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2013

2024-09-07

VS2013(精选六篇)

VS2013 篇1

利好五条件

施建华认为, 推动2013年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五方面:

一是宏观经济稳中求进, 将对汽车工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去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着力扩大内需, 促进投资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 保持稳中求进总基调。这一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将有利于汽车市场发展。

二是新三大红利对汽车长期发展提供支持。这新三大红利分别是:改革红利、人才红利和城镇化红利。这三个红利在支持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将进一步促进汽车业发展, 其中城镇化红利对汽车业的促进更为直接, 随着城镇化推进, 汽车消费需求会呈现扩大态势, 市场空间更为广阔。

三是汽车刚性需求依然强劲。一线城市刚性需求依然存在, 广大二三线城市和乡村还存在很大需求。

四是汽车消费升级会推动汽车消费增长。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民生保障, 收入分配改革及收入倍增计划, 提升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必将促进汽车购买力的提升。

五是中国汽车出口还将继续保持比较大的市场增长空间。我国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 中国汽车品牌形象也在逐步提高, 随着企业实力、产品品质和售后服务质量的提升, 未来中国汽车出口量将保持稳定较快的增长。

利空四因素

施建华说, 2013年我国汽车市场也存在四大抑制性因素:

一是全球经济回升缓慢, 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还十分复杂, 复苏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依然存在。中东北非发展不稳定, 地缘变化可能导致国际油价仍高位振荡, 对汽车市场需求也将带来抑制作用。

二是今后我国将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在不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中实现增长, 这将改变过去铺摊子上规模的发展趋势, 削减了项目投资对车市的直接拉动。

三是环境能源交通等问题制约着

汽车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目前, 我国以人为本的汽车环境系统还没有建立起来, 面对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和停车难等问题, 一些城市管理者用简单的、临时的、限制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汽车消费需求。

四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也将对我国汽车出口产生不利影响。由于我国汽车产品国际竞争力增强, 出口快速增长, 部分国家对我国汽车产品设置贸易壁垒, 限制中国汽车向这些市场出口, 将对我国出口产生不利影响。

总需求约为2080万辆

综合上述的分析, 施建华对2013年汽车市场进行了大胆预测。

2013年我国汽车市场总需求约为2080万辆, 这个市场需求等于是中国汽车总销量减去出口量加上进口量。具体的细分车型预测如下:

第一, 乘用车市场的预测。首先看轿车, 轿车市场将保持稳定增长, 预计销量为1155万辆, 增速为7.5%左右。SUV市场需求依旧旺盛, 预计销量为246万辆, 增速23%。MPV市场需求动力不足, 预计销量与2012年基本持平, 约49万辆。交叉型乘用车需求仍然维持较低水平, 预计销量为230万辆, 增速为2%左右。综合以上乘用车预测情况, 预计2013年乘用车销量为1680万辆, 增速8.5%。

第二, 商用车市场预测。首先载货车销量约为330万辆, 增速为1%, 略有增长。客车市场将稳定增长, 预计客车销量为52万辆, 增速为5%。综合载货车和客车的预测情况, 2013年商用车市场整体上比上年略有增长, 预计商用车销量为385万辆, 增速为1%。

第三, 进出口市场预测。2013年进口车市场需求增速将继续回落, 预计进口汽车为145万辆, 增速为25%。而随着我国企业加大开拓市场的力度, 我国汽车产品的国际贸易将更为活跃, 预计2013年出口汽车130万辆, 增速为24%。

因此, 2013年我国汽车市场总需求约为2080万辆。这等于中国汽车2065万辆总销量减去130万辆出口量, 再加上145万辆进口量。

VS2013 篇2

素材A 十大“重播神剧”让人无奈

春节期间,“安陵容”一天内在电视上死三次,可见《甄嬛传》重播有多频繁。有媒体盘点十大重播神剧:除重播新秀《甄嬛传》外,《还珠格格》、《新白娘子传奇》、86版《西游记》、《亮剑》等毫无悬念上榜,其中《亮剑》重播了3000次。电视台称“成本低、效果好”是主因。而与“重播神剧”一道出现的是,老剧重拍也愈演愈烈。

素材B 中南大学“最激进改革”

中南大学在教育部2012年学科评估中,有15个学科跻身前十,比2009年增加了3个。这是中南大学“最激进改革”取得的阶段性成果。8年前,钱学森曾提出,中国的大学“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钱学森之问”成为压在中国教育工作者心头的一块巨石。2012年2月底,中南大学推出了被称为“最激进改革”的一揽子计划,最受关注的是,讲师不上课,教授和副教授必须给本科生上课;新上岗青年教师8年内无需承担教学任务,专心科研。2012年,中南大学获得8项国家科技成果奖励,SCI论文数位居全国高校第六位。【素材点拨】重播神剧的出现,无疑说明了在影视剧创作上缺乏创新,没有改革;中南大学对钱学森之问的破解,充分证明了只有创新才能取得成功,只有改革才能取得进一步的发展。改革和创新,无论在哪个领域,都是至关重要的。因循守旧将意味着被淘汰,固步自封将使之退出历史舞台。

VS2013 篇3

【关键词】WTA年度总决赛;技术;对比分析

引言

WTA年度总决赛诞生于1972年,它是由WTA(女子职业网球协会)设立的,代表着女子网坛顶尖水平的赛事。

2013年李娜在WTA年度总决赛的表现尤为出色,半决赛以2∶0横扫科维托娃,职业生涯首次打进总决赛冠军争夺战,刷新了亚洲球员在总决赛中的最佳成绩,同时也成功地确立了世界第三的位置。决赛对阵小威廉姆斯,开场6∶2轻松拿下首盘,但小威廉姆斯强劲的反攻使李娜在比赛末段连丢9局,最终以6∶2/3∶6/0∶6惨遭逆转无缘总决赛冠军。

本文对李娜和小威廉姆斯在WTA年度总决赛冠军争夺赛中的技术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出比赛中双方技术发挥的情况以及胜败因素,以期为李娜今后的发展提供参考性建议。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WTA年度冠军争夺战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新浪体育网等,广泛搜集和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掌握目前职业网球比赛技术特征的前沿成果,为本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基础性参考。

1.2.2录像观察法

通过新浪网体育频道下载WTA年终总决赛中李娜对阵小威廉姆斯的视频,观察比赛中李娜与小威廉姆斯的各个技术环节,并予以记录。

1.2.3比较分析法

通过对李娜和小威廉姆斯三盘比赛数据的整理,对比双方技术发挥的情况,从而找出李娜最终失利的原因及其与小威廉姆斯相比,存在的不足之处。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发球情况统计分析

随着现代网球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女子比赛中发球技术成为制胜的关键。高质量的发球是选手掌握比赛主动权的重要手段。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一发成功率和ACE球方面,小威廉姆斯具有明显优势,而在一发、二发得分方面,双方基本持平,说明李娜的一发还有待加强。通过观察2013年WTA年度总决赛李娜与小威廉姆斯的比赛可以看出,小威廉姆斯明显的力量优势使其一发压迫李娜的回球质量,从而为自己创造制胜机会。这是小威廉姆斯取得比赛最终胜利的关键。

2.2接发球情况对比分析

接发球也是网球比赛中制胜的关键,它与发球可谓“一矛一盾”。高质量的接发球能够化被动为主动,从而扭转比赛局势。从表2中可以看出,接发球得分方面,双方并无明显距,这也展现了李娜面对对手高质量的发球所具备的良好心理素质;破发方面,美国名将高出李娜30个百分点,占据明显的优势。从比赛视频可以看出,开场我国选手李娜的表现尤为突出,接发球环节发挥得尤为出色。首盘李娜未给小威廉姆斯破发机会,自己却占有两次破发最终取得首盘的胜利,随着第二盘的开始,小威廉姆斯展开全面进攻,高质量的接发球使李娜第二盘比赛中仅拿到两次保发。小威廉姆斯状态的回升,使比赛的局势发生转变,李娜的情绪也随之产生波动。决胜盘比赛中,小威廉姆斯三度破发,最终以6∶0取得了比赛的胜利。

2.3制胜分与非受迫性失误情况对比分析

制胜分和非受迫性失误也是衡量选手比赛发挥情况的重要指标。制胜分又称主动得分、强势得分,指运用精准的角度或者很大的力度,迫使对方无法防守,或者虽能防守但球拍无法碰到球,就得到了分〔1〕。非受迫性失误是指当球员处于没有太多压力或是没有一点压力非常主动的情况下、在引领比赛节奏时、在偷袭时、双发失误等场合出现的下网或是击球出界(包括边线和底线)所产生的失误〔2〕。从表3可以看出,制胜分方面,小威廉姆斯高于李娜;非受迫性失误方面,双方基本持平,但失误李娜则明显多于小威廉姆斯。这充分说明,李娜发球的稳定性与小威廉姆斯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从比赛中可以看出,前两盘的比赛中李娜制胜分还占据着优势,特别是对于网前控制。但随着比赛局势的转变和情绪的波动,李娜的稳定性急剧下降,失误频频出现,这给对手造就机会,使对手轻松取得决胜盘胜利。

2.4网前情况对比分析

本场比赛,李娜最值得称赞的就是其网前的表现。从表4可以看出李娜在比赛中18次上网,有10次成功得分,虽然网前得分率略低于小威廉姆斯,但相对以往的比赛来讲,李娜比赛中更为主动、积极,改变了以往整场比赛底线对攻的战术模式。〔3〕首盘比赛中李娜5次上网均成功得分,第二盘也有50%的网前得分,但一味上网也使得对手看出战术意图,从而使对手采取强攻,打破李娜底线上网的战术模式。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发球方面,李娜和小威廉姆斯还存在差距。小威廉姆斯一发稳定性强且具有威胁性,二发利用角度来压制对手,而李娜发球的稳定性和威胁性还有待加强。

(2)接发球方面,我国选手李娜发挥得尤为出色,但面对小威廉姆斯这样力量型选手的一发,李娜的回球质量也受到颇多的影响;小威廉姆斯开局表现不佳,但随着状态的回升,猛烈地回攻,扭转了比赛的局势。

(3)制胜分方面,双方并无明显差距,但在首盘比赛中李娜10记制胜球的优势是取得首盘胜利的关键。非受迫性失误方面,双方都达到了30次以上,失误颇多。双误方面,李娜多于小威廉姆斯6次,特别是在关键比分的情况下,发出双误使对手破发成功。这也是比赛失利的原因之一。

(4)网前方面,本场比赛李娜的表现非常出色,首盘5次上网均成功得分,全场比赛18次上网也有10次成功得分,但比赛中对上网时机的选择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3.2建议

(1)李娜的身体条件与欧美选手相似,力量方面并不差于许多欧美选手,因此在平时训练过程中更应加强发球的稳定性,着重加强一发的稳定性、威胁性以及二发的角度、旋转,也可以赛代练的训练模式进一步提高其发球的质量,特别是要加强其在关键比分发球的稳定性,以免出现双误的情况。

(2)接发球方面,李娜在今后的训练中要加强对一发的应对能力,提高关键比分(破发点)的心理控制能力。训练中可以找男子选手进行陪练,从而提高处理威胁性强的发球的能力。对于二发球的应对,李娜要在提高稳定性的同时增加回球的威胁性,从而压迫对手,为自己创造有利条件。

(3)首盘比赛李娜的表现非常出色,制胜分方面也占据优势,但随着局势的扭转,李娜的心理波动,促进其失误频出。因此在平时训练中更应加强李娜心理素质的训练,可以采取“逆境训练法”对其进行训练,将其置于比分落后的环境中进行比赛,从而锻炼其逆境中突破的心理和竞技能力。

(4)网前方面,李娜要进一步加强网前对球的控制能力,对上网时机选择还需强化训练。在平时训练中加强“底线—中场—网前”的衔接练习,加强快速移动的练习,使其在比赛中能够得到良好的运用。当然在比赛中还需考虑对手的技术特点,从而采用不同的战术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彦.对2012年网球四大满贯男单决赛制胜分的对比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39(2):70-73.

〔2〕王银晖.2011年李娜在网球四大满贯赛事单打比赛中的非受迫性失误特征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2(1):34-36.

〔3〕保罗·费恩.非受迫性失误的真相〔J〕.网球,2011(6):85-86.(责任编辑:李宏斌)

课件vs手机vs笔记 篇4

几年前, 在给学生上课期间, 有学生问道, 老师, 能不能提供您的“课件”。那时候, 我连“课件”是啥子都不知道。后来才晓得, 原来是讲课的PPT片子。为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我同意将课件的PDF版提供给学生们。其实, 心里很不情愿, 因为准备片子、备课要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 学生们脑子里没有“知识产权”这根弦儿, 到处传播, 很不爽。

后来在批阅学生们试卷的时候才发现, 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答案几乎是照抄我片子上的话语, 没有任何自己的创意, 乃至于自己的语言。这让我在打分的时候很纠结, 你说他/她是对还是不对?在后来的几年里, 我明确重申, 考试要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表达, 要有独立的见解, 哪怕与我的观点不一致, 完全照抄“课件”是不能给满分的。课堂上要求学生们记笔记, 我也不再提供电子版“课件”。

学生们更习惯的是轻松地获取标准答案。这莫不是在大学里养成的?

今年再上这门课的时候, 我也明确地重申, 不提供课件。课堂上绝大多数学生还是认真听讲的, 但也有读报纸的, 也有低头看手机的, 甚至互相传递手机相看的。一大部分学生记着笔记。有趣的是, 有少部分学生, 基本上不记笔记, 直接拿出手机拍下老师讲课的片子。我不知道, 他们拍下的片子是否还会用于课后的复习?还是准备用于考试。这种学习方法很有“创新” (我感觉也的确很新颖) , 但如若成为一种趋势, 倒是颇为值得探讨?

我记得一句话, “好记性, 不如烂笔头”, 也就是说, 很多事情还是用笔记录下来为好。时代变了, 不知道这样的理念是否也已经过时了。从我个人的感觉是, 课堂 (或者会议) 做记录尽管很忙碌, 但可以帮助记忆, 也可以标注一些自己的理解和片子之外老师口述的一些内容。这恐怕应该不是完全依靠拍照所能替代的。

对于学生来说, 依靠拍照, 究竟是不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到底还要不要做课堂笔记?

VS2013 篇5

河豚是有剧毒的,大美食家苏东坡是吃河豚的先行者。同时代的笔记说,他曾“盛称河豚之美”。有人请他吃,问他“其味如何?”他回答说“值得一死!”这段记载的结论说:“由东坡之言,可谓知味。”可见中国人所谓的“知味”,不是懂得分辨,而是嗜好到不顾性命的程度。

还是这个苏东坡,有时又像是一个“味盲”,多么恶劣的吃食都能痛快地下咽。诗人陆游记载说,东坡跟同僚相遇于外地,两人在路旁的小饭摊儿上买汤面充饥,味道糟糕透了。同行者放下筷子叹了口气,东坡却很快吞光,大笑着对同僚说,你还想用嘴细嚼吗?原来他是囫囵吞下的。

苏东坡吃河豚是为了欣赏美味,跟营养毫无关系;苏东坡吞汤面是为了充饥,味道可以全不考虑。两种场合,判若两人。河豚经常危及性命,按照“营养保健”的价值标准,应当绝对否定,然而吃河豚却属于美食家“知味”的最高表现。两个苏东坡互相对立,叫人怎么理解?

比粗劣的汤面更糟糕的吃食,糙糠野菜,甚至饥荒年代的草根树皮,也会给快饿死的人提供一点宝贵的热量。“两个苏东坡”的典型故事,生动地表明:人的饮食行为有着高、低两个层次。现代智者、美食家林语堂先生在谈到饮食文化时有一句名言:“出于爱好,我们吃螃蟹;出于必要,我们又常吃草根。”

中西的吃文化分属两个层次

人属于动物又高于动物,人的感官活动有两个层次:低层次的生理需要,是人和动物共同的;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的活动近于美学。这个道理,美学家汪济生在名著《系统进化论的美学观》里讲得最透彻。他论证说,感官依附于动物的身体,首先要为身体的生存服务,所以感官有“谋生活动”;但高级生物的神经思维器官进化到很发达的程度,感官在谋生之余,又有“游戏活动”。猫狗属于高级动物,已经懂得游戏。他举例说:小猫捉老鼠属于“谋生活动”,小猫玩线团则是高于“谋生活动”的“游戏活动”。美食的感受属于精神活动,比一般的游戏更为高级,已进入审美境界。

上述道理很明显,一点就破,但却要等中国的青年美学家来点破。西方的美学大师康德、黑格尔都不承认美食属于美学,而认为吃的享受属于低级的“快感”,够不上美学。洋人把“快感”跟美学之间的界限划得很清楚,这是文化类型的差异决定的。中西文化差异很大,这可以追溯到吃上,因为人类最重要的实践活动莫过于吃。

“吃”在中西文化中的地位就非常悬殊。中国古人断言,饮食是文化的本原(《礼记》:“夫礼之初,始于饮食。”)西方人从来没想到这个,甚至极少谈到吃。林语堂先生说,英国人一提吃就觉得羞愧,因为那有点接近动物了。中西差别这么大,必有一方面太不一般。我认为个别的是中国。什么原因?还用林语堂的话来说,就是“我们的人口太多,而饥荒又过于普遍。”

繁生、聚居的文化基因使中国人走上“生态破坏——灾荒——饥饿”的恶性循环。这样就造成了中国的“饥饿文化”和中餐的古怪。这是个大题目,没法多说。

中国的饥民到了实在没办法时吃过毫无营养的观音土,明知吃了会胀死也不顾。饥饿到了极点,营养匮乏到了极端,反而使人不再关心营养。然而饥饿倒会让人更懂得美食。苏东坡说过,人要是饿极了,“草木犹如八珍”,饱极了,“八珍犹如草木”。吃草的实践,使中国人实现了“味”的启蒙,甚至拿“味”当“食”的代名词。最典型的表现是“鸡肋”的成语:“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无肉”偏说“无味”。

洋人不明“味道”,华人未闻“营养”

“鸡肋”的故事表明了“味”跟“食”的分离。这可以用“开天辟地”来象征,用中国传统哲学的话来说,就是“轻清者(“味”)上浮而为天,重浊者下沉而为地”。

吃烤肉没有主食副食之分,所以肉食文化很难形成“味”的独立。饥饿使中国人走上了“粒食”的歧路,造成了中餐特有的主食与副食、菜与饭的分离。有人会说“西餐也有面包啊”。洋人当然知道面包跟肉有本质上的不同,可是他们会断言,那差异不是“味道”上的,只是“营养”上的。面包的营养成分是糖类,而肉的营养成分是脂肪、蛋白质。

洋人也重视食物中的“轻清者”,但那不是中国人的“味”,而是“营养”和“热量”。如果说“营养”虽然精微,还是物质,是有形的,那“热量”就像“味”一样是纯粹无形的了。

“味”和“营养”的差异,可说是中西文化差异的象征。林语堂先生说得好:“英国人不郑重其事地对待饮食。”对于法国人说的“好吃”,他们“不屑一顾”,“英国人感兴趣的是怎样保持身体的结实,比如多吃点Bovril牛肉汁,从而抵抗感冒的侵袭。”

“味”是非常模糊的,感性的,而“热量”是十分精确的,理性的。

洋人也懂得贪恋美味。孙中山先生说:关于烹调,西人先前只知道法国烹调为世界之冠,“及一尝中国之味,莫不以中国为冠矣”。然而要洋人承认其饮食文化的落后,他们必然不服,人家还很看不起中国人的不懂营养学,并为自己的定量分析而感到骄傲哩。这就叫美食评判的“价值标准”不同。简单说,中餐以“味道”突出,西餐以营养见长。“味道”有很深的道理,洋人有所不知,但至少还有相应的词儿faviour。然而,古代中国人对于营养竟然一无所知,连个词儿都没有。根据《辞源》,汉语里原有的“营养”一词意思是“生计”,那也是宋代才出现的。

英文的“营养”(nutriment)汉语里找不到词儿翻译。“营养”是日本人生造的,像现代汉语里的无数双音节抽象词语一样,“营”字选得莫名其妙,看不出跟“养”有任何关系。我经过深入考究,才知道出自一个冷僻的中医学术语“营卫”(《灵枢经·营卫生会》;“谷入于胃,五脏六腑皆受其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这也表明“营养学”跟中国饮食文化的距离是多么遥远。

“粒食”之路非常曲折,使中餐演变出一些光怪陆离的境况。回看西餐,可能会误认为没多大长进。然而人家也不是“白吃饱”,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营养学日新月异——从脂肪、蛋白质之类的区分,到品类繁多的维生素、微量元素的发现;从尚能分辨,到不可感知,越来越趋向精微、无形。这跟中餐的“味”表面上颇多相似,而本质却根本不相同。

中餐、西餐不同的发展路途,可说就是“味道”和“营养”的殊途。一个近于艺术领域,一个属于科学范畴,两者难说有高下之分。强为比较,倒是洋人对“味道”也算熟悉,虽然不甚了然、特别是不知其所以然;而国人过去却好像从来不知“营养”为何物。

“那么你认为西餐高于中餐了?”不对,甚至可说相反。

营养学家孙中山帮我说话

中餐高于西餐,这么说肯定要挨骂。幸而我找到了一个强大的挡箭牌,就是孙中山先生。大家都知道他是个医生,却想不到他也研究过营养学,而且有十足专业的论述,篇幅长达万言。他要借着吃来解释他的“知难行易”的“孙文学说”。

营养学家不离口的是“多少卡路里的热量”。最早向国人介绍“卡路里”这个概念的是谁?据我所见,是孙中山。因为最早,他不得不独创一个名词“热率”来表示calorie。他管食物的本质叫“燃料”,把脂肪看成是“燃料的蓄积”。他还分别论述了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营养成分的含热量。更可贵的是,他把大豆看成蛋白质的重要来源。

中山先生的营养学实践,可以拿豆腐来代表。豆腐是中国的一大发明,现代西方营养学家盛赞它是“最理想的健康食品”。洋人熟悉豆腐,多亏了民国元老李石曾先生(1881—1973),他是中山先生亲密的战友。他留学法国学习农学和化学,对大豆有专门研究,曾用法文发表了一部题为《大豆》的专著, 后来创立了巴黎豆腐公司。为了让洋人亲尝美味,又开设了欧洲第一家中国餐馆,赚钱资助辛亥革命及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山先生高度评价豆腐,说它要胜过肉类,有其长处而没有其缺点。

孙中山不仅是营养学家,更是中餐专家。他宣称中国菜肴是“世界之冠”,并提出过惊人的预见:中餐将成为“人类之师导”。他的大胆观点,是出于对中餐性质的认识——烹调像绘画、音乐一样,属于艺术。

在中餐、西餐高下的争论中,“营养派”总是攻击“艺术派”,说他们是“营养盲”。我搬出中山先生,因为他精通营养学。这会使对方容易信服。

智慧三选一:国企VS外企VS民企 篇6

捧着“铁饭碗”却总觉得百无聊赖的梅子,对拿到的工资几乎是自己三倍的丽莎难免有点羡慕嫉妒恨;丽莎常常暗自羡慕李婷已经可以独自主持一个策划案;忙得死去活来的李婷宁愿有一份安逸稳定的工作,节假日不必加班,每天准时朝九晚五……看别人的,总是最好的。这三座围城,这边的人想过去,那边的人想过来。

提问时间:那么国企、外企、民企,到底哪一个才是最好的呢?

结合自己的性格能力定位和职业目标,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

国企——人际关系修炼场

工作强度★★★

薪资待遇★★★★

发展空间★★

优势:稳定性高,归属感较强。国企在不抛弃不放弃这方面做很好,只要好好工作,尽职尽责,一般可以一直干下去。国企通常有稳定的架构和制度,是培养和锻炼新人情商的最佳之地。适应能力强的人能很快受益,发展提速。工作压力相对较小。准点上下班得到保证,能享受国家规定的节假日。福利制度完善。

劣势:人际关系复杂。讲究形式。流程复杂、会议多。一个项目、一个决策经常需要层层报批走流程,招聘、晋升、辞退员工等人事变动,都相对比较复杂,注重程序性,工作效率不高。起点待遇低,业绩与待遇关系不大,容易丧失工作激情和积极性。

适合人群:谋求稳定工作的毕业生/想在仕途上有所发展的人/女生

进阶攻略:“先做人再做事”,进入国企工作,要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察言观色,踏实工作,低调做人。

围城中人:梅子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吧。其实在国企要比在私企多考虑很多问题,不是只做好业务,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就可以的;国企人员之间的竞争也很大,个人能力与技术水平跟进不及时的话,很容易就会被自然法则淘汰。另外,最要警惕的就是做多错多,出力不讨好。”

外企——能力培训基地

工作强度★★★★

薪资待遇★★★★★

发展空间★★★

完美职场=国企福利+外企工资+民企发展空间

优势:入职时待遇起点高,提升快,管理人性化,假期多,加班有加班费,人际关系相对简单;注重绩效,鼓励创新;重视企业文化,大部分外企都有完善的培训计划,新人会安排轮岗,最大程度了解公司的流程和不同岗位的工作内容,对个人的职业生涯十分有益;工作环境好,配套设施高级且完善;同学聚会聊天时可以满足你的虚荣心。

劣势:在外企,通过努力奋斗可以跻身中层管理岗位,但高层领导职位多被外国人占据。技术类岗位接触不到核心技术。对于目标远大的求职者来说,需要仔细考虑晋升瓶颈的问题。工作效率要求极高。稳定性一般,归属感不强。职位越高的人越容易被fire。

适合人群:30岁以下的“新人”/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毕业生/海归

进阶攻略:多多学习老外的管理和思维方式,从外企的优良文化中汲取营养,提升能力。

围城中人:丽莎

“外国老板比较烦中国人之间复杂的人际关系,我的经验是。从不参加任何人的拉帮结派。外企重视员工的工作能力,一切都是拿工作业绩说话。老板的职位也是要靠业绩来巩固的。如果他的业绩不好,他也要失业,所以员工的业绩与他的前途密切挂钩。在外企,个人利益是要自己主动争取的。如果老板不给涨工资,而你的业绩做得好,你可以直接找老板谈条件,但是一定要有一个好的工作态度。”

民企——一切皆有可能

工作强度★★★★★

薪资待遇★★★

发展空间★★★★★

优势:民企是最有活力的地方,讲究实效,注重员工的业务能力和忠诚度,对学历、学校、专业等硬件条件看得较淡,只要你有技术、有思想,在民企一定会获得很多的机会去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力。相比国企和外企,民企不那么讲究资历和“规矩”,一旦工作能力和业绩获得老板认可,有望迅速获得晋升和加薪机会。不容易在短时间内脱贫,但容易暴富。

劣势:民企一般为中小型企业,工作任务较多,对员工要求严格,压力较大。应届生刚进公司工资待遇不会太高,各种福利和保障较少。如果是家族企业人际关系可能会比较复杂。需要做好随时无偿加班和跳槽的准备。

适合人群:理想主义者/善于发挥创造力的大学生/希望干一番事业的人

进阶攻略:应届生进入民企要勇于承担责任,展示能力,以较高的忠诚度与企业同甘共苦。

围城中人:李婷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VS2013】相关文章:

考研vs就业06-26

VS2005系统06-18

全vs小范文05-15

狐狸vs刺猬范文05-23

品牌形象vs广告06-20

招聘VS面试有感06-21

大签vs小签范文05-23

立报vs纽约论坛报07-31

江西高铁vs湖南高铁09-28

学历证书vs学位证书09-29

上一篇:小学数学算法的多样化下一篇:公文写作的四点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