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低谷

2024-08-28

走出低谷(精选十篇)

走出低谷 篇1

一、处于低谷中的企业年金制度亟待完善

由于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尚处于很不成熟的阶段, 在发展过程中制度建设滞后:第一, 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 企业年金基金规模小, 与其启动初期政府希望成为“第二支柱”的地位很不相称。第二, 发展不均衡。行业发展快于区域发展, 电力、石油、石化、银行等行业的发展较快, 而且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有的行业由于改制重组等原因, 已经出现停滞、流失等现象。第三, 操作、管理不规范, 缺少专业性的管理机构, 使得当前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面临较大风险, 也不能适应市场化运营的需要。由于年金的管理权在企业手中, 在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 就有可能出现企业管理者对年金运用的暗箱操作, 致使一些企业打着发展企业年金的旗号, 为少数人谋私利, 甚至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另外, 投资过程中还存在金融风险, 在年金支付方面也存在欠公平、欠科学等问题。第四, 总体上看投资渠道不畅, 基金运营缺乏活力。目前企业年金的基金运营管理主要是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 也有一些地方委托金融机构从事证券等投资。第五, 底数不清。现有的统计范围往往只限于地方和行业社保机构管理的企业年金, 企业年金的评估和决策均缺乏准确而及时的数据作为支撑。第六, 接连曝光的贪污、挪用、违规投资的事件说明, 相关部门的监管不力, 使企业年金容易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各地的劳动保障部门存在大量人员缺口, 重点放到处理日常的劳动保障工作上, 而对企业年金的监管难以到位。

二、借鉴国外经验, 完善我国企业年金制度

企业年金在美国产生于政府正规养老保障之前, 在欧洲国家产生于政府养老保障之后, 至今已经历了雇主自我管理、政府介入管理、与社会保障协调发展三个阶段。企业年金在发达国家得以迅速发展, 与其特定的社会因素有关, 如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劳动关系、完善企业分配机制, 以提高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与税收政策互动发展;与企业工资策略互动发展;工会的主张;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改善退休人员生活水平;减轻政府负担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承受力;促进劳动力市场完善, 减少“跳槽”、“不辞而别”等。企业年金具有积极的社会功能。

目前全球160多个建立养老保险的国家, 大约有1/4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企业年金制度, 他们的税法中对企业年金往往有专章陈述, 另外立有专门法律对于资金的来源、经办、运作、使用程序、政府的税收优惠等进行规定。此外监管也写入了法律条文, 如很多国家都有年金理事会, 有内部管理和协商机制, 以确保年金的管理和使用不偏离正常的轨道。国外企业年金的发展通常采取的都是减税、免税、延税的办法。在征缴和积累阶段实施税收减免, 然后在领取时增加税收以平衡当年获得的过多的优惠。

我国发挥企业年金制度作用的关键是加强制度建设, 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第一, 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覆盖进程。年金制度应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逐步推进, 按行业、大企业、中小企业的层次推进。对于企业达不到举办企业年金的标准的不能急于求成, 但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加以平衡, 鼓励发展前景好的企业适度发展年金制度。第二, 税收制度弹性化。为了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积极发展企业年金, 国家可采取相应的税收优惠, 对竞争力稍弱的非垄断行业或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 适度调整税收优惠的幅度和审批标准。为了不使企业年金制度在客观上造成大量国企利润流向少数人, 成为效益好的企业变相分配财富的一种方式, 则应减少相应的优惠, 或者适当提高审批标准、或享受税收优惠的同时要接受某些附加条件。通过对行业、区域的区别对待来体现政府的导向, 发挥政府的调节作用。第三, 企业内部应当遵循由下至上、由低到高的实施战略。要根据自身实力和行业相对水平决定覆盖面和补充深度, 从而体现企业年金的补充保障功能和激励功能。第四, 严格审批和管理。政府应该对实行企业年金的企业进行更严格的审批和管理。 (1) 明确监管机构与监管模式的选择。目前我国参与监管的机构比较多, 主要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税务总局、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等, 应该明确各个机构的主要职责, 严格监督企业年金的正常运作, 确保其远离风险, 安全保值。 (2) 建立企业年金的行业自律机制, 有助于降低管理成本。 (3) 强化外部监督机制, 加快培养精算、会计、审计师事务所和各种风险评级公司等中介机构, 并通过外部监督机制推动投资管理制度和治理结构的完善。 (4) 建立企业年金担保机制, 引入最低基金积累要求, 从维护受益人利益出发, 向企业年金受益人提供最低投资收益保证。第五, 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 让雇主转变自身观念, 使企业的目标和国家的目标协调一致, 从而真正起到“养老保险第二支柱”的作用。第六, 政府要加强立法建设, 完善我国企业年金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应当由法律、部门规章、政策等三个层次组成, 逐步完善年金监管法律法规体系。第七, 工会要切实维护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 参与企业年金监督管理, 发挥民主、沟通的优势, 建立民主管理和集体协商机制, 促进企业年金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曾煜、社会保障概论.北京,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8

[2]、杨燕绥、企业年金理论与实务.北京,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3

[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国家统计局2006年度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走出营销生涯的低谷 篇2

老A的营销生涯前半段应该说很成功,从业务员起步,一直做到了一家大型港资企业的营销总监,而这个过程,他仅仅用了6年时间。在最后任职的这个企业,他刚进去的时候担任大区经理,创造了很多个第一:第一个让经销商承当促销费用的;新品上市,第一个在一个省级市场三个月销售额破百万的;第一个做路演推广新品类成功的;第一个让卖场免费提供促销场地做宣传的••••••之后被擢升为营销总监。在总监的位置上做了两年,集团换了总经理。

因为之前业绩突出,新来的总经理非常倚重他,通过1年的磨合和配合,效果也非常不错,但现任总经理刚开始答应的条件一个也没有兑现,也不跟他谈这些,就是一直拖着。有一天,他实在忍不住,要跟总经理谈谈了,而此时的总经理,可能因为觉得自己已经能掌控了局面,就基本没有兑现诺言,老A一时觉得很愤怒,提出辞职。

大概是因为太成功了,他踌躇满志的自己创业,但现在已经5年,5年之后,他遍体鳞伤,在另一个朋友的邀请下,又回到了这个城市。而那个朋友就是他原来的总经理(据老A说,那个总经理也是因为众叛亲离,玩不转了才被迫离开的),现在自己成立了一个公司,要他来帮忙。可惜,在电话里确定的东西,一旦坐下来细谈又变化无常了,因此,他很受伤,也很失落。

其实,在来之前,他给我打了电话,说以前的老板力邀他来这个城市帮忙,好像很急切的要他马上来。此时,我也隐隐感觉到不太乐观,因为他是这位老板,之前就因为没有信守诺言,才导致分道扬镳的,而这次,历史又上演了。他问我的看法,我说,如果你已经决定了,就不要犹豫,必竟这里机会多,就算不在他那做,也可以做点别的;既然他力邀你加盟,如果达不到条件,你也可以做,因为他可以不守诺言,你找到合适的事情,一样可以拍拍屁股走人嘛,不幸言中,

但他的性格做不到出尔反尔的事情,最终还是没有谈拢。

对这几年的奋斗史,他几乎很少提及具体细节,但看得出来,他是很不心甘的,还是有种“冲动”在他的眼睛里闪动,但也许是流动资金压力已经将他赶回到了现实之中。

他已经没有资金继续投入了。

国庆第一天,我跟他约在一家咖啡厅(他很喜欢喝咖啡,大概也是因为环境适合谈事情吧)见面,老A就是老A,看不出疲惫,精神状态也很好,唯一的感觉是话少了不少。他说他现在住在朋友那里,准备继续找一个工作,再寻找新的机会东山再起。

说真的,我很佩服他的勇气和精神。他跟我提了不少建议,其中对我最有启发的还是,不要等待,要一直处于运动中,只有这样才不会丧失自信和勇气。真的很感谢他,在自己这么困难的时候,甚至还有点迷茫的时候,也不忘了对我的建议和鼓励。

这时我到感觉自己很自私,因为我知道,他是很有能力的人,也很有想法,但为什么会失败呢?其一是因为“心太大”;其二是没有人跟他合作;其三是没有想到需要投入那么多的现金。最主要的是总结起来其实就是一点,按照营销学说的就是:资源和现状是否匹配。但我还是没有说出来,是他的自大和盲目扩大规模害了他。因为之前试着说了一下关于他选择合作伙伴的事情,我认为那些不是合作的最佳人选,他很生气。所以,现在我变得很自私了,没有说明白了。

晚上去吃了饭,饭桌上,他回忆了前几年的风光,他跟另外一个朋友喝了不少酒,他似乎感觉回到了从前••••••

美元能否走出低谷? 篇3

既然这次美元的升是由于消息的作用,或者说市场是借题发挥。那么,如果今后美国报出出乎意料的坏消息,美元会不会应声而落呢。

另外人民币的汇率松动对美元的走势影响怎么估计也是一个问题。最近中国某记者翻译的错失,令世界金融市场迷乱了一场,但是美金似乎并没有大起大落。或许美元固执地扬升正是人们相信人民币近期会升值,然而,这种执著能维持多久呢?中国人相信数字8,于是全球盯着5.18。一旦518没有动静,美金会不会重回跌程?

通常黄金价格有对美元走势的提示作用,这是因其作为避险投资或对冲交易的工具有关。而从目前看来,黄金并没有大幅下跌的迹象。

不管怎么说,我们升斗细民无法左右世界第一大金融市场。我们把以下阻力区看作判别非美的升跌的分水岭:

欧元:1.25-1。2370如被击穿,我们就应该相信欧元开始跌了。

英镑:1.837-1。8120顶不住的话,也说明英镑大势已去。

瑞郎如破1。25也应当以另眼相看。

日元如突破109,也别存幻想了。

从近期的外汇走势不难看出外汇投资的艰难性。许多实盘操作者早早地进了场,如果非美能成功地反扑,大家可以全身而退,甚至赚上一笔。但如果回不来的话,就我所知做实盘的朋友是不会斩仓的,一定会秉信“时间换空间”的理论坚守到底。这样,做汇的机会成本就会过高。至于,做保证金的朋友则更应该壮士断臂。因为只要资金在,不怕赚不回。像这种大拐点毕竟碰到的不多。一旦碰到了就自认倒霉,换一种思考方式。以后还是跟着趋势走,紧抓均线的手,相信一定会赚回来的。我的同志哥,千万不要硬顶,更不要押死码,那样做再大的仓也要爆掉。

至于在操作上,我认为要么做短线,要么不做或少做。(“惜墨如金”或者“退避三舍”)。总之,这时无单一身轻,也就是西人所谓的“No

Position is

King”.做短线当然以销非美为主。下周如英镑到了1.8680附近,欧元到了1.2760左右,瑞郎在1.21

上下,日元在106前后,都是做空的机会。做空时一方面要敢于低了再低,另一方面掌控好止损。一旦确认回转当立即砍掉,等非美升势确定转手买入。

企业文化改革微软走出低谷 篇4

问题的根源

盖茨和他的合作伙伴鲍尔默把微软的困境视为极其宝贵的机会。表面上看, 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由外界带来的, 是美国政府的诉讼、网络股的大起大落和Linux的出现把微软推进了冬天的冰窟窿。但是经过与各级主管和公司员工的不断沟通, 盖茨和鲍尔默发现, 造成微软困境的原因, 其实都来源于微软自身:第一, 微软一直以来秉持的富有进攻性和竞争性的企业文化让微软官司缠身。第二, 微软自创立以来, 一直支持其高速成长的忘我工作的企业文化正在逐渐消退。第三, 微软管理变革没有跟上公司长期以来高速的成长, 微软的管理缺陷已经在大量吞噬微软的利润, 冬天到来的时候, 这个缺口才被发现。第四, 微软的成长使得他的顾客群极速扩大, 这些新加入的顾客对于微软的产品需求和之前的顾客群有着不同的要求, 而微软对这一改变并不敏感。

确定变革的领导核心

找到了微软为何陷入困境的原因, 接下来就是要展开微软自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变革。变革首先碰到的问题是谁来领导变革?这场变革涉及面极广, 盖茨的能力不足以支持这样一场巨大的变革, 另外, 盖茨对于内部管理的变革有很大的抵触情绪, 他觉得由他领导微软内部变革等于否定自己之前的成绩。显然内部变革方面, 盖茨需要一个帮手, 而与盖茨最有默契的鲍尔默无疑是这个职位的最佳人选。

盖茨和鲍尔默是在哈佛的室友, 两人还一起修数学和经济学的课程。1980年, 盖茨需要一个商业上的帮手, 他想起了鲍尔默, 他开出了年薪五万美元以及5%分红的条件, 希望鲍尔默加盟微软。虽然鲍尔默的父亲希望儿子能够完成硕士学业, 但鲍尔默最终还是中断了学业, 成为了微软的第11个员工。当时不会设计程序的鲍尔默得到了盖茨极大的信任, 他在盖茨办公室的沙发上办公, 晚上就睡在盖茨家里。

为了让鲍尔默顺利推动微软内部变革, 盖茨在1998年7月将微软总裁的位子交给鲍尔默之后, 于2000年1月把CEO的位子也交给鲍尔默。同时, 盖茨给自己增加了一个头衔:首席软件技术官。

接班之前, 盖茨和鲍尔默是主管和幕僚的关系, 鲍尔默提出建议, 盖茨来决策。接班之后, 虽然盖茨会参与部分关键主管的遴选过程并对鲍尔默的决定提供一些意见, 但盖茨的工作中心完全转到了技术领域。管理流程、组织、人员的问题最终由鲍尔默来决定。对于这种合作, 鲍尔默解释说, 他热爱商业流程, 他看到的是森林, 从大的方面把握公司的方向, 盖茨热爱技术, 他看到的树木, 从微观的方向管理公司。

确立微软的新形象新文化

为了让微软走出阴霾, 必须重新建立微软在公众中的形象。被视为和微软无法分割的盖茨承担起这一重任, 通过承担更多的企业社会责任, 以更开放的态度面对媒体赢得了公众的重新认可。

不懂技术、但对管理更为敏感的鲍尔默擅长加强管理的工作。他从确认新的企业文化入手, 开始微软内部的管理再造。然后在确定新的企业文化的前提下, 再展开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等工作。

变革的第一步是确定新文化的内容。

鲍尔默花了三个月的时间, 与微软的100名资深员工展开对话, 探讨微软的问题和变革之道。他们通过微软遇到困境的原因, 找到微软的既有文化的问题, 然后再确定微软新文化中, 保留哪些既有的文化要素, 改变哪些旧文化。

通过讨论, 鲍尔默决定, 既有的微软文化中, 对创新、探索和创造力的热情、对软件能够改变人类的生活的信仰以及永不放弃, 不屈不挠的精神需要保留。但是随着微软业务越来越复杂, 相互合作和团队变得越来越重要, 所以新文化中必须加入团队合作、开放和尊重的内容。之前公司文化中的侵略性会阻挠新文化中这些要素的导入, 所以必须放弃文化中侵略性这个内容。

变革第二步, 是让公司上下形成共识。

鲍尔默向分布在七十多个国家的五万五千名微软员工解释, 为什么盖茨多年来一直坚持的公司的发展, 现在要转向。因为人们对微软的期望提高了, 微软怎么看自己不重要, 重要的是微软的看法要与别人的观点一致。他告诉同仁, 微软必须建立流程, 避免出现不当的商业失误, 事实上这个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难。他承诺公司会非常重视内部员工的培训工作。他鼓励员工把微软到底是好公司还是坏公司的问题抛到脑后, 广大消费者真正想知道的是, 微软到底怎么服务他的每一个客户, 当下的任务是帮助用户解决每一个让他们痛苦的问题, 比如垃圾邮件、电脑病毒等。

变革的第三步, 是用新文化指导公司的运营。

为了让公司员工相信公司文化进行的变革, 鲍尔默首先从自己做起, 为了强调团队和合作, 他努力改掉自己态度暴躁的毛病, 尽量柔声细语的和下属讲话。为了体现开放和尊重, 虽然心中有一万个不情愿, 他还是主动邀请死对头思科的总裁埃里森, 太阳公司的总裁麦克雷尼一起打高尔夫球。

配合公司文化的改变, 微软的使命也不再是开发顶尖的技术, 而变成了“透过优秀的软件赋予人们力量———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设备进行沟通和创造”。

微软的使命改变了, 随之开始的是其产品的变革。对技术不了解的鲍尔默对于消费者的需求更加敏感, 他知道, 微软的企业文化改变了, 微软的产品形象必须随之改变。在这一点上, 他与主管技术的盖茨有了高度的共识。盖茨告诉员工, 客户对于微软的产品依赖程度日益提高, 不允许微软产品有任何的差错, 高可靠性电脑已经是微软需要解决的最大的问题。电脑运算要像电力、自来水和电话一样安全、稳定、随手可得, 所以微软将从可靠性、安全性、隐私性三个方面努力, 坚决克服之前微软产品安全性不足, 容易被病毒入侵, 不够稳定, 经常死机的问题。

用管理固化微软新文化

新文化确立了, 产品研发的重点也确定了,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用具体行动和管理体系固化新的公司文化, 让公司文化真正落地。

通过与GE等企业关于变革过程的讨论, 鲍尔默总结出一个道理:变革的目标是公司高层负责监督机制, 同时赋予运营单位更大自主权。

在这一思想指引下, 鲍尔默摒弃了微软一直以来的星型 (hub and spoke) 的组织结构, 将所有的业务重新划分成七个以市场为导向的部门, 他们是客户端、服务器平台、信息工作者、商业解决方案、MSN、移动通讯和内嵌产品、家庭娱乐。为了使得这些部门主管更接近客户, 鲍尔默赋予这些部门主管很大的权力, 他们有自己的研发、营销和财务部门, 进行独立的业务核算, 他们可以自行决定部门内的预算、人事和产品。但是相应的, 每个集团必须自己制定自己的预算和盈利目标, 为本部门的盈利负责。这样一来, 七大集团的领导人开始有了成本的概念, 他们开始关注从产品开发到产品上市的所有过程的成本数据。

但是, 授权不是独立, 商业流程的变革不能形成微软内部多头马车的情况, 鲍尔默同时向七大集团派出了财务主管, 他们负责建立财务目标, 制定预算, 衡量所在单位的绩效, 落实总部对集团的监督和控管。

在新文化指导下的人力资源变革主要体现在了招聘、培训和考核的变革上。

由于更加注重客户的需要和感受, 更加注重管理, 微软的招聘专业开始扩展到市场研究, 顾客行为、营销、供应链和人力资源, 那些应聘软件设计的员工也被要求不但善于编程, 而且能掌握外界文化社会趋势的发展, 了解音乐、电影、电子游戏和数码摄影。

配合公司产品策略的改变, 微软专门用了两个月的时间, 耗资一亿美元让8千5百名软件设计师停产, 接受安全软件设计的再培训, 然后再让他们对之前的软件设计程序进行重新检查, 确保微软产品的安全性。为了让微软的员工关注顾客的感受, 鲍尔默开始在对公司600名资深主管的考核中, 第一次添加了有关顾客满意度的指标。

走出冬天

新企业文化指导下的微软, 渐渐走出了冬天的严寒。

从基层看, 微软再造之后, 基层员工还是像往常一样可以对产品的设计发表他们的意见, 盖茨最担心的微软患上大企业病的情况并没有出现。从增长率看, 微软的增长率从2001年历史最低的10%开始有所恢复, 达到12%。从外界观感看, 财富杂志中, 美国最受尊敬的公司的排名, 微软也渐渐回到了昔日前五的位置。同时, 微软的和解要求终于被法庭采纳, 微软避免了被分拆的命运。

走出生命的低谷初三作文 篇5

除了去爱,人没有其他的选择,如果不能爱人,他只能选择孤寂,毁灭和绝望。

在去年前夕,我听说患了白血病晚期后,几乎从十里悬崖摔了下来,第一次感到了对生活的烦厌,失去了丢所有人的眷恋,似乎我的命运就是如此悲哀。我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某天深夜,我如往常一样躺在床上,北风还是如此的猛烈,咆哮,哆嗦的我一不小心打翻了药瓶,药片刹那间撒了一地,他们躺在地上对我露出了阴冷的笑容,我跪在冰冷的水泥地上,边捡边哭,我的`脑海中有无数的可怕念头闪现,那时,我真的厌倦了生命,真的是。

我仿佛看见了天堂里的春天,于是我悄悄吃了所有的药品,并割破了手腕,我再次在死亡面前缴械投降。

当我醒过来的时候,我看见的是洁白的世界和一张张挂满泪珠的笑脸,亲人和同学都在我的身边,那是我第一次看见向来坚强的父亲流泪,父亲的憔悴,母亲的悲痛欲绝,奶奶的病倒……,我第一次认识到,其实生命并不是我一个人的,我再一次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也许生命是顽强的,我一次次地摧残它,折磨它,可它仍旧接纳了我。对生命,我多少有一种感激,一种从心灵深处的感激,一种顿悟之后的真正感激。

生命来只不易,说白了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只要你已经来到这个世界,那么无论你需要承受多大的痛苦,你都必须勇敢地去面对,即使你已经弱不禁风了,只要你好好的活着,这已经足够了。什么都可以放弃,什么都可以改变,唯有生命不可以。

中国书画走出低谷 篇6

2006-2007年上半年这一年半的时间内,中国书画的总成交额为76.6亿元。而2007年下半年-2008年上半年中国书画的成交总额达到了91.46亿元,这比2006-2007年上半年的成交额增长了19%。并且中国书画总的成交率达到了70%。这些数据都充分说明2007年下半年-2008年上半年中国书画市场行情走出了从2006年以来的低迷,开始了新一轮的走强。

中国书画市场又涵盖了中国古代书画、中国近现代书画以及当代书画三个类别。

对中国书画的中国古代书画、中国近现代书画、中国当代书画这三大类别各项数据进行比较来看,中国近现代书画依然是中国书画市场的不可动摇地“中坚力量”,因为无论是从上拍量、成交量、还是成交总额来说,中国近现代书画都是最多的。中国古代书画市场则继续呈现出“量少价高”的行情特征,古代书画的上拍量、成交量是书画市场三个门类中最少的,但是成交额却能突破30亿元,紧随近现代书画之后。另外还有1项数据古代书画是“独占鳌头”的,2007年下半年-2008年上半年古代书画整体的成交率竟然高达74%,这在书画市场三个门类中是最高的。中国当代书画作为近些年独立于近现代书画之外的新兴市场门类,虽然在作品的上拍量和成交量上均高于古代书画,但是成交金额却最少,仅占中国书画拍卖市场成交总额的11%,这说明当代书画整体的价位依然相对较低。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对比2007年下半年-2008年上半年9.16亿元的成交额与2006年-2007年上半年3.59亿元的成交额,当代书画的成交额涨了2.5倍,这显示出当代书画未来具有较强的成长性。

古代书画价值“回归”,价格冲高

古代书画在经过了2006年的书画市场整体调整之后,在2007年下半年-2008年上半年市场行情有所回升。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行情回升,这主要是因为古代书画在整个书画市场成交的份额相对有限,所以古代书画的市场并未出现如近现代书画市场行情那样较为剧烈的调整。其次,古代书画的拍卖市场依然是以收藏为主导的市场类别,明显区别于其它投资为主导的市场类别,所以正是有相当的收藏群体资金的支撑使得这部分的市场行情能够在短时间内“恢复元气”。再次,古代书画自身的特点也对其行情的发展变化产生了一定的“防护”作用,中国古代书画的收藏首先要涉及到对于作品年代、作者、风格的鉴定,这就对古代书画的收藏或者投资者提出了相当高的“准入门槛”,并不是谁都可以进入这部分市场。因此,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回避了古代书画被人为炒作的风险。所以,尽管从2006年开始书画市场有一个大的调整,整体行情略显低迷,但是古代书画却在自己的轨道上调整着自己的步点。

2007年下半年-2008年上半年中国古代书画市场的行情特征可以归结为“回暖”。这种“回暖”体现在如下的几个大的方面:一、总成交额翻倍增长。二、总成交率小幅增加。三、2007年下半年是行情转折的开始,并且在2008年上半年延续了回升的势头。四、高价频出,最高成交价首次破亿。在2007年的嘉德秋季拍卖会上,明代仇英的《赤壁图》以7952万元的价格成交,创出当时全球拍卖市场上中国古代书画成交价格的最高纪录,也是首幅成交价过千万美元的中国画作。在《赤壁图》的高价效应下,2008年的春拍中中国古代书画的成交更加热络,高价频出。台北艺流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在香港举行的2008年春季拍卖会上推出了十分珍贵的宋徽宗《临唐怀素圣母帖》,以1.15亿人民币的价格成交,刷新了上一拍卖季《赤壁图》创下的价格纪录,也使中国书画的拍卖价格首次突破了亿元大关,创造了中国书画拍卖价格的世界纪录。从短短的半年时间之内中国古代书法以及绘画作品皆连创高价可以看出,名家的稀缺性名作一旦在拍卖市场上“亮相”就深受藏家们的追捧和青睐。这些流传有序的古代书画作品的高价成交显现了古代书画在2007年下半年-2008年上半年的强势表现,这些作品的成交价纪录其实是对这些作品艺术价值及其艺术家艺术史地位的充分肯定,高价正是对价值的一次理想的“回归”。

近现代书画买气回升,步入上升通道

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开端以19世纪末的“海上画派”为界,中国近现代书画一直占据了中国书画拍卖市场的大宗,不仅由于存世数量庞大,可获得的作品资源较为丰富,更由于大量的近现代书画精品仍存民间或市场的流通渠道之中,奠定了市场高端份额的基础。所以,近现代书画市场行情走势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书画市场整体行情的发展变化。

走出低谷的2013通信业 篇7

不过, 低迷的产业形势终于在2013年得以扭转。就在今年的8、9两月, 来自运营商、设备商以及相关产业成员发布的一系列半年财报, 释放出了诸多业绩复苏与产业回暖的信号。

国内三大运营商的财报表现普遍向好。中国移动虽增速放缓, 但多年积攒下来的“人口红利”效应依然存在;中国电信营收与利润双丰收, 宽带业务与行业信息化成主要拉动力, 同时面对4G的谨慎态度也将保证其投入产出的“高性价比”;中国联通的增长业绩在今年最为抢眼, 相信WCDMA的技术优势和丰富的固网资源也将保证其3G后劲。

设备商的2013年年中答卷也相对令人满意。在国家释放了4G、宽带战略和信息消费等一些政策信号后, 整个产业呈现出融合、互联、智能、移动等积极发展趋势。设备企业迎来了久违的投资热潮, 加之企业内部实施的战略调整和服务转型初现成效, 应该说, 通信设备业终于触底反弹, 走出了市场与业绩的低谷。

中国运营商成为“幸运的例外”

应该说, 运营商作为整个通信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和核心角色, 他们的业绩表现也将最终决定通信产业的整体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讲, 与其说, 中国通信业在2013年走出低谷, 不如说是中国的电信运营商成为全球电信运营市场中惟一的“一抹亮色”。

就在今年7月, 来自咨询公司Ovum的针对全球运营商的资产和业务评估调查令人不安。Ovum发现, 伴随收入的持续下滑, 全球最大的23家电信运营商的全年KPI (关键业绩指标) 考核结果并不理想。Ovum甚至警告称, 如果电信运营商想要保持盈利, 则必须对资产和业务进行严谨评估。

据Ovum表示, 相比2011年, 那些欧洲运营商, 或者业务市场主要放在欧洲的运营商都在2012年呈现出更差的业绩, 而那些所谓的“开发新兴市场”所带来的业绩增长, 远远无法抵消他们在核心市场中的下滑业绩。虽然日韩运营商业绩尚可, 但预计也会在2018年前增速放缓。惟一的例外是, 来自亚洲市场的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均呈现出显著的收入增长势头并长久可期。

事实也是如此。截至今年8月, 中国移动营收3031亿元 (人民币, 下同) , 同比增长10.4%;净利润631亿元, 同比增长1.5%。微薄的利润增长表明了中移动还没有真正找到新业务的“游戏规则”, 但坚实的用户规模还是保证了其稳固的市场领先地位, 更重要的一点还在于, 长久以来被人诟病的“终端短板”得到大幅缓解, 上半年新入网的595款TD手机也贡献了不俗的市场业绩。

中国电信截至今年6月底的财报显示, 上半年营收1575亿元同比增长14.1%, 利润实现102.12亿元同比增长15.9%, 利润增幅高于营收的增幅显然是亮点所在, 而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电信在内部控制和整合集约方面, 确实下了不小的功夫。面对宽带、企业信息化等高增长型业务持续优化和投资, 面对4G前瞻性市场保持谨慎布局和适度建设, 这种“扬长避短”的企业策略, 也使得中国电信在上半年的业绩表现呈现出“稳中有增”的发展态势。

当然, 我们也无法忽视电信运营商所面临的挑战, 比如IT技术加速向传统通信渗透, 互联网企业的创新能力也令业界措手不及, OTT这一全球性趋势对于电信业的冲击似乎已成定局。

据移动北方某省公司内部的数据评估, 在2012年全年, 该省损失短彩信3.06亿条, 语音损失24亿分钟, 流量增加548.52TB。其中, 使用手机QQ的用户短彩信量下降了22.1%, 语音下降了20.2%;而使用微信的用户的业务流失率更严重, 其短彩信的业务量下降25.7%, 语音量也下降了23.3%。

对此, Ovum电信业务分析师Okeleke也表示, “电信运营商应该切实发挥作为服务使能者的作用, 向OTT玩家 (如谷歌) 学习更精简的结构, 通过与应用程序开发商合作, 并允许他们使用安全平台进行服务交付, 电信运营商才能够驱动创新和缩短进入市场的时间。”

当然, 运营商与OTT的合作互促已经有所进展。广东联通与腾讯合作推出的“微信沃卡”, 国外运营商应对OTT的双向收费, 以及目前还在讨论中的加入OTT的IPTV盒子。显然, 从这些合作与开放策略中, 我们看到了运营商“面对OTT不愿坐以待毙”的态度, 但最终的实际作用和成效恐怕还要时间和市场来检验。

电信设备业的“触底反弹”

电信设备企业经过了漫长的“产业冰冻期”后迎来了复苏的时机, 各家企业在上半年纷纷交出了不错的业绩答卷, 其中, 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中兴的“触底反弹”。虽然营收同比减少了11.57%, 但3.02亿元的利润较去年增长了23.47%, 由此终于打破了连续两年利润“负增长”的魔咒。

而当下面对4G发牌的临近, 通信行业几大主流设备商也都整装待发, 期待能够在未来的4G产业格局中站稳脚跟, 攻下足够多的市场份额。这其中, 已经在3G市场占据主导权的国内通信企业希望借势延伸到4G领域, 而那些在3G竞争中不幸“被边缘化”的设备企业也早早在4G技术布局, 希望扳回弱势的市场局面。

中国移动在今年率先抛出了规模涉及20万的4G基站超标, 投资总额超过417亿元, 后者也成为各方角力的主战场。

虽然业界早有消息透露, 招标结果已定, 并放出了“华为中兴份额均等总量过半, 爱立信、上贝、诺西份额均为11%, 大唐占9%, 剩余6%被普天、新邮通和烽火均分”的消息, 但中国移动官方对此却迟迟未给出正式的说法, 也让这次LTE招标结果更加神秘。

对此, 有业界人士认为, 此次招标是中国移动继LTE试验网后的首次大规模的网络建设招标, 辐射城市超过100个, 其中标份额的多与少对于设备商而言将直接决定其4G市场格局, 厂商间的竞争较量与各种斗法, 想必早已是兵刃相见。之所以还没有官方的结果公布, 其一, 可能是国外设备企业采用的“高端策略”, 借用政府关系施加压力, 希望通过外交上的商业斡旋, 进一步加大中标份额的砝码;其二, 也可能是招标结果还未成定局, 份额占优者为了避免“夜长梦多”, 希望借助媒体公关和舆论压力, 帮助决策者尽快敲下最终的定音一锤。

政策信号背后也有隐形威胁

在国内市场发展中, 经济与政策总是存在莫大的关系, 企业要保持良性发展, 除了过硬的产品服务质量和准确的市场策略外, 紧跟政策导向和瞄准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心也是重要的致胜秘诀。从这个角度上, 2013年通信行业的回暖自然也与国家释放的诸多政策信号, 存在很大的关联度。

在7月1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 提升3G网络覆盖面和服务质量, 推动年内发放4G牌照, 年内三网融合向全国推广, 鼓励民间资本以参股方式进入基础电信运营市场等, 这些既有针对性又有明显时间节点的指导意义被重点提及, 同时, 宽带中国战略、信息惠民工程、产品与信息消费, 以及构建安全可信的信息消费环境, 也构成了下一步国家推动工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四大有力抓手。

有评论专家对此解读为, 通信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 其重要性正不断上升, 而国家对于通信行业的态度, 也由之前较为笼统的指导方向, 改为如今“明确且有针对性”的政策导向。而这些更加明确的国家政策, 也将进一步促进通信行业乃至通信业所服务的其他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和项目落地。

但是, 从另外一面, 我们也要看到, 就在国家释放积极政策信号的同时, 一些以投机为目的, 盲目跟随产业热点, 甚至各地政府为了政绩而做出了“无市场”的商业行为也逐渐露出端倪。这些盲目而短视的企业和商业行为, 一方面会让企业自身陷入“扎堆红海”的竞争危机, 另一方面也有可能破坏潜在的市场规律, 扰乱一些前瞻性产业的长期发展规划。

对农业科普期刊走出低谷的一点思考 篇8

随着读者选择期刊的理性化程度越来越高, 对综合性的农业科普期刊来说, 要想摆脱困境就需要重新找准定位。

读者是期刊的市场, 期刊的社会定位必须通过特定的读者群 (目标读者) 来实现。定位是期刊的存在价值, 也是一种期刊区别于其他期刊的显著标志。好的定位往往体现出办刊者的社会眼光、读者意识、市场判断和文化追求。从读者的心理需求和阅读规律来看, 现代期刊的特点不是“杂”而是“专”。

这里所说的“专”, 就是要求办刊者把特定的目标读者群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 深入他们的内心深处, 寻找富有引力的“心理场”。

对农业科普期刊来说, 市场带动农户细分为养殖户、种植户、大棚户等专业户的今天, 给谁办就成为一个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唯一的出路是适应市场需要, 细分读者群, 不能再一概而论为农民办, 而是要明确为养什么或种什么的农民办。在这方面, 《长江蔬菜》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在许多农业科普期刊举步维艰的时候, 《长江蔬菜》则由于定位明确、针对性强而一枝独秀, 年创收达300多万。明确给谁办之后, 就是怎么办的问题了。我们怎样才能让从事各种种植、养殖业的读者从林林总总的期刊中发现自己的个性化刊物呢?期刊的个性风格离不开它的“特色栏目”。解决“怎么办”具体来说就要解决好期刊栏目的个性化经营与管理问题。

栏目的个性化经营栏目经营不外乎编辑、作者和稿件。编辑的思想、见识、能力无疑是栏目经营中最为重要的因素。给读者提供深度信息、专门化信息是期刊的一大优势。栏目能否办出特色来,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刊发的文章是否有深度。如果编辑对社会和科学领域没有了解渗透, 他就不可能产生深刻的编辑思想, 也不可能对栏目的内容与形式作出富有个性的策划。

首先从选题来说。拟定选题前, 必须了解生产需要和读者要求, 广泛听取各方面读者意见, 然后确定选题。选择作者。一般地说, 农业科普刊物的作者, 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经验, 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在审阅农业技术稿件中, 应该特别重视哪些问题呢。

第一, 文章中介绍的技术, 必须具备先进性、实践性、科学性。由于农业生产有明显的季节性, 处理农业技术文章时还要注意时间性。

第二, 由于农业生产受地区自然条件影响较大, 所以农业科普刊物与其他技术读物相比较, 有明显的地区性。因此, 刊物的内容要强调以本地区的材料为主, 并适当吸收外地或国外切实可行的先进经验。

第三, 农业科普读物要坚持以技术措施为主、理论为辅的原则。在许多农业技术稿件中常出现两种倾向:一种偏向是言之无物, 理论一大套, 实际不沾边, 使读者看完之后不知怎样去做;另一种偏向是只讲技术措施, 而不讲其中道理, 使读者看完之后,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两种倾向都是应该加以避免的。

此外, 刊物的语言文字和笔调, 也是应该讲究的。由于作者的表达能力参差不齐, 给编辑加工带来困难, 以至编辑有时不得不充当半个作者。从这个意义上说, 农业科普刊物的水平更能体现编辑的素质。因此, 作为新时期农业科普期刊的编辑, 应该通过不断学习, 使自己成为有竞争力的采编人员。不管是期刊竞争也好, 栏目的个性化经营也好, 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是决定刊物质量和竞争力的根本。栏目的个性还与文章的编排、标题与版式的制作分不开。同一栏目的文章不能随便拼凑, 应该有机组合。文章与文章间或相互关联, 或彼此呼应, 或形式上长短搭配, 或观点上鲜明对立, 这是一种组织的个性。栏目的个性化管理。目前, 不少期刊编辑的栏目经营意识不强, 缺乏栏目经营的整体意识。一个栏目的个性, 除了设置合理、经营有方之外, 还要讲究管理到位。栏目管理个性化的核心是人本意识, 实施栏目主持人负责制。期刊推行栏目主持人负责制有利于发挥编辑的主观能动性, 营造竞争氛围, 激发创造活力。期刊主编可根据栏目需要和编辑的个性确定栏目主持人, 也可以让责任编辑撰写详细的栏目策划书, 通过优劣比较, 实行“竞栏上岗”。主持人拥有策划、组稿、发稿的自主权。同样, 栏目经营的质量和个性可以成为衡量主持人绩效的主要依据。当然, 栏目与栏目之间还有一个配合的问题, 主持人与主持人之间要彼此沟通、相互协调。对重大选题的策划、系列稿件的邀约、专栏作者的选择, 更要事先通气, 集体商定。在栏目管理中, 必须时刻注重读者的信息反馈。定期将收集到的反馈意见及时提供给相关主持人, 并通过相应的规章制度, 以积分的形式对主持人进行量化评价。

值得注意的是, 一个栏目要形成个性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不能简单地跟着读者的意见跑, 必须在坚持办刊方向的前提下, 将自己的办刊理念贯彻始终。除了刊物自身要与时俱进之外, 搞好管理体制改革是新时期农业科普刊物走出低谷的重要保障。以《长江蔬菜》为例, 他们就实行“老人老办法, 新人新办法”。在一个框架下, 有三种体制:对原事业单位体制下的实行事业管理, 对事业体制外的实行合同制管理, 而对一些临时岗位和特殊岗位则实行聘用制, 相对应的通过贡献大小、岗位状况来调节收入, 激励职工。实践证明, 这是现阶段切实可行的一种管理体制探索, 这种办法既能避免计划经济体制下遗留下来的“吃大锅饭”的弊端, 又不违反国家现阶段对媒体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方针。《长江蔬菜》的管理体制改革, 对农业期刊走出低谷确实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走出低谷 篇9

一、女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分析

随着女大学生在高校比例的不断提高, 作为一个既普通又特殊的群体, 她们在恋爱时除了具有一般青年的心理特点外, 不论是在感情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具有独特性, 因而备受社会关注。[1]

中学阶段由于升学的压力而被压抑的青春期情感此时得到了释放, 生活的诸多诱惑使大多数人跃跃欲试, 她们大多远离家门, 已经摆脱了家长的约束, 具备了自立的能力, 希望按照个人的意愿去生活。她们愿意与男性交往, 很多女大学生开始显示独立自主的个性和满足自我需求的强烈愿望, 渴望恋情的满足。[2]虽然绝大部分女生的恋爱观和恋爱行为是积极向上的, 但仍有一部分女生在恋爱思想和行为上存在着各种问题。

1. 随波逐流从众心理。

女大学生刚刚告别整天沉闷于学习中的高中生活, 来到个性张扬、少受约束的大学, 更有很多女大学生刚从父母的庇护中走出来, 一个人远离家乡在外面读书, 好奇心强, 独立性差, 容易受骗。很多不愿谈恋爱的女大学生, 由于周围的人都在谈恋爱, 自己也盲目效仿, 寻找男朋友。

2. 盲目攀比心理。

由于女大学生们年龄还较小, 思想不成熟, 往往会做出很多幼稚的行为。总想找个理想的男朋友, 别的都不要求, 但一定要比身旁同学的男朋友强。有这种心理的女大学生往往找的男朋友都太过理想化, 根本不知道适不适合自己, 也没有想过将来, 这样往往将以悲剧收场。

以上是女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我们应该通过观察研究女大学生的恋爱心理特点存在的问题, 纠正其问题, 使其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1) 利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建立符合自我价值实现的正确的恋爱观。

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 (AbrahamMaslow) 曾提出“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动机是由多种不同层次与性质的需求所组成的, 而各种需求间有高低层次与顺序之分, 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 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感情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同样, 这种“需求层次理论”[3], 也适合于大学生的恋爱生活, 大部分女大学生谈恋爱是五个层次需求的体现, 首先是生理需求, 从生理来说, 作为已经是成年人的女大学生, 她们的性需求是客观存在的。她们有要求谈恋爱的向往和追求, 对异性表示关注和好感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其次是安全需求, 当代女大学生希望通过恋爱获得精神方面的享受, 寻求心灵的一种慰藉。第三是感情的需求, 更是女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具体体现。具体体现在友爱的需要和归属的需要两个层面上。第四是尊重的需求。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 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最后是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是女大学生最高层次的需要, 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 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 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说, 女大学生不仅要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业, 而且要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追求完美的个人感情生活, 这样追求全面发展的价值观才能得以实现。[4]

(2) 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真正理解爱情的真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一个公民的诞生》中写道:“在人的一生中, 爱情应当永远是最光明的、最亲密和最不可侵犯的东西。”

针对女生中的不同思想、不同恋爱动机和需求, 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和引导, 帮助她们提高恋爱需求层次, 培养自尊、自爱、自强的生活态度, 在心理教育中端正女生的恋爱动机, 让她们懂得为什么恋爱、怎样恋爱, 做一个“恋爱情商”高的人, 从而促使她们的心理健康发展。[5]

二、当代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就业难几乎已经成为每个大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其中, 女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造成这一问题有很多原因, 包括一些单位歧视女大学生, 认为她们在体力上不如男生, 且会将精力过多的放在家庭上面。一些专业如教育学、语言文学等专业几乎被女生包揽, 过多的人挤在有限的几个专业上, 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就显得有些不足, 这也是造成其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排除这些客观原因, 我们来看看女大学生自己在就业上有哪些表现?其就业心理是否正确也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1. 不能正视真正的社会工作现状, 就业期望值过高。

女大学生由于生活面狭窄, 很少接触社会, 所以在她们眼里找到一个好的工作还是不难的。“天、南、海、北”即希望在天津、南京、上海、北京定居的女大学生仍然不在少数, 可是现在已经是不是你选择工作而是工作选择你的时代, 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在大城市固然好, 但是也要有适合自己的工作, 不然随着大流在大城市复杂的环境下艰难的生存必定会弄得自己身心俱疲。

2. 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心理素质也是其中一重要方面。

“工作找得好, 不如嫁得好”。我国传统观念就是“男主外, 女主内”。许多女大学生在这些思想的左右下, 学习没有动力, 生活懒散, 导致了她们在毕业到来之际还什么也没学到, 沉浸在幻想未来的梦境之中。一些女大学生本身缺乏自信, 自立能力较差, 也没有自强的意识。很多女大学生只想找个差不多的工作, 从来没想过要自主创业, 这也成了其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心理素质差的女大学生竟然还在即将毕业之际, 由于没有找到工作而走上绝路, 这更是让人扼腕。

当我们看到许多女大学生由于自己一些错误的心理而出现众多的问题、延缓就业后, 我们试着找出一些措施引导其走出误区, 找到理想的工作。

(1) 克服传统观念的误区, 积极面对工作。

女大学生既然已经受了这么多年的高等教育, 掌握了一些知识技能, 就应该找到对口的工作, 无论是职位高低、薪金多少, 都应该从零点做起, 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为社会作贡献。现代女性, 就应该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否则, 这么多年所受的教育、为学习所付出的艰辛必将付诸东流。

(2) 努力克服各种求职心理障碍。

对于女大学生来说, 求职的前景是光明的, 但道路确是曲折的。女大学生要想使自己在择业竞争中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 必须做好各种思想准备、心理准备, 增强心理承受力。要学会自我调节, 树立乐观的人生态度。[6]要勇于面对失败, 在失败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 同时放松心态, 以良好的态度应对一切。

摘要:当前, 大学生们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而其中女大学生所承受的压力则更大。本文试从女大学生恋爱、就业、学习等方面来探究当代女大学生心理, 以在了解的基础上促进其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女大学生,心理研究,心理诱导

参考文献

[1][4]王瑶, 关薇.女大学生恋爱观及恋爱行为的思考与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0.4, VOL28, (2) .

[2]王刚, 孙佳宁.当代女大学生恋爱观教育探讨[J].商业经济, 2010, (5) .

[3]范文娟.关注女大学生恋爱问题做好思想指导工作[J].高教研究, 2005, (27) :31-33.

[5]马军, 谭文丽, 阳剑兰.女大学生恋爱不良心理表现及对策[J].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6, (1) :109-113.

走出低谷 篇10

一、加大“高职投入量”是奠基之作

《规划纲要》重申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不断提高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 尤为关注“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在谈到职业教育时倡言“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 加大职业教育投入”。保障措施中更是强调, “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 是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 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笔者认为, 长期以来, 我国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投入“过低”, 是引发其走向“低谷”、至今难以攀升的症结所在。“治病先治根”, 加大“高职投入量”, 则是扶贫救弱、帮穷治困的奠基之作。

近些年来,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逐渐沦为教育大家庭中备受歧视的“弱势群体”和家大口阔的“困难家庭”。以经费投入为例, 国家增加了中等职业教育专项拨款, 有关省市区也在大力推进“免费”制度;《规划纲要》中也承诺“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但是, 高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始终今人堪忧。譬如2005年, 我国普通高等教育预算内财政拨款为1046.37亿元, 其中, 普通本科学校936.05亿元, 占89.46%, 高职高专学校110.32亿元, 占10.54%[1,2]。这与学生数基本“平分秋色”的状况极不相称。

如果从教育公平角度审视,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业已沦为最受歧视的群体。由于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导致高职院校从学生收费中弥补。查询有关学校的招生简章不难看到, 目前, 专科生每年学费一般为4千元左右, 高职生每年学费则在6千元左右;而民办院校高职生每年学费竞达万元以上[3]。他们花费更多的资金投入, 获取一张注有“高职”标识的大专文凭, 不能报考要求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政府公务员, 不能报考要求拥有教师资格证书的中小学教师;甚至有的地方在选调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条件说明里特别注明, “高校范围。包括军事院校 (地方生) , 不包括:独立学院 (二级学院)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网络学院、党校、科研院所、成人高校、民办高校”;“毕业生范围。不包括委培生、定向生、高职生等”[4]。确实是有失公允!

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收费标准虽然经过各省物价部门审核批准, 看似合理合法, 其实既不合法, 也不合理。以法审之, 1998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九条规定, “公民依法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这种权利应该是公平和平等的。但是, 究竟谁入何级何类高校, 并不是依据考生意愿, 而完全取决于“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高考制度。以理评之, 目前我国对于高等学校层级类别的划分, 主要依据于教育资源的拥有与累积。诸如“985”高校、“211”高校、其他本科高校、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院校等, 前者的教育资源一般丰富与优异于后者, 财政拨款也是前者多于后者。按照资源等值享用原则, 应该是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出资最低, 现在却完全颠倒了过来。

笔者并不反对高职院校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招生高收费, 因为他们不仅要购买昂贵的仪器设备, 而且还要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民办学校还允许收回投资成本。问题是:高于大学生生均培养经费的超出部分, 不能由学生自己出, 应该由政府财政拨付。也就是说国家应当通过加大高等职业院校投入, 用财政购买教育服务的方式, 扶持高职院校与民办高职院校这个我国高校中的弱势群体, 帮助他们摆脱诸多不利地位, 尽快走出经费拮据的困境。

“经济是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是“基础中的基础”。只有遵循《规划纲要》中的投入视角, 不断加大“高职投入量”, 才能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强身健体”, 走出“低谷”。

二、完善“法制体系链”是当务之急

《规划纲要》的第十二章专门论述“推进以法治教”, 重点强调“完善教育法律体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大力推进依法治校”等。目前, 高等职业教育法律很不完善, 既无独立特行的“专门法”, 亦乏与之相应的“配套法规”。因此, 制定高等职业教育法, 出台相应的“配套法规”, 尽快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法制体系链”, 就成为“以法治教”、“依法治校”的当务之急。

一要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职业教育法》。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 是性质、类型、层次完全不同的两种教育, 应该分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等职业教育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职业教育法》, 厘清职责, 规矩方圆。

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1996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将“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放在一个“法”中, 只有“种”的概念, 而没有“属”的概念。而且, 对于“初等”职业教育的解释, 包含初步入门、初级培训之意, 现实中并无“初等职业学校”的存在, 与通常的“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也不对称。所以, 这个《职业教育法》是“职业思想法”而非“职业教育法”, 或者说是“职业培训法”而不是“职业学校教育法”。

再从内容条款上看, 这个《职业教育法》仅有一处提到了“高等职业学校教育”, 而对其性质、任务、目标、课程、师资、教学、实习实训基地等等均无涉及。今天“以法治教”和“依法治校”的工作, 确实不知道应该“何以”、“何依”。据《规划纲要》公布, 2009年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2179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280万人, 到2020年将要分别达到2350万人、1480万人。这批青年如何教育?怎样确保他们走向成才和成功?必须分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等职业教育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职业教育法》, 提供明确的法律条款依据。

二要尽快出台《<职业教育法>实施办法》。2009年6月举办的全国职业教育发展论坛, 已经有学者呼吁尽快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笔者认为, 不仅应当适时修订《职业教育法》, 或者分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等职业教育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职业教育法》, 而且还应该尽快出台《<职业教育法>实施办法》。国家其他法律法规出台之后, 相关职能部门都会制定与之相应的《实施办法》;然而, 《职业教育法》颁行14年了, 至今未见《<职业教育法>实施办法》出台。某项法律法规的《实施办法》, 是对原则性法律条款的诠释说明和具体规定。譬如《职业教育法》第六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行业组织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但是, 谁有哪些义务?如何实施?怎样保证他们尽到这种义务?尽到了怎么奖励?没有尽到怎样惩罚?如此等等, 就是《实施办法》的具体内容。

国外职业教育法制体系的建设经验表明:法律法规的健全性及其《实施办法》的完备性相当重要。例如德国, 制定了《企业职业培训条例》、《实训教师资格条例》、《职业教育考试条例》、《职业教育投入办法》、《就业与职业培训办法》等一系列配套行政法规, 从而形成系列性的职业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业性法规, 构成了一个上下有序、内容全面、形式完整、协调统一的职业教育立法体系“链”, 为职业教育的全面、规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三要尽快出台《劳动准入制度》。《规划纲要》里提到了“完善就业准入制度”的种种设想, 这对提高职业学校的学生质量和就业率很有指导意义。笔者认为, 应该以此为契机, 尽快出台全社会性质的《劳动准入制度》, 积极营造一种“先教育后就业”的良好风习, 真正使“教育”成为每一个人立身处世、谋职营生的第一需要。2006年7月至11月, 温家宝总理在北京中南海先后主持召开了四次教育工作座谈会, 认真听取教育界人士对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在2006年11月10日上午第三次教育工作座谈会上, 当职业教育界人士谈到政府高度重视, 社会不大认可时, 温总理指出, “最大的认可是实践认可和社会认可, 最终是用人单位的认可”[5]。那么,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怎么能做到实践认可和社会认可?我们的高职毕业生怎样去实现用人单位的认可呢?关键还要在改革劳动体制、规范市场机制上动脑筋, 想办法。20世纪90年代, 世界发达国家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21世纪以来, 我国也在进行技术改造、产品升级、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在这种背景下, 在全国城乡基本普及9年免费义务教育的基础上, 我国应该将“先培训后就业”观念上升为“先教育后就业”的理念, 制定《劳动准入制度》, 明确规定就业者须经职业教育, 取得职业教育学校毕业文凭与相应劳动资格证书之后, 方可就业。引导青少年继续求学于职高与高职。若干年后, 就会极大地提高劳动者的知识与技术水平, 增强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三、构建“成才立交桥”是明智之举

《规划纲要》的第八章是“继续教育”, 其中特别提到“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 提供多次选择机会, 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 办好开放大学, 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 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笔者认为, 构建高等职业教育“成才立交桥”的工作, 应该从在校学生做起, 及早开始, 贯穿于工作当中, 延伸到整个人生。

一是在校期间的学习深造立交桥。浙江省教育厅发了《浙江省2009年选拔优秀高职高专毕业生进入本科学习工作实施细则》, 决定在浙江工业大学等24所高校开展面向全省选拔优秀应届普通专科毕业生进入本科学习试点工作 (简称“专升本”) 。选拔对象为浙江省各级各类全日制普通高校同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应届专科毕业生 (包括普通高专、高职, 电大、成人高校普通班的应届毕业生) [6]。这无疑给高专、高职生, 还有电大、成人高校普通班的应届毕业生带来了“福音”, 是一个为他们在校期间得以发愤努力、不倦拼搏而精心构建的学习深造立交桥。

二是工作就业的岗位发展立交桥。构建工作就业的岗位发展立交桥, 核心是为工厂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者打造一个“路路通”的岗位发展平台, 建立起公平竞争与公正有序的不断激励人们岗位发展的长效机制。如果工厂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者能将职级与待遇、培训与晋升“立交”起来, 他们就有动力和奔头了。

三是终身幸福的继续教育立交桥。美国学者约翰·科特对哈佛大学商学院1974届115名工商管理硕士进行了长达21年的跟踪研究, 发现不断学习将是提高人们谋求人生幸福的关键要素。他说, “假如不那么有进取心的人, 每年的能力分增加4%, 到他或她50岁的时候, 原来100个单位的能力分就增加到了256”;但是, “假如一个更有进取心的学习者, 他的能力分增加9%, 到他或她50岁的时候, 原来100个单位的能力分就增加到了862”[7]。由于两个人的能力分悬殊很大, 他或她50岁以后的“幸福指数”肯定存在着明显差异。

作为生活在今天学习化社会的人, 更应该坚定为了终身幸福而不断持续学习的信念, 活到老, 学到老, 终身地接受继续教育, 切实地“把个人一生中的教育回归地实施, 亦即把教育同工作、闲暇、引退等活动相互交叉地分散地进行”。充分地享受到学习给工作、闲暇、引退等活动带来的愉快和欢乐, 那该是一种何等美妙的幸福情境啊!

本文对于《规划纲要》中引导高等职业教育走出“低谷”的客观依据进行了初步阐发。因为只有加大“高职投入量”, 才能体现教育公平, 解决好“民之向学”的问题;只有完善“法制体系链”, 才能明确各方责任, 解决好“依法办学”的问题;只有架起“成才立交桥”, 才能激发人的潜能, 解决好“终身发展”的问题。简言之, 只有切实解决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 高等职业教育才能真正走出“低谷”。借助于实施《规划纲要》这一历史性契机, 上述问题将会引起进一步重视, 并能得到最终的解决, 使高等职业教育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摘要:近日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公开征求意见稿) ,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纲领性”文件, 学习领会《规划纲要》的精神实质是教育理论工作者的时代使命。就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而言, 《规划纲要》还是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走出“低谷”、创造辉煌的战略举措。如, 加大“高职投入量”是奠基之作, 完善“法制体系链”是当务之急, 构建“成才立交桥”是明智之举。因为只有加大“高职投入量”, 才能体现教育公平, 解决好“民之向学”的问题;只有完善“法制体系链”, 才能明确各方责任, 解决好“依法办学”的问题;只有架起“成才立交桥”, 才能激发人的潜能, 解决好“终身发展”的问题。简言之, 只有切实解决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 高等职业教育才能真正走出“低谷”。

关键词:《规划纲要》,高等职业教育,“成才立交桥”

参考文献

[1]詹先明.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教育公平问题[J].教育与职业, 2006 (01) .

[2]李志宏, 李津石, 张勇.优化结构, 注重质量, 推动高职教育再上新台阶[J].中国高等教育, 2004 (21) .

[3]赛尔网络有限公司.中国教育在线高考频道:2008全国高校收费标准大全[EB/OL].[2009-03-10].http://gkcx.eol.cn/z/sfbz.html?schoolname.

[4]山东省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山东省2007年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简章[EB/OL].[2009-03-10].http://www.sdbys.cn/art/2008/1/30/art_21_3338.html.

[5]李斌.职业教育已列入中南海议事日程——国务院教育工作座谈会侧记之三[N].中国青年报, 2006-11-27 (1) .

[6]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浙江省2009年选拔优秀高职高专毕业生进入本科学习工作实施细则[Z].2008-12-15.

上一篇:生长品质下一篇:小学英语微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