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学期实训

2024-07-22

短学期实训(精选四篇)

短学期实训 篇1

学期制是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高等院校组织、管理教学行为的坚实基础。高等院校传统的冗长的两学期制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空间, 导致了教育资源严重浪费, 不利于高等院校的可持续发展。而三学期制改革是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途径, 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环。随着众多高校学期制改革的涌现和上海体育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在缩减传统的两学期制教学时间的基础上增加出的一个4~8周独立学期的三学期制应运而生, 而这个4~8周独立的学期被称为“短学期”或者“小学期”。

在众多体育院校中上海体育院校最早开设短学期课程, 后来北体等体育院校相继开设, 但是唯有上海体育学院的短学期最为典型、成效也最为显著。本文就以上海体育学院为例, 研究体育院校短学期的开展现状。上海体育学院自2003年增加了“短学期”, 距今已有9年之余。但是在实施效果上却表现出“换汤不换药”的局面:空有响亮的短学期制改革口号, 实施效果却与之背道而驰, 几乎异化为学生挣学分、部分教师休长假的捷径, 出现了预期目标与实施效应之间的巨大落差。本研究试图从上海体育学院短学期的实施状况入手, 通过对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的访问, 试图对短学期制的实施状况进行查缺补漏, 在源头上完善体育院校“短学期”的实施。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上海体育学院以及其他体育院校短学期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文献和资料, 对国内外已经开展短学期教学改革的知名大学的实施状况进行了解。

1.2.2 专家访谈法

对上海体育学院以及其他体育院校分管教学工作的院长、副院长以及教务处的全体教师、二级系院的有关领导就短学期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访问。

1.2.3 逻辑分析法

运用逻辑学原理, 对以上研究方法得出的观点、结论和建议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推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院校开设短学期的动机

2.1.1 改革教学体系, 在课堂中培养创新人才

教学体系设计和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是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2], 什么样的课程体系直接决定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因此, 为了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就要积极改革和创新学校教学体系设计。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怎样培养人才, 设计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才有助于学生与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体育人才接轨是体育院校一直不断探索的永恒主题。体育院校需要增设短学期课程的目的就是:课程设置是创新型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 试图通过开设短学期教学调整和重构课程设置, 促进体育院校课程结构体系的灵活、多元和完善, 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培养创新体育人才的重要着力点, 试图通过开设短学期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促进其知识、经验与能力结构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 全面提升体育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优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创新型体育人才的必要条件, 通过开设短学期教学淡化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冲突, 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和可持续发展, 有利于体育院校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前沿的科研动态、成果以及先进的教学手段是创新型体育人才培养的关键, 通过短学期教学可以实现校内、外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 提高创新型体育人才的培养质量和体育院校的办学效益。

2.1.2 提升学生和整个学校的竞争力

体育院校通过长学期教学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 再通过短学期的特色课程的教学, 培养出有一定动手能力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体育类大学生[3], 提升了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学生的就业率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如果一个学校的就业率高, 那么这个学校的影响力就会增加, 进而吸引优秀的生源报考本院校, 这些优秀的生源经过在校学习变得更加优秀, 又增加了体育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这样如此往复, 学校的办学质量就会不断提升, 实现体育院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2.2 体育院校短学期的实施策略

2.2.1 体育院校要完善“两长一短”的学期划分

长期以来, 我国包括体育院校在内的普通高校实行的都是包含春季和秋季两个长学期的两学期制度, 每个长学期的教学时长为20周, 在春季学期结束后有约为8周的暑假, 秋季学期后则有约为4周的寒假。冗长的学期给教学管理改革带来了许多问题, 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制约了高等教育的发展[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体育院校可以开设“两长一短”的学期制, 即:在保持一学年总教学周数40周和假期周数12周基本不变的前提下, 在原有二学期的基础上从每学年的春、秋学期中分别抽出相对较短的几周时间构成一个为期6周短学期学期。但是由于春季学期考试结束后, 马上就接着是短学期课程, 这样就使得学生还没有从紧张的考试中放松出来, 马上又进入短学期的高强度学习, 积极性不高, 效果难免不佳。因此, 在短学期的时间设置上, 想要实施短学期教学改革的体育院校要慎重、认真思考, 要将短学期的时间安排与春、秋季长学期的时间间隔上有所调整。

2.2.2 体育院校要设置紧凑、高效的课时安排

增加一个小学期意味着学校课程的总量增加、每日课程内容更为丰富, 因此合理有效的课时安排是十分必要的。为了保证每天课程内容的多样性以及为学生提供更大范围的自由选课的空间, 上海体育学院实行了课时改革, 以供其他体育院校参考:首先, 将原来的每学时45分钟改为每学时40分钟, 以两学时为单位组成一节课, 这就要求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提炼和编排, 去除一些陈旧、交叉、复杂的课程内容, 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其次, 课间休息缩短为10分钟, 这样就大大节省了时间, 使得上午、下午各包含三节课, 晚上两节课, 增加了每日课程丰富度。这种课时改革不仅使学校课时安排的更为紧凑, 同时又使学校教师、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教育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但是, 于此相对应的课程设置要进一步的改进, 学生每日所上的课程要避免重复或课时较长, 减少学生学习热情和耐心的磨损。

2.2.3 体育院校要统筹规划

实施短学期教学改革不仅体现在学期教学时长上的加减变化, 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课程设置状况上的变化。因此, 短学期的课程设置要统筹规划, 突出短学期教学的优势, 使课程结构体系更为灵活、多样和日趋完善。

课程设置是教学改革的核心, 是检验短学期开设质量的关键指标。结合体育院校的具体情况, 作者认为在短学期可以开设的模块课程如下:开设诸如公共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跨校辅修、双学位课程等的理论教学课程, 以弥补春季和秋季长学期理论课程的不足, 培养学生成为博学的人才;开设技能类课程, 如中小学广泛开展的运动项目、以及即将普及的运动项目等, 强化学生的就业能力;开设诸如社会调查、军事训练、假期实习、参观学习、公益劳动以及科研活动等的实践课程, 鼓励学生的,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开设诸如Office办公软件、统计分析软件、数据库软件、平面设计软件等软件类等级考试培训课程, 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开设诸如各体育项目等级考试、各体育项目裁判等级考试培训课程, 强化学生的运动技能;开设诸如体育教学、竞技体育攻关项目等的专题讲座, 加强学生对前沿知识的了解。

2.2.4 体育院校要提升师资质量

只有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的人才, 因此, 教师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其科研基础之上。而短学期的开设克服了两学期制下教师科研与教学的冲突, 为教师教学与科研在时间和条件上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基础。

体育院校在短学期师资配备上, 要做到量才而用, 用人所长, 充分发挥每一个教师的优势。例如上海体育学院短学期的师资选择要在教师自愿的基础上, 充分挖掘和发挥本校教师的潜力, 增长教师 (尤其是年轻教师) 的教学经验, 督促教师开设创新型课程;鼓励本校优秀教师、走在科研前端的教师给学生上课, 充分利用本校优质教育资源;同时, 上海体育学院要更多地吸纳国内外优秀教师、专家学者来学校在短学期进行学术交流、授课和讲座, 为学校的教学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3 体育院校在实施短学期制改革中的注意事项

2.3.1 要确保观念先行, 为短学期的开设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

要做好基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短学期教学改革, 就必须要注重学校管理部门、领导、人事管理机构、教师和学生等全方位的观念转化, 充分认识和理解短学期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就上海体育学院而言, 虽然实行短学期制已经有9年之余, 但是学校并没有一个完整的短学期管理体系, 直接把短学期课程设置的权力下放到二级系院, 再加上二级系院对上级设置短学期的动机与目的了解不充分, 导致了学生普遍反映短学期的课程既浪费时间又无教学效果。因此, 上海体育学院要“亡羊补牢”, 其他体育院校也要做好短学期制教学改革的学习和宣传工作, 要让包括管理者在内的每一位教职工和学生充分认识到:短学期制改革不仅是教学时段的重新划分, 又是教学管理制度的重构;短学期制改革不仅是教学内容的更改, 更是人才培养体系的转变;短学期制改革不仅是管理层的任务, 更需要每一位教职工和学生的积极配合。

2.3.2 体育院校要加强对学生选课的详细指导

短学期选课次数和数量的增加, 使得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大大增加, 但学生在选课过程中, 会受到社会、学生和自身视野限制等方面的影响而出现选择的盲目性和随意性[5]。为此, 上海体育学院为积极引导学生选好课、选对课, 采取了控制热门选修课的学科名额、限制必修课的数目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时间, 并且避免了选修课和专业课在时间设置上的冲突。这些措施虽然缓解了学生选课的盲目性, 但是并未起到彻底的作用。因此上海体育学院以及其他体育院校应在公布选修课程的同时, 安排专题讲座对课程内容和设置目的进行介绍, 或者在网上对每门选修课的课程内容和目的有详细的解说,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选课目的。

2.3.3 体育院校要注重匹配短学期管理制度的改革

体育院校短学期的改革不单单是教学制度的改革, 它关系到学校其他教学单位、管理部门、学校制度、图书馆开放时间以及餐厅开放数量等方面也要随着短学期的改革做出相应的转变, 确保短学期的软、硬件教学条件得到合理的利用, 保障短学期改革的顺利开展。

3 结论和建议

3.1 结论

体育院校开设短学期有利于创新型体育人才的培养模式的完善, 有利于提高学生和整个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体育院校中虽有上海体育学院短学期改革为参考、借鉴, 但是上海体育学院在学期设置、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的选择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急需改进之处。所以体育院校在开设短学期课程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体育院校在短学期实施过程中要确保观念先行, 围绕短学期的顺利开展对学生提供相应的选课指导, 并且注重与短学期相匹配的管理制度的改革, 为体育院校短学期教学取得显著成效提供保障。

3.2 建议

体育院校可以利用短学期加强学校学生与外界的联系。可以开设对象为中小学生的暑期训练营, 让在校优秀学生担当教练和老师, 增加学生实践机会;也可以开设对象为外校优秀本科生的暑期学校, 增加学校间学生交流的机会, 同时也向外校学生宣传本校优势, 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前考察、选拨和吸收真正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创新潜力的优秀本科生到本校攻读研究生学位。

体育院校短学期的开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也不是暴风骤雨式的革命;体育院校短学期的课程安排不能脱离整个学年的教学计划, 也不能仅局限于原有教学计划。因此, 体育院校应该慎重审视短学期的开设, 要充分调研论证。而对于那些没有做好准备的二级系院也可以延缓他们开设短学期改革的时间。

摘要:短学期课程是在适应高等教育改革以及转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体育院校亦是希望通过开设短学期改革学校课程体系, 培养创新型、高素质的体育人才。但是实施效果与预期目标之间显现了的巨大落差。本文从上海体育学院短学期开展现状着手,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以及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上海体育学院短学期的开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对上海体育学院开设短学期的动机进行了分析, 并且发现上海体育学院短学期在学期划分、课时安排、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急需改进之处, 以及上海体育学院在段学期改革中应当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学期改革,短学期

参考文献

[1]王兴, 司虎克, 吴瑛.体育院校创新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管理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9 (7) :72~75.

[2]何建伟, 章牧, 钱锋.旅游学科“三学期制”创新研究与探索[J].管理学刊, 2010 (3) :74~78.

[3]刘立尧, 苑林, 王利君.独立学院三学期制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特征[J].科教导刊, 2011 (5) :31~35.

[4]邝小梅.高校推行三学期制改革的思考[J].科教文汇, 2009 (12) :1~2.

短学期总结 篇2

利用短学期的时间,学校和学院给我们安排了一系列的讲座,在我看来,旨在丰富短学期的生活,积累专业知识,拓宽我们的视野,这些讲座与我们的专业知识息息相关,但是却不专一,涉及不同可以观摩聆听的名师讲座,名师神采飞扬,听者亦有心得,对于学院给我们安排的讲座,我在其中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面对鲜活的教学对象,智慧和知识必然没有相同的课堂。

学院给我安排的第一场讲座时非常有分量的一场,蔡大生以及浙江年轻一代非常有名的大师们携手的一场声乐音乐会,我先来简单的了解他的一些光荣事迹,蔡大生,祖籍湖北黄陂,1958年出生于杭州,著名华人歌唱家,瑞典大剧院、挪威国家歌剧院、哥德堡歌剧院终身演员。1987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1988年赴瑞典参加国际歌剧歌唱家大师班角逐,荣获瑞典最高艺术基金奖并留学该国。至今已在意大利、法国、德国、英国、比利时等二十多个国家演出近四十部歌剧、音乐剧等,是华人艺术家在世界舞台上登台最多的歌唱家之一。2006年受聘为浙江传媒学院实验歌舞剧院院长、音乐舞蹈系名誉主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杭州站火炬手。蔡大生1988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是挪威国家歌剧院终身演员。现被聘请为杭州市委市政府的文化顾问,浙江传媒学院音乐学院名誉院长。蔡大生从北京申奥开始就开始邀请世界著名音乐家为北京喝彩!曾参加央视的申奥晚会,2001年7月参加助威团前往莫斯科为北京呐喊!参加浙江火炬手选拔宣传活动,带领浙江音乐界的音乐家们创作和演唱了奥运火炬的主题歌。

短学期实训 篇3

关键词:不同年级,短学期实践,特点

全面提高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 不仅要重视学生理论知识水平的提高, 更应注重其科研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1]。社会实践活动是促进大学生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环节, 更是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2], 可以让学生们在拓宽视野的同时, 受教育、长才干。

湖北工业大学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并将实践教育延伸到假期, 分别在寒、暑假内设置冬季和夏季短学期, 实现了课堂实践与假期实践的“无缝对接”, 促使学生们在实践教育活动中学以致用、不断创新。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已连续3次实行了短学期实践教育活动, 其中, 不同年级学生的实践特点值得探究。

一、短学期实践教育活动的概况

(一) 短学期的提出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学校二次“党代会”提出的“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任务, 完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湖北工业大学决定从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起设立冬季、夏季短学期, 全面推行短学期实践教育活动。

(二) 短学期的基本模式

学校决定在每学年中启用“18+2+18+4”的学期模式, 即秋季学期18周, 冬季短学期2周, 春季学期18周, 夏季短学期4周。其中, 秋季和春季学期主要用于课堂教学和考试, 短学期则用于安排实践教育活动。

二、短学期实践教育活动的特点分析

将每个年级在各个短学期内的实践类型比例分布分别归纳到图1、图2和图3中, 可以发现如下特点。

(一) 各年级在不同短学期内的主导性实践类型分析

13级学生从大一到大二期间, 共完成了3次短学期实践, 由图1可知, 13级学生的短学期实践均以社会实践类为主, 这是因为13级学生在低年级时所接触到的专业知识较少, 大部分学生们都倾向于走入社会, 体验不同的实践活动, 丰富自身的社会经历。从图2中可以观察到, 12级学生在大二期间以社会实践类活动为主。当学生们升入大三之后, 他们的主导性实践类型则转变为实习实训类, 这可能是由于专业相关知识的累积为大家走向实习实训岗位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条件。

由图3可知, 大部分11级学生在大三下时面临考研压力, 因此选择考研学习的学生占多数。升到大四后, 主导性实践类型转变为实习实训类, 这可能是因为更多的学生在此时面临就业压力, 需要在实习实训中提升专业技能。

(二) 各年级在不同短学期内各实践类型变化趋势分析

由图可知, 随年级的升高, 各年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类和实习实训类活动的比例不断增加, 而社会实践类比例则出现下降趋势。这是因为学生们升入较高年级后, 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加全面和丰富, 更好地激发了他们自身对专业及科研创新的兴趣, 因此, 投身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的学生越来越多。同时, 选择创业的学生也不断涌现, 因此科技创新类实践的比例不断增加。

另外, 随年级的升高, 学生们的专业理论素养不断提升, 他们都倾向于走进实习单位实践, 或者加强其它职业技能的培养。学生们这类实践经历可以帮助他们提前了解职业方向, 为大四找工作增加“筹码”。

三、总结与展望

经过总结与思考, 学院今后还需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 深入开展实践宣传和动员

学生们的实践积极性因人而异, 因此实践效果也参差不齐, 学院应从不同层面加强宣传和动员, 使短学期实践能深入学生内心, 提高他们的重视程度。

(二) 进一步完善实践的过程监管

短学期中, 学生的实践活动缺少有效的监管, 学校应利用各种平台来掌握学生们的实践过程,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成效, 更有利于短学期内安全稳定工作地有效开展。

(三) 丰富实践类型

部分学生在不同的短学期内都倾向于完成相同类型的实践活动, 不利于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可以鼓励学生们选择尽可能多的实践类型, 切实做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慧, 刘威.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具体措施[J].辽宁医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11 (1) :96-98.

短学期小结 篇4

我们在上周进行了为期一个礼拜的短学期培训,在这个过程中听了教授学者的报告,也去实地参观了2个成功的大型企业,我觉得自己收获颇多,感受良多,对自己自身的定位、对未来的展望有了新的认识。在7月4号9点,我们听了由郑锦荣教授演讲的关于物流管理发展趋势的报告,首先老师给我们复习了一些物流中基本概念,我发现自己其实虽然上过专业课也考试过,可是很多概念还是混淆不清,比如物流与流通的关系,关于“物流”,应首先从“流通”谈起,而流通又离不开经济活动。所谓经济活动是一个生产和消费的总的体系,基本上由生产和消费两种功能构成。而将其制造产品、创造价值的生产和使用产品的消费连接起来的即是“流通”。

亦即在生产与消费之间,存在着:

a)社会间隔(生产的人和消费的人不同)。

b)场所间隔(生产场所和消费场所不同)。

c)时间间隔(生产时期和消费时期不同)。

正是流通将生产和消费之间的这些社会的、场所的和时间的间隔联系起来。沟通生产与消费之间社会间隔的是商业或贸易的流通(亦称商流)。这种沟通,是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为所有权的转让架设桥梁,产生所有权的功效,例如买卖活动。此外,联结场所、时间间隔的则是物流(物的流通),是物品由生产者向消费者的转移,创造场所性价值和时间性价值。如运输和保管。

物流与商流之间的关系,(一)商流在前,物流在后;物流是在商流之后完成的。商品的预购就是如此,实行商品预购,首先是买卖双方的一系列交易活动,如商务谈判、签订合同,交付订金或预付货款等。这时商品可能还没有生产出来,当然也不会有物流,经过一定的时间,等商品生产出来以后,才从产地运送到销地的购买者手里,从而这时也有商品的包装、装卸、运输、保管等物流活动。

(二)物流在前,商流在后。商品的赊销就属于这种情况。在商品赊销的条件下,买者不是先付贷款,而是先取得商品。商品实体首先发生包装、装卸、运输、储运等物流活动。过一个时期,才实行付款和结算,商流是在物流之后完成的。

(三)商流迂回,物流直达。例如在商流中,产品的所有权多次易手,但产品实体可能从最初的售卖者直接送达最终的购买者。在这种场合,商流是曲线迂回地进行,但物流则不需要迂回进行,而是直达供货。

(四)只有商流,没有物流。只有商流没有物流。至少有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建筑物、房产的买卖。一所大楼,可以经过许多卖主与买主的交易,反复地发生由商品变为货币和由货币变为商品的价值形态的变化,所在权出现多次的转移,但这所大楼依旧巍然不动,根本没有物的流通。第二种情况是商品的投机活动。在投机活动中,由商品变为货币和由货币变为商品可以进行过多次,由一个投机者手里转移到另一个投机者手里,商流不断地进行,但商品却可以沉睡在仓库里。这就是只有商流而没有物流。除此以外,也还有只有物流而没有商流的现象。

我的感想:经过对于许多物流概念复习,再加上老师的课外拓展,我发现自己还有很多要改进的地方,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不能考完试就忘记了,还是要自己反复的去看去复习,才能在以后熟练的运用到实际当中。此外老师还为我们介绍了近几年来物流专业的就业情况,应该算是比较乐观的,所以作为一名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我们应该保持自己信心,再加上自己的刻苦努力,相信自己会有个好的未来!老师也为我们介绍了几个有名的物流企业,比如Ups、fedex、dhl、等,还说了我们学的理论知识,物流其实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你会发现现实实践中会很多和理论知识不一样的地方。

在7月4日的下午1点半,张三敏教授又为我们讲解了一下上海市物流发展现状及趋势,通过一些数据的比较,让我们了解了科技不断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流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了,在上海以及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让我们微观的再次了解了我们所将要学的专业。“物流业成为上海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持之一”,上海啊!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啊,而我们的物流也是这根大动脉的要塞啊!她的发展前景是可想而知的啊!在上海将建成4大物流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浦东空港物流园区;洋山保税物流园区;西北物流园区。而我们上海海洋大学就地处洋山保税物流园区之边,外高桥和浦东又与我们的距离那么的近,我们海洋大学在物流方面占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这是对我们是莫大的机遇同时也是挑战。

我的感想:物流这个行业肯定是有很大发展前途。但不要认为学了物流管理之类的专业就有了发展前途。因为专业只是理论知识,重心还应该放在实战中。首先如果想做物流的话一定要进大公司,因为小的物流公司薪金真的很少。因为大鱼小鱼都是一样吃。而且大鱼的要求也不是那么苛刻。比如说马士基每年的校园招聘就不是非常苛刻,所以大家还是有很多机会的。虽然物流项目发展被提上“十一五”,说明现在物流发展的重要性,但是不能被社会和媒体炸昏了头。个人必须要根据自己的气质类型和职业兴趣来选择自己适合的职业。当然如果对物流这个行业比较感兴趣的人也可以介入。

在7月5日下午一点半,我们又参加了张悦来教授的华联食品配送体系报告,老师比之前几位教授的授课方式有些不同,我发现他讲的内容都是非常实际,讲述了在很早以前生产力科技都不发达的时候,配送体系的发展,经过这十几年的努力,华联的配送体系越做越好,越做越大,这都得益于管理者对于时机的把握,未来的预测能力,以及开发市场的魄力,现在的配送体系与电子商务的联系越来越大,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对于配送的要求越来越高。

我的感想:做生意真的需要魄力,老师所提到的那些老板说做就做不拖泥带水,购置新的车辆发展配送,毫无疑问是成功之举,现在电子商务发展很快速,对于配送要求越来越高,作为我们大学生,这无疑是求职机会,我们应该提高自身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如果想把物流管理这个专业学好,不仅要啃书本,还要实时关心国家的大政方针。物流业是个新兴的行业,绝对属于第三产业,它的兴衰起落和国家的经济政策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实际生活中如果真的想成为一名物流方面的人才,必须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还要实时关心国家的方针政策,不断的充实完善自我的业务能力。

7月8日我们实地参观了养乐多和大众的生产基地,先说养乐多,先给我们看一则短片,让我们了解养乐多的发展历史,以及在中国市场的开发,到今天的成功。养乐多是一种风靡全球的、每瓶至少含有100亿特殊活性乳酸菌的乳饮品。养乐多公司是日本最大的乳酸菌发酵制品生产企业,“干酪乳酸杆菌代田株”是最早在1930年,日本医学博士代田稔发现获得的一种活性乳酸杆菌,他在研究有益消化的乳酸菌时,成功地分离、强化培养出乳酸杆菌。并将其命名干酪乳酸杆菌代田株。其特点是:经过强化培养的“干酪乳酸杆菌代田株”具有能够抵抗胃液、胆汁等强力杀菌作用的消化液作用,并以活性状态到达人体的肠道内。其作用在于:活着到达小肠增加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减少肠内有害物质,防止肠内腐败;预防食物中毒菌的感染;提高肠道活性,调节肠内生态平衡;改善便秘和腹泻症状;促进新陈代谢,增进身体健康。“家庭配送”的销售模式始于1963年的日本,当时养乐多公司出于普及全新的预防医学理念,使消费者坚持每天饮用养乐多产品以维持肠的生态平衡而采取的手手相传的方式,只要一个电话,身穿养乐多统一制服的和蔼可亲的养乐多健康妈妈就会以最快的速度亲手将新鲜的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同时说明产品的科学性,介绍肠道保健及益生菌健康方面的知识,协助做好产品的储存,选择最佳饮用日期等,使消费者手中的每一支养乐多新鲜可口,让消费者轻松构筑健康体魄;养乐多公司用养乐多妈妈温馨的问候和真诚的笑容向

每位消费者传递着一种关心,一种希望人人健康的美好愿望。

在日本有养乐多妈妈六万余名,以“家庭配送”为龙头,配合商场,超市的门店销售,养乐多产品在日本日销售量达1000万瓶/日,全球日销售量达2500万瓶/日;位居全球活性乳酸菌乳饮品销售榜首。养乐多公司进入中国是2002年,在广州建立了广州益力多乳品有限公司(广东省内销售的产品称为“益力多”),引进日本养乐多的销售模式,拥有益力多小姐(养乐多妈妈)500多人,销量由最初的5万瓶/日,发展到现在的50万瓶/日,2005年起,上海益力多乳品有限公司也开始家庭配送销售模式,眼下销售量达到15万瓶/日;除已成立的北京,天津,苏州销售公司外,今后在沿海地区,东北三省等地区的主要城市也将设立销售网络,养乐多小姐的身影将遍布全国,养乐多家庭配送模式不仅宣传了理念,销售了产品,传递了爱心,还为社会提供了就业机会。

一个成功的企业,在其发展历程中要经历从做产品到做品牌的战略转变,养乐多公司目前做的“家庭配送”就是品牌营销。21世纪是品牌经营的时代,谁能从低水平的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谁将赢得市场,强大的品牌竞争力正是企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虽然现在养乐多推行的“家庭配送”运营成本高,效果不如立竿见影的广告来的快,但是当有一天消费者获取的关于乳酸菌的知识都是关于养乐多公司,对其竞争对手来讲那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这就是品牌营销中的无形资产发挥了作用。养乐多营销的核心是提高人们健康意识,宣传着重于活性乳酸菌对人体的益处,在销售时不以推销产品为主,而是通过养乐多小姐每天与消费者进行面对面交流,介绍干酪乳酸杆菌代田株强身健体的作用,通过亲手传递,把健康带给每个人,这恰恰是养乐多公司创始人代田博士的思想,体现了“不断探索生命科学,为世界人民的健康和美好生活做贡献”的公司理念。我们又参观养乐多的制作车间,非常的干净整洁,而且流水线非常的有效率,从日本带回来的机器人将养乐多堆垛好运出。

我的感想:现代生活越来越发达,但是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人们得得疾病的种类越来越多,很多如癌症之类的不治之症越来越多见,这些都是由于科技发展带来的污染,在这种情况下,以给人们带来健康长寿为其营销观念的养乐多无疑是会受到大众欢迎的,一个人说实在的没有什么比身体健康更重要的了。另外,我认为养乐多企业文化也很好,工作人员在我们车子走的时候挥手再见,这给我们一种很受重视的感觉,想必是这样的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才有这样待人真诚的员工。

我们的第二站是大众汽车的生产基地,刚一下车,整齐的厂房和漂亮的绿化便是三厂给我的第一印象。接着我们坐上了参观用的电瓶车,开始参观车间。伴随解说小姐的介绍,我们先看到的是全自动化的冲压生产线。大量的焊接机器人,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资源,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还提升了工作的精密程度。接着我们来到激光焊接处,上海大众独有的先进激光焊接技术,使不同钢板之间的结合达到分子基层面焊接后,不同的钢板紧密如一整块钢板,几乎天衣无缝,大幅度提升了车辆的刚度和强度,同时减少车身在运动状态中的噪音及变形。难怪刚才在介绍中看到,即使是压在大卡车下,车身也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车内司机依旧安然无恙。看来先进的技术的确是车辆安全性的可靠保证。

诺大的车间给我的整体感觉是杂而不乱,一切都在井然有序的进行着。标牌上的德语似乎正告诉我,严谨细致的管理,精益求精的追求,是造就上海大众今天出色成就的基本原因。

随后我们参观了PASSAT领驭的制造车间。虽然对汽车的零部件一窍不通,但第一次看到各个部件从原始制作到组装完成,最后变成一辆平时看到的汽车的过程,不免觉得有些新鲜。据介绍,上海大众采用的是模块化生产方式的总装线,先进的激光在线检测设备,从而保证了轿车制造质量稳定可靠。

回到展厅,大家纷纷拍照留念,并对展出的一辆半解剖的PASSAT领驭十分感兴趣,剥去部分外壳,呈现出精密的结构,更让人觉得这像是一件精心雕琢的工艺品。一旁的顾小姐告诉我们,领驭采用的防腐工艺是著名的空腔防拉工艺,有上海大众售价引进,配合双面镀锌钢板技术,保证了领驭的多年抗御时间,历久弥新。此外,即使是在POLO,GOL,TUORAN等系列早已上市的情况下,上海大众也依然不停的对

SANTANA做着不同的测试,为的是保证生产出的轿车永远安全可靠,如此执着追求品质保证,不禁让人心生敬意。

跟随公关接待人员,我们来到会客室,观看上海大众的历史介绍短片。通过短片,我们了解到诞生于中国改革开放浪潮中的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至今已走过了21个年头。在质量管理上,秉承德国大众“像制工艺品那样精工细致制造汽车”的精神,精益求精,保持对完美品质的不懈追求(这一点,在我们后来的参观中得到了很好的证明)。此外,上海大众还始终坚持“质量是上海大众的生命”的方针,形成了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评估体系。

上海大众至今推出了SANTANA,POLO,GOL,PASSAT,TOURAN六个系列,这六个车型均比国家法规规定的时间至少提前了2年达到排放法规要求,其中TUORAN,PASSAT,POLO的排放达到欧4标准。而我们所参观的三厂正是以制造TUORAN和PASSAT为主的。

上海大众汽车厂的发展也是上海20年发展的一个缩影,希望上海大众在以后能保持卓越的品质、艰苦奋斗的精神,创造出更多的辉煌。

上一篇:新闻学教学下一篇:儿童电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