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生活化素材

2024-07-22

独特的生活化素材(精选七篇)

独特的生活化素材 篇1

一、在留心观察生活中积累素材

第一, 要有选择、有目的地观察生活。生活中的事物多种多样, 学生观察事物往往无从下手。因此, 在观察的时候, 老师要引导学生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去观察。如:人教版第七册第二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在学习了第一篇精读课文之后, 就可以布置学生回家去观察一种事物, 可以是植物或动物, 引导孩子坚持观察一两个星期, 并把每天观察的过程做简单的记录。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积累, 当他们学本单元的作文时就会有内容写了, 而且也能写得真, 写得实。

第二, 要多角度、有顺序地观察。确定了一种观察事物后, 应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 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如:观察一种植物, 可指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对于一些常见的事物, 可按照由上到下、由外到内、由远到近等顺序观察。观察有顺序, 写出来的习作才会条理清楚。除此之外, 还可以充分调动身体各个感官, 通过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去感受事物的特点。

二、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积累素材

第一, 丰富学校活动, 积累素材。学校生活是学生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奠基的作用。而学生在学校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因此,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 要努力为学生活动创造条件, 开展形式多样的, 为学生所喜爱的活动, 以充实学生的学校生活。如:班队活动、各类竞赛活动、讲故事等等。

第二, 丰富家庭活动, 积累素材。家庭是学生生活的另一个重要天地, 学生对生活的很大一部分感受来自于家庭生活。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庭活动: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跟家长一起参加一些集体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 学生不仅有活动的亲身体验, 在活动中感受家人的辛劳, 还能培养学生关心家人的习惯。

第三, 丰富户外活动, 积累素材。大自然有许多新奇、有趣的东西, 让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不仅可以愉悦身心, 陶冶性情, 还能在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中体验生活拓宽视野、积累素材。因此应鼓励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春游、秋游活动, 充分利用周末、假期时间爬山、郊游、夏令营等。

学生的活动多了, 生活经验就丰富;生活经验丰富了, 积累的习作素材就多了, 这样创造出的文章才会内容真实、生动、有趣, 才能表达真情实感。

三、在广泛地课外阅读生活中积累素材

第一, 培养“好读书”的习惯。古人云:“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可见读书对写作的重要。要读好书, 首先要养成“好读书”的习惯。刚开始读书时, 要鼓励孩子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书。可以是漫画、笑话、成语故事等, 重在培养兴趣, 养成读书地习惯。

第二, 引导有“选择”地读书。当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后, 应指导孩子有选择的读书。比如:可以读一些优秀习作、经典名著等等。优秀习作的选材、遣词造句、表达方式等都能给孩子的习作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在读一篇习作的时候, 可以引导孩子想想习作中有哪些优美词语、句子;文中的结构如何;小作者表达了怎样的真情实感;他是通过什么方式去表达的等, 如果你也写类似的作文, 你又会怎么样来组织材料, 如何表达?教给了学生方法, 孩子们在阅读优秀习作的时候, 一边读一边思考, 那么, 当他写类似的文章时就能水到渠成了。而读经典, 是我们永远需要的, 它能让我们提高了自己文笔的同时, 领略到了大文豪们的风采;能使我在拓宽了知识面的同时, 使我懂得许多人生哲理。

第三, 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优秀习作也好, 读经典也好, 在读书的同时还应该一边读一边做批注, 并做好读书笔记。比如:文中的好词好句、优美句段、好的开头结尾都可以摘抄下来;还可以把读了文章的感受在摘抄本上写一写;除此之外, 剪贴的形式也是一种很好的积累方法。学生摘抄的都是文章的精华, 摘抄多了, 偶尔翻看, 记忆深刻, 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在习作的表达上就会生动、有趣。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一个广阔的资料库, 老师要引导学生走进这广阔的天地。在留心观察中捕捉素材、在快乐活动中丰富素材、在广泛阅读中积累素材, 让生活成为学生习作素材的源泉。

摘要:习作课上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有些孩子趴在桌上, 咬着笔头、皱着眉头、冥思苦想, 半小时过去了还未写出一个字;批改习作时发现写空话、套话、说假话的作文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孩子们生活经验薄弱, 习作素材匮乏。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丰富的素材怎么能写出文章?没有丰富的生活体会哪能表达真情实感?于是习作成了学生的难题, 习作课堂成了学生“胡编乱造”“说假话”的温床, 学生真正的、发自内心的童真童趣的东西少之又少。

独特的生活化素材 篇2

关键词:作文,生活,素材,积累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磨刀不误砍柴工”。从事初中语文教学二十年来, 常看到许多学生的作文或者泛泛而谈, 空洞无物, 描述事物粗浅而缺乏特点, 形象苍白;或者言之凿凿, 千篇一律, 公式化、概念化倾向严重, 缺乏个性的显露;或者无病呻吟, 空发议论, 文章缺乏新鲜素材, 总喜欢虚构一些荒诞的故事。出现这些作文弊端, 究其原因, 主要是学生素材积累不足。作为一个语文教师, 特别是一个好的语文老师, 不仅要教给学生谋篇布局的技能技巧, 而且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积累素材, 从生活中寻觅源头活水, 不断补充学生的素材仓库, 为写作备好丰厚的物源。

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说:“有了源头, 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 这个源头很广大, 不用外表, 操持由己, 就是我们充实的生活。”生活确实为我们作文提供了广博的感受和直接的经验, 我们要走进生活, 亲近生活, 观察生活, 体验生活。生活包括很丰富的内容, 我们亲身经历的是生活, 我们耳闻目睹的也是生活, 甚至我们对大千世界的认识和感受还是生活。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给我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 只要我们深入生活, 热爱生活, 用自己的实践去体验生活, 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生活, 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生活, 一定会搜集到生活赐予我们丰富的写作素材。

作文素材如果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积累, 一定会收获丰富的写作素材。

一、关注自己, 叙亲历之事

自身生活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库。做自身生活中的有心人, 给生活一份特别的关注。每个人的经历都与众不同, 在与家人、朋友、社会的接触和碰撞中, 我们逐渐从幼儿一步步成长为花季男女, 在这个成长过程中我们的身体、心理、思想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立足自身生活, 学会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写自己心里最想说的话, 抒自己内心最真挚的情感。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是最个性化的素材, 这样的事情最容易抒发真情实感, 也最容易写出打动别人的东西来。如记叙自己的一个故事, 写一段自己的成长经历, 展现一种思想的变化过程, 说不定就是一篇优秀的作文。可以这样说, 鲁迅先生如果没有对自己少年时代的深刻体验和认识, 就写不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等精美的散文。

二、关注他人, 记动情之人

对于初中生来说, 接触的人有限, 经历的事不多, 所以选材的对象多是自己身边熟悉的人:亲人、老师、同学、朋友等。一般来说, 发生在他人身上的大事、新鲜事毕竟很少, 多是一些平凡无奇的小事, 甚至很多人可能重复着相同的事情。然而正是这些平凡无奇的小事中蕴含着血浓于水的亲情, 蕴含着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朋友之间的思想和感情的流动。这就要求我们独辟蹊径, 在大众般的事情中发现自己的独特感受, 把身边对自己感受最深触动最大的人和事写出来, 通过自己动心的场面描写和典型的细节刻画成为文章的“亮点”, 真正达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新”的创作境界, 给读者以耳目一新之感, 豁然开朗之觉。如朱自清脍炙人口的散文《背影》, 选取父亲在车站为儿子买橘子时的背影的细节刻画来表达父亲的拳拳的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之情。还有魏巍的《我的老师》, 选取自己与小学时的女老师蔡芸芝相处过程中微不足道的几件小事, 表达了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的真挚情感。读来感人至深, 印象深刻。

三、关注环境, 绘迷人美景

大自然充满无限神秘:风雨雷电、日月星辰、地震海啸、世季轮回, 有悲壮、雄奇与险峻, 也有温馨、高尚与典雅。无数的生命共同生存于这个复杂多变而又井然有序的世界中, 不时地泛着奇异而美丽的身影, 共同描绘出了一幅长长的画卷。自然界的一花一草、一山一水, 都是一部无言的哲理书, 给每一个善于发现和善于思考的人以无穷的启示。作为中学生应该热爱自然, 关注自然, 作文中可以描绘山水的美景, 也可以写一草一木的特性, 同时也要融入自己的一些感情和思想, 寓情于景, 借景抒情。只要热心关注环境, 并领悟其中蕴涵着的生命真谛, 你一定会搜索到许许多多的写作灵感。如中考满分作文《走过四季》就是在描绘四季景物的基础上的认识感悟和情感升华。

四、关注社会, 写时事热点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空前发展, 现代人不可能两耳不闻窗外事, 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我们必须要关心国家大事, 关注社会热点, 并能把自己对时事的所闻所思诉诸笔下。社会时事、时代焦点也是我们写作的好素材, 紧扣时代脉搏的文章才更显立意深远。如满分作文《记住这一天》, 考生聚焦中国历史上三个难忘的瞬间:惨烈的南京大屠杀的屈辱、唐山大地震中中华儿女的坚韧和中国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的自豪。悲中华之悲, 颂中华之魂, 喜中华之喜, 立意深远, 主题博大, 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参考文献

[1]朱熹的《朱子大全》.

写作应从鲜活的生活中采撷素材 篇3

一、作文的真实源于生活的具体

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写作恐惧症, 作文表达中假话、空话、套话连篇, 不少学生因抄袭优秀作文埋没了自己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 这可能与传统的作文教学有关。初学写作时, 如果老师过多强调规范的写作技巧, 便会使写作人为地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再加上写作目的的功利性, 更使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因此, 作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用文字写下来, 消除写作的神秘感, 使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状态, “我”手写“我”心, 不必过多强调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差异, 让孩子用自己的手写下生活中具体真实的事例, 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只有真实存在的, 才有生命力;只有真实的生活, 才有作文的真实。作文就应该在具体的、真实的生活中写作。

二、作文的生动源于生活的丰韵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生活的场所, 就是我们作文的天地。作文如果拘泥于课堂, 束缚于教材, 那就使作文教学走入死胡同了。为了写出更生动的作文, 生活必然要冲开校门, 冲开城门, 冲开家门, 整个世界都是我们作文的天地。“玩得痛快, 才能写得有味。”大自然是美丽的, 生活是绚丽的, 学习劳动是幸福的, 玩耍是快乐的。春暖花开的季节, 让学生饱览家乡的美景;天高云淡的金秋, 让学生采摘丰收的硕果。假期里, 放开手脚和小伙伴们玩个痛快, 去壮胆放鞭炮焰火, 去赶集逛超市, 去制作动植物标本等。通过实践, 学生们自然会发现许多旁观者发现不了的细节, 获得真切痛快的感觉, 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 写出有声有色、真切感人的文章。作文教学的课堂应面向社会, 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 指导学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教给学生观察方法, 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周围的人和事。从作文的需要出发, 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感受, 激发表现欲望, 培养表现意识, 提高习作能力, 也让作文为丰富的生活增添色彩, 留下永久的记忆。

三、作文的情感源于生命的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贯彻了这样的思想: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减少对写作的束缚, 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 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语文是集工具性、人文性于一体的, 作文更是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将感性的生活融入作文中, 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这就是生活作文。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对学生而言, 写作是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在作文中创造并表达真善美, 鞭挞假恶丑;他们也在作文中不断审视自己精神的航向, 使自己的思想健康发展。作文是学生的精神家园, 也是自己的人生“史记”。朱光潜先生说:“语言的实质, 就是思想的实质, 评议的形式也就是情感思想的形式。”因此, 教师应学会在作文教学上培养人, 教育人, 让感性的生活融入作文。

四、作文的提高源于生活的进步

新课标特别强调在写作中注重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步发展。同一学生, 对同一文题, 在不同的年级, 写成的作文就不同。每个阶段都是倾吐当时的生活经历, 表达当时的观察力、想象力、判断力, 运用他当时的语言积累。作为教师, 就应该因时制宜, 因材施教, 对于不同的阶段, 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观察力、思维力和判断力的不断提高, 就要用不断进步的习作来记录生活, 在不断前进的生活中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 完善自己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独特的生活化素材 篇4

关键词:作文,素材,源泉,创作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生活如源水。”其实,写作作为文学形式,它本身就是来源于生活,离不开生活的实践。只有从课堂走向生活,才会拥有更多的素材,才能使作文充满鲜活的生命力。

一、结合教材,联系实际,适度拓展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我们学习了《三亚落日》一课,同学们深切地感受到了三亚落日的美妙绝伦。面对着这样一篇一篇写景抒情的美文,我想一定要把它和孩子们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于是,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每人放学时留心观察今天的落日,回家以后用简短的文字把它记录下来,享受落日之美。

第二天,收来笔记本,我一本一本地阅读,不时用红笔圈画下好词好句,在孩子们的笔记本上,我看到了一篇篇各具特色的“落日景象”。

(一)从落日身上发现哲理

今天的夕阳似乎与平常不同,是春天的夕阳,春天的夕阳照在身上舒服极了,一层层光纱披在人们身上。经过冬天的磨砺,我才知道春天的夕阳是那么温暖,仿佛把冬天的寒冷驳走了,只剩这夕阳下的光辉。

(二)从落日身上发现美丽

那落日真美!落日是红里带着点金黄色,颜色十分鲜艳,让人赏心悦目。瞧,落日边的几朵云彩都被它的颜色感染了,有淡淡的金色,美极了!

(三)从落日身上发现生命的活力

下午5点左右,当我冲上房顶,抬头仰望天空时,发现太阳正高挂空中,不过由于乌云的掩盖,使太阳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躲了起来。但这并不能阻碍我们观赏落日的激动心情。虽然现在已经是黄昏了,但太阳依旧不舍得与人们告别,它坐在云朵上,正欣赏着全国各地的人们在干什么,所以它并不无聊,这自然就说明人家不想下去。

引导同学们去观察落日并且记录下来,不仅给孩子们带来了一次观察、写作的机会,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更是培养了学生勤于观察、敢于动笔的意识。相信在今后,一场春雨、一次月圆、 一株绿树……自然中一切的事物都会在他们的笔下显示出生命的活力。

二、立足活动,抓住灵感,体验创作

六年级的语文教材中,学生近距离地接触了两首词,分别是宋代李清照的《如梦令》和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这两首词的学习极大地丰富了孩子们对于我国古代诗词文化的体验,也进一步激发了孩子们对于古代诗词文化的热爱。于是,不少孩子在学完两首词后,在自己的笔记本中模仿着《如梦令》的样子写了一些简单的 “词”。我对每一篇作品进行了品读,解读小作者的创作目的、情感表达,并围绕他的词牌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建议,并于次日发下去进行了“二次创作”。这样一来,孩子们的作品有了明显的改观。

1. 作品能够紧扣自己的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美,记录美,表达美。《卜算子·春景》(崔艺馨):满园一片春,花开燕子归。 五颜六色花争艳,更是点缀春。鸟儿枝头唱,鱼儿水中游。春意盎然遍角落,只把春来闹。

2. 作品能够紧密关注国家与社会的动态,拥有责任的担当与社会关怀意识。《玉阶怨·致雅安震区同胞》(王煜峰):汶川安魂才几回?芦山危。心零碎,无可奈何孤泪垂,却是生灵堪悲。枯树苍美,缠绵哀叹,多少河山泪。幽魂归去志永傲,千缕愁,随风飘。 深涧幽兰缀早,苞花绽蕊不凋。风雷咆哮,毅力独笑,心在雪中耀。

3. 作品能够立足自身的学习状况,表达出学习的热爱。《读书》 (陈佳琪)灯下奋笔疾书,顷刻间,文章篇篇。题海之间斗智慧, 不多时,夜已深,题满卷。小屋寒窗底,听诵声,一片朗朗。不知已到三更时,有谁知,为明天,苦发奋。

三、抓住点滴,体验情感

著名儿童作家来金波我校给同学们做报告时,曾经给同学们提出写作的“三大法宝”,其中一大法宝就是“情感”。写作只有注入了丰富的情感,文章才有了灵魂,才富有真正的生命力。孩子的情感怎么来?它不单是在于老师课堂上的语言说教,更源于我们真真切切的生活,生活中的微小细节、点滴小事,如果你驻足去留意, 会发现世界原来如此“多情”。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常常有目的地利用各种机会,开展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这将成为促进孩子们写作进步的一大动力。

比如,母亲即将到来的那个日子,孩子已经十二三岁了,十多年来母亲含辛茹苦照顾孩子的学习、成长,也许他们还不能理解母亲的絮絮叨叨,也许他们还在埋怨母亲对自己的批评教育,也许他们并不曾真正与母亲做过一次敞开心扉的谈心。此时,进行一次心灵的沟通将会是促进还在成长、成熟的一剂良方!于是,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在母亲这个特殊的日子,给母亲写一封信,与母亲进行一次成长的心灵沟通。

第二天,我收看到了这样一份份饱含孩子们情谊的“书信”。

作品片段一:马上就要小升初了,学习非常紧张,有时看看书要11点才能睡觉,而您总是在我身旁一声不响的陪伴我度过一个原本枯燥而又因您变得美好的夜晚。还有每天早餐时,您总是冲一杯蛋白粉为我增加能量,尽管它并不好喝,但又有什么关系呢?我分明从中尝到了母爱的味道……

作品片段二:您和爸爸爱我的方式并不同,爸爸对我的爱是溢于言表的,而您的爱却像默默无闻的春雨细细滋润着我这株小小的花苗。虽然,我知道您都是为了我好,但我常常和您对着干,顶嘴, 在此,希望您能原谅我。

千千万万的感恩之情是道不完的,只是,希望能在未来好好孝顺您!

立足生活, 积累素材 篇5

一、观察生活: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察是作文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们发现, 很多学生看到作文题目时觉得无从下手, 其实对于小学生而言, 他们的生活内涵是很丰富的, 只是他们缺乏对生活观察的习惯, 缺乏从生活中收集作文材料的意识。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 关注生活中的每个细节, 丰富题材, 当这些生活中的细节成为学生笔下的写作素材, 这些切身体会, 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有事可写, 有情可抒。

例如:《记得那一天》的写作训练,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广阔领域, 如:雷电风雨、日落日出的大自然景观, 娶亲送终、迎来送往的风土人情、逛街购物、玩伴嬉戏的乐趣等, 都可以成为学生的作文素材。生活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大自然就是学生值得观察的广阔领域:在春天, 花草树木的生长变化、淅淅沥沥的小雨, 都是值得学生细细观察的生活对象;在夏天, 充满情趣的夏夜星空、风云突变的暴风雷雨, 都是值得学生观察和写作的对象;在秋天, 绚丽多彩的百花、飘飘飞舞的落叶, 同样是学生写作的灵感之一;在冬天, 银装素裹的雪后世界、冬雾弥漫的散去美景, 都能让学生有感可发。

写作源于生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养成主动观察的好习惯, 正是帮助学生积累素材, 立足于本真的生活, 积累写作的“活水源头”, 提高写作能力。

二、角度选取:横看成岭侧成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作文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是进行素质训练的主要阵地。新课标鼓励自由表达, 特别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使得作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性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习作是个“劳力”又“劳心”的过程, 是思想和生活的结合。在习作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注意观察的基础上也要主动思考, 多角度发掘主题, 形成自己的独特立意。

例如:在一次以《爱》为主题的作文课上, 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写自己在家中如何得到父母长辈们的爱、社会的各个角落都需要爱、教师对学生的爱, 然而有一位学生的作文却运用了逆向思维, 整篇文章以问题导入, 由现象引发思考, 进而得出“我”不需要父母和老师过分的爱, 因为这样的爱会限制自己的发展, 过分的爱使自己与同学朋友这间产生了隔阂, 希望父母不溺爱, 希望老师能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 这样的立意读来感觉高人一筹。相比之下, 其它学生的作文显得平铺直叙、人云亦云、平庸一般。生活处处有学问, 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值得思考或不明白的现象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 这些生活中的“疑”可以提高学生观察和习作的兴趣, 在充满智慧和拥有好的心情之下, 习作也就成了学生的一大乐趣。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变换一下写作的角度, 即使同一个题材也一样能写出风格迥异的文章。同时, 多角度的去观察生活中的现象, 也是选材的一个有益突破口和入手处, 独特新颖的选材往往能让作文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三、真实体验:纸上得来终觉浅

积累写作素材, 光凭书本上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小学生来说, 体验是作文的生命。通过实践活动、亲身经历, 学生感到的是真实、现实, 这样的印象即使过去一段时间, 也会让学生历历在目。教师要积极创设平台, 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 帮助学生增加生活体验, 以弥补小学生视野窄、生活圈小的不足, 所有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东西, 都能成为学生写作的第一手素材。

例如学校中开展的校运会、拔河、乒乓球、跳绳、足球、篮球等比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别以观众、啦啦队、选手、裁判的身份参与观察与体验, 这样的活动体验是学生熟悉、感兴趣的, 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也能丰富学生生活的积累。开展的小制作比赛、手抄报展评、文艺汇演、向贫困生献爱心活动等, 都能为学生提供广泛的习作素材。此外, 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教室, 如参观工业园、集贸市场, 走进社区、敬老院, 为老人做力所能及的事, 关注现实, 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指导学生学会调动所有的感官去看、去听、去触、去闻、去思、去感悟、去体验。

当学生觉得, 作文就是写真实的生活, 说自己想说的话, 就会对作文有一种亲近感, 就会消除对作文的恐惧心理, 相反的, 还会有一种表达的欲望。同时, 学生也会更用心的去体验生活, 希望与别人一同分享自己的独特感受, 作文不再是难以下笔, 学生就会文思泉涌。

总之, 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新发现、新感受、新见解, 是作文教学追求的真谛。新课改下,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在鼓励学生多阅读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关注现实, 善于观察生活, 不断积累写作素材, 真正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叩开习作之门。

摘要:写作源于生活。本文从观察生活、角度选取、真实体验三方面阐述了如何在学生熟悉的、真实的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 激发习作灵感。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教学,生活,积累素材

参考文献

[1]朱亚芳.小学作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积累的方法[J].开心素质教育, 2014.9:15

社会生活素材在初中化学课堂的应用 篇6

一、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整合教学资源

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和家乡所在地度过的, 学校和家周边的生活是他们最为熟悉也最有感情的, 因此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整合教学资源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必要过程。《化学课程标准》提出, 中学化学应“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 也增添了化学与健康、环境、材料等与人类密切相关的主题, 因此, 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 寻找适合学生的化学素材是有效提高知识的接受能力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在实际化学教学中, 由于化学课程时间设置的不足及对成绩的单向追逐等原因, 知识的传授过程往往被简化成学生“记知识”、“用结论”的过程, 很难对知识产生本质上的感悟初中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阅历, 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如学生对于钢铁长时间放置会生锈、蒸馒头前面粉要用小苏打去发酵、夏天鱼塘要用增氧泵等有所了解, 如果教师不断收集学生关于化学知识方面的经验, 并恰如其分地穿插于课堂教学中, 则必会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促进学业发展。

比如学生有根深蒂固的“水火不容”的观念, 认为水一定可以灭火, 所以在在讲解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知识时, 可将白磷放在热水中, 刚开始白磷是不燃烧的, 这时将一个大试管直接倒扣在白磷上方, 顿时白磷燃烧。学生对于这一现象感觉很新鲜原来只要符合燃烧的条件就可以燃烧。再比如在学习“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时, 可抛出这样几个问题: (1) 将一只大烧杯放在桌面上, 烧杯中有什么呢? (2) 动物进行呼吸作用需要什么气体? (3) 植物光合作用后, 生成什么气体? (4) 酥脆的饼干在空气中长时间放置后会受潮变软, 说明空气中有什么气体呢?……之后, 再让学生总结自己所认识的空气是由哪些物质组成, 比起直接告诉学生空气的成分这样做的效果要好得多。这些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看到过, 甚至是经历过的现象, 学生会感到很亲切。

接近学生原型的材料可以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兴趣和独立思索的兴致, 且生活素材的选用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抽象出化学知识的过程, 能够深刻体会化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关注社会热点时事, 将学生关心的事件引入教学

学生的化学学习内容上应当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对于中学生来说, 他们对社会热点的关注程度一点都不输于成年人, 化学教师应时时关注社会时事并对这些时事加以整理, 使之成为学生化学学习的素材, 从而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学会从化学角度分析社会问题。

当前, 人类面临众多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它涉及环境、食品等相关领域。如“有铬米”、“毒奶粉”、“地沟油”、“毒豆芽”“皮革奶”等使人闻之色变的事件都充分说明了化学知识被人们滥用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化学学习中要不断向学生灌输食品安全知识。比如, 调查显示我国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有200万~300万吨, 我们可以通过这件事引导学生分析地沟油的来源及其危害。又如在日本核泄露事件后, 我国多个地方出现抢购加碘盐或碘片来防核辐射的现象, 而实际情况是, 食盐中碘的含量很低, 起不到预防作用。而且盲目地过量食用碘片会对身体有害针对这件事, 可组织学生进行这样的讨论:碘盐中碘指的是什么, 怎样存放碘盐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六次缔约方会议于2010年11月29日在墨西哥南部城市坎昆拉开帷幕, 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官员与代表出席大会。在此次大会上涉及“低碳生活”这个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我可以为低碳做些什么?我还可以怎么做?诸如此类, 教师从大量时事中挖掘出来的资源都可作为很好的教学素材, 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关注学生文化素养, 情境导入生活化

在初中化学课本上呈现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差距, 这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能将课本上的知识转化成学生能理解的生活情境, 使抽象的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知识相联系, 便能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例如:在诗词中常常蕴含大量的化学知识, 它们是文人墨客在观察自然的过程中得到的产物。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适当地引入这些诗词, 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欲望。如在讲解二氧化碳时, 以“她营造了云雾缭绕的仙境;她驱散了炎炎夏日的暑气;她奋不顾身扑向烈火;她带给大地勃勃生机……引入, 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感受二氧化碳的丰功伟绩。

其次, 恰当地设置一则生活化的故事也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求知欲, 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 体验到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例如在讲解废旧电池时, 可以引入这样一则故事:日本的一个小山村曾经发生过村里多个村民同时患上精神疾病的事件, 专家调查时发现主要是因为废旧电池被村民扔在水井周边, 废旧电池腐烂后渗入水井中而导致村民中毒的。在这则故事中学生能深刻体会到废旧电池随意丢弃的后果, 对于好习惯的养成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讲故事时, 既可以很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 又可以培养他们善于思考的习惯。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课堂, 在这个课堂中客观存在大量的有价值的化学现象。而学习素材是学生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及提高能力的载体。如果我们将生活中的化学素材充实到教材中, 就能再现教材的活力与生机, 形成学生化学生活化生活化化学的理念, 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 在化学教学中, 要走出教室, 融入生活, 密切联系实际生活, 积极挖掘生活中的化学素材, 丰富教学素材, 使传统的课堂充满个性与灵气, 让学生体验到化学的魅力与化学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初中化学课程标准 (修订稿) [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赵雷洪, 竺丽英.生活中的化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

[3]张大均, 吕达.探究学习与课堂教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积累生活素材,提高写作能力 篇7

一、学会观察,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生活到处都有美,只是孩子们缺少发现的眼睛。只有小学生对生活有了敏锐的感悟力,热爱生活,话匣子一打开才会滔滔不绝,淌出源源清流。对生活观察得越细致,描写的事物越生动形象。有的同学提笔作文,信手拈来,左右逢源,一气呵成,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势。究其原因,是其在积累上下过工夫,材料储备丰富。不少同学写作提笔“望题兴叹”,其根本原因就是不留心生活,缺乏生活素材,心中茫然。因此,观察是写作的前提条件。

在引导学生写《我最喜爱的……》时,我是这样做的:在写作课前,让学生准备实物,提出三个要求:1.向大家推荐一种你喜欢的或者是你觉得特别的东西;2.对你们推荐的实物作深入了解,知道它的性能、特点、来历和功能等;3.谁在介绍中说得最好,老师就去买这个同学推荐的东西。首先请几个学生上台向大家介绍自己所准备的实物的特点。接着,鼓励台下的学生大胆提问,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发表不同意见,纠正台上的同学在表述上不够清晰的地方。台上同学通过综合大家的意见,再次介绍,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进行自我修改,并总结写法:刚才几个同学虽然介绍了几种不同实物,但是他们在介绍中有相同之处,都介绍了实物的名称、形状、颜色、性能等。最后,根据以上要求,同桌进行交流和互评。引导学生对积累的材料进行二次加工和整理,使原本零散的语言形成较为清晰的脉络。在具体实施中,我注重营造民主氛围,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培养求异思维。在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民主氛围中学生进行互改和自改,完成对实物的语言组织。

在这个环节中,由于不对材料进行具体限制,充分尊重学生选择材料的多样性和自主性,并提出适当的要求和期望,从而有效调动了学生自主习作的积极性。

二、善于积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积累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包括思想上的、经验的、知识上的、语言技能上的等。厚积而薄发,只有有了一定的积累,文章才能文字优美、内容丰富。因此,有积累,才能表达,才能有感而发。在平时要求学生准备积累本,指导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搞搞摘抄,积累词语;读读文章,找到“写作的模样”。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抓住身边细微的“小事”,用心思考生活中一些引人深思的现象,抓住生活中一些稍纵即逝的美好细节,动脑筋思考,写成日记。这也是平时积累素材比较有效的方式。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积累感悟能力的培养是一种指导写作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名言名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精彩片段,积累课内外、国内外的优美诗文,积累文学文化知识,等等,并经常在课上交流,经过一段时间循序渐进的阅读、摘记、背诵,学生的语感有了明显提高,而且阅读能力大大提高,表达能力也大大增强,学生写作也得心应手了。那么,怎样引导学生积累呢?

(一)在“看”中积累。

学生天天看到的东西,变化似乎不大,在脑海里难以留下印象,即“熟视无睹”。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点拨,擦亮学生的眼睛,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认真观察日常接触的人、事、物。教师要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观察,注意其发展变化,找出其特点。如写“我的校园”时,我就引导学生观察学校新盖的一座白色综合楼,想象综合楼里美妙的音乐,神奇的科学实验。塑胶操场更是流连忘返的地方,有个学生这样写道:躺在操场上,衣服一点也没脏;摔在跑道上,身上一点都不疼……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字里行间流露出学生对这座综合楼及塑胶操场的喜爱之情。

(二)在“听”中积累。

由于小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少,所看到的、经历的人和事有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听”取一些素材。首先,教师要加强学习,关心国家大事,了解一些重大事件和周围的人和事,经常性地利用一些时间如班队活动,把一些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先进人物的典型事例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其次,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向家人、朋友了解一些生活周围的人和事。如在写《我尊敬的人》之前,我有意不让学生写老师和父母,而是布置学生回家打听其他人的事迹。这样就消除了写人物就写父母的千篇一律现象,积累了写作素材。同时,我还每天安排一个学生利用课前三分钟,讲一个令自己感动的事。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积累素材的渠道,又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在“玩”中积累。

学生天真活泼,天性爱动、爱玩。教师有目的、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玩”,可以开阔学生眼界,积累素材。因此,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阅读有益书籍是有效的积累材料的方法。语文教师要不断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喜爱生活。比如:在学习了《观潮》这一单元后,习作写景点或景物,带学生走出教室,去看、去体会,学生体会到了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我还带学生去芦洋农业生态园,到海滨度假村、三十六脚湖、南寨山……学生有了亲身经历,写出了有血有肉的好文章。

三、开展活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新课标指出:“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细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同时,还指出:“课内和课外阅读,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学生的作文内容,其他学科中的观察、参观、操作、实践等实践活动,有的可以作为作文的内容。”

学生的习作素材,大多来源于生动的活动,爱玩可以说是所有孩子的天性,先让学生尽情地玩,再让学生写,会使学生感受到习作的乐趣。学校组织的许多活动、游戏往往给他们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因而,平时,因地制宜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体活动,如跳绳比赛、讲故事比赛、朗读比赛、表演比赛等。把要做的材料准备好,让学生自己尽情发挥。让孩子们用自己手中的笔,描绘丰富生活。一次比赛、一次游戏、一个活动等都是孩子们习作的好题材。如:在母亲节时,让学生为母亲过一个特别的节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同学们有的给妈妈做了精美的贺卡,写上了爱意浓浓的祝词;有的帮妈妈剪指甲;有的女同学到小饰品店给妈妈买了精致的耳环……读着那一行行娟秀的文字,那些事情似乎就发生在眼前。11月9日防火日,带学生到消防大队观摩,听讲座,让学生认识安全防火的重要性,并写写这次活动的经过……经常开展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实践中丰富生活阅历,增加了习作的素材,加大了习作训练的密度,让学生在不知不觉、轻松愉悦中,调动所有的感官去观察、体验,然后让学生想说就说,想写就写。写出了孩子的喜悦,写出了孩子的天真和个性,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习作的乐趣。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独特的生活化素材】相关文章:

独特的戏曲独特的美05-20

独特的画笔07-25

生日的独特文案06-20

新颖独特的题目06-29

衡水的独特教育07-25

独特的神奇魅力05-13

独特的日本文化08-10

独特新颖的论文题目05-07

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08-30

尊重孩子的独特感受09-19

上一篇:药学实习生下一篇:二级C语言等级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