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审美教育

2024-07-25

高等院校审美教育(精选十篇)

高等院校审美教育 篇1

应该说数学是美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多余的沟通与描述, 就是简单的数字、符号和图形, 就能将晦涩深奥的概念和定理通俗易懂地表达出来, 这是智慧的艺术美。

无须烦琐证明, 用几何直观图像 (图1) 解释:满足定理三个条件的曲线上必有一点处的切线平行于轴, 那么该点导数值必等于零。这样一解释, 连小学生都能看明白。这是高等数学中简洁的艺术美。

再如定积分的定义:该定义只需三步:

一分割:

在这里, 我提出数学美的目的, 是让学生能从感官即可看到、听到的数学美来激发其内心对数学的认知和认可度, 从而不会因一提到数学就想到抽象、枯燥等词, 而是想到形象简约整洁的数学美, 进而发自内心的喜欢上数学。

2 数学审美教育法的培养

2.1 数学审美教育法的实施

如果把高等数学比作一卷山水画作, 那么我的数学审美教育法就是带领学生观赏其精髓。

这一过程我会给学生比喻成如山间溪水般溪流而下, 意境优美, 解题过程和思路自然跟着美起来。如函数展开成为幂级数:, 无穷项的和最终收敛于一个和函数, 是不是有种沧海桑田的变化意境?……我给学生营造出美的想象空间, 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地审视数学的美感, 从而对于求解计算的相关问题更加得心应手。

如果把高等数学比作一曲无声的音乐, 那么我的数学审美教育法则是引领学生用心“聆听”。

2.2 数学审美教育法和其他教育法的区别

2.2.1 审美教育法与比较法的区别

如果要把数学审美教育法进行归类, 那么, 我更倾向于将它归入比较法的教学法范畴。但该法与一般的比较法教学还有很大不同, 一般比较法都是本门课程或本类课程之间的类比, 而我在审美教育法的比较则是跨学科的。主要是与艺术相比, 因为艺术中美的赏析与视野较宽广和包容。

2.2.2 审美教育法与研讨式教学法的区别

研讨式教学法往往是老师给出问题或提供素材, 学生进行研究后讨论, 最后给出结论或心得。审美教育法不需要解答什么具体问题, 也不带着任务去进行, 只要学生打开“脑洞”, 在已解的问题、已定义的概念和已证明的定理基础上, 体味和感悟这些解题及证明思路, 只要感受得到的就是审美的过程。

2.2.3 审美教育法与案例教学法的区别

案例教学法的实用性较强, 具体的案例一给出, 把所学到的知识点一一点到, 学生们就可以一目了然。前面虽然列举了审美教育法的例子, 但那并不是案例, 因为它没有实际意义, 我的审美教育法强调的是对思维、思路的拓展开发, 且可以说高等数学中的所有题目、定义和定理都可以用审美教育法讲解, 而案例教学法做不到这一点。

3 数学审美教育的意义

3.1 激发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

数学审美教育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 所谓“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 我的审美教育法就是从这一广众心理角度出发引入的。

3.2 有利于提升课题教学质量

引入数学审美教育法使得课堂氛围更热烈, 特别是对于一些数学知识难点的讲解, 通过审美法来讲解, 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明显提高。

3.3 有助于期末考试成绩的提高

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下, 期末考试成绩自然随之提高。

3.4 有利于学生素质的修养

人的自身素质的修养是个大课题, 数学审美教育法能在理性思维、逻辑思维及客观内敛等素质方面给学生以一定的修养, 同时, 在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 结语

笔者所提倡的高等数学审美教育法主要是数学思维和数学思想教学法的具体体现, 是新式的一种教育方法, 它的实施和应用意义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它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用心去体会、去实施, 也需要学生们的认可和接受。这个过程是慢慢渗透的过程, 所以这也是一种养成教育法。

摘要:依据十几年来高校教学实践经验总结, 通过对高等数学艺术美的阐述, 以提升高等数学教学质量为目标, 对高等数学审美教育法进行培养, 并对数学审美教育的意义进行探讨, 进而提出行之有效的新式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等数学,数学美,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高等数学 (第四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高职院校课程审美性大学语文论文 篇2

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了《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现状,对造成课程“审美性”与“实用性”功能并重的原因及目的作出了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此情况的应对办法,最后对《大学语文》课程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设置;审美性;实用性;应对;展望

《语文》课程,特别是在高职院校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在今天日新月异的教育教学发展面前,在各个方面都有了许多改变和创新,特别是在教学意义和目的上,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审美性”外,“实用性”功能所占的地位在逐步加强,本文将从开设背景、课程设置、目的意义上对此种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应对和对学科未来的展望。

一.语文课程教学的传统意义

《语文》课作为一门学生从小接触的基础课程,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一直以来都以经典篇目的赏析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并兼顾文学写作能力的锻炼。而正是由于语文课突出的文学性和“审美性”特征,在很多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中,语文课的地位是较为边缘化的,这可以说是“审美性”功能的传统弱势,也是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在今天需要迫切思考的一个问题,如何在语文课的传统意义上走出新路来。

二.高职院校中课程功能的转变

我们应该看到,近几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推进下,特别是在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的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的地位在不断的上升,以某建筑类高职院校为例,自9月起,《大学语文》课程从全院少数专业必修,大多数专业选修的境况下,变为了全院所有专业都要开设的必修课,其课程地位大大提升了。但也正因为开课面的增加,就开课内容上来说,与传统的《语文》课已有所不同:文学上的“审美性”在减弱,注重实践的“实用性”在增强。这种情况的出现,当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现实原因的:1.从学生方面来说:学生希望学到一些有实际功用的东西。这当然不是说以前的语文教育就是无用的,而是高职院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提出了这样的诉求:希望《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更加接地气,除了文学、文化素养方面的培养外,能够讲授一些实用型的技巧,而这些知识在其他专业课的课堂上显然是不被包含的,只有《大学语文》课程可以包含相关内容。2.从学校层面来说:以前的《大学语文》课程是基本是针对管理类、艺术类等文科或文理兼收专业的学生开设的公共课,更大范围内也只是为广大爱好文学的学生开设的选修课,其内容都是文学审美性质的,但面向全院所有专业开课后,大量理工科学生学习时,由于个人基础,专业类别,目的功用等原因,其课程内容做出了相应调整,具有“实用性”功能的内容大大增强,以更切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实际。3.从用人单位需求来说:建筑类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其就业单位大多数是与建筑业有关的大中型企业、公司,这些单位所需要的人才有其独有的共性,即看重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与人交流沟通、协同合作能力,并要求有一定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在这种背景要求下,《大学语文》课程学习中增加口语交际及应用文写作的学习,是十分有必要,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三.应对举措

笔者认为,我们对高职院校中《大学语文》课程“实用性”功能的增加,应采取积极的态度来看待,在教学内容设置与课堂设计中,可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将传统的“审美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兼顾两方面的内容,使二者达到一个平衡,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1)做到与学生学习的其他课程相联系。在《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里,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其在学生整体学习系中,基本是一个独立的、封闭的系统,其教学内容自成一体,与其他课程处于一种割裂的状态,这让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都容易产生“断裂感”。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加强与其他课程内容的联系性,让学生产生一种学《大学语文》不仅是在学课文,学写作,也与其他知识点有联系,可以有贯通,能够互相促进、印证的感觉。比如:前文所提的某建筑类高职院校,在《诗经》的讲授中,可以有意识地提到一些与建筑有关的篇目,在学习诗词之美的同时,可以借以谈到古人的风水地势、构造布局、外观设计等建筑观念、美学观点、实用功能等知识,增大语文课程的知识容量与范围,并与相关的专业课程产生连接、补充与对比,形成更好的相互融合与促进。(2)做到与学生的实际运用相联系。在《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里,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在美学范畴的经典篇目欣赏和大作文写作,学生虽然有兴趣,但总感觉在今后的工作中用不到,影响学习热情。针对此种情况,口语交际和应用文写作的学习,就显得很有必要了。在前文为例的高职院校中,口语交际部分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有说话技巧、社交礼仪方面的一些基本的、有用的技巧,以帮助学生克服不敢说、不会说、说不好的不足,并训练学生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与不同身份的人群进行交流、协作时,所应采取的恰当的方式与分寸,规避错失与禁忌。这对于学生以后进入社会,面对身份的转变,减少人际交往中的隔阂与困惑,是很有实用价值的。而应用文写作部分的内容,这所建筑类高职院校则一方面聚焦于自荐信、个人简历、申请书、毕业论文等学生在大学时期会用到的应用文书,教授其写作格式与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另一方面则聚焦于行政公文的教授与相应文种的写作练习,这一部分的写作完全也不同于文学类的写作训练,其目的就是满足学生实际工作中,能根据自身情况,正确写出合乎规范的行政公文,对日常工作中接触到的写作任务,都能顺利地完成,所以教学内容设置包括有通知、请示、公函、计划、总结等,都是选取的与实际工作紧密相连的“实用性”的公文文种,这也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的具有针对性。在某建筑类高职院校中,口语交际和应用文写作,这两种在“审美性”上薄弱,且极具针对性的课程设置,在《大学语文》教学的总课时中,所占的比例几乎达到了百分之四十,这个比重是相当之高的,这个部分的内容也是采用传统的讲练结合的方式授课,虽然就其教学目的而言,让学生感到“学之能用”,突出其“实用性”,是第一位的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美学化”的东西,比如如何别具一格的展示自己,突出自我的独特魅力;如何清晰流畅的进行工作流程梳理,如何突出重点,有条不紊的进行工作计划和总结,都是一些在教学中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实践的内容。2.在课堂设计上,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如:(1)在经典篇目的讲解中,除了课堂讲授,引导学生进行美学范畴的感受之外,也可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情况,设置不同的授课重点或课外作业。比如《春江花月夜》一文,除了让学生共同领略诗作的壮阔奇幻之美外,可让艺术类的学生据此画出自己心目中的春江美景,让文科类的学生写出一篇描摹景致的小文,往往会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2)另外课外的经典书籍阅读,无疑也是对教学内容的很好补充,这亦需要教师进行有效地引导。亦以前文提到的某建筑类高职院校为例,在《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进程中,采用了分小组阅读,并人人进行5分钟的读后感想交流的形式。具体来说,即教师将一个教学班级分为6个小组,每组6到8人,每个小组内所有成员经过讨论,共同选择一本书籍来进行读后推介,具体模式可以为大家在教师要求的时间段内完成阅读后,分工协作完成同一本书籍不同侧面的介绍,即可一人介绍书籍作者,一人介绍作品创作背景,一人介绍大体情节、主要人物,一人谈艺术特色、写作技巧,一人谈主题思想、社会影响等等的形式,也可所有小组成员都谈自己各自阅读完书籍后的整体感受,由学生通过组内协商,自由选择练习模式,由此给予学生最大的自主权。另外,还鼓励学生采用制作PPT,配视频、歌曲,粘贴人物关系网等各种形式,更美更好的展现书籍魅力,以调动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展示。可以说,在这一练习中,教师只是配角,不对书籍范围设限,不对模式固定,学生是唯一的主角。这种以课外自主阅读学习形式为主的模式,一方面要求了学生的阅读量,以阅读来感受美,欣赏美,是“审美性”教学在课堂外的延续,另一方面也极大的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能力和团队分工、协作能力。要完成好这一练习,书籍的选择、阅读、熟悉、感悟是基础,这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另外,小组间的讨论、合作也是并不可少的,如何消除成员间的分歧,统一认知,更好的分工合作,这也要求了学生在人际交往、团队意识中的用心;最后,要将心中所感、所悟,有条理性,有感染性的说出来,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关键。因此,这种形式的练习,无疑是综合性的,是“审美性”与“实用性”能力的结合运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的锻炼是多方面、全方位的。

四.未来展望

浅析职业技术院校审美教育的缺失 篇3

一、审美教育的源起

“美育”一词源于德国美学家席勒的《美育书简》,这个术语及其美育理论在二十世纪初被翻译到我国后,王国维、蔡元培同志广泛推崇。而后,美育成为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美育正式列入国家的教育方针,并明确地将素质教育界定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那么,到底何谓“审美教育”?自美学学科开始发展以来,中外各大美学家都莫衷一是。统而概之,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简称美育,是在正确审美观的指导下,通过审美活动实践,培养、提高人们对社会、自然和艺术美的感受、鉴赏和创造能力,并通过情感活动的体验,使情感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精神得到升华的教育。

二、职业技术院校审美教育的缺失现状

职业技术学院已经成为高职高专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遍地全国各地,很多错失二本高校的高中毕业生及家长都比较青睐就读于职业技术学院,虽然为社会提供了很多应用型人才,但是因为种种原因,美育仍然是高校教育中相对薄弱的环节。

(一)美育意识淡薄

美育意识淡薄不仅表现在校方队美育的重视不够,还表现在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对于审美的认识不够。从职业技术院校来讲,大多院校的教育理念重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旨在就业的需求。职业技术院校大都秉持就业先导的教学理念,因此授课主要是让学生爱好并熟练掌握一些特殊的技术技能,就可以轻松应对毕业时的工作问题。从就业的角度看,用人单位不仅限于获得一个简单的人力资源,更要求所用人才具有创造精神的真善美合一的化身,能够融入并建构企业的品牌文化,掌握“直觉的知识”。从课程设置方面来讲,诸多的人文素质课,比如美育方面的课程,通常都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选修课,课时量少,随意性大,课程安排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全凭少许学生的兴趣和意志来参与。原本美育方面的师资力量薄弱,有品位高质量的美育老师更是少之甚少,如此稀缺的授课老师却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常常只能授之于美学理论之相关枯燥的哲学辩题,教学模式非常单一,很难在实践中引起学生的兴趣,上课的学生即越来越少,选修课也只是半途而废,任课老师也只能作罢。应该说,美育的教学工作对任课老师要求很高,深厚的美学理论基础是基本,丰富的人文知识和综合的艺术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各职业技术院校审美教育活动开展甚少,某些院校甚至对审美教育相关活动根本置之不理。如此一来,职业院校的学生审美能力严重匮乏。那么,出现许多学生面对设计图纸可以在技术上津津乐道,却在品赏上哑口无言也不足为怪了。

(二)审美教育流于形式,与商业娱乐并融

纵观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很难与主流文化和主流审美观念融合,大都流于形式,不过是把美育把美育当作学生课外活动链条上的可有可无的填充,草草了事。在践行国家在文化审美教育政策方面展开工作被动而拖沓,为吸纳商家赞助,将商业娱乐引入校园,重热闹的外在形式而不在意活动的教育本质和功能。审美教育以感性娱乐为基础,“把感觉材料联合为完整的形象”,但本质在于理性知觉的教育活动。职业院校在进行庸俗的商业娱乐活动,虽然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感性刺激和娱乐,得到一定程度的放松,但是其对于学生背后的审美感官教育带来不可弥补的伤害!譬如,正流行在全国各个学校的骑马舞,源自于韩国歌手PSY《江南Style》(Gangnam Style)里的舞蹈。此舞蹈简单易学,采用一种挖苦、嘲弄的手法,制造搞笑效果,引起广大观众的喜好,然而,其在制造搞恶的笑料同时,不仅否决了大学生的审美理解,更会使学生产生道德模糊的意识。大学生如果长期追求这种庸俗感官娱乐,满足于快餐式的低俗审美文化和标准,就会使他们的审美能力弱化甚至扭曲,以丑为美,在道德素养上更是一种无形的冲击,难以树立学生崇尚善良的仁义道德。

(三)思想政治教育重德育,轻美育

职业技术院校辅导员和班主任在美育教育方面只一支重要的力量。然而,学工工作的中心似乎局限于对学生道德思想的教育,人生的启迪和引导,在美育方面并无大的施展。《马克思教育思想研究》提到:马克思不仅有美育的思想,而且丰富和精辟,这毫不奇怪,在他的全新的一般世界观指导下,他既提出了全新的教育观,也提出了全新的艺术观。……个人要真正实现全面发展,艺术审美方面的教育,也毫无疑问占据应有的位置。因此,作为对职业技能院校的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和引导的思想教育工作者,更应注重美育与思想教育的融合,增强他们的审美能力、素质、观念,而不是把他们培养为一个简单的“工厂机器”。如今,90后成为高校学生的主体,他们热情好动、奔放自由,大量说理教育为主的传统教育,不仅政治化倾向严重,而且难以满足90后学生的心里接受需要需求,并容易产生逆反情绪。这就要求我们,顺应学生的心里特点,采用生动形象的审美教育方式,潜移默化地让美的感受和需求融入他们的心中,构建和谐美好、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三、改善职业技术院校美育缺失的途径

在实现自我健康完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美育是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并藉此在帮助大学生来正确地“审美”,“美育”从人的成长开始就具有独特的功能并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一个人心里如果缺失了“美”或者没有自己独立的审美价值观,那么,他的人生犹如行尸走肉,虽然技术精湛,专业精通。然而,在情感认知和道德规范上却犹如一张白纸,只是一味地随波逐流!朱光潜先生说过:“人心之坏,由于‘未能免俗’。……‘俗’无非是缺乏美感的修养”。从长远角度来看,职业技术院校的审美教育的缺失对于中国人才的健康发展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必须从现在开始高度重视审美教育。“美”是多样丰富的,这就要求职业技术院校的审美教育,应该追求多途径、高效能、全方位的综合效应,从具体的现实出发,尽可能开创适应职业技术院校90后学生并被其接受的方式方法,将审美教育渗透到整个教学和教育的现实工作中。

(一)设置审美教育必修选修课

要想提高职业技术院校的审美教育程度,从校方领导、教师,到学生都必须加强对审美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形成审美教育的理念,增强审美教育的意识。审美教育理念应遵循马克思所揭示的“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人类实践活动原则。学校在课程设置中,在保证德育课时的基础上,适量增加美育课!对于职业技术院校来讲,将美育课程设置为一门必修课难度较大,但是成为一门必修选修课却是有可行性的。在美育课程选择上不能只是简单地开设单纯美学理论课程,而是应充分地将艺术、美学理论、美育理论和实践课程有效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通过学习美学和美育理论,让学生了解美的本质,美的对象特征和规律以及审美价值观,以此来引导对艺术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最后通过实践来表现真正的美。这就对审美教育的授课老师从思想、学识和实践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面对师资短缺,院校若由于办学条件的限制,或许可以从政工系统中培养一部分专业师资力量,既节省了成本,又是人力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高标准高水平地构建一支美育师资队伍,树立审美意识,将美育在潜移默化中参透到教学中。大教育家蔡元培所说:“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没有与美育无关的。”因此,专业老师也应注意自己的审美修养和意识,会在不经意之间流露并影响学生的观念,如理工科类学科,讲究对称对称美;技术类学科,讲究整体和谐美,比例美。如此稍作延伸,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二)丰富规范校园文化活动

“美是难的”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总结如是说。但是,美存在着丰富多样的具体形态,包括三个方面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存在!因此,我们感受美和接受美的教育触手可及的同时也难以形成规范!真正的审美教育,应该排除功利性,不为就业,不为私心,囊括美学文化的追求,高尚的人格和情感特质、精品艺术的鉴赏,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做到这一点,仅仅依靠学科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中所创造的反映高校师生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中具有校园特色的文化活动和文化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及活动是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渠道和载体,展示美,表现美,学生在其中感受美、体验美和欣赏美并激发他们创造美。因此必须长期并不定期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让美包围整个校园,处处都是美的气息感染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三)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强对审美意识的教育

无论是高等学府,还是职业技术院校、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一直在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上,大都采取大道理,小道理一遍遍引导和说服,殊不知对于大都已经成年的90后学生来讲,“孟母三迁”、“铁锈磨成针”的故事学生早已烂熟于心,教育效果并不明显!从审美层面上讲,一个人对美感的认同程度和方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只有审美观点和趣味成为心理气质的一部分并且影响到人的行为准则,才能真正谈到审美修养”美是活生生的个别的具体的事物,美育则是通过一种感性令人动情的悦耳、悦目的综合形象,诉诸人们的感情,影响人们的行为。把美的感性特征融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就可以减少或弥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化、教条化、抽象化的不足。譬如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学习十八大精神的活动,对于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尽量少采用教条式的宣读背诵方式,让学生不解其意而被动接受!在阐释科发展之深刻含义的时候,可以采取环境今夕图片对比、播放展览关于自然生命之不可抗拒的影片和艺术品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外在感性时,运用联想和想象,在不自觉中认识到美的对象所蕴含的意义以及它所具有的教育作用。美育超越功利,学生在接受的时候不会为“压力”所迫而排斥,由于形式上的自由,学生在获得情感愉悦的同时,认识得到深化,思想得到感化,情感得到净化和认同,智力得到开发,其特殊效果是一般说教式方法难以达到的。

90后的大学生必定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肩负着传播高层次文化的重要使命,是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展现在世界之面的重要力量。职业院校的学生也是其中一份子,有责任和义务将美的事物代代相传。总而言之,审美教育对于塑造职业技术学院的文化,对于提升学生审美和创造能力,培养和谐完美的人格,对于促进整个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都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人类的发展不光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也需要美的思想意识。审美教育必然成为当代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1][苏]德米特里耶娃.审美教育问题[M].上海:知识出版社,1983.

[2]樊娟.大学审美教育探析及其思考[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12).

高等院校审美教育 篇4

一、学校概况介绍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前身是1982年新中国成立的第一所由教育部创办的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招收四年制的中等师范生;于2002年升为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三年制大专生;2015年经教育部批准,正式升为本科院校。如今学校主校区在南京燕子矶,占地面积约为500亩,图书馆馆藏60余万册,主要拥有师范人文、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类书籍,其中盲文书藏量居国内高校之首;并建有国内第一所教育类专题性的历史博物馆。在55个校内实训(验)室中,听力学实验室在全国也属领先水平。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设有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康复科学学院、美术/阳光学院和管理学院(残疾人事业管理学院)等11个院(部)。

其中的阳光学院设立于2008年6月,是江苏省残疾人联合会和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共同建立的二级学院,面向全国招收听障(聋人)大学生和部分普通高中毕业生,以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开展三年制专科教育,设有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方向、电脑艺术设计方向)、装潢艺术设计、美术教育和园林等专业,并建有校内实训室、基地18个,校外实习实训就业基地12个。学院目前拥有听障大学生551人,约占全校学生总数量的10%。现有教职工38人,从学历和专业结构来看,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老师约占34%,拥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76%以上。尤其近几年来,教师队伍呈现年轻化和高学历化的发展趋势。

二、艺术教育专业课程

中国高等特殊教育的专业设置是按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专业目录执行,主要根据残疾人学习和就业的双重适应性,以不同障碍类别的特点来设置不同专业。听障学生的专业设置相对来说是其中数量和范围最广的,包括有艺术设计和计算机应用两大类,可细分出美术学、服装工艺、摄影、动漫、园林、编辑等30多个专业方向。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在设置聋人大学生的专业时主要是以服装设计和电脑艺术设计等方向为主。

高等特殊教育的课程设置也是参照和依据普通高等教育,一般围绕专业知识技能教育、文化基础知识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三大领域展开,其中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处于核心位置。阳光学院专业课程主要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以素描、色彩、构成设计、服装美术等艺术基础课程为主,强调技巧和技能的基本功训练,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本造型和色彩规律,为学习后面的专业课程打好扎实的基本功。专业必修课则根据不同的专业进一步细分和深入,服装设计专业主要涉及服装的材料、结构、剪裁等工艺制作技法的知识内容;电脑艺术设计则包括编排设计、商业插图、印刷工艺,以及各种电脑设计软件的学习;除了这些实践课以外,也包含了设计史和艺术概论等理论课程的学习。至于选修课,则以人文和审美教育为主,具体有中外美术作品鉴赏、服装流行赏析、服装文化与审美等课程。

艺术教育一直都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西方的美学学者甚至曾将“美育一般当作艺术教育的同义语,因为美育主要是通过艺术的手段来进行的”。由于听障学生主要依靠视觉来接受外界信息,所以“视知觉”的意义就变得尤为重要,以图像为主的视觉艺术审美教育正好契合这种特征。因此,与艺术教育息息相关的审美教育理所应当应该成为这类高等特殊教育的重心之一。由于听觉障碍使特殊需要教育的学生的身心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和普通大学生相比,他们主要有感觉范围狭隘、语言形成困难、发展缓慢等特点,而且文化素养和知识背景普遍都比较薄弱。因此,美育教学不能停滞在以往死记硬背、晦涩难懂的传统美育教学上,应该与知识技能课程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并且还要考虑到学生日后所从事的工作,让美育更加深入生活,更加具有实用性,这也是当前高等特殊教育的审美教育在课程设置和实践活动中所要面临的艰巨挑战。

三、审美实践活动考察

审美教育向来是注重人文的教育,其目的之一就是要发掘学生感知美、表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天赋和潜能,实践性和参与性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特征。审美教育更注重受教育者的思想境界的培养,而不仅仅只是外在技巧的训练。因此,除了课堂教学外,课外的审美实践活动也能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他们的审美体验和能力,是学校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一个良好的校园审美环境对学生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力。众所周知,校园环境本身就是一张大学名片,一本“教科书”,是最直接弘扬大学文化精神的载体。它不仅是莘莘学子们生活、学习和休息的场所,一个理想的校园环境能让生活在其中的学生充分感受和领略高尚健康的精神氛围,蕴含着自然和艺术美的楼台亭阁、花草树木、人文景观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审美熏陶。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位于南京东北区域,靠着江边傍水而建,校园内短岗静池,红墙白璧,回廊构连,四季繁花似锦,终年芳草碧树。走在校园中,会发现各种细节无时无刻不在彰显自身特色和优良传统:手语和盲文印刻在教学楼和图书馆的外墙上,无障碍道路设施随处可见,花园中竖立着贝多芬、梵高等自强不息的历史人物塑像。尤其在沥青路面的小路上,时常可以看到健听生和听障生在用手语交流,生动展现出学院大力提倡融合教育的特殊教育理念。

大学生社团活动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琳琅满目的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不仅充分发挥了第二课堂的辅助作用,更积极调动学生的自觉性,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认识更多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丰富了大学的文化生活,同时又悄然无息地渗透了审美教育和素质教育。作为学校的“窗口单位”,组织、参加国家、省、市残疾人职业技能的各项比赛,开展各种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班,组织志愿者学生参加省、市的多项助残活动等等都是阳光学院最日常的工作之一。而且为了进一步加强校园和谐建设,学院基本上每年都会精心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系列活动,包括组织开展心理健康征文征画比赛、户外心理健康宣传、心灵影片赏析、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学生就业创业、学生素质教育、学生管理等各项工作结合开展。

四、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

为了更加深入调查和了解学校师生对高等特殊审美教育的认识,搜集更多调研的客观数据,笔者在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进行了广泛的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调查100余份,回收有效问卷82份;并对问卷中的18个问题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经过调查发现,总体而言,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对艺术教育相对较为重视,教师的个人素养很高,听障学生也比较喜欢艺术课;但是,笔者同时也发现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交流问题

国内大学对新进教师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职称、学历、科研能力等都是如今考量人才的重要依据。但对于讲授听障大学生课程的教师而言,除了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外,还要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学习,首当其冲的就是交流问题。阳光学院现有的38个教职工中(包括一位聋人教师),大部分都能使用简单的中国手语和学生进行交流,但能熟练掌握手语进行深层次交流的教师并不多。尤其是新进教师由于之前几乎从未接触过聋人,对手语教学需要一定时间的适应过程;而且学院的听障学生来自国内各个省市和地区,地方手语的多样性也进一步增加了交流的困难。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中有85%以上的人认为教师的手语交流水平有待提高。

(二)师资问题

尽管高校的审美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由于自身在理论上的迷惑和实践上的困窘,迄今为止一直没有独立地位,处于大学教育体系的边缘化位置。原本就作为普通高校的薄弱环节,高等特殊教育中的美育实施情况更是不容乐观,师资匮乏就是其中凸显的一个问题。阳光学院没有专设独立的美育教研室,也没有专门的美育老师,只能依靠艺术专业教师在专业课和选修课上引导学生的美育教学工作。但由于教师数量不足,教学的工作压力大,所有承担聋生课程的教师几乎都存在满课时,甚至远超出学校规定课时的情况。美育教师结构缺编,美育课时量过少,课外审美实践活动不够丰富等都是制约高等特殊审美教育发展的因素。

(三)配套设置问题

美育一直都是一项系统工程,讲究结合多渠道、多方位的教育途径,但据调查发现,学院的美育基础条件还是相对比较薄弱。首先是缺乏适应聋生特点的美育理论教材。由于听觉障碍和大学前教育不足,听障学生要比健听生多花三、四倍时间才能消化同样的知识内容。而目前聋人专业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多为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的专业教材,大多教材内容艰深,表述枯燥,影响了听障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审美教育的相关设施和器材也未实现高水平的充实,导致学生艺术活动参与率不足,成为审美实践活动的缺憾。例如,经常代表学校和学院参加文艺演出的阳光学院聋人模特队没有专门的练习室,只能课余借舞蹈房或展厅进行培训。

(四)认知问题

表面上来看,学校对聋人艺术教育课程比较重视,教学考核体系也比较完善,但是大部分学生,包括部分教师对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却认识不够。尤其聋人高职教育主要是以职业需要为基础,着重培养的是实用技术型人才,所以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强调实用性、职业性、实践性的办学理念,无形中难免具有“功利化”的倾向。而对教育主体的听障生来说,他们也和普通高校的健听生一样,拥有比较现实简单的价值观,考虑今后的职业和工作,更加重视专业课程,但对学习美术鉴赏等美育教学抱着无所谓,甚至抵触情绪。参与问卷的聋生中有45%的学生表示不清楚为什么要进行美术欣赏,60%以上的人觉得学习有困难,只有不到10%的人认为美育将对自己今后的人生产生积极影响。,

五、小结

综上所述,教育各方主体对美育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并不统一,高等特殊教育中的审美教育,不管是在理论研究层面,还是教学实践活动都存在着明显的空白和不足之处。不过值得欣慰的是,调查中所发现的问题目前也引起了学校重视,并积极提出针对方案。比如,为了解决交流问题,除了江苏省高校教师必要的师资培训进修外,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还规定承担聋生课程的老师必须参加手语培训课程,并拿到合格证书。学校还鼓励其他非聋生教学的老师自愿申请参加。阳光学院成立了专门的理论教研室,相关教师正在积极编写适应聋生特点的美育理论教材,“聋人高等教育中的审美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课题还获得2015年度江苏省哲社科一般研究项目课题立项资格。

浅谈审美教育 篇5

现在,很多语文教师感叹语文越来越难教,越教越没味,而且不约而同地都把原因归结于高考这根指挥棒,认为是高考束缚了语文教学,“戴着镣铐跳舞”这一形象的说法就道出了很多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现状的无奈。但真的是这样吗?冷静下来仔细分析,我倒觉得更多的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多方面的,我这里想谈的是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忽视审美教育的问题。

一、什么是审美教育

过去,我们在培养学生时,经常会谈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的“美”就是美育,也就是审美教育,湖南师大杨安崙教授在《美学纲要》一书里,是这样解释”审美教育”的:“美育,是在对世界的审美关系中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健康的审美意识,高尚的审美情操,深层次的审美能力,从而使受教育者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世界,改造自身。”“它是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提高民族素质的一条必由之路。”而且,审美教育和其它方面的教育是彼此渗透、相辅相成的。比如,在智育的过程中,就需要引入美育因素。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缺少了诗意的美感的涌流,受教育者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智力发展。审美教育,不但能通过审美价值唤起人的强烈的追求真理的情感和激情,而且能通过发展人们的感觉、知觉、表象、想象和幻想等认识的直接形式和感性形式,以及对周围世界的敏感的、丰富的情感反应,促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美育对德育的作用,更是显而易见,比如审美评价和道德评价,美丑观念和善恶观念总是交织在一起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趣味,影响着审美情感和审美趣味。美育能激发人们的道德情感,坚定人们的道德信念,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

二、语文与审美教育

其实,我们国家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在语文教学中贯穿审美教育,这从不同时期的《语文教学大纲》中都能看出来。比如1986年版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对“教学目的”的说明中提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而2002年版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内容虽然比以前有较大的变动,但它仍然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和一定的审美能力。2003年最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同样提到:“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这些阐述无疑都在表明语文教学中应该实施审美教育,它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三、语文教学实际中审美教育的缺失

许多语文教师也许对《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比较熟悉,但对其中的许多精神实质,可能并没有真正去深入领会,尤其是对审美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可能就没有到位,所以在教学实际中也就不能很好地去实施审美教育。

(一)阅读教学中审美意识、审美教育的缺失

改版后的语文教材最大的一个进步是:文学性大大增强。选入教材的文章多为历代或现当代的名篇,大都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面对如此丰富的美的教学文本,我们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具备审美的眼光,审美的意识来实施审美的教育,从而通过师生共同的审美活动,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

但是,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及现实中沉重的考试压力,我们很多语文教师把语文教学的目标定为应付考试,初中的终极目标是应付中考,高中的终极目标是应付高考。于是,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一篇篇经典美文,被肢解为字、词、句的分析,语、修、逻、文的解剖,以及空洞、苍白的道德标鉴。而蕴含其中的丰富的审美资源被白白地流失、浪费。

例如,教柳宗元的诗《江雪》,有的教师就只停留在对诗句的解说、对柳宗元思想品格的分析、而没有引导学生去用心体会诗中所描绘的苍茫寥廓、纯洁寂静、远离尘俗的独特意境,以及在这一意境之中的凝聚着浓郁象征意蕴的“蓑笠翁”形象。这一意境是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是诗人主观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与自然景物的贯通交融。这样的意境无疑是一种极致的美。教师带领学生去揣摩这一意境,也就是一次绝佳的审美活动,学生通过联想、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也就是一种审美感受、审美体验,进而形成一定的审美认识,即通过意境的揣摩感悟到柳宗元那清高而孤傲的内心情感,而作为审美者的学生自己无疑也会受到一次心灵的洗礼。

又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它的美体现在很多方面:语言的美、结构的美、意境的美、情韵的美等,那么,我们在教学时,也就应该把它作为美文(文质兼美的散文)来赏析,带着学生走进朱自清笔下的清幽、静美的月下荷塘,去欣赏那月下荷花的别样的美,去体会荷塘之上月色与荷花相互交融的优美的意境。进而体察朱自清先生那含蓄蕴藉的内心情感。我想,如果用这样一种带着审美意识、审美眼光的教学方式来讲授《荷塘月色》,那么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会受到一次美的熏陶,甚至心灵的净化。但在具体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将这篇本来有着丰富的审美内蕴的美文教成了单薄的散文,将教学过程肢解为结构层次的分析、段意的概括、语言的品味(也浅化成了对修辞手法的分析)、主旨的归纳等等。

这样一来,学生对这篇本来优美的散文就并没有感受到多少美,更不能深入品味其中美的内蕴,也就更谈不上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培养。而且还会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了无兴趣,误认为语文是枯燥乏味的。而更严重的后果是,如果长此以往,就会使学生,甚至包括老师自己都会形成一种审美疲劳,对美的文章,甚至美的事物感觉迟钝,从而造成审美的缺失。

(二)写作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缺失

凡是参加过高考阅卷的老师都有一个很深的感慨,学生的作文水平越来越差,一年不如一年,好文章几乎是凤毛麟角,很多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感情苍白、语言贫乏,让人读之乏味。要分析其中的原因,我想首先前面分析的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如果不能深入领会文章的美,也就不大可能写得出美的文章来。其次,写作教学本身存在的问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们的语文教师往往热衷于教给学生各种各样的写作方法:“起、承、转、合”“总—分—总”“凤头、豹尾、猪肚”等等,但是却很少启发学生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尤其是没有教给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去感受身边美好的事物,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即使形式上很漂亮,但内容却贫乏、枯燥、空洞,有些还很牵强、做作,这样缺少实际内容,尤其缺少美的内蕴的文章,怎么能打动人呢?而相反,那种真正对生活、对事物有自己独特感受和认识的文章,即使形式上很质朴、没什么技巧,也能打动人,也是好文章,因为它有着丰富的内蕴,有美的特质,能给人以审美的愉悦。

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要形式,不要技巧了,而是强调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内容是主要的,起着决定作用,而形式与技巧应该是为内容服务的。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首先应该教会学生去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审美意识去发掘生活中美的事物。这样的话,学生就不会觉得没东西可写,也不会觉得写作文是一件难事了。

高等院校审美教育 篇6

【关键词】美学视野 高职院校 审美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上需要的越来越多的全能型人才,高职院校教育随之蓬勃发展。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然而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然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传统的高等教育过于强调实用性技术的培养,对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够重视,高职教育逐渐变成单纯的技术性教育。我国的现代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缺少了“美”,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的素质。由此可见,高职教育在加强实用性教育的同时,还要重视审美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1、审美教育的概述

审美教育,即“美育”,是我国现代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李岚清同志强调:“要科教兴国,就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而美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通过培养和提高人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使人的情感得到升华、净化,使人格更为完善,人在创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有知识,又要有感情,这是高素质人才所需具备的条件[1]。”然而随着近几年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人们急功近利,重视实用性技能教育而忽视了审美教育,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审美教育的重要作用,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2、美学视野下高职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

美学视野下,审美教育对高职院校开发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培养高素质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

2.1审美教育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企业在引入人才的时候,在看中应聘者的专业技能之外,更重视其综合素质。我国的高职院校应随着社会发展的潮流而发展。高职院校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地方,每年向社会输送大批的人才。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从一定程度上与学校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学校教育出的人才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审美教育注重的是培养人们的心灵美,有利于人们陶冶情操[2]。高职学生的学习实用性技术的同时,更需要通过审美教育来提升个人的审美境界,净化心灵,在复杂的社会中更好的发展。

2.2审美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不仅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而且同时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强的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从与问题相关联的蛛丝马迹中找到线索,并顺着线索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才能从根本上剞劂问题。审美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更加的有方向性和条理性。

2.3审美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审美教育。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能够让学生发散思维,想象力变得更加的丰富。因此可知,审美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3、高职院校加强审美教育的措施

3.1转变教学观念,完善管理体系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灵魂人物,对学校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许多教师的思想过于传统和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对素质教育理解较浅,教学观念无法转变。许多高职院校并没有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规划,只注重当下不放眼未来,过分的强调实用性技术的教育而忽略了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人才人不是职业机器人,所以高职院校必须正视在审美教育上出现的偏差,调整学生教学发方针,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完善学校的教学体系,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3.2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扩大审美教育方法

审美教育应符合当下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实际情况扩大审美教育的途径。首先,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了解学生地方审美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能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从而达到情感的升华。

其次,教师应把审美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在专业教育中融入了审美教育,能够提高专业教育课堂美的气氛,而在审美教育中融入专业教育,能够在感受没、美的过程中学到专业的知识。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审美教育的水平。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把教材内容的更好的展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去感受美。学生通过视觉、听觉上的享受,能够冲破禁锢的思维牢笼,发散思维,提高审美能力。

3.3提高教师素质

蔡元培曾说过:“审美教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3]。”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教师的素质有着很大的关系。教师需要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才能在审美的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产生审美情感上的共鸣。所以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审美观,提升自身的修养。

结束语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审美教育。高职院校应重视审美教育的作用,调整学校的教学方针,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才能进一步提高审美教育,才能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高职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朱焕芝. 美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审美教育内化问题探析[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03:113-114+116.

[2]韦小双. 接受美学视野下的高职院校审美教育内化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幼专院校文学欣赏课程中的审美教育 篇7

一.在诗歌欣赏中提升审美感受力

审美教育是教育者用美的对象来教育人的过程, 也是受教育者感知美、欣赏美、追求美和表现美的具体过程。提升审美感受力, 首先要明确自然美育的教化作用。自然美是最直接、最形象、最生动的美, 欣赏自然之美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开阔视野、陶冶性情。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美丽的城郭, 馥郁的山谷, 凹凸起伏的原野, 蔷薇色的春天和金黄色的秋天, 难道不是我们的教师吗……我深信美丽的风景, 对青年心灵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教育影响, 教育家的影响是难和它匹敌的。”文学欣赏课程在审美教育的实施方面, 应抓住自然美育的教育契机, 用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在古代诗歌当中, 包含着大量歌颂自然之美的优秀作品。如苏轼的《春江晚景》一诗, 通过竹林、桃花、江水、芦苇、野鸭等意象, 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江南仲春时节的优美景色画卷。在诗歌欣赏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鲜明地感受到诗人眼中的美丽自然物象。对于诗歌中自然之美的欣赏, 可以引发学生美的感受, 对美的热爱之情亦不断提升。对于幼师生来说, 审美感受力的提升不但可以增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也为其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幼儿教师提出了以下教育建议:“和幼儿一起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如:让幼儿多接触大自然, 感受和欣赏美丽的景色和好听的声音……与幼儿一起讨论和交流对美的感受。”幼儿教师在将自身的审美感受传递给幼儿的过程中, 间接的也激发了幼儿对于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

二.在散文欣赏中激发审美情感体验

情感教育是审美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 蔡元培曾说过:“美育者, 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 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作为教师不仅要注重文化知识、技能、技巧的传授, 更重要的是向学生展示一个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世界, 通过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积极引导学生的情感价值取向, 以达到建立学生高雅生活情趣的教育目的。钟嵘在《诗品·序》中曾提到:“气之动物, 物之感人, 故摇荡性情, 形诸舞咏”。文学作品体现了作家的真性情, 是作家在现实生活中真实体验与感受的直接反映。在诸多散文作品中作家常常将主观情感寄托于外在景物之中, 对散文作品内在意蕴的深层挖掘能够调动思考、引起共鸣, 从而激发阅读者个人的审美情感体验。如朱自清的《春》就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作者从初春的山、水、太阳、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等几个方面来描绘春天的景象, 细致的勾勒出江南春天所特有的风貌, 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在散文欣赏的过程中, 学生自然会被带入到这幅优美的春景图中, 被春光所陶醉, 为诗情所感染, 审美情感得以激活。《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建议中提到:“幼儿教师应和幼儿一起发现美的事物的特征, 感受和欣赏美。”审美情感体验在美的感知与欣赏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能够帮助幼师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 为日后的幼儿审美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三.在小说欣赏中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与审美取向

审美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构建人们美的心灵与健全的人格, 它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多种手段, 在审美实践中达到对审美对象的认识与反映, 以此为参照充分地感受、体验、判断和评价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正如马克思所说, 审美欣赏就是人作为审美主体“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在审美领域当中, 真、善、美是人类生活的三大基本价值, 美与真、善是相通的, 美离不开真、善, 美又能达到真与善。在真善美的引导下, 美丑观、善恶观、是非观、爱憎观逐步形成, 正确的价值观与审美取向得以确立, 人们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文学当中的美相较于现实中的美更加典型、更加集中, 对人的感染也更加强烈。小说作品是作家对现实的提炼与再造, 反映着人类心灵的真善美, 小说欣赏即是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与审美取向进行评价与取舍的过程。在《巴黎圣母院》中, 卡西莫多这个外貌丑陋的残疾人, 内心却无比真诚与善良, 他将自己全部的生命和热情寄托于爱斯梅拉达的身上, 为了她的幸福可以牺牲一切。在极端的美丑对照之下, 学生能够真切体会到作家对于真善美的歌颂与假恶丑的批判, 作家的价值判断与审美取向对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幼师生应明确价值观对幼儿成长发展的导向作用, 用积极进取的人生信念为幼儿树立榜样。《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教师要“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幼儿教师应用自身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与纠正幼儿的不良思想, 培养幼儿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四.在戏剧欣赏中促使审美道德的养成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而审美教育在人的自我完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审美与道德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法国文艺批评家圣佩韦认为:“只要深入地认识那些美丽的事物, 就可以用它来培养出美的爱好者和成熟的人道主义者”。人的本性中普遍存在着爱美的需求, 而美中蕴含着善, 受教育者在审美过程中被美所感染的同时, 必然会受到善的引导, 德性升华, 从而实现人的自我完善。正如朱光潜所说:“美育是德育的基础”。审美教育提升了个人的道德修养, 为高尚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戏剧文学作为文学艺术中的一种特殊类型, 以其强烈的矛盾冲突作为区别于其它文学体裁的重要特性。而戏剧人物的内在心理矛盾展示了其情感与理智的冲突, 道德与欲望的对抗。在戏剧《哈姆雷特》中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复仇的延宕行为恰恰体现了其高尚的道德品质, 克劳迪斯的罪行理应受到惩罚, 但以恶制恶的方式势必无法真正消除罪恶, 道德与责任拷问着王子的灵魂, 使其复仇行为再三延迟。通过戏剧文学的欣赏, 学生受到作品中善行的感化, 审美活动实现了道德教化的功能, 道德修养得到逐步提升。审美道德的养成对于幼师生师德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教师的言行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会对幼儿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教师必须严格遵守师德准则。《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建议幼儿教师:“了解并倾听幼儿艺术表现的想法或感受, 领会并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独特感受, 理解他们欣赏时的行为。”具备高尚的师德品质可以确保幼师为幼儿营造一个充满包容、尊重与关爱的环境, 有利于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五.结语

审美素质的提升已成为当代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幼师生的审美教育应抓住文学欣赏课程这一重要渠道, 在文学作品的赏鉴过程中逐步塑造学生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质及美的人格, 为幼教事业的发展与振兴夯实基础、输送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教育部, 2012.09

[2] .朱立元.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论中职院校学生审美、着装的误区 篇8

关键词:着装,消费,学习

黑龙江张健程佳王婧李鹏海

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 中职院校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学生素质也各不相同, 学生的着装审美存在着严重误区。我国具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和悠久的传统文化, 在穿着打扮方面也有我们自己的民族特色。作为中学生, 其着装要体现出中学生的特点。中学生服饰美是其内在美的体现, 更是一个学校学生精神面貌的缩影。对于中学生来说其着装应符合要求,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观, 甚至不同年龄段、不同学龄段的学生的审美观也不相同。随着人们对美的追求品位越来越高, 最为明显的是对着装美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服装世界正日益主宰着人们的消费领域, 把人们带向时尚王国。但对中学生来说, 对着装的追求因受其阅历浅和一些不成熟的价值观的影响, 他们在着装方面还存在许多误区, 他们往往不顾身份, 不加选择地追求奇装异服, 结果不仅不能带来美的享受, 甚至还会危及到身体健康。

一、中职学生着装、服饰搭配的误区

如今中学校园里在衣着方面有这样一些怪现象:有些学生认为校服不好看, 只有在检查时才穿, 检查结束立马放进抽屉;有些学生在裤子上面乱涂乱剪, 自认为比较有个性;有些学生盲目追求服装的品牌、个性、价格、潮流等, 往往导致着装不适合中学生的身份。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 认为校服不合身、太土, 喜欢追求自我个性

这部分同学占绝大多数, 他们认为, 校服没有进行量体裁衣, 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阶段, 今年能穿, 也许明年穿在身上就不太合适, 而且面料也不好, 款式不新颖, 色彩太单调等。所以大家都不喜欢, 即使穿了, 也是应付检查, 不挨批评。例如:喜欢把裤子穿得无限低, 裤裆无限长, 给人超级短腿的效果;有些裤腿从上至下逐渐收拢, 形成萝卜状;有些则从上宽大到下, 上衣可长可短, 条纹T恤占相当大比例;有时配韩国家庭主妇式大V领外套, 力求腿短身长的效果, 并竭力作出螺旋腿造型, 以此为酷。

(二) 紧跟流行、追求时尚

当五彩的光辉映着荧屏, 舞台上出现富于青春生机活力的歌星、舞星、影星等众星的身影时, 一双双发自内心的崇拜目光, 也在紧随不舍地跟着这些“星级”人物的身影, 他们的服饰对青少年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学生中涌现出了大批的“追星族”, 掀起了“青春偶像热”。这部分同学所占比例较多, 他们过分追求时尚, 喜欢尝试新鲜事物, 善于模仿明星的穿着打扮, 导致着装极不适合学生身份, 也不适合自己的形体特征, 扭曲了美的内涵。例如:1.拍照喜欢以镜头俯视的角度, 睁大眼睛, 嘟起嘴, 鼓起腮帮。眼球上有时戴有色眼镜, 睫毛上通常刷了厚厚一层睫毛膏, 自拍为主。有些则喜欢在两腮刷上大片腮红, 拍大头照, 拍完再去PS合成, 使眼睛更大, 甚至大到超过正常比例。2.发型多为爆炸式, 或长爆炸或短爆炸, 与学生的身份不符。

(三) 攀比风气逐渐上升

很多学生对服装的要求较高, 有18%处于高消费状态, 他们追逐名牌、相互攀比, 过度消费不仅影响了学习, 也影响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同时也给家庭带来了经济负担。

二、解决对策

爱美是人类的天性, 爱美之心人人皆有。然而, 似乎我们一出生, 就有了美丑之分, 而这也被所有爱美的人们视为在追求的过程中的一大障碍。在这里, 我要诚恳的告诉每一位学生:美是可以后天塑造的。一个人的美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全面的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内在心理特质以及五官、脸型、体形等外在的优缺点。如果不能充分了解自己, 不知道什么样的东西适合自己, 就很难恰到好处地展现自己最美丽的一面。当充分了解自己以后, 我们应当结合自己的气质、肤色、体形来选择服装的款式、色彩、材料、图案以及与之相配的鞋帽、饰品、发型等。这样才能达到利用服装的功能提升你的美丽指数的目的。应严格按时令着装, 春夏秋冬四季都应该有明显的区别:如, 夏季着装应以凉快为前提, 以不太露为原则;冬季着装以保暖为原则;春秋虽然可以相对随便一些, 但也要体现中学生活泼、向上的风格。

2.结合实际, 改变观念, 探讨形象设计。很多人都喜欢为自己定下一个框框和预设立场, 如我穿某个颜色太显眼, 我一直是某个类型等。其实穿衣应该常换心情, 常换角度, 放下自我主观意识, 不要让心理的暗示影响你。自我引导、分析, 慢慢地了解、接受真实的自己。要根据参与不同的活动, 选择不同样式或风格的服装, 如出席吊唁或追悼仪式, 要穿黑衣服或穿白衣服, 不能穿大红大绿的衣服;如参加升旗仪式, 全体同学都应该统一穿校服;如参加早操或上体育课时, 要穿运动服。当然, 校服可以说是通用服装, 无论什么活动穿校服都是合适的, 所以, 学校鼓励学生们都穿校服。

3.逐渐实践, 展现魅力——以轻松的态度来尝试为自己转换不同的造型。可以从一两件衬衣、裙子开始, 通过不断验证, 树立信心, 积累经验, 很快你会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多彩的自己, 平淡的生活也会因此而变得多姿多彩。

三、着装与服饰搭配的原则

1.舒适———不论你如何搭配, 舒适是排在第一位的。比如说, 我们的校服, 在面料的选择、色彩的搭配以及款式的制作上, 最大的特点就是舒适, 并且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

2.干净、整洁———干净是指衣物上没有污渍、异味、掉色等问题。整洁是指衣物整齐、大方、得体、无破坏整体美感的褶皱等。着装干净整洁可以让人有“纯净、美好、信任、安全、舒适”等审美享受。

3.合身———穿戴者必须对自己身体的号型有一定的了解;对“各服饰的尺码”以及“不同国家、不同服饰的尺码换算”有一定了解;对颜色的过渡、代表意义和颜色搭配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4.协调———服饰搭配要协调, 符合形式美的法则, 服饰协调美主要表现在:色彩要协调, 场合和风俗的不同, 衣服颜色的选择有所不同;上下装的颜色也要协调, 他们可以是互补色、同类色、临近色;风格要协调, 服装在功能和款式上要具有统一性。如西装和皮鞋, 运动装和运动鞋;举止要协调, 美是一种心理活动, 审美者在审美过程中会根据审美对象表达的信息产生联想, 从而有了“外形美”、“协调美”、“心灵美”、“境界美”等审美要素。

参考文献

高等院校审美教育 篇9

1 音乐欣赏课程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情感, 同时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首先, 音乐审美是以人的情感为轴心, 对人性的价值与人性韵味作整体的展观。音乐是从总体上把握人的内心世界。因此, 它对人的感染力强烈, 深入, 对人的影响覆盖面大, 辐射性强。

其次音乐作品与一定时代, 阶级, 民族先进的社会意识相连系。其精神内涵通过音响运动形态的集中, 概括与抽象, 具有更强烈, 更广泛的特点, 它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发挥作用。例如: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的歌剧《Nabucco》中有一首希伯来奴隶的大合唱“飞吧, 思维, 乘着金色的翅膀”, 歌曲表现了意大利人民反对奥地利统治, 争取独立和自由的要求。首场演出时, 受到了全场观众的强列要求。歌手, 乐队队员, 观众一起向作曲家致意, 意大利革命领袖玛志尼在写给威尔第的信中, 赞誉他在音乐上所作的努力与自己在政治上所作的一样, 具有同样重大的意义。

最后音乐以其物质材料——音乐在物质世界中单位时间的运动形成频率, 振幅, 波形等千变万化的运动形态作用与人, 使人在生理刺激的基础上产生情绪波动, 这些基于生理刺激上的反应结合主体的主观意念产生出不同的心理感受, 为欣赏着提供了丰富的音乐审美信息, 对人的性格, 情趣, 个性形成, 意志的锻炼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反映人类与自然顽强拼搏, 与命运斗争的音乐作品能培养人们坚强得意志和坚定的进取精神;热情, 乐观的音乐作品可以使人心胸开阔, 奋发向上, 欢愉的音乐可以使人冷落孤独的心境……

通过对这首乐曲多角度的分析与欣赏, 使学生对自然、社会、生活、民族等都产生更多地感受和理解, 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使他们获得了深刻的情感体验。同时学生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 想象着自己就是那个商队中的俄罗斯人, 听到驼铃叮叮咚咚……这些无疑都对学生审美想象力和审美理解力的提高有巨大作用。

2 音乐欣赏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空间

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离不开学生的想象空间。可以说想象是人的基本心理活动形式, 是创造的源泉。学生除了通过聆听音乐以外, 参与歌唱, 奏乐, 律动实践活动也是提高音乐欣赏能力的不可缺的方式方法。在聆听, 歌唱, 奏乐, 律动等音乐实践活动过程中, 学生逐步形成对音高, 节奏, 速度, 和声, 音色等的听辨能力, 对音乐形象会有更综合, 全面, 深入的感受与理解。音乐鉴赏是除音乐创作的一度创造、音乐表现的二度创造之外的第三度创造。

如《革命练习曲》是肖邦当年离开波兰赴巴黎的途中, 突闻祖国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失败, 华沙重新沦于帝俄统治的消息, 悲愤之余写下了此曲。这是一首单一形象的音乐作品。整个音乐形象是通过左手奔腾的音流和右手刚毅的曲调向结合体现出来的。练习曲从不协调的属九和弦开始, 引出了一连串汹涌澎湃的十六分音符。音乐出现得十分突然, 因此, 给人的印象十分强烈。它好像是肖邦内心感情的总爆发。接着, 左右手同时并进, 两道音流奔腾不羁, 犹如千军万马、浩浩荡荡。突然间高音部出现了一个刚毅的曲调, 它清澈、明亮, 好像是冲锋陷阵的角号。它象哭泣, 悲悲切切;又象诉说, 发自肺腑。然而它的背景仍然是起伏汹涌的澜涛。这肺腑是肖邦对整个命运的哀哭。乐曲的结尾又回复到自豪、刚毅的形象。音乐在很强的力度下, 从高音向低音冲击, 并且左、右手八度同奏, 气势逼人。最后, 在特强的力度下, 奏出了大调的主和弦, 它象征着肖邦内心的满腔仇恨和对革命胜利的信念。

对这些音乐作品的欣赏, 使学生在优美或雄壮的音乐声中产生强烈的爱国热情, 认识到为祖国命运去奋斗、去努力才是青年人最美好、崇高的人生理想。可以这样说, 音乐欣赏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来深化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 反过来音乐欣赏教学为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3 实现音乐欣赏课程审美作用的途径和方法

音乐欣赏教学务必充分揭示其深刻内涵并以此作为欣赏的突破口, 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音乐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相同的一点, 就是以其形象反映客观社会生活, 音乐所刻画的形象, 有时有“形”有“象”, 有时无“形”无“象”。

如何更有效的通过欣赏音乐、理解音乐, 达到实现音乐欣赏教学的审美目标作用, 那就要通过听、唱、想相结合的办法, 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

听:这是欣赏音乐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当倾听某种歌声或旋律时, 有些音色会使人立刻放松或兴奋;有些音色会像微风一样轻抚我们。这些感受于音响本身。单凭这种感染力就能把我们带到一种无意识而又有魅力的心境中去。再有带着问题“听”, 毕竟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有很多, 明智的欣赏者必须加强自己对音乐素材及发展的理解与掌握, 必须有意识的聆听旋律、节奏、和声、音色及其变化。

唱:引导学生听前唱出题, 有利于学生把握主题形象, 使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辨认主题的重复和变化, 使学生的音乐思维真正调动起来。

想:音乐对客观事物的描绘, 呈现出来的只是一种声音的表象, 是非具像性的。只用通过想和想象才能在听者的头脑中形成客观世界的表现和意境。想象与联想使聆听音乐的人感悟音乐精神内涵的必要方式。它对音乐表现提供了一种更为实在的内容补充。

总之, 通过音乐欣赏课程的学习和训练, 不但可以唤起学生对音乐的激情, 满足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 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 塑造学生美的心灵, 从而使学生性格开朗、精神饱满、意志坚强, 形成完美人格。

参考文献

[1]王次.音乐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6, 1.

[2]李岚清.音乐笔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林百玲.从审美角度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 1.

高等院校审美教育 篇10

包装设计课程是高职院校中装潢设计专业的主要课程, 是一门集实用技术学、营销学、美学为一体的设计艺术学。其教学宗旨是通过现代人对商品包装的需求进行分析, 从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整合研究, 在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同时, 提高学生的审美思维, 使其适应时代的发展, 更好地服务社会。包装设计不仅使产品具有既安全又漂亮的外衣, 在当今社会更是一种强有力的营销工具。在包装设计中, 功能性永远是第一位的, 无论设计怎样的造型, 都应赋予它简洁的原则, 符合人体工学的结构, 构成一种对产品安全、对使用者方便的包装。包装设计在满足产品的基本要求之后, 我们应更多考虑的是设计中反映产品、品牌、企业等不同的内涵部分, 而反映其内涵部分的表现即为审美表现形式。

二、如何培养学生了解包装设计的审美特点

1. 审美情调在色彩上的体现

色彩给人视觉上造成的冲击力是最为直接而迅速的。包装上的色彩是影响视觉感受的最活跃因素, 它不但对商品的区别、识别、象征起重要作用, 而且对人的心理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化妆品的包装色彩, 是反映整个情调的一大主要因素, 它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国内市场上出现的一些化妆品, 就可以深深感受到这一点。如定位在大众消费群的“大宝”系列化妆品, 它是用浅灰色与柔和的粉色系搭配而成, 正是这种朴素的灰与淡雅的粉所产生的情调, 吸引着广大工薪阶层的男女消费者。

2. 审美情调在文字上的体现

文字是包装中重要组成部分, 其表现能力在于不仅起了介绍商品、准确传达商品信息的作用, 而且具有美化肌肤等作用, 这一特性决定着其文字与化妆品所特有的内在精神必须相连。由三株公司生产的“生态美”系列化妆品, 其包装上的文字运用得非常生动, 它使用了汉字书法来进行文字设计, 白底黑字, 分外耀眼, 字体轻松、流畅, 体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超自然美, 而此种美正与该产品所要表达的植物精华、自然风格相一致。

3. 审美情调在图案上的体现

包装上的图案不同于绘画, 一般绘画多体现作者自身的情感, 而包装上的图案要与产品性质相协调, 又要满足消费的喜好。化妆品包装因其体型小, 图案设计更应讲究精致。目前, 抽象图案因其富有现代美与形式美而深受消费者喜欢, 几个点、几条线或几块面, 看似简简单单, 却赋予包装时代的气息。如“CRISFERE”系列化妆品的包装, 图案由宝石蓝、白色、银色互相交错排列的大色块构成, 并产生重叠的效果, 明朗、大方, 当然会受到消费者的厚爱。

4. 审美情调在造型上的体现

化妆品包装的造型, 尤其是产品容器的造型是最能散发灵气、体现情感的一个方面, 由于现代科技的进步, 容器造型已趋于随心所欲的地步, 特别是西欧发达国家的产品, 容器造型更是丰富多彩。化妆品的容器造型多用柔和的线条来体现产品的特性, 甚至有的造型师从以阴柔之美见长的女人身体中摄取灵感和情趣, 使造型式样体现一定的情感和意蕴, 而这种用象征、隐喻体现思想感情的方式, 易于消费者产生共鸣而被消费者欣然接受。

三、学生在对现代包装设计进行审美活动时所应注意的规律

1. 注重包装设计功能和材料的结合

包装设计的立体造型与各展示面的设计, 必须与功能、材料相结合。设计首先应满足内容物守护性、利用性的要求, 同时还注重设计变动与所采用材料的理化性质相结合。

2. 注重商品信息的传达

在进行包装设计活动时, 应明了而正确地传达商品内容与商品特色。假如手帕的包装被人误认为是袜子的包装, 那么设计感再美、再新奇, 也是失败的。

3. 注重消费对象的差异审美熟悉

美与不美是指人的主观感受, 各种因素都会导致审美差异。小孩的玩具的包装格式与老年人用品的包装格式, 男性用品的包装格式与女性用品的包装格式, 都必凸显特色。可见, 不能要求一个包装设计适应于各种各样的人, 而要针对详细的消费的共性熟悉处理。

4. 注重审美变动的时间性

所谓时间性是指时代、年化、季节和特定的一段时间的遍及含义。人们的审美口味频频随着时间的变迁而有所变动。例如以往繁琐的“雕龙刻凤”与“罗可可”的风格已被当代设计中简洁、明快的格调取代。特殊是一些时间性很强的商品, 如冬季用品、节日用品、纪念用品、化装用品等, 对包装提出了越发详细的时间性要求, 在格式办理上不能不详细看待。

5. 注重同类商品包装设计的对比性

包装设计作为产物的推销方法, 必须注重设计的竞争性而求新求变。至于某些产物的包装传统, 花样不作突变性改造, 也正为了维护它肯定的出售安稳性, 一旦这种安稳性出现动摇, 就要进行及时更新。所以, 包装的设计应当注重到与同类设计的对比而加以显著的辨别。

6. 注重设计样式的多样性

我们在观赏一件包装设计作品时, 首先看到的是被观赏对象的客观状况, 这种状况不仅是图形与色彩, 还包括立体外形、材质肌理、结构样式、加工工艺等, 这些多方面的因素共同组成了一件包装设计的视觉陶染力。假如其中有一方面搞得不好, 就会减弱这种陶染力。所以, 为达到装潢美、形态美、结构美、材质美、工艺美的多样性浮现, 就要求设计师有多种格式办理方法, 具有肯定有关材料与工术的知识, 并力求即时了解新的信息。

教师在讲授包装设计课程时, 应不断向学生强调在设计过程中所涉及的内容绝不可以生搬硬套, 它需要完善、和谐的表达, 包装设计人员只有本身对各地的审美文化、各类商品包装的审美规律有一定了解, 对现代美学有较深的研究, 对消费心理学有充分的认识, 这样才会设计出有时代气息、不同凡响的作品。

摘要:文章通过对化妆品包装设计的审美情调及在进行各类商品包装的审美活动时应掌握的几点规律, 论述了高职院校教师在讲授包装设计课程时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

关键词:包装设计,审美思维,审美情调,审美规律

参考文献

[1]鲍列夫.美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8.

[2]曾景祥, 肖禾.包装设计研究[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2.

上一篇:门急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下一篇:数学课堂素质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