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问题

2024-07-14

电子政务问题(精选十篇)

电子政务问题 篇1

关键词:电子政务,政务行政流程再造,电子政务伦理

1 关于发展电子政务

(1) 电子政务的概念。

电子政务就是利用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进行行政。特指政府机构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等信息技术, 实现日常办公、信息收发、公共管理等政府事务的数字化、网络化的一种现代行政管理模式。其目的是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 构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正的政府运用模式。

(2) 发展电子政务的重要作用:

一是实施电子政务可以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二是可以提高政府的透明度, 促进廉政建设, 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三是电子政务的发展将会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推动电子政务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电子政务的发展也将迅速带动整个中国国民经济的信息化的进程;四是电子政务不仅强化了政府行为的“公共性”价值取向, 而且有利于促进政府行为规范化、合法化与合理化, 有利于政府行为的公众导向与人本化, 最终起到提高行政效能的目的, 迎合了现代社会对行政行为的要求。

(3) 电子政务的实质。

电子政务是一场深刻的政府行政管理模式革命, 它不仅意味着政府行政管理要进一步的公开和透明, 政府要通过网络去处理属于其管辖范围内的一部分公共管理事务, 更意味着政府工业时代形成的职能式、集权化的政务流程必须再造, 才能适应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对现代政府的要求。所谓政务行政流程再造, 是指政府根据电子政务运作的内在机理为原则, 对传统的以行政职能为中心的行政流程进行再造, 转变成以公众服务需求和输入各种公共信息为起点, 到政府创造出对公众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为终点的一系列借助网络进行的政务活动。再造后的政府行政流程以公众满意为标准, 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面向公众, 以事务为中心;二是跨越职能部门、所属单位的现有边界。该学者还认为政府行政流程再造必须与政府行政机构改革想结合。

(4) 发展电子政务的思路。

首先需要修建信息高速公路, 构建政府网平台, 为发展电子政务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 电子政务建设的关键是电子政务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 而整合信息资源是提升电子政务水平的核心。因此, 发展我国电子政务的基本问题, 就是处理好网路平台、应用系统、信息资源三者的关系。

2 电子政务中的伦理问题

电子政务实践中的文化建设, 好比计算机的软件, 与硬件有着同样的重要性。再好的机器和网络, 如果没有高素质专业化的国家工作人员来操作, 同样出不来规范、高效、务实的行政管理, 甚至照样可以用它来搞腐败。加强电子政务伦理建设, 是对以德行政理念的具体化, 是对行政管理优良传统文化积淀的激活, 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的现实需要。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行政管理既要积极与国际先进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接轨, 更必须立足国情。在推进行政管理现代化时要清醒客观地分析我们现有的管理水平和现实的管理对象。切不可超越发展阶段, 盲目照搬发达国家经验。我国在发挥政府作用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 面对当前的复杂形势, 行政管理现代化的路子改怎么走, 要精心论证, 反复权衡, 审慎决策。在转型期, 要注意两种形态的衔接和过渡, 同时要发挥技能行政和智能行政各自的优势, 用符合现价段国情的现代行政管理, 保证我国经济和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3 电子政务问题与对策

(1) 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得非常迅速,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还存在有很大差距, 特别是在对公众服务方面。国外的电子政务项目基本上是以公众服务为出发点、为中心, 而我国的电子政务在对公众服务方面还存在有不少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服务意识不强。我国的电子政务项目大多数是政府部门内部业务改进的信息化工程, 通过建设内部局域网系统加强内部管理, 提高工作效率, 真正面向公众服务的电子政务项目数量、以及对其投资的金额还有待进一步扩大。有一些部门推进电子政务的重点一直放在系统建设上, 争取更多的建设资金, 扩大项目的规模。但是对于运行服务却不是很重视, 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服务机制。

②信息利用受制约。我国的政府信息化建设已历时20余年, 国家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从办公自动化起步, 目前我国政府办公业务网 (政务内网) 已基本建成, 政府公众信息网 (政务外网) 也形成相当规模, 但是由于标准不一、各自为政不联不通, 信息封闭, 重复劳动, 缺乏有效整合, 政府大小部门间最终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 隔断了部门业务上的内在联系, 致使丰富的信息资源难以得到共享。

③信息更新不及时。在国家有关部门大力倡导发展“电子政务”的环境下, 从中央到地方的各个政府职能部门都争先恐后地建起了自己的网站, 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管理和维护, 很多信息自网站验收后就几乎没有更新过, 俨然成为一个“高科技”摆设, 被群众戏称为“政府往站”, 网站上的信息多限于本部门职责简介、领导成员组成等内容, 而很少有人们最为关注的新政策、新信息, 信息更新不及时, 滞后现象非常严重, 有很多网站实际上成了死站、空站。

④互动性不强。有不少政府门户网站设有“一站式”办公服务大厅, 但真的要在网上办理某项事情时, 不仅要在网上办, 还得网下跑, 不能实现一站式办好, 不能完全实现在线办好。政府信息网络重视了网页的介绍、宣传等静态功能, 而对于政府部门的信息未有动态的反应, 缺乏和用户交流沟通的手段。群众虽然从网上可以了解一些政务信息, 但要办理一些事务却缺乏必要的渠道, 政府与上网公民缺乏互动性、回应性。

⑤宣传、教育不够。电子政务建设的顺利开展, 首先需要政府部门及公务员思想意识的提高;同时, 也需要在全社会进行普及教育, 吸引全社会公众的关注和参与。

(2) 策略选择。

①推进电子政务意识。

从国外电子政务的发展情况来看, 电子政务基本上是从公众服务入手, 把公众服务作为电子政务建设的切入点, 在确定电子政务的目标时, 把电子化服务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他们认为, 在电子化政务战略中, 如果没有为公民服务以及运行效率衡量的目标, 电子政务的发展必将是失败的。为此, 西方国家在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中, 把改善政府传统的公共服务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要提高各级政府对电子政务公众服务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 增强服务观念, 要提高广大公众对电子政务的认识, 并增强其应用电子政务、参与电子政务的能力, 必须要加强电子政务培训、教育: 第一, 加强对各级公务员的电子政务普及教育。实施电子政务的主体要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主动服务意识, 要认识到电子政务作为加强政府管理的一种手段, 电子化公共服务才是其真正的目的, 才是其本质所在。只有实现观念上的改变, 才能真正在行动上做到执政于民, 服务于民, 以人为本。第二, 加强对公众的电子政务培训、教育。在我国公众的电子政务意识还很薄弱, 还有相当多人根本没有听说过电子政务, 那么他们又怎么会去接触电子政务?怎么利用电子政务?怎么从电子政务中获益呢?电子政务是政府与公众互动的系统工程, 公众直接参与电子政务的运行, 并最终对电子政务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 我国在发展电子政务的过程中, 必须大力加强电子政务知识普及教育, 积极利用各种媒体, 采取各种形式的宣传培训活动, 面对社会公众加强宣传电子政务知识, 大力推进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普及教育, 开展应用的咨询、培训、交流活动, 提高他们的电子政务意识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②加强政府网站建设。

从全球来看, 政府网站的发展经历了六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特征是宣传自身;第二个阶段的特征是信息发布, 发布政府的法律法规等信息;第三个阶段的特征是信息检索, 从这个阶段开始具备了数据库功能;第四个阶段的特征是网上办公, 政府部门将各自的服务放到网上, 但各部门之间泾渭分明;第五个阶段的特征是网上服务, 政府部门的设置隐藏在一个个办事流程后面;第六个阶段的特征是以服务对象 (如市民、旅游者、未成年人等) 为中心开展服务。 政府网站应成为政府与公众联系的总入口, 但是很多部门都认为网站太简单, 而没有投入足够的心血, 也就达不到应有的作用。例如, 多数网站都是按政府机构来组织信息, 因为这样做最简单, 但是, 如果一个用户不知道某项目服务该找哪个部门那将很难找到应去的入口。先进的国家都是从用户的问题出发, 进行分类组织数据, 我们离这一点就差得很远。针对我国政府网站存在的信息内容不丰富、信息更新不及时、互动性不强、界面复杂等诸多问题, 笔者认为, 有必要切实加强政府网站建设, 充分发挥其门户作用、窗口作用。为此, 首先, 要统一规划政府网站的建立, 按照统一的标准、要求来建立政府网站, 实现政府网站的标准化、规范化, 建立友好、简洁明了的界面;其次, 要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 丰富政府网站信息内容, 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第三, 要加强政府网站的管理和维护, 及时更新网站信息;第四, 加强政府网站的互动性、应用性, 以更加亲民、便民的形象吸引公众;第五, 加强政府网站之间的互动, 为公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充分发挥政府网站的门户作用, 使各部门之间加强政务互动、信息交流、资源共享。

③拓宽电子政务服务渠道。

从商业应用的角度, 一种媒体在总人口中的普及率至少需要达到25%以上, 才有可能实现盈利。而对于作为行政管理和社会协调工具的电子政府, 要体现公正合理的原则, 互联网普及教育率至少要达到50%以上。通过电子政务建立起来的未来的电子政府, 它应该是所有公民的政府, 而不仅仅是互联网用户的政府。因此电子政务的实现方式不仅仅依靠互联网的发展而发展, 而是在以互联网为主体的基础上实现多元化发展道路, 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 我们要充分考虑现实国情。当务之急应拓宽电子政务渠道, 在继续加强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的同时, 积极应用其他各种服务方式, 追求电子政务传输渠道的多样化, 为服务对象提供更多的选择。

④缩小数字鸿沟。

公众作为电子政务服务的对象之一, 他们能否接触到电子政务是影响电子政务建设的一个关键因素, 也是政府信息化得以实现的至关因素。根据我国的现状, 国家应当加大投资、贷款的力度, 实行政策倾斜, 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方式缩小数字鸿沟, 力争使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能够做到整体推进, 实现电子政务的和谐发展。

⑤以公众需求为主导, 确定优先发展的领域 。

一般来说, 政府为公众提供的各种服务包括教育培训服务、就业服务、电子医疗服务、社会保险网络服务、公民信息服务、交通管理服务、公民电子税务、电子证件服务等方面。现阶段, 也有不少政府门户网站部分地实现了为公众提供一些服务的功能, 电子政务的公众服务在逐渐加强。经调查显示, 当前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 政府内部局域网建设、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很大, 发展得比较好, 但电子政务的服务项目亟待加强, 应该在加强内部管理的同时, 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公众需求为主导, 确定优先发展的领域, 如社会保险网络服务、电子纳税服务, 电子医疗服务、就业服务等, 通过优先发展公众急需的项目或领域, 让广大公众真正能从电子政务的建设得到实惠, 才能得到广大公众的支持与参与, 才能保证电子政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否则, 没有公众的支持与参与, 电子政务建设就会缺乏根本的衡量尺度和根本的驱动力量。

参考文献

[1]王辉, 朱慧涛.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的障碍和对策[J].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与社会科学版) , 2003, (4) .

[2]宋军.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理论探索, 2003, (3) .

[3]徐晓林, 杨兰蓉.电子政务导论[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4]谭安杰, 杨健.电子政务问题与对策[J].社会观察 (时政新闻-社会) , 2005, (8) .

我国电子政务存在的问题 篇2

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1.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难以共享

各级、各部门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互联互通程度低。设备和软件存在重复购置,网络设施和传输通道分配不尽合理,内网、专网和外网的隔离方式还不明确,部分单位没有自己的内部局域网和政府网站,没有开发自己的业务应用系统,部门之间网络差距和信息差距较大。缺乏区域性的政务统一基础网络信息平台。

电子政务现行建设和管理体制导致信息系统的规划、建设、运行维护各自为政,缺乏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部门之间相互封闭,信息化建设和信息资源拥有情况互不熟悉,资金和设备比较分散,信息沟通和管理协调难度增大,形成了网络上的“纵强横弱”和不同程度的“信息孤岛”,资源浪费严重,信息共享程度低,导致整合范围广,整合难度大。

缺乏电子政务发展总体框架和相互关联的部门规划。一些单位和部门过分夸大本部门局域网的特殊性和工作信息的保密性,提出独立建设网络平台、数据中心、容灾中心、安全认证中心等,很少考虑与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与互操作。部分单位在推进自己部门内部的信息化建设中,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和发展定位,也没有与其他相关业务来往部门进行沟通和交流,没有和市信息化办协调,各自为政,盲目投资,导致一些资源的重复建设。

电子政务信息网络资源的标准规范尚未统一,条块分割,整合程度差,缺乏有效的统筹规划,造成了信息资源难以共享。

2.办公自动化和应用系统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当前电子政务应用处于个别政务流程信息化阶段,流程整合和服务创新刚刚起步,政府部门之间协同办公的程度较低。对业务管理系统和网络应用有迫切的需要,但多数政务部门的信息中心独自成功开发具有较高适用性和易用性的业务应用系统的能力有限。

办公自动化、决策支撑、应急指挥、社会保障、医疗保险、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等应用系统的本地特色不足,低水平重复开发严重,缺乏结合本地实际的自主开发的软件产品。已建成的大部分应用系统的业务流程相对固化,更新缓慢,软件系统不能随着政府机构改革和业务流程的变化而变化;有些单位还在使用单机版的应用系统;应用系统的应用和服务领域窄,一体化程度低,跨部门业务协同和互动系统几乎空白。

3.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

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各级各部门信息网络安全保障措施大不相同。个别应用系统建设和使用比较好的已经应用网络安全系统,防火墙、入侵检测设备、杀毒软件基本齐备,而有的连基本的防病毒软件都没有安装。大多数没有综合实施CA认证、数据备份、防火墙等三种以上安全保障措施,也没有制订相应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应急处理突发事件能力不够强,多数部门的安全应急队伍尚在建设当中。还没有统一的安全管理机制,整体防护能力不高,信息安全技术与管理人才缺乏。

4.缺乏电子政务专门人才,机构职能有待强化

专业的电子政务方面的人才缺乏、分散,公务员计算机整体水平偏低。目前,普遍缺乏专业的电子政务方面的人才,尤其是缺少具有信息技术和行政管理经验的通才。由于待遇相对不高,吸引力有限,人才存量不足,流失严重,远不能满足各部门对信息技术和电子政务方面的人才的需求。以贵阳市为例,17个市政府组成部门和市直部门中有3家单位没有设立类似信息中心、信息科这样的专职部门,已经设立的信息中心(或类似机构)级别待定或者较低,仅有部分单位拥有自己的专职网络和计算机维护人员,专业的电子政务人才极其匮乏

信息化管理机构设置不健全,尤其在县(区),无专职的信息化管理部门,没有建立信

息化领导小组,有些部门甚至没有专职的信息人员,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维护困难。对信息化工作重视不够,对信息化的认识还停留在单一建网站和网络铺设上。这些落后意识和管理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电子政务进程与应用。

5.信息资源未能实现共享和共用

部门业务系统的各种数据的格式不同,平台不同,信息交换渠道不畅,信息资源无法共享,可重复利用度低。

此外,电子政务政策制定、法制建设和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亟待加强。电子政务运维的创新机制不足。电子政务建设所需要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尚未形成,资金投入不足。

为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近期内应该采取下列措施:

(一)加强宣传,突破误区。电子政务是近些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出现才兴起的一种新的政府治理方式,其概念、内涵和特点尚不为大多数公务员所理解。实际上,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许多人对电子商务还是一知半解,对电子政务就更是一无所知了。因此,当前必须就电子政务与传统的政府治理的差异、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的区别、电子政务对信息产业的引导作用等加强宣传工作,破除各种错误熟悉,使各级领导树立正确观念。

(二)统一规划,加强领导。可以借鉴国外先进国家的经验,在国务院建立电子政务的领导机构,统一领导、组织中心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为此,可以推行“总体统筹、分工负责”制。“总体统筹”就是:国务院领导机构对全国政府信息化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制定统一标准、相关政策法规及治理办法,对重大工程的资金进行统筹安排。“分工负责”就是:各部委、各地方按照统一的规划、标准,负责具体项目的实施。

(三)以发展电子政务、实现“电子政府”为目标,以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改革政府治理模式,优化业务工作流程。这是实现政务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实施电子政务工程不能简单地将现有业务、办公、办事程序原封不动地搬上计算机,而是要对传统的工作模式、工作 方法、工作手段进行革新。

(四)整合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和改造政务数据库。这是电子政务工程的要害和难点,必须打破各级政府和部门对信息的垄断和封闭,整合政务信息资源,重视对信息资源的不断开发、更新和维护;推动政府信息资源对社会的开放,使之发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健全和完善政府专网,加快建设宽带高速政务网络系统。规划、引导国家骨干通信网络和社区宽带网建设,促进无线上网、数字电视与呼叫中心等技术与市场的发展,加快各地“数字城市”和政务网络系统建设,进一步改造各级政府与上级机关联通的专用通讯网络(政府专网)。

(六)吸引私人部门与非政府机构参与电子政务的建设,确保电子政务顺利发展。在确保政务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考虑通过合理方式授权企业参与筹资、建设、运营和治理。这样既可

减轻政府部门的预算压力,确保维持政府网站运行的资金来源,企业也可通过产品开发、技术咨询与服务、数据的商业再开发而获得利润。实际上,有些地方已经尝试过这种方式并获得成功。建立电子政务 研究、咨询、统计和评估等方面的非政府机构,促进电子政务的改进与提高。

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网络安全

中图分类号: F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5-192-2

0 引言

关于电子政务的概念,目前有着不同的解释。从现阶段的发展状况看,电子政务可以解释为,政府通过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更加便捷和迅速地提供自动化信息服务。[1]电子政务在计算机和网络的帮助下,突破了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瓶颈,使得政府为社会提供全方位、高效率、高质量的服务成为现实。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将电子政务定义为,政府通过信息通信技术手段的密集性和战略性应用组织公共管理的方式,旨在提供效率、增强政府的透明度、改善财政约束、改进公共政策的质量和决策的科学性,建立良好的政府之间、政府与社会、社区以及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赢得广泛的社会参与度。

目前的电子政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政务,即政府部门在内部系统中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来实现政务信息化、自动化办公,提高决策的效率和可靠性;一类是政府部门外部的电子政务,即政府部门通过互联网技术,加强与社会各界的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同时加强社会各界对于政府部门的监督,促进政务信息透明化。我国的互联网应用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快。然而网络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带给政府办公方便的同时,也存在着病毒、黑客、泄密等问题。电子政务在运行过程中如果受到破坏和攻击,轻者会造成政务效率受损,影响正常政府办公,重者会导致电子政务系统瘫痪,重要信息和情报泄露,危害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全。当民众感觉到数据信息安全受到了威胁,政府将要付出代价,即安全问题会影响民众对政府的信心,引起恐慌,导致社会动荡。[6]如何在电子政务应用的过程中,处理和解决好电子政务的信息安全问题,是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

1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问题

首先,我国的电子政务相关立法薄弱。

电子政务的安全问题最终是要保护好政府和国家的机密信息。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至今,颁布了一些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但这些法规立法层次较低,大部分是由国务院及其部委发布。我国有关电子政务的安全立法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内容相互交叉重复,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一旦出现信息安全问题,将出现无法进行统一管理的混乱局面,不利于信息安全的维护。

其次,我国电子政务存在管理不善的问题。

我国的电子政务系统主要是多个部门共同进行管理,相关的管理职能也被分割,部门之间容易产生矛盾,出现多头管理或者相互踢皮球的现象。从总体上看,国家在电子政务安全上缺乏一个具有最高权威的统一机构。从局部上看,电子政务系统自身管理混乱,人员和部门彼此间无法做到协调。有些政府部门对电子政务信息的安全管理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制度,对于信息的收集、处理、传递和储存各环节无法做到全程有效监控和维护,缺乏相应的应急管理预案。当前我国的电子政务管理建设缺乏系统性和全局性,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管理尚未真正纳入国家电子政务发展规划之中。

再次,与电子政务有关的技术发展不足。

目前国内多数电子政务设备都是从国外引进,在使用过程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果完全依靠自主技术难以彻底解决。缺乏自主的研发和创新技术,必然使我国的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处于被动地位。在引入外国设备的同时,必然留下一定的安全隐患,如果不能对这些设备进行有效的安全监测,就极有可能使重要的情报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窃取。一些信息技术系统存在的漏洞,也容易成为黑客的攻击目标。网络技术的不足是造成信息安全的又一隐患。

最后,我国电子政务工作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涉及的部门广泛、流程复杂、对技术的要求高,这就对电子政务系统的使用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许多政府电子政务工作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信息化政务教育培训,对于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缺乏正确、科学的认识。根据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报告》统计可以看出,中国大陆政府网站被篡改的数量在逐年增长。政府网站易被篡改的主要原因是网站整体安全性差,缺乏必要的经常性维护,某些政府网站被篡改后长期无人过问,还有些网站虽然在接到报告后能够恢复,但并没有根除安全隐患,从而遭到多次篡改。

2 对策

首先,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是最重要的基础,不但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还要确保法律法规的落实。在法律法规建设要从现实出发,从过去单纯的信息控制转变为信息发展服务,加强立法的主动性和前瞻性。要向国外先进的法律法规学习和借鉴,提高法律对信息社会的适应性。分析研究以往电子政务在信息安全方面出现的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当的法律议题。只有将法律的制定和标准的规范化相结合,才能使法律起到对信息安全更好地保障作用。

其次,改善以往的管理模式。

各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安全机构,应当由国家电子政务的统一部门进行管理,从全局和整体出发,加强信息安全方面的防护,切实做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工作。电子政务的相关部门应正确界定内网与外网的区分,将信息资源的保密和公共合理分类,确保资源信息透明的同时,重要的机密信息不被泄露。要注意加强事前预警。在发生信息安全事故的最短时间内,回复网络运行和服务的正常,防止重要信息被窃取,最大程度降低安全事件的损害程度。

再次,加强网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

许多的电子政务安全事故,并不是由于技术和设备方面的问题,而是由政府内部人员的不当操作或故意行为导致的。政府部门从事与电子政务相关的人员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专门的电子政务安全管理人员,一类是普通的政府机关公务人员,所以要进行区分对待。对于专门的信息安全管理人员,要坚持人才的开发和培养,提高我国电子政务安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对于普通的政府部门公务人员,要让他们树立信息安全保护的意识,通过学习和知识讲座,让他们了解电子政务安全的相关知识,明确安全的重要性。

最后,开发先进技术的网络技术。

我国在网络技术上落后于发达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保障。应该在保护自身机密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学习和借鉴别国的先进技术,发展自主研究,提高自身的网络科学技术,从而为信息安全的维护起到坚实的保障。应当建立起构建国家级病毒防护安全平台,目前我国初步建成了以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为基础的病毒防护机构,但这些机构在对病毒的防护上只是提供预警、通告等形式,很少能够提供较为具体和实际的安全防护和病毒处理策略。建立国家基础网络病毒防护平台,可以为电子政务部门提供较为基础的病毒防护措施和安全预警机制,也可以对各部门的电子政务系统的病毒防护进行指导和支持。

参 考 文 献

[1] 孟薇.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研究[D].天津大学,2007.

[2] 鲍捷.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及防范体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 阿尔温·托尔勒.权力的转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4] 丁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密管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5] 陈兵,等.电子政务安全概述[J].电子政务.2005(17).

[6] 张晓原.中外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对6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

我国电子政务问题探讨 篇4

一、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发展迅速, 成效显著, 但是, 由于我国的电子政务起步晚, 与国外电子政务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而且, 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与障碍, 影响了电子信息政府的构建, 同时也限制了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 对电子政务的认识存在偏差。

目前, 电子政务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在我国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所以政府部门和公众对电子政务的认识还不到位, 存在着偏差, 如认为电子政务只是政府部门的计算机化, 只是简单的政府上网、三金工程或办公自动化, 把政府的政策、法规、条例搬上网络就可以了, 这样, 使得许多政府部门把计算机当作高级打字工具, 忽略了软件的开发和政府业务流程的整合以及传统的政务工具同网络服务有机的结合, 而是用计算机系统模仿传统的手工政务处理模式, 最终导致电子政务流于形式。

(二) 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条件尚落后。

由于当前我国各级政府的计算机普及率不高, 网络的使用、数字电视和呼叫中心等数据通信设施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信息安全设施也与电子政务发达的国家有很大距离, 整体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还较落后, 无法适应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需要, 这就极大地阻碍了电子政务在我国的发展。

(三) 电子政务的法律法规滞后。

目前, 我国电子政务的法律法规滞后于电子政务的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 为了促进电子政务的发展, 都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的法律法规。我国由于发展电子政务的时间较晚, 尚处于起步阶段, 电子政务发展涉及的很多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目前仅有行政机关出台了一些限制性的行政法规以对互联网进行管理, 涉及电子政务发展的系统安全、数字签字的真伪性等许多方面都需要健全和完善, 而且, 在如何促进电子交易、使用电子签名和电子支付的法律效力等诸多方面还缺乏相关的法律, 导致公文和通知的传送主要还是以书面传送为主, 电子政务的发展还缺乏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 这必然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进程。

(四) 电子政务网络安全存在隐患。

政务活动关系到党政部门、各社会组织机构甚至国家的利益, 政务信息比商务信息更为敏感, 对安全性的要求更高。当前, 在电子政务的网络安全方面存在隐患。首先是对保证系统安全缺少全面了解, 政务部门在选择安全产品的时候, 对国内外的网络安全产品缺乏深入的了解, 往往分不清优劣, 也没有及时更新产品软件和相应的软件配置, 留下了安全隐患;其次是有效的系统安全管理制度缺乏。在我国, 不同的政府部门其信息技术人才及信息化的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 不同的政府部门也会有些相关的利益和必然的冲突, 正因如此, 政府部门在安全管理方面要做到统一与协调是很难的。这种情况下, 如果发生安全事件, 在追究责任时就有可能互相推诿、牵扯不清。

(五) 电子政务的规划和标准缺乏统一性。

由于我国的电子政务尚处于发展初期, 至目前, 电子政务的发展还缺乏宏观规划, 也没有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 更没有相应的组织机构, 而且电子政务的统一性、开放性和规模经济部门等自然特性与目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发生冲突, 在电子政务的建设中, 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各自为政, 所采用的标准也大不相同, 单调重复业务内容, 导致资源无法共享, 产生信息孤岛。这些必然影响了政府部门跨部门、跨区域共性业务的进行, 也影响了政府对电子政务的有效管理。

(六) 电子政务应用程度低。

在我国, 电子政务的应用层次较浅、较低, 在电子政务站点的网站上, 大多是职能介绍、政策法规、联络方式以及政府的新闻发布占主要的位置和篇幅, 能为公众带来更多价值的在线服务比如:表格下载、网上申请等却少之又少, 这种情况往往导致这些网站很快就被公众遗忘, 访问量越来越少, 网站也就缺乏维护, 最终必然造成电子政务在投资上的极大浪费, 同时也影响了电子政务的进程。

二、解决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有效途径

为了解决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中的问题, 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 当前可选择如下几条有效途径:

(一) 转变观念, 突破误区, 强化信息网络意识。

电子政务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新的政府管理方式, 大多数的政府工作人员对电子政务的概念、内涵及特点还缺乏深入的了解。因此, 首先, 公务员、政府领导及管理者应就电子政务与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的区别、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的区别进行宣传, 使政府的各级领导及工作人员尽快走出误区, 转变观念, 强化网络信息意识, 把电子政务当作新技术形式和全新的政府管路模式进行实践与探讨。其次, 政府部门应加快建设政府网络平台的步伐, 向公众最大限度地开放可以公开的一切信息, 实现政府行政指导的现代化。

(二)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目前, 要健全与完善政府专网建设, 加快建设宽带、高速的政务网络系统, 同时, 对国家骨干通信网络以及社区宽带网建设要进行科学的规划、正确的引导。此外, 还应加快数字城市、政务系统的建设步伐, 对各级政府与上级机关联通的政府专网进行进一步的改造与完善。只有这样, 才能适应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

(三) 加快建立和完善电子政务的法律环境。

为了使我国的电子政务更好、更快地发展, 必须要加强电子政务法律环境建设, 尽快建成我国的电子政务的法律体系, 所以, 对电子政务进行相关的立法已是势在必行。目前, 应尽快制定与电子政务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 解决电子政务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政务信息的公开, 电子文件法, 电子签名和电子支付的合法性, 电子版权法, 数据保护法, 信息资源的管理、传递与交换等, 用法律规范电子政务的发展, 使电子政务有法可依。此外, 还应根据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及时、准确的修订, 不断完善电子政务的法律体系, 促进我国电子政务的健康发展。

(四) 制定发展规划, 明确发展目标。

电子政务建设不仅仅是技术问题, 它涉及党政部门的工作程序、组织结构、人事制度等多方面的协调与调整, 因此, 国家应制定相关的发展规划, 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 加强对电子政务的研究和规划, 并且根据实际情况, 明确和制定电子政务的发展目标。同时, 可借鉴国外的经验, 在国务院建立电子政务的领导机构, 统一领导、组织建设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 可以采取“总体统筹、分工负责”的原则, 并制定出具有指导意义的全国电子政务建设规划和指导意见。

(五) 加快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要注重整合政务信息资源, 实现信息共享, 打破各级政府和部门垄断和封闭信息的状况, 整合信息资源, 要把有些准备开工建设的电子政务工程纳入全国性规划中, 把已投入使用的或在建的电子政务也纳入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之中, 在原来离散的、孤立的信息技术平台上构建一个开放的统一的信息技术平台, 让信息得到最广泛的交换, 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总之, 电子政务建设任重道远, 在其发展过程中, 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会不断地暴露出来, 但只要我们能够正确分析和判断形势, 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 利用一切有利的条件和因素, 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 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一定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覃证, 陈俊, 王昱.电子政务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问题 篇5

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推行电子政务。电子政务建设作为政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和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新阶段中,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对促进各级政府真正实现公开透明、高效运转、勤政廉政,对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对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现阶段我国部分地方政府、尤其是欠发达地区政府,在信息技术应用的程度和电子政务发展的阶段上,尚处于整合信息资源、完善政务流程的初级阶段。因此,要使电子政务项目获得成功,就必须在理论和技术上有新的突破。本文试着就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

一、基于需求分析,把握设计定位

电子政务是用信息技术实现的、符合各级政府业务要求的应用信息系统,必须满足5种需求:

——从政务需求上讲,就是要围绕实现政府系统公文无纸化传输的总体目标,加快政府部门内部办公网络的建设,确保办公网在安全、保密、畅通的条件下的互联互通,为实现无纸化传输、提高政务效率创造条件。

——从业务需求上讲,就是要适应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要

求,为政府部门强化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提供充分、便捷、有效的信息流,以保持政府部门内部信息的互联互通,保证具有业务开展必需的国内外重要信息,提高办事效率。

——从事务需求上讲,就是要以“电子政府”的方式为企业、社会和公众提供全方位、直接的和普遍的服务,更好地行使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推介政府职能转新形象。

——从提升办公自动化的需求上讲,就要使原来少量的、内部的、分散的、孤立的、以辅助办公为主的应用系统转向系统化、整体化的应用系统,从多种类的、专有的、纵向联系(信息孤岛式的、点对点式的)为主的应用系统转向标准统一的、开放的、互联互动的应用系统。

二、基于应用推广,直面客观挑战

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就是应用,也是在应用中促进发展与进一步完善。但是,随着应用的推广,我们必须面对挑战并解决碰到的问题:

一是重复和盲目建设的挑战。政府信息系统如果缺少整体的建设规划和统一的技术标准,很容易出现自成体系、重复建设的现象,影响电子政务的良性发展。因此,必须按照“统一指挥、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进度”的总体要求,制定统一的建网规划和统一的建网标准;同时综合考证业务拓展前景和公务员对网络的需求及掌握的水平,立足于现有硬、软件设备资源,逐步进行配套和改造提升。二是安全和保密的挑战。信息安全是电子政务的基石。电子政务项目的建设,要注重正确处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综合平衡成本和效

益,按照现阶段政务公开和国家安全的要求,需要物理隔离的就坚决进行物理隔离、可逻辑隔离的就进行逻辑隔离、需互联互通的就决不人为设障,做到既确保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也防止追求过高的保密标准。

三是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服务的挑战。信息网络建设和信息产品的开发,是网络经济时代极具个性化的工作,必须在进行项目规划、建设、运行、维护到升级换代的各个环节时,一方面要始终同政府部门业务的发展、公务员素质的提高紧密结合并接受他们的建议和指导;另一方面,也要与其他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系统有机整合,协调服务、相互支持、共同提高,从而研讨、论证、筛选出对各系统都有利、震动最小、最切合实际、最便于操作的技术标准及建设方案。

所以,电子政务项目的建设,不能走IT界传统的、自我扩张的、从技术出发找应用的老路子,而必须树立起根据需求定应用、围绕应用选技术的新理念。只有紧密结合政务部门本身提出的建设目标和改进方向,电子技术手段才能发挥作用和效益。

三、基于先进适用,坚持技术进步

电子政务本身就是科技含量比较高、资金投入量比较大的工程。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怎样在电子政务项目中把握技术进步与实用平衡的要求,确实是一个难题。鉴于电子政务是IT成熟技术的应用项目,本着用最少的投入实现更多的产出的原则,在技术进步方面,应当坚持先进适用原则。所谓先进适用,就是不一味地追高追新,而是要有效地选择和确定建设和应用方案,既考虑政府部门的现实需要,避免过高的技术标准一时推广不开,造成投资浪费;也要兼顾今后升级的要求,采用方便易用且价格合理的管理软件,确保系统先进性。

四、基于机制创新,确保施工质量

一般而言,电子政务项目的应用需求较多、科技含量高、技术难度大、施工风险大,主要表现在:一是为了实现与上下级对口部门和同级各部门间的信息切换和交流,技术构成往往比较复杂,容易出现纰漏;二是由不同业主各自开发、异地整合形成的应用系统,在设计标准、技术规范、软件配套方面,缺乏有机衔接,容易造成工程隐患;三是各个应用平台与中国电信公网的联接,需要采用多种线路模式,在软、硬件系统接口方面,相互沟通、衔接的工作量很大;四是电子政务项目的业主单位了解信息技术的人才资源不足,计算机、软件、网络、数据库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对系统集成过程中出现的新变化,往往难以全面驾驭。

面对这种情况,为规避技术风险和管理风险、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应适时进行机制创新,借鉴国外IT监理已经取得明显成效的经验,引入第三方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监理,尝试新型的管理模式,通过借鉴和吸收外来经验,不断进行尝试性工作,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

五、基于基础建设,重点资源整合应用

近年来,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在快速稳步发展的同时,也步入了一些误区,暴露出一些问题,如“重硬件轻软件”、“重技术轻应用”、“重新建轻维护”等。这些误区和问题的存在,使许多项目在建

设初期热闹一番,过后却冷落下来,不少政府网站甚至出现内容长时间不变、运行陷于瘫痪的现象,影响了电子政务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事实上,要真正搞好电子政务项目,就决不能视其为一次性的工程,简单地搭建网络了事,而是要创建起一种崭新的、需要长期持续下去的业务,才能确保电子政务项目的整体成功。

在电子政务应用中,还应注重消除纵向贯通、横向“孤岛”现象。“纵强横弱”是我国政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各个政府部门内部也是如此。电子政务项目的建设,必须根据政府职能不断转变、业务流程重新整合、技术标准逐步统一的要求,有计划、分步骤地实现互联互通,使各“孤岛”逐步链接起来,使众多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六、基于更有效益,客观科学评测

发展电子政务,从建设、实施到管理,都有投入和产出相比较的问题,也就是项目评测的问题。但与传统产业项目不同的是,关于电子政务项目的建设,国家还没有设立统一规范的评测指标及其体系,只在学术界、研究机构和业内人士的研究中时常出现不同的阐述。当然,评测标准不确定,并不意味着电子政务项目可以不做评测,或者不能做评测。事实上,没有恰当、合理的评测,电子政务的效益就无法界定,电子政务的作用和意义也无从显现,电子政务项目的优劣程度更是难以评价。因此,即使在评测指标体系尚待完善的条件下,也有必要对电子政务项目进行客观、科学的评测。所谓客观,就是要依据用户的价值取向,按照满足用户标准的接近程度进行衡量;所谓科

学,就是要在满足用户需求基础上实现技术的先进性、成本的节省性、业务的顺畅性和管理的创新性,形成符合技术经济规范的量化结果或结论。

电子政务问题 篇6

关键词:电子政务;乡镇政府;问题;对策

近十年来,我国在建设电子政务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乡镇基层政府,作为直接触及我国9亿农民的行政体制末梢,其电子政务建设直接关系着中国9亿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广大乡镇的发展,关系着城乡统筹建设的发展,更关系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壮大。

一、乡镇政府电子政务发展背景分析

2008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这已经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四年强调农村信息化问题。

而在刚刚过去的2007年是中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的一年。农村信息网络建设覆盖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农村网民数量达到5262万,年增长率已达到127.7%,远高于城镇网民38.2%的增长率。但《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已达1.62亿,互联网普及率12.3%。尽管近年来农村网民数量增长的幅度超过了城镇网民,但是在1.62亿网民中,城镇网民占76.9%,城镇居民的互联网普及率远远高于农村,已达到21.6%,而农村普及率只有5.1%。不难看出,我国乡镇政府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与挑战,还有许多理论与实践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

二、乡镇政府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认识不足,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由于我国电子政务起步较晚,处于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末梢的乡镇政府受经济、政治、信息封闭等方面的影响,对于办公现代化、计算机网络化、信息高速化缺乏充分的认识,仍旧延续传统的办公方式,对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应用不够,造成了资源的闲置与浪费。许多事情本可在网上办理,但由于使用方法和操作技术不到位,出现了严重的浪费。这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对范围和地位认识不足。从范围上来看,大多数乡镇政府仅仅把电子政务简单地理解为政府上网。而电子政务不仅涉及互联网,还包括电话、广播、信息终端、手机上网等多方面。从地位上来看,电子政务在乡镇政府改革,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承担着上达民情,下传政策的重要使命,成为乡镇政府进行低成本运行的有效途径,而现在大多数乡镇政府仅把电子政务简单地当作高级的打字工具,没有真正的认识到电子政务所起的重要作用。

2、应用开发程度较低。由于人才、资金和认识的不足,乡镇政府对电子政务开发利用的程度较低,许多原本可由计算机进行灵活处理的工作仍旧沿袭传统的手工处理模式,例如,文件的归档和整理的传统化,对软件的开发和政府业务流程的整合力度不够,没有把传统的政务工具和网络服务有机结合起来。

3、缺乏有效的组织和规划。由于我国“条块分割”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因素,乡镇电子政务的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组织管理,发展的目标不明确,乡镇政府与上级部门、其他部门和事业单位在电子政务建设的过程中不能做到统筹兼顾,各自为政,造成了纵横分离,信息无法实现有效共享。

4、领导人不重视。一个地区发展电子政务,与领导的高度重视、积极参与是分不开的,特别是一把手。乡镇政府的领导官员由于自身素质的限制,思想观念大多沿袭以往,对现代电子政务的发展和应用不屑一顾。

5、公务员认识缺位。部分公务员担心电子政务的发展触及自身的既得利益,担心会“失业”,因此对电子政务的发展存有一定的抵触情绪,阻碍了电子政务的正常发展和建设。

(二)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单一

1、资金投入不足。尽管我国乡镇通信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但同城市相比却远远不足。上级部门的不重视、自身认识的不足,导致投入乡镇政府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仍较少,各部门、各地区投入比例失衡,无法适应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

2、基础设施单一。建设者把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单一的理解为计算机化,而忽略了电话、信息终端、广播、手机等电子信息工具的普及与应用,设施单一,传播渠道单一化,阻碍了电子政务的长足发展。

(三)人才的缺失

人才是乡镇政府电子政务建设取胜的关键。第一,对公务员信息技术和技能培训重视不够,机关信息化整体水平不高,难以适应电子政务发展的要求;第二,信息中心等网络运营机构一般成立时间较短,且受事业单位体制所限,管理及应用水平人才居多,中高级技术人才缺乏;第三,由于乡镇条件有限,发展前景不被看好,人才大量地流失。

(四)信息安全和规范问题

1、法律法规不完善。法律和法规是保证电子政务有序运行的基本力量,世界主要国家为促进电子政务的发展,都早已制定了相关法律,而我国2001年8月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成立,才使得我国真正开始进入电子政务的立法阶段。

2、对信息安全的认识不足。由于认识不足,资金投入较少,人员、技术、组织领导和监督管理不到位等多方面的原因,半数以上的乡镇政府没有入侵检测、存储备份及安全监控与防御系统,大多数部门存在较大的信息安全隐患。

(五)政务信息的普及应用不足

受自身素质的限制,农民对信息的需求与认识无法与农业、农村建设发展相一致,使得大部分农业信息、政务信息无法被有效的利用。而官员们对信息的运用也只停留在上网发布信息等基础性建设上,造成了信息的双重闲置与浪费。

三、促进乡镇政府电子政务发展的对策

乡镇政府电子政务建设不仅直接惠及我国9亿农民同胞,促进城乡统筹的发展,同时也是全面推进我国各级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也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电子政务建设水平和进程,并对我国各级政府持续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提高政府认识,合理利用资源

1、对范围和地位的重新认识与定位。作为直接进行电子政务管理和建设的政府部门及官员,必须对电子政务有全面清晰地了解,尤其是电子政务在中国行政发展与改革中所承担的重要角色。改变以往“重新建轻整合,重电子轻政务”的观念,把政务软件开发、政府业务流程整合、政府电子信息服务等符合民众需要与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2、推行电子化办公。首先,把政府的基本日常工作、投票选举、财政收支等事务逐步转移到网上,这样既缩短了工作时间,有利于改善基层政府办事效率低下的局面,又有利于改善基层政府干部的形象和增强其服务功能。其次,建立一个文件资料电子化中心,把各种文件、信息电子化归类,以此解决农村交通不便,办事往往要到不同地区不同部门、费时费力的情况,也减少了政府开支。

3、有组织、有规划。推动政府信息化、构建电子政务系统的时候,必须对电子政务进行统一规划,根据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预期和政务信息化需求及乡镇政府自身财力实际,审慎地确定电子政务整体发展目标,形成一个完整科学的规划。再把整体目标分解为一个个较容易实现的分目标,分布分级实施,确保初战必胜,为整体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4、加强领导人重视程度。乡镇电子政务的发展,离不开上级领导的重视与积极参与。作为对电子政务建设起决定性作用的一把手,首先得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必须对电子政务的管理现状有强烈的改进意愿,必须对管理的现状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理解力,必须能够在较高的层次、开阔的视野里对管理现状开展批判性、建设性思考。

5、提高公务员认识。我们必须使公务员认识到,电子政务的发展并不真正威胁到他们的生存和利益,而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变迁、忽略信息在政务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才会使得他们失去自己的“铁饭碗”。只有真正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适应社会发展提高自身的信息化认识,才会让他们从内心真正接受电子政务,从行动上真正支持电子政务。

(二)多渠道投入,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以乡镇政府主导、扶持的多渠道多元化的电子政务建设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多元化建设,特别是调动各个通信运营商的积极性,多渠道投入,是解决乡镇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资金不足的有效途径。

(三)实施人才战略计划

进行电子政务建设,实质上是信息技术与政务工作的结合过程,这就对进行政务工作的管理领导及公职人员有较高的要求。

1、设立乡镇政府CIO,实行法人负责制。国内外电子政务建设经验说明,电子政务必须实行法人负责制。对于投入巨大的电子政务建设,应当有人对其承担法律责任。没有法律责任的电子政务建设项目无法减少或防止投资风险。而电子政务的法律责任人就需要CIO(首席信息技术主管)来担任。

2、培养、引进并留住人才。当前,乡镇政府信息人才较缺乏且现有人才结构不合理,因而迫切要求政府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高技术的信息人才。通过对公务员进行基础知识和信息技术培训,强化理论知识和技术操作,提高公务员对电子信息的应用和处理能力,提高他们的办公效率和服务水平。同时,适时适量地引进具有电子化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的中高技术人才,并留住他们。

(四)健全法律、法规,加强技术保障

我国电子政务起步较晚,因此在技术安全建设与立法方面还比较滞后,尤其是资金匮乏、人才缺失的乡镇,安全技术建设与立法完善更是有待加强。对于政府信息网络的建设、管理、维护、内容和形式规范都必须进行必要的规定和约束,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乡镇电子政务的正常运行与实施,保证乡镇政府电子政务的安全。在技术安全方面,由于乡镇政府本身能力有限,可同IT、电信等企业进行合作,建立软件联盟,利用企业的安全技术,开发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符合的电子防御保护系统、安全隔离系统等,而对于重要的审批、授权、决策等仍旧采用传统处理方式,保证信息的安全性。

(五)增强信息观念,实行多样化服务

提高农民素质是推进乡镇电子政务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要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并着重培养农民对信息的自主需求,强化农民的信息意识,使农民认识到乡镇电子政务的信息化建设是开启财富的大门,是实现高效的有效途径,是对政府实行民主监督的窗口。

其中,还很大部分农民不会用网络,这就要求乡镇政府在实行电子政务的过程中,要进行电子政务的多元化服务。可通过在乡镇设立专门用于农民查询政务信息、提供网络政务服务的网络中心来进一步提高农民通过互联网进行政务查询与办事的积极性,也可通过建立电话咨询、手机短信业务、广播等多种方式开展电子政务。

在信息化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乡镇基层政府拥有了新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相信,通过电子政务的大力开展,将使“新农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得到长足发展,真正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国联通网,宽带应用将成为2008年农村信息化发展热点[EBOL].http://www.e-gov.org.cn/xinxihua/news007/200803/85727.html,2008-03-13

2、CNNIC.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中国信息导报,2007(7).

3、张勤.以电子农务为新农村建设助力[J].农业展望,2007(8).

4、周定财.农村基层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J].电子政务,2007(10).

5、史应明,欠发达地区电子政务建设的几点体会与思考[J].数码世界,2007(7).

电子政务网络安全问题研究 篇7

一、电子政务的网络结构特点及其面临的安全问题

电子政务的网络结构一般采用“三网架构“, 具体包括: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 政府部门之间通过网络实现的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 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公众间进行的双向信息交流。电子政务系统选用的软硬件系统本身存在的安全弱点致使其易受到攻击, 具体包括: (1) 网络硬件设备如服务器、网络设备等安全问题; (2) 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通用软件系统等操作平台的弱点和漏洞; (3) 应用软件系统的脆弱性、网络协议的开放性、系统的相互依赖性, 这些问题都给电子政务网络安全带来了隐患。另外, 安全设计本身的不完备性也构成了网络新的安全风险。由此造成的非授权访问、冒充合法用户、破坏数据安全性、干扰系统正常运行等, 都将对电子政务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不可抵赖性及上网人员的身份真实性、隐私权等带来损害。

电子政务网络系统主要面临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威胁, 政府机关内部的主要威胁包括:恶意破坏或越权访问、职权滥用、操作失误、管理疏漏、软硬件缺陷及自然灾害等。Internet外网的主要威胁有:黑客攻击、病毒、信息间谍及恐怖活动、信息战等。

二、电子政务网络安全目标和安全方案设计原则

为维护政府的形象和权威, 实现最佳的信息服务效果, 电子政务系统必须使信息的拥有者用最小的风险获得最大的安全利益, 并对网络实行全面访问控制。通过对网络流量、重要服务器进行全面监控, 将安全策略、软硬件结合起来, 形成统一的防御系统, 减少安全风险。为此, 网络安全建设需以实现系统的可用性、完整性、保密性、可记账性和保障性为目标。

(一) 可用性。

保证电子政务系统正常有效地运行, 使用户得到准确的信息和安全的服务。

(二) 完整性。

保证数据和系统的完整性, 杜绝未授权修改的发生。

(三) 保密性。

保证信息不暴露给未授权实体或进程, 不向非授权个人或部门泄露信息。

(四) 可记账性。

电子政务系统保证能够对实体的全部行为作出记录, 对出现的安全问题提供依据与手段, 为拒绝否认、威慑违规、检测和防止入侵及法律诉讼等提供证据。

(五) 保障性。

在用户、软件出现无意差错或出现恶意入侵或破坏的时候, 能够提供充分的保护。

同时, 在电子政务网络系统的设计与建设中还需保证:第一, 实现电子政务内网与外网的安全隔离与访问控制, 保证网络的边界安全。第二, 定期进行网络系统漏洞分析、减少恶意入侵的机会。第三, 利用入侵检测系统阻止来自外部的攻击行为, 并阻止内部的违规操作行为。第四, 控制敏感信息的无序传播及对不合法站点资源的访问。第五, 利用认证和加密强化网络的安全性。

电子政务网络系统安全体系建设要在平衡整体与局部利益, 避免重复建设, 遵循当前目标和长远目标相结合的基础上, 采用“ 统一规划、统筹安排、统一标准、相互配套”的原则进行。同时, 安全方案要服务于业务需求, 保证系统具有以下特性:

1.实用性。在充分完成行政机关办公工作的业务需求的前提下, 避免盲目建设, 盲目追求新技术。

2.先进性。保证采用成熟、先进的技术, 系统能够持续发展, 系统之间互联方便。

3.可靠性。从系统结构、技术措施、设备选型、技术服务及维修响应能力等方面考虑, 保证系统的可靠性。

4.扩展性。要着眼于当前现有的技术, 用最小的代价适应网络技术不断的发展, 使系统规模扩大时不需重新进行规划与设计。

5.易用性。保证系统要易于理解、界面简单实用、功能强大、管理方便简洁、维护自动容易。

6.规范性。系统的各种软、硬件应符合国际、国内标准, 各子系统要保持业务、功能、标准的统一。

三、电子政务网络安全技术措施

为实现网络安全, 可以根据ISO七层分层网络协议对网络系统进行安全分层, 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具体如下:

(一) 物理层安全。

该层的安全主要包括环境安全、设备安全和线路安全。特别指出的是, 由于电子政务网络系统各层之间存在着信息资源、服务对象、数据通信等方面的差异, 需要把不同保密级别的网络隔离开。物理隔离就是让存有用户重要数据的内网和互联网从物理上断开, 防止因网络互联而被攻击以及泄密事件的发生。同时, 为了保证用户和互联网之间能够完成信息交换, 避免信息联系被屏蔽, 需要保证两个网络在逻辑上是连通的。

(二) 数据链路层安全。

为了防止入侵者在数据的传输过程中窃听、非法读取、恶意修改数据, 保证数据的真实性、机密性、可靠性和完整性, 必须使用数字签名及认证技术、加密技术对网络上的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另外, 可以采用虚拟专用网技术在公网中建立专用网络, 保证数据在安全的“加密通道”中传播, 以有效解决外部用户安全访问网络内部资源的问题。

(三) 网络层安全。

1.防火墙技术。

该技术通过建立网络通信监控系统, 根据防火墙的访问控制策略对进出被保护网络的数据流进行监控、分析, 进而达到保障网络安全的目的。防火墙系统能够拦截从被保护网络向外传送的信息, 并保护网络资源不受外部的攻击, 管理员根据安全控制策略建立包过滤的准则, 并对该准则进行修改、增加或删除。利用防火墙可以实现以下功能:一是使用IP与MAC地址绑定功能, 保证控制用户访问权限到最低限度, 但又不影响用户的正常访问。二是通过防火墙实现对服务器的全面监控, 发现并阻止非法操作。三是利用防火墙采集网络使用率统计数字和试探的证据。

2.入侵检测技术。

从电子政务网络系统中若干关键节点收集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 监控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或是否有入侵行为。该系统能够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情况下提供安全审计、监视、攻击识别和反攻击, 并采取断开网络连接、记录攻击过程、跟踪攻击源、紧急告警等措施对系统进行实时保护。入侵检测系统通过滥用检测、异常检测或同时使用这两种技术来实现入侵检测, 该系统安装在有敏感数据的网络上, 通过监听数据流发现违规行为或未授权的访问时, 网络监控系统能够根据系统安全策略做出反应。该系统包括管理器和探测引擎, 可以把一个探测引擎单独部署在每个需要保护的地方, 在全网使用一个管理器, 并通过系统控制台实现事件库升级、安全防护策略、上报日志生成报表等统一的管理。也可以把探测引擎部署在内部应用网络的重要网段来监视、记录网段上的所有操作, 保护网络中的服务器和主机免遭恶意攻击。另外, 在一些重点区域, 可以单独各部署一套网络监控系统。

(四) 系统层安全。

该层次的安全问题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及相关应用系统的安全。当前的网络操作系统存在着“后门“和安全漏洞, 为此, 应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源代码对政府公开的系统并进行合理的配置, 同时要利用漏洞扫描工具定期扫描漏洞及配置更改情况, 并进行漏洞的修补和配置的重新优化。而数据库则必须进行有效的加固以保证重要信息的安全, 进而从根本上保证整个信息系统的安全。

(五) 应用层安全。

1.身份认证技术。

在电子政务系统中, 计算机只能识别数字身份, 而用户只有物理身份, 为了实现操作者数字身份与物理身份的对应, 必须使用身份认证系统。该系统通过绑定证据和实体来标识和鉴别用户身份, 进而实现用户身份的判别和确认。

2.防病毒技术。

病毒是一种功能程序, 它侵害计算机系统并具有传染性。如何有效防范病毒以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显得越来越迫切。可以从网关、服务器端、客户端三个层次对病毒进行防范:一是使用防毒网关扫描过滤进出网络的封包, 阻断病毒入侵的通道, 保证内部网络的安全。二是对易受攻击的服务器进行防毒保护, 通过对访问服务器的数据包的扫描和过滤对病毒进行监控、检测、清除, 保证服务器的安全。三是对客户端进行病毒防护, 实时监控、检测客户端的运行状况, 扫描并过滤进出客户端的数据包, 避免其受到病毒的感染。

(六) 安全管理。

安全有效的管理是实现电子政务网络安全是重要保障, 为此,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做到有法可依;指导合理有效的网络管理制度, 保证网络运行的规范有序。二是加强教育培养, 造就高素质的技术管理人才队伍, 保证法规、制度的落实。三是制定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及时消除网络事件造成的危害和影响。

四、结语

随着电子政务的不断深化和发展, 电子政务网络系统安全问题愈加突出, 安全建设要求统一考虑, 长远规划, 保证技术的先进性和可扩展性。同时要用动态的、前进的、创新的眼光来认识安全, 定期进行安全评估、有效使用安全技术。另外, 要求有相关法律保障, 以加强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甘小红.电子政务网络安全风险与规避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 2008

[2].赵岳松.电子政务网络安全的研究[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2006

[3].王亮.电子政务网络系统安全研究[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2008

我国电子政务的现状与问题 篇8

关键词:电子,政务,现状,问题

我国电子政务可以分为初期的缓慢发展和近几年来的快速发展两个阶段。最近一两年来, 电子政务开始向更高层次发展, 首先, 许多地方政府都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十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其次, 专业化的政府服务网站日益增多, 服务内容更加丰富, 功能不断增强, 互动性得到很大提高;第三, 电子政务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软件业的发展, 安全性不断提高。本文介绍了一个成功的电子政务系统:海淀园数字园区, 海淀园数字园区的建设原则和管理特征。最后本文指出我国在电子政务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从1999年开始, 连续两年都把通过信息化改进发展中国家的政府组织、重组公共管理、最终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作为其工作重点。在世界各国积极提倡的"信息高速公路"的五个应用领域中, "电子政府" (e-government) 也一直被发展中国家列为第一位。《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又明确了"以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的主张。今后我国应该进一步明确电子政务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 通过电子政务促进电子商务和家庭上网工程的发展, "以电子政务带动信息化"应当被看作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一项基本策略。

一、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概况

我国电子政务可以分为初期的缓慢发展和近几年来的快速发展两个阶段。初期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80年代末期, 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所开展的办公自动化工程。二是1993年底启动的"三金工程", 即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但是, 这些都还只是电子政务发展的雏形, 是电子政务发展的最初级阶段。

到90年代末期, 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 电子政务的发展进入快车道, 突破了部门和地域限制, 向交互性和互联网方向发展。1998年4月, 青岛市在互联网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政府网站"青岛政务信息公众网"。

最近一两年来, 电子政务开始向更高层次发展,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 许多地方政府都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十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其次, 专业化的政府服务网站日益增多, 服务内容更加丰富, 功能不断增强, 互动性得到很大提高。中央与地方的工商、海关、国税和地税等部门纷纷推出各种网上办公业务。第三, 电子政务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软件业的发展, 安全性不断提高。电子政务的特殊性为民族软件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

二、一个成功的电子政务系统:海淀园数字园区

2000年7月, 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委会开通"海淀园数字园区", 并于2001年4月1日对园区所辖企业全面实施网上办公, 从而实现了"一网式"电子政务, 对我国当前建设电子政务具有参考价值。这里从建设原则、基本构成和管理特征等几个方面对"数字园区"进行一些简单的介绍。

(一) 建设原则1.先进技术实用化。在政府管理中采用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可以使政府做到以前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如倍增的效率、高度的透明、巨大的管理幅度、充分的管理授权等。2.管理集成和系统开发的互动。3.需求与实现的互动。4.建立"可视"政府。

(二) 基本构成。"数字园区"由网上办公系统、办公自动化和信息管理系统、网络安全系统、三维地理信息查询系统、语音支持系统和创新资源网构成。

(三) 管理特征。海淀园"数字园区"引起的管理变革具有五个突出特征。

1.开放式管理。即在互联网平台上直接面向社会用户, 实现了开放式的政府网上办公, 用户只需通过浏览器就可以登陆系统进行各项办公业务。

2.交互式管理。建立了分级管理模式, 实现管理者和服务对象的在线交互工作。

3.一网式管理。对各政府职能部门的业务和具体的办公流程进行了重组和优化, 实现了园区各职能部门在同一个网络平台上的协同工作。

4.一表式管理。企业只需一次性上传统一的报表, 即可自动实现统计、财政、税务等部门的报表上报, 简化了办事流程和工作量。

5.自律式管理。系统内提供逐级汇报、红绿灯业绩审核、审批日志等子系统, 使政府内部的办公和管理处于可视状态, 各部门和各工作人员的工作始终受到政府内外的注视。

此外, 在实现从传统的政府管理向电子政府的转换过程当中, 海淀园管委会还对政府管理模式进行改革, 通过转型辅导和培训, 顺利地实现了价值层面 (政府管理和服务的观念) 的管理模式转型和结构层面的管理模式转型 (包括组织改造、资源优化和流程重组等) , 建立起了精干高效的扁平化、网络化政府。

三、我国电子政务存在的问题

(一) 对电子政务的性质和地位认识不足。电子政务是经济与社会信息化的先决条件。一个国家的信息化需要来自多方面力量的推进。政府作为国家组成及信息流的"中心节点", 在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中起着责无旁贷而又无可替代的作用。

(二) 缺乏统一规划。电子政务是一种新事物, 涉及技术、产品、标准、管理等众多领域。由于缺乏整体规划, 在宏观层面上对各级政府及部门电子政务的建设也就不能进行很好的协调。

(三) 基础条件比较落后由于当前电信领域的改革尚未到位, 计算机、有线电视和电信的"三网融合"迟迟实现不了, 影响了我国电信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

(四) "政府上网工程"有待深入。政府网站从内容的组织、网页制作到服务应用等方面都有待改进和完善。群众虽然从网上可以了解一些政务信息, 但要办理一些事务却缺乏必要的渠道, 政府与上网公民之间缺乏互动性、回应性。

四、近期内应该采取的措施

为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 近期内应该采取下列措施: (一) 加强宣传, 突破误区。当前必须就电子政务对信息产业的引导作用等加强宣传工作, 破除各种错误认识, 使各级领导树立正确观念。

(二) 统一规划, 加强领导。可以借鉴国外先进国家的经验, 统一领导、组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

(三) 以发展电子政务、实现"电子政府"为目标, 以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 改革政府管理模式, 优化业务工作流程。这是实现政务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

(四) 整合政务信息资源, 建设和改造政务数据库。这是电子政务工程的关键和难点, 必须打破各级政府和部门对信息的垄断和封闭, 整合政务信息资源, 重视对信息资源的不断开发、更新和维护;推动政府信息资源对社会的开放, 使之发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 健全和完善政府专网, 加快建设宽带高速政务网络系统。规划、引导国家骨干通信网络和社区宽带网建设, 促进无线上网、数字电视与呼叫中心等技术与市场的发展, 加快各地"数字城市"和政务网络系统建设, 进一步改造各级政府与上级机关联通的专用通讯网络 (政府专网) 。

(六) 吸引私人部门与非政府机构参与电子政务的建设, 确保电子政务顺利发展。在确保政务安全的前提下, 可以考虑通过合理方式授权企业参与筹资、建设、运营和管理。

电子政务网站安全问题及防护探究 篇9

电子政务网站是服务人民的重要窗口,也是政府走近群众、 群众近进政府的重要平台,确保电子政务网站的运行安全,是网站实现服务功能的重要保障。当前,电子政务网站受到网络攻击的新闻时有发生,其主要的安全问题主要有DDo S攻击、SQL注入攻击和XSS攻击,这些攻击的发生,对网站的安全稳定形成了较大威胁。在Google和Baidu中使用“政府网站被黑”词条搜索,分别有717,000和394,000条查询结果。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的短时间内,陕西和广西地震局的信息发布门户网站连续被黑,极大影响了普通民众获取重要信息的便捷性。因此,在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之下,电子政务网站的安全构建,应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安全体系架构,并依托加固技术、安全检测技术等,全方位营造良好的内外环境,确保电子政务网站安全稳定运行。

1电子政务网站安全问题

1.1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DDo S)

当前,黑客攻击日益频繁,攻击手段防不胜防,而DDo S攻击就是难以防范的黑客攻击手段。DDo S的攻击方式多样,但最为常见,也是最基本的DDo S攻击,就是通过“合理”的服务请求, 实现对服务资源的过多占用,如服务器连接资源、数据库连接资源文件系统容量、网络宽带等资源的过多占用,直接导致服务处于“超载”状态,对于其他的服务请求不能及时响应,甚至是无法响应。因此,影响服务资源,导致资源匮乏是DDo S攻击的显著特点。一旦造成DDo S攻击,即使网速足够快、内存容量足够大、 处理速度足够快,都会产生 “超载”、“无法响应”等问题。

1.2 SQL注入攻击

注入攻击包括SQL、命令、LDAP、XPath、XSLT等类型。 当用户提供的数据被当作命令或者查询的一部分提供给解析器执行时,即可能发生注入攻击。攻击者提供特定加工的数据欺骗解析器执行非预期的命令。在注入攻击中,SQL注入攻击最常见。SQL注入是指,将SQL命令插入至Web表单的输入域的查询字符串,进而欺骗服务器执行恶意的SQL命令。SQL注入攻击可以使得攻击者使用应用程序实现登录,进而在数据库中执行 “命令”,造成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特别是对于应用程序为“特权很高”的账户,其所造成的安全问题更加严重。

1.3跨站点脚本攻击(XSS)

XSS是指攻击者利用电子政务网站漏洞,从登录用户端恶意盗取相关的信息,进而造成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用户在网站的浏览、电子邮件的阅览等操作中,都会对XSS的相关链接进行点击,而相关链接中存在恶意代码,可对用户的相关信息进行盗取。 攻击者为了“掩人耳目”,往往会采用十六进制编码链接。电子政务网站在接收到包含恶意代码的页面请求之后,由于页面与合法页面一样,进而成功对网站形成攻击。当前,诸多的论坛程序对包含javascript、HTML的帖子未进行拦截,这也就使得一些用户浏览包含恶意脚本的帖子之后,就有可能出现session信息被盗取。

2电子政务网站的安全构建策略

2.1网站安全架构

电子政务网站的安全体系构建,关键在于建立完备的安全体系架构,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应用安全防御。因此,对于DDo S攻击、SQL注入攻击和XSS攻击,应构建如图1所示的网站安全架构。在安全体系架构中,安全技术支撑平台是网站安全的重要基础,特别是应用层,是网站安全的前提,强调电子政务网站建立时,需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应急恢复机制,为全方位的安全保驾护航,也为了避免因应用层受损而导致网站安全问题的发生。此外,逐步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监督管理机制,并通过激励制度的建立,提高网站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应急能力,明确管理人员与相关工作人员的职责。在应急恢复机制的建立中,强调“防范为主、及时根除”的原则,全方位加固网站的运行安全环境。

2.2网站加固技术

网站加固技术是当前网站安全构建的重要手段,也是有效防止黑客等攻击的有效措施,对提高电子政务网站的安全运行,营造了良好的内外环境。

2.2.1高性能网络设备的应用

在网络安全构建中,网络设备的购置是必要的,特别是在选购WEB应用防火墙、交换机和路由器等网络设备时,应选择信誉好、质量好、专业的企业产品。与网络设备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面对诸如DDo S的一些攻击,可以请求供应商在网络接点处进行相应的限流处理,实现对若干DDo S攻击的有效防御。

2.2.2增强操作系统的防护性能

当前,Windows Server2008、2012服务操作系统,其本身对攻击具备一定的防御能力。但是,服务操作系统处于“默认”状态时,这一功能处于“关闭”状态。那么,需要人工进行开启,这样话,可以实现对SYN攻击包的有效抵挡。因此,在实际的安全构建中,应注重操作系统防御性能的增加,提高应对外界恶意攻击的性能。

3网站安全监测技术

电子政务网站的安全构建,离不开网络监测技术的保驾护航。安全监测技术的应用,可以对网站攻击及时发现,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从实际来看,当前的网站安全监测技术主要有网站远程监测、应用环境与操作系统预警等,在很大程度上为电子政务网站的安全运行,营造了良好的运行环境。那么,具体而言, 主要在于:

3.1网站远程检测

网站远程检测技术,是在传统监测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其在网站安全构建中,主要表现出以下显著特点:(1)远程网站监测技术,其在标准化建设上,更加注重高标准;(2)能够对Web漏洞实现快速且全方面的监测,并且其多种安全工具的采用,数据分析、人工审核的建立,都进一步提高了其安全检测的有效性、准确性。

3.2应用环境与操作系统预警

在网站安全体系中,应用环境与操作系统的安全与否,直接对WEB运行的安全性产生影响。特别是操作系统作为服务器运行的基础,一旦发生安全问题,将会对网站形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在日常防护中,应强化对应用环境的安全检测、核查操作系统等,检测其是否存在隐藏的克隆管理员账号的安全问题;检测中间件的环境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等。这些安全隐患的定期检测, 是维护网站运行环境安全的有力保障,也是及时发现问题的有效举措。

4结束语

电子政务中安全问题的相关研究 篇10

1 电子政务的安全内涵

电子政务的安全包括网络运行安全、防病毒/黑客方面的安全、系统身份认证安全、信息访问/传输/储存的安全、物理安全、制度安全、人员安全等多方面的问题[2]。其中, 网络运行安全、防病毒/黑客方面的安全、系统身份认证安全、信息访问/传输/储存的安全属于网络层面的安全性, 主要包括网络的互操作性、可控制、可计算性及可靠性等。信息访问/传输储存的安全则属于信息层面的安全问题, 主要包括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防侵害性及不可否认性等。而制度安全、人员安全则属于管理层面的安全问题, 包括规章制度的完整性、可靠性等。物理安全则属于设备层面的安全问题, 包括设备的质量保证、备份等。

2 电子政务信息的安全隐患问题

总结电子政务信息的安全隐患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信息篡改。在实际的工作中, 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或技术能力有限, 加上网络本身的缺陷, 电子政务系统易遭到外界的非法入侵, 大量敏感信息和涉密信息遭到篡改。第二, 信息泄露。在应用电子政务的过程中, 由于系统加密强度或加密措施不够, 以致系统内众多信息存在泄露的安全隐患。攻击者可利用电磁波接收装置、搭线、电话网、互联网等多种渠道破译用户密码, 或可通过分析流量/流向、通信数据字长、通信频率等参数破译密码[3], 存在信息泄露隐患。第三, 信息假冒。应用电子政务办公时需要进行身份认证, 即输入相关的信息并得到系统认证后方可进入系统。有不法分子假冒政府网站吸引用户办理业务, 致使用户损失严重。传统的认证方式安全性较弱, 无法准确验证登陆用户的真实身份, 一些不法分子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用带有信息窃取功能的木马病毒攻陷系统, 窃取到重要信息。第四, 信息抵赖。电子政务办公双方都是通过网络进行业务操作的, 且面对的是不同信息的接受群体, 加上双方没有真正面对面, 因而无从考究业务双方的身份。因此, 可能出现操作人员事后不承认的情况, 即出现信息抵赖行为。该行为会影响正常的电子政务工作, 造成办公混乱。

3 提高电子政务安全性的建议

3.1 健全组织机构, 加强信息化工作的协调和领导

电子政务办公涉及面广, 是一项复杂且庞大的社会工程。因此, 应健全完善信息化的组织管理机构, 并实施信息化工作责任制, 坚持一把手负责的工作原则, 以加强协调和领导。例如, 可根据具体情况, 在市直单位或非市直单位配备相应的信息化工作人员 (一般3~4名) , 对于县、市、区的直属单位也配备一定数量的信息化人员 (一般1~2名) 。对于省市信息化主管部门则统一实施三定方案。

3.2 引进并培养信息化专业人才

人才在推动电子政务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因此, 政府部门应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首先, 对收入分配、选拔任用、社会保障、户籍制度等进行完善, 以吸引人才。其次, 完善信息化专业人员的职业资格考试机制, 并以创新作为主要的考评方式, 推动人才的规范化、公平化管理。同时, 完善激励机制, 以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3.3 制定并完善电子政务的安全标准及安全政策法规

要实现电子政务的顺利开展, 制定和完善安全标准及安全政策法规是重要的前提条件。通过制定安全标准和政策法规 (包括操作安全规范、系统安全审计、安全问题报告程序等制度) , 对系统开发、运行企业或人员的行为进行有效约束, 使安全工作能够有章可循。为保证制度法规的贯彻实施, 在制定时应重视实用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4]。同时, 成立各市网络信息的安全协调小组, 建立应急处置和信息安全通报机制, 以加强信息的应急指挥和安全管理工作。

3.4 建立安全评估体系

建立安全评估体系时, 首先应对政治、经济、技术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明确专用系统、需要加密的系统, 预测潜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并划分安全等级。然后对可能的威胁进行等级划分和评估, 以建立威胁警报系统。当出现威胁报警时, 就可根据等级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对策。安全评估体系能对安全隐患问题起到良好的预警作用, 从而将损失降至最低。

4 小结

综上所述, 电子政务的安全问题是事关政府机关、企业、社会公众和团体等利益的重要问题, 政府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现阶段电子政务在建设和应用中存在多种安全隐患问题, 使电子政务的信息安全面临重要挑战。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落实技术和制度等方面的安全管理措施, 保证电子政务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朱翔.电子政务安全体系问题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 2012 (12) :121+130.

上一篇:突出个性下一篇:统计学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