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差异性

2024-09-07

中美差异性(精选十篇)

中美差异性 篇1

利率政策是央行通过调控利率, 利用利率杠杆影响经济运行的手段, 是一国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联储利用利率调控经济的历史悠久, 而我国利用利率政策调控经济的实践处于起步阶段, 通过利率来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机制还不完善, 与美国这一利率政策成熟的国家存在很大差距。因此, 通过对两国的利率政策进行细致比较, 挖掘两国利率政策差异的深层原因, 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利率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中美利率政策比较

(一) 中美利率政策目标比较

1. 美国的利率政策目标

资料来源:根据美联储网站资料整理。

由表1可以看出, 美联储频繁地上调利率, 严防流动性过剩引发通货膨胀。只有经济受到象“9·11”事件以及金融危机等的影响, 经济大幅下滑时, 美联储才会采取扩张的利率政策促进经济增长。即使美联储采取扩张的利率政策也十分谨慎, 一般对利率进行微调, 下调幅度为25个基点, 以防止利率下调引发的通货膨胀。实际上, 自制定金融政策的独立性确立以来, 美联储一直将稳定物价作为首要目标。鉴于20世纪70年代“滞胀”的教训, 以及80年代以来美国大部分时期处于经济增长态势的现实, 美联储此后主要任务是控制通货膨胀。

2. 我国的利率政策目标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资料整理。

从表2可以看出, 当GDP增长率下滑, 经济趋冷时, 央行会下调利率促进投资、消费的增长和物价回升。而当GDP增长过快, 出现经济过热带来的通货膨胀时, 央行会调高利率使过热的经济降温, 同时控制物价上涨。但是根据丁伯根法则, 利率政策只能有效地实现一个经济目标, 而不能同时兼顾多个目标。基于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的现实, 利率政策的首要任务是促进经济发展, 只有当物价上涨对人们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危害时, 利率政策才会剑指通货膨胀。通常操作是:当新一轮的利率调整开始时, 利率政策目标会兼顾控制物价的目标。但当物价恢复到合理水平, 利率的持续上升或下降并没有随之停止。而只有当经济增长走上正常的运行轨道后, 这轮利率调整才会结束。因此, 我国利率政策的首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发展。

(二) 中美利率政策工具及传导机制

1. 美国的利率政策工具

美国的利率政策工具是联邦基金利率。该利率是银行间隔夜准备金贷款的利率, 反映银行间资金的借贷成本。联邦基金利率是市场化的, 美联储只能通过买卖国债影响资金的供求关系间接地影响联邦基金利率。同时, 联邦基金利率是其他短期利率定价的基础, 主导短期市场利率的走势。其改变能通过金融体系传导最终影响实体经济。美联储主要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调节联邦基金利率。

2. 美国利率政策传导机制

美国利率政策传导机制始于美联储买卖国债使国债收益率和联邦基金利率同时发生改变。由于联邦基准利率不仅反应银行之间拆借成本, 更重要的是传达美联储政策导向;国债是在众多的金融产品中品种最齐全, 流动性最强。这两种利率的变动使短期市场利率改变。短期市场利率的变化通过发达的金融市场 (货币市场、信贷市场、外汇市场和证券市场等) 以影响存贷款利率、期货、远期协议等方式影响长期利率。长短期利率的变化能引起其他金融资产价格发生变化, 从而改变整个金融市场利率最终影响实体经济。

3. 我国的利率政策工具

我国利率政策工具是存贷款基准利率, 该利率由央行直接控制。虽然我国的同业拆借利率已经基本实现市场化, 但要成为利率政策工具还不可能实现。因为我国金融体系没有高度市场化。首先, 央行影响同业拆借利率的作用有限。我国的CHIBOL交易量很小, 不能覆盖整个金融体系。其次, 市场利率与资本市场关联性差。我国同业拆借市场与资本市场割裂, 货币供求不能引起资本市场利率体系的变动。

央行在制定存贷款利率时, 主要考虑的宏观因素有社会资金总供求状况、企业经营成本、银行利润率、市场价格总水平以及国有企业利息承受能力、财政收支状况等方面。利率的决定是各个部门相互博弈达到的最终平衡, 削弱了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能力。

4. 我国利率政策传导机制

央行能直接控制的利率是存贷款基准利率。该利率将整个利率传导链分为两段。上半段始于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或信贷渠道等工具改变基础货币。我国同业拆借市场和国债回购市场已放开, 同业拆借利率和国债回购利率完全根据资金的供求关系决定, 二者的变动影响短期市场利率。第二段始于存贷款基准利率, 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变动引起资本市场等整个金融体系利率变动, 进而影响投资、消费等实体经济。两段传导链衔接部分即从短期市场利率到存贷款基准利率没有顺利地过度, 原因是存贷款基准利率由央行决定。

(三) 中美利率政策效果比较

本文通过比较中美两国利率对促进经济增长和保持物价稳定的有效性来分析两国利率政策效果。

1. 变量选取

在分析利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中, AGDP、AI、AI1分别代表美国 (2000—2009) GDP实际增长率 (季度数据) 、联邦基金利率及其滞后一期利率;CGDP、CI、CI1分别代表我国 (2003—2009) GDP实际增长率 (季度数据) 、一年期贷款利率及其滞后一期利率。分析利率对保持物价稳定的影响中, ACPI、AI、AI1、AI2分别代表美国 (1998—2009) 物价指数 (月度数据) 、联邦基金利率及其滞后一期和二期利率。CCPI、CI、CI1、CI2分别代表我国 (2006—2009) 物价指数 (月度数据) 、一年期贷款利率及其滞后一期和二期利率。

2. 数据来源

美国经济数据来源于美国商务经济分析网站及美国劳工部网站;我国的经济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和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3. 利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对GDP增长率的回归结果:

AI、AI1都通过T检验, 说明联邦基金利率及其滞后期影响GDP增长率。当期利率与GDP增长率正相关, 调控无效。利率经过3个月传导后对GDP增长率的调控有效。

我国利率对GDP增长率的回归结果:

方程未通过F检验, 说明利率及其滞后期的变动不影响GDP增长率。

以上比较说明我国利率对经济增长的调控效果弱于美国。

4. 利率对物价的影响

美国利率对CPI的回归结果:

AI和AI2通过T检验, 说明美国物价受当期利率及其滞后两期的影响。物价与当期利率正相关, 与滞后两期利率负相关。表明美国的当期利率对控制物价无效, 但经过两个月的传导, 利率能影响物价, 利率政策有效。

我国利率对CPI的回归结果:

变量只有CI通过T检验, 说明我国的物价水平只受当期利率的影响且与其正相关, 与常规相悖。表明我国利率政策不仅对调节物价无效, 反而使物价朝相反的方向发展。

以上比较表明我国利率对CPI影响弱于美国。因此我国总体的利率政策效果弱于美国。

(四) 结论

美国和我国利率政策分别以保持物价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为首要目标;美国利率政策工具是联邦基金利率, 美联储通过调控联邦基金利率影响金融系统利率进而影响整个实体经济。我国的利率政策工具是存贷款基准利率, 利率在正常传导过程中发生断裂。美国的利率政策效果较我国更明显。

三、对策建议

(一) 加快发展货币市场, 扩大货币市场参与主体和货币市场覆盖范围, 使同业拆借利率能够代表全国的利率水平, 在此基础上央行才能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业务影响利率进而影响实体经济。

(二) 扩大央行的独立性, 使央行能够根据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自主地决定利率政策, 增强利率引导资金流向有效部门的作用, 充分利用利率政策工具进行宏观调控。

中美学生的差异 篇2

最近看了一些有关中国教改的视频和美国教育的资料,发现由于长期中美教育教学理念的差异,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就表现出明显的不同,特别是中国学生到美国留学以后,在美国老师眼中中美学生的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中国学生在课堂上比较自律,遵守纪律,而美国学生比较自由散漫,不拘一格。中国学生对违反纪律、犯错误大都比较害怕,而美国学生认为犯错误理所当然,他们认为只有不断的“试错”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而美国老师往往也鼓励学生犯错,这样学生就可以大胆地思考、提出不同的意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他们的理念是“试错”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另外,美国教育还特别重视研究性学习。比如理科学习以项目研究为主,自己选择研究题目,写项目报告,报告不能直接抄录书本或网络上的观点、语言,引用必需注明出处,与我们大学论文基本一致,这是我们中国孩子的软肋。

2、中国学生在课堂上喜欢被动接受知识,很少发言提问,也不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可以说在美国课堂里中国留学生是发言最少的人。而美国课堂里所有老师都喜欢讨论式教学,常常让学生讨论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学生自由发言,提出观点,并指出支撑观点的依据。美国老师只在个别时候做一些启发引导或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激起学生进一步讨论。美国老师的教学理念是获得知识的过程比获得知识的结论更重要,他们认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远比收获一两个结论重要得多。尤其是学生毕业以后离开学校这种能力在工作中将终生受益。可以说独立思考、质疑一切、敢于创新是美国教育的灵魂,自由是创造之母,批判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源泉,是美国教育的基石。由于美国学生从小就在这种讨论式的课堂气氛中长大,他们也习惯于这种教学,经常主动问问题,主动参与讨论。有的学生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不惜在课前花大量时间查阅资料。而中国学生初次在这种课堂里会感到无所适从,常常觉得课堂里没学到什么东西而苦恼。中国学生从小在中国课堂里习惯于听讲记笔记,被动接受老师所讲的知识。老师很少营造讨论气氛,学生更注重获得知识的结论而不是获得知识的过程。相当一部分中国学生不主动思考遇到的问题,迷信老师和课本提供的标准答案,没有质疑一切的精神,也不主动请教老师,常常囫囵吞枣、死记硬背结论。另外美国课堂还特别重视体验和参与。比起我们的课堂教学,美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密度小得多,但是课堂活动往往丰富多彩。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老师们更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和内心体验。所有的课堂活动都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其中,动手又动脑,其中不乏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由上述分析可知,美国学生收获的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即学习方法,而中国学生收获的是知识本身和知识结论。

3、中国学生为高考而学,而美国学生为兴趣而学。美国学生没有固定的班级概念,大家各自按照自己所选修的课程去上课。课间时,学生们在各个教室之间匆忙奔走,根本没有在教室和楼道里追跑打闹的工夫。美国多元化的教育理念特别重视个性化教育,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学校提供多种课程和课外活动供学生选择。他们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潜在的强项和特长,需要学校帮助他们开发出来,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他们的学生很多都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在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按照兴趣学习,大多数学生不仅能获得快乐和成就感,而且还能持久专注于某一领域,也容易在这一领域做出贡献,所以为什么他们的诺贝尔奖获得人数那么多也就不足为奇了。我们中国学生往往从小就树立要考好大学的理想,考上好大学是为了找一个好工作。这种功利化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学生。中国的教育可以说是一切为了高考,不管学生是否喜欢,大家都在为过高考这个独木桥而拼搏。由于没有注重个性化教育和学生的兴趣特长,中国的学生就像是大工业化时代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由一个模子铸出来的。事实上,抹杀学生的兴趣特长,不承认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按照一种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和评价体制只会使极少数学生获得成就感,大多数学生会感到沮丧,压抑,这样也就谈不上具有创新能力了。

4、美国学生的动手能力明显强于中国学生。这种差异从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就开始出现了分化。中国学生从很小就开始学习数数、识字、背古诗等,中国家长常常以自己的孩子在4—5岁就能识多少字,背多少古诗而自豪。这些急于“拔苗助长”的家长觉得,应该让一个4岁的孩子提前掌握小学的知识内容,因为大家都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这时美国的孩子在堆积木,学会把自己的玩具用完后整齐地放在箱子里,按照家长要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简单家务,如叠被子,将垃圾放到指定地点、洗车等等。任何事美国家长都鼓励孩子们自己去体验, 自己去独立解决。总之,整个少儿时期,中国孩子更多地在各种兴趣班动脑学习,而美国孩子则按照自己的兴趣更多地在动手体验生活。学校里的情况也不容乐观,美国课堂里凡是能通过实验解决的,一定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而中国课堂里的教材必做实验也不一定让学生做,特别是那些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学校以及那些学生人数较多的大班和超大班,教师常常是在黑板上讲实验。一切为了高考的应试教育深入大多数中国人包括一些政府官员、校长和教育工作者的灵魂。在中国大地由于这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功利化培养,中国学生养成了懒于动手操作的习惯,甚至高中毕业还洗不来自己的衣服,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往往是高分低能者,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了。科学研究表明,幼儿经常动手活动可以促进大脑发育。调查表明凡是少儿时期喜欢动手的人在成人时期更不容易失业,而不喜欢动手的人在成人时期不仅容易失业还容易罹患心理疾病和精神病。

5、美国学生特别重视体育锻炼。美国的教育理念认为没有强健的身体,其他再好也没有意义。美国的学校里体育课甚至比语文数学重要。体育课也是学生最喜欢上的课之一。学校体育设施不仅完备,还根据学生兴趣开设了篮球、排球、橄榄球等等各种兴趣班供学生选择。每天下午3:30后是学生的运动时间,私校为学生提供免费的运动辅导,春季以室外运动为主,冬季以室内运动为主。每个学区都会组织校际间的篮球、足球、曲棍球等运动竞赛,比赛时学生和家长都自愿去助威呐喊。而中国的体育课往往比较单一,有些学生甚至不喜欢上体育课。毕业班的体育课常常被中、高考科目替代。在一些学生家长老师的心目中体育课可有可无,无关紧要。不重视体育锻炼使得学生的身体素质明显下降,近年来近视眼和肥胖儿增多就是一个明显实例。

6、没有社区实践活动也是中国学生的一大缺失。虽然中国的新课标教育体系里规定了社区实践活动课,但很多学校都是流于形式,没有多大意义。全社会没有建立起可供学生社会实践的体系,包括认识、实践基地、评价和考核以及登记制度等等。社区实践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认识社会、关爱社会、感恩社会、回馈社会的情感,为将来做一个合格劳动者打好基础。学生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实践,不能不说这是中国教育的一大遗憾。美国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合格的公民。他们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艺术就是社会生活的艺术,其目的就是使人适应这个世界。从整体上讲,学校培养不出天才,而是要培养好的公民,公民培养好了,人才也就有了。因此他们要求每个学生一定要完成规定时间的社区服务。

中美差异性 篇3

一、中美高校社会捐赠的差异性比较

1.中美高校社会捐赠的共性

中美高校社会捐赠事业历史悠久,随着高校筹措经费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中美高校的社会捐赠呈现出一些共同趋势。许多社会团体,如企业、慈善机构以及个人都支持教育的发展,把巨额财富捐赠给高等教育,尤其是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捐赠数目更大。社会捐赠范围很广,除国内一些社会团体和个人外,高校的捐赠已不再局限于本地区、本国范围。

在中国,陈嘉庚先生捐资创建集美大学、厦门大学。邵逸夫在全国高校捐资建设图书馆,田家炳在师范大学建立田家炳书院并设立田家炳奖学金,霍英东出资设立“高等学校青年科学基金”,李嘉诚捐资启动“长江学者计划”等。美国不管是公立还是私立大学的经费中,都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个人和基金会的捐赠。如耶鲁学院是为感谢英国商人伊莱修·耶鲁对学校的慷慨捐赠而命名。著名的私立大学斯坦福大学则是19世纪80年代参议员李兰德·斯坦福为纪念早逝的儿子而捐资兴建。康奈尔大学的成立则是由企业家埃兹拉·康乃尔捐献50万美元和校园用地。[2]除这些私人捐赠外,还有富翁所成立的慈善基金会的捐赠。如卡耐基基金会,赞助高等教育的历史十分悠久。洛克菲勒基金会曾向芝加哥大学捐赠60万美元,史洛恩基金会也曾向麻省理工学院捐出6400万美元。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大学争取社会捐赠的状况达到了空前的高潮,据美国教育资助委员会的报告,大学界一年约有240亿美元的慈善捐款,相当于1/10的高等教育经费来自慈善捐赠。[3]

2.中美高校社会捐赠的差异

第一,捐赠形式:多样化——单一性。美国高校捐赠形式多样,可以是现金、证券、不动产或其他有形资产等。如有形资产捐赠,即图书或其他有价值的资料;现金捐赠即以现金形式捐出所承诺的捐赠金额;不动产所有权捐赠,即捐赠人将个人拥有的房屋所有权捐赠给大学,但保留终生使用权。在捐赠者去世后,高校可以将房屋出售;信托捐赠,即捐赠人将财产或资金交由高校代为投资管理,并将获利或托管基金捐给学校的捐赠方式;延展捐赠是捐赠人在较长一段时期内的分散捐款。[4]此外,还有寿险捐赠、增值证券捐赠、企业对等捐赠等。

目前我国高校捐赠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现金和有形资产捐赠。捐赠形式的单一化,使得有心为高校捐赠的人找不到合适的渠道,致使捐赠渠道不畅,缺乏对民众捐资助学的吸引力。

第二,捐赠管理:专业化——个别化。美国高校大都将捐赠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建立相应的筹款机构。筹集办学资金已成为一项专业活动,甚至成为一门科学。捐赠管理由具有公共关系学、营销学、新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的专业复合型人才来负责,使学校的募捐活动能够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另外,许多大学都建立了筹集资金的专门领导机构——学校发展部。他们积极地从事对外宣传和劝募活动,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并通过校友会、网络等多种途径扩大资金来源渠道。

社会捐赠在我国高校中尚属于个别现象,筹措工作往往是校长一级核心领导的工作。除了极少数重点大学设有类似的筹款机构外,绝大部分高校根本没有吸引社会捐赠的计划,更谈不上设立专门的机构、配置专职的社会捐赠负责人员了。

第三,捐赠支持:大众观念——个人行为。在美国,无论政府还是社会民众对高校捐赠都给以有力的支持,具备广泛的群众基础。美国政府提出了许多高校捐赠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社会民众支持教育发展的意识,普遍形成了捐赠高校的观念,并把它作为个人理财的重要方式之一。我国对高校的捐赠尚属于个别人的善行义举、德行所致。另外,政府对民众捐赠高校的鼓励措施不够,也难以吸引更多的人捐赠高等教育。

二、中美高校社会捐赠的差异分析

1.社会捐赠的文化环境差异:内生自觉——外部依赖

中西文化的差异使得高校社会捐赠在中美两国有着理念上的差异,并影响到捐赠行为。美国有着民主的传统和市民社会的基础。市民社会即一种独立于国家之外的,以市民自主、自治为原则,以社会契约为控制机制的社会形态。[5]在市民社会中,每一个合法公民都有权力对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进行监督,有义务履行对社会的责任,并且把行使权利和义务作为一种无需外力驱动的内在自觉。因此,个人自觉参与高等教育捐赠就成为当然之举。另外,他们形成了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监督、评价的国际组织和制度。企业也把社会捐赠看作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在创造利润的同时不忘回报社会。

与美国这种公民社会理念相比,我国仍然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阶段。社会公众作为公民对国家和政府的依赖远远超过自己应行使的公民权力的自觉。人们习惯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转交给政府,在放弃自己权利的同时也淡化了应承担的责任。我国也没形成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监督评价的机制,没能唤起企业的责任,企业在履行社会捐赠义务时只把它作为一种慈善行为、一种义举。另外,慈善文化缺乏土壤。虽然传统的儒家文化推崇“尊师重教”的行为,使一些有德行之人自愿捐资助学,但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和私有财产保护制度又使这种行为仅限于少数人。

2.政府的政策:灵活自由——严密集中

在西方民主自由的文化环境中,美国政府也制定和实施了灵活自由的政策,建立起了完善的利益补偿机制和有利于捐赠者的纳税优惠政策。其法律明确规定,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人,对教育或其他社会公共福利事业的捐款部分可以免税;另外,美国实行累进税制,收入越高,税率越大,并且遗产税更重。因此,一部分富豪往往捐赠一部分遗产,成立各种基金会,把支持教育发展作为其宗旨之一。民间的非营利性组织也积极地履行着扶持弱势群体、扶贫开发、捐资助学等重要职能。在政府的激励政策下,社会和个人对高校的捐赠就成为当然的行为。

而目前我国缺少适合社会捐赠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建国以来,我国政府一直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控制支配着教育、卫生、文化等各种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应。改革开放后,虽然在经济领域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各种形式的所有制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政府所领导的公共产品和服务领域变化不大。政府一手包揽了对教育的捐资助学职责,使得非政府组织无从涉足,民众形成对政府的依赖心理后也不愿涉足。这种政府集中的官方运作体制不仅影响了社会成员的参与积极性,也制约着非政府的民间组织的活力。

3.社会捐赠的制度差异:规范——缺失

美国建立起了完善的社会捐赠制度体系,有效的制度保证是社会向大学积极捐赠的关键。除政府政策支持外,美国对捐赠者给予有效地精神奖励。如对高校做出重大捐赠者,用捐赠者的名字命名学校或学院,康乃尔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比斯尼学院等;大学的图书馆、实验室等也有专门命名;不少奖学金也以捐赠者名字命名以使学生永远铭记恩惠。此外,美国还形成了完善的社会捐赠管理制度。[6]高校成立了专门的募捐机构,由专人领导并由专职人员来制定周密的募款捐赠计划,常年与外界保持联系,积极开展组织、联络与募捐工作。工作人员要经过正规的培训,学习公共学、筹款学、慈善学等课程并需要获得“筹款证书”,如哈佛大学就有150多名专职人员从事社会捐赠管理工作。

而在我国缺少对社会捐赠的系统管理制度,没有完善的制度保证和激励措施。绝大部分高校没有接受捐赠的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缺乏与捐赠者之间良好的沟通,捐赠工作运行不够规范,资金利用透明度不高。最终,影响捐赠者的积极性,导致捐赠者的承诺得不到很好实现。

三、对我国高校社会捐赠的启示

从中美高校社会捐赠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美国高校社会捐赠的条件和环境要比我国成熟,借鉴美国高校社会捐赠的有益经验,将有益于推进我国高校社会捐赠事业。

1.加强公民捐赠公益事业的舆论宣传监督,让民众自觉树立投资教育的理念

公民所享受的教育权利和义务是对立统一的,民众在享受教育权利的同时,要树立自觉承担教育义务的意识,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2.政府要规范社会捐赠制度,创设良好的捐赠环境

如我国的《公益事业捐赠法》中虽然规定,国家鼓励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公益事业进行捐赠,但在有关捐赠免税制度中,只有对农村义务教育、公益性青少年活动场所和红十字会的捐赠才准予全额扣除个人所得税,而对高等教育的捐赠则没有相关规定。[7]另外,国家应规范高校捐赠的优惠政策,并给以相应的荣誉奖励,这将会对有心捐赠高校者产生一定吸引力。

3.高校要建立专门的筹款机构,规范运作机制

如在高校设立筹款办公室,对社会捐赠形成前瞻性的认识。招聘经过培训的专职人员,制定完善的吸引社会捐赠的计划以及明确的筹款目标,使捐赠规范化、制度化。通过规范的管理使捐赠项目有良好的效果,让捐赠者放心并增强信心。

4.加强对外宣传,积极开展劝募行动

首先,学校要提高办学质量和对外的知名度,从而在宣传中以自身的实力作为吸引捐赠的坚实基础。同时,通过网站、校友会等途径,加强高校与各界人士的联络。重视对校友资源的利用,对于从学校走出的高层次人才、有经济实力的校友,学校要主动去发现去挖掘。通过校友返校聚会或是学校庆祝活动,加强相互间的了解、联系、交流和沟通,通过互惠互利的协议鼓励他们为学校做贡献。

参考文献:

[1]J·Tyran.Why do people vote for charitable(Discussion Paper)[Z].Dept.of Economics,University of ST.Gallen,2004,1-33.

[2]徐玲.美国高等教育经费捐赠的特点及启示[J].阴山学刊,2002(2).

[3]詹志斌.美国高等教育捐赠筹资新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5(9).

[4][6]简世德,付孝泉.美国高教募捐机制的特点及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02(12).

[5]罗公利,等.社会捐赠与大学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6(1).

中美观赏园艺课程教学的差异性比较 篇4

1 中美观赏园艺专业课程教学差异性比较

1.1 课堂教学内容比较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 课堂讲授内容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2]。目前中国的高等院校课堂教学一般指定固定教材, 然而教材内容部分过于陈旧, 不符合时代要求, 缺乏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市场发展状况, 与学科和产业的前沿动态相脱节。在乔治亚大学, 几乎所有的观赏园艺专业本科生课程都没有固定的教材, 教师会提前给学生指定参考书籍让学生课外阅读, 而在课堂上所讲授的绝大部分来源于自己的科研实践。丰富的图片、生动的演示和形象的解说让学生更快更直接更深刻地学习专业知识, 进而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观赏园艺作为一个新兴行业, 在各个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 将科研的最新进展和行业动态融入到观赏园艺的课堂教学是美国高校课堂教学的一大特点。如在美国大学, 教师讲授花卉学时, 会把目前市场上培育的新优园林花卉和调查新发现的野生花卉资源以图例展示的方式介绍给学生;讲授园林植物育种学时, 会让学生介绍自己阅读文献中所提到的先进的育种技术;讲授园林植物繁殖学时, 会带领学生去国内一些大的苗圃和公司, 亲身体验行业内先进的繁殖技术。

1.2 课程教学方式比较

首先, 从课堂内容的讲授方式来看, 中国教师虽已采用多媒体教学, 但学生仍然处于被动地位, 师生互动性不强。教师在课堂上讲述多媒体课件, 学生在课堂上记录课件, 由于在听课的同时还需记录老师课件的内容, 而极大地降低了听课效率。另外, 由于不了解整节课课程知识体系的关联性, 所以学生无法真正领会教师讲课内容的精髓和核心, 更无法提出疑惑和建设性的建议。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获得的知识片段多是零散的。在美国, 教师会提前将做好的教学课件上传到网上, 供学生下载, 其课堂讲授多以启发式的讲述和提问为主, 课堂上学生可以有针对性的去听本节课的重点, 并可以随时打断老师的讲课进行提问, 老师会耐心认真地给予每一个提问者以尽可能详细和令人满意的回答。

1.3 课程教学实践比较

观赏园艺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美国的课程教学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课堂上教师的演示实验;二是每次理论课结束都会安排学生动手做实验, 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三是与大部分中国高等院校不同的是学生在第一学年就直接参与到学校与公司的合作项目中,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3]。在实践教学中, 发现有对科学研究感兴趣的学生, 老师会给予极大的帮助和鼓励。参加过较多教学实践活动的学生往往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可以大大增强对工作的适应能力。

1.4 课程考核体系比较

中国观赏园艺教学中, 一门课程只有一次期末考核, 而在乔治亚大学, 任课教师把课程的考核分成很多部分, 包括小测验、实验报告、研究论文、科研项目和期末考试等。小测验几乎每周都会有, 随堂不定期进行, 一方面保证了出勤率, 另一方面也便于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实验报告是课程的核心环节;研究论文提前对学生进行的科研训练, 需要阅读文献才能完成;科研项目是课程总成绩的奖励, 用于发现和鼓励对该专业知识感兴趣的学生;期末考试仅占该门课程总分的20%。与中国学生的平时不上课, 考前突击复习, 考后完全忘记的学习模式不同, 在美国, 学生通过一门课程的学习, 不但掌握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培养了动手能力, 更重要的是还具备了基本的科研素质。

2 美国观赏园艺专业课程教学对我国大学的启示

中美两国观赏园艺专业课程教学差异的根源在于不同国情和不同高等教育体制背景下产生的大学教育的差异。在我国高等院校大力加强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 从中美两国一些教学的基本问题进行比较, 可以从中借鉴一些有益的经验。

2.1 把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

美国的高等院校中, 无论教师的教, 还是学生的学, 都特别注重科学研究思维的培养。教师会把自己的科学研究经验和成果应用于教学;学生会通过教师的教学产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从而去从事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因此把科研成果融入到课堂教学, 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接触到本领域最前沿的知识, 另一方面还可以提早发现并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

2.2 建立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方式

教学是教与学的配合, 通过师生互动教学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学会如何学习, 对学习过程的选择达到整体的优化, 同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和创造性[4]。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应改变以往“填鸭式”或“满堂灌”等传统教学方法, 采取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比如体验式、互动式、讨论式和“典型案例”教学法等, 给学生以充分的思维空间和参与机会,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课堂上可以围绕讨论主题展开教学或者在课后举办学术讲座, 学生参与提问和讨论。这种互动型教学方式可以改变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经常处于被动地位的局面, 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3 重视并加强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活动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亦是培养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课教学体系对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借鉴美国高校的经验, 从增加实验课的比重、给予学生小型科研任务、让学生提前参与工厂化实践等方面来加强教学实践, 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多渠道实践机会, 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 让学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在实践中创新理念, 培养创新精神、锻炼创业能力。同时还应鼓励学生到一线生产单位学习, 让学生提前接触生产、接触社会。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用于生产实际, 同时还可以向各企业的技术人员学习, 掌握实际生产技术与经验, 了解观赏园艺行业未来的市场动向, 为就业、创业奠定良好基础。

2.4 逐步完善课程考核体系

课程成绩的评定方法是否客观和科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借鉴美国高校教学经验, 课程成绩考核不仅要注重理论考试, 还应注重实验等操作技能的考核, 注重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考核, 注重学生文献阅读能力和与人协作能力的考核, 还应注重对学生平时学习表现的评价。这样可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来, 真正起到鼓励学生探索, 帮助学生强化技能, 提前发掘学生科研兴趣的作用。

总之, 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以及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 观赏园艺专业的作用也逐渐凸显, 观赏园艺专业人才将越来越受到社会欢迎。因此, 加强观赏园艺专业课程教学质量, 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出适应新时期园艺园林行业需求的人才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王华, 王冬良.观赏园艺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 2011, 17 (13) :200-201.

[2]庞丽丽.“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14 (3) :99.

[3]梁伟东.中美研究型大学教师教学评价制度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4 (3) :98.

中美师德规范差异 篇5

仅从两国规范的名称就可以透视出两者的一些明显的差别。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适用于从事普通教育的中小学教师,不适用于幼儿园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师,不适用于高校教师,也不适用于校外教育机构的教师。美国《教育专业伦理规范》适用于全体教育专业工作者,无论校内校外,也无论中小学还是大学。

美国教育专业伦理规范它是行业自治的规范,一半是维护教育专业服务对象权益的职业规范,另一半是维持教育专业团体及其成员的利益和声誉的职业规范,较充分地体现出专业自身的诉求。我国大陆更倾向于把教师工作看成是一种普通的“职业”,因此颁布的师德规范称作“职业道德规范”。美国教育界有着更高的抱负,试图将教育工作建设成为一门“专业,所以颁布的行业伦理规范称作“专业伦理规范”。

中美股市差异之分析 篇6

首先,可以看到,中国目前经济的状况并不支持宽松的货币政策。即使CPI回落到3%也不意味着物价会下跌,只是同比涨幅收窄,但物价还在高位运行,居民消费仍需要承担较大的日常支出压力。如果CPI不出现低位运行或负增长,那么,货币政策暂时就无需放松,因此,在货币政策仍维持现状的情况下,市场各方对货币供应的预期不会过于乐观,市场仍将维持短线游击战的盈利模式,阶段性的反弹行情能否持续仍需要观察。

从过去11个月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及出口等数据来看,中国经济调结构已有成效,中国工业化进程已经接近成熟阶段,高能耗、高污染的工业项目在中国未来发展中将会保持压制状态,房地产市场亦会在2012年保持调控状态,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仍将维持在资金饥渴状态下,对此,必然影响投资增速,GDP增速继续回落应该在情理之中。

然而,当前中国资金紧张的状态仍局限于投资领域,但对消费领域而言,消费增速仍维持平稳增长状态,对2012年行情而言,仍将维持一定的亮点。

其次,中美之间股市的状态反映或中美货币政策差异表明,中美经济处于不同的状态,中国经济是针对投资过热和资产泡沫化的调控过程,而美国采取的是针对经济萧条的货币刺激。进一步而言,美国股市是经济萧条过程中,靠货币政策刺激推动的。而中国由于目前处于主动的去杠杆化和去泡沫的过程,还处于经济调整周期的前期,与美国目前处于经济萧条期相比,我们需要经历的调整周期可能更长,因此,当前不能再重蹈08年底的覆辙,不能再通过大规模的货币投放或信贷投放来刺激经济增长。中美两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周期的差异,导致了货币政策差异。因此,在中国房地产泡沫和投资泡沫没有真正实现有效控制之前,中国货币政策不会亦不敢大幅放松,只能做微调或借助财政政策来完成经济增长目标,由此中国股市只能维持震荡行情。与之相对应的美国股市由于货币政策的刺激,经过多次量化宽松之后,增量货币更多流向股市和债券市场,推动了美股的不断创新高,而美国债券市场也维持了牛市行情。

另外,从两国市场股市的定位来看,股票供给与新股融资的定位也是有区别的。中国股市2011年位居全球融资额第一位,而美国股市多数公司在资产泡沫破灭之后,市值大幅下降,股息率大幅提升,相对更有吸引力。而对应的是目前A股一二级市场倒挂的现象并没有减少。新股发行仍没有完全市场化,三高发行的现象屡见不鲜,对投资者的信心打击较大,市场创投与股权投资机构的暴利与二级市场的普通投资者的大幅亏损形成鲜明对比,这样的市场一旦失去公信力,则很难立马恢复信心。

当然,目前监管层已经逐步加大市场治理力度,从多个角度开始对市场进行信心的重塑和弊病的治理。因此,好的方面或者对市场普通投资者有利的一面正在累积,但市场并没有出现质的改变。

何谓质的改变?1、这意味对普通投资者而言,一级市场的价格是合理的,到了二级市场仍有一定的套利空间,新股发行本身并不存在过分的虚增业绩的现象,新股三高发行的局面亦能够得到有效控制。2、股息率是有吸引力的回报率指标。当银行的股息率普遍高于CPI指标,才能保证当前银行业绩庞大的情况下,长期投资者是有利可图的。2011年CPI同比上涨5.4%,而银行的股息率普遍低于5%,这样买银行股,还不如买银行理财产品。因此,当前市场其实仍没有达到价值投资战略性建仓的机会。3、当市场出现较大的安全边际之后,价值投资者将会重新回归A股市场,届时市场将逐步走出下降通道,右侧买入的机会开始出现。4、房价跌到合理区域,消费者信心恢复,中国经济从单纯追求规模到追求生活品质的经济发展模式当中,这样市场长期牛市的局面才能出现。

中美差异性 篇7

1中美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概况

1.1中国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概况

中国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举国体制”培养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且在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该阶段中国竞技篮球冲出了亚洲走向世界。中国是一个“篮球大国”,有庞大的篮球群众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国家对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也进行了改革,开始由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联合培养篮球后备人才。 “体教结合”使我国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向着多元化培养渠道发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受“奥运战略”“全运战略” 指导思想的影响,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受到了冲击,有的部门为了争取奖牌,排斥集体项目;甚至出现“买人打比赛”的观念,导致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出现瓶颈期,有数据表明:“从1980— 1993年全国各类体校的篮球人数减少了40%,教练员减少了28%, 全国各类体校的篮球运动员还在以每年22.7%的速度递减。”[1]后备人才的培养是向上一级输送人才的大本营,目前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的储备不能为上一层输送充足的优秀后备人才。

1.2美国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概况

美国有“篮球王国”之称,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是在各级学校中有序进行“。中学是运动员培养的第一阶段,每个学校都会有篮球代表队,中学时期的校内比赛频繁,在美国中学篮球运动员约60万左右;大学是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的第二个培养阶段,大约有20万的大学生篮球运动员。” [2]篮球运动在小学、中学、大学都有配套的校园篮球联赛和学训系统,因此他们在校园中就可以经常参加很多篮球比赛,进入更高一层的联赛之前他们大部分已经有合格的技能素质、心理素质以及战术意识等;美国对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视,丰厚的体育奖学金吸引着许多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参与,强大的篮球后备人才队伍支撑着职业队的发展,市场经济与竞技篮球的完美结合推动着篮球水平的不断提高。

2中美青少年篮球竞赛规则差异探析

中国中学生篮球联赛和大学生篮球联赛的竞赛规则是根据国际篮联的竞赛规则制定,并随着国际篮联规则的改变而改变,没有根据青少年身体发展规律以及生理特点而做出相应的调整,这不利于青少年篮球兴趣、创造力等各项素质的培养。比赛与训练相互结合是篮球运动发展的关键,我国CUBA的发展,改善了“练多赛少”的问题,但是与真正的“以赛促练”差距较远。美国各个州都有自己制定的篮球竞赛制度,每一级比赛规则都是有区别的。如NCAA是上、下半时,每半时20 min,高中为8~10 min×4节,而初中则是2~8 min×4节,且使用较小的比赛用球等;这些规则是为了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并保持对篮球运动的热爱,使他们脱离机械的运动,机械的打球,为终身体育奠定了基础。不得不承认美国各级篮球联赛竞赛规则充满人性化和实用性。

3中美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训练差异性探析

3.1中美篮球后备人才训练动机的差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热爱篮球才能在篮球事业上走得更远,才能为篮球的发展推波助澜。中国的学生运动员训练动机不明确或者梦想上大学打篮球,能打到CUBA已经满足了,多数没有更高的职业发展要求。如何将“要我练”转变为“我要练”是眼前需要解决的问题。美国文化背景对青少年篮球训练提供了强有力的训练动机,有研究表明:“美国中学篮球运动员训练的目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美国大学高额学费对美国一般家庭是一个不小的经济负担,美国中学生和家长都希望得到高额的运动奖学金;二是大学生篮球赛(NCAA)是通往NBA的必由之路。”[3]在美国成为NBA/ WNBA是很多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梦想。在训练场上他们总是生龙活虎,一丝不苟。

3.2教练员任用特点探析

在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上,教练员担负着提高青少年球员技战术和促进青少年球员全面发展的重任,因此训练水平的高低和教练员的任用不无关系。中国在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上对教练员的任用主要依靠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体育系统内多是专职,教育系统内一般是兼职教练,部分教练兼教师和教练两职。 从事青少年篮球训练教练员的高水平经历和高学历,二者同时兼备的较少。中国大学的教练基本上采用任命制,在教师与教练上没有明确的分工,教师兼职的教练考核、考评、职称、提升等仍是以教学科研为主,不利于调动教练员的积极性。在这样的用人机制下, 教练员不能一心一意地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进行训练,有时会出现“拔苗助长”的现象。美国的篮球教练员大部分都是专职教练而且美国有严格的篮球教练员资格评审制度和教练员执教要求,并且有明确的有效期。美国教练员的聘任制使教练员全身心地投入训练工作,他们有较高的薪水且没有明确的合作时间限制,如果球队成绩不好,他们可能会随时被解聘。这些规定都要求他们只能在训练前做好充足准备,科学安排训练,提高训练效果,并不断地进行自我学习。高度专业的教练队伍为美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青少年篮球运动员。

3.3对文化课的兼顾问题的差异性

学习和训练的矛盾由来已久,即使在当今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制度,也难以掩盖端倪。在体育系统中的各级体育运动学校中,重 “训”而轻“学”;而校园中“学”重而“训”轻,“学”与“训”没有科学地结合。各级各类体校基本上都是半天学习、半天训练,但每天大强度训练使其精力恢复占用了大量的时间,降低了学习效率;加上 “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等观念作用下使篮球后备人才厌学、弃学。学生篮球运动员文化课基础普遍较差,校方会因为他们的篮球成绩适当地降低标准或者加分,使其顺利过关。多种不良现象的存在使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致使他们的战术思维、理解能力等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文化理论的学习能够有效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开发大脑皮质,提高运动员的“球商”等。美国在处理青少年运动员学习与训练时要求运动员和普通学生一起按相同内容、进度和要求学习,运动员在文化课通过率和毕业率方面没有特权;美国高校在招收中学运动员时没有因为其运动成绩优秀而开“绿灯”,甚至更严格“。有关规定参加校际竞技比赛的运动员必须是在校全日制大学生,每学期必须修满12个学分,学习成绩必须达到全体学生成绩的平均值,否则将失去参赛资格。”[4]为了解决学训矛盾,美国校方提供灵活的学习机制,帮助其高质量地完成其学业。学习与训练的科学结合使美国校园里培养出来了一批批优秀的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他们的篮球生涯充满了神秘与奇迹。

4发展对策

我们无法一成不变地复制美国培养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的模式,我们也不会照搬照抄。我们需要借鉴他们的优点,弥补自身的不足。(1)在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的竞赛制度上应根据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的阶段性适当调整竞赛规则,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对篮球的热爱,并且要贯穿“以赛促练,赛练结合”。(2)教练员任用不合理,执教不科学,根据个人意志对青少年后备人才进行盲目训练是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对教练员的任用上应该有合理的教练员等级考评制度来约束,并要定期培训、学习,不断更新篮球知识结构, 与时俱进。(3)我国青少年后备人才训练动机不明确,训练动机决定他们是否能愿意刻苦训练,自觉训练,应该建立相应的激励政策和引导机制,使其有明确的训练动机,使他们愿意为篮球事业奋斗终身。(4)学校各部门应该加强对篮球运动员的管理,不能因为体育成绩突出而出现文化课成绩“放水”现象,这是对篮球运动发展的不负责任,因为这样的后果是我们的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打死球,死打球”,打篮球也需要智商。(5)完美地将竞技篮球融入校园,是篮球发展的重要一步。

参考文献

[1]刘玉林.现代篮球运动研究[M].北京:人们体育出版社,2005:30-40.

[2]Jeff Haefner.Basketball Tips:How to Get a Basketball Scholarship[EB/OL].Breakthrough Basketball Blog.

[3]于振峰.新时期我国竞技篮球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2:133-155.

浅析中美文化差异 篇8

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美国是西方文化的一个融合体,近年来两国在文化上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将这两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国家进行对比,能够让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美国的文化,并重新审视中国五千年来积淀下的文化传统。

一、中美文化宏观比较

(一)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

我认为,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差别是两国最主要的差别。在这里首先引入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定义。

集体主义,指的是一种强调集体和国家的重要性,强调集体利益应该凌驾于个体利益之上的文化价值观念。[1]

个体主义,认为个人虽然离不开社会集体,但是正是由于个人对自我利益和幸福的不断追求才最终推动了社会的前进,因此在社会事务中应首先考虑个人的幸福和需要。[2]

中国流传了数千年的文化传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重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强调集体主义、权利差距和团体内部和谐。在天地之间人为贵,江山社稷以人为本。作为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的孔子和孟子,他们的思想核心分别是“仁”、“性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念把人为的等级统治秩序同自然的血缘和亲属关系柔和为一,维护着整个社会的有序运作。

美国作为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其文化历史深受欧洲文化的影响,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中认为人为其自己的目的而活着才有意义的价值观念,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个性解放,都决定了美国浓厚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个人奋斗、自主、独立,以自我为核心。这些观念充斥着美国人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是其价值观念体系的灵魂。

(二)“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

中国人传统的宇宙观或对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人应当顺从自然规律和对自然的膜拜,世间万物都是一个统一体,而且大自然有生命且有灵性。人作为大自然中的一部分,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适应自然规律,利用自然条件为人类服务,而不是去改造自然,破坏自然。而美国人则认为宇宙间的天地万物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自然与人类是相对立的,人是自然的主人,可以征服和改造自然。

(三)“和”与“争”、“稳”与“变”。

中国人非常看重“和”字,“以和为贵”。追求中庸之道的处世哲学锻造出来中国人温和、妥协、安之若素的温顺性格,“知足常乐”的乐天思想也培养出中国人即使处在危难中也不抱不怨的民族特质。当然,这也使得中国人缺乏竞争意识,容易产生满足心里,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再加上儒家思想的人本主义和长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成了人们追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因此中国人比较保守,不愿冒险,喜欢稳定,习惯于从事固定的职业。

美国人非常重视竞争,喜欢较量,他们总是不满足现状,而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并朝着这个目标而努力。美国的“西进运动”就体现出美国人这一典型的性格,不满足于现在安逸的生活,冒着生命的危险,去蛮荒之地实现自己人生更高层次的价值。这与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思想格格不入,中国人一旦安定下来就很难突破现有的环境,而美国人更喜欢去冒险,去尝试新的事物。这对于美国整个国家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尤其是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求变的心态,对于美国成为超级大国有着重要的帮助。

(四)依赖与独立。

群体价值观和浓厚的宗族文化让中国人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以及对于集体强烈的依赖性,中国人认为只有将自己融入到一个团体中才能使自己的价值最大化。而美国人提倡“独立自主”,他们更倾向于依靠个人的力量来改变自身、改变世界。

二、中美文化微观比较

下文从四个方面对中美文化进行比较,这四个方面可以使我们从四个不同的角度对中美文化的差异有非常直观的了解。

(一)新闻文化的差异。

新闻媒体是政党的喉舌,新闻报道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新闻传播的过程可以非常全面地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特征。中国的新闻发展历史非常悠久,经历了几千年的时代变迁,各种时代的不同烙印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于新闻中。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传媒业,报道方式和报道水平在全世界都处在最前沿。由于两个国家不同的历史发展背景,因此新闻传播也有非常大的差别。

1. 新闻传播的内容。

中国新闻题材较为严肃,且多以正面为主,注重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美国的新闻报道更加活泼,人情味浓厚,常常会加入一些引起受众感官刺激的内容于其中。

2. 新闻表达形式。

中国新闻传播是含蓄的,信息常常隐藏在文字背后,需要人们去推敲,这和中国人说话含蓄、谦虚谨慎的方式不无关系。而美国的新闻非常坦白直接,开门见山,一针见血,而且评判色彩非常浓重。

3. 新闻传播的目标取向。

中国新闻从正面报道,对于发生的事件常常选择积极的报道方式,即使是灾难性的事件也是如此,以此来鼓舞人们坚强面对。而美国新闻一般都是负面的新闻,常常是批判社会的不公正现象。这和美国的基督教文化有关,在基督教中文化原型之一是“赎罪”,这种“罪感文化”对新闻的报道取向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二)教育文化的差异。

教育对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注重教育,从孔孟之道盛行以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念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而美国,一个只有两百年多短暂历史的国家,有着多所世界顶尖的名牌大学,以其强大的教育优势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学子。因此,教育文化差异在两国文化差异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在教育体系当中,家庭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毕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今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本文只选择教育当中的家庭教育来进行比较。

1. 教育目的的比较。

在中国,家庭教育有着非常明细的目的,家长都无一例外地想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出人头地,有个好职业。出于这一目的,中国的家长都特别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让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才艺班,上小学后报名学习奥数。为了让孩子以后能考上名牌大学,取得高文凭,很多家长都不惜一切代价,牺牲了自己的时间,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陪着孩子一起读书。当然这本身也与中国的国情和体制有关,但是长期如此,对于中国以后人才的培养和社会发展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而在美国,家长更加注重对孩子适应各种生活环境和独立生存的能力培养,让子女实现自身的价值,提升自我决定意识和自信心。对于孩子今后的人生道路如何发展,父母不会作出太多的规划,基本依靠孩子自身的选择。

2. 教育内容的比较。

近年来,中国一直都提倡“素质教育”,但由于“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以及选拔人才的机制没有改善,传统的方式仍旧主导着的中国学校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家长和老师都倾向于“传道、授业、解惑”的说教式的管束教育。由于仍处在“分数是升学的重要指标”这一社会大环境下,在我国家庭教育中文化知识教育占重要地位,但是家长对子女进行的文化知识教育实际上常常局限在分数的层面。孩子回到家里,父母问孩子的第一句话往往是“今天老师教的知识都记住了吗?”“今天考试得了多少分?”等等。

而美国的教育主张开放式的实际锻炼,他们尊重孩子,相信孩子,他们的教育内容更偏向于生存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很多孩子到了18岁都能离开家庭,依靠自己的能力独自生活。当然要指出的是,这种教育模式也有很大的弊端,由于需要生活独立,孩子会将过多的时间花费在打工上,因此美国学生的学业质量问题一直都存在。

3. 教育方式的比较。

中国的父母承担了对孩子的无限照顾,孩子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切,从孩子出生那一刻起,他们就为了孩子劳心劳力,而且很多家庭老一辈的成员也承担者照看孙子孙女的任务。由于中国一直受儒家思想和“三纲五常”的影响,父母与孩子之间有着非常不平等的地位倾向,父母的权威性是不可动摇的,凡事都给孩子作好决定,孩子只需要按照父母的决定努力完成就行。

而美国,父母对孩子的抚养一般停止在18岁,自那以后,孩子都将独自开始自己的生活,而且在美国隔代照顾孩子的现象比较少见。另外,美国的家长与孩子的地位是平等的,他们彼此是作为朋友的关系存在,孩子遇到了难题,家长多半是像朋友一样给他们提出建议,然后让孩子自己来解决。

(三)慈善文化的差异。

2010年9月底,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来到中国,开始了他们的中国慈善行,鼓励中国的富翁们捐出资金来支持慈善事业。然而这次的活动并没有之前他们在美国举办的那么成功,问题并不在于中国富豪与美国富豪所拥有的财产差别,而主要是两国人对于慈善的观念不同。

1. 慈善的文化渊源的差异。

中国受儒家“仁爱”思想的影响,这种“仁者爱人”的性善论是人们惩恶扬善的力量基础,人们对于别人的帮助都是靠自律来完成,因此,富翁将自己的财产捐献给社会和其自身的素养有很大的关系。

美国是一个以信仰基督教为主的国家,在基督教的教义中,有“原罪说”和“救赎说”,使人相信人生而有罪,每个人都要用一生的劳作和对他人的博爱为自己赎罪,以求死后灵魂得到安宁和升入天堂,这种慈善心态是强迫性的。因此,像比尔·盖茨这样的富翁们,虽然他们在致富过程中巧取豪夺、冷酷无情,可在捐赠中却热忱慷慨、急公好义,以社会乃至人类的福祉为己任。

2. 世袭的观念的差别。

马克斯·韦伯在其《儒教与道教》中写道:“影响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最强大的力量是以(祖灵)信仰为基础的家孝……这种牢不可破的团结本身完全以虔诚为动力……”所以在中国人的思维中,“世袭”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尽可能地将家财留给子孙后代仍是大多数人的固有思维。

美国人“世袭”的观念很淡,他们更愿意通过白手起家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他们在身后只会留很小一部分的财产给自己的孩子。

3. 组织形式的差别。

基于上述原因,中国的慈善组织大部分是自上而下的,即慈善组织往往是政府出于政权的维护而运作。而在美国,慈善组织大部分是自下而上的,以民间组织为主体,形式多为市场自发式。

三、结语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东方文化的典型代表,美国是西方文化的集大成者;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美国只有几百年的历史,两个完全不同的,甚至没有太多历史交集的国家,在文化上有非常大的不同。当然,随着全球化的加深,两个国家在文化交流上开始互相借鉴彼此有益的一面,来更好地发展本国的文化。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使得各种文化思潮涌入国内,只有全面了解别国的文化,同时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才能够将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杨方方.慈善文化与中美慈善事业之比较[J].山东社会科学, 2009:1.

[2]王雪, 顾相菊.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J].科技信息, 2010:27.

[3]闵正威, 李昊凤.文化差异对家庭教育的影响[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6) .

浅析中美生活习俗差异 篇9

关键词:中美生活,习俗差异

引言

2013年中国在美的留学生多达23万, 赴美旅游人数多达178万, 而2014年这两项数字预计会达到25万和200万, 中美日益频繁的交流不仅催生了国内学习英语的热潮, 也让人们更加关注两国间文化习俗的差异, 笔者通过在美国一年的访问学者生活的亲身体会, 将中美生活中的一些差异总结如下:

1. 环境

因为人口少, 环保意识高, 森林及草地的覆盖率高, 加上没什么工地, 汽车尾气的排放标准也高;美国全境的空气质量都是较好的, 只要不是雨天, 几乎每天都能看到蓝天白云, 视线非常清晰。居民排污及企业排污有严格的限制, 因此也没什么水污染。城市绿化很好, 几乎看不到裸露的黄土, 松鼠满街跑, 根本不怕人, 河里经常可以看到很多野鸭, 如果幸运的话在野外还可以看到丹顶鹤、火烈鸟等稀有动物。池塘有很多野生的大甲鱼, 也没人抓来吃。平时也没什么装修或KTV的噪音污染, 因为噪音扰民的话, 很快警察会找上门, 最大的噪音估计就是路上开过的哈雷摩托车的声响。

2. 出行

美国是个车轮上的国家, 差不多每家每户都有一到两辆车, 如果没有车就跟没有腿一样, 出行极不方便。因为私人车多, 所以公交系统不发达 (除非在纽约、芝加哥、洛杉矶等大城市) , 一个城镇的公交线路很少, 而且等一趟车要30-60分钟。因为行人和骑车的人较少, 加上他们的交通安全意识较强, 因此在美国的车速很快, 横穿马路要非常小心。行人在路口过斑马线时要按一下路口的一个按钮, 过一到两分钟就会出现绿灯就可以走了。在高速公路上行驶车, 极少遇到要收过路费, 偶尔碰到个收费站, 一美元以下就可以自助缴费, 如果办卡走快速通道, 车开过时直接感应扣钱就不需要停下来。走遍美国所有的高速公路估计总的过路过桥费可能也就是100来美金。

3. 饮食

美国人吃的食物大部分是高热量的, 主食不是米饭, 而是披萨、汉堡、土豆泥、意大利面及其他大鱼大肉等, 汤非常的浓, 跟米糊样, 不像我们的是清汤水多, 饭后他们还要吃很多甜点及冰淇淋。由于吃的多, 而且出行基本是开车, 运动少, 因此美国有很多大胖子, 美国成年人的肥胖比率是35%, 平均三个人就有一个大胖子, 他们的那种胖不像我们平常见到的胖, 而是重达2、300斤, 甚至4、500斤, 我们的胖子到那边都可以叫身材苗条了。

4. 生活习惯

美国厕所全部是坐厕, 没有蹲位, 因为蹲久了会脚抽筋, 大脑充血, 年纪大的人突然站起来可能还会昏倒, 估计是美国胖子太多, 蹲式太累的原因。所有公共厕所洗手都有热水, 而且提供厕纸和擦手纸, 所以不必担心一时内急却找不到纸的尴尬。只要天气稍微热一点, 室内就开空调, 而且开到20摄氏度左右, 因此在室内呆久了一定要穿外套, 不仅室内开, 连厕所都开。美国的空调不管是办公场所还是家里都是中央空调, 没有一个房间一台, 因此一开的话所有房间都会开。在美国没有晾衣服这件事, 他们的洗衣机烘衣机一般挨在一块, 洗完了的衣服直接丢进去烘干, 完了就叠好收起, 所以他们没有梅雨季节衣服不干的烦恼。因此老美到中国来看到阳台上晒得跟八国联军的军旗样, 特别内衣裤也晒在外头, 他们会感觉很惊讶, 中国人如果在美国晒衣服也会被认为另类, 甚至被邻居投诉。

5. 风俗礼节

在美国结婚, 习俗是女方掏腰包, 包括租用、布置教堂、请牧士、当天请客吃饭等的费用。男方负责婚戒及结婚前一天, 招待双方亲戚与工作人员宴席费用。在美国消费, 除了购物、快餐店等不要给小费外, 其他的象打车、到饭店吃饭、修指甲、住酒店都要给小费, 小费一般是消费金额的10%, 因为很多蓝领底薪很低, 主要收入是靠小费。在美国买什么东西都要上税, 在商店、超市、餐厅等所有地方消费, 完了都要加上税。收入也要交个人所得税, 征税比率按收入多少逐步提高, 有些高收入的可以达到50%;就象美国人自己说的, 人有两样东西躲不了, 死亡和交税。在美国无论做什么只要人多都会自动排队, 很少有插队的现象, 公共场所室内抽烟是绝对禁止的。另外在街上碰到迎面走来的行人或骑车的人, 老美都会很热情地微笑, 有时候打下招呼。

6. 华人在美国

美国虽然环境好、福利好, 人的素质也较高, 但毕竟是以白人文化为主流的国度。中国人很难融入其主流, 除非是ABC (American Born Chinese) , 在美国出生的中国人, 从小在美国长大, 讲一口没有一点口音的流利美语, 才能在美国找到较好的工作, 并有机会进入他们的上层社会, 其他半路出家移民的, 不论在国内是怎样的精英显贵, 在那只能从事基础的蓝领工作, 如割草、做指甲、在中餐馆当服务员、帮人开车等。这也是大部分留美学生毕业后选择回国的原因, 一是国内的就业机会更多, 发展空间更广;二是在国外找不到归属感, 呼吸着再好的空气, 吃着再好的食物都感觉是二等公民。

总之, 我们有很多方面可以跟美国学习, 在很多方面也存在很大差距, 但美国不是天堂。我们只要能重视环境及食品安全等方面的问题, 不以牺牲环境、健康及后代福利来发展经济, 相信中国人一定能在自己的国度里活得扬眉吐气, 真正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王颖.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分析中美文化价值观差异[D].河北大学, 2009年.

中美差异性 篇10

(一) 中国司法机关的机构设置

对应我国的“乡 (镇) 、县 (区) 、市、省 (自治区、直辖市) 、国家”五级行政管理结构, 我国的审判系统设置为四级审判机关, 即在县 (区) 及以上同级行政区域内分别设立基层、中级、高级和最高人民法院, 同时乡 (镇) 一级有的还由基层法院设派出人民法庭。同级审判机关产生于同级权力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 对同级权力机关负责并接受其领导和监督。

(二) 美国司法机关的机构设置

美国的法院体系是由联邦与州两大系统构成的, 两者适用各自的宪法和法律, 管辖不同的案件和地域, 理论上说并无从属关系, 但实际上, 联邦法院的地位仍更高些。根据美国“县 (市) 、州和国家”三级行政管理结构, 在这两大系统中都分别设置了三级司法体制。联邦法院系统中设置有三个等级的法院, 即联邦最高法院、联邦巡回法院和联邦地区法院, 并且联邦最高法院享有特殊的司法审查权;而州法院系统一般也分为三个层次, 即州最高法院、州上诉法院和初审法院。在美国, 法官的任免权统一由联邦或州的最高行政首长和立法机关行使, 联邦法院法官的产生须由国家最高行政首长 (总统) 提名, 并需要经过国会的批准;而各州的各级法院法官也全部由州长提名, 并由州议会批准才产生, 当然也不排除个别州的初审法院法官是从律师中选举产生的。

二、中美司法机关的外部独立比较

(一) 中国司法机关的外部独立

1.司法机关与权力机关的关系

我国政权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其理论基础包含着两个层面:一是民选权力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的地位绝对高于其他国家机关, 二是国家权力的集中统一性。所以, 在我国, 权力机关的地位高于包括司法机关在内的其他国家机关, 它们都由权力机关产生, 需要对权力机关负责, 并接受权力机关的领导和监督, 换句话说, 权力机关是可以通过决议撤销或改组包括司法机关在内的其他国家机关的。而国家权力的集中统一性, 又说明了任何种类的政治权力都来源于同一处, 即司法机关所掌握的司法权究其本源也来源于权力机关的授予。我国各级人大对各级法院所进行的监督主要包括:同级人大任命和罢免同级法院院长、庭长和审判员, 审议法院的年度工作报告, 对法院制定的司法解释或其他规范性的文件进行审查, 对法院的个案审理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和审查等。人大进行监督的目的, 应当是保证司法权的独立、促进司法的公正, 并且监督的前提是不能干涉法院的公正审判, 不能在监督过程中偏向任何一方当事人或参杂任何私人目的。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人大的监督却时常出现“越位”现象——往往法院刚受理一个案件, 人大的具体处理意见和要求汇报的指示就传来了, 这就使同级法院与同级人大无形中形成了一个事实上的领导和服从关系。

2.司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

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独立行使审判权, 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因此, 从严格意义上说, 我国法院行使审判权时是独立于行政机关的。并且, 为了在必要时对行政机关的活动进行监督审查, 我国还颁布了《行政诉讼法》, 而所谓“行政诉讼”, 就是人民法院根据相对人申请, 依法 (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 按司法程序处理行政争议的活动①, 通常也被称为“民告官”。《行政诉讼法》第一章总则里就规定了“为保证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审理行政案件, 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 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 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依法对行政案件独立行使审判权, 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说明了我国的司法机关是有权对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司法审查的, 并且不受行政机关的干涉。然而, 我国的司法机关只享有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的权力, 而无权对立法机关的行为, 包括对违反宪法的法律法规进行司法审查。

虽然宪法明确规定了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的干预, 但在实际操作中, 法院却无法摆脱行政机关的影响。一方面, 各级法院的工资及办公经费都是由同级政府划拨的, 法院收入的多寡取决于同级政府的给予, 这就使得政府变成了司法机关的“衣食父母”。另一方面, 法院中层以下干部的进出和升降都必须经由政府人事部门的审批, 有时政府的一纸文件甚至某个领导人的一句话便可能会影响到司法人员的仕途。我国各级法院在财政与人事上的不独立, 使得我国的司法活动地方化和行政化色彩日益加重。很多时候, 政府部门对司法活动进行干预主要为了保护地方经济利益和维持地方社会稳定, 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就造成了本来是国家设置在地方的法院变成了从属于和听命于地方的法院。同时, 我国司法活动的“功利化趋向”也日益明显——由于对政府部门的严重依赖, 许多法院在面对以本地区行政机关为被告的行政诉讼案件时往往是不愿或不敢受理的, 就怕得罪了行政机关, 即使法院受理了案件, 在裁决时也会有意偏袒行政机关, 公然维护违法的行政行为, 这就产生了我们通常所说的“官官相护”的不良影响。

(二) 美国司法机关的外部独立——司法审查制度

由于美国是实行三权分立政治制度的国家, 其立法权、行政权及司法权三者相互独立且相互制衡。为了能使司法权对立法权和行政权进行有效的监督制约, 美国的司法系统享有一套特别的司法审查制度。所谓司法审查制度, 指的是法院在审理具体案件中, 对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所制订的法律、法规或执法活动进行审查, 宣告违宪的立法和行政为无效的一种制度。司法审查权为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所拥有, 其“适用范围不仅包括联邦行政机关和国会的行为, 而且也包括各州政府的活动。”②

美国的司法审查制度开始于1803年联邦最高法院审理“马伯里诉麦迪逊案”的判决。在“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中, 联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马歇尔宣布:“所有制定成文宪法的人认为, 宪法构成国家的根本法和最高法。……解释法律宪法是司法部门的权限范围和职责。把规则应用于具体案件的人们必然应当阐述和解释该项规则。……违反宪法的法律是无效的;法院和其他部门都应该受到该文件 (宪法) 的约束。”③在该案结束后的几年内, 联邦最高法院又相继判定联邦法院有权判决州法律违宪, 并有权重审州法院判决的某些案件。至此, 司法审查制度得以正式建立。

建立司法审查制度的目的就在于对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活动进行司法监督, 平衡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之间的关系, 来保护法律的权威性和维护人民的合法利益,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美国的司法权体现了一种比较强的能动主义, 因而其独立程度也相对较高。在制约立法权方面, 联邦最高法院采取的是事后审查方式, 即对其受理案件中涉及到由联邦国会或州议会制定的法律进行审查, 如若违反宪法就裁定使其无效。据统计, 自1803年至1997年,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通过行使司法审查权已宣告151个法律无效④。可见, 司法审查制度的存在, 对确保立法机关在宪法范围内活动, 有效防止其滥用立法权具有重要意义。在制约行政权方面, 1946年美国《联邦行政程序法》第7章中对司法审查的原因、方式、适用范围等均作了详细的规定——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有权以政府的行为与宪法相抵触为由而宣布其无效, 这种权力的适用范围是全国性的, 既包括联邦行政机关的活动, 也包括各州政府的行为。自1803年以来, 司法审查制一直是深受公众依赖, 具有传统权威性, 最主要监督行政权力的方式。

三、中美司法机关的内部独立比较

(一) 中国司法机关的内部独立

1.上下级法院间的关系

依照我国《宪法》的规定, 我国上下级法院之间是监督和指导关系, 而非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因而各级人民法院应该是保持独立行使审判权的。然而在司法实践中, 上下级法院之间的独立性却难以保持, 大有演变为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的趋势。譬如, 当下级法院遭遇疑难案件时, 往往就会先选择向上级法院请示, 等待上级法院的“正确”指示, 并且这种指示是具有一定强制力的, 一旦指示下达, 下级法院就必须遵守。我国法院系统实行的是两审终审制, 即某一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审判后即告终结, 若当事人对初审判决结果不服, 可以在法定期限内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 上一级法院做出的第二审判决结果就是终审判决结果, 当事人不得再上诉。倘若上级法院在下级法院做出判决前就下达了判决指示, 那么当事人即使再向上一级法院上诉, 那么二审判决也只是形同虚设, 判决结果依然是维持一审判决的结果, 这样两个审级实际上就变成了一个审级, 当事人的上诉无异于劳民伤财。这种上下级法院间的“案件请示制度”, 不仅增加了上级法院的负担, 更重要的是, 它剥夺了下级法院独立审判的权力。

2.法院系统内部的关系

虽然我国《宪法》明文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 不受任何的行政机关、社会团体、个人的干涉”, 但从中也能看出我国的司法独立实则是指人民法院审判权的独立, 而非法官个人的独立。法官的不独立在司法实践中表现为院长、庭长审批案件制度和审判委员会定案制度, 这就是说, 在我国, 法官对案件所做出的处理意见必须经过所在法院院长、庭长的审核或批准, 遇到重大疑难案件还必须经过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 而且所有决定都必须以人民法院的名义发布, 才能产生律效力。

(二) 美国司法机关的内部独立

在上下级法院间的关系上, 美国法院是绝对禁止上级法院在任何时候干预下级法院的审判活动的, 只有在当事人提出上诉时, 上级法院才能对下级法院的裁判做出改判或维持的决定。而在法院系统内部, 美国法院的法官在行使审判权时只服从于法律, 并且根据自己对法律的认识和对公正的良知来进行裁决审判, 并不受法院院长和其他法官的干预。这对法官个人的素质是一个很重要的考量。

四、总结

通过对中美两国司法机关的机构设置, 司法机关的外部独立和内部独立的比较, 可以看出, 无论是司法权的独立还是司法机关的独立, 美国对司法独立原则的遵循和实践都比较到位, 其司法独立的核心是法官独立审判;而反观我国现行的司法体制, 虽然我国《宪法》规定了“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 在我国的司法独立之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但这样的规定也只是意味着我国独立审判的主体是法院而不是法官, 并且法院独立审判的前提还必须接受立法机关的领导监督, 在司法实践中也难逃行政机关在财政、人事上的约束——以上种种规定和实践的表现都说明, 我国的“司法独立”其实还是很不完善的, 通过对中美司法独立现状的比较, 能让我们更客观地看待中美司法制度的差异, 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并进行完善补救。最后, 引用孟德斯鸠的一段话来做结论——“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 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 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利, 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 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 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希望先人的结论和其他国家比较成功的实践经验能为我国继续推进司法改革、完善司法独立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沈宗灵.比较宪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罗豪才, 应松年.行政诉讼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4.

[3][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上册) [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

[4]张艳霞, 尤向东.我国的司法独立问题研究[J].理论学习, 2004, (9) .

[5]张涛.论美国司法审查制度的产生与发展[J].山东省公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05) .

上一篇:多学科元素下一篇:董事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