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环境监测

2024-06-07

水资源环境监测(精选十篇)

水资源环境监测 篇1

1水资源监测的含义

对资源实施实时监测工作, 有利于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传统的水文监测是对水电工程以及防洪抗旱工作所服务, 对水资源进行监测, 主要是对地下水量、地表水水量、水位以及水质进行监测, 对水资源进行监测实质上便是针对水资源管理而开展的一项监测工作。通过对水资源进行实时监测, 能够对各地区的水资源现状、水资源分布状况以及水资源的水质进行了解, 通过长期的水资源监测, 能够积累大量的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数据, 通过对水资源监测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研究, 便可据此制定相关的水资源管理计划。可以看出, 对水资源进行实时监测能够很好的掌握水资源的使用情况, 从而加强对水资源浪费回收的力度, 能够得到对水资源的正确的评价, 从而达到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调控的目的。

2水资源监测的形式

水资源监测主要分为水资源计量监测和水资源动态监测。水资源的计量监测方法主要是对当地的地下水、地表水进行水质以及水资源的分布情况和分布量进行监测。通过对水资源进行计量监测能够有效的了解当地水资源的分布情况、使用情况, 能够快速的对水资源使用现状做出反馈, 从而制定相关的水资源保护计划。而水资源的动态监测是指对地下水、地表水以及空中水的动态状况进行监测。我国的水资源监测的相关法规主要是针对水资源动态监测进行制定的, 明确的指出了动态监测的技术、设备以及监测指标等内容, 而且相关的监督单位正在逐渐完善, 对水资源的监测管理不断的建立健全, 不过对水资源的计量检测模式还需要不断的改建。因此, 我国政府应当不断加强对我国水资源现状的关注度, 加强对水资源监测体系的完善工作, 不断的对我国水资源监测体系做出新的符合时代标准的要求, 从而对我国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

3水资源监测的实施

3.1地下水监测。对水资源进行实时监测包括地下水监测。对于传统的地下水进行监测的过程中, 主要是应用人工观测, 但是这种观测方式在现今的信息科技的影响下, 逐渐发展为自动观测的方式。通过对地下水资源自动监测方式的普及, 大大减少了水资源监测的实践, 提高了监测效率, 同时也提高了水资源监测的精度和准确度, 对地下水资源的监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进行地下水监测的过程中, 应当根据《地下水监测规范》进行工作, 通过进行水位监测和水量检测两方面内容来完成监测工作。进行水位监测, 主要是通过自动观测方式, 较为准确的得出监测数值, 但是仍需要根据规定要求进行相关的修正工作。对地下水进行水量监测是我国顺利进行城市化转变的必然要求, 对水量进行监测能够准确的了解地下水的使用量和剩余量, 从而制定出城建用水以及居民用水的方针。

3.2地表水水量监测。地表水水量监测分为河道枯季流量监测、渠道流量监测和管道流量监测。河道枯季监测是指在河道水流量最少的时候进行监测, 随着我国水资源不断减少, 甚至是达到了短缺的局面, 我国对河道枯季水量监测的工作越来越重视。河道枯季水量监测主要是通过流速计对低流速范围内的水量进行监测, 当超出流速计的测量范围时, 可通过稀释法、浮标法、超声波法、电磁法等方法进行监测。渠道流量监测是对渠道的饮水和排水量的监测, 这种监测工作通常用流速计和通过选用已有建筑物进行监测的方式进行;对于含沙量较少、漂浮物较少的渠道, 多采用超声波的方式进行自动检测。对于管道流量监测一般采用超声波流量计和电磁波流量计进行水流量的监测。通过对地表水的水流量的监测, 能够更详细的了解我国水资源的水量状况和水土流失状况, 由此来对我国水土保养工作提供有利的数据资料。

3.3空中水监测。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 人工降雨、降雪技术不断发展, 使我们人类能够对空中水资源加以使用, 因此, 我国水资源监测工作中应当不断加强对空中水资源的重视程度。加强空中水资源监测, 主要是加强云层监测和人工降雨监测, 即通过气象卫星以及雷达等设备对实际降雨量、降雨地区以及降雨的酸碱度进行监测, 从而达到对空中水资源可利用率进行测评的目的。另外, 对于人工降雨、降雪技术的实施各界人士持着不同的观点, 通过这种方式增加我国的降水量对于环境以及人类生活的影响到底如何, 可以通过对空中水资源监控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 从而达到解决争议的目的。

4水资源实时监测分析系统

4.1实时监测。水资源实时监测是水资源实时监测分析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水资源实时监测信息以及通讯传输, 达到对水资源进行监测分析的目的。水资源的实时监测中的实时监测信息包括对地下水、地表水和空中水的水质、水量以及降水、蒸发等信息进行采集, 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研究从而预测降水、灾情等信息。

4.2信息管理。水资源实时监测分析系统的信息管理系统, 包括对所采集的信息进行接收、处理分析以及预警、发布的等工作。通过对信息管理系统的设置, 能够快速有效的对所得信息进行分析处理, 避免了数据丢失等现象的发生, 对水资源实时监控意义重大。

4.3远程控制。在远程控制系统中通过实时监控管理、远程管理控制以及监控指令三方面共同控制完成。远程控制系统的存在有效的解决了数据远程传输的难题, 实现了多地区水资源信息共享及信息交流, 对于水资源信息的传递有重要意义。远程控制系统主要是通过互联网、自动化监视控制来实现对监测区域的水资源信息的监控, 以保障能够顺利的完成水资源监测工作。

结束语

我国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现状下, 对水资源实施严格的实时监测工作, 能够更加快速便捷的水资源使用现状做出了解, 保障对水资源的使用的合理性。我国政府在今后的水资源防护中应当不断的提高对水资源实时监控的重视程度, 加大的水资源实时监控分析系统的投入力度, 优化检测系统的配置, 加强对水资源监测人员的管理, 通过水资源实时监控系统的作用对我国水资源采用科学合理地管理计划, 从而达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昌明.全球水循环与水资源[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

[2]程甜华.基于WSN的水资源实时监测数据采集系统的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 2014, 2 (6) .

水资源监测与保护 篇2

环境分析与监测

专 业:

应用化学 班 级: 应化123班

学 号: 5503312006

学生姓名: 王泽艳

2015年6月16日 水资源监测与保护

摘要: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亩均水资源量分别仅达到世界的 1/

4、3/4 水平,是世界公认的水资源最为贫乏的国家之一。在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则更为突出,耕地面积占全国的 63.7%,而水资源量则仅占全国的 18%,人均水资源只有 700 立方米,低于国际 1000 立方米的重度缺水标准,而且到 2030 年左右,全国人口将达到 16 亿,中国水资源将短缺 1400 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将减少 1/5,降至1700 立方米左右。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水资源的短缺势必决定了农业命脉不强、粮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水资源需求量将持续增长,中国的水资源将在 30 年内面临将不是短缺而是紧缺,届时,水资源问题将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突出,因之而产生的矛盾也将更为尖锐。如果说长江的特大洪灾、黄河的断流、西北地区的旱灾、水体污染的事故交替发生和沙尘暴频频出现、水土流失加剧等现象给中国敲响了水资源利用不善的警钟,那么可以说,水资源利用面临着解决人们走出维系生活、生产的水资源困境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挑战。随着气候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增长,我国水资源形势日趋严峻。为此,水利部提出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制定了水资源管理指标体系。水资源监测是水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对水资源管理指标体系进行监督管理、评估考核的重要基础和科学依据,也是实现水资源保护及合理利用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水资源 管理 监测 保护 技术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关键要素。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和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是我国的基本水情,特别是在气候变化影响日益明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情况下,我国水资源情势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未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对水资源保障要求的进一步提高,我国面临的水资源问题将更为复杂。目前我国水资源配置能力总体还比较低,一些地方水资源粗放利用的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我国现状人均供水能力约为世界平均的2/3,全国每立方米水GDP产出约为世界平均的1/3,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8左右,全国水质污染依然严重,个别甚至出现了有河皆污的状况,由于水资源粗放利用,有的地方出现河流断流、湖泊萎缩、地面沉降、湿地退化等生态与环境问题[1-3]。客观基本水情和严峻水资源形势迫切要求我们全面提高水资源配置和调控能力,不仅要科学合理有序开发,更要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好水资源。为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等工作,我国落实了一系列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开展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督管理、评估考核。本文围绕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目标要求,就如何加强水资源监测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水资源监测目标、监测方法及如何保护与利用水资源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论述。

1.水资源检测的目标与方法

在2010年的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陈雷部长强调要“全面推进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抓紧建立和完善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用水效率控制等指标体系,做到能操作、可检查、易考核、有奖惩”。水资源监测是对水资源管理指标体系进行操作、检查、考核、奖惩的重要基础和科学依据。

1.1水资源监测目标

按照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条“红线”对监测监督的目标要求,水资源监测近期目标可以分解为以下五个方面。

1、地表水监测目标

2015年对确定水量分配的主要河流省界监测断面监测率85%,调查率10%-15%;断面监测应基本满足区域水量总量控制的监测要求。

2、取水计量监测目标

2015年,大中型灌区取水口取水计量与资料复核率达到60%;大中型灌区取水口取水量监测与资料复核率达到80%。基本满足各流域各省级行政区取水许可总量控制的监测要求。

3、行业用水监测目标

2015年,对确定的国家重点用水监控单位,重点监控农田实际亩均灌溉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单位产品用水定额、节水器具普及率等指标。通过典型监测、抽样与调查,基本满足用水效率控制指标监督考核和监测评价的有关要求。

4、地下水监测目标

重点对地下水超采区、保护区和水源地等进行地下水水位监测。2015年,对超采区进行监测与调查;抓紧落实《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项目,加快国家地下水监测网络系统建设,基本满足对各水资源一级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全面监控和地下水控采要求。

5、水质监测目标 2015年,国家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设立水质监测站,开展水质监测,包括:国家重要江河干流及其主要支流水功能区,国家重点湖库水域水功能区,国家重点保护水域水功能区和重要界河(湖)水域水功能区等。首先开展省界(缓冲区)和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的监测。

1.2监测方法

1、地表水监测

对省界断面和对区市县行政区界控制断面分别进行布设。其中,在大江大河干流、流域内一级支流(或水系集水面积>1000Km2)河流所涉及的省界、重要调水(供水)沿线跨省界跨流域的以及水质污染严重的河流(或水系集水面积<1000Km2水事敏感区域)所涉及的省界等应设置监测断面,开展监测;在省界断面中可以兼作为区市县界断面的、大江大河的二级支流(或河流集水面积>500km2)的、重要跨区市县界跨流域(水系)调水(供水)线路上或水系集水面积<500Km2水事敏感区域所涉及的区市县界等应设置控制断面,开展监测。一般情况下,对水位的监测应采用自动监测记录方法。流量测验主要采取巡测、自动测流等技术。当流量监测断面通过测流断面整治、单值化等技术处理能建立稳定可靠的水位流量关系时,尽量采取自动监测水位以推取流量的方法。

2、地下水监测

应以水文地质单元和地市或县级行政区相结合为原则,依托现有地下水监测站网,提高地下水自动监测能力。对于浅层地下水开采模数大于1x104m3/km2的每县应不少于5眼,其余应选择1~3眼;深层地下水应在主要开发利用的含水层中布设控制代表井,含水层开采模数大于0.3x104m3/km2应每县不少于3眼,其余每县不少于1眼;主采层包含多个含水层的,应分别布设。应充分依托现有监测井,通过点、区域和开采量结合方法,实现对地下水的有效监控。对于地下水超采区、大中型水源地、海水入侵区、大中城市建成区、大型调水工程沿线等特殊类型区等可适当加密进行布控,以满足地下水控采的要求。一般情况下,对地下水开采量的监测,农业用水监测应采用典型监测与调查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工业和居民用水监测宜采用调查统计和综合分析方法,主要进行抽样监测与复核。

3、取用水量监测

以能够满足取用水计量监测目标为原则,采用水文部门有选择监测和其他部门的监测资料汇交、复核方法实现监测目标。可选择重要或大型取水口门或用水户开展典型监测,对其他监测数据进行抽样复核和资料汇交、整编和水量平衡分析计算。2015年,对确定的国家重点用水监控单位进行水量监测、调查与复核,开展对农业、工业和居民用水的典型监测与调查复核,以满足对取用水指标的监测监督考核要求。

4、水质监测

按国家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监测及国家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监测开展。其中,纳污总量控制断面应实现对所有重点入河排污口的有效控制;监测断面应尽可能与水文测量断面重合。缓冲区监测断面布设需考虑省际河流的上下游或者左右岸关系。

饮用水水源地监测断面的布设中,对于河流监测断面,一般在水厂取水口上游100m处设置监测断面,同一河流有多个取水口,且取水口之间无污染源排放口的,可在最上游100m处设置监测断面。对于湖、库监测断面,原则上按常规监测点位采样,但每个水源地的监测点位至少应在两个以上,采样深度应在水面以下0.5m处。

2.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保护策略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一经提出,就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同,各个国家纷纷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实现可持续发展计划,水资源保护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其必然在可持续发展计划之内!针对水资源现有的困境,的确应该采取必要的保护策略,以使水资源真正的造福子孙后代!2.1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没有这种理念,也就是无从谈起水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是现今社会发展所要遵循的主要原则,而水资源是社会得以继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载体,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地球上物种丰富,但是无论哪一个五种都无法离开水资源!资源保护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保证水资源的整体协调发展,保证水资源的合理使用是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不仅要考虑现在,还要考虑将来,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着想;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和人口环境"资源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相互协调发展!2.2 建立健全水资源保护的管理机制

在水资源的保护过程中,我们要倡导引人市场机制,将水转变为需要购买的商品,通过市场价格的调节与干预,遏制水资源的浪费!在引人市场机制的同时,为了保护水资源,我们还要坚决贯彻落实$水法%,加强责任意识,从自身做起!政府要尽快出台水资源保护的配套法规比如&水资源管理条例’&水功能区监督管理条例’等!要大力增强政府对水资源保护的干预,起来政府的带头作用,对水资源保护工程的建设与管理,用法律法规的形式来进行规范,建立健全全社会共同参与并监督的社会监督体制!2.3 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机制

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并且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这样能够有效的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地区分布不合理,水污染严重的局面!节水型社会建设关键要要依靠国家政策的支持,全面实行定额用水和计划用水,建立定额管理与总量控制相结合的管理体系!在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的运行机制的同时,我们还要着重改变经济的发展模式,发展绿色经济,并且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大力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主要发展环保型的产业,合理优化配置水资源;注意保护水资源环境,减少城市工业污染,已经城市污水的排放,从源头抓起,提高生态环境的修复能力!2.4 提高水资源的承载力

在对水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注意水资源的承载范围!如果对水资源进行掠夺性的开发利用,就会超过水资源的承载力,这样一定会对水资源的可持续能力造成的破坏,并且对人类生存的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进而严重影响人类社会的生存安全!我们加强对水权的分配管理,对水资源使用量的管理,严格控制不同地区的超额用水,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提高人们的节约用水意识,只有这样水资源的承载力才会不断的提高!2.5 加大水利建设,重点支持环保工程

水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运行管理是公共财政重点支持的领域!加大对水资源保护的公共财政支持,并且建立长期稳定的投人保护机制!只有站在国家战略的角度上来支持水资源保护工程的建设,才有利于水资源可持续的发展保护!3.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我国的水资源已经成为限制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因为缓解并且彻底的解决水资源面临的问题已经刻不容缓,这既关系到我国自身的发展利益,同时也关系到世界的发展,只要上下齐心,水资源所面临的困境一定能够安然的解决,为此,国家相关部门以及城市地方政府应该从自身情况出发,水污染治理问题以及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问题应该齐头并进,共同解决。参考文献:

[1]徐文婷.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保护策略探讨

水资源环境监测 篇3

关键词 产权价格 市场价格 相对价格 产权明晰 产权交易

〔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4)02-0072-04

水资源环境经济核算方法探讨 篇4

水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是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的一个分支。其实质是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基础上, 将广义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因素加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水资源环境经济核算方法研究, 一般需要针对一个具体年度, 一是对年度的国民经济进行核算确定部门间经济流量关系, 二是针对水资源环境经济核算方法进行研究。水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的研究, 其重点是对方法的研究, 既要借助基础核算体系, 也要借助现有资料与成果[1]。

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的研究, 是在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需要利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将包括资源和狭义环境在内的广义环境因素纳入经济核算体系。在分析过程中涉及2个主体系及其下属的分支体系之间的关系问题。第1个主体系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其下属的分支体系有关于水方面的经济核算体系等;第2个主体系是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 其下属的分支体系有森林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水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等。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成熟的经济核算方法, 多年来, 政府一直采用这一体系对经济社会进行核算, 其结果以经济统计年鉴方式向社会发布[2]。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是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基础上新诞生的核算体系, 方法还不成熟, 正在研究探索之中。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的实质性差别在于:前者计算了纯经济领域 (不包含环境投入在内) 的GDP, 后者需要在前者的基础上, 将广义环境因素加入其中, 再计算出一套所谓绿色的GDP, 即经过环境调整后的国内生产总值, 通常称之为EDP (俗称绿色GDP) 。

2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指标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研究水资源环境经济核算基础, 因此需要了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关键技术、结构关系和核心指标。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核心的指标之一是国内生产总值 (GDP) , 而计算GDP所采用的技术是投入产出分析方法。这种分析一般分为42个部门投入产出表和122个部门的基本流量表。其主要的研究分析内容表现为:一是反映部门之间的经济流量关系, 这是进行方法研究时所需要的最为重要的资料内容;二是最终使用方面的总产出内容;三是增加值即GDP, 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和增加值合计项。

3 问题探讨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经济进行核算时, 将来自环境的各类自然资源视为“免费”, 自然环境的恶化也被视为“无代价”的。结果是包括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在内的环境对经济的作用没有在经济统计核算中得到识别。因此, 采用经济核算方法对经济状况进行统计, 需要考虑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能否持续支撑经济增长问题。目前研究水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 只是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3,4]。

研究重点和急待解决的问题是, 如何确定环境是否退化, 以怎样的指标描述退化量值, 怎样进一步对这一量值进行估价, 从而进行绿色GDP核算;如何确定水资源的减少量估计, 从而进行绿色GDP核算。为了实现以上研究重点和解决研究过程中的问题, 需要搜集调查统计相关方面资料:一是流域内有关省市各部门之间的经济流量关系等资料;二是涉水活动在各部门各行业中的作用以及各部门在涉水活动中的经济支出方面的资料, 还有与水有关的生态环境方面资料;三是水资源量、环评、实物量估价等所需要资料。

在研究过程中要针对流域的特性问题研究处理方法, 例如, 年度国民经济核算中需要将跨流域的引水调水进行系统性的反映, 行政区的部门和行业间的经济流量都是以完整的行政区为整体进行核算的, 而流域所含区域, 并非都是完整行政区, 大部分是各个行政区的一部分, 怎样处理这些问题, 也是试点工作的主要内容。至于实物量供给使用及排放账户、资产账户和质量账户等所需资料仍然是需要的。

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的核算年度选择, 需要考虑的基本要求是尽可能地选择涉水部门及各个行业之间的经济流量关系等数据基本具备的年度, 同时, 也具备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产形成额、劳动报酬、营业余额等等一系列经济指标, 可以直接采用;不过, 各省市的投入产出表并不像《经济统计年鉴》那样公开发布, 往往作为统计部门的内部材料保存, 因此, 在搜集过程中, 也需要水利部和国家统计局统一组织, 通过政府部门的协调完成资料搜集任务。

参考文献

[1]刘思清, 齐静, 谭桂秋.试论水资源环境经济核算指标体系的设置[J].海河水利, 2010 (1) :61-62.

[2]王瑜.水资源环境综合经济核算框架内容[J].中国水利, 2007 (18) :15-16.

[3]甘泓, 高敏雪.创建我国水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的基础和思路[J].中国水利, 2008 (17) :1-5.

水资源环境监测 篇5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如何利用人工增雨方法改善贵州省乌当区渔洞峡水库上游地区径流量,增加蓄水,改良周边生态环境。通过介绍人工增雨作业点及雨量观测站的布设方法,得出乌当区渔洞峡水库上游地区以贵州省乌当区为中心,面积3000平方公里的人工增雨作业区内所需布设的高炮数量、气象观测站数量,便于为今后该水库生态环境改善和维持提供一种参考方法。

关键词:人工增雨;渔洞峡水库蓄水;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 F3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6-79-1

渔洞峡水库位于贵州省乌当区东风镇,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清水河支流鱼洞河源头,坝址以上集水面积11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06立方米/秒,年径流总量6490万立方米,水库总库容1860万立方米,正常蓄水位1075米,每年供水3000万立方米,年发电量可达297万千瓦时,为缓解贵阳市水资源供需矛盾,保障和提高城区及乌当片区群众生活用水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受益地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群众生活生产条件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使我国很多水库及水库上游地区的污染加剧,因此,增加渔洞峡水库蓄水,改良周边生态环境是当前非常严峻的问题。

1 利用人工增雨方法增加渔洞峡水库径流量并改善周边生态环境

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开展人工增雨是增加水库径流量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适当的天气条件下实施作业,不仅可以增加水库蓄水,还可以改善周边生态环境,这是一种持续有效,低投入高收益的措施,完全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通过多年观测和试验,积累了大量的气象基础资料,摸清了渔洞峡水库上游地区的天气、云、水的宏微观机制和云水资料。从气候、水汽、日照及阴雨日等条件分析,发现该地区具有较大的增雨潜力。但是,受水库周边地理位置、地形影响、作业范围和区域有一定的局限性,增加了人工增雨作业的难度。

2 科学严谨的选择人工增雨的作业方式

在现代的气象工作中,常见的人工增雨作业方式有飞机、高炮和火箭。经过科学论证和从实际角度考虑,飞机增雨的成本较高、机动性较弱。因此,采用高炮和流动火箭作业相结合是渔洞峡水库增雨最有效的方式。

3 合理布置人工增雨作业点

渔洞峡上游地区地广人稀,气象观测点较少。如何科学合理的布置炮点,才能凸突显增雨效果是最主要的问题。目前国内外有两个方面的问题研究较少,一是增雨炮弹爆炸后碘化银的扩散问题,二是增雨效果的效益验证问题。在此,我们通过分析炮弹爆炸后碘化银扩散面积,利用贵阳市多年增雨防雹工作的经验和方法,提出实际的布设方案。

3.1 基本参数

3.1.1 高炮性能参数 最大射高6700 米,最大射程8500米。实际作业平均射程5000 米(45度角)。

3.1.2 碘化银参数 爆炸后碘化银自身扩散影响范围平均半径为3公里。

3.1.3 作业面积 3000平方公里。

3.2 炮点布设方案

3.2.1 爆炸后碘化银自身扩散 按照平均取值:高炮作业平均射程为5公里,作业仰角为45度,覆盖面积为79 平方公里。当增雨炮弹爆炸后,根据碘化银自身扩散影响范围平均半径为3 公里的原理,可得知一门高炮有效增雨最大半径为8公里,覆盖面积为201 平方公里。通过以上计算得知,如考虑爆炸后碘化银自身扩散影响,实际上是增大了高炮的作业范围。

3.2.2 考虑风向风速后碘化银的实际扩散 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考虑到空气流动及碘化银的滞留影响作用。在本地区春夏季作业期间,考虑高空风以偏西气流为主,平均值为270度。由数值模式结果可知,作为点源的碘化银粒子的扩散,浓度随时间的增加逐步减小,扩散范围由初始阶段随时间的增大而增大,之后随时间又逐渐减小。大约在3小时内碘化银对增雨效果有效,且在1小时内效果最明显,最佳效果时间为30分钟。

近似计算如下:作业时段1小时内,云平均移速约为8米/秒,最佳效果时间30分,则碘化银在下风方的扩散距离应该为:14.4公里。

此时覆盖面积 S=16公里×(5公里+5公里+14.4公里)=390.4 平方公里

则渔洞峡作业区域需布设的炮点数为:N=3000/390.4=7个

在实际运用中,考虑到作业盲区和地理位置问题,不一定每个点的布防都面面俱到,因此我们考虑以流动火箭为辅助,根据天气形势,在渔洞峡水库上游区域,实施开展增雨作业,以获得最好的效果。

3.3 气象观测站布设方案

气象观测站的布设能及时获取第一手气象资料,为检验人工增雨效果提供数据支撑。气象自动站布设原则:纵向以10毫米降水为一个单位,根据降水等值线图,降水量每隔10毫米布设一个雨量点;横向以布设炮点的横向距离为一个单位(不超过30公里)。综上所述,我们只要在布设7个炮点的同时,每个炮点加设一个气象观测站,就能实现无缝监测,为水库增加蓄水,生态环境改良提供有效支撑。

4 结语

低投入、高收益是对人工增雨作业最好的诠释。通过上述人工增雨炮点和气象观测站的布防,合理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从很大程度上能将该地区的人工增雨效益发挥到最大,增加蓄水,改善生态,降低空气中PM2.5浓度,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

吉林省水文水资源监测现状分析 篇6

水文水资源的核心内容是为监测与分析评价水资源的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规律, 为国家和各级政府开发利用、管理与保护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多年来, 水文水资源工作为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与管理提供了大量可靠、翔实的科学依据, 发挥了不可替代的行业作用, 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 水文水资源监测工作发展还不平衡。当前, 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问题仍然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特别是水资源短缺问题非常严峻。例如节水问题、对污水的控制处理、水资源的配置、水权水市场的建立等, 没有水资源监测基本资料的支持是不行的。它是水资源管理、保护、配置、调度的技术保障, 是经济社会和水利工作发展对水文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是水文水资源监测的延伸和拓展。

我们不仅要考虑自己能做什么, 更重要的是考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我们做什么, 根据服务对象的特点和要求, 具体考虑我们需要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如何在工作中找准切入点, 在服务中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作用。

二、水文水资源监测内容和服务范围

目前, 提供的服务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为水资源配置服务。

分析一个区域、一个流域以及跨流域的水资源情况和发展需求, 研究变化趋势以及承载能力, 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布局服务, 为产业结构调整服务, 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 从战略上和宏观上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2. 为水资源管理服务。包括水资源分配、取水许可、水权转让和为政策法规制订提供决策信息等。

3. 为水资源保护服务。排污口、行政区界断面、国际河流的水质监测, 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监测, 重大污染事故的快速监测等。

4. 为水环境、水生态管理保护服务。为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监测和预报服务。

5. 为水资源调度服务。

为年际间或实时的水资源调度、区域内不同水体间的水资源调度、跨流域水资源调度、水量水质联合调度、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洪水资源化利用调度以及城市供用水调度等提供监测、分析评价和预测预报服务。

目前, 吉林省水文水资源监测工作开展的项目有流量、水位、降水、蒸发、泥沙、水质、地下水、水温等。水文站的测验方式有常年驻测、汛期驻测、全年巡测、委托观测等方式。降水量观测除水文站为本站水文职工观测外, 其余绝大多数采取委托观测的方式。降水量观测有普通自记、固态存储和自动测报等方式。流量测验主要采用缆道、测船、涉水测验等方法。一般情况下采用流速仪法测流, 遇大洪水常规测验设施不能工作的情况下采用浮标法测流, 水力学法推算流量和利用水工建筑物等测流。应用超声波剖面测速技术的动船法 (ADCP) 测流等新技术、新方法也在测验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三、水文水资源监测现状及其应对措施

1. 防洪工程的综合治理, 使水文要素产生了新的变化。

就我省来说, 一些大型水库的除险加固, 重要河流的综合治理, 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市容等城市橡皮坝的建设、拦河枢纽等工程以及水土保持工程的实施、地下水的超采等, 改变了原有水文要素的规律, 闸门流量加大或减小, 同级水位流速、流量的变化等都直接影响到水文要素的变化, 给分析水文资料、提供水情服务带来了新的问题。因此, 水文水资源测报要采取相应的监测对策;管理部门要开展资料分析和研究工作, 如水位流量关系的变化、水位流量单值化的分析、测流方式的精简分析、各种测流系数的试验等。

2. 新技术的应用, 对水文作业范畴提出了新的要求。

遥测系统、微机测流系统、固态存储、超声波水位计、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的应用, 对每个水文人来说都是一种新的挑战, 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 才能始终与社会发展同步。

3. 人类活动的影响改变了水文监测模式。

目前全省已建成和在建设的拦河坝和橡胶坝有40处之多, 对水文监测工作产生严重后果的站有吉林、通化、八道江、靖宇、辉南、柳河、松江河、烟筒山、兰家、舒兰、九台、磐石、桦皮厂、双山渠首、新安、双阳、镇西、梅河口等水文站。这些水文站监测到的数据都改变了原有水文要素的规律, 给分析水文资料、提供水情服务带来了新问题。因此, 水文监测站要了解掌握流域内工程情况的变化, 摸索河道行洪规律, 采取相应的监测对策;管理部门要开展资料分析和研究工作, 如水位流量关系的变化、水位流量单值化的分析、测流方式的精简分析、各种测流系数的试验等。另外, 跨流域调水、河道引水的不确定性、滩地开发、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国家治水方略的调整、水文断面大部分时间河干等, 都给水文监测工作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应走出原有固守监测断面的工作模式, 加大水文巡测和水文调查的力度, 尤其应加强渠道测流、水量巡测和引水口的控制。

4. 资料整编与测验工作的脱节, 难以通过资料整编指导测验工作。

水文资料整编工作逐步由计算机代替了人工计算, 缺少了对原始资料的合理性检查、流域内各观测点的一致性审查, 出现了个别站点资料不合理、上下游水量不平衡的整编成果。因此, 要加强资料整编前后对观测资料的合理性审查, 通过水量平衡分析、上下游流量对照、降雨径流相关分析等多种途径, 提高资料整编成果的质量和可靠性。

5. 日常监测工作与分析研究结合不够, 导致重复劳动、无效劳动。

堰闸站泻流曲线的率定、上游站单值化的分析、报汛站水位流量关系的分析等, 应该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 用技术手段减少测站职工的劳动, 保证监测工作的质量。

6. 水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缺乏快速应变能力。

目前, 不论是水量监测还是水质监测, 设备设施的落后影响了水文监测的时效和精度。要重视水文监测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 特别是要加强能力建设, 提高测洪标准和测验精度, 建立备用手段和应急保障体系。在完善常规测验仪器设备配备的基础上, 大力提高水文巡测系统的机动、快速反应能力和自动监测测报能力, 健全重点地区、重点水域的自动监测系统, 增强水文水资源监测的整体实力, 以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管理的要求。

7. 服务意识不强, 水文监测得不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和支持。

杨凌示范区水资源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篇7

水资源工程是影响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工程, 是动植物生态环境系统中最活跃和影响最广泛的因素之一。但在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大环境下, 排放的废水、污水量也在不断增加, 自然环境面临着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的恶化等威胁, 使水资源工程与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要素之间的不协调表现得十分突出, 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因此水资源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非常重要。杨凌示范区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 有着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国家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历史使命, 自1997年杨凌示范区成立至今,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共建部委的大力支持下, 解放思想, 抢抓机遇, 开拓创新, 加快发展, 使其各方面建设和发展都取得了明显成绩和进步, 水资源工程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工程, 其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保护分析是各部门研究及利用关键点, 是建设生态杨凌美丽杨凌的重要工作。杨凌示范区位于渭河以北, 关中平原西部, 介于东经107°59′~108°08′, 北纬34°14′~34°20′之间, 东西长16km, 南北宽6.5km。东以漆水河与武功县为界, 南隔渭河与周至县相望, 北有湋水与武功县、扶风县相邻, 西与扶风县接壤。全区总面积135.08km2。

1 已有水源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

1.1 环境现状调查

杨凌示范区内规模以上混合型排污口有3处, 其中已登记或批准的排污口有1个, 其入河湖排污口的废污水量为913.2万吨。依据相关资料, 示范区内生活和工业污水经污水厂处理后能够达到排放标准。

1.2 地表水环境现状分析

河流水质特征:依据有关监测结果, 杨凌示范区地表水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 其中一些项目如COD、BOD5、酚及细菌含量都超标, 主要污染物为溶解氧、COD、BOD5、氨氮、石油、酚, 其中COD、氨氮二项指标为超V类水, 因此, 当地不能将地表水作为饮用水源。区内湋水河、渭河和漆水河污染严重, 由于河流上游城镇不断向河流排放污染物, 导致水质严重劣化, 物理感观极差, 河水发黑发臭, 严重污染城市环境, 危及市民正常生活。河流水污染已经对两岸补给的地下水水质也有很大影响 (表1) 。

示范区内的宝鸡峡引渭黄土原区的二支渠及平原区的引渭高干渠和渭惠渠灌溉水源水质基本满足灌溉水水质标准, 对农田土壤、地下水等环境影响不大。

但是应当注意, 流经全区的河流污染较重, 污染物主要来自工业废水的排放和来自于面源污染和工业废水。渭河干流在杨凌示范区水质均为超Ⅴ类。说明河流的主要污染源来自城市, 做好城市工业、生活污染控制和治理是今后的主要工作之一。

1.3 地下水环境现状分析

从全区地下水物理、化学性质看, 水质较好, 大部分地区的地下水基本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

地下水水质监控在渭河阶地上采样, 其中在穆家寨、南杨村, 三阶地李家村, 张家岗、桶张村。

监测项目为:K+、Na+、Ca2+、Mg2+、Fe2+、Fe3+、NH4+、CI-、SO42-、HCO3-、CO32-、NO3-、NO2-、矿化度、总硬度 (德) 、总碱度 (德) 、p H、水型等。监控结果按阿列金法进行水型划分, 二级阶地为重碳酸钙Ⅲ型水或重碳酸钠I型水, p H值为7.2, 总硬度24.4, 总碱度21.4, 矿化度为0.55g/L, 为极硬微强矿化水, 符合灌溉用水和渔业用水标准, 但作为饮用水矿化度稍高。三级阶地为重碳酸钙Ⅰ型水或重碳酸钠Ⅰ型水。p H值为7.2, 总硬度12.5, 总碱度15.6, 矿化度0.3g/L, 是良好的饮用水源。

虽然地下水环境问题目前无明显的质量问题, 但对地下水源应设立保护区, 加强监测, 强化管理。

2 规划水源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

示范区规划的水源工程有目前, 完成“引石过渭”引水工程, 2020年前建设完成“引汉济渭”供水工程;此外, 考虑到2020年前, 北部黄土台原区为解决村镇及部分乡村供水问题, 新增地下水供水工程17眼。

石头河水库的水源是秦岭山脉, 是良好的矿泉水源, 适用于各类用水户。“引汉济渭”工程从汉江向渭河流域调水, 可以改善陕西省关中地区的水资源配置状况, 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逐步减少地下水的超采和改善渭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保障关中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两项工程采用供水管线供水, 不但可彻底解决示范区供水上水源不足矛盾, 而且由于水质优良, 不会对区内生态环境产生任何不良影响。

3 农业节水改造工程对环境的影响评价

农业节水工程措施包括渠系工程改造、田间工程改造以及因地制宜选用不同节水溉灌技术。非工程措施包括加强水资源统一调控、作好灌区用水管理、调整农业结构和布局等。通过灌区挖潜改造, 农田灌溉节水效益显著。

3.1 对灌区小气候的影响

通过实施节水灌溉及灌溉面积调整, 缩减了灌区农业用水, 增加基本生态林的面积, 生态环境占有的绝对水资源增多, 农田防护林网得以发展, 形成了农田防护林维护下的灌溉农业区。有效地减少风沙的危害, 保障作物高产稳产。减少干热风的危害, 有利于植被生存, 对涵养水源、改善气候条件将起到良好的作用。区域生态逐渐向良性发展, 是最主要的生态效益。

3.2 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地下水的进一步开发建设, 将促进区域灌排系统的配套完善, 一方面将使大量的灌溉水入渗补给地下水;另一方面排水设施不断排泄地下水, 地下水循环速度加快, 使地下水循环条件和地下水水质转好, 同时次生盐渍化区的地下水、土壤环境均将得到改善, 作物和植被的生长环境向良性化发展。

3.3 对环境影响

该项目的建设将有力推动杨凌及周边区域工农业生产、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也必然对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 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增加农民就业机会, 从而有效地提高农民收入, 巩固生态环境具有极大地积极作用, 扩大绿色面积, 减少水土流失, 使水质得到有效保护和改善。

综上所述, 通过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该项目对环境所产生的有利影响是主要的, 不利影响是局部的、次要的、短期的, 可以通过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加以减轻或消除, 通过有效的管理措施加以控制和恢复。因此杨凌示范区水资源工程不仅经济上合理可行, 而且具有显著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对项目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之利远大于弊, 该建设项目从环境角度考虑积极可行。

通过各类水源工程的合理规划实施, 本地引、提水源工程的合理调配和区外调水工程以及新型水源 (污水回用、雨水利用) 的利用, 可以极大地缓解工业和农业抢水的被动局面。

4 渭河生态景观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渭河生态景观工程的功能定位首要是防洪, 其次是蓄水, 形成景观湖水面, 改善城市河道生态环境, 把杨凌示范区渭河河段建成集防洪、水利、旅游休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环境优美、风景秀丽、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特色鲜明的园林化景区, 在施工期, 产生的生产废水、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机械设施产生的废气和噪声, 将对地表水、大气和声环境产等产生不同程度的污染, 对动植物带来影响, 同时也会对湿地造成一定的环境影响。水库运行期, 将对水文情势以及下游水量等产生影响。为了减小对环境的影响, 保证环境区安全, 在施工期生产的废水、废气和噪声提出防治措施, 对湿地提出预防和保护措施, 以及生态保护措施。对运行期, 对生活污水、垃圾以及减水河段环境用水提出保障措施, 并进行环境监测。

整体来看, 评价认为只要落实相应的环保措施, 并且建设单位把可行的湿地恢复方案, 经县级以上林业行政部门核准。不存在制约工程建设的环境因子, 本工程从环境角度可行。

工程的建设, 改变了城区段河道内杂草丛生, 以及城市缺少观赏水面的状况, 使城区的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对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 提高城市综合竞争能力, 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 结束语

通过上述评价分析, 为保持渭河流域水环境, 为保证杨凌示范区水资源环境健康发展, 根据水资源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首先, 加强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 减少污染源, 可以保证污水达标排放, 从源头上杜绝或减少河流和地下水的污染。其次, 通过节约用水措施的实施和对工业和城镇集中排污源头的治理, 以及农业方面严格杜绝难以降解的农药的使用, 控制化肥的滥用, 减少有机污染源。全区水环境质量的目标为:在全区水源地保护区和水源地保护区, 水环境质量标准达到Ⅱ类水质标准;全区城市地区的娱乐用水水源和农村居民生活用水的零星、小型水源地保护区, 水环境质量达到Ⅲ类标准;对一般工业用水及非人体直接接触的用水、应达到Ⅳ类水质标准。对于供大面积使用的农田灌溉用水的河流河段, 水质标准也应达到Ⅳ类。最后, 水资源管理工作坚持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并重, 进一步完善实施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的取水许可审批, 切实加强对水源地保护和排污口的监管工作。

参考文献

[1]张文洲, 何武全, 王玉宝, 等.杨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05, 1 (16) :75-77.

[2]赵碧波.杨凌城市集中供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M].2007.

[3]孟祥峰, 王琰.论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和对策[J].河北水利, 2010 (08) .

[4]王智阳.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及调控措施[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04) .

[5]蒋固政, 马经安, 李红清.水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探讨[J].水资源保护, 2011 (05) .

[6]王翠文.水电站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河海大学, 2007.

[7]李珂, 韩勇, 朱永峰.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分析[J].工业安全与环保, 2009 (09) .

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洪减灾 篇8

通过分析有关资料, 近半个世纪以来, 我国的洪灾问题比较严重, 根据统计资料可知, 全国各地由于洪灾所毁坏的地域面积已经达到了920万hm2, 洪灾面积已经占到农业播种面积的6.4%。同时, 由于自然环境的大肆污染与破坏, 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气候也因此受到巨大影响, 从而造成水文水资源的变化频率比较频繁, 如此一来, 洪涝灾害的频率也开始呈现上升趋势, 并且受灾土地面积仍然在持续扩大。目前, 我国还缺乏一些比较健全科学的防洪工程, 这对于水文水资源环境影响是不可小觑的。

2 水文水资源管理的现状

2.1 水文水资源的重视度有待提高。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 水文水资源的研究不断深入, 然而对于水文水资源的重视度比较缺乏, 主要表现在对于水文水资源的经费投入缺乏、其技术手段比较滞后等。即使对于其研究经费有所增加, 然而水文水资源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宽, 而且空间跨度比较大, 所要耗费的人力以及物力都不能够在短期内解决, 这也需要对水文水资源进行长期投资。同时, 在很多水文问题中, 由于研究的经费巨大, 很多存在的问题都没有得到充分的解决, 对于水文水资源的研究还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 在热点问题上投入的资源过多, 而在一些较为冷门的领域中投入的资源又相对过少, 这样也使水文水资源的研究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现象, 从而影响了我国水文水资源领域的发展。

2.2 水资源利用率低。

当前, 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具有分散性的特点, 具体就会产生利用率问题。其中城市中雨水的利用、污水的回收利用等都没有有效的进行, 并且在技术方面也相对较为薄弱, 很多水资源浪费的现象也非常严重, 这样也影响着对水资源的管理。

2.3 缺乏健全完善的节水制度以及节水技术。

当前水资源环境逐渐减少, 开始走向枯竭, 而现有的节水制度和技术比较缺乏, 可以说是捉襟见肘。我国现有的水资源管理手段主要是通过对于水资源总量进行控制实现的。该方法理论认知相对简单, 然而在进行具体实施的过程中, 却是非常复杂, 水资源管理必须建立在其健全完善的节水制度与技术的基础上的, 若是缺乏健全的制度或是技术的, 要想采用水总量控制方法进行节水, 就是无稽之谈。

2.4 水文水资源检测设备不足。

检测设备能够降低工作人员的强度, 并且对于提高检测质量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目前普遍存在着设备数量不足以及质量差等问题, 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 水文检测领域中都采用了较为先进的设备, 这些精度高、效率高并且自动化水平高的监控设备能够更好的提高水文水资源领域的研究质量, 并且还不容易出现测量误差, 这也是我国目前水文水资源领域所不能够比拟的。

2.5 工业发展对水资源造成的破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工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同时也产生了巨量的污水, 严重破坏了水资源环境, 我国目前对于工业污水的处理依然没有有效的技术手段, 对水环境的修复也达不到标准的要求。因此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鼓励人们节约用水, 并且尽量减少在工业生产中出现污水排放的问题, 从而加强对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 这样也能够保证我国水环境的健康发展。

3 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洪减灾的措施

3.1 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根据相关数据资料分析, 我国水旱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占到其他自然灾害五分之四以上。水文水资源管理部门作为全国江河湖库、地表水、地下水监测的专业管理机构, 承担着全国防汛抗旱、降污、减灾技术支撑职责, 是防灾、减灾的中坚力量。进一步提高水文防灾减灾的能力, 强化防汛减灾意识是有效减轻灾害损坏程度和人员伤亡的重要措施。

3.2 严格执行国家规范。

水文水资源管理部门在围绕防汛、抗旱减灾方面的重要职责不仅仅局限于向上级防汛抗旱主管机关提供江河湖库 (水库) 的雨量、水位、蒸发量、流量等信息, 同时还要加强对土壤墒情以及地下水水位与水质的科学监测。在该工作的实施过程中, 国家制定的水文水资源测验规范、报讯规范、水质监测规范以及地下水监测规范, 为水资源的管理提供了制度基础。

3.3 加强数字水文站网的建设。

水文水资源对于社会生产以及人们的生活而言, 属于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 也是关系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更是有效提升水利生态系统的重要条件。近些年来, 我国各地由于地质或是自然因素的影响, 受到洪灾的破坏比较严重, 所以需要进一步加强水文监测, 以便于能够及时获得水文资料, 为此, 强化数字水文站网建设很有必要。数字化水文站网建设不是独立完成的, 而是在诸多先进技术的配合下实施的, 加强数字化水文站网建设, 第一, 应该建设完善的水文遥测点, 以便能够及时掌握具体的雨量, 而且能够及时获得河流动态监测的科学数据;第二, 加强水文信息采集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能够有效促进水文站水资源信息处理体系的建设水平提高。在此过程中, 就应该加强对水文站点的信息数据的采集、分析与整理, 确保其准确性和科学性, 然后才能进行数据的发布与应用, 从而有效确保水文站网的具体信息可以免受时空限制, 实现信息的及时分布与共享, 进而有效掌握水文情报预报体系的准确数据信息, 促进防汛抗灾监测水平的有效提高。

3.4 加强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 促进新技术的应用。

水文水资源管理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 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 不仅需要充实的专业知识基础, 还应该具备气象、水利以及水文地质等方面的知识积累。所以, 在进行水文水资源管理过程中, 就要要求水文水资源管理的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具备丰富、强硬的专业素养, 能够及时进行经验教训的总结, 同时还应该逐渐树立创新精神。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对于水文水资源管理而言, 也应该加强新技术新知识的应用, 从而有效提高其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3.5 保护水文水资源的良好的生态环境。

水文水资源的良好的生态环境的保护, 首先需要进一步强化水文水资源监测平台的建设, 以便能够及时展开预测预警工作, 从而有效防止水资源的污染和破坏。进行监测的过程中, 可以加强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 提高监测效率, 注重及时预警影响生态环境的因素, 同时还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应对, 这样对于水文水资源的保护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发展, 水文水资源的重要性也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 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是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促进水利工程发展的重要措施, 也是防洪工作的重要保障, 因此, 在具体的工程中, 需要进一步加强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洪减灾工作, 从而为地方经济的腾飞提供有利条件。

摘要:水利与水文是息息相关, 水文工作是水利工程的基础所在, 水文水资源是关系水利发展, 影响农业进步的重要因素, 水文水资源的环境管理, 对于防洪减灾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且能够有效促进水利的发展, 所以, 就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现状以及加强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洪减灾的措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防洪减灾

参考文献

[1]张翰华.浅谈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洪减灾[J].能源与节能, 2014, 12:98-99.

[2]刘宁.中国水文水资源常态与应急统合管理探析[J].水科学进展, 2013, 2:280-286.

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洪减灾 篇9

当前我国的防洪工程建设还不健全, 甚至处于一种严重不足的现状, 可见水文水资源环境的预防和控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1 经费不足, 基础差

即使最近几年我国逐渐加大了研究水文水资源的经费, 但研究水文水资源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由于我国研究水文水资源的基础差、起点低和相对落后的技术, 促使研究的进度很慢。投入大量的物力人力是水文水资源研究的首要问题, 研究的经费问题得不到处理, 一些研究内容比较偏门的, 投入的人力物力就更少甚至没有人参加, 有些偏远的地方对水文数据的采集还是通过人工来完成, 导致错误的数据采集率逐步增加。

1.2 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率低

我国东西南北的差异分布, 导致我国是个淡水不足的国家, 节水技术及制度也是现阶段我国比较落后的, 导致大家对水资源的保护观念十分缺失。水利管理部门一直都是通过出水量进行管理、监控, 在水文水资源用水制度及技术缺少的状态下, 这种模式管理任何作用都起不到。对于一些非传统的水资源利用不得当, 随意排放, 尤其是生活污水、工业废水还有排放随意的现象, 这就造成了对传统水资源的污染。

2 我国水文水资源领域中存在的问题

2.1 水文监测设备的应用没有得到普及

水文环境的研究基础是水文数据, 而水文数据的取得大部分来自于水文监测系统。然而, 我国的水文监测系统的科学运用还没有得到普及, 应用的领域非常有限, 而且设备也相对落后。一些高科技、高效率的监测技术和设备只是运用在一小部分领域, 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致使水文工作者不能从繁重的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

2.2 节水制度与节水技术不健全

随着水资源环境的日益枯竭, 使我国的节水制度捉襟见肘, 节水技术也很匮乏。我国的水资源管理的主要手段是通过控制水总量来实现的。而此种方法看起来比较简单, 但实施的过程内容却很复杂, 而水资源管理的实施是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制度和技术来保障的, 如果忽略了制度的建立和技术的研究应用, 通过控制水总量来实现节水就是形同虚设。

2.3 非传统水资源利用技术相对落后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水资源利用的新技术新方法也越来越多, 而且出现了一些非传统水资源利用技术。虽然, 我国也采取了很多非传统水资源的利用措施, 但是从应用范围来说还是不够广泛, 从技术措施方面来说也相对落后。

3 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洪减灾的措施

3.1 逐步完善各类防洪预案, 强化对洪灾管理

当前, 虽然许多地市已经根据实际的防洪减灾需求制定出了相应防洪预案, 但是伴随时间推移与社会的发展, 这些措施已无法发挥真正效应。故预案的制定必须采取动态化管理, 在结合社会现状基础上, 严格遵循空间性与可操作性原则, 定期对现有预案进行补充与完善, 以逐步完善各类防洪预案。同时, 各流域防洪预案还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与经济发展条件, 将其洪灾风险管理划入到地方的经济建设体系中, 并明确不同部门与利益主体在不同时期的义务与职责, 从而使该预案能够充分发挥出其抵御洪灾的功效。

3.2 积极构建群众性的防洪减灾机制

在防洪减灾实践中, 政府的作用主要是为水灾的风险管理提供必要的保障, 为防洪减灾的众多公共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并提出相应的规章制度以有效确保地区防洪减灾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此, 为做好防洪减灾工作, 政府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以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形成防洪意识, 即在积极做好防洪工程建设的同时, 做好防洪的宣传工作, 积极开展群众性的预防监测工作, 如在义务教育阶段, 将防洪的一些知识纳入到教材中, 让学生从小认识到防洪减灾的重要性, 或是通过互联网、电视、广播、报纸等众多形式, 向当地人民灌输防洪减灾的必要性认识, 以使该地区的人民逐步树立防洪的意识, 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的伤亡与资金的损失。同时, 各级政府间还必须积极做好互相间的协调与沟通工作, 以免重复作业的情况发生, 并配置专业的现代化装备, 以迎合现代化防洪需求。

3.3 加强宣传, 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我国每年的水旱灾害损失严重, 占自然灾害比重较大, 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水文检测部门作为专业性的河流湖泊管理机构, 具有对洪水险情进行科学检测的职责, 肩负着全国的防洪工作, 同时也为防洪人员提供各种技术支持。因此, 要不断提高水文水资源管理部门的服务职能, 加大防洪减灾的意识宣传, 让全民拥有自觉的防汛减灾意识, 尽可能地减少人员伤亡和国家的损失。

4 结语

总之, 对于水文以及水资源的调查而言, 在大数据时代应该采用信息化的手段, 实现信息共享, 科学化的管理。对于河流雨量和水资源分配量需要经过科学的分配, 最终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摘要:文水资源环境管理是当前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重要环节, 而防洪减灾则是为了我们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 鉴于此, 本文对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洪减灾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防洪

参考文献

[1]张翰华.浅谈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洪减灾[J].能源与节能, 2014, 12:98-99.

[2]李娟.变化环境下的小流域地表径流模拟预报及坝库功能转换研究[D].宁夏大学, 2014.

浅析环境资源犯罪 篇10

破坏环境资源犯罪是指个人或者单位违反环境保护法,污染或者破坏环境资源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依照《刑法》应受到刑事处罚的行为。根据刑法第六章第六节的规定,破坏环境资源犯罪主要包括“污染环境的犯罪”和“破坏自然资源的犯罪”两种类型,共有15个罪名。

根据以上两种类型来划分,目前我国破坏环境资源的犯罪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污染环境的犯罪

1.严重环境污染案件频发。一些企业或个人由于疏忽管理。或者为了谋取利益,致使大量的污染物甚至是有毒物质流到江河中在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同时,也给国家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甚至是直接损害。2005年,全国发生环境污染纠纷5万起。2006年,全国环境投诉达60万人次,比2005年增加了30%。2007年发生在河南的卢氏铅中毒事件,由于冶炼技术、设备落后,相关部门执法不利,最终导致437人铅中毒,成为中国最为严重的铅中毒事件之一。

2.非法进口“洋垃圾”。根据《环境保护法》的相关解释来看,“洋垃圾”实际上就是固体废弃物,也就是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我国《刑法》第339条对于非法进口固体废弃物的行为做了相关规定,但此类案件仍然常常发生。某些单位、个人为谋取非法利润,大量将境外“洋垃圾”偷运入境,使得走私固体废弃物的违法犯罪越来越严重。

(二)破坏自然资源的犯罪

1.破坏环境资源、野生动植物。据林业公安机关早几年的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发生危害森林资源的案件有10万多起,其中构成犯罪的有2万多起。这2万多起危害森林资源的犯罪又大多是盗伐、滥伐林木案件。据国家林业局2002年11月的通报,该年6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为期三个月的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活动专项斗争中,全国森林公安机关供查处各类破坏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案件3.7万起。处理违法犯罪嫌疑人员四五万人次,收缴木材6万平方米,野生动物150万只。在国家林业局公布的10起盗伐、滥伐林木的大案中。被盗伐、滥伐的林木达14055.81万立方米。此类案件涉案的数量一般较大,且涉案人员较多。

2.破坏矿产资源。当前破坏矿产资源的违法犯罪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采矿人在没有采矿许可证的情况下进行盗采、滥采;二是哄抢矿产资源;三是越界进行开采;四是有些矿山虽然取得了采矿许可证,但不安设计进行开采,而且采富弃贫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3.非法占用农用地。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101公顷,不到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因此合理利用、保护耕地对我们至关重要。但是一些个人或企业单位,为了自己的利益,却非法占用农用地进行不合理的开发。

二、环境资源犯罪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的,有其复杂的原因

对此将从以下相关方面作简要分析:

(一)从社会看,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1.社会发展的影响。自从实行市场经济后,打破了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一切都由国家统揽统管的局面,使个人和单位的利益直接与自己的行为挂起钩来,于是一些个人和单位不择手段的追求经济利益,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违法排污、非法捕杀珍稀动物和盗伐、滥伐珍惜林木和森林的违法犯罪行为。开放政策的实施,为走私固体废物、走私珍稀动植物及珍稀动植物制品等犯罪提供了方便。这其中单位犯罪尤其引人注意,因为在过去计划经济的条件下,单位没有或者很少有独立的经济利益,但是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后,不仅使国有企业有了相对独立的自主经营权和明确的责任权利,而且还出现了一大批拥有自己小集团利益的集体企业、合资企业和私营企业。

2.法律的不完善。我国目前有40多部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但由于多为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其中的一些内容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如“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原因使得一些企业无视环保工作的存在。据环保部门的统计表明,大型企业治污设施每天运行费用在10万元左右,企业环境违法的成本平均不及治理成本的10%,不及危害代价的20%。正因此,一些企业宁愿违法排污也不愿治污。而1997年的新刑法虽然在环境资源犯罪的立法上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仍然存在不少的缺陷。如按照刑法第151条的规定,凡走私珍贵动物、珍贵动物制品罪的,最高刑可至死刑,但根据第341条的规定犯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的,最高刑是10年以上的有期徒刑,显然两者的刑罚不协调。

3.执法机制的不健全。各职能部门之间执法权的配置不恰当。当前,我国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实行统一监管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这样一来,在环境执法过程中,针对各种利益的冲突,作为不同执法主体的各职能部门的行政权力就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碰撞,从而影响到环境执法的效率。如有的林业部门工作人员迁就当地领导要求,对工程建设占用林地不严格审查把关,违规减免森林植被恢复费,对违法占用林地、砍伐林木睁只眼闭只眼,个别的甚至徇私舞弊、弄虚作假,参与违法,共同犯罪。执法人员及有关主管部门缺乏法律意识,有法不依。近年来,环保机构尤其是某些基层环保机构在进入问题上把关不严,使许多不懂业务、文化程度和政治素质不高的人进入了环境执法队伍。这些人员由于不熟悉环境法律规定且缺乏必要的行政执法素养能力,在环境执法过程中,对某些问题,或随心所欲,或依个人利益关系去处理,使执法不当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降低了地方环境执法的效率。还有的环保机关处于部门保护主义的考虑,常常“以罚代刑”,对明知已构成犯罪的案件也不移交司法机关,只做出罚款了事。也正因此,使得犯罪分子有机可乘,通过破坏环境资源等犯罪行为来牟取暴利。还有一些地方领导为了增加本地的财政收入,树立自己的“政绩”,在处理当地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资源的关系上,在处理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关系上,往往为了一时的政绩而置国家法律、中央政令于不顾,不惜以牺牲森林资源、破坏自然资源为代价,任意占用林地、毁林搞形象工程。有的甚至在环保项目可能涉及到地方经济利益时,利用职权不适当的干预环境执法。

(二)从犯罪分子本人看,存在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1.就主观原因而言,唯利是图是犯罪分子实施环境资源犯罪的重要诱因。环境资源犯罪分子很少是为了危害环境而危害环境的,他们大多是为了从危害环境资源的犯罪活动中牟取暴利。有的犯罪分子正是在这种利益的驱动下,公然置国家法律、法令于不顾,大肆从事破坏环境和污染环境的犯罪活动。特别是在那些盗伐滥伐森林、非法捕杀珍稀动物等破坏自然资源的案件中,更是如此。有国际学者估计,全球野生动物的非法贸易已在毒品、军火之后,排行第三,其数额达100亿美元。

2.就客观原因而言,国家有关环境资源犯罪的法律宣传不

够。许多犯罪分子法律意识淡薄,甚至没有法律意识,致使一些犯罪分子触犯了刑法还不知道。如一农民收购了一些蛙类准备去外地出售,被公安机关查获,经送某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鉴定,其中有不少属虎纹蛙,是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司法机关据此对该被告定罪。在庭审中,被告对指控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但觉得冤的是他不知道这些动物属国家野生保护动物。试想,如果连办案人员都要送有关专门机构鉴定才能够判断是否是国家野生保护动物,又如何让那些常年居住在深…里的农民准确的分辨出哪些是可猎捕、可收购的动物,哪些是国家保护的、不可猎捕不可收购的动物呢?又如根据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公布实施的《关于审理破坏森林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滥伐林木罪的对象也包括农民自己栽种的成片林木,而实际上由于对此规定宣传不够,很多人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有此规定,因而走上犯罪道路。

三、环境资源犯罪的防范对策

(一)立法对策

1.要从内容到形式完善打击环境资源犯罪的法律体系。就内容而言,又包括两方面:

(1)要完善与环境资源犯罪相关的法律法规。环境资源犯罪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行政从属性,刑法中规定的环境资源犯罪均以违反一定的行政法规为前提和基础,因此行政法规的完善就显得格外重要。同时也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法的完善,因为环境保护法对于预防环境犯罪有着重要的作用。当然,我国在这方面也做了不少努力。如近两年新公布的《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和《电子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管理办法》。

(2)尽管1997年的新刑法在环境立法上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存在不少缺陷。在新刑法分则第六第六节“破坏环境资源罪”中所设罪名偏少,对诸如污染海洋环境的行为、环境噪声污染、破坏草原资源行为、破坏自然保护区的行为等,缺乏刑罚的严厉性,这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还有的条文规定不严谨,给法的适用带来困难。如第338条“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其规定须是由过失行为造成的严重污染结果才能够适用本最,否则以其他罪名论处。但是实践中许多实例表明污染环境犯罪,并非都由过失犯罪构成,其中一些是行为人故意所为(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所以在立法上应加强对相关法条的解释,避免在应用法条时有歧义而不知道以哪个罪名论处。另外,在环境资源犯罪中应当增加与危险犯相关的内容。所谓“危险”可以意味着没有具体的灾害发生,也可以意味着眼前就有灾情发生。而在环境资源犯罪的实践过程中,有许多污染环境的违法排污行为可能并未达到刑法要求的严重程度,但其排污行为却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只是由于其具有潜伏性,所以不易被发现。如果法条的规定不涉及处罚危险犯的内容,就难以有效的制裁环境污染犯罪。

(二)执法对策

1.提高执法力度。执法者要严肃执法、文明执法,以预防犯罪为主要目的,而不是以惩罚犯罪为目的;严厉打击犯罪,加大执法力度,不受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的干扰;且在执法过程中,应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徇私枉法。

2.改革现行环境执法体制,加强环保行政执法部门和司法机关的合作。实践中经常存在环保机关“以罚代刑”的错误做法,这要么与环保机关的刑事法律知识不足有关,要么与部门保护主义有关。针对行政执法机关对涉嫌犯罪不移送司法机关的现象应严加查处。同时环保机构与司法机构之间应当加强联系,共同打击环境资源犯罪。

3.革新传统的地方干部考核方式。提高环境执法人员的素质。为防止地方某些领导干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保护,有效预防其对环境执法的不当干预,应革新传统的地方干部考核方式,将环境保护作为与经济发展并重的一个指标来衡量地方各级领导的政绩,并严格考核程序,消灭地方保护主义对环境执法的干预。各级环保部门要严把用人关,坚决杜绝违法进入现象;同时,应加大本系统内部人员的考核与培训,提高环境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执法水平。

(三)社会对策

1.在全社会树立良好的环境伦理道德观念。树立良好的环境伦理道德观念,增强人们的环境生态意识,激发人们保护环境的道德责任感,是预防环境资源犯罪的基础。如积极宣传吃野生保护动物的行为是违法,使人们意识到自己行为的违法性,从源头来预防破坏自然资源犯罪等。

2.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和新闻媒体的作用,并在畅通公众参与举报、揭发环境资源犯罪的渠道等方面作相应的努力。如健全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信访制度,设立举报电话,指派专人受理群众的投诉,加速执法决策的公开化和执件。从而使社会公众参与到环保活动中,与环保部门一起预防和打击环境资源犯罪的违法行为。

上一篇:跳槽下一篇:英语课堂教学游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