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外科

2024-08-16

乳腺外科(精选十篇)

乳腺外科 篇1

关键词:乳腺癌,微创技术,外科手

乳腺癌是发生于女性身体的一种常见病症。根据最新资料调查, 2011年, 美国女性患有乳腺癌的病例超过20万, 在女性恶性肿瘤病发中高达33%。一些数据显示,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在北京上海等一批大城市, 女性因为生活环境和外界环境的影响患恶性乳腺癌肿瘤的概率不断增高。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扩大根治术以及改良根治术, 这两种方法均需要以切除乳房为前提。这种丑陋的无法愈合的瘢痕带来了女性患者的自信和尊严的严重下降, 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心理都给患者造成了巨大的阴影。除此之外, 手术后的手术并发症也使不能忽视的问题[1]。乳腺癌微创技术的产生与现代人们的生活状态与意识密不可分。新时代人们对乳腺癌的治疗观念正在不断的发生改变, 人们既重视到形体的美丽又考虑到自己心理上。基于种种原因, 给乳腺癌微创技术的产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本文就是针对乳腺癌的微创外科技术进行了简要的描述。

1 传统手术向微创化手术的改革

随着时代的发展乳腺癌的治疗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从19世纪末haisted乳腺根治术的提出, 到如今乳腺癌患者不必完全切除自己的乳腺即可得到有效治疗, 关于乳腺癌的治疗方案的研究方面成果喜人。乳腺癌的保乳手术是以手术为主, 以放疗为核心, 辅以化疗、内分泌治疗等的综合治疗, 并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为前提, 最大限度的保留女性患者的乳房乳腺, 并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2]。其中, 手术方式主要分为: (1) 部分乳腺组织切除术; (2) 楔形乳腺切除术; (3) 乳腺象限切除术。

目前, 针对于保乳手术的综合症状, 尚未有行业或者机构出台相应的标准规范。从目前的趋势来看, 女性患者的乳腺肿瘤在逐渐地应用微创技术, 这其中主要包括:激光消融术、射频消融术、低温消融术、以及高强度聚焦超声。目前国内的乳腺癌微创手术仍处于探索阶段, 需要进一步的工作以验证微创手术是否可以在某种情况下代替外科手术, 以及术后的远期治疗等。

2 麦默通乳腺疾病诊治系统

麦默通 (Mammotome, MMT) 乳腺疾病诊治系统是美国Drs Burbakn Parker及Fogarty在1994年研究成果并成功的于临床[3,4,5]。依据理论, 这种较为新颖的方法是:不会进行大规模的手术, 而是利用微创的原理对乳房癌的病患处进行治疗。随着医疗技术水平以及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 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 医学技术越来越向人性化发展。从而使得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受到最小的疼痛以及身体的损伤。MMT技术的原理是在超声或三维立体钼靶影像或核磁共振的引导下, 以带有真空吸引装置的旋转内切刀进行取样。这个治疗法利用微创原理将乳房中的患处分割成若干个小部分, 然后运用负压的原理, 将这些小部分通过旋切针吸出体外, 是取样过程更加连续。因此这项技术最值得称赞的地方就是一次穿透便可获得确定病情的样品量, 在确定恶性还是良性的同时, 即刻能够通过微创进行无伤口的治疗。

3 乳腔镜在乳腺癌微创手术中的应用

乳腔镜被广大乳腺病医师使用标志着在微创技术的同时保持人体的美容的新时代的到来, 体现了医疗不断发展的人性化进程。目前针对乳腺癌, 有各种各样的治疗方案, 这其中, 最常用的方案就是乳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洗技术, 这是一种针对于乳腺癌治疗的新型理念, 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 一改传统的手术方式与理念, 收到人们的广泛的推崇乳腔镜SLNB对乳腺癌的分期判断比较准确同时能够敏锐的发觉乳腺病体的转移情况;这种新型的理念下所进行的新技术手段可以大大简化手术操作程序, 并提高手术成功率;乳腔镜保乳术是一种十分合理并被人接受的治疗方法, 它达到了切除病患部位的目的, 并且保持了女性身体完整性的统一, 这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女性的自信。

4 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

在现有的条件下, 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手段还是以乳房的切除为前提的。切除后, 乳房的重塑手段有两种, 一是假体植入型, 二是自体移植型。那些乳房比较小或者乳房的四周软组织覆盖较好的患者以及那些爱惜自己身体的患者通常采用假体植入。但在实际操作中患者选取哪种乳房重建方式视其个人是否对假体有顾虑而定。

5 展望

科技在进步, 人们对自己身体完美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而乳腺的微创技术正式伴随着人们对乳腺癌的认识与新时代人们的要求应运而生的, 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 微创技术必定会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邓其军, 崔明.乳腺癌微创治疗的发展[J].医学综述, 2009, 15 (23) :3554-3557.

[2]南敏, 郝林杰, 窦拉加.应用微创治疗乳腺癌的临床新进展[J].肿瘤基础与临床, 2011, 24 (5) :456-458.

[3]Parker SH, StavrosAT.DennisMa Needle biopsy techniques[J].Redid Clin Noah Am, 1995, 33 (6) :1171-1172.

[4]BecetteV, Cheml P.Biopsyof breastmicrocalcificatioususing an11Gauge vacuum-assisted device:rol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pathologist[J].Ann Patho, 2003, 23 (6) :496-507.

乳腺外科 篇2

传统的乳癌根治术是将整个患侧乳房、胸大肌、胸小肌及同侧腋窝淋巴脂肪组织整块切除;由于位置在内侧象限的癌肿,胸骨旁淋巴结癌转移机率较大,因而产生了乳癌的扩大根治术式;即在根治术的基础上,切除患侧的第2~4肋软骨及相应的肋间肌,将胸廓内动、静脉及胸骨旁淋巴结链一并清除。

大量的国内外回顾性调查和分析提示:乳腺癌根治切除或扩大根治切除并不能有效地提高病人的五年或十年生存率,而对病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致残却是明显的;术后生存率及预后并不决定于手术方式,而与癌肿的生物学特性和机体的免疫反应,尤其是局部淋巴结转移的程度有密切关系。

为此,目前外科多采用保留胸肌的改良根治术,即将患乳切除加腋窝淋巴结清扫。近年国外学术界又新兴起了对早期乳癌施行保留乳腺的部分乳房切除术,术后辅以局限性放疗;有报导认为具有与改良根治性手术相同的效果。此术式目前国内尚未作为常规术式施行。

在我国,根据近年出版的《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乳腺癌的治疗,无论选用何种术式,都必须严格掌握以根治为主,保留功能及外形为辅的原则。

鉴于上述原则,有关乳癌术式的选择,以下方案可作为一般临床参考:根据临床分期,

对于ⅰ期和ⅱ期尚无淋巴结肿大者,可采用改良根治切除术,术后根据有无淋巴结癌转移,决定是否加用放射治疗。

对于ⅱ期晚及ⅲ期乳癌,可采用根治性切除术,术后根据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数目及范围,决定是否加用放疗和化疗,对于ⅲ期晚的乳癌;或因重要脏器功能不全、年老体弱、合并其它疾病不能耐受根治性手术者;或局部病灶晚期破溃、出血者,可选择患乳单纯切除的姑息性手术,术后可配合放疗或化疗。

对于ⅳ期乳癌则不宜施行手术,可根据情况采用内分泌药物、化学药物治疗,必要时辅以放射治疗。

2.放射治疗:通常用于手术后,以防止局部复发。如手术后证实已有淋巴结转移,应于术后2~3周,在锁骨上、胸骨旁或腋窝区等进行放射治疗。对于晚期乳癌的放射治疗,可使瘤体缩小,有的甚至可使不宜手术的乳癌转移为可手术切除。对于孤立性的局部复发病灶,以及乳癌的骨骼转移灶均有一定的姑息性疗效。但对早期乳癌确无淋巴转移的病人,不必常规进行放射治疗,以免损害人体免疫功能。

3.内分泌治疗:内分泌治疗的不良反应比化学治疗少,疗效较持久,凡不宜手术或放射治疗的原发晚期乳癌,雌激素受体测定阳性者,可单独或合并内分泌治疗。激素的效用与患者的年龄,特别是否已经绝经有很大关系,故所用药物及手段因月经情况而异。绝经前(或闭经后5年以内)患者的治疗:

(1)去势疗法:包括手术去势(卵巢切除)和放射去势(x线照射卵巢);前者用于全身情况较好,急需内分泌治疗生效者,后者用于全身情况差,难于耐受手术者。

(2)激素药物疗法:丙酸睾丸酮,100毫克肌注,每日1次,连用5次后,减为每周3次,视症状缓解情况及全身反应。可减量使用,持续4个月左右,如用药6周无效,可停用;二甲睾酮,为睾丸酮的衍生物,作用较丙酸睾丸酮强2.5倍,可供口服,150~300毫克/日;三苯氧胺,20毫克口服,1次/日。对于绝经后(闭经5年以上)患者的治疗,根据需要,选用以下药物:三苯氧胺10毫克口服,2次/日;乙烯雌酚1~2毫克口服,3次/日。

4.化学药物治疗:对乳癌病人的大量长期随访发现,凡腋窝淋巴结有转移者,虽经手术后放疗,五年内仍有2/3的病人出现癌复发。若受侵犯的淋巴结达到或超过4个,则复发率更高;从而提示大多数病人在接受手术或放射治疗时,实际上已有血运性播散存在。

因此,化学药物抗癌治疗是一种必要的全身性辅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5-氟脲嘧啶,500毫克静滴,隔日1次,10克为一个疗程;噻替哌,10毫克,肌肉或静脉注射,每日或隔日1次,200~300毫克为一个疗程。近年多采用联合用药,如cmf化疗方案,即环磷酰胺、氨甲喋呤、5-氟脲嘧啶,一般可降低术后复发率40%左右,但要求连续应用5~6个疗程,旨在癌细胞的不同增殖周期予以杀灭。

乳腺癌患者外科护理 篇3

【关键词】 乳腺癌;外科;护理

上皮组织内出现的恶性肿瘤称为癌,乳腺癌是指病变位于乳腺的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着妇女健康的恶性肿瘤,女性居多。

1 术前护理

1.1 按外科术前常规进行护理。

1.2 心理护理 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的体型会出现一定的改变,尤其对于年轻女性而言,有较重的思想负担,病人极度痛苦、彷徨及矛盾。有研究表明,乳腺癌患者出现抑郁及焦虑心理的数量是一般人的3-4倍,约有25%的乳腺癌手术患者术后会出现性功能障碍及“羞体征”,前者会导致家庭关系紧张,第三者插足甚至离异等,后者会引起患者与同事之间的关系不和,拒絕淋浴、游泳等公众场合。这是护士要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疏导,使其尽快进入到病人的角色中。在与病人进行交流时,要注意语言技巧,多向患者讲解手术成功的病例,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3 皮肤护理 术前要进行备皮准备,范围上至锁骨上部,下至脐水平,两侧至腋后线,同时还包括同侧上臂上1/3以及腋窝部。如需植皮,还要选择好供皮区的位置,进行备皮是要仔细认真,防止割伤,术前告知患者洗头、洗澡、修剪指甲以及换上干净的病号服。

2 术后护理

2.1 按外科一般术后进行常规护理。

2.2 心理护理 对患者发放宣传常识资料,同时进行健康知识宣教,以此来增加谈话效果,对患者进行性生活方面的心理辅导,为患者选择适当的义乳,弥补身体的缺陷。

2.3 体位护理 全麻患者手术后清醒采取半卧位,椎管内麻醉的患者术后平卧6小时后在改为半卧位,这样有助于引流和呼吸,术后切口较为疼痛,有些患者不敢排痰和用力咳嗽,长时间会导致肺部感染以及肺不张,采取半卧位有助于鼓励患者咳嗽排痰,持续将患者的上肢抬高,可有效缓解患肢肿胀。

2.4 采取乳腺根治术的患者,术后要用胸带或者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在这个过程中要密切注意患肢的温度、脉搏以及颜色,防止由于绷带过紧而导致肢体供血不良,但也不能过松,过松不利于皮片或者皮瓣贴合胸壁[1]。如患者的皮温降低、脉搏不清,并且皮肤表现为紫绀色,则说明也不血管受到压迫,要立即通知医生,调整绷带的松紧度。

2.5 注意病人的呼吸情况,观察是否出现呼吸困难以及胸闷等症状。

2.6 腋窝引流的护理 ①患者侧卧位有利于更利于引流,妥善固定引流管,引流管的长度以病人床上翻身固定为最佳;②对引流液的颜色、性质进行密切观察,注意引流管有无扭曲、打折等现象,保持引流管处于负压状态,如果为一次性引流袋要注意定时进行挤压,确保有效地吸引。如果为墙壁负压,可根据医生的指示进行调节,吸力不可过大;③引流术后可有1-2天内出现少量血色液体,颜色为暗红,一般不超过100ml,如果每小时的引流量大于100ml,就说明有活动性出血,要立即向上级医生报告,及时进行处理[2]。引流管放置时间不宜过长,引流液的量或逐渐减少,呈淡黄色,当24小时内的引流量不超过10ml,同时局部未见积液、积血等现象即可考虑拔出引流管。但是对于有特殊情况,如肥胖、支气管炎、老年人、肥胖以及糖尿病患者,其渗出液相对较多,愈合时间相对延长,可考虑延迟拔管[3]

2.7 术后常见并发症 ①皮瓣坏死:乳腺癌根治术最常见的坏死为切缘线性坏死,进行预防的主要措施是切口的设计,注意不可张力过大,术后密切观察引流管情况,负压管不可早期拔除,促进皮瓣和胸壁贴合[4]。②皮下积液:这种并发症较为常见,主要的预防措施为确保腋窝负压引流通畅,手术后不可过早的将负压引管拔除,要根据引流量的多少来定。③术后出血:一般较少见,出血量较少时可进行加压包扎,同时还可应用止血药物。主要的预防方法为术后严密止血,术后患者保持静卧,适当镇痛。术后24小时内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对腋窝引流液的量及性质进行记录。④术后患者的患侧上肢会出现水肿,这时不可长时间下垂肢体,也不可过度用力。

2.8 进行化疗的患者,按照化疗期进行护理,乳腺癌易出现早期转移,因而手术、化疗及放疗时避免不了的使用激素[5]。这时患者会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如白细胞下降、恶心、呕吐等,有些患者未能坚持,放弃了继续治疗。

参考文献

[1] 龚蕉椒,姚欣敏,严俊,杨垚.康复期乳腺癌患者应对方式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及护理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75-76.

[2] 林晓云,林惠珍,何婷喜.乳腺癌患者的心理及护理[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07):91-92.

[3] 李妍,孙威,臧宇佳.浅谈乳腺癌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08(14):7261-7262.

[4] 刘翔宇,谌永毅,罗朝霞.影响乳腺癌患者身心康复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02):458-459.

乳腺外科临床实习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篇4

1 乳腺外科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患者隐私权与学生实习的矛盾。享有隐私权和要求保密是患者的正当权利, 乳腺外科患者的临床诊疗和操作部分常涉及病人的敏感部位和隐私, 很多患者不愿过多的人参与诊疗, 尤其不愿意有男学生在场, 这种状况使得临床教学无法顺利进行, 教师感到无奈, 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热情。

医学生的实习兴趣不高。很多同学认为乳腺外科规模小, 不富有挑战性, 要到胸心外科、矫形外科等大科室才能学到将来工作所需的临床技能, 更有甚者认为乳腺外科无发展前途, 学不学无关紧要。有同学认为, 到外科学习, 最重要的就是学习操作或手术技巧, 而忽略了通过分析病史, 了解患者出现的各种症状, 结合体检、辅助检查, 做出正确诊断的过程。

医学生缺乏沟通的技巧。在临床实习中, 很多医学生在与带教教师和患者的沟通技巧方面亟待提高。医学生与患者交流时常常比较腼腆, 尤其是男实习生, 或者措辞不当引发争执, 得不到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和信任, 导致动手操作机会较少, 达不到实习大纲的要求。

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缺乏。医学生虽然在进入临床实习前, 经过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的学习, 已经掌握了一些系统疾病的总论知识及单一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但是, 这仅仅是一些相对独立的、分散的、纵向的, 相互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的知识聚集。临床实习过程中, 医学生常常出现问诊时无连贯性和逻辑性, 重点不突出, 缺乏以临床症状为切入点进行横向及纵向思考的能力, 只注重疾病的诊断而忽视疾病诊断的过程, 轻视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医疗纠纷的影响。目前患者的法律意识增强, 对医疗服务的要求和期望值越来越高, 由于他们医疗知识的缺乏, 不能理解疾病病情变化和发展的自然规律, 医疗纠纷和法律诉讼不断增多, 举证倒置的实行, 无形中增加了带教老师的压力, 作为带教老师在医疗活动中必须慎之又慎。为了避免出现纠纷, 大部分带教老师不敢放手, 使实习生动手机会减少, 临床操作技能水平相对降低。

2 方法及对策

2.1 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增强参与意识

我们在实习生进入科室后, 进行岗前相关知识教育, 让他们认识到只有参加临床实习, 才能成为一名知识技能全面的医生。通过科室情况介绍, 让学生了解本科室的医疗技术、教学水平、科研实力以及本专业老一辈著名医学专家在逆境中进取成才的事迹, 以此激发学生为医学事业献身的精神, 增强他们在乳腺外科实习的积极性。随着实习的深入, 要求学生更直接更主动参与临床诊治、病房管理等临床工作。要求带教老师与实习学生共同分管病床, 共同参与每个病例从入院到出院整个医疗过程, 以加强医学生的参与意识, 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在诊疗过程中的重要性, 充分发挥培养医学生的主体作用, 摒弃一种“秘书式”或“跑腿式”的实习模式, 树立起“治病救人”的责任感, 使医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才智积极主动地参与实习。

2.2 设立临床实习导师制[1]

医学是一门经验科学, 十分适合“师徒制”的教学方式, 在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设置“导师制”, 聘请经验丰富、水平高、乐奉献、责任心强的医生作为临床实习导师, 对学生实习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我们科结合本科室特点, 采取高级职称医师和实习生一对一的方式, 要求各个实习导师结合医学诊疗过程将自己的临床经验传授给实习生。这样可增强每个医生的教学意识, 尽量把更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促进医学生的成长, 并且也督促带教老师加强自身学习和进步, 做到“教学相长、医教并重”, 改变了以往实习中“德智分离”的现象, 使教书和育人达到完美的结合。

2.3 重视医学生医患交流能力的培养

交流是人与人交换意见、观点和情感的过程, 医患交流是整个医疗过程和临床带教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医学生与患者交流技能的缺乏, 势必会影响学生临床学习的效果, 并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在临床带教中, 教导医学生要增加语言交流的知识性、通俗性、灵活性和亲切感;根据不同的年龄、职业、性格特点、文化程度及病情, 采取不同的交流方式;与病人进行语言交流时, 要表现出对病人的充分尊重和友好, 给予得体的称谓, 用自己良好的言行举止感染患者, 温暖病人的心, 给病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让病人感觉心情舒畅, 愿意进行交流。同时也教育医学生要多与医师、护士交流, 以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

2.4 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临床思维的过程实质上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过程[2]。临床思维是临床实践工作的灵魂, 在临床带教过程中, 我们主要是通过每周一次的病例讨论、临床小讲课和教学查房等方法,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 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逐步培养学生对疾病的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案的能力。针对具体病例, 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 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例如我们在讲“乳腺的保乳手术和乳腺切除术时”, 在取得病人同意的前提下, 把课堂与床边相结合, 通过典型的病例, 加深了同学们对乳腺癌保乳手术和乳腺切除术适应征的了解。

2.5 临床科研能力的培养

临床医学具有前沿性和未完性的特点, 必须把培养学生自学、打牢理论基础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紧密结合起来, 才能提高其处理常见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挖掘其潜在的创造力。当今世界对于乳房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防、治疗等方面尚有未知的领域, 需要我们去探索解决。因此在带教过程中我们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乳腺疾病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激发其研究兴趣, 然后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 尝试设计科研计划, 最后就其合理性、可行性展开讨论, 鼓励学生多提问, 尤其是具有创新意识的问题。并且在培养实习生科研思维的过程中, 灌输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 要求学生必须严格要求自己, 从一点一滴做起, 实事求是地做好每一件事, 对患者、对自己、对社会、对科学负责。医学是专业性极强的学科, 临床问题的处理应做到程序化和规范化。

2.6 加强临床教学质量的管理

为了确保医疗和教学质量, 要求带教老师对学生所作的体格检查、诊断、治疗方案、病历书写等整个过程都要给予具体的检查指导, 做到“放手不放眼, 放做不放教”,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培养独立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严把关使实习生知其然而更知其所以然。做到既对医学生实习的行为负责, 也对病人身心健康负责, 减少医疗过失的发生, 以保护带教老师和实习学生的自身利益。为及时了解临床教学情况, 增加带教老师的责任感, 我科将自行设计的实习医生对临床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表在实习结束后由实习医生填写, 交给科教学秘书, 由科教学秘书进行总结后将意见或建议及时反馈给带教老师, 以增加带教老师的竞争意识。并根据实习生的需求, 及时对临床教学工作进行改进。

总之, 乳腺外科实习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带教质量, 使更多医学生掌握乳腺外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 为医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临床实习是高等医学院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临床实习, 实习医生逐步完成从医学生到医生的角色转变, 为毕业后独立从事临床医疗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分析了目前乳腺外科临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患者隐私权与医学生实习的矛盾, 学生沟通技巧方面的缺乏, 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及科研能力的缺乏等, 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医学生,临床实习,乳腺外科

参考文献

[1]符水龙.导师制对本科生培养的作用和意义[J].郑州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1) :34-37.

乳腺外科 篇5

据 《2014年1月~6月市级医院乳腺癌手术主要指标的汇总表》显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今年上半年共完成手术病例数1769例。患者人均每次医药费2314元,药占比仅有14.7%,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整个病区平均住院日,从过去的大于10天控制在现在的7天以内。肿瘤医院乳腺外科的管理新模式,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

瑞金医院心脏内科成功实施冷冻球囊消融破百例

自去年12月瑞金医院心脏内科电生理团队成功实施上海首例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房颤手术以来,该团队冷冻消融治疗手术超过100例,为国内单中心最大样本量。从六个月的随访数据来看,其中阵发性房颤患者总体成功率接近90%。心脏内科副主任、电生理团队负责人吴立群表示,“冷冻球囊治疗房颤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技术,并发症发生率低。我们将进一步积极推广,使更多房颤患者从中获益。”

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医学部全球副总裁访问华山医院神经内科

10月16日下午,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医学部全球副总裁Christopher D. Corsico、Klaus A. Dugi来到华山医院院神经内科交流访问,并调研由神经内科牵头的上海市脑卒中预防与救治服务体系,双方就如何进一步提高上海地区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质量,减少院前及院内延误等流程改进,提高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率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第六人民医院医务青年积极参与敬老医疗咨询和便民服务活动

10月9日上午,田林影剧院广场举行了徐汇区“老年节”,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青年为老服务队”积极响应,参加这场以“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敬老文化”为主题的医疗咨询和便民服务活动。

第一人民医院举办南部建院8周年大型公益活动

10月26日是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部(松江院区)建院八周年。该院举办了大型义诊、专家大讲堂、市民代表体验日等大型公益活动,有近700位市民参与。本次大型公益活动也是该院“循浦江之源,筑公济医魂”系列科普宣教活动之一。

2014女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主题活动如期举行

乳腺外科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80例患者中男53例, 女27例;年龄51~81岁, 中位年龄67岁。其中瓣膜置换手术15例、食管癌根治手术26例、肺癌手术19例、肺脓肿10例和自发性气胸10例。除有4例患者入院前有便秘外, 其余患者出现便秘时间为术后3~7d。临床表现为腹胀、恶心、食欲下降、失眠等。

1.2 结果

经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80例患者均得到缓解, 除3例难治性便秘患者术后第4天才排便外, 其余患者均在术后第3天开始排便, 术后5d恢复正常排便, 减轻了患者因便秘而导致的腹胀、腹痛、烦躁等不适, 也避免了用力排便, 腹压骤升, 诱发心绞痛或脑出血等并发症。

2 原 因

2.1 年龄因素

老年人的消化功能减退, 腺体老化, 唾液、胃液、肠液等分泌减少, 肠蠕动减慢。口渴感觉功能下降, 在体内缺水时也不易感到口渴, 使肠道中水分减少, 肠蠕动频率降低, 使粪便在肠腔滞留时间过长, 引起便秘。

2.2 心理、精神因素[2]

外科手术后使老年人产生紧张、焦虑、恐惧心理。疼痛、情绪紧张等使躯体受到严重的刺激, 胃肠道蠕动和吸收受到抑制。另外担心用力排便会致脑血管意外, 不敢用力排便, 而致便秘。

2.3 环境因素

大多数人排便都有一定规律。住院环境的改变, 患者的生活规律发生了改变, 造成了排便困难。术后患者不习惯或羞于床上排便, 担心污染床单, 影响同室病友。有时抑制排便, 使整个肠道活动受到抑制。引起排便反射的刺激减弱或消失导致便秘。

2.4 长期卧床因素

由于有些老年人术前有便秘, 本身活动少, 加上术后需要卧床休息, 患者活动量减少, 肠蠕动减弱。研究指出长期便秘者, 术后肠道功能恢复较正常排便患者延长。

2.5 疼痛因素

大部分患者因伤口疼痛, 害怕活动, 担心伤口会裂开, 不敢用力排便, 使粪便在肠腔蓄积, 过久加重便秘。

2.6 饮食不当

老年人进食少, 加之牙齿缺损, 只能食用细软饮食, 肠蠕动慢而无力, 引起便秘。食物过于精细, 缺乏维生素饮食。多数患者对饮食、卫生、休息的相关知识缺乏, 为使老年人早日康复, 给予高蛋白、高脂、低纤维饮食, 忽视蔬菜摄入。食物中纤维素缺乏, 水分不足, 使粪便体积减少, 黏滞度增加, 使得粪便在肠内运动缓慢, 造成水分被肠管过分吸收而引起便秘。

2.7 药物因素

许多老年患者患有心脑血管疾病, 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治疗, 而一些抗高血压药物也可引起便秘。术中麻药应用可使排便中枢活动发生抑制不能形成排便反射。术后镇痛泵的使用, 使患者肠黏膜应激性减退, 肠蠕动反射功能障碍导致张力减退性便秘[3]。

2.8 原有疾病因素

脑梗死、脑萎缩、瘫痪、心脏病、糖尿病、肿瘤等疾病引起的疼痛、不适、长期卧床等使老年患者肠蠕动减弱。

3 护理干预对策

3.1 心理支持

根据普外科患者的健康要求, 入院时进行卫生宣教, 讲解床上排便的必要性, 解除思想顾虑, 调整心态。有学者认为患者的心理活动对疾病的感受及反应和护理人员对患者施加的心理影响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热情接待患者介绍住院的环境与设备, 减轻恐惧或焦虑心理, 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避免不良刺激营造一种安全的治疗氛围。

3.2 积极治疗原发病

减轻症状, 减轻或消除各种不适, 尽早起床活动促进肠功能的恢复, 增强肠蠕动。

3.3 排便训练

(1) 住院后第1天, 指导患者每天晨后收缩腹肌10min, 收缩肛门和排便训练10min, 然后排便, 即使无便意也应定时蹲便, 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2) 腹部按摩, 用脐周按摩法为老年便秘患者进行按摩, 协助患者取仰卧位或半卧位, 嘱患者自然放松, 操作者用手的大小鱼际肌在患者脐周沿顺时针方向按摩, 每次10~15min也可教会患者自行操作, 每天早晚各1次, 也可便前20min或餐后2h进行[4]。

3.4 饮食调节

向患者和家属宣传营养知识, 术前勿暴饮暴食, 合理安排膳食, 对术后恢复起着很大的作用。根据患者爱好定制食谱, 主食粗细合理搭配, 让患者养成清晨空腹饮温水的习惯, 保证每天水果与蔬菜不少于250g, 必要时做成菜末, 便于咀嚼。除糖尿病者每天可食香蕉。食用一些含脂肪食物如牛奶、花生、芝麻、核桃等。

3.5 合理用药

对难治性便秘患者, 术前3d可口服缓泻药。番泻叶3~6g冲水后代茶饮用, 同时还应鼓励多饮水, 少量分次饮用。老年人1次饮水不能过多, 以免增加心脏负担。术前晚可用开塞露或肥皂水灌肠。手术后合理使用镇静止痛剂, 对疼痛患者尽量减少静脉止痛药的用量和频率, 多与患者交谈, 转移注意力等方法, 使疼痛减轻, 减少便秘发生。部分长期卧床似肠麻痹患者, 在灌肠前先口服 (鼻饲者从胃管内注入) 莫沙必利5~10mg, 再实施灌肠及腹部按摩, 效果较满意。此方法特别对于术后患者避免了番泻叶、果导、肥皂水等通便引起的腹痛腹泻及丢失大量水分致电解质。同时还应向患者讲解长期使用泻药的危害性, 如产生依赖性, 导致肠蠕动反应降低, 并使肠道失去张力, 自主排便反射减弱。对服用药物导致便秘者则应遵医嘱改变药物或停药, 必要时温盐水1000ml灌肠或戴手套抠出干硬粪便。

3.6 功能锻炼

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 术后鼓励尽早下床活动, 并增加肢体的功能锻炼。也可在腹部伤口上垫一块毛巾, 在腹部顺时针按摩。一方面促进全身血液循环, 有利用肠蠕动;一方面通过腹部按摩, 起到肠道通便的作用。嘱患者常进行深呼吸, 增加腹肌的力量, 利于排便。

3.7 生物反馈疗法

利用生物反馈技术训练排便。通过使用声音及可视图像刺激大脑反射来调控身体的功能, 从而达到排便的目的。常用的有压力反馈、肌电反馈和排粪造影生物反馈法, 前两法较常用, 尤以肌电反馈法应用最多[5]。

4 小 结

总之, 针对心胸乳腺外科老年患者便秘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采取一系列的护理对策, 为便秘患者提供了健康教育处方, 减轻了患者痛苦, 提高了生活质量。说明护理措施得当, 术后便秘是可以改善和治愈的。

参考文献

[1]王建荣.老年入护理新观念及老年人特殊问题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12) :960.

[2]Zhou L, Lin Z, Lin L.Functional constipation:implications for nursing interventions[J].J Clin Nurs, 2010, 19 (13-14) :1838-1843.

[3]覃月彩.骨科老年人卧床患者便秘的循证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 2009, 25 (6) :930-931.

[4]Lamas K, Lindholm L, Stenlund H.Effects of abdominal massage in management of constipation[J].Int J Nurs Stud, 2009, 46 (6) :759-767.

乳腺分叶状肿瘤的外科诊治 篇7

1临床表现

PTB发病年龄相差很大, 但发病高峰在40~50岁。主要表现为无痛性单发肿块, 起病隐匿, 进展缓慢, 病程较长, 短期内肿块迅速增长少见。肿块一般不侵犯胸肌和皮肤, 活动度好。肿块多位于外上象限, 两侧乳房发病无明显差别, 肿瘤表面皮肤可见扩张静脉, 乳头回缩少见。腋窝淋巴结转移少见, 部分患者有纤维腺瘤病史, 少数患者有多发性纤维腺瘤。就诊时病程长短、肿块大小及其特征可有很大差异。

肿瘤生长过程可分为双相性和单相性两种, 前者是指在肿瘤生长过程中骤然增大, 临床上提示恶性;后者是指肿瘤在开始时即生长迅速, 呈现恶性。

PTB的转移途径主要是血道转移, 转移的部位主要是肺, 其次是骨和其他软组织, 淋巴转移少见。局部复发主要取决于手术类型, 局部切除复发率远高于单纯乳腺切除。

2诊断

PTB术前诊断比较困难, 常易误诊为纤维腺瘤。临床体格检查, 影像学检查及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 (FAB) 没有确诊意义。如肿块较大, 或原有肿块突然长大, 或行乳腺纤维腺瘤切除术后复发, 尤其是多次复发要考虑该病的可能。

乳腺PT术前良恶性的区分对外科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 可以避免手术切除不足导致的二次手术或者过度切除。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测量等技术测定PTB相关分子标志如p53和CD117等。p53是目前肿瘤研究领域广泛使用的一种抑癌基因, 位于人类第17号染色体短臂上 (17p13.1) , 编码细胞核内一种特定的磷酸化蛋白。CD117是一种酪氨酸激酶受体, 在抑制细胞凋亡方面起重要作用。

PTB的确诊需要病理学检查。因其生物学行为难以预测, 同一肿块的不同切片甚至同一切片的不同区域变异很大, 故术前穿刺细胞学检查、活组织检查和术中冷冻切片检查应该多部位取材, 多切片, 以免漏诊。

3治疗

手术切除是治疗乳腺分叶状肿瘤的首选方法, 合适的术式则是避免复发的关键。Moffat等研究表明, 切除标本的切缘有无肿瘤是复发的主要原因, 而组织学特点其次, 因此手术方式很重要。目前多数学者认为, 如在保证1 cm无瘤切缘的前提下不显著破坏乳房外形, 应首选局部扩大切除术。

我们认为, 尽管在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的选择上一直存在争论;但由于其生物学行为的多变性, 所以不管病理组织学分类如何, 仍应把它看作是潜在恶性肿瘤。处理该病可参照以下原则:①良性乳腺分叶状肿瘤, 首选局部扩大切除术, 交界性或恶性分叶状肿瘤须行单纯乳房切除术;②初次行扩大切除术, 如果病理上不伴有间质结构的超常增生, 保证1 cm的无瘤切缘即可, 伴有间质结构超常增生者必须行无瘤切缘>2 cm的扩大切除;③良性病变局部初次复发者, 可选局部扩大切除术, 但反复复发者, 应行乳房切除术;④对于肿瘤>5 cm、交界性及良性分叶状肿瘤局部扩大切除术后复发的患者, 应以乳房切除术为妥;⑤乳腺严重破坏或多发肿块者, 可行乳房单纯切除;⑥显微结构特征提示有特殊浸润行为者应考虑做乳房单纯切除术;⑦本病极少淋巴道转移, 一般不赞成行清扫腋窝淋巴结的根治术式;⑧对于术中冰冻切片怀疑分叶状肿瘤者, 行>1 cm的扩大切除, 可有效减少复发及再次手术[1]。

治疗乳腺分叶状肿瘤还有放疗、化疗和内分泌疗法等手段。目前一般认为当肿瘤>5 cm, 基质过度增生, 核分裂相>10个/HPF者可采用术后局部放疗来预防复发。使用阿霉素、异环磷酰胺、表柔比星等单一或联合化疗可使转移灶缩小或消退。由于20%~40%的分叶状肿瘤雌激素受体阳性, 而100%的分叶状肿瘤孕激素受体阳性, 也表明内分泌疗法可能对患者有帮助。由于缺少大样本临床观察, 以上方法对治疗本病的价值仍是一个值得今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4讨论

手术切除是治疗该病的首选方法, 但对于术式的选择一直存在争议。20世纪60年代以前, 由于人们对该病认识欠缺, 主要以局部切除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但随访发现复发率较高, 治疗效果不理想。此后人们将目光转向根治性乳腺切除术, 但由于该病很少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 资料报道腋窝淋巴结阳性率仅为1%~2%, 因此此手术方法过于偏激。然而对已有腋窝淋巴结转移或严重胸肌浸润者, 仍是较好的术式。目前最广泛采用的术式是根据肿瘤大小及其占乳腺比例, 选择包括肿瘤并距其边缘相当距离健康组织在内的广泛局部切除术或全乳切除术。切缘的范围目前尚无统一认识。

综上所述, 考虑到乳腺分叶状肿瘤的生物学特点, 治疗上必须结合病史、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等因素, 选择合理的术式及治疗方案, 同时加强对本病的术后随访, 以提高手术预后。

参考文献

循证医学在乳腺外科教学中的应用 篇8

1传统乳腺外科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强调以传授知识、经验和技能为目的,以培养知识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这种模式教学方法单一,多为填鸭式,不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随着乳腺外科学的迅猛发展,相关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现有的知识和临床技能逐渐过时,而现行的教材由于编写周期过长,教学内容陈旧,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医学的需求,不能更好的指导医学生了解最新医学进展和掌握最新的临床证据。例如现行教材中乳腺癌的手术方法仍然停留在五种基本术式上,而随着前哨淋巴结活检的流行以及肿瘤靶向药物的出现,乳腺癌的手术治疗方法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目前担任临床教学任务的大多为临床医师,教学中多以教授临床经验为主,长期过分强调经验医学可能会阻碍学生了解最新的医学进展,学习新的临床证据,接触新的治疗方法。

2循证医学的特点和优势

循证医学创始人之一DavidSackett教授将循证医学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据,同时结合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出病人的治疗措施”[2]。循证医学强调任何医疗决策应建立在最佳科学研究证据基础上,强调证据的客观性、最新性、可靠性和前瞻性。它要求临床医师要全方位地收集证据、研究证据和应用证据,用最适宜的诊断方法、最精确的预后估计及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指导医疗实践,使得临床医疗决策更加科学。循证医学模式的提出,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医学模式,顺应了现代医学的发展趋势。在医学教育中引入循证医学教育可以克服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学弊端,更好的指导医学生了解最新医学进展,掌握最新的临床证据,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循证医学要求提供最新、最佳的决策依据,所以可以引导学生为了获取更多的临床依据而学习掌握网络资源以及使用医学数据库,然后对获取的医学证据进行分析和整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进一步的加深对临床诊疗方案的理解。循证医学可为多因素疾病的预后及有效治疗提供有力的指导,众多研究者认为循证医学是临床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必将逐步取代传统的经验医学[3]。

3如何在乳腺外科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

首先,向学生介绍循证医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循证医学理念。循证医学并不是忽视临床经验,临床基本知识和技能,而是强调根据最新的大规模的证据进行科学的医疗决策。学生应该在掌握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加强循证医学意识,在临床实践中将三者完美的结合。

其次是帮助学生掌握循证医学的方法,循证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1发现问题:随着对乳腺疾病的不断深入研究,旧的问题不断解决,随之而来的新问题也不断涌现。教师可以依据教学任务和目标,设计出与教学相关的场境,寻找可以使学生兴趣激发的相关资料,最后教师去诱导学生在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2分析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医学信息和使用数据库检索文献,指导学生查询获得最新最全的临床研究证据。这些临床研究证据的内容和结论可能不太一致,需要对这些研究进行整理、归纳和总结,并判断资料及结论的可信度,选择可信度最高的研究结果作为依据,如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实验的结果与结论。3解决问题:在评估这些临床研究证据之后,依据可信度高的临床证据进行临床决策。诸如在乳腺癌的治疗教学过程中首先向学生提出乳腺癌的分子分型依据是什么?内分泌治疗和靶向药物治疗分别可以使那些患者受益?让学生通过检索文献获得相关临床试验的结论,研究临床证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最终根据这些临床证据来回答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掌握最佳的诊治方案,从而透彻的理解相关理论知识。

最后在临床实习带教中引导学生应用循证医学,乳腺外科以乳腺癌病例居多,带教教师从中选取1例进行循证医学的教育指导:要求学生根据患者的条件进行临床证据的搜集和整理,通过对比临床研究了解钼靶、超声、CT和MRI在乳腺检查中各自的优缺点,进而制定最佳的辅助检查方案;根据辅助检查的结果、肿块的大小和性质等信息检索最新的乳腺癌治疗指南评估是否应该进行新辅助治疗,是否符合保乳手术的指证,是否该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最终确定手术方式;搜集整理大型多中心的乳腺癌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结果,依据术后病理结果分析是否进行内分泌治疗,如何正确选择内分泌药物,是否进行分子靶向治疗,哪个化疗方案使患者受益最大,如何进行预后评估。这样能够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独立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这一系列的循证医学训练,使学生学会如何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正确的使用循证医学,在最佳临床研究证据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诊疗方案,从而避免决策的随意性,大幅度提高医疗质量。

在将循证医学引入到乳腺外科临床教学的同时,要提醒学生认识到它的不足之处:循证医学认为随机、双盲、大样本的研究结果是最可靠的临床证据[4],因而容易忽略具体病例的个体变异,可能出现临床诊断以及治疗上的偏差。因此,在临床教学中应当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基础上,同时熟练掌握循证医学理论,最终才能用最新最佳的科学依据指导临床实践。

总之,在传统的乳腺外科临床教学模式中引入循证医学的理念能够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教学的质量。通过学习循证医学的理念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的查找、评价和运用证据,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引入循证医学教育是填补传统医学教育的缺陷,是对传统医学教育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现代临床医学教育改革的切入点。

乳腺外科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200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 200例患者入院后给予外科检查、乳腺X线摄影检查以及高频彩超等检查, 根据检查结果确定为乳腺癌。年龄30~70岁, 平均年龄46.5岁。将20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外科检查组、乳腺X线摄影组、高频超声组及外科检查、乳腺X线摄影和高频超声联合组, 各组患者在年龄、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外科检查组50例患者给予单纯地外科检查;乳腺X线摄影组50例患者给予单纯地乳腺X线摄影检查, 采用钼靶X线检查的时候, 患者行内外侧斜位片及双侧头足位[1];高频超声组50例患者给予单纯地高频超声检查, 检查时患者取左侧卧位、右侧卧位及仰卧位[2];外科检查、乳腺X线摄影和高频超声联合组50例患者给予联合治疗。在检查过程中, 要对乳腺的各个象限做横向、纵向及放射状切面检查, 要注意观察乳腺声像特征、色彩和多普勒频谱的特征, 从而判断乳腺肿块的特性[3]。

1.3 诊断标准及评价指标

诊断标准[4]: (1) X射线摄影诊断标准要参照美国放射学院乳腺影像报告及资料系统; (2) 高频超声检查要根据肿瘤病变的边界、形态、轮廓、内部回声、血流信号半定量分级等诊断。

评价指标:诊断率: (恶性肿瘤患者数/患者总数) ×100%。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外科检查组、乳腺X线摄影组、高频超声组及外科检查、乳腺X线摄影和高频超声联合组诊断结果比较

外科检查组患者诊断率为67% (33/50) 、乳腺X线摄影组患者诊断率为68% (34/50) 、高频超声组患者诊断率为82% (41/50) , 外科检查、乳腺X线摄影和高频超声联合组患者诊断率为96% (48/50) 。外科检查组与乳腺X线摄影组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高频超声组明显高于外科检查组合乳腺X线摄影组, 联合检查组明显高于其他3组患者的诊断结果,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不同年龄组诊断结果比较

200例患者根据年龄进行分组, 检查结果显示, 30~40岁组患者联合检查诊断率要高于外科检查和乳腺X线摄影检查 (P<0.05) , 而3种单项检查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41~50岁组和51~60岁组患者外科检查和乳腺X线摄影检查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联合组与其他3种单项检查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高频超声组与外科检查、乳腺X线摄影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61~70岁组患者联合组合3种单项检查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随着乳腺癌发病率的不断上升, 乳腺癌的早期发展、治疗成为防治乳腺癌的关键, 同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可以有效地降低乳腺癌患者病情, 同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乳腺癌的诊断方法较多, 目前临床上常见的有外科检查、乳腺X线摄影、高频超声检查以及三者联合检查诊断手段。不同的诊断手段结果不尽相同, 因此从患者年龄及其它各方面入手, 选择适合的诊断手段对患者疾病的发现、治疗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 高龄患者因体质各部分功能下降, 因此建议行单项检查即可, 对于年轻的乳腺癌患者来说, 单项检查诊断效果与其他两项单项检查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因此建议行三者联合检查, 这与年轻患者体质有关。该研究根据年龄分层进行结果统计, 最终结果显示, 乳腺X线摄影组50岁以上乳腺癌诊断率高于40岁以下, 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大, 外科检查、乳腺X线摄影、高频超声以及三者联合检查的诊断率也明显升高。外科检查同样随着年龄增大, 腺体量会减少, 随着肿物的检出率会提高, 由此可得, 41~60岁高频超声检查效果要优于外科检查和乳腺X线摄影检查[5,6]。

目前, 国外较多地将乳腺X线摄影用于50岁以上乳腺癌的检查, 有效地降低了死亡率。据相关资料统计, 1985年美国0~Ⅰ期乳腺癌占43%, 1995年占57%, 据此, 美国乳腺癌10年生存率0期94.5%, Ⅰ期87.4%, Ⅱ期62%, Ⅲ期42%, Ⅳ期6%。有学者研究分析T1期患者早期乳腺X线摄影表现不典型, 因此要注意间接征象。同时, 研究发现乳腺X线摄影假阴性患者与真阳性患者相比, 预后较差, 且雌激素受体阳性率和10年生存率与真阳性患者相比较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就提示乳腺癌诊断时要选择合理的检查方式, 必要的时候要外科检查、乳腺X线摄影、高频超声联合应用以提高乳腺癌的诊断率。所谓外科检查、乳腺X线摄影、高频超声联合检查并不是说将各种检查结果简单地相加, 而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优先选择最为适合的检查方式, 通过检查结果明确下一步诊断。一般而言, 对腺体丰富致密的年轻人来说, 首要选择是高频超声检查方式, 而对于中老年人来说, 则首要选择乳腺X线摄影。虽说单纯外科检查不能提高乳腺癌诊断率, 但其作为临床诊断最基本、简便的手段, 在乳腺癌的临床诊断中也是极为重要的。

综上所述, 外科检查、乳腺X线摄影和高频超声联合应用在乳腺癌诊断中, 具有较高的诊断率, 其有效地避免了漏诊的发生, 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高桂芬, 张修石, 刘晓杰.数字化X线摄影在触诊阴性乳腺癌中的诊断价值[J].实用肿瘤学杂志, 2007, 34 (3) :230-232.

[2]李新, 赵坤, 李祖彬.外科检查、乳腺X线摄影和高频超声联合应用对乳腺癌诊断的研究[J].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 and Disabtlity Medicine, 2010, 24 (4) :59-60.

[3]陆虹, 王艳萍, 邢旭东.早期乳腺癌的钼靶X线摄片及超声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7, 20 (1) :38-40.

[4]王志震.乳腺X线假阴性的女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07, 12 (11) :90-96.

[5]邱询花, 张云燕, 尚延海.乳腺良性节灶的乳腺X线与彩超对比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6, 16 (3) :193-194.

乳腺外科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乳腺增生伴癌变的女性患者40例,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年龄23~46 (37.5±6.3) 岁, 病程3~11 (5.2±2.5) 年;对照组年龄22~48 (36.2±5.8) 岁, 病程2~13 (6.3±2.1) 年。所有患者均经过检查并确诊, 且在治疗同意书上签字同意。2组患者年龄、病程、身体状况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外科手术方法进行切除,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化疗手段进行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1.3 疗效判定标准

2组患者术后6个月均进行复查, 将复查结果分为完全缓解 (CR) 、部分缓解 (PR) 、疾病稳定 (SD) 和疾病进展 (PD) 四个阶段。CR:患者经治疗后肿瘤全部消失, 并无其他不适症状;PR:患者经治疗后肿瘤的最大垂直径和最大直径乘积减少量≥50%;SD:患者经治疗后肿瘤的最大垂直径和最大直径乘积减少量<50%, 或增加量<20%;PD:患者经治疗后肿瘤的最大垂直径和最大直径乘积增加量≥0%。总有效率= (CR+PR+SD)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患者经治疗后均有所改善, 其中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5.0%高于对照组的5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乳腺增生患者在伴有癌变的情况下有以下3个特征: (1) 纤维腺病型的表征:此类患者的患病早期症状主要为上皮组织增生, 后期逐渐出现明显的纤维组织增生病状。 (2) 乳腺囊肿病症:此类患者检查时均可见乳腺末梢腺管和乳腺的腺泡呈不同程度的扩张, 并伴有形状大小不同的囊肿样病症。 (3) 纤维化病症的类型:此类患者检查过程中间质呈纤维化表现, 且伴有小叶消失或萎缩现象, 乳腺细胞显著变小, 乳腺腺管发生弯曲变形[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乳腺增生是一种常见于女性的恶性肿瘤病变, 是近年来危害广大女性生命健康的又一疾病, 而正确的分析病症和及时的对症施治是保证患者生命健康的关键。本结果及病理汇报表明, 经外科手术切除癌变组织对患者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 明显优于传统的化疗治疗方式。此外, 一些乳腺增生病变虽然与癌变性状并存, 且患者的上皮组织呈现出非正常的增生现象, 其中中重度非典型增生就为乳腺癌的癌前病变, 但并非为侵润癌, 医师在进行手术时对其中的囊肿型乳腺区部分和乳腺纤维化增生切除即可, 此手术即可避免乳腺癌出现, 又可治愈患者的乳腺增生[3]。癌前病变的又一特点是乳头状肿瘤, 患者在出现乳头溢液症状时需及时确诊, 避免乳腺癌的出现, 加强对乳腺癌的癌前病变干预。此类病症均可通过相应的外科手术进行治疗, 进而最大程度地减轻患者的病痛, 切实保护女性生命健康, 避免乳腺癌的病理危害。综上所述, 经外科手术治疗乳腺增生癌变病症可取的明显疗效, 较传统化疗治疗方式而言具有较高的治愈率, 在乳腺癌的临床治疗和发展上占有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 杜平.具有癌变性状的乳腺增生组织手术切除的临床治疗效果[J].当代医学, 2012, 18 (30) :89.

[2] 姬立东.外科手术治疗乳腺增生伴癌变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11) :239-240.

上一篇:汽油发电机下一篇:学前儿童外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