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

2024-09-02

慢性胃炎(精选十篇)

慢性胃炎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84例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所有患者均经胃镜证实。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腹疼痛、嗳气、反酸等症状。排除糖尿病者、严重心肝功能不全者、对奥美拉唑或法莫替丁药物过敏者。按照入院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 两组各42例, 对照组:男性患者26例, 女性患者16例, 年龄31~68岁, 平均年龄 (49.5±18.5) 岁, 病程1.5~6.5年, 平均病程 (4±2.5) 年;观察组:男性患者29例, 女性患者13例, 年龄33~66岁, 平均年龄 (49.5±16.5) 岁, 病程1~6年, 平均病程 (3.5±2.5) 年。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奥美拉挫 (国药准字H20093560) , 每日早晚两次, 20 mg/次, 饭前服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口服法莫替丁 (国药准字H20067641) , 2次/d, 20 mg/次, 睡前服用。7 d为1个疗程, 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影响治疗的因素, 影响因素分析采用Epi Data3.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1.4 疗效标准

根据《慢性胃炎中西医治疗疗效标准》[2]将疗效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三等级, 显效:患者上腹胀、早饱、嗳气、上腹痛或不适、恶心等症状全部消失, 采用胃镜检查未见胃粘膜糜烂或者充血水肿;有效:患者上腹胀、嗳气、恶心及上腹痛等有所改善, 采用胃镜检查患者胃粘膜糜烂或充血水肿症状有所缓解;无效:仍有上腹胀、上腹痛、嗳气或恶心等症状, 未得到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方法

采用软件SPSS20.0对该次所有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两组患者临床表现、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均采用百分比表示, 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0.48% (38/42) 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1.43% (30/42)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率7.14% (3/42) 明显低于对照组14.29% (6/42)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影响两组患者治疗的因素分析

对两组患者治疗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可得:吸烟、不规律进食及刺激性食物均能够影响治疗效果, 见表3。

3 讨论

慢性胃炎是临床上的消化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且在不同程度上有黏膜功能化生、萎缩。大多慢性胃炎患者在临床中表现有腹胀、反酸、便血等的症状。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3]:幽门螺杆菌在慢性胃炎的发展中,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 幽门螺杆菌是治疗慢性胃炎的关键所在。目前, 最为常用的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 方便且经济实惠, 利于患者早日康复。对有害物质进行隔离或吸附, 进而在患者胃粘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 最终加快患者胃粘膜的修复[4]。

奥美拉唑属于弱碱性药物, 是第一代质子泵抑制剂, 属于R与S型光学异构体混合物, 患者服用之后能够特异地分布在胃粘膜壁细胞的分泌小管中, 在胃壁细胞小管这种高酸性环境中被浓缩转化成活性物质, 进而有效抑制H+、-K+与-ATP酶活性, 从而隔断胃酸分泌[4,5]。我国学者卢艳华[6]就在文献表明奥美拉挫是治疗消化道溃疡的主要药物。法莫替丁是组织胺H2受体拮抗剂, 对分泌的胃酸可以起到较好的抑制作用, 使病变的胃黏膜、水肿得到快速的复原, 增加使胃黏膜的血流量, 最终起到保护黏膜血管的作用。将两者药物联合使用, 可使药效发挥到最佳状态, 且价格低廉, 是治疗慢性胃炎患者的理想药物。在该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达91.67%, 且不良反应率为6.25%, 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一使用奥美拉唑的疗效, 与学者傅明健、莫翠毅研究相一致[7,8]。

尽管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时主要的发病原因, 但临床通常认为是多种病因的综合作用导致发生慢性胃炎, 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发生, 但其作用原理尚不明确。已有众多学者对影响胃炎治疗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分析[9,10], 表明:人们日常生活中酗酒、进食刺激性食物、咸食、过量吸烟、喝过热饮料等都会引起发病。通过该研究结果表明:慢性胃炎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吸烟、不规律饮食、偏热饭食。由于烟草中含有尼古丁, 会损伤人体胃黏膜, 长期吸烟还能够导致胃酸分泌过量, 促使胆汁返流进入胃部从而破坏胃黏膜, 控制胰腺分泌碳酸氢根, 进一步导致中和胃酸的功能下降。同时会降低黏膜中前列腺素含量, 而前列腺素具有保护人体胃肠道粘膜的功效。饮食不规律可能会直接损坏胃黏膜, 破坏原有正常黏膜屏障的功能, 在一定条件下还会间接诱导炎症介质, 浸润细胞, 对胃黏膜血液灌流产生不良影响, 进一步导致慢性胃炎。

由于慢性胃炎患者在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 一旦症状明显, 再治疗仅可缓解症状, 不能根治, 重则会进一步发展成为胃溃疡或者胃癌等, 对患者的生命构成严重的威胁。因此, 慢性胃炎患者除了要坚持对症治疗以外, 还应进行的必要注重科学调理, 减少诱发因素, 进而有效缓解病情。如果患者仅仅重视治疗, 忽视日常调理, 一发病就用药物治疗, 待症状有所缓解, 依然我行我素, 不注意改正不良生活习惯, 可能会导致该病反复发作。针对该病的控制预防可以在未完全了解病因及机理的条件下进行, 只要对病因中的主要环节进行合理干预就可有效预防慢性胃炎的发生。

综上所述, 奥美拉唑联合法莫替丁治疗慢性胃炎患者的疗效较显著, 且不良反应少, 同时减少吸烟及不规律进食、刺激性食物, 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胃炎患者采用奥美拉唑联合法莫替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 选取该院自2013年1月—2014年1月以来收治的84例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按照入院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 两组分别为42例, 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法莫替丁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0.48% (38/42) 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1.43% (30/42) ;且不良反应率7.14% (3/42) 明显低于对照组14.29% (6/42)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奥美拉唑联合法莫替丁治疗慢性胃炎患者疗效确切, 且不良反应少, 同时在治疗期间应减少烟酒的食用, 确保生活的规律性, 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慢性胃炎,奥美拉唑联合法莫替丁,临床效果观察

参考文献

[1]焦艳光.慢性胃炎的诊断及治疗[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19) :49-50.

[2]周建中, 陈泽民, 危北海.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 (试行方案) [J].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0 (5) :318-319.

[3]陈文忠.不同性别的慢性胃炎影响因素及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 (13) :102-103.

[4]汪传臻.对慢性胃炎发病原因及预防治疗的探讨[J].中外医疗, 2011, 31 (35) :182-183.

[5]陈荣皇.奥美拉唑联合法莫替丁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2) :93-94.

[6]卢艳华.奥美拉唑联合法莫替丁治疗慢性胃炎150例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5) :1064-1065.

[7]傅明健.探讨奥美拉唑联合法莫替丁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分析[J].健康大视野, 2013, 21 (2) :27.

[8]莫翠毅.奥美拉唑联合法莫替丁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医学美学美容, 2013 (8中旬刊) :107-108.

[9]陈莹, 和丽梅, 李红樱, 等.慢性胃炎患者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4 (2) :8-11, 26.

儿童慢性胃炎 篇2

儿童慢性胃炎的祸首为幽门螺旋杆菌。

儿童患慢性胃炎时的日常表现为:开始为消化功能逐渐减退,嗳气、恶心、呕吐、上腹饱胀惑、压痛,有的疼痛酷似胃溃疡性疼痛;萎缩期呈现贫血、消瘦型病态体型,舌乳头萎缩,时有腹泻等。溃疡期,则表现为上腹部钝痛、灼痛,受凉或饮食不当时,疼痛加重,大便隐血等。整个病程,时好时坏,反复发作,如此可延及数年或更长。因此,极大地妨碍了儿童生长和发育。目前我国已发现最小发病年龄降至2岁零10个月。由此可见,幼儿上腹慢性疼痛,切莫掉以轻心,应及早去医院查明致病原因,如果家庭成员中有人患慢性上消化道溃疡者,则更应提高警惕,因为幽门螺旋杆菌可通过共餐进食和相互使用餐具而传染。

目前,治疗用药通常可用三钾二构橼酸铋,每日每公斤体重8~10毫克,分2~4次饭前15分钟口服,共六周为一疗程,近期疗效较好,即便所谓“不治之症”的萎缩性胃炎,亦有很好的疗效。如改用价格便宜的痢特灵,也能起到杀灭幽门螺旋杆菌的作用,且能抑制单胺氧化酶,调节中枢神经,因而效果也较好,疗程仅两周。但不论用哪种药,都有副作用:前者大剂量用药能引起可逆性中毒性脑病;后者大剂量用药时,可出现头晕、头痛、乏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和皮疹等。因此,都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绝对不可自行乱服。

慢性胃炎的临床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某院2011年6月至2012年1月诊治的56例慢性胃炎患者, 男36例, 女20例, 年龄16~70岁, 平均 (37±10) 岁。患者均检查后排除胃肠肿瘤、消化性溃疡及术后残胃或肝肾重症的患者。将其平均分成两组, 对照组28例, 慢性浅表性胃炎20例, 慢性萎缩性胃炎8例;观察组28例, 慢性浅表性胃炎21例, 慢性萎缩性胃炎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只采取药物治疗的方法, 给予奥美拉唑、克拉霉素和甲硝唑各20 mg、250 mg、200 mg, 2次/d, 服用2周。观察组患者则采取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和心理辅导的综合方法, 药物治疗同对照组;非药物治疗则包括生活规律的调整、饮食习惯的改进和戒掉烟酒等刺激性物质;心理辅导是指对患者心理进行开导, 缓解患者压抑焦虑的心情, 耐心劝导患者降低自身的心理压力, 使其保持开心快乐的心态, 鼓励患者精神放松以帮助患者恢复。

1.3 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将治疗效果的评定标准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种。患者胃镜检查由萎缩性胃炎变为浅表性胃炎或者黏膜白色部分减少, 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为显效;患者胃镜检查胃黏膜萎缩有好转, 患者症状改善为有效;患者胃镜检查各项未好转或无明显改变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采取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4%,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慢性胃炎主要是由胃黏膜的炎性病变引起的, 是消化系统常见的一种疾病。该疾病具有无特异性症状, 多数患者无明显的症状;但在不同程度上也有稍微的变化, 上腹部隐痛、饱餐后腹胀、反酸、食欲不振或者偶尔恶心等。慢性胃炎分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和糜烂性胃炎, 而个别患者伴有黏膜糜烂者会出现出血、呕血的情况;萎缩性胃炎可伴有贫血、消瘦等症状[1]。

慢性胃炎的发病原因很多, 如幽门螺杆菌 (Hp) 感染或病菌侵入, 造成自身免疫力下降引起急性胃炎, 而因胃黏膜病变受损长期不治愈发展成为了慢性浅表性胃炎, 据调查研究, Hp感染也是造成慢性胃炎的主导因素;由于长期饮酒、咖啡、浓茶、等吸烟刺激性物质易破坏胃黏膜保护引发胃炎;还有胆汁反流破坏胃黏膜保护障引起炎症等;也有很多患者因长期服用药物造成胃黏膜损伤;更有很多患者因环境气候变化、患病情绪紧张焦虑、生活饮食习惯不规律等使胃炎症状加重。有大部分患者在经过了反复治疗后仍不见其完全好转, 所以医护人员就要考虑患者的心理因素, 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心理辅导方法[2]。

对于慢性胃炎最好的治疗方法除了药物治疗外还要配合非药物治疗和心理辅导。在治疗中主要是先根除Hp后采用甲硝唑、奥美拉唑等药物治疗;然后采用非药物治疗的方法, 患者要戒烟、戒酒, 禁忌咖啡、浓茶类的刺激性物质;尽量不要经常服用如阿司匹林等刺激性的药物;调整生活作息时间, 注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不要暴饮暴食或食不新鲜的蔬菜、水果等, 尽量不食用如酸菜类的腌制食品;对于心理压力大、情绪紧张、心理负担重的患者要进行心理疏导、劝导患者要保持开心快乐的心态, 舒缓紧张的情绪可以对病情的恢复起到重要的作用[3]。

综上所述, 对于慢性胃炎的治疗除了根除Hp及药物治疗的方法外, 还要采取对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上进行辅助治疗, 并且对患者的心理上进行良好的开导, 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达到患者完全治愈。

参考文献

[1]李欣.慢性胃炎临床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 2010, 6 (1) :189-190.

[2]包正峰, 吴欣.慢性胃炎的内镜诊断分析[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2008, 18 (3) :368-369.

慢性胃炎的形成原因 篇4

多见于急性胃炎之后,胃黏膜病变经久不愈而发展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主要指幽门螺杆菌感染。

2.刺激性物质

长期饮烈性酒、浓茶、浓咖啡等刺激性物质,可破坏胃黏膜保护屏障而发生胃炎。

3.药物

有些药物如保泰松、消炎痛、辛可芬及水杨酸盐、洋地黄等可引起慢性胃黏膜损害。

4.慢性感染

口腔、咽部的慢性感染。

5.胆汁反流

胆汁中含有的胆盐可破坏胃黏膜屏障,使胃液中的氢离子反弥散进入胃黏膜而引起炎症。

6.X线照射

深度X线照射胃部,可引起胃黏膜损害,产生胃炎。

7.环境变化

如环境改变,气候变化,人若不能在短时间内适应,就可引起支配胃的神经功能紊乱,便胃液分泌和胃的运动不协调,产生胃炎。

8.生活不规律

山楂治疗慢性胃炎 篇5

安徽宣城 杨凌霄

慢性胃炎是发生在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病变,包括常见的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

此方中,山楂性温,味酸、甘,有消食健胃、行气散淤功效,炒制后(焦山楂)酸味减弱,长于消食止泻,可治肉食积滞、胃脘胀满、泻痢腹痛、淤血经闭、疝气疼痛等证;延胡索性温,味苦、辛,能活血散淤、行气止痛,有镇静、止痛、催眠作用,主治胸痛、胁肋痛、脘腹痛、头痛、产后血淤腹痛等;香附味辛、甘,微苦,有疏肝解郁、理气宽中功效,善治肝郁气滞引起的胁痛、疝气疼痛、痛经、脘腹痞满、胀痛等,研究表明它还能抑制平滑肌收缩,有较强镇痛功效。延胡索配香附,能显著增强理气解郁、化淤止痛作用,尤其善治肝郁气滞、血行不畅所致之胃脘胀痛、胸腹刺痛等。所以,上方对肝胃气滞(表现有胃脘疼痛、连及胁肋、胀闷不适、进食后症状加重、嗳气嘈杂、呕恶泛酸、舌质淡红或紫、舌苔薄白、脉弦等)引起的慢性胃炎可能起到较佳效果。

提示:气虚无滞者、阴虚血热者则不宜选用上方。

慢性胃炎临床分析48例 篇6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1月至2009年11月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48例, 以上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就诊。以上患者均经过胃镜和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同时排除以下患者:消化性溃疡患者;胃肠肿瘤患者;心肝肾严重功能障碍的患者;术后残胃患者。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和治疗组。其中观察组24例, 男16例, 女8例, 年龄16~71岁, 平均 (37.1±10.4) 岁, 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4例, 慢性浅表性胃炎20例。对照组24例, 男15例, 女9例, 年龄18~70岁, 平均 (36.4±9.8) 岁, 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例3例, 慢性浅表性胃炎2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类型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药物治疗:奥美拉唑20mg、克拉霉素250mg、甲硝唑200mg, 以上药物均为2次/d, 共治疗14d。观察组给予综合治疗: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和心理指导。药物治疗:奥美拉唑20mg、克拉霉素250mg、甲硝唑200mg, 以上药物均为2次/d, 共治疗14d。非药物治疗:调整生活方式、改善膳食结构、戒烟戒酒等。心理指导:倾听患者对病情诉说,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 减轻患者心理压力。鼓励患者保持开朗性格, 保持心情愉快, 促进康复。

1.3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或者基本消失, 胃镜检查显示萎缩性胃炎转变为浅表性胃炎或者黏膜下血管显露以及苍白区域减少, 黏膜呈现粉红色, 病理组织学检查肠化生和异型增生消失或者由重度转变为轻度, 为显效。患者症状改善, 胃镜检查黏膜萎缩有好转, 血管暴露和苍白区域减少;病理组织学检查, 黏膜腺体萎缩好转, 肠化生和异型增生有所减轻, 为有效。患者以上症状没有改善, 胃镜检查和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没有显著改变, 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两组患者所得数据建立数据库,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采用卡方检验, P<0.05, 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 临床治疗效果评定结果, 见表1。

注: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主要是胃黏膜发生炎性改变。大多数患者表现为无症状或者不同程度的消化系统方面症状。如上腹痛或不适、上腹胀、早饱、嗳气、恶心等。黏膜出现糜烂患者, 可出现消化道出现等症状。如果长期小量出血, 可引起缺铁性贫血等[1]。

研究发现,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多数研究证明, 90%的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中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可使胃黏膜活动性炎症消失, 可减轻慢性炎症的炎性程度, 能够有效的防治胃黏膜萎缩进展。幽门螺旋杆菌可产生多种酶类, 可引起黏膜破坏。幽门螺旋杆菌分泌的细胞毒素可导致胃黏膜细胞出现空泡样变形及坏死;幽门螺旋杆菌抗体可造成自身免疫损伤。其次, 胃黏膜长期接受不良刺激也可导致胃黏膜损伤。特别是长期饮酒患者, 更容易加重胃黏膜损伤。以及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也可导致胃黏膜损害。除了以上病因外, 还有十二指肠胃反流、细菌、病毒或其毒素、慢性疾患、免疫、遗传因素。还有研究表明, 慢性胃炎患者常因病情反复发作而产生紧张、焦虑心理, 而这些不良情绪会加重慢性胃炎症状。所以当经过多次治疗后, 临床疗效不佳时, 要考虑患者的心理因素对症状的影响[2,3]。

对于慢性胃炎的治疗, 主要有一般治疗、饮食控制和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治疗。在一般治疗中, 患者要戒烟戒酒, 避免饮用浓茶咖啡等。避免服用对胃黏膜损伤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等。有精神紧张、焦虑或抑郁等需同时进行心理治疗或服用适当的抗精神药物, 以缓解精神紧张, 保持情绪乐观, 改善心理作用对症状的影响。饮食方面要宜清淡易消化, 不可暴饮暴食。吃适量新鲜蔬菜和水果、肉食等, 不食用腐烂变质以及腌制的食物。同时给予质子泵抑制剂联合抗炎药根除幽门螺旋杆菌。

在本文中, 对慢性胃炎实施综合治疗, 即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和心理指导, 不但能够根除幽门螺旋杆菌作用, 还从改变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着手, 同时对患者不良情绪进行疏导缓解, 通过综合治疗后, 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效果显著, 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李欣.慢性胃炎临床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 2010, 6 (1) :89-90.

[2]包正峰, 吴欣.慢性胃炎的内镜诊断分析[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8;18 (3) :368-369.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40例 篇7

1 临床资料

本组40例均为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中心门诊治疗并在上级医院明确诊断的胃炎患者, 男18例, 女22例;年龄最小29岁, 最大64岁, 平均年龄49岁;发病时间最短2年, 最长20年。

2 治疗方法

辨证属脾胃虚型以香砂六君子汤为主方, 偏寒者、泛酸加吴茱萸、瓦楞子;脾虚湿胜者用二陈汤加党参、苍术、厚朴、枳壳等, 兼寒者加高良姜;脾胃湿热以黄连温胆汤为主, 黄连、党参、蒲公英、瓜蒌、法半夏、竹茹、茯苓、薏苡仁、青皮等;肝胃不和型以柴胡疏肝散为主, 柴胡、枳壳、香附、元胡、陈皮、苏梗、丝瓜络、白芍、川芎等;脾胃阴虚型用一贯煎合芍药, 甘草汤加减, 用沙参、麦冬、山药、生地、枸杞子、玉竹、石斛、白芍、乌梅、佛手等;气滞血瘀型以丹参饮合失笑散加减, 丹参、檀香、砂仁、蒲黄、五灵脂、三七、元胡、莪术等, 大便干秘者加大黄。

3 疗效标准与结果

疗效标准参考《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及2006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拟定[2]。40例中,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者9例;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者16例;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或明显改善者13例;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者2例, 总有效率为95%。

4 讨论

4.1 脾虚是本, 气滞湿阻是标。

对于慢性胃炎脾虚是基本的病机, 其原因有先天脾胃素虚者, 或后天失养、饮食所伤、情志失和或六淫所感等因素。气滞亦为本病的病机之一, 因为脾虚而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 升降之机不畅, 以致发展为气郁、气结郁久化火;气滞亦可导致血瘀, 瘀血阻络。湿阻是本病的另一病机, 脾虚不能运湿, 湿邪内阻中焦, 湿阻日久化热;脾虚湿阻也可抑遏中阴, 导致寒湿内困等。本组病例按中医辨证以脾胃虚弱为本, 兼肝郁气滞、湿邪内困、血瘀阻络等不同证型, 从而决定以补脾健胃、疏肝理气、健脾化湿、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等不同治疗原则, 且因人、因时、因证而治之。

4.2 辨病与辨证指导治疗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既注意

现代科学的诊断, 又重视全身症状、体征等表现的归纳分析, 以及两者的综合辨治, 指导临床治疗。结合患者胃脘疼痛、饱胀不适、纳差、恶心或呕吐等症状和舌象、脉象作出病因、病机分析, 从而对疾病的本质和发展、变化、转归的内在规律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 然后制定符合客观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 必获良效。

摘要:目的 观察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门诊40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辨证施治, 采用健脾化湿、清热养阴、疏肝行气、活血止痛等方法治疗。结果 临床治愈9例, 显效16例, 有效13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5%。结论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慢性胃炎,中医药治疗,脾虚,气滞湿阻

参考文献

[1]郑筱萸.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124-129.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将2003年10月~2007年10月间来本院门诊经胃镜或胃膜活检确诊的100例慢性胃炎患者, 按就诊编码奇偶数分别为对照组、治疗组各50例。治疗组中男性为36例, 女性为14例, 年龄15~65岁, 病程1~31年, 幽门螺杆菌感染40例;对照组50例中男性35例, 女性15例, 年龄15~65岁, 病程1~28年, 幽门螺杆菌感染42例。两组病历中有长期烟酒及服药品者31例, 胆汁反流16例, 贫血12例, 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诊断标准

(1) 上腹部饱胀不适 (特别是餐后) , 无规律性上腹隐痛、嗳气、泛酸、恶心、呕吐等;

(2) 胃镜检查胃窦或胃体黏膜见红白相间、花斑状或苍白散在糜烂, 黏液分泌增多, 灰白色或黄色渗出物, 黏膜充血。胃黏膜活组织检查示浅表炎性细胞浸润, 腺体正常或减少;

(3) 经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查幽门螺杆菌感染。

凡符合上述前两项即可诊断。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避免进食对胃有刺激的食品及药物, 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如烟酒过量、食物过热、过凉、粗糙等;贫血者给予维生素B12500ug肌肉注射, 两日1次;腹痛给奥美拉咄20mg, 每日1次, 硫糖铝片1.0, 一日4次, 餐前咬碎服;上腹饱胀、嗳气、打嗝者, 吗丁啉10mg, 一日3次;胆汁返流者给予胆酪胺3.0, 一日4次;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给阿莫西林1.0, 每日2次;克拉霉素0.5, 每日2次。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加味半夏泻心汤:半夏15g、黄芩12g、干姜9g、人参9g、甘草10g、黄连6g、大枣10枚、云苓15g、白术12g、砂仁6g、竹茹10g、川朴12g、陈皮10g、炒谷芽15g、蒲公英20g、元胡12g, 水煎服, 每日1剂, 分两次服, 15天为一疗程。

2 结果

治疗一疗程后, 临床症状消失, 胃镜下胃黏膜恢复正常, 且两年内不复发, 为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 为显效;胃镜下胃黏膜仍有明显炎症, 症状无明显好转, 为无效。

两组治疗效果分别为治疗组:临床治愈44例 (88%) , 显效4例 (8%) , 无效2例 (4%) , 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临床治愈26例 (52%) , 显效13例 (26%) , 无效11例 (22%) , 总有效率为78%。两组间比较, 经卡方检验χ2=5.83, P<0.05, 两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从上可以看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组, 总有效率差异显著 (P<0.05) 。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胃炎是胃黏膜的慢性症状, 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本病的消化道症状有时与消化性溃疡十分相似, 胃癌和胃肠神经官能症及慢性胆道病的消化道症状与慢性胃炎易相混淆, 胃镜检查结合直视下做胃黏膜活组织病理检查, 是诊断慢性胃炎的主要方法。慢性胃炎通常按病变部位分胃窦炎和胃体炎。慢性胃窦炎最常见, 以胃窦部最明显, 平常所指慢性胃炎实际上指此:胃窦部黏膜表面呈红白相间或花斑状改变, 黏膜充血, 常有白色渗出物附着在黏膜上, 黏液分泌增多;组织学检查炎症细胞浸润局限于胃小凹和黏膜固有层的表层, 腺体完整。表层上皮细胞间隙增大, 提示胃黏膜屏障削弱或损害;90%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 少数由于胆汁返流及对胃有刺激的食物、药品、过量烟酒所致;治疗为清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制酸、保护损伤胃黏膜、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如过量烟酒、食物过热、过凉、粗糙等, 促进胃黏膜病变修复。慢性胃体炎则少见, 病变主要累及胃体和胃底, 黏膜皱平坦, 甚至消失, 黏膜层变薄, 呈苍白或灰白, 可透见黏膜下紫蓝色血管纹, 黏液湖缩小或干枯, 病变可弥漫, 也可分布不均, 而使黏膜外观高低不平整, 小凹上皮增生呈颗粒状小结节, 病变累及黏膜及下层, 炎性细胞浸润, 腺体萎缩。壁细胞显著减少, 主细胞也逐渐消失。随着腺体的萎缩, 炎性细胞、表面上皮细胞也逐渐萎缩失去分泌黏液能力;病因与慢性胃窦炎不同, 主要由自身免疫反应引起, 如抗壁细胞抗体破坏黏膜细胞, 抗内因子影响维生素B吸收, 导致恶性贫血;慢性胃体炎无特异治疗, 有恶性贫血时, 注射维生素B后可获得纠正, 戒除烟酒, 避免食用对胃有刺激的食物和药品, 可服用吗丁啉、多酶片以对症治疗。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方法:对照组50例, 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50例, 在对照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加味半夏泻心汤, 观察两组病例疗效差异。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6%, 对照组有效率为78%,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 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关键词: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疗法,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应用

参考文献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处方分析 篇9

1 材料与方法

1.1 处方来源

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苏州市立医院中医科张筱文主任治疗慢性胃炎的处方1211张。

1.2 方法

将1211张处方用药进行统计, 统计单味药使用率, 药对使用率, 寒凉药、温热药使用比例, 理气药、消食药、活血化瘀药使用比例。

2 结果

在1211张处方中, 药对使用比例:川楝子-延胡索药对为489次, 43.6%;蒲黄-五灵脂 (失笑散) 454次, 37.5%;六曲-山楂药对为203次, 占16.8%。

以使用率在10%以上的药物有34种进行统计:以药性分类, 温热药占50.1%, 寒凉药占32.4%, 平性药占17.6%。以中医临床中药应用分类, 占比例较高的依次是:理气药占23.5%, 补益药占20.6%, 消食药、利水渗湿药分别为11.8%, 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分别为8.8% (表1) 。

3 讨论

从药性使用分析, 温热药的比例达到50%, 显著高于寒凉药的比例, 提示医者在治疗胃炎类疾病时以温为主, 辅以寒性药物。根据药物应用的种类分析, 理气药、补气药选用较多, 其次为消食药、利水渗湿药, 最后是清热药、活性化瘀药等, 胃肠疾病理气药理应首选, 而补气药的选用较多则反映了胃肠疾病病程日久导致功能不足的现象比较普遍。

从单味药看, 99.4%的处方选用甘草 (生品或炙品) , 无论生品还是炙品, 甘草均有补脾益气、缓急止痛的作用, 生品长于泻火解毒, 炙品长于补益。60%的处方选用有理气作用的枳壳;56.5%的处方选用了具有行气消食、健脾开胃的生麦芽;50%以上的处方选用了疏肝作用的薄荷梗;40%的处方选用了具有化瘀作用的川楝子、失笑散、片姜黄, 而川楝子兼有舒肝、行气止痛作用, 失笑散兼有止血作用;50%的处方选用了生白芍, 白芍虽为补血药, 但在本病的治疗中主要用其平肝止痛的作用。在统计的处方中, 补气药除甘草外, 使用最多只有白术、太子参, 此两种药均有补脾益气作用, 白术兼有燥湿利水作用;太子参兼有生津作用。

从药对上分析[1], 川楝子-延胡索药对使用率达到43.6%, 川楝子善疏肝、清肝、理气止痛, 延胡索温助气行而活血, 行血中之气滞而止痛, 两药合用共奏疏肝、行气、泄热之效, 尤善于止痛。蒲黄-五灵脂 (失笑散) 药对使用率为37.5%, 该药对具有通利血脉, 祛瘀止痛作用。六曲-山楂药对使用率为16.8%, 二者为相须配对, 可增强消食除积、破滞除满之力。

综上所述, 医者治疗胃炎的基本用药特点是理气健脾、缓急止痛、化瘀止血。

一般认为, 无论浅表性胃炎还是萎缩性胃炎, 抑或其他胃炎, 均属中医“胃痛”、“心下痞满”等范畴[2,3]。其病机为气机郁滞、胃失所养, 由于病程日久, 后期常见脾虚、肾虚等证。根据中医“久病气虚致瘀”、“久病必瘀, 久病入络”、“气滞血瘀”等理论, 本病的后期阶段常伴有瘀血及出血现象。因此医者在治疗胃炎时采取了理气、健脾、缓急、化瘀止血的治法, 这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 因而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从现代药理分析[4], 使用率比较高的药物共同体现了解痉、助消化、抗炎、镇痛、抗溃疡、化瘀止血等作用。这与西医治疗胃炎类疾病有着较多的相似之处, 然而从疗效看, 前者明显要优于后者。

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用药特点。方法 收集苏州市立医院北区中医门诊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治疗慢性胃炎的1211张处方, 统计单味药、药对及寒热药的用药比例。结果 理气药、补益药使用相对较多, 温热药的比例显著高于寒性药。药对使用以川楝子-延胡索为最高 (43.6%) , 其次分别为蒲黄-五灵脂 (37.5%) 、六曲-山楂 (16.8%) 。单味药的使用率在50%以上的药物有:生甘草、枳壳、生麦芽、薄荷梗。结论 苏州市立医院中医科治疗慢性胃炎基本的用药特点理气健脾、缓急止痛、化瘀止血。

关键词:慢性胃炎,中医治疗,处方分析

参考文献

[1]胥庆华, 刘丽云, 赵瑞华等.中药药对大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6:299-383.

[2]刘雪琴.阴火论与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探析[J].天津中医药, 2010, 27 (1) :37-38.

[3]韩丽华, 张庆荣.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治疗[J].吉林中医药, 2008, 28 (2) :100-101.

慢性胃炎会不会癌变 篇10

尽管慢性胃炎分为肥厚性、浅表性、浅表——萎缩性和萎缩性几种,但浅表性、浅表——萎缩性胃炎相当常见,预后一般良好,不必顾虑“癌变”。肥厚性胃炎较少见,一般也不恶变,值得重视的就算萎缩性胃炎了。

慢性萎缩性胃炎不是突然发生的。现在多数认为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不周阶段,后者由前者演变而来。

慢性萎缩性胃炎没有显著的特征表现,一般来说,萎缩性胃炎常常缺乏胃酸,食欲不振,上腹饱胀,隐痛不适,体形消瘦,轻度贫血。病程可达三、五年至数十年。

具备上述条件者可能是萎缩性胃炎,然而,确定诊断还要经过纤维胃镜的检查并同时做切片检验。

过去认为萎缩性胃炎是不可逆的,事实并非如此。随着医学的发展,萎缩性胃炎的药物治疗还是有效的。而避免刺激性饮食,则是重要的措施之一。

不过,有人估计萎缩性胃炎发生胃癌的机会比正常同年龄人高10~20倍。一般说在10~15年内,约有5~10%的萎缩性胃炎病人可能发展成胃癌,对此,我们应该高度警惕。

上一篇:理工科毕业生下一篇:3Dmax建模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