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

2024-07-25

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精选十篇)

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 篇1

1 寒地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1.1 户外活动场所利用率低

寒地城市由于冬季漫长、雪量大、风沙大, 冬季户外活动场地经常会被厚厚的冰雪所覆盖。如果户外活动区缺乏对寒风的有效阻挡, 或是建筑之间的布置不当, 在建筑对风的挤压作用下, 活动场所的风速会加强。此外, 有些户外活动场所处于建筑的阴影之中, 人们在此环境中活动都会受其影响。由于寒地城市户外活动场所冬季要避风保温, 夏季需要通风遮阳, 很多寒地城市居住区外环境中缺少这类设施, 这些因素导致了室外活动场所在冬季的利用率相对较低。在一些已建成的寒地城市居住区中, 虽然不缺少室外活动场所面积较大, 广场和绿化布置也花费了很大精力, 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1.2 缺乏地域文化特色

地域文化是指在某个特定的范围内, 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1]。在我国传统的寒地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中, 由于居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了一套适应寒地城市气候特点的建筑组织形式以及环境规划方式, 它粗犷厚重、色彩华丽。粗犷厚重既反映了北方人豪放的性格又利于抵挡风沙。色彩华丽是因为寒地城市冬季万物萧条, 华丽的色彩能给灰白的冬季增加一些亮色[2]。然而, 很多设计师盲目崇拜江南水乡清灵水秀的规划模式, 盲目照抄“西洋景”, 不重视本土文化, 不考虑地域、气候、习俗、文化等因素, 生硬地移植这些“作品”, 结果是面目皆非, 不伦不类, 使寒地城市居住区的特色景观未能得到很好地展示。

1.3 绿地规划不合理

寒地城市的气温对景观设计影响很大。花草树木枯萎、凋零, 全无丰富的色彩, 冰雪覆盖占据了外部空间环境, 景观没有生机和活力, 应有的景观气质不能很好地展现。其次, 寒地城市植物资源有限, 园林景观多见耐寒耐旱的植物类型, 已经形成地域特色。然而, 一些居住区景观设计为追求植物景观立竿见影, 促销楼盘, 大树移植风越来越盛, 这些违反了生态规律, 技术等因素的限制还会使得树种成活率极低, 而易成活易管理的乡土树种却被忽略不计, 不利于乡土文化特色的保护与传承, 也不利于植物配置及植物后期管理, 造成树种单一, 不利于生物多样性, 与可持续发展的大方向背道而驰。

1.4 水景的滥用

水景住宅于20世纪90年代流行于欧美, 而后风靡到中国的广州、上海、北京等大城市, 水景对住宅环境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 寒地城市由于气候原因做水景观会涉及很多问题, 如水源多是采用自来水或是私自开采地下水, 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水景只是夏季可观而冬季闲置, 景观效果较差。水质只是简单的物理或化学处理, 微生物滋生, 可能还会造成二次污染。硬性池底使得水生物无法生长, 水的净化问题无法解决。在这样的条件下, 管理费用增加, 甚至出现后期经费、管理跟不上而造成对资源的浪费, 对生态造成极大的破坏, 达不到预期的设计意图。

2 寒地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2.1 合理的开发理念

首先要完善功能配套, 从经济的角度来设计和选用合理的配套设施, 从而满足城市规划的发展要求, 同时最大限度的为居民提供舒适方便的生活环境, 使居民生活更加轻松自在。在规划和设计方面应尽量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 有效地利用本地区比较丰富的资源来创建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其次, 要坚持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是一个居住区景观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即反对不合理的使用条件, 如植物种类习性的选择与配置。而应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地形、地貌的特征, 尽量减少人工方式。这不仅会减少资金投入, 降低维护成本, 而且比起人工造景, 自然地貌更显得亲近舒适, 且植物易存活便于管理。

2.2 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

科技对寒地城市外环境的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景观无不是以高科技为代表, 使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施工技术, 科技已经越来越左右着人们的审美水平。新结构、新材料的出现使各种前卫的设计理念得以实现, 而对寒地城市的景观设计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方式, 各种设计理念也被应用于设计之中。近年来, 信息产业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上的应用, 使城市住宅智能化有了长足的发展。智能技术体现在集中供应居住区的饮用、洗涤、园艺管理等方面, 建立良性的生活用水和废水污水处理系, 也应侧重于完全利用太阳能系统和其它节能技术的使用。

2.3 满足物质精神文化需求

当今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使得居民对居住区环境的需求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人不仅通过居住区满足其居住、生活的基本需求, 还希望环境能满足其许多外延性的需求, 如对身份、地位、时尚、表现欲等的多方面的需求。而个人、社会以及生态系统的整体需求为寒地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发展注入新的元素。促使景观设计者和建设者力求创建人与自然的和谐, 使生活更富有情趣, 满足居民更广泛的活动需求。在设计中, 既包括对住区户外物理环境的需求, 也包括对社会环境的需求, 这些主要需求也会随住区的发展日益增多, 因为新的、未曾预料的需求会不断被添加进来, 因此, 寒地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应该越来越受到重视。

2.4 探索混合型住区

我国寒地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发展应该在“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基础上, 坚持生态性原则、地域性和经济性原则。传统的居住区建设多采用封闭式的开发模式, 如高价位低容积率的别墅区、低价位高容积率的经济适用房, 住区与住区间不能实现资源的共享。这与现代城市居民生活的要求相违背, 因此混合型住区与开放型住区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 寒地城市居住区在户型上做出一些调整, 同一个居住区有不同面积的户型, 保证了低收入的使用要求, 也使混合型住宅成为可能, 极大地丰富了居住区外环境的空间类型, 使寒地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更加丰富。

3 结语

我国目前正处于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中, 快速的城市化发展和社会变革使得寒地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应该适应新的形势要求。文章通过探索适合寒地城市居住区外环境设计的策略和手法, 建立在坚持生态性原则、地域性和经济性原则的前提下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摘要:本文结合目前居住区景观设计的状况, 对寒地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做了大胆且合理的展望, 从开发理念的发展, 新技术、新材料的引入应用, 以及居民对居住区外环境的物质与精神层面的追求提升等方面入手, 以适应我国寒地城市未来发展建设的要求。

关键词:寒地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赵飞鹤, 等.营造地域文化特色的居住区景观[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6, 8.

现代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原则 篇2

景观是一个综合的整体,它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实现的,必须满足社会的功能,也要符合自然的规律,遵循生态原则,同时其还属于艺术的范畴,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设计就存在缺陷。虽然由于文化的不同,观念的不同,每个设计师有自己侧重的方面。但是景观设计作品要想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必定是在总体上达到了这些因素的互相平衡。

景观设计涉及科学、艺术、社会及经济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它们相互间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功能合理、满足了不同人广泛的使用需要的作品,意味着是高效的,而一定的资源投入产生了最大的效益,也意味着符合一定的生态原则;人类的资源是有限的,为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所以生态主义已经从一种意识

变为与经济密切相关的因素;

作为一名景观设计师在对居住区进行景观设计时,除了要考虑用设计改善一个地区的视觉环境,和生态环境,同时更应该考虑的是怎样在保障这些设计的前提下与社会经济联系在一起,帮助开发商提升其设计地块的价值,为开发商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为业主提供更多的使用功能。创造具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及高质量的艺术水准的景观。

2.生态化设计

2.1 生态化设计概念生态设计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应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长环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生态设计将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重

视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摒弃了掠夺式开发的弊病,达到人与自然共生的理想。

2.2 城市居住区生态设计理念

近年来,“生态化设计”一直是人们关心的热点,也是疑惑之点。许多国家先后开展了城市居住区生态系统方面的研究。保护环境、改善城市居住区生态状况在设计中占有重要位置,并对未来居住区发展的规划设想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发展可持续的生态处理技术思想贯穿于整个

设计的始终。对生态的追求与对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有时甚至超越后两者,占据首位。我国生态设计在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生态设计原则也只得到少许应用。景观的“生态设计”还未成熟,处于过渡期,需要更清晰的概念、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明确的原则与标准,这

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和不断的实践。

3.近年来城市居住区生态发展进程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居住条件的改善,生态建筑、生态住宅、生态居住区的理念已开始逐步被广大居住者和房地产开发商所接受,各级政府的主管部门和相关的新闻媒体对生态居住区的建设与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与支持。生态居住区以强调居住区的健康性、舒适性和可持续性为主要目标,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客观实际,在居住者、发展商的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利用成熟的技术与产品,力求使居住区的生态系统达到最佳状态,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经过若干年的探讨和发展,生态居住区正在成为 21世纪人类居住环境改善与发展的方向,世界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国家都在探索适宜本国和本民族特点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居住环境,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经济发达且较适宜人们居住的地区人口密度很大,绝大部分城市和居住区都超出了自然系统原有的人居承载能力,根据我国的实际,如何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尽可能的恢复自然系统的生态功能,在现有的条件下使人们居住的健康性、舒适性和可持续性趋于合理,这是我国下阶段城镇居住区建设发

展的总趋势。

从上世纪末到今天,我国生态居住区的建设正经历着由概念到实践、由局部到整体、由感性到理性的跨越式过渡,居住者在选择自己理想的居所时开始对居住区的健康性、舒适性和可持续性有较高的要求,发展商也开始积极打造相应的品牌与产品,以满足居住者的需求。但由于很多人对生态居住区的认识还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因此,在生态居住区的建设、营销、宣传、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许多误区。

4.我国居住区生态建设面临的挑战

我国城市居住区生态建设的实施尚处在初期阶段,虽然“生态性”的设计原则已被广大居住者和房地产商所接受,也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极大关注和支持,但根据我国居住区建设的特点与规模,但要快速发展我国的居住区生态建设,目前仍面临着许多困惑和障碍。

4.1 以人为本,以民为本

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环境的追求,是景观(规划设计)学学科专业存在的唯一理由。从伊甸园到卢浮宫,从建章宫到拙政园,人类历史实现了从理想自然到现实自然的转化,今天的景观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的景观是为了人的使用,为普通人提供实用、舒适、精良的设计应该是景观设计师追求的境界。但越来越多的废弃地、垃圾场或被人类生产生活破坏了的区域被在了人们的面前,景观设计更多的需要治疗城市的伤疤,促进城市居住区系统的良性发展。

4.2 社会性、艺术性、生态性的平衡

国家“十五”计划中提出把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发展的主线。明确指出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积极主动,全方位地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的调整,坚持在经济发展中进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快速发展。

景观设计涉及科学、艺术、社会、经济等诸多方面因素,它们之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功能合理、满足了不同人广泛的使用需要的作品,意味着是高效的,而一定的资源投入产生了最大的效益,也意味着符合一定的生态原则;人类的资源是有限的,所以生态主义已经从一种意识变为一种与经济密切相关的因素;而艺术的作品,意味着具有引人注目的潜质,它可以改善一个地区的视觉环境,提升一个地块的价值,这又与社会经济联系在一起。今天更多的景观设计师追求的是这些因素之间的平衡,即具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及高质量的艺术水准的景观。

4.3 注重局部生态表象,忽视生态系统合理性

一段时期,许多开发商为了适应市场的短期需求,一味追宠居住区的外部环境,以景观代生态,在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和建设方面下了一番苦心,在没有对居住区生态系统进行全面分析的情况下,不考虑 居住区自然生态系统的客观实际,便在居住区内建绿地,造水景,以此赢得购房者青睐,并以生态居住区的铭牌进入房地产市场,这样不仅会增加投入,误导消费,而且会给今后的物业管理、居住者的长期消费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4.4 简单的模仿,缺乏适应性和经济性

为了简单追逐生态居住区的理念,一些开发商不顾自身的能力和开发项目的特点,将一些可在生态化居住社区实施的生态工程技术与项目机械地套用在自己开发的项目中,以达到建设所谓“生态居住区”的目的,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不仅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投入,而且会导致新建的居住区生态系统不合理。

4.5 以短期市场为目的,炒作生态居住区概念

为了一时赢得客户,一些开发商利用人们对生态居住区的概念尚不清楚的时机,将开发的项目生搬硬套,标榜自己开发的是生态居住区,进行名不符实的宣传、炒作,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而且为自己埋下了法律纠纷的隐患。

生态居住区的建设离不开市场,如何建设生态居住区是一件值得开发商、规划设计师、居住者共同努力的事。只有科学的认识、了解什么样的社区是生态居住区,才能理性化的建设、消费、经营、管理生态居住区,综合考虑经济、自然、社会等因素,才能充分发挥生态居住区的特点与优势,使居住者、开发商和社会同时获得最大利益。

5.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生态化探析

5.1 现代城市居住区景观与生态规划的关系

城市居住区是一个自然、经济与社会复合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包括生命系统、环境系统,具有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研究人类活动与城市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城市居住区的景观规划设计中必须要具备生态观。只有具备了生态观,才能指导城市居住区在今后的建设中向生态城市的目标迈进,建立高效、和谐的人居环境。

5.1.1 景观设计以生态效果为目的人工景观的创造是工业社会强大生产力的体现,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伴而生,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也在变化,久居高楼如林、车声嘈杂、空气污染的城市之后,人们开始企盼着亲近自然和返回自然,返朴归真的生态居住区成为主流。景观规划和设计总是以创建宜人景观为中心。景观的宜人性可理解为比较适于人类生存、体现生态文明的人居环境,包括景观通达性、建筑经济性、生态稳定性、环境清洁度、空间拥挤度、景观优美度等内容,当前许多地方对于居民小区绿、静、美、安的要求即是这方面的通俗表达。

5.1.2 生态规划设计是景观设计的核心内容

“规划设计”是有意识地塑造物质、能量和过程,来满足预想的需要或欲望,规划设计是通过物质能流及土地使用来联系自然与文化的纽带。参照Sim Van der Ryn 和Stuart Cown(1996)的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规划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规划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规划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

如果我们把景观规划设计理解为是一个对任何有关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间及土地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过程,而景观规划设计师的职责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人类的生活同地球和谐相处(西蒙兹,2000)。那么,景观规划设计从本质上说就应该是对土地和户外空间的生态规划设计,生态原理是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核心。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景观规划设计是人类生态系统的规划设计。是一种最大限度的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设计(Minimum design),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Regenerative design,Lyle,1994),即改变现有的线性物流和能流的输入和排放模式,而在源、消费中心和汇之间建立一个循环流程,其所创造的景观是一种可持续的景观(Sustainable landscape,Thayer,1993)。

5.1.3 城市居住区景观与生态规划设计是相互融合的城市居住区的景观与生态规划设计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它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后工业时代的到来而日益清晰,从社会主义运动先驱欧文的新和谐工业村,到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和20年代70~80年代兴起的生态城市(eco-city,eco-community)以及可持续城市,这个梦想就是自然与文化、设计的环境与生命的环境,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的真正全面地融合,它要让公园不再是孤立的城市中的特定用地,而是让其消融,进入千家万户;它要让自然参与设计;让自然过程伴依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让人们重新感知、体验和关怀自然过程和自然的设计。

5.2 城市居住区生态化设计原则

5.2.1 地方性原则

首先,应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吸取当地人的经验。景观设计应根植于所在的地方。居住区设计应考虑当地人和其文化传统给予的启示。

其次,应顺应基址的自然条件。场地外的生态要素对基址有直接影响与作用,所以设计不能仅局限在基址的红线以内;另外任何景观生态系统都有特定的物质结构与生态特征,呈现空间异质性,在设计时应根据基址特征进行具体的对待;考虑基址的气候、水文、地形地貌、植被以及野生动物等生态要素的特征,尽量避免对它们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而维护场所的健康运行。

第三,应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原有景观。要避免单纯地追求宏大的气势和英雄气概,要因地制宜,将原有景观要素加以利用。当地植物和建材的使用,是景观设计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5.2.2 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原则

保护不可再生资源,作为自然遗产,不在万不得已,不予以使用。景观设计中如果合理的利用自然过程,如光、风、水等,则可以大大节约能源;利用包括植被、土壤、砖石等,服务于新的功能,可以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景观对能源和物质的耗费体现在整个生命周期之中,即材料的选择、施工建设、使用管理和废弃过程。为

此,材料选用原则应以能循环使用,能降解再生为主,而且应提高

景观的使用寿命。

5.2.3 保留原生态性原则

设计中要充分体现出大自然的美,避免过分人工雕琢的痕迹。充分保留居住区地块原生态性,即使是在原天然生态系统已破坏的废弃地上,也应尽量恢复当地原生态系统的面貌或向与当地大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田园风光的方向营造。植物是景观设计的第一要素,在其选择上,应多使用当地的乡土树种,生长好,能提供最大的生态服务功能,同时维护成本又低,也实现了经济效益。

5.2.4 结合经济性原则

居住区景观生态设计原则要与经济原则相结合,在景观设计上既要考虑到一次性建设投入的费用,还要考虑日后维修护理的费用。绿化上要考虑季节性变化,水景设计上要考虑水泵运行和关闭状态下的不同的视觉效果等。水景及雕塑等设计宜少而精。

5.2.5 整体性原则

景观是一个综合的整体,它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实现的,必须满足社会的功能,也要符合自然的规律,遵循生态原则,同时还属于艺术的范畴,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设计就存在缺陷。居住区景观生态设计是对人类生态系统整体进行全面设计,而不是孤立地对某一景观元素进行设计,是一种多目标设计,为人类需要,也为动植物需要,为高产值需要,也为审美需要,设计的最终目标是整体优化。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绝不只是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要相地合宜,要得体,与自然、环境形成统一的整体。注重人的生活体验、人的感受,是人在茫茫宇宙中的栖居之所。美好的景观环境既是未来生活的憧憬,也是历史生活场景的记忆,更是现代生活的空间和系统。景观设计就是要解决人与人,结构与功能,格局与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使自然环境与周围环境充分结合,创造出和谐丰富的外部空间环境。

5.2.6 多学科综合原则

景观设计涉及科学、艺术、社会及经济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它们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只有联合多学科共同研究、分工协作,才能保证一个居住区景观整体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稳定,创造出具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质量的景观。

5.3 生态功能考虑

5.3.1 环境舒适的原则

人居小区的设计,当然以人为本,体现对人的关怀,休闲住区尤其如此。应主动借助植物以及其它一些生物物种的作用,把生态因子向着使人感觉更舒适的方向调整。为此,应考虑更多的生物措施以充分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如行道树的选择既考虑造就人行道的林荫效果,又考虑快车道适当留出上空以便受污染的空气上升扩散;例如,建筑物北侧的树木选择高大浓荫的常绿树,以阻挡冬季北风,南侧主要选用冠形耸立的针叶树种或枝叶较稀、冬季落叶的阔叶树种,使房间内冬季阳光充足,造成干燥暖和的效果。再如恰当的墙面和屋顶绿化,起到室内降温的作用;穿插能释放较多负氧离子的针叶树种或既杀菌又有清香

气味的桉树类树种,从而使空气清新,等等。5.3.2污染防治的原则

一方面是细致而周到地考虑植物可能的环保作用,一方面使这种作用尽可能发挥到极至。如利用高大乔木叶量大、初级生产力高的特点,能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氧的释放做出更大的贡献;利用针叶树和桉类树种分泌的抗生性物质杀菌净化空气。

5.3.3 生物多样性的原则

生物多样性是近年来生态学界以及广大公众都十分关心的问题,在居住区规划中除了植物的使用必须多样化以外,为了达到景观层次的提升,应力争多安排动物措施,如鸟类招引、等。当然,这不要被理解为动物越多越好,前提是不能给居民带来烦扰、不便甚至伤害。为此,管理和调节、控制动物种群的密度就是至关重要的了。

5.3.4 物质循环的原则

在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规律的基础上设计、调节生态化居住区的物质循环使之向最有利于人类利益的方向发展,是生态居住区工程的主要内容。具体到居住区景观设计里,一是为了降低物质输入输出水平以降低物业和生活成本进而提高效率(效率优先原则的具体化),另一是为了减少住区内外的富营养化污染,还为了减少住区内用于维护栽培植物而使用的化肥量进而减少其方方面面的危害。例如,小工区内屋顶绿化推荐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就是为了把园内的枯枝落叶和污水处理过程中积累起来的营养离子再一次利用起来。再如使用植物系统处理生活污水,也包含了这方面的考虑。

6.城市居住区各景观要素的生态设计

景观的使用几乎渗透到了居住区环境的各个角落,在景观设计中如何对这些设计元素进行综合取舍合理配置乃是景观设计的要点。

6.1 居住区绿化

居住区绿化设计最早发展于西方发达国家,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工业的迅猛发展,破坏了生态环境,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迫使相关国家开始重视环境设计。70年代,日本率先制定了改善居住环境的方针政策,提出了居住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舒适、优美、安全、卫生、方便。80年代,英国在新城市和居住区建设中提出“生活要接近自然环境”的设计原则,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绿化是环境景观的基本构成元素,过往,居住区的绿化往往是满足于“披上绿化不见黄土”的低层次阶段,没有多大特色和艺术性。植物作为生态景观实现绿色的有生命景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区内植物材料的生态适应性应突出季节变化,多种一些落叶树种特别是果树,既可以让人们感到季节的变化也有一种秋天收获的满足感。小区内种植设计,应以本地区乡土树种为主。乡土树种树势强,又是本地区圃地容易培育的苗木品

种,对于干旱气候和瘠薄土壤适应性强,栽植后恢复生长势较快,对于病虫害有较强的抗性。选用乡土树种,适地适树,深受当地人喜欢,还节省植物养护管理经费。但要有一些名贵树种的点缀,不易多,但位置要显眼。

6.2 道路设计

道路是居住区的构成框架,一方面它起到了疏导居住区交通、组织居住区空间的功能,另一方面,好的道路设计本身也构成居住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其往往和路牙、路边的块石、休闲坐椅、植物配置、灯具等,共同构成居住区最基本的景观线。因此,在进行居住区道路设计时,我们有必要对道路的平曲线、竖曲线、宽窄和分幅、铺装材质、绿化装饰等进行综合考虑,设置残疾人专用道和盲人用的盲道,在有一定危险的地方设计防护栏,采用环保材料,使居住区内的道路具有实用性、生态性的同时兼具经济性。

6.3 居住区水景设计

居住区景观中不可缺水,但也不能多水,水多了会有无尽麻烦,开发商、物管者都深有体会。在景观设计上既要考虑到一次性建设投入的费用,还要考虑日后维修护理的费用。水景设计尽量考虑:一条环境居住区的水流,即使在地面上不便沟通的地方,也以地下暗管沟通,这样没有死水;水体不同形状、深浅、宽狭的设计,象征着在不同的水体环境,布置各种不同的动植物,如水中的荷莲,水边的芦苇,鱼

类„„即使在小环境,也体现生物的多样性。如能有意识选择一些环保生物,则更有利。

大型水面,还要兼顾交通、娱乐的种种需要;以开挖水渠及缓坡之土方,堆叠地形,分隔空间,改善种植条件,而减少土方运量,取“一箭双雕”之功利;引导雨水沿着起伏地形渗透、流淌,最后流入景观水系。

如居住区靠近河道,应充分发挥河道的生态作用,保护河道。河道驳岸起到防洪泻洪,防护堤岸的作用。在硬质景观设计中如能巧妙地在驳岸的形式、材质上做文章,通过河道的宽窄和形态控制水流速度,制造急流、缓流、静水,形成动静结合、错落有致,自然与人工交融的水景,再辅以灯光、喷泉、绿化、栏杆等装饰,则可形成区内多视线、全天候的标志景观。如苏州“世纪花园”河道卵石加块石河堤边竖立一尊青铜雕“饮水母子马”,景象和谐而静谧。

6.4 铺地

广场铺地在居住区中是人们通过和逗留的场所,是人流集中的地方。在规划设计中,通过它的地坪高差、材质、颜色、肌理、图案的变化创造出富有魅力的路面和场地景观。在居住区中铺地材料有几种,如:广场砖、石材、混凝土砌块、装饰混凝土、卵石、木材等等。值得一提的是现代园林中源于日本的“枯山水”手法,用石英砂、鹅卵石、块石等营造类似溪水的形象,颇具写意韵味,同时也可减少在居住区内设置人工水景的面积,节约后期维护费用。

居住区景观设计中不宜大面积的铺地,在保证功能性和实用性的基础上应为生态绿化留有更多空间。

6.5 屋顶生态设计

在建筑密集的城市环境中,屋顶生态绿化作为一个比较有效的空间绿化手段,常常出现在高密度的建筑群中。屋顶绿化对建筑本身的承载力和防渗透要求相对较高,因此,一般建筑只能栽植浅根系易于生长的花灌木及地被。但目前的屋顶生态绿化基本上只是达到了绿化的效果,在生态多样性方面太过单一了。值得我们考虑的是如何更高效的发挥生态绿化的作用,建立生态多样性空中绿化。

韩国环境部《建设高效率的生物栖息空间》项目之一“天空乐园”——把建设生物栖息场所的市内生态公园的概念引申到屋顶绿化中。把空间分为“野生绿地”、“灌木丛”、“湿地”等,并种植了八十多种植物。屋顶小生态系统建设后,高为12层的建筑,取暖能源减少了14%,空调使用减少了13%.建设两年后屋顶小生态系统植物种类达到了150种,昆虫种类达到了二十多种,鱼类、两栖类、鸟类生存环境优化。由此看来,在屋顶上建设生物栖息空间,给城市带来了生态环境的多样化。

7.优秀案例分析

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河南正弘九郡别墅区所做的规划及景观设计的实例,其将原有湖面改

造并延伸,形成别墅区的中央景观核。中央景观核是一个由乔木、灌木、各种水生植物构成的湿地景观区,也是整个社区的一个生态的、可持续的自然景观核。由中央景

观轴衍生出指状绿地,打破了以往住宅区中大片绿地的做法,将

绿地水体引入别墅区深处,使每一住户都能获得最佳景观,形成“水溪——树林——院落——人家”的景

观结构模式,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交流与共生。

德国埃姆舍公园(IBAEmscherPark)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设计者巧妙的利用旧工业区原有的采矿基地和

大量建筑,改建成公园休闲、娱乐的场所。不仅尽可能的保留了原有的工业设施作为地区的历史延续,并有效的节约了资源,同时创造了独特的工业景观。这项环

境和生态综合整治工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由于工业衰落带

来的环境、就业和经济发展等诸多难题,并赋予旧工业基地新的生机。

俞孔坚教授主持设计的中山岐江公园,也是典型的充分利用原场地的造船厂房及机器设备作为景观的组成部分。对工厂的原有设施加以提炼和修饰,使其赋予新的审美和使用功能,并引发游客对历史的回顾和思索。

8.认识与总结

生态设计的引入使城市居住区的景观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发生了重大转变,甚至改变了景观的形象。其充分利用场地原有的建筑和设施,赋予新的使用功能。再生原料支撑的材料,将场地的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的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废弃物。在实现建设生态居住区,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同时,也为开发商实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生态理念的城市居住区景观更新设计 篇3

关键词 生态理念;城市居住区;景观更新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7--02

在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生态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尤其是近年来人们对环保的关注度日益升温,如何营造出绿色的生态城市居住区已成为人们最注重的话题。这时,有关生态理念的城市住区景观设计便应运而生,如何才能在整体上把握城市居住区的生态性,已成为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1 何为生态理念的城市住区景观设计

1.1 设计概念

生态理念的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是指广泛地应用生态学的原理,规划出具有合理的建设结构功能,保护并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能源与资源,并且采用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将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相结合,使居民能够身心健康的城市居住区。

生态理念的城市居住区作为城市系统的一部分,也是城市生态建设所必须的一部分,生态理念的城市居住区是利用生态学的原理设计设计生态居住区,通过生态的设计理念和方法,提高人类居住环境的质量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质量,将人工设施和自然环境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要求。

同时,生态理念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在考虑经济性的同时,还从整体上考虑了自然、社会和人的所组成的和谐系统,创造出了具有多样性的居住环境。由于生态理念的城市居住区其本身并不产生能源,属于城市中的消耗主体,因建筑活动自身就会对环境产生巨大的破坏和影响作用,所以在生态理念的城市居住区中更应该体现出一种全新的环境保护意识,以此来增强人们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并通过调整居住环境中的生态理念的生态关系和生态因子使城市居住区变成具有人工生态、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能够高度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居住场所。

1.2 设计特点

作为生态理念的城市居住区,最突出的设计特点就是节能与生态并存,以”生态、绿色、环保“作为标志。首先,在材料的选择、建筑物的设计和绿色植物的搭配上,应尽量避免制不可再生资源与可再生资源的浪费;其次,在设计手法和设计的理念上,应充分体现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后,在对材料的选择上,要选用低污染和绿色建材的建筑材料,确保对人不会造成伤害。

还有,生态理念的城市居住区要具备合理的区住条件。生态理念的城市居住区应该建设在生态环境比较好的区域,也为以后的建设提供了前提条件。

(1)就是要做到远离污染源,城市居住区不能建筑在污染盛行风的下方,或是建筑在重度污染的河道的下游两边;

(2)城市居住区的建筑地点可以考虑建在已有的大型绿地上,按照”借景”的原则,将居住区布局在绿地的周围。

(3)充足的公共活动空间和完备的生活、娱乐配套设施也是生态理念城市居住区的一大特点。充足的活动空间和完善的设施是满足居民休息、娱乐、和保持健康等社会活动的基本需要。

完备的生活配套设施应包括:物质、能量和信息能够快速的输入、输出,包括通讯系统、交通系统、供电供水系统、供暖系统等;

社会保障系统则包括:邮政、银行等商业设施、医疗卫生和保安设施等;文化教育娱乐系统包括:娱乐设施和居民休息设施等。

2 国内外居住景观设计的对比

日本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在建造方面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

例如:日本的美琳别墅,其设计的风格较偏向回归田园,风景的景观尺度适宜,在乱石堆砌的挡土墙上,四季花草都充满活力,生机盎然。小区内,山水辉映,流水穿插于各步行道路之间,并在每个节点上用花岗岩堆砌出精美的地面装饰,将生态的设计理念完美地展现了出来。

日本对居住区的景观设计理念,同时也充满了人性化与个性化的,将艺术与文化充分地表现力出来。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园林的景观规划和项目规划建筑方案是同步进行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景观设计的合理性,保证小区内的景观与建筑能够相和谐,从而使小区的实用功能和景观功都能够得到充分满足。

而我国,在建设具有较高水平的居住区景观设计时,将人文居住环境和城市生态质量放在首位,往往忽视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的紧度,没有充分使得久居在闹市居民的身心在最大程度上获得释放和享受。

3 我国未来生态理念城市居住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

3.1 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在对居住区的设计风格和建筑风格发展方向来看,未来我国的居住区风格将变得更加地人性化和合理化。由于人们对审美意识的不断提升,通过市场经济下的选择,现如今,盛行的“万国风格”将从单纯地“盲目从洋”回归正常,更多的居住区将选择适合于自身气质的建筑风格,从而形成“百花齐放”的发展趋势。

同时,富于个性化的居住环境也能给居民带来亲切感和自豪感,给生活带来无限的趣味。在这一个性化的形成中,建筑物、设施小品和环境都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也就要求居住区内每一个组成部分都要有可识别的特征,不能千篇一律。

3.2 向高密度发展下的立体景观发展

在城市化进程和房產市场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能开发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这就要求人们要不断提高对土地的利用程度,使得城市居住区不断向高密度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居住区内的景观设计也应顺应“高密度”的发展趋势,不断向立体景观的方向发展。

立体生态市居住区立体景观的重要发展方向。是指利用地面之上的各种不同立地条件,选择适宜的植物,栽植于人工环境之上,使得绿色植物能够覆盖地面之上的各类建筑物,利用植物向空间发展的绿化方式,使得屋顶、围栏、壁面等都实现生态绿化。

立体景观设计因其设计占地面积少,能充分利用空间,能在整体上达到增强生态化的立体效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软化建筑物的轮廓,从而创造出更加舒适而亲切的景观环境。

4 结语

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下,各国都在努力寻找未来城市的发展模式,生态城市无疑将成为21世纪人类首选的理想发展模式。人类居住环境问题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部分,而居住区内景观设计又是人类居住环境中的重要部分,由此可见,只有发展生态理念的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我国的城市基础建设水平。

城市居住区中的植物景观设计 篇4

在所有的植物中, 能种植在城市或风景区中构成园林境域的植物一般称为园林植物。概括的说, 园林植物具有防护、建造和美化功能[2]。城市或风景区的环境是否美观, 与园林植物有很大关系。

城市居住区中的居住区公园和小区游园由于有较小的服务半径, 使得它们成为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公园绿地类型。居住区公园和小区游园不仅满足了遮荫、降暑、隔声、净化空气和改善小气候等多种功能和需求, 还能美化居民的生活空间[3], 增强对家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园林植物是居住区绿地环境的重要表达载体, 其自然美与生态美构成居住区环境的主调, 另外, 屋顶花园、室内花园、垂直绿化等也都是美化居住区环境的重要手段。

1 居住区中绿色空间的几种形式

近几年来, 随着城市迅速发展, 新建居住区明显增多, 我国的城市用地越来越紧张。虽然房子越发美观, 但绿化质量相对滞后, 绿色空间十分稀缺, 一些小区植物配置和管理都较薄弱, 缺乏景观效果, 这就需要发展多种植物景观形式, 增加城市中的绿色。

1.1 居住区公园

居住区公园指服务于一个居住区的居民, 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 为居住区配套建设的集中绿地。居住区公园的服务半径一般为0.5~1.0 km, 是社区居民日常活动的主要地点。

1.2 小区游园

小区游园是指为一个居住小区的居民服务, 配套建设的集中绿地, 面积较居住区公园略小, 但能满足基本的居民生活和休闲。小区游园的服务半径一般为0.3~0.5 km[4]。

1.3 垂直绿化

垂直绿化是一种特殊的绿化形式, 主要利用各种藤本植物、部分矮小乔灌木对墙面、棚架、阳 (窗) 台、立柱、高架桥等建筑进行绿化美化, 对城市的生态平衡与环境美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垂直绿化占地面积小, 充分利用了空间, 大大提高了城市绿量, 增强了绿化的立体效果。由于攀援植物随着物体外型的变化而变化, 从而软化了建筑的生硬轮廓, 并与城市绿化融为一体, 创造出多种生动的装饰效果。

1.4 屋顶花园

屋顶结构负重有一定的限度, 屋顶绿化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才有意义。这是屋顶绿化与地面绿化的重要区别。因此, 应根据屋顶的不同负荷量制定种植层高度及植物配置。种植土应选用轻质材料, 同时要注意防水、防渗漏[5]。

1.5 室内花园

室内花园, 顾名思义就是利用室内植物布置室内空间, 增加植物, 这适用于小区的会所、管理用房等, 以创造良好的室内景观。

2 居住区植物选择原则

居住区的植物配置, 以充分发挥植物特性的功能为目标, 组织层次丰富的植物群落, 形成季相各异的植物景观, 以达到合理的、丰富多彩的空间序列。同时, 兼顾视觉环境景观, 使人口密集的居住建筑区成为舒适、优美、健康的绿色环境[6]。

2.1 因地制宜, 适地适树

要使园林植物的生态习性和栽培条件基本适应, 以保证植物的成活和正常生长[7]。植物选择应以乡土树种为主, 引种成功的外地优良植物为辅, 根据功能与造景要求合理配置其他经济且成活率高、并能充分显示地方特色的植物[8]。居住区中的植物景观还可在体现城市特色的基础上, 体现小区特点, 利用较统一的植物, 营造出区别于其他小区的独特之处。

2.2 充分考虑季相和景观的变化

生活在现代化都市和相对固定室外空间的人们, 居住区植物景观的四季变化常常是人们最直接感受自然的方式。因此, 居住区内一般应多配置具有春花、夏荫和秋叶的植物, 搭配少量常绿树, 以达到三季有花、四季见绿的效果[9]。现在一些地区的居住区为了追求四季常绿的效果, 往往多种常绿树, 而忽视四季植物景观的变化, 使植物景观变得单调, 更使居住区内的植物群落变得单一化。

2.3 乔、灌、草、藤、花结合, 提倡垂直绿化

城市中用地紧张, 居住区绿地面积有限, 但相关标准要求新建居住区绿地面积在30%以上, 旧区改造应达到25%[10]。因此, 绿化设计要注重乔、灌、草、藤、花结合, 特别提倡垂直绿化, 注重立体效果。利用一些藤本、攀援植物, 结合花架、景墙等园林建筑, 既能遮挡不雅物件, 又可形成遮荫棚, 为居民提供休息、纳凉处。

3 植物景观设计的原则

近年来, 一些发达国家提出“人—建筑—环境”的学说, 使建筑学、心理学、环境学和生态学互相渗透[11]。这种生态化的现代居住观, 给小区环境设计注入了新的内容, 也向小区环境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园林设计师开拓新思路, 在设计中注重环境的生态性及景观效果, 力求建设高品位、高质量的绿化空间。

3.1 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

城市园林中的植物景观设计应体现生态性, 要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 才能设计出合理的景观, 达到好的效果。首先, 植物景观应具有观赏性和艺术美, 在美化环境的同时, 创造出宜人的自然景观;其次, 通过植物的光合、蒸腾、吸收和吸附活动, 充分发挥植物调节小气候、防风降尘、减轻噪音、吸收并转化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净化空气和水体、维护生态环境和改善环境的生态作用[12];最后, 植物的配置要充分科学, 建立具有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 为人们提供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

3.2 艺术性原则

艺术性是完美的植物景观设计必备的特性[13]。居住区中的植物景观应重点考虑人们的审美要求, 在强调景观环境形象时首先需要的是鲜明而优美的视觉感受, 突出建筑与外部空间的有机联系, 以多种处理手法, 塑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外部空间。植物丰富的色彩季相变化和外形的不确定性是建筑物所无法比拟的。

4 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园林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而园林所产生的效益, 尤其是生态效益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得到有效发挥或充分体现。因此, 发达国家对城市绿化建设及相应管理都非常注重长期规划管理。

我国居住区建设数十年来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居住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在规划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 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的指标体系。其中包括详细的居住区绿化用地指标体系, 绿地率最低为30%, 小区人均公共绿地最低为1 m2。由于国家标准中对于绿地率的统计并未按实际的植物种植面积来计算, 而是沿用了城市规划中的统计方法, 所以造成执行中存在一定的困难。

为求立竿见影的景观效果, 追求大树, 忽视实生苗的使用, 反生态的过密种植, 这种急功近利、违反生态规律的做法为日后管理埋下隐患, 那些由于断根截枝处理而深受重创的苗木很难恢复, 初期高密度种植的植物群落数年后便会因物种间的相互作用而衰退, 造成浪费。著名的美国佛罗里达州坦帕市国家银行公园案例———出自风景园林设计大师丹·凯利的名作, 就由于反生态的高密度种植设计直接导致其从一个获奖名作到面临被拆除的境地。

5 小结

居住区的环境是人们日常感受最直接的环境, 它的环境质量直接影响人们的居住情况, 现在很多楼盘都非常重视园林效果, 以园林景观作为小区的卖点来销售宣传, 而植物的景观状况往往直接决定其效果。

居住区的植物景观设计必须以充分发挥植物特性的功能为目标, 组织层次丰富的植物群落, 形成季相各异的植物景观, 融合生态理念以达到合理的、丰富多彩的空间序列, 为人们创造出美丽的自然空间。

摘要:介绍了城市居住区中绿色空间的形式, 分析了居住区植物景观配置原则和设计原则, 并总结了其中存在的问题, 为提高居住区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借鉴。

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探讨论文 篇5

关键词: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探讨

园林工程作为一项利国利民的社会性工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由于园林工程在我国兴起的时间较短,从业人员经验不足,导致在前期设计和后期养护中都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为了保障工程的顺利进行,需要从业人员在前期设计和施工中做好准备工作,工程竣工之后更要注重后期养护。文章主要对城市居住区的园林工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园林景观设计的具体措施,发挥园林工程在城市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一、城市居住区园林工程存在的问题

(一)设计方案和布局的不合理

作为一项工程,前期的设计方案是工程实施的重要保障,只有建立好合理的方案,才能有一个整体性的规划和思路,但是园林工程在我国处于新生行业,各方面的知识建构不是很完整,导致在前期方案的设计中难免产生不足。由于经验的缺乏导致园林工程中布局的不合理,园林当中的植物不同于桥梁道路等,植物是生命体的存在,因此,在布局中应考虑到植物的生长习性和生命周期,合理的布局安排能够带来效果最优化,但是,我国在园林整体布局方面考虑的不够周到,导致园林工程在施工中出现问题。

(二)后期养护工作不到位

前期的施工建设固然重要,但也离不开后期的养护,我国在对园林的后期养护方面重视程度明显不够,导致了高成本投入建造的园林景观只能在初期能够展示园林景观设计的预期效果,在投入使用的过程中,缺乏管理人员的监督和技术人员对园林相关设施的养护,以及居住区内的居民对景观设施的破坏行为,最终导致城市居住区的园林景观遭到严重的贬值。

二、保证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有效性的措施

(一)微地形在园林景观中的运用

街道绿地合理规划,可以美化城市景观,让景致单一的街道两旁多一些绚丽的色彩,适当的微地形改造,可以在绿化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观赏性。例如:道路中间的绿化带可以设计成波浪形,在满足地下排水管道布置和隔离的基础上更加立体化和生动化。公园绿地的微地形设计,可以对公园景观进行有效的合理布局,在满足游玩的基础上增加公园的欣赏价值。广场绿地的艺术建设尤为重要,在广场中利用微地形的处理,可以将多种景观有序的排列,或高或低、或前或后。例如:为了增加两个较远且相同高低建筑物之间的意境和连接性,可以在两个建筑物中间添加一个土丘,并且在土丘上设计蜿蜒的道路,让景物有一种曲径通幽之感。微地形在居民区绿地当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居住区的道路建设、天井等方面中。

(二)培养优秀的专业从事人员

园林工程是一个较为冷门的专业,多数学生对园林工程这个概念一知半解,导致了学生在进行专业选择的时候难以将目光投向这个新兴的行业,致使专业人才的缺失。面对这些问题,我国应该针对园林工程方面建立一套完整的人才管理机制,加大专业宣传力度,实行人才引进计划。

(三)园林工程的施工规范

施工的质量将会影响到工程的最终效果。加强施工规范,严格把好质量关,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对工程的土方质量、树苗质量、控制设备等严加把控,为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基础保障。做好施工中的安全措施,保障施工人的生命安全,将工程的整体质量提高,发挥园林工程的最大社会效益。

(四)做好灌溉施肥

水是万物生命之源,植被的生长过程离不开水,在绿化的养护过程中,既要保持植物不能缺水干旱,也不能因水分过多而产生水涝。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主要从由根部从土壤中吸收,灌溉一般是根据植物叶片内吸收水分的大小决定,如果叶片的吸水能力很强,则是水分不足的表现,在灌溉时根据树木生长的需要,因时、因地的合理灌溉,保证植物供水充足。其次就是植被的施肥工作,肥料可以保障植物在生长过程中能够充分的吸收养分,可分为基肥和追肥两种。在施肥过程中,应注意到有机肥料要充分发酵、腐熟,而化肥必须完全粉碎,施肥过后及时灌溉,施肥料渗透,否则土壤溶液浓度过大会适得其反。

(五)病虫害与低温危害的治理和预防

病虫害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常见危害,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应该及时治理。常见的治理方法有人工捕杀害虫及喷药。低温危害指的是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难以适应严寒气候,造成根部和主干枝杈的损伤,既不利于植物的存活和生长,需要人为的采取手段避免低温危害带来的影响,常见的方法有:将干草或稻草包住树木的主干部分防寒;用石灰硫磺粉对树木的主干进行喷白,不仅可以降低温差的危害,还能够杀死一些越冬病虫。

(六)整理修剪工作的进行

树木的修剪工作是绿化养护的重要环节,通过修剪,能够使树木健壮挺拔的生长、树形整齐划一、更关键的是能够提高新移植树木的存活率。例如在道路两旁,我们经常可以见到经过修剪的树木,它们形态各异,造型美观,通过对树木的修剪改善树冠的通风和透光效果,提高绿化的观赏性和绿化效果。

(七)人为破坏的预防

除了以上几点以外,对于人为破坏行为也要加以管理,在一些旅游景区和道路两旁,植被经常受到人为的踩踏、采摘破坏,为了有效的保护植物,应该进行围护、隔离,使用绿篱将植物和游客隔离起来,既不影响美观,又有效的保护了植物。对于重点区域,应该建立专门的保护团队和规章制度,设专人看管,定期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结语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是一项生态环境工程,对于城市的建设发展有着很大的意义,不仅可以净化空气,改善人类居住环境,还能美化城市形象。所以采取相关的措施保证园林景观设计的有效性,保证园林绿化工程的景观艺术和生态效应。

参考文献

[1]张清风。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探讨[J]。景观设计,2012(06)

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 篇6

[关键词] 城市居住区 景观设计 发展 特征

一、概述

我国近代城市的居住区景观设计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其规划模式基本照搬前苏联的经验,住宅及居住区景观规划布局简单的采用行列式和周边式,而且也很少考虑环境与景观设计,只能基本保障居住而已。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完善,人们开始重视居住区的环境品质,先后出现了一些景观设计理念。但这些理念由于历史的原因,多从经济性和政治角度方面考虑,没有从人的使用价值和舒适角度出发来设计,因此很难称之为“以人为本”。在当时的居住区景观设计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并没有给予重视,很少有实际的实施,仅仅成为了宣传和广告的筹码。

二、无自主创意的照搬时期

建国初期,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往往被简单地理解为居住区的绿化设计,景观布置也以园艺绿化为主体,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景观设计往往成为建筑设计的附属。在那个时期,居住区规划多采用欧美的“邻里单位”的规划理论,居住区范围以小学生上学不穿越城市干道为界,在居住区内设有小学和日常商业点,住宅多为2~3层,类似庭院式建筑。20世纪50年代中期采用居住区——街坊的规划方式,街坊内以住宅为主,采用封闭的周边式布置,有的配置少量公共建筑,儿童上学和居民购物一般需穿越街坊道路。在这个时期根本没有意识到要培养我国自己的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人员,只是简单模仿欧美的原设计理念。在这个时期,有地方住是最基本的,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约束了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发展。

三、大雷同的粗放型时期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几乎是全国性的大雷同,它是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附属有很广泛的趋同性,异样的差别可能会给设计者带来更多的麻烦。在当时的建筑大学里已经有景观设计课程,但不是主修课,根本谈不上居住区或城市景观设计专业。而这个时期应是我国建筑及居住、城市景观设计自主创意与理论基础的形成时期,但由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极端高度集中,丰富多彩的创意被扼杀在萌芽中。

在当时的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很少考虑居住区景观和生态。人们的意识中,更多的是封闭和防范,国家的主导就是备战,大量的建设资金用到了军事设施上。休闲养性也不是“无产阶级”应该有的,这些通通被看作是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和享乐的低级生活方式,没有人敢触及这些腐朽思想。那种先生产后生活的急功近利式大革命和不切合实际的思想及行为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没有谁再敢提及生活的舒适、社会的和谐、艺术和美的享受,我们的生活都是为了阶级和斗争。生活的外围空间都被封闭起来,一切都是为了备战,谁也没有心情去想景观能给人们带来什么。居住区的原有景观也大部分被标语、语录、口号和伟人的塑像给覆盖,政府完全替代了社会和居住区的所有“规划设计”权,与生活有关的思维和创造,以及艺术也要高度的统一,并且极据政治色彩,“大家”都在比着谁更能创新更好的伟人塑像或能反映当时历史背景的前沿性最强、最“忠”的题材,完全不存在居住区或生活区景观设计与实施的任何可能。存在的只有高度的全国统一的“景观”。这是一个特殊的、史無前例的中国式的社会与居住区景观设计形式的“发展” 历程。

四、意识转型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居住区建设规模迅速扩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成为当时主要的建设模式,在规划理论上形成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的规划结构。但随着社会经济总量的积累,富裕起来的人们对生活条件要求也不断提高。居住区规划中开始初步涉及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

进入20世纪90年代,居住区盛行各种风格的环境景观设计,开发者和设计者开始关注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并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提倡简约明快的景观设计风格同时,还更加关注居民生活的舒适性,不仅为人所观赏,还注重为人所用。但不伦不类的景观设计,不切实际,不实用的设计也有较大程度的出现,留下来的诸多后遗症也令居住者烦恼不已。

21世纪伊始,随着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入,居住区的景观环境愈来愈受政府、房地产商和居民的重视。人本主义景观设计理念,打破了传统的僵化了的固式化的景观设计理念,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着重强调以人的居住、生活、行为规律作为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指导原则,创造出自然、舒适、亲近、和谐宜人的居住区景观空间。21世纪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它几乎渗透到了居住区环境的各个角落。首先以植物学、环境学、人居学、规划学、社会学、美学、建筑学等为基础,遵循生态原则,重新认识身边熟悉而又陌生的自然生态景观造景要素:地形、水系、植物、动物、微生物、气候天象、时空变幻等。逐步开始注重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人与自然共存的协调关系,使居住区景观生态系统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环境因子组成有机整体,体现景观多样性。其次从非自然造景要素关注人文环境小品、构筑物、灯光、道路等景观以及人类思维行为、民俗文化等诸方面的综合规划住宅景观生态,它既包括有声、光、电等功能使用方面的物质环境,又有历史遗产、社会生活、视觉感受等精神方面的文化环境。使居住区空间不仅有绿化的数量,更要考虑景观的质量和文化的功能,即创造回归自然、融于自然的诗意景观天地,使居住区景观生态建设不仅仅停留在生存、生理需求的生物层次,而是迈向心理和精神上的愉悦的高尚层次,是对美和情的追求,也是社会实力与社会进步的综合体现。

参考文献:

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探讨 篇7

1 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作用

1.1 改善生活条件

园林景观设计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人服务, 体现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居住区园林景观科学、合理的设计能够很好的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 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近几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居住区园林景观的设计水平也越来越高。园林景设计不仅给人们提供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而且其优雅的环境氛围和齐全的园林配套设施为居民提供了极佳的休闲场所, 居民能够便捷的进行户外活动和游玩。城市居住区园林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景观的设计和布局更加科学、合理, 为居民有效的提供了观赏、娱乐以及进行社会交往的场所, 有利于居民的身心健康, 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1.2 改善居住环境

居住区园林绿化设计不仅能够很好的美化居住区周围的景观, 为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休闲场所, 而且能够有效的改善周围的环境条件, 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 大多以各类绿化植物为主。园林设计中大面积的绿化植物, 能够有效的净化居住区周边空气、减少尘埃和噪音, 大大改善居住区居民的生活环境。此外, 居住区园林绿化植物的合理布局和配置, 具有改善气候、遮阳降温、调节气温、降低风速等作用, 为居民的生活更加舒适, 有效的提高了居民生活的整体质量。

1.3 改善不雅观的景物

近几年, 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城市居住区园林设计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许多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者通过有效、合理的植物配置, 有效的利用新增植物来遮蔽了原有不雅观的景物, 在不破坏原有区域植被, 保证生态化的前提下, 科学、有效的促进了环境的协调、美观。在一些居住区园林景观的设计过程中, 许多设计者科学、合理地利用婀娜多姿的花草树木, 丰富多彩的植物布置以及水体的点缀等, 改善原有环境中不雅观的植被, 使居住区环境景观更加美观、协调。此外, 我们可以合理的利用植物材料进行空间的分割, 根据实际情况, 加强园林植物的层次化设计, 进一步提高园林植物的层次美, 使居住区的园林景象更优雅、大方。

2 景观设计要素

居住区公共景观的设计是通过对各景观构成要素的合理安排来实现的。现代住区的景观设计, 不仅讲究绿化的形态, 讲究植物质感与色彩的配置, 还要讲究植物群落的生态化布局。此外, 在设计的过程中, 还要考虑到对整体空间环境的布局、地形处理、硬软质场地的划分、活动设施的选择、景观建筑物的营造等, 甚至一方地砖, 一块缘石的选择和细部处理, 都要经过规划设计师和建筑师们的共同参与研究, 实现整体环境的最优化。

3 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原则

3.1 体现地方特色原则

景观设计要充分体现地方特征和基地的自然特色。我国幅员辽阔, 自然区域和文化地域的特征相差悬殊。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时, 我们要把握这些特点, 营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环境。同时, 居住区景观应充分利用居住区内的地形地貌特点, 塑造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景观空间。自然环境是景观绿化的基础, 在居住区规划中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地貌、山水环境、气候特征等。设计过程中, 我们要更好的实现地势的合理利用、水系的科学改造、树木的适当保留等目标, 创造具有特色的环境空间。

3.2 体现功能性原则

居住区户外环境是居民主要的活动空间。在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时, 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园林景观的实用性问题。在设计的过程中, 我们要根据这一前提来确定空间的大小、铺装的质感、地面的高差等, 合理的进行布局和设计。同时, 居住区的景观对所有住户具有心理调适的功能, 给予每个人以家园感, 促进社区居民的民主和自主精神。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应兼顾“动”和“静”两大功能。“动”包括运动、健身, 所以居住区会出现篮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等场地, 比如儿童玩耍、老人跳舞、健身的集散广场等场地。而人们休息赏景, 下棋等属“静”的部分, 在设计的时候, “动”与“静”的区域要合理安排, 以免干扰居民的正常休息。

3.3 协调性设计原则

由于居住区与城市其它地区相比, 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安静、祥和。因此, 在居住区园林景观的建设过程中, 要尽量保证其设计与周围小区的环境意向相协调。同时, 我们要尽量保证园林景观的设计与建筑设计有机结合, 实现设计的协调性。这样才能使得小区整体具有更加真实感人的持久魅力。居住区的建筑的风格是景观设计风格的基础, 景观设计的风格取向必须考虑建筑的特色。在设计过程中, 有效地实现二者风格与特色的相互渗透, 才会使居住区整体景观更加宜人。

3.4 层次化设计原则

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的设计过程中, 我们可以采用层次化设计原则。经过园林设计的实践经验证实, 层次化设计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 我们要根据居住区的实际环境情况, 进行植物的层次化设计, 合理的把一些新型植物融入进去, 在保留原有植物的前提下, 实现景观设计的协调性。设计过程中, 考虑到生态化的因素, 我们不能用新型植物完全代替原有地域植物, 最好采用层次化设计的方法。层次感也是评价住区环境设计好坏的重要标准, 住区景观设计有时也需要提供各级私密空间, 并且各层次之间应有平缓的过渡。

3.5 人性化的设计原则

人性化的设计原则, 在外部空间景观设计中, 表现为满足居民的心理需求。为此将外部空间景观环境塑造成具有浓郁居住气息的家园, 使居民感到安全、温馨及舒适, 产生归属感, 逐渐成为设计的趋势。人性化设计原则即想居民之所想, 造居民之所需。在设计开始前, 应对整个居住区进行朝向和风向分析, 以利于组织好居住区的风道。在景观规划阶段需考虑到向阳面和背阳面的处理, 居民在冬天需要充足的日照, 而在夏天又需要相对的遮阳。此外, 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 还要充分考虑到设计的实用性, 使其真正成为居民生活和休息的良好场所。

总之, 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科学、合理, 能够美化居住区的环境, 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为了更好的完善未来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的设计, 加快城市化建设的进程, 我们要不断的完善设计过程中的不足, 更进一步的去探索。

参考文献

[1]陈鹭.城市居住区园林环境研究[D].导师:唐学山.北京林业大学, 2006

[2]卢圣.居住区园林可持续设计研究[D].导师:周曦.北京林业大学, 2010

[3]陈湘宜.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探讨[D].导师:于晓英.湖南农业大学, 2010

中原城市居住区景观生态化设计 篇8

在人们的居住生活中, 审美是建立在传统文化体验基础上。居住区景观是其所在城市环境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提升城市景观形象起着重要作用。同时, 居住区景观环境本身又反映了一定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趋向, 离开文化与美学去谈景观, 也就降低了景观的品位和格调。优美的景观与浓郁的地域文化、地方美学应有机统一、和谐共生。居住区景观融合自然环境、建筑风格、社会风尚、生活方式、文化心理、审美情趣、民俗传统、宗教信仰等要素, 再通过具体的方式表达出来, 能够给人以直观的精神享受。在民族文化大融合的今天, 地域文化在现代城市居住区环境景观建设中应当继承和发扬。而在现实生活中, 居住区建设多是一味崇洋, 模仿照搬, 背离了地域性原则。现代城市居住区景观建设最终是不伦不类, 受到人们的鞭笞。

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应充分尊重地方的自然资源和传统地方民族文化, 而不应为了片面追求所谓的主题设计, 忽视了环境设计的本土性、自然化, 这是现在很多城市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通病。

2 还原自然生态, 保持生态平衡

我们一直提倡进行景观生态设计, 保护生态平衡, 尊重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 目的是让自然生态资源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包括空气和水的净化、废弃物的降解和脱毒、土壤和土壤肥力的创造和再生、种子的扩散和养分的输送、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局部调节气候、维护文化的多样性等。因此, 在现代城市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中, 应尊重自然生态, 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提倡居住区景观的生态化设计, 不能片面追求豪华和高品位而忽视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强调利用自然的能动性和人们的主动性对住区水污染进行治理、废弃的进行恢复, 对地方性生物群落建立资源数据库, 适当地利用自然系统的自我设计能力, 创造出自然生态的住区环境景观。结合当地气候, 环境等自然条件及历史、文化、艺术等人文条件, 立足一方水土, 尊重民风民俗, 设计创造出具有当地自然特色的景观设计。

3 经济高效, 提倡节约

在现代城市居住区建设中, 应强调经济高效原则, 力求高效利用空间资源, 降低建设成本和管理维护费用, 符合生态设计经济目标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生活的各种需要, 构建人文生态景观效果, 减少对住区自然环境的破坏, 维护住区生态系统的平衡。在21世纪的今天, 保持人类聚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已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在建设中应尽量保留场地内原有的天然地形、水系、植被等自然形态。采取各种措施以节约资源, 有效利用, 减少废物排放, 充分利用日照与自然通风等。居住区必须有足够的公共绿化地, 在用地绿化时, 要考虑生态绿化和景观绿化的结合。此外, 还必须实现小区内社会与文化的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因此, 居住区景观设计:第一步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原有生态特征, 对原有的植被、绿地、水系等自然因素要进行保护和利用。第二就是自然的再创造, 在结合原有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合理规划人文景观。

4 创适居性环境, 提高居住舒适满意度

适居性原则强调居住区整体环境对居民日常生活、休憩、交往活动的良好适应和支持。外部空间环境这里的好坏在很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的“居住区满意度”, 这里的外部空间环境不仅仅指环境的“卫生、安全、方便与舒适”, 而且还必须包括居住区的人文环境。此外, 居住区的适居性包括休憩环境的适用性。这体现在居住区休憩环境中各要素的空间排布与组合所带来的整体适用性和休憩设施本身的设计建造质量与适用性2方面。

5 居住区交通的可达性与便利性

可达性在很多程度上表现为便利性, 就居住区休憩环境而言, 可达性与实际距离 (楼层高度、水平距离) 和意向距离等因素有关, 呈现出“就近原则”。另外, 居住区休憩环境设施的布局要兼顾必要性、自发性和社会性几类行为的需要。自发性活动通常发生在宅前绿地, 必要性活动则要求场所的便利性。因此, 将较集中的景观休憩地布置在居住区入口处, 所有出入居民可以经常方便享用这一公共休憩环境, 同时还成为一个居住区社会生活的展示地。

因此, 在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浪潮中, 城市居住生活空间环境不仅要有优良的物质生活, 还应该使住区居民获得精神文化层面的享受, 有利于社区文化建设, 包括“邻里精神”和“市民意识”, 建立现代城市居住区生态性社会关系, 品味和谐生活、享受生态景观、构建和谐社区、创美好家园、建设和谐社会, 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

摘要:在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浪潮中, 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应坚持可持续性生态景观设计, 始终贯彻“以人为本, 和谐宜居”的设计理念。

关键词:中原,城市居住区,景观生态

参考文献

[1] 肖笃宁.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及应用[M].北京二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1

城市居住区果树景观研究 篇9

在农村的土地上种树, 因为天气等条件合适, 所以非常容易成活, 而且种植的成本非常低, 同时, 种植植物也会对当地的文化传统以及历史文化都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1.1 本土的因素: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城镇这些年一直在不断地建设发展, 土地结构受到严重破坏, 所以比较贫瘠、质量太差、不肥沃以及结构不好, 而且, 城市中的污染也太严重, 例如: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 所以, 要改善城市环境, 就必须发展绿化, 必须种植一些成活率高、可以耐受贫瘠和缺水的环境的植物。经过研究, 许多本土的植物, 特别是我国中北部区域的果木类树木, 它们一般都有很庞大的根部体系以及它们也具有能抵御干旱的身体结构, 这些果树成活容易、长得快, 对大气中的悬浮物具有过滤、阻挡及吸取的功能, 可以起到空气净化作用, 例如:我们种的枣树可以吸收硫化物、而且它对氟化物和粉尘的吸附能力很好, 北方的桃树和杏树有加强的吸收氯化物的作用, 城镇人民生活的区域的空气质量太差, 很容易被外界的环境污染, 城市居民高密度居住的实际情况就要求绿化效果必须对生态具有恢复作用, 另外, 城市里由于人员密集、车辆较多, 所以他们的排放都会污染环境, 对于植物来说, 果木类树木对生态恢复的作用比较全面, 所以, 只要我们运用好果树, 就能起到良好效果。

1.2 经济方面的作用:可以降低城市绿化成本

单从成本问题来看, 第一, 从其他地方引进植物, 虽然能够使本地的植物多样化, 但是费用太高, 并且从别的地方引进还要受到气候条件的限制, 必须先引进一小部分做实验, 成功了才可以推广, 因此这样做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第二, 就是有好多观赏性的植物太娇气, 对环境的适应力太弱, 维护保养的花费也太高;但是对于果木来说就不一样了, 他们的培育历史悠久, 容易成活。另外, 果木具有很多优点, 它花费小、效果明显, 而且后期维保不需要多少费用。

1.3 文化方面的作用:有效改善环境、发挥历史作用

一个地方的人物文化背景都是大自然和人类融合的产物, 果木种植历史悠久, 它自身的特性造就了他作为绿化首选的必要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果树不仅仅是一种生命, 而且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感情, 他已经成为人们心中文化底蕴和人生价值管的标志。

墨客往往把果树比喻为幸福美好的事物, 同时还蕴含着深深的乡情。果树实际上就是精神方面寄托, 它能使人们心情愉快、从中品出更深层次的东西, 起到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用途。同时, 由于果树自身的特性, 我们既可以从栽种、观赏中得到乐趣, 也可以从嗅觉、采摘中得到乐趣, 尤其是对于少年儿童更甚, 使植物和人们之间情感融合。

2 果木类植物的可看性与其医用作用

2.1 它具有可观赏的性质

在北方, 也就是季节比较分明的地方, 果木类植物的生长时间具有序性, 也具有观赏作用, 一般在我们北方, 春天是百花盛开、夏天是绿树成荫、秋天收获果实、冬天落叶, 季节变化很明显, 在刚过完春节, 梅花往往最先盛开, 到3、4月间, 桃、李、杏花纷纷盛开, 先观花、后观叶;4至6月时, 苹果、梨、山楂、枣、柿子、石榴等陆续开花, 色彩繁多, 茂盛美观;至11月间, 果实累累, 进入极佳的观果时段。

可见, 果树具有良好的生长序列和丰富的季相优势, 能够弥补秋冬两季景观色彩与形态的匮乏。

2.2 其具有很好的医用效果

在北方的一些果树均是可以入药的, 比如其果实、树叶和根茎等等, 这一点我们不能小视。那咱们就那石榴来举例吧, 它含的VC要比苹果或梨都高出1到2倍, 而且他还含有极高的钙和磷, 可以润燥, 它的表皮里的单宁含量较高, 可以用来防止腹泻, 它的根部可以防虫, 它的叶子煮过后可以用来明目;北方的柿子树接的柿子也是好东西, 他可以用来降血压、醒酒以及可以治胃病等等;北方的大杏的杏仁和所榨的油可以用来治疗一些肺病。

以上我们所说的这些果树极其果实等部分都有极高的医用价值, 我们可以用此来造福人民。市里的人民生活比较辛苦, 经常会得一些病, 因此, 在小区里种植果树, 可以改善小区环境, 可以为人民能提供美味的果实, 又可以治病。

3 果木类植物的布置和配合

3.1 必须按照植物的性质来安排, 而绿化中的安排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可以单独种植、可以对应种植、成从的种植也可以成群的种植等等, 当然种植果树也可以。在城市中不需要大面积种植果树, 要有选择的种植, 一般种植一些既好看又好闻的果树, 不需要多, 一定要精。如梅树、石榴拥有古雅独特的树姿, 柿树、柑桔拥有鲜亮的花果, 都可以作为优质的个体加以彰显。枣树高大其耐力强, 山楂树树形规整, 是良好的庭荫树、行道树或园路树, 以对植、丛植、散点植, 或作为主要树种与其它二三十株以上乔灌木群植。桃李, 则比较适合片植, 如果有蹊径可通, 则更有逸趣, 所谓“桃李成蹊”。杏树除在庭院少量种植外, 适合群植或林植。

果木类植物具有文化底蕴, 所以他可以用来营造主题。我们的传统的绿化景观中多设计果树类, 用梅花来象征的有狮子林的问梅阁、暗香疏影楼等等;还有就是以枇杷来象征的有拙政园, 以梨花为象征的避暑山庄, 以杏树为象征的北京八大处, 以桃花为象征的浙江天台山等, 以上均是以果树为象征的, 他们一般使用成群种植。

3.2 以果木类植物的优势来完善季相层次

当然, 我们用果木类植物来搞绿化, 必须真正认识它们, 配置时, 利用季相变化来完成。原因在于果树既可以看花也可以吃它的果实, 因此可以与其它树种搭配种植, 可以取长补短, 从而达到一年四季都有可看。同时, 我们可以用果树的叶子的不同颜色来配景。我们通常能看到的是, 黄色、绿色、灰色等颜色的叶子, 一些还可以跟着季节变化颜色, 也有一年四季常绿的叶子, 如冬青。我们都知道, 秋季是赏叶的最好季节, 在果树中, 有板栗的黄叶、柿子树的红叶等等, 非常漂亮。而树木接的果实就更加美丽了, 不管以他为主还是为辅, 都是锦尚添花, 美轮美奂。古人“师法自然”的造园说法就可以体现在我们当今人为创造的季相经管处理办法, 它把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浓缩出精神。

4 结束语

在保护和建立多样化乡土生境系统的宏观导向下, 城市景观立意于营造具有生态效能、人文特质、健康品质的人居环境。作为城市景观特色的重要组成, 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尤为显著。乡土植物中的果树, 有着无可比拟的经济、美学、医用、生态优势, 其历史悠久、人文积淀丰厚, 富有亲和力, 符合城市居住区对景观设计的多重标准。果树景观乡土本色的开发和应用, 将有利于地方物种的保护与地域文脉的延续, 同时也是对地方原有生物群落的尊重与维护。当下, 这一课题的研究大多仍停留于理念倡导和个案实施中, 尚未得到大范围推广运用, 其理论意义与具体可行性亟待深入剖析, 并得以在城市景观建设的整体实践中得到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李树海, 刘洪章, 高扬, 张晓玉.观赏果树在园林绿化中应用前景展望[J].林业建设.2007 (02) .[1]李树海, 刘洪章, 高扬, 张晓玉.观赏果树在园林绿化中应用前景展望[J].林业建设.2007 (02) .

[2]林秀莲, 赖钟雄.热带亚热带果树在园林中的应用[J].亚热带农业研究.2006 (04) .[2]林秀莲, 赖钟雄.热带亚热带果树在园林中的应用[J].亚热带农业研究.2006 (04) .

浅谈园林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 篇10

设计发展的更高阶段是人性化设计, 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的结果。设计的理念是以人为本, 一定要注意提升人的价值, 尊重人对自然需求还有社会需要的动态设计。在以人为中心的问题上, 要充分的考虑到人的个性化层次, 所以, 在小区景观设计上一定要把人性放在第一高度, 从人性角度出发, 以综合协调景观设计所涉及的深层次问题。小区园林景观的设计不但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方便, 更重要的是要让百姓和景观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它会最大限度地迁就人的行为方式, 还会体现人的感情, 会使人的生活感到更加舒适, 并不是让小区居民去适应它。再者也应该考虑到不同文化层次以及每个年龄段的人活动的特点, 因此要明确的功能分区, 努力打造成一个动静结合以及开敞还有封闭相结合的空间结构, 这样才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人性化设计更大程度地体现在设计细节上, 像在各种配套服务设施上是否完善, 材质的选择等。小区的景观设计对于人的心理层次上的满足感不像物理层次上的满足那样直接, 它经常是很难以用言语察觉的, 不用说明哪些是使用者, 更不用说明为什么会对它情有独钟。

人们对园林景观的心理感知都是理性思维的过程。是通过这一过程才能做出一定的视觉观察得到以及对景观的良好的评价, 因此心理感知是人性化园林景观感知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环节, 这对于景观的心理感知过程正是人与景观统一的过程。

2 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的设计原则和思路

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在设计上要以“一切服务于居民居住”为基本理念, 将科学的发展观念和国内外优秀的设计理念融会到设计中去。设计要从如何建造一个适宜居住, 且经济绿色的, 有着文化和艺术潜质的园林景观环境出发。

2.1 整体性与多样性原则要以“科学统筹”为核心

城市居住区的园林景观在设计是应该注重整体性与多样性相统一。既要注重居住区域内园林景观整体的统一和谐, 更要注意居住区和周围区域园林景观的相统一, 杜绝出现对周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园林景观设计。园林景观植根与住宅区中, 要注重园林景观与住宅的协调, 注意景观树木或者景观设施对于住房和人们居住的影响。在设计水体景观时, 要仔细考虑和验证水体在循环和使用中是否会对居住区和居民的生活产生影响。探寻将水体景观与其他统一起来, 乃至将水体利用起来由于绿化, 实现科学的可持续发展。

2.2 美观与舒适的原则

要以“方便宜居”和“和谐氛围”为核心。注重审美艺术和色彩营造, 注意花卉树木的一些物理化学特质是否会对人或建筑产生不良影响, 景观设施和休闲设施是否便利, 是否存在隐患。在实现“宜居”的基础上, 进行美学和艺术创造。景观设计要符合主流的审美情趣。好的园林景观设计不应只局限于简单布景的展示, 更要透露出文化的气息和营造“家”的氛围。在设计上要大方得体又不失小巧精致, 要充分展现设计者的匠心独运的文化积淀。

2.3 生态与经济的原则

要以“因地制宜”和“经济实用”为核心, 对于引进的一些外地观赏性植物, 严格把关, 防止造成生态危害。也要注意引进植物是否适应当地生态环境, 是否能够成活。明确城市居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要充分运用原有的自然条件和地理地貌, 少动土木, 尽可能地保护原有地区生态结构和生态面貌, 经济实惠地建设园林景观。在园林景观的建设中, 重视节能环保, 引入绿色技术, 让园林建设真正做到“绿色”、“生态”。设计的园林景观要符合当地的生活习惯, 关注居住地的湿度, 通风, 日照等条件, 建设合理的, 能切实满足当地居民舒适居住需要的园林景观。并且做好日常的养护与监管工作, 保证居住区园林景观能够长久地造福社区居民。

2.4 公平与人居的原则

要以“以人为本”和“务实顾本”为核心, 在城市居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上坚持舒适居住是第一目的, 注重园林景观的布置和选择, 合理设计空间结构, 避免诸如花粉, 飞絮妨碍人们出行及日常生活, 景观设施给人们生活造成不便利甚至是安全隐患。种植的花卉树木对建筑物造成不良影响, 或者是产生其他对居民生活有影响的事情。在设计上做到层次分明, 各有特色, 又要做到合理地搭配, 使园林景观平等地服务于每一位居民。

3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几个要点

3.1 注重环境场所空间的塑造

环境场所空间的营造是彰显设计理念, 体现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尊重项目自然环境、因地制宜, 寻求场所和周边环境的最佳结合点。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等方面因素, 形成清晰明确的整体设计理念, 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者不仅是要创造, 更需要去发现、认识、利用原有场地及周边自然环境, 充分利用场地的特性, 接受自然的介入, 将自然的演替纳入景观体系之中, 也就是常说的, 最好的设计就像没有经过设计一样。

3.2 注重项目策划设计实施全过程的参与

现代意义的园林景观概念可以大至区域环境景观规划, 在时空上的广度和深度及内涵上有了很大的拓展。随着学科之间的渗透交, 专业间的协调参与越来越重要。具有建筑专业背景的设计师, 往往会不自觉地突出建筑硬质景观元素, 把环境绿地作为建筑公共空间的外延;而具有园林专业背景的设计师, 往往会更注重自然环境和谐的绿色软景观元素, 把建筑融合在自然的氛围中。因此, 在创造自然和谐、充满活力的景观空间中, 就要重视专业之间的合作与沟通, 有必要在城市规划建设的项目策划、设计、实施等全过程中强调园林景观设计的参与协作。

3.3 生态景观理念的运用

在对园林景观的设计中, 实际上就是对有限的空间内生态系统的设计, 所以说在对其进行设计的过程中, 要充分的尊重自然, 注意生态系统的调控。在设计理念中, 合理运用生态景观, 应该从以下几点来考虑:第一, 应该尽量的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浪费, 维持自然状态, 保护物种的多样性;第二, 根据园区的特点, 尽量少的破坏原有景观环境, 避免盲目改造破坏生态系统;第三, 要充分的保护园林中的生物栖息地, 不破坏生物的生存环境;第四, 使用新技术、新材料, 可以实现废物再利用技术, 减少能源的消耗, 实现节能、再生的发展理念。

3.4 注重园林景观的地域性、民族性

所谓“地域性”、“民族性”景观, 就是指一个地区自然景观、历史文脉及人文特性的总和, 包括它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和历史演变、文化脉络以及人们的活动行为方式、审美观念等等。园林景观设计应尊重传统文化, 将带有当地特征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结合在设计之中, 并且尽量多采用乡土树种, 从而营建具有当地特色的园林景观类型以及满足当地人们活动需求和符合当地人们审美标准的空间场所。

4 结束语

城市居住区园林环境景观设计是一门艺术性极强的学科, 它在城市规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这就要求设计师们在进行城市园林设计时要从长远出发, 结合城市现状及发展需求, 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竖立“生态园林”的导向, 结合当地人文因素, 打造出绿色环保, 舒适和谐的社会环境, 达到城市让人生更美好的愿景。

参考文献

[1]吴开岑.浅谈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思路与技巧[J].现代园艺, 2009 (04) .

[2]李运国, 王群.浅谈城市居住小区园林景观设计[J].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10 (15) .

上一篇:狂犬病疫苗的发现下一篇:靶向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