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加强与改善

2024-07-26

问题加强与改善(精选十篇)

问题加强与改善 篇1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城市化,优化配置

1 概述

所谓土地管理是国家根据统治阶级的意志, 用来维护土地所有制, 调整土地关系, 合理组织土地利用, 以及贯彻执行国家在土地开发、利用、保护等方面的决策而采取的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的综合性措施。

2 我国土地利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建设用地使用不合理

从全国情况来看, 普遍存在建设用地粗放利用、土地利用布局不合理、建设项目重复建设等问题。

城区建设用地状况看, 土地利用基本上属于粗放利用阶段,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旧城区土地利用低效、闲置严重与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外延扩张发展现象并存;农村宅基地建设中闲置土地是十分严重, 当前农村宅基地建设中之所以闲置土地严重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2.1.1 建新不拆旧, 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在作怪。

不少农民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宅基地私有观念强, 片面认为老祖宗留下的宅基地, 别人动不得, 有二间破房子, 栽几棵树占着土地不让别人用, 有的一处宅基地面积达一、二千平方米之多也不退出。

2.1.2 规划滞后, 部门配合力度不够, 导致外延扩张过度, 土地利用率低。

2.1.3 各级领导对农村居民点用地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因农村居民点用地管理不能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 再加上资金投入匾乏, 工作难度大, 产生社会效益的周期又长, 任期内难以取得显著政绩, 疏于管理一般也不会产生大的社会问题, 所以往往很难引起领导的重视。

2.1.4 未批先占, 非法买卖宅基地问题比较突出。

一些农民法制观念淡薄, 不经批准擅自占地建房, 有的甚至在承包地耕地上建住宅。

2.1.5 动态巡查工作跟不上, 土地管理宣传执法工作薄弱, 执法力度不足。

农民建房等村镇建设时间短且面广量大, 如果巡查不及时, 容易形成违法事实, 依法拆除, 容易造成群众经济损失, 影响社会稳定。

2.2 土地征收工作矛盾突出

2.2.1 征地补偿问题。

土地征收是政府强制性取得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一种有偿的方式。此种转移是一种行政行为, 而不是一种市场行为。集体土地一旦被征收为国有土地则无法再变为集体土地, 此时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表现为一种不完全的所有权, 与国家所有土地所有权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因此, 集体土地被征收过程也就是其处分权被剥夺的过程。

2.2.2 征地补偿分配和管理问题。

征地补偿款因为通过行政渠道被层层截留, 结果农民作为集体土地的直接使用者和经营者, 在补偿中往往处于劣势, 一般仅仅得到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补偿费, 掌握在集体经济组织手中的那部分补偿费, 也往往被少数村干部侵吞。加之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很不健全, 大多数农民未被纳入社会保障之列, 被征地农民往往会“因征地而失地, 因失地而致贫”。

2.3 政府主导的违法用地情况严重

多年来, 土地违法案件屡查不止甚至愈演愈烈, 特别是政府违法。据统计, 各级地方政府主导下的违法用地约占60%以上, 有的开发区政府为求发展, 置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于不顾, 在用地手续尚未批准之前默许企业违法用地, 以租代征、拖欠征地补偿款, 大量侵占良田, 侵犯农民利益, 造成失地农民生产、生活无着落不断上访, 造成了严重的社会不公和不稳定, 也损害了政府形象。造成政府主导的违法用地情况严重的原因之一, 就是违法用地责任追究制度中缺少行之有效的政府领导问责制。土地违法大多是政府部门因片面追求政绩、“引资项目急于落地”造成的“因公违法”, 这样一来上级领导就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外紧内松, 松于管理, 懈于查处, 从一定程度上纵容了违法用地行为的发生。

2.4 地籍管理理基础工作落后

地籍管理工作任务重, 技术性强, 但领导部门一般将建设用地管理工作列位重点职责, 一直没有把地籍管理这项工作提到应有的高度。再加上管理人员更换频繁, 也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学习与训练, 导致地籍管理基础薄弱, 土地家底, 尤其是城镇地籍资料欠缺, 导致旧城区建设用地流转难以有效监督, 甚至出现失控。

3 加强与改善土地利用管理措施研究

土地利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可谓任重道远, 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才能解决。在现阶段, 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促进建设用地集约利用

3.1.1 要挖潜盘活存量城市用地, 首先, 应

结合正在进行的城镇地籍调查, 摸清城区建设用地家底, 建立存量土地信息库, 将所有建设用地权属、所处位置、利用状况、适宜功能登记。其次, 根据城市规划、工业区域规划将闲置、低效利用土地有计划、有步骤地投入土地市场。再次, 利用经济手段, 促进城区土地集约利用。提高使用新增建设用地的成本, 促使用地单位使用存量土地加大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征收力度, 增加存量建设用地的使用成本, 促使土地使用者主动提高土地利用率或交回低效利用的土地。

3.1.2 整合村庄, 科学规划, 促使村镇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要做好发展用地规划工作, 综合考虑到各种不同使用功能建设用地的科学合理分布以及当地的实际, 尽量做到二者不出现大的矛盾。要抓好发展用地规划成果的实施, 使其真正发挥引导、规范控制的作用。

3.2 合理分配土地征地补偿, 确保专救专

通过土地登一记, 保护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在征地过程中显化承包经营权补偿价格。财政、审计、国上、监察等部门对补偿费的拨付、发放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指导。村财务实施财务公开, 大额补偿费的使用需经三分之二以上的村民同意。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将土地补偿费用于发展本集体经济组织内的生产建设, 结合地区特点, 兴建土特产品加工企业等乡村企业, 为失地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对农民进行培训, 提高再就业水平和能力, 帮助农民引进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 更新品种。总之, 土地补偿收益必须进行合理的分配和使用, 真正实现农民的权益。

3.3 实行政务公开, 接受社会公众和媒体的监督

随着工业用地招拍挂的展开, 招拍挂出让逐渐成为我市土地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 应严格执行国家规定, 建立土地市场信息发布制度, 做到公开土地出让计划, 公开土地出让信息, 公开竟价, 公开出让结果。同时将违法用地情况进行公告, 尤其是违法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用地信息公布后, 可使百姓很便捷地获得房地产开发项目用地是否合法等信息, 防止买了违法开发的住房, 这也加大了开发商违法开发的风险。出让成交结果、违法用地信息、土地登记发证、基准地价等信息可随时公开查询, 实现资源共享, 减少公众的信息获取成本, 有助于提高土地管理工作的透明度, 接受社会公众和媒体的监督。

3.4 提高土地地籍管理工作人员素质

首先, 加强业务培训和学习, 提高业务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根据岗位职责和工作要求, 组织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 并展开案例讨论, 让每个业务人员发表自己的观点, 通过讨论, 提高理解和运用国家政策的水平。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选拔一批干部到专业院校学习理论知识, 到外地学习先进经验, 提高其理论和实践能力。其次, 培养和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土地管理部门是国家的行政机关,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切实转变行政观念, 摒弃过去那种管人即治人的官僚政治思想, 树立“服务行政”的理念。

参考文献

[1]陈国斌.农村宅基地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与建议[J].国土资源导报, 2006.

[2]刘柱, 刘成.法制建设与国土资源管理[M].北京: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 2005.

加强与改善民生(论文) 篇2

姓名:杨小平学院:旅地学院(2011级)学号:Z11420210003 摘要: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还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际上都贯穿着切实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这条主线,都以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为目标和归宿。党的十八大报告用了较大的篇幅阐述这个问题,奏响了幸福民生的时代最强音。关键字:民生 社会保障 和谐社会

一、加强民生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要求

从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现的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相对滞后于其他领域的建设。民生,是人民之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在我国自古与“国计”相提并论。中国古代的民生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政治上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在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基础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文化上逐步形成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为主的文化建设新局面。这些都充分地说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建设却显得相对滞后。其增长的速度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不相一致,出现了“国富民不强”的尴尬局面。新中国成立已满70周年,于是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便显得尤为迫切。社会建设的重点就是发展民生,全面地改善人民生活。

二、加强与改善民生的现实意义

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面临内忧外患,只能走内向积累型的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其发展路径侧重于高积累低消费,依靠高积累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建立起自己的工业体系和国防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这一发展路径在初期侧重于加快经济建设,夯实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阶段后,就应侧重于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将人民的幸福作为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程度地让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尽可能给百姓带来更多的实惠。

改善民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所包含的本质内涵之一就是社会公正,使社会成员各得其所、各得其乐。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本质决定了其执政目标与人民利益高度一致,党执政兴国的理念立足于民生,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着眼于民生,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直接的就是改善民生。党的十七大把民生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对于更好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确保“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民生状况的快速和持续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矛盾的凸显期。改革带来了社会利益结构多元化,但是社会体制改革滞后,还没有形成相对合理的机制来调节利益关系。贫富差距扩大,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问题等比较突出。今天中国的稳定已不再是由单方面的政府供给和控制来实现,而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民众生活的稳定,来自于社会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来自于民生的改善。要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稳定,构建社会和谐,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化解矛盾,构建和谐。因此,当今中国的发展路径的侧重点开始立足改善民生,是真正实现社会稳定构建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

改善民生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需要。科学发展观继承并发展了邓小平的民生思想和共同富裕的社会公正目标,把改善民生和实现社会公正统一起来,这不仅是民生思想和社会公正理论的进步,也是发展观的升华。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追求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它把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作为目标,追求有利于人民的发展,其基础是让全体人民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根本目的就在于更好地让人民从发展中受益。改善民生,就是从根本上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民生问题解决得好不好,民生“五有”目标实现得如何,是衡量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程度的重要标志。

三、如何加强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建设

一、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二、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三、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四、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 保值增值。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

五、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提高医疗卫生队伍服务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改革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六、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司法基本保障,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工作机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颠覆活动,确保国家安全。

问题加强与改善 篇3

关键词:房地产业;调控;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双赢

2010年经过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后,我国宏观经济形势逐渐向好的方向发展,房价上涨趋势更加明显,房地产变成了制约国民生产和人民生活幸福的关键因素。加强房地产调控,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2010年以来,国家以“保证自住性需求,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促进房价的合理回归和房地产市场的平衡发展”作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预期目标,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

一、加强房地产调控显成效

当前,房地产市场正朝着调控预期方向发展,数据显示,今年1-4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房价格同比涨幅回落,商品住房成交量同比下降14.9%,而自住性购房成为主流,不少项目首次购房比重达到70%。以四川省为例,今年一季度全省新建商品住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33.69%,交易量呈明显回落趋势。这些说明在一系列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作用下,房地产市场明显降温,投资、投机性的购房需求得到抑制,部分城市房价已经有所松动。

二、房地产调控仍然面临的困难

城镇化进程中,房地产对一国GDP增长的贡献度日益提高,其支柱产业的地位凸显。但是,住房关乎人民的生活尊严与质量,房地产更应发挥改善民生的作用,支柱产业不能成为不调控的理由。房地产业身兼投资与消费两种身份,楼市调控面临经济与民生的双重考验。

1.房地产需求与房地产供给之间矛盾重重

由于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期。快速城市化为城市带来大量的新增人口,城区面积迅速扩大。可以估计,城市化的进程将在未来较长时间内持续下去,中国将进入城市化率40%到60%的加速扩张阶段。在这一时期,商品住宅的需求将继续增长,城市化进程将推动房地产业继续发展。因此,在排除了非市场因素如房屋质量提高、成本增加、周围设施环境改善等方面外,全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持续上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有限供给和庞大需求之间的差距。

2.土地财政模式

“土地财政”依然是一些地方政府增收的主要手段。由于我国土地对于土地“招拍挂”出让方式,地方政府成为了房地产市场利益主体之一,地方政府通过土地使用权的出售(即地租的货币化)积极参与房地产商品价值的形成,有的地区地租价格占房地产价格的50%以上。政府利益与房价涨跌休戚相关,因此房价下跌预期可能导致房市成交量剧烈下降,从而影响当地的总体经济增长。因此,许多地方政府迟迟不肯出台配合相关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实施细则,仍然在观望。

3.房地产投资与投机行为依然活跃

目前,中国的投资渠道不多,商品房投资成为比利息收人高而相对风险小的最佳投资选择。从静态收益率看,由于租房人口的高比例,使租房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失衡,中国的主要城市的租金收益率达到7%左右,远远高于银行存款的收益率;从动态看,2001年以后,中国大部分城市的房地产价格都在上涨,使房地产投资产生了较大的盈利机会。从国际看,境外热钱的流入对推动房价上涨也不可忽视。境外资本瞄准赚取人民币升值、房价上涨等超值收益,跃跃欲试。

三、建议采取的措施

人民群众需要政府抑制高房价,消除焦虑和不安,经济发展也需要防止金融等领域不断积累的风险。房地产调控政策频出的背后,就是对民生诉求的回应,也是着眼于经济全局的考量,因此加强房地产调控,就是要寻找改善民生与促进发展的平衡点,取得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双赢。

1.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

2008年以后,政府进一步加大了住房保障工作力度,大力推进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建设,但是仍然存在保障性住房供不应求的局面,并且在供应过程中出现不公平现象。因此,政府应切实加大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用地的土地有效供应。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可以解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需求,有效地遏制商品房价格,把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保持在合理水平上,对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是有利的,同时也能保证改善民生的要求。

2.规范政府行为,强化土地管理的监控职能

严厉遏制土地市场中的政府违法违规行为,加强政府行为的自我约束,土地政策才能达到预期的宏观调控效果。同时加强土地管理的监控工作,防止区域性的房地产投机,抑制房地产价格的非正常上涨,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

3.支持自住性需求,继续打击投资、投机行为

一方面要保证居民合理的自住性需求,把信贷、税收方面已经明确的支持性政策落到实处,发挥好税收和信贷政策调节作用,加大住房需求调节力度,引导合理的住房消费;另一方面继续严厉打击投资、投机性需求,打消其通过房地产投资实现财富快速增值的目的。同时拓宽民间投资渠道,保证居民的合理投资需求得到满足。

4.加快推进房产税试点

对个人所有的住房征收房产税,既有利于调节居民收入和财富分配,也利于健全地方税收体系,同时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引导住房合理消费。因此,要继续稳步推进房产税改革试点。

总而言之,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其根本目的是让房地产市场回归理性,最终逐步走上平稳、健康、良性的发展轨道上来。调控房地产既可以发挥住房建设对国民经济投资和消费的双重拉动作用,也可以满足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改善民生的居住需求, 所以要进一步完善房地产调控的政策,巩固房地产调控的成果,取得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双赢。

参考文献:

[1]何元斌:关于房地产价格调控的政策与措施建议,经济研究参考,2006.

加强公共经济管理与改善民生的关系 篇4

一、进行公共经济的管理工作对改善民生的重要性

我国进行公共经济的管理工作宗旨及根本在于保证民众的基本权利及基本收益, 确保公平公正的分配资源。但是, 想要完成这一任务, 就需要以公共经济的管理工作为基础。在开展公共经济管理工作时, 应全面展现市场对资源调配的作用。现今, 人们具备较强的民生认识, 这对于进行公共经济管理工作来讲是一种好的情况, 能够进一步推动管理的发展。进行公共经济的管理工作其目的在于为百姓提供服务、公共商品及拟定相关政策。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民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民生的范围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 不仅包含了基础的生存条件, 同时还包含了公共卫生、社会保障、教育、服务等内容。在公共经济的管理工作基础上, 资源都能够合理、公平的进行分配, 维护了民众的基本利益及社会的稳定性, 从而将改善民生的思想落到实处。对于民生的要求, 相关部门应制定科学的预算体系, 增强资金使用率, 确保收入合法, 创建全面的监督机构, 从而更好的为民众服务。

二、加强公共经济管理同改善民生之间的关系

公共的经济管理工作是我国社会经济的基础保障, 对人们的基本生活产生影响, 而改善民众的基本生活就是改善民生的重点内容。因为民生思想的创建工程范围较广, 资金的使用率同民众的利益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所以, 相关责任部门应采用更为周密、高效的处理方法, 提高对民生资金的动向监督就管理, 想要加强公共经济管理, 改善民生, 就应就其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分析。

1. 加强公共经济管理同改善民生闯协调的关系

假如在公共经济的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没有清晰的责任主体, 就可能造成相关负责人滥用职权, 缩减公共部门的财政收益, 让公共经济资源不能合理、平等的分配。因此, 在进行公共经济的管理工作时, 应全面应用市场的调节功能, 创建科学方法对市场公共资源进行分配。

2. 加强公共经济管理同改善民生问影响的关系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增强, 民众对生存的基本需求得到了满足, 然而, 因为民众对卫生、医疗、利益、教育等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公共经济资源可以为人们要求提供的服务及商品就出现了紧缺情况。因此, 假如公共经济的管理服务人员工作效率较低, 就会对公共管理效率及财政效率造成直接影响, 严重的甚至影响到资源的补给方面。如果人们在公共商品及服务无法达到标准时, 就可能出现负面的舆论及危害, 进而影响公共经济管理部门的信誉度。因此, 相关管理部门及人员应正确认识公共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加强公共经济管理工作, 提高效率, 确保把民众的需求落实到位, 从而增强改善民生的工作。

3. 加强公共经济管理同改善民生间保障的关系

我国现今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及教育等民生工作一般还是由政府出资来补助。例如:减免税收、提供津贴补助等。这些工作的服务及生产同公共管理的资金支出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公共经济的管理部门凭借对管理标准的不断完善, 预算支出等方法对市场形成刺激, 再激励个人企业参与到公共服务及产品的生产过程中, 从而保证人们对公共品的要求得到满足。然而, 只利用刺激市场的方法并不可以全面提高公共产品的配置。由于市场在分配资源时存在盲目性及功利性的特征, 这种特征就可能导致公共资源分配出现矛盾。所以, 相关部门应增强对市场分配资源的管理工作, 确保商品供给数量充实、分配平等, 才可以对盲目性导致的隐患进行处理, 保证分配资源的合理性及公平性, 将改善民生落到实处, 真正为民众做实事, 谋福利。

4. 创建全面的公共经济管理标准

我国政府想要对公共经济的管理工作进行增强, 首先就应创建规范、全面的管理标准, 将现存的管理制度进行优化, 把财政支出的方法进行科学调整, 降低非公共经济支出。相关部门应把工作的重点投入到处理当前同民众息息相关的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教育等方面上, 重点关注民生领域, 增强公共产品的质量及利用率, 切实做好改善民生的工作。

5. 将公共经济的管理工作同法制化相连接

常言道“无规矩, 无以成方圆”。我国是一个法制化国家, 法律也是一个国家的根本, 是维护国家稳定发展的保障。在进行公共经济的管理工作时, 也需要同相关法律相连接。公共管理人员可以说是公共的代理人, 这种代理的方法把工作人员的自身同相关权利进行连接。那么, 进行公共经济的管理人员应切实为民众做事, 对民众负责。在进行公共经济的管理工作时, 首先要将树立正确的诚信观念, 把诚信的确立同法制化进行联系, 利用对经济管理工作的法制化标准, 保证工作可以全面、顺利开展。

总而言之, 改善民生是我党及人民现今最为关注的事情。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民生观念所包含的范围也逐渐增加, 公共经济管理在对改善民生进行作用时也应不断进行调整, 紧跟时代步伐, 想民众之所想, 确保公共服务同公共补给不发生间断。另外, 相关部门还应增强管理人员的道德素养及法律常识, 进而不断增强公共经济管理工作的水平。相关政府在进行公共经济管理时也应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对相关标准进行完善, 确保将改善民生工作落实到位。因此, 对加强公共经济管理与改善民生的关系进行探讨是值得相关工作人员深入思考的事情。

参考文献

[1]黄平.论加强公共经济管理与改善民生的关系[J].理论月刊, 2010, (3) 136-138.

问题加强与改善 篇5

查与思考

加强和改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2007-12-12 16:45:14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加强和改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加强和改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2)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

加强和改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重大历史任务。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组织基础,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肩负着重要职责,发挥着重要作用。要胜利完成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这一伟大历史使命,关键是要把农村党组织建设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农村基层组织现状

目前,我县共有个行政村,有农村党总支个,村支部个,村级配套组织齐全的占,村支书、主任交叉任职率;村支部班子平均年龄岁,支部书记50岁以上的名,40—50岁的名,40岁以下的名;班子成员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全县共有农村党员名,平均每村名,平均年龄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初中文化程度的占,无职党员有名,占农村党员的。总的来说,经过近几年全县各级党组织的共同努力,我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各项工作取得明显进步。主要表现在:

一是村级班子结构得到优化。充分利用村“两委”换届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村级班子的优化,04年通过推行“两推一选”,试行“两推直选”,把一批政治素质好,群众威信高,致富能力强、带领

群众致富能力强的“双高、双强”型干部选拔进了村级班子,村“两委”成员平均年龄比上次换届时下降了岁,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提高了个百分点,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改善。

二是村级管理日趋规范。各村普遍建立健全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村务、财务公开等制度,坚持大事和群众商量,村务向群众公开。特别是通过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各村党组织按照争创“五个好”的要求,认真落实各项工作制度,坚持做到“五有十全”,促进了全县村级组织“五项规范”建设,全县的村达到了“五项”规范化要求,农民群众的参政议政意识明显增强,民主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三是后进贫困村治理整顿取得明显成效。我县始终把治理整顿后进贫困村作为全面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整体工作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上下联动,常抓不懈。通过开展“三级联创”,大力实施“双百”工程,特别是今年开展 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和百村集中整顿等大型专项活动,采取部门包村、强村强企带动、机关干部下派、联村共建等一系列有效措施,较好地解决了后进贫困村班子软弱、工作被动、干群关系紧张、思想落后、致富无门路等各种困难和问题。今年以来,通过帮扶为个后进村配强了村级班子,为个经济发展缓慢的后进村选定了个致富项目,协调发展资金余万元,为群众办实事好事件。

四是村级组织的工作水平得到提升。各村基层党组织从推进全县三个文明发展的大局出发,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强化发展意识,紧紧围绕全县的中心工作,竭尽全力发展农村经济,引导农民脱贫致富,使我县涌现出了一大批经济发展专业村、带头村,如我县的等村,目前人均纯收入已分别达到元和元,近几年平均增幅都在元以上,成为全县乃至全市的经济发展明星村。

五、是“联村自治”试行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市委领导的指导下,按照

“维护既有利益,发展共同利益”的原则,去年在全市率先开展了“联村自治”试点工作,目前我县已建联村个,涉及村庄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有力的促进了农村人才、资源、技术、市场的整合,以前一些小村、弱村自身解决不了像水、电、路、医、学和产调等问题,在联村内部都得到了迎刃而解,推动了全县农村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近几年我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层班子中还存在少数软弱涣散后进村,战斗堡垒作用不能得到发挥。近几年虽然下大力对后进村进行了整顿,但仍有少数村“两委”关系不理顺,家族矛盾严重,工作相互拆台,闹不团

结,工作难以形成合力;有的支部书记人选难选,班子缺员,后继乏人;有的干部“滥竽充数”,出工不出力,虽然是老百姓选出来的,但工作能力和水平无法体现,自己却又想占这一席之地,有好争着干,难事躲的远,麻烦事不想管,工资领一份,给其他成员带来负面影响。

2、基层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较弱,服务群众的能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我县大部分村的集体经济消失,“空壳”村占到了以上,有债务的村占到了以上,加之村干部面对新形势,一时又拿不出发展农村经济、壮大集体实力、增加农民收入的好办法和好措施,致使农村基层组织工作失去了长期依靠的主要载体,也失去了联系群众的主要物质纽带。同时,由于集体经济薄弱,无钱办事,又影响

问题加强与改善 篇6

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否得到快速的发展, 其衡量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国家公共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 公共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有力的贡献, 而国家公共经济发展的重要职能是保证民生。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是多方面的, 保证民生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国家公共经济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力会反射到人民的生活水平上,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基本上可以意味着民生得到很大的改善, 所以, 国家公共经济的发展对改善民生起到一个推动的作用。

二、发展国家公共经济对改善民生的推力

(一) 国家公共经济的发展为人民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 改善人民的生活

民生的发展离不开公家公共经济的支持, 政府通过调节支出状况, 分拨更多的资金用于公共设施的完善以及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比如说, 近年来在我国实行的低保制度就属于公共经济对民生的支持。低保制度最为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部分, 能够保证低收入户与无收入户的基本生活, 使得全国的大部分人民都能够达到生活的最低要求即温饱要求。这一制度的实行一定程度上是保证了民生, 但是,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并不完善, 农村的社会保障的范围与力度与城市的社会保障制度之间仍然存在着差距, 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城市社保制度全面, 没有完全的照顾到农村人民的生活近况与收入现状, 这种状况不利于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也不利于民生的全面发展。

(二) 国家公共经济的主要职能是协调公共经济的发展, 促进社会公平, 改善民生

近年来, 国家经济的发展更加重视民生问题的改善, 公共经济的发展也更加偏重于对民生的投入, 比如, 政府积极调节财政支出, 加大对改善民生的资金投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创新社会保障的模式;加强公共经济的资金管理, 努力将改善民生落到实处等等。从表面上看, 政府的诸多改变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生问题, 但是并没有从实质上解决民生问题。公共经济对民生的支持更多的偏重于效率的提高, 政府在改善民生的问题上, 一味的追求效率而忽视了公平。这种公平包括在城市中收入较高者与收入较低者之间的公平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公平。所以, 在公共经济对改善民生的支持上应该有重点、有目标的支持, 不能盲目的全面撒网。

(三) 调整政府公共支出弥补市场的不足, 是改善民生的保证

市场经济早以代替计划经济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主流, 市场经济给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发展的“功臣”, 但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也给政府对经济的管理造成难度。因此, 在发展公共经济的过程中, 应该结合民生问题的现状, 更加积极的调节政府支出状况, 适当的减少或者增加政府支出, 以便更好的协调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刺激经济的发展, 运用市场经济的作用来改善民生, 鼓励部分私人企业参与到改善民生的队伍中去, 壮大改善民生的力量。但是, 由于市场调节本身存在着滞后性、盲目性、自发性, 政府在利用市场的力量改善民生的同时, 要注意避免市场调节的弊端, 要做到政府公共经济与市场经济协调推动改善民生。

(四) 政府公共经济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是改善民生关系的保障

政府公共经济对于改善民生的支持主要是资金与政策支持。政府对于改善民生的资金支持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政府应该更加驻中国对于资金的管理与资金流向的注重, 政府不能一味的播出资金用于支持民生改善, 更重要的是要保证资金全部用于民生改善, 以及资金要真正用于需要扶植的地区,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保证民生问题得到改善。所以, 政府应该建立健全公共经济的管理制度, 保证资金流出的数量与资金的流向。

(五) 政府公共经济的发展要逐渐趋于法制化, 为改善民生提供制度保障

政府公共经济的发展要制定合理的法律法规, 保障政府部门资金流出的数量, 从源头上控制政府公共经济对改善民生的支持, 另外, 对于资金流向偏离原定轨道的情况, 要按照法律条文给予严厉的打击, 保证政府公共经济对于改善民生的支持资金真正的用于民生问题上, 努力实现投入最少的资金获得最大利益的目标。

三、改善民生对政府公共经济发展的要求

(一) 改善民生要求政府转变管理职能

改善民生要求政府更加注重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 真正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政府应该加强公共设施的建设, 健全社区服务职能。要积极转变政府的管理职能, 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 必须确立政府向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 政府必须承担起全社会基本公共需求提供者的责任, 把公共资源更多地向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

(二) 不断强化公共政策的公平性

政府协调公共事业, 以促进社会公平, 成为改善民生的必要条件, 公共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作用, 就是促进社会分配公平, 而政府在管理过程中, 最主要和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制定公共政策, 因此, 为了保证民生的实际改善效果, 就必须确保公共政策的公平性取向。

四、总结

政府公共经济的管理与改善民生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 政府公共经济的发展对改善民生具有推动的作用, 而改善民生又对政府公共经济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促进政府公共经济的不断完善。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 世界的经济都在飞速的发展, 我国也不例外。市场经济的普及, 使得全球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愈发的强烈, 在国家经济的发展中, 各个国家都依照本国的发展现状, 不断的制定与改善经济发展的模式与经济发展的方向。纵观各个大国的经济发展政策, 不难看出, 国家经济发展的共性在于民生问题。无论是怎样的经济发展模式, 民生问题始终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就我国而言, 在政府的宗旨中明确强调了人民的地位, 即“为人民服务”, 而在党的宗旨中也这样提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可见, 民生问题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国家公共经济的发展是保障民生的重要推力。公共经济的发展能够强有力的带动国民经济的稳健发展, 而国民经济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民经济的不断进步与稳健发展, 是提高人民基本生活质量的保障, 人民基本生活得以保障也一定能够推动民生事业的发展。本文, 笔者将就国家公共经济与改善民生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 为读者剖析两者之间深层次的关系, 希望读者能够对国家公共经济与改善民生之间的关系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公共经济对改善民生的作用,公共经济对改善民生的推力,改善民生对公共经济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琬.危机中的抉择:以社会保障保民生促发展[J].学习月刊, 2009 (05) .

[2]赵承.保民生:2009年中国经济发展“重头戏”[J].党建, 2009 (03) .

[3]陈志楣, 刘澜楠.我国公共产品供给的不均衡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02) .

问题加强与改善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我院内科收治的高血压患者80例,均符合2005年高血压防治指南的标准,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其中,观察组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60~78岁,平均年龄(72.1±2.3)岁,治疗前血压平均值为(160.3±11.1)/(90.1±4.2)mm Hg;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11例,年龄61~80岁,平均年龄(73.2±3.1)岁,治疗前血压平均值为(162.2±12.1)(91.3±3.4)mm Hg。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血压值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两组患者均排除糖尿病、严重肝功能损害、心肌梗死及电解质紊乱、脑卒中症状,无其他基础性疾病。

1.2 方法

对两组均采取常规治疗,对照组不给予防治措施,观察组给予运动与治疗干预,具体内容如下:(1)对两组给予患者口服降压药,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浙江泰利森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9991088),10~20mg/次,2次/d,的常规用药。

(2)观察组给予运动与治疗干预:(1)健康宣教:按照患者的文化程度、年龄、身体耐受力及理解能力,向患者讲解高血压疾病的发病原因、病程转归、防治及治疗要点、临床特点及预后等,并向患者明确,高血压为慢性终身性疾病,需长期坚持治疗,血压可得到有效的控制,并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自身的生存质量;告知患者保持心情愉快的重要性,避免不良情绪的影响,遇事冷静,如果精神压力较大,则应主动与亲友交流、沟通,及时分散注意力[2]。(2)严格控制饮食: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严格控制饮食非常重要,要求患者合理膳食,进食以清淡食物为主,禁食猪肉等肉类,多进食新鲜蔬菜、水果与杂粮类食物,多摄入蛋白质、维生素、碳水化合物及矿物质;戒烟戒酒,建立良好的作息习惯、生活习惯;(3)运动疗法与治疗:根据患者的喜好,制定运动疗法方案,要求患者适当运行,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及时平稳血压,以有氧运动项目为主,比如打太极拳、步行及游泳等,避免剧烈运动与空腹运动[3]。

1.3 观察指标

1周随访1次,监测患者体重与血压,随访6个月。用QOL调查问卷评估患者的生存质量,包括精力(VT)、生理职能(RP)、社会功能(SF)、生理功能(FE)、躯体疼痛(BP)、情感职能(BE)及总健康状况(GH),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生存质量越高[4]。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形式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QOL评分比较

随访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生理功能、精力、情感职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等指标差异明显,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SBP、DBP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SBP、DBP指标基本恢复正常,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3 讨论

目前,我国环境质量,特别是空气环境质量较差,随着人们生活与工作节奏的加快、饮食结构的改变,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病率均呈现上升趋势。而由于人们寿命的提高,老年人数量越来越多,老年高血压发病率也逐渐上升,由于高血压病程长,血压控制不好,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对患者生活影响大,且可能威胁患者生命健康[5]。老年群体为高血压疾病的高发群体,由于老年人身体耐受性差、疾病病程时间长,对老年患者的身心均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于患者来说,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运动,对于维持正常血压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患者的发病机制的研究结果,认为高血压的发病与人们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在未来高血压控制上,应坚持以非药物治疗为主,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禁烟禁酒,减少脂肪、钠盐摄入量,增加碳水化合物、优质蛋白与膳食纤维的摄入量,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并严格控制体重。本研究给予观察组患者饮食控制、运动疗法与健康宣教[6]。通过健康宣教,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疾病的认识度,使患者对高血压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提供治疗的信心;通过运动疗法,改善患者机体机能,并增强心脏收缩能力,增厚心肌纤维,并降低外周血管能力,改善神经系统调节功能;通过控制饮食,避免食物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有效控制血压,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7]。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1)随访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生理功能、精力、情感职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等指标差异明显,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两组患者的SBP、DBP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SBP(132.3±8.7)mm Hg、DBP(86.5±3.9),基本恢复正常,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54.4±9.6)mm Hg、(93.4±4.7)mm Hg,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给予老年高血压患者加强预防措施,可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病率,提高患者生存率。

综上所述,高血压属慢性终身性疾病,由于病程长,血压控制难度大,患者丧失治疗信心的可能性较大。本研究认为,给予患者严格的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进行健康宣教,可改善患者血压,使血压恢复正常,并提高患者社会功能、生理功能,增强患者活力,提高患者总健康指标,值得在老年高血压的防治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郝静,杨辉.独居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02):2165-2167.

[2]王喻.老年高血压患者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7):3514-3515.

[3]李淑霞,张凌.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行为自我效能与健康行为的相关性[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03):275-278.

[4]李淑霞,张凌.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概念和健康行为自我效能的相关性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03):198-201.

[5]刘彦京.老年高血压患者生命质量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医学临床研究,2012,29(06):1171-1173.

[6]李淑霞,张凌.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概念和健康行为的相关性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08):1359-1362.

城市发展问题与自我改善 篇8

1972年7月15日圣路易斯的普鲁蒂·艾尔公寓的爆破标记为现代主义的死亡时间,后现代主义悦然登场。一个轻松的转身,现代主义被摇置以后。它的离去不是突然的,与其说是现代主义的死亡,不如说是后现代主义更具有优势。这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前者是后者的继续和超越,与现代主义相比,后现代主义主张艺术多元化,反对完全统一的世界观,反对现代主义对待不同的问题却用相同的方法去处理,以简单的中性方式应付复杂需求设计模式。一种主义更迭另一种主义在历史的长河中是瞬间性的,没有顾虑的。而多空间、多纬度、多种事件共同作用的综合体——城市,却没有那么顺利。

群体性事件伴随着历史推动力所产生的复合体——城市,从它诞生时起其自身的发展与更新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人类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引领前进方向,就位各种资源,享受这些资源带来的物质生活,人类文明也随之进步。伴随着轰轰的机器声,各种事件被错综复杂的安排在时间、空间纬度中,时空关系紧张,聚集效应使城市拥挤度剧增,城市环境不复存在,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由此诞生。城市的高速、畸形发展,使得时空关系扭曲,城市记忆严重错位,脱离正常发展轨迹。与此同时,城市综合症伴随城市的扩张而稳步增长,甚至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也不得不患上此综合症,城市浩劫即将来临。当然,没有发展可能现在还是荒蛮的古时,文明能否持续至今,还是个未知数,我们没有办法对先前的历史进行改变,这是事实。但是我们有责任对当下的城市,对当下的人类活动进行改善,帮助城市活过来,也是帮助我们活下去。

2 城市问题

“城市综合症”是城市存在问题的总称,它是各种疾病共同作用的临床表现。城市问题的复杂性早已在各类解决者那里得到证实,他们凭借自己的勇猛和自我异想用语言表达出各种解决途径。人们用这种方法蒙蔽自己无法解决但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语言与解决问题的经验成为帮凶,一次次的放大其功效,占据主导地位,却忽视两者之间的欺骗性。城市问题在此仅为学者表达其文字功底,异想天开的玩物,然而城市基础性问题往往被捆绑冷置,无法形成解决其他更高层次问题的根基性平台。这种基础性问题常常被描述为城市问题金字塔的底座问题,也是城市物质层面生活的核心问题,与人们的基础行为相关,这种行为所产生的力量往往是城市发展的原动力,当然它与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又呈多元化趋势。多种因素自我陈述与发展的共同作用同时性的介入到城市基本运转的纬度中时,其事件的相互影响与关联必然是复杂交错的,致使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显得渺小,甚至是无力,加之城市问题的综合性也是难以对症下药的问题所在,即便是再强悍的武林高手也无法终结。

城市问题实际上是人们对资源过度开发所爆发出来的能量无法控制的表现,这种能量涉及两方面,一种是内在的,人类自身的能量。面对“名·利”之驱动,各种损害群体之事件层出不穷,极大扭曲了社会价值认同感,致使文化、意识层面受到严重冲击,造成城市断裂带急剧增加。一种是外在的自然之力。对自然资源的过度释放,造成资源梯度发生改变,使得城市物理环境骤变。这两种能量互相侵蚀、消磨,最终互相灭亡。

3 集体失忆

记忆在人们头脑中重现往往是通过某种载体呈现出某种情景所表现,然而城市高速发展迫使城市肌体发生快速的新陈代谢,引起记忆载体快速更迭,致使人们对载体所呈现信息无法产生回应,致使历史断裂、社会断层急剧增加,最终丧失自我,丧失对集体文化价值的认同。引起这种病变的诱因是当下城市内、外综合病症所致,城市盲目建设成为最有力的驱动力。城市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国家投资只是很小一部分,大部分需要自筹资金,因为土地开发所带来的丰厚回报已经超出了人们对城市无章开发所带来后果的畏惧,所以促使城市建设者不顾一切地往前走,在这种作用下熟悉的环境已经变得陌生,曾经亲切的小院早已变成高楼林立的都市场景,城市DNA发生不可抗拒的变异(那还是自己吗)。城市疯狂的建设促使城市癌变,新的城市结构在病因的诱使下变得可怕,庞大而勇猛的建筑在城市中占了主导地位,人们行走其底部,不见天日。

4 城市失真

城市建设虽然一般看似有完整的整体规划以及复杂区域更为细致的策略,但其自身受到后文化与殖民文化的侵蚀,其隐性缺陷在制定相关策略时未曾暴露,加上城市建设多点同动,类型复杂,城市监管不到位,使得这两大类因素与其余联动因素在城市建设进度驱动下,相互协同,割裂城市原有肌理,基础记忆元素被覆盖,城市陌生感悄然增加,自我价值下降,千城一律由此诞生,城市失真成为事实。

城市建设经常是点或区域性项目,没有将城市大纵深进行有效连接,而城市规划者往往也是以节点营造作为其规划精髓的载体,造成节点效应突出,反而需要更多环境、氛围、空间营造的一般性烘托区域代之,造成人们对其产生某种疏远感。大纵深连接并非全面性建设,需要把握建设的梯段性,在必要的时候稍作停顿,对先前的规划做出有效修正,保证开发梯度合理,可掌控,以使记忆载体得到必要强化与连续,城市归属感回升,失真度下降。

5 城市缓痛

历史的推进或相对进步要比人的更迭慢许多,城市问题的出现是在历史的演绎中逐步呈现,不间断事件在时间轴线中不断纠缠城市前行轨迹,造成偏离现象愈加明显,最终超出可视范畴,使人们对基本问题映射的思考无从把握,致使城市失控成为必然。所以城市问题想要立即解决是不现实的。

城市诸多问题还是要回归到城市自身介质中来解决。城市、问题、方法、解决者要达到空前的一致,才能正确面对其实质,而非简单的措施所能覆盖,其方法应采用倒叙的手法来逐一解决对位关系。首先,应安排解决者到达合适位置,即使解决者不再是简单计划制定者,也应具有与问题相同的语境。方法的寻求建立在解决者合适身位与对问题本质认识时作产生共鸣的自然释放,是更流利的语言逻辑所呈现出的非固化表现。问题与城市相对后两者有直观的密切性,城市作为问题的界定语有明显的限定性,但问题对城市有时并非真实表达,真、假现象的存在扰乱了解决者清晰思维表达的可能,使两者之间变得隐晦而难以理解。

城市缓痛是前几者相互作用必须要达到的效果,这是城市开锁进行的前提。拉长由于城市问题作用而产生痛苦的时间,促使人们做出有效反应并采取有效措施,提前消弱问题,以便降低直接或副作用的危害,使解决者有可能在慢动作情况下看清楚每一节的情况,为其能够获得相同语境创造有利条件,而最终能够表达出相适宜的手段。

6 城市开锁

人们对长时段给予更多的关注,使得视线从不稳定的社会舆论以及扭曲的传统价值认知中得到纠正,认识方法与手段回归传统意识,一种更坚实、质朴的语言系统重新被起用,而这种方式是解决漠视世界层面之下的一种对症下药的可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们摆脱了冥想,重新恢复了对传统信心的确认,也不是说人们抛弃了现有的可行方法而去完全倾听传统发出的声音,这些可见与不可见交织关系,一切事物所具有的共性,是它们改变了事物的结构方式,通过种种现象而达到某种情形之内或之外的平衡,形成某种牢固性。试图解决问题的人其操作必须使得这两者之间隐性、暧昧的关系明晰化,把它放到分析问题的手段中来重新晾晒,使其复杂性完全暴露出来而能够针对其联动性采取有效措施,对其每一环节采取必要的步骤,使之放大、放慢、客观、全息式的呈现,加之人们对现有知识结构的筛选与优化,能够骨髓般的陈述之间的动态因素而从固有模式中解脱,避免惯性思维模式使问题处理又带来僵局化,借助人们已经对可见部分的直线思维,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到城市宏伟蓝图的制定、执行以及更细微的土地、建筑物等可见物质因素的安排与物化结果,加之人们指导意见中语言表述的含糊性使得这几者产生了视觉交错,不定时地将不合适交糅在一起,爆炸似的树立在人们视觉范围内,使之迷失方向,混沌人们的头脑。由于社会发展的经济刺激,人们对这种粗制滥造般的城市更新反而表现出形而上的崇拜,疯狂而不知疲倦,其原因是给参与人员所带来的丰厚回报,而把历史抛在了河底,造成城市、人(包括他们自己)都在莫名死掉。另外一种即为不可见部分,是存在于这些表面现象之下的血肉组织,是真正使传承延续的承载者,城市文脉、人们文化认同感是城市存在活力、发展动力的原始归属,而城市文脉以及这种文化认同所发生或者存活的街巷空间正在城市大进军的激战中溃败,最终割地赔款丧失合理的生存权利,城市大进军获胜的另外一面是使得生活在内的人丧失了传统中需要保留的非物质文化部分而非只有表面化那么简单,城市有机空间被洗牌,人们对于时尚文化的理解远大于传统价值的认同,各种传统节日风俗在现代侵略文化的腐蚀、暗杀中,一个个倒下,新生代对此毫无情感流露。

城市开锁要使人们从既有的分析方法中抽拔出来,重新评估与认识这中间的纠葛关系,保留现有文化可持续部分以及传统文化回归的加载,重拾文化这把钥匙,打开充满生机、激情的大门,延续城市记忆的功能,使城市复活,也使人们复活。

7 结语

城市自我捆绑,并非一日所就,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大力推进,其自身发展很受“癔病”困扰,结果对于人们很是不幸,只有重新分析并对现有以及传统方法的筛选,以及文化上自我修复意识的培养,而使城市自愈,使自身痊愈。

摘要:分析了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城市失真,人们集体失忆,其行为源序性被打断,人们精神分裂般地援助城市,最终导致其自身发展受到割裂,指出城市缓痛必须重新认识其之间的纠葛实质,完成城市开锁。

问题加强与改善 篇9

会计报表作为行政单位财政状况的统计工具, 对于行政单位的作用是极其巨大的, 不仅能够有效的记录财政状况, 对领导者的各种决策也有重大的帮助, 下面就对会计报表对行政单位的作用进行简要的阐述。

1、记录行政单位的财政运行状况

会计报表作为反映行政单位预算执行结果和财务会计状况的书面文件, 它主要由五个部分构成, 即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支出明细表、附表以及报表说明书。按照会计报表所属期间进行划分又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四种报表。行政单位会计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对各种工作进行报表的填写, 详细记录行政单位的各种运行状况。例如, 资产负债表是专门记录单位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报表, 收入支出总表则记录行政单位月度、季度等的总体收入和支出状况;支出明细表用于记录行政单位的财政拨款和预算资金收入等;附表作为补充性报表负责按照相关要求进行补充记录, 如基本数字表等;报表说明书则针对性的对上述报表进行说明, 对各种数据进行说明。而按所属期间划分的报表则是按时间段分别记录行政单位在一个月、一个季度甚至一年的总体财政规划。通过会计报表的详细记录, 可以让行政单位的财政状况更明确的表示出来。

2、分析行政单位的财政能力

行政单位的会计报表并不是简单的作为行政单位在某一时间短的财政状况的, 它还能从一方面表现出行政单位的各方面能力。会计报表通过对行政单位的各种预算和投资进行详细的记录, 领导者可以从记录的数据中观察出某些项目的运行状况, 从而判断单位内部人员的办事能力等, 例如, 行政单位对建设一项工程, 在施工前期进行了合理的规划, 相关领导者可以通过会计报表对工程的进度和实际开支状况有一定的了解, 从而获得行政单位的财政能力和相关人员的办事能力。

3、为行政单位的决策提供依据

在我国, 行政单位的范围比较广泛, 对于一个县级城市来说, 行政单位主要包括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行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团体, 包括各所学校等, 这些行政单位存在着自己的收入和支出, 同时也要更上一级的行政单位对其财政进行合理的预算和控制。例如学校要进行一项建设, 往往需要教育部门对其进行考核, 从而对其做出决策。在这一过程中, 首先应先将学校的会计报表上交给教育部门, 经过教育部门的审核后再进行相关的决策。可以看出, 会计报表具有分析行政单位财务状况的功能, 并对领导者的决策做出巨大的参考价值, 为行政单位的规划提供有力的依据。另外, 行政单位还可以通过对会计报表进行分析, 从而考核单位内部各个部门的工作业绩, 并总结相关经验, 发现工作中的问题, 积极采取措施, 改进相关管理, 从而提高行政单位的经济效益。

二、行政单位会计报表存在的问题

会计报表的作用对于行政单位来说是巨大的, 然而在当前的一些行政单位中, 由于某些方面的问题, 导致会计行政单位的会计报表不能发挥其全部的作用。下面就对行政单位的会计报表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从而发现其中的不足。

1、会计报表结构不完善

会计报表要全面完整的披露单位的财物状况和资金流动状况, 完整的反映行政单位财务活动过程, 必然要求会计报表能够详细的记录行政单位各个方面的财政细节。然而, 在当前的一些行政单位中, 他们运用的会计报表结构还有很大程度的不完善。有些行政单位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 缺少了“无形资产”等非流动性资产等科目的编制。还有一些行政单位的会计报表对附表和附表说明重视不够, 例如基本数字表与行政单位预算和预算的执行相关, 对单位的未来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而事实上很多行政单位在编制基本表时采取敷衍的态度甚至没有基本数字表。其次, 很多行政单位会计报表在报表说明中对三公费用的披露上存在预算细化程度不够, 预算对外公开内容不足, 公开口径有待商榷等情况, 这些问题都导致了报表结构的不完整。

2、会计报表记录不及时

会计报表的记录往往是行政单位某一段时间财政状况的真实表现, 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因此, 在进行会计报表的登记时要严格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进行登记, 一段时间之后登记就可能导致某些数据的丢失, 导致会计报表数据记录的不及时, 不能真实的反应行政单位的财政状况。这也是当前一些行政单位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问题,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相关项目的预算没有及时的进行登记入册, 凭证信息有没有保存好, 最终导致某些数据丢失, 不能形成完整的报表;其次, 某些行政单位岗位设置不合理, 会计报表编制效率低下, 不能及时报送会计报表。会计报表编制不及时, 导致会计报表的作用降低, 没有充分发挥出会计报表对于决策的重要作用。

3、行政单位会计报表数据失真, 提供虚假报表

行政单位财务报表以反映所在行政单位预算执行结果和财务会计状况为主, 对于主管部门督促各单位严格遵守财经法规与法律制度, 规范改善预算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然而, 行政单位报表出现数据失真、“虚假报表”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有的行政单位为了达到某些私人目的, 对内对外有好几个账本, 帐外设账, 利用虚假的账簿及其他相关材料进行编制。也有的单位为了掩盖本单位真实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成果, 随便伪造、变造会计凭证, 白条入库, 并以此来编制会计账簿、会计报表。这种情况下的会计报表不能真实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 这样的会计报表缺乏真实性和准确性, 上级根据这样的报表进行相关的决策, 往往会出现很大的差错, 对行政单位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三、行政单位会计报表的改善措施

行政单位会计报表存在的问题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 不仅不能对行政单位的财政情况进行准确的记录, 对于上级领导的决策可能造成误导。因此, 下面就行政单位会计报表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改善措施。

1、完善行政单位会计报表结构

在编制行政单位会计报表的时候, 要根据其具体的作用, 对报表的结构进行合理的编制。常用的五种行政会计报表里面涉及的内容也要完整, 行政单位对于将要记录的栏目要严格遵循国家会计制度法律法规的编制基础与编制依据。按照规定的编制原则和编制方法进行合理的编制, 对于资产负债表中容易遗漏的会计科目要重点审查。同时, 会计人员应当对照对照本年度预算目标, 定期对本单位的预算执行做汇总分析与总结, 并在基本数据表作出详细说明。对于会计报表中需要对相关数据进行详叙的报表说明, 也应当撰写清楚。此外, 行政单位会计报表在三公费用的公开口径上宜采取宜大不宜小的政策, 对于预案内容等方面也要进一步细化并扩大公开的范围, 以减少公众猜忌。在编制表时要利用多角度披露行政单位的收入、支出、结余的情况, 以便于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多方需要。以下面两个表常见的资产负债表 (年报) 和收入支出总表为例:

行政单位在编制会计报表时既要严格遵守这种基本结构, 又要根据各行政单位的实际情况在明细科目上进行合理的改动与增添, 在保证报表完整性的前提下, 又能够适应多种场合的使用与需求。

2、严格及时编制财务会计报表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于会计报表的及时编制要求也越来越高, 严格及时编制财务会计报表是充分发挥行政单位会计报表决策参考的前提。因此, 会计部门在编制单位会计报表之前, 改善有关行政单位会计人员一人多岗兼职过多, 职责不明确的情况。合理设置的会计岗位, 负责定期及时的编制各种财务报表, 并将相关职责落实到人。对于不能及时编制与报送会计报表的工作人员, 要给予警告与处罚, 切实提高报表编制的及时性。

3、确保会计报表内容真实

行政单位的会计报表必须具有是真实的、准确的, 这样才能为上级领导的决策提供完整的信息。因此, 在完成报表记录之后, 会计部门还要对报表的真实性进行严格的审核以确保以内容信息真实。首先, 核对数字的真实性。会计人员要根据核对无误的会计账簿进行会计报表的核对, 保证报表数据的真实, 同时, 对于其中的一些账目之间的运算也要进行详细的核对, 保证计算的准确无误;其次, 要杜绝白条入库、伪造捏造会计凭证的现象, 抵制虚假报表, 对审核人员以培训形式提高相关审核人员对于报表真实性的甄别水平。此外, 对于向上级递交的会计报表必须经过行政单位会计部门的主管人员和负责人审阅, 签字盖章之后才能够向上级呈报, 保证行政单位负责人对报表的相关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负法律责任;最后, 行政单位要加强对单位各项资产的监督和管理, 并进行定期的资产清查工作, 确保单位的账目与实际情况相符, 防治会计人员的弄虚作假, 保证行政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

四、总结

总之, 会计报表对于行政单位来说, 其意义是巨大的, 相关负责人应该明确意识到会计报表的重要作用, 并及时的发现当前会计报表编制和相关问题中存在的问题, 并根据单位的具体情况, 积极的采取合理的措施, 改善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让会计报表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准确记录行政单位的运行状况, 为决策者提供更加有力的参考资料。

摘要:行政单位作为地方相关行业发展建设的决策者和监督者, 详细分析地方经济发展状况, 对决策具有重要的作用。行政单位会计作为管理单位财政的重要部门, 通过会计报表对地方行政单位的各种运行状况进行有效的统计, 并做出合理的分析, 从而为决策者的正确决策做出贡献。然而, 在当前的行政单位中, 会计报表并没有发挥出它的全部作用。本文通过对行政单位会计报表的作用进行简要的分析, 针对当前行政单位中会计报表存在的问题, 提出几点改善会计报表的几点措施, 希望能为改善行政单位会计报表的问题做一点贡献。

关键词:行政单位,会计报表,作用,问题,改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文告.财政部关于开展2001年度地方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决算报表稽核工作的通知[J].2002;08

[2]张俊.浅谈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决算报表工作的完善[J].财经界 (学术版) .2011;02

园林栽植土壤存在的问题与改善措施 篇10

1 当前城市园林栽植土壤的几个主要问题

在城市园林栽植过程中, 土壤会对栽植的质量和植物生长的状况产生十分巨大的影响, 有很多城市在进行园林建设时, 栽植在不同地段的同种植物, 有的生长茂盛, 而有的则营养不良甚至是枯萎。究其原因主要是土壤环境极为恶劣, 90%以上都是建筑余土, 缺乏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土壤, 使树木营养不良或枯死, 进而影响景观效果, 白白浪费投入的绿化管护经费。经调查发现, 沈阳市园林栽种的土壤主要由以下几种土壤构成:

1.1 农田土

农田土主要取自于荒地、水塘、农村等农田用土, 这种土壤虽然营养充足, 但透气性非常差, 且有病菌寄生在土壤中, 会对植物的健康造成威胁, 使植物根部溃烂, 因此, 这种土壤在郊区使用较多, 而市区内鲜有人使用。

1.2 红壤土

红壤土多数由城市郊区和农村地区引进, 红壤土有个重要的特点, 那就是缺乏养分、透气性差, 土壤容易板结而限制栽种植物的生长。就目前看来, 红壤土是沈阳市园林绿化过程中最常用到的一种土壤, 虽然这种土壤所栽的植物成活率较高, 但如果不能改良土壤成分, 会使植物的生长受到严重影响。

1.3 绿地原有土壤

绿地原有土壤是园林绿化工程在开工前土地区域内原有的土壤, 这种土壤由多种成分构成, 包含城市生活垃圾、建筑材料垃圾, 此种土壤含有较高的p H酸碱值, 并不适合植物生长, 可是, 很多单位为了图方便、节省时间和资金, 都会使用这种土壤作为园林栽植使用的土壤, 虽然图得一时之快, 可为今后的养护管理工作平添了不少麻烦, 还会使植物的生长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当前, 这种土壤在城市道路或绿化带中较为常见, 应该亟待改善。

2 土壤问题的缓解和改善对策

2.1 实施制度措施, 严把用土关

政府应当尽快建立起城市园林绿化的用土标准, 让城市园林绿化用土尽量达到污染低、土质疏松、透气性较好、p H值适中等要求。一定要提高园林绿化栽植用土的监督力度, 把好用土关, 坚决抵制方便行事的现象出现, 这不仅是对城市居民的负责, 更是对城市环境的负责。

2.2 利用化学途径, 改善土壤问题

由于沈阳市很多园林栽植土壤都呈偏碱性, 说明土壤中所含的建筑垃圾成分较多, 如果将植物栽种在此类土壤中, 时间一久植物就会出现黄化病。对此, 可以在土壤中加入硫酸铵和柠檬酸等酸性物质, 以使土壤中的碱性得到中和。

2.3 施生物肥料, 提高土壤肥力

施用生物肥料, 可提高土壤的肥力, 改善土壤的营养结构, 例如, 可以将草炭、煤炭、鸡粪等添加进土壤中, 使土壤质地变得疏松, 透气性达到植物生长的需求。

2.4 利用工程措施, 改善土壤问题

很多栽植土壤中含有大量的砖块、玻璃、石灰和水泥, 可以采用人工或机械清理的方式处理, 利用机器在土壤表面翻耕, 找出土壤中所含的大块杂质, 清理建筑余土, 使土壤成分尽量保持在干净、整洁的状态, 有必要的, 可以实施重新换土的方式, 利用工程措施来改善土壤问题, 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5 提高管护力度

在公园、园林绿化带等人流量较多的地方, 可以设置围栏或标语, 防止人们的践踏土壤, 保护土壤中生长的绿色植物, 防止人为对土壤性能和园林景观的破坏, 这对于土壤问题的改善, 也是不容忽视的措施。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影响园林植物生长的因素有多个方面, 土壤是其中一个起到决定性影响的因素, 对于土壤中那些不利于园林植物生长的因素, 我们一定要加以重视, 采取有效措施, 从上述提到的几个方面入手, 以真正改善土壤成分, 保证园林绿色植物的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彭光途, 章士巍.杜婉华.园林土壤肥料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7, 08

[2]唐祥宁, 高素玲, 等.园林植物环境[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6, 12

上一篇:空调控制系统下一篇:运输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