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和发展

2024-07-26

和谐和发展(精选十篇)

和谐和发展 篇1

和谐教育起源于古希腊,在西方国家兴起并得到发展,其发展过程充满了曲折性,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改进。和谐教育思想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当时,古希腊只所以能够提出和谐教育的思想,主要是为了社会阶级统治的需要,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为了缓解社会内部矛盾,加强民主而出现的教育思想。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和谐教育思想对当时以至以后的教育影响很大,当时教育界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教育家,如亚里斯多德就是当时比较著名的几位教育学家之一,他继承和发扬了柏拉图的很多优秀教育思想,尤其是关于灵魂三分法的思想,不断把灵魂进行了分类,更重要的是真对不同分类进行了不同的教育,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灵魂的三部分具有密切的联系,认为和谐教育相关的要素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时对人普遍采取的和谐教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古希腊的和谐教育过多地强调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这个充满人文主义精神的时代,出现的一批优秀的人文主义教育家,普遍具有社会历史特征,那就是都非常注重对儿童的教育和培养,强调从多方面对儿童进行教育。如意大利著名的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利诺( 1378 - 1446) 、早期乌托邦社会主义者英国人莫尔( 1478 - 1535) 、法国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代表人物拉伯雷( 1493或1494 - 1553) 等。

二、和谐教育思想的发展

和谐教育自产生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每一发展阶段都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

1. 夸美纽斯( 1572 - 1670) ,他关于和谐教育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就是《大教学论》,该书中充分阐述了和谐教育的教育思想,和谐教育是普遍的,是针对所有人的,让人们都能享受到和谐教育,让所有的人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对人的教育要结合社会的发展来进行,对人要进行道德、知识艺术等方面的全面教育。他在《大教学论》中还阐述了一切教学必须依循自然的秩序。他还以“自然类比”的思想方法阐明了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适应自然”的原则。在教育史上,也曾有很多教育界专家学者,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但是夸美纽斯关于自然适应性原则的含义进行了全新的界定,进行了全面的创新,他的引证“自然”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看来,就是一种新的、进步的新方法,有效的冲击了中世纪的神权思想,批判了当时社会反自然的“禁欲主义”和摧残儿童的经院主义教育的错误思想,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具有鲜明的时代进步性。

2. 文艺复兴后的17到18世纪,在这个时间段,英国与法兰西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已经进入了近代社会。由于时代的变迁,社会对人的需求及教育本身应该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教育要发展,不能一成不变,当时一些著名的教育家,提出了适应当时社会的教育观点。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洛克( 1632 - 1704) 。他是英国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是《教育漫话》,主要的教育对象是绅士,他的观点中对绅士的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不管是从知识面还是教育方法都有了创新,他的观点中绅士应该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这在当时的社会中,影响是巨大的,培养了大批的绅士,尤其是资产阶级上层人物,这些绅士通过教育和培养,有了全面的发展。

3. 18世纪法国启蒙学者、教育家卢梭( 1712 - 1778) 。他的和谐教育思想比较鲜明,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爱弥尔》,该书中阐述了人应该顺应自然本性,内在的自由、理性和良心都应该得到良好发展,只有内在的天赋得到全面发展,人们才能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才能变的非常完美。如果教育违背了人的天性发展,那还不如不对其进行教育。这是当时社会最有代表性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即教育就应适应人的正确性的发展。尤其是对儿童的教育,教育要结合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教育要按照学生自然发展的方向开展,教育过程不能偏离学生保持天生自然状态,教育要充分尊重儿童的天性,让其天性充分展现,让其自由地运用天性所赋予的一切,儿童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感到快乐和幸福。

4. 18至19世纪期间。倡导和谐教育的思想家有很多,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瑞士教育家裴斯洛齐、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等,裴斯洛齐认为,人具有很大的潜能,有时候人们没有表现出来应有的潜能,人的很多内在的能力都处于休眠状态,教育应该致力于激发人的内在潜能,尤其是要激发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激发的过程应该是和谐的、全面的。福禄培尔关于教育的最著名代表作是《人的教育》,书中主要的观点是万物起因于上帝的精神,教育要充分帮助人们发现他的神的本质,教育要能使被教育者充分认识自然和人性。教育的许多方面是和谐统一的,他在书中还提出了一不比较著名的观点,教育深敏捷对立和对立调和的发展法则,心脏教育应遵循自然的法则,这些和谐教育的思想对当时乃至后世影响深远。此外,当时具有和谐教育思想意识的还有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等,他们都不同程度的提出和实施了一些关于和谐教育的措施。

5. 19世纪末至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 1859 - 1952) 在其中名著《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要求给儿童主动活动的自由、让儿童在做中学习等。他说: “因为生长是生活的主要特性,所以,教育就是不断的生长,在它自身自外没有目的”。在他那里,“生长”显然包含着能动的自我发展、亦即自然发展的意义。关于自然发展论,杜威认为,自然发展论主张把“自然发展”作为教育的目的,强调教育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自然的或天赋的能力,提供一切教育中的起发作用和限制作用的力量; 但是它们并不提供教育目的”。所以,杜威提出了这样的结论: “不是要离开环境进行教育,而是要提供一种环境,使儿童的天赋能力得到更好的利用。”

三、结束语

和谐教育思想源在西方国家发展历史较长,在国内发展历史较短,和谐教育思想所体现的是注重人性的全面发展,尤其是要重视儿童的全面发展,人的天性应该得到全面发展,个人的知识面、道德品质应该在教育过程中全面发展。和谐教育要发现和发展人的自然,即所谓的教育自然适应性原则,人的和谐发展应该像自然界的和谐发展一样,人的发展应该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发展应该服从于自然界的发展。和谐教育的过程,应该顺应自然,教育应该在尊重儿童本性的基础上进行教育,不能进行歪曲和无理的教育,人的发展应该是顺应人发展的需要,应该是有序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

摘要:社会的和谐必然要求教育的和谐,用和谐的教育来实现和谐的社会。那么,究竟什么是和谐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和谐的教育呢?从教育者的观点出发,阐述了和谐教育的产生及其发展过程,通过阐述其发展过程,把握了和谐教育的实质。

围绕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篇2

积极履行政协职能

近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市政协常委会在中共临清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决策部署,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全市广大政协委员和政协工作者齐心协力,开拓创新,积极作为,为保持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快建设经济文化旅游强市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人民政协事业呈现出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开展专题调研。

开展专题调研是政协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建言献策,履行参政议政职能的一种有效方式和重要途径。2009年,市政协根据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中心工作,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按照“少而精,专而深”的原则,确定了轴承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社区建设与管理4个专题,作为2009的调研专题。按照“一个专题、一位主席、一支队伍”的模式,组织由分管主席任组长,部分委员、有关乡镇办事处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专题调研组。各调研组就有关专题,首先了解基本情况,掌握有关问题,制定调研提纲,采取“内外结合”的方式开展调研活动。他们先后分赴山西、湖南、浙江等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实地考察,采取召开座谈会、搜集有关资料、现场走访等方法,学习当地成功经验,并形成学习总结材料。此后,各调研组又就有关专题深入我市一线进行调研,在全面掌握情况、查清问题、多方面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我市轴承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关于临清中洲古城保护建设的调研报告》、《关于我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调查与思考》和《关于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的调研报告》等4个有问题、有分析、有建议、操作性强的调研报告,并在市政协十二届八次、九次常委会议上进行广泛讨论,分别审议,集众智,纳良言,修改充实报告内容。10—12月份,市政协将4个专题调研报告分期报送市委、市政府,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在《领导参阅》上进行转发,有的报告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旋宇同志亲自批示,要求分管领导和有关部门认真参阅、抓好落实。

二、围绕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委员视察。

组织委员视察是委员建言献策、协商议政的又一重要形式和有效载体。一年来,市政协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组织委员分别就公安、农村经济、城乡建设及规划、城乡工业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等方面的问题开展了5次重点视察活动。为确保视察开展的扎实而富有成效,每次活动前,召集有关人员认真研究视察内容,相关科室精心准备视察方案;活动中,鼓励委员们热情诚恳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并就如何进一步改进工作积极建言献策;活动结束后,市政协认真总结、分类归纳委员们提出的具有较强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精心撰写视察简报。同时,按照聊城市政协的要求,12月份,组织聊城市驻临清市政协委员对莘县进行了交流视察,委员们就如何加快经济发展及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相互学习交流经验,积极建言献策,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围绕促进提案办理质量,开展民主评议。民主评议是提高提案办理质量的有效措施。近年来,市政协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我市工作实际,积极开展民主评议提案办理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提案质量和提案办理质量的提高。2009年,在认真总结往年民主评议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改进评议方式,采取大会集中汇报、会后查阅档案和到办理现场重点视察相结合的方式,对72件提案24个承办单位进行了认真的评议。根据评议结果,评出提案承办先进单位13个和优秀提案15件。民主评议使提案委员受到了培训和教育,使提案承办单位找到了差距和不足,有力地促进了提案工作的开展。

四、围绕建设文化旅游强市,挖掘文史资料。政协文史资料的征集研究是一项独具政协特色的工作,发挥着“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建设文化旅游强市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一年来,市政协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经济文化旅游强市的战略目标,充分挖掘、搜集、整理我市丰富的运河文化史料,围绕《运河名城丛书—临清卷》、《临清与京剧》、《媒体中的季羡林》、《临清与收藏》等文史资料的编辑出版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运河名城丛书—临清卷》第一稿已经全国政协阅审,提出了修改意见;第二稿资料现已整理完毕,近期将送往北京审定。5月份,召开了《临清与京剧》专题座谈会,进一步征集相关资料,并请全国政协常委黑伯理作序,原省人大副主任董凤基题词,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题写了书名,已交付印刷。《媒体中的季羡林》是政协出于对季老的热爱和敬仰,从能接触到的媒体中积累了近10年的资料,汇集成册,作为文史资料奉献给社会,这是对季老的纪念,也是对临清的宣传,近期可出版同大家见面。《临清与收藏》涉及到我市近30位收藏爱好者,4大门类,数百件藏品,是临清收藏文化大展示,资料正在整理过程中,2010年可望出版。

五、围绕发挥委员主体作用,组织宣传活动。一是举办了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大型文艺汇演。去年政协委员和政协组成单位积极报名、踊跃参加,市委、市政府领导亲自到场观看并给予较高评价。演出节目反映了人民政协60年光辉历程,展示了临清千年古县、运河名城、京剧之乡的文化底蕴,展现了政协委员多才多艺、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显示了政协事业联系广泛、团结和谐、与时俱进的生机和活力。二是举办了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书画展。展出书画精品100余幅,以政协委员创作的作品为主,同时融入临清市书画界精品,展现了临清市书画之乡的雄厚实力,反映了临清人民不断追求的文化层次与品位。三是制作了 “政协委员风采”系列报道。为了更好地配合庆祝活动,展示政协委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市政协确定对各界别委员中的突出代表,以《政协委员风采录》的形式在临清电视台进行系列专题宣传报道,进一步激发调动广大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鼓励他们为临清发展作出积极贡献。通过开展一系列庆祝活动,使全社会进一步了解人民政协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对政协工作意义的认识,增强广大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热情,鼓励他们积极为建设经济文化旅游强市做贡献。

六、围绕提高自身建设,强化自身建设。

和谐和发展 篇3

构建和谐教学在社会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指出:“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做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个人是社会存在物。”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这表明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以一定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总和。

我们国家在基础教育方面,现在主要体现在应试教育,尤其体现在高考制度上。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压力使教育者们尤其是老师们只是关注学生在学习上的情况,而学生也没有精力去关注自己的其他方面,这样就容易造成学生只在学业上努力,而没有很好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学生在他们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若没有给予良好的引导,在教学上产生不和谐,就会出现身心发展不平衡的现象的产生。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要求把构建和谐社会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条件和根本举措。但是我们很多学校为了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只是给学生压力,不太关注他们的身心是否和谐发展,他们是否有学习压力,是否有高考焦虑,是否文化基础差,是否自信心不足,对学习是否充满恐惧,有没有养成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自尊心是否得到满足,同学之间交往如何,是否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考试不佳时是否情绪低落等等。这些在我们的教育中也应该给予关注,才能让学生们更好的成长。现在的高中生的心理状态是较复杂的,主观上看他们求知欲很强,有强烈的自尊心,学习积极性较高;但客观上分析他们有些学科基础差,对学习缺乏自信心。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因为自信心不足伤害了自尊心,那么他们的学习往往会半途而废,如果我们不加以关注,教学就难以形成和谐教育。

从文化心理层面看,和谐教育有利于塑造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我们应倡导学生与学习的和谐、学生与教学的和谐、学生与教师的和谐、师生们自身身心的和谐,使学生们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礼让宽容,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学习生活方式。使学生们能保持心理和谐,正确对待自己、学习和社会需要,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塑造自尊自重、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校园社会心态。要以文化心理深层结构的和谐,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教育应该是关注学生的方方面面。 从微观层面看,我们要建设的和谐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和谐发展,和谐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让每个学生获得最适合自己的成长机会,实现最优化的发展结果。为此,我们要关注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克服只重点选拔培养一部分升学有希望的学生和只关注学生的应试素质培养训练等教育问题。

师生关系的良好构建是构建和谐教育的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从教育改革的角度看,现代教育思想更注重“以人为本”,更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力,教育的过程是双方互动,共同促进和提高的过程。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关系到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是和谐教育中最重要的因素。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它包含十分丰富的社会、伦理、教育和心理方面的内容: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有利于校园人文教育的发展。教育的艺术首先是爱的艺术,没有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没有对学生内心世界的理解,没有对学生特殊需要的关注,没有对学生足够的耐心,就谈不上对学生真正的教育。正所谓情到心至。只有教师从人道和责任上有了对学生的真情,才能“以情育心”“以智启蒙”,才能因人施教,在完善其自身人格的基础上,开发其智力潜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从学生的发展角度看,拥有交流能力、合作意识是学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优化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

同时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一个根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增强人的主体意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谐教育是我们整个社会的必然趋势。

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不能只是关注应试教育,更要关注是否构建了和谐教育。是否构建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对我们整个国家的教育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作用。

和谐和发展 篇4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中央突出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为“十二五”时期解决我州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1 德宏经济发展现状

“十一五”时期州委州政府在深化对世情、国情、省情和州情认识的基础上,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找准定位、完善思路,全力以赴打基础、上项目、增投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新突破;优势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桥头堡黄金口岸和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全面推进。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经受住了金融危机和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实现了全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但德宏作为一个边疆民族自治州,发展不充分、发展不平衡、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1.1 纵向看有发展,横向看有差距

2011年全州生产总值达到172.32亿元,增长15.5%,高于全国6.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2.1个百分点(见表1);人均GDP达到14157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8亿元大关,增长29.98%;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33:22:45调整为2011年的26:35:39;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单位:%

纵向看德宏经济实现了总量、速度、结构的突破,但边疆、民族、欠发达的基本州情决定了德宏经济总量小、人均拥有量低、横向差距大等问题十分突出(见表2至表6)。

单位:元

单位:元

表2数据显示,德宏人均GDP占全国人均GDP的比重长期在37%—40%之间徘徊,占云南省人均GDP的比重在67%—75%之间徘徊。

表3数据显示,德宏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不到80%,而且呈逐年降低趋势,从2006年77.9%逐年降低,到2010年为72.2%,到2011年提高到79.8%。占云南省的比重从2007年的91%逐年降低,2011年仅为82.1%。

单位:元

表4数据显示,德宏州农民人均纯收入占全国、云南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虽逐年增加,占比仍不高。

单位:万元

表5数据显示,2006—2011年,德宏州财政自给率在20%—24%之间的低位徘徊,2008—2011年财政自给率呈逐年递减,2011年仅为20.5%,这一方面说明国家加大了对边疆落后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另一方面说明德宏的区位优势、经济发展优势并没有真正转变为财政优势,内生财力严重不足。

表6数据显示,德宏州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16个地州中处于末尾状态,2006—2011年各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的排序总体上出现了倒退趋势。

1.2 经济结构不优,经济基础薄弱

现代经济发展的历程显示,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的增长,还必须伴随着经济结构的成长。总量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经济结构结构的状态。总量增长取决于资源、人力、资金、技术等的动员及有效配置,而结构状态决定了资源配置的效果。德宏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州,第一产业在整个经济中占比很高,第二产业在整个经济中占比长期偏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第三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占比相对较高,而在第三产业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传统的生活性服务业而非现代的生产性服务业。德宏三次产业结构状况如表7。

表7数据显示,德宏的经济结构处于第一产业占比较高的非均衡状态,与全国、全省相比存在较大的结构差异。德宏经济结构的不优影响了资源的配置效果,结果是经济总量小、财政收入低,经济基础薄弱、总体实力不强。

1.3 发展方式粗放是边疆民族地区长期低水平徘徊的关键所在

十一五以来,德宏经济总量实现了翻番,与此同时,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建成投产企业数、土地占用数、工业规模等指标也同步增长,这说明德宏经济主要依靠增加资金、劳动、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实现增长,是一种外延式粗放型的增长。农业上科技贡献率不高,主要靠扩大种植规模实现收益,种植业争地的矛盾突出;工业方面电力、制糖、有色金属冶炼、建材四大产业完成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州工业增加值的70%以上,属典型的资源性产业,为此也付出了资源逐渐减少甚至枯竭、环境污染、植被破坏等代价;服务业主要以商业批零、餐饮等传统服务业为主,金融保险、信息咨询、商务服务等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总量较小。改变外延式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任重道远。

1.4 县域经济和民族经济发展不平衡、短板效应凸显

从德宏全域看,全州五个县市在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过渡强调县域经济的行政区划性,县市间没有全域理念,缺乏对资金、市场、人力、技术等资源整合的愿望和措施,产业趋同化现象突出。这一方面加剧了县市间在资源、市场、人才、政策等方面的竞争;另一方面资源尤其是资本的逐利性加大了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2006—2011年六年间,瑞丽、芒市、盈江三县市的经济总量之和占全州经济总量的80%以上,梁河和陇川两县的经济总量之和占全州经济总量不到20%,其中梁河县经济总量占全州经济总量的比例在5%—7%之间徘徊。2011年经济较为发达的瑞丽市人均GDP为19285元,而经济较为落后的梁河县仅为7803元,为瑞丽市的40.5%。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增加了德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难度。

1.5 民族经济发展差异大,和谐发展面临挑战

德宏有傣、景颇、德昂、阿昌、傈僳等世居少数民族,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各民族经济的发展极不平衡。傣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与全州持平,其它民族经济的发展则差距较大。2010年,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368元,傣族聚集的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在3400元左右;景颇族聚集的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100元左右,比全州平均水平低1200多元;傈僳族聚集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500元左右,比全州平均水平低1800多元;德昂族聚集区得益于国家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扶持和上海对口帮扶,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600元左右,比全州平均水平低700多元。民族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不仅形成了民族间财富上的差异,而且形成了教育、人口素质、思维方式、自我发展能力等方面的差异,经济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增加,和谐发展面临挑战。

2 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是加快德宏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迫切需要

2.1 是缓解资源的稀缺性与现有产业对资源的依赖性之间的矛盾的需要

土地、劳动、资金、不可再生自然资源、企业家才能等经济资源是稀缺的。德宏州国土面积11526平方公里,是云南省最小的州。粗放型发展为主的德宏经济发展方式对资源具有高度依赖性。第一产业更多的是种植和养殖,对土地严重依赖;第二产业以制糖、金属冶炼、水电、建材等资源耗费型为主;第三产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对劳动力高度依赖。德宏经济资源的稀缺性与现有产业对资源的依赖性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缓解直至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选择。

2.2 是加快德宏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需要

德宏的资源优势主要体现在边、情、绿等自然地理资源,云南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战略、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把德宏从对外开放的末端推向了前沿,德宏的区位优势充分得以体现。结合德宏实际,州委州政府明确了德宏在桥头堡战略中的建设思路:立足滇缅,服务大西南,依托全国,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通关便利化为抓手,产业集群化发展为支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保障,举全州之力打造“一个交通枢纽,一个开发开放试验区,三个产业基地、三个服务平台、三个交流窗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桥头堡黄金口岸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德宏资源优势转为经济优势的保障,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是构建两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只有坚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顺利转化。

2.3 是构建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需要

德宏境内的主要水系瑞丽江、大盈江和怒江均为国际河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生态安全日趋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方面。《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提出,要把云南建成“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德宏作为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黄金口岸,担负着构建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神圣的使命。德宏现有产业的发展模式与构建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要求有巨大差距,只有调整经济结构,尤其是工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森林德宏,才能为“构建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作出贡献。

2.4 是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需要

德宏与缅甸503.8公里国境线两边住着许多同宗同祖的民族,如傣族和缅甸的掸族,景颇族和缅甸的克钦族,德昂族和缅甸的崩龙族等。跨境民族的语言、服饰、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孕育了中缅两国人民水乳交融的胞波情谊,他们跨境而居,互相通婚,和睦相处。《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提出,要把云南建成“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这就要求德宏州内各民族和谐发展,境内外民族包容式发展,让桥头堡、试验区建设的成果惠及周边国家的人民,做到睦邻、安邻、富邻。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必须通过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县域经济、民族经济、周边经济的协调发展。

3 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

3.1 因地制宜,优化经济结构

优化经济结构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区域经济理论认为,第二产业结构效应的方差贡献是第一产业的8—12倍,是第三产业的2—3倍。因此,优化调整德宏经济结构的重点是大力发展第二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一是延伸农业、林业产业链,发展生物特色现代加工业,创造绿色GDP;二是调优调强现有工业,通过要素聚集实现规模经济,增加技术含量、提高产品品质、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三是整合资源空间布局,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减少县市间因产业趋同、产品同质而带来的竞争,降低内耗,形成合力。

3.2 重构资源评价体系,实现资源利用价值最大化

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重构资源评价体系,对德宏资源的数量、品质、开发与利用的平衡点、再生性、与周边国家资源的关联度、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等作出科学的判断,在此基础上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适度开发,兼顾资源开发利用的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关系,实现资源利用价值的最大化。

3.3 科学布局产业,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

资源的经济性决定了资源开发利用的必然性,其生物性和社会性决定了资源必须加以保护。发展仍是第一要务,对资源适度开发利用也是发展所需。由于资源环境具有脆弱性、恢复的艰巨性和影响的长期性,所以要正确处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一方面控制资源开发的限度,以不超过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为限;另一方面要做好资源保护,重视资源环境的容量和再生能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正确处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有效选择。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再以过量消耗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而是依靠新的科技革命提供技术支撑力,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资源集约化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3.4 优化第三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吸纳就业能力强等特点。从德宏的现实州情和发展出发,优化第三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要以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向西南开放桥头堡战略为导向,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为目标,以沿边国际口岸城市化进程为载体,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支撑,全力促进生产服务业集聚化、生活服务业便利化、基础服务业网络化、公共服务业均等化,使现代服务业成为全州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引擎。

3.5 统筹县域经济和民族经济发展,建设繁荣稳定新边疆

统筹县域经济和民族经济发展,是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重要举措。统筹县域经济发展和民族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一是要在全州范围内统筹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避免县市间的无序竞争;二是树立全州一盘棋的思想,根据县市资源特点,确定主体功能区,根据需要整合土地、资金、人力、政策等资源,实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三是要实现扶持政策的均等,让各民族经济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四是根据各民族的人文特点、资源特点规划布局扶持具有民族特色的产业,做到一个民族有一个支柱产业,通过产业带动缩小各民族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五是在各民族间合理配置政策、财力和技术等资源,实现各民族经济发展的均衡化。

3.6 更加重视教育与科技,走素质强州、科技兴州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产业经济理论认为,相对于产业结构优化所引起的经济增长,技术效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等因素是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导因素。教育与科技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和支撑点。实现德宏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要求我们更加重视教育和科技,走素质强州、科技兴州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是重新审视州情,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教育优先”、“科技兴业”的发展理念,强化对教育和科技的领导力、指导力和执行力;二是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和资源配置力度,健全和完善教育考核激励机制,实施好“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切实促进教育公平;三是建立健全高素质稀缺人才的引进和激励机制,搭建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有效益、促发展的人才平台;四是建立鼓励本土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本土人才懂州情、有激情、有经验、有才能、流动小、成本低的优势;五是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建设德宏科技创新园,着力推进科技进步创新。

摘要: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客观要求。德宏作为一个边疆民族自治州,交通落后、资源不足、发展不充分、发展不平衡、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十分突出。只有坚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顺利转化,实现边疆地区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跨越发展。

关键词: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发展经济学概论》谭崇台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2]《循环经济》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出版.

[3]《低碳经济知识读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0年出版.

[4]《十七届五中全会报告》.

[5]《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6]《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7]《德宏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和谐和发展 篇5

税贷醌

构建和谐社会,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坚持和谐发展,是经济发展、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扎实做好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的治本之策。然而,由于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人们接受教育的不均衡、分配制度的不完整、社会公德中存在的不诚信等因素,使构建和谐社会工程进展缓慢,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任重而道远。那么,我们将如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呢?笔者根据对耳闻目睹的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现象分析,提出以下坚持和谐发展,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意见和建议。

一、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

当今的中国最主要的问题在于社会发展的不和谐,地区之间的发展的不和谐、城乡之间的发展的不和谐、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不和谐等等。诸多的不和谐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今天中国的发展。因此,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的发展环境,实现中国社会 1

快速、健康、稳定、和谐的发展,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发展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提到全党面前,动员全党全社会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扎扎实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共产党人不懈的追求。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成果的时候,就曾明确指出“提倡社会和谐”是“它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未来社会将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逐步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到那时,“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是建立在批判资本主义现实运动的基础上的,指明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总趋势,而不可能为历史的具体演进提供先验的模式、为未来社会规定具体的细 2

节。但是,他们的设想无疑又是建立在严密的科学推论基础上的,具有令人折服的巨大逻辑力量,显示出无可辩驳的科学性、真理性。在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美好理想的鼓舞和指引下,取得执政地位的各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奋斗中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现在我们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新的丰富和发展,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在我们伟大的中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证。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为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提供更充分的物质保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大多数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社会上不存在根本利益对立的阶级和集团,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有着共同的政治方向和价值追 3

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这些都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教育科技文化等发展水平还不高,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重道远。特别是要看到,目前我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改革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加速,社会组织形式、就业结构、社会结构的变革加快,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需求更趋多样,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我们正面临着并将长期面对一些复杂、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只有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正确应对待矛盾和问题,花更大气力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 4

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要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明确提出构建这样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为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 5

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指明了努力方向。

二、对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思考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积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当前,一些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解决得还不够好。一是争让子女接受好的教育使教育成本持续攀升的问题。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的最大愿望,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收到良好的教育,但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注定了每一个孩子接受教育的不平衡。然而,现代社会的发展又越来越需要更多的有文化、有技术的人才,于是,只要能让自己的孩子接受到好的教育,每个家长都不惜血本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条件好的学校读书,这就形成了为了让孩子接受良好教育而不顾成本的潮流。例如在水富县境内的云天化中学,全市的家长都争先恐后的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学校,全然不顾云天化中学高额的费用。条件好的学校收费收费的不合理性,导致了教育成本的提高。二是还不能让更多的人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央提出了让人民更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决策。于是,在免交农业税、享受城乡低保、实行扶贫开发、推行新农合和新农保等一系列惠农措施的助推下,我市广大农村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由于我市经济总量偏小、人均水平较低,农 6

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进程缓慢,发展不够、发展不充分、发展质量不高等问题,使我们广袤农村的贫困面依然很大,特别是部分地方还真实的存在一日三餐靠土豆生活、一年四季烟熏火燎等情况,使“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养老不犯愁”这句话变得苍白无力。另外,无一技之长的下岗工人、为一日三餐操劳的小摊贩、在农村工作的属于事业单位性质人员的窘迫生活,也让“让更多的人分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一决策成为一种理论上的美好愿望。三是居民住房分配还存在群众不满意的问题。本来,同在一片蓝天下,就应该享受到均等的住房分配。但是,在住房开始商品化后,在县城或者县城以上工作的干部职工,他们只要花几千元就可以购得七八十平方米的房屋,而在乡村工作的干部职工就不能享受到这一福利,需要全额出钱购买住房。为了实现住房分配的相对公平性,省里于1991年出台了住房补贴的相关政策,但如今已经过去了20年了,这住房补贴依然如天上的星星,只是看得见摸不着。并且,从有关知情人士透露,就是兑现了住房补贴,面对不断上涨的房价,那点微不足道的住房补贴也是下“毛毛雨”,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在农村工作的干部职工和90后参加工作的干部职工,依然摆脱不了最悲惨的“房奴”命运。四是不少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在如此高居不下的物价面前,除了无一技之长的下岗职工、为一 7

日三餐奔波的小摊贩,许多在农村工作的一个月领1000多元的干部职工也很不协调的跨进了低收入人群队伍。在物价相对稳定的时期,他们那每月1000多元的工资的确吸引了很多平头百姓羡慕的眼光。但是,在今天这个物价爆涨的时期,他们在备受国家和社会关注的农民面前再也昂不起“高贵的头”。特别是那些老婆没有工作的农村教师,退休后的生活非常“萧条”,基本上没有人问及他们的生活,他们已经被人们遗忘。于是,他们也把自己遗忘了,有些的衣着和乞丐差不多,一点也看不出他们曾经是为人师表的人民教师。这些问题如不抓紧解决,将直接影响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要解决以上这些问题,就是千方百计抓发展,因为发展是我们的党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社会和谐之根基。发展与和谐是互为因果的,即因为和谐而发展,又因为发展而和谐。社会矛盾和问题的存在,重要原因是经济不发达、社会不进步,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只有采取发展的办法。目前,有些地方政府开始在发展特色产业上下功夫,开始踏上了发展经济奔小康的征程。如水富县,在十一五期间确立了以“工业为主导,服务业为助推,农业为基础”的产业格局,全县经济发展速度逐年加快、质量逐步提升、总量不断扩大,连续3年被评为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在十一五期末,水富县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62亿 8

元,比十五末的14.49亿元增加11.13亿元,年均增长12.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25亿元,年均增长6.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6.53亿元,年均增长11.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84亿元,年均增长15.8%。十一五末,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8亿元,年均增长6.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900元和3318元,年均分别增长10.4%和11.6%。5年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累计完成6.06亿元,年均增长16.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96.9亿元,年均增长22.5%。经济社会的发展,使水富县能够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对社会各阶层进行管理,在基础设施建设、兴修水利、发展帮扶、访贫问苦等一系列的民心工程上下功夫,使水富全县社会治安比较好,群众上访案例较少,人民群众生活安康和谐。

(二)坚持以兼顾公平公正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不公平是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原因。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大都是要抗争的。现在收入差距扩大,城乡差别扩大,分配不公严重影响社会和谐。2011年8月28日,农业部部长孙政才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情况的报告时指出:近几年是我国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几年,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5%,为198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而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绝对 9

差距达到9646元(农村居民收入4140元,城市居民收入13786元),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8月29日《中国青年报》)。下面,我们以在农村教书育人的教师为例。一年一度的教育部《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8(摘要)》新鲜出炉了。与往年的报告不太一样,今年的报告主题特别明确——关注义务教育教师。令人惊讶的是,今年的这份报告在肯定了农村义务教育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尖锐地指出了农村义务教育中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其中特别指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在边远地区学校的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工作环境艰苦、个人发展机会少,造成骨干教师流失。对艰苦地区学校的抽样调查表明,38.7%的校长反映近3年中有教师流失情况,其中,74.6%的校长反映主要流失的是骨干教师,92.5%的校长反映主要流失的是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报告说,“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的法律规定尚未真正得到落实,师工资收入水平城乡差距依然较大。全国农村小学、初中教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分别仅相当于城市教职工的68.8%和69.2%。报告分析,教师工资收入水平低,是造成农村尤其是边远地区教师队伍不稳定,难以吸引优秀人才从教的主要原因。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教师无论是在办公条件,还是生活条件上,都很难能与城市教师相比。以住房为例,农村教师住房存在政策盲点,国家现行住房改革政策未能 10

惠及农村中小学教师。报告说,实地调研发现,多数农村教师既无建房的宅基地,又不能享受城镇职工经济适用房或廉租房等房改优惠政策。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小学教师反映无自有住房的比例,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为47.8%、48.0%、63.1%。在表示没有自有住房的46岁及以上教师中,有23.9%反映居住在学校单人或集体宿舍。在农村,这一比例达到32%。这些教师的生活条件令人忧虑,退休后还将面临无房可住的实际困难。绝大部分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无力建设教师“周转房”,给青年教师及寄宿制学校教师的工作生活带来极大困难。再以办公条件为例,统计数据表明,2006年全国有892个县(占区县总数的30.2%)初中教师人均办公室面积低于国家标准(3.5平方米/人)。其中,部分省、区的初中人均办公室面积低于国家标准的县数超过65%;全国有121个县小学教师人均办公室面积低于国家标准,其中,海南18%、云南43%的县小学人均办公室面积低于国家标准。

其实,不单是教师,在农村为党的事业而奉献青春的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待遇也是很差,并且还比教师更惨,教师好歹工资上去了,而这些事业单位人员工资还是那么1000多块,提干又不是公务员,涨工资又条件苛刻。“发财”和“当官”都无望,这些在农村工作的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中,有本事的辞职下海,没有出路 11 的得过且过混日子。社会不稳定不和谐,是由于支撑社会的架构不合理,社会运转的模式、方法不协调。因此,必须用改革的办法,创新体制、创新机制,使之合理起来、协调起来,这样社会才能稳定,才能和谐。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方针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在促进发展的同时,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才能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三)坚持以社会公德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这些年,我们抓住各项机遇,实现经济既好又快发展,综合国力有了显著增强,出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大好形式。特别是关心和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实际困难,持续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逐步缩小了地区间人民生活水平和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实现了社会公正,使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切身利益得到了统筹兼顾,让全体人民得到了更多实惠。但是,由于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和道德失范问题完全暴露出来,给和谐社会建设带来巨大影响。现例举几个例子。案例一:许云鹤案。2009年10月21日,天津车主许云鹤沿天津市红桥区红旗路行驶,遇到正在红旗路上由西向东跨越中心护栏的老人 12

王秀芝倒地受伤。许云鹤称是下车搀扶王秀芝,而王秀芝则称,她是被许云鹤撞倒的。今年6月16日,一审法院判决许云鹤赔偿王秀芝10万余元,判决的理由也受到舆论诟病,有人更将其称为南京“彭宇案”的翻版。案例二:电动车主做好事被赖上。2011年8月28日下午,武汉市一名电动车主胡师傅途经汉口合作路与鄱阳街交会路口时,扶起一名摔倒的八旬婆婆,反被八旬婆婆赖称是被电动车撞倒的。事发后,现场多名目击者均为胡师傅打抱不平。他们称,胡师傅本来想赔200元了事,但手里没那么多钱。与胡师傅素不相识的陈老师,掏出80元想帮他了结此事,却遭到其他目击者极力反对。经民警调查后,让胡师傅离开了现场。随后,民警将婆婆带往医院检查。案例三:是司机救人后险遭诬陷。2011年8月26日,江苏南通的长途车司机殷红彬、乘务员郁维贞在路上扶起了一位被撞伤的老太太,事后,老太太指称司机为“肇事者”。但由于殷红彬、郁维贞所开车辆装了监控探头,一看录像,真相大白,司机和乘务员终获清白。老太太家属事后又向司机赠送了锦旗。这些诚信缺失和道德失范问题导致大家不敢做好事,例举几个例子。案例一:2011年9月2日下午4时许,一名拄着拐棍的老人在上海市黄浦区尚文路中华路口不慎摔倒,血流满面。尽管当时有许多路人看见,但竟没有一个人上前搀扶老人起来,大家只是在一旁围观。大约过了10分钟,才有 13

一名路人报警。老西门派出所两位民警迅速赶到现场,实施救援。民警联系120救护车,将老人送到附近医院救护,并随后联系到老人的家人。案例二:9月2日上午,湖北省武汉市,88岁的李大爷在离家不到100米的菜场门口迎面摔倒后,围观者无人敢上前扶他一把。一个半小时后才被送医院救治,李大爷终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据楚天都市报报道,该报记者赶到事发地知音西村菜场门口时,现场只剩下一小袋香蕉和一小摊血迹。卖莲蓬的易某称,那是李大爷留下的。易某目击了事发全过程,她回忆,李大爷是清晨7点半左右在菜场门口跌倒的,面朝下摔在地上,他想站起来,但力气不够。附近的摊贩称,李大爷躺在地上一个小时,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但是没人敢上前扶一把。直到老人的家人获悉后,才送往医院救治,但老人终因呼吸道窒息死亡。

社会是个大家庭,社会要和谐,要求大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要以团结为重,和睦相处。社会公德的缺失,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因此,我们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调动人民群众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各种社会政治关系和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供重要保证。另一方面,在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的现象中,有相当一部 14

分问题出在法治上,也就是说没有严格地依法办事、依法办案,有的是因为漠视法制、法律意识淡漠。因此,要实现和谐,必须加强法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实现、保障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四)坚持转变政府职能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是全社会的任务,更是政府的基本职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多年来,我们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政府职能错位、缺位、越位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一方面,政府及其部门仍然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另一方面,一些该由政府管的事没有管或者没有管好,特别是社会管理体系不健全,公共服务比较薄弱。例如,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政府职能应该是在继续搞好经济调节、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但政府往往不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把人力、物力、财力等公共服务资源更多地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而是把工作着力点更多地放在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上,忽视了发展社会事 15

业和解决民生问题这些重点工作。比如群众的上访问题,这本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一些地方政府却千方百计的劝阻群众上访,还提出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的口号,去车站码头堵截上访群众,这样一来,反而助长了一些群众的嚣张气焰,使部分群众错误的认为“上访”是政府的软肋,一旦政府有什么地方没有满足他们,动不动就拿去北京上访来要挟政府,政府往往为了平息某个群众的要挟而妥协。但人的欲望是永远填不平的,这个问题解决了,那个问题又冒出来了,我们的有些乡镇政府往往为了这些上访工作而忙碌,相对用于发展其他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的时间较少。

2006年9月4日,国务院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重要讲话。他强调:“各级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江泽民文选》,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认识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效能政府,使我们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充分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切实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切实把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 温家宝指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权力。一要继续推进政企分开。这是政府职能 16

转变的关键。凡是应该由企业自主行使的生产经营和投资决策权,都要由企业自行决定,政府不得包办企业投资决策,干预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坚决禁止各级政府代替企业招商引资,层层分解并考核招商引资指标。政府要将抓经济的主要精力放在为各类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二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清理行政许可项目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该取消的要坚决取消,能下放的要尽快下放。减少行政审批决不是撒手不管,而是要创新管理制度和方式。三要做到权责一致。权力就是责任,有权必须尽责。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要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违法和不当行使权力,或者行政不作为,都要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四要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继续搞好经济调节。加强市场监管,特别要加强对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领域的监管。改进公共服务,着力解决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完善社会管理制度,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温家宝强调,要深入开展反腐倡廉,确保权力不被滥用。一是突出重点,扎实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重点抓住商业贿赂案件比较集中的领域及一些垄断行业,集中力量加大查处力度。二是健全制度,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继续深入推进行政审批、政府投资监管、国有资产监管、政府决策等方面的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经营 17

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政府采购和产权交易制度,以及干部轮岗交流制度、离任审计制度。三是发扬民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各级政府都要主动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强化社会监督和政府内部的专门监督。四是推行政务公开,方便群众办事和监督。以人民群众关心的事项和容易滋生腐败的领域,作为政务公开的重点。温家宝指出,要提高行政效能,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一要增强大局意识,确保政令畅通。各地方、各部门要认真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但在政策执行上不能打折扣,更不能自行其是。二要坚持科学民主决策,提高决策水平。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与听证、决策评估等制度。三要切实依法行政,维护社会公正。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接受监督,切实将政府管理经济社会行为纳入依法运转的轨道。四要建立问责制度,开展绩效评估。加快建立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有责必问,有错必究。

和谐和发展 篇6

同志们:

最近,中央先后召开了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还要召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作了重要讲话,全面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系统总结了2013年经济工作,提出了2014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宏观政策取向、主要任务和工作部署,分析了城镇化发展面临的形势,明确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和工作着力点,对当前推进城镇化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强调了明年经济工作中要把握好的几个重要问题。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就是统一思想、把握大势,明确任务、凝聚共识,增强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下面,我讲四方面意见。

一、2013年发展改革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有机统一,创新调控思路和调控方式,保持政策定力,注重深处着力、精准发力,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实现了良好开局。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统揽全局、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国上下齐心协力、狠抓落实、共同努力的结果。发展改革系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履行职责,扎实开展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注重形势分析研判和政策综合协调,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决策部署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复杂严峻局面是近年来少有的,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为了更好地把握大势、研判走势,促进经济平稳发展,我们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些措施。一是深入调查研究。围绕经济形势分析研判,我们开展了大量的专题调研。6、7月份,委领导分别带队深入各地调研,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针对一些统计指标之间不匹配、相背离现象,经济运行中地区、产业、行业和企业分化等问题,形成了8个方面的专题分析报告。在8月份的发展改革工作研究班上,进一步分析下半年经济走势,提出了许多对策建议。10月份,又陆续开展了调研和经济走势分析。多层次多渠道多时点的分析研判,为我们把握形势、形成政策建议、掌握工作主动权奠定了基础。在这过程中,地方发展改革部门的同志积极参与,形成上下联动、相互支持的良好局面,系统合力不断增强。二是加强政策储备。为应对经济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加强政策预研究,6月份形成了包括21条措施的政策预案,此后不断调整充实完善,不少建议转化成了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政策措施。三是提出了一批政策建议。先后向中央汇报了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全年经济形势和2014年经济工作思路,研究形成了一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政策性文件。四是主动开展政策的综合协调。在政策拟定过程中,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政策出台后,及时跟踪评估实施效果,8月份提出了下半年经济工作重点任务部门分工的意见,形成了一季度以来出台的政策措施和政策效果情况的报告,推动了中央决策的落实。五是调整优化预算内投资结构。8月份,按照国务院要求,调剂预算内投资200亿元,支持棚户区改造和中西部铁路建设,更好地发挥了预算内投资的带动作用。六是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请全国工商联对民间投资36条及42项实施细则落实情况进行了第三方评估,还请相关部门进行了自评估,按照国务院要求,督促有关部门制定和落实改进措施。

总的看,随着已出台政策措施的效应进一步发挥,经济社会发展向好势头更加明显。

(二)注重突出重点、有扶有控,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调结构是今年的重要任务。一是着力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先是叫停遏制新上产能。按照国务院要求,5月份,会同工信部下发了坚决遏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的通知,严禁核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坚决停建违规在建项目。随后是出台化解方案。国务院10月份下发了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我们协调配合有关部门出台了一批配套政策措施,部分地方也出台了实施意见。二是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是形成了“三个一批”。制定了一批支持政策,发布了支持“宽带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物联网发展的政策或规划,出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实施了一批重大工程,在平板显示、海工装备、新材料等领域,推进一批重大工程建设。开展了一批试点示范,启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电子商务、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示范工程。三是加快服务业发展。在组织实施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同时,制定出台了促进信息消费、养老服务业、健康服务业发展等政策意见,着力改善服务业发展环境。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已经超过第二产业。四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各地的支持配合下,在西部地区,支持推进了20项重点工程建设,上报了加快沿边地区开发开放的指导意见。对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重点是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和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两项试点,出台了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两个规划。在中部地区,着力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还支持了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在东部地区,重点是配合支持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继续开展海洋经济试点。五是扎实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这项工作各地都很重视,主要通过三个抓手来推进。一个是完善政策支持。研究起草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出台了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配合有关部门研究提出了大气污染防治计划的十方面35条政策措施。再一个是进行示范试点。开展了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园区循环化改造、国家“城市矿产”等示范试点。还有一个就是推动重点工程。继续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与此同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发布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推动深圳、北京、上海正式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参加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和交流合作。

政策措施的落实完善,重大工程的顺利推进,为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注重深化改革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活力和动力

今年的改革开放力求抓得扎实。一方面,切实履行经济体制改革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职能。研究提出年度改革意见,部署了七方面22项重点改革和需要继续深化的五方面改革。加强督促检查,10月份,形成了关于今年以来经济体制改革进展情况的汇报,提出了加快落实的工作建议,推动改革举措落地。对国务院批准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第三方总结评估已近尾声。另一方面,抓好我委牵头的重点改革。主要有五项。一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切实转变职能,主动简政放权,大幅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全年共取消和下放44项,各地较好地进行了承接。二是投资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取消和下放了一批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权限。把31类点多面广量大单项资金少的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项目,下放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安排。制定了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意见,向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放开部分铁路所有权、经营权。三是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成效明显。抓住国内价格调整空间比较大的有利时机,3月份顺利推出了成品油价格形成新机制,7月份调整了非居民用天然气价格,9月份出台了支持油品质量升级的价格政策,还推进了可再生能源电价和环保电价政策、核电上网电价机制、电煤价格并轨等改革。与此同时,积极推进12358价格举报信息系统建设,加强价格监管,查处了白酒、奶粉、黄金饰品等领域一批重大价格垄断案件,各方面反映比较好。四是积极创新企业债券品种和审批方式。推出了三个债券新品种,包括: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券,扩大了对小微企业融资的政策支持面;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开展债贷组合,支持棚户区改造等重点项目;可续期债券,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同时,探索改进审批方式,把企业债券预审权委托给省级发展改革部门。五是坚持以开放促改革。积极推进境外投资重大项目,鼓励和引导企业有序开展境外投资合作。开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研究,推进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新机制建设。

上述改革举措,为经济稳定增长、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动力。

(四)注重民生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是加大投入力度,中央预算内投资用于民生领域的比重超过60%。二是完善相关制度,牵头制定并认真落实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建立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实施工作机制。三是促进就业,城镇新增就业已超过1200万人。四是推进教育公平,推动地方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政策。五是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圆满实现全年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470万套、新开工630万套的目标。六是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全面完成玉树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及时启动四川芦山,甘肃岷、漳地震灾后恢复重建。

今年,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民生得到了较好保障和改善。

一年来,发展改革系统切实转变职能转变作风,加强自身改革,自觉简政放权,集中精力谋大事议大事抓大事,着力提升行政能力,迈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新的成效。

二、把改革创新贯穿于发展改革工作各个领域各个环节

明年是改革年,发展改革系统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与学习三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同时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五次重要讲话,坚持以改革统领全局,进一步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解放思想、大胆实践,推动改革取得新突破。

(一)全面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重要讲话,用以指导改革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我们要深入学习,全面领会。尤其要学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重要讲话精神,重点把握好五个方面。一是科学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和重大作用。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过去和未来的发展都离不开改革开放。二是正确把握改革开放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时代特征。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勇于担当,不失时机地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三是坚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和鲜明立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四是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科学方法和正确路径。处理好六个方面关系,做到正确推进改革、准确推进改革、有序推进改革、协调推进改革。五是让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从制度上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些重要观点,深化和丰富了改革开放理论,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了基本遵循。

(二)把三中全会精神和《决定》要求学深学透,自觉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

三中全会已经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集结号,发展改革系统要以全会精神为指引,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己任,落实好四个方面的要求。一要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牵引和带动作用。二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三要坚持统筹谋划、协调推进。改革不能停、更不能等,该加快推进的一定要加快推进,该报中央决策的一定要报中央决策,该探索试点的一定要抓紧部署。四要增强全局观念和责任意识。对于涉及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甚至个人利益的改革,要有自我革新的胸怀和勇气,自觉突破各种利益束缚,凝聚改革正能量。

(三)对照调整、对号入座,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责任

全面总结梳理改革发展各项工作,逐条逐项对照《决定》要求,不符合《决定》精神的要对照调整,《决定》确定的各项改革任务要对号入座,特别是由发展改革部门牵头的改革事项,要细化工作安排,明确路线图,确定时间表,加大推进力度,加快工作进度。主要是六个方面。

一是切实转变管理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按照中央要求,进一步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继续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把该放的坚决放开、放到位,该管的管住、管好、管出水平。具体推进四项工作。一要严格规范审批行为。总的要求是,修订审批、核准和备案办法,进一步规范并予以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同时要简化手续、优化程序、在线运行、限时办结,把审批变成服务。二要加快建立纵横联动协管的机制。原则是“两个同步”,权力和责任同步下放,调控和监管同步强化。一方面,加强部门之间的横向联动。协调相关部门同步下放前置审批权限,并根据职责同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另一方面,加强部门、地方之间的纵向协管。地方发展改革部门要把国务院有关部门下放的审批事项接住管好,也要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联动配合。三要强化规划的约束力。审批事项取消和下放后,要通过提高规划约束力来加强调控和监管。目前,发展改革委已经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探索只审核规划,不再审批、核准具体项目的办法。鼓励其他方面和各地积极探索。四要夯实信息化基础。加快建设全国联网的项目审批、核准、备案信息系统,实现行政审批和市场监管信息互通共享。委里和各地都要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

二是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重点是切实落实企业和个人投资自主权。明年做好三方面工作。一要最大限度地缩小企业投资项目核准范围。《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3年本)》已经批准,要及时把取消和下放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事项落实到位,并启动2015年进一步调减核准目录的基础性工作。二要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推动出台政府投资条例,完善中央预算内投资管理制度,修订中央投资项目后评估管理办法。继续下放一批点多、面广、量大、单项资金少的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项目。三要抓好民间投资36条及42项实施细则的落实工作。抓紧清理和修订有关民间投资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制定清晰透明、公平公正、操作性强的市场准入规则。尽快在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再推出一批示范带动项目。

三是积极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明年要稳妥推出一批改革措施。

四是健全宏观调控体系。这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要进一步强化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宏观引导、综合导向作用。发挥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作用,加强与产业、价格等政策手段的协调配合,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和手段运用机制化。出台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的指导意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框架。

五是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推动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逐步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清理违规设立的优惠政策,着力清除市场壁垒。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六是继续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在第三方总结评估的基础上,根据《决定》精神,继续深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四)统筹谋划、推进落实,进一步发挥经济体制改革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作用

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切实履行职责,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统筹协调作用。一要狠抓落实。对已经出台的各项改革措施,加强督促检查,一抓到底,确保改革取得预期成效。二要研究明年改革重点。按照《决定》的总体部署,尽快研究提出明年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协调推进行政体制、国有企业、财税体制、金融体制、资源性产品价格等重要领域改革。三要搞好协调配合。加强对《决定》部署的重大经济体制改革方案的统筹研究,特别是涉及部门多、关联度高、协调难度大的重大改革,要主动沟通、积极协调,最大限度地凝聚改革共识,推动各项改革。

总之,发展改革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能,切实承担起责任,更加主动地投身经济体制改革,确保中央部署的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三、扎实做好2014年发展改革重点工作

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改革创新动力不断激发,转型升级出现积极变化,内需潜力依然巨大,特别是近年来宏观调控积累了新的经验,今年的发展也为明年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国内外发展环境依然错综复杂。世界经济虽延续缓慢复苏态势,但发达经济体量宽政策调整、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增速减缓的影响尚难估量,我国出口面临的外部环境仍不乐观。国内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产能过剩问题严重,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财政、金融、房地产等领域存在一些潜在风险,稳中有忧、稳中有险。我们既要充分认识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坚定信心,又要正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远近结合,综合施策,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改善民生,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按照上述总体要求,中央提出了明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在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上,中央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

中央关于明年经济工作的大政方针已经明确,发展改革系统要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坚持以改革为统领,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切实做好各项重点工作。

(一)积极扩大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平稳增长

加强对经济形势的跟踪、分析和研判,及时提出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政策建议,适时进行预调微调,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和谐和发展 篇7

—、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应注重方式方法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人是情感动物, 只有突破情感防线, 实现零距离沟通, 才能真正化解矛盾。但思想政治工作的非强制性, 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讲究方式方法上狠下功夫。做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学会“倾听”。要让员工放下心理包袱, 尽情地倾诉, 陈述事情的过程、前因后果以及员工对解决问题的主张和要求, 等他情感宣泄完了, 心情也平静了, 才会冷静地接受思想教育。其次要注重“换位”思考。做思想政治工作时要善于站在员工的角度说话, 多说理解员工的话, 支持员工的话, 并做出一些有利于员工的承诺, 使之处于被感动、被理解的地位。当然感动工作不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 目的是要解决问题, 化解矛盾。有了与员工的情感沟通, 就可以要求员工也来一次换位思考。很多问题, 站在个人的角度看是一回事, 站在他人和全局的角度来看又是另一回事。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员工双方讲情讲理, 情与理统一了, 问题也就解决了, 矛盾也就化解了。如果思想政治工作者以教育者自居, 一进门就亮出“上方宝剑”, 动辄拿官压人, 拿话吓人, 拿制度捆人, 看似满身正气, 让员工没有争辩的余地, 实则是水平不足的表现。这样不但解决不了问题, 只会激化矛盾;即使解决了问题, 也是表面的、暂时的, 深层次矛盾却潜伏下来, 成为企业隐患。

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 其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 搞好经营, 提高效益。企业职工的思想问题直接或间接地与生产经营相联系。因此, 企业思想工作必须坚持以效益为中心, 并服从服务于这个中心。实践已经证明, 思想政治工作只有结合生产经营一道去做, 才能有的放矢, 准确把握职工思想脉搏, 找到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对症下药的有效办法, 才能取得成效和富有生命力。近几年来, 许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开展的有声有色, 发挥出应有的促进和保证作用, 就是因为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把思想政治工作有机地渗透到企业改革发展、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利益分配的各个环节中去, 努力在服从和服务的方式方法上探索创新。并且把渗透的深不深、结合的紧不紧、成效大不大, 作为衡量思想政治工作好不好的标准, 从而使企业两个文明建设和谐统一, 相互促进, 齐头并进。

二、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应及时调整并充实内容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内容, 直接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关系到思想政治工作目的和任务的实现。当前,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把理论学习放在突出位置, 组织职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不断增强政治敏锐力和政治鉴别力, 建立健全理论学习教育机制。

1. 把改革发展中的热点、难点、疑点作为重点, 注重增强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

要使思想政治工作收到实效, 就要始终关注企业改革的难点、生产经营的重点、职工思想的疑点和普遍关注的热点, 作为思想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使广大职工从大局上、长远发展上加深对形势的理解, 增强他们的信心, 促使他们奋发有为, 推动企业深化改革, 加快发展。

2. 把说服教育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努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 就是要促进人的思想转化, 通过解决思想问题, 激发和调动人的积极性。各级企业干部要把关心职工疾苦, 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作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条件, 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千方百计地去帮助职工解除顾虑和担忧, 使他们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

3. 把思想道德教育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可操作性。

企业文化建设, 是一种新型的企业经营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适应现代社会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求变、求新、求实的时代特点, 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原则。因此, 我们应当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推进企业两个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 组织实施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建设工程, 选择适合本企业特点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载体, 想方设法为职工提供施展聪明才智的机会和释放剩余精力的场所。

4. 讲求思想政治工作的技巧和艺术, 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

要善于运用多种宣传手段, 寓教于乐, 寓教于文;要善于同职工谈心交朋友, 以理服人, 以情感人;要善于对症下药, 因人施教,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善于调查研究, 深入职工群众, 听取批评意见和建议, 改进工作方法, ;要善于把握职工群众脉搏, 切实解决职工实际困难, 做到温馨切实, 形象切入。要积极探索运用清新活泼的形式, 让职工在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中受到先进思想的启迪和熏陶, 尽可能加大对宣传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 积极开发和利用先进的宣传教育手段, 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和手段不断创新。

三、改进和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促进人企和谐共进

职工是企业的主体, 也是推动改革发展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能否培养和造就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职工队伍, 是关系企业成败与兴衰的根本, 是关系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是用先进的思想、科学的理论、美好的道德、健康有益的精神产品去教育人、武装人、熏陶人、感化人、激励人, 千方百计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因此,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以企业广大职工为本。要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对象的思想问题, 灵活采取多种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和途径, 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先进性要求同群众性现实要求有机结合起来, 逐步形成既具有企业特色又符合时代发展的企业精神。要坚持以自我教育为主的原则, 重视发掘职工的主动性精神;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 善于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坚持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的原则, 不断加强与职工群众的情感沟通;坚持言传身教相结合的原则, 时时处处为职工群众做出表率。只有这样, 才能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使广大职工全心全意地为企业加快改革与发展、积极构建和谐企业多作贡献。

和谐和发展 篇8

关键词:工会组织,企业发展,职工利益,和谐发展

1 调解劳动纠纷, 仲裁劳动争议

为了妥善地处理企业与员工间的纠纷, 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调整劳动关系, 维护正常的生产秩序, 《劳动法》第80条规定:“在用人单位内, 可以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由职工代表、用人单位代表和工会代表组成。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任由工会代表担任。”工会代表参与组成企业调解委员会, 行使调解权。工会在调解委员会中, 应当根据合法、公正、及时处理的原则处理争议, 从而预防以后争议的发生, 把大量的争议消灭在萌芽状态和起始阶段、解决于基层之中防止矛盾的激化。同时, 《劳动法》第81条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同级工会代表、用人单位方面的代表组成。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主任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担任。”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是依法成立的处理劳动争议的专门机构, 也是一种行政执法机构。工会参与其中依法及时处理劳动争议, 切实维护双方当事人的权益, 特别是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企业环境, 促进企业的生产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 树立公正形象, 维护劳资关系

和谐的劳动关系是企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 劳动关系是企业中最基本的权利利益关系。在资本、设备、信息、劳动等生产要素中, 资本与劳动的结合是得以生产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劳动关系的和谐决定了企业的和谐, 和谐的劳动关系不仅有利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增加职工的努力程度, 促进技术革新, 最终促进生产率的增长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维护和发展职工群众利益的重要保证, 从而实现企业与职工的互利共赢。而在具体的劳动关系中, 对于违反劳动法有关规定的行为, 工会认为有问题的, 有权提出意见, 如果用人单位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劳动合同, 工会应要求重新处理;对劳动者申请仲裁或者起诉的, 工会应当依法给予支持和帮助, 依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3 营造学习氛围, 提高员工素质

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是职工所求、企业所谋、社会所需, 是保持职工队伍稳定和战斗能力的关键所在, 是工会维护职工利益的必然要求, 也是工会参与和谐企业建设的重要载体。在“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学习型员工”活动中, 工会应着力提高职工的学习能力、竞争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职工用整体、动态、本质的眼光思考问题, 增强大局意识;倡导“改善心智模式”的理念, 要求职工改变固有陈旧的心智模式和不良思维方式, 建立一种海纳百川的与社会、与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的积极、进取、包容、阳光的心态。在员工职业道德教育上, 工会应积极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使职工树立和遵守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 大力弘扬劳模精神, 通过选树典范, 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效应, 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在开展职工思想教育活动中, 工会应着眼于丰富职工文化生活, 陶冶职工道德情操, 培养职工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工会要通过组织开展职工文化活动, 传播先进思想, 培育和谐理念, 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企业精神, 要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融于职工文化活动中, 增强广大职工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增强大局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同时通过开展多层次的职工文化活动, 使职工在各种有益的活动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振奋精神, 更好地投身于工作岗位中, 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4 落实具体措施, 彰显人文关怀

对工会来说, 必须要走近职工、深入职工、了解职工, 协调解决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特别是要带着深厚的感情维护职工应有的权益, 落实“三个不让”和“三个基本保证”, 让职工亲身感受工会亲民、爱民、为民的本质。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

(1) 为职工各项福利待遇的落实发挥监督保证作用, 对于职工不了解公司福利待遇、单位不执行福利制度的问题, 首先由工会主席“说清楚”; (2) 把“五必到, 五必访”做到规范有序, 并且要让职工明了工会的具体做法, 使之成为企业的一种和谐文化; (3) 建立“分类建档, 按类帮扶, 分级实施”的扶贫帮困机制, 把扶贫帮困做得更加细致、规范、有序; (4) 做好职工休息休假问题的协调工作, 虽然施工企业职工加班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和常态, 但一定要体现民主意识, 企业有责任向职工解释清楚, 求得职工理解, 并完善相应的补偿机制; (5) 努力满足职工业余体育与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6) 创建安全满意的职工食堂; (7) 把“送清凉、传真情”作为日常工作长期坚持; (8) 彻底杜绝拖欠职工工资与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对拖欠职工工资的, 按照《工资集体协议》的约定, 建议对该单位主要负责人给予只享受基薪, 不享受年薪的处罚; (9) 扎实做好“主席信箱”、“主席接待日”工作。只要各级工会对以上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位, 要得到党政的支持、职工的理解和满意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5 监督守法情况, 维护员工利益

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性组织。企业工会是职工代表大会的工作机构, 代表劳动者的利益。工会为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有权对用人单位执行劳动法的情况进行监督。对此, 《劳动法》第88条规定:“各级工会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这一条规定确保了各级工会行使群众性的民主监督权。工会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理所当然的, 一定要在调整劳动关系中起重要作用。工会干部在维护国家总体利益的前提下, 要敢于为劳动者说话、办事, 特别是在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中工作的工会干部, 更要敢于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 敢于同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进行斗争, 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切身利益, 让劳动者对企业产生认同感, 归属感。

总之, 工会应用真情维护职工权益, 积极地参与到企业的管理监督过程中, 努力促进建设现代企业目标的实现, 在培养优秀员工的同时, 工会干部也应加强自身的学习, 改进工作方法, 创新工作思路, 在企业与员工间做好协调工作, 为和谐制度、和谐关系的确立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关怀.劳动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

[2]任贤胜.正确认识新时期工会基本职责[J].上海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3]董保华.论工会职能的新定位[J].上海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和谐和发展 篇9

(一) 社区服务职能有待转变

新时期的社区与传统式街坊社区有着诸多的不同。就我区当前社区物业现状来看, 很多社区提供的服务只停留在非常简单的层面, 居民与社区的矛盾和摩擦又导致社区的低效率运行, 造成恶性循环, 与和谐社区建设方向全然相悖。另外, 社会发展是向着快节奏和高效率的方面推进的, 社区居民流动频繁及就业多元化, 很多时候要求社区管理提供多层次多元化的服务, 而这些更细化到位的服务在当前社区建设中与居民需求还有很大差距。

(二) 社区居民参“社”意识不足

首先, 居民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在大部分居民心目中, 社区居民委员或物业并不被看作是居民实现民主权利的基本组织, 他们只是意识到自己有权利分享社区建设的发展成果, 有时候甚至错误地将社区建设和发展看成是纯粹的政府行为和责任。

其次, 居民参与率不高且分布不均匀。由于我区的社区建设和发展起步较晚, 造成大部分居民对社区生活表现出淡漠的心态, 在社区管理方面还是习惯于由政府主导, 对政府的安排有较强的认同感, 很少有异议, 根本不懂得如何去行使社区管理中的权利;在社区党建活动参与方面, 老党员觉悟明显高于年轻党员, 积极且能理解并支持社区工作, 而年轻人入党目的性较强, 考虑得比较多。这种情况值得担忧, 毕竟老党员在社区中是个小群体, 而居民是大群体, 不容忽视。另一方面, 尽管我区近几年来经济发展成绩良好, 但是大部分社区居民的富裕程度还普遍不高,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居民社区生活参与率的提高。

(三) 社区管理发展亟需加强

社区管理的实质就是为了实现社区建设和发展的目标而采取组织、协调的方法和活动行为。目前, 我区在社区管理规划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健全领域, 很多社区既没有制定社区规划目标, 也没有社区协调的相关工作机制。虽然有社区组织, 但也仅仅是简单的居民委员会或物业管理机构, 无论是管理机构还是管理人员与新时期居民生活需求都不相匹配, 导致各方面资源低效运行, 与和谐社区发展的要求相距甚远。

二、影响内蒙古和谐社区发展的表象原因

(一) 社区服务职能以偏盖全, 导致社区管理的主要职能缺失

社区居委会是社区的管理者, 是社区主要的组织机构。在走访社区的调研中了解到, 我区的社区服务项目普遍包括社区党建、民政救助工作 (低保救济) 、残联工作、劳动保障工作、计划生育、妇联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城管卫生、科普工作、工会工作、人口与经济普查和宣传活动、共青团、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工作、统战工作、文体成教工作、网络信息建设、红十字会工作、司法工作 (法律服务、居民矛盾调解) 、外来人口登记、征兵工作、信访维稳工作、医疗卫生服务、中介服务、社区警务等, 社区承担了如此众多的项目内容, 涉及的相关部门不少于二十几家, 这些项目几乎是相关部门把自己隶属的工作任务全都下放、布置给街道, 再由街道分解到社区, 社区被迫承担了很多原本应该是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工作和任务, 而致使社区工作能力超载。

(二) 社区居民活动参与不足, 导致社区管理的群众基础缺乏

居民与居委会的互动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基层社区中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在社区活动参与积极性高、参与形式多样化的社区, 居民与居委会的互动关系体现为一种互惠合作的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 居委会通过对社区参与的引导和控制, 实现了社区控制和社区服务的双重目的;另一方面, 居民通过内容丰富的社区参与, 增强了自身的自主性, 扩大了社区的自治空间。而在我区的社区建设和发展中, 社区与居民的关系仅仅停留在简单业务的办理和服务方面, 如物业费的收取及取暖费的缴纳等。而真正能够调动居民积极性的活动少之又少, 极大地限制了居委会与居民关系的协调和融洽。缺乏群众基础的社区管理和社区活动必然缺少活力, 因此相应地表现为社区居民参与不足。

(三) 社区服务政府目标单一, 导致社区管理的服务对象偏离

一直以来, 社区居委会这一“准行政机构”带有较强的行政色彩, 社区居委会趋于行政化, 政府部门介入过多, 社区居委会严重依赖于政府, 工作方式脱离不了传统模式, 成为政府上传下达的中枢机构而疲于完成其“贯穿职能”, 更多的是“为政府服务”, 而真正意义上的“为民服务”却被日常大量的行政性事务掩盖, 甚至挤占。一切工作为了政府的目标, 忽视了居民的主体地位, 既限制了社区居民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也使得处在中间位置的居委会在工作中容易脱离群众, 产生矛盾, 背离和谐社区建设的目标, 这有悖于居委会建设和谐社区和服务居民的宗旨。

三、影响内蒙古和谐社区发展的问题产生的深层次根源

(一) 社区组织职能错位, 职责不明确

从目前我区实际的社区工作来看, 工作内容存在四多:工作指派多、检查评比多、台帐设置要求多、代收费用品种多。很多街道社区干部主要忙于处理繁杂的行政性事务, 社区负担重, 无瑕开展“上门服务”、“面对面服务”, 社区基层基础功能的发挥受到了极大影响。同时, 社区达标创建种类较多, 并还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增多, 严重地制约了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从现实情况来看, 我区社区工作包罗万象, 上面千条线, 下面一根针, 样样工作都最重要, 但事实上并没有给予社区相应的行使职责的权力, 权责分离现象严重, 有好处上级部门争着要, 有困难上级部门争着推, 出现所谓“属地管理”, 工作互相推诿有“扯皮现象”, 呈现社区无限任务和责任, 有限权力。

(二) 社区建设发展滞后, 组织不健全

在发达国家, 社区居民参与很多不同组织开展的活动, 很多组织都是民间组织, 和政府没有关系或者关系不大, 但却能起到增强社区活力和凝聚力的作用。通过调查发现, 目前我区社区民间组织还存在许多缺陷, 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我国现行法规和政策上的严格限制, 社区民间组织发育不够、运行困难, 管理和结构不完善, 基金会与具有法人地位的民间组织很少;二是专业化程度不高, 基于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程度和国民思想意识的限制, 民间组织很难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去就业, 因此缺少专业化的服务与管理人员, 缺乏明确的理念和强烈的使命感;三是缺乏资金、设施与场地, 民间组织想要开展活动一般通过多方努力寻找平台和筹集设施, 这也成为民间组织开展活动的一大障碍;四是我区社区居民对社区民间组织认同度偏低, 缺乏广泛的信任感。民间组织的发展缓慢, 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居民参与积极性的发挥, 也加大了和谐社区建设的难度。

(三) 社区经费保障缺乏, 资源不丰富

社区建设和发展的资金来源没有保障, 经费缺乏一直以来都是和谐社区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困难。据社区工作人员介绍, 经费短缺是他们经常遇到的问题, 一方面, 社区硬件设施不完善, 社区居民的很多简单服务需求都难以满足;另一方面, 资金缺乏也导致使用的弹性空间几乎没有, 这也使得社区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其次, 社区工作人员队伍的专业结构和整体素质都与和谐社区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是制约和谐社区发展和社区功能发挥的又一个因素。由于社区能够掌握的资源有限,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在内蒙古自治区范围内还没有一家社区经济, 社区所需各类资源如人员、财政、物质、组织、信息、文化等, 基本都依靠政府, 社区无自主权, 也无法获得自主性, 更不允许建立自己的账户, 大量的工作是在落实上级行政组织的指令和任务, 有些为民服务的项目, 由于没有资金自主支配或经过请示汇报批复下来已失去开展的时效性, 而束缚了其参与社区服务的步伐。

(四) 社区资源配置失均, 发展不平衡

随着内蒙古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城乡一体化格局的逐步形成, 在和谐社区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 由于存在着社区间“天然的”发展不平衡的情况, 对社区内的成员提供的服务和安排往往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 首府呼和浩特的税苑社区是一个单位社区, 小区承建者提供社区办公场所和活动场地, 且有与相关单位合办的老年大学, 有科协赠送的科普器材, 有赛罕区医院在社区内设置的卫生服务站, 因此其功能设施相对完善, 服务水平较高;而有一些村转居的社区或是一些老旧社区和规模小的社区, 如赛罕区的山丹社区, 尽管是呼和浩特的红旗社区, 但是为社区居民提供的服务条件相对来说就不尽相同了, 社区工作者们想把工作或者活动搞得丰富多彩更有意义, 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 发展背景和水平不同的社区, 居民所享受的服务待遇有着显著差异。

(五) 社区考核评价缺力, 机制不健全

我区的社区建设长期存在考核机制不健全, 成员单位没有有效发挥作用, 使得牵头部门承担大量工作, 造成部门参与积极性不高, 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强, 社会协同、法治保障作用发挥不明显, 以至有管理不及时和服务不到位的现象。还有一些共驻共建单位更是联系社区有名无实。

和谐和发展 篇10

汽车社会与汽车文化建设,取决于国家的人文、地理、经济、环境等国情。我们最大的国情是人口多、能源缺、耕地少,发展水平还不高,汽车文化建设必须与之相适应,不能走西方国家的老路。

中国汽车文化促进会秘书长杨晨同志要求我参加“中国汽车文化论坛”并讲话。汽车行业我是外行。这几天看了点资料,做了点功课。下面我把学习汽车社会和汽车文化建设的三点体会跟大家汇报、共享。

一、汽车改变了社会改变了人类

自从1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发明:第一台三轮汽车到现在,世界汽车的历史已近130年了。欧美国家早就进入了汽车社会。最早形成现代化、规模化、多样化汽车生产的美国,汽车工业年产值达4000多亿美元,相当于德、法、英、意等4个国家汽车工业年产值的总和。2012年底,全,世界汽车保有量达到11亿多辆。美国社会汽车保有量多达2.5亿辆,接近人均1辆,差不多是欧洲和日本(平均两人一辆)人均水平的一倍,被称为“汽车轮子上的国家”。

我国的汽车发展相对滞后。从1956年7月13日长春第一汽车厂试制成功首批12辆“解放”牌汽车算起,整整落后了70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汽车产业奋起直追,快速发展。1985年,上海大众汽车合资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现代轿车工业的新开端。1994年,国家出台了《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明确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1998年之后,我国汽车行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中外合资企业不断提升竞争能力,加强技术创新,促进零部件国产化。同时,一批自主品牌汽车如吉利、奇瑞等发展壮大。2001年加入WTO以后,国内汽车行业快速融入世界,生产与市场规模迅速扩展。,到2009年,我国汽车产销量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目前,汽车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性支柱产业。2012年,我国规模以上汽车企业完成总产值达到52918亿元人民币,约占同年国民经济总产值10%左右,直接从事汽车生产的从业人员达到380万人,相关,产业人员超过4000万人,占全国城镇就业人员总人数12%以上。

无论国内国外,汽车改变社会,改变着人类生活,创造了一系列新的行业,引发了生产方式和企业管理的变革,推动了公路网络建设,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汽车文化。就我们国家的情况来说,20年来汽车业的发展,对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变化的促进作用,是多么神奇,多么不可思议汽车已经成为实实在在的“改变世界的机器”。

二、汽车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汽车社会的问题,西方发达国家早就暴露。在我国,随着汽车消费大众化时代的到来,这些问题和矛盾正在急速显现出来,而且越来越严重,引起全民关注和议论。

首先是能源问题。目前我国能源进进口依存度已达到40%以上,预计到2020年达到60%。中国石油总量的三分之一是供汽车使用的,汽车给中国能源带来了巨大压力。据有关资料显示,到2020年,全国百人小汽车拥有量为6辆,则石油需求为3.5亿吨;如果每百人拥有量为10辆,石油需求量将达到4.5亿吨。这两个数字都超过了我国目前石油消耗总量。

其次是交通问题。交通堵塞和交通事故已成为我国的社会公害。北京首都成了“首堵”。不仅一线城市,就是二线、三线,甚至有些县市出现了堵车现象。有一次我从中南海开会回家,不到15公里的路程,开了一个半小时。堵车造成了无穷的烦恼,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使企业蒙受严重损失。据专家估计,北京一年堵车造成的直接损失达60亿人民币。全国每年因交通堵塞和交通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国内生产总值的2%。还有,全国交通事故频发。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中国汽车年总产量占全球汽车总量的2%,但交通死亡事故人数占世界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20%每年死于车祸的人超过10万,受伤者超过百万。

再次是环境污染问题,汽车急剧增加和尾气排放的低标准,严重污染空气。一氧化碳、氢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有毒有害物质大幅度超标,导致呼吸道疾病和癌症增加,影响群众身体健康。据国家环保统计,我国机动车排放的尾气,在城市污染中的分担率已经达到80%左右。

最后是汽车文化建设滞后。陈旧的汽车观,往往引发车与车、车与人、人与人、人与车之间多重矛盾冲突等等。

我们历数汽车社会的问题,目的不是要限制汽车的生产和销售,不是要让汽车行业发展减速。汽车业的发展是客观趋势,无论是汽车保有量还是社会需求,远远没有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人们都迫切希望能有一辆自己的汽车。所以我们的根本目的是要找出问题,从全局的角度分析,加强汽车业的宏观规划管理,并通过创新科学技术,推动汽车文化建设,逐步消解汽车社会带来的问题,促进汽车和汽车社会和谐持续平衡发展。我们相信,只要有针对性解决上述问题,一定能建设成一个健康文明的汽车社会。

三、要加强汽车文化建设

关于对汽车文化的定义,专家有各种各样的看法。清华大学汽车工程学教授帅石金认为,汽车文化的定义为在汽车发明、设计、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我认为,汽车文化就是人们对汽车制造、使用和管理的一种认识,一种态度,一种行为。这是人类在工业化过程中,经过不断扬弃,不断积累创造出来的被全社会普遍接受和遵循的有关汽车方面的经验和知识。作为社会文化一部分的汽车文化,不仅具有时代性、地区性和民族性,也有传承性和相互渗透性。它是由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人文、地理、政治、经济和环境等因素决定的。具体说,汽车文化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与汽车直接相关的文化,例如汽车发明、汽车设计、汽车制造、汽车品牌、汽车车标、汽车改装、汽车美容艺术等等;二是由汽车衍生出来的文化,比如汽车消费理念、汽车文明驾驶、汽车管理、汽车运动、汽车收藏、汽车广告,等等。

我们从中发现,汽车文化的本质要求和具体作用,就是要科学合理地制造、使用、管理汽车,做到人控制汽车而不被汽车控制,更好地规范、约束不协调行为,提高造车者、用车者、管车者的文化自觉性,从而逐步解决人、车、路的矛盾,解决资源与环境、安全、监管和城市规划等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和谐持续平衡发展。

那么,如何加强中国的汽车文化建设呢?我认为关键是要做到“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

汽车是为人服务的。这是汽车制造、使用和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汽车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中心。在有关人与车的关系中,在汽车社会的一系列行为、习俗、法律、观念中,都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人文关怀。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些观念、陋习常常与此背道而驰,比如给汽车赋予身份的象征、财富的象征、特权的象征,导致马路上的不平等不和谐;比如缺乏以人为本、尊重他人的交通意识,常常与人争道、与其他车辆争道,闯红灯、开斗气车、酒后驾车频频发生。只有提倡以人为本,尊重他人,坚决抵制和克服庸俗的唯我独尊的观念,汽车文化才会步入良性循环和发展状态,达到人、车、路的和谐统一。

二是坚持从国情出发;

汽车社会与汽车文化建设,取决于国家的人文、地理、经济、环境等国情。我们最大的国情是人口多、能源缺、耕地少,发展水平还不高,汽车文化建设必须与之相适应,不能走西方国家的老路。这个问题国内外专家一再提醒我们,但在执行中往往被忽略。我们有14亿人口,不能搞家家有车,一家几辆车。出行主要靠发达便捷优质的公共交通来解决。行业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需要我们树立环保意识和节俭观念,提倡多生产、多使用小型车、节能车,建立绿色交通系统。还要知道汽车不仅要喝油,还要占地。解决土地稀缺问题,就要适当控制汽车的保有量。据专家测算,如果我国未来汽车保有紧达到现在日本两人一台车的水平,全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6.4亿辆。按照欧洲和日本标准,每辆车消耗土地面积为0.02公顷(美国为0.077公顷),全国将消耗1300万公顷土地,相当于我国现有耕地面积2300万公顷的一半还多。显然这是一个难以承担的数字。所以,我们发展大众汽车消费,建设汽车文化,一定要从具体国情出发。

三是坚持增强与车相关者,包括造车、用车、管车人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汽车文化的思想道德基础。汽车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和合纵连横的产业链,牵涉到各个方面的人员。只有所有涉车人员树立社会责任感,发扬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的精神,才能保证汽车文化的健康发展。汽车企业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正确处理与利益相关者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不断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用个人要树立正确的安全观、消费观和环保意识,做到关心人、尊重人,文明驾车,爱车惜车,把汽车文化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对于负责汽车业宏观规划管理和指挥的人员,更是担负着繁重的社会责任,一定要有前瞻性和全局观念,不仅要关注生产,更要关注消费;不仅要关注产业,更要关注社会;不仅要关注管理,更要做好服务。尽快实现政府对汽车业管理方式和管理制度的转变。

我们相信,只要涉车三个方面人员统一认识,团结一致,持之以恒,共同努力,做到“三个坚持”,我们一定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的汽车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和汽车产业的持续平衡发展。

上一篇:中职学生素质教育下一篇:双向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