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中学音乐

2024-07-15

欣赏中学音乐(精选十篇)

欣赏中学音乐 篇1

一、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其优点是音乐教师有较充分的主动性, 易于把握所传递的音乐知识的尺度, 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的连贯的知识。例如华彦均的《二泉映月》, 这是一部结构复杂, 意蕴深刻, 有一定分量的作品。欣赏时, 可运用讲授法, 介绍作者生平、作品的时代背景, 作品标题的由来, 变奏曲式及音乐主题等。这些内容都将对学生理解把握整部作品起到引导、启发和铺垫的作用, 许多难点要点在欣赏中就会迎刃而解。再如欣赏交响乐、管弦乐等, 可先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欣赏的基本知识。如对交响乐队的乐器、编制及他且编排和曲式结构等。

二、直观法

直观法是教师利用实物展示、图片或电化教具等手段为欣赏教学服务的一种教学方法。直观法能使学生获得具体、生动、真实的感性认识, 对提高观察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例如欣赏《金蛇狂舞》时辅以民间端午赛龙舟的图画;欣赏《牧歌》时辅以蒙古大潮原的幻灯片;欣赏《动物狂欢节》辅以被描写的动物的录像资料等等。直观法如果同讲授法结合, 效果就更佳。如欣赏《伏尔加船夫曲》时, 在出示列宾的油画《伏尔加纤夫》后, 再配以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 使学生不知不觉进入了油画的意境之中, 对教学的深入十分有利。

三、比较法

音乐作品的丰富多彩和无穷魅力, 取决于各种音乐表现手法巧妙、和谐、有序地运用。比较法就是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对音乐作品加以对比从而了解各种音乐表现手法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使学生准确地把握音乐作品的情感, 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比较的方法多种多样, 可按体裁品种、风格色彩、地域年代、演唱方法、乐器种类等进行比较。如按风格色彩比较,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和舒伯特的《末完成交响曲》是同一时期的作品, 具有同样的时代背景, 但作品风格大不一样。前者是一部悲壮宏伟的戏剧, 而后者则是哀感动人的浪漫主义抒情诗。如按器乐种类比较, 同样是描摹大自然百鸟的鸣叫, 唢呐独奏《百鸟朝凤》和笛子独奏《荫中鸟》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声音, 但都把百鸟的鸣叫声模拟的惟妙惟肖, 令人拍案叫绝。

四、体验法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声音的艺术.蔡元培先生说过:“我们在听了一支美妙的乐曲后, 常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四周的空气会变得温柔, 生活多么甜蜜, 似乎觉得自身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伟大的使命。”体验法就是教师培养学生有敏锐的音乐听觉并巧妙地引导他们参与到音乐中去的教学方法;在参与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想象、理解、再现音乐形象。如当听到柔和流畅的琴声, 能联想到清澈的小溪;听到婉转悠扬的短笛, 能联想到清晨的山谷等。体验法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动身、动曲, 还可以动口 (唱) 、动手 (奏)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欣赏中, 我先让学生反复听辨乐曲中的结构, 熟悉乐曲的主题, 理解乐曲集中表现的是人民军队豪迈雄壮的军威和一往无前摧枯拉朽的强大战斗力, 接着让学生学唱乐曲的旋律。最后让铜管乐队的学生为乐曲伴奏, 在雄壮的军乐声中学生们受到了感染唱得十分投入, 不仅达到了教学目的, 也进行了德育的熏陶。

五、创作法

如何上好中学音乐欣赏课 篇2

豹澥中学 项飞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这段话深刻地阐释了音乐欣赏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意义.而在我们的教科书中,音乐欣赏确实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做为一名音乐教师一定要重视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激励学生对所听音乐发表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尽可能地为学生树立终生学习和享受音乐的目标奠定基础。

音乐随处可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欣赏音乐已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音乐作为艺术作品,它也有高低良莠之分,中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水平等的限制,他们对于音乐的认识相对肤浅,常常受社会环境所左右。在当今通俗歌曲,摇滚乐的冲击下,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在中学生心目中就是古董,因而加强引导,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以造就全面发展的合格新人势在必行。

本人在教学中就遇到这种情形,每当让学生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学生大多会露出不耐烦的表情,有的甚至会说,这首曲子一点儿也不好听,还不如放几首流行歌曲来劲呢。基于这一点,本人浅谈一下在音乐欣赏课的几点体会。

1.初步感知阶段要营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这一阶段以“官能欣赏为主”,它是音乐欣赏的初级过程。让学生在经过引导的情感中能体会作品的意境,就更易产生情景感应效果。俗语说:“触景生情”。说明了氛围对人的情感的重要,营造什么样的氛围,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需要决定。设想教师能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调讲解,客观上就起到了营造氛围的作用,使学生在“音乐心理”中去感受作品。

初中学生正直青春年少,富有理想和追求,学习音乐的动机会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想当歌星、有的想当舞蹈家、有的想做音乐大师;有的是自己爱好、有的是父母之命、有的是受明星效应的影响、有的则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褒奖和同学的称赞……面对学生的如此多层次的音乐学习动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轻松活泼的教学模式,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想学爱学并会学。

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地营造探究过程中的兴趣情景、问题情景,以景激趣,以情启思。例如在讲授欣赏课柴科夫斯基的《天鹅湖》选曲时,为了使学生在欣赏中感受速度、力度、音色等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我鼓励学生模仿天鹅的行走、跑步和翩翩起舞的姿态,仿效恶魔诡秘、奸诈和不怀好意的神情,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诠释《天鹅湖》的音乐特质以及所包含的丰富意境。在这种边听边唱边舞的活动中,积极的情感体验和主动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自然地沉浸其中,陶醉于心。

2.情感体验阶段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等能力

情感体验阶段是音乐欣赏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音乐之长处在于传情,但这种传情不象文学作品和绘画那样能产生直观和具体形象。再好的音乐也不可能清晰地解释周围的事物,不可能明确地表现物体的形象。教师必须运用音乐的各种要素巧妙地引导,让学生参与到音乐当中去感受、想像、理解、再现音乐形象。

由于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审美经验等的限制,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往往会与音乐的基本情绪和内容有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具体做法是:既不允许学生漫无边际的想象、联想,也不要求学生按图数骥地从音乐中衍化出一段情节或一个故事,而要有分寸地启发学生,在不脱离音乐的前提下,感受音乐,展开想象与联想,最终达到自主地理解音乐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欣赏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时,我先简要介绍其创作背景,初步揭示其思想意义,端正学生的审美态度,然后从音乐的曲调开始,由浅入深地进行分析、欣赏。那一声声时而低沉、时而雄壮的音乐,像是一声声愤怒的吼声;那如诉如泣的曲调像是对日本侵略者暴行的控诉……一幅幅惊心动魄的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然后启发学生逐渐由低层次的知觉欣赏转入感情欣赏,再发展升华到理性的审美想象。有的学生说:“此时我好像看见乌云密布、在惊涛拍岸的黄河激流中,几十个船夫万众一心与惊涛骇浪搏斗着。”有的学生说:“我好像听到了一段舒展开阔的歌声,船夫们在艰难的斗争中看见了胜利的曙光。”有的学生说:“随着保卫黄河的歌声,我仿佛看到革命队伍千军万马势不可挡,像黄河滚滚洪流,把侵略者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看,随着音乐旋律的起伏,学生脑海里的情与景在不断地变幻.想象也不断地升华。这些既有听觉转化为视觉的通感,更有创造性想象的升华。但教师要特别注意保护和发展学生独创与奇特的想象,对学生所显露的“突发奇想”和“智慧火花”都应及时地进行“引思”和“助燃”。

3.理解提高阶段要重体验式,轻讲解式 这个阶段是对作品深层次的认识理解,也是音乐审美进入自由王国的境界。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有关知识、作曲家的世界观、作品的历史背景、思想内涵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动机等,以求更加准确、完整、深层地认识和理解音乐作品的意蕴和内涵。

欣赏中学音乐 篇3

【关键词】感染氛围 思想内涵 表现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219-02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音乐教育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音乐欣赏能力。可以说,培养学生欣赏情趣是音乐教学中首要任务。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情趣,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营造音乐艺术氛围,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感

音乐是人类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欣赏情趣是促进人们提升音乐欣赏水平的关键性因素。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可以使学生在享受音乐之美的同时,感受或体验大自然之美与生活之美,丰富文化修养内涵、净化心灵,陶冶思想道德情操,促进想象力与创新表现力的发展。因此,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欣赏情趣。要引发学生的音乐欣赏情趣,首先要突出音乐对学生欣赏情趣的诱发性,换句话说,就是要突出音乐的感染力。在音乐教学中,营造音乐的感染氛围是培养学生欣赏情趣的重要途径。

音乐感染氛围的核心是“美”的环境,它主要体现在“美”的听觉环境与“美”的视觉环境。在音乐感染氛围营造方面,现代多媒体技术为音乐教学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它能将视听效果合为一体,从而达到最佳水平。在音乐素材的选择与课件制作方面,互联网又为音乐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如歌曲《弯弯的月亮》是一首中国现代通俗歌曲的代表作品,词曲作者李海鹰抓住了流行音乐的精髓并且与古典、民族元素进行融合,赋予歌曲无穷的魅力。在引导学生欣赏《弯弯的月亮》这首歌曲时,我选择播放《弯弯的月亮》MTV,著名歌唱家刘欢那优美、深情、委婉的歌声与画面里遥远的夜空,弯弯的明月、弯弯的河水、弯弯的小桥、弯弯的小船、美丽的少女……这一连串音乐形象水乳交融。教师营造了一种温馨、柔和、充满诗情画意的音乐艺术氛围,自然会引发每个学生对家乡或童年的美好回忆与幸福的遐想。在引导学生欣赏刘欢那带有鼻音的浑厚歌声与其对“呜”真假声的转换处理时,更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从而培养了学生对这首歌的欣赏情趣。

二、揭示音乐思想内涵,让学生体验音乐的情感

黑格尔说:“音乐是灵魂的语言,灵魂借声音抒发自身深邃的喜悦与悲哀,在抒发中取得慰藉,超越于自然感情之上……。”在音乐欣赏方面,人们更注重的是音乐本身所传递的情感信息,也就是它的思想情感内涵。因此要提升学生音乐欣赏情趣,就要引导学生理解或体验音乐的思想情感内涵,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领悟音乐的美妙内涵和音乐的表现魅力,而且能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的陶冶。

例如:我国著名交响乐“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乐章《保卫黄河》表现的是中华儿女为保卫自己的国家而英勇奋斗的主题。教学中就可以先从歌词入手,通过分组、集体相结合的形式朗诵歌词,让学生体会中华儿女激愤的心情及波涛汹涌的斗争气势,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为歌曲进一步教学熏染气氛。再从音乐曲调入手,引导学生分析作曲家如何表现音乐内涵。本曲以主和弦(1、3、5)三个音为主创作,运用了乐句的重复、旋律上行的层层推进、切分附点音符等创作手法来表达人民保卫祖国的坚定信念。教师通过钢琴演示及学生模唱的方式让学生从内心体会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最后从演唱形式上与学生共同体验感受激动、愤慨的心情,通过尝试轮唱歌曲,理解曲作者采用“卡农”的复调手法给人一种此起彼伏、群情激奋、万马奔腾的艺术处理效果,领悟在轮唱中穿插“龙格龙”的衬词运用,渲染抗日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和势不可挡的音乐魅力,充分理解了音乐家保家卫国的思想感情。教师只有这样通过各种方法,把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充分挖掘出来,学生才能多方位、深层次地理解并感受到音乐的思想内涵,从而达到提升学生音乐欣赏情趣的目标。

三、剖析音乐表现艺术,让学生领悟音乐的意境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首先曲作者依据歌词内涵或某种思想情感内涵应用相应的音符进行一定的组合与构建,其次就是歌唱家或演奏家把音符和文字符号变成声音的过程。不论是作曲过程还是演唱或演奏过程,它们都是艺术再创造的过程。音乐表现艺术就是通过音乐的表现手法和声音的处理技巧给听者带来美的感受,激起听者的思想与情感共鸣。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情趣就要剖析音乐的表现艺术,引导学生知道或懂得一定的音乐表现艺术。如在《四渡赤水出奇兵》教学中,在片段赏析时就从音乐表现手段及音乐语言等方面入手,让学生从中体会作曲家的表现意图。

1.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伴奏对歌曲情绪的烘托作用。作品第一部分第一乐段引子由圆号在中低音区奏出沉重的动机,并加入三连音的定音鼓与不和协的弦乐振音,这种简单明了的音乐语言加上用慢速的表现手段,不用教师过多的讲解学生就能感受到“横断山,路难行”的情景,感受长征途中的艰难困境。同时让学生讨论分析作品第二部分第一乐段,最后师生小结:也是采用了相似的音乐语言,不过是第一部分第一乐段的主题变奏,并用了旋律下行手法,使音乐情绪更加沉重、阴深、恐怖,表现了红军在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下面临的艰难处境。

2.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以中西合璧的表现手法。乐队中民族乐器的运用,特别是在第一部分第二乐段中笛子以五声羽调式吹奏出悠扬旋律与民族弹拨乐器相呼应,配以低音提琴明显的节奏拨奏,使音乐活泼、亲切。教师引导学生在对比分析作品的基础上感受“军民载歌载舞”的场景。作品中民族元素的亲切感及女声二部合唱让人感受到人民的质朴和对红军的拥戴,男声二部合唱让学生感觉红军的爱民之情,混声四部合唱歌颂了军民鱼水情深。通过教师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学生能区别五声调式、七声大小调式等,对作品的理解也就会更加深入内心,从而加深了对音乐民族性的理解。

3.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的演唱形式。作品运用了女高音领唱、女声领唱与合唱、男声二部合唱、女声二部合唱、混声四部合唱、男声齐唱、男中音领唱等多种演唱形式。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各种演唱形式的表现优势,如第一部分第一乐段中的女声领唱与合唱,合唱较弱的音量用卡农的手法如伴奏般衬托女领唱较强的音量,使人有空旷、暗藏凶险之感,并引导学生产生“天如火来水似银”的联想。而第二部分第二乐段,用男中音特有的音色特点及快板的敲击来表现诙谐、风趣的音乐情绪,将红军将士乐观自豪的革命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用混声四部合唱的宏伟气势来歌颂“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歌颂胜利。

显然,教学中通以上各种艺术表现手法的剖析,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四渡赤水出奇兵》这首歌的音乐意境,演唱时就能做到情真意切,较好地掌握全曲的快慢节奏与力度轻重,从而更好地表现歌曲的主题与思想情感。

尼采说过:“没有音乐,生命是没有价值的。”如果学生有了高品质的音乐欣赏情趣,就能用审美的心理、审美的感官对音乐进行细致入微的甄别和体味音乐的美,体会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愉悦了心情,陶冶了情操。学生一旦产生了对音乐的欣赏情趣,那就奠定了一生的音乐素养的基础,这是我们中小学音乐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11年版),《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黑格尔《美学》,2006年1月,商务印书馆

如何上好中学音乐欣赏课 篇4

一、情感教学在音乐欣赏课中的重要性

音乐是一门富有情感的艺术课程, 容易激发和调动学生情感, 同时能不断提高个人的修养水准。在音乐课堂教学中, 情感体验是可以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获得和培养的, 因而, 在音乐欣赏课中, 我们要不断通过多种方法持续激发学生对音乐多联想和想象, 在课堂中试着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大门, 培养他们的音乐情感, 使他们学会以审美的态度去聆听音乐、感受音乐、享受音乐, 只有当课堂充满着想象, 开始有了生动活泼的气氛时, 学生的精神才会饱满, 情绪才会浓厚, 思想才会活跃, 接受能力才会增强。

二、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 激发学生对欣赏课的学习兴趣

1. 通过不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情感体验。

针对学生特点和他们的感知能力, 选择一些对于他们来说比较熟悉或者喜爱的曲子, 比如一些名人贝多芬、莫扎特等人的一些经典曲子, 先讲解这些曲子的背景, 然后再让学生聆听音乐, 在优美的旋律中不断地得到感染, 使学生对音乐欣赏不再有神秘感, 能够听懂音乐、理解音乐、欣赏音乐并产生共鸣, 还逐渐学会听辨不同的乐器, 理解作品的段落以及曲式结构、作品的风格等等, 充分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

2. 讲故事的形式。

在音乐欣赏课中, 学生大部分喜欢听故事, 利用他们这一心理特征, 通过音乐来编讲故事, 既能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习兴趣, 又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例如在欣赏戏曲《谁说女子不如男》时, 我课前编排了一个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并结合图片和音乐让学生欣赏表演, 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 学习兴趣达到了高潮。

3. 表演的形式。

表演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可以根据音乐欣赏的内容选择。在欣赏《青春舞曲》时, 我首先给学生跳了一段新疆舞蹈, 这时候学生开始跃跃欲试了, 于是我让他们上来表演, 同时在表演的过程中欣赏《青春舞曲》的舞蹈, 这样自然地引出了教学内容, 学生对本课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4. 小组竞赛形式。

我在音乐教学中, 不断探索学生易于接受与喜欢的教学新模式, 并且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 并采取“小组竞争、合作学习”的模式, 传授新的教学方法。在《亚洲之声》欣赏一课时, 我就采用了小组竞赛的形式“比一比, 谁知道得多”, 我在课件中制作了一些亚洲国家 (印度、印尼、朝鲜、泰国) 的知识竞赛题, 实践证明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学习本课, 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 新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丰富音乐课堂教学内容, 调动学生的学习音乐兴趣, 还能不断激发学生在学习中互相竞争、互相合作, 这样的课堂教学气氛就会活跃起来, 使音乐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富有开放性、包容性和创造性, 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5. 传授音乐作品欣赏方法。

在音乐欣赏中如果只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对音乐作品的内涵进行深刻的理解, 充分体验不同作品表达的不同情感, 达到多角度音乐欣赏的效果。音乐欣赏可以分为三部分, 感知欣赏、情感欣赏、理智的欣赏。对于不同体裁的音乐欣赏的方法、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从歌曲的欣赏角度来说, 一般可以借助歌词理解歌曲内容, 以便达到欣赏效果。对于一些其他民族的、外国的歌曲、歌剧等作品的欣赏, 除了具有一定的音乐素质以外, 还要对作品的作曲家的个人风格、时代背景、创作动机等有一定的了解, 才能充分地理解作品内容。

三、学习与欣赏有关的音乐知识

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教师必须教学一些相关的音乐知识。尤其是欣赏一些大型的、结构复杂的音乐作品, 比如交响曲、协奏曲、舞剧、歌剧等, 更需要掌握一些音乐知识。音乐知识的范围很广, 学生不可能完全掌握, 这就要有选择性地学习和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学生掌握这些理论知识, 才能更好地感受和欣赏。

四、改进评价机制, 让每一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神圣的, 崇高的, 教师的言行举止会直接影响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因此, 科学的评价机制, 具有鼓励性的语言, 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激励学生不断自我进取, 不断进步。所以教师在上课时, 一定要做到及时发现学生值得表扬肯定的地方, 在教师的表扬中能够提供给每一个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 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并学会分享喜悦, 传递喜悦。比如在欣赏《中国民歌》时, 根据学生对它的不同理解、不同欣赏角度, 做到因材施教, 提供给每一个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对于个别比较出色的学生, 也许我会提出一些比较专业的问题:“乐曲的主旋律是什么?旋律的速度怎样?”对一般的学生, 我会提一些简单的问题:“注意倾听乐曲的速度怎样变化, 能否用手势来告诉老师。”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 即使学生回答是错误的, 我也会鼓励他们。经常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 能够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力。

因此, 在欣赏课中, 一定要让学生主动去听, 去感知, 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达到自我欣赏的能力, 而不是教师一味地灌输知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愉快合作, 谋求师生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 教师应尽可能利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逐步提高感受与欣赏音乐的能力。

摘要:农村乡镇中学教师在中学音乐欣赏课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兴趣?这不仅需要中学音乐教师认真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 研究课程标准, 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同时还要逐渐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分阶段一步步提高音乐感受、体验、欣赏、评价能力, 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在音乐欣赏课中, 面对不同的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教法, 针对教学对象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材, 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地喜欢欣赏课。

浅谈职业中学音乐欣赏课教学论文 篇5

音乐课作为进行艺术教育的主渠道,已经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欣赏课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学习音乐兴趣,并培养 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对 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 感受力、记忆力和对音乐的鉴赏力,发展 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起着重要的 作用。因此在音乐课中,如何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的兴趣,提高音乐欣赏课的质量和效率,以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对每一位音乐教师来说,都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与挑战。我是一位农村音乐教师,现就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音乐欣赏课离不开讲解。

在中学音乐欣赏课中,讲解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说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那么讲解则是引领学生跟作品对话的纽带。近几年的新课程改革实践表明,在欣赏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组织教学,的确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极大的发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否定讲解的教学方式。尤其在欣赏西方古典音乐的时候,不同的艺术流派,不同的艺术风格,就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艺术素养来说是很难理解的,这就需要教师要及时的讲解,作品的艺术风格,创造背景,作曲家的性格等,从而引导学生与艺术作品进行对话。

当然,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还是需要技巧,需要艺术性。教师的讲解应引导学生与音乐作品进行对话,通过教师巧妙的点拨和讲解,让学生理解作品的艺术价值和表现的深层意蕴。还要通过各种方法,比如以讲故事的形式,把“教材”生活化,使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始终处于情景的体验中,才能从内心唤起学生的共鸣,达到音乐欣赏的目的。比如在欣赏《梁祝》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先将故事讲解一遍,也可让学生自己讲述,再在欣赏过程在中将故事情节与音乐发展相结合,这样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不再感到枯燥乏味、不再被动,而是主动的,积极的去欣赏音乐旋律的优美、情感的真挚。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就会得到大大的提高

二、教师要认真备课,准备充分的教学材料,提高音乐欣赏课的生动性和主动性。音乐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音乐之外的其它学科,都是音乐教学的 资源,如文学、美术、历史等。在教学 中教师要有机地 将这些以外的知识渗入其中,有助于学生正确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 内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备课,注意学科的整合,把 与音乐有关的知识合理地 渗入其中,使得课堂生动有趣,师生互动交融的氛 围更加浓郁,不仅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 情和智慧,而且学生在欣赏音乐时也不 感到枯燥无味了。同时,对提高学生的 音乐、文化素 质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 作用。实践证明,充满活力的音乐欣赏教学,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音乐 的美妙和 神奇,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 浓厚兴趣,获得美的音乐享受,从而逐 步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培养欣 赏能力,提高感受力、理解力、想象力 和创造力。如果资料不足,光靠教师的讲解甚至是说教,学生所能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将是零散的、单一的,具有不完整性,课堂的气氛也不会很好。学生的兴奋和兴趣也不容易被激发起来,欣赏的效果将会是很有限的。因此,教师必须认真备课,准备好充足的教学材料,比如教学所用的文字资料、音响资料、挂图等一切可增加信息量的资料,以增强音乐欣赏的艺术感染力。

三、音乐欣赏尽可能使用电教媒体。音乐除了声音美之外,形式美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精辟的讲解虽然能够对学生进行性格情操的陶冶,思想感情的净化和道德行为的规范,但是还是不及使用电教媒体所获得的效果好。多媒体的运用是当今教学手段的 一种重大改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投 影、录音、动画、影像等现代化教学媒体 被越来越多地使用于音乐教学中,它突破 了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大大 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使学生耳闻目睹 古今中外的风土人情和历史画面,犹如身 临其境。激发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既创设了教学情景,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审美能力,又加 强了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收到了很好 的教学效果。比如,我们在欣赏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的第七首——《保卫黄河》时,通过放映演唱录像,是使学生从形象色彩、音乐旋律的视觉和听觉方面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黄河磅礴的气势美和中国人民奋起斗争的英雄形象美,从心灵深处接受了美的教育、美的熏陶,达到了欣赏的目的。

四、音乐欣赏课要让学生动起来。音乐欣赏本身就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不但要用美妙的乐音来感受美,还要用精彩的表演让学生发现音乐美。发挥他们好动的特点,让学生参与实践,引导他们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全身心 地投入欣 赏中,可以采用唱(奏)和 表演的形式,以此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的通感作用。如让学生唱或 奏乐曲的主 题和片断,就会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与感 受,有利于把握音乐形象,使学生的音乐思维得到充分的调动与发挥,即结合音乐作品的特点进行律动和表演(击拍、舞蹈动作等),使学生在 欣赏时能进入作品的意境中去,加深体验作品的内涵,更好地展开联想与想象。

浅析中学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篇6

关键词:中学  音乐欣赏  教学策略

一、中学音乐欣赏课堂现状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而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在课堂教学初期,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影响课堂教学效率,致使中学音乐欣赏课堂教学效率低,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教师按照教案上课,养成了“照本宣科”的习惯,缺少互动,忽视学生的灵动性。存在这一类问题的教师往往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他们认真备课,甚至把教学程序背得很熟练,十几年进行同样的课程教学,不能让学生自发的进行欣赏,学生根本感受不到音乐的美,而想要达到音乐欣赏课程的目标,那更是难上加难。

(二)教师片面理解课程的价值与目标,音乐欣赏课堂结构不合理。这一类的问题主要出在创新型教师身上,刻意追求形式的完美,为形式而设计课堂,片面的理解了课程的价值与目标,最终,因为流于形式,导致音乐欣赏课程结构安排不合理,达不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其实,在音乐欣赏课上,不仅要有静态的学习、欣赏和领悟,更要营造动态的氛围,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调动感官,而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参与到活动中,被动的聆听,这是音乐欣赏课堂的大忌。

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由上文可见,中学的音乐欣赏教学主要问题分布于教师的教学方法上,可以说,要想真正的改变音乐欣赏教学的现状,达到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最为根本、最直接的就是从教师的教学策略入手,不断地深入变革,从而完成教学目标。近年来,音乐教育工作者一直讲音乐教学的效率作为主要研究课题,笔者凭借自身的教学经验,针对于中学音乐的欣赏教学的策略,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音乐欣赏课程内容的安排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

音乐欣赏课程的内容安排是教学策略的重中之重,在中学生音乐欣赏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欣赏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最主要的音乐实践活动,音乐欣赏课程通常的安排是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创——自发的造音乐,这一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领悟的过程,走向文艺的过程,往往是这一过程促使学生们充分体验到音乐的蕴涵以及各种乐器的合奏产生的美,这种美,在学生的心里,不断升华为一种情感。

对于中学生而言,音乐欣赏就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自己能够围绕着音乐的要素,慢慢感受、体验音乐作品,同时,结合音乐教师的科学引导和艺术的感染力,升华为学生自身独有的情感。因此,作为音乐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不断将音乐以各种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不断地引导学生去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在美——音乐本身所表达的独特的意境和深远的意义,而这种不断的探究的方式,往往会让学生“浮想联翩”,启迪智慧,从而收获以外的惊喜。从这一角度而言,如何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欣赏音乐作品,从而接受美启迪,激发学生在音乐这门艺术方面的无限潜能是当前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笔者认为,要想达到欣赏音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音乐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年龄、心理,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特意为学生设计一场别开生面的课程,值得注意的是,初中学生的思维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形象思维,它在不断地过渡到抽象思维,也不断地在走向发散思维,完全可以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将思想情感带入,那么,教师在选取课程内容时,就应该投其所好、符合学生的口味和标准。

(二)给学生一个展现个性的平台

音乐作为一门声音艺术,有着十分强烈的感染力,音乐是带有情感的,与人类一样,人类的情感可以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示,而音乐的情感往往是以音响、节奏以及不同的旋律来表现的。学生不仅可以从音乐的欣赏中感受到音乐自身的情感,往往会将情感对号入座,带动自身的情感,因此,对于中学生而言,音乐欣赏是一个展现自我的情感的媒介。

音乐教学活动中,音乐通过听觉带动学生的情感,从而达到共鸣,也就是说,中学生在进行音乐欣赏的时候,必须要从音响感知入手,同时,也将音乐音响以及结构形式作为音乐欣赏的直接对象,通过音乐的节奏对比,音色的不断变化引发情感体验和想象联想,一旦学生在欣赏音乐时达到了这一境界,往往需要表达,而此时,课堂往往是一个表现自我的平台。因此,笔者认为,在音乐欣赏课堂上,教师有必要带动氛围,引导学生不断的展现自我个性,只有个性得到解放、发展,学生才能全身心投入,从而加深对音乐的印象,最终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让学生能够实实在在的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总而言之,音乐课堂的教学与其它科目不同,特别是音乐欣赏教学,它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一门启迪学生心灵的艺术,它不仅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技能,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发现真、善、美。

参考文献:

[1]黄菊清.实施动态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7).

中学音乐欣赏教学探索与思考 篇7

一、不断提高教师的音乐素养

马克思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音乐教师不一定是音乐方面专业顶尖人才,但是,必须全面掌握专业知识,有熟练的技能技巧,只有这样,才能灵活驾驭课堂,游刃有余地开展各项音乐活动。音乐教师除了本专业的歌唱、演奏、舞蹈、指挥等技能外,还要掌握作曲、音乐史及音乐作品等方面的音乐理论知识,对文学、历史、地理、美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方面的学科知识有所了解,只有博学多才,教学时才能运用自如,才能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因此,只有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修养素质,才能真正胜任中学音乐欣赏课教学工作。

二、情感体验在中学音乐欣赏课中的重要性

从心理学上讲,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它是人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从艺术价值上看,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是最容易激发和调动情感的,并能很好地体现个人的修养。在实践教学中,情感体验是可以培养的。因此,在音乐欣赏课中,学生可通过大量的音乐实践得到情感的体验、抒发,产生一定层次的认识、评价、鉴赏的能力,并提高音乐审美修养水平。中学音乐欣赏课在目前课时少、内容多的情况下,情感体验教学就更为重要了,音乐大门的开启,要靠教师选择好钥匙,情感的调动和培养则是教学中最好的选择。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通过音乐欣赏课中的情感体验是可以丰富、完善学生的情感世界的。在中学生们青春期心理活动的发展过程中,情绪、情感日益丰富,表现为充满活力、有热情、重感情,这些普遍的特征在音乐欣赏课中都能得到体现,为学生提供了一方情感体验的热土。音乐自身的内容可以进行情感的体验,音乐艺术自身应是美的化身,可以让学生多做一些节奏练习,从而体会音乐的变化。

三、巧妙运用音乐教育教学艺术

中学音乐欣赏课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各种各样的音乐作品,受阅历和知识的制约,学生不可能对这些内容都很感兴趣。他们往往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对不同的乐曲采取不同的学习态度。喜欢的就抱积极的态度欣赏,不喜欢的就表现出厌烦情绪,以消极的态度应付。鉴于这种情形,在教学中,就必须先从导语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导语是教师导入新课的语言,是课堂讲课的第一个环节。“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比如在欣赏民歌民乐时,课前就会听到有同学说民歌没意思,不喜欢听,没兴趣欣赏。然而老师如果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搜集资料,制作课件、设计方法,内容就会丰富,学生从一开始就不断产生新鲜感,这样就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再比如可以先把由民歌改编或作为创作基础的时下学生爱听的一些流行歌曲,先让同学们倾听、视唱并分析,比较它们的异同点,然后说明民歌是音乐创作的源泉,它在音乐创作中的重要意义,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就会被调动起来,接下来本节课其他内容就会上得很顺利,也会很生动。

四、精心指导音乐作品欣赏方法

音乐欣赏仅仅停留在兴趣阶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进一步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充分体验作品所反映的情感,才能达到欣赏的目的。这就是欣赏音乐的三个阶段:直觉(感官)欣赏—感觉(情感)欣赏—理智的欣赏,不同体裁的音乐欣赏的要求、方法也不同。对于歌曲的欣赏:一般可以借助歌词较直观地理解歌曲内容,达到欣赏的目的。对一些歌词内涵较深或者寓意较朦胧的作品进行欣赏,要求有一定的文学及文化素养。对于一些古代的、其他民族的、外国的艺术歌曲、歌剧、咏叹调等作品的欣赏,除了必须具有一定的音乐素质之外,还要对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创作动机、民族习俗、作曲家的个人风格等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对于器乐曲的欣赏:一些近代的、单一形象的轻音乐乐曲,可以根据标题的启示,通过自己的联想,体会乐曲的内容和情绪。对于大型的器乐曲的理解,一般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尤其是一些无标题音乐。对于一些大型的标题音乐作品,除了了解其时代背景之外,还可以根据乐曲的说明理解、欣赏作品。

五、音乐欣赏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如何引导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是我们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要思考的问题之一。过去的音乐欣赏活动,语言几乎成了表达、交流音乐感受的唯一工具。这种欣赏教学方式,仅能满足一部分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学生的需要,却往往让另一部分更善于运用其他表达方式的学生明显地处于“技不如人”的窘境。久而久之,一部分学生将对参与音乐体验的表达活动缺少兴趣,丧失信心。在音乐欣赏活动设计中,应注意为学生提供各种表达途径,如:表演、绘画、歌唱、朗诵、编讲故事等方式,并引导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发现自己和他人的长处,鼓励他们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六、课内外相结合

要从课内外多方面启迪学生感受音乐、产生情感共鸣,并引导学生探究音乐作品内涵。在课外,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收集与课本欣赏课题相关的各种声像资料,也可以鼓励学生动手录下各种美妙的声音,配上解说,制作成一个有关音乐专题的片断。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验音乐,拓宽知识面。在课内,首先用这节课的主题音乐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音乐殿堂,让他们产生神圣、奇妙的感受,学生会展开联想,涌动心中最原始的情绪体验。表达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可用彩色的画笔绘出抽象的线条、不规则的图形或具体形象的实物实景表达,也可用朴实或华丽的文字语言、诗歌、散文的形式表达;还可用舞蹈形体动作来表达展现。接下来,一边让学生复听音乐作品,一边用生动的语言简介作品背景,从而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让学生领会每一首音乐作品都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它的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并有了积极探索音乐内涵的动力。下一步,采用启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得出结论。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感受到了研究学习的快乐,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里,提高了欣赏分析能力,最终使审美体验、审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七、借助多媒体音乐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音响、录像、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音乐教育是人类“非语言性交流的形式之一”。在音乐教育中,一方面,需要培养积极的、自主的音乐表现能力,也就是演唱喜欢的歌,演奏喜欢的曲子,另一方面,要培养音乐的感受能力,就是在他人进入音乐表现的时候,能够理解它的含义,体验音乐的美感,这就是音乐教育的两个重要的基本点。因此,在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欣赏乐曲的同时应结合音乐知识的讲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上好中学音乐欣赏课初探 篇8

关键词:“听”与“视”,想象力,生角色互换

中学生虽然音乐基础不高, 但是他们对音乐有着较强的求知欲。根据这一特点, 调整课堂内容和教学方法成为教学的关键环节:即在音乐欣赏课中融入趣味性、多样性和创造性的因素;设计适应学生心理状态、知识程度的灵活多变的音乐活动, 从而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音乐的教学活动, 为此, 就如何上好中学的音乐欣赏课我做了以下的初探。

一、在教学中“听”与“视”的结合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 “听”, 是欣赏的基础, “六律存而莫能听者, 无师旷之耳也”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 所以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活动也都依赖于听觉。听什么呢?主要听旋律, 听节奏, 听和声效果, 听音乐情绪, 听音乐的发展和变化过程等。视又是什么呢?“视”是音乐欣赏的辅助环节, 运用直观教学法, 辅助听觉给学生一个视觉上的感知印象。

对于一些艺术性较高, 篇幅相对较长的音乐, 学生很难坚持听完, 也就更谈不上感受音乐的情感以及音乐的发展变化, 这时候就需要“视”的辅助。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做主导, 在聆听当中, 再配以有标题的幻灯图片或播放相应的电视画面, 以及故事情节画面等来辅助欣赏教学。像这般“耳闻目睹”就把抽象的音乐内容变得更加生动、直观, 进而就有了事半功倍的欣赏效果。例如, 在欣赏钢琴协奏曲《黄河》时, 我配以黄河壶口的图片, 让学生感受黄河的非凡气势;还将协奏曲演奏的现场版直接播放, 让学生对乐器以及音色更为熟悉。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对学生理解音乐作品都有一定的帮助。例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 我同样也配以画面, 以及故事情节。全曲篇幅很长, 要让学生在一节课之内既能欣赏全曲, 又能对作品有所认识, 以及对作曲家是如何运用乐器音色来表现音乐情感等各方面学习与了解。因而我在教学中采用将一些重要的情节配上画面更为形象的帮助学生理解作品, 一节课下来, 学生认真欣赏、积极的思考;与音乐同呼吸共命运, 深刻感受到音乐的情感。

这些音乐配上视觉, 不仅能够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作品, 同时感受作曲家当时的情感, 了解乐曲所经历的时代背景, 达到更好的欣赏效果。

二、在教学中变“静”为“动”

常言说, “静则思, 动则表”。“静”, 是聆听音乐的保障, “动”, 则是鼓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进行律动的主要环节。音乐在安静的环境中才能产生最佳的效果。但对那些没有“音乐耳朵”的学生来说, 若不先“补课”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感知, 何谈欣赏的最佳效果?因而我借鉴音乐比较发达的国家的教法, 把音乐、诗歌、舞蹈、戏曲、绘画等多种审美因素横向联系, 互相渗透, 变“静态”教学为“动态教学”, 以唤醒学生对音乐的感知。

例如选择热情奔放、动感十足的音乐, 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知道音乐不是单纯、被动地接受, 而是一种可以用声音、形体、文字、图画等多种形式去感受、体验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可以通过拍手、跺脚、打腿的声势或律动, 去感受音乐。正如德国教育家蒂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三、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物理学家劳厄也曾经说过:“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 而是发展思维能力。”在欣赏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启发他们对音乐的想象力, 引导他们准确地体验音乐情感。要求学生把自己体验到的音乐情感、想象到的音乐形象或意境, 用不同的方法表现出来。

在教学中, 我既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又要起到引导的作用。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 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还有一定的局限, 这就需要教师的精心引导, 充分让学生在欣赏中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感受音乐, 最终达到自主理解音乐的目的。

四、在教学中利用师生角色互换

所谓师生角色互换就是由“师讲生听”改为“生讲, 师生共听”的教学形式。把音乐欣赏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的交流、沟通, 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由于青少年天生的逆反心理促使他们不愿处于被动的学习位置,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欣赏音乐的能力, 我将师生角色互换运用在教学中, 指导学生独立查找资料、欣赏音乐、小组讨论、互相沟通与交流, 自主探究学习音乐作品, 及时反馈组织讲评, 扩大参与面, 充分的发挥了师生间相互交流与协作功能。

浅谈怎样上好中学音乐欣赏课 篇9

一、营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正直青春年少,富有理想和追求,学习音乐的动机多种多样。有的想当歌星、有的想当舞蹈家、有的想做音乐大师、有的是自己爱好、有的是父母之命、有的是受明星效应的影响、有的则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褒奖和同学的称赞……面对学生的如此多层次的音乐学习动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轻松活泼的教学模式,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想学爱学并会学。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地营造探究过程中的兴趣情景、问题情景,以景激趣,以情启思。本人在教唱《青春舞曲》时,让学生选择适当的乐器(如手鼓、萨巴依、三角铁等)和演奏方法,表现《青春舞曲》载歌载舞的特点和欢快的情绪。这个活动体现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联系,有助于扩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提高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自然地沉浸其中,陶醉于心,学起来就比较有兴趣了。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情感体验阶段是音乐欣赏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音乐之长处在于传情,但这种传情不象文学作品和绘画那样能产生直观和具体形象。再好的音乐也不可能清晰地解释周围的事物,不可能明确地表现物体的形象。教师必须运用音乐的各种要素巧妙地引导,让学生参与到音乐当中去感受、想像、理解、再现音乐形象。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往往能体验到音乐中较为细腻的、微妙的情感。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并非完全来自于音乐作品,教师在教学中的情感参与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具启发意义的直接的情感体验。因为音乐始终给人的感觉是轻松和快乐。更为重要的是,在欣赏过程中,学生在产生联想和想象后,将这种联想和想象的东西表达出来,教师加之以把握,并进行正确的引导,能有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和其他学科相比,音乐欣赏教学为师生提供了更为轻松的情感表现和情感体验的机会。它的这一特征,为学生人格中心理能量的均衡发展带来更为直接有效的影响。由于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审美经验等的限制,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往往会与音乐的基本情绪和内容有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具体做法是:既不允许学生漫无边际的想象、联想,也不要求学生按图数骥地从音乐中衍化出一段情节或一个故事,而要有分寸地启发学生,在不脱离音乐的前提下,感受音乐,展开想象与联想,最终达到自主地理解音乐的目的。音乐作为一门形象的艺术,它给学生的想象是自由的,我们没有人能限制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不着边际的想象。通过音乐的欣赏,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是不可测的,压抑在本能中受阻的心理能量在美妙的音乐中不断移置,而这种移置是自由的、非强迫性的,它无需像其他移置那样付出更多的意志和努力。通过对音乐的联想和想象,学生或是陶醉在美感的享受中,或是激发学生道德上的崇高感,因而,最容易使本能中压抑的能量移置。

三、体态律动

从某种意义上讲,音乐是不能“教”的,音乐的非语义性与不确定性决定了其教学机制主要不是依靠讲授和诠释的方式来进行。体态律动强调聆听者对聆听到的音乐作出即时的动作反应,这种动作反应强调的是音乐情感状态及变化,通过动作具体地、立体地在现音乐状态,如旋律的高低、速度的缓急、节奏的刚柔以及音色的明暗等都可以通过身体的动作反应出来。体态律动与程式化的舞蹈不同,它需要充分发挥聆听者的想象力,使他们在创造性的动作反应过程中,尽可能沉浸于对音乐的体验之中,使动作既自然又符合音乐情绪发展的要求。

根据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致使我们在音乐欣赏课中必须重视体验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感受到音乐情绪带给自己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我们知道,即使是同一首作品,同一观众(听众)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心境之下对作品的感受都会有所不同。所以在教学中,不能离开音乐的艺术形象而作繁琐冗长的讲述,因为如果讲述过多,必然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阻碍学生的独立思考。我认为必要的作品分析和知识介绍应该主动、精练、富有启发性,目的在于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音乐上来,通过师生间的讨论,听赏等共同活动,使学生深入体会到作品的思想内容。

中学生音乐欣赏要注重情感激发 篇10

心理学认为, 情感是人们对外界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主观反映。情感一旦产生后, 对客观事物又具有很大的反作用, 积极的情感可以激发人们的斗志, 去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艺术价值上看, 音乐是最具魅力的艺术, 它最容易激发和调动情感, 并能很好地体现个人的修养。因此, 深入而细致地投入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 是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的重要要求。以情为本才能开启音乐之门。

一、引导学生学会音乐欣赏

音乐欣赏并不是简单地听听音乐。为了能更好地欣赏作品, 对于欣赏者是有要求的。欣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享受的过程, 也是感情体验的过程。每一部音乐作品都赋予了人们展现情感的空间, 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 还是专门创造音乐的音乐家来说, 投入感情, 切身体验都是进入音乐世界的关键。因此, 深入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 是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的重要要求。对音乐作品表现的感情内涵的体验, 首先表现为主观上的情感体验。比如, 我们欣赏歌剧《白毛女》的两个唱段:《北风吹》和《扎红头绳》, 凭借自己的感性体验, 自然地感受到《北风吹》是辛酸、悲哀的感情, 《扎红头绳》是欢快、喜悦的感情, 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感情, 是随着音乐的感知自然而然产生的, 就是我们所说的感性上的主观直接体验。

人们从音乐作品中获得的情感体验, 并不仅仅是从标题等文字获得, 更是从作品中的速度, 力度, 和声, 音色, 旋律等音乐要素的构成下形成的风格, 流露出的情绪中感受到了情感, 激发了欣赏者的共鸣。无论欣赏者是学生, 成人还是哪一类团体, 工作种类不同, 文化程度不同, 情商高低不同, 但人类共有的普遍性的情感认知是大致相同的。例如, 在教授新课时, 有时我可能先不做语言上的介绍说明, 仅仅先引导学生专心, 用心地欣赏, 用主观的体验进入。唐诗中著名的诗句“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描写的就是人的情感体验, 也是其它动植物少有或者没有的生理体验。音乐创作的基本目的就是用音符让欣赏者和自己有一样的或相同的情感体验, 从而产生共鸣。因此准确地体验音乐作品的感情内涵, 是音乐欣赏者感情体验的首要要求。

我在为学生讲课的过程中发现, 学生可以用之前建立起来的情感认知投入到新接触到的作品中, 以感情为纽带, 深入细致的欣赏分析为手段, 架起一座与作品沟通的桥梁, 走进音乐家的情感世界。特别是无标题的音乐, 常给我们较直观的音乐感受, 因为其音乐本身就存在着激发欣赏者情感的音乐内容, 欣赏者对作品的情感的接受有一个自发的过程。例如, 在对乐曲不作任何说明的情况下, 我为学生播放了肖邦的《革命练习曲》的录音, 然后让学生们写出各自的感情体验, 三个学生的回答分别是:

(1) 好像是一层又一层的波涛在翻滚

(2) 激烈斗争的场景

(3) 听后觉得心情特别悲愤

三个学生的答案描述虽然不同, 但他们各自的感情体验在本质上却比较接近, 而且与原作的感情内涵非常吻合。肖邦的练习曲中所抒发的对起义失败的悲愤, 对祖国的热爱, 和对未来必将获得胜利的信念。音乐中所表达的那种虽然悲壮、痛苦但绝不消沉的情绪, 把同学们深深打动了, 也明确地体现了他们的感性直觉是准确的。

然而, 学生们对具有他们所不熟悉的音乐音响与艺术风格的作品进行欣赏时, 在感情体验上却是另外一种景象。例如, 讲到标题交响诗时, 欣赏了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后, 我让学生起来描述他们对作品的欣赏感受, 可是他们大多觉得听不懂, 不知所云。这里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现象, 主要原因是由于大多数学生平时很少接触这一体裁的作品, 加上标题交响诗一般都是比较抽象, 比较晦涩的, 因此学生也就产生了不知所云的感受。

有时主观的认知体验确实有一定的局限性, 对于一些情绪欢快的音乐作品, 往往主观上的情感分析与作品正要表达的是符合的。但是交响乐等大型作品, 其中的情感流露可能是较为隐秘的表达, 并不是直抒胸臆式的, 而且这类作品思想性较高, 对于学生群体来说, 毕竟他们的知识水平和人生阅历有限, 这时必须有教师从文字介绍, 背景分析等层面做引导, 这样的情感基调才会准确获得。

二、在音乐欣赏中培养学生情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音乐成了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活动内容。一些低级的不健康的音乐也在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学生欣赏音乐的过程中, 必须引导学生在学会音乐疗伤的同时, 还要引导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导学生不听不健康的音乐, 不看不健康的图片, 自觉地抵制不健康的低级音乐。

上一篇:干扰特征下一篇:东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