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校本课程

2024-07-16

语文校本课程(精选十篇)

语文校本课程 篇1

这一规定显然是针对我国长期以来采用全国统一的课程设置, 导致全国一个教学计划、一套教学大纲和一套教材, 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现状提出来的,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 它无疑会提高课程选择的灵活性、多样性和适应性, 成为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众所周知, 在课改前, 语文教学和语文课程的开发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是按照大纲、教材和教参去教。大纲、教材和教参是国家规定的, 教学参考书、考卷甚至习题是由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提供的。教师的大部分职责是机械完成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任务就可以了。因而, 不少语文教师成了各种教学参考书的简单照搬者。有专家尖锐地指出, 某些语文教师离开了课本、离开了教参就不知道教什么、怎么教, 离开了练习册和习题集就不知道怎样出试卷。语文教学和语文课程开发的分离, 使教师丧失了课程开发的意识, 丧失了语文课程开发的能力。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 同时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这就要求在课程改革中, 广大语文教师要发挥主体作用。教师不能只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 而应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语文教师要具有强烈的课程意识, 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 包括国家、地方、学校和课堂层次以及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要提高和增强语文课程建设能力, 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能结合学校实际, 开发符合学校实际的语文课程, 让语文课程不断丰富, 不断增值, 不断深入, 从而进一步完善语文课程改革。

趣味语文校本课程 篇2

一、开发背景

信息化的时代,全球化的交流,优质化的教育,智能化的学习和个性化的人才,都要求教育必须有全方位的思考、全频道的运作。而在教育的所有环节之中,课程教材的改革又是具有基础性、主导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新的课程改革给基础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给学校的发展、给教师专业的发展、给每一位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

二、开发目标

从大语文观看来,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一致的。大语文的运行系统由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生活体验与感悟三个子系统构成。语文课改的指导思想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是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丰富的人文内涵,熏陶感染学生,使他们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在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方面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抓住课改的契机,树立大语文观,坚持语文与生活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科间的联系。从校本课程的开发、使用、评价、总结中去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抓住课改的机遇,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形成学校的科研型高素质教师队伍,促使教师顺应时代的要求,不断更新观念,提高素质,会教、善教,形成各自的教学风格,让教师真正成为学习者、发现者、欣赏者、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研究者、反思者、创造者。

●课程——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活动的总和。通过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丰富学生的语文生活,不断加强语文与其它学科的整合。

三、开发意义

⒈ 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由于“趣味语文”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这会激发学生积极地热情地投入知识学习的活动之中,在不断成功中增长自信,以便从事更复杂,更为艰巨的探索活动,从而提高学习水平。

⒉ 更好地解决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关系

把实践观念引进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知识,不仅可以使知识、技能的掌握更为牢固,而且可以改变过去那种依赖教师的学习心理。同时,可以促使教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导作用,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⒊ 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生在语文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⒋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知识、能力、品德等的形成是一个内化与外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在实践中完成的。实践活动是人际关系的桥梁,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动作和产品,把自己的心理外化,别人通过使用这个人的产品,把其中凝聚着这个人的心理内化。在实践指导下的教学过程,能把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的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态度的形成、行为的改变统一与实践活动之中,实现学生 的全面发展。

四、开发原则

㈠、教育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趣味语文”中,既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文化科学知识教育,又要将教育寓与有趣的活动中,力求使学生在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㈡、全体性与全面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趣味语文”设计与实施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又要鼓励学生个人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综合潜力,实现自己的特长,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鲜明的个性,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㈢、实践性与自主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趣味语文”中,既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的自主地位,尽可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活动和组织活动,自己去评价活动效果。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与自主能力的提高创造最佳条件和机会。㈣、过程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趣味语文”中,学生活动结果的高低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活动中所经历的一切心理感受:理智的、感情的、意志的体验与训练。活动不能只重结果,忽略活动过程的体现与指导。只有在活动过程的展现中,才会更好地发现儿童的创造才能。㈤、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

“趣味语文”可以在课内进行,以活动课的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语文活动,还可以课内、课外两条腿走路,充分利用课堂以外、学校以外的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广阔空间,把学习语文与运用语文服务社会、服务生活结合起来。

五、开发内容

“趣味语文”的内容由于不受《课程计划》的限制,也不受学科教材的束缚,具有非常广泛的选材领域和宽大的范围,但无论选择什么样的内容,都要力求突出“一个核心,三个有利”,即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为核心,有利于学生全员参与,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有利于展示学生的个性特长,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渠道去思考。㈠、立足语文根本“市场” ⒈ 寻基础知识点

“趣味语文”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必须与所学语文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如:小学六年级复习词语部分时,可设计“巧学成语”的语文系列活动:①修改广告词中的成语,出示几组成语广告词“天尝地酒”、“咳不容缓”等让学生修改;②猜成语,可以看图猜成语,也可以看动作猜成语;③成语接力;④用自己学过的成语写几条广告。这样,使学生对成语有更深的了解,也学会了在生活中应用成语。⒉ 找能力训练点

“趣味语文”要以实践活动为主线,把知识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如:教《威尼斯小艇》一课,在学习船夫驾驶技术的这一段时,让学生假设自己是商人、游客、船夫、导游、威尼斯人,转换角色向别人介绍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课中转换角色,从多角度理解课文内容,既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⒊觅表象深刻点

①、觅典型人物:以课文中的英雄人物,历史人物为原型,开展故事会,从活动中受到思想教育。②、觅精彩片段:对课文中的词汇、优美语句、段落,可以采用背诵、仿写、摘抄等形式来组织实践活动。㈡、挖掘课文“宝藏”

小学课本内容丰富,但未必包罗学生所需的各种知识,选择“趣味语文”的内容时,倘若只盯在一处,所得非常有限,因此,要把视角放大一点,思路放宽一点,广泛挖掘课外“宝藏”,捕捉一切可能为“趣味语文”所利用的有利因素充实活动内容。⒈抓课文的延伸点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因而,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课文延伸处接触语文材料。如: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围绕“圆明园要不要修复?”这个问题,老师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争辩。结果学生争论不休,这时,老师引导学生到图书馆、书店、或通过上网查找有关介绍圆明园的资料,根据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来阐明观点,并把理由写下来,再通过寄信、上网发电子邮件等方法,与圆明园筹备组的专家一起讨论、交流、探讨。这样学生在课外自主的实践活动中提高了收集、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⒉抓学生的兴趣点 爱因斯坦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趣味语文”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将知识包装成礼物的过程,因此,内容安排尽可能满足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要,引发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兴奋点。⒊ 抓特长的兴奋点

现在的小学生课余生活都有自己的一方乐土,教师要善于发展学生兴趣特长,给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舞台。⒋抓生活的连结点

①内引。把学生以有的生活经验引进活动中来;②外联。把学生学得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即把生活引进课堂,把学生推向生活。或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演绎生活情趣,或从学生发展“缺陷”中找活动内容,增强活动的针对性。⒌ 抓成绩的关注点

小学生喜好表现自己,想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们希望自己的努力和成绩能得到别人的肯定、赞赏,因此,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成果展示。⒍ 抓问题的聚集点

结合校内外孩子身上体现出来的焦点问题,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关注的问题,社会热点问题,确定内容,展开讨论,从而在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发展。㈢、开发校外“富矿”

“趣味语文”是学生语文学科知识的储备与社会生活实践的有机结合,在选编活动内容是,应把眼光投放到社会生活这座巨大的“富矿”上。⒈ 结合校园生活

综合性是“趣味语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开设“趣味语文”要与学校其他活动有机结合,发挥”趣味语文”的整体功能。如《我爱秋天》一节活动课,活动过程如下:①看秋天,让学生走出课堂,细心观察秋天的美景;②画秋天,借助手中的画笔进行创造性描绘;③说秋天,以画面为核心,说一说秋天的美景;4赞秋天,以文章、诗歌、演唱等形式歌颂秋天。

⒉结合地方特色

“趣味语文”内容可结合地方特色,设立实践基地。与居委会结合,设立“创建文明街道”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打扫卫生,栽树种花,再写成日记;与伤残人员结合,设 立“帮孤助残”实践基地等。⒊结合时代特点

以书报、影视等媒体为凭借,以时事为依托,从中寻求活动内容。如结合建国53周年,对高年级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综合活动中,可设计“黑、红、黄、白、蓝”五个方面的活动:即采访历史老人,了解黑暗的旧中国,踏着先烈的足迹寻找红色的根,联想黄土地开展献爱心活动,在白纸上绘最完美的图画,展示祖国的变化,最后以 “蓝天万里任驰骋”为主题召开班会,让学生抒发立志报国的思想感情。总之,”趣味语文”的内容应具有科学性、知识性、系统性、综合性。活动课的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的意识,形成一种“大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学科课程的学习功能,活动课程的开发功能,环境课程的辐射功能,使三个板块的内容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六、具体形式

⒈阅读实践式

这类活动旨在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语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阅读能力。这类活动可以有导读、自读两种形式进行。导读----在老师的指导下读书:①指导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章;②同一体裁的文章读法专题指导;③速读训练。自读----学生自主读书:①自由阅读报刊,进行资料搜集;②阅读名篇,摘录优美语句;③阅读心得交流;④读书报告会;⑤背诵古诗文比赛。⒉口语交际式

此类活动旨在为学生发掘,创设口语交际环境,提供口语交际内容,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它包括:①短新闻发布会;②热门话题讨论;③故事会;④专题辩论会;⑤即兴对话表演;⑥生活见闻交流等。⒊听说训练式

此类活动训练学生认真听别人说话,并能根据听到的内容迅速作出适当反映----说、写、辩、记。培养学生敏锐的反应能力和快捷的思维判断能力。它包括:①听故事、听新闻后复述;②听广播后想象作文;③听录音辨别正误④听记比赛等。⒋书面表达式

此类活动是把学生写作与多彩的生活结合起来,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中增强实践性、趣味性。此类活动包括:①班级日记接力;②绘画日记;③小编辑部;④广播站;⑤专题征文;⑥作文门诊。⒌游戏表演式

此类活动将语文知识融入生动有趣味的表演、游戏、竞赛中,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语文,训练智能。它包括:①编演课本剧;②语文游戏宫;③绘画表演;④诗歌朗诵会。⒍书法绘画式

此类活动把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学习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各科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它包括:①办手抄报;②参观书法展览;③参加书法比赛;④为课文绘插图;⑤制作小书签等。⒎观察实验式

这种活动主要让学生参与观察、实验活动,让学生充分运用视、听、嗅、味、肤等感觉,进行探究活动。它包括:①小实验;②小制作;⑶小发明。⒏ 社会实践式

此类活动让学生走向社会,利用语文为社会服务。在社会大课堂里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它包括:①组织参观游览;②访问;③小调查;④设计广告词。活动的教学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形式越活泼越能体现活动课的特点和吸引力。不管 采用哪种形式都力求以“活动点”连“活动链”,以“活动链”结“活动网”,拓宽创新训练通道。

七、活动措施:

如何让“趣味语文”融知识性、实践性、趣味性于一体,发挥活动课的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下面谈谈我在组织”趣味语文”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兴趣,在“活”中求学 顾名思义,“趣味语文”就是围绕“语文”开展活动的课。既然是活动,首先应在“活”中做文章,以“活”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兴趣又是引导学生入门的最好老师。爱因斯坦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可见,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如:课本剧的表演活动。

二、启发思维,在“动”中求知 好奇爱动是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活动”就是要“动”,让全班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一齐“动起来”。“趣味语文”就是要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通过动眼,培养细心观察的能力;通过动脑,提高思维素质;通过动口,提高朗读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动手,提高写字和习作的本领。

三、拓展空间,在活动中求发展 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仅靠基础课对教材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拓展活动空间,在课外为学生提供进行语言实践的机会,如开展课外阅读、查找资料、手工制作、编写故事等活动,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培养创造才能。

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趣味语文”

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到语文教学之中,应用到”趣味语文”当中,无疑是语文教学的一次革命。比如,学生学习了《趵突泉》、《桂林山水》等课文后,就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利用节假日到有关的风景名胜去游览、观光。学生学习了古诗《暮江吟》后,就让学生到附近的江河去实地考察、欣赏。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开展“我爱祖国的山河”或“名篇佳作赏析”等语文活动。这就把语文学习与陶冶性情、培养能力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再如,学生在电脑课上学习了绘画、排版、输入法等知识后,可开展“我的电脑作用大”的演讲比赛“作文输入、鉴赏”等比赛。这就把学习语文知识、运用电脑的能力以及陶冶高尚情操融为了一体。

总之“趣味语文”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创造才能的途径,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通过”趣味语文”,让学生在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语文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语文能力,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八、活动时间 每周三下午第三节

新课程下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浅析 篇3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思想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的弊端而提出的,它要求以学校为实施地点而进行课程的开发。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各类文件的相继颁布,从政策层面上给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保证,同时也向我们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语文校本课程是以语文知识为载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使学生热爱语文学科,并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的一门课程。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则应指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以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资源为依据,由学校教师自主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语文课程开发活动。

二、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在国家课程政策许可的范围内,为满足社区、学校、学生的差异性,以学校为基础,充分利用社区、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的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有其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语文教育发展的需要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语文要到社会的大环境中掌握应用,离开了我们的具体生活环境、文化环境,语文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践证明,由国家统一编制的单一课程结构已不能适应教育潮流的发展,不能适应语文教育的需要,不能照顾到所有地方乃至学校的差异,也不能满足所有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求。因此,开发校本资源是所有学校、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也是语文教育终身发展的需要。

(二)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助于教师专业化。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实施,往往比较强调教师专业上的个人发挥。在语文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与实施中,一线的语文教师既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又是校本课程的实施者和评价者,校本课程开发的成败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但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校本课程开发为学生提供了可供选择的课程资源,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传统的语文教学目标只关注知识能力,而新课标指出:语文教育在“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不仅要求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策略的选择,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更让学生亲近自然,融入生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探求一条捷径。

三、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

(一)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规律

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应树立现代化的语文教学的目标观,应加强语文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传统的语文教学目标观仅从知识和能力的角度来关注,而新课程改革后,语文教育特别关注与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课程目标,重视学习的过程、学习策略的选择和语文的实践,体现出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

(二)学生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从学生实际出发,既要贴近生活,又要着眼于落实语文学习的目标;学校应该调查、了解学生对语文课程资源的需求,从他们的兴趣、需要出发,选择能够使他们得到更大发展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要有利于学生通过科学的分析与综合,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增强自身的主动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实施的可行性原则和社会性原则

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出发,依据其现有吸收与表达的能力层级选择、设计课程,要顾及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必要的时间、空间及技术手段方面的条件因素,力求用最少的开支和精力,达到最为理想的效果。此外,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往往决定了教育的目的和培养的方向。学校和教师应该对社会需求的人才规格、技能、知识、素质进行较准确的预测,从而以此为依据,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使学生走出校门后更加具有迎接社会挑战和抓住各种机遇的能力。

四、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

(一)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准备

包括思想上的准备和组织上的准备。思想准备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使课程的全体参与者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其次是组织上的准备。这里的“组织”应包括:管理组织——提前印发自编的课程提纲、校方建立健全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的行之有效的领导管理系统;指导组织——教师在指导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上发挥主导作用,在教导处、教科室统一安排下,调集骨干师资构成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指导系统。

(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步骤

1.分析学生的需求

对学生需求的分析,涉及到学生的知识需求和心理需求。知识需求,是指学生对知识本身及获取知识的方式途径等的需求;心理需求,是指学生健全心智、培养人格的内在愿望。对学生需求的分析,有利于“因材开发”。其次,还应当分析社会需求,审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既满足学生需求,又有利于社会发展——这样的课程,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2.评估课程资源

只有对语文校本课程资源进行准确评估,才能决定开发的方式与程度。教师和学生是资源开发的重点,也是资源评估的重点。对教师的评估,通常研究教师的教学特长,能力范围等。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估包括现实学习能力和潜在学习能力。现实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已达到的学习能力现状,是学生资源开发的重要依据;潜在学习能力,是指通过课程更新,学生可能达到的能力状况,是学生资源开发的重要目标。

3.选择命题方向

了解相关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现状与前沿命题,是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关键所在,了解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前景、具体要求是师生根据自身的知识积淀、兴趣爱好、选择或提出课程资源的开发方向的基础,因此科学的选择命题方向是语文校本课程实施的最终方向。

4.制定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案

方案的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①对课程内容的界定;②课程资源开发的背景;③课程资源开发的目的和意义;④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容;⑤课程资源开发的方法,如辅导式、对话式、探究讨论式、小组竞赛式等等。⑥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和步骤。

总之,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师应立足于本校实际,遵循教材编写原则,走出一条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之路。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 篇4

校本课程物力资源的有效开发, 能使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突破教材的局限, 为学生的探究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校本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理念, 则是开发出人所具备的并能与教育教学活动发生联系的知识技能、创新意识、情感和价值观等等。校本课程环境资源中的人文环境资源, 包括校园内师生的关系、校纪班风、社团活动等, 也包括社区中的民风习俗、人际关系、生产经验等。自然环境资源包括校容校貌及社区的地理风貌、文化古迹等等。

1. 开发活动类资源

(1) 课外活动资源。课外活动作为不可或缺的校本课程资源, 是由它的内容、过程、目标等诸多因素所决定的。《语文课程标准》把“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写进了“综合性学习”部分, 这样看来, 把包括“文学社团活动”等在内的“文学活动”作为语文校本课程资源, 是无可争议的。

活动类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 可以围绕三条思路展开:一是“本土化”思路, 体现“校本”的个性特点;二是“系列化”思路, 体现课程的规定性;三是“实践性”思路, 体现文学活动的特色。

(2) 教学活动资源。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 教学活动资源是校本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一般课程资源的开发相比, 开发语文教学活动资源, 更强调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和个体差异, 据此生成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各种教学问题、方案、方式、手段、条件等。

在进行活动资源开发中, 要强调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并对课程材料进行必要的选择。学生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学中要依据学生现有素质的水平来因材施教。为此, 需要了解学生目前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技能, 兼顾他们之间的差异, 设计优化方案, 准备大量材料, 组织各种活动。

2. 开发环境类资源

(1) 地方资源。让学生走进家乡, 充分了解、感受家乡的一切。选择的内容要有乡土气息, 植根于学生生活, 是学生水平能够接触和感受到的。通过梳理, 将这些内容确立为一个个主题, 然后围绕主题进行语文校本课程的编排和实施。

(2) 社区资源。每一所学校周边都有一个社区环境, 在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 要充分发掘这些具有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的环境资源。

(3) 家庭资源。建立家长委员会, 作为学校课程资源开发和实施的咨询机构和顾问。设立语文学习开放日, 让学生家长走进语文课堂;邀请有资质的家长作专题报告, 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

(4) 校园资源。校园, 是学生最为熟悉的地方。在校园里, 只要我们留意, 时时处处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花坛里写着如诗的公益广告语, 文化墙上贴有缤纷的墙报壁画, 广电室里输送出丰富的音像信号, 公开栏里有繁多的应用文告……这些都可以成为语文校本课程的资源。

3. 开发传媒类资源

利用报刊、广播、电视这三类传统的传播媒介, 来开发语文校本课程资源, 已成为一般学校的普遍做法, 互联网的出现, 使语文课程资源更加丰厚。

互联网既是传播信息的工具, 又是存储信息的载体, 满足用户对各种信息及背景资料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互联网传播的交互性, 使得网上用户既是信息的接受者, 又是信息的传播者, 因而彻底改变了大众传媒的传受关系;互联网传播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在, 它可以是文本、图像或声音, 具有报纸、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体的传播优势;互联网容纳的信息, 在空间上是“海量”, 在时间上是“无终点”的。

语文校本课程教学反思 篇5

选择校本课程,着实让我头疼了一番。既要考虑自己的所长,还要考虑材料问题以及学生的兴趣。因为自己始终不知如何是好,领导便安排我和小武搭伴,开设《课本剧编演》这一课程。谁知不久,原创小武被分去了另一课程,我只好独挑大梁。所幸小武将自己收集的资料悉数给了我,让迷茫的我有了教学的思路。

第一堂课,我就想办法让孩子们喜欢上这门课,了解这门课。于是,我从孩子们熟悉的演员开始入手,让孩子们了解演员的演出离不开编剧、导演。好的演员往往会选择自己做导演,比如《泰濉氛獠康缬埃徐铮既是导演又是演员。而课本剧编演就是让孩子们自己做编剧、导演和演员。这样,孩子们对这门课既有了初步的.了解,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接下来,我结合例子讲解了课本剧的两种编法――读中学法和故事新编。而所谓的故事新编就是“玩穿越”,让古代的人来到现代,想象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孩子们被故事的趣味性吸引着。我从报纸上看到北京台叫停《青春期撞上更年期2》,便给孩子们分析原因及此事对电视台、影视公司、广告商的利弊,扩大了孩子们的视野。孩子们明白了好的演员离不开好的剧本,懂得了写好剧本的重要性。在讲解课本剧编演的基础知识时,为了使讲解不枯燥,我结合春晚小品《今天的幸福2》,讲人物的出场、场景布置、道具的安排,孩子们听得饶有兴致。

本周,我结合《丑小鸭》这一课本剧,让孩子们分角色朗读、熟悉剧本。然后给没参与的孩子们一个表现的机会,指导他们上台,对台词。孩子们投入的表演让我很感动。

接下来,我打算让孩子们再欣赏课本剧《小木偶的故事》,然后让他们选择《中彩那天》、《尊严》等先进行独自创作,再分小组合作修改、演出。

摭谈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 篇6

一、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的必然性

旧的语文课程体系追求学科的完整性与系统性,简单地用学科体系代替教学体系,用学科的逻辑结构代替学生的认知过程,课程结构和教学要求比较单一,而且课程内容的时代性表现不足,有些教材内容脱离青少年的生活环境和实际经验。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语文课程体系在坚持基础性的同时,体现选择性、开放性、综合化和现代化的特点。选择性是指课程内容具有多样性、差别性,以适应不同发展水平区域的需要,适合不同发展水平学生和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开放性是指强调学习与学生生活、与社会发展的联系,课程实施过程要体现民主性和尊重个性发展的原则,提倡教学活动的多样性,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开放性,学习方式的自主选择,评价标准的差异性;综合化是指按照现代社会与科学的发展,重新审视基础教育的课程,对学科设置及内容进行选择与组合,提倡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统一;现代化是指依据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调整课程内容,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根据现代科学及学科发展的新变化组合、选择、增加新内容,充分反映时代的要求,注意和现代生活相联系,体现出现代的思想意识、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为实现新课改的这些要求,必须改变原有的只由国家设置课程、决定课程内容的状况,转而推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特别是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程体系,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

二、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的可行性

1.语文课程目标的多向性为语文校本课程的设计提供了宽广的空间。高中语文教育要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语文素养获得进一步的提高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学生不同的发展倾向和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整合教育目标,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目标的多向性为语文校本课程的设计提供了多个触发点,学校和教师应在理解学生不同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科资源优势,形成有内在联系的多元化的模块组合,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不同需求。

2.语文学科特点决定了课程资源的丰富性。“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的这些特点决定了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综合性,生活中和其他学科领域的许多内容都可以作为语文学习的素材,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程资源具有其他学科不可相比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因此,语文课程资源可供开发的空间是无比宽广的。当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风土人情、学校的文化传统、教师的自身素养和阅历、学生的富有个性化的思维方法和情感体验等,都是语文校本课程的重要资源。教师应积极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和学习渠道,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学语文、用语文。

三、开发语文校本课程应该注意的问题

1.切合学科特点。要分析语文学科所拥有的资源及优势,寻找合适的切入点,本着“为我所用”、实效有用的原则,对课程资源积极筛选、加工、整合,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深层价值和学科价值,开发适合学科特点的课程资源,避免毫无计划、“乱开乱采”的行为。

2.体现学校特色。在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中,应允许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遵循课程开发的规律,自主地进行课程开发,允许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课程开发方略、确立不同的课程内容和计划。同时,要充分、综合考虑学校生存的社会环境条件、学校办学设施条件和教师、学生的个性因素等方面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开发出真正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方案。照搬照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或其他学校的校本课程,就没有了自己的特色,也就失去了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3.注意灵活性和计划性相结合。相对于必修课而言,校本课程更多地体现了选择性和个性化,内容和形式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设计若干模块,对于模块的内容组合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的顺序编排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实施,可以是以课堂为主,也可以走出课堂,构建与生活、社会的广泛联系。同时,要注意,校本课程的教学必须按照课程目标制订科学的计划,不能因其设置灵活的特点而造成随意凌乱、漫无计划的局面,也不能因其拓展性的要求而一味追求新奇,脱离课程目标。

4.加强选课的指导。校本课程尽管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的,仍然有可能出现学生不知如何选择和选择之后发现不适合自己的情况,因为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未必完全了解,对自己在学习兴趣、需求和发展特点等方面的差异也可能并不完全了解,所以在学生选课时,教师有必要给予深入细致的指导。首先是要让学生充分地了解所开设的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选课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也是学习如何规划人生。其次,要帮助学生了解哪些校本课程最适合自己,帮助学生在了解自己的语文基础和学习个性并综合考虑语文素养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当前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决定取舍。

5.完善评价体系。为了引导、促进校本课程的发展,应该积极建立和完善配套的课程评价体系。这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校本课程配套的评价体系应强调发挥发展功能,提倡形成性评价和定性评价。尽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语文校本课程的过程和结果的资料,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并且尽量要客观地描述学习的进步与不足,少用定量评价,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广大语文教师要更新课程观念,增强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语文学科自身的优势,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全新的语文课程体系,丰富和发展语文教育的内涵。

高考导向下语文校本课程的使用 篇7

“校本课程”是一个外来语, 最先出现于英美等国, 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1997年我国做出实施“三级 (国家、地方、学校) 课程”的决策, 校本课程开发就成了当务之急。校本课程是由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 在分析本校内外环境的基础上, 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 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 是非学术性或者说是兴趣性的, 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指向, 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专家。教师可以与专家合作, 但不是专家编写教材, 由教师用。教师开发课程的模式是实践 (和其他课程一样, 有目的和要求, 具体实施等) —评估—开发, 教师在实践中, 对自己所面对的情景进行分析, 对学生的需要做出评估, 确定目标, 选择与组织内容, 决定实施与评价的方式。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研组或备课组, 而不是单个教师。学校已开设的选修课、研究性学习、兴趣小组或各种竞赛辅导、教学案一体化、作业自主编制等就具有校本课程的性质, 只是老师对校本课程开发还处于无意识状态。

二、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越来越重要。语文校本课程是以语文知识为载体,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 使学生热爱语文学科, 并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的一门课程。高中语文课程开发则是指以《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为指导, 以高考为导向, 以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资源为基础, 由语文老师自主开发或与校外团体、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语文课程开发活动。

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为高中语文课程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江苏省高考语文满分160分, 写作70分, 语言知识运用15分, 阅读75分。75分的阅读中, 文学作品阅读23分, 论述类文本或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文科考生还有10分加试题) , 古诗鉴赏10分, 古诗文名句默写8分。阅读的比分已经超过写作。一个人可以不会写作, 但决不能不会阅读。苏教版新教材有《必修》 (1-5) 《读本》 (1-5) 《高中生阅读年选》《新课程标准阅读》《新人文读本》 (1-6) 《新语文读本》《新学案》 (必修1-5) 等十几本书, 内容丰富, 语文课时却不足, 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现有的语文资料和授课时间, 大胆取舍、整合教材, 高度重视阅读教学。新教材以人文精神为线索, 教学时要围绕教材, 处理好高考 (考试) 与教学的关系。高一、高二可以不按照必修1-5的教材顺序, 精选讲授篇目, 吸收人教版经典课文, 选修课本中的《史记》选读、唐宋诗词选读可以选一部分在高一完成。其余以练习形式或老师指导学生的方式阅读,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每一篇课文都讲, 时间不允许, 也不现实。高一要重视积累, 强化文言。高一新生课外文言文阅读基础几乎是零, 可以分阶段积累实词和虚词。突出古诗鉴赏中的炼字炼句、句意的理解, 现代汉语字词积累, 名句积累。语文要积累, 但决不是死记硬背所能奏效。文学名著阅读可以分解到高中三个年级, 在课本的基础上适当拓展。如高一阅读《红楼梦》, 可以开设“红楼梦选读”;阅读《边城》《家》《三国演义》《女神》等, 可以开设“戏剧选读”“人物传记选读”。高二主要阅读《呐喊》, 开设“鲁迅专题研究”;阅读《老人与海》《欧也妮·葛朗台》, 开设“小说阅读欣赏”等。高三围绕考试说明上规定的考点, 各个击破。

阅读是为了写作, 要读写结合, 有序训练。精读与泛读相结合, 走进经典。充分利用阅读课, 开阔视野, 增长智慧, 陶冶情操, 愉悦心灵, 培养能力。学生手头十几本语文读物, 还有《姜中风采》《绿草地》《个竹》等校园报刊, 图书馆每个阅览室供学生选读的刊物有330种。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现有的学习条件, 使阅读真正有效, 绝不能放任自流, 满足于完成“阅读课”的任务。我曾尝试着每月上4次阅读课, 1次让学生自由阅读, 其余3次由老师根据课文内容选定手头读本内容, 有目的有计划地布置任务, 让阅读课真正成为语文课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第一次作文“感恩”, 《新人文读本》前三单元都是关于父爱、母爱、感恩的文章;结合教材“为青春举杯”, 《新课程新标准阅读》前两个单元都是关于“人生”方面的选文;教材“月是故乡明”模块的讲读可以结合“必修一读本”中“家” “乡关何处”专题阅读;两代人之间的代沟, 沟通、理解、对话、交流可以结合《语文阅读欣赏》有关内容等。阅读是一项长期工程, 坚持下去, 获益匪浅。可以借鉴姜堰中心备课组编写的《语文阅读欣赏》体例, 以作家为主线, 以主题阅读为形式, 包括作家介绍、大家风范、读有所思、拓展阅读等, 读写结合。高二的《史记》选读、现代散文选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唐宋诗词选读也要精选精讲, 要充分利用, 不能草草收场。

高一的写作应当以记叙文为主, 包括写人叙事、细节描写、复杂记叙, 训练学生的观察、思考、表达能力。要纠正话题作文一统天下的局面, 强化文体意识、文面意识。有些学生根本不会写作记叙文, 有的学生甚至到高三还未掌握基本文体的写作技巧。高二主要训练议论文的写作, 内容有中心论点的确立、小论点的分解、论据的选择和使用、分析说理、论证结构和方法、辩证思维等。近两年高考作文命题趋向于议论文, 2008年江苏省高中生作文大赛“没有问题的问题”暴露了学生的薄弱点:不会写作议论文。语文高考分值提高, 2009年作文评分标准的改变, 将会使作文的差距拉大。阅读准备、素材积累、作前准备、限时作文、范文引领、重点讲评应该成为阅读、写作的流程。

由于教材的写作知识体系安排与我们的教学安排不一致, 记叙文、议论文写作要求交叉混杂, 我们要健全完善自己的写作训练, 让阅读、写作真正成为语文的半壁江山。本人借助外界力量, 参与编写了《拙笔生花——名师谈写作》一书, 分为基础、创新、应试三个部分, 对平时的作文教学进行整合, 旨在引导、帮助高考作文向58分进军。

高三要在高考的导向下, 注重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贴近现实生活, 富有时代气息, 着力引导考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离开了高考的校本课程是很难有生命力的, 至少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下是这样。吃透考试说明, 研究高考试题, 探讨命题思路, 夯实基础, 培养能力, 科学备考, 成了语文老师的首要任务。江苏省政府规定中小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 解放了教师, 给校本课程的研发提供了契机。教师要迎接挑战, 超越自我。高三老师可以以备课组为整体, 分为若干合作小组, 以高考近几年的考试走向为抓手, 探究出适合学生的最佳教学方案和一体化练习。每个老师都要根据自己的特长承担相应的任务, 以专题复习课或论文的形式形成校本资料。如2009年高考作文走向、文言文选文变化、语言表达题的新动向、突破古诗鉴赏的瓶颈、散文的阅读解题捷径、选考类文本阅读等。校本课程、科研论文一体化, 以教学促科研, 以科研提升教学。

充分利用校本课程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篇8

一、缅怀故里人物, 激发爱乡热情

兴化古称“昭阳”、“楚水”, 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翻开历史画卷, 一个个历史名人跃然纸上, 有“长篇小说之父”——施耐庵, “三绝奇才”——郑板桥, “东方黑格尔”——刘熙载……

语文实践课上, 同学们为家乡能有“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而感到无比自豪。郑板桥为官清廉, 始终关心民众疾苦, 不为自己的乌纱着想, 只求济世活人, 创下了当县令十余年而不升官的记录。他擅开官仓放粮救人的事迹更令人震惊, 他的品格深深地感染了每位学生。学生纷纷找来板桥先生的诗词进行诵读,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是板桥先生的真实写照。同学们感慨万分, 情不自禁地发出:板桥虽是个小县令, 却是一位不折不扣为民造福的大清官啊!

二、游览家乡名胜, 写下秀丽风光兴化河网密集, 风光秀丽。万亩河

塘绿, 千岛菜花黄。千百年来, 引来无数文人墨客、丹青高手吟诵、描绘这“鱼米之乡”。

利用春游及节假日时间, 我频频带领学生游览家乡风景名胜, 水乡美景令学生们流连忘返。一次次参观游览, 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恩赐, 更感受到先祖的智慧与才干;同时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也震撼着他们的心灵。于是, 一篇篇优美的参观、游览文章在学生的笔下流淌:“我登上沧浪亭, 亭子虽然不算富丽堂皇, 但朴素美观, 幽雅大方。我站在亭子上放眼眺望, 整个沧浪公园尽收眼底:圆弧形的广场, 雪白的墙壁, 清澈见底的泉水, 各式各样的运动器材, 绿油油的草坪, 美丽又朴素的野花……此情此景不正如唐代大诗人杜牧写的‘千里莺啼绿映红’吗?真是美丽极了!” (选自学生习作《游沧浪公园》) “春天, 你可要到‘千岛垛田’来踏青, 荡一叶小舟穿行于曲折蜿蜒的垛田间, 正是垛上油菜花盛开的时节, 长满油菜花的垛岸, 恰似一个个飘浮在水中的巨大金色花环, 一朵朵花儿散发出阵阵芳香, 沁人心脾, 引来一群群蜜蜂翩翩起舞, 让你仿佛置身人间仙境, 洗去了世俗的喧闹, 灵魂正如那蔚蓝的天空, 明净的水面, 一尘不染。俗话说‘烟花三月下扬州, 菜花四月来兴化’, 美丽的垛田田园风光定会让你流连忘返。” (选自学生习作《请到我的家乡来》) 面对如画的自然景色, 孩子们能不激情满怀?能不欣然提笔描绘出它的美丽与神奇?

三、了解楚水风情, 弘扬家乡文化

楚水风情, 积淀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散发着浓郁的土地芳香。了解民俗, 感受民俗, 亲历民俗, 让学生更贴近、更热爱自己的民族和家乡。

我要求学生结合校本课程去搜集家乡风情, 可以问大人, 也可以向网络“求教”。学生积极性很高, 收集了大量的家乡风情。根据学生收集的内容, 我不时地引导归类整理, 鼓励他们制作成一份份精美的手抄报。

“爆竹声中一岁除”、“端午传闻为屈原”、“月到中秋分外明”……手抄报的主题各异, 但内容丰富, 蕴含了更多的历史、文化元素, 透视出一方水土的特点, 一方人物的性格。当学生看到自己的杰作登上了班级的墙壁, 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他们的成就感溢于言表。

四、目睹家乡腾飞, 乐写广告做宣传

太阳每天周而复始地升起, 昨天、今天、明天的太阳, 在我们眼里不会有什么异样。可是, 我们天天生活的家乡正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这变化是那么迅速而微妙, 迅速得令人惊异, 微妙得令人难以体察……

高中语文活动型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 篇9

长期以来,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单一, 课程内容僵化, 人文关怀缺失, 忽视了学生的个性。这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综合素质低, 缺少创新精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制订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学校不但是新课程的执行者, 还是新课程的开发者和管理者。学校运用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开发语文活动型校本课程, 是学校的一项基本任务。“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举措, 也是学校课程文化的重要依托。”[1]开展语文活动型校本课程, 完善课程结构, 纳入学校课程体系, 健全规章制度, 建立学生选课指导制度, 实施校本课程学分制, 形成学校特色, 既可以满足学生的需要, 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 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 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二、高中语文活动型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1. 前期准备

制作师生调查表, 召开师生代表座谈会, 采取问卷调查等方式, 听取师生意见, 合理开设活动型语文校本课程。根据学生需求, 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阅读兴趣出发, 开设各种语文活动课程。

2. 开发的目标和原则

(1) 开发的目标

开发出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 满足学生的需要。知识和技能领域的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提高学生写作素养,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与文学名著对话, 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和方法目标:在活动中,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使学生有积极健康的心理。

(2) 开发的原则

追求文学性、实用性、科学性、趣味性、开放性、互补性。学生有课程选择的权利, 适应学生学习的需求。

3. 开发的课程内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

筅江苏省丰县宋楼中学张海涛

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2]同时, “鼓励学生组织文学社团, 创办文学刊物, 积极向校内外的报刊投稿。”[2]学校可以文学社为实验平台, 实施活动社团化, 社团课程化, 开发活动型语文校本课程。建立健全社团组织机构, 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和年龄特征, 引导学生体验生命, 感悟生活, 了解社会。

学校活动型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分为五级:听、说、读、写、研。

听:聆听名家讲座。邀请文学名家到校为学生开设讲座。我校有一批热爱文学并进行文学创作的教师开展写作知识讲座。开设名著导读讲座, 观赏名著影视作品。语文学科内容的拓展, 如开设语法知识讲堂, 帮助学生了解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的常识, 弥补教科书知识的缺陷。开设风土人情讲座, 开发地域文化资源, 从文化的角度关注身边的生活, 寻找文化归属感。我县是汉高祖刘邦出生地, 两汉文化资源丰富, 邀帝城、斩蛇沟、龙雾桥等遗迹尚存, 金刘寨有汉皇祖陵, 学校据此开发有校本教材《印象大沙河》。

说:举办课本剧表演、演讲比赛、辩论赛、诗歌朗诵比赛等活动, 举办优秀成员作品鉴赏交流会,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等举办演讲比赛, 如我看“杜甫很忙”, 锻炼学生的演讲能力, 活动中要求学生“学会演讲, 做到观点鲜明, 材料充分、生动, 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力求有个性和风度。”[2]活动中, 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最主要的是“口头表达中的操作思维训练, 包括思维的眼神表达、手势表达、表情表达、体态表达、默语表达等体态语的训练。”[3]在活动中养成尊重他人人格的良好习惯, 学会尊重各自对事物的理解, 欣赏别人, 发展宽容的态度和关爱的品质。提高自己的人际关系智能, 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 学会交流的方式和技巧, 与别人合作共同完成活动任务。

读:举办校园读书节,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学校图书馆和阅览室对学生开放, 学生利用电子阅览室进行阅读。开设讲座, 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 根据阅读需要进行“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比较阅读”[4]。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一部分, 语文教师积极组织活动, 适时向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 引导中学生热爱读书, 举办读书报告会, 开展读书心得交流活动。我校开发的校本教材《新文学读本》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引导学生阅读思考人生。

《新文学读本》分为八章, 超越梦想、叩问人生、青春榜样、心灵拔节、穿越人海、思想的光泽、仰望星空、我的社团。每章分为三个板块, 名家名篇、乡土乡音、花季雨季。名家名篇选自名家之作, 引领学生阅读经典。乡土乡音选自我县名家发表之作, 花季雨季选自我校学生作文。

写:语文教师从文学的视角开发作文教学教材, 实现作文教学的新序列, 激发学生创作潜力, “鼓励学生有自由的表达、有个性的表达、有创意的表达”, [2]专题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书法与文学等, 每一专题分为体裁知识、写作方法、名家名篇、学生佳作。从文学的角度, 以兴趣为主, 开展作文训练, 避免作文训练的模式化。

组织参加教育部门批准的作文比赛, 如江苏省中学生与社会作文大赛、江苏省中小学诗歌竞赛、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等活动。学生的作文获奖, 写作的积极性提高。积极开展文学采风活动, 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真实的体验。创办文学校刊, 编辑学生作文集, 让学生自己“用计算机进行文稿编辑、版面设计”[2]。建立与报刊社的联系, 用编辑好的文学校刊投稿, 扩大对外交流。

研: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学生自主学习, 独立思考, 真正实现学生阅读个性化。教师对学生培训, 传授科研方法、调查问卷设计原则、选题注意事项等。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 提出课题。教师根据课题情况, 筛选、整合相近内容划分课题小组。课题小组选出小组长, 在教师指导下, 查阅文献, 参与社会调查活动, 成立调查研究小组, 写出开题报告。指导教师审核, 提出修改意见。课题小组实施研究活动, 填写课题活动记录表, 形成研究成果, 课题小组交流成果, 师生共同评定优秀研究成果。在活动中, 接触社会, 观察、思考社会问题, 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明显增强。

三、高中语文活动型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策略

学校成立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 校本课程作为一门课程, 纳入学校的课程管理。语文教师要提高校本课程开发能力, 形成语文活动型校本课程开发的学校特色。

1. 语文教师转变角色, 与学生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在课堂管理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的差异, 构建和谐的关系, 让学生有心理安全感, 找到归属感和成就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要重视领导班子及其组织成员的互补结构。”[5]做好活动成员和学生干部的选拔工作。

2. 语文教师要提升课程意识, 提高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能力

开发课程资源要经过三个筛子, “教育哲学”、“学习理论”、“教学理论”[6]。开发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 整合自身资源、网络资源、地方资源等, 使课程资源成为校本课程内容。做好活动型校本课程的规划、活动计划、活动方案, 做好成员的评价工作, 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四、高中语文活动型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策略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以促进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科学发展。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注重学生体验感悟, 重视学生自我评价。评价主体要多元化, 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都可以成为评价的主体。评价方式多元化, 采用档案袋评价、展示性评价、研讨式评价等多种方式。活动中, 改变只重结果的定量评价, 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和体验, 活动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激发学生的潜力, 发挥个性特长。评价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从而达到有效激励学生完成实践活动的目的。

对教师进行发展性评价。学校鼓励语文教师每学期上交一次《课程纲要》, 学校课程委员会中期检查活动开展情况, 学期末评选精品课程。

五、结语

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 还是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语文活动型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有利于改变教师传统的教育观, 有利于实现素质教育, 有利于语文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开发充满活力的高中语文活动型校本课程, 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 进而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冯为民.文化自觉:语文教学之命脉.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9 (3) .

[2]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3]严桂根.构建高中语文“口语交际”训练新体系.语文教学通讯, 2004 (3) .

[4]莫提默·艾德勒, 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郝明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5]孔祥勇.管理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语文校本课程 篇10

关键词:中职语文,口语交际,校本研究

语文是中职学校文化课中的重要必修科目, “是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 学生普遍认为来到职业学校学好专业课即可, 以便于将来找个好工作, 文化课学不学无所谓。再加之, 现行的中职语文教材, 职教特色不鲜明, 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要脱节, 学生学习语文课的积极性越来越低。所以, 中职语文教学要想改变如此尴尬的处境, 需开发能体现职业教育特点, 满足学生发展需要, 让学生乐于学习, 能学以致用的课程。

口语交际是人类重要的沟通工具,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将走上工作岗位, 在工作中学生离不开与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交流, 要与他人广泛合作, 口语交际是交流合作中最常用的一种手段, 因而, 口语交际教学非常必要, 特别是针对自己学校专业及学生情况的口语交际训练校本课程尤为重要。

一中职语文口语交际训练课程校本研究的必要性

说话是一门口才艺术, 虽然人人都会说话, 但是说话的效果却千差万别。现在的中职学生之间往往因为小小的口角问题就大打出手, 不仅破坏了同学之间的感情, 甚至有些还酿成祸事。然而, 传统的教学往往忽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笔者所在的学校现行使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语文》, 教材中虽然在语言表达与交流单元中设有口语交际章节, 但设置内容较为简单也不够系统化, 与学生生活与就业关联不紧密。因而, 起不到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 达不到大纲要求, 更不会对学生的就业起到帮助作用。

二中职语文口语交际训练课程校本研究的意义

1. 理论意义

第一, 本文研究可以弥补职业中学统编语文教材忽视职业特点的不足, 探讨更切合职业中学语文教育实际需要的合理的课程内容和结构, 为职业中学语文课程调整内容, 增强中职语文课程灵活性、适应性的特点, 提出合理性建议。

第二, 本文研究探索并弥补职业中学语文教学在口语交际方面的空白。作为校本研究, 可以结合自己学校学生的特点, 及学校开设专业, 有针对性地设置训练内容, 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强的特点, 可以为职业中学语文课程的校本建设提供一些探索性意见。

2. 实际意义

第一, 本文研究主张重视学校实际情况的语文校本课程建设, 从学生实际出发, 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特色, 结合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 及社会、市场的变化, 这个思路可以为职业中学调整课程内容提供一个实践性的个案。

第二, 本文研究探索职业中学语文口语交际课程的内容, 旨在帮助学生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培养学生基本的口语表达能力, 满足学生职业发展与生活交际的基本需要, 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从而增强其就业能力, 这一探索将会产生可以预期的实际效果。

三中职语文口语交际训练课程校本研究的内容设想

口语交际校本训练课程分为三个模块, 即基础模块、一般能力模块、职业能力模块。

基础模块:着重训练学生的普通话。要求学生能做到发音准确、吐字清晰、说话连贯。掌握普通话声、韵、调、音节发声方法, 训练重点放在突破山西方言发音与普通话的不同及山西方言的误区。帮助学生养成敢说普通话、会说普通话的习惯, 为流畅地进行口语交际打好基础。同时, 加以美文朗读训练, 一是让学生感受语言带来的美感;二是让学生巩固普通话的应用。朗读训练是由读到说的重要桥梁, 训练重点要把握好语音、语调、语速、语气与情感表达的规律。

一般能力模块:包括倾听、复述与描述、介绍 (自我、他人、事物) 、交流 (劝说、婉拒、建议) 、演讲等内容。着重训练学生听知能力和一般口语交际能力。

听知能力训练可分为听—记—知三个环节, 就是倾听对方说话, 记取有用信息, 理解话语含义, 体味话语色彩, 把握主旨。教学重点是句、段听力训练与辨义、析旨训练。

一般口语交际能力包括介绍、演讲等单向表达能力和交流等双向表达能力。复述与描述、介绍训练重点是掌握说话的要义及能够使用恰当的词句。演讲训练重点是掌握说理、抒情的技巧, 以增强思维的逻辑性与语言的条理性。交流是双向的口语交际形式, 需要聪敏的听辨能力、严密的思维能力、得体的应对能力与灵活的应变能力。

职业能力模块:职业口语交际能力, 在此课程中处于核心地位, 是以上述各种能力为基础, 以道德为底蕴, 以专业知识及礼仪知识为工具的言语实践能力。包括宣讲、介绍、接待、洽谈、答询、协商等内容, 是口语交际训练课程的应用形式。此部分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将结合专业做适当调整。

上一篇:餐饮企业的营销手段下一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