只有不断提高这“三动”能力, 才能更好地为农机手提供有效全面的服务。常熟市平均每年举办各种农机业务培训超过10期, 通过培训, 提高了农机维修服务人员的业务能力。2013年4月市农委、市总工会、市人社局联合举办了“常熟市首届农机职业技能竞赛”, 对获奖选手进行了表彰与奖励, 进一步激发了农机维修服务人员学习技术的热情, 类似活动形成了常态化, 为培养“全能型”服务人才奠定了基础。

4 低盈利性

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 关乎民生问题。农业机械化作为现代农业的技术支撑, 同样也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也是“三农”问题之一的农业问题要解决的一个方面。农业是一个低产出的产业, 农机投入在农业生产中占的比例也是较高的, 之所以国家要出台农机购置补贴这一惠民政策, 就是要减轻农民负担, 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政策支持。那么, 对维修点而言, 就提出了必须符合低盈利性的要求。为保证基层维修网点的正常运作及合理利润,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维修点建设的扶持力度, 把维修点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 保障维修点的正常运作, 这也是符合政府服务功能要求的。常熟市政府在维修点建设和运作管理中, 年投入资金60万元左右, 有效地保障了维修点的运作, 保证了维修点的低盈利性, 农民得到了实惠, 享受到了发展的成果, 提高了从事农业的信心, 促进了农业机械使用方面的良性循环。

5 及时性

农业与其他产业有着显著区别, 季节性非常强, 作物收、种时间对其产量及品质影响较大。及时性的要求是对维修点的基本要求, 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在农闲时对农机具及时保养入库, 排除故障隐患, 减少机具故障的发生率;二是在农忙时, 农机具出现故障后, 维修点服务人员要及时诊断分析、尽快修复, 缩短因机具故障而等待的时间, 从而抓住农业生产各环节的有利时机。各维修点应建立有效机制, 及时为农户提供服务, 保障作物的适时收、种, 为农业增产增收创造有利条件。

6 安全性

安全性有两层意思:一是农业生产在农艺范畴的安全性, 是保证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前提之一, 包括种子、土壤、植保等;二是农业机械的安全性。作为农机维修点就是要确保农机本身及其使用过程的安全, 维修点的作用之一就是从机械方面来保证农业生产的安全。现代农业生产对农业机械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农机安全关系着农业的安全, 要充分发挥好维修点的作用, 减少机具故障的发生率, 提高故障机具的修复率。同时也要做好机手的安全教育工作,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农机, 降低农机事故的发生率。

7 结束语

维修四原则 篇8

1 电气设备维修的十项原则

1.1 先动口再动手:

对于有故障的电气设备, 不应急于动手, 应先询问产生故障的前后经过及故障现象。对于生疏的设备, 还应先熟悉电路原理和结构特点, 遵守相应规则。拆卸前要充分熟悉每个电气部件的功能、位置、连接方式以及与周围其他器件的关系, 在没有组装图的情况下, 应一边拆卸, 一边画草图, 并记上标记。

1.2 先外部后内部:

应先检查设备有无明显裂痕、缺损, 了解其维修史、使用年限等, 然后再对机内进行检查。拆前应排除周边的故障因素, 确定为机内故障后才能拆卸, 否则, 盲目拆卸可能将设备越修越坏。

1.3 先机械后电气:

只有在确定机械零件无故障后, 再进行电气方面的检查。检查电路故障时, 应利用检测仪器寻找故障部位, 确认无接触不良故障后, 再有针对性地查看线路与机械的运作关系, 以免误判。

1.4 先静态后动态:

在设备未通电时, 判断电气设备按钮、接触器、热继电器以及保险丝的好坏, 从而判定故障的所在。通电试验, 听其声、测参数、判断故障, 最后进行维修。如在电动机缺相时, 若测量三相电压值无法判别时, 就应该听其声, 单独测每相对地电压, 方可判断哪一相缺损。

1.5 先清洁后维修:

对污染较重的电气设备, 先对其按钮、接线点、接触点进行清洁, 检查外部控制键是否失灵。许多故障都是由脏污及导电尘块引起的, 一经清洁故障往往可以排除。

1.6 先电源后设备:电源部分的故障率在整个故障设备中占的比例很高, 所以先检修电源往往可以事半功倍。

1.7 先普遍后特殊:

因装配配件质量或其他设备故障而引起的故障, 一般占常见故障的50%左右。电气设备的特殊故障多为软故障, 要靠经验和仪表来测量和维修。

1.8 先外围后内部:

先不要急于更换损坏的电气部件, 在确认外围设备电路正常时, 再考虑更换损坏的电气部件。

1.9 先直流后交流:检修时, 必须先检查直流回路静态工作点, 再检查交流回路动态工作点。

1.1 0 先故障后调试:

对于调试和故障并存的电气设备, 应先排除故障, 再进行调试, 调试必须在电气线路正常的前提下进行。

2 检查方法和操作实践

2.1 直观法是根据电器故障的外部表现, 通过看、闻、听等手段, 检查、判断故障的方法。

(1) 检查步骤:调查情况:向操作者和故障在场人员询问情况, 包括故障外部表现、大致部位、发生故障时环境情况。如有无异常气体、明火、热源是否靠近电器、有无腐蚀性气体侵入、有无漏水, 是否有人修理过, 修理的内容等等。初步检查:根据调查的情况, 看有关电器外部有无损坏、连线有无断路、松动, 绝缘有无烧焦, 螺旋熔断器的熔断指示器是否跳出, 电器有无进水、油垢, 开关位置是否正确等。试车:通过初步检查, 确认有会使故障进一步扩大和造成人身、设备事故后, 可进一步试车检查, 试车中要注意有无严重跳火、异常气味、异常声音等现象, 一经发现应立即停车, 切断电源。注意检查电器的温升及电器的动作程序是否符合电气设备原理图的要求, 从而发现故障部位。 (2) 检查方法:观察火花:电器的触点在闭合、分断电路或导线线头松动时会产生火花, 因此可以根据火花的有无、大小等现象来检查电器故障。例如, 正常紧固的导线与螺钉间发现有火花时, 说明线头松动或接触不良。电器的触点在闭合、分断电路时跳火说明电路通, 不跳火说明电路不通。控制电动机的接触器主触点两相有火花、一相无火花时, 表明无火花的一相触点接触不良或这一相电路断路;三相中两相的火花比正常大, 另一相比正常小, 可初步判断为电动机相间短路或接地;三相火花都比正常大, 可能是电动机过载或机械部分卡住。在辅助电路中, 接触器线圈电路通电后, 衔铁不吸合, 要分清是电路断路还是接触器机械部分卡住造成的。可按一下启动按钮, 如按钮常开触点闭合位置断开时有轻微的火花, 说明电路通路, 故障在接触器的机械部分;如触点间无火花, 说明电路是断路。动作程序:电器的动作程序应符合电气说明书和图纸的要求。如某一电路上的电器动作过早、过晚或不动作, 说明该电路或电器有故障。另外, 还可以根据电器发出的声音、温度、压力、气味等分析判断故障。

运用直观法, 不但可以确定简单的故障, 还可以把较复杂的故障缩小到较小的范围。

2.2 测量电压法是根据电器的供电方式, 测量各点的电压值与电流值并与正常值比较。

具体可分为分阶测量法、分段测量法和点测法。

2.3 测电阻法可分为分阶测量法和分段测量法。这两种方法适用于开关、电器分布距离较大的电气设备。

2.4 对比、置换元件、逐步开路 (或接入) 法。

(1) 对比法:把检测数据与图纸资料及平时记录的正常参数相比较来判断故障。对无资料又无平时记录的电器, 可与同型号的完好电器相比较。电路中的电器元件属于同样控制性质或多个元件共同控制同一设备时, 可以利用其他相似的或同一电源的元件动作情况来判断故障。 (2) 置转换元件法:某些电路的故障原因不易确定或检查时间过长时, 为了保证电气设备的利用率, 可转换同一相性能良好的元器件实验, 以证实故障是否由此电器引起。运用转换元件法检查时应注意, 当把原电器拆下后, 要认真检查是否已经损坏, 只有肯定是由于该电器本身因素造成损坏时, 才能换上新电器, 以免新换元件再次损坏。 (3) 逐步开路 (或接入) 法:多支路并联且控制较复杂的电路短路或接地时, 一般有明显的外部表现, 如冒烟、有火花等。电动机内部或带有护罩的电路短路、接地时, 除熔断器熔断外, 不易发现其他外部现象。这种情况可采用逐步开路 (或接入) 法检查。逐步开路法:遇到难以检查的短路或接地故障, 可重新更换熔体, 把多支路交联电路, 一路一路逐步或重点地从电路中断开, 然后通电试验, 若熔断器一再熔断, 故障就在刚刚断开的这条电路上。然后再将这条支路分成几段, 逐段地接入电路。当接入某段电路时熔断器又熔断, 故障就在这段电路及某电器元件上。这种方法简单, 但容易把损坏不严重的电器元件彻底烧毁。逐步接入法:电路出现短路或接地故障时, 换上新熔断器逐步或重点地将各支路一条一条的接入电源, 重新试验。当接到某段时熔断器又熔断, 故障就在刚刚接入的这条电路及其所包含的电器元件上。

2.5 强迫闭合法在排除电器故障时, 经过直

观检查后没有找到故障点而手下也没有适当的仪表进行测量, 可用一绝缘棒将有关继电器、接触器、电磁铁等用外力强行按下, 使其常开触点闭合, 然后观察电器部分或机械部分出现的各种现象, 如电动机从不转到转动, 设备相应的部分从不动到正常运行等。

2.6 短接法设备电路或电器的故障大致归纳

为短路、过载、断路、接地、接线错误、电器的电磁及机械部分故障等六类。诸类故障中出现较多的为断路故障。它包括导线断路、虚连、松动、触点接触不良、虚焊、假焊、熔断器熔断等。对这类故障除用电阻法、电压法检查外, 还有一种更为简单可靠的方法, 就是短接法。短接法是用一根良好绝缘的导线, 将所怀疑的断路部位短路接起来, 如短接到某处, 电路工作恢复正常, 说明该处断路。具体操作可分为局部短接法和长短接法。

维修四原则 篇9

1 计算机故障概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必备的工具。在使用计算机过程中, 经常遇到或简单、或复杂的故障, 需要人们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维修技术, 在故障出现时及时检测、排除故障。计算机常见故障主要分为硬件和软件、机械、病毒、人为故障等。硬件故障指的是计算机硬件系统出现物理损坏、失效或是参数不当导致功能失常的故障;软件故障指的是计算机系统中各种软件存在的缺陷;机械故障指的是计算机系统外围设备出现的故障, 例如软盘驱动器变形、键盘按键失灵等;病毒故障指的是计算机病毒破坏系统软件导致的故障;人为故障指的是由于使用者误操作导致的故障。

为便于处理故障, 可以将计算机故障主要分为硬、软两大类。即计算机各种器件的衰老、损坏引起的故障和软件缺陷、搭配不当、参数设置不当、病毒感染、误操作等使软件无法正常工作的故障。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计算机故障进行分类和分析, 有助于查找故障原因, 进而及时排除故障。计算机故障不仅可以分为硬、软两类, 还可以按照影响范围的不同分为局部性、全局性故障, 按照影响程度的不同分为独立型、相关型故障, 按照影响时间的不同分为暂时性、永久性故障。

计算机故障中的硬故障通常是由于硬件配置不当、老化、外力破坏、不正常使用导致超温或潮湿引起器件损坏等等。计算机故障中绝大多数的故障是软故障, 通常是由于操作系统不兼容、系统配置错误、操作不当、病毒感染等等。在实际使用中, 计算机故障产生的原因远远不止这些, 需要在了解常规故障类型的基础上, 掌握维修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才能及时排除故障。

2 计算机维修的基本原则

计算机故障无法从根本上杜绝, 这需要使用者在日常使用中做好保养工作, 及时清洁硬件系统, 清理、更新、升级软件系统, 发现故障时在不清楚原因前需要及时关闭计算机电源, 以免烧坏硬件。在维修中, 必须避免带电作业, 以免产生瞬间高电压烧毁芯片等元器件, 甚至危及人身安全。在维修计算机时, 需要遵循相应的基本原则诊治、排除故障, 具体原则如下:

第一, 从简做起。维修计算机时, 需要先观察, 收集全面、完整的信息, 对电脑位置、温湿度、电源、周边设备、线路连接, 计算机显露的现象、内容及计算机内部器件颜色、灰尘、部件形状、线路连接、指示灯状态, 新安装的软硬件、硬件驱动、操作系统等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在认真观察之后, 再在最小系统中运行可能存在故障的软硬件或添加软硬件来分析判断。集中精力从简做起, 有利于准确、高效的判断并定位故障。

第二, 先想后做。维修计算机时, 需要在认真观察故障现象和计算机情况, 查询相关技术资料, 结合自身知识和经验判断故障可能原因和产生部位, 必要时需要咨询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在确定故障原因及如何入手之后, 再进行实际维修。

第三, 先软后硬。维修计算机时, 需要先检查、判断故障类型, 如果不存在软件问题, 再着手检查计算机硬件。

第四, 主次分明。维修计算机时, 经常出现几个故障现象, 例如计算机启动时无显示, 启动完毕死机等现象, 因此需要先分析主要故障现象, 在主要故障修复后再分析次要故障现象。分清主次不仅能及时解决重要问题, 还可能在解决重要问题同时消除次要问题, 提高维修效率, 节省时间。

3 计算机故障维修的方法

在了解计算机故障内容、掌握维修原则的基础上, 还需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维修的各种方法, 才能针对实际问题选择有效的维修方法, 及时排除计算机故障。具体来讲, 常见的计算机维修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 观察法。维修计算机最基础、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观察, 观察不仅贯穿维修全过程, 还是维修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因此, 必须对计算机周边环境接插头等硬件环境、用户操作过程等软件环境进行认真、全面的观察。

第二, 最小系统法。在计算机处于最基本环境下运行有助于维修判断, 电源、CPU、主板构成的硬件最小系统能够检测硬件核心部分运行状态, 电源、CPU、硬盘、显卡、主板、内存、显示器、键盘构成的软件最小系统能够检测计算机系统能否正常运行。软件最小系统需要保持最基本的软件环境, 即卸载应用软件或安装新的操作系统, 再根据计算机维修的需要添加相应的应用软件, 以判断系统、软件冲突等问题。软件最小系统下, 可根据需要添加或更改适当的硬件。例如在判断启动故障时, 由于硬盘不能启动, 想检查一下能否从其它驱动器启动。这时, 可在软件最小系统下加入一个软驱或干脆用软驱替换硬盘来检查。又如:在判断音视频方面的故障时, 应需要在软件最小系统中加入声卡;在判断网络问题时, 就应在软件最小系统中加入网卡等。最小系统法, 主要是要先判断在最基本的软、硬件环境中, 系统是否可正常工作。如果不能正常工作, 即可判定最基本的软、硬件有故障, 从而起到故障隔离的作用。最小系统法与逐步添加法结合, 能较快速地定位发生在其它板软件的故障, 提高维修效率。

第三, 添加或去除法。在最小系统法的基础上, 使用逐步添加法来向最小系统环境中逐步加入硬件或软件, 通过检测故障现象的变化判断故障并进行定位。相对应的逐步去除法即逐步去除硬件或软件, 通过检测故障现象的变化判断故障并进行定位。添加或去除法需要结合替换法, 才能有效判断故障并进行定位。

第四, 隔离法。隔离、屏蔽可能影响故障判断和定位的软硬件, 有助于较为准确的判断故障并进行定位。屏蔽软硬件, 即是停止或卸载软件、禁用或去除硬件及其驱动。

第五, 替换法。通过替换软硬件, 替换法可以最为简单且有效的判断故障并进行定位。替换法的步骤是根据故障现象, 按照由简入繁的顺序替换软硬件。例如先替换内存、再替换CPU, 然后是主板。例如在判断计算机打印故障时, 可以在检查打印驱动, 将其替换并检查故障现象是否消除或产生变化, 确认打印驱动没有问题后再检查、替换打印电缆, 确认无误后再检查、替换或并口、连接线等等。

第六, 比较法。和替换法较为相似, 比较法是用确认完好、功能正常的部件与需要检测的部件进行比较, 可以在两台计算机之间比较来判断存在故障的计算机在环境、硬件设置上与无故障计算机的区别, 从而定位故障部位, 也可以对可能存在故障的部件与好的部件做外形、设置、使用现象等比较, 确定该部件是否功能良好。

第七, 敲打法。这种方法用得较少, 只有在怀疑计算机存在硬件接触不良时, 才通过适当扭曲、橡胶锤敲打、震动等方式复现故障, 进而定位故障。

第八, 清洁计算机。计算机的日常使用不能缺少必要的清洁和保养, 有效的清洁可以减少计算机故障发生的几率, 保证计算机运行的稳定, 延长计算机各硬件设施的使用寿命。许多故障是计算机内部灰尘过多导致的, 在维修计算机时可以观察计算机内部和外部的清洁情况, 如果存在较多灰尘, 需要借助专业工具除尘, 在清洁之后再继续维修。除尘过程中, 需要注意风道、风扇、接插头、金手指、电路引脚处等位置的清洁:清洁风扇时可以在除尘后对风扇轴加些钟表油;清洁金手指时需要用橡皮擦拭, 或是酒精棉, 而不能使用白纸;清洁集成电路等引脚处时, 需要使用吸尘器或者是小毛刷, 并要注意引脚是否存在潮湿或有虚焊、元器件有无变形或漏液等现象;存在潮湿现象的部位, 需要使其彻底干燥, 可以用电吹风等工具, 也可以自然风干。

4 软件故障的维修方法

计算机故障中, 软件故障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故障类型和原因也较为复杂, 下文中将详细介绍软件故障的原因和维修方法。

1) 原因

软件故障通常由于软件不兼容、误操作、病毒等原因引起。软件不兼容多是安装的多个软件之间存在冲突, 导致软件功能受到限制, 影响了计算机的正常使用。例如在安装多个杀毒软件后, 很容易造成系统的不稳定运行。有些软件运行时与其他软件的相互不能兼容, 导致可能终止程序的运行, 甚至导致系统崩溃。误操作可能导致硬盘的重要数据的丢失, 用户使用计算机时, 容易错误地将系统文件删除或者格式化, 或是由于人为的不当操作, 导致不该完全卸载的程序文件夹被删除, 留下大量垃圾文件, 导致系统的故障隐患。病毒能够对计算机软件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有的病毒会破坏系统文件, 导致系统的不能正常启动, 有的还会破坏计算机硬件使得用户遭受更大的损失。

2) 维修方法

软件故障的种类多, 成因复杂, 因此需要有正确的维修思路, 并选择合适的维修方法, 才能快速定位并排除软件故障。软件故障的维修方法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第一, 注意提示。出现软件故障时, 计算机系统通常会给出提示, 维修时可以通过故障提示来确定故障部位、原因, 采取相应的措施排除故障。

第二, 重装程序。如果软件故障是由应用程序引起的, 可以选择卸载并重装该程序来消除该故障。

第三, 检查病毒。如果系统运行过慢或是出现其它疑似有计算机病毒的现象, 可以选择运行杀毒软件来检查并消除病毒。

第四, 升级软件。软件版本越高, 通常会更加稳定, 出错率更低, 因此可以在软件频繁出错时及时升级该软件, 可以有效减少出错频率或杜绝再次出现该故障。

第五, 保持文件完整。有些软件故障是由于系统文件丢失引起的, 因此可以在系统提示文件丢失时从其它计算机中复制该文件, 或是在系统安装盘中再次提取该文件, 保持系统文件完整。

5 总结

总的来说, 在发生故障时, 首先要认真仔细地观察计算机故障现象, 有异常气味或打火现象时, 应该即刻关机。通过观察故障现象, 确定故障类型、性质以及可能的原因, 再选择合适的方法对故障进行分析、判断, 定位并排除该故障。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计算机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 必然会出现各种硬件或软件故障, 需要随时观察、不断维修。文章介绍了计算机故障的内容和种类, 提出了计算机维修的基本原则, 主要分析了故障维修的具体方法, 并详细分析了软件故障的原因和维修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维修,基本原则,方法

参考文献

[1]曾兆敏, 彭正松.计算机维修的基本原则和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35) .

[2]付长城.浅谈计算机维修思路与障碍诊断方法[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08, (4) .

[3]李凯.计算机维修及诊断故障措施探讨[J].硅谷, 2011, (8) .

[4]许昕.计算机维修的思路与故障诊断方法[J].科技致富向导, 2011, (26) .

[5]张泉龙.浅谈计算机硬件维修措施[J].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1, (3) .

[6]赵红.谈计算机常见故障的维修保养[J].甘肃科技纵横, 2011, (2) .

[7]曾煜军.计算机维护和维修技术的基本要求[J].广东科技, 2010, (11) .

[8]李凯.计算机维修及诊断故障措施探讨[J].硅谷, 2011, (8) .

维修四原则 篇10

关键词:桥梁,加固技术,设计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初期修建的一大批桥梁结构出现了结构破损、外观老化等现象。加之自然环境的腐蚀、材料老化、桥面超载、养护不到位等诸多因素,桥梁的承载能力已不能适应城市交通发展的要求。对城市旧桥、危桥进行维修加固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1]。

1 工程概况

香炉礁立交桥位于大连市城市干线东北路与入港货运线疏港路交汇处,是1座干道交叉并跨越铁路干线的4层互通式双苜蓿叶形立交桥。立交桥建设于20世纪80年代,其上部结构主要由预制钢筋混凝土箱梁、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普通钢筋混凝土连续箱梁组成。桥梁设计荷载为汽车-超20,挂车-120。

2009年对该立交桥现状实际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检测,并对桥梁上部结构进行了静载试验和动载试验,对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进行了测试。根据检测的结果,为确保桥梁结构的使用安全,必须对该桥进行针对性的加固维修。

2 病害分析

香炉礁立交桥的桥梁面积约7万m2,经过20多年的运营,桥梁病害较为严重,大致分为4类。

1)主线预制箱梁纵向湿接缝处有不同程度渗水、风化及剥落现象。桥面板混凝土开裂、剥落、渗水,钢筋锈蚀。

2)伸缩缝位置处,上部结构端部混凝土和桥墩盖梁混凝土长期受冻胀和冬季除冰盐水的影响,造成混凝土酥松腐蚀,钢筋锈蚀外露,对结构安全和使用寿命存在影响。

3)大部分泄水孔处的翼缘板由于常年渗水侵蚀,导致该位置大面积混凝土脱落、露筋、钢筋锈蚀,会严重削弱翼缘板部位的承载力,危害上部行车安全。

4)桥下受超高车辆的碰撞刮蹭,上部结构底板处损坏严重。

根据上述破损情况,分析破损原因有:重载、超载车辆对桥梁结构的冲击;东北地区冬季集中撒除冰盐对桥梁结构的腐蚀;桥面泄水孔渗漏水及排水不畅对桥梁结构的腐蚀;超高车辆对梁体的碰撞损坏。

3 加固措施

根据桥梁所处环境和运营特点,并结合检测部门的相关资料和数据,香炉礁立交桥的维修加固设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3.1 预制箱梁的加固维修

考虑到香炉礁立交桥经常有大型出入港口车辆运营的特点,加强上部结构的刚度和承载能力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原桥面采用的是2.5 cm沥青铺装和3.5 cm的防水混凝土。从现在来看,铺装厚度明显偏薄,不仅不利于上部结构顶板的受力,而且梁体防水防腐效果偏弱。

根据桥梁检测报告,预制箱梁的现浇湿接段处渗水和混凝土腐蚀现象严重,而且预制箱梁底板局部裂缝较为严重。经计算分析,由于梁间距达到3.9 m,桥面板跨径较大,同时湿接段混凝土厚度仅12 cm,预制箱梁的强度和刚度均难以适应重载交通的要求。根据现场的车辆荷载试验的实测梁体挠度数据与有限元计算的数据分析比较,结果证明预制箱梁经过20多年的运营,梁体以及横向联系体系的强度和整体刚度均有所下降,需要进行维修加固。加固方案提出措施如下[2]。

1)重新施做梁顶面铺装层。先凿除原桥防水混凝土层和沥青铺装层,清除杂物并风干后,在梁体顶板竖向植入直径12 mm钢筋。再设置1层整体焊接钢筋网片,浇注7 cm厚C40防水混凝土层,使混凝土层成为整个桥梁结构受力的组成部分,加强叠合效应,以提高桥面板本身的承载能力。其后铺设桥梁防水层,摊铺沥青混合料铺装层。

2)重做预制箱梁现浇湿接段,并对其进行加固。凿除原湿接混凝土结构,保留原小箱梁位于湿接处的普通钢筋。在湿接处增设分布筋和加强箍筋(见图1)。

3)对预制箱梁的裂缝进行封闭并粘贴碳纤维补强。对有轻微裂缝的采用环氧树脂封闭裂缝(裂缝宽度<0.15 mm)。对于严重裂缝(裂缝宽度>0.15 mm),采用低压注射裂缝技术进行修补。

3.2 现浇箱梁、盖梁及墩柱的维修

根据检测报告和现场勘测,现浇钢筋混凝土箱梁和现浇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的整体强度和刚度下降不明显,其结构的耐久性优于预制箱梁结构。对于局部破损的箱梁、盖梁和墩柱,首先对其结构外露锈蚀的钢筋进行除锈,并采用自密实混凝土使结构恢复原有外形;对局部破损严重的,采用粘贴碳纤维补强。对于由于超高车辆刮蹭和撞击造成的结构损坏,除设置限高外,在其结构上设置防撞型钢并外涂反光材料。对连接墩处的墩柱和盖梁,由于易受除冰盐水和雨水的腐蚀,所以增加了涂刷防腐涂装措施,增强结构的防腐性。

3.3 其他附属设施的维修

根据以往经验,桥梁维修目的一方面围绕着增强结构的承载力,另一方面就是恢复和提高桥梁结构的功能性和耐久性。从香炉礁立交桥的病害可以看出,环境的腐蚀是一个主要原因。维修不仅仅是更换原有的设备,如伸缩缝、泄水管等,更应该采用新的措施来提高原桥梁结构抵抗病害的能力。例如增加新的雨水收集系统、应用混凝土防腐涂料和新型防水涂料等。

4 结语

香炉礁立交桥经过3个月的紧张维修加固后,效果良好,桥梁的整体强度和耐久性得到了提高。当然加固过程中也存在遗憾。例如,原设计的是隐形倒T型盖梁,支座隐藏在梁端与盖梁之间,造成无法检查,并且没有顶升位置。如果架设外部顶升,费时费力,因此原先考虑的预制箱梁的支座更换未能如期进行。通过这次教训也提醒桥梁在设计阶段就应考虑结构的养护和检查的便捷性。

参考文献

[1]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JTG/T J22—2008公路桥梁加固设计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上一篇:控制实施下一篇:IT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