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习作能力

2024-07-19

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精选十篇)

培养学生习作能力 篇1

一、注重“厚积”,方能“薄发”

“后积方能薄发。”认知心理学指出,人类3~12岁是记忆的最佳期,所以说小学阶段应鼓励学生多读、多背、多记。 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从一年级起,教师就应督促学生每天读书,且随着学生年龄的提高,读书时间也应从每天的5分钟逐渐增加到40分钟,并从四年级开始,让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将好词佳句记录下来。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词句储备,又能为学生的习作夯实基础,使学生把习作看成信手拈来,唾手可得的事情。

二、转换角色,乐其所好

融洽的师生关系能为学生营造一个美好的写作氛围。 因此,教师应该多站在学生的立场转换角色,了解学生的习作困难,针对学生的困难去寻找帮助他们的方法。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学生对于习作最大的困难是缺乏兴趣,觉得无话可写。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乐其所好,逐步培养他们的习作热情。 如,学生刚学完拼音后,教师可以布置这样一个写话任务———让学生运用手机的拼音输入法,在家长的帮助下给老师发一条短信。这种带有趣味性的作业,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拼音,而且能加深师生的情感,培养学生写话的积极性。

三、结合阅读,适时练笔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说:“习作能力的根在阅读能力。我们要重视读中悟写,读中学写,体现读写结合。”现行的课程安排是一周仅仅两节习作课,教师只靠习作课上讲写作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领悟习作的方法,感受写作的技巧。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中描写鱼的段落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另外展示几种有特点的鱼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后,仿照书中描写鱼的外形、动作的方法,任选一种鱼进行介绍。学生兴趣盎然,对鱼的描写也栩栩如生,语句优美生动,并不比课文中的句子逊色。另外,教师还可根据教材引导学生续编故事、仿写、写读后感、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等。

四、分层评价,关注细节

习作的评价应鼓励有创意的表达,评语应该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习作等级的划分如果用“一把尺子度量”,那么一个班的作文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得“优”的永远是固定的几个学生,得“良”、“中”、“中下”的学生似乎也没有变化,长此以往,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会渐渐减弱,甚至消失。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分层评价的方法。例如,习作水平一般的学生, 如果在原有基础上有了较大进步,教师应评定为“优”,这样能使学生受到巨大鼓舞,习作积极性得到提高。在讲评习作时,教师应关注“细节的闪光点”,一个恰到好处的词,一个生动有趣的句子,甚至一个准确的标点符号都应大加赞赏。

五、敞开心扉,包罗万象

教师对待学生的习作应始终怀着一颗包容的心,敞开心扉接纳学生在习作上的失误,让学生大胆地把头脑中的画面、情景描绘在纸上。对此,教师在习作选题上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如,汶川大地震过去不久后,笔者组织学生写灾后所想;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临近时,笔者让学生给妈妈、爸爸、老师写信。这种写作内容不仅能增加学生的习作信心,解决学生习作时无内容可写的难点,并且能使学生发现生活的多姿多彩,从而乐于习作。正如管建刚老师说:“写作这东西是讲究状态的,在状态里想表达想拿起笔来写,后进学生也能写出精彩的话语来。”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习作能力 篇2

作文是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思想水平的体现,是学生遣词造句、组织写作素材能力和观察能力的综合训练。在学生的作文里,相当明显而又集中地反映出他们的语文能力、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思想认识等各方面的水平。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学生的感性经验和心理水平出发进行命题和指导。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然而,学生的感性经验,或来自于记忆,或是现场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心理生活是表达的必要条件。因此,教师在作文命题时,必须考虑学生的生活源泉和知识经验,写作的题材应以学生所熟悉的、所理解的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为主。这样,学生才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有了素材,就不会说空话;有了感受,就不会说假话;有了认识,就不会套话连篇,人云亦云。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理念。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培养学生说真话,不仅仅是作文教学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格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作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人怎样做人的过程,而当前的作文教学却无时无刻不在诱导孩子说假话,使他们开始了察言观色,学会了弄虚作假。这种泯灭个性的作文使学生丧失了美好纯真的童心,扭曲了学生的人格。要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作文习惯,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应该给学生一个宽松的作文环境,在作文教学中倡导民主,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甚至有些片面的观点,让他们畅所欲言。

三、重视形象思维在写作中的作用。

记叙文的写作训练要求写得具体、形象、生动,而学生在言语表达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倾向于综合、抽象、笼统。这就要求教师在作文训练中重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同样写“下雨”,学生中就有各种不同程度的形象化表达:①那天天气很不好。②那天,天下着大雨。③那天,天下着倾盆大雨。④那天,雨下得真大。我撑着布伞走在街上,布伞外面下大雨,布伞里面下着毛毛雨。由上面例子可以看出,①句写得太抽象,不知到底是下雨还是下雪?②句虽然写得具体,但不够形象。③句才具有雨的形象性,而④句却把雨写得非常形象。

因此,要使学生的作文写得生动具体,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把抽象的词语具体化,概括的语言形象化。

四、改变作文的评价标准。

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除了上面一些做法外,还要进行科学的指导、批改与讲评。作文批改要有针对性,加强面批指导,提倡学生互批。作文批改,首先,要改正作文中的错别字、病句。其次,更重要的就是针对本次作文要求进行批改,并作好记录,为讲评做准备。批改中,面批很重要。对学生当面进行批改,教师和学生感情上的距离拉近了,学生更乐于接受,理解会更透彻。同样,把学生置于批改者位置,让其体会教师批改的辛苦,学生才会更耐心细致地写作;教学生懂得施教要居高临下,送人以杯水,自己应拥有桶水的道理,学生会更主动学习写作,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以便给同学下更准确的评语。

小学生习作能力培养 篇3

关键词:习作 兴趣 能力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老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可见习作教学是语文的教学重点,然而学生普遍表现出“谈习作脸色变”,畏难情绪严重,习作总是东拼拼西凑凑地写上那么几段,习作思路狭窄,内容空洞,言之无物。面对这样的情况,想要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我认为首先要让学生乐于交流,乐意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以口头的形式或笔头形式。因此,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

要消除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心理,一定要提升学生的习作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去做:

(一)不限定标题,写自己想写的

小学生的活动范围毕竟有限,但是小学生的想象能力却很丰富,他们可以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东西结合自己的想象编造出丰富多彩的故事来,在无拘无束的情况下,学生会放开手笔,无所畏惧,所写的习作也千奇百怪,甚至不成文,但是它们出自学生之手,它们会调动学生习作的欲望。所以,在习作启蒙阶段可以说是“漫无边际”地去写,写出来就好;到了高年级阶段,教师可以设置话题,让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去“漫无边际”地去写。

(二)创设情境,培养写作兴趣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用游戏的方法教孩子们习作十分有效,既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提高兴趣,调动积极性,又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习作课上老师可以和学生玩“猜词游戏”。规则是:一个学生看了老师指定的词语后,用动作表达出来让另一个同学猜词语。学生可以分成多组,赛一赛哪一组猜出的词语多。游戏中,学生们肯定都表现得很兴奋,场面很热闹,这时教师可以在一旁启发学生注意观察游戏者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游戏结束后,教师再让学生谈谈这次游戏的感受,并把那热闹的情景写下来。这样情况下,学生们的习作自然写得真实且内容丰富。有内容可写,写下的是乐趣,学生们能不对习作有兴趣吗?

(三)畅所欲言,激发写作兴趣

习作教学,必须遵循从说到写的原则。“说”是“写”的基础,只有“会说”,才能“会写”,所以上习作课时,教师不必告知学生现在要习作,以免增加学生思想负担,让学生感到压抑。教师可以指定一个主题,然后让学生交流、讨论,教师自己也参与其中,并从中旁敲侧击指导他们如何正确用语言表达,或对学生的发言作出评价。在这样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生们更能够畅所欲言,把心里话说出来。“用我手写我口”,既然能说得流利,就能写得流畅。这种方法既操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同时也为习作做好素材积累;既提升了会话兴趣,也提升了习作兴趣。

(四)分享喜悦,提高习作兴趣

学生是否愿意并自觉地习作,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满怀信心地去写。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习作能得到教师的肯定,所以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不能过高,以免打击了学生的习作热情。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用鼓励性的评价,坚定学生的自信心。哪怕学生写得不成功,也要给予鼓励性的评价。教师要善于捕捉学困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好词或好句都要给他们圈出来,为之叫好,甚至把一些学困生的习作修改好后在班里展示,分享成功的喜悦,以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觉得自己原来有能力把习作写好,消除畏惧心理,从“能写”过渡到“愿写”乃至“会写”。

二、让学生有表达的素材

刚开始习作的学生最大的困难就是“无话可说”“无材料可写”如果单靠老师传授抽象的习作知识,是难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的。因此为了让学生的习作“言之有物”,教师应做好以下两点:

(一)努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老师在习作教学中应加强提高观察能力的指导,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生活,善于抓住事物特点的习惯,从而克服“无材料可写”的缺点。学生的生活内容其实是丰富多彩的。在学校里,有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学习、文娱、课余兴趣等活动;在家里,有生活、外出旅游等各種形式活动。然而学生面对这么多的材料仍无从下笔,那是因为他们不留意身边的事情,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用他们的眼睛留心观察周围的一切。教师应训练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认识世界,并乐于把观察的结果与他人分享,这样学生在捕捉素材之后,就为习作打开了源泉。例如,在教学《三亚落日》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了学校,引导他们去发现、捕捉平时忽略的美丽。观察时,教师给予学生明确的目标,仔细观察成为他们自身的需要。这样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动机和习作的欲望,他们就能够写出了一篇篇描写细致、富有真实感的作文。

(二)教会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

习作过程实际是学生以书面语言形式把自己的学习、生活、娱乐中遇到的事情拿来与他人分享过程,为保证信息的正确性,应守住“真实”“具体”的底线。教师应要求学生写真话、实话、心里话,不写假话、空话、套话。在一篇习作中学生是这样写的:“凡是食物煮熟了都是漂的,煮熟的鸡蛋也是漂的。”这句话就是很典型的套话、空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他还没有学会认识食物的方法。实践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真知。煮熟的鸡蛋是漂的还是沉的,应视具体情况。新鲜的鸡蛋煮熟了是沉的,但是,经过孵化了的鸡蛋在即将出小鸡时煮熟,鸡蛋是漂的。这位学生所犯的错就是实践不够。所以,教师一定要求学生写在具体的实践中所见、所闻、所感。

(三)注重引导学生词汇积累

阅读是习作的基础,鲁迅先生讲过,要把作文写好,最可靠的是看课外书。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级段的阅读就作了明确的要求:“课外阅读适宜的长篇文学名著、当代文学作品、科幻作品等,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但读课外书只求数量,不求质量,阅读的作用就会大大减弱。因此,阅读更要注意精读,积累词汇,把文章精彩的部分记录下来,如能把平常积累的词汇和精彩的部分运用到习作当中,习作定会增添光彩。词汇积累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1、立足语文课本内容,重视文本知识积累。“重视文本”是新课标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有“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一些好词、佳句为习作做好铺垫,学生就能够有词可用,有话可写。比如:在教完《烟台的海》这篇课文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摘抄好词、佳句,并用其来写写熟悉的景物。

如何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篇4

一.培养习作兴趣

培养习作的兴趣是学生作文的首要任务, 兴趣是习作的先导, 只有学生对习作有兴趣, 他才能愿意写作文, 乐于写作文, 热爱写作文, 盼着上作文课。一是培养学生热爱读书, 人们常说读书写字, 读书是习作的基础。学生喜欢读书, 才能对文字有一种亲近感, 在读书的同时, 大脑也在思考, 就会产生一定的想法, 受到一定的情感熏陶, 久而久之, 就会产生把感受写出来的意念, 也会不自觉的把读到的好词、好句记录下来, 为以后的习作积累了一定的素材。每天的语文自习可以抽出一点时间, 让学生来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文章;也可以做一项制度, 按学号顺序去读, 时间也可以是早自习或自习课的十分钟。二是培养学生的表现的欲望。愿意表现自己是小学生的天性, 鼓励学生将自己写的小作文或周记给老师及同学看一看, 只要学生把自己对事物的感想和看书、看新闻、看动画片等的感受写出来, 行文流畅, 就给予表扬和鼓励。好的习作可以张贴在墙报上, 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二.培养写作习惯

鼓励学生经常练练笔, 把自己所见所闻, 所思所想记录下来, 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是学生写好作文的重要条件之一。一是养成动笔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 “劳于读书, 逸于作文”, 养成随时记录好词、好句、好段的习惯。二是养成写随笔的习惯。只要对自己有触动的人和事, 都可以记下了, 对某一件事的看法、是是非非的评论、最感人的地方、最厌恶的地方、最感慨的地方、都让学生记一记, 写一写。三是养成学生热爱生活的习惯。生活是学生习作的源泉, 对学生来讲看似平淡的生活, 却蕴含着许多感人的事情, 虽然学生生活的范围大多在学校和家里, 但也有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用心品味, 生活本来就有滋有味”。指导学生细心品味学习中的苦辣酸甜, 就能促动学生心灵深处最柔弱的地方, 打动学生, 引发情感的共鸣, 萌发强烈的写作愿望。四是养成观察思考的习惯。观察思考是学生习作的主要因素, 学生习作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生活中不缺少美, 而是缺少观察的慧眼。指导学生有序观察, 认真思考, 鼓励学生经常说一说, 写一写观察及分析的结果与感受, 对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大有益处。

三.培养修改习惯

新课标在教学目标指出:“修改自己的习作, 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做到语句通顺, 行款正确, 书写规范、整洁。”指导学生能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 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一是读得流畅。一篇作文, 无论长短, 读起来都要顺畅。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 往往忽视语言的流畅性, 因此, 要求学生在写完作文也好, 日记或周记也好, 还是即兴的感想也好, 都要读上几遍, 就当自己欣赏自己的“大作”, 在学生读的过程中, 多少都会有一些不通顺的地方, 使你读起来有点费劲, 就会发现有的是断句不对, 有的是标点符号使用的不当, 就需要进行及时的修改, 当你觉得读得流畅了, “顺嘴了”也就行了。二是修改结构与用词。指导学生在修改作文时, 首先, 抓住主题, 看一看布局谋篇是否围绕主题进行的, 你要写的是什么, 通过几个方面来写的, 是否合理, 还有没有精巧独创的安排。其次, 看看用词是否最佳, 对所要写的人和事, 所要表述的情感, 所要描写的景物等是否都用到了你所掌握的最佳词语, 还有没有新的词语更贴切。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习作能力探索 篇5

内容摘要

重视语言积累是《语文课程标准》中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以课堂教学为语言积累的主渠道,调动起学生的一切认知因素,学生便会在无形中不知不觉地积累到非常丰富的内容。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创作,培养他们创作的兴趣,而推荐发表文章是激发学生创作的一个好办法。家长对他们的赞扬会令其尝试到成功的莫大喜悦,由此激发他们喜爱写作、不断写作的内在原动力,从而增加写作的兴趣,提高写作水平。总之,在作文教学中,我们鼓励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

关键词:语文 培养 能力探索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习作能力 篇6

一、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学们习作时候无话可说,久而久之,大家就会望“文”生畏。教师要想打开同学们心里的这个“结”,让大家每次作文时都想写、喜欢写,就必须从增强同学们的自信心,激发大家对习作的兴趣入手。

同学们对习作兴趣不高,缺乏自信心,就不能写出令人满意的习作。教师要让同学们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需要。有一次,我给几个同学写了一封信,在信中我给他们谈我所见到的一件新鲜事和我的学习体会。他们读了我的信后,非常高兴,因为这是他们收到的第一封信。在作文课上,他们谈了收到信的感受。我乘机启发他们,其实写作文就是与别人交流,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我还把以前的学生在报刊上发表的作文念给他们听,让他们知道,其实习作并不难,只要自己努力,也能写出好作文来。

二、多看、多听、多想、多说

同学们要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多看、多听、多想、多说,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积累习作素材。

多看就是要提高观察能力,关注身边的事物,还可以看有意义的电视节目,了解外界的变化。比如,通过看央视的“新闻联播”,我们可以了解国内外的大事、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流……通过看央视的“探索”,我们可以了解世间万物的奥秘;通过看央视的“今日说法”,我们可以了解一些法律的条文,懂得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多听就是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做“有心人”,要多听别人对时事的议论、老师对某件事的意见、父母对单位发生事的看法、、同学们对学习的体会……

多看、多听,还不够,同学们必须多想,多动脑筋思考。想一想看到或听到的事,哪些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你带来哪些启示;哪些事虽然小,却意味深长……

多说,就是要同学们多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只有多说,同学们写作时的思维才流畅。

三、 广泛阅读,积累素材

“日积月累,方能生悟”。广泛阅读可以帮助同学们积累素材,克服不会写的困难。在教学中,我重视引导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同学们通过大量阅读,丰富了自己的词汇库,获得了间接的经验,为习作积累了必要的材料及写作技巧。

我常常给同学们推荐一些浅显易懂、图文并茂、情节生动的书籍。如:《天方夜谭》《鲁滨逊漂流记》《童年》等等,让大家快活地遨游于书海,在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和朴实自然的语言中找到乐趣。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我结合学校大队部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开展了各种活动如:了解重庆历史的班会、 “世界知识我知道”的竞赛、“草船借箭”表演会、查找自己生活中的陋习的讨论会、开展“一帮一”的中队主题会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同学们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积累了习作的素材,提高了习作的积极性。

五、提倡学生使用个性化的语言

作文是最富有个性的思维活动。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采取个性化的教学策略,是作文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在当前作文教学中,教师过分强调共性,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造意识。

阅读是习作的基础,同学们多阅读一些文学性强的图书,接触多种语言风格的文章,了解个性化的语言,这对提高习作能力很有帮助。

在习作指导中,我注重培养同学们使用个性化的语言,运用夸张等修辞手法,同时在文中使用一些成语、俗语、歇后语等,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六、多写想象作文,培养创新能力

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因此,同学们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多写想象作文,培养创新能力。

总之,同学们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广泛阅读,加上教师的精心指导,习作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小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 篇7

1.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主动写作文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写作的动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要尝试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积极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精心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想说且敢说,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语言手势、图片资料等为学生创设一个具体的习作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第二,运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言的魅力是巨大的,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的优势打动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让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得到提升,促进学生找到更多的写作素材和写出具有感情的文章。

第三,经常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更应该利用积极性的评价机制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找到写作的乐趣,如班级表扬、评语表扬、作文比赛、博客作文、作文交流会等形式的互动展示,对于学生写作热情的激发是具有巨大作用的。

2. 积累写作素材资源,让学生变得“有米”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写作素材资源,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打好基础。但是,课堂教学中的资源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充分挖掘课外这个大课堂,多在课外积累,多丰富写作的基础,才能让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找得到东西可写。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在平常的生活过程中耐心观察周围的景物、人物、事物等,学做一个爱生活、亲近生活的人,进而让生活素材成为写作的有效资源。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做一个阅读的有心人,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善积累好词好句,会背诵好词好句,勤摘录好词好句等。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在课外增加阅读量,读的书多了,学生的思维和视野也就变得开阔了,写作的素材资源也就变得丰富了。

3. 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教师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有效资源,鼓励学生找到写作的落脚点,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课文中的中心句,体会中心句中的思想感情。课文中的中心句是整篇文章的点睛之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及时将这些中心句积累下来,并认真体会其重要作用及感情,还可以结合这些中心句编成小故事。这样一来,学生写作空间很大,形式很活泼,热情自然就提高了。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仿写训练,指导学生认真积累写作方法。教师培养学生写作的能力,就一定要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但是写作的方法不是靠记忆学会的,而是在不断积累和活用的过程中得到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一些优美片段进行仿写,如此学生就能够边积累优美句子边掌握写作方法了。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地发挥想象,对课文中的某些事物进行扩展补充。当学生结合自身实际畅想时,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

4. 重视作文讲评环节,让学生写作能力不断提高

在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中,教师要积极改变讲评观念,创新讲评方法,让学生成为讲评环节中的重要参与者。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作文互评法,让同学之间相互交换评作文,再结合教师与同学的意见对学生的作文作出一个综合性的评价,进而吸取他人的长处,避免他人的短处。其次,教师可以利用赞赏式的教学方法,在优秀作文评比出来之后,让学生上台朗读自己的作文,然后让其他学生对这篇作文的优点及不足作出评价,再由教师总结。这样一来,学生的自豪感与荣誉感被激发出来了,同时也给其他学生树立了榜样,达到了讲评作文的目的。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性习作能力 篇8

一、注重积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没有习作素材, 学生当然写不出好文章。这就要求学生注重积累, 积累要分为间接材料和直接材料的积累。间接材料要求学生设有积累笔记、佳词手册。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随时随地地积累。通过多读、多记、多背一些好词好句, 来丰富学生词汇, 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要注重习作前的搜集与整理。例如“描写春天”, 让学生搜集有关春天的景物、色彩、特点等语句, 便于学生更好地运用到写作之中。直接材料要求学生亲自走进、参与, 通过访一访、做一做、游一游等形式, 让学生获得第一手感性材料, 在描写事物或表情达意时, 能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与独特体验。两者有机结合, 学生的词汇丰富了, 写起文章来才能有话可说, 有词可用。文章的内容才能更加具体生动, 语言才能优美动听。

二、激发兴趣

写作是最富有创造性的劳动之一, 学生应该充分享受自由表达的权利, 焕发学生的主体精神, 增强他们的写作信心, 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谁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一旦对某件事物产生了兴趣, 就能发挥无穷的潜力。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他们对作文产生兴趣呢?首先, 教师要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 让他们把习作当做最喜爱的电动车玩具, 最感兴趣的动画片, 最爱读的一本故事书。习作不再是他们的负担, 不再是令他们头痛的事, 而是人人都愿参与的一件愉快的事。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 无论是游戏、实验还是参观、比赛都是学生乐于参与的, 给学生创设了最佳情境, 才能形成人人参与, 个个投入, 兴高采烈来习作的氛围, 学生的作文在兴趣的驱使下才能水到渠成。

三、自主性命题

作文的命题千变万化, 在培养学生自主性作文时, 要注意对命题的选择与创新。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自主命题的空间, 自由写作, 鼓励学生大胆写, 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而不应该拘泥于命题的限制, 用更多的条条框框来束缚学生的手脚, 而应该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 消除学生写作的畏难情绪。每次命题都可以多样化, 多命几题, 让学生自主选择, 也可以给出命题范围, 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空间。

四、创造性想象

写作是个性化行为, 是个性发展的过程, 又是提高创新表达能力的过程。要想尽快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就要诱导学生去善于想象, 乐于想象, 敢于想象。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为防止千人一面, 千人一腔的克隆之作, 应鼓励学生发扬个性, 发展创造性想象,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与体验,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手写自己的口, 用自己的手写自己的心。即使学生的想象有些离奇, 不符合实际, 也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创造性想象。古时候就有“大闹天宫”“嫦娥奔月”的说法, 但是今天看来, “嫦娥一号”已经成功地奔上月球。如此看来, 再离奇的想象也有学生的创造性因素。牛生蛋, 鱼儿离开水, 所有的种种在今天看来不可能的事, 也有可能在明天的创造中完成。允许学生以不同的思维方式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见闻、见解和思想, 想说就说, 想议就议, 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想写多少就写多少。没有了羁绊, 没有了约束, 没有了禁锢, 学生的主体精神就可以得到淋漓尽致地焕发, 学生的眼光就会投向时代发展的方向, 投向校外那片无边无际的灿烂天空, 投向沸腾的生活超市。

五、对话式评价

当学生完成作品之后, 实际只完成作品的一半, 另一半就是对习作的修改、评价, 这实际就是学生对自己习作的对话, 对自我的反思, 自我超越的过程, 也是自主性习作的延伸。首先是自我对话, 学生自己完成作品之后要学会自己修改, 在修改作品时融入自己的感悟, 与思想情感、体验发生碰撞, 从而产生顺应、同化、或者矛盾和疑问。这个过程就是学生自我思考、反思与作文产生共鸣, 也是自我教育的体现。其次是生生对话式评价。这种形式主要是采取合作学习, 通过小组学习和小组交流来进行, 不仅要对文本的写作特点对话, 而且还可以与习作中的人物、事物进行对话, 更要达到生生之间的对话。让学生各抒己见, 掌握写作特点, 同时明确叙事、写景、状物要具体, 用词要讲究层次性的写作要求, 最后要实现教师、学生与习作的统一对话。在小组交流中, 学生的认识难免片面或偏颇, 这就要求教师适时引导和点拨, 用童眼看世界, 用童心绘世界, 千万不要把大人的尺度强加给学生。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结合, 在讨论中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让他们在自由的空间里畅所欲言, 快乐地习作着。

六、自由欣赏

学生完成作品之后, 总有令人欣慰的地方。全班同学汇集起来就是一朵永不凋谢的花, 如何让这朵花永葆芳香, 教师就要给学生提供“花园”, 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比如, 创建班级“小小作家园”, 或成立“心爱的小文集”, 把孩子们成功的作品收集在里面, 再利用课余时间观看、欣赏、交流, 互相取长补短, 真正达到了资源共享的效果。

利用习作教学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篇9

关键词:习作教学,应变能力,培养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唤起学生的写作的兴趣, 应精心设计题目, 题目要新颖、生动, 富于吸引力。如果只是一个文题, 一个中心, 一种结构, 一样模式, 那么, 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必然“大同小异”。倘若设计成一事多写, 或是交换文题、中心、结构和模式, 注重培养学生随机应变能力, 那么就会使写出的文章“小同大异”, 甚至别具一格。现以一次学生进行的春游活动后写《春游》为例, 谈谈如何一事多写和训练学生作文应变能力。

一、变换文题

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 拟出不同题目来反映这次春游活动。有的可以按中心事件来命题, 如《春游》《游西岩山》《游新城人工湖》;有的可以按时间来命题, 如《春游的那几天》《游玉湖公园的一天》《准备春游的日子里》;有的可以揭示中心命题, 如《困难吓不倒我们》《夺红旗比高低》《春游让我变得勇敢》;有的可以感受命题, 如《难忘的一次活动》《踩着困难勇往直前》《知识来自实践》等。

二、变换中心

同样一个文题, 选取的材料不同, 表达方法不同, 表现的中心也就不同。春游活动的内容很丰富, 耳闻目睹的人和事很多, 学生可以围绕很多中心写作文。如可写在春游途中队员们你帮我、我帮你抢挑重担或在活动中一起登山夺旗的新鲜事, 来表现队员团结战斗的精神;可以写在春游中碰到的许许多多困难, 诸如羊肠小道难行走, 山高路陡难攀登, 荆棘丛林难前进, 一步三滑难到顶, 口渴疲惫难坚持, 可是最后都被队员们一一战胜了, 来表现队员们不畏艰难险阻一往直前的精神;可以写春游中目不暇接的村村寨寨、果园绿树成阴景色秀丽、奇花异树数不胜数、珍禽异兽点缀生机、山腰水库波光粼粼、池中鱼儿手足舞蹈, 山间花木灿烂、鸟语花香等, 来表现出自己内心无比欢快之情和对家乡的热爱;可以写登上高山之巅, 居高临下, 家乡山河大地, 尽收眼底, 抓住家乡的巨“变”来颂扬社会主义好;可以写怎样寻找捕捉野菜来补充生活, 联想革命前辈们历尽千辛万苦打天下的情景;可以写站在高山顶峰想起了马克思说过的一句话:“在科学的大道上是没有平坦的道路可走的, 只有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 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来表达通过登山使自己明白的道理等。总之, 学生要根据活动情况和自己的感受, 选择最熟悉的材料来确定表达中心, 这样, 他们写出的作文才不会千篇一律, 才能真挚感人、生动具体、富有新意。

三、变换结构

同一个文题, 表达同一个中心, 其文章的结构是可以变换的。例如, 《我爱春游》可以是顺叙, 可以是倒叙, 还可以是插叙等。文章的段落结构和开头、结尾变化是多端的。确定一篇文章的结构, 需要根据自己的文题, 决定表达的中心及选取的材料, 然后认真琢磨, 选择最佳方法来谋篇布局, 用词造句。

四、变换模式

同一模式容易导致学生作文 “ 失趣”, 它直接反映出教法呆板的问题, 一般是“题目教师命、中心教师定、作文教师改、优劣教师评”。一个模式的教法已暴露出种种弊端:一是只限于师生的单向式双向的交流, 违背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显得非常死板;二是忽视了思维和口语的训练;三是这是一种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发挥出来, 更谈不上自主学习。此教法若不改革, 学生作文兴趣当然就低沉, 全逐渐失去信心, 没有了创新思维, 没有了自己的主见, 对他们作文应变能力的培养也有不利。因此, 我们应该利用学生作文之后, 即盼得知成功与否的心理, 运用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 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如教给变换文题、中心、结构的方法, 在学生初步掌握一定的习作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 教师尽力设计一套有规律可循的多样教学法, 克服教学模式的单一性。

多样教学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命大题 (指定写作范围要求) , 学生拟小题, 文题中心不离大题, 结构表达方式多样灵活。二是同一材料, 更换几个文题写练,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着手, 改变写作思路。三是同一文题和中心, 选取不同角度的材料来叙述, 让学生在组织材料的过程中创新。四是学生拟纲确定文题讨论讲演, 当堂定稿成文。五是教师可对作文进行首先粗改, 让学生根据标记细改, 然后大家讲评。但这也要根据不同类型的作文因材施教、量体裁衣才能收到良效。

所谓应变能力, 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作文材料写几个题目的能力。学生写不同题目的时候, 应注意内容的侧重点, 以及取舍和开头结尾、前后衔接呼应等问题。如把以写人为主的作文, 改写以写事为主的作文的练习, 例把《好队长xx》改写成《感人的一件事》, 只要选择前篇作文中一件事写具体, 其余不写。把以写事为主的作文改为以写人为主的作文练习, 例《一件难忘的事》中, 记叙了春游时一个同学一件助人为乐的事, 改成《他是我的榜样》后, 以前篇助人为乐的事为重点, 再较详或略写上一两件好事, 衬托这个主人翁, 以这个人物的特点为主线写成后一篇作文。同样, 也可以把一件事 (几件事) 写人的作文改成几件事 (一件事) 写人的作文, 把范围性命题 (如“写一件春游时能反映社会主义新风尚的事”) 改成限制性命题 (如《妈妈般的教师》) , 把限制性命题 (如《捕鱼能手》) 改为范围命题, (如“写一个你熟悉的人”) 等。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篇10

一、充分利用课本资源, 学习积累好词佳句

新课改后的教材增加了大量的词汇, 教学时, 要充分利用课本资源上好阅读课, 让学生们领会、理解词语, 学会运用好词佳句。教学时注意以下方面, 对学生的写作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1. 在语文课中, 有些词语, 含义并不深奥, 因为用得恰当, 就分外传神。

如“三十万人的眼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中的“投”, 有看、瞧、望的意思, 然而在这个句子里, 如用“看”、“瞧”、“望”来代替“投”就不恰当。再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 “绿”比“到、来、过”等字要传神。这就要引导学生去体会当时的情景, 达到“意会”, 知道怎样的词语用在什么样的场合更确切, 学生写作时就不会随意使用了。

2. 在讲读教学中, 结合学生写作中的问题, 研究

课文中的用词造句、布局谋篇, 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 教学《开国大典》时, 考虑到学生平时描写游行队伍的词语很单调, 总是首先什么队来了, 然后什么队来了, 最后又是什么队来了。描写欢乐的场面老是那几个“热烈”呀, “兴高采烈”呀, 等等。在讲读分析这一课时, 教师有意识地找出一些词句来给他们欣赏。描写部队行进的有, 部队在《解放军进行曲》的乐声中, 由东往西, 缓缓进场, 步兵齐步行进, 炮兵横列前进, 装甲车、坦克整整齐齐地前进, 骑兵师五马并行, 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归纳描写掌声的词句:轰雷似的掌声, 排山倒海的掌声, 一阵又一阵的掌声……;描写红旗的有:迎风招展, 旗帜飘拂, 红旗翻动……类似这样的词语、句式, 学生模仿不是太困难, 然而不给予一定的提示、归纳, 却也易为学生所忽略。

3. 阅读课上不断教授学生能够理解、消化的用词造句知识, 为他们提高表达能力打下基础。

例如, 五年级下学期一学生描写自己对朋友的怀念时写道:“又上劳动课了。同学们正合作完成手工作业呢, 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 你剪纸、他粘贴……每当这时候, 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好朋友孙芳和她对我的帮助。”原来她是在模仿刚学过的《理想的风筝》里的语句:“又到春天了。柳枝染上嫩绿……逢到这时候, 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 想起他放飞天空的风筝。”不单如此, 她还成功地模仿了这篇文章的布局谋篇, 用一个过渡段把朋友对自己帮助的两件事有机地联系起来。由此可见, 只要扎扎实实地传授给学生一些习作知识, 学生才能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场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习作。

二、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词语的运用

新课标指出, 五、六年级学生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习作素材”。教师应该在阅读教学后,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体会词语的运用。如《山中访友》中的“走出门, 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 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 好清爽!”中的“撞”,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 平时在某个时刻急匆匆的与谁撞了个满怀做比较, 而作者却用在这里显得很有活力, 很有激情。又如, “你好, 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 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 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 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引导学生在联系实际生活中, 去访问朋友的对话与作者去山中访友的句子作比较, 作者采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 使文笔生动活泼, 而且, 很好地表达了对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学生通过阅读, 学习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等来表达情感的方式。

三、让课内积累与课外延伸相结合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眼界, 丰富学生的知识领域, 为他们的说话、写话积累素材。

学生阅读课外书报的兴趣和习惯是可以逐步培养起来的。可以先结合阅读课介绍一些读物, 如教了《赤壁之战》以后, 告诉学生, 课文里介绍的只是此次战役的大概, 比较简单;在《三国演义》一书中, 对黄盖献计、火攻计谋的实施都有详细介绍。随后教师选读周瑜打黄盖一段读给学生听, 并告诉学生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 一个愿挨”正是出自这个故事。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后, 再布置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在学生读了该书以后, 组织开展故事会, 让学生介绍有趣的故事, 谈谈自己的心得和认识。通过这样的活动, 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日益浓厚。

教师帮助学生挑选一些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文章阅读, 并且要求学生作读书笔记———采蜜卡 (含“我读了……”“我知道……”“我推荐……”“我想象……”) 。学生读的课外书报多了, 写作的内容得到充实, 词语积累丰富, 写起作文来, 就会得心应手。

四、注重人文教育, 丰富课余生活

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 对写作会有很大的好处。教师可结合阅读教材、不同季节、传统节日等, 布置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参观、访问、游览等活动, 要求学生一边游玩, 一边用学到的词语来描述所见所闻, 适当作一些检查, 对于描写优美的词句片断给予肯定并在班上推荐。

开展活动时, 向学生提出要求, 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例如, 歌咏比赛和冬运会, 都是学生们很喜欢的活动, 活动之前可要求他们了解、观察同学们参赛前的准备、参赛时的场面 (参赛者的神态、动作, 旁观者的神态、心理、语言、行为……) , 描述出比赛形态等。这样, 参赛的准备得更认真, 观看的也看得更细致了。学生知道了该怎样描写场面、有了亲身经历, 习作就会生动形象、更富有真情实感。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 学到了技能, 增长了知识, 丰富了生活, 也为习作创造了条件。

五、结合阅读教学, 加强习作训练

多写多练, 是提高表达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

课内练习, 是指各单元作文练习和语文课上进行的包括造句、看图写话、配解说词等各种书面练习。语文课上的这些书面练习, 主要是根据教材所提供的内容来进行的片断练习。比如, 学了《乌塔》, 学生写了《从乌塔看中外小学生》, 他们都能从课文中体会到中外小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些不同;学了《跳水》之后, 学生的续写能够生动地描写孩子被救后, 水手、船长、孩子的语言以及从他们身上得到的启示;给诗句配画、给画面写解说词等练习, 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

作文的指导工作, 做得比较简单, 一般只把题目要求布置一下, 写作时应该注意的地方提一下, 学生就能动笔写了。但是, 也有的学生写了作文题, 呆在那儿, “没有东西写, 不会写。”对这样的学生, 就应该个别指导, 帮助他们找到可写的材料, 鼓励他们积极写好。全班学生, 水平有高有低, 成绩有好有差, 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差异, 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

指导学生作文, 并不过分强调列书面提纲和打草稿, 但写作之前, 要要求学生打腹稿, 先写什么, 后写什么, 如何开头、结尾等等都要先想好, 以免涂涂改改。因为日常要求的书面表达, 如记事、写信, 不可能也不必要打草稿。小学生作文的要求是能写语句通顺的记叙文和日常需用的应用文。那么, 能把他们训练到拿起笔来就写, 不是很好的么?再说小学生在作文中所要表达的意思一般都不复杂, 先构思一下, 在脑子里组织一下, 并不困难。所以, 要求学生的作文, 虽然不起草稿, 但要本子整洁, 字迹清楚, 段落、层次分明。

课外写作练习, 在作文教学中大量存在, 形式和内容也多种多样。根据实际需要, 写请假条、留言条、书信、建议书等, 听比较重要的讲话时, 要求他们记一些要点或主要内容。又如, 放假了, 适当地布置学生选过得有意义的活动写成日记, 也是一种练习。

上一篇:二氧化锆烤瓷牙下一篇:吸入用异丙托溴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