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弹道式冲击波

2024-09-08

气压弹道式冲击波(精选五篇)

气压弹道式冲击波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下背痛司机患者74例,均无腰部外伤史,且均符合下背痛的相关诊断标准[1];均能坚持全程治疗及随访,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孕妇、凝血功能异常者、外周神经病变者、青春期骺软骨患者、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安装心脏起搏器患者、充血性心衰患者等。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0例,男31例,女9例,年龄22~54岁,平均31.4±2.8岁,病程1~16个月,平均5.4±2.3个月;对照组34例,男26例,女8例,年龄23~55岁,平均32.3±2.3岁,病程2~18个月,平均6.2±2.4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①运动治疗。每天常规进行主动训练、抗阻训练、有氧训练、耐力训练、肌力训练等。②作业治疗。每天常规进行治疗性作业活动、ADL训练等。③中医治疗。每天常规针灸、推拿等治疗。④理疗。每天常规电疗、热疗、磁疗、超声波治疗等。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配合气压弹道式体外冲击波治疗:采用MASTERPULS MP100型(瑞士)气压弹道式体外冲击波治疗仪,患者取舒适体位,治疗部位正对冲击波发射器,选取下背部最强压痛点作为治疗点,频率15Hz,最小强度为1.0Bar,冲击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次治疗时冲击数量为2000次,每次治疗结束后须休息30~60min,每5天治疗1次,共治疗6次。

1.3 观察指标

1.3.1 疼痛程度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sual Analogue Scale,VAS)[3]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腰部疼痛程度,总分为0~10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越重。

1.3.2 功能障碍

采用中文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CODI)[4]进行评定,其包括疼痛强度、个人生活处理能力(洗漱、穿脱衣服等)、提物、步行、坐位、站立、干扰睡眠、性生活、社会生活及旅行等10项内容,评分占10项最高分合计50分的百分比,得分越高表示功能障碍越严重。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自身前后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CO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CO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VAS评分、COD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②P<0.05

3讨论

下背痛症状源于整个脊柱相关结构,任何原因引起的骨骼、关节、神经根、肌肉、筋膜、韧带或软骨异常均会形成下背痛症状[5,6,7]。相关研究证实,大部分下背痛与脊神经后支受刺激有关,也有部分源于椎间盘的修复过程。脊神经后支解剖学特点决定了其容易受到机械性牵拉及卡压,而刺激后产生的水肿、渗出、脱髓鞘等炎性改变进一步加重机械卡压过程,导致神经放电活动,出现下方远隔部位牵涉疼痛[8]。

司机工作中以坐位为主,以及驾驶行车中剧烈颠簸容易拉伤肌肉,均可能造成下背痛;下背痛在司机人群中具有一定的职业特征。我院作为省工伤康复医院,患者大部分为各行各业的工伤人员,以司机为职业的工伤人员甚多,其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背痛。本研究针对其发病特点,采用体外冲击波疗法以止痛、提高各方面功能取得了良好效果。

近年来,气压弹道式体外冲击波的临床价值得到了证实,体外冲击波可以通过发出的震波穿过人体组织、体液到达患处而起到治疗作用[9]。气压弹道式体外冲击波治疗下背痛的可能机制为[10]:①释放更多P物质。在人体活性物质中有一种多肽被称为P物质,其是一种血管活性物质,是疼痛介质和生长因素。冲击波一方面可以促使P物质释放,起到止痛作用;另一方面,又可促进血管扩张,刺激血液循环和促使新的骨组织形成;同时,刺激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NO(氮氧化物)也有血管扩张效果,可以增强胶原合成,帮助肌腱恢复。②抑制二型环氧。冲击波通过抑制起活化作用的介质如二型环氧酶(COX-II)而起到抗活化效果,可以削减任何活化过程。③刺激细胞防护。冲击波能够使机体释放自由基,通过其作用帮助加强机体内部细胞防护机制以抵御疼痛。④增强刺激神经纤维。增强刺激神经纤维可以阻止疼痛刺激的增加并由此加强止痛效果(闸门控制理论)。

综上所述,气压弹道式体外冲击波治疗司机下背痛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疼痛程度,显著改善腰部功能状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本研究为纯临床观察,由于研究时间的限制,未观察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气压弹道式体外冲击波治疗司机下背痛的疗效。方法:将74例下背痛司机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4例),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运动治疗、作业治疗、中医治疗、理疗),治疗组则配合在下背部压痛最强处行气压弹道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CODI评分的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气压弹道式体外冲击波治疗司机下背痛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疼痛程度,显著改善腰部功能状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下背痛,气压弹道式体外冲击波,司机,疼痛,功能障碍,疗效

参考文献

[1]陈君,林岳军,李泽兵.腰痛患者发特征的分析[J].中国康复,2001,16(1):26-28.

[2]Romeo P,Lavanga V,Pagani D,et al.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 in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a review[J].Med Princ Pract,2014,23(1):7-13.

[3]南登昆,黄晓琳.实用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69.

[4]白跃宏,俞红,杨新文,等.简体中文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定社区康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信度及效度分析[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0,32(8):584-587.

[5]Kersten P,K(u|¨)c(u|¨)kdeveci AA,Tennant A.The use of the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in rehabilitation outcomes[J].J Rehabil Med,2012,44(7):609-610.

[6]Kapstad H,Rokne B,Stavem K.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Brief Pain Inventory among patients with osteoarthritis undergoing total hip replacement surgery[J].Health Qual Life Outcomes,2010,8:148.

[7]赵菁,白跃宏.腰椎间盘源性下背痛的原因诊断及治疗[J].中国康复,2008,23(3):196-199.

[8]Pauza KJ,Howell S,Dreyfuss P,et al.A randomized,placebo-controlled trial of intradiscal electrothermal 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discogenic low back pain[J].Spine 12004,4(1):27-35.

[9]周宁,绍彬,陈勇.冲击波治疗肩周炎的单盲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6):537.

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术临床护理 篇2

【关键词】 经皮肾镜; 气压弹道碎石术;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6-141-02

经皮肾镜气压弹道式碎石术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的新技术,其具有可反复手术、快速、安全、创伤小的优点,但该术式中患者要转换体位,涉及的操作步骤及设备较多,需要高效熟练的护理措施配合手术治疗[1],本文针对患者建立了详尽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案,通过观察护理效果,探讨护理干预对于该术式临床应用效果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资料: 我院自2011年11月-2012年11月我院共收治行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患者89例,男51例,女38例,年龄在40-60岁之间,平均年龄(55.8±2.9)岁,未见重要脏器功能不全及其它严重疾病;其中单侧肾结石61例,双侧肾结石28例,单纯肾结石75例,伴输尿管结石6例,单纯输尿管结石8例,结石大小在1-5cm之间,22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肾积水,其中轻度肾积水17例,中度肾积水5例,合并疾病中高血压9例,糖尿病11例,冠心病4例;术前均性CT或X线片检查肾盂形态和结石位置,并了解肾皮质厚度,术中患者均在B超引导下行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术。

1.2 护理方法

1.2.1 术前护理:

术前做血、尿、心电图等常规检查,其中协助医生重点观察结石部位、大小,有无尿路梗阻和积水,以上信息对于提高手术的成功率至关重要,为此护理人员要将其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开展心理护理和体位训练,患者或家属由于担心治疗效果和安全,不可避免产生惶恐、焦虑等负面情绪,这不仅会影响患者身体机能,也会影响患者接受治疗的依从性,为此护理人员术前要详细讲解手术和疾病的相关知识,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另外,术中患者需要采取不同体位,术前要指导患者练习截石位和俯卧位,预防患者术中无法长时期保持同一体位对手术效果的影响。

1.2.2 术后护理:

根据术后易出现的危险因素,将术后护理分为三部分:①一般护理,患者术后平卧8h以上,此时间段要严密观察患者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并做好饮食护理。②引流管的护理,术后要防止引流管脱落和绝对保证引流管通畅,发现堵塞要及时处理;术后观察引流液逐渐转清后可夹闭肾造瘘管,夹闭后要严密观察有无腰痛、发热等异常情况,发现异常要及时报告医生,根据患者临床转归情况决定术后肾造瘘管留置时间;术后导尿管放置不应高于耻骨联合水平,为防止尿液倒流导致的感染,要及时清除尿液和消毒尿道口,双J管具有引流和支撑输尿管作用[3],双J管留置期间指导患者避免剧烈运动和增加腹压的动作,同时指导患者早期采取半坐位,避免尿液反流引起的感染。

1.2.3 并发症的护理:

碎石术后会出现感染、出血、尿瘺及液气胸等并发症,有针对性的介入护理干预能减少并发症发生率,针对术后出血患者要给予抗炎和止血治疗,通常术后24h内引流液颜色逐渐变淡,如果出血量增加和血色加深者要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同时快速补液和输血,在补液中可加入止血药,仍得不到缓解者要早期行肾动脉栓塞术治疗;术前一般常规给予预防性抗生素治疗,术后要保证肾造瘘管及留置尿管畅通,以此降低肾内低压,同时防止引流管倒流引起的感染;气压弹道碎石术中使用的高压气体会不同程度损伤胸膜或肠管,穿刺通道建立也会并发肾胸腔瘘及胸膜损伤,因此术后要严密观察有无呼吸困难、胸闷、胸痛等症状的患者,发现上述患者要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 结果

89例患者中Ⅰ期手术成功86例,结石清除率为96.6%(86/89),5-7d后3例患者行Ⅱ期取石,均获得成功;本组手术时间最长217min,最短时间为45min,平均手术时间为(103.9±8.4)min,术后尿液转清时间(2.7±1.4)d,拔除肾造瘘管时间在4-7d之间,留置平均时间(5.1±1.6)d,术后3d拔除导尿管;术后出血患者2例,发热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6%(5/89),并发症经对症治疗均痊愈出院,住院时间在9-20d之间,平均住院时间(12.5±2.1)d。

3 讨论

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术具有微创、清石率高、患者康复快及住院时间短等众多优点,因此该术式以成为治疗肾结石,特别是复杂性肾结石的一线手术方案,从上世纪90年代被应用至今,该术式被改良多次,但仅从术式方面的改良已进入瓶颈期,对于提高手术效果作用不显著[4],为此通过改善护理措施提高手术效果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为观察护理措施对手术效果的影响,为我院收治的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患者建立了全面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案,从临床实验结果看,合理科学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和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影响,对保证患者顺利安全的完成手术治疗发挥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应飞,张书芳,冯向瑞等.老年患者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术的护理配合[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6):100-101.

[2]周继萍.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术的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18):142-143.

[3]王俊英,冯银平.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术64例围手术期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 11(24):6038-6039.

气压弹道式冲击波 篇3

冲击波是一种机械性脉冲波,自从体外冲击碎石技术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应用于肾结石治疗以来,体外冲击波技术得到快速发展,治疗指征也不断扩展。传统的体外冲击波治疗设备均为聚焦式的,为了能较好地适应骨骼肌肉治疗的需要,工业厂商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开始研究气压弹道式体外冲击波(也称作放散状体外冲击波)在骨肌系统治疗上的效果。目前这一技术业已达到成熟阶段,逐步成为一种常规的治疗手段。

1 气压弹道式体外冲击波的产生和临床作用机理

气压弹道式体外冲击波的产生是利用机内压缩机产生压缩空气去驱动一个类似运动活塞的射弹,射弹获得加速度并撞击一个刚性的治疗头的尾端,治疗头前端通过耦合剂作用于人体组织。气压弹道式体外冲击波可以促进P物质的释放,起到止痛的效果;促进血管扩张,刺激血液循环和促使新的骨组织的形成;刺激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氮氧化物也有血管扩张的效果,增强胶原质的合成;抑制二型环氧酶,刺激细胞防护,增强刺激神经纤维。

2 气压弹道式体外冲击波的主要治疗指征

跟痛、肩周炎、跟腱炎、网球肘、膑腱痛、胫前痛综合征、髂胫束摩擦综合征、疼痛点激发区疗法,针灸治疗(主要用于运动器官疾病的治疗)。

3 使用方法

使用方法极其简单。痛点的寻找采用指压法即可。作出标记,涂上耦合剂后便可以开始治疗。治疗过程中的治疗压力和治疗频率可以任意连续调整。对于腱末端病的临床应用,基本上是按照每次治疗2000个冲击,治疗间隔7天(也有文章介绍足跟痛可以更长的14天间隔),共治疗3次,最多5次。这是欧洲医生于2003年通过大样本应用得出的治疗标准。病人的疼痛评估是在最后一次治疗结束后的第1周、第4周、第12周、第26周和第52周。

4 疗效评价

该技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开始应用于临床。就我们所接触到的文献来看,有关该技术应用的最早报告是德国科隆大学医院骨外科G.Haupt等1998年对200名网球肘和足底筋膜炎患者所做的多中心对照研究。国内有关报告最早见于解放军总医院李众利等对80例包括网球肘、跟周炎、跟腱炎、肩周炎、胫骨结节骨骺炎、桡骨茎突腱鞘炎、手屈肌腱鞘炎、跖筋膜炎的患者的治疗报告。从综合国内外的临床应用报道来看,对各类属于末端病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范围治疗指征的总有效率在80%以上。

5 气压弹道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设备的发展前景

传统的体外冲击波治疗设备都是采用聚焦原理的,其产生方式包括液电式、电磁式和压电式。但无论哪种产生方式,其输出波形很陡,通常在纳秒级时间内可以达到最大值,体积庞大、复杂且价格较高,对治疗部位需要借助X射线或超声波定位,通常需要局部麻醉,副作用较多,病人恢复期较长。因此这类设备不适合用于骨骼肌肉系统的治疗。而气压弹道式体外冲击波的输出波形则平缓的多,治疗压力和治疗频率可以由低开始,随着病人疼痛阈值的提高,疼痛很快会被适应,所以治疗时无需局部麻醉,这是一个很大的优点,因为在无局部麻醉的情况下,病人对痛点位置是否准确、治疗压力和治疗频率是否合适,能够做出明晰的感受,使治疗过程更加精确、安全。副作用少,病人恢复期较短。

相对于聚焦式体外冲击波设备,气压弹道式体外冲击波设备体积较小,结构较为简单,维护和保养更为简单。由于这一方法是先通过对病灶部位的破坏来促进组织重建的,所以需要对能量密度进行精确控制(即0.16毫焦耳/每平方毫米以下),也就是说控制在可使细胞膜损伤,但又不使细胞器损伤,细胞修复时间最短的恰当治疗能量。为此在德国就规定了需要在每做完60万次冲击次数后,对冲击治疗手柄的冲击能量进行校正。

目前在我国,气压弹道式体外冲击波治疗主要还是用于运动员等高端人群,但目前来看,已经明显过渡到开始向普通患者的应用,并逐步发展成为一种主要针对骨肌系统疾病的常规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L.Gerdesmeyer.Published in Journal für Mineralstoff-wechsel,Zeitschrift für Knochen-und Gelenkerkrankun-gen 11/2004“

[2]G.Haupt,R.Diesch,T.Straub,E.Penninger,T.Fr??lich,J.Sch??ll,H,Lohrer,T.Senge,Der nied-ergelassene Chirurg,vol.6,No.4/2002“

[3]Everke H.Sto wellenakupunktur.Eine neue Methode zurBehandlung von Schmerzen im Hüftgelenk.Erfahrungshei-lkunde 2005;54:568-574

[4]邢更彦等.骨肌疾病体外冲击波疗法,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36~37

气压弹道式冲击波 篇4

关键词: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网球肘,髌腱腱围炎炎,跟腱腱围炎,弹道式冲击波

肌腱末端病是指肌腱、韧带、关节囊纤维层在骨上附着部分发生劳损性变性而引起的疾患,虽然多数情况下病情较轻,却是治疗最困难的运动创伤之一,常将治疗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常规的治疗方法比如针灸、按摩、超声波周期较长,且疗效不是十分明显,严重地影响运动员的训练和竞技水平。近年来,体外冲击波在运动损伤和骨骼、软组织疾病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国内外研究表明体外冲击波在治疗骨骼、肌肉系统方面有良好的效果[1,2,3,4]。因此,我们选择了弹道式冲击波对运动员几种常见肌腱末端病进行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海南省体校科研所医务室收治患有常见肌腱末端病的运动员共66例,所有运动员患病年限>2年,运动年限>6年,均接受过超声波、超短波、针灸、按摩等保守治疗,病情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了训练和竞技水平。将66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治疗组男22例,女11例,年龄19~25岁,平均年龄21.7±1.2岁,平均病程为2.5±0.4年,平均运动年限7.8±1.2年;其中有拳击队7例、沙排队6例、跆拳道队6例、网球队6例、田径队8例;其中髌腱炎18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13例、网球肘12例、跟腱炎11例。对照组男21例,女12例,年龄18~26岁,平均年龄(21.5±1.6)岁,平均病程为(2.7±0.5)年,平均运动年限(8.0±1.4)年;其中有拳击队7例、沙排队6例、跆拳道队6例、网球队6例、田径队8例;其中髌腱炎18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13例、网球肘12例、跟腱炎11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组根据病情采取针灸、按摩、超声波等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瑞士产体外冲击波治疗仪(SWISS Dolor-Clast@)。正式治疗前向运动员介绍治疗方案和注意事项,知情同意后行体外冲击波治疗。治疗定位选取,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疼痛部位、肩峰外侧、二头肌腱沟处;跟腱炎:患者疼痛部位、跟腱的两侧缘;网球肘:患者疼痛部位、外上髁或伸肌总腱止点;髌腱炎:患者疼痛部位、膝关节内外膝眼、髌尖或是髌腱体部。根据患者对疼痛的耐受能力,可相应调节冲击频率、强度。两组均7次为1个疗程,每日一次,治疗3个疗程进行疗效评定。见表1。

1.3 疗效标准

利用视觉模拟疼痛定级(visual analo-gous scale,VAS)评定法对治疗效果评定。根据治疗3个疗程后的疼痛减轻程度,决定评分。以VAS≤3为显效,3<VAS<7为有效,VAS≥7为无效[5]。分值越高,疼痛越强烈。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自身前后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有序分类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分析,由DPS7.0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VAS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1)P<0.01;与对照组比较,②P<0.05

2.2 疗效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8%,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2.3 各病例疗效

网球肘总有效率91.7%,治疗效果最好,其余依次是跟腱炎、髌腱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见表4。

3 讨论

冲击波治疗仪的波源有液电式、压电式、电磁式和气压弹道式四种,气压弹道系统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应用,最早用于碎石。其原理和建筑工程用的水泥枪相似,利用压缩气体产生能量驱动手柄内子弹体,使子弹体脉冲式冲击产生止痛作用,促进组织增生[6]。

肩关节撞击综合征发生于拳击、沙排、网球等项目,共26例次。沙排项目中的扣球动作;网球项目中的发球和高压球动作;拳击项目中的直拳、勾拳、摆拳动作等共同特点是肩关节的鞭打动作。由于肩关节反复旋转和经常超范围的急剧转动,导致肩袖、肩峰、喙肩韧带和肱骨大小结节之间反复挤压、碰撞,使末端结构长期承受大负荷的应力作用或过度使用所引起的末端区局部微循环障碍造成这些软组织发生无菌性炎症。病变初期,运动员在肩部训练时出现肩峰前外缘疼痛,尤其是前屈、外展等动作,休息时可以缓解。随着病情的发展,上肢外展时疼痛弧征阳性,逐渐出现静息疼和夜间疼。根据肩袖组织的损伤情况,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分为三期:I期为肩袖水肿出血期;Ⅱ期肩袖肌腱炎;Ⅲ期肩袖出现撕裂。如果患病运动员只是单纯处于I期或是Ⅱ期,无广泛的肩关节粘连,疼痛部位比较明显,能耐受相对高的能量输出(肩关节表面覆盖有较厚的三角肌、丰富的皮下脂肪组织),应用冲击波可能会有较好的效果。如果患病运动员因为反复的损伤合并其他的疾患,比如骨性关节炎、肩峰下滑囊炎等,且粘连严重,必须加上其他的治疗方法,才能松解全部粘连,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跟腱炎好发于田径、沙排等项目,共22例次。这些项目的特点是跑跳过多,常由挤压、弹跳或跑步等用力过猛,或由于长距离跑步劳损致使跟腱本身及肌腱周围出现充血、渗出、增生、粘连、变性等改变。病变早期,患者在运动前(但是都于准备活动后即消失)或是只于某一节负荷较大的跑跳动作时才痛。病变的早期或是急性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有治疗作用[7]。但是本次治疗组和观察组的病例患病时间>2年,已变成慢性的晚期病例。慢性跟腱炎没有炎症浸润,而是腱及腱组织的血管硬化,腱围肥厚与腱组织紧紧粘连。腱与腱围的粘连被牵扯、腱纤维被牵扯压迫神经末梢可能是运动员产生疼痛的主要原因。治疗组的运动员在使用冲击波1个疗程后,疼痛减轻程度明显,50%的运动员在1个疗程后基本上能参加正常的训练。这可能与冲击波通过高能量在痛点局部产生对软组织的松解有关。这一机制可能是冲击波治疗跟腱炎获得良好疗效的重要原因[8]。

髌腱腱围炎好发于沙排、跆拳道、田径等项目,共36例次。这些项目的下肢动作特点是跳跃多、半蹲防守多和经常制动。髌腱由股四头肌延续而来,传导力量并起伸膝作用。运动员在长期大量的专项训练中,容易使髌骨和髌腱处于超负荷状态,导致髌腱的髌尖附着处受到反复牵拉而发生慢性劳损[9]。这36例患有髌腱腱围炎的运动员大多数都没有急性损伤史,通常表现为膝前疼痛,位于髌腱局部或髌尖部,经过超声波、超短波理疗或是长时间休息后症状消失,再度进行专项训练后又逐渐加重。严重患者整个运动过程中均有疼痛、打软腿。髌腱腱围炎病变进展后病变局部组织可变粗变硬,腱围组织充血、水肿,与腱组织有粘连。目前有例认为,关节肌肉痛很大程度来源于软组织粘连。冲击波是一种机械波,当它传输到例体时,在软组织与骨组织的交界面产生不同机械应力,引起软组织间弹性变形和松解,缓解了疼痛症状,保证运动员能坚持参加正常训[6]练课,从专业运动员和教练的角度来说,已经达到了治疗的目的。治疗组的18例运动员有11例在1.5~2个疗程后疼痛明显减轻,且在随访的2个月内正常参加训练与比赛无病情反复的现象。

网球肘好发于网球、田径中的标枪等项目,共24例次。其中有3例是由于一次受到撞击或牵拉出现急性损伤,而其余21例都是逐渐出现症状。网球项目中“反拍”和“下旋”回球、标枪投掷过程中肘外翻向后蓄力到向前发力的过程,引起肘部反复的屈伸和旋前旋后引起肱骨外上髁髁伸肌总腱的牵拉及慢性过劳损伤所致。运动员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受伤部位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在局部出现炎性病理反应未治愈的基础上又要进行大运动量的训练和比赛,造成顽固性网球肘,表现为肌腱末端的筋膜粘连、瘢痕化、血管增生、肌腱变性等[10]。以外上髁或伸肌总腱止点、桡骨小头、肱桡关节隙处出现顽固性疼痛不缓解或反复复发及发球、投掷等动作变形、无力为临床特点。在本次研究中,相对于其他三种肌腱末端病,冲击波治疗网球肘的显效率是最高的,这可能是因为网球肘患者主要疼痛点比较表浅,冲击波的能量容易集中作用到疼痛部位,可以有效地松解粘连,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因此疗效较好。

4 小结

通过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髌腱腱围炎、跟腱腱围炎、网球肘等几种末端病的分析,产生末端病的病因主要是运动员局部过度负荷,导致末端结构受力超过机体所能承受的程度,产生组织微细损伤。对于这些疾病的治疗,非专业运动员首先是建议休息,减轻局部负荷,而专业运动员由于训练和比赛的要求没有充分的休息时间。因此,在对运动员患者的治疗中,首要问题是减轻疼痛感觉,克服疼痛心理障碍,让运动员能正常参加训练与比赛。从治疗组和观察组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相对于传统的治疗方法,弹道式冲击波能有效缓解疼痛,其中以网球肘的总有效率最高。

参考文献

[1]Valchanou VD,Michailov P.High energy shock waves in the treatment of delayed and nonunion of fractures[J].Int Orthop,1991,15(3):181-184.

[2]韩春,牛森林,张振发.体外冲击波联合手法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6,6(2):124-126.

[3]钱斌,杨庆立.中西医结合理论指导下应用冲击波治疗损伤性软组织疼痛[J].中医正骨,2015,27(9):59-60.

[4]安华,李小雯,于长隆.应用体外冲击波治疗末端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4,23(3):297-301.

[5]张璐.体外冲击波治疗运动员髌腱末端病疗效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10):934-935.

[6]王江山,何明伟,倪家骧.体外冲击波疼痛治疗的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8):788-791.

[7]Pigozzi F,Giombini A,Parisi A,et al.The application of shock-waves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resistant chronic painful shoulder.A clinical experience[J].J SportsMed Phys Fitaess,2000,40(4):356-361.

[8]陈世益,James H-C Wang.腱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4,23(3):283-287.

[9]张志杰,刘春龙,冯亚男,等.肌骨超声用于测量髌腱炎患者髌韧带的信度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2):168-169.

气压弹道式冲击波 篇5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78例, 男52例, 女26例, 年龄28~68岁, 平均48岁, 结石大小115~312mm;其中18例伴有中、重度肾积水。术前常规行B超、尿路平片、静脉肾盂造影等检查, 以明确诊断。

1.1 手术方法

患者在全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取截石位, 并在电视监视下经输尿管镜将F5-F6输尿管导管插入肾盂后改为俯卧位。在B超引导下, 采用18号肾穿刺针通过肾后外侧穿入肾集合系统内取出针芯见到尿液后, 置入斑马导丝, 用筋膜扩张器沿导丝从F6开始, 以F2递增, 扩张至F16时留置工作鞘, 换金属导管扩张通道至F21, 置入经皮肾镜后, 在液压冲洗泵灌注下行气压弹道碎石[1], 边碎石边负压吸附结石碎屑至体外, 术毕留置肾造瘘管、导尿管、及F5-F6 双J管行内支架引流。

2 结果

手术护理配合成功, 手术效果满意, 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取石术治疗肾结石是泌尿外科的一项微创新技术, 它具有创伤小、疗效好, 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患者一般乐于接受。但同时该术又具有费用高, 疗效受患者病情及术者水平影响较大, 可能有结石残留等缺点, 病人及家属难免产生怀疑和恐惧心理。针对病人不同的心理状态, 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的沟通, 详尽地解释手术的特点, 说明术后可能会出现的不适和应注意的问题, 使患者打消顾虑, 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积极配合治疗。

3.1.2 术前准备

设备准备:术前1d常规检查手术所需设备, 术前30min开机, 使机器通过自检系统处于等待工作状态。准备好常规用的器械和EMS手术特殊需要的器械;手术室准备:调节室温至22~24℃, 湿度40% ~60%, 因手术所需设备仪器较多, 需安排较大的手术间。

3.2 术中护理

3.2.1 手术配合

在全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下, 先将患者放置为膀胱截石位, 医生在输尿管镜下, 制造人工肾积水, 并置入双腔气囊尿管, 尿管接尿袋, 尿袋打开接水桶。将输尿管镜、冷光源线、镜头线用无菌单包好, 放置一边, 以便再使用, 将患者放置于俯卧位, 胸腹部下垫一厚约15cm的大长方[2], 使身体呈“拱桥状”, 肋间隙尽量拉开, 消毒铺巾, 贴脑科护皮膜, 护皮膜下端开口处接水桶, 巡回护士将未消毒的超声弹头及气压弹头、B超探头用酒精纱布擦拭消毒后, 再用无菌套保护放于无菌桌上备用, 依次连接打开B超机、碎石机、吸引器、电视机、摄像系统、光源, 调节光源亮度, 调节显像系统, 保持图像清晰, 调节灌注泵的冲洗压力, 一般保持在25~28kPa, 超声功率调节为50%~70%, 弹道碎石功率为100%。穿刺过程:先在B超下确定穿刺点和方向, 洗手护士递刀和穿刺针给术者进行穿刺, 穿刺进入肾包膜后, 拔出针芯, 见尿液溢出, 递导丝给术者, 沿针鞘置入, 导丝前端较弱部分完全进入肾盂;洗手护士协助医生拉直导丝, 防止污染, 退出穿刺针, 用尖刀切开穿刺处皮肤及其筋膜, 递扩张器逐级扩张至F 24, 使用20.8的肾镜进行碎石, 必要时可增加通道, 小碎石被超声吸引吸出, 较大的结石用钳子取出, 结石清除干净, 巡回护士从尿道拔出输尿管导管, 术者从穿刺处顺行置入双“J”管, 退镜, 沿导丝置入肾造瘘管, 4号线三角针固定, 引流管敷贴覆盖。

3.2.2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术中应注意观察患者呼吸、循环系统情况, 患者清醒时应询问其主诉和自身反应。如患者感觉严重不适, 应及时告知医生, 必要时终止手术。在术后从手术床转移到车床送离手术室的过程中, 应妥善保护好肾造瘘引流管, 以防造瘘管脱出。并常规夹闭肾造瘘管, 使肾内压力升高以利于止血。

3.3 术后护理

3.3.1 病情观察

观察患者术后麻醉是否清醒, 呼吸道是否通畅, 体温、脉搏、血压及血氧饱和度是否正常, 有无肺水肿的表现, 持续监测并每30min记录1次;观察患者俯卧下有无颜面部压伤, 全麻后常规2~4L/min 鼻导管上氧, 必要时辅以面罩上氧。

3.3.2 管道护理观察

观察患者手术肾造瘘管及导尿管是否通畅, 注意引流液色和量的变化, 引流袋用别针固定在床旁不得高于引流部位, 并每天更换, 防止引流管脱出、扭曲。肾造瘘引流液一般为尿液, 有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生, 若无异常导尿管2~3d后拔出, 3~4周后拔双“J”管, 造瘘管9~12d 后拔出, 造瘘管不作常规冲洗, 以免感染, 必要时遵医嘱无菌操作下低压冲洗, 每次5~10mL生理盐水。管道留存期间每日饮水量2000~2500mL, 保持充足尿量以防尿盐沉积堵塞双“J”管, 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以保持大便通畅。

3.3.3 休息与饮食指导

术后嘱患者卧床休息至尿色转清, 勿剧烈活动, 以免引起出血。一般绝对卧床休息3d, 无明显出血可下床轻微活动, 如有血尿则需延长卧床时间, 可做适量床上活动。术后当天禁食, 如无明显腹胀, 术后第2天可根据医嘱进食, 少食菠菜、豆制品、竹笋和可可等含草酸高的食品, 少喝浓茶及含糖饮料, 多食营养丰富的食物及新鲜、富含粗纤维的蔬菜、水果, 防止便秘, 减轻腹压, 预防出血。鼓励患者多饮水, 以增加尿量, 减轻血尿, 促进碎石排出, 起到内冲洗作用并减少感染机会。

3.3.4 出院指导

凡取出的结石均行结石分析, 根据结果指导病人饮食, 少饮浓咖啡、可可、茶及酒精之类的饮料,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以防复发。嘱多饮水, 每日2500~3000mL, 不憋尿, 以防尿液返流, 引起尿路感染。嘱病人多食富含粗纤维蔬菜及水果, 防止便秘。腰部勿做剧烈运动, 以防双J管脱落, 术后4周在膀胱镜下拔双J管。注意观察尿液颜色及腰腹部体征, 若有恶心、呕吐、寒战、发热时应及时就诊。

4 讨论

经皮肾镜超声气压弹道碎石术是治疗肾及输尿管结石的先进方法。对这种新型的治疗方式, 应在临床护理中向患者介绍相关知识以取得配合, 为术后护理奠定基础。对新型治疗方式给与恰当的护理配合, 可体现护理专业知识运用和护理综合能力,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做好各种管道的护理, 是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的保证。如本组有两例发生造瘘管堵塞, 因护理观察及时, 立即将导管进行由上而下的挤捏, 使堵塞复通, 避免了肾内的逆行感染发生。通过本组的护理观察及经验有利于促进护理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 为今后不断探索适合高科技医疗手段的相应护理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胡少群, 曹国灿, 吴志坚, 等.经皮肾镜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并重度肾积水26例分析[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5, 20 (2) :75-76.

上一篇:写作反馈下一篇:样本自动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