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国乡镇财政

2024-08-31

新时期我国乡镇财政(精选四篇)

新时期我国乡镇财政 篇1

一、当前形势下我国乡镇财政面临的问题

(一) 乡镇财政收入少且财源缺乏

1. 经济结构不合理, 发展水平较低。

目前, 我国大多数乡镇的经济结构依然以第一产业为主, 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在乡镇中的发展较为落后, 第三产业尤为明显。乡镇企业较少, 经济效益较差, 第三产业也不活跃, 各种因素导致了乡镇财政收入来源缺乏。

2. 财税体制的政策造成乡镇财政政收入的减少。

为了进一步减轻农民的负担, 我国在2000年开始实施农村税费改革, 从2006年1月1日起, 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取消农业税, 这对乡镇财政造成很大影响。自2016年5月1日起, 营改增试点在我国全面推开, 这是我国财税体制的结构性改革。营改增之后, 企业更容易向专业化细分发展, 纳税人会出于企业利益的考虑, 改变企业的组织结构从而形成更多的抵扣项目来减少增值税的缴纳, 这虽然减轻了企业的税务负担, 但是造成了乡镇财政的减收。

3. 上级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

在目前的条件下, 转移支付是我国乡镇财政的收入重要来源。实际上, 在层层转移支付过程中, 截留乡镇资金是在所难免的, 并且, 上级政府在转移支付的过程中, 并没有全面的考虑到乡镇政府支出的变化情况, 因此, 就容易导致乡镇财政入不敷出。

(二) 乡镇财政支出呈现日益增长的趋势

1. 分税制改革之后, 乡镇政府的事权越来越多, 财权却不断上移, 这就导致了乡镇财政中事权与财权不统一。目前, 乡财政供养人员多, 包括机关、教师、卫生的经费支出, 主要由乡镇财政负担。除此之外, 各种项目都要求乡镇财政资金配套, 如民生资金的配套、村级养老保险资金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配套等, 无疑加剧了乡镇财政的困难。

2. 臃肿的机构设置, 众多的工作人员工资的开支, 导致乡镇政府运营成本高。乡镇政府虽小但机构一应俱全, 相当一部分乡镇财政收入用来支付工作人员奖金、工资等, 进一步弱化了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的能力。

(三) 乡镇财政负债重

农业税改革之后, 乡镇的财政收入大幅减少, 但是财政支出却呈现刚性增长。造成乡镇财政负债过重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 乡镇政府不正确的政绩观念。由于上级政府的强制性要求的升级达标活动, 或者某些乡镇政府的“面子工程”, 造成乡镇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 然而投资后却没有形成相应的经济效益, 导致政府负债加重;其次, 政府通过向银行贷款进行投资, 而银行的借款利率较高, 因此, 债务就越来越多, 每年的负债利息偿还就使乡镇财政难以承受。

总之, 在财政收入不足的情况下, 乡镇财政支出导致了财政赤字越来越严重, 严重影响了其为辖区提供公共品及财政安全。

二、解决乡镇财政困境的对策

(一) 增加乡镇政府的财政收入

解决乡镇财政困难的首要措施就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不断增强乡镇的财政实力、扩大财源。首先, 农业始终处于乡镇财政的基础地位, 因此, 要加快农村的产业与产品结构的调整, 大力支持农村加工企业, 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其次, 要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道路,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上级政府要从政策及资金上向乡镇及农村倾斜, 减轻农民负担。最后, 政府要加强对二、三产业的支持, 提供技术及信息等方面的服务。依据乡镇自身发展特点, 培育主导产业,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开辟新的财政收入来源。

(二) 合理的乡镇财政支出

1. 拒绝政绩工程。

首先, 成立专门的审计小组, 对于负债较高的乡镇进行审核, 审查其资金是否用于乡镇基础设施的建设或公共品的提供中, 严格区分政绩工程与惠民工程, 对于不合理的资金流向进行严惩。其次, 追查由于搞政绩工程而造成乡镇负债过重的当事人, 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最后, 将负债与政绩相挂钩, 不只追求经济的增长, 而将负债作为一项考核标准, 有效的减少负债的产生。

2. 精简政府机构并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首先, 结合实际情况, 对公务员的工作岗位进行合理的编制, 并将结构的编制进行立法, 用法律来约束政府机构膨胀。其次, 合并那些人口较少、经济落后的乡镇, 较好的集中财力、人力, 调配资源进行建设, 便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3. 积极引导多渠道、多形式民间资本参与财政公共设施建设, 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的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民间资本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成为公共设施基础建设一股重要的推动力量。政府市政建设中引进社会资本的模式有多种, 比如PPP模式。PPP模式是一种新型的项目融资模式, 其实质是政府给予私营公司长期的特许经营权和收益权来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及有效运营。一方面, PPP模式会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 提高效率, 使政府避免了繁重的事务, 有更多的时间对基础项目的实施进行监管;另一方面, 它也会保证民营资本在一定程度上有利可图, 使参与各方实现“多赢”, 同时达到最大的社会效益。

(三) 合理解决并防范乡镇债务

首先, 要全面的开展债务清理工作, 加强对债务的管理。将偿债的责任落实到人, 制定合理的清欠计划, 根据不同的债务主体制定不同的清欠方法。其次, 乡镇政府要防范新增债务。乡镇的举债必须要按照程序经过上一级政府的审批, 防止盲目举债。要加强新建项目及受益单位的偿债意识, 建立偿债准备金, 避免产生新增债务。再次, 积极探索化解债务方式, 如通过地方政府债务置换等。这种方法实际上是在利率适度的情况下, 通过借新债来还旧债, 其优点是将债务延期, 降低存量债务成本, 减轻政府债务负担。

(四) 不断加大乡镇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目前, 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无法维持乡镇的正常运转, 因此, 必须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同时, 要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 并将专项转移支付与特殊转移支付作为解决特殊情况的工具。其次, 要采取合理的支付方法。当前, 我国主要采用基数法来进行转移支付, 但是, 基数法一般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 不能考虑到影响因素的变化, 导致预算管理与实际支出不能同步。国际上普遍采用因素法来进行转移支付, 因素法通过对影响地方财政能力和财政需求的因素分析, 具有较高的透明度与可预见性, 是一种较为先进的转移支付方式。最后, 要完善纵向转移支付, 中央与省级政府直接向乡镇进行转移支付, 同时还要建立横向转移支付, 通过先富帮助后富的原则, 同级政府之间进行资金援助。

参考文献

[1]孟凡菊.财政体制改革后乡镇财政的困境及解决途径.[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07 (01) .

[2]杨玉凤.解决我国乡镇财政困境的对策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4 (24) .

[3]贾鸿.制度创新: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基层财政的必然选择.[J].现代经济探讨, 2006 (06) .

新时期乡镇财政资金运营及监管分析 篇2

摘要: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乡镇财政成为影响国家财政的重要基础。乡镇财政的资金流转运营状况以及资金监管,直接关系着国家各项惠农政策落实的好坏。近些年来,乡镇财政资金管理的状况逐渐被社会所关注,一系列新的财政改革制度正在逐步实施,各级纪检执法监督部门不断加大监督力度,上级部门对乡镇财政资金管理的要求也愈加严格,乡镇财政资金的使用管理也日趋规范。但在实际工作中,乡镇财政资金管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有章不循、有令不行、有法不依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从根本上影响着乡镇财政工作的健康发展。怎样夯实乡镇财政的经济基础,既保持较好的资金流动率,又落实好资金监管工作?本文将在介绍乡镇财政资金运营及监管情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乡镇财政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乡镇财政方面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乡镇财政资金管理水平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乡镇;财政资金;运营监管;

一、乡镇财政资金运营简析

(一)乡镇财政管理范围内资金的主要类型

乡镇财政在乡镇范围内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发挥引导乡镇经济发展的职能性工作。乡镇财政管理范围内的资金主要有三大版块:①乡镇预算内资金,这部分是指纳入国家预算、由乡镇管理的资金。②乡镇预算外资金,是指不纳入国家预算,由乡镇政府自收自支的资金,如各项税务附加。③乡镇自有资金,是指乡镇政府及经济合作组织根据国家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批准,自行安排与筹集的资金。乡镇财政工作肩负着指导乡镇的经济发展走向的重要使命。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乡镇财政机构(主要是财政所)34539个,占乡(镇、街道办)总数40828个的84.6%,全国除西藏自治区受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等因素制约,没有完全建立乡镇一级财政外,其他各省(区、市)绝大部分乡镇都建立了乡镇财政所。

(二)国家对乡镇财政资金的管理要求

日前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乡镇财政资金监管职责和具体要求,加强财政管理基础工作和基层财政建设。一是明确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的工作目标。即将所有财政资金纳入监管范围,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防止数据不实、虚假立项、骗取套取、挤占挪用财政资金等行为。推进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价工作,不断提高农民受益程度。二是强化乡镇财政对补助性资金的监管。要明确补助性资金监管工作的重点,及时公开、公示补助政策和补助对象,认真核实补助信息,切实将补助资金落实到户。对于教育、卫生等按照生均、人均标准安排公用经费等支出的单位,乡镇财政要积极配合县级财政落实有关资金管理办法,加强对补助对象实有人

服务体系。党的十六大之后,“三农”问题成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快农村金融改革的步伐。国家加大了政策引导扶持的力度,放宽了农村金融的市场准入。农村财政机构经过十几年来的探索,逐渐明晰了自身的经营和建设方向。具体来说,在资金流出方面,强调农村信贷的政策性,通过低于市场一般水平的补贴性利率发放贷款,或者通过其他的优惠条件来让利于民。在发放渠道上,充分考虑了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不足,专门成立了农业发展银行来扶持农业发展。在机构改革方向上,逐步趋于市场化经营,通过资金配置的市场化来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三、乡镇财政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资金规模有限,融资渠道不畅通

乡镇一级的财政工作虽然得到了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补贴,但由于其管理范围被限制在所属的县市或乡镇,无法吸收和发放异地存贷款,资金规模直接受限于当地的居民收入状况,农户和企业的闲置资金往往有限,很难发挥规模效应。同时资金规模往往制约着财政资金管理的发展规模,导致乡镇地区的财政资金管理现代化水平普遍不高,除柜台服务以外的金融工具匮乏,进一步的限制了财政管理的辐射能力,形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的恶性循环。金融机构作为乡镇财政管理的重要工具,其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现有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融资难现象更为显著。农民内部拥有大量资金需求,却没有充足的资金供给。从多种渠道上看都难以满足农民的借贷需求。

(二)风险因素复杂,风控体系不健全

要盘活乡镇财政资金,就要充分发挥资金的流动性,以高流动性来实现资金的增值。但乡镇财政在资金管理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风险因素。其一,传统的农村财政机构机关作风较强,由于财政大权在握,因此往往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和约束机构与其相制衡。其二,农村财政机构的工作人员往往是从农村地区直接选拔上岗的,因此在专业技能和知识面上都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再加之我国机关从业人员年龄结构日渐老化这一现象的出现,同时意味着其学习能力和学习意识也会存在一定的局限。这是从人员角度对其风险因素进行的分析。其三,新型财政资金管理的内部控制以及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风险监控及识别技术落后,风险管理能力差,对于潜在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都有待提高。

(三)传统农村金融部门经营观念转变,引起部分乡镇资金倒流

乡镇财政机关要想发挥自身作用,以自身财力和人力物力来撬动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扶持农村又好又快成长,还应当学会借助外力,吸引资本。传统的农村金融机构是财政部门引导资金流入的一个主要渠道,但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商业化的发展模式使得其“支农”特征不再明显,出现资金倒流现象。在商业化改革的导向下,目前国内的大部分农村金融机构虽已摆脱了资不抵债的状况,但资金规模的发展仍然落

传统的乡镇财政资金管理在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大潮中也要不断的调整自身,避免陷入僵化局面,更好的配合新型乡镇财政做好“三农”服务。避免把利益最大化作为经营的唯一目标,而是应当在立足于满足农民需求的基础上再去追求利润。充分发挥自身在乡镇金融市场中参与经验丰富,市场占有率和认可度高的这一优势,通过品牌效应带动服务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开发出适合普通农民的金融产品,进一步的维持和扩大自身优势,激发市场活力。

与此同时,乡镇财政机关还应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从增强金融市场活力的角度出发,在一定程度上放开对于存贷款利率的限制,提升财政资金管理吸收存款的能力;实现对乡镇金融体系下的个体农民、私营企业、传统及新型乡镇财政资金管理以及保险业等的有机整合,将各种政策联系起来,相互补充相互制约,形成1+1>2的效益。

(三)健全乡镇财政资金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如何建立好完善、健全、规范的乡镇财政管理制度,使其在资金管理工作上有章可循,引起广泛关注。我们应该对乡镇财政所现有实行的制度重新进行评价与组织规划,健全新的管理体系,形成统一的有关乡镇财政所管理工作的制度,制定乡镇有关负债资金管理、工程项目管理、专项资金收支管理、资产管理、预算管理等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使之成为一套完善新型的制度体系,新制度体系要对财政所的职能进行明确,把保障上级政府与国家财政政策的执行、落实作为核心,在管事权上重点强调依法理财。首先,应该明确划分乡镇资金管理的层级,规范财务员工的权利和责任,不能仅让规章制度成为文件,还要落实到实际行动;其次,还应该明确划分乡镇财政各部门及其员工的权利与责任,做到资金管理人人重视,积极配合财务人员的管理工作;最后,在建立了资金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不可对制度进行随意修改,需要修改时要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批同意,使该资金管理制度真正成为乡镇管理资金工作贯彻执行的有力依据,强化资金管理工作的可操作性,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管理工作真正发挥效用。

(四)努力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工作

每年国家都会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农村,作为最基础的经济管理部门,乡镇财政是落实执行中央各项方针的实际操作者,乡镇财政要保障专项资金使用的有效性、规范性以及安全性,把工作的重点放在资金的跟踪上,努力做到严把审批关,规范各审批流程,杜绝暗箱操作;严把使用关,对各专项资金,要按规定的用途使用,杜绝挤占挪用项目资金;严把核算关,对每笔核算都要进行专账专人管理,杜绝混合管理;严把监督关,对乡镇财政工作全程进行监督,杜绝“马后炮式”的监督;严把支出关,对每笔支出都进行严格控制,杜绝增加债务。

(五)全面提升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注重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能力与素质,积极对乡镇财政所内勤财务工作

新时期我国乡镇财政 篇3

关键词:县级财政管理;流程管理;体制建设;行政规划

一、新时期加强我国县级财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是推进“三农”改革的必然要求

之所以说新时期加强我国县级财政管理工作是推进“三农”改革的必然要求,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第一,我国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对“三农”工作都非常重视,一方面加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划,另外一方面也在不断加大对农民肩负的措施,此外,还积极从县级财政管理工作的实际入手,强化资金使用效率和收益率,完善财政相关制度体系;第二,县级财政管理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基础性工作,不仅是上级财政管理的“前台”,而且也是整体财政管理体系的“基石”。

(二)是经济新常态下深化经济领域改革的重要环节

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深化经济领域各项改革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就县级行政管理区域而言,财政领域的改革不仅具有现实的实际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首先,县级财政管理工作对促进小微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其内在活力;其次,县级财政管理工作能够切实保障基层经济运行的整体稳定性,达到稳定增效的作用;再次,加强县级财政管理工作也为进一步优化、强化、固化行政体系,推进制度建设等各方面提供积极的帮助。

二、新时期我国县级财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困境

(一)县级财政转型中收支矛盾突出

通过综合比较分析不难发现:当前,我国大部分的县级财政管理在转型过程中,都出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即一般的预算收入满足不了一般预算支出,换句话说,收支不平衡的现象非常普遍,部分的县级财政还担负有较大的债务负担,短时间内的运行效率令人堪忧。就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在部分项目的规划投入方面缺少科学的论断,导致项目投入过于盲目,影响了后续资金的回收问题;二是脱离了本地区的财政承受力,盲目的透支财力,导致经济调节能力不足;三是个别县级财政机构人员臃肿,导致费用开支过多。

(二)县级财政管理流程及体系相对不够健全

县级财务管理的严谨性较之从前确实有了极大程度的提高,制度规范制定合理,落实也相对到位,多数县级机构能够保证人员在岗率,在财务监管方面也能做到及时有效,但是,如果从工作流程的顺畅程度来分析,从工作体系的分工协调的科学性来分析,则存在一些问题,体现在:一是岗位之间的工作衔接不够高效,层级不明确以及工作存在一定的交叉是诱因之一,反映出部分县级财政部门的岗位职责制定及分工协调存在不足;二是过分依赖固化的思维或者经验进行工作分工而忽视了自身实际情况,导致分工后的工作效率较低;三是由于部分县级财政管理体系因为历史原因,遗留了一些难以解决的桎梏,导致了体系建设的再调整难度较大;四是很多县级财政管理体系过分重视硬件系统、电子系统体系的升级换代,而忽略了内部管理体系的不断优化调整,从而造成了县级财政管理流程及体系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

(三)县级财政机构的操控能力偏弱

县级财政机构的操控能力偏弱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了,首先,综合人员的素养不高,本科以上学历的工作人员虽然有了较大比例的提高,但是,部分县级地区还在聘用一些社会教育机构毕业的人员,在财务管理、行政管理、档案管理等环节上的专业人才非常匮乏;其次,工作人员的结构也相对复杂,有的是专业的地方干部,有的是事业编制的工作人员,还有补充过来的临时人员,因此,在管理上难度较大,在整体工作能力提升上也有很大障碍;再次,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化的改革进程,各地行政办公条件都有了很大提高,但是,部分县级地区还存在基础配套较少、办公条件较差、自动化程度不高等诸多问题,在经费保障上也有很多的不确定性;最后,鉴于县级财政功能存在很多短板,因此,县级财政机构的操控能力想在短时间内有一个较大的提高,难度也是不小。而长期下去,势必会影响县级财政管理机构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新时期解决我国县级财政管理工作中困境的几点对策

(一)从流程管理入手,夯实县级财政税收来源

要夯实县级财政税收来源,可以采用流程管理的思维模式,从优化结构作为突破口,以强化细节管理作为核心点,以实现最优化结果作为落脚点,具体来说包括:一是要以发展县域内的经济实体作为根本要素来重视,一方面保证各经济成分的比例结构和健康程度,另一方面要突出重点、突出特色,找到具有全局影响性的关键项目,这样有利于克服县级财政困难的状况;二是要以农业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不动摇,围绕农业建立健全配套的服务体系、流动体系、生产体系、再加工体系等,切实增强农业对财政税收的贡献率;三是要盘活当地的劳动力市场,剩余的农村劳动力要想办法进一步转移到城镇,提高农民的实际购买力。

(二)从体制建设入手,强化县级财政管理体制

从体制建设入手,强化县级财政管理体制是摆脱当前困境的另一个重要的方式。首先,要从内部预算管理部门入手,通过加强预算管理,提高内部资金运营管理效率,禁止为了增加收入而乱收费,同时,由于县级政府工作的繁杂性,县级部门预算改革不适合全面采取零基预算,而应该以项目预算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为主,对部门重大支出和专项支出坚持零基预算与项目预算管理结合进行;其次,从规范转移支付制度入手,通过改革调整,让县级税收体系更完备,逐步扩大地方税收范围和规模,特别是在转移支付时,要特别注意操作的公平性和合规性,配套资金的使用、免除、合并等环节;再次,在税费改革方面要加大力度,要彻底解决“三乱”问题,依靠的不仅仅是国家层面的转移支付支持,还要依靠基层,特别是县级层面的力量,因此,要综合考虑县级层面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关系,也要考虑县级财政的实际承受能力。

(三)从行政规划入手,提高县级财政管理水平

从行政规划入手,提高县级财政管理水平也是提高我国县级财政管理整体水平的重要方面。一方面,自上而下来说,县级财政应及时调整和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强化乡镇财政所对村级财政资金和预算外资金的监督职责;另一方面,自下而上来说,县级财政要积极配合上级财政管理的整体安排和要求,做好内部行政垂直条线的管理和平行业务岗的整体管理工作。同时,外部要切实加强财政监督的频次和力度,最大程度的优化和保障县级财政职能的履行和实现,不仅要运用外部力量抵制影响县级财政管理提升的外部不良风气,扼杀寻租活动等腐败行为,而且也要让审计部门和相关法律部门发挥积极作用,对业务合规进行审核,对工作计划进行指导,对程序流程进行审查。(作者单位:江西省寻乌县财政局)

参考文献:

[1]杨旭.西部欠发达地区县级财政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2]荆润.我国县级财政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2年.

[3]王婷.我国县级财政能力建设实证分析及对策[D].山西财经大学.2012年.

[4]汪浩吉.城乡统筹中县级财政体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新时期我国财政改革的几个问题 篇4

关键词:财政,改革,新时期

财政状况能够直接反映国民经济的真实情况,财政状态的优劣,是每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的重要表征。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通过不断尝试和创新,最终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康庄大道。财政改革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受到广泛关注,并为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由于我国改革的路径是渐进式的,随着时间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现行的财政制度由于某些方面和环节已经过于陈旧,不仅不再适应于我国的当代社会的发展,甚至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这样的情况亟待改善。

一、几点经验

(一)从基本国情出发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固然应当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但这绝非简单的照搬照抄。从历史的发展状况看来,古今中外,在国家集权和制衡的问题上,没有一个有益无害的模板。我国是一个人口总数占世界五分之一的大国,同时我国并非是一个绝对的经济强国,我国是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因而,经济财政体制的改革应当慎之重之,应当尽可能地考虑不同的影响因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预先谋划,果断决策。从我国现在的基本国情看来,应当考虑的是,我国每年新增的国民收入有限,可以直接支配的经济配额就更加有限,无法实行平均主义,这是制约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问题之一,另外地区贫富差距大,这就涉及表彰先进,支援后进之间的平衡问题,我国根据地区的不同有着地区性的发展特色,应当扬长避短,不能一视同仁。

(二)统一领导科学管理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地区各有特色,发展并不平衡。因而我国应该以计划为主,市场在经济过程中起决定作用,国家对经济环境进行干预和调节,保障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始终坚持统一的领导,管理上权利逐级下放,责任到人,权责统一。这也就是说,保障经济管理制度的统一性,然后各个部门各司其职,从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本地区的经济方式,灵活运用,科学发展。只关注统一领导,会忽视地方的特色,只强调地方特色,又会导致新的不平衡问题。只有坚持公平看待和统一分权,才能使得经济的更好发展。

(三)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的关系

如需科学地进行财政体制的总体改革和规划,应当客观、明确的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同时也要合理关注国家、企业、个人之见的关系。这一点至关重要。长期以来,我们对这样的关系普遍重视不够,企业无法获取更多的自主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限制了我国经济的进步。事实上,我国也进行了多次的尝试,但遗憾的是改善的力度不足以解决问题。充足尊重企业的个性,实现企业的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应当正确分配国家同企业的财力,通俗来说,就是实现权力的下放,扩大生产的权限,这样的同时也要注意集中的重要性。应当坚持国家在经济制度中的重要地位,保障国家的领导占主要地位,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责任权力的统一。要把企业经营和职工个人劳动的成果同他们的经济利益直接联系起来。

(四)体制改革要配套

财政体制的改革是中国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在各个方面默契配合,通过众所周知的木桶理论可以得出结论,发展不取决于最长的板,而是受到短板的制约,强调一点未必会带来预期的效果,常常会带来更多的问题和争端。应切记人云亦云,真理有时候被少数人掌握,听风即雨往往会带来过犹不及的问题,解决问题又存在不可避免的滞后性。要正确把握集中和分散的关系,适当的分散,更能保证集中的合理性。要把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统一和结合起来,真正把经济搞活,这才能做到治理的时候不发生混乱。当然要达到这样的局面困难重重,很难一步到位地考虑得非常周全而又符合客观实际。更应当注重实际情况,把握经济发展的规律。

二、关于未来的设想

财政改革具体应该考虑以下方面,首先应该从中国国情出发,按照中国特有的要求,财政体制必须是适应于中国发展的,能够更好的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服务,能够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最终目标而服务。其次,财政体制的改革必须以提高人民收入为核心,能够促进单位和个人,尽可能地减少劳动损耗,在此基础上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打破经济体制上长期存在的不合理的团体协作现象,尽量责任到人,提高人民生产生活的积极性。财政体制应当从上到下的鼓励人民的积极性,从中央到个人。更要运筹帷幄,明确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尽量使得各方面收入的分配合理化,这并非是要绝对平均主义,应当有先后,分主次,从整体出发,尽可能地兼顾各个方面。然后,应当满足中国当前的财政关系,按照现在的经济规律的要求,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从微观角度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国家财政的收入应当占据主导地位,适当的资金集中有助于保障社会的稳定,和稳固中央的主导地位。最后,财政体制的改革应当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总体规划指导下进行,并且不断完善相关配套的政策和设施,同时,保障充足的资金作为坚实的基础,稳固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国家应当扶植企业的发展,除了照章征税,也要适当的给予企业自主权,引导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三、结束语

上述的观点和看法只是个人浅见,必然存在偏颇,并不完善,相关的具体方案也有待探索和研究。至于何种体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体制,能够与中国国情更加契合,还需要在不断地实践探索过程中进行总结。我们坚定地认为,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一定能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来。至于如何看待财政体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如何总结并应用财政体制改革过程中的相关规律和经验,今后应该何去何从,都可以更加深入的进行分析和研究,最终得到更加完善的结果。

参考文献

[1]王振宇,于骁骁.新时期我国财政改革的几个问题[J].财政研究,2012,03:40-44

[2]许金柜.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改革模式研究(1949-2013)[D].福建师范大学,2014

上一篇:环境整体观建筑设计法下一篇:拓展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