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社会发展

2024-07-05

技术与社会发展(精选十篇)

技术与社会发展 篇1

1 网络技术及社会发展概述

1.1 网络技术概述

网络技术是人类进行网络活动而采用的方法总称, 是网络发展的基础, 两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的, 没有网络技术的出现及运用, 就没有网络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是服务于网络的, 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普及性, 网络协议具有一致性。

1.2 社会发展概述

社会发展没有明确的定义, 庞元正、邱耕田等专家教授都对其概念进行了不同的阐述。它与社会进步不同, 以人类活动为基础, 是一种具有规律性的运动变化, 涉及到人类发展的所有方面, 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等特点。

2 网络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

2.1 网络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性

网络技术具备社会性以及客观性两个特征, 前者是指, 网络技术是在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必须依存于社会环境中, 否则就会失去价值, 它会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影响, 而后者是指其本身所具备的属性, 是客观存在。网络技术具有双面性, 在给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 也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及麻烦。因此网络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是互动存在的。

2.2 网络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2.1 网络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有利影响

网络技术是现代化技术发展的成果, 是一种现代化的生产工具, 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改变了传统的机械化的需要大量劳动力投入的生产方式, 提升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 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在经济方面, 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金融交易变得更加便利, 只要有网络, 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随时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不受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大大促进了电子商品的成交率。以淘宝举例来说, 每年推出的双十一活动, 都会使得淘宝商家的营业额获得突破性提高, 有数据显示, 淘宝在双十一的收益比香港一天的营业额都要高。

在政治方面, 许多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意志, 都在不断研发新的网络技术, 用以巩固网络政权及其安全, 许多政府首脑在竞选时都是通过网络来争取选民的支持的。网络技术使得网络环境具有开放性、互动性等的特点, 人们可以在网络中看到国家政治的变化形态, 发表基于法律允许范围内的自由政治言论, 组织民主活动等。随着我国反腐力度的提高, 人们也在网络上开展了多样的反腐活动, 比如将看到的腐败现象发到微博中, 在中纪委监督网站中留言检举腐败官员等。

在文化方面, 基于网络技术的网络能够极大的提高文化传播的速率, 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比如在我国传统的节日到来时, 百度、360等网站都会在网页显眼的位置进行提示, 比如端午节、母亲节、春节等, 这都在无形中提高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性。网络兴起之后, 许多家庭都配置了电脑, 人们可以利用网络看电视剧、相声小品, 还可以听音乐听广播, 或者玩游戏, 总之可进行多种多样的娱乐文化活动。

2.2.2 网络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

网络技术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 也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影响。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环境, 这就成为了许多犯罪分子进行违法活动的场所。比如淘宝上的商品多种多样, 人们在购买时只能查看商家展示的信息, 而无法看到真实的商品, 许多消费者都曾购买到假货。再比如, 许多青少年受到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 做出自杀、伤人、强奸等的举动, 亦或是陷入网络游戏中无法自拔, 荒废了学业等。再比如, 有的人利用网络技术的漏洞传播电脑病毒, 或者在网上盗取人们的信息, 这都会破坏人们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

2.3 社会发展对网络技术的影响

网络技术依存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 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变化都会对网络技术产生影响。企业要提升生产效率, 就需要摒弃传统的交易模式, 采用便捷的网络交易;要想全面的了解产品情况, 也不离不开网络信息的支持;人们为了适应现代化社会快捷的节奏, 也促进了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政府针对网络技术制定的方针政策会对其起到导向作用,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离不开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 国家提高对网络技术的重视程度, 制定一系列有计划性的研发步骤, 才能促进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 也能使各领域加大对网络技术的研发投入力度。

3 如何优化网络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要想优化网络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就应该利用网络技术对网络中的不良信息进行过滤, 提高对网络信息的筛选能力。政府应该建立专门的网络监测部门, 对网络进行维护, 保证网络安全, 遇到网络安全事故, 采取积极有效的处理措施。人们应该加强对自身隐私的保护意识, 不随意将个人信息透漏到网络中。

4 结语

网络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是相互作用的, 网络技术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会对其产生不利影响, 而社会发展会引导网络技术并促进其进步。应该正视并主导这种相互作用, 让网络技术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发展。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 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工作生活等的许多方面, 网络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基于此, 本文对网络技术以及社会发展进行了分析, 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该如何优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网络技术,社会发展,相互关系,优化

参考文献

[1]徐磊.网络技术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3.

[2]陶春.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和融合[J].实践探索, 2007 (08) .

社会技术与自然技术关系研究 篇2

社会技术与自然技术关系研究

由于在作用对象、评价原则、实验方法、可接受性、参照系数以及技术进步快慢等方面存在着一系列不同,社会技术与自然技术存在着本质的差别.

作 者:吴卫东  作者单位:哈尔滨学院,社科部,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刊 名:哈尔滨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年,卷(期): 24(5) 分类号:B028 N02 关键词:自然技术   社会技术   参照系   评价原则   可接受性  

技术与社会发展 篇3

关键词 教育技术 信息技术 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我国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将两者的概念混淆,认为教育技术等同于信息技术。但是,从事实角度来讲,这二者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有一定的交集,两者之间的领域不同,概念更不同。本论文针对两者之间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并对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进行了论述。

1 比较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

1.1 信息技术的概念和含义

信息处理、手机、存储的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集合体被称之为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它包含了技术性非常高的内容,涉及到技术层面以及应用层面。它是在70年代,伴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通讯技术水平的提升而针对信息收集、储蓄、整理、传送而衍生出来的一种全新的信息技术。它是能够被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高科技技术,并且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为主导。

1.2 教育技术的概念和含义

教育中的技术和教育技术的统称为教育技术。其中教育中的技术是物化了的技术,是教育媒体本身反应出的技术,被称之为软件和硬件技术。例如,教育信息的传播和通讯技术,加工和处理技术。它是利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成果,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教育的技术是指非物化技术,如何使用教育和教材,设计教学活动计划等问题,是从教育角度研究教育技术的问题,其中涵盖了教育心理技术、计划技术等等。现代教育及时就是利用不同的技术手段优化教学的一个过程,其目的在于优化教学效果。

1.3 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比较

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新科技对于教育的影响和运用有很大的关系。例如,在1920年左右我国所兴起的视听教育技术就是围绕着那个年代所兴起的电影技术的运用发展起来的。到了1950年代,我国计算机得到了普及,我国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用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些历史事实足以证明,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对教育技术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同时,证明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不能够影响教育,必须将信息技术和教育结合在一起才能够影响教育,也就是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结合。

2 教育信息技術的发展和应用

2.1 教育信息技术的概念和含义

教育信息技术是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结合体,是在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的一个过程,其目的在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它研究的领域非常广泛,不仅涵盖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还包括了如何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和教学理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推进教育技术的发展。

2.2 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80年代中期之前强调了计算机辅助教学,80年代到90年之间强调了计算机辅助学习,90年代之后,信息技术在教育中转变成强调学科和信息技术的整合。这对于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这一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因在于将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结合在一起,需要一种新的教学环境支撑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机构,实现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整合。例如,中小学信息技术和课堂整合,高效教育信息技术和课堂整合。

计算机技术的辅助教学是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将传统教学和计算机教学相结合。在这一过程中,强调了教师利用网络平台所提供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强调了教师培训通过对办公软件的了解针对教学制作教程,强调了教师在数量掌握计算机的我基础上,通过信息检索、学生自主学习等手段实施课堂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整合,它将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用到辅助教学中,强调了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整合,提出了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理想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式,实现教师和学生互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机构和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从整体上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了将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情感激励工具和认知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的学习环境,从总体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3 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景

教育信息技术不仅具有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的特点,而且能够实现教学设备自动化、多样化和微型化。具有广泛的作用和影响,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学习的乐趣,改变了传统说教的现状,增强了教学的说服力,从被动性学习转变成了主动性学习。这一系列的改变都归功于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结合,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必然会使我国的教育有质的飞跃。

3 结语

本论文着重针对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概念和含义进行了阐述,并针对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结合进行了细致性的论述。认为两者的结合对人才的培养和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一定的意义。同时,教育信息技术的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必须遵从教育价值观念、现代化教学理念出发,在适用于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前提下才能够发挥其根本作用,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宇锋.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化[J].计算机教育,2011.(4).

信息技术与企业发展 篇4

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一切,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的漫长历史, 真正推动社会飞速发展的力量只是近几个世纪的科学技术发明。18世纪蒸汽技术的发明实现了社会的工业革命, 进入20世纪中后期, IT技术特别是Internet技术的发展及其广泛应用, 人类便从工业经济时代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经济信息时代。

正确认识网络信息技术, 是我们讨论网络经济对当代社会、经济、政治产生何种影响的基础, 是探讨网络信息技术与中国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的前提。对现代企业而言, 网络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作为网络经济核心内容之一的电子商务的发展, 意味着企业在战略思想、管理理念、运行方式、组织结构等各个方面的革命性变革。从这种意义上, 企业能够实现低成本战略, 但同时对过去的经营模式也是一种颠覆, 所以我们说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既是一种机遇, 也是一种挑战。可以这样断言, 网络经济的兴起已经对现代企业的研发、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网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完全有可能改变现代企业的基本商业运作模式, 动摇在工业时代业已成为经典的战略思想和卓有成效的管理方法。

1 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影响

目前看来,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现代企业的影响可以简要地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企业成长方面。

进入信息时代, 商品由稳定的供应者供给转变为多企业之间的互相竞争, 期间获益最大的则是消费者, 广大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 各厂商为了争夺市场份额而不得不通过价格、服务等各方面的改进来稳固自己的市场地位。大批量制造和大批量销售正在让位于大批量定制, 消费者有更大的自由度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商品。与此同时, 电子商务的市场竞争也逐渐展开, 各厂商的焦点不再集中于谁的科技更优良, 谁的规模更强大, 谁的资本最雄厚, 而是要看谁最先发现最终消费者, 并能最先满足最终消费者的需求, 谁最先顺利地为消费者提供了其所需的商品或服务, 谁有更大的价格优势以及更好的口碑, 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谁就是成功者。如Ebay、淘宝等交易平台的发展, 商品众多、速度快、使用方便、运行稳定的网上交易平台使人足不出户就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商品, 并且由于网络的使用大大降低了成本, 廉价优质的商品无疑对消费者会产生更大的吸引力, 这对传统意义上的零售商绝对是一种非常大的打击, 如此有优势的对手会更具有竞争力。但这并不是说企业可以忽视发展科技, 而是要把技术研发看成是工具、手段, 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是目的, 新旧营销模式将会在很长的时间内共同存在, 通过长久的竞争更有利的模式将会保留, 不适合消费者的模式必将被淘汰。所以各种类型的厂商都要不断努力, 找到最好的方式抓住消费者的青睐。

1.2 企业生产组织方式。

在因特网的支持下, 传统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种新的生产组织方式以国际品牌为龙头, 通过原厂委托制造的方式把生产过程分包给下游厂商, 也就是我们近几年常听到的Outsourcing (外包) , 其极端的形式是全部产品均为外包生产, 品牌公司只负责设计和营销。客户整合利用其外部最优秀的IT专业化资源, 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增强客户对外环境的应变能力的管理模式。此外, 我们还应该意识到, 在信息时代中, 企业大小的意义在减少, 因为进入虚拟网络市场的门槛很低, 任何个人都能够通过网络与大企业同样好地向全球市场提供非物质产品, 既不需要自己拥有生产设备, 也不需要拥有销售网络。这点也应引起各大厂商的重视, 竞争者的数量将成倍剧增, 小型的企业甚至是独立的个人可能会更注重专业性, 能够提供更好更专一的服务, 竞争者会面临更大的挑战。

1.3 企业经营方式。

以网络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将极大地改变传统的企业经营方式, 摆脱常规的交易模式和市场局限。网上交易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得以迅速扩张和普及, 在于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成本, 这是由于, 一方面每类商品的销售企业数量增加, 增强了竞争, 导致价格下降;另一方面买方与卖方之间的谈判更为便捷, 通过网络通讯工具就可以快速低成本商量购买事宜, 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因此不仅要求交易双方和服务部门的商业信用和支付的银行信用高度成熟, 而且要求保险机构、金融机构、供应商和客户在电子网络交易系统中的高度整合与兼容, 使网上市场成为交易参与者密切关联和利益攸关的集合体, 从而改变了传统企业的经营方式和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其间, 一些传统的规则和惯例的确在发生变化, 因特网可以使企业通过SCM (供应链管理) 急剧降低成本, 将CRM (客户关系管理) 提高到超乎想象的新水平。电子商务的发展也打破了地理条件的限制, 企业的市场范围逐步扩大, 创造新的收入渠道。

1.4 企业内部机制和管理。

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将会使企业内部机制和管理进一步电子化、信息化, 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的变革。基于信息和网络技术的一系列企业内部管理方法和手段不断开发出来, 使企业的内部机制和管理更为高效、协调和及时。第一步是通过因特网实现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 形成内部的高度整合;第二步是上网寻找客户、扩大新的销售渠道, 形成新的管理职能;第三步是对价值链或供应链进行全面整合, 实现电子化管理的高效运作, 使企业内部机制和管理发生实质性变化;最后是通过网上销售扩大相关的服务范围, 使企业的经营管理进一步完善。企业的信息化要以协作商务为目标, 建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 以ERP为平台, 支撑客户链、供应链、生产控制链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并全面实现电子商务。信息化要通过管理流程的优化来实现管理水平的提升, 通过数据的分析以加强决策的科学, 通过加强集团公司对下属单位的监控, 从而为企业带来较大的效益, 通过引进优秀的管理模式, 使企业实现流程优化。如很多大型企业使用专业的ERP软件来为企业管理和协同化电子商务寻求最优解决方案, SAP、Oracle、金蝶、用友等都是企业常用的ERP软件。以SAP软件为例, SAP R/3是一个基于客户/服务机结构和开放系统的、集成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其功能覆盖企业的财务、后勤 (工程设计、采购、库存、生产销售和质量等) 和人力资源管理、SAP业务工作流系统以及因特网应用链接功能等各个方面, R/3应用软体采模组化结构, 它们既可以单独使用, 也可以和其它解决方案相结合。具备功能性、灵活性、开放性、模块化、集成化、用户友好、可靠、低成本高效益、国际适用等诸多优点。也许有人认为购买ERP软件是一笔很大的开销, 可真正投入使用后加快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以及为企业带来的更大收益却是更大的, 如一些ERP软件的附加咨询服务能够更快速有效地完善企业结构, 增进企业管理效率。

1.5 企业组织结构。

网络经济使企业经营管理的手段得以创新, 从而使管理具有更高的效率。事实上, 在信息化、网络化的背景下, 一方面, 企业运行的环境呈现复杂多变、无法预测的趋势, 工业经济条件下的金字塔式层级管理方式和组织结构越来越难以适应;另一方面, 同样在快速发展的信息、网络技术又为应对这种趋势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手段, 推动着管理方式和组织结构的创新和发展。在企业组织结构方面, 工业经济时代严密的企业层级制组织理所当然地受到冲击, 而在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强大支撑下, 非层级制正呈如鱼得水之势, 具体表现为网络化、扁平化、柔性化和分立化等基本趋势。运用信息化、网络化手段能够提高企业的组织效率, 使减少管理层次和管理职能部门成为企业改革与调整组织结构的新时尚。企业利用网络公告板或是网络即时通讯工具发布消息越来越普遍, 上级向下级发布通知或是网络会议也可运用此种方式, 这样就避免了时间场地的限制, 只要提前发布消息就可以及时召开会议, 保证了事件传递的高效性。

信息技术的采用, 企业的信息化发展的确可以为企业带来很大的效益, 以巨化公司为例, 他们企业就是运用了SAP软件进行了合理的企业信息化而取得了极大的收益:SAP R3模块

巨化ERP系统中所实现的功能

FI财务会计

CO管理会计

完成财务管理, 实现总账、应收款、应付款、资产管理等基本功能, 同时要实现全面预算管理、成本实时监控、财务分析和控制、集团财务报表合并等财务管理功能。

TR财务管理

完成资金预算、资金管理及投资管理等。

PP生产计划

部分应用, 结合FI、CO实现财务管理系统的成本管理功能。

MM物料管理

完成供应管理, 包括供应商管理、购货合同、采购流程、仓库管理等。

SD销售与分销

完成销售管理, 包括客户管理、价格管理、销售合同、销售流程、电子化配送等。

CRM客户关系管理

完成内部电子化配送、大宗原料网上招标采购等功能。

EP企业门户系统

实现所有操作人员个性化界面的处理和IE方式的操作。

BW数据仓库功能

完成各类商务数据的挖掘, 进行各种复杂分析和统计类报表的编制。

SEM企业策略管理

根据企业年度目标, 完成具体策略的处理, 实现企业的优化和决策管理。

2 经济效益分析

经济效益分析具体如下:

2.1提高管理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实现有关营销和财务管理流程的电子化, 通过仓储改革和内部物料的电子化配送、网上采购等方案的实施, 可以减少许多管理环节, 提高工作效率, 相应系统的管理人员可缩减15%左右, 管理费用同时也可以大大减少。

2.2降低采购成本实现供应管理信息化, 可以有效地控制采购过程的源头和各个环节。如果集团公司的适合网上招询标比价采购的原材料都逐步纳入网上招询标采购程序, 全公司采购成本在市场预测价可以下降1-3个百分点, 随着铺开和深入还可以下降。公司一年36种主要原料和主要辅助材料的采购金额在11亿左右, 预计这方面的效益一年可以节约采购成本至少1000万左右。

2.3及时调整营销策略, 防止价格流失实现销售管理的全程电子化, 公司决策层可以实时掌握产品的流向和产品区域分布情况, 调整产品的资源配置, 制定相应的区域价格策略, 为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通过流程的电子化管理, 强化价格管理, 防止效益流失。预计每年通过科学的价格策略及时调整和价格的跟踪控制, 可以减少管理漏洞带来的损失和价格综合指数提升带来的效益, 公司年外销商品总量为150万吨左右, 62种主要产品2001年累计加权平均不含税销售价格水平在1300—1500元/吨, 这一区间的价位通过信息化建设能够比较好地控制6-10元/吨的价格流失, 从而之后每年这一方面的增效有几百万左右。

2.4防范坏账降低应收账款实现销售管理的全程电子化, 实现集团公司客户资源统一共享, 完成客户的信用管理, 系统自动执行能否发货的资金审核, 减少了人为控制的难度和随意性, 大大降低应收账款, 还能够最大限度的防范坏账的产生, 降低经营风险。应收账款占销售额的比例每降一个百分点, 就能为巨化带来260万的效益, 而从实施ERP的效益统计来看, 实施ERP在应收款上有6倍的效益。

2.5减少仓储面积, 提高房产综合利用巨化集团公司现有辅助材料库163个, 仓储面积60225平方米, 通过仓储改革方案, 利用内部电子化配送的手段, 加速库存物资周转, 减少积压占用, 提高利库率, 可以减少现有库房面积30%—40%。

2.6降低储备资金占用去年巨化地储备资金平均约1.7亿元, 通过电子化的手段, 可以大幅度的减少储备资金占用, 按照上述的预计也可以降低20%左右, 约3000多万元, 资金成本以6%计, 相当于1年降低成本180万元。

2.7加快资金周转实现的经济效益巨化的库存周转本年平均为90天, 平均余额5.1亿元, 下降10天, 能节省资金1.4亿, 资金成本以6%计, 相当于1年降低成本840万元;巨化的应收帐周转天数为47天, 以应收账平均余额2.6亿计, 下降10天, 可节省资金5500万元, 成本降低330万元。

2.8强化财务监控制实现的经济效益实现了集中的财务控制, 可以规范财务管理, 通过全面预算, 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巨化以往每年都能查出一些小金库, 有的金额上千万, ERP系统实施后可以得到避免。巨化集团公司通过财务监控, 整合资金, 会产生非常大的经济效益。

2.9建立DCS信息的集成和调度优化系统实现的效益可以加强对关键设备参数的监控, 使生产运行保持平稳, 减少非计划停车, 提高经济效益;可以合理调度互供物料, 及时保证各生产子系统的平衡, 减少装置能耗和物耗, 提高经济效益;可以挖掘历史数据, 进一步发现生产装置的运行规律, 及时调整工艺参数, 使生产处于优化状态, 提高产品出率和质量, 实现经济效益;可以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挖掘, 可以对设备进行预防习惯性检修提供计划依据等。

从以上实例及分析中可以看出, 随着Internet的迅速发展, 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企业的影响力已日趋加大。很容易想象一个实现现代化信息管理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占有的优势, 这样的企业对市场的变化可以进行实时监控, 开放的Internet和企业内部的Intranet可以及时为企业提供与企业生存、发展有关的所有情况。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使企业信息化是当今企业发展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也是高科技发展所形成的大势所趋。我国的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发展壮大, 在世界市场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尽快将信息技术科学有效地用于企业运作中是发展企业的最优选择。

摘要:网络经济的兴起已经对现代企业的研发、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网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完全有可能改变现代企业的基本商业运作模式, 动摇在工业时代业已成为经典的战略思想和卓有成效的管理方法。

媒介技术与社会 篇5

在信息社会,信息是人们做出行动前所必须的条件。而媒介作为信息来源,其重要性自然可见一斑!本文将浅谈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媒介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先举几个简单的例子说明媒介之于人的重要性。媒介所发布的天气预报是我们每天必须关注的内容之一;当人们想要休闲娱乐时,会留意报纸上电视和电影的预告;当人们要寻找就业机会时,同样也会求助于媒介上的招聘广告。

同时,媒介也是舆论宣传的工具。它能够传播重要信息,促使社会热点与之互动促进社会透明度,让群众了解事实真相,提高了新闻事件的可信度,促进社会进步。让大众在第一时间内看到事件的发生,起因,经过和结果,扬善惩恶,起到舆论监督作用!新闻公开、新闻批评、民意调查实现大众传播媒介舆论监督的主要三种方式。例如:媒体曝光的地沟油事件、食品安全事件、交通事故事件等等,都体现了媒体的这种作用。从人类传播活动的发生和发展历程来看,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史,就是人类在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的动力推动下不断发展和创造新的传播媒介,不断使社会信息走向发展和完善的历史。媒介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人们通过各种媒介来传递信息,推动社会的发展;而社会的发展又推动了科技的进步,推动着媒介的发展。其中,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主要原因,媒介的发展受人类社会发展的程度决定,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作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通过使用、控制传播媒介,使人类文化得以传承下去,而传播媒介又以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对传播的信息加以缩减或扩大。

媒介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媒介的演进,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反作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具体可以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

首先,在现在电子传播时代,人类可以实现最短时间内的长距离交流。如此,地域屏障被冲破,商家能够及时把握不同地区经济状况,调整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经济组织的弹性和活力大大整强,整个社会的经济也因此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而互联网的出现,又使人们能够足不出户购买各种商品,拓展了传统销售渠道外的营销模式!以淘宝、京东为代表的网购网站不仅方便了消费者也方便了许多小商户。

其次,在政治军事领域,媒介技术的作用也愈发明显。当今时代的战争是建立在信息战争的基础上,获取信息渠道的畅通与否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战争的局势。某些国家利用先进的媒介技术从事间谍活动,窃取他国国家机密,比如去年被传的沸沸扬扬的“棱镜门”时间!再者,媒介技术对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从报纸到广播到电视再到互联网时代,普通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因为媒介技术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程度的丰富。而现如今,智能手机的普及又加大了这种影响。人们可以利用手机拍照,录音和摄像,能够及时记录身边的人事,还能通过QQ、MSN、微信、人人、豆瓣等社交软件或网站发布这些信息,实现信息的传播共享。

当然,媒介技术的发展这也为谣言的滋生创造了温床,许多不法分子利用微博,社交网站等工具散布虚假信息,从事诈骗甚至造成社会恐慌,极大地扰乱了社会秩序,希望国家能加大打击力度,遏制网络谣言的蔓延趋势!

媒介技术发展带来的海量的信息良莠不齐,使很多人难以甄别好坏,受到不良影响,黄色、暴力、赌博等负面信息容易诱导尚且缺乏判断力的青少年,使之走上歧途,做出违法乱纪的事!不过,最近国家开展“扫黄打非”的净网活动,这些不法网站似有所收敛。

网络广告的技术发展与社会责任 篇6

“未来广告的发展趋势一定是精准的效果和营销的回报,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今天,网络广告正是迎合了精准营销的特点。”在12月8日下午的新媒体与网络广告分论坛中,网络广告企业家们就中国网络广告的发展方向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易传媒CEO闫方军指出,相较于美国市场成熟的技术价值构造系统,中国目前对于技术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而配合市场做出优化选择,搭建一个能够综合需求端和供应端的连接桥梁是中国网络广告目前最需要注意的问题。而其中最需要关注的便是平台问题,包括媒体平台、技术平台以及数据平台。因为只有释放了媒体资源的价值,搭建合理的技术平台,并过渡到需求端的数据平台,方可以为技术开拓道路,让商务发展的更好。

互联网广告行业和传统广告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更着重于强调技术以及数据处理等方面,聚胜万合CTO胡宁女士分析了互联网定向技术,特别是精准定向技术方面的发展情况。精准营销需要通过认知受众、定向传播和实时优化三个方面来完成,广告企业则可通过上下文定向、兴趣定向、人口属性定向以及个性化定向等投放技术,瞄准目标受众,进行一个定向的传播,并通过自动创意,实现广告的优化。最后通过效果衡量,在广告数量、质量和成本之间,达到一个良好的平衡。

相较于国外的高度细分和开放的市场,国内的媒体相互之间存在竞争,跨界的运营也给国内媒体发展带来困境。而只有进行社交连接优化,将社会化的营销、地理位置的营销以及无线的营销联合在一起,才能真正达到广告主营销的目的,进行品牌形象宣传,达到用户目标的获取,最终达到购买。

广告营销平台的划分关键,在于是否能有效的传递品牌信息。微软公司首页的改变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微软MSN中国渠道市场总监郗海滨指出,微软整合的营销平台覆盖了所有旗下产品,利用所展示不同的移动终端达到品牌全方位宣传的效果,使得广告主的的品牌故事变得更加生动,更加有序,为广告主和代理商营造了一个更加合理优质的平台。

除了品牌信息的传递,商品产品信息的传递,互联网广告社会价值的体现被赋予了网络广告的下一次革命重任。在高峰对话中,主持人央视市场研究副总裁、中国广告协会副会长田涛与众企业家们探讨了网络广告社会价值的意义。

网络媒体现在越做越大,认知度越来越高,随着产生的社会效率越高,对人的心理的影响,包括思维、价值观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如今的社会化媒体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价值、社会责任感比以往就显得更加重要,而且矛盾会显得更加集中化。社会化媒体把大众和产品,或者跟媒体连接得更紧密,一个品牌在做自己商业化运营的时候,希望能够更深入的影响这些社会化媒体当中的每一个人,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品牌价值能得到大家认同与理解。而回归网络广告的核心特制,应该是真实,对于所有公司、所有从业者、无论通过什么渠道把信息传播出去,都应该把真实放在第一位,因为真正的社会价值,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

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与主流技术 篇7

关键词:数据库,主流技术,发展

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泛技术之一, 它已成为计算机信息系统和计算机应用系统的重要技术基础和支柱。

数据库技术从诞生到现在的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 形成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成熟的商品和广泛的应用领域,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加入, 使得数据库成为一个被广泛关注的研究领域。随着信息管理内容的不断扩展和新技术的层出不穷, 数据库技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新的数据形式, 人们提出了丰富多样的数据模型, 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数据库技术。

1 数据库技术的发展

数据库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项计算机数据管理技术, 它的出现和发展使计算机应用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广阔领域。当时计算机开始广泛地应用于数据管理, 对数据的共享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的文件系统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能够统一管理和共享数据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DBMS) 应运而生。顾名思义, 数据库指的是特定信息的集合, 而数据库管理系统是对数据库进行管理和控制的软件。这些管理和控制功能主要包括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数据的插入、查询、删除和修改等。除了功能方面的要求外, 对数据库系统性能方面也有一定的要求, 其中之一就是能够及时准确地满足多个用户的并发存取操作, 另外还要保证事务的原子性、时刻保证数据的一致性、要求硬件和操作系统正常工作的情况下独立地并发操作而互不影响、不丢失数据。数据模型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和基础, 由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完整性约束三部分组成。数据结构是所研究对象类型的集合, 在数据库系统中通常按照数据结构的类型来命名数据模型, 传统的数据模型有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数据操作是指对数据库中各种对象的实例允许执行的操作的集合, 数据库主要有检索和更新两大类操作;数据库的约束条件是完整性规则的集合, 即要保证数据的正确性、有效性和相容性。各种DBMS软件都是基于某种数据模型的, 所以通常也按照数据模型的特点将传统数据库系统分为层次数据库、网状数据库和关系数据库三类。虽然前两种数据库已经很好地解决了数据的集中和共享问题, 但是在数据的独立性和抽象级别上存在很大欠缺, 用户对这两种数据库进行存取时, 仍然需要明确数据的存储结构, 指出存取路径, 而关系数据库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关系数据库理论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末到20世纪70年代初。关系数据模型是以集合论中的关系概念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有严格的数学基础, 关系模型中无论是实体还是实体间的联系均由单一的结构类型--关系来表示, 其抽象级别较高、而且简单清晰、便于理解和使用, 因此关系数据库最终成为现代数据库产品的主流。目前数据库的建设规模和性能、数据库信息量的大小和使用频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 国外许多大学把数据库原理与技术列为计算机专业的学习内容, 我国高等院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也把数据库原理与技术作为计算机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目前数据库技术已成为信息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基础。

2 数据库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

数据库发展之初, 数据库技术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信息的存储、组织、管理和访问技术。数据模型是各组织机构研究的重点, 相继推出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其中关系模型有严格的理论基础, 充分考虑了企业业务数据的特点, 使其得以迅速发展, 20世纪80年代几乎所有新开发的数据库系统均是关系型数据库系统。关系模型在关系数据库理论基本成熟后, 研制的重点是探索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计, 内容包括关系数据语言、查询优化、并发控制和系统性能等。更多结构良好、使用方便、效率较高的以数据库为核心的应用信息系统被开发出来。

而随着数据库技术日益广泛地应用到企业管理、情报检索、辅助决策等各方面, 各大学、研究机构和各大公司在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 (RDBMS) 的实现和产品开发中, 都遇到了一系列技术问题。新的应用领域、技术趋势、相关领域的协作等成为推动数据库技术继续发展的外部动因。这使人们在对传统问题关注的同时, 着力寻求解决信息系统创新途径中所存在的数据管理问题的方法。

此阶段数据库技术的研究目标主要是实现数据的高度共享, 支持用户的日常业务处理和辅助决策。数据仓库 (Data Warehouse, DW) 、联机分析处理技术 (On 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 O-LAP) 和数据挖掘 (Data Mining, DM) 是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三项决策支持技术。现已形成研究热潮, 并已进入实用阶段。

紧接着Web时代的到来, 在Web大背景下的各种数据管理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我们把它称为“泛数据”研究, 由此延伸的XML等新技术的诞生标志着下一代数据库技术研究的发展趋势。

3 国际、国内数据库研究

现今, 关于数据库技术的研究在全世界广泛开展, 每隔几年, 国际上一些资深的数据库专家就会聚集一堂, 探讨数据库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需要关注的新的技术焦点。而在各领域每年固定召开的数据库研究会议也给了数据库研究者一个交流的平台, 如VLDB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ery Large Data Bases) , VLDB是数据库界最具权威水平最高的国际会议之一, 主要讨论超大型数据库的管理技术, 每年一次, 已有多年的历史, 每年有大量国际著名学者和专家参加;WAI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eb-Ag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 Web时代信息管理国际会议, 是著名华人学者陆宏钧, Su Jian wen, Sean Wang等在2000年发起的, 旨在促进中国数据库界与国际上的交流, 向世界介绍中国最新的研究成果, 使国内的研究水平保持与世界同步。由数据库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全国数据库学术会议 (ND-BC) 始于1977年。为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澳门和海外华裔数据库研究者、开发者和用户提供一个中华数据库论坛, 交流有关数据库研究与应用的成果和经验, 探讨数据库研究与应用所面临的关键性挑战问题和研究方向。2007年5月25日, 全国数据库发展战略研讨会暨NDBC2007审稿会在武汉大学珞珈山庄举行。30多位来自国内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的数据库专家和学者分别就Web时代数据库新技术、RFID数据处理技术、网络信息挖掘以及数据库发展新战略等主题做了专题报告, 并重点研讨了数据库的发展方向以及如何扩大我国数据库研究在国内外的影响等问题。

4 数据库主流技术发展趋势

目前数据库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存储、组织、管理和访问等问题, 这些问题受新型应用技术趋势、应用领域的协同工作和领域本身的技术变革所驱动, 适应这些环境的相关技术也应运而生。

网络数据管理:网格是一种新兴的技术, 正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当中。简单地说, 网格是信息社会的一种网络基础设施, 它将实现互联网上所有资源的互联互通, 包括计算资源、存储资源、通信资源、软件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等。网格将联通一个个信息和资源孤岛, 让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变得更方便。它所带来的低成本、高性能以及方便的计算资源共享正是众多企业所追求的。对它的研究首先包括元数据目录。为了实现命名的透明性, 网格需要有效管理数量繁多的名字和属性, 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了实现定位的透明性, 网格需要有效管理数据集的定位信息;为了实现协议的透明性, 网格需要有效管理数据资源的有关信息。实际上, 这些信息就是用于描述资源、方法、数据集和用户的元数据。概括地说, 元数据目录为用户身份认证、数据定位、访问控制、数据复制等提供支持。元数据目录应该采用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的层次式分布结构, 这需要一套合理的管理机制;其次是存储资源代理。众所周知, 网格中的数据位于广域范围内分布的异构存储设备:数据库、文件系统或档案库。为了提高数据访问的效率, 在网格范围内建立多个数据副本, 从而实现数据的就近访问。存储资源代理是网格中的数据管理核心, 存储资源代理利用元数据目录中的信息进行协议转换, 并将转换后的数据访问请求发向不同的存储系统:数据库、文件系统或档案库, 从而实现对异构存储资源的统一访问。

现代电子与信息技术发展与展望 篇8

一、现代电子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态势

到目前为止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非常广阔, 认知、科学探索、知识传播、生产流程的控制、管理 (宏观管理、微观管理) 、娱乐 (声像设备) 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等发展都很迅速, 这些都是非常宽的信息应用领域。目前, 信息对各行各业的渗透已不完全是控制的问题, 一些行业的发展本身就是信息发展的过程, 如现代金融业其本身的物理过程就是个信息过程, 现在的银行就是电子银行, 货币是电子货币, 实物货币以及纸币已基本被取代。绝大部分金融业务已不再通过纸币或支票的方式, 而是自提出“信息高速公路”和“知识经济”这一划时代的革命性概念以来, 一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革命席卷全球, 一个以数字化和数据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应用和电子信息产业的开发及其规模化发展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95年美国政府提出了“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决定在20年内投入4000亿美元巨资, 预计每年将新增300亿美元的销售额, 确保美国GNP年增长5%, 以达到改善公众电子服务网络, 推进经济、科技、教育及社会改革与发展的目的。世界各国对此反应强烈, 纷纷寻求对策, 并相应调整或重新制定出各自的“信息高速公路”发展战略与计划, 从而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向信息化社会迈进。日本、欧盟、加拿大、新加坡、韩国等以“信息高速公路”为蓝本, 制定了相应的发展战略。

目前,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发展的总趋势与进程, 国外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结构正向着高级化、科技经济与社会一体化、服务网络化的目标发展, 主要表现为以交换、移动通信、SDH、ATM、接入网、数据通信、通信管线建设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处理及以数字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信息产品及设备制造、信息传播和智能化网络建设与服务在市场上最为活跃。

虽然我国在光电子技术方面是与国际水平差距相对较小的一个领域, 但是, 由于我国制造技术落后, 材料水平有限, 产业规模一直不大。而国际上光电子产业已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留给我们的时间只有3-5年, 如果我们不在目前产业化前期的技术发展阶段抓紧进入, 就会失去大好时机。因此, 加快建设我国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对于我国既是重大机遇, 也是十分紧迫的任务。

二、现代电子与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1、居民生活信息化

以前, 人们接触网络一般是在自己的工作单位, 现在, 下班后在家中可以在网上冲浪已经是生活“必需品”了。鉴于此种需求, 房产开发商已经提出了智能小区建设的规划, 为小区住户提供高质量的宽带交互式多媒体信息服务, 向用户提供一个实用的网络平台。在智能小区中, 居民可以利用此平台实现网上购物、视频在线、远程通讯、远程医疗、视频会议、电子商务、居家办公、异地间的资源共享等, 真正地将居民日常生活所关心的工作学习、家庭保健、家庭娱乐等问题廉价、快速地信息化解决。

2、教育信息化

当今, 有两种力量决定着时代的命运, 一是互联网, 二是教育。而这两种力量的融合就促成了教育的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是信息社会的产物, 也是信息化社会对教育的新要求, 其出现具有着极强的时代必然性。第一, 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是自印刷术发明以来对教育最具革命性影响的技术;第二, 教育具有基础性, 教育信息化会带动经济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第三, 教育人口是接受信息化最快的入口;第四,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最容易推广。

互联网起源与教育, 当年美国西南部四所大学四台计算机的数据交换引发了如今的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由此可见, 电子信息技术与教育有着根深蒂固的联系。如今, 学校对学生“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能力的培养, 新的计算机和网络教学模式的推行, 全社会广泛开展的信息教育, 加上计算机和网络的高度普及应用势必助推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3、日常设备信息化

随着人们对生活信息化的渴求, 越来越多的日常设备都或多或少的应用了信息技术。如冰箱的恒温控制系统、彩电的数字网络功能等等。而日渐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汽车更是将信息技术在日常设备中应用发挥到了极点。

汽车工程界专家指出:电子技术的发展已使汽车产品的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的汽车电子系统由各个电子控制单元 (ECU) 组成, 可以独立操控, 同时又能协调到整体运行的最佳状态。举一个安全驾驶方面的例子, 出于平稳、安全驾驶的需要, 对四个轮子的操控, 除了应用大量压力传感器并普遍安装了刹车防抱死装置 (ABS) 外, 许多轿车, 包括国产车, 已增设了电子动力分配系统 (EBD) 。ABS+EBD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雨雪天气驾驶时的稳定性。

三、结语

当代技术哲学与社会批判 篇9

在一般公众、政治领袖和商界人士中, 有一种普遍的观念长期以来且至今仍然认为, 技术变迁是社会变迁背后的推动力。在这种观念中, 技术变迁犹如火山爆发流入社会, 促使人类社会中的所有领域发生改变。这种观念出现的背景林林总总。例如, 在从19世纪到目前为止所举办的盛大的世界博览会中, 它就是一个不断再现的主题。口号尤其有些急躁冒进的是1933年在芝加哥举办的世界博览会, 博览会的口号宣称:“科学致力发现、工业从事应用、人类必须遵从。”这种理念断言了科技变迁所具有的动力学力量, 建议人类这一庞大群体保持被动而去“遵从”。这种世界观最一般的名称叫作“技术决定论”。近年来, 技术哲学家已经加入到科学与技术研究 (STS) 领域的学者中间, 致力于消解这种长期存在的决定论信念。在历史和社会层面开展的多种多样的科学研究和理论论证都被用于展示技术变迁之路径。这种路径由社会塑造, 并且具有依赖于特殊历史条件的偶然性。凭借在技术历史学与技术社会学中新的经验性研究, 许多当代哲学家采纳了这种类型的理解。与决定论相对立, 这样一种总体立场可被称作“建构主义”。这种试图将哲学追问与“STS” (科学与技术研究) 的理论与方法融合起来的手段, 通常被称作“技术哲学中的经验论转向”。

当然, 在这种一般性的进路中, 存在着不同的、相互争论的理论立场。我要强调的是:科学与技术研究领域学者们之间这种一般性的共识, 对今日社会所面临的技术选择问题之政治协商, 将是极有助益的贡献。现在, 思想成熟、资讯丰富的人们认识到, 历史并非由那些具有压倒性优势的力量所驱动而朝向一种不可避免的结果。这是一个好消息。它意味着, 我们研究领域的学者能向更广泛的公共和政治领袖启示一个重要的事实:普通百姓和社会群体也能够以富于成效的方式参与对技术转换的塑造。

在我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 我对以下论调持越来越强烈的怀疑态度, 即“这种技术发展——这种装置或这个系统——是不可避免的。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阻止它。”这种怀疑论基于两个理由。首先是历史的证据。我们注意到, 整个20世纪出现了一些不断重复的预言, 声称技术变迁的来临将在根本性的意义上改变社会。然而, 此类预言中的多数最后被证明是完全错误的。从19世纪到20世纪中叶, 有一些关于个人飞行器即将出现的乐观宣称。许多未来学家预言道:家庭将拥有并使用直升飞机, 人们将驾驶着他们的直升飞机去工作或者去乡村度假。显然, 这种进展并没有发生。多数人意识到, 大量自由飞行的个人直升飞机充塞天空并不是一个好主意。对个人飞行器进行设想的社会群体从未赢得很大的影响。对于历史的一种建构主义理解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到这是何以发生的。

一组更重要的预言聚焦于核能。在20世纪中叶, 核能的普遍应用被广泛宣称为不可替代的。许多人相信, 核能将成为下一种伟大的能量来源, 必将在十年或二十年之内提供世界所需的绝大部分电力。这些预言完全是误导性的。今天, 全世界有不超过500座核电站在运行。但是, 这较之20世纪50年代所预言的数字相去甚远。这是怎么回事呢?首先, 这些核电站被证明费用昂贵;其次, 在运行过程中存在风险——这是被切尔诺贝利的灾难所证明了的;再次, 对于核电站所产生的源源不断的核废料如何安全储存的问题, 一直没有找到一种很好的解决办法。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叶, 曾经有过建设核电站的行动热潮。但在切尔诺贝利的灾难之后, 这种建设的速度下降到一个极低的水平。在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包括全球变暖的一系列问题的情况下, 也许将来的社会会认为核能是一个好的选择。但是, 没有人能够像20世纪50年代的人们通常所说的那样, 声称核能是“不可避免的”。我们知道

的东西太多了, 以致于无法再对此类预言有任何

信心。

我对于技术不可避免性的预言持怀疑态度还有第二个原因, 这来自于我自身的政治经验。多年来, 我一直积极投身于一系列社会活动中。在这些活动中, 被宣称为“不可避免的”技术变迁事实上被阻止了。之所以被阻止, 是由于相当数量的人们挺身而出并且宣称:“不, 我们并不需要这个。是的, 我们宁愿尝试其他选项。”五年前, 我参加了一个数千人的组织, 该组织的成员都居住在纽约州哈得逊河河谷地带, 共同抵制一个庞大的、使用燃煤的水泥厂的筹建。我们被告知, 该厂的建设是“不可避免的”, 而抵制将是无效的。但是, 尽管实际上有许多政客和商业利益集团支持这项计划, 我们这些人的努力仍然被证明是具有决定意义的。通过运用地方民主 (local democracy) 的方法, 我们成功地阻止了该厂的建设。目前, 许多和我们具有同样目的的公民正在致力于为哈得逊河河谷经济创造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未来。

切身经验告诉我:如果公民坚持并且找到适当的途径去表达他们的关注, 那么, 对于技术改进进行民主塑造的可能性就会在极大的程度上得到拓展。说“是”或说“否”的可能性都是存在的。介入技术选择的政策制定, 甚至去影响技术设计中所表达的技术转换, 这样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当今的技术哲学与一般意义上科学技术研究的整个领域, 能够加强此类思想与行动的可能性。我们研究领域的学术工作为那些想要影响技术政策的人们和社会团体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在这一研究领域中, 学者们通过知识性话语做了大量有价值的工作, 改变了我们对于新技术产生原因以及影响社会生活和自然界方式的理解。与以往时代相比较, 新的技术史学、技术社会学和技术哲学使得对于技术变化的社会与政治动态达至一种更加审慎和细致入微的理解。

在技术哲学家当中, 作出具有决定性贡献的人包括:阿尔波特·伯格曼 (Albert Borgmann) 【注文1】, 继承马丁·海德格尔传统的哲学家;拉里·希克曼 (Larry Hickman) 【注文2】, 以有趣的方式发展了约翰·杜威实用主义的思想家;安德鲁·芬伯格 (Andrew Feenberg) 【注文3】, 在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传统中重新提出了技术选择问题;安德鲁·莱特 (Andrew Light) 【注文4】, 强调沿着新路径对技术和环境问题进行思考的哲学家。对于技术社会维度的新研究所产生的这些令人满意的结果, 将挑战现代技术社会的一些基本的、通常是成问题的实践, 同时致力于对这些实践进行改造。

现在看起来, 即便还有更好的选择, 我们从19世纪和20世纪继承而来的技术应用的许多模式现在却成为我们盲目从事的非常可怕的坏习惯和成瘾行为。“先进”技术要求我们盘剥人, 摧毁生态系统, 消除文化多样性, 浪费资源, 将空气、土地和海洋视为巨大的下水道吗?明显的答案是“不”。如果仔细观察的话, 许多被表征为“先进”的技术实践实际上是退步并且具有破坏性的。海洋渔业技术中的一个历史实例能够很好地说明想像中的技术“进步”所带来的苦涩结果。数十年以来, 建造载有更大鱼网的更大渔船, 用复杂的电子系统追踪运动的鱼群, 这似乎是明智之选。不幸的是, 这一过程的后果把世界推到了全部渔业濒于枯竭的危险境地。

在我看来, 科学技术研究领域最出色的学术成果清楚地证明了历史上偶然的、甚至通常是任意的特征积累是如何创生出当今物质文化的特征。这包括我们现在意识到存在重大问题的技术特征。当然, 在这些技术特征被初次引入时, 似乎是极为可欲的。从当今科学技术研究和技术哲学中得到的一个重要教训可被陈述为:我们不必被从历史继承而来的技术选择和社会建构所限制。改造、变革我们今天所面对的、由社会所塑造的技术状况, 这应当是可能的。

不幸的是, 如果考察过去四十年以来新的科学技术研究的发展路径, 你将发现, 对于在技术研究领域工作的许多学者而言, 关于此类问题的研究在重要性程度方面并没有获得提升。事实上, 对于我们时代重大公共问题的学术研究反而减少了。非常有前途的智识方法、理论和社会学研究存在一种倾向, 使得对技术的研究纯粹学术化了, 同时去除了其社会批判、政治参与和技术改革的维度。我将把当前倾向与早期、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数十年中关于技术与社会的思考阶段作一比较。

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在西方的科学技术研究领域, 有数量极为可观的学者投身于改革运动。这种运动所聚焦的主题包括作业环境技术 (workplace technology) 、核裁军、能源、核动力、社会正义、环境危机以及诸如此类的其他主题。这里的杰出人物包括雷切尔·卡逊 (Rachel Carson) 、雅克·埃吕尔 (Jacques Ellul) 【注文5】、赫伯特·马尔库塞 (Herbert Marcuse) 、伊万·伊力奇 (Ivan Illich) 【注文6】、刘易斯·芒福德 (Lewis Mumford) 【注文7】、舒马赫 (E.F.Schumacher) 、【注文8】默里·布克钦 (Murray Bookchin) 【注文9】、居伊·德波 (Guy Debord) 【注文10】、西奥多·罗斯扎克 (Theodore Roszak) 【注文11】、杰里米·里夫金 (Jeremy Rifkin) 【注文12】、贝蒂·傅瑞丹 (Betty Friedan) 【注文13】、马丁·路德·金 (Martin Luther King Jr.) 等人。这种类型的思想家们积极投身于政治活动。他们强烈地持有某种社会信念, 对于所关注问题采取的立场往往比较清晰。可以将这些知识分子和活动家视为我们今天所知道的技术哲学中思辨思想类型的先驱。这一代早期的技术批判者接受了“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 试图使更广泛的公众参与对社会所面临问题及选择的批判性反思。他们的智识贡献与行动结果是方方面面的。某些技术批判者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例如, 雷切尔·卡逊对于杀虫剂的评论在扭转现代农业的某些实践方面具有深远影响。但是, 技术改革运动的其他结果却更多地是凌乱无序的。

值得注意的是, 知识分子对现代技术的批判强烈地影响了20世纪晚期的一系列社会运动, 包括环境运动、反战运动、民权运动、女性主义运动、适当技术 (appropriate technology) 运动、新城市规划运动、有机农业运动等。与此类运动具有特别密切关联的另一场运动被称作“反文化”运动。从60年代到70年代, 它在美国和欧洲遍地开花。除了性解放和摇滚元素外, 它还唤起了人们对一系列必须处理的人对技术依附的广泛主题的关注。在“反文化”运动中, 人们所强调的论点是对于以下内容的批判:过度的消费主义、机械化工作场所带来的严苛性和压抑、现代技术社会中战争机器的核心地位、始终存在的核毁灭的威胁、众多以技术为中心的社会建制中的极权主义、诸多工农业技术所引起的环境破坏等。

显然, 我所提及的这些运动并非对于技术与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思考的最后内容。我想要强调的观点是:在近来的历史阶段中, 对技术实践和建制进行人文角度省察的著述者们能够确认那些重要的、尚未解决的问题, 有时能够动员大量的人群去面对这些问题。我将此视为技术变迁领域民主理解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大量的人们不再相信技术条件是“不可避免的”, 同时开始寻求在塑造技术转换中的角色, 去更好地适应他们对一个良好社会的需求与理解。然而, 对于当今技术研究领域的许多学者和作家而言, 情况发生了变化。一种流行的观点是:通过在大学里从事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或哲学家的职业生涯, 一个人能够在工作方面得偿所愿。因此, 目标不再是介入旨在改变社会政策的社会批判, 而是学者型职业生涯的研究和进步。学者的研究能够展现技术是如何社会地建构的。它能够显示“行动者网络” (actor networks) 是何以围绕着科技项目而形成的。当然, 这种方法是由布鲁诺·拉图尔 (Bruno Latour) 和米歇尔·卡伦 (Michel Callon) 所推进的。这一研究指向技术选择过程中的偶然性和分枝点 (branching point) 。这种进路对那些长期存在的对人与技术物之间关系的描述与解释也提出了挑战。我相信, 这种工作具有真正的价值。不幸的是, 它很容易变成自满、自我辩解、重视、纯学术型的工作。在今日的科学技术研究和技术哲学领域的学者当中, 那些与技术相关的、影响人类未来的问题不再具有更多的紧迫性。对许多学者而言, 用精确、严格、流行的学术方式去描述并且解释技术变迁, 这就已经足够了。

在新的、经验型的社会科学研究与哲学家的概念性工作之间, 存在一种密切的联系。这种概念工作提出经常造成智识挑战的问题。但是, 当触及更大范围的、关于人类当前所陷入的技术困境的主题时, 同样的问题也可能是相当琐碎的。例如, 最近我参加了一个主题有趣的会议:“技术性人工制品的代理”。会议目的在于探究有用的物质性事物之所以能够具备伦理或政治性功能的方式。这是一个我基于技术与政治思考的语境已经进行了多年写作的主题。无论好坏, 我的文章“人造物有政治吗? (Do artifacts have politics?) ”推动了关于技术性事物“代理”讨论的开展。但我发现, 在近来聚集起来讨论这一问题的哲学家当中, “代理”问题已经变成了一个非常狭窄和抽象的主题。是的, 用更精确和理论化的方式去定义“代理”是可能的。在科学技术研究理论——例如技术的社会建构理论——中使用这一概念也是可能的。但在讨论的结尾, 我还是不得不发问:这到底造成了什么不同?

技术性事物“代理”的不同理论并没有对当前时代人类所面临的最紧迫的技术问题有所启示。这种讨论是高度专业化的, 但很奇怪地与现实相脱节并与政治无关。据我的观察, 这种不参与伦理和政治问题的心态是当前对于技术进行的学术研究的整体特征。随着技术研究和技术哲学领域的日渐成熟, 它们越来越倾向于离弃公共领域而隐居到大学校园和专业性学术研究的生活当中。人们出版书籍、发表论文、推进业务、教授学生。但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并不经常出现在影响公民、公共管理人员或商界人士的技术争论当中。

近年来, 哲学家们对待技术问题时变得越来越重视, 一种非常强的、实践的、日常的技术哲学已经出现了。这是一种相当简单的哲学。当它关涉到技术选择时, 对政府机构和商业公司起着导向作用。这种哲学的通名就是“全球化”。它基于两个核心理念。首先是这样一种信念:当今的全球性公司无可争议地统治了全世界的经济前景, 包括新技术所遵循路径的关键性抉择。第二个核心理念是:政府在政策选择中的角色应当更多地被消除, 代之以全球市场机制所产生的选择。这一理念的通名就是“新自由主义”——一种也可被称为“市场基础主义”的观念。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而不是科学技术研究领域新一代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建构主义理念——已经变成了我们时代影响巨大的、日常的技术哲学。同样引人注意的是, 基于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经济政策直接导致了2008-2009年爆发的金融崩溃。为数众多的政治家、商界人士和公民不加批判地采纳了经济和技术的全球主义观念, 这最终导致了一场灾难。

总而言之, 研究技术问题的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并没有很好地发展出一种可提供的新理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 他们已经背离了公共领域并且逃避了技术政策中的关键性争论。正如我所指出的, 这种现象的一个原因在于:处于学术界的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满足于圈内的相互交流, 没有太多的兴趣参与当前时代关于技术问题很明显非常重要的论争。我们所关注的这些重要问题包括:首先, 现代的生产和消费形式是可持续的吗?如果不是, 我们应该怎么办?在帮助全球社会深入考量这一问题的过程中, 哲学家应当扮演一种领导性的角色。其次, 全球变暖如何改变我们以技术为中心的生活方式?对于这些变化, 我们应当如何思考并作出相应的对策?这同样是一个哲学家应当作出更大贡献的主题。思考技术及其影响我们生活方式的问题, 这是技术哲学家的长项。他们也能够提供澄清这一层次问题的重要思想。

但事实上, 目前我们没有听到多少科学技术研究领域的哲学家和学者针对这些主题所发表的意见。他们的观点变得更加微观而不是宏观;他们关注的问题反应出定义狭窄的学术思想流派的需要, 而不是最迫切的人类需要。实际上, 我们时代对技术的学术性研究有变成中世纪经院哲学现代版本的危险。在关于技术政策的论争中, 科学技术研究领域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声音并不突出还有另一个原因。当前技术研究领域的许多学者相信, 在尚存在争议的、关于技术意义问题的主题上采取一种明确的立场, 多少有些不明智、不理性或是不值得去追求的。他们认识到, 对于任何特殊的技术工具或技术性实践问题, 都可以做出多角度的解读。在众所周知的关于技术社会建构的思想流派中, 这种理解被称为“弹性解释”。这种方法论立场暗示, 所有技术性人造物的意义都具有弹性空间。例如, 我可能认为, 风车是一种环保的电力来源;而我的邻居则可能将同样的风车视为噪声源和对于飞行中鸟类的威胁。这时, 还有谁能够指出我们孰对孰错呢?

面对复杂多样的观点和政策建议, 科学技术研究和技术哲学领域的许多学者可能会这样进行回应:“我的工作是描述不同的立场并解释其意义。采取一种立场或提出建议并不是我的职责所在。”同样可能的是, 由于不想被视为“反技术”的, 因此学者们避免在关于技术政策的争论中作出强的论证。作为一名对于技术选择问题进行写作并发表言论的学者和活动家, 我经常引起反对者的攻击:“他只不过是反技术的”。但是, 如果仔细考察这些年来我所致力的工作, 你就会发现, 我始终在努力澄清那些我所支持的政策和工具, 而不仅仅是对之进行批判的那些。对那些不同意我的立场的人, 我有一个标准的回应。我可以列出一百项技术项目的清单赞同并强化我之所以支持它们的理由。我希望其他人可以列出类似的清单并给出他们的理由。这样, 我们就可以对这些偏好进行比较、甄别, 同时对它们所反映的某些关键性选择进行辩论。

技术批判的终极目标不是反对, 而是提出建设性意见。可能正是由于害怕被称作“反技术主义者”, 哲学家们往往避免从事对有争议的政治问题的论争。我相信这种担忧最终是没有根据的。艾略特 (T.S.Elliot) 在他的一首诗中问道, “我敢吃一个桃子吗?” (Dare I eat a peach?) 当前技术哲学领域中的许多著述都使我想到这个问题。换句话说, 我敢于对任何社会的主要技术模式进行挑战吗?或者我应当保持沉默?我相信, 我们的技术哲学家和技术社会学家需要终止职业生涯中安全和舒适的防御, 开始去直面挑战。在对社会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过程中清楚地阐明信念、使自己的声音广为人知, 这是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的责任。我同样相信, 社会应当支持他们的探索并欢迎他们的建议——即使当思想家们带来了不受欢迎的消息。然而, 事实往往并非如此。这里是一份由于讲出他们所认为的真理而被杀害的哲学家的部分名单:苏格拉底、塞涅卡、波埃修、托马斯·莫尔、吉奥丹诺·布鲁诺、孔多塞、葛兰西、朋霍费尔、甘地。是的, 哲学也可能是一项危险的工作。令人遗憾的是, 绝大多数的当代技术哲学家们至少暂时背弃了技术批判和勇于冒险的传统——这种传统事实上正是当今技术哲学学科得以产生的源泉。

在致力于研究来自欧洲和美国的技术哲学的过程中, 可能会出现这样一种倾向, 即想要依照某位思想家或某种思想学派使自己模式化。有人也许想要与西方某种流行的思想流派保持一致。你可能会说, “我想要成为一名建构主义者”、“我愿意追随布鲁诺·拉图尔的理论”、“我想要追随唐·伊德 (Don Idhe) 【注文14】或安德鲁·芬伯格或兰登·温纳的脚步”。 (我不知道追随这些人中的任何一个——尤其是兰登·温纳——是否明智。) 当然, 掌握这一研究领域的文献、阅读并理解全球范围那些已经完成的最新工作, 永远都是正确和明智的理念, 也是我所倡导的。但是, 对于中国来说, 现在去发展一种能够反映其历史、文化、哲学和独特认知方式的技术哲学, 难道不是一个更大的挑战吗?

我演讲的基本要点可以陈述如下:如果中国学者过于关注对来自欧洲和美国的科学技术研究以及技术哲学领域学者的模仿, 那么就是在犯一个很大的错误。中国学者应当结束简单的回应, 避免重犯西方当前思想方式中的严重错误。学者们生产并激赏一种消解了批判性思维的技术哲学, 而这种批判性思维针对的是当前全球社会所面临的最重要选择。在近来的技术哲学和技术社会学研究中, 这种明显缺陷不断增长, 我希望中国学者不要妄加推崇甚至重蹈覆辙。

制冷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篇10

1制冷空调新技术的发展应用

1.1 冰蓄冷技术的发展应用

发展冰蓄冷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现代空调设备已成为人们生产与生活的迫切需要。空调用电量已占建筑物总耗电量的60%~70%。当前由于能源紧缺, 电力紧张, 空调事业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影响。众所周知, 冰蓄冷空调就利用非峰值电能, 使制冷机在最佳节能状态下运行, 将空调系统所需要的显热与潜热的形式部分或全部释放的冷量来满足空调系统冷负荷时, 即用融冰释放的冷量来满足空调系统冷负荷的需要, 用来储存冰的容器成为蓄冷设备, 冰蓄冷空调技术可以对用电起到移峰填谷的作用, 且可增强系统的稳定性, 并能大大提高经济效率。

1.2 低温空气源热泵在城市供热和制冷上的应用

空气源热泵技术是基于逆卡若循环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种节能、环保制热技术。空气源热泵系统通过自然能 (空气蓄热) 获取低温热源, 经系统高效集热整合后成为高温热源, 用来取 (供) 暖或供应热水, 整个系统集热效率甚高。空气源热泵使用范围广, 产品适用温度范围在-10 ℃~40 ℃, 并且一年四季全天候使用, 不受阴、雨、雪等恶劣天气和冬季夜晚的影响, 都可以正常使用;热效率高:产品热效率全年平均在300%以上;热泵产品无任何燃烧排放物, 制冷剂选用了环保制冷剂R417A, 对臭氧层零污染, 是较好的环保型产品。因此, 低温空气源热泵特别在北方夏热冬冷的城市供热和制冷有着广泛的应用。

1.3 太阳能制冷空调技术

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清洁能源, 长期以来一直受到科学家的研究和重视。在太阳能的利用中, 太阳能制冷空调是一个极具发展前景的领域, 也是当前制冷技术研究中的热点。

太阳能制冷具有以下几个优点:首先是节能, 据统计, 国际上用于民用空调所耗电能约占民用总耗电的50%。而太阳能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其次是环保, 根据《蒙特利尔议定书》, 目前压缩式制冷机主要使用的CFC 类工质因为对大气臭氧层有破坏作用应停止使用, 现在各国都在研究CFC 类工质的替代技术。太阳能制冷一般采用非氟氯烃物质作为制冷剂, DOP (臭氧层破坏系数) 和GWP (温室效应系数) 均为0, 适合当前环保要求, 同时可以减少燃烧石化能源发电带来的环境污染。

太阳能制冷的另外一个优势是热量的供给和冷量的需求在季节和数量上高度匹配。太阳辐射越强、气温越高, 冷量需求也就越大。太阳能制冷还可以设计成多能源系统, 充分利用余热、废气、天然气等其他能源。

目前常用的太阳能制冷空调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 吸收式太阳能空调。吸收式制冷是利用溶液浓度的变化来获取冷量的装置, 即制冷剂在一定的压力下蒸发吸热, 再利用吸收剂吸收蒸汽。它相当于用吸收器和发生器代替压缩机, 热能可以利用太阳能、低压蒸汽、热水、燃气等多种形式。该系统应用较为广泛, 它将常规的溴化锂或氨水吸收式空调机与太阳能热水系统相结合, 实现夏季制冷、冬季供热功能。2) 喷射式太阳能空调。喷射式制冷系统制冷剂在换热器中吸热 (太阳能) 后汽化、增压, 产生饱和蒸汽, 蒸汽进入喷射器, 经过喷嘴高速喷出、膨胀, 在喷嘴附近产生真空, 再将蒸发器中的低压蒸汽吸入喷射器, 经过喷射器出来的混合气体进入冷凝器放热、凝结, 然后冷凝液的一部分通过节流阀进入蒸发器吸收热量后汽化, 这部分工质完成的循环是制冷循环。另一部分通过循环泵升压后进入换热器, 重新吸热汽化。3) 光电式太阳能空调。这种制冷系统实质是太阳能发电的一种应用。它利用光伏转换装置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 经过逆变 (高频或者工频) 后驱动一般的压缩式制冷机, 其制冷系统与通常的压缩式制冷系统完全一样。4) 金属氢化物空调。该系统利用金属氢化物在不同温度下放氢和吸氢过程中吸放热原理进行工作, 可在低温下进行。一旦金属氢化物成本降低, 吸放氢性能与寿命进一步提高, 将会是一种有前景的太阳能空调技术, 目前它已成为国内外专家研究开发的热点之一。

2空调制冷技术的发展趋势

总的来说, 节能、环保、健康、智能化是空调制冷技术的发展趋势。近期主要是针对九大热点技术开展研究, 即自动清洁技术、直流变频技术、节能技术、静音技术、加湿技术、彩板技术、新冷媒技术、铝替铜技术、远程网络控制技术。

许多国家已开始对家电产品严格控制能耗指标, 我国对空调节能技术亦十分重视, 我国空调行业在高效压缩机、高效换热器等方面掌握着世界前沿的技术。目前领先世界的PAM节能技术已被海尔集团用在“金元帅”系列空调中。现行的空调能效门槛已跟不上国家“节能减排”的迫切步伐, 计划今年将空调的能效门槛由现行的5级 (能效比2.6) 提高到2级 (能效比3.2) , 能效比较高的直流变速将成为空调变频技术发展的主方向。

环保技术也被广泛应用。1998年, 海尔空调根据市场需求和环境保护的需求, 首家研制成功R22替代空调器, 采用臭氧层破坏度ODP值为0的“HFC系列”制冷剂R407c及R410a, 经过重新对空调器的制冷系统进行合理设计和配置, 在实现绿色环保的同时实现了高效节能。

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 空调理所当然担负了营造健康舒适环境的任务。目前空调健康技术共有9种:离子集尘技术、负离子发生技术、双向保湿换新风技术、健康除湿技术、多元光触媒技术、环绕立体自然风技术、三重防御技术、抗菌技术和静音技术。

追求最大舒适度的享受型空调将成为“卖点”。从美国供暖制冷空调工程学会和堪萨斯州大学有关资料中发现, 最佳舒适度应是由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等几方面获得, 而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即为风速 (量) 。人们在大海边、草原、森林的感觉舒适, 最主要的因素是风速 (量) 不同所致。海尔集团最新开发成功的环绕风空调, 具有智能化的风量调节器, 解决了现有空调出风方向固定不变、冷热不均、舒适性差等缺点。它的环绕摆叶和立体送风风轮可进行上下左右自动调节, 对空气进行三维立体交叉扫描式送风, 上下导风板自由组合, 立体交叉, 可以最大形成48种送风模式, 达到人在中间坐, 风从周围绕的舒适效果。

3结语

保护环境, 节约能源, 从大概念上讲都是保护地球、关爱地球的最重要因素, 但考虑到开发周期、制造成本以及使用成本, 广大科学工作者、专业技术人员正在不懈地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地研究既节约成本又有益于环保、节能和可持续发展的制冷设备。

参考文献

[1]赵婷婷.当前空调制冷技术发展动态和研究状况[J].数字家电, 2006 (6) :15-17.

上一篇:供应链对策下一篇:电视节目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