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爱国主义

2024-07-04

音乐教学爱国主义(精选十篇)

音乐教学爱国主义 篇1

把思想教育放在第一位, 责任在教师, 即教师有政治嗅觉和时代的敏感, 歌唱内容要选择健康利于婴幼儿成长的歌曲, 迅速反映祖国现实, 反映祖国建设方面的巨大成就。这就要做好教学计划, 有目的性、前瞻性, 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从小懂得爱国就是多做有利于别人的事, 多做有利于国家的事。教学中我按照歌唱内容自己创作儿歌进行歌唱, 如第一学期我的教学内容为: (1) 认识国旗; (2) 认识国徽; (3) 认识首都; (4) 认识工人、农民、解放军、知识分子。

在认识国旗时, 我把国旗放在黑板前让学生观察, 从颜色上让学生叙述, 并编写了儿歌《鲜红的国旗黄色的星》进行歌唱。

火红的颜色黄色的星, 火红的颜色黄色的星,

中间一颗最光明, 四颗小星亮晶晶,

最光明, 最光明, 围绕中间光明的星,

我指指点点数星星, 一颗巨星映彩虹,

一颗两颗三五颗, 一颗两颗三五颗,

颗颗红星映我心。颗颗巨星映彩虹。

教学生唱歌, 写出反映时代的歌词, 丰富了自己的大脑, 本身也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因为教育者首先要受教育。教学生爱国, 教师必须首先学会爱国。学生们唱着自己老师编的歌, 对老师的可信度增强了, 在歌声中感知了国旗的质地图案构成, 达到了认识国旗的教学目标。

在祖国的怀抱中成长, 让幼儿懂得感恩祖国, 我们生长在国旗下, 处在幸福中的心理感受, 而这种感受不是教出来的, 必须付诸生动的活动中去。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里氏7.1级地震, 第一时间解放军抢险救灾, 这是认识解放军的最好时机。于是第二天我就利用多媒体, 滚动播出解放军救灾的场面, 指点着画面内容让学生说出解放军的衣着、装饰, 既让幼儿感知解放军的外貌, 也感知解放军的品质。在此基础上学生们齐唱《国歌》, 有的幼儿竟流出热泪。还有什么比这种感情更炽烈、更真挚的呢?当时感动的我也潸然泪下了。我为玉树而流泪, 为孩子的童心流泪, 孩子看到我流泪, 没有一个不流泪的。歌声停了, 我问孩子们为何而流泪, 他们异口同声, “为解放军流泪, 因为他们的勇敢, 不怕困难, 为玉树人流泪, 因为他们许多人受伤了, 有的还没了父母……”

当学校组织捐款时, 我班吴佳珍同学, 竟捐款人民币100元, 他说要将把这钱给玉树的孩子买笔买本, 早日搬进像我们一样的教室里上课。

不看玉树赈灾的情景, 孩子们也会捐款的, 那是被动的, 触景生情, 孩子们的心与玉树灾区孩子们的心贴得更近了, 对解放军理解更深了。哪里有困难, 哪里就有解放军, 利用情景, 利用活动教学生歌唱, 拓宽了思想教育的路子, 不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感。

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篇2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浓厚的感情。中华民族素来就有热爱祖国的优良传统。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表现爱国主义的音乐作品真象满天的繁星一样,数不胜数。如何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瑰宝,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是摆在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是通过美感教育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这是其他各门学科所不及的。但这不同于空洞的政治说教,也有别于生吞活剥式的灌输,而是将音乐课的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巧妙地融汇在一起,来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用浩翰无垠,这给我们的音乐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如何在这浩翰的乐海中掬起闪烁爱国思想的浪花,并根据我国国情,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选择音乐作品呢?须注意两点:一是作品要思想性、艺术性俱佳;二是教师要精心挖掘教材的内涵,并充分揭示作品中丰富的内容及艺术形象。

初中音乐教材第一课《苏武牧羊》就是一首优秀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歌曲。多少年来它一直在人民群众中传唱,经久不衰。这首歌作于民国初年,当时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发生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外交事件,广大爱国群众义愤填膺,纷纷要求“富国强兵”以抵御外侮。歌中苏武“留胡节不辱”,“大节定不亏”的精神形象正是当时群众爱国激情的反映。

歌曲的旋律由五声间阶构成,有浓厚的中国民歌特色,古朴苍劲,通俗感人。具有深沉,悲壮的音乐气质。节奏庄重、坚定、平稳,调式的交替运用使音乐既统一又富于变化。所有这些对培养学生用宽厚舒展的歌声、悲壮激昂的情绪来表达苏武的爱国主义的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象这样适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是很多的。除了革命历史歌曲外,还有大量的近现代创作歌曲、民歌以及器乐曲等。通过再现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从心灵深处来教育学生,使他们不断地感受、理解,从而达到陶冶爱国主义情操,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目的`。

音乐教育的性质不同政治报告、哲学演讲,它的教育形式是具体的,直接的,并能达到灵魂的陶醉,精神的愉悦,美感的享受。因此要寓爱国主义教育于音乐艺术的美感之中,用音乐的“灵魂”“流动的诗”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培养起最浓厚的爱国主义热情,使他们无论遇到如何恶劣的环境,也不动遥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便是一部将祖国的大好河山、悠久的文化历史与完美的艺术表现结合在一起的杰出作品。欣赏这首典雅优美的乐曲,就象给我们展现一幅山水画卷,会使我们感受到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上东山、渔舟荡漾、花影摇曳的迷人景色。同时会给学生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使他们极快进入到“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的清澈月夜意境中,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祖国的壮丽山河,感受到民族音乐的伟大,从而在同学们心灵深处播下爱我中华的种子。

不难看出,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不仅是培养人才的需要,也是音乐艺术本身的需要。在香港即将回归,举国上下准备迎接新世纪挑战的时刻,充分利用音乐教学的素材,奏响爱国主义主旋律,这是赋予音乐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爱国主义教育与音乐教学的互补共进 篇3

音乐是由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生活、传播文化和故事的一种艺术载体。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忠诚和热爱的思想及为它的独立与富强而奋斗的献身精神。如何在教学中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通过随机抽取的方式,笔者把水平、个性、成绩相近,教学内容、考核内容、考核时间相同的学生分为实验人组和对照人组两组,每组各14人。在教授音乐课程的时候,笔者对“实验人组”进行深入讲述歌曲背景、意义、作用、影响,并通过介绍作者的生平和为学生深情演绎的方式,让音乐学习达到形式和内容的真正融会贯通。而对“对照人组”则采取按照大纲要求简单讲述后教学并达到音乐表象的方式。两组学生同时通过考试、比赛。

在教学中通过古今中外的爱国主义歌曲、音乐和背景知识介绍,使得学生对原本觉得枯燥的爱国主义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但重温了历史,了解了背景,知道了所以然,还能使学生真切地体会音乐本身蕴含的文化和思想、情感,陶冶了情操。从而在音乐的学习和德、智、体、美、劳的全面素质教育上得到提高。

比如通过学习《国际歌》,了解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世界性和必然性。通过学习《保卫黄河》,了解了中华儿女反侵略反帝国主义、同仇敌忾团结一致的精神。通过学习《义勇军进行曲》,体会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学习《唱支山歌给党听》,感受到了党的恩情。通过学习《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体会了革命者的豪迈气概。通过学习《游击队歌》,体会了革命的艰辛。通过学习《八月桂花遍地开》,体会了谁是最可爱的人。通过学习《翻身农奴把歌唱》,体会了农奴翻身做主对恩人的感激,等等。

经过3年的教学实践后统计:实验人组14人自我控制能力较强,能很好的完成学校和老师安排的各种要求,各门功课总体成绩较好,违规违纪发生率较低:对照人组10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常不能完成要求,各门功课总体成绩较差,违规违纪发生率较高。

经统计学检验,P<0.05,两组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表明结合教学的作用明显优于单纯教学。

中华5千年的历史底蕴,建党90年的风雨征程,建国60年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30年的飞速发展造就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各个时期的歌曲记录着那段历史,浓缩了革命和探索的艰辛,蕴含着爱国主义的情怀,传承着美好的希冀,穿越历史,历久弥新。爱国主义和音乐就像船和浆一样,船离开了浆就划不快,浆离开了船就失去了存在意义。所以爱国主义和音乐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音乐离开了爱国主义就失去了生命力和完整忡,失去了重要的、共鸣的基础,而爱国主义脱离了音乐就失去了一种表达和传承的重要载体。

爱国主义教育和音乐教学都是学校教育的重点,以往孤立的教学中没有明确的相关性。在我党大力提倡建立学习型政党,学校大力提倡建立学习型学校的大潮中,经过总结前辈和同事的经验,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和比较,证明了:通过有针对l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与音乐教学的有机结合实现了1+1>2的目标,同时也陶冶了学生和教师的爱国主义情操,使教师领会到为何教,怎么教,教什么,学生体会到为何学,怎么学。学什么。使得音乐这种人类特有的情感艺术穿越时空、穿越历史、穿越人与人心灵的隔阂,真正成为表达感情,传播真、善、美的载体。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在音乐教学中奏响爱国主义之旋律 篇4

一、信心激趣,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 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 在不同的教学阶段,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 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课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 打动人的情感, 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鉴于这一特征, 新课标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可是在现实音乐教学中, 也有学生对它兴趣索然, 这种现象的形成主要是来自于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缺乏正确的认识而表现出的信心不足。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激发学习主动性, 让他们看到自己能行的一面。记得在一次音乐课上开展了“小歌星擂台赛”, 班上有一名女同学胆子特别小, 要上台唱歌就更别说了。针对这种情况, 我特意安排她和一名歌唱得比较好的同学一起唱。当他们一曲下来, 同学们都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时, 我看见胆小的她嘴角露出了一丝微笑。接着, 我进一步引导:“既然他们的歌声这么美, 那么我们请他们单独再来一曲, 好吗?”面对同学们期盼的眼神, 她涨红了脸, 但我也惊喜地听到了从她嘴里发出的甜美歌声。有了信心做基础, 学生学习的劲头更大了。

二、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

在教学中,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将爱国主义教育有关内容渗透于具体授课之中, 做到既不“喧宾夺主”, 又不“空喊口号”, 在教学实践中, 有的放矢地选择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爱国主义材料。有了素材后, 教师自己先要有一个内化的过程, 让自己的心灵先受爱国之情的震撼, 然后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有来自教师的真实感情。在教学时要找准切入口, 随着不同的音乐教育活动水到渠成地实施爱国教育。具体操作可分三步:一、让学生在音乐审美体验中被音乐本身“征服”;二、通过音乐的美受到音乐形象的感染;三、让学生领悟到其中的浓浓爱国情感。

三、在欣赏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音乐教学与学生的德、智、体诸方面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培养学生感受自然美、生活美的能力以及提高想象力、创造力, 都有着积极的作用。音乐教育最大的特点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通过美感教育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 这是其他学科所不及的。社会主义的音乐教育就是要以动人心魄的音响美、旋律美, 多姿多彩的抒情美、结构美, 来净化新一代的心灵。用音乐的“灵魂”“流动的诗”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培养起最深厚的爱国主义热情。

四、深入理解歌词, 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元素

古今中外的音乐艺术源远流长, 浩瀚无垠, 这给我们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的作品,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中小学音乐教材像《七子之歌》《游击队歌》《保卫黄河》《走进新时代》《祖国颂》《爱我中华》《我爱你中国》《祝福祖国》等, 这些歌曲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时代特点和爱国主义元素, 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有力载体。对学生介绍这些歌曲创作产生的时代背景、诵读歌词, 本身就是一种绝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五、分析音乐语言, 感受音乐中的爱国主义激情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任何一首歌曲或乐曲都是艺术家情感的产物, 它通过音乐特有的方式来表现, 或活泼或婉转, 或庄严或凄凉, 这就是所谓的“乐由情起”。也正是这种“情”才会牵动无数人的心, 使之受到美的感染。因此, 我们的音乐教育要以动人心魄的音响美、抒情美, 以及多姿多彩的旋律美、结构美, 来净化、美化青少年的心灵。

“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 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 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 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这就要求我们在音乐教学中, 力求让学生懂得:文章用语句表达中心, 而音乐是用音乐的语言 (旋律、节奏等) 表达主题。每一首歌曲, 都是用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来表达一定的主题。在《保卫黄河》中, 音乐的感染力呼喊出了中华民族保卫家乡、保卫祖国、誓死捍卫国土的悲壮和力量, 在震撼中培育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六、用音乐来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音乐是历史的产物, 跳动着时代的脉搏, 记录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欣赏音乐, 可以准确地让我们去理解作品, 在音乐课的教学中, 注入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是新课改的要求。

总之, 充分利用音乐教学的素材, 奏响爱国主义主旋律, 这是赋予音乐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对联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 篇5

四川省凉山州民族中学 刘建国

对联,通常称对子,又叫楹联,它是由古代的“桃符”演变而来的。作为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对联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在历史教学中引入具有史学价值的对联(姑且称之为“历史对联”),探讨对联教学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是很有必要的。历史课(特别是中国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本文拟结合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就此谈点粗浅看法。

一、历史对联,是揭示近百年来中华民族惨遭外来侵略、宰割这一悲剧性画面,激发学生仇恨侵略者,发奋自强的好材料。

如有这样两联:

1、不言而喻;一目了然。

2、许多豪杰;如此江山。

第1联是揭示帝国主义瓜分狂潮的《时局图》题图联,联语将十九世纪末遭受列强瓜分,凌辱后中国社会图景简洁地反映了出来。第2联则以反语形式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帝国主义扶持下,军阀之间混战连年,山河破碎、满目疮痍的社会面貌作了讽刺性的描绘。课堂上,教师若能联系史实并辅以沉痛而有感染力的讲述,不难使学生有如临其境之感。

再看一联:

蚕食鲸吞,举国不胜今昔感; 鹰临虎视,惊心莫作画图看。

此联是对1935年《何梅协定》订立,日本帝国主义步步紧逼,图谋灭亡中国,中华民族严重危机这一历史危局的形象刻画。运用此联讲述,能充分展示出这一危局,深刻理解北平学生“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这一悲呼纳喊,痛感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恶。

近百年以来的历史,是一部血迹斑斑的历史,是一部令人心酸的挨打史。标榜“文明”的西方资本主义强盗,在中国土地上干尽了践踏人间一切人道和文明的恶事。这部历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素材,在教学中以历史对联来充分利用,有助于激起自强的信念,在刻骨铭心的记忆中倍加珍惜今天,倍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二、历史对联,是鞭笞投降卖国,讴歌自强爱国,使学生在美丑善恶的鉴别中陶冶爱国的好材料。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造成了中华民族一次又一次的危机。面对国家危亡,是卖国还是爱国,在近现代史舞台上,民族败类和民族英雄两种形象的对照十分鲜明,美丑善恶的对比极深入刻。

1、今日幸颐和,明日幸海子,几忘曾幸古长安,亿兆民膏血全枯,只顾一人庆有;五十割云南,六旬割台湾,此时又割东三省,数千里版图尽弃,每逢万寿疆无。

2、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3、宁赠友邦;不与家奴。

这是慈禧太后奢侈腐朽,置国计民生于不顾,放手卖国的罪恶史。

1、戊戌八月,戊申十月;

我佛今年,我公明年。

2、袁世凯千古;民国万岁。(意为“袁世凯”对不起“民国”)这是国人对袁世凯出卖维新变法,窃取资产阶级革命果实,出卖民族利益以复辟帝制等罪恶行径的讽刺和揭露。

1、民国万税;天下太贫。

2、自古未闻粪有税;如今只剩庇无捐。头可断,身可杀,民族斗争不可屈; 将非骄,卒非惰,外交妥协岂非忧。这是蒋介石对人民实行法西斯专制统治,苛捐杂税搞得民不堪命,社会贫困的罪恶和中国人民对蒋介石政府实行妥协外交,消极抗日的极度不满和忧虑。

昔有盖世(谐“该死”音)之德; 今有罕见(谐“汉奸”音)之才。

这是对叛国投敌,认贼作父的汪精卫大胆而巧妙的唾骂。

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中国反动统治者的对内残酷剥削压迫,对外投降卖国,是将中国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两股反动势力。但是,富有顽强斗志和自强心理的中国人民并没有沦亡,而是毅然决然地肩负起了“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历史使命。

1、忍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

相率中原豪杰不我河山。

2、诛杀胡虏开天国;斩尽妖魔定太平。

这是太平天国英雄儿女们“还我河山”的疾呼怒吼,是推翻封建统治,建立太平天国理想社会的信心、愿望。

视而梦梦,天胡此醉; 于是处处,人亦有言。这是维新志士谭嗣同不忍祖国沉疴负身,甘以热血唤醒“醉梦”中的同胞的英雄气慨和凌云之志。

巍巍肝胆女儿,有志复仇能动石; 衮衮须眉男子,无人倡义敢排满。

这是巾帼英雄秋瑾“心比男儿烈”的自强意识,是这位女革命家“革命排满”,力挽乾坤的宏大抱负。

死;生。

这是“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寇加紧侵华,国民党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中国人民“宁肯站着死;不愿倒着生”,不甘做亡国奴的自强不屈精神。

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威武不屈的人民。在近现代历史上,有多少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杀身成仁、报国捐躯。和反动统治者的投降卖国相比,这是何等美善,何等悲壮啊?“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教学中,运用对联帮助学生回顾历史,有助于使学生在强烈的对衬中生愤恨、生崇敬,在美丑善恶的鉴别中陶冶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感。

三、历史对联,是颂扬人民斗争业绩,赞美爱国主义者高尚的道德情操,鼓舞、激励学生为中华崛起而刻苦攻读的好材料。

近代中国人民的斗争,无论是太平天国革命、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还是辛亥革命,最终都失败了。但是爱国先驱们在失败中求索,在长袒待旦的中国,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令人感奋的可贵的献身精神,而且创基立业,推动着历史车轮前进。请看反映辛亥革命历史功绩的对联:

1、百折不挠,十七次铁血精神,始有去年今日;

一笔勾尽,四千年帝王历史,才成民主共和。

2、树弱小民族解放先声,列宁而还,公真健者;

与帝国主义奋斗救世,斯人已往,谁其嗣之。

第1联为黄兴所题。联语以一个革命者的亲身经历、体验,反映了辛亥革命艰苦曲折的道路,歌颂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一伟大历史功绩。第2联是柳亚子先生为孙中山所题挽联。联语中肯地对孙中山进行了评价,充分肯定了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历史上卓越的贡献和不可泯灭的功绩。

在中国革命史上,爱国先驱者们之所以能为祖国奋斗一生,赤心报国,综观历史,不难看到,是因为他们都有一颗爱国之心,正是这种爱国热诚,使他们奋起救亡,走向了革命。这颗爱国心,这种爱国主义热诚,已铸入我们民族的自强精神之中,成了民族的宝贵财富,成了中国的脊梁。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份财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感。

1、求通民情;愿闻己过。

2、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这是民族英雄林则徐博大的胸怀、刚直的气慨。宁捐躯以殉国;不隐忍以偷生。

这是太平天国领袖之一洪仁玎被俘就义前宁死不屈的自白。

1、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偿。

2、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此两联皆出自孙中山先生之手。它反映了革命者那种百折不挠、斗争到底的顽强斗志,也体现了孙中山为首的革命者之间甘苦共偿、风雨同舟,相互支持、信任的优良品质和伟大情怀。

浮舟沧海;立马昆仑。

这是青少年时代周恩来同志矢志报国的伟大抱负和跃马横刀的英雄气慨。

世界是我们的;做事要大家来。

这是毛泽东同志早年作的一联。联语向我们展现了这位伟人青年时代伟大的气魄和必胜的信念。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渗透 篇6

一、在音乐教学中通过欣赏作品,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的音乐作品,源远流长,浩如烟海,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教学中应通过音乐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如在欣赏《黄河大合唱》时,首先介绍歌曲的历史意义及歌曲背景,然后再用铿锵有力、充满激情的语调朗诵第一首歌曲的朗诵词:“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如果你已经忘掉的话,那么你听吧……”让学生在感知中领悟作品内容,感受到中国人民勇往直前的大无畏斗争精神。通过欣赏歌曲感受中国人民当时正处在水深火热当中,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号召全世界劳动人民站起来,向着胜利前进。在欣赏中,学生们不仅掌握了音乐的基础知识,也在轻松愉快的歌曲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二、在音乐教学中介绍中外著名音乐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一个伟大的音乐家,通常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在音乐课上,除了介绍中外音乐家、学习优秀作品外,还要讲述一些音乐家的爱国事迹,讲述他们的好思想、好品德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肖邦,不满二十岁就成为著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后半生在国外度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注意思想的钢琴作品,抒发了自己的思家情、爱国情。德国音乐家舒曼称他的音乐像“藏在花丛中的一门大炮”,他的作品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肖邦临终嘱咐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他生为祖国民族解放而战,死也要闻着祖国泥土的芳香。我国的音乐家聂耳、冼星海同样也是著名的爱国者,他们创作的歌曲大都以抗日救亡为主,号召所有中国人民团结起来抗战。这些音乐家的爱国精神,将和他们的优秀作品一样长存,我们今天不仅要学习他们的作品,更要象他们那样热爱自己的祖国,勇于为祖国而献身。

三、开展相应的音乐活动,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

流行歌曲和西洋乐器在一段时期受到青少年的青睐,而对民族音乐则认为“土里土气”遭到冷眼相待。作为音乐工作者,是迁就,还是引导?故在民族音乐教学中,首先从介绍祖国民族音乐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的成就入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在民族民间音乐教学告一段落时,为了深化教学成果,激发起同学们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特意举行了民族民间音乐演唱会。同学们演唱的曲目很丰富,有民歌演唱《太阳出来喜洋洋》、《刘三姐》、《三峡的孩子爱三峡》,有戏曲《橘树尚且性刚强》、《看大戏》等等,同学们通过相互交流,开拓了视野,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热爱民族民间音乐的思想情感,唤起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激情。有的同学在谈体会时说:“通过这次音乐活动,我觉得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的音乐各具特色,绚丽多彩,是我国音乐宝库中的瑰宝,这些民歌戏曲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质朴善良,勇敢机智??通过学习这次活动,更激发了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崇敬。”

四、寓爱国主义教育于音乐的美感教育之中

爱国主义思想体现于音乐教学之中既不是空洞的说教,也不是有组织有约束的灌输。音乐教育的性质不同政治报告、哲学论文的演讲,也不同于有目的有意义的政治教育活动。这是因为上述内容虽然使学生受到思想的、知识的、道德的各方面教育,但音乐进行教育的形式却是非常直接的,并能达到灵魂的陶醉,精神的愉悦,美感的享受。因此,要体现寓爱国主义教育于音乐教育之中,于音乐艺术的美感之中,使学生既能动之以情又能晓之以理,从而达到感情的愉悦,得到理智的满足。只有发挥艺术教育的独特美感功能,才能达到上述目的,来净化新一代的心灵。

在二十世纪的帷幕徐徐降下之际,奏响爱国主义的主旋律,这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要积极开发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精心设计每次音乐教学的实践,抓好这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工程,培养出无愧于时代的跨世纪人才,使中国立于世界强国之列,这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我们音乐教育的责任,以优秀的作品,生动的语言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在音乐教育中受到美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音乐教育家贺渌汀说过:“一个人有了一定的音乐修养,不但不会纺碍他的专业,由于经常接触优美纯洁的音乐,使他的思想潜移默化,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历史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 篇7

一、导入新颖, 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是从开头开始的, 教师如果在新课的开头精心设计导语, 创设独特的教学情境, 就会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很快进入角色。 同样, 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 提出疑问, 能扣住学生的心弦, 激起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 这些对于接下来的历史学习和爱国主义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是一堂成功课的关键环节之一。 如在《甲午中日战争》一节中, 我以极具感染力的语言渲染气氛:“同学们, 中华民族在近代还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 在一百余年中, 流淌着无数炎黄子孙的血泪, 记载着许多残酷的史实。 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 回到历史的1894年那个盛夏, 共同体会那段令人荡气回肠的悲壮历史。 ”这样的语言使课堂一开始就笼罩浓重的气氛, 接着配以《甲午战争》的电影片段, 让学生直观感受。 这种感官统一的导入方式, 使学生的思维迅速融入课堂之中, 对于下面的教学起到引领作用。

二、利用多媒体, 升华情感教育

多媒体在现今的教学运用中已经极普遍, 它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 多媒体能够把课本文字所描写的具体事物, 用声、形、电等方式展现出来, 使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变抽象为形象。 特别是近现代史的许多重要事件的珍贵镜头都被胶片保存了下来, 授课时可以拷贝一些播放, 使他们亲身感受那段历史, 启迪学生的积极思维, 达到了解知识点, 进而升华爱国主义情感的功效。 如在讲解《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学内容时, 我为学生播放了一段香港、澳门回归时政权交接仪式的视频片断, 紧接着播放了一段香港回归十周年庆典的片断, 一下子就把学生拉回到曾经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激起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这时我抓住时机提出:“港、澳的顺利回归洗雪了百年国耻, 而且回归后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那么是什么原因铺就了这条回归之路呢?”学生随即领会到祖国的强大是回归的根基。 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让学生了解了历史所学内容, 又让学生深刻领会了国家强大的重要性, 从而升华了爱国主义情感。

三、创设历史情境, 体验爱国情怀

情境教学在历史教学中是一种极重要的教学方法, 它对强化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意识,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巨大的力量。 因此,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创设情境刺激学生, 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 感受历史, 从而产生情感上的震撼, 最终升华到爱国主义思想。 当然情感体验有时是短暂的、肤浅的, 它需要教师适时、适度引导, 最终独立地感受人类历史文化中的精神力量, 不断塑造具有个性的、崇高的、独立的精神家园。 如我在讲述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内容时, 除了搜集大量资料和图片让学生观看外, 还播放了一位80岁的老人讲述了他的父亲被日寇惨杀的事例。 在听的过程中学生的气愤之情已溢于言表, 有的学生小拳头紧握, 有的学生怒目圆睁。这时我顺势加以引导, 让学生牢记屈辱历史, 热爱祖国, 并要求学生以此为内容写一篇观后感, 从而使学生的爱国思想和情感在真实的历史情境中得到了熏陶和升华。

四、联系古今, 结合实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绝对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它每时每刻都在现实中存在。 把古与今联系起来, 贴近学生生活, 有助于将抽象、枯燥的历史事物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呈现于学生面前, 使学生由今忆古, 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进而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 如讲《鸦片战争》时, 我联系当今形势, 由毒品的危害联系到近代英国输入鸦片对中国的危害, 以及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和当今禁毒的意义。 又如讲《血肉筑长城》一课时, 联系“钓鱼岛撞船事件”的新闻, 并提出疑问:“我国网民为什么对此事件表示强烈的关注? ”引导学生回忆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让学生感受日军的残酷血腥和他们发动战争给中国人带来的巨大民族灾难, 理解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众志成城, 英勇抗敌史实, 体会当时全民族抗战的悲壮精神, 意识到中国人民只有发展自己, 奋发图强才能摆脱“亡国”的危机。通过古今联系, 既贴近学生生活,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又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一举两得。

五、利用伟大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 塑造学生的爱国主义人格

创新型人才离不开创造性思维, 但仅此并不一定能成为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还要具备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从某种意义上说, 后者比前者更显得重要。 这种爱国主义情怀要有崇高的理想, 有坚韧不拔、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毅力, 有拼搏献身的精神。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情怀呢? 我认为要充分发挥历史教学中人物的价值, 激励学生。 比如在讲解近代史时, 介绍李大钊、林祥谦、方志敏、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等共产主义战士。 他们为拯救中华抛头颅、洒热血、献青春义无反顾。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民族独立和祖国的繁荣, 奋斗终生。 在历史教材中, 这种具备强烈爱国情怀的伟大人物, 不胜枚举。 在课堂上我们要对爱国人物的英雄业绩和爱国事件进行生动、有趣的讲述, 并结合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感染学生, 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音乐教学爱国主义 篇8

一、音乐欣赏的意义

(一) 提高音乐感知能力

通过欣赏音乐, 潜移默化地进行音乐熏陶,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增强音乐感, 掌握节奏、节拍、音准等, 在欣赏中理解领悟、领会音乐理论。

(二) 增强音乐审美能力

有欣赏就有对比。通过对不同风格、题材音乐的欣赏, 在音乐审美能力上有了不同的对比感知。因此, 音乐分辨、鉴别能力提高了, 音乐情趣增强了, 音乐审美能力就增强了。

(三) 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通过音乐欣赏, 不断感知音乐, 理解和品味音乐, 就会提高音乐的审美品位, 和音乐内容、作者思绪产生共鸣, 思想泛起波澜, 久而久之, 思想、品德有了提升和改观, 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都有所提高, 人格变得高尚。

(四)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欣赏积极向上的歌曲和乐曲, 激发爱国主义思想和激情, 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熏陶和教育。可以欣赏爱国主义电影和民族音乐。

二、音乐欣赏的途径

(一) 常规性欣赏

利用录音机、CD在课堂上聆听音乐。

(二) 音乐会欣赏

音乐会欣赏对农村学生来说是一种向往, 一种憧憬。假如碰到, 就一定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机会。

(三) 影视音乐欣赏

影视音乐包括电影音乐和电视音乐。电视音乐包括电视文艺节目音乐和电视剧音乐、电视电影音乐、动画剧音乐等。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欣赏电影音乐比电视电影音乐强烈、优秀得多。这类音乐可让学生随时碰到随时观看聆听, 有能力地吟唱歌曲、乐曲片段, 影响是非常深刻的, 感受是终生的。

三、爱国主义电影音乐欣赏

爱国主义教育, 方法和途径很多, 我们认为有一种方法是最优秀的, 也是最好的, 就是播放爱国主义电影。爱国主义电影是进行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力教材, 爱国主义电影音乐更能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和魅力。

爱国主义电影, 曾经伴随几代人健康成长, 从中汲取精神财富和生活动力。现今的少年儿童很少看到, 尤其是农村孩子, 电影队没有了, 电影院也没有, 有的票价很高, 而且爱国主义电影很少;电视电影加密或有线供送, 广大农村孩子无法观看。虽然有些电影被改编成电视剧, 有些地方配发了“户户通”卫星接收机, 但是很有限, 远远不够普及。这是农村孩子的损失, 更是祖国的损失。国家应将电影频道通过卫星传送到这个各地, 让边远山区的孩子通过电视在假期或其他空闲时间里观看爱国主义电影, 接受爱国主义精神熏陶和教育;也可将百部爱国主义电影光盘或爱国资料片发放到学校,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观看完毕。

通过观看电影、资料片, 学生感受到什么是国耻, 什么值得自豪, 什么值得学习, 什么要继承和发扬, 懂得什么是正义, 什么是爱国主义, 净化心灵, 树立自尊、爱国主义精神、拼搏精神。

在电影中, 最能震撼人心, 感染激情, 激发自尊, 激起民族荣辱感的就是电影音乐。在中小学音乐教材中, 有许多优秀电影音乐片段。

(一) 电影音乐分类

1. 主题曲或插曲。

这类音乐由于受电影剧情的影响, 容易引起注意。有些人观看过几次电影, 就能吟唱, 而且有滋有味。他们在吟唱中潜意识地一次次回味电影剧情, 将那些情感和思想深深地烙印在脑海中, 无论以后干什么, 都会在无意中回想起来, 不断思索咀嚼。有些歌曲甚至是工作逆境中的动力, 不断提醒和鞭笞他们努力、奋进, 受益终身。

2. 背景音乐。

可以说每一个震撼或激动人的镜头都配有背景音乐。那激动的瞬间, 在背景音乐的烘托和牵引下, 深深地震撼着每一个观众的心灵, 令人心潮澎湃, 激动万分。在剧情达到高潮时, 和观众产生极大共鸣。如果没有背景音乐的烘托和牵引, 剧情表演的艺术感染力就会大打折扣。

背景音乐中最具感染性的是百部爱国主义电影音乐。无论是反映民主革命、地下抗战还是地下敌后斗争, 英雄那种“风雨浸衣骨更硬、志越坚”的革命理想, “为革命砍头只当风吹帽”的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等电影剧情所配的音乐, 是那么震撼人心, 热血汹涌。青少年应多看此类电影、多听此类音乐, 从中感受人生, 进行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二) 电影音乐欣赏的优点

1. 切题性。

电影音乐创作是根据电影剧情情节的需要创作的, 很适合发展的需要, 是很切题的。不像有些配景音乐, 主题不明确, 画面情节与音乐是脱离的, 甚至有些情节画面与音乐风马牛不相及。

2. 多维性。

电影音乐欣赏是视、听、思维等欣赏相结合的多维活动, 多维感知。不但能从听觉上欣赏感受, 更能从视觉和想象上理解感知, 实现视听结合, 刺激各种感官一同欣赏, 激发情绪, 产生共鸣。电影音乐欣赏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 潜移默化地理解音乐, 懂得音乐刻画、描述表现事物情感的形式和内涵, 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树立音乐审美观, 激发热情和活力, 产生二次思维和创作。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单纯的说教、聆听和唱歌。

(三) 爱国主义电影音乐分类

1. 反映少年英雄的爱国主义电影:

《闪闪的红星》、《小交通员》、《小兵张嘎》、《赛虎》、《扑不灭的火焰》、《烈火中永生》等。

2. 反映前线战斗的爱国主义电影:

《怒潮》、《长征》、《金沙江畔》、《血战台儿庄》、《七七事变》、《东北特遣队》、《今夜星光灿烂》、《曙光》、《上甘岭》等。

3. 反映敌后革命的爱国主义电影:

《红岩》、《永不消失的电波》、《侦察兵》等。

4. 爱国主义电影歌剧:

《江姐》、《洪湖赤卫队》、《红珊瑚》、《白毛女》、《沙家浜》等。

5. 爱国主义电影舞剧:

《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小刀会》、《丝路花雨》等。

6. 其他爱国主义电影、外国电影:

《甲午风云》、《林则徐》、《杨家将》、《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

这些经典电影, 都有经典的歌曲、背景音乐和人物形象, 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同样具有经典意义。

(四) 电影音乐的欣赏方法

1. 片段欣赏。根据需要剪辑具有典型性或代表性的片段进行欣赏。

优点:节省时间, 不受其他事物影响和干扰, 直接切入主题, 观看片段, 欣赏音乐。

局限性: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内容有断章之感, 不能彻底、深入地理解音乐内涵, 感受音乐形象。

解决方法:印发故事简介, 或让学生自查资料, 了解故事情节、内容, 再进行片段欣赏。

2. 完整观看电影, 欣赏音乐。

优点:了解了完整故事情节、内容,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已有知识理解、感受音乐, 具有开放性和能动性。直接调动视觉、听觉、情感等感官全面感受理解音乐, 进行思想教育。

局限性: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不允许。

解决方式:合并或调节多班音乐课或课外活动, 挪挤一点时间观看典型电影。

让学生在假期里观看爱国主义电影, 在学校进行片段欣赏。农村孩子要找到那么多爱国主义电影是很困难的, 需要国家、学校、社会多方面的帮助和支持。

爱国主义电影是进行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有力教材, 爱国主义电影音乐更能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和魅力。请多欣赏爱国主义电影音乐。

摘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方法和途径很多。爱国主义电影是进行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力教材, 而爱国主义电影音乐更能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和魅力。在中小学音乐课上引入爱国电影音乐, 视听结合, 神行合一, 效果很好。

美术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篇9

一、充分利用我国著名画家的事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 结合欣赏革命历史名画适当介绍画家的故事, 介绍他们为追回国宝而不惜重金倾囊借债的爱国行为, 不为高官厚禄而移其志的民族精神, 扎根生活、反映工农火热斗争的革命热情及推陈出新的创造精神等。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美术知识, 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对人民艺术家的敬仰和爱戴, 进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在有关美术欣赏课中, 可供选择、介绍的艺术家主要有:任伯年、高奇峰、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刘海粟、黄宾虹、潘天寿、丰子恺、华君武、廖冰兄、丁聪、古元、王式廓、董希文、罗中立、周思聪、关山月、傅抱石、叶浅予等。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恰当渗透德育内容外, 还可以利用第二课堂, 召开故事会, 搞知识竞赛等形式进行。无论哪一种形式, 都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科学地、有计划地安排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内容, 注意思想性、艺术性和科学性, 力求富有吸引力、感染力和启发性。

二、充分利用优秀的历史名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有关美术欣赏课中, 中外历史优秀的名作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在教学过程中, 结合欣赏过程, 挖掘其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内容, 可以使学生受到很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唤起学生浓厚的爱国热情, 振奋学生的民族精神。

在欣赏中国近现代美术作品时, 可供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中国历史名作主要有:任伯年的《苏武牧羊》。任伯年是一位擅长人物、花鸟、山水, 尤其精於传神写照的全能画家;在人物画方面, 他的作品题材广泛, 反映民间生活, 表现历史故事和神话人物, 任伯年的画作设色浓艳绚丽。还有徐悲鸿的《奔马图》。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 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 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从这幅画的题跋上看, 此《奔马图》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此时, 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 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 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 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 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 长沙为日寇所占, 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 心急如焚。他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在此幅画中, 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 并以干笔扫出鬃尾, 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 有如钢刀, 力透纸背, 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 富于动感。整体上看, 画面前大后小, 透视感较强, 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 似乎要冲破画面。

周思聪的《人民与总理》。周思聪的《人民和总理》记录了邢台大地震后, 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立即赶赴灾区, 和灾区群众共商救灾事宜的情景, 总理沉痛凝重的神情和灾区群众满怀希冀的眼神使人们从画中读到一种我们一定要战胜灾害的无言的力量。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们在画前往往抑制不住地热泪滚滚, 而今总理已仙逝, 创作这幅作品的杰出女画家也在57岁的时候为艺术耗尽心血含笑逝去, 但这幅催人泪下的作品却永远在中国的艺术殿堂里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三、充分利用文物史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是文明古国, 有着极其丰富的文物史迹, 其中无不蕴涵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艺术。祖国的优秀传统艺术, 体现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创造力, 介绍或参观这些文物史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文物史迹主要包括:万里长城、敦煌壁画、云岗、龙门石窟、永乐宫壁画、兵马俑、十三陵、故宫博物馆及园林艺术等。介绍文物史迹应该以史迹中的艺术成就和在世界上的声誉与地位为中心, 用深入浅出的语言, 辅以挂图、幻灯、录像、图书资料等手段, 概要地介绍产生的年代与世界名家对我国传统艺术的高度评价等。

四、充分运用中国美术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美术有着悠久、辉煌的历史, 它的每一发展历程都闪耀着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光辉。中国美术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无论是绘画、雕塑, 还是工艺美术, 都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和青睐, 受到各国人民的高度赞扬与评价。

结合美术课教学介绍我国美术发展史, 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从而产生学好美术的强烈动机, 树立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理想。结合美术史介绍外国侵略者火烧圆明园, 掠夺祖国艺术瑰宝, 至今仍有许多稀世珍品为他国所占有的历史史实, 可以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 进而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五、充分利用家乡的人类文化遗产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结合我们家乡的实际情况, 充分利用人类文化遗产、名胜古迹和新掘起的新港城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有新石器时代的将军崖岩画, 反映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劳动和生活方面的内容。龙洞庵位于江苏连云港市孔望山里, 始建于北齐年间, 距今已有上千年。孔望山高仅200余米, 但林木茂盛, 龙洞庵隐藏在山中, 让人感到别有洞天。我们家乡历史文化深厚, 拥有花果山名胜古迹、东西连岛、孔望山、渔湾4个国家4A级旅游区;石棚山、桃花涧、大伊山3个国家3A级旅游区;连云港振兴花卉园等6个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3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13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抗日山等各类旅游景区。通过爱祖国爱家乡教育, 培养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立志勤奋学习, 做四有新人。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篇10

1. 对史实的始末进行生动形象的介绍

在高中历史课本中, 编者安排了历史史实。给学生介绍史实是最常见的教学方法, 我们为了提高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就利用多媒体视频播放一些抗战电影片段来教育学生。例如, 在教学“甲午中日战争”这一内容时, 就用电影《甲午海战》来制作课件;在讲述“黄海战役”时, 就可播放邓世昌在甲午海战中带领官兵与日军英勇战斗的视频片断。通过对壮烈场景的介绍, 让学生感受到邓世昌等爱国官兵为国家、为民族壮烈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些史实证明, 中国人民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做出了英勇顽强的斗争, 从而激发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在讲解“一二·九运动”时, 通过对历史史实的叙述, 让学生了解运动的经过。不仅激发了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痛恨, 同时也感受到我们的革命先辈们为了反对外来侵略与封建腐朽统治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 也更加激起了学生为振兴中华, 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努力读书的热情。

2. 要进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教育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 虽然有过短暂的分裂时期, 但统一的大趋势始终是不变的, 任何搞分裂都是注定要失败的。然而, 在近代史中日本帝国却长期侵略中国台湾, 并一度占为己有。长期饱受外来列强侵略与欺凌的中国人民从而更加珍惜我们的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经过了长期的浴血奋战一定要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在以邓小平同志为首的第二代领导核心的努力下, 香港、澳门已经成功地回归, 从而洗清了中华民族近百年来的耻辱, 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梦想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实现。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日本帝国主义妄想控制中国台湾的企图与任何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图谋一定会受到所有爱国的中国人民的反对。

因此, 利用这次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机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其目的就是激励中学生奋发学习, 时刻为维护祖国统一作出应有的贡献。

3. 培养社会责任感而非自卑感与复仇欲

在我国的一百多年近代历史上, 西方列强用鸦片和坚船利炮打开我国的大门, 烧杀淫掠, 无恶不作。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和妥协退让是导致国家遭受侵略的重要原因。腐败无能的晚清政府, 军阀割据的北洋政府, 穷兵黩武的南京国民政府, 要么因为害怕民众起义, 要么为了争夺自己的势力, 纷纷与外国列强狼狈为奸, 妥协退让, 甚至出卖国家主权, 在近代历史上留下了一幕幕耻辱丑恶的劣迹。中国的一百多年近代历史, 是可歌可泣的抗击外国侵略者的历史, 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其中,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高潮。为了反击日本法西斯侵略, 拯救山河, 中华儿女纷纷放下纷争, 停止内斗, 中国境内的所有武装力量联合到了一起, 枪口一致对外, 国民党军队组织了徐州会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等多次大型战役, 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 在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 取得了平型关伏击战、百团大战等经典战役的胜利, 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历史都可以用作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 对培养学生今日的社会责任感有良好作用, 有利于消除狭隘的民族自卑感与复仇欲。

4. 组织形式多样的爱国教育活动

国际社会政治形势错综复杂, 从历史的角度可以看透形势的实质, 将焦点问题追本溯源。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可以大量引入当今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 有针对性地筛选引入, 巧妙地与爱国主义教育联系到一起。引导学生学会用历史发展观的眼光去看问题, 认清社会现实, 把握问题的实质, 增强爱国的情感。例如, 教师可以在每年重要纪念日的当天, 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抗日战争纪念馆, 瞻仰先辈的遗迹, 重温抗战岁月;可以在纪念日的当天要求学生搜集与抗战相关的小故事和特别资料, 向大家介绍抗战的细节。教师同时做好指导工作, 把握学生的情感和舆论方向。这些活动不仅学生非常喜欢, 而且可以加强学生对抗战这段历史的理解, 加深对于革命先辈的敬仰与爱戴, 从而迸发出爱国之情, 也能更加深入地学习与抗日有关的历史。除此之外, 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也可以选择多种方式, 例如, 组织学生开展关于抗战知识的知识竞赛, 开展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

上一篇:矛盾调处机制下一篇:前置级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