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论证

2024-09-03

技术论证(精选十篇)

技术论证 篇1

一、脱硫工程现状

脱硫方式包括炉内脱硫和锅炉烟气脱硫, 烟气方式主要有三种:干法脱硫、湿式石灰石/石膏法、氨法脱硫;几种脱硫方式技术上都比较成熟, 均有较广泛的应用。由于本项目煤质含硫量高达5.54%, 钙法脱硫必须采用炉内干法和炉外湿式石灰石/石膏法脱硫结合的方式才能满足本项目SO2环保排放要求;氨法脱硫的脱硫剂液氨和副产物硫铵价格波动大、不稳定, 运行成本不可控。现结合本项目实际情况对此两种脱硫方式在技术、运行成本等方面进行比较论证。

二、脱硫工艺技术比较

氨法技术特性:脱硫效率高, 只需炉外脱硫即可满足环保排放要求;喷淋层4层, 系统阻力1400Pa;对高硫煤的适应性强, 有成功运行业绩, 氨法脱硫正在快速兴起;无废水废渣排放, 可能产生氨逃逸;脱硫剂为液氨, 价格较高, 波动大;副产品硫酸铵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价格波动大, 影响运行成本;不需要炉内脱硫, 对锅炉的运行效率不产生影响。

钙法技术特性:炉内脱硫40%, 炉外脱硫60%可满足环保排放要求;喷淋层5层, 系统阻力2300Pa;技术成熟, 市场占有率90%, 有高硫煤运行业绩;会产生废水、废渣;脱硫剂石灰石, 价格稳定, 来源广泛;副产石膏综合利用价值较低, 滞销时需要填埋处理;增加炉内脱硫, 对锅炉运行效率及炉管使用寿命有影响。

三、投资及综合运行成本比较

1. 锅炉及脱硫装置计算参数

锅炉最大连续蒸发量490t/h;单台锅炉耗煤量80.1t/h;煤含硫量5.54%;炉内未脱硫SO2排放浓度14099 mg/Nm3;出口SO2含量≤170mg/Nm3;锅炉年利用小时7000 h;烟气处理量1003200Nm3/h;每小时减排SO2量14.61t/h。

2. 氨法、钙法两种工艺运行测算基数

钙法:炉内Ca/S≥2.00;炉外Ca/S≥1.03;石灰石单价170.00元/t;石膏单价20元/t;

废水处理单价21.00元/t;原煤单价500元/t;锅炉降低热效率0.40%;投资6800万元。

氨法:液氨单价2500.00元/t;硫酸铵单价500元/t;蒸汽单价120.00元/t;编织袋单价2.00元/t;投资7000万元。

钙法、氨法:电单价0.45元/t;水单价2.30元/t;工人工资7万元/年.人;定员15人;折旧费用9.6%;维护及检修费1.4%。

3. 投资及综合运行成本比较

校核煤种下氨法、钙法运行成本

四、脱硫方法技术论证及综合分析

通信技术专业论证报告 篇2

论证报告

信息工程系 2010-04-28

通信技术专业论证报告

一、增设专业的主要理由

1.开设通信技术专业是三门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通信行业是我国快速发展的朝阳行业。改革开放以来,通信行业迅速发展,通信企业对通信技术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随着3G、NGN、IPTV等新技术新业务的发展及电信行业对国际开放。经分析预测,“十一五”期间全国通信技术人员至少出现130-150万的人才缺口,我省三年内,通信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缺口约10000余人/年,三门峡地区及周边区域通信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缺口约1000余人/年。此外,目前我省通信企业从业人员10万,约60%没有取得从业资格,需进行通信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培训;另外还有新技术培训、管理知识的培训、关键岗位资格培训等等,可见,我院通信技术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培养非常符合三门峡地区社会工业发展的规划,是对中原崛起第一梯队人才战略的最好响应。

2.开设通信技术专业是我院计算机专业群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我院自2001年开办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以来,目前已经形成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主,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为辅的专业群,相关专业连续三年就业率均在98%以上,其中约20%的学生在黄河金三角的通信技术相关岗位就业。就业信息显示,紧紧围绕主干专业,加快专业转型升级,增设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专业,满足专业群发展的需要,避免孤立发展,有必要吸取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成功经验,创办通信技术专业。

3.开设通信技术专业得到行业专家的普遍认可

为筹建本专业,我们与中国移动三门峡分公司和中国联通三门峡分公司达成了合作协议,并邀请中国移动三门峡分公司总经理杨建军、中国联通三门峡分公司副总经理郭越朝等专家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经过与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的座谈,专家一致认为我院开设通信技术专业符合三门峡地区通信业发展的需要,是顺应三门峡地区发展潮流的。

因此,无论是社会人才需求,还是专业群发展的需要,通信技术专业都有开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二、人才需求预测情况

通信技术,是构成现代信息社会三大技术之一,是国民经济建设的神经中枢,通信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强弱,代表了一个国家信息化程度的高低。通信产业的发展是当今最具有活力的产业之一,通信技术人才是我国需求量最大的八大类人才之一。

在移动通信系统方面,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公司的网络覆盖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中国联通公司号称其网络覆盖率已经达到98%,那么基站的日常管理和维护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基站的稳定的工作是我们移动通信系统稳定工作的基础、是移动通信运营商为用户提供优质移动业务的前提。随着基站在维护和管理方面走向专业化、正规化,大批经过职业培训的基站维护人才需求量大大增加,在2006年,基站建设与维护方面的人才中,维护人员占了60%的比例。基站建设人才需求另外一个很重要的趋势就是各个工程公司对3G基站方面的人才大大增加。为了抢占3G基站建设的制高点,未来的人才储备至关重要。

2006年,3G手机的销售量达1亿部,而2008年将翻一番达到2亿部。在3G终端的制造、销售和维修都需要大量的人才。特别是在3G终端的销售方面,需要大量既具有专业通信知识又具有营销实践能力的人才来开拓市场。伴随3G步伐的加快,市场对通信人才的需求将呈现出要求不断提高,复合型的通信人才将成为市场的宠儿。保守估计3G有50万人才的缺口,有的专家认为3G能带来100万的就业市场。

综上所述,充分说明了我院设置通信技术专业具备了必要的条件,也是完全可行的,随着学校建设的不断发展,办学条件的逐步完善,教师素质及技能的不断提高,通信技术专业完全可以发展成为具有实力、有特色、有前景的专业。

三、专业培养目标及基本规格(1)培养目标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是以社会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为依据而制定的。

本专业培养大学专科层次,德、智、体全面发展,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既有扎实的电子技术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又有从事通信技术工作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工作在通信系统、程控交换设备、现代电器、通信终端等领域的与通信技术相关的产品生产(工艺、调试、检测、维修)、技术、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2)基本规格 1.知识结构 :(1)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基本原理 , 具备较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2)掌握必备的数学、外语、计算机应用及接口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3)掌握本专业所需的电路、电子线路、数字信号处理及通信原理、通信系统的基础理论。

(4)掌握运用计算机辅助手段进行电路设计、制作、测量的基础知识和技巧。

2.能力结构 :(1)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借助工具阅读、翻译本专业的外文资料。(2)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一定的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具备解读电子电路系统原理图,查阅技术资料,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自学能力。

(4)具有体育锻炼的基本技能,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达到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

3.技能结构 :(1)掌握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和分析、仿真的能力。

(2)掌握一般电子线路和通信电路的检测、调试、维护和管理的专业知识。(3)初步了解通信系统、网络设计分析及安装调试,具备工程设计和制作的基本识别能力。

(4)掌握电信市场调研和进行业务开发的方法。

(5)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计算、设计、实验调试等基本技能。4.素质结构 :(1)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爱岗敬业、扎根基层、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较高的文化品位、高雅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3)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能力。(4)具有适应专业岗位,适应工作、生活环境,勇于面对社会竞争,积极与他人合作的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主干学科

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由基本素质、专业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持续发展能力课四部分组成。课程修读形式为必修和选修两种基本形式,选修又分为限选和任选两种形式。专业限选课是指学生在选择专业方向时所限定选修的课程,学生选择该方向后,必须修完该方向的所有课程,原则上学生只能修读一个专业方向。专业任选课是指学生修读专业课程后再拓展专业知识面时可任意选修的课程,学生选修专业任选课的学分不得低于3学分,专业任选课的开设由专业根据学生需求而定。教学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包括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习题课等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包括社会调查、参观学习、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劳动实践、暑期专业自主实训、顶岗实训等教学环节。

专业核心课程及简介

1.电工与电路应用基础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电工与电路的基本理论,达到正确使用常用小规模、中规模集成电路,了解大规模集成电路,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掌握合理选用有关器件的基本方法,为学习专业课和毕业后从事有关的技术工作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教学内容有电路与电路应用基础,正弦交流电路及其应用,三相交流电路及其应用,简单电路分析,模拟电子电路及其应用,数字电子电路及其应用,同时也涉及诸如放大、整流、滤波、调制、解调、抽样、D/A、A/D 转换等典型技术。

本课程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电工电子技术》,林平勇著。2.计算机硬件与外设

本课程是通信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本课程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目标,使学生能掌握现代计算机组成结构与内部部件的连接,熟练掌握计算机的装机过程与常用软件的安装调试,掌握常见外设的结构、原理及使用方法。并能理论联系实践,在掌握计算机硬件及外设维修维护方法的基础上,能判断和处理常见的故障。通过学习和训练,学生应该能够制定计算机配置与选购方案、熟练组装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系统、对计算机及外部设备常见故障进行诊断与维护,以适应计算机应用职业岗位的要求。

本课程选用自编讲义《计算机硬件与外设》主编:鲁晓辉 目前已经完成初稿编写 预计2010年8月印刷

3.C语言程序设计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具有程序开发、设计、编辑、编译和调试的能力,掌握C语言的基本语法知识,培养学生使用C语言进行程序设计的技能。

教学内容: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基本数据类型、运算符与表达式,基本输入、输出和顺序程序设计,选择结构程序设计,循环结构程序设计,数组,函数,指针,预处理命令,宏定义,复杂数据类型,文件等。

本课程选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C程序设计》,谭浩强著。4.通信原理

本课程介绍数字终端编码技术-语音信号数字化、时分多路复用技术 PCM30/32 系统、准同步数字体系(PDH)、同步数字体系(SDH)、数字信号的传输。其中数字传输系统包括 : 数字信号基带传输的基本理论、基带传输的线路码型、基带数字信号的再生中继传输、再生中继传输性能分析、高比特率数字用户线(HDSL)、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

本课程选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通信原理》,丁龙刚编著。5.现代通信技术

本课程介绍同步数字体系技术、光纤通信技术、数字微波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现代通信技术领域的基本技术。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将所学通信基本理论串接起来,形成 “ 全程全网 ” 的通信系统概念。本课程选用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现代通信技术》,孙青华著。

6.数字程控交换技术

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 :1.交换的基本原理,交换技术的分类及交换技术的演进过程; 2.各种交换单元及交换网络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3.电路交换系统的硬件、软件结构及程序控制原理; 4.分组交换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工作原理; 5.ATM 交换技术及其工作原理; 6.IP 交换技术;7.光交换技术。

本课程选用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程控交换技术与设备》,劳文薇著。7.移动通信技术

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移动无线信道信号传输特征,以及适合此信道的调制技术。介绍公用蜂窝移动通信网的组织方式以及第一代(模拟)和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构成和工作原理,并介绍未来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为学生将来从事移动通信网的系统设计、网络优化和相关技术的开发打下基础。

本课程选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移动通信终端设备》,金明著。

五、专业筹建情况 1.专业定位准确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通信行业需要大量的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尤其需要具有一定通信工程能力、通信系统维护能力、设备检修能力的实用技术型人才。通过广泛的社会调研及对毕业生的就业调查,高职通信技术专业的学生可面向的就业岗位(群)如下:

(1)通信施工工程的安装、调试、维护岗位

(2)通信相关产品(如3G)的检修、测试、营销岗位(3)通信终端产品售后服务的技术主管岗位(4)通信业公司的网络运营岗位(5)各类通信制造公司的技术岗位

因此,通信技术人才就业面广, 在通信相关单位都很容易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工程施工、系统维护、设备检测及维修、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网络运营、设备生产及调测等都是通信技术人才的发展方向。

2.专业群发展完善

我院信息工程系现有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等专业,这些专业已经发展成熟,特别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自2001年开设以来,在学院率先实施了“2+1”和“岗位主导·项目带动”人才培养模式,被评为院

级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多门课程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通过与省内外企业合作,走出了一条校企合作的特色之路。计算机类专业就业率高,专升本上线率达到100%,专业群的健康发展为通信专业的开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学校现有条件充分(1)实训条件

我院拥有校内电工电子实验室、EDA实验室、网络工程实训室、计算机实训室,数字电子实训室、手机维修中心等等,目前基本能够满足该专业的教学科研和实习实训的需要。例如通信专业开设的电工电子技术的实训能够在电工电子实验室完成;网络综合布线技术的技能培养能够在网络工程实训室完成等等。学校建有三十多个多媒体教室,充分满足专业教育教学的需求。

我院与中国移动三门峡分公司和中国联通三门峡分公司建立了深入的合作关系,确立了校企双赢的办学模式。专业依托移动、联通公司进行教学、实习、实训,核心课程由企业的技术专家在企业内部为学生讲授,让课堂走进企业(如通信工程设计与案例、移动基站设备与维护等课程的讲授、实训都在移动、联通公司的基站和机房内完成);学院可为企业员工进行职业资格培训、配合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研发。

(2)师资情况

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1名,其中硕士4人,在读硕士7人,教师学科类型齐全,学历层次较高;副教授1人,讲师4人,均为双师型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梯队分布合理。另外2009年引进全日制研究生两名,分别是通信专业和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能够胜任专业的主干课程的教学工作。外聘教师5人,均是中国移动三门峡分公司和中国联通三门峡分公司的技术专家,他们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

(3)图书资源

我院拥有与专业相关的图书15000余册,图书资料中的电子电路技术类、通信理论类、通信工程类、设备测试维修类等相关图书资料比较齐全,学院开通了中国知网,并与中国移动三门峡分公司和三门峡市图书馆签订了图书资源共享协议,丰富的资源能够满足师生查阅需求。

4.就业前景良好

截止到2009年8月底,计算机类专业已毕业学生达到1000余人,在豫西地区从事通信相关行业的有近200人,比例达到了20%。与本地通信行业专家座谈,了解到三门峡市及周边地区通信类相关岗位缺口较大,学生就业前景良好。同时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计算机类专业与北大方正、华硕电脑、罗技科技等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能够为毕业生提供广泛的就业渠道。

有线电视双向网双向改造技术论证 篇3

【关键词】有线电视;双向网;EPON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有线电视用户对网络带宽的需求日渐增长。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HFC网络的“单改双”是广电行业应对三网融合业务发展的第一步。广电的双向改造有多种技术可选择,包括CMTS、EPON+EoC、EPON+LAN,甚至FTTH等。将有线电视从单向转变为双向化,也就是在原有的HFC网单向下行广播通道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上行通道,提高其信号的运行效率与质量。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我们一般会采用以下两种方案进行改造:

一、CMTS+Cable Modem方案

接入采用Cable Modem技术,几十---几百个用户共享36Mb/s,平均每户速率不足1Mb/s。此方案是在有线电视网的前端或分前端增加电缆调制解调器头端系统CMTS,用户端放置电缆调制解调器CM。CMTS在与CM的双向通信中居于主导地位,负责对CM进行认证、带宽分配和管理。该方案需要对原有HFC网络进行大规模的双向改造,包括上行光纤、信号放大器的双向改造、增加上行光发射机、头端光接收机等,改造的工作量和投入成本都非常大。

CMTS+CM技术所具有的相关标准较为成熟,能够直接使用在有大范围面积覆盖需求的区域,并且在使用之后,能够呈现出较为良好的同轴电缆资源利用。但是,就各方面的实际情况来看,其中两个方面有着极为铭心的缺陷:首先一个是上行的漏斗效应装置会直接导致噪声大量的汇聚起来,这对于带宽的速率以及稳定性来说,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其次,多个用户来使用40Mbps头端的带宽进行共享使用,并不能切实有效的满足当前用户对于带宽所呈现出来的需求。该技术从诞生以来,就没有在我国得到较大范围的推广,仅仅只是在某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或者说广电改造较早的区域进行了应用,这也是由于其本身优势性不大所导致。目前,该技术由于新兴技术的影响,已经逐渐的退出了当前技术竞争序列之中。

二、EPON方案

通信业界多年来一直认为,PON(Passive Optical Network无源光网络)是接入网发展的方向。它在解决宽带接入问题上,无论设备和运行、护维、管理方面,它的成本相对便宜,提供的带宽足以应付未来的各种宽带业务需求。所以为大多数人接受。

(1)EPON技术的优势。对于运营商来说,运营成本无疑是不可回避的问题。EPON的投资成本相对于CMTS+Cable方案来说具有较大的优势。同时,EPON技术充分利用原有線电视光纤资源,符合有线电视网络光纤资源相对丰富,光节点分布合理配置的技术现状。EPON技术属于无源光网络,减少了线路中用电设备数量。排除了CMTS技术中用电设备在线路中需要进行集中供电的环节,网络安全性也得到了极大地提高。EPON技术涉及的设备模块化设计程度较高,较大程度的提高了网络的可维护性。EPON技术属于新技术,相对于CMTS技术而言具有较大的可发展性。不可忽略的一点是EPON技术完全避免了困扰CMTS技术的噪声汇集现象。EPON不但集成了无源光网络的低成本优势,而且与数据网络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以太网技术无缝融合,不论是当前的可实现成本还是未来的预期成本,都是各种PON技术中无可比拟的。因此,PON技术首选EPON,而排除APON和GPON。

由于EPON网络的拓扑结构与现有HFC网络支线网络部分相似,因此在目前HFC网络的基础上叠加EPON非常容易。EPON是由OLT(光线路终端)、ONU(光网络单元)以及ODN(光分配网络,由无源分光器和光纤组成)等单元构成的点到多点系统。其系统拓扑多为星型或树型分支结构。OLT位于EPON系统的局端一侧,负责EPON系统外部资源与终端用户的连接,汇聚外部业务,协调远端ONU。外部资源包括语音、数据及视频业务。除了这些基本功能外,高等级的OLT还具备数据路由、交换和语音网关等功能。ONU负责用户的接入业务的覆盖。

(2)EPON的两种技术介绍。在基于EPON技术的有线电视双向网改造中,根据最后入户载体类型的不同,可分为五类线或者同轴电缆,即又可分为EPON+LAN与EPON+EoC两种入户方案。

EPON+LAN和EPON+EoC的技术下行信号同样采用原广播方式下行,本质区别在于最后100M的传输方式问题。EPON+EoC可以充分利用原有线电视网络同轴电缆,避免重新敷设五类线。因此减少了大量的人工成本的管线资源。但是需要在用户终端加装EOC终端设备。同样,采用EPON+LAN的技术方案需要在最后100M增加无量不小的路由交换机,因此相对于投资成本来说,二者区别不大。

EPON+LAN技术较为成熟,标准化程度及可扩展性高。而EPON+EOC技术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漏斗噪声效应极低,每户的干扰噪声点到点地传送到以太同轴网桥,并在此被隔离。

带宽大,每户独享10Mb/s,支持VOD、IPTV、Internet业务等。

标准化程度高。

能有效地解决楼内重新敷设五类线的困难。

用户家庭为无源终端,安装方便,价格低。

只适用于星形结构的无源分配同轴网。

针对EPON+EoC的方案改造过程中,以往传统的有线电视信号都是利用前端来将信息传递到光接收设备之中;相应的语音、数据等方面的业务,都是直接利用EPON系统来传送到相应的ONU之中;光接收机本身和ONU这两个部分都是利用五类线来对EOC的头端进行连接,并且EOC的头端还必须要与IP数据进行混频处理,才能够最终利用同轴电缆的形式,将型号直接传递到了用户的接收设备之中;同时在用户家中进行EOC终端放置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达到对信号进行分离、接收的目的。EOS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优势极为明显,能够切实有效的使用在我国当前广泛使用的HFC网络体系之中,无需采取重新埋设路线的方式,不仅切实有效的解决了驻地网资源耗费的问题,还使得入户建设的难度极低,无需耗费过大的成本在其中。此外,EOC所呈现出来的有效物理宽带,绝大多数都超出了100M的水平,在能够对网络进行核实的组织编排情况下,完全可以利用该技术来执行宽带业务。

(3)EPON+EOC改造存在的问题。当然目前EPON+EOC还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1)EOC技术众多,难以选择。2)带宽问题。EPON+EOC虽然可以满足现阶段用户对于带宽的需求,但是对于未来HTTH即光纤到户时代的挑战扔需要进一步拓展。3)EPON和EOC的集成问题。不仅要实现ONU、EOC头端甚至光接收机多合一的硬件集成,更需要实现EPON、EOC甚至光收机的统一网管,以减少网络运营维护的难度。

三、总结

各种技术都有其优缺点,如何根据不同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技术使我们探讨的重点。综合运维及施工难度、建设改造成本投入等因素,对于施工难度大的老旧小区,首选EPON+EOC技术;对于新建小区,根据各地前端设备配置情况考虑EPON+EOC或者EPON+LAN技术。可以说EPON技术是针对广电网络量身定制的技术之一。因此具有很多先天的优势。通过前面的论述以及分析比较可以看出,在有线电视网的双向化改造中,EPON技术相比CMTS具有非常明显的成本优势。改造简单、施工较快,更加符合广电双向改造的低成本、高带宽、可升级、保护现有投资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杨敬东.有线电视双向网改造模式选定分析[J].中国有线电视,2012(01)

[2]张静.双向网络EPON+EOC与EPON+LAN接入方案比较[J].信息通信,2011(04)

[3]汲建龙.EPON+EoC双向网技术在有线电视中的应用[J].广播电视信息,2010(04)

排水系统技术改造论证 篇4

杏花煤矿东采区中部层水仓位于左五联络巷车场内, 水仓标高-576米, 排水路径经绞车道至-300车场。绞车道长1000米, 水仓至绞车道100米, -300车场标高-288米, 排水高度288米。采用三段水泵接力排水, 每段水泵都为两台, 一台运行一台备用、检修。第一、二台水泵型号5DA-8×9, 电机功率90KW, 水仓水泵型号4DA-8*9, 电机功率55KW。由于设备多、检修量大、维修费用高、电能耗量大、配备水泵司机多。故对排水系统重新设计改造。

改造方案为将接力水泵换下, 水泵房内的水泵重新选型;排水管路铺设经大倾角皮带道至-300车场, 重新选择管路及管路布置。

2 预选水泵

已知条件:矿井正常涌水时期正常涌水量Qc=0.5m3/h;最大涌水时期最大涌水量Qcmax=5m3/h;排水高度Hc=288m。

2.1 水泵必须扬程;H=Hc/0.8=288/0.8=360m。

2.2 正常涌水量水泵的排水能力:QB≥1.2×Qc=1.2×0.5=0.6 m3/h。

2.3 最大涌水量水泵的排水能力:Qmax≥1.2×Qcmax=1.2×5=6 m3/h。

根据最大涌水时期最大涌水量不大, 选择两台高扬程、低流量水泵, 一台运行, 一台备用。水泵技术参数如下:

型号:PJ80×12转速:n=1480r/min扬程H=360m效率:η=72%;

流量:Q=120m3/h电机型号:Y315M2-4电机功率:200KW。

3 管路及管路布置

根据选择水泵的台数, 确定选用两条排水管路, 一条管路排水, 另一条管路备用。

3.1 计算管径:选择管材流速取V=1.5-2.2m/s, 流量取Q=80m3/h。

自标准GB8162-87差得外径Dp=165mm的无缝钢管, 取壁厚5.5mm, 此时管内径dp=165-2×5.5=154mm, 计算所需壁厚+

式中:Бz——许用应力;无缝钢管取80MPa;

Hc——排水高度m。

选用GB8162-87Φ165×6的无缝钢管作为排水管和吸水管。

3.2 计算管路长度

大倾角皮带道长950m排水管长取Lp=1000m;吸水管长取Lx=6m。

3.3 管路系统布置方案如图所1式, 吸水井为两台水泵一口井。

4 计算管路特性

4.1 计算沿程阻力系数:吸水管, 排水管

4.2 局部阻力损失系数:对于吸、排水管中的局部管件分别为排水管局部损失的当量管长

吸水管局部损失的当量管长

式中∑ξp-吸水管线上局部阻力损失系数之和;

∑ξx-排水管线上局部阻力损失系数之和。

4.3 管路阻力损失系数

4.4 管路特性方程式

5 计算允许吸水高度

式中Hx-实际条件下预计的允许吸水高度 (m) ;

Hs-预计工况时的允许吸上真空度 (m) ;

Pa-泵房大气压 (Pa) ;

Pn-矿水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 (Pa) ;

Q-工矿流量 (m3/s) ;

无论正常涌水期和最大涌水期, 只一个班抽水, 抽水时间设在零点班, 即只能谷期抽水。

6 验算电机容量

配用200KW电机符合要求。

式中N-电动机必须的容量 (KW) ;Q-工况流量 (m3/s) ;

ρ-矿水密度 (m3/h) ;η-泵工况效率;

H-工况扬程 (m) ;K-富裕系数, 取1.1;

ηc-传动效率, 取0.98。

7 验算排水时间

8 水仓容积的确定

按正常涌水量5m3/h计算, 24小时涌水量为120m3/h。设计两个水仓容积各为200m3, 一个水仓清煤粉时, 另一个水仓正常排水。

综上所述, 对原有排水系统的技术改造, 满足生产排水需要。

摘要:通过对现有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造方案, 并重新选择计算。

司法鉴定协会推行技术仲裁论证思考 篇5

从**省司法鉴定人协会成立全国第一家司法鉴定人协会以来,全国绝大部分省均已陆续成立了省级司法鉴定协会。司法鉴定协会的传统作用和通常可预期的作用不外乎以下方面:业务指导和培训、学术交流、业务交流和调研、对外交流、信息共享、纪律约束和奖惩、会员维权、竞业协调、行业间协调、与相关国家机关间的协调、制订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

立法咨询、信誉等级评价、社会慈善。笔者认为,除了以上作用以外,司法鉴定协会还有更大的空间发挥其技术和社会团体的优势,至少在处理信访和投诉,减少重新鉴定率方面可以有明显的作为。

一、司法鉴定协会在减少重新鉴定率方面发挥作用的理想化途径。

司法鉴定协会是具有强大技术优势的社会团体,其技术优势和中立地位使其在处理信访和投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性。

首先,技术优势。司法鉴定协会的个人会员大部分都是行业内的精英,所具有的技术条件是无庸置疑的;司法鉴定协会团体会员拥有的技术人员、设备、实验室条件更是其他类协会无法望其项背的。这些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使司法鉴定协会能够充分地显示其为人信服的权威性。

其次,作为社会团体的优势。司法鉴定协会作为社会团体,其仅代表司法鉴定人的利益,不代表任何其他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利益。而司法鉴定人的利益表现为群体的利益,并不是某个具体司法鉴定人的利益。司法鉴定协会这种超然的社会组织特征,决定了如果司法鉴定协会在诉讼中需要其起到技术上居中裁判的作用时,是有较强的信誉优势的。

司法鉴定协会的这两大优势决定,其有条件、有优势、有能力发挥出在司法鉴定案件中的居中技术裁判作用。虽然目前尚无立法和司法体制上的支持,这个想法只是个理想化的思路,但我认为,这是个值得去尝试,而且当前就可以去尝试的思路。

近两年来,我省共受理了191例信访投诉案件,司法鉴定协会专业委员会很好地发挥了在处理投诉、信访方面的积极作用,相应减少了重新鉴定率。为了能够科学、合理地处理信访、投诉及疑难、缠诉缠访案件,协会组织了3个司法医学鉴定案件听证会、1个司法会计鉴定案件听证会。会上,各个专家认真听取双方陈述和意见,审阅相关证据和资料,会后,专家们就每个案件都出具了听证会专家意见或建议。四个案件的专家意见和建议基本上起到了息访作用,对正确处理信访、投诉案件,减少重新鉴定率,对定纷止争和社会稳定,对充分发挥协会作用和提高协会社会影响力,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这种做法,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司法鉴定协会技术仲裁的色彩,其实还不能算是技术仲裁,因为听证会的专家意见和建议是不能采信为证据的,只能作为办案的参考。我认为,真正的司法鉴定技术仲裁应具备以下几大要素:一是当事人各方一致选定,有一方不同意也不能引起技术仲裁;二是公、检、法等委托机关的引导和组织,没有委托机关的`引导和组织,司法实践中就不可能提起技术仲裁;三是当事人各方事前同意接受仲裁结果;四是司法机关对仲裁结果能够予以采信;五是专家库中有足供选择的仲裁员,人员数量和类别能够满足实际需要;六是鉴定事项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

二、司法鉴定协会进行司法鉴定技术仲裁的现实意义。

自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以来,司法鉴定重新鉴定过多过滥的问题愈演愈烈,有些本来在地方立法中已经比较好地解决了重新鉴定过多过滥问题的省份,由于《决定》的施行,也故态复萌。这是事实,我们无庸讳言。重新鉴定过多过滥的问题又使缠访缠诉问题愈演愈烈,二者互相助燃,问题越来越严重。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成了老大难。一方面,人大《决定》出台不久,相当长的时期内,法律的稳定性和权威性使得通过修改法律,制度性地根本解决这个问题成为不可能的任务;另一方面,重新鉴定过多过滥、愈演愈烈的问题我们又无法回避和无视问题的存在。同时,象上海市那样的,用司法鉴定委员会作本地终局鉴定的过渡性模式,也已经或正面临着违法性的压力,难以为继。

面临如此困境,当下,我们不得不想办法再找出个象司法鉴定委员会作本地终局鉴定那样有效但又不违法的过渡性办法。我认为,利用省级司法鉴定人协会作司法鉴定中的技术仲裁,不失为一个解决问题的过渡性办法。

三、司法鉴定协会技术仲裁的适用对象。

司法鉴定协会技术仲裁的适用对象,从诉讼类别上说,我认为,民事案件由于可适用意思自治原则,故如果司法机关在涉案各方当

事人愿意选择技术仲裁的前提下,决定由司法鉴定协会组织技术仲裁,当无可争议地可以适用技术仲裁。

行政案

件中,涉及司法鉴定的,多半是行政赔偿案件,按照《行政诉讼法》相关规定,也是可以适用意思自治原则的。所以,技术仲裁也是适用于行政案件的。

值得仔细斟酌的是刑事案件能否适用技术仲裁。我认为,刑事案件也是可以适用技术仲裁的。首先,刑事自诉案件是可以适用意思自治原则的,故适用技术仲裁应当没有问题;其次,刑事公诉案件在现代刑事诉讼理念下,也应该可以适用技术仲裁,因为刑事公诉案件适用诉辩和解是符合现代刑事诉讼理念的,在诉辩双方因数个鉴定结论的存在争执不下,法官没有足够的评断能力的情况下,允许诉辩双方在司法鉴定这一具体程序问题上和解,由双方在法院的指导下共同选择进行技术仲裁,以避免因鉴定使案件久拖不决,是符合诉辩双方利益和诉讼经济原则的。

司法鉴定协会技术仲裁的适用对象,从司法鉴定的阶段性特征来看,适用于已存在数个司法鉴定意见,法官或其他司法人员已无能力评断和选择,再组织一次鉴定无非是在数个已有鉴定意见基础上再增加一个,但仍无法采信其中一个的情况下,由法官指导各方当事人共同选定司法鉴定协会的技术仲裁;从矛盾双方的另一面,即司法鉴定利害关系人方面来说,适用于案件各方当事人各持己见,相持不下,再行鉴定也不可能被任何一方当事人认可,各方却又均不想被鉴定拖累,不想再鉴定下去,不得不找出一个居中裁断的技术仲裁者的情况下,各方当事人请求或希望法官或其他司法人员找一个权威组织予以居中裁断。

四、司法鉴定协会技术仲裁的工作机理。

要想使司法鉴定协会技术仲裁在司法实践中得以应用,需满足以下条件:

1、公、检、法和司法行政系统对司法鉴定协会技术仲裁有共同的必要性认识,形成确切的有联合文件予以确认的共识。

2、省级或省级以上司法鉴定协会有相应的组织形式予以支持。目前,可以运用的司法鉴定协会的组织资源是司法鉴定委员会、司法鉴定协会专业委员会、司法鉴定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

3、由司法机关形成委托省级或省级以上司法鉴定协会相应组织的委托文件,由各方当事人在委托书上签名,即以当事人各方的名义委托,各方当事人须在委托书中共同承诺不再要求重新鉴定,共同接受技术仲裁的结果。

4、司法鉴定协会相应组织有能力作出技术评断。

5、司法人员在确信不存在回避事由的前提下,对技术仲裁结论予以采信。

五、我省在司法鉴定技术仲裁方面的探索性进展。

技术论证 篇6

摘要:G. A.柯亨认为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劳动价值论存在两种表述方式,其通俗表述是“劳动且只有劳动创造价值”,而其严格表述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柯亨论证说依据严格表述,通俗表述是错误的;而依据价值的约定定义,严格表述也是错误的。所以,柯亨认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剥削论证是不成功的,他提出了以“只有工人生产了拥有价值的产品”为基础的清晰论证来代替劳动价值论的剥削论证。柯亨的这个新论证也存在问题,所以后来柯亨的剥削批判是以“自我所有”为论说对象的。

关键词:G. A.柯亨;劳动价值论;剥削;清晰论证

中图分类号:B56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68(2016)01-0101-05

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已故英国牛津大学万灵学院社会与政治理论教授G. A. 柯亨(G.A.Cohen)自称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①[1]导言9,165,虽然历经多年的思想磨砺和冲击,但依然对马克思主义痴心不改[2]。对于国内的学者而言,柯亨的学术贡献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是1978年发表《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护》目前国内有两种翻译版本,分别是岳长龄翻译的《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护》(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和段忠桥翻译的《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种辩护》(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此举扭转了英语世界对马克思主义的负面印象[3],而柯亨自己也因此成为了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开创者之一;二是转向政治哲学后持续而有效地对自由主义正义观(主要是右翼的诺齐克和左翼的罗尔斯)进行了批判,为社会主义的可欲性和可能性进行论证。柯亨曾以自传的方式解释了自己为什么从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辩护(此辩护之旅长达15年)转向道德和政治哲学。他在许多文章中非常明确地指出,今天的马克思主义者应该认识到,如果要说服人们并使他们相信,值得追求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是因为这些理想具有道德上的正当性,为社会主义的正当性进行政治哲学辩护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使规范性的问题凸显之后应该从事的一项非常重要而紧迫的工作。

面对当代西方自由至上主义者(如诺齐克)和平等自由主义者(如罗尔斯)对资本主义正当性的证明,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柯亨坚信资本主义是非正义的。无疑,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剩余价值论是批判资本主义最有力的武器之一。作为当代的马克思主义者,自然会首先面对这一武器。柯亨像马克思一样坚信工人受到了资本家的剥削,但不同的是,柯亨认为马克思的剥削概念并非一个价值无涉的概念,它包含了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是不正义的这样一种价值观,不仅如此,柯亨还认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传统剥削论证存在诸多的问题。在《劳动价值论与剥削概念》本文原题为“The Labor Theory of Value and the Concept of Exploitation”,载于Philosophy & Public Affairs , 1979, Vol. 8, No. 4, pp. 338-360。本文的中译版收录在吕增奎编译的《马克思与诺齐克之间——G.A.柯亨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一文中,柯亨运用分析哲学的方法细致地解析了劳动价值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被称为“清晰论证”(plain argument)的剥削论证。本文就以这篇文章为基础,阐述柯亨是如何论证劳动价值论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了怎样的一个新的剥削论证,最后简要提出笔者的反驳和点评。一、柯亨对劳动价值论存在的问题的论证过程柯亨认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剥削论证是这样的:

(1)劳动且只有劳动创造了价值。

(2)工人获得的是其劳动力的价值。

(3)劳动产品的价值大于劳动力的价值。

∴(4)工人获得的价值少于他创造的价值。

(5)资本家获得了剩下的价值。

∴(6)工人受到了资本家的剥削[4]28-29。

其中,(1)来自劳动价值论,而(2)、(3)、(5)来自剩余价值论,而剩余价值论是劳动价值论的推论,所以全部的论证基础是劳动价值论。柯亨认为劳动价值论是错误的。

首先,柯亨把劳动价值论的表述作了严格学说和通俗学说之分,并指出通俗学说无法从严格学说推出。柯亨认为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劳动价值论既被表述为类似于(1)劳动且只有劳动创造了价值,又被表述为:

(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

(1)被柯亨称为劳动价值论的通俗学说(popular doctrine),(7)被称为严格学说(strict doctrine)[4]32 。所以,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劳动价值论就以两种版本出现:严格学说和通俗学说。柯亨用极端的反例论证了劳动价值论严格学说即使是正确的,也不能得出劳动创造价值。柯亨认为,依据劳动价值论的严格学说,一件商品在一定时间T内拥有一定的价值,这个价值是由生产此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这里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T这段时间内的,也只有在这段时间内,商品的价值才可以得到解释。柯亨认为即使劳动价值论的严格学说是正确的,它也不能推出劳动创造价值。柯亨举了一个反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a)假设有一个使用价值a。a是在过去生产出来的,当时诸如a这样的物品只有通过劳动才能产生;但是,现在诸如a这样的物品的产生不再需要那种劳动。因此,根据劳动价值论,尽管劳动物化在某物中,a仍然是没有价值的。(b)反之,假设现在有一种待售的商品b,并且 b也不是由劳动制造出来的,但现在生产像 b这样的东西需要大量的劳动(在 b或许是大量的瓶装新鲜空气之后,制造新鲜空气才成为必要的)。因此,即使没有劳动物化在其中,b仍然拥有价值[4]31。柯亨根据反例得出结论,劳动价值论严格学说并不支持劳动创造价值这一通俗学说。

柯亨说马克思有时混淆了这两种表述,但并不总是混淆使用。然而马克思没有注意到这两种表述的差别意味着什么,柯亨举了一个低效率劳动的例子来表明两种表述是相互冲突的:与一只在高效率条件下因而在更短时间内生产的灯泡相比,一只在低效率条件下生产的灯泡拥有更多的价值吗?对于此问题,从严格学说中确实得不出肯定的回答,但是为什么从通俗学说中也得不出肯定的回答呢?如果劳动通过凝结在产品中创造了价值,因而如果花费了更多的劳动,难道产品中不应该凝结了更多的劳动,从而具有更多的价值吗[4]28-29?

其次,柯亨论证了借助混合表述来拯救通俗学说的企图不会取得成功。柯亨说,马克思主义者知道通俗学说与严格学说之间存在冲突,但他们仍然不愿意抛弃通俗学说,毕竟这两个学说之所以存在于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之中,任何一个学说之所以都是不够的,是因为它们各自都有要加以实现的思想或政治功能(或者这两种)[4]34。

面对低效率劳动这样的难题,许多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一种混合的解释,旨在修正通俗学说,从而使之符合严格学说。他们说:

(8)当且仅当工人的劳动是社会必要的劳动,他才创造价值。

柯亨认为(8)肯定不符合严格学说,因为(8)引用了错误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量,即在商品制造出来时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不是产品在出售时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要忠于严格学说,一种混合的表述不应该是(8),而应该是这样的:

(9)当且仅当工人在产品出售时所完成的劳动量会成为社会必要劳动的量,他才创造了价值。

但是,柯亨马上指出严格学说并不蕴含混合表述(9),严格学说的确可以推出类似于(10)这样的陈述:

(10)如果所花费的劳动时间量在产品出售时会成为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量,价值就是由所花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4]34-35。

但是(10)并不支持(9),因为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只能是其出售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量,只有当过去生产商品的劳动量等于出售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量时,商品的价值才由所花费的劳动量决定,所以决定商品价值的依然是出售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量,因此混合表述依然无法抵挡前面的反例。一些人之所以认为(10)支持(9),是因为他们没有弄清类似如下例子中的数量关系。如果量值m对于量值m有一种因果依赖关系,比如m=k m,并假定m等于m,那么不论量值m是多少,量值m都可以从量值m中推导出来,于是就有可能产生如下的错觉:量值m可以解释量值m。其实,解释m的只能是m,而不是m。柯亨认为恰恰是这种错觉俘获了所有以为(9)与严格学说相一致的人[4]35。

柯亨还指出混合表述要面对的另一个问题是超常效率的劳动,或者是使用比现在更先进的生产资料的劳动。在这两种情况中,都会使所需劳动时间少于现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这样的两种情况下,我们不能因为所耗费的劳动量将是社会必要的劳动量,而声称这些本没有耗费的劳动创造了价值,也就是说,当效率低下时,就有机会伪称,一些耗费的劳动没有创造价值,而当效率特别高时就不能同样伪称,那些并没有花费的劳动确实创造了价值。所以,柯亨说借助混合表述不能拯救通俗学说。

最后,柯亨认为劳动价值论即严格学说也是错误的。柯亨指出严格学说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否定了价值的约定定义,他在文章的第一节就阐述了一个价值定义,并指出这个价值定义所表述的内容就是劳动理论的内容。柯亨说,交换价值是一种相对的量,潜藏在一个商品的交换价值背后的是它的价值,一种绝对的量 ,如果商品a和商品b的价值比是n,那么a就拥有n单位b的交换价值:I[4]25。柯亨认为,劳动价值论按照价值的定义并不是正确的。劳动价值论的核心主张是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更明确地说,一件商品的交换价值始终与标准生产条件下生产它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量成正比。柯亨认为一个明显反对价值论的论证是,价值量受到了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无关的物的影响,这样一个不同的物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模式,它通过反映出自身的谈判能力的分配,能够影响价值。因为这个原因,生产资料(存在某种程度的垄断)的产物很可能要求的均衡价格比本来的更高,因而根据我们给出的价值定义很可能拥有更高的价值[4]37。

根据价值定义,我们可以得出(11)价值决定均衡价格(equilibrium price),在均衡中,价格等于价值,由(7)和(11),我们能提出(12),即:

(1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均衡价格。

但是(12)的反例很多。比如说前面提到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模式所提出的反例,而且《资本论》第2卷和第3卷的许多地方专门论证了这一事实。既然(12)是错误的,那么(7)和(11)至少有一个是错误的,如果我们遵从价值的约定定义,那么(11)是正确的,所以可以认定(7)是错误的,也就是说,依据价值定义,劳动价值论是错误的。柯亨认为只有抛弃价值的约定定义,才能保留一个失去实质内容的劳动价值论,只要我们遵从价值的约定定义,那么劳动价值论就是错误的。从劳动价值论(7)的表述形式来看,它是一种实质性理论,而面对(12)的反例,马克思主义者只好抛弃价值的约定定义,也就是抛弃了(11),而把劳动价值论(7)当作定义性的真理,即把价值定义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如果是这样的话,劳动价值论就变成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而失去其实质内容。由于有通俗的形式即劳动价值论通俗学说(1)来解释劳动价值论严格学说(7),从而确定了(7)没有指认的问题:谁创造了价值?因而只要劳动价值论能解释成劳动创造了价值,从而为抽空了的劳动价值论提供了一种内容[4]38。而我们又知道劳动价值论的通俗学说无法由严格学说推出,它们是相互冲突的。

二、柯亨提出的“清晰论证”

柯亨与马克思一样都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剥削制度,都认为工人受到了资本家的剥削,但柯亨并不认为马克思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剥削论证是成功的,他认为该论证的基础——劳动价值论是存在问题的,鉴于此,柯亨提出了被他自己称为“清晰论证”的学说。

首先,柯亨认为劳动创造了价值这一命题对工人受到剥削这个命题来说既非必要也非合理。因为即使我们假设其他某种东西创造了价值,比如说一件商品的价值全部是由对它的需求的范围和强度决定,这就否定了劳动创造价值,但是只要我们能证明劳动创造了拥有价值的东西和资本家占有了其中的一部分价值,那么我们仍然可以提出剥削批判。另一方面,劳动创造了价值也不是批判剥削的合理理由。因为如果说劳动创造了价值是工人提出获得那些价值的合理理由,那么如果需求创造了价值就能据此认为需求者提出获得那些价值是合理的吗?更进一步能认为需求者也受到了剥削吗?因此,工人由于创造了其他人所获得的价值而受到剥削的论断是荒谬的[4]43。

接着,柯亨认为批判剥削的真正基础是:

(13)只有工人生产了拥有价值的产品。

柯亨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剥削论证之所以存在问题,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者把不是明显真理的劳动价值论当作了明显真理。柯亨的论证表明,如果劳动创造了价值,那么过去的劳动也创造了价值,进而过去的劳动决定了产品的价值,但是,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是由当前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即使劳动价值论是正确的,过去的劳动并不创造价值。所以,柯亨认为以劳动价值论作为批判剥削的基础是不成功的。虽然劳动不创造价值,但是劳动的确创造了某种东西,它们创造了产品,即它们创造了拥有价值的东西,柯亨认为这一措辞上的细微差别包含着巨大的观念差别,要对剥削进行批判,并不在于资本家得到了工人创造的一部分价值,而在于资本家得到了工人生产的产品的一部分价值。无论工人是否创造了价值,他们都生产了拥有价值的产品[4]40。

只有工人生产了拥有价值的东西吗?资本家没有参与生产吗?这是柯亨面对的关键问题。柯亨对此问题的回答非常谨慎,他说他并不是说拥有价值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生产的,也就是说,不是任何拥有价值的东西都是被生产出来的,但只要是被生产出来的拥有价值的东西就一定是工人生产的,在最大可能的意义上,只有劳动者才生产出拥有价值的东西,并且资本家在这种意义上并不是劳动者。柯亨认为资本所有者的行为虽然有助于产品的生产,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他参与了该物品的生产。资本所有者就好比下例中刀的所有者,工人甲没有刀,而资本家乙拥有一把刀,工人甲没有刀不能进行切割,现在资本家乙把刀借给工人甲完成了切割。在例子中,生产者只能是工人甲,而不是资本家乙,柯亨把资本家乙的活动称为生产性活动(productive activities),而把工人甲的活动称为进行生产的活动(producing activities)[4]41-42。

既然(13)只有工人生产了拥有价值的产品是一个明显的事实,那么我们就获得了以此为基础的论证(清晰论证):

(13)只有工人生产了拥有价值的产品。

(14)资本家获得了产品的一部分价值。

∴(15)工人获得的价值少于他所生产产品的价值,并且

(16)资本家获得了工人所生产产品的一部分价值。

∴(6)工人受到了资本家的剥削[4]42。

最后,柯亨认为无产阶级受到的剥削在范式上类似于农奴所受到的剥削。马克思主义者宣称要揭示雇佣工人受到的剥削就必然需要劳动价值论这样的复杂论证,并借助于在此基础之上的剩余价值论。柯亨不同意此看法,他认为虽然在资本主义制度中,无产阶级受到的剥削较为隐秘,但是,正是通过论证无产阶级的处境在事实上或许与农奴类似,马克思才试图表明无产阶级也受到了剥削,所以柯亨说,如果马克思主义有某种剥削范式的话,那么它就是封建农奴所受到的剥削[4]44-45。

三、对柯亨清晰论证的反驳与评论

柯亨在细致论证劳动价值论存在的问题之后下的结论是劳动价值论是错误的,即使正确也与剥削批判无关,给人的感觉是柯亨将提出一个非常高深、严密的模式来充当对资本主义是一种剥削制度的论证,但是让人惊讶的是柯亨却提出了一个十分简单易懂(所以他称之为 Plain Argument)的论证。当然这个论证也是很有说服力的,而且似乎避开了劳动价值论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但是笔者认为柯亨的清晰论证面临一个重要的问题。让我们来看一下清晰论证,它虽然解决了谁是生产者的问题(经过谨慎说明,柯亨把资本家排除在生产者的范围之外,确认了只有工人生产了拥有价值的产品),但是仅仅确认只有工人生产了拥有价值的产品并获得该产品的一部分价值,而资本家获得了工人生产产品的一部分价值,就可以认为工人受到了剥削吗?笔者认为要使以上的结论成立,必须补充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工人生产产品的价值应全部归工人,而资本家不能获得任何工人生产产品的一点价值,否则就是剥削。也就是说,产品生产者能对由其生产的产品的价值提出完全的且排他的所有权吗?这似乎与一些更复杂的问题有关,比如剥削的含义,比如分配正义问题。

从文章的结尾来看,柯亨应该是意识到自己的清晰论证存在像笔者所提出的那样的问题,所以他说:“由此不能得出结论,(13)是一个可靠的正当性证明,并且得到适当阐述的清晰论证是一个充分的论证。”[4]46柯亨说希望能在其他的著作中对清晰论证作出评价。柯亨的这一点说明正好解释了他自己为什么在后来的有关论述剥削的论文中不再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对象,而转换成了诺齐克的“自我所有”(self-ownership)。后来柯亨意识到正是自由至上主义者代表人物诺齐克的“自我所有”概念才是马克思主义者批判剥削的最大敌人,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剥削论证似乎依赖于“自我所有”概念,而诺齐克恰恰是用“自我所有”来反驳工人受到资本家的剥削[1]167。

柯亨虽然明确提出劳动价值论是错误的,但其目的并不是要否定资本主义是一种剥削制度,而是要改进这一种论证,使其能经受住当代西方学者更具技术性的考验,同时柯亨批判劳动价值论所使用的方法所带来的清晰性和明确性的确值得我们国内学者借鉴吸收。对于国内学者而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似乎是不可动摇的,所以可能无法接受柯亨对劳动价值论的否定,但是笔者要问的是到底是劳动价值论这种论证资本主义是剥削制度的这一具体理论不能动摇,还是不能动摇资本主义是一种剥削制度这一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立场?笔者认为,绝对不能动摇的是后者。正是基于此,我们也可以认为,像柯亨这样的左翼学者,虽然他们在有些问题上放弃了对马克思观点的敬畏,但是其立场仍然与马克思一致,他提出了当代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可以被称为“国外马克思主义者”。

参考文献:

[1]柯享G A. 自我所有、自由和平等[M].李朝晖,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2]COHEN G A. Marxism after the Co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J]. The Journal of Ethics,1999(3):99-104.

[3]MILLERR W. Productive Forces and the Forces of Change: A Review of Gerald A. Cohen, Karl Maxs Theory of History: A Defense[J]. The Philosophical Review,1981(1):91.

[4]吕增奎.马克思与诺齐克之间——G. A. 柯享文选[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技术论证 篇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线上娱乐,已成为当下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业内人士指出,不远的将来,我们只需在家里安装VR(虚拟现实)设备,便可以足不出户地穿梭于各个虚拟场景:时而在商店的衣帽间里试穿新衣,时而在诊室里与医生面对面交流,时而在足球场上观看比赛,时而化身为新闻事件的“现场目击者”……

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

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类文章。

破解技术

今年浙江卷作文的话题是“虚拟与现实”,关乎现代科技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VR虚拟现实技术是一个新生事物。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面对这一“现象”,呈现三种表现和态度:一是“拥抱”(接受),一是“远离”(拒绝),一是“保持距离”(谨慎)。我们可以选择其中某一表现和态度来确定立意。题目的指向很清晰,审题的难度降低不少。而且,绝大多数学生会选择“中庸”的角度:保持适当的距离。

然而,这一话题存在一大难点。“虚拟”技术正处于萌芽阶段,尚未完全成型。正如一只正在孵化中的蛋,还不知道长出来的小鸡是怎样的,更毋谈优劣利弊。要准确判断并持有一个鲜明的观点,难免落“虚”。接下来,我们就来探讨破解这篇作文的技术,让论证落到实处。

破解技术一:类比推断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运用我们已有知识结构和经验体系,进行自主建构新的知识和意义。对未知事物的认知,可以由具有相同或类似性质的事物去推断分析。虚拟技术作为一项新事物,我们无法准确掌握其发展的走势和优劣。但是,在历史发展的滚滚洪流中,人类经历了某些历史阶段中新生事物的发展过程。曾经的蒸汽时代,二十世纪的计算机技术,在当时都是新生事物,但已然成为当下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在论证的时候,可凭借已知推及未知。

从智能手机的问世到如今的普及,人们同样经历了追捧、拒绝、质疑的心理。但如今结果如何?智能手机已经牢牢地在历史舞台上站稳了脚跟。曾经追随的人,如今热情不减;曾经扬言拒绝的人,如今却依赖于它;而那些自以为能很好地与之保持一定距离的人,也已经随波逐流。人擅长用直观感性的思考说出看似理性的话。很多人不假思索地说要与现代科技保持距离,但没有人真正做到,然而根本不必做到也不可能做到。因为如同智能手机一样,VR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总体而言是解放人类,推动社会的技术,一切曾经出现过的类似的事物都不曾被淘汰。所以背弃或是刻意敬而远之都是徒劳,只要历史不会倒退,VR就注定要被人接受和追随。

但VR带来的潜在混乱要如何解决?其实,历史也已经给出了答案。互联网问世后不久,许多人就注意到了这不被法律约束的世界会带来犯罪。的确,网络犯罪曾经大行其道,当下也依然存在。但是,网络犯罪已经很大程度地被法律所制止了。即使是人类完善了几千年的物质社会,犯罪依然存在,我们又怎么能苛求网络一尘不染呢?所以,网络从诞生开始,就注定了其不会被轻易淘汰,纵使它有天生的瑕疵和未来的斑斑劣迹。相反,我们从中可以找到VR的未来,许多大家所担心的混乱必然会被法律或协议所约束,VR的利弊天平也总会在总体理智的社会下倾向我们想要的一端。

我们对VR新技术的了解和认知是很浅的,而且技术未成型之前,并不能为它的利弊下定论。那如何来推断论证呢?这里采用类比思维,用另一曾经出现的新事物“智能手机”来类比,以人们对待“智能手机”的态度来观照人们对待“未知事物”的态度。同样,第二段也用了类比的方法,以“网络犯罪”的规约来对应“VR”发展中危机的处理,告诉人们不必“杞人忧天”,将之视之为洪水猛兽。

破解技术二:辩证统一

面对“善与恶”“好与坏”“新与旧”等话题时,如果偏执一方,二元对立,往往会阻碍论证走向纵深。论证说理并不需要一个你对我错的最终结论,它是开放的、多元的、相互补充的,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它才可以不断进行下去。从哲学角度出发,辩证统一是论证得以深入的绝佳思路。

这是个技术变革的时代。4D技术早已根植于科技馆、世博会等场所与世人见面,涵盖影音、网络等多功能的Google眼镜开始普及,iphone7的全息影像功能让无数果粉翘首以盼,而阿里创始人马云提出的“Buy+”计划(用虚拟技术实现人们在家进行“实体购物”的设想)也已进入初步试用阶段,虚拟技术实际上已在不知不觉中渗透进我们的生活。不难想象,不久的将来,我们将全面踏入虚拟技术遍地开花的生活。我们不妨来畅想一下美好的未来:“亲临”演唱会的快感,“见证”一项世界纪录的诞生,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甚至某一天,我们可以利用虚拟技术破开时空的大门,刷新真理的极限!

然而,目前的VR技术比互联网技术更具不可知性,我们怎么能够把安全交给一项新生的、未经考验的技术呢?退一步说,假设就算虚拟现实技术能够解决安全问题,但其本身还是存在一个致命缺陷:易造成“虚拟”和“现实”界限的混淆。VR技术能够让虚拟世界的“虚拟”越来越接近现实世界的“现实”。你一觉醒来,究竟是处在现实世界,还是在臆想出来的虚拟世界,甚至是在虚拟环境中创造出的另一个虚拟的梦醒场景呢?“虚拟”和“现实”如此相像,我们如何分得清?想想这是多么恐怖的事情,周围是真实存在还是虚构幻想的呢?人没有坚定的信念就容易胡思乱想,当“虚拟”和“现实”的分辨出现不确定性,当人不能分清两者,就会不可避免地陷入思索的漩涡,就像计算机语言中无解的算法会使计算机瘫痪一样,人脑是经不起这样的折磨的。

当然,任何事物都逃不开独立统一的规则,当然也无外乎虚拟现实技术,但如何使其发挥有利的一面,关键在于以什么方式去拥抱,科技本身并没有什么好坏之分,是利是弊,在于掌握技术的使用者

文段首先列举当下广受关注的4D、Google、iphone7等事物,说明虚拟已经不知不觉地潜入我们的生活,并且占据一定的地位。但下文笔锋一转,谈及VR技术作为新兴产业存在的危机,进一步反问虚拟世界的安全性,以及虚拟与现实之间无法跨越的鸿沟。最后,将对立的两面统一到一个高度:新事物发展总要面临各种声音,或支持,或抵制。科技的属性本身无所谓好坏善恶,而在于使用者出于什么目的,什么态度。

在此,继续运用哲学思维,将论述上升到消费社会、人类历史发展的本质,文章层次必然更上一层楼。

马云说过:“我们在经历的这一技术革命,是在释放人的大脑。未来三十年,整个变革会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虚拟现实虽说离我们尚远,可我知道,倘若它在未来某一天火起来,必将促进生产的升级和革新,引导新兴产业的出现和成长。从视频游戏、事件直播、视频娱乐,再到医疗保健、房地产、零售、教育,未来可以畅想,这个世界,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认知,将会有怎样的新貌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所以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虚拟技术的成长壮大,而且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这个世界总不能一成不变,生活总要有点新意。虚拟与现实,万象流传,内心的愿景与精神需求也会从中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联系当下社会发展趋势进行背景分析,阐释未来的技术革命将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改变消费社会的方方面面。引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阐述了新事物的发展势不可挡,昭示了美好的愿景。

破解技术三:点面结合

在论证逻辑和结构上,注重点面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论证力度。所谓“点面结合”,就是举例要有侧重点,“点”是典型事例,相对聚焦详写;“面”是散点事例,概括铺排。如下文:

谷歌地图曾在2010年推出VR游上海世博会的应用产品。当时国人和外国游客接踵而来,上海虽有良好的交通治安系统,但依然陷入了水泄不通的窘境。所以很多人都遗憾地放弃了游览世博会的打算。在家打开电脑,配上相应设备,也能身临其境,不仅可以随心所欲地“行走”在世博会的展馆里,甚至还能听到过往游客嘈杂的交谈。VR技术带给人类的不只是最极致的视听体验,而且还能缓解交通拥堵,减少车辆尾气排放的难题,从长远角度考虑,VR是一种符合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技术。

当然,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VR技术一开始也并不一定会被大众全盘接受———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毕竟,贝尔发明电话时不是还被妇人质疑这项伟大发明的实用性吗?近代中国境内第一条铁路吴淞铁路也正是因为不被时人接受,而被冠以“破坏风水的怪物”之名拆毁,甚至1946年,美国人研制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时,谁能想象这个笨重的大家伙会以闪电之势在几十年内将世界一次次更新换代!

技术论证 篇8

直流输电工程涉及规划、制造、设计、施工、设备调试、监造、运行与维护等多方面的技术问题,对直流输电中许多问题的研究仍处于不断的探索之中,有些研究是针对具体工程进行的,对陕西电网直流输电工程的建设运行缺乏指导性,因此需针对陕西电网建设直流输电工程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全面的分析研究。本文综合目前直流输电课题研究的进展和陕西电网的具体规划建设情况,主要从电网安全运行、规划论证、技术监督、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陕西电网发展直流输电需研究的关键课题,明确陕西电网直流输电工程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1 直流输电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建设直流输电工程,舟山直流输电工程是中国第一项直流输电工程,它既解决了浙江大陆向舟山本岛的输电问题,又具有向建设大型直流输电工程过渡的工业试验性质。工程的最终规模为双极±100 kV、100MW。随着电力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了解决大规模远距离西电东送问题,目前已建成投运了向家坝—上海±800kV、6 400 MW的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伴随着特高压直流工程的发展,也广泛开展了直流输电的研究。

由于直流输电系统元件众多,使得直流输电控制保护系统结构复杂,其可靠性对保证整个直流输电系统可靠运行尤为重要。文献[1]介绍了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在南方电网公司的发展运行情况,包括交直流混合电网运行技术、直流输电工程技术自主化及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等的应用及研究成果;文献[2,3,4]均以相关的直流工程为背景,研究了控制保护系统的参数设置对电网其他方面的影响;文献[5,6,7]研究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直流以单极大地回线方式运行时,交流变压器中性点的直流偏磁问题及解决措施;文献[8]研究了交直流混合系统中,直流输电系统控制参数对交流系统母线电压的影响、交流故障后直流闭锁的可能性、交直流保护的配合、电磁-机电混合动态仿真等方面的问题;文献[9,10]针对直流产生恒定的电场使绝缘子的污秽程度加重,进行了加强外绝缘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国家电网公司针对近年特高压工程的具体规划、建设情况,从2004年开始组织国内部分专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结合向家坝一上海±800 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对特高压直流输电相关课题进行了多方面研究,文献[11,12,13,14]汇集了2004—2008年的相关研究成果。

2 陕西电网已投运和规划的直流输电工程

陕西电网已投运的直流输电工程有:

(1)灵宝直流背靠背输电工程。一期工程已于2005年投运,由罗敷一灵宝单回330 kV线路向灵宝背靠背换流站输送额定功率360 MW,二期工程于2009年扩建330 kV信义—灵宝双回线,使该直流输变电工程额定输送功率增加至1 110 MW。

(2)宝鸡—德阳直流工程。该工程采用±500 kV超高压直流输电,额定输送功率3 000 MW,已于2010年3月完成双极投运。该工程的建成主要是满足四川水电季节性外送,减少四川丰水期弃水电量,并在枯水季节由西北反送四川火电以满足四川枯水季节的电力缺额,有利于实现西北—西南资源的优化配置。

陕西电网“十二五”规划建设的直流联网工程有:1)彬长—江西±800 kV特高压直流工程,额定输送功率7 500 MW;2)渭南东背靠背送出工程,额定输送功率3 000 MW。

3 陕西电网直流输电关键技术框架设置

3.1 陕西直流输电关键技术框架构成

在对国内目前高压、特高压直流输电的发展状况、近年直流输电的主要研究成果、±500 kV直流系统运行情况等有关高压直流运行及科研成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陕西电网发展直流输电工程在电网安全运行、线路污秽及过电压、噪声控制、组织管理等方面需要进行研究的关键技术框架构成:1)陕西直流外送战略布局的研究;2)交直流混合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控制策略研究;3)交流滤波器优化配置及无功补偿研究;4)交直流混合电网的无功功率平衡及电压稳定性问题;5)直流控制保护系统研究;6)特高压直流系统对陕西电网可靠性影响;7)特高压直流系统过电压与绝缘配合研究;8)特高压直流系统污秽问题研究;9)直流系统大地回路电流对交流变压器的影响;10)直流输电的输送功率和额定电压的论证;11)直流换流站的站址选择;12)接地极极址的选择;13)技术人员培训。

3.2 重点课题

陕西电网直流输电关键技术研究课题中每项课题的设置背景、研究内容、预期目标祥见文献[15],本文仅简单介绍其中的几个重点项目。

(1)陕西直流输电外送战略布局的研究

陕西煤炭资源丰富,资源储量约为1.7×1011 t,主要分布在陕北,约为1.4×1011 t,彬长煤矿的煤炭储量约为8×109t,煤电外送在今后将成为陕西电网很重要的发展目标。送端换流站的选择要尽量靠近电源,便于电源的汇集,并且要注意多个直流落点间保持适当的电气距离;已建成及规划的陕西直流输电送出点都在关中地区,因此应研究关中地区煤炭资源是否能够满足如此大规模电力外送的需求,是否需要在陕北建设直流输电送出点。

本课题主要研究陕西煤炭资源对陕西火电需求的供给能力、陕西煤炭资源在陕西的合理流向、陕西煤电直流输电外送战略布局,其目的在于对陕西直流输电送出点进行论证,确定陕西直流输电送出点的最佳布局。

(2)交直流混合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控制策略研究

直流输电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可利用直流的快速控制特性增强整个电网的运行稳定性。虽然陕西电网与河南电网在2005年已通过直流背靠背联网,但由于该线路输送功率小,且换流站在河南境内,故在研究陕西电网的各种运行情况时,将灵宝换流站作为恒功率负荷考虑,没有考虑其控制特性,而直流的控制特性对电网的稳定性影响非常大,因此应对直流系统的控制性能进行详细的模拟计算,并对其控制效果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同时应研究如何利用交直流控制系统的相互协调配合来提高陕西电网运行的安全稳定性。

本课题主要内容有:研究建立直流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对直流系统的控制特性进行模拟计算分析;研究直流系统各种故障对陕西电网潮流、频率、稳定性的影响;研究交流系统各种故障对直流输电系统的影响,如陕西电网在750 kV交流侧发生故障时,是否会导致直流侧因为电压偏低而闭锁,进而影响陕西电网的潮流和稳定性等;研究各种故障时直流控制和交流稳控装置的相互配合控制策略。

(3)直流系统大地回路电流对交流变压器的影响

直流输电系统多数时间在双极功率模式下运行,且尽可能采用双极平衡运行方式,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直流输电系统在短时间内以单极大地回路方式运行,此时直流电流持续地通过接地极注入大地,其幅值高达几千安培,地中的一部分电流可能通过附近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交流变压器的中性点,并经由交流输电线路流至另一端的中性点接地变压器形成直流回路。交流变压器中性点流过直流电流会产生直流磁通,使铁心磁化曲线不对称,加剧铁心饱和,可能导致变压器噪音明显增加,并引起变压器铁心、螺栓、外壳等过热。

目前我国的直流输电线路集中在中东部地区,这些地区的输电网电压等级为500 kV/220 kV,相关的直流偏磁方面的研究比较多。陕西电网主网架电压等级为750 kV/330 kV,陕西地区直流偏磁的研究还是空白,因此研究直流回路的影响时需要结合接地极周边地理环境的电导率对地中电流分布的影响进行测量分析,找出需要采取措施的变电站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16,17,18,19,20,21,22,23,24]。

本课题对合理选择接地极极址、采用一条专用金属回流导线、限制单极大地回线的运行时间、在主变中性点和接地网串接电阻等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对接地极周边地理环境的电导率对地中电流分布的影响进行测量分析;制定适合陕西电网的解决直流偏磁的方案。

(4)特高压直流系统污秽问题研究

直流系统由于产生恒定的电场,对尘埃有较强的吸附作用,根据对已运行直流输电工程的调研情况,±500 kV直流系统的污秽较500 kV交流系统的污秽严重得多,直流线路跳闸大部分是由污闪引起,因此应研究防止因污闪影响电网停运的措施。

本课题应根据陕西直流线路的路径,结合陕西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集,了解直流线路在陕西境内走径的污秽等级;选择典型区域进行污秽实测;研究适合陕西地区实际情况的直流线路绝缘水平。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得出适合陕西地区实际情况的直流线路绝缘水平,避免线路因污闪跳闸,使线路的绝缘配置既满足运行要求又节约投资。

(5)技术人员培训

目前直流输电遍布陕西、上海、湖北、四川、河南等多个省(市)的电网,而各省(市)电网公司对超高压直流输电的运行及维修管理模式不同。陕西省电力公司应借鉴优秀省电力公司的经验,培养一支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才队伍,进行技术储备。虽然宝鸡直流换流站现由国家电网运行有限公司管理,但其维护监督检修均是外委进行,陕西省电力公司应尽可能地掌握超、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主动权,从现在起着手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批理论基础扎实、掌握直流输电监督、运行、维护等各项关键技术的专业骨干队伍,在今后的特高压电网建设中起到领军和带头作用,提升陕西省电力公司的技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使陕西省电力公司的直流输电技术尽快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培养人才,首先应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直流输电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其次陕西电力科学研究院、陕西超高压运行公司、陕西送变电公司等单位应力争快速介入直流输变电的各项监督、试验工作。中国电科院、湖北电力公司、已运行的高压直流换流站等科研运行单位已具备了丰富的超高压直流科研、检修、监督、运行的实际工作经验,陕西省电力公司应组织人员到专业对口部门学习或请相关专家对公司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4 结语

技术论证 篇9

1 肇源南直井缝网压裂可行性分析

1.1 储层岩石矿物成分与脆性指数适合产生多裂缝

肇源南油田油层埋藏深,成岩作用强,岩性相对致密,源121井有效孔隙度13.5%,空气渗透率0.9×10-3μm[2]。从岩心电镜扫描照片可以看出:研究工区储层孔隙欠发育,仅见少量粒间孔隙,以大量伊利石、伊蒙混层及束状、絮粒状方解石、石盐为主要胶结物,绿泥石、绿蒙混层次之;常见石英加大、长石淋滤,见少量长石加大(图1和图2)。另外储层的脆性特征是油藏实现缝网压裂的物质基础。脆性特征采用脆性特征参数进行表征,一般采用杨氏模量和泊松比来计算,也有用矿物组分来计算脆性特征参数的方式。脆性特征参数越高,储层的可压性越好。实践证明:富含石英等脆性矿物的储层有利于产生复杂缝网,黏土矿物含量高的塑性地层不易形成复杂缝网。肇源南油田扶杨组油层岩石杨氏模量15~16.5 GPa,泊松比0.22~0.26,计算脆性特征参数35.9,裂缝形态属于多缝区,满足形成缝网的基本地质要求。

1.2 部分井裂缝相对发育,有利于产生多裂缝

储层中存在足够的结构弱面(通常表现为天然裂缝、节理及层理)或者基质中的薄弱点是诱发缝网的前提条件。由于裂缝等结构弱面的抗张强度远小于基岩,因此在缝网压裂过程中天然裂缝优先开启并且相互沟通;液体进入天然裂缝带后,压裂液大量滤失,增加了裂缝发育区的流体压力,从而诱导更远区域的天然裂缝张开,实现缝网压裂。在肇源油田17口井的1 243.6 m岩心中,共发现构造缝37条,密度为0.03条/m。构造缝主要为东西向为主的高角度垂直缝,南北向还发育一组共轭缝(表1)。

试验区进行7口井微电阻率及多极子阵列声波测井(表2),试验区裂缝总体不太发育,但局部井见大量微裂缝,统计共发育裂缝48条(1 327.6 m),平均0.036条/m,裂缝发育方向为NE75°~95°,平均为NE84.8°,裂缝发育形态为垂直裂缝。多裂缝近井启裂机理研究成果表明:在局部裂缝发育的井进行网缝压裂,有利于提高裂缝储层改造体积。

1.3 储层水平应力差小于5 MPa,网缝横向波及宽度较宽

统计本试验区内2口井的资料,最大地应力方向为NE84.6°,最大水平主应力为31.8 MPa,最小水平主应力为28.7 MPa,应力差异系数为0.11,最大最小水平地应力差在3 MPa左右,研究结果表明低水平应力差有助于提高网缝横向波及宽度,有利于提高提高网缝储层改造体积。

1.4 天然裂缝逼近角小,不利于进一步提高网缝储层改造体积

当主裂缝和天然裂缝在夹角较小的情况下(0~30°),无论水平应力差多大,天然裂缝都会张开,改变原有的延伸路径,为形成缝网创造条件;而在夹角为中等(30°~60°),在水平低应力差情况下,天然裂缝会张开,具有形成缝网的条件,而在高应力差情况下天然裂缝将不会张开,主裂缝直接穿过天然裂缝向前延伸,不具有形成缝网的条件;夹角较大的情况下(>60°),无论水平应力差多大,天然裂缝都不会张开,主裂缝直接穿过天然裂缝向前延伸,不具有形成缝网的条件。

肇源南油田在油层段发育一定程度裂缝,资料统计共发育裂缝48条(1 327.6 m),平均0.036条/m,裂缝发育方向为NE75°~95°,平均为NE84.8°,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为NE85°,人工裂缝方位NE81.1°,与天然裂缝一致。水力裂缝与天然裂缝夹角小,随有利于缝网的产生,但对缝网横向波及宽度的增加不利,因此不利于进一步提高网缝储层改造体积。

1.5 低黏度压裂液、大排量施工,为缝网压裂的成功奠定工程基础

Cipolla等人[11]研究表明施工作业流体黏度对裂缝扩展复杂度具有重要影响,压裂流体黏度越高,裂缝扩展的复杂度将显著降低。Beugelsdijk等人[12]就裂缝性储层压裂液流体黏度对水力裂缝延伸的影响进行室内实验研究,低流体黏度注入的时候施工压力曲线没有裂缝起裂特征显示,岩石体观察发现在延伸裂缝方向上没有主裂缝存在,裂缝沿天然裂缝起裂延伸;而采用高流体黏度注入的时候存在明显的主裂缝扩展,水力裂缝几乎不与相交的天然裂缝发生作用。即低的流体黏度更易形成复杂的裂缝延伸形态;高流体黏度更易形成平直的单一裂缝。选择低黏度的工作液更有利于形成复杂的缝网,一般选择滑溜水作为缝网改造的液体体系。

施工净压力越高,水力裂缝沿天然裂缝转向延伸的逼近角和水平应力差涵盖范围越大,水力裂缝越容易发生转向延伸,且更容易形成复杂的裂缝网络。因此采用大排量施工提高施工净压力有利于形成复杂的缝网。

2 直井缝网压裂合理井网井距论证

2.1 直井、压裂井地层压力分布函数

根据罗德.开尔文点源解的基本原理,可以获得均质油藏瞬时点源函数基本解为

将顶底封闭油藏可以化简为纵向上的无数点源叠加之和,则顶底封闭油藏瞬时点源基本解可以进一步改写为

采用多种数学变换方法,顶底封闭油藏瞬时点源基本解可以进一步简写为贝塞尔函数的表达形式:

假设2Lh为储层射开厚度,q表示油井产量,无因次压力响应函数可以定义为将前面获得的瞬时点源基本解沿Z方向进行积分,就可以获得顶底封闭油藏直井无因次井底压力响应拉氏解为

假设油井井位于裂缝中心点(0,0,Ze/2),缝长为2Lf,缝高为h,令l=Lf对点源基本解直井无因次井底压力响应拉氏解进行裂缝缝长方向积分,则具有一条垂直裂缝模型井底压力响应函数拉氏解为:

利用计算机程序语言编制了顶底封闭油藏直井井底压力响应函数的计算模型,绘制了无限大地层压力分布平面图(图3和图5)和剖面图(图4和图6)。从图中可以看出,直井地层压力呈径向分布,压降主要发生在井底10 m范围内,压裂井地层压力呈椭圆分布,在相同产量条件下,压降幅度比直井相对要平缓。利用本文建立的模型可以研究直井、压裂井的地层压力分布,结合肇源南油田的启动压力梯度实验,探讨缝网压裂条件下油水井的有效压力驱替问题。

2.2 直井、压裂井有效压力驱替系统论证

根据不同渗流速度下的驱替压差实验(图7和图8),肇源南油田启动压力梯度为0.05 MPa/m,测定启动压力梯度与渗透率的关系为

根据前面的地层压力分布函数,利用势的叠加理论,编制了直井-压裂井、压裂井-压裂井地层压力分布计算函数,绘制了直井-压裂井、压裂井-压裂井的地层压力平面分布图(图9和图10)、渗透率和井半距关系图(图11和图12),工区的启动压力梯度在0.05 MPa/m,确定直井极限井距为45 m,压裂井极限井距为120 m。

3 肇源南直井缝网压裂规模论证

肇源南油田源258-定140井、源270-144井在大规模缝网压裂施工过程中开展了井中微地震监测,因此利用微地震监测成果论证肇源南油田缝网压裂的规模。

(1)肇源南油田直井缝网压裂缝网横向波及宽度在60 m左右,受天然裂缝影响部分井的实际缝网略宽。

决定缝网波及宽度的主要因素为施工净压力和水平地应力场差值;水平主应力差越小,网缝横向波及范围越大;当注入压裂液量越大,裂缝中憋压越高、净压力就越高,网缝压裂过程中横向波及范围就越大。肇源南油田水平应力差在3 MPa左右,网缝干扰的理论最大宽度在60 m左右,实测资料表明:平均缝宽在42~82.5 m,平均缝宽为60.8 m;从分布频率来看(图13和图14):平均裂缝宽度主要集中在40~60m区间,实际压裂情况与理论计算值基本吻合。

(2)从缝网压裂施工参数与微地震监测结果看,单段施工规模必须大于1 500 m[3]才能获得较好的改造效果。

理论研究成果表明:压裂液用量越大,储层改造的体积就越大,从施工的压裂液用量与储层改造体积关系表明(图15和图16):肇源南油田缝网压裂单段压裂液的用量必须大于1 500 m[3]。从压裂液用量与微地震数关系也印证了上述关系:单段压裂液的用量必须大于1 500 m[3]后,压裂液的用量明显增加。因此建议后期缝网压裂施工过程中,单段压裂液的用量应大于1 500 m[3],单位厚度压裂液用量应大于600 m[3]/m。

(3)受缝间应力干扰影响,缝网压裂井口压力偏高,裂缝延伸压力提高9.7 MPa。

利用管流压降计算公式,计算了肇源南区缝网压裂滑溜水和冻胶泵注阶段的井口压力预测值(表3),从预测结果可以看出:滑溜水按7 m[3]/min泵注时,井口压力在49~54 MPa之间冻胶携砂阶段若按4 m[3]/min泵注时,井口压力在34~39 MPa之间。

4 结论

(1)储层岩石石英矿物含量高、岩石脆性指数在多裂缝与缝网区、储层水平应力差小于5 MPa,地质因素均有利于产生多裂缝,采用低黏度压裂液、大排量、多级段塞加砂暂堵施工能产生大规模缝网。

(2)利用点源函数和压力叠加原理,绘制了直井-压裂井、压裂井等井网类型的地层压力平面分布图和流线图,确定了直井极限井距为45 m,压裂井极限井距为120 m。

(3)肇源南油田单段施工规模必须大于1 500m[3],滑溜水按7 m[3]/min泵注,井口压力在49~54MPa,冻胶携砂阶段按5 m[3]/min泵注,井口压力在40~45 MPa。

参考文献

[1]马兵,闫永萍,王蓓,等.新型缝网压裂技术在镇北致密储层的研究与应用.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14(4):212—214Ma B,Yan Y P,Wang B,et al.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the new network fracturing technology in Zhenbei tight reservoir.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2014;14(4):212—214

[2] 段辉,房好青,赵晨云,等.鄂尔多斯盆地富县页岩气缝网压裂适应性研究.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3(28):8434—8439Duan H,Fang H Q,Zhao C Y,et al.Study on adaptability of shale gas network fracturing in Fuxian,Ordos Basin.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2013;13(28):8434—8439

[3] 张伟华.肇源油田致密储层缝网压裂工艺研究与应用.非常规油气,2014;1(2):73—77Zhang W H.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network hydraulic fracturing in tight reservoir of Zhaoyuan Oilfield.Unconventional Oil&Gas,2014;1(2):73—77

[4] 翁定为,雷群,胥云.缝网压裂技术及其现场应用.石油学报,2011;32(2)280—284Weng D W,Lei Q,Xu Y,et al.Network fracturing technique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field.Acta Petrolei Sinica,2011;32(2):280 —284

[5] 高武彬,陈宝春,王成旺,等.缝网压裂技术在超低渗透油藏裂缝储层中的应用.油气井测试,2014;23(1):52—54Gao W B,Chen B C,Wang C W,et al.Application of fracture network fracturing technique to fracture reservoir in ultra-low permeability oil field.Well Testing,2014;23(1):52—54

[6] 陈守雨,刘建伟,龚万兴,等.裂缝性储层缝网压裂技术研究及应用.石油钻采工艺,2010;32(6):67—71Chen S Y,Liu J W,Gong W X,et al.Study and application on network fracturing technology in fractured reservoir.Oil Drilling&Production Technology,2010;3(6):67—71

[7] 雷群,胥云,蒋廷学,等.用于提高低-特低渗透油气藏改造效果的缝网压裂技术.石油学报,2009;30(2):237—241Lei Q,Xu Y,Jiang T X,et al.“Fracture Network”fracturing technique for improving post-fracturing performance of low and ul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Acta Petrolei Sinica,2009;30(2):237—241

[8] 李小刚,苏洲,杨兆中,等.页岩气储层体积缝网压裂技术新进展.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14;36(7):154 —159Li X G,Su Z,Yang Z Z,et al.New progress of volumetric network fracturing technologies for shale gas reservoirs.Journal of Oil and Gas Technology(J.JPI),2014;36(7):154—159

[9] 赵金洲,任岚,胡永全.页岩储层压裂缝成网延伸的受控因素分析.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5(1):1—9Zhao J Z,Ren L,Hu Y Q.Controlling factors of hydraulic fractures extending into network in shale formations.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Science&Technology Edition),2013;35,(1):1 —9

[10] 胡永全,贾锁刚,赵金洲,等.缝网压裂控制条件研究.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5(4):126—131Hu Y Q,Jia S G,Zhao J Z,et al.Study on controlling condition in network hydraulic fracturing.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Science&Technology Edition),2013;35(4):126—131

[11] Cipolla C L,Warpinski N R,Mayerhofer M J,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racture complexity,reservoir properties and fracture treatment design.Paper SPE 115769 presented at the 2008 SPE Annual Technical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Denver,Colorado,2008

技术论证 篇10

1 海域采砂临时用海管理现状

福建沿海采砂主要分布在闽江口、福清湾以及湄洲湾海域。近年来, 据不完全统计, 福建有各类采砂船450余艘, 大多属于非法开采, 处于无序、无度的状态。采砂船作业时, 大多采用虹吸式采砂, 两个小时以内就能装满600~800 m3海砂, 对海域和环境破坏力惊人。猖獗的非法海砂开采活动已经造成部分海域海砂资源量衰退, 海底地貌和水动力改变, 部分海域鱼类洄游路线、水质受到破坏, 渔民海上养殖基础设施受损。

《福建省海域采砂临时用海管理办法》自2009年8月1日开始施行, 这是我国第一部通过立法程序规范海域采砂临时用海活动的政府规章。《福建省海域采砂临时用海管理办法》规定:在重要的鱼类洄游通道、索饵场、越冬场、产卵场和栖息地, 海洋水生动植物养殖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防护林带, 以及采砂行为可能危及码头、跨海桥梁、临海公路、海堤和海底电缆等涉海工程安全的海域等地, 禁止进行海域采砂。对禁止海域采砂的具体范围, 《福建省海域采砂临时用海管理办法》规定由设区市政府划定, 并向社会公布。如, 2009年12月1日福州市人民政府发布通告, 向社会公布了福州市海域采砂临时用海禁采区范围。总体上说, 《福建省海域采砂临时用海管理办法》颁布实施1年多来, 无序、无度的非法采砂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 海域采砂临时用海管理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开展海域采砂临时用海海域使用论证, 阐述开采区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分析与海洋功能区划和海洋开发保护规划的协调性, 论证海砂开采活动对周边海域资源与环境的影响, 提出开发与保护的对策措施, 保护海砂资源和海砂开采区的生态环境, 加强海域采砂临时用海的规范管理, 已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2 海域采砂临时用海海域使用论证内容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关于实施《福建省海域采砂临时用海管理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 (闽海渔[2009]299号) 对海域采砂临时用海海域使用论证材料进行了明确规定:采砂临时用海应按照国家海洋局印发的《海砂开采用海海域使用论证报告编写大纲》[2]的规定编制海域使用论证报告, 主要内容如下。

2.1 海砂开采项目概况

重点论述:海砂开采区域位置;开采地点 (附具图件) 、开采范围 (附具地理坐标) 、开采量、开采方式及开采期限;开采海域的海砂生成原因及品位、储量、用途;共生、伴生矿资源种类及工业储量。

2.2 自然条件状况

海砂开采海域及其周围区域的自然条件及资源状况。

2.3 海洋功能区划及相关规划符合性

海洋功能区的用途管制要求和用海方式控制要求, 分析项目用海能否落实海洋功能区的环境保护要求。

2.4 区域开发利用现状

包括海洋渔业资源的捕捞和养殖情况、海上交通情况、海底管线情况、海上构造物情况 (尤其注意对海洋权益有特殊意义的海上构造物、标志物) 、海上军事设施及军事训练场地情况和其他 (自然保护区、科学试验区、风景名胜区和旅游度假区) 等。

2.5 利益相关者

海砂开采海域利益相关者的协调评价。

2.6 海砂开采用海的合理性

从用海选址、用海面积和用海期限3个方面论述海砂开采用海的合理性, 分析岸滩稳定性和冲淤环境的适宜性, 不宜选在侵蚀区和地质不稳定区。

3 海域采砂临时用海海域使用论证重点和难点

根据国家海洋局《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3]要求, 笔者认为编制海域采砂临时用海海域使用论证报告的重点和难点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基础资料收集

编制海域采砂临时用海海域使用论证报告, ① 收集采砂区所在海域的径流和泥沙资料;② 收集采砂区地形图、地质钻探、采砂场附近建筑物及重要设施、水生态与环境等资料;③ 收集采砂区所在海域的开发利用现状、海洋开发规划、海洋功能区划及其他已有的分析计算或研究成果。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是编制海域采砂临时用海海域使用论证报告的重要基础工作, 也是编制海域采砂临时用海海域使用论证报告的重点。基础工作不全面, 就很难保证海域使用论证报告的编制质量。地形图和地质资料是海域使用论证报告基础资料收集的难点。实践中一般情况要收集采砂区域1∶3 000地形图, 包括采砂区域及其周围各1 000 m 范围的资料。通常要对采砂区域地形进行补充测量与地质勘探, 从而查明采砂区砂质情况与砂量储备以及共生、伴生矿资源种类及工业储量。

3.2 采砂影响分析

目前, 采砂影响分析通常采用二维数学模型计算或物理模型试验的手段, 对采砂实施前后进行模拟, 得出采砂实施后水位、流速和流向的变化以及泥沙回淤情况, 进而分析采砂对水文、通航安全、水生态与环境及海上工程的影响。在选用数学模型或物理模型试验作为研究手段时, 模型参数的选取应合适, 通常应采用1~2次实测水文资料对模型的参数进行率定和验证。另外, 模拟采砂前后流场变化、泥沙回淤规律时选用的水文条件应具有代表性, 通常应包含台风条件、高潮条件和低潮条件等3种不同水文系列。应提出具体的减免与保护措施。对于采砂及运砂船舶频繁穿越主航道可能引起的通航安全提出具体的安全保障措施。

3.3 利益相关者协调

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 海洋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 必须平衡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需求, 以达到海洋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为科学地管理和使用海域提供支持。在海域使用论证中, 对各个利益相关者准确定位是论证工作的难点之一。各个利益相关者准确定位的目的, 就是有利于认清各方在每个用海项目中的位置, 有利于各方通过制约、协调、利益让渡或责任分担而实现用海项目资源、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4 海域采砂临时用海海域使用论证技术方法

4.1 采砂环境影响分析

采砂对通航安全的影响分析, 应在调查通航现状的基础上, 分析采砂对航道和通航安全的影响。采砂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分析, 应在调查涉及区域生态与环境现状的基础上, 分析采砂对水质、主要经济鱼类、珍稀濒危及特有动植物等方面的影响, 并提出减免对生态与环境带来不利影响的对策与措施。采砂对海洋工程正常运用的影响分析, 应在调查采砂直接影响到的海洋工程分布情况及正常运行要求的基础上, 分析采砂对海洋工程运行的影响。

4.2 海砂开采动态监测

海砂开采可能对海洋资源、生态环境、海洋设施以及海岸、海底地形变化等造成影响, 因此要对海砂开采实施动态监测。主要包括海底地形、海底及岸滩冲淤动态、流场及波浪、环境质量现状以及对资源及生态系统的影响等监测项目。为避免海砂开采造成海岸线及海底地形的变化, 在海砂开采之前, 进行波浪折射、绕射模拟计算和流场模拟计算, 预测各种不同的开采地点、开采方式及开采数量, 可能对海岸及海底地形造成的影响。在海砂开采期间, 定期进行海底地形、水深测量, 并给出海砂开采前后的地形定量变化数据,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海底动态监测内容包括:剖面地形重复测量, 分析海砂开采前后冲淤变化趋势;剖面水下地貌侧扫, 分析海砂开采前后地貌演化特征;沿剖面采集表层样, 分析海砂开采前后剖面上底质变化趋势。海砂开采可能使海底沙脊高度降低或造成断口, 使越过沙脊 (或断口) 传向岸边的流场和波浪场发生变化, 增加海岸动力作用, 从而加剧海岸泥沙冲淤活动, 应加强对岸滩附近流场和波浪场的监测。监测技术方法按照《海砂开采动态监测简明规范》 (试行) [4]执行。

4.3 采砂项目概况分析

海砂开采的前提是在查清沙体的分布、规模、组合、物质组成 (粒度、轻重矿物、稀有元素和品位) 、开采用途与储量 (建材、回填、静态与动态储量) 、现代过程 (蚀淤强度、来沙途径与物质交换) 、沙体成因以及沙体周边开发活动等基础上, 从资源可持续利用和适宜性开发考虑, 应解决以下两个关键问题:一是确保开挖后所对应海岸的岸线稳定。为此, 如何选择最佳采掘点和采掘区是保证毗邻海岸线稳定的关键问题之一。采用海砂开采过程中波浪变形模拟研究的方法, 预测海砂开采前后波向、入射波面的变化, 优选最佳开采位置, 从而达到既有利于海砂开采, 又有利于岸线稳定的目的。二是确定最佳采掘数量。理想的方法是在实际开挖后, 进行水深精密测量和波况观测。如果难以实施水深及波况观测, 则可以通过计算并结合浅水方程研究潮流变化和沙质运动的最终效果来解决最佳开挖数量的问题。

4.4 采砂利益相关者分析

海砂既是一种矿产和建材资源, 又是一类重要的海洋生态环境要素。某一区域的海砂开采, 有可能引发数百千米甚至数千千米外海岸或海域砂体的平衡失调, 导致沿岸资源流失或海岸侵蚀。海砂开采不当, 对海洋生态环境危害极大, 可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 并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4.4.1 海砂开采与海岸侵蚀

我国各沿海省份均出现了由于不合理海砂开采而引发的海岸侵蚀现象, 造成陆地面积减少、岸边设施和工程被毁, 经济损失巨大。

4.4.2 采挖海滩砂石, 旅游景观受损严重

海滩是滨海旅游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由于非法采砂者大肆掠夺海滩砂石, 造成海滩粗化、砂层变薄、沙滩变陡以及滩面变窄, 旅游资源破坏严重。

4.4.3 海砂开采选址不当, 给海水养殖造成损失

由于在养殖区附近采砂, 产生大量的细粒悬浮物, 海洋生态环境被污染, 导致养殖品种死亡, 产量大幅度下降, 给渔业生产带来很大损失。

4.4.4 特殊地带海砂开采, 还应考虑具体的相关方面的影响

河口、河道的海砂开采, 应考虑是否会影响到河道的通航、河道的防洪纳潮以及河道两侧护岸工程的坍塌等。另外, 采砂周围海域是否有其他海上构筑物、海底管线和重要海洋生态敏感区等。此外, 不合理的海砂开采导致农田、道路和防护林被毁等灾害现象也很普遍。因此, 在开展海砂开采的论证过程中, 一定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灾害。

4.4.5 海砂开采业主间的相互影响

海砂开采区范围的划定, 应充分考虑业主申请的开采量、划定区域的海砂资源量、相邻海砂开采区共同作业的安全距离等。如若申请项目附近有已批项目同时进行海砂开采, 还应考虑悬浮物扩散浓度的叠加效应。

4.5 专题设置

海砂开采海域使用论证专题应包括:海底开挖对水深地形、岸坡的影响分析, 造成海底滑坡、垮塌和碎屑物流等地质灾害和导致海岸侵蚀的可能性, 对海底管线及其他海洋构筑物等利益相关者影响分析等。

5 结束语

由于《福建省海域采砂临时用海管理办法》自2009年8月1日开始施行, 海域采砂临时用海的海域使用论证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今后随着海域采砂临时用海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深入, 海域使用论证工作将不断完善, 论证技术和方法将更加科学、规范。

参考文献

[1]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建省海域采砂临时用海管理办法[Z].2009.

[2]国家海洋局.海砂开采用海海域使用论证报告编写大纲[Z].2009.

[3]国家海洋局.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Z].2010.

上一篇:现代古城下一篇:转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