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

2024-06-12

建筑物(精选十篇)

建筑物 篇1

雷电从形式上可分为直击雷、球型雷、云闪、电磁脉冲4种。人们眼睛常常能够观察到的直击雷和球型雷都会对人和建筑造成伤害;云闪主要发生在云的内部或2块云之间, 对地面的危害极小。科学家对雷云的带电机制及电荷规律的分布, 进行了大量的观测和试验, 积累了许多资料, 并提出各种各样的解释, 包括“离子流”假说、冷云的电荷积累、暖云的电荷积累等, 有些论点至今还有争论。

危害最大的雷电是直击雷。通常云体上聚集很多电荷, 大量电荷要找到一个通道来泄放, 有的时候是一个建筑物, 有的时候是一个铁塔, 有的时候是空旷地方的一个人, 有的时候是一颗树或其他突出物。因此在雷雨天应特别注意以下易遭受雷击的情形: (1) 缺少避雷设备或避雷设备不合格的高大且突出的建筑物、储罐、烟囱等; (2) 建筑物顶上的收音机天线、电视机天线等无线电设施以及旗杆等容易导电的金属突出物; (3) 潮湿地带如河床、池沼、盐场、苇塘等处; (4) 空旷地区的高大树本、微波塔、人等。

建筑物遭雷击是常事, 比如明朝时北京故宫前朝三大殿3次遭雷击被焚;1969年承德避暑山庄普佑寺遭雷击起火, 著名的法轮殿和周围群楼、配殿94间全部付之一炬;2004年山西运城稷山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佛寺遭雷击发生火灾, 虽经消防人员奋力扑救, 但部分建筑仍被毁坏。建筑物越高, 顶部越尖, 遭雷击的机会就越多。当雷电击中建筑物时, 产生极高的电压, 可达上千伏至数百千伏, 甚至更高, 但造成建筑物损毁的不是由于这极高的电压, 而是雷电释放的能量 (即雷云中的巨大电荷量) 以及其造成的火灾。这些电荷从云层通过建筑物到达地面, 形成电荷释放通道, 电流脉冲像潮水一样通过建筑物, 通常雷电放电可持续约60毫秒, 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平均发生3~5次相对独立的雷电冲击。第一次雷击的峰值电流最大, 平均峰值处在2~3万安培, 雷击电流的上升时间大约为1000纳秒或者更快;后续雷击的峰值电流大为降低;最后一次雷击之后, 可能会有大约150安培的连续电流, 持续时间达100毫秒。

对于个人, 应避免人身遭受雷击, 雷雨天最好呆在家里或具有较好雷电屏蔽的地方。注意关闭门窗, 远离门窗、水管、煤气管等金属物体;关闭家用电器并拔掉电源插头, 防止雷电从电源线入侵。在室外时, 要及时躲避, 不要在空旷的野外停留, 在空旷的野外无处躲避时, 应尽量寻找低洼之处 (如土坑) 藏身, 或者立即下蹲, 降低身体高度;远离孤立的大树、高塔、电线杆、广告牌, 停止室外游泳、划船、钓鱼等水上活动;如多人共处室外, 相互之间不要挤靠, 以防雷击后电流相互传递。

对于建筑物的防雷, 其目的是要保护财产 (包括建筑物、室内及附近设备) 免遭雷电灾害, 或者把这种灾害减少到最低程度。基本对策是给雷电放电电流提供一条通向大地的低阻抗通道, 就好象开一条泄洪河道泄放洪水一样, 把洪水疏导到大海而不能采取筑坝堵塞洪水的办法。富兰克林200多年前发明的避雷针, 其功能正是通过低阻抗的导电通道, 把雷电放电电流传导到大地中去, 让它的能量耗散到大地之中, 从而保护地面建筑物和居住在那的人们。

2 防雷规范

20世纪80年代以前, 我国没有建筑物防雷规范, 建筑电气设计人员只能凭自己的认识设计避雷针。1957年7月6日明十三陵长陵棱恩殿遭受雷击, 劈掉西部吻兽, 劈裂2根直径1.17m, 高14.3m的大楠木柱子, 死1人, 伤3人;7月8日中山公园内的一棵大树落雷, 雷电流感应至附近的配电线路, 然后传到中山公园音乐堂, 烧毁了配电室、舞台和观众厅大顶棚。此后, 我国开始重视防雷工作, 天安门、劳动人民文化宫三大殿、景山万春亭、北海公园白塔, 鼓楼、天坛祈年殿、颐和园排云殿、智慧海等30多处古建筑物和中山公园音乐堂等重要影剧院都相继安装了避雷装置。

(1) 防雷系统的设计。避雷装置首要任务是接闪。为了保护预定的建筑物、设施或设备等, 必须让可能出现击中这些物体的一定范围内的雷电放电不能任意选择放电通道, 而只能按照事先设计的防雷系统规定通道让雷击中避雷装置, 从而将能量泄放到大地中去。防雷系统的设计在第二讲避雷针 (线) 的知识, 确定避雷针的高度、安装位置或避雷线、避雷带的长度、悬挂高度和位置作了详细介绍。避雷网是避雷线、避雷带技术的延伸, 是将要保护的对象包围起来, 只要网格大小适当, 凡是指向被保护物的雷电放电, 都首先遇到避雷网格而被它所捕获, 纳入防雷系统规定的合理泄放通道。在多雷区和强雷区, 建筑物顶上应可能加装避雷线、避雷带、避雷网以保证建筑物顶部各点电位均衡。

(2) 建设一个良好的释放通道。作为雷对地泄放的通道应该是低阻抗的, 因此接闪装置必须通过导电良好的金属引下线以最短的途径释放到大地。如果只有一根引下线来疏导全部电流, 则接闪装置在捕获雷电时可能升高到很高的电位, 在引下线上下端将出现巨大的电位差, 尤其出现引下线接触不良或中间断裂, 会对防雷系统周围的物体产生旁侧闪络。为了减少这种危险, 采用多根引下线环绕建筑物在多处连接接闪装置和大地, 并将这所有引下线中间部分等电位点连接起来形成较为均匀分布的均压环, 尽可能实现各引下线间流过的雷电流相同、空间对称各点实现均压的目的。建筑物内安装的金属设施、电气装置和电子设备, 应保证与防雷系统导体的距离, 并有良好的接地措施。充分利用环形导体或建筑物基础内的接地导体是使电位均衡的一个好办法, 它不再影响建筑物本身和内部装置的防雷保护, 雷击时能实现建筑物内部的电位暂态均衡。

(3) 建筑物下建立良好的接地装置或接地网。接地装置 (网) 的作用是将纳入防雷系统的雷电流安全、顺利地释放到大地, 不让雷电能量集中在防雷系统的某处造成很高的雷电过电压对被保护物体产生反击和破坏。接地是防雷系统的关键环节之一, 没有良好的接地, 所有防雷措施的防雷效果都发挥不出来。接地网或接地装置通常采用数根或数十根甚至上百根的数米或数十米甚至更长的金属导体 (如角钢、扁钢) 深埋地中, 并相互连接构成网格或放射状, 在这些埋入地中的金属导体周围采用电阻率低的泥土填充, 确保雷电流从金属导体流入大地时有较低的阻抗。对于不同用途的建筑物, 根据其对防雷的重要程度, 对接地电阻的限值要求不同。比如一般建筑物的接地装置或接地网接地电阻达到10Ω时就基本满足防雷要求, 但对于石油库内的防雷接地、防静电接地、电气设备的工作接地、保护接地及信息系统的接地等采用共用接地装置或接地网时, 其接地装置或接地网接地电阻通常应不大于4Ω;又如当建筑物内有监控机房或通讯机房, 且机房和设备的接地连接到建筑物防雷接地装置或接地网上时, 接地电阻要求小于1Ω等等。国家标准GB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74《石油库设计规范》等以及各行业相关标准对接地均有明确的规定可以参照。

建筑物描写 篇2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点击:2197 字体:

建筑物描写

一、提示

描写建筑物要按一定的空间方位顺序,如由远及近、由概貌到细处、先中间后四周等,也可立足于一点,按东南西北的方位逐一介绍。

二、示例

例文1

五亭桥

远看五亭桥,它像一朵出水的莲花,因此,它又叫莲花桥。

走近一看,五亭桥的桥身是由巨大的石头砌成的,成一个“工”字形,桥下有十五个桥洞。据说,每当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时,每个桥洞里都倒映一个月影,形成“每洞含一月”的天下奇观。桥的中间是一座大亭子,大亭子的四个角连了一座造型相似的小亭子,这座桥也因此而得名——五亭桥。五座亭子既是隔开的,又是相连的。再看看亭顶,金碧辉煌的琉璃瓦,绿色的檐上雕着各种各样的精美的花纹。五座亭子各有四个翘角,每个翘角上都系着一只铜制的风铃;一阵风吹过,风铃发出“叮叮、叮叮”悦耳的铃声。每个亭子的四周都是用四根大红柱子支撑着。这一切把五亭桥打扮得分外华丽。如果人们把瘦西湖比作是一位窈窕淑女,那么五亭桥就是束在淑女腰间的镶有五颗宝石的彩带了。

[简评]

作者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了五亭桥的构造,写了桥身的形状、桥下的十五个桥洞、桥中间的亭子,最后总述亭桥的美丽。

例文2

汽车站

一进车站,便看见两旁的两排大花池,如果现在是春天,这里一定是鸟语花香的世界。这座汽车站位于振兴南街东面,占地约一万多平方米,主要可分为办公楼、候车厅和停车场三大部分。

办公楼的造型很特别。它像一根又粗又大的圆柱子立在马路边上。还有一条像龙一样的楼梯从大楼下边的门旁边缠绕向上,一直攀到五楼上。在大楼的最上层有一圈像蘑菇一样的外檐,它好像是在为大楼挡雨遮阳。大楼周身都漆成了乳白色,唯有窗户框漆成了棕色。从远处看,那棕色的窗框就好像是镶在大楼上的花边。为了使大楼更美,漂亮的防雨灯在大楼的四周一排排地站立着。

[简评]

这段话中对汽车站办公楼先作了总的概括“造型特别”,接着按由近及远的顺序写了办公楼的造型。

例文3

我的小房间

我有一间五米见方的小房间。

这个小房间空气流通,阳光充足。夜晚,月光从小窗外射进屋内,又给我的小房内披上一层洁白的薄纱,很美丽。

小房间里最大的用具要数单人床了。床上的被子整齐地放在床中央,床角放着可爱的玩具洋娃娃,床单上绝不会发现有一点污迹的。

床头墙壁,贴着我从幼儿园到现在所获奖状,我经常要看它,回忆小时候的情景。小窗户的下边有一张书桌,书桌上有一盏台灯。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台灯就开始上班,我在它的陪伴下,认真地写着作业。同学们,欢迎光临我的小房间,真的。[简评]

此文先抓住小房间里的主体物品——床来写,再逐一介绍其他物品。

三、练习

(一)半框架作文训练 题目:《家乡一座桥》

提示:从空间方位介绍桥的地理位置和建筑构造。

(二)无框架作文训练 题目:

建筑物基础 篇3

【关键词】地基;基础;处理方法;设计

基础是建筑物和地基之间的连接体。基础把建筑物竖向体系传来的荷载传给地基。从平面上可见,竖向结构体系将荷载集中于点,或分布成線形,但作为最终支承机构的地基,提供的是一种分布的承载能力。

1.地基的处理方法

利用软弱土层作为持力层时,可按下列规定执行。

1.1淤泥和淤泥质土,宜利用其上覆较好土层作为持力层,当上覆土层较薄,应采取避免施工时对淤泥和淤泥质土扰动的措施。

1.2冲填土、建筑垃圾和性能稳定的工业废料,当均匀性和密实度较好时,均可利用作为持力层。

1.3对于有机质含量较多的生活垃圾和对基础有侵蚀性的工业废料等杂填土,未经处理不宜作为持力层。局部软弱土层以及暗塘、暗沟等,可采用基础梁、换土、桩基或其他方法处理。在选择地基处理方法时,应综合考虑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建筑物对地基要求、建筑结构类型和基础型式、周围环境条件、材料供应情况、施工条件等因素,经过技术经济指标比较分析后择优采用。

地基处理设计时,应考虑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的共同作用,必要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上部结构的刚度和强度,以增加建筑物对地基不均匀变形的适应能力。对已选定的地基处理方法,宜按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等级,选择代表性场地进行相应的现场试验,并进行必要的测试,以检验设计参数和加固效果,同时为施工质量检验提供相关依据。

经处理后的地基,当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积及埋深而需要对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进行修正时,基础宽度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取零,基础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取1.0;在受力范围内仍存在软弱下卧层时,应验算软弱下卧层的地基承载力。对受较大水平荷载或建造在斜坡上的建筑物或构筑物,以及钢油罐、堆料场等,地基处理后应进行地基稳定性计算。结构工程师需根据有关规范分别提供用于地基承载力验算和地基变形验算的荷载值;根据建筑物荷载差异大小、建筑物之间的联系方法、施工顺序等,按有关规范和地区经验对地基变形允许值合理提出设计要求。地基处理后,建筑物的地基变形应满足现行有关规范的要求,并在施工期间进行沉降观测,必要时尚应在使用期间继续观测,用以评价地基加固效果和作为使用维护依据。复合地基设计应满足建筑物承载力和变形要求。地基土为欠固结土、膨胀土、湿陷性黄土、可液化土等特殊土时,设计要综合考虑土体的特殊性质,选用适当的增强体和施工工艺。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或采用增强体的载荷试验结果和其周边土的承载力特征值结合经验确定。

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有:换填垫层法、强夯法、砂石桩法、振冲法、水泥土搅拌法、高压喷射注浆法、预压法、夯实水泥土桩法、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法、石灰桩法、灰土挤密桩法和土挤密桩法、柱锤冲扩桩法、单液硅化法和碱液法等。

2.基础的设计

房屋基础设计应根据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建筑体型与功能要求、荷载大小和分布情况、相邻建筑基础情况、施工条件和材料供应以及地区抗震烈度等综合考虑,选择经济合理的基础型式。

砌体结构优先采用刚性条形基础,如灰土条形基础、Cl5素混凝土条形基础、毛石混凝土条形基础和四合土条形基础等,当基础宽度大于2.5m时,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扩展基础即柔性基础。

多层内框架结构,如地基土较差时,中柱宜选用柱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中柱宜用钢筋混凝土柱。

框架结构、无地下室、地基较好、荷载较小可采用单独柱基,在抗震设防区可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6.1.1l条设柱基拉梁。

无地下室、地基较差、荷载较大为增强整体性,减少不均匀沉降,可采用十字交叉梁条形基础。

如采用上述基础不能满足地基基础强度和变形要求,又不宜采用桩基或人工地基时,可采用筏板基础(有梁或无梁)。

框架结构、有地下室、上部结构对不均匀沉降要求严、防水要求高、柱网较均匀,可采用箱形基础;柱网不均匀时,可采用筏板基础。

有地下室,无防水要求,柱网、荷载较均匀、地基较好,可采用独立柱基,抗震设防区加柱基拉梁。或采用钢筋混凝土交叉条形基础或筏板基础。

筏板基础上的柱荷载不大、柱网较小且均匀,可采用板式筏形基础。当柱荷载不同、柱距较大时,宜采用梁板式筏基。

无论采用何种基础都要处理好基础底板与地下室外墙的连结节点。

框剪结构无地下室、地基较好、荷载较均匀,可选用单独柱基,墙下条基,抗震设防地区柱基下设拉梁并与墙下条基连结在一起。

无地下室,地基较差,荷载较大,柱下可选用交叉条形基础并与墙下条基连结在一起,以加强整体性,如还不能满足地基承载力或变形要求,可采用筏板基础。剪力墙结构无地下室或有地下室,无防水要求,地基较好,宜选用交叉条形基础。当有防水要求时,可选用筏板基础或箱形基础。高层建筑一般都设有地下室,可采用筏板基础;如地下室设置有均匀的钢筋混凝土隔墙时,采用箱形基础。

当地基较差,为满足地基强度和沉降要求,可采用桩基或人工处理地基。

多栋高楼与裙房在地基较好(如卵石层等)、沉降差较小、基础底标高相等时基础可不分缝(沉降缝)。当地基一般,通过计算或采取措施(如高层设混凝土桩等)控制高层和裙房间的沉降差,则高层和裙房基础也可不设缝,建在同一笺基上。施工时可设后浇带以调整高层与裙房的初期沉降差。

后浇带设计

因调整地基初期不均匀沉降而设的后浇带,带宽800~1O00mm。后浇带自基础开始在各层相同位置直到裙房屋顶板全部设后浇带,包括内外墙体。施工时后浇带两边梁板必须支撑好,直到后浇带封闭并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拆除。后浇带内的混凝土等级采用比原构件提高一级的微膨胀混凝土。如沉降观测记录在高层封顶时,沉降曲线平缓可在高层封顶一个月后封闭后浇带。沉降曲线不缓和则宜延长封闭后浇带时间。

基础后浇带封闭前要求施工时覆盖,以免杂物垃圾掉落难于清理。并提出清除杂物垃圾的措施,如后浇带处垫层局部降低等。有必要时后浇带中设置适量加强钢筋,如梁面、底钢筋相同等措施。

设计者必须认真对待由于超长给结构带来的不利影响,当增大结构伸缩缝间距或者是不设置伸缩缝时,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防止结构开裂。在适当增大伸缩缝最大间距的各项措施中,在结构施工阶段采取防裂措施是国内外通用的减小混凝土收缩不利影响的有效方法,我国常用的做法是设置施工后浇带。另外,当建筑物存在较大的高差,但是结构设计根据具体情况可不设置永久变形缝时,例如高层建筑主体和多层(或低层)裙房之间,也常常采用施工后浇带来解决施工阶段的差异沉降问题。这两种施工后浇带,前者可称之为收缩后浇带,后者可称之为沉降后浇带。

3.结束语

3.1基础设计关键是上部荷载准确性,上部荷载准确性关键是结构选型,即结构计算模型与软件的 计算条件(模型)吻合程度。象纯砖混,框架,剪力墙等吻合程度是好的,导荷准确,可直接用于基础设计。象混合结构(小设计院现象,经济欠发达区存在)、复杂结构等导荷准确性与实际有差别,如是拿来主义哪就完了。

3.2结构用任何软件(通过鉴定)进行上部结构计算都可,在于习惯。而其它结构须用两种以上软件进行上部结构计算,对结果分析,手算综合确定上部荷载。

3.3基础设计软件核心简单,荷载相同,各种软件计算结果一致。

建筑物 篇4

1 工程概况

某新建商业楼地上16层, 地下2层, 基础埋置深度约11.00 m, 采用框剪结构, 尺寸为72.6 m×34.4 m。拟建场地位于济南市泉城路南侧, 榜棚路东侧。由图1可知其与既有建筑物紧邻, 新建建筑物商业楼的基坑降水及开挖对原有地面起到了卸荷作用并引起周围地下水的重分布, 建成后对既有建筑物产生了附加荷载, 从而产生了附加沉降。

在勘察范围内, 场地地层上部由第四系冲洪积的碎石和粘土组成, 上覆人工杂填土, 下覆白垩系全风化闪长岩。各土层分布如下。 (1) 杂填土:以砖、石子和混凝土块等建筑垃圾为主, 为近期场地拆迁时堆积而成, 层底深度为5.30~8.10 m。 (2) 碎石:中密~密实, 成分主要为石灰岩质, 填充棕红色粘性土, 含量约20%~40%, 层底深度为10.40~11.60 m。 (3) 粘土:无摇振反应, 韧性高, 干强度高, 含少量铁锰氧化物, 局部含碎石及闪长岩风化碎屑, 层底深度为14.80~16.50 m。 (4) 残积土:以土状为主, 略具塑性, 局部可见块状风化残骸, 层底深度为16.30~17.80 m。其中土层参数见表1。

2 新建建筑物对既有建筑物的影响

既有建筑物建成后, 改变了所在位置土中原有力的分布, 既有建筑物受到周边水土的侧向压力, 在上部荷载作用下, 基底受到地基反力的作用 (图2) ;当在其一侧开挖基坑, 既有建筑物所受到的力重新分布, 基坑开挖卸除了其一侧的水土压力, 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进行的人工降水也会导致其基底反力不均匀分布, 产生偏心荷载 (图3) ;由此可知, 新建建筑物的开挖和建设可能从两个方面对既有建筑物产生影响: (1) 基坑开挖过程中, 由于降水和基坑壁侧向变形造成邻近建筑物的滑移、倾覆和地基承载力不足等; (2) 新建建筑物建成后, 将对原有建筑物产生附加的不均匀沉降。

针对其可能发生的危险, 作如下验算: (1) 抗滑移验算; (2) 抗倾覆验算; (3) 地基承载力验算; (4) 抗浮验算; (5) 附加沉降验算。

2.1 抗滑移验算

当邻近新建建筑物基坑开挖完毕至基坑回填期间, 既有建筑物一侧水土压力消失, 水平方向最可能出现滑动, 因此对基坑开挖完毕这种最不利情况下的既有建筑物的抗滑稳定性进行安全性分析, 抗滑稳定性计算模型按照重力式挡墙模型计算 (图4) 。

由图4可看出, 影响既有建筑物抗滑稳定性的力主要有:重力、主动区水土侧向压力、被动区水土侧向压力和基础底面摩擦力, 根据GB 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公式 (6.6.5-1) [5]进行既有建筑物的抗滑稳定性验算:

式中: (Fk+Gk) 为重力荷载标准值为747 927 kg/m2;Ea为主动区水土侧向压力, 按照郎肯主动土压力计算理论得En=52 150.25 k N;Ep为被动区水土侧向压力, 按照郎肯被动土压力计算理论得Ep=9 139.19 k N;T为基础底面摩擦力, 取基础与持力层土体之间的摩擦系数u=0.3, T= (F+G) u=747 927×0.3=224 378.1 (k N) 。

2.2 抗倾覆验算

当新建建筑物基坑开挖完毕, 既有建筑物东侧土压力完全消失, 既有建筑物处于倾覆最不利状态, 其中重力荷载和被动水土压力对墙趾O点产生抗倾覆力矩, 主动水土压力对墙趾O点产生倾覆力矩, 为保证其稳定性, 应使抗倾覆力矩大于倾覆力矩, 其比值根据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公式 (6.6.5-2) 进行既有建筑的抗倾覆稳定性验算:

式中:Xn为主动区水土侧向压力;xp为被动区水土侧向压力;B为既有建筑物平面宽度。

据GB 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第6.7.5条第2款规定抗倾覆安全系数为1.6, 抗倾覆稳定性符合国家规范要求。

2.3 地基承载力验算

在本质上地基承载力是指地基土层单位面积上承受的能力, 地基承载力的取值不仅取决于地基土的性质, 还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 基础的埋深、宽度、形状; (2) 荷载倾斜与偏心的影响; (3) 覆盖层抗剪强度的影响; (4) 地下水位的影响; (5) 软弱下卧层的影响。此工程基坑开挖卸除了其一侧的水土压力出现的主动水土压力、被动水土压力, 以及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进行的人工降水, 均会导致其基底反力不均匀分布, 产生偏心荷载, 需进行地基承载力验算, 基础地面渗透力根据水头变化按照线性计算其水浮力大小及其相对基础中心的偏心距 (图5) 。

主动区总水土压力及其作用点采用抗滑验算中的结果, 因此由于主动区水土压力和被动区水土压力以及基底水浮力引起的相对基础中心的偏心距为:

式中:xf为基底水浮力引起的偏心距;L为既有建筑物平面长度。

计算竖向总荷载时未考虑水浮力的作用, 而水浮力由于既有建筑物两侧的水头差引起的稳定渗流使得基底水浮力表现为图5的形式, 因此基底压力按照下式计算:

式中:pfmax, pfmin为基础地面渗透力根据水头变化按照线性计算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按基底下水流为稳定流假设, 分别计算得111.5, 15.5 k Pa。

根据GB 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第5.2.4条规定:当基础宽度大于3 m或埋置深度大于0.5 m时, 从载荷试验或其他原位测试、经验值等方法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尚应按照下式修正:

计算结果满足下列要求:且<fa。

2.4 抗浮验算

既有建筑物竖直方向主要承受建筑物自重和上部荷载及浮力 (图6) , 所受水的浮力与其所在水位高度有关, 基于安全可靠的原则, 按照最不利情况, 抗浮水位可采用历史最高水位, 可采用总安全系数法[6,7], 按下式进行:

式中:γw为水的重度, 为10 k N/m3。

由于安全系数的取值没有具体规范的规定, 可取1.05~1.30。另外, 验算抗浮稳定性时, 建筑物四周侧壁的摩擦力是有利于抗浮的, 可作为安全储备。

2.5 建成后附加沉降验算

新建建筑物建成后, 相当于在既有建筑物旁边附加了邻近荷载, 新建建筑地上16层, 地下2层 (图7) , 考虑2层地下室的基础补偿作用, 计算邻近荷载引的沉降时取新建商业楼的基底附加压力P。

按照矩形均布荷载外边缘中心点A计算, 由于新建建筑物建成后的荷载引起的既有建筑物的沉降。

3 减小对邻近建筑物影响的措施及工程效果

由于基坑开挖引起的既有建筑物的沉降远小于由于新建建筑物建成后自身荷载引起的附加沉降, 因此建议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具体分为以下两种措施。

(1) 增强既有建筑物一侧抵抗变形的能力。可采取局部地基加固或基础托换的手段, 但由于场地空间条件限制, 同时既有建筑物靠近新建建筑物基坑一侧的基础外挑宽度仅为650 mm, 且该筏板底部有防水, 因此现有情况不具备进行基础托换加固的条件。

(2) 减小由于新建建筑物引起的附加沉降, 可采取在新建建筑物和既有建筑物基础之间采取遮拦措施, 两座建筑物的基底高差为2.15 m, 遮拦桩底距永安大厦基底5.85 m, 桩径为800 mm, 桩距为1500 mm, 嵌入深度为5.85 m, 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 本工程按二级进行计算 (图8) 。

自遮拦桩施工完成至土方开挖再到建筑物建成, 在此期间对既有建筑进行沉降观测, 既有建筑物基础倾斜0.12‰, 远小于规范要求允许值4‰的规定, 并且沉降基本趋于稳定, 说明遮拦桩的设计和施工是成功的。

4 结束语

新建建筑物基坑开挖过程中和建成后都将对邻近建筑物产生一定影响, 有时影响是巨大的, 需用力的观点进行各方面的考虑和验算, 以保证新建建筑物的顺利完工, 又不至于影响邻近建筑物的正常使用。本文针对具体工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计算, 相关分析理论和计算方法具有广泛适用性, 对类似工程具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奎, 仇乐民, 吴冬虎.深基坑开挖对邻近建筑物影响规律分析[J].工程勘察, 2004 (6) .

[2]赵挺生, 顾祥林, 张誉, 等.新建建筑物对旧有建筑物附加沉降的影响分析[J].结构工程师, 2001 (1) .

[3]戴建国, 管昌生.降水引起软土基坑周边地面沉降的可靠性研究[J].广西工程学院学报, 2001 (4) .

[4]JGJ120—1999,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S].

[5]GB 50007—200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6]袁正如.地下工程的抗浮设计[J].地下空间, 2004 (1) :41-43.

建筑物作文 篇5

一下车,我就迫不及待地向六和塔跑去,爸爸妈妈也紧随其后。六和塔坐落在钱塘江边的一座小山上,我们一家开始了有趣的登山之旅。沿着一级一级的台阶,大家有说有笑,一边向前走一边欣赏着路边的风景。路边的小草随风摇摆着身体,笔直的竹子站立在路边;不远处的钱塘江大桥上车来车往,江面上散布着星星点点的船只,不时传来船只的汽笛声。

走走看看,很远我们就来到了六和塔的脚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用石头砌成的.牌坊。牌坊上爬满了绿油油的青藤,牌坊的底座布满了厚厚的青苔,还有着扭曲的波浪纹,真好看!六和塔非常高,我仰着头数了数,一共有十三层。整个塔呈八边形,上窄下宽,由砖木构成,真雄伟啊!本来我想进塔一探究竟,可惜错过了塔的开放时间。我和爸爸妈妈只能围着塔走了一圈,带着遗憾下山了。

浅谈建筑物沉降 篇6

第一、是基础柱质量不好,或柱短缺所至;

第二、是没有利用沉降观测这一利手段进行把关。

建筑物的沉降过程分为缓慢—活跃—缓慢—稳定。建筑物各沉降期沉降量为20mm之内,各个观测点之间最大沉降量差为20mm之内,相邻两点沉降量为10mm之内。

以上的沉降表现都说明的建筑的正常沉降现象,与此相反的就是说建筑物的沉降不正常的现象。

一、建筑物沉降观测的重要性。

一座建筑物,不论在地质钻探、建筑设计、打桩工程、基础承截试压等任何一方,如果有违反有关规范的,而存在质量问题时,都可能会导致建筑物的沉降不均匀,严重的会导致建筑物倾斜和产生裂痕,最后要拆卸。在这种情况下,有什么办法和手段发现和制止这种严重后果的产生和扩大?唯一的办法和手段就是在施工中及时的进行沉降的观测。因为按照测量有关规范和要求进行沉降观测之后,就能够及时地知道建筑物是否过早出现沉降?沉降时是否均匀?相邻观测点的沉降量差是否大于有关规定?沉降总量值是否异常?等进行分析研究,并向有关部门报告,及时让有关部门进行分析研究和作出处理措施,必要的就要停止施工,从而避免建筑物的倾斜和裂痕的出现,甚至要进行拆卸的严重后果。

反之,如果任何一方的工程质量都滴违反规范的,不存在较大的质量问题的,经过沉降观测之后,可以知道沉降是均匀的、是正常的,其建起来的建筑物是属于安全可靠的,使用户者放心。

在实际工作中,有的部门却对这么重要的沉降观测工作不够重视,马虎了事,不按规范进行观测,甚至在沉降量记录上弄虚作假。这是非常危险的现象。

二、沉降观测的实施。

这里主要谈下一般普及的观测工作情况。

(1)首先以建筑设计平面图上各个建筑柱位置编定好观测点的号码,然后把这些号码埋设在标写在现场上。

(2)通过拟建工程的邻近现场的了解调查之后,在约距离拟建筑物50-100m左右的地方上,选埋2-3个引点测点,作为牢固可靠的永久点。这些永久点埋设在30天后才能进行观测使用。

第三,在观测前必须进行仪器的检校好,或彩定期检校的专用仪器。

观测要求:在进行观测时,持尺者要注意观测点是否有变形,点上是否有泥浆杂物,立尺要端正垂直。要求观测线路是由引测验点(永久点)开始,又闭合回到引测点,其闭合差不得超过1mm。

观测后,发现有错漏时,要及时重测。发现沉降量不正常的要作认真的分析研究,必要时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每一次观测后,把各个观测点的沉降值立即在沉降关系曲线上进行比较分析。

一、对建筑物沉降量值的分析。

根据长期对不同类型的建筑物 沉降观测之后,对其沉降量值的一些普遍性可作如下的分析:

(1)证明:各类型的建筑物进行施工之后,一般是在8层以上开始 出现沉降的现象。但如果其基础柱质量上相对的差点,如在最后“收锤”收得不够理想的,或地质结构相对差点,建筑物柱间相对比较宽点的,则会导致建筑物沉降较早些出现的,如可能在5层便开始出现了。

(2)建筑物,在一般情况下,各个沉降期之间的沉降量为20mm之内,各个观测点之间的最大沉降量差为20mm之内,相邻两点的沉降蓝天为10mm之内,观测点的总沉降量为50mm之内。

(3)建筑物的沉降过程可分为:从主体施工开始至主体施工的后期为缓慢沉降期;当主体施工将要结束至装修结束时为比较活跃沉降期;当装修结束至一年后为缓慢沉降期;再往后是建筑物转入沉降稳定期。

(4)从个区域性的范围内,虽然在基础桩用料及处理方式不同,如有的采用水泥灌注桩,有的彩人工挖桩,有的彩机械钻桩,有的彩水坭预制管桩,但期建筑物正常沉降现象,也是基本相同的。

(5)建筑物正常的沉降,是遁着:从缓慢—活跃—缓慢—稳定的过程。

(6)建筑物正常的沉降,其沉降量是:在一定的极限之内的,以及是有时间性的,是不会导致建筑物出现倾斜的。

(7)为了避免建筑物产生倾斜,至最后要拆卸的后果,除了要求做好沉降观测工作之外,同时要求上述各方也应该切实做好工作,不去违章作业。

二、沉降观测要分析和报告。

高层建筑的沉降观测,那怕沉降是正常的,都要进行分析和报告。通过分析和报告,可以让人们知道其中存在的“弱点地方”,可以以简明的一针见血的向建设单位和使用者等交待清楚,其建筑物的沉降是否正常?建筑物可在什么时候进入完全的稳定期,使用户放心居住和使用。

因此,写沉降分析报告是非常必要的,耐用要求写得及时,写得准确。

一份及时的科学的建筑物沉降分析报告,能及时的反映和说明其工程质量上的问题,可以说它是工程综合性质量问题的试金石。

但如何才能够写好这个分析报告?它有四个要求,分三个阶段进行分析报告。还可能有另两种异常的报告。

四个要求是:

(1)工程上的各方要切实地做好本份的工作,不弄虚作假,偷工减料,不去违章作业。

(2)对观测者要有测量专业知识和技术,以及有一定的实际经验。

(3)引测点要规范牢固永久性,观测点要规范牢固埋设,测量精度其闭合差不要大于1mm。

(4)观测的相隔时间不能超过一个月。

分三个阶段进行分析报告对一个工程的沉降观测和沉降分析报告,应分为三个阶段性进行分析报告。在这在具阶段中,第一个阶段的分析报告尤其重要。三个阶段的划分:

由主体施工首层后至主体施工完工为第一阶段报告,由此至装修结束为第二阶段报告,由至1-3年后为最后阶段报告。

可能出现如下的两种报告:

任何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其分析报告,一般是循着以上的三个阶段而进行分析和报告便行了。

所谓“万一”的情况下,就要出现如下的两种报告:

一是当在沉降观测到第三次的时候,即一般施工到10-12层时,或比此时间更早些时候,沉降便要出现“不均匀”,沉降量值不正常,就要立即分析报告,请有关部门及时的进行分析研究,并作出处理的措施,避免做成重大的损失。可称这种报告为“异常报告”。

建筑物的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状况 篇7

关键词:建筑技术,外围护结构,PVC塑料窗,玻璃钢窗,彩色钢板窗,不锈钢窗

引言

现在国家正在提倡节约能源, 减低污染, 为全人类建立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 因此节能建筑恰好附和了国家的提倡, 得到的巨大的发展。能源是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物质生活的重要基础物质。能源紧缺, 将严重妨碍人们的正常生活、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全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人们想尽一切方法来发展节能技术, 现在的社会大形势也要求建筑领域向节能技术方向发展。因此, 在全世界范围内, 节能建筑技术已经得到了巨大发展, 在能源日趋紧张的形势下, 建造节能建筑势是一项紧急的任务。节能建筑技术主要涉及的内容有:建筑外围护结构节能技术、建筑供热制冷系统和建筑设备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技术。建筑外围护结构节能内容主要有:外墙保温隔热技术、门窗节能技术、屋面节能技术和地面、楼板及楼梯间隔墙技术、建筑遮阳技术等;建筑供热制冷系统和建筑设备节能内容主要有:热电冷联产技术、供热系统温控与热计量技术、空调蓄冷技术、空调系统变频控制技术、热回收技术;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技术内容主要有:太阳能技术、浅层地源热泵和太阳能源热泵技术在建筑上的应用。

一、建筑外围护结构节能技术的发展现状

我国建筑结构主要是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混合结构, 由于这些建筑结构的自身特点, 通常在实施建筑节能时采用在外墙附贴保温隔热系统的方式。此项技术是在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研究并且进行工程试点, 国内将改良的窑炉、管道工业保温技术用于建筑物的节能上, 珍珠岩、复合硅酸盐、海泡石或与有机硅复合的各种外墙内保温浆体材料是这方面的技术;这些技术应用到北方严寒和寒冷地区的节能建筑是九十年代, 但因简陋的生产工艺、生产控制不严格、不易达到性能指标的要求, 施工质量比较差等因素, 使在北方失去了市场, 目前在南方使用。同时, 在国内的一些企业借用外国的先进技术或对其进行改造、组织, 用于建筑物的节能。这方面的技术有: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机械固定发泡聚苯板钢丝网架板外墙外保温系统。国内也开发了一些新颖的技术, 如胶粉聚苯颗粒外墙外保温系统;发泡聚苯板现浇混凝土外墙外保温系统;这些技术系统的应用工程已达上千万平方米, 有些应用已超过上亿平方米, 代表了我国当今技术主潮流, 是发展的方向。随着我国部分先进地区开始执行节能率达65%的第三步建筑节能标准和公共建筑节能标准的实施, 在最近几年里, 还研发了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外保温技术、胶粉聚苯颗粒复合型外保温技术以及聚氨酯高效外保温技术, 这些技术正在日益成熟, 为许多高效节能建筑示范采用;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在工程应用挤压聚苯板系统时不能使用普通板和再生板, 应该使用改进工艺后生产的墙体专用板;而软、硬泡聚氨酯技术目前仅以现场喷涂技术和专用板或复合专用板形式的薄抹灰粘贴板技术比较成熟。最近部分技术系统正在进行提高系统防火性能研究和进行系统装配化做法的研究, 有些已经完成了系统研究, 完成了工程试点示范, 完善后的新系统将在公共建筑节能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此外, 针对现在保温材料以有机材料为主, 其应用性能在建筑类型、建筑尺度上受限制的情况, 还研发了以矿 (岩) 棉、玻璃棉、膨胀玻化微珠、泡沫玻璃保温系统为代表的无机保温材料外保温系统, 现正在开展工程试用和推广。还有一些企业正在研究外墙外保温系统上贴瓷砖的技术, 这些技术还有相当多的研究工作需要完成才能可靠的应用于工程。与外墙内、外保温系统同时存在的还有, 以加气混凝土墙体、保温夹心墙系统、现浇砌模墙体为代表的结构墙体保温隔热系统。我国外墙保温隔热技术作为建筑节能事业的一个主要技术组成部分, 正在朝着:性能高中低档搭配, 材料多种、性能多样, 能分别适合我国北方寒冷干燥气候和南方温暖潮湿的房屋工程特点方向发展。

二、节能门窗技术的发展状况

建筑外窗是许多种材质的材料组装而成, 其热工性能也是不同的;由于窗户的生产及应用技术、密封技术、遮阳技术和安装技术水平的不同, 受窗框型材特性、断面设计、玻璃的选用、两玻间空气层厚度及窗框比等因素的影响, 建筑外窗的保温性能差别很大。根据选用型材的不同, 建筑外窗分为木窗、钢窗, 铝合金窗、PVC塑料窗、玻璃钢窗、彩色钢板窗、不锈钢窗和钢塑复合窗、木塑复合窗、铝塑复合窗等;根据选用玻璃的不同, 有单玻窗、单框双玻窗、中空玻璃窗和LOW-E中空玻璃窗等。其中有钼材质做成的窗户的保温性能较好, 但有较差的耐燃和耐潮湿性能。近几年刚发展的玻璃钢窗, 具有较好的热工和物理性能, 但价格较较PVC塑料窗高。钢塑、木塑和铝塑等复合窗兼顾了两种不同材料的优点, 有综合的保温性能和装饰效果, 但目前国产的这类窗的物理、工艺性能还需要改善。

三、结论

我国外墙保温隔热技术作为建筑节能事业的一个主要技术组成部分, 正在朝着性能高中低档搭配, 材料多种、性能多样, 能分别适合我国北方寒冷干燥气候和南方温暖潮湿的房屋工程特点方向发展。目前, 使用最多的节能窗是PVC塑料窗, 此材质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 价格合理, 但在强度及刚性、水密性、抗风压性和采光性能方面需要改善。

参考文献

关于建筑物抗震设计 篇8

地震和风、雪、雷电等, 是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每天都有地震发生, 一年中会发生5×106多次地震, 大约有5×104次是人们可以感觉到的地震[1]。较强烈的地震造成钢筋混凝土房屋、厂房和桥梁等严重破坏, 毛胚房屋更是不堪一击。2008.5.12汶川大地震, 给人们生命和财产, 造成重大损失。在全球范围内, 像“5.12”这样的大地震, 发生的概率很小。一旦发生, 就会造成严重破坏。

众所周知, 地震是一种随机事件, 具有难以把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准确预测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参数和特性, 是一件很难的工作。当然, 这方面已经开展了许多研究。历次地震经验教训表明, 搞好建筑物的抗震设防, 对原有未经抗震设防建筑物抗震加固等, 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目前, 在建筑物结构设计中, 抗震形式有多种。本文主要介绍, 抗震概念设计和抗震计算设计。

1 抗震概念设计

所谓抗震概念设计, 是对建筑物进行正确的选型、合理的布置和采取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等。

1.1 建筑物结构选型

在建筑物结构设计之初, 首先是对建筑物进行抗震概念设计。正确选择建筑物的体型, 把建筑物平、立面布置的比较规则合理。实践表明, 凹凸不规则, 侧向刚度不规则的建筑物, 在地震发生时, 容易造到破坏。建筑物的高度越大, 其所受到的地震力和倾覆力矩越大, 破坏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 规范规定了各种结构体系使用范围内的建筑物最大高度。

1.2 建筑物场地的选择

合理选择建筑物的场地是很关键的。建筑物的变形, 是由于地震引起的地表变形传递给建筑物的基础而引起的。这一系列动态破坏过程是一系列力的传递过程: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对于地震区的建筑物应避开不利的地段, 比如地震断裂带、地表错动和滑坡地区等。不应在危险地段建造甲、乙、丙类建筑物。此外, 同一结构单元的建筑基础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上, 例如, 一部分建在天然地基上, 另一部分建在换填土上。

1.3 防震缝的设置

设置防震缝, 将整个建筑物划分成若干个简单的独立单元, 其两侧的上部结构应完全分开, 从而降低建筑物抗震设计的难度和提高抗震设计的可靠度。实践证明, 多道抗震防线对抗震建筑物是有利的。

1.4 抗震构造措施

建筑物结构设计是计算加构造, 在抗震上也不例外。砌体结构应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设置圈梁、构造柱或采用配筋砌体等。根据构件的受剪配置箍筋。

箍筋在钢筋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能中, 主要承担三个方面的作用: (1) 限制斜裂缝的开展, 提供斜截面的抗剪强度; (2) 对核心混凝土进行有效约束, 使核心混凝土处于三向受压状态, 提高核心混凝土的极限压应变; (3) 防止纵向钢筋过早屈曲。

何世钦等[2]提出用曲线夹式钢筋代替混凝土柱中的复合箍筋的新型箍筋方式, 与现有的配筋方式相比, 它改善了构件的抗震性能。而国外用于代替中间箍筋的结构有Head-bar[3], T-headed bars[4], Steel Plate Heads[5]等, 这些结构也能改善构件的抗震性能, 但价格工艺制作复杂, 成本高。

2 抗震计算设计

建筑物结构计算设计, 要做到计算结果与计算模型一致。地震时, 确保地基基础在使用年限内能够承受上部结构传来的竖向地震作用、水平地震作用和倾覆力矩作用。

2.1 地基和基础的抗震设计

在地震作用下, 对需要进行抗震承载能力验算的天然地基基础进行验算。

地震作用下地基变形过程是非常复杂的, 因此, 除按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验算地基承载力外, 还要按照《抗震设计规范》对地基土进行抗震承载验算。天然地基上的建筑物抗震承载力验算采用“拟静法”。《抗震设计规范》中, 把地基的静承载力按下式提高。fa E=ξafa。 (1)

式中, fa E——调整后的地基抗震承载力;

ξa——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

fa——深、宽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2) 采用。

2.2 结构布置

结构平面力求简单, 尽量使建筑物的重心与形心相重合, 避免地震引起结构扭转和局部应力集中。结构竖向布置, 避免结构刚度突变, 以利于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对于框架结构, 其刚度沿高度不宜突变, 以免形成短柱, 造成薄弱层。框架短柱在抗震作用时, 容易发生脆性破坏, 引起结构严重破坏, 甚至倒塌。结构设计时, 应尽可能避免设计成短柱;若无法避免时, 应采用复合箍筋、螺旋箍筋、或其它措施等, 防止短柱遭受剪切或粘着破坏, 增加短柱的耗能能力。地震区的框架结构, 应遵守“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锚固”等设计原则。梁与柱轴线应重合, 以免形成较大的偏心矩, 此外, 柱的截面不宜过小。

对于多层砌体结构建筑物, 由于砌体是一种脆性材料, 其抗拉、抗剪强度均较低, 因而砌体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相对较差。砌体结构建筑物应优先选用横墙承重, 纵横墙布置宜均匀对称, 满足砌体建筑物的高宽比限制。

3 PKPM结构抗震计算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 结构设计电算也随之出现。目前应用最多的是PKPM设计软件。PKPM中, 通过参数的控制, 实现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在此过程中, 参数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的抗震折减系数, 是不一样的。因此, 结构设计者, 要把握好, 利用好软件, 保证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4 结论与展望

地震是一个随机性事件, 人们很难准确的预测其特性。实际上, 不同结构的建筑物在使用期间, 在不同的地震强度下, 具有不同的抵抗能力。抗震设防目标:“小震不坏, 中震可修, 大震不倒”, 这一目标为我国抗震设计规范所采纳。抗震概念设计和抗震计算设计, 是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的有效措施。在结构设计中, 做好建筑物抗震措施, 一件很重要的工作。结构设计本身, 就是构造加设计, 建筑物抗震构造措施和结构抗震计算是同等重要。

如前所述, 曲线夹式钢筋的提出, 能有效的增强钢筋混凝土柱的抗震能力。科学在发展, 人们对如何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的研究, 是从未停止过。今后, 会有更有效的抗震措施, 用以提高建筑物抗震设防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明主编.建筑结构抗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2]何世钦, 安雪晖, 小原孝之, 等.配置夹式钢筋的钢筋混凝土柱抗震性能试验[J].中国公路学报, 2008, 7:15.

[3]MIOKE T, ZHAO W, KANO K, et al.Results and high growth of plate anchored shear reinforcement bars (Head-bar) technology[J].Report of Taise Technology Center, 2004, (37) :14.

[4]KIMURA K, SHIOYA T, NAKAZAWA H, et al.Development of t-headed bars and Examples of Coir struction[J].Concrete Journal, 2004, 42 (3) :21-29.

建筑物 篇9

该建筑为上海市市区内的重要建筑,建于20世纪90年代,由东、西两栋主楼(地面23层)及中间裙楼(地面5层)组成双塔结构,属框—剪结构商用楼。地下一层,层高4.78 m,基坑开挖深度7 m,围护形式采用ϕ800 mm的钻孔灌注桩加水泥搅拌桩。基础采用桩筏基础,筏板厚1.98 m,总面积约3 405 m2;工程桩为ϕ800 mm 的钻孔灌注桩,桩长31 m,总根数336根,桩底深入⑦1砂质粘土层。根据确定的线路,地铁轨道部分路段必须下穿该建筑物,穿越范围内有10根ϕ800 mm、长31 m的钻孔灌注桩侵入隧道内,需进行拆除处理。为了保证拔桩后大楼的稳定及正常使用,故在拔桩前将对大楼进行必要的变形计算及加固处理。

2 拔桩计算分析结果

自然状态下大厦桩基受力分析:

大厦工程桩的力学性态主要考虑轴力和弯矩。从桩的轴力分布可以看出,底板下部的工程桩轴力呈现出中央部位桩轴力小,边桩、角桩轴力大的特点。说明数值模拟可以充分反映实际的底板刚度和桩间、桩端土层对轴力分配的影响,体现群桩效应。各桩均处于压应力状态。根据计算结果,在欲拆除的10根桩中,轴力最大的约1 598 kN,最小的约777 kN。计算模型网格图见图1。

将要拆除的10根桩的弯矩见图2。根据计算结果,桩所受最大弯矩约393 kN·m。

根据天福大厦桩基设计材料和结构特征,并按照JGJ 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计算得出该大厦桩计算得到的桩基承载力设计值为1 823 kN。

拔桩之后,桩Z11,Z15,Z16的轴力均超过了承载力设计值。

根据模拟计算,如不对大楼的桩基础进行加固,拔掉10根桩后,大楼地下室底板沉降增量将达到9.824 mm,如图3所示。

如不采取加固手段,大楼的稳定及正常使用存在潜在的危险,故在拔桩之前进行加固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拔桩前,先在线路外侧非盾构通过区域植入锚杆静压桩,随后再进行拔桩。

3 加固材料及方法

钢筋采用HRB335级钢筋,新增混凝土强度等级为微膨胀早强C40;碳纤维(CFRP):300 g/m2,高强2级;碳纤维、钢板配套用的粘结材料应选用达到A级胶性能要求的产品。粘钢加固所用钢板为Q235B。

1)锚杆静压桩。根据设计计算及方案比选,拟在隧道影响区域外侧沿线植入一排锚杆静压桩,桩径300 mm,桩长12 m,单桩设计承载力约520 kN,承受主楼钻孔灌注桩拔除后的相应荷载。桩孔与锚杆定位图见图4。

2)钢筋混凝土封堵墙。封堵墙与原有结构植筋连接,并应满足相应规范要求,见图5。

3)结构顶板及梁柱的加固。按照施工要求需要在顶板局部范围内有施工机具的动荷载。原有结构需要满足活荷载150 k N/m2,初步确定部分梁板采用粘贴碳纤维加固,对于主要框架梁采用外包型钢的加固方法,对于承载不够的框架柱采用外粘型钢的加固方法,见图6,图7。

4结语

建筑物 篇10

随着我国第一部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86的颁布, 意味着我国建筑节能设计工作已经正式从研究阶段进入了应用阶段。近年来, 随着经济及科技的发展, 我国对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也进行了相应的变更, 并陆续颁布了不同地区建筑节能的设计标准。然而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建筑节能设计的过程中, 又相继发生了央视大楼、上海教师公寓等几次特大火灾事故, 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建筑节能与安全设计工作成为当前建筑单位需要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2 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变革

具体来说, 我国建筑节能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 30、50、65标准, 其主要是依据国内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规定的节能效率, 将节能目标为30%的时期称为30标准, 将节能目标为50%的时期称为50标准, 将节能目标为65%的时期称为65标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我们主要是将1980年居住建筑的耗能量作为基准值来使用的, 并在建筑耗能最高的寒冷地区首先发布了相关的行业标准, 此后陆续在其他地区颁布了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3 建筑设计节能的主要措施

3.1 对低碳材料予以优先选用

建筑材料生产、加工及利用过程中是形成建筑能耗的重要环节。就目前而言, 国内使用的大部分建筑材料都对建筑节能推行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严重者还会直接造成环境污染。随着我国经济及社会的迅猛发展, 钢筋混凝土结构凭借其较高的实用性和抗震性被普及应用到城市建筑的各个方面, 然而水泥材料本身就属于高能耗、高污染的建筑材料。所以, 在对建筑物进行节能设计的过程中, 应对低碳材料进行优先选用, 并采取新工艺和新技术有效提升材料的利用效率, 力争从源头上实现能源损耗的降低。

3.2 加强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

3.2.1 合理选择节能系统

在我国, 建筑能耗区域性差异非常大, 因此, 在对节能系统进行选择的过程中, 应对地区特点进行重点考虑, 并依据地区气候特点选择合理的能源利用方式。例如, 北方寒冷地区城市建筑取暖能耗占据较大比重, 这需要对建筑保温层设计予以重点关注, 并加大对新能源的使用力度, 从而降低碳排放量;而南方湿热城市建筑电能消耗占据较大比重, 为此不仅应加强建筑隔热方面的设计, 还需要选用一系列能耗低的电气设备。当前, 相关单位应采取合理措施对城市能源结构加以改善, 有效提升清洁能源的利用效率, 为城市建筑节能设计及施工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基础。

3.2.2 对可再生能源加以利用

当前, 可用于建筑设计及施工上的可再生能源主要包含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以及地热能等, 其中太阳能已经成为国内建筑物能源消耗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及科技的发展, 可再生能源逐步会取代石化能源, 成为能源消耗的主要成分。因此, 相关单位在对建筑低碳化设计的过程中, 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

3.3 墙体及门窗的节能措施

3.3.1 墙体节能措施

外墙保温与隔热设计在建筑节能设计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因建筑外墙在整个建筑外包面积中占据最大比例, 其建筑能耗也最大, 所以墙体的保温隔热设计是建筑节能设计的关键环节。具体来说,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使用空心砖取代实心砖, 其不仅在烧制过程中节约了大量能源, 且具有较好的保温效果;第二, 低纬度热带地区建筑区, 其外表面可以涂抹颜色较浅的涂料, 降低太阳直射影响, 以免出现室内温度过高的情况;第三, 提高外墙热工性能技术, 对于单一材料墙体而言, 可以选用具有较高保温隔热性能的材料, 对于复合材料墙体而言, 可以选择绝热材料或者新型材料复合而成的墙体, 明显降低能耗。

3.3.2 门窗的节能措施

门窗中的玻璃作为建筑物内外能量交换的重要通道, 其也是建筑耗能较高的部位。因此, 在对门窗进行设计的过程中, 应对其节能设计予以高度重视。具体来说,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对门窗朝向进行合理设计, 特别是户型比较大的建筑门上, 应依据玻璃特点, 对玻璃数量及面积进行有效控制, 普及使用双层窗户;第二, 在寒冷的冬季, 太阳透过窗户直射室内, 在玻璃的作用下可以在室内形成温室效应, 将能量储存起来, 对于热带地区而言, 则可以选择透射率较低的玻璃, 对于寒冷地区而言, 则可以选择在建筑物中部开设大面积天窗的形式来降低取暖耗能;第三, 节能门窗体系主要由窗框材料、镶嵌材料、薄膜材料以及相关的密封材料等几部分组成, 其中窗框材料对窗户性能产生重要影响, 当前国内主要使用的窗框材料有铝合金、木材以及塑料等几种材质, 使用材料不同, 其传热系数也不尽相同, 门窗镶嵌材料主要是由玻璃及其制品组成, 密封材料能够明显提升门窗的水密性和气密性, 降低热损失, 薄膜材料主要分为织物膜材以及箔片两种材料;第四, 在对门窗进行节能设计的过程中, 应尽可能满足建筑物通风、采光以及维护等要求, 有效提升室内舒适度, 同时还需要对门窗造价予以综合考虑, 加大科技投入, 有效提升建筑物设备的能源利用率和热工性能。

4 结语

总而言之,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 相关单位应对节能标准予以综合考虑, 严把节能降耗关, 对施工过程节能予以有效监督, 努力为业主打造一个节能环保、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 为实现建筑节能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同时, 在对建筑物进行节能设计的过程中, 还需要坚持长效机制, 并从设计、施工、运行等各个环节落实节能理念, 而作为建筑节能设计工作人员, 还应从建筑用途、业主需要以及建筑客观标准等多个方面入手, 全面推行建筑物节能设计理念, 并将其严格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1]伟奇.建筑节能管理与建筑节能技术[J].中外企业家.2016 (24) :144-145.

[2]高彩云.模块式立体绿化对建筑节能的影响分析[J].现代园艺.2016 (18) :231-232.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建筑物】相关文章:

建筑建筑过程07-08

建筑物竣工测量建筑工程论文04-22

建筑物安全09-07

中空建筑物05-02

穿越建筑物05-03

枢纽建筑物05-28

普通建筑物06-14

水工建筑物06-16

旧建筑物07-12

建筑物损坏07-15

上一篇:财会问题下一篇:镇静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