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快乐学习语文

2024-07-13

让学生快乐学习语文(精选十篇)

让学生快乐学习语文 篇1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对学习的态度, 是积极探究学习的一种心理倾向。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提倡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就会努力学习, 克服学习的困难, 对学习有积极向上的要求。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认为不再是枯燥无味的, 从而实现了快乐学习。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 寻找知识与兴趣的切入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 多媒体课件激发兴趣

小学生思维简单, 对表象知识容易掌握, 属于感性思维, 这就说明学生对直观、形象的教学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 单纯教师的讲解, 无法将教材内容和表达的情感传达给学生, 学生单凭死记硬背去认知, 感到学习抽象, 难以体会和理解, 学习变得被动, 甚至有厌学情绪。而多媒体弥补了这一不足。多媒体课件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 集合了图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功效, 把抽象的文字知识用逼真的情境来展现。让学生感到好奇, 激发了认知欲望。心理学告诉我们:新奇、多变的事物可以增强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度, 采用了新颖的方法, 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以图形和动画为基础, 同时可将图片由静变动, 由大变小或由小变大, 由慢变快或由快变慢。学生通过观察, 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不仅可以接受大量的知识, 而且寓教于乐。比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 为了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桂林山水甲天下, 播放那里的录像片, 学生看到美丽的真实风景, 会加深对教材内容的记忆。

(二) 丰富的课外活动激发兴趣

学校是教学的主要场所,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我们的教学往往把学生拘束在课堂和学校的狭小圈子里, 教学方式采用课堂讲解、学生练习的方式。久而久之, 学生对学习没有了兴趣, 产生疲劳感。因此, 教师要拓宽教学的范围, 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让学生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相结合。这样才能活跃学生的思维, 开阔学习的视野, 学生从多渠道掌握知识信息, 学习方式变得灵活多样, 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乐趣。

课外活动是小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以外进行的各种听、说、读、写的具体实践活动。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也是国家培养个性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之一。课外活动的形式举例如下。 (1) 课外阅读活动。教师要推荐学生不同题材的读物, 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比如科普书籍、人物传记、寓言、童话等。《十万个为什么》《西游记》《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等都是学生喜欢的。同时, 教师可以组织读书会, 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或者互相传阅读物, 大家一起读, 一起讨论。 (2) 开展语文课外活动, 一定要给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口头表达对于儿童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组织朗诵比赛、演讲比赛、故事会、角色表演等, 让学生进入角色, 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 (3) 知识竞赛。竞赛活动带有游戏性、竞争性和冒险性, 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形式之一。开展猜谜语活动、背古诗、成语接龙等, 看谁答得又对又快, 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

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 仍然或多或少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分数至上的教育标准导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心理素质的不良影响。由于现在的小学生多是独生子女, 家庭比较溺爱, 缺乏艰苦教育, 心理素质比较差。在学习过程中有骄傲、孤僻、抗挫力差等不良心理状态, 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表现出令人担忧的现象。这种情况下, 学生的学习状态根本谈不上愉悦的心境, 快乐的学习体验。只有在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前提下, 学生才会在学习中有快乐感, 学习效率提高。所以, 教师教学要挖掘相关因素, 找准与健康心理培养的结合点, 做到教书育人的完美统一。

(一) 学生在一个大集体下学习, 学生之间要有人际交往

如果人际关系良好, 学习气氛融洽, 学生之间就不会产生矛盾, 在友好的气氛中, 大家愉快的学习。相反, 学生之间产生矛盾, 进行争吵、打架、向老师告状等, 这种同学间不和谐的音符, 使他们产生许多心理问题, 学习不能保持良好的心境, 坏的情绪会影响学习效果。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让学生小组讨论学习, 大家互相取长补短、学会理解、帮助别人, 在团结互助的学习中, 学会包容, 增强团队意识。使他们认识到, 在一个集体里, 学会相互谅解、不斤斤计较、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处处以集体利益为先, 才能形成团结有力的整体, 获得更大的成功。

(二)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会犯错误, 遇到学习上的困难

小学生正处于健康心理形成的最佳时期, 作为教师应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对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加以锤炼, 让他们不能在困难面前低头, 要有自信心, 敢于挑战自己。这样才能消除学生的负面情绪, 有积极的心态面对、感受战胜学习困难的快乐。教师可以采用赏识教育, 多鼓励学生, 给予学习的动力, 或者讲名人求学故事, 让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让学生快乐学习语文 篇2

经过多年的语文教学,我深切地感受到:应试教育下,语文教师对语文课堂的解读,越来越工具化、格式化,把美的文章肢解的支离破碎,把美的语言生硬的套在格式中,忽略了对学生情感的理解,忽略了学生个性化的表达。于是学生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脑海里缺少了美的意境。这样的结局无疑给我们语文教师一个沉重的警示。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热爱语文,有兴趣地主动学习语文呢?我想这个问题每一位教师都有一本自己的经,都有一套自己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在这里只是谈一些自己粗浅的看法,愿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教师要用自己的情感魅力,激发学生热爱语文的欲望

师生间具有亲和力,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了情感基础,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融洽了,这样学生才能从心灵深处接受你、认可你,从而使学生产生发自内心的驱动力,更乐于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同时教师要用良好的情绪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深挖自身的情绪因素,倾注满腔热情,以饱满的情绪、生动的语言去创设一个富有激情和感染力的教学情境,从而产生近朱者赤 的同化效应。当每位学生都与教师的情绪产生共鸣,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时,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得以发挥,进而转化成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

二、教师要以独特的教法,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凡在教学中能符合教学规律,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心理活动规律的教学方式,都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乐学、主动地学。教师应做到每堂课都力求在新授过程中让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在实际情境下,教师要善于抓学生的“兴趣点”兴趣高了,学习的最佳时机也就抓住了。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灵活的途径来加强兴趣性,这样,全体学生的兴趣再次掀起一个高潮,每个人都积极地去思考、感悟。这不仅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且使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总之,教师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以独特、新颖的教学方法奉献给学生,可以促使学生由始至终地主动学习。

三、教师要善于用激励法,保持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作为教师不应吝啬 激励语言 。因为正确运用 激励 策略,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欲望倍增,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一旦有了学习欲望,何愁他们不主动学习呢?上课时,可以采用不断变换 激励 策略的方法来使学生感到 新 ,以常 新 来促使学生常 主动 。首先,对敢于发言,哪怕是说错了的学生;对一贯纪律很差,但在本课中表现较好的学生,给予大张旗鼓的表扬。对好学生,教师要把握好时机适时地给予鼓励和表扬。这样,充分地调动了全班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总之,正确使用激励策略,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励其主动学习的欲望。在教学中,老师要深入分析并把握知识间的联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思维规律,提出恰当的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去启迪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同时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猜想、归纳、类比、联想等思想方法,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样学生在广开思路的环境中学习,思维得到锻炼,能力得以发挥,主动学习的热情高涨。

也可利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励他,榜样的作用就在于他学有方向。榜样最好是自己身边的同学,这样有可比性、可学性。而且,要让学生明白,别人能做到的,自己同样能够做到,对自己要有绝对的信心。

四、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树立学习目标,指明学生热爱学习的方向

学习目标是学生对学习结果的期待,达到学习目标学生会有成就感,对学习也会更有兴趣。学习目标可分为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在学习的各个环节,教师都要向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学习目标,同时注意将近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为了使学生建立适当的目标,还要注意帮助学生设立与自己能力一致的个人目标。目标过高,与学生本身的能力差距太大,学生可望而不可及,对学生不仅没有激励作用,而且易使学生产生无力感而失去信心;目标过低,缺乏挑战性。只有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内,具有适当难度的目标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做到热爱学习。

五、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及时评价反馈,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动力

学习结果的反馈具有信息作用,通过结果的反馈,学生能够知道自己在学习方面取得了多大进步,在多大程序上达到了目标。让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结果会产生很大的激励作用,及时反馈、强化,这是有效运用强化的一条基本要求。

这里的评价是指在分数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评等级、写评语、表扬或批语等方式评价学生,这种评价会起强化情感的作用。肯定性评价对学生更有激励作用。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种手势,一句简单话语,都可以起到对学生评价的作用。但过度的表扬或奖励,也会减效或失去效力。对评价要富于指导和激励作用。评价对要注意学生心理水平与个性特点,还要因人而异。

怎样让学生快乐学习语文 篇3

关键词:语文;学习;快乐;学生

一直以来,语文教学中采用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片面夸大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想着如何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对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培养,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使他们认为语文学习枯燥乏味,整天不是听课就是背课文,要么就是抄写生字词,等等,实在是没什么意思。那么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有人说过:“谁能给学生更多的的快乐,谁就是最成功的老师。”笔者认为,语文课教学只有让学生学得愉快、学有所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为了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语文,笔者特地做了如下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让学生快乐学习语文的前提

受儒家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很多语文教师认为必须要让学生敬畏自己,让学生听话。因此,他们习惯于对学生摆上一副严厉的面孔,习惯于以高高在上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导致师生之间的距离逐渐拉大。正是由于教师的这种态度,使得很多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把学习语文当作一件苦差事,老是提不起精神来学习。要想改变这种状况,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语文,语文教师就必须要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去发自内心地关爱学生,虚心地听取他们的意见,营造出协调、融洽的学习氛围。我在语文教学中不论自己心情怎么样,总是面带微笑地进行教学,语气和蔼地与学生进行交流,鼓励他们对教学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很多同学上语文课时,不再感觉有压力了,都能开开心心地学习语文了。我们教师要学会利用“权威性的谎言”去暗示、期待学生,要对每一位学生有信心,对每一位学生有独特的深情;要认为每一位学生都是可塑之才, 他们都有美好的前程。 这样, 老师在上课或辅导时, 才会用期待的眼神去暗示学生, 才会用激情的语言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学生就会感到快乐幸福, 就会把老师的外在鞭策转化为自己学习的动力, 从而乐意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

二、教师教学语言优美生动、教学状态动静结合是让学生快乐学习语文的客观条件

语文教学中的教学语言应生动优美,“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东西。教师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牢牢粘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学会提炼自己的教学语言。一是要积累丰富的词汇,平时广为采撷,大量储存,上课时便会涌入脑际,信手拈来;二是要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句式要富有变化,贴切的比喻能启发学生的联想,精当的设问能造成悬念;三是语言要节奏和谐,抑扬顿挫,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四是语言还应倾注充沛、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只有满腔热情,才能打动学生的心。另外,在语文教学中,教学形态应动静结合。“动”是指讲解、朗读、讨论、操作;“静”则是指学生的默读、观察、思考、想象。语文课中的“动”能激活学生学习的情绪、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静”则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如果语文课上“动”多“静”少,就会出现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思维很少参与学习;如果“静”多“动”少,他们就容易产生疲劳。因此,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亦动亦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相得益彰,这样才能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语文。

三、语文教学立足于学生生活是让学生快乐学习语文的基本方式

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更应该时刻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由于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就要求教师敢于跳出教材,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寻找例子,以帮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课文。比如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课本上的场景还原到生活中。从生活中寻找这样的例子,在生活场景中学生才能体验到生活的意蕴。生活场景形成之后,再回扣到课文的语言上,让文本的生活经验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碰撞、交流,从而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课文,更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我们在学习课文《羚羊木雕》时,可以采用角色体验的方法,让自己置身其中体验主人公的感情,并且寻找自己在生活中曾经有过的类似的经历,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也可以给予自己心灵上的触动。再如写作教学,每次作文布置下去以后,许多同学很长时间不知如何下笔,有些学生并不缺乏写作的技巧,只是他们的生活积累太贫乏了,所以,作文教学不应侧重写作技法的指导,而应在学生的素材搜集上下功夫,素材来源于阅读积累和生活积累。一般来说,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学生,其作文总是真实的、充满活力的、令人回味的。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一天一记,不论是曾经经历的事情,还是自己一时发出的感慨,随时记录,即使只是短短的几句,也是属于自己的收获。

四、激发学生的兴趣是让学生快乐学习语文的根本

如何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语文 篇4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所以如何使小学生们积极快乐地投入到小学语文学科的学习中来一直是很多教师在思考的问题。对此, 著名文学作家、评论家波金曾说,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心理特征上是有差异的, 对于快乐的理解也有差异。而小学阶段历时六年的学习, 学生在低年级和高年级有着很大的差异, 所以在学生的快乐学习中还要结合教育对象的差异选择不同的方式, 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肤浅的体会。

一、设置良好的学习情景, 让学生尽情品味学习内容的快乐

(一) 适当开展竞赛, 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还未形成, 从他们学习的动力来看, 兴趣往往是促使他们主动学习最大的内驱力, 所以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语文课程本身既是对于我们国家传统文化的传承, 也蕴涵着丰富的知识, 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从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出发, 来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样很容易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热情, 这样往往就能够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动力有了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也就称不上是什么阻力了, 慢慢地学生就会喜欢上语文课, 进而喜欢上语文学科, 语文课堂的魅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了。

(二) 了解语文的内涵, 体会语文学科魅力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师教学效果的最终呈现是要通过学生学习效果来体现出来, 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要真正地使学生走进语文课, 真正地体会语文学科的内涵, 进而体验其魅力所在。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观念中过多依赖教材, 讲得太多、说得太多、包办得太多的问题, 要结合学生实际, 利用多种形式向学生呈现所学内容。

例如, 在识字教学第六部分的学习时, 可以首先给学生呈现一幅美丽的有各种花草的图片, 学生们在惊叹图片美丽的同时教师让学生说出夏季可以看到哪些花?葵花、茉莉、荷花……学生很快就说出来了, 在学生说的同时教师把这些字写出来, 然后让学生看规律, “都有草字头!”这样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在能够独立识字的同时获得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二、活跃学生思维, 让学生尽情体会学习过程的快乐

(一) 把游戏引进课堂, 使课堂动静结合

玩是孩子们的天性, 利用学生的这种天性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例如, 在教学故事性较强, 多数是童话类课文时, 可以采用表演的形式, 动员学生饰演课文中的角色。

又如, 教学《秋游》一文时, 由于到郊外游玩孩子们都有切身感受, 可以将学生带入情景中, 我在一节课上, 教学到中间时说:“同学们秋天的景色看都看不完, 让我们歇歇脚吧!共同表演一首儿歌《秋天到》。”表演既让学生身心得到放松, 同时又将这首儿歌进行了复习巩固, 做到了知识上的整合。

(二) 启发想象, 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思考的快乐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思考”和“想象”是人类心理活动的根源, 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创造机会, 激发学生“思考”和“想象”的热情。

例如, 教学《司马光》一文, 就可以留给学生一个思考题, 如果司马光当时没有石头可用, 大家想想还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救人?

(三) 鼓励质疑, 让学生感受创新的快乐

学生的思维一直以来就被教师的权威所取代, 不敢对“司空见惯”质疑、对教材质疑、对教师质疑……

教师在课堂上解开他们思想上的枷锁, 让学生自由地思维, 无拘无束地发挥。不对学生的独特问题进行挑剔, 使其消除对批评的顾虑, 获得质疑的安全感, 敢于接连不断地质疑, 从而使他们感受到创新的快乐。

这一点我感受颇深:在教学一株《紫丁香》一文时, 课快结束时, 我问学生还有什么疑问。一位学生问:“为什么用一‘株’紫丁香, 而不用一‘棵’呢?”当时我没在意, 就脱口而出:“‘株’就是‘棵’的意思啊。”可是, 当时就有学生质问:“老师, 不一样。这首诗是送给您的, 我感觉用‘株’好像花更漂亮, 更配你, 读起来也好听。”听了这位学生的话, 我觉得他多有想法啊!于是我马上向他道歉并表扬他爱动脑筋, 敢对教师发言质疑。教学中要让学生尽情说出自己的看法, 在轻松的气氛中乐于质疑。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 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课堂的容量毕竟是有限的, 教师和学生相处的时光也是短暂的, 特别是低年级的教师, 担负着学生启蒙学习的重担。要让学生爱上读书, 让快乐和积极的心态一直陪伴他们。学生的特点就是爱听, 爱看英雄故事、民间故事、童话传说, 具有这种内容的课文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占相当比重。抓住这些特点, 在语文教学中, 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 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就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上新课之前, 教师可以不先教学字词, 范读课文, 而是先给学生讲故事, 故事内容可以适当宽一些, 要讲得绘声绘色, 根据不同人物特点, 采用不同语气, 做到抑扬顿挫, 深情并茂。

例如, 在教学《狼和小羊》这课时, 我先给学生讲了有只狼它的外形是怎样恐怖, 内心是如何凶残, 它的肚子饿极了, 一直很想吃小羊。讲到此处时, 教室里悄然无声, 气氛十分紧张。我又接着讲, 有一天, 他们都来到小溪边喝水, 狼对小羊露出了凶相, 开始找茬。此时此刻, 学生们都注视着我, 从他们的目光中, 我感受到了, 他们都在为小羊担心, 心里又期待着我快点把故事讲完, 想知道最后的结果。当我讲到狼和小羊对话之后, 向小羊扑去……这时虽然文中故事已经讲完了, 但学生们还不停地问:“老师, 小羊到底有没有被吃掉?”我说:“那你们自己想想, 说说。”就这样, 学生已经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再进一步讲课文, 我觉得比较轻松, 学生也觉得比较轻松。同时激发了学生创编故事的积极性。类似的课文很多, 如《狐狸和乌鸦》《乌鸦喝水》等, 在讲故事的同时, 还可以拓展到课外知识。

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篇5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即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映,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会激发强烈的求知欲,促进思维活跃,保持学习的持久性。在平时语文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让学生感受新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寻找幸运花瓣儿》一课时,我在课前在网站上搜集到了很多很美的丁香花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激趣导入法,告诉学生们老师找到的是三瓣的丁香花,但是有位小朋友却找到了一朵四瓣丁香花,如果有谁找到了四瓣的丁香花谁就会拥有幸福,你们想知道怎么才能找到四瓣丁香吗?这样学生就被吸引住了,学习兴趣被很好地激起。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走进文本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提高学生与文本的亲和力,培养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引领学生,实现师生、生生、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进入文本,变阅读课文为感悟生活。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密西西比河》一课时,揭示课题后,先让学生细读文本,感受密西西比河西岸的风光,找出关键语句后划出来。在反馈时,要求同学们用心去想象、感受这一片优美的大草原和野牛的闲适。这样,学生就能自己进入文本,文本的景象也因为孩子们自己充分的想象而变得鲜活起来。通过这样的训练,能促使学生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从而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孩子们从语文课堂中找到乐趣。

三、以情激情,让学生乐于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理解、体会语义时,老师要放手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要用自己的情感来唤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看法、观点,要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可以进行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感悟,从而懂得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堂,气氛很活跃,其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更多的乐趣。如在教学《翻阅大雪山》第二课时,我让同学们自己寻找红军战士面临哪些困难,然后分小组讨论。同学们由于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能够从学习中找到更多的乐趣,学习起来更有热情,于是积极地参与到布置的任务中来,说困难、找关键词、体会困难。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更深刻的理解。这样的课堂,学生学习有热情,从学校中体会到了乐趣,不仅让学生学习了文本人知识,更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也让他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懂得了红军战士身上可贵的品质,更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

四、注重诵读,少点讲解

《新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收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把读的时间给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学生自主读书的时间。

注重诵读使我们母语教育传统经验的精华,徐世英先生曾将朗读与讲解做过比较,他说:“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摊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予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学生读得阅读,体会就越深,感情就越容易出来,乐趣也更容易被激发。因此,课堂上老师要充分利用时间,指导学生阅读,老师不可以自己的讲解替代学生的读。

总之,我们的语文课堂要充满活力,让学生充满激情,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多思考,多朗读,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自主学习语文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里强调的是要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其目的是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升学习能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呢?

一、优化学习氛围,创设乐学环境

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实施学生自主学习就是一句空话。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能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活动就会带来疲倦。”这就要求我们重视学生学习氛围的营造、学习环境的创设,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因此,优化课堂学习氛围是落实学生自主学习地位的重要因素。参与教学活动的师生双方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有感情、有智慧、有个性、有人格,要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既要成为教学行为的引导者、促进者,更要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和亲密伙伴。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师要善于调控自己在课堂上的情绪表现,力求言谈文雅、举止端庄、态度和蔼、情绪乐观;另一方面对学生要充满尊重、关心和期待,以一颗爱心去包容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使学生在课堂中敢于提问,敢于发表独到的见解,畅所欲言,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被老师重视、关注的,感到“老师在期待我”、“我能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是要通过多种途径创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在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自然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中,乐学会学。

二、指导学习方法,培养探究精神

1.注重预习指导,引导自读探究

预习是学生对所学内容自我探究的阶段,也是自主学习的开始。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类型,确定学习中的依据目标,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目标,进行相应的学法指导,使他们有路可循、有法可依。学法应因人而异,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探索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主要采用以下几个环节开展预习:(1)通读课文,借助字典认识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2)默读课文,会用课外书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等有关知识;选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两三遍,把课文读通读顺,基本把握课文主要内容。(3)将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多读几遍,并把它记在自己的好词佳句摘抄本上。(4)精读课文,用心尝试理解课文内容,并将文中不懂的地方记下来,准备在课上向教师、同学请教,这是讨论质疑的前提。预习的指导需遵循由扶到放的原则,从指导学生预习到学生独立预习。这样做,一方面能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产生自主查阅工具书的动力,争论的欲望,获胜的信心;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在预习时已初读课文,对文章内容有了概要的了解,总体的感悟,并且对文章的某些内容产生了疑问。故而,在课前就对课文学习充满期待。因此,在课堂上学生学习起来将会更加主动,特别是分析到他们的疑难之处时,他们的热情会十分高涨,收到的教学效果自然就好了。

2.加强朗读训练,促进内化感悟

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自悟自得的重要手段,朗读训练要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这就要我们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首先要教会正确处理音量、音速、语气,恰当运用停顿、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技巧,同时还可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促使学生理解记忆;其次让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时,努力读得正确流利,在读中咀嚼玩味,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涵,体会语言特色。教师要充分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注重调动起每一个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有滋有味地在读书中感悟语言,内化语言。如一教师引导朗读《圆明园的毁灭》时,先让学生选择文中最生动、最感人的语句进行自由品读,然后集体交流,共同欣赏。有位学生选择的语句是:“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学生读得声情并茂。教师顺势启发:刚才这位同学读时注意到了声调有高有低,语气有轻有重,速度有快有慢,现在再请他读一遍,其他同学注意听,他读时表情怎样,哪轻哪重……再想想他为什么要这样读。该生再读后,教师并不急于让其他学生评价而是让他们学着也读读这句话。结果学生面带微笑读出了对圆明园绝妙景色的欣喜、赞美;重读“金碧辉煌”读出殿堂的光彩华丽、雄伟壮观;轻读“玲珑剔透”读出亭台楼阁的小巧奇妙、景色怡人;高声快读“热闹街市”读出“买卖街”的欢快;低语缓读“田园风光”读出流连山乡村野的舒畅。 最后,教师又安排男女生交替读。至此学生在对词语的揣摩、比较中领悟圆明园景色的千姿百态、万种风情;另一方面学生在错落有致,或高亢放读,或浅唱低吟中自主地获取语言的“意义与情味”,自由地表达出感受。

三、激发求知欲望,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1.鼓励提问,放手质疑

任何发明、创造、改革,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最精湛的教学艺术,要遵循的最高准则,也应该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提问,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有所疑,才有所思,才有所得,善问的学生往往思路敏捷,思考问题深刻,在思考中提高能力,在阅读中处于主动地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情感和内涵不是外在的东西,也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教给学生的,学生只有通过反复的读,反复的质疑、释疑,才能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中体会出来,并与作者产生共鸣,受到熏陶。因此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对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endprint

例如,在教学《云房子》一课时,首先让学生针对课题提问,说出自己想知道什么,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如:“云房子长什么样子的?”“云房子是谁造的?”“云房子是怎样造出来的?”“造了几幢云房子?”“云房子里面住着谁?”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读课文、找答案。学生的情绪非常高涨,交流十分热烈,内容充实,课堂真正成了学生展示的舞台。

2.展开讨论,深化理解

叶圣陶先生说过:“上课,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是一味的听讲;在老师是指导和纠正,不是一味的讲解。”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是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一些有深度、有争议的问题,一时搞不明白,这时教师就要充分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在深入的讨论中逐步理解,在辩论中愈渐明晰,相互启迪,共同提高。以《夕阳真美》为例,当师生学完课文后,学生质疑:“爷爷为什么会满面红光?”起初有学生回答:“因为是夕阳照在爷爷的脸上,所以爷爷满面红光。”显然,学生还没有理解课文真正的内涵。这时教师启发学生:“想想此时此刻爷爷的身边有谁,爷爷会想些什么?”于是,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说:“爷爷现在的心情很高兴,所以看上去满面红光”;有的说:“爷爷会想,我现在的生活可真幸福啊”;有的说:“爷爷看到了眼前的美景,身边又有着孙子和老伴,觉得生活很幸福。”这样,学生经过深入的讨论真正理解了文章的内涵。

3.合作交流,共同发展

课堂上加强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加强反馈与调控,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吸引到积极的学习活动中来,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课堂活动是由众多的个体活动组成的。课堂上应完成个体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师生小结的活动过程,鼓励学生大胆地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老师不急于讲解,而是先请学习较好的同学做小老师帮助解决。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学习的动力。而且,以小组讨论合作和比赛的形式进行教学,能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紧迫感,让他们学习起来特别主动,效果也更佳。

在学习《水乡歌》时,介于诗歌内容几小节比较相似的特点,教时大胆放手,建议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选择学习伙伴,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诗歌,把权利和空间交给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很强,没有按老师的指令划一的要求面面俱到地学习,伙伴之间有集体读的,有互教互学的,有共同表演的等等,达到了更好的学习效果。这说明学生积极性高,自主学习意识强,就会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学生相互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也是相互促进的过程,不但好的同学得到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其他同学也得到提升,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共同发展。

四、加强巩固练习,发展创新能力

学生对课文内容读懂、读透,并不意味着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就告完结了。要知道:“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它只是一个凭借,只是用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凭借。”对于一篇课文的学习,除了要把课文内容读懂、读透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懂得灵活运用及举一反三,并掌握一定的语文能力。巩固练习就是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是学生构建知识、形成能力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拓展和延伸。为了保证学生的读和练,必须坚持教师精讲、学生精读多练的教学原则。精心设计练习,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练习的兴趣,使学生“想做”、“乐做”。在课堂练习中除了做到目的明确、针对性强、层次清楚、循序渐进等方面的要求外,练习的设计还要加强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开发应用性、开放性习题,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活思路,调动学生内在智力潜能,落实对学生看、思、议、练、做等活动的指导训练;更重要的是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和时空,在练习中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信息及时反馈。反馈时要提出讨论要求,逐步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尽可能从多角度、多层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以使学生及时知晓对错,能够立即订正。通过反馈,使学生加深自我了解,积累解题反思的经验,并对下一次学习做出自主性调节,使学生产生新的认识飞跃。

总之,学习是学生的学习,教师绝不能越俎代庖!语文教学必须牢固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为学生创造一种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合作学习的宽松、和谐、愉悦的良好学习氛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思中分析问题,理清问题,在议中解决问题,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让学习真正成为他们自主的学习。

浅谈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语文 篇7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以教材为中心。用考试分数评定学生的学习好坏, 教师以考试为指挥棒, 课堂教学必须不折不扣地按照教科书编写的内容来没计, 课堂上授课形式单一, 语言贫乏。教师教的辛苦, 学生学习被动, 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大量的课业负担, 学生只有埋头苦读, 同时还要上一些培训班, 学生丧失了自由的时间, 学得辛苦。这必将导致教学质量上不去。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素质教育, 改变应试教育一统天下的局面。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情感, 从根本上培养学生乐观的学习态度。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 还给孩子们少年的欢乐, 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新时代的教师除了对学生文化的传授, 还要关注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 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教师必须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

厌学是一种心理倾向, 就是学生对学习产生厌恶、反感或无所谓的心态。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因素有内在和外在因素。比如家庭对孩子的关心不足, 教师教学方式不对路, 以及学生自身的原因。厌学情绪属于正常的消极情绪,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 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产生厌学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内在的心理因素所决定。当学生从内心排斥学习时, 学习没有兴趣和热情, 感受不到学习乐趣, 学习过程感到压抑, 没有愉悦的心境, 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小学是基础阶段, 是以后学习的铺垫。因此, 教师和价值要多关注孩子的心理, 从各方面杜绝他们的厌学心态, 快乐的学习和成长。

三、师生之间开展情感互动, 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

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知过程, 同时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与学生达成互动的快乐情感, 才能在创设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上, 让学生积极的学习。如果师生情感有隔阂, 学生对教师容易创设逆反心理, 抵触情绪, 学习过程形成消极应付的情感。教师与学生良好的关系, 能够拉近双方的情感距离, 师生间才能顺畅的沟通, 教师才能真正地了解学生的情感, 有的放矢的教学, 亲其师而信其道, 学习起来心情愉悦, 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有爱心, 让学生有在家的感觉。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 家长比较溺爱。如果在学校没有教师的关爱, 产生心理反差, 学习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用爱心温暖每一位学生, 关爱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放下“师道尊严”的权威面孔, 用温和的面容, 亲切的话语代替对学生的严厉呵责。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在和他们交流思想时, 要站在学生的立场看待教育, 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会尊敬教师, 乐于学习。比如平等地对待学生, 给予学生发言的权利, 不能挖苦讽刺。要鼓励学生, 给予学习的自信心, 要一视同仁, 不能歧视和冷落学习落后的学生等等。

四、让学生在游戏中快乐学习

教育家卡罗琳说:“孩子的工作就是游戏, 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思维, 是他们愿意接受的。”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 对教师的讲解感到枯燥, 易注意力不集中。组织开展丰富有趣的游戏活动, 寓知识于游戏中, 使学生动起来, 动口、动手、动脑, 甚至全身动起来, 满足他们的爱动好玩的心理, 使学生的注意力稳定持久, 在游戏中快乐的学习知识加深理解。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主动获取知识, 陶冶情操, 发展智力, 培养能力。在识字教学中, 我们使用了许多游戏方法, 如“猜字谜”游戏:我们经常根据汉字的结构, 把汉字编成谜语, 激发学生识记汉字兴趣。编故事巧记字形,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去揭示汉字的造字原理和音、形、义的关系。通过直观手段、形象语言、生动故事, 把一个个抽象的汉字演绎活化成一幅幅图画或一段小故事。

五、让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快乐学习

学生个体的学习没有参照, 容易陷入思维的局限, 当遇到困难时影响学习心情。古语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思考、交流、探讨, 有层次地推进教学进程, 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和合作能力。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更好地体验学习, 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学生们大胆发言, 不再被动的学习, 打破了教师讲, 学生听的单一学习方式, 学生获得了学习的主动权, 课堂气氛活跃, 提高了学习兴趣。讨论能够形成互补, 落后的学生从讨论中取长补短, 汲取更多的信息。在互补、互动中, 都有所提升。讨论学习形成了学生之间的团结意识。学生们能认识到他的成功不仅在于自己的学习, 而且还依赖于其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学生在团队的学习环境中体会到助人为乐的意义, 建立了友好的人际关系, 学习心情愉悦。

让学生热爱语文学习 篇8

一.以关爱去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快乐与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和谐的氛围中, 才能对学习产生一种安全感, 也才能发挥最大潜能。”在教学中适时正确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对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尤为重要。因此, 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异见, 宽容学生的误见, 鼓励学生的创见,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评价学生, 使学生感到如沐春雨。

二.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快乐与兴趣

新课程倡导启发式教学, 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 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那么如何更好地创设问题情境呢?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 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 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发展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 通过巧妙的形势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 它既可以用教师设问的方式提出, 也可用作业的方式提出;它既可以从新旧教材的联系方面引进, 也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经验引进。例如:识字本身是枯燥的, 我们一定要想办法充分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 在教学《语文园地》时, 我问学生:“你们喜欢天线宝宝吗?瞧, 他们来了!”出示4个天线宝宝。“有位小朋友和我们大家一样, 也特别喜欢天线宝宝, 一天放学后, 他背着书包来找天线宝宝玩。”接着出示“包”, 让学生观察字形, 想象它像什么?你怎样记住它?接下来, 学习4个偏旁和“包”组合, 组成4个新字, 我把4个偏旁设计在天线宝宝肚子的屏幕上:“你们快来看, 谁来了!”把“包”设计在那个背书包的小朋友身上, 然后说:“好朋友见了面多高兴呀!快过来抱一抱!”这样一碰就出一个新字, 再问学生:“你们看, 草字头和包组成什么字?”接下来, 几个偏旁一一和“包”组合, 逐个演示, 教学环节也由扶到放,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 学会了新知。

三.创设童趣情境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快乐与兴趣

要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教师首先要为他们创设宽松民主、充满儿童情趣的学习氛围, 调动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一切积极因素, 把紧张、枯燥的学习过程变为愉快的学习活动, 从而树立起强烈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在教学中, 通过读读、说说、写写、比比、画画、做做、演演、唱唱、动动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寓教于乐。我对拼音教学进行了点滴尝试:

⑴游戏哪个孩子不好动?哪个孩子不爱玩。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如果为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璀璨所照, 就能成为孩子妙趣横生和心醉神迷的乐事。”基于这种认识, 上课做做知识性游戏是极为有效的。如“找朋友”———声母和韵母找朋友, 组成音节, 图片音节找朋友, 单韵母找朋友组合成复韵母。“摘苹果”———“苹果”后面写上音节, 拼读后摘取。演拼音剧, 根据故事饰演字母角色。

⑵图片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提出过“不闻不若闻之, 闻之不若见之。”可见, 闻见是教学的基础, 怎样才能将难以理解的拼音内容生动地表现出来?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达到这一目的。

四.以动增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快乐与兴趣

教育之父赫尔巴特说过:“任何个体在获取知识时, 其兴趣都发生四个阶段的变化, 即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可见最后要真正获取和巩固学习语文的兴趣, 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行动。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在立足课堂教学这个主战场的同时, 建立一个开放性的课程体系, 从学生出发组织教学,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 增强学习的兴趣。比如:创编多种多样的课本剧, 尽情让学生“乐”。讲《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一课时, 由于学生们表现欲望强烈, 生动的表演使他们很快理清了课文线索, 真正能领会到文章的主旨:“贪得无厌, 不劳而获, 将会一无所有!”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语文 篇9

几千年前,《论语》开篇就载有孔子对愉快教学的认识:“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揭示了学习过程本身应该充满乐趣而让学生从中获得情感的满足。并将“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几千年前的教育家已对愉快教学有所认识,并且在以乐教引发乐学,和谐师生关系方面为后人作出了榜样。实施语文愉快教学十分重要,也符合新课改精神。我认为实施快乐教学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创造优美环境,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环境对学生具有不可忽视的教育作用,对青少年个性的发展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青少年的思想、品德、行为都是在不同的环境中形成的。学校、班级要根据教育目的,有计划地选择、加工和设置优良而美化的环境,教师应充分发动学生,让学生人人都为绿化、美化、优化校园环境出一份力,把学校布置成一个整洁、清新、美丽的乐园,使每个走进校园的人都感到赏心悦目,精神抖擞;把教室布置成一个美的、激励奋发向上的小环境,使置身其中学习的同学们都感到轻松自然,其乐融融。

二、创建和谐校园,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面临的是共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只有双方携起手来,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密切合作,双方的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创建和谐校园,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了感情倾向,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并乐于请教,愉快教学才能顺利进行。

师生关系和谐,关键在教师。教师应热爱所有的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在师生间架起情感的桥梁。对优差生应一视同仁,处理问题公允不倚,不带偏见。教师还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相信学生都是求进步的,都是要学习,有旺盛求知欲的,能够改正错误的。

三、创设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好的课堂气氛应该与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教学内容的情感基调相一致、相协调,教与学双方的认知、思维活动必须有一个真正宽松自如的天地;既活泼又紧张的,既有播种的繁忙,又有收割的喜悦,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紧紧地吸引学生步入科学知识的群峰中饱享秀色,乐而忘返;使学生奔驰在知识的大草原,产生一种对崇高、悠扬而心旷神怡的美好境界的向往。

首先,提倡教师微笑进课堂。微笑是联系师生情感的纽带,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创设和谐的、协调的教学氛围的重要手段。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满腔热忱来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端庄、语言亲切,富有激情,并借助眼神、表情、姿势来辅助说话,让学生感到听你的课是一种精神享受。再次,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表扬、激励、肯定、鼓动等手段发掘一个人的优点使之得到及时巩固、发展,从而形成一种心理定势。

四、讲练结合,灵活运用多媒体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指在语文课堂上利用电教设备、音像、挂图等现代化教具和形象化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下进行有效地学习。实践证明,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尤其是电教媒体,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它能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一改传统沉闷的课堂面貌,使学生的兴趣大增,有助于实现“轻负高质”和实施愉快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

如何让学生乐于学习语文 篇10

关键词:学生,学习,快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让学生满怀快乐地投入到语文学习当中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增强成就感

一个人, 即使再有毅力, 再有定力, 如果长时间处于失败之中, 也会慢慢磨掉进取心, 更何况是这些未成年的学生。那么, 如何增强其成就感呢?

(一) 学习目标要有可操作性

在语文课上, 存在着好多的“伪”学习目标, 即学习目标不明确, 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一目标, 我们都知道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它受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家庭的学习氛围、学生的阅读习惯等方面的制约。如果我们把它作为一节课的目标来说, 就太大、太空, 操作起来也不好实现。那么怎样才能使学习目标有可操作性呢?好多语文名师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我曾看过余映潮老师上课的课堂实录。他的学习目标就非常明确。比如上《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课时, 余老师首先让学生解释“讽”“谏”的意思。这既是对题意的理解, 更是对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不仅如此, 他还让学生讲“门庭若市”“一鸣惊人”两个成语故事, 这也是对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他还请学生整理一词多义现象, 这是教会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余老师的每个环节、每个任务都具有可操作性, 学生在学完这一课之后, 觉得有收获, 这节课没有白上。这就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虽然余老师不一定把学习目标写那么清楚, 但是实践起来学习目标就是这么明确。一节课下来, 学生说了、做了, 那么目标就完成了。同样, 余漪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浅探》当中也提到:“课, 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 这堂课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 心中应十分清楚。用怎样的方法教, 师生之间的活动怎样组织, 怎样开展, 均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明确的目标也就是目标必须要有操作性, 否则就谈不上明确。

如果我们做到了目标的可操作性, 那么学生在每学完一节课之后都会有收获, 都会觉得这节课没有白上。只要学有所得,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肯定会有所提高。

(二) 同学评价要中肯, 有激励性

每个人都有荣誉感, 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如果一位学生得到了大家的表扬与肯定, 绝对会心生欢喜的。因此, 我在教学时进行了各种评价制度。具体做法是:在每节课上完后, 我都会让学生自己、小组长及教师做出评价。学生所做的评价主要是针对自己这节课上课状态、学习效果、学习效率做出的;小组长所做的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方面的贡献做出的;而教师所做的评价则是针对学生在全班组与组之间的对抗与合作方面进行的。不仅如此, 我还提出评价必须中肯, 并且要有激励性。通过一段时间的实施, 学生对这些评价特别重视,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二、增强实用性

学习不是为了“掉书袋”, 学以致用是最终目的。作为教师, 我们要考虑这节课所讲的可以运用到社会当中的哪些方面, 这在备课的时候是要必须注意的。比如各类实用文体的写作、商店起名、广告语、自荐书、演讲稿……

在我们班, 我会把一些商店起名、广告语、自荐书等当作业留给学生, 并且拿出一节课来评评谁起得最好, 谁的广告最有创意, 谁的自荐书最引人注目等等。我们要把学生培养为合格的人才, 而不仅仅是会做题的工具。

三、利用悬疑心理 (好奇心)

每个人都有猎奇心理。当学生在文章中发现自己不明白的东西, 并且教师讲起来又觉得很悬乎的时候, 他们就会被吸引, 侧耳倾听。

比如一节晚自习, 有一位学生问起肖像描写来, 我这样告诉她:“在古代就有相面一说, 通过一个人的面貌去猜度一个人的性格。比如眉间距宽的人心量宽, 不容易生气, 而眉间距窄的人脾气暴躁, 易怒……”本来是讲给一个学生听的, 但所讲内容又带着一丝丝的神秘色彩, 全班学生竟然都支棱起耳朵来, 并相互观看眉间距, 有的还不停地点着头说:“是的, 是的, 我就是这样的”, 引起一阵哄笑。由此我想, 如果能真正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的语文成绩或许就不再发愁了。

综上所述, 要想让学生乐于学习语文, 我们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其实, 学生不一样, 我们的教学手法也应该是不一样的。百人百性百脾气, 学生也一样。只要我们能够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多研究文本, 多读些课外书, 我们的课堂一定会活起来, 我们的学生也必将更乐于学习语文。

参考文献

[1]余映潮老师课堂实录.

上一篇:中职英语专业学生下一篇: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