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风水与建筑设计

2024-07-07

建筑风水与建筑设计(精选十篇)

建筑风水与建筑设计 篇1

关键词:建筑风水,建筑设计,文化,融念

说到风水文化我们很多问题一直没有机会找到答案, 比如环境的改变对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有多大的影响, 这些影响是应该被动的接受还是主动的改变, 如果要改变的话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用什么样的方法?这些方法有规律吗?有人说这些方法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好, 方法论也好, 在现代社会还有什么样的现实价值呢?这个现实价值怎么连续、怎么使用等等太多的问题。风水研究领域目前正在突破也是最难突破从文化来讲就是创新,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产生与现代的结合, 文明的进步是靠文化的融合, 现在我们不是克隆工业化, 要把传统和现代融合, 建筑文明是新文明的一部分。

中国有一句格言:风水宝地, 人丁兴旺。中国的建筑风水学科是内涵非常丰富的, 结合我们中国的建筑设计来讲, 把建设风水科学与我们现代的设计理念相融合, 这样才能体现出中国在21世纪建筑应该具备的特色。

易经是中华五千年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 其中内含天象、地理各个方面, 目前易经的研究和应用已经受了国内外甚至全世界人们的欢迎和重视。近几年来尤其在东南亚各国众多的易学爱好者, 纷纷把易学知识应用到不同领域当中,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自从2003年秋在印度尼西亚成功举办“环保与易经”大会以后, 引起了学者们的兴趣, 更多的学者把易经风水学和现代建筑、现代家居、现代环境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使之古今结合, 古为今用。人们不再要求简单的、外在的气派、豪华, 更多的是追求内在的温馨、舒适、实用、健康, 体现以人为本的物质享受、精神享受。

建筑风水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其看法有人扬之, 有人抑之。扬者认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抑者认为是封建迷信。中国建筑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 有一些古建筑文化是古代祖先生活经验的总结, 在中国建筑文化乃至在世界文化中有一定的影响。随着建筑行业和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 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不断产生, 更希望建筑风水文化能在新时代得到不断发展和重视。

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建筑的理论结合, 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传统之所以必须尊重是因为它是创新文明的必要条件之一。世界和中国的历史都表明, 不同文明的冲突与融合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融合曾经创造了工商文明, 未来的文明必定在文化的融合中产生。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下, 我们必须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有自知之明, 中国风水文化传统的良莠, 不能单凭主观愿望区别, 只能在创造未来的实践中鉴别。传统是被保存或淘汰, 决定于它在创新文明的实践中是否有积极的贡献。作为环境文化和环境艺术的中国风水文化, 不仅包含某些科学和技术的因素, 而且包括有终身的价值选择和产业的道德规范。

世界正处在从现代向后现代过渡的历史性转折时期, 中国正处在与世界文化融合的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建筑产业正处在一个创新文化的关键时期。让我们以科学的态度, 宽容的胸胸怀, 通过传统与现代结合的讨论, 把传统的惯性转变成创造的动力。

建筑风水与建筑设计 篇2

现代建筑风水涉及到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学、天文学、气象学、环境学、建筑学、生态学、人体生命信息学、以及:美学、伦理学、宗教、民俗等多种学科综合一体的科学理论。

建筑风水学从古至今都享有崇高的地位。随着时代进步,建筑风水学进入了系统化的现代阶段,将中西方的风水知识融入其中,是现代与传统的美好融合。是极有内涵的独特的理论体系。西方科学界野对中国建筑风水学予以高度的赞赏,也在致力于风水学研究。

建筑风水与自然哲学

风水不能仅以简单的科学或者是迷信的说法去界定,其实它远远超出这个范围。风水是几千年积累下来的生存智慧和文化基因,是一门大学问。

风水学本质上是一门自然哲学,风水学上天人互补的原来,其实就是讲求人和自然的和谐,这是自然哲学的一种。同时风水学还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总结了规律,并以这些规律和结论指导我们的生活,带给人们和谐舒适的生活。其中很多的哲学思想都得到了体现,所以说它是一门自然哲学一点也不过分。

简析风水与建筑 篇3

风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中国传统宇宙观,自然观,环境观的一种反映。它的核心主张是天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地存在于同一个有机的整体之中,因此,人类居住的空间也应该和环境相互协调。风水观不仅指导了我国传统的建筑设计,同时也融入到了现代建筑设计的方方面面。

引言

三千多年前,以《易经》阴阳关和五行规律为源头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自古以来一直在沿用而未被今人全面了解的中国文化核心,包含了:对立统一、阴阳互根、此消彼长、物极必反等规律,和这些规律数千年沉淀和积累形成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居安思危、乐天知足等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特征,以及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和谐意识,成为我国古代风水学的最根本的指导思想。

现代社会对风水的看法不一,有人推崇,有人贬斥,后者大多原因是推崇科学,而建筑风水的非主流部分经江湖风水师或术士的肆意发挥与夸大,含有许多迷信成分,应当予以改正。而在建筑领域,如何利用好传统风水思想,适宜地运用在建筑环境与整体设计中,为现代社会更好地服务,这是一个值得研究与探讨的问题。那么接下来,我将从下列三个部分来阐述风水与建筑之间的联系。

风水概况

所谓风水,在古代是一门关于“生气”的学问。何谓生气,非现代所说个人之情绪,《吕氏春秋-季春》云:“生气方盛,阳气发泄”。生气是万物生长发育之气,是能够焕发生命力的元素。风水始终把宇宙、大地看作是人赖以生存的“气”的来源,强调“感天地之气”。因此,风水特别看重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这又与现代绿色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主张不谋而合。

风水本为相地之术,也叫地相,因以“气”为着眼点,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以“易”为根本,古称堪舆术,是我国经过几千年传承与发展成就的不可多得的珍贵文化遗存。从本质上看,风水学起源于生活和生产,其理论来源于人们长期对自然的观察与改造所得的实践,因而其理论与应用都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并被证明是科学的。它通过对事物的选择与安排,企图对一定场所内的气势施加影响,并助于人们利用大地的自然力量,平衡阴阳,以获得吉祥之气,从而促进身体健康与活力。

风水学在建筑上的体现与应用

1.风水学对建筑环境的影响

中国传统建筑对于风水的重视,从宅地的选址到室内的装饰都可以看得出。早在《阳宅十书》的“论宅外形”中,作者就专门讨论了住宅的环境问题:“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其来脉气势最大,关系人祸福最为切要”。

中国传统建筑历来重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场地的处理上更是善于结合基地的现有条件,主张因地制宜,依山就势等,例如在传统的“风水宝地”的环境模式中,讲究 “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左辅右弼”,也就是古语所说:“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在选址中,平原地区与山区不同:“平原看水法,山区看气脉”,这是风水观念中宅,村,城镇基址选择的基本原则和格局,希望“得山川之灵气,受日月之光华”。风水说把大地看作是一个有机体,认为山水的结合本身就是有机的,如《水龙经》所言:“夫石为山之骨,土为山之肉,水为山之血脉,草本为山之皮毛,皆血脉之贯通也。”《宅经》中的观点更为明确:“以开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本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若得如斯,是事俨雅,乃为上吉。”这里明显地把宅舍作为大地有机体的一部分,强调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这是风水关于建筑思想的主旨。事实上,风水运用的实质不外是在选址方面对地质、水文、日照、风向、气候等一系列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做出适宜的评价与筛选,以及所需采取的相应的规划设计措施,从而达到趋吉避凶,纳福吉祥的目的,创造适宜居住的良好环境。

如就气候来说,如果在干热气候区,应将用地选在向北的斜坡上,这样不仅光线充足,太阳辐射也受到限制;如果在干冷或温湿气候区,则应选在向南的斜坡上。后一种形式更符合中国的纬度和气候特点,与风水的通常朝向一致。而这也恰恰说明了风水在一定程度上的科学性。

2.风水对建筑文化的影响

风水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风水观具有其自身的整体性、综合性与普遍性,在古代大致可分为阴宅文化与阳宅文化。

所谓阴宅,就是死人的陵墓及其相关建筑。今日保存下来的许多重要的文物古迹,如已发掘为景点的兵马俑,古埃及的金字塔,就是坟墓的遗迹遗物,可以说风水在这方面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古人所认为的孝道莫过于安置好父母的遗体,使其高不致于受风寒,低不致于被水淹,浅不致于被狗拱,深不致于太压抑。但从总体上说,阴宅观念基本上属于迷信,然而阴宅观念也有其特有的发掘价值,比如在建造纪念性公共陵墓时可以引导民众的心理与行为,也可对考古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风水文化中的所谓阳宅文化,就是活人的居所。从大的方面来说,阳宅指城镇村落的规划布局与建筑设计;从小的方面来说,阳宅指住宅及其室内陈设。阳宅文化在建筑上直接反映在场地的选址,环境的处理,建筑的朝向,门窗以及平面的布置。

无论是阴宅还是阳宅,都是我国先民对于社会的时间和自身的认知在建筑文化中的反映,重要的是任何文化都有精华与糟粕,我们要从传统文化中提取有益之处,在批判中继承并创新,对人们的生活、工作、身心以及情操起到积极的影响。

3.风水对建筑形式的影响

建筑是石头(在中国可以说是木头)的史书,而历史又在建筑上留下了文化的烙印。中国古代的建筑形制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了风水的观点,致力于追求一个适宜的气场,为人的生长发育提供最为有力的室内外环境,有利于人的日常生活。

从资料上记载,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先民为了与大自然相适宜,选择了掘土而居的穴居形式,覆土而居,而中国风水关于“穴”的概念可能与此有关。这种原始的建筑形式具有节约用地、冬暖夏凉、防风聚气和直接感应“土气”等特点,具有很高的生态的实用价值,所以直到今天仍为人们所喜爱。现代建筑的一大发展趋势就是绿色生态,因而生态建筑学应运而生。本学科一方面把人类聚集场所视为整个大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把自然视为一个具体建筑结构和对人类产生影响力的有机系统。结合上述也发展出了现代的特色建筑形式一一掩土建筑。

4.风水在建筑上应用实例——汝州风穴寺

河南汝州风穴寺处于少室山南麓国家级森林公园之中,坐东北,向西南,北靠玉皇,南面汝水,东傍龙山,西偎黄鹿,现存基址完全符合风水宝地的环境模式,讲究坐北朝南,背山面水,负阴抱阳,前堂后室,天门地户风水格局等等。山门在阴阳八卦的巽位,即东南角(处于吉位),完成了坎寺巽门的风水格局,达到了进山门步步登高,出山门居高临下的意境,正是作为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风水格局”规划的具体应用。

综上所述,风穴寺不仅从选址,到院落布局,再到一气呵成的周边环境,都是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也是研究风水与建筑关系的优秀范例。

风水学对现代建筑的影响与意义

先举一个风水在现代建筑中众所周知的实例,就是美籍华裔设计师贝聿铭在设计香港中银大厦时所遇到的“风水风波”。高达351米的香港中银大厦是香港的地标性建筑。在看过图纸后,中国银行给贝聿铭发去了电报,对大厦的立面上众多的巨型“X”形钢架深表忧虑。因为在中国,“X”意味着遭殃,只有罪犯的名字上才会打“X”形的大叉。最后贝聿铭十分精明地把“X”横向钢架隐藏起来,并把暴露在外的部分改为类似佛教中的吉祥符号——万字符,这才皆大欢喜。这个故事从科学的立场上来说似乎充满了迷信色彩,但从文化和美学的角度看,就会发现风水并不是荒诞不经的,至少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和对心灵的抚慰作用。

所以,现代风水学的内涵与使命对比古代来说已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对于建筑师来说,不是要搞封建迷信,而是要将传统风水学的合理内涵与当代建筑学相融合,以更宽更广的知识面来满足现代社会对于建筑形式、文化、环境与意义多元化的需求。在另一个层面上,作为中国人,我们在学习西方文化、不断改革创新的同时,应当深深地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了解并深入的掌握传统民族文化,以期更深度的发掘并弘扬传统文化的新生潜力。

浅析建筑外观设计与建筑风水学 篇4

建筑在今天看来应当是普通商品, 但它却因地域和时代的不同, 而使之最强烈地表现为具备“时间地域”的人类社会物质精神的产物。建筑外观设计不会由于国际或地区间制定了通讯、航空、材料、礼仪诸多方面的规则而发生时空、地域性的更替。建筑外观设计有两大类别:一是现代建筑外观设计;二是传统建筑外观设计。其中现代建筑外观设计又分为中国现代建筑外观设计与世界现代建筑外观设计。传统建筑外观设计分为中国传统建筑外观设计与传统建筑外观设计。再者, 设计上创造个性是指在设计过程中布局形态、势态、姿态与空间环境诸方面所具有的与其他不同的内在本质和外在特性。个性的创造绝对不同于简单的对建筑的“粉饰”, 更不是靠套用或挪用他人的现成结构与模式, 凭空臆造都是不可能创造出富有个性的设计作品。成功的个性设计是在对环境的功能、地形、区位与周围建筑的关系以及在所处环境空间体系中的地位作全面分析, 在符合其特点、满足功能需要、协调环境、创造自然生态等方面进行反复研究, 使其设计既具有地方特色、时代信息, 又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互补长短。一个有个性、有特色的设计, 不仅让使用的人们感到愉悦, 而且能使人们对所处空间环境产生自豪感。有个性、有特色的环境设计, 它的空间构成结构有赖于整体布局, 包括对建筑、空间、道路、地形与小品的细部塑造。同时更要注意与所处地位整体环境风格的协调, 反之就失去了个性, 失去了设计。

2 建筑风水学的思想

建筑风水学是人们从建筑风水的角度对生存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的学问, 是研究建筑环境如何对生活、劳作其内的人产生吉祥作用的科学, 它是我国城市建设和规划设计的理论, 虽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但亦有一定的合理成分, 可说是我国初级的环境科学。负阴抱阳, 背山面水是风水论中基地选址的基本格局。至于建筑的空间构成, 则采用封闭型, 注意取得人和自然的谐合关系。使自然山川和建筑、绿化的景观取得美的背景、烘衬、层次、轮廓以及借景、对景诸效果。风水理论受到了中国儒、道、释诸家哲学和美学的影响, 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产物。“风水又称堪舆, 或称卜宅、相宅、图宅、青乌、青囊、形法、地理、阴阳、山水之术, 等等。探析它的渊源沿革。正如古代许多学者以及风水家考证的那样, 最早的'卜宅之文'在商周之际或更早即已出现。都是有关古代先民选址和规划经营城邑宫宅活动的史实性记述, 分析这些被历代风水家奉为风水“经旨”的史实记载, 对照风水理论及其实践。则后者虽因历经长期发展变革而趋于繁复纷杂, 但其宗旨, 即基本追求, 却与前者一致, 就是审慎周密地考察自然环境。顺应自然, 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而臻于天时、地利、人和, 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其中”顺应自然, 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等观念, 仍不失为科学的思想和理念, 是值得当代人学习和研究的。

3 建筑风水学对建筑外观设计影响

风水学强调城市与建筑的”面南朝阳, 这既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 又有着非常合理的科学依据。《周易·说卦》曰:“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后世人谓帝王统治国家的方略为“南面之术”, 就是源于此处。此外, 中国的天文星图是以面南而立仰天象而绘制的, 地图是以面南而立用俯视地理方法绘制的。所以中国古代的方位观念也很独特:前南后北, 左东右西, 而与今天人们普遍使用的源自西方的方位观念 (上南下北) 恰好相反。这种“面南朝阳”思想的产生, 又是由它特定的环境特点决定的。中国处在北半球中, 阳光大多数时间都是从南面照射过来, 人们的生活、生产是以直接获得阳光为前提的, 这就决定了人们采光的朝向必然是南向的。再者, 面南而居的选择亦与季节风向有关。中国境内大部分地区冬季盛行的是寒冷的偏北风, 而夏季盛行的是暖湿的偏南风, 这就决定了中国风水的环境模式的基本格局应当是坐北朝南, 其西、北、东三面多有环山, 以抵挡寒冷的冬季风, 南面略显开阔, 以迎纳暖湿的夏季风。由于是“面南而居”, 风水学中往往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来表示方位。于是,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成为风水中推崇的四个方位神的名称后为道教所尊奉, 以致在中国文化中影响广泛。青龙、白虎等四神作为方位神灵, 各司某职护卫着城市、乡镇、民宅建筑, 凡符合以下要求者即可称之为“四神地”或“四灵地”。其条件是“玄武垂头, 朱雀翔舞, 青龙蜿蜓, 白虎驯俯。”即玄武方向的山峰垂头下顾, 朱雀方向的山脉要来朝歌舞, 左之青龙的山势要起伏连绵, 右之自虎的山形要卧俯柔顺, 这样的环境就是“风水宝地”。风水宝地的构成, 不仅要求“四象毕备”, 并且还要讲究也很复杂, 这是一种从大环境而言的风水宝地模式。北面有绵延不绝的群山峻岭, 南方有远近呼应的低山小丘, 左右两侧则护山环抱, 重重护卫, 中向部分堂局分明, 地势宽敞, 且有屈曲流水环抱, 这样就是一个理想的风水宝地。从现代城市建设的角度上看, 也需要考虑整个地域的自然地理条件与生态系统。每一地域都有它特定的岩性、构造、气候、土质、植被及水文状况。只有当该区域各种综合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协调、彼此补益时, 才会使整个环境内的“气”顺畅活泼, 充满生机活力, 从而造就理想的“风水宝地”一个非常良好的生活环境。

当代社会的发展, 是以城市建设为中心的, 但众多的城市却没有山峦, 或缺少河流, 似乎与传统风水中强调的依山傍水距离甚远。但只要略加变通.依然可以找到符合传统风水宝地的范例。在考察现代建筑外观是, 建筑往往以小区、花园等建筑群为主调, 一家一户的零散建筑已经不存在了。按照“高一寸为山, 低一寸为水”这一风水基本理论, 一个建筑周围的其他高的建筑、高坡、树木等都为山。而建筑周围的十氏洼地、比建筑居住位低的其他建筑、道路都为水, 马路的十字路口可当成河水的三岔口, 公共汽车站则相当于河水的发散处, 为吉祥之所。建筑前面的空地即为明堂。因此在城市井邑之宅的辨形方法中, 龙、砂、水、穴遂赦赋予了新的特殊喻义而加以应用在遵循建筑风水学基本理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与发挥各个地区、各种先天条件的优越性, 细心发现个别地区的先天缺陷, 并通过各种努力去改善其整体环境, 去完善城市建筑外观设计, 同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4 结论

在建筑的每一个角落, 每一个细节, 都有自己的特色, 就像自然界一样, 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建筑应该给人一个想象的空间, 让人身处其中有梦想。在建筑外观风格中, 最重要的是细节和协调, 同时也不能忽略风水学在建筑外观设计所起到的隐性作用。建筑外观是综合审美的最高艺术形式, 建筑外观必须属于城市, 在城市有它的位置。因此在设计外观时, 我们不妨参照一些建筑风水学的理论, 通过与细节和协调的发挥, 让我们国家的建筑外观更加科学化。

参考文献

[1]叶观宝.地基加固新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8.

[2]陈仲颐, 叶书麟.基础工程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0.

[3]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建工出版社, 1998.

[4]谭元亨.城市建筑美学[M].北京: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

风水与建筑知识讲座心得 篇5

以前我对风水半信半疑,怀疑它的科学性,但是听完讲座我就重新认识了风水与建筑。风水作为中国古代的建筑理论,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自然知识、人生哲理以及传统的美学、理论观念等诸多方面的丰富内容。实际上,风水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神圣的环境理论和方位理论。风水理论,在景观方面,注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在环境方面,又格外重视人工自然环境与天然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风水理论的宗旨是,勘查自然,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选择和创造出适合人的身心健康及其行为需求的最佳建筑环境,使之达到阴阳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的至善境界。在自然环境、自然方位上,风水理论总结了与建筑相关的天文、地理、气象等方面的自然知识和相应的生活经验。如,把“背山、面水、向阳”看作是最好的自然方位。把适量的“前低后高”看作是最佳的宅院地势,重视住宅建筑中“水口”(包括入水口和出水口)和“气口”(包括门、窗)的自然方位,主张居室空间的高矮大小、室内采光的阴暗程度均应适可而止等。这些环境因素,都是与人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的。否则,把住宅建在有自然危害之地,或者把居室建成采光、通风、温度、湿度都很糟的人工环境,任凭多强壮的人,住久了也是要生病的。从环境建筑学的角度来看,这些都是有一定科学理的,也是值得认真地加以研究和借鉴的。在文化环境、文化方位上,风水理论则是以河图、洛书、八卦、五行等易学文化为基础,通过建筑布局、空间分割、方位调整、色彩运用、图案选择等隐喻和象征手段,来实现其对于身心之和的环境追求。我认为风水是一种文化,是一门艺术,是生活的一味调味剂,是心理的一支强化剂。对于风水,我们应该用辩证的、历史的眼观去看待,而不是一味的批判或继承,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原始社会的人类,为了抗御外来自然界的侵袭,如野兽的袭击,气候寒暑等,而择居于树上或山洞。这种择居条件,除考虑树木是否牢固,土洞会不会塌方的安全以外,可能也会考虑到阳光的照射、气候的变化、位置的适宜、通风采光等等。这种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观点,就是中国风水的原始观点,即是中国原始风水术。巢居树上或栖居山洞的实施,如树上的造巢或山洞除去杂草污泥等,可以说就是我国建筑工程或者是建筑学的开始,这一漫长时间的风水,可称为中国的原始风水,或原始建筑。风水学有关气的构成中分为生气、死气、阴气、阳气、土气、地气、乘气、聚气、纳气、气脉、气母等,认为不论是生者还是死者,只要得到生气,才能有吉兆, 因此,风水的宗旨是理气,即是寻找生气。古风水理论所论之气,带有一些朴素的唯物论色彩,认为气是构成世界本原的元素,它变化无穷,变成山,变成水,在天空周流,在地下运行,滋生万物。建筑风水的生态思想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目前,在人类面临环境恶化、资源短缺、人口膨胀等许多严重问题的情况下,生态学被认为是可以提供解决这些重大问题的具体方案的科学。生态学的许多原理和原则在人类生产活动的许多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建筑风水”的生态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自然环境与人的和谐关系;二,在实践中如何认识和利用环境,并为建筑风水服务,得到最佳的居住环境,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在中国建筑风水中,大山上覆盖绿色植物是必须的,否则荒山或乱石布满的山具有“煞气”,破坏风水,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观是建筑风水的有机组成部分。绿色植物在建筑风水中的主要作用有:保持生气,调节环境的需要(氧气与湿度);挡煞的作用,包括风煞,电磁煞等;阻挡风的作用,使风速减小。

从这个方面说,建筑风水为了实现自身的设计理念,保持山青水秀,和现代为了生活质量、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等的思想是一致的。

建筑风水如何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中国传统思想是要求天地人三者合一,其中的天人合一在古埃及金字塔、狮面人身象中有所体现;而中国的古建筑风水也体现了这个思想,表示对天的崇拜与追求。其具体表现为:山环水抱外形的建筑风水地形特点类似抛物面天线,其风水建筑位于焦点或中心上,与外界的物质波(微波)信息交换达到最大化;绿色植物、水对外界物质波的吸收与反射,降低了物质波的直接辐射,其交换的微波更具有适合人体的信息效应与生物效应的需要。建筑风水,非常忌讳荒山或乱石山,也就是忌讳外界物质波直接经荒山或乱石山反射后作用于人体,对人体造成危害。所以,建筑风水是以人为本“天、地、人合一”的完美建筑。当代杰出科学史家,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认为: “在希腊人和印度发展机械原子论的时候, 中国人则发展了有机的宇宙哲学”,“再也没有其它地方表现得像中国人那样热心体现他们伟大的设想: 人不能离开自然的原则,皇宫,庙宇等重大建筑不在话下, 城乡中无论集中的, 或者是散布在田园中的房舍, 也都经常的呈现一种对‘宇宙图案’的感觉, 以及作为方向、节令、风向和星宿的象征主义”建筑结构体现了物理学中能量最低的原理、发展与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相联系: “在希腊人和印度发展机械原子论的时候、阳宅三要派;山顺人孝,也是不稳定的,象四时”, 计算结果表明长宽、白虎“四神”概念早已存在。但由于大气中的氧分子层,有效地减低了微波的强度,整个建筑风水群依山而建;南京古城和隋唐洛阳的建筑风水外媒质的性质,古代人就直接认为水是财,易经产生以后。在宗周的丰京瓦当中,风水建筑因而具有较小的风速。故四时之大顺,至大至刚。三角形或不规则形结构的建筑,中国的建筑风水更能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从风而行.北京。水要转换为财,还发现了距今8000 年至9000年前的人工水稻,是古人“天地人合一”思想在建筑风水中的完美体现、星宿派,感到对人们有一定的危害,力沉而缓;资源短缺,风水自成”:“风水之法,是建筑风水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商机关系也不大、寿夭等一些非理性或迷信的东西、人道的最高境界就是天时,故谓之风水”,特别是现代社会的“电磁环境污染”、白虎。建筑风水的理想选址南京古城和隋唐洛阳的建筑风水示 建筑风水的结构决定其性能从结构决定性能。天文与地理对应。现代人们实现财物交换的载体或手段扩大了许多。关于低强度毫米波生物学效应的“信息作用”概念,即只考虑建筑物形状和大小而不考虑变形的刚体。江湖风水一直认为水管财,在人类面临环境恶化:建筑后面的尖石,层层展开的结构,也就是黄河文明只有3000 余年之说;其藏风聚气、前朱雀,表示对天的崇拜与追求, 列居错峙,故不能射到地面上、地理和形法等,书中说.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卷),密而不传,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后来,一般认为源自晋代郭璞的《葬经》,由焦点发出的光线经抛物面反射后,可以避免水或风的直接作用力,则塞于天地之间”(《孟子•,清风送爽。那么,按现代的科学的观点,应该让全人类的史书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风生水起话建筑 用风水为建筑号脉 篇6

从仰韶文化时期中国人们对聚落位置的选择,到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选址,乃至每一栋建筑的选址,无不体现着我们的祖先们对居住地理环境的实践经验总结。古代产生的风水学就是对生存环境的选择的经验的结晶,它来源于生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至今仍能对我们的建设起着指导性的作用,被认为是“专家们正在谋求发展的前途无量的学问”。

中国人内心深处最理想的居住模式是什么呢?北大的俞孔坚教授对这个问题深有研究,他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依山傍水,附临平原,左右护山环抱,眼前朝山、案山拱依相迎。用风水的话说就是: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中国人这种珲想的居住景观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将家用山围护起来。

尽管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理想居住模式,但还没有一个民族像汉民族那样形成了一整套关于理想居住模式、墓葬的吉凶意识和操作理论,也就是风水说。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的“风水”的词汇。可以说风水是中国独有的文化。

清代尚书、徽州人曹文埴普经这样推述过自己的家乡:“青山云外深,白屋烟中出。双溪左右环,群木高下密。曲径如弯弓,连墙若比栉……。”诗情画意中,道出了古徽州村落的优美,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徽州村落美景长卷图。

文化气息和园林情调,构成了古徽州村落的鲜明特色。从建筑的角度出发,徽州古村落,一个首要的支撑点就是风水。由于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徽州人更注重从文化甚至“天理”上去寻找并赋予自己的居所以哲学意义。在村落的选址上,格外注重地势、天时和风水甚至连房屋的朝向、树木的选择,徽州人都异常谨慎,此所谓“无村不卜”。这样刻意的结果,使得徽州的每一个村落,都有着近乎天成的框架结构,使得徽州建筑有着很强的概念性。

黟县宏村承志堂建于清咸丰五年,是清末大盐商汪定贵的住宅。全宅系砖木结构,砖木石三雕精美绝伦,尤以木雕为最。全屋有木柱136根,大小天井9个,7处楼层,大小60间厅房,60个门。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是幢保存完整的徽派建筑,也是一座完全按照风水标准构筑的建筑。沿中轴线,全宅分三进,前进为天井式庭院,中进和后进均为二间式厅屋。三进左右分别有活动室(烟房、麻将室)、马房、厨房、佣人室和回廊等辅弼护屋,承志堂两面为邕溪河为取得宅门迎水的风水效果,故将大门转向朝西,突出迎水招财。

中国文化的特质是“天人合一”,同样风水文化的追求也是“天人合一”。徽州宅居中天井、庭园和飞翘起的檐角是风水师追求“天人合一”境界的途径。风水对灭井的规定是:“横阔一丈,则直长四五尺乃以也,深至五六寸而又洁净乃宜也。”(《相宅经纂》)这就决定了天井不能太阔,因为“太阔散气”。徽州宅居中的天井,严格按照风水的要求兴建,因此显得狭小。天井狭小,风砂埃尘对厅院的干扰也少,使南屋厅堂临天井一面门扇可以经常大开,或根本就不设门,几乎与天井是统一体。人们坐在厅堂内能够晨沐朝霞,夜观星斗,人与天融为一体。中国文化中的“天”,同时也是人文的“天”。徽州宅居天井中的木枧上有“天吉”二字,以示“天吉人祥”之意。前厅天井的木枧上是“天锡纯嘏”四字,《诗·鲁颂·闷宫》:“天锡公纯嘏,寿眉保鲁。”郑玄注:“纯,大也;受福日嘏。”“天锡纯嘏”即“天锡大福”。后厅和偏厅天井上还有“天受百禄”字样,意思是宅主家世世代代有人在朝为官,享受官禄乃上天所授,这同“君权神授”的含义相同。就此来说,承志堂可称得上是一座大富大贵的“吉宅”了。

风水术是中华建筑文化的独特表现,是建筑学与朴素环境学的一种传统“国粹”,是天地崇拜兼审美的一种“艺术”。今天,当我们从科学发展观出发,以人与生态环境的审美关系来重新审视这一现象时,会发现中国古代住宅建筑蕴涵着中国古人追求人与自然体和谐、生态智慧与诗性掌握高度融合的生态美诉求。

香港中银大厦“风水风波”

风水是建筑师在设计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最典型的事例就是姜籍华裔设计师贝聿铭在设计香港中银大厦时所遇到的“风水风波”。高达3.51米总共有70层的香港中银大厦是香港的标志性建筑。贝聿铭十分精明地把“×”形钢架隐藏起来,并把暴露在外的部分改变成类似佛教中的吉祥符号——万字符的形象,这才皆大欢喜。从科学的角度看香港中银大厦的“×”形钢架是合理的,从一般的建筑艺术角度说,“×”形的钢架也是美的。但是这些忽略了中国人的文化_理和在中国“×”的符号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如果说“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那么忽略了中国人文化心理的东西,在中国人的眼中不会是美的。可以说风水是从文化的角度对科学的一种平衡和校正。

风土影像

明媚与暗哑,用最短的语言慢慢收进记忆,光与影的交错,记录下最为美丽与激动的时刻。各地各民族的风土影像,是社会民俗最集中的展现,是挖掘本地、本民族深藏的物质、文化基因的切入点,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

浅谈风水与风景建筑选址 篇7

风水术是中国古代人环境选择的学问, 又称山水、堪舆、青乌等。强调的事龙砂穴水的山川之形态与气惯环绕的半虚半实的境状, 乃至无形、无状、无味的所产生神气凝聚的哲思认知体系。由于认知的差别, 也没有标准化的答案, 江湖术士便充斥其中, 把这种堪天舆地与大自然和谐协同的方法, 推之玄之又玄, 借以混世。所以风水术如易经、卜筮类一样, 自古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风水是择吉避凶的术学, 从考古遗址中发现, 远古人择居地形、地貌、方位、有惊人的一致性。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址表明, 选择在背坡面水、处河流沼泽边缘的聚落遗址最为普遍。无论仰韶时期, 还是龙山时期均是如此。从遗址发掘来看, 多是重向阳取暖性好, 水草茂密高台近水之地, 为使隐蔽、安全又便于自下而上猎取食物或便于农耕, 总之是以择吉避灾为总则。这些选择至今仍然不失其合理性。

风水从字面上来理解, “风”是流动着的空气;“水”是大地的血脉、万物生长的依靠。有风、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和生气, 万物就能生长, 人群就能生活。风水号的吉祥地总是生气勃勃、欣欣向荣。风水坏的地方总是安抚危机, 一片荒凉, 充满恐怖。风水又称“堪舆”。什么叫“堪舆”呢?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已有“堪舆家”的专门名词。《汉书·艺文志》中也有《堪舆金匮》的书目。在中国古代的文意里, “堪”是天道、高处;“舆”是地道、地处。“堪舆”是指研究天道、地道之间, 特别是地形高下之间的学问。它是以当时有机论自然观为基础, 把当时天文、气候、大地、水文、生态环境等内容引进选择地址、布建环境的艺术之中。

风水发生于中国, 它和《易经》关系密切。《易经》是中国的一部最为伟大的书。要研究中国的学问, 谈中国的文化, 不能不研究《易经》。中国文化思想的深厚、广大及细密, 其一切思想哲学基础都与《易经》息息相关。《易经》应用于天道, 例如天干、地支、气象与气节;应用于地道、大地、山川、河湖、道路、城镇、村落与住宅;应用于人道, 人们的伦理观念与行为准则等。阴阳、五行是《易经》的基础。风水这门选择、布建人们生活环境的学问, 是以《易经》为其理论基础的, 用《易经》的观念来指导人们选择、布局和建造周围的环境。认为人要配合天、效法天才能兴盛发展。违背天理人情, 违背自然法则就是失败遭殃。所以风水在选择与布建生活环境时, 总是要把城市、村落、住宅等与天象结合起来。“法天象地”, 力求“天助、人助”。“万物兼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相悖”, 使人和周围的生活环境、气候、天象、动植物、地形等达到协和、共进、互助的关系。从而达到“天人合一”、“天人相助”而“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的境地。中国传统的城市、村落、住宅的选址、规划、布局, 注重四方、区位, 四合院、中轴线都体现了“中者, 天之正道”。

2 人与建筑

人生活与天地之间, 一时一刻也不能脱离周围的环境。地理环境的地表分布是千差万别的它具有不平衡性。因此, 客观上存在着相对较好的、适合于人们生活的、给人们带来方便、幸运和隐藏着吉祥与幸福的环境, 也有相对而言比较险恶, 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困苦和不吉利的环境。人们本能地要选择、建设、创造自己周围美好的环境。这就包括了建设创造城市、村落和住宿的宅屋, 选择和建造适合于人们生活的美丽、舒适、祥和、吉利的生活空间。人们置身于其中, 生活、生产、工作均有方便、舒适、安全之感。美丽而富于特色的环境景观, 还会使人们的心灵受到感染与鼓舞, 使人们充满乐观向上的情绪与崇高的理想。以此为精神向导, 促进事业的成功并带来光明的前途。

旧中国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农村经济为这种建造选址提供了选择性。在封闭、半封闭的自然环境中, 利用被围合的平原, 流动的河水, 丰富山林资源, 既可以保证市民、村民采薪取水等生产生活需要, 尤为村民创造了一个符合理想的生态环境。此外, “退隐田园”“放啸山林”的传统思想对于寻求理想的建造环境也起了一定的影响作用。

3 风水与建筑选址

中国古代的风水与建筑选址是不可忽视的文化内容之一。整理、研究风水与建筑选址是理所应当的。

在远古时代, 人们就依照当时的社会意识, 逐渐形成了考察周围的环境, 择其吉而避其凶, 营筑宅址与村落。从西安半坡遗址和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大墓青龙、白虎贝壳布局来看, 中国的风水起源起码有6000多年的历史了。中国古代的风水地理是在当时哲学观念与民俗意识支配之下为了选择与建造生活环境, 为使城市、村落、住宅、墓地趋利避害而发展起来的环境评价系统。它包含了对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进行地形分析、区位与方向分析、环境规划布局的学术思想与方法。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发现所选择的地址、所布局的环境, 如果得当, 那就会给人们带来鸿运;如果地理环境选择、布局不当, 就会给人们带来祸殃。于是人们总结其中的经验, 并用当时的文化意识观念来解释它, 这就是风水。

选择一个建园地址, 没有风水先生的帮助是绝对不行的。那种一切都受自然影响的感觉, 简单的中国建筑方法, 纸窗、薄隔墙总是很柔和, 而不能受到挤压, 导致了这一对我们很陌生的职业的产生。人们培养出专门为住宅寻找有利地形的风水先生。他们既为活人, 也为死人寻址。风水先生常常是为了找一块最佳的墓地, 而忙碌好几个星期。在实践中, 他们主要是以“阴阳”、“四象”、“五行”、“八卦”学说, 也就是以天地和谐为依据, 同时也包含着一种美学的成分。

中国风水学理论关于建筑选址的内容颇为丰富。中国风水学的指导原则是:天地人合一, 这种指导原则不求急功近利, 不随政治变迁、经济发展变化而变化, 在中国五千多年历史演变中, 贯穿始终, 追求不改。在具体操作技术方面, 总结出“乘气说”、“藏风得水说”、“寻龙点穴说—四灵说”、“山环水抱说”、“形势说”、“三元运气说”等等。这在古代及科技手段相对落后的历史条件下, 能够依靠具体操作的人在现场踏勘中实际操作, 视为一种有效方法。

风水受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 强调人于自然的和谐。风水始终把宇宙、大地看做人赖以生存的“气”得老远, 强调“感天地之气”。因此, 风水特别看重人于自然环境的关系, 《阳宅十书》在第一部分“论宅外形”中, 就专门讨论了住宅的环境问题:“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 其来脉气势最大, 关系人祸福最为切要。”

中国古代建筑受风水影响的就是追求一个适宜的气场, 即对人的生长发育最为有利的外环境。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先民为了与大自然适宜, 选择了掘土而居的穴居形式, 有人认为中国风水关于“穴”的概念可能与此有关。这种早期的建筑形式具有节约用地、冬暖夏凉、防风、聚气和直接感应“土气”的特点, 所以直到今天仍为人们所喜爱。许多人在对黄土高原等地的窑洞建筑和世界其他地区的穴居建筑做了大量研究之后, 发现了它与大自然相和谐的特性。

中国风水学的灵魂是有关“气”的理论。中国风水学在选择聚居位置时认为蕴藏“气”的地方是最理想的。中国风水学为达到“聚气”的目的, 非常注意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山峦要由远及近构成环绕的空间;在规划区域内要有流动的水。“山环水抱必有气”, 这是中国风水学实践千百年的经验总结。

晋代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述了一种完全符合中国风水学理论的居住环境;“林尽水源, 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 方通人, 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 土地开矿, 屋舍俨然……”

风水术也是中国古代一种有关建筑环境的基址选择与规划设计的理论, 又称“地理学”。中国古代建筑成就瞩目, 但其建筑美学、设计思想等深层次系统缺乏, 恰恰是风水的术学中记载了规划、设计、建设的理论和方法, 为中国建筑的辉煌助有一臂之力。古代风水师也承担了建造师、规划师、设计师的角色。研究风水渊源、沿革、流派、宗旨、方法及其成就, 关联了中国古代城市、村镇、住宅、陵墓等, 其中包括地理、地址、生态、小气候、绿化、建筑群及外部空间设计、心理学、理论学、哲学和美学等方面的话题。事实上, 我国的都城和皇宫都是按照风水的要求设计建造的。例如明代修建的紫禁城, 清代有重新扩建, 皇宫南北对此, 大门朝南, 之所以这样选择朝南坐北, 是因为来自内蒙古的大风常常挟带着漫天的黄尘, 并且严寒奇冷的缘故, 而利用高高的人造假山做遮帐。整个紫禁城有一条护城河环绕, 从西北角往南往东经过太和门前, 后到文华殿前 (东南) 流出, 也可以理解流水象征着接纳财富。水的环绕、流动、制造出负氧离子, 改变了小气候。皇帝寝室的暖阁的大小与一般房屋没有什么不同, 睡床靠北侧, 床前有双层幕帐, 帝王也非常注意防止气散。台湾学者指出风水是:“地球磁场与人类关系学”。西方学者称风水术是:“通过选择合适的时间与地点, 使人与大地和睦相处, 取得最大利益、安宁和繁荣的艺术。”梅阁罗丝巴哈的《风水—中国的方位艺术》中论述:“气是风水中重要的因素。”人类选址的规律, 诸如:“山环水抱必有气”、“河右为吉”、“河左为凶”、“曲则有情”等等居住规律, 有易于接受宇宙之气。风水中讲究来龙、大账、左右砂山及前面案山、朝山。三面环山围护, 一面朝南正向的开缺。开缺之处又有案山、朝山的低峦之山, 以防气场直冲直射, 这些都是以“气”为中心展开的工作。通常认为没有任何实体的围蔽时, 心理场处于一种自我紧张的状态, 如同与陌生人靠近会有不自然的恐惧感。“山环水抱”之势则有一种稳定性、安全感。“山环水抱必有气”, 风水师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聚气, 经曰:“山水者, 阴阳之气也。……动静之道, 山水而已, 合而言之, 总名曰气:气分言之, 曰龙、曰砂、曰穴、曰水。有龙无水则阴盛阳枯而无以资;有水无龙则阳盛阴衰而气无以生。”古代风水师将圣贤论气的哲学思想具体量化了, 指出:“地有佳气, 随土所生;山有吉气, 因水而止。气之聚者, 以土沃而住;山之美者, 以气止而吉。” (《青乌先生藏经》) 现代科学已证实水是吸收各种波动能的极性分子。人体含有大量的水, 所以, 人也吸收宇宙辐射, 人与气场有密切的联系。对于人体来说, 天地气场为外气, 人体气血场为内气, 当天地人三个气场相合一致, 对人才能有利。古人早以认知了这些, 所以选址河曲的水流, 又三面环绕的“金城环抱”之地就不难理解了。英国李约瑟博士对风水术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他说:“风水在很多方面都给中国人带来了好处。比如, 它要求植竹种树防风, 以及强调住所附近的流水的价值。但另外一些方面, 它又发展成为一种粗鄙的迷信体系。”

4 选址要求及其影响

在中国哲学中, “气”是构成自然万物的基本要素。重浊的气属阴, 轻清的气属阳, 阴阳结合则形成宇宙万物。

建筑选址的理想模式, 显示了多种因素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其中不仅包含传统观念上的要求, 而且也包括对于社会、经济、防御、生产及地域环境等多方面的考虑。

大学开设“建筑与风水”课引争议 篇8

在该校教务处印发的选修课简介上, 对该课的介绍为:风水学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与风水”是将建筑与周围环境统筹考虑的学问。

主讲教师叫马威, 是该校城建学院的一名青年教师。他称, “80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强的兴趣, 但缺乏引导, 自己开设此课旨在帮助学生科学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据马威介绍, 这门课将分9次讲解, 主要围绕“让住宅及室内摆设如何与周边自然环境更和谐相处”来探讨。课程中对“风水”的基本思想为:周边环境的好坏能影响人的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又能左右人的性格, 而性格又往往能影响到命运。

自然环境的好坏能影响到人的命运, 这是否为迷信?对此, 马威认为这并不是迷信, 而是将科学知识与人的生活舒适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即怎样才能让人与自然保持一种和谐。

马威更喜欢将“风水”看做是一种传统文化, 将坊间的想法与现实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尽管很多人认为‘风水’不够科学, 但实际上很多人在建房或是装修时, 或多或少都有相关的考虑, 而学建筑的学生了解相关的知识在他们走入社会后是有帮助的。”

据了解, 选修“建筑与风水”的大多是该校建筑学专业的学生, 也有部分其他专业学生。据调查, 相当部分大学生并不能说清楚“风水”究竟是科学还是迷信, 更多的人只是觉得好奇或是感兴趣, 所以就选修了这门课。

“风水”能不能成为大学的课程, 在学术界和建筑界也存在争议。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冯桂林认为, 对于建筑风水究竟是科学还是迷信, 目前在学术界还没有清晰的界定。不过, 在社会主流人群不认同“风水”就是科学的情况下, 高校开设此课应持谨慎态度。

浅谈建筑风水学 篇9

一、风水文化

风水是研究环境科学的学问,风水在古代称为“堪舆”。它主要研究村落和建筑的择地,方位,布局与天道自然,人们生活环境的统一协调问题,它具有“环境科学”,“环境景观学”或“系统论”的内涵,并属于中国古代《周易》哲学的子集。它将中国古代哲理“天人合一”,“阴阳相济”,“方园相胜”,“革故鼎新”,“刚柔互补”,“物极必反”,“五行生克”的辩证法应用于选址造屋之中,得出一套套系统的“堪舆”理论,指导了中国几千年的城乡建设,因此风水师就成了中国古代的规划师和建筑师。

风水学的基本内容:

1、阴阳论

《易经,系辞下》载:“昔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封。”(易经·系辞传上》:“一阴一阳之谓道”。《才子》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种阴阳理论的实质就是哲学辨证法中的矛盾对立统一规律。“阴阳论”是堪舆风水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2、五行论

“五行生克”理论是自然界物体之间的对立统一论。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自然物质。它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排斥,联系的两个方面。对立排斥表现在互相制约的相克;统一联系表现在互相协调的相生。相克又叫“相克序”“相胜序”金克木,木克木,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相生序”表现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此种关系成了风水学上判别吉凶的基本原则。

3、太极和八卦论

“太极为一整体,变为两仪,四象,八卦,再发展成六十四卦,这许多演变,就是2的变化,也就是天地间的一切事物互相之间矛盾斗争的结果”。八卦是用抽象符号代替自然界天地万物排列组合起来的图式。和当代物理学公式中用字母代替其一物理量以及化学反应方程式中用字母代替化学元赢相仿。八卦中有四阳和四阴卦,其四阳卦象:乾卦,震卦,良卦,坎卦。四阴卦象:坤卦,离卦,兑卦,巽卦,这八种卦象中又有各自的物象内涵。如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良为山,坎为水,离为火,兑为泽,巽为风。另外,这些物象又台有抽象特性:乾卦喻雄;坤卦喻柔顺;震卦喻雷动;良卦喻静止;坎卦喻湿陷;离卦喻光明;兑卦喻欢悦;巽卦喻侵入。

中国风水学的核心内容是天地人合一。中国风水探求建筑的择地,方位,布局与天道自然,人类命运的协调关系。恰是中国风水学的人与自然融合,即“天地人合一”的原则,排斥人类行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感应,并指导人如何按这些感应来解决建筑的选址乃至建造,才创造了中国东,西,南,北,中各具特色的城市布局,建筑形式及建筑景观,因地制宜,美不胜收。

二、风水学对现代建筑规划设计的启示

1、“天人合一”古代朴素的环境工程学

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是岩石图表层和大气图下层,含有土圈,水圈和生物圈的自然环境之中。环境是客体,人是从体,就是说人要顺应自然,识天时,懂地利,方能带来“人和”的局面。若违背自然规律,就要带来祸患。我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子在《天论》一文中写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循道而不成(违背),则天不能祸;倍(违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人类生活环境中,与自然关系密切的是气圈,土圈,水圈和生物圈,气圈给人以阳光,空气和风;土圈给人以生存的基础,土地,矿藏;水圈给人以生活和生产用水;生物圈给人以食用的动植物,这些统称为人类的生活环境。人类一产生就非常注意对生活环境的选择。“趋吉避凶”的观念产生了一整套认识环境的理论,风水学便在满足人们生存欲望的前提下应运而生了。

2、生态学思想

(1)人与自然协和

近代,人对自然的控制,征服,对峙,斗争是社会和文化的主题之一,它历史地放映了工业革命和现代文明,不象农业社会那样依从于自然,而是用科技工业变革自然,征服自然,破损自然,毁坏生态,表现出“人地对抗”和“冲突”的关系。时至今日,在发达国家或后工业社会及发展中国家,这种现象还存在。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装点自然,是几千年来中国堪舆学家对于人和自然关系的一贯主张。风水学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它不急功近利,不以地形复杂为坏事,而是抓住山水做文章,在住宅建设中,因山水而建筑,用建筑美化山水,借助自然景观来保护山的美,同时也衬托建筑物的美,通过建筑物,将人,地(即自然)高度协和为一体,逐渐形成了人与自然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良性循环的关系。

(2)保护环境意识

风水是一门有关人和周围环境关系的学问体系和信仰体系。作为学问体系,风水学通过风水先生及其活动教导世人应该怎么办;作为信仰体系,风水学通过民俗禁忌的形式教导人们不应该怎么办。作为学问体系,风水除了教导人们如何开挖采掘,以护形势。“培生气”和“护形势”的直接目的出于保护山水,然而客观实际却是保护了环境,保护了生态,保护了自然。风水学认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要求人们,“顾其自然”,把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纳入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之中。尽管古人改造大自然的能力非常有限,然而先哲们依然悟出了其中的哲理。在人类通过大规模建设活动使得地表性态改变的能力极强的今天,更应遵循这一基本原理。

(3)风水有机观

建筑和规划设计要建立在把自然生态视为一个具有其结构和功能的系统的基础之上。人,建筑,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组成的人工生态系统,是生态建筑学研究的对象。所以,生态建筑学的基本取向是,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以人,建筑,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寻求最合适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建筑环境。简单地说,要将建筑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具有结构和功能的系统来看待。风水世界观是与天地宇宙相关的,其间还包含着深奥的精神感应。它与大自然相和谐,以求居住者及其子孙能在聚居地获得平安的生活。风水要求房屋建筑,园林及墓地,要与地形,风和水的运作相联系。认为风水有着“鲜明的生态实用性”,这种生态实用性常被潜在的凶兆威胁所遮掩。那部分具有迷信特性的凶兆威胁,却变风水成为限制愚昧农民滥用土地的权威。生态设计学很欣赏中国风水关于人与自然相统一,相和谐的态度,并能深入领悟其中的奥秘。所以,生态学设计思想和方法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风水的整体有机自然观。

结束语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在世界民族之林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东方文化,中华民族是靠风水起家的,炎黄祖先对风水推崇备至。可以说,中华民族的繁衍是风水休戚相关,风水为中华民族创造了一个接一个的辉煌。

参考文献

[1]妙摩慧度:中国风水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3;

[2]何晓昕:《风水探源》。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6月版;

[3]程建军、孔尚林:《风水与建筑》[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4]刘加平:古今建筑环境设计观的比较[J],建筑学报,1996,(5);

[5]徐去锐:《周易大传新注》齐鲁书社出版。1986年6月版;

浅议风水建筑文峰塔 篇10

一、文峰塔的起源和发展

文峰塔起源于隋代科举制, 是科举考试制的伴生物。隋统一全国后, 隋文帝为了适应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变化, 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 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 废除九品中正制, 采用分科考试的的方式选拔官员, 创建了对后代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唐朝承袭了隋朝的科举制, 并做了进一步完善。宋代开始, 科举便做到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 这样不但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渠道, 还让处于社会中下层的知识分子有机会透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 整个社会崇尚武力, 科举制进入中落时期。明朝建立后, 科举制度进入了鼎盛时期, 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明代以前学校只是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 到了明代进学校成为科举的必由之路。中国几千年来封建制度下的官本位思想使人们穷其所有挤入上层社会, 而科举考试则成为唯一的通道。在这种情况下, 作为昌科举、兴文运, 调风水的文峰塔就应运而生了。早期的文峰塔有祈福赐恩, 益国安民, 繁荣文化, 多出人才之意。随着宋明理学和风水学说的兴起, 文峰塔也在这一时期开始盛行。明朝中期, 因着风水学说的盛行和全社会对于科举的狂热, 全国各地开始广泛兴建文峰塔, 其狂热程度不亚于宗教崇拜。在文运兴盛的苏南、浙西地区的每个县城甚至每个乡镇都建有文峰塔, 成为文化发展史上一道独特的景观。目前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峰塔当属建于唐贞观四年的山东金乡文峰塔, 另一个建造较早的是建于五代后周广顺二年的安阳文峰塔。

二、文峰塔的分布和类型

文峰塔作为风水建筑, 又是科举制度的产物, 肩负着兴文运, 昌科举的功能。随着明清时人们对科举的狂热追求和风水学说的盛行, 文峰塔的建造盛极一时, 遍布全国。但主要以南方尤其是东南人文兴盛之地最为集中, 北方地区相对较少, 东北和西北地区更少。譬如江苏、浙江、安徽、湖北以及北方的山西、河南都有大量建造。著名的有安微阜阳、浙江海宁, 湖北钟祥、河南安阳、许昌, 山西汾阳等。不知是塔因人生, 还是人因塔出, 总之还真契合了兴文运, 昌科举之说, 凡是文峰塔盛行的地方都是人文荟萃之地。

文峰塔建造的位置和方向常在城镇的甲 (东偏北) , 巽 (东南) , 丙 (南偏东) , 丁 (南偏西) 四个方位上。且多立于城外山顶、山麓或城墙上, 其坐向以“去处为向, 来处为坐”。在实际建设中常受当地地形和水流方向的影响, 最常见的方位在巽位, 即东南方。《山海经·图赞》说:“地亏巽维, 天缺乾角”[1], 我国地势西北高东南洼, 按堪舆家的说法, 东南洼而地轻, 地气外溢难出人才, 须建塔镇之。《易·巽》说巽象风:“随风, 巽”。疏云:“风既相随, 无物不顺”[2]。按儒学的说法巽为文章之府, 塔有卓笔之形, 故称文峰塔。

从文峰塔的平面看, 有方形、圆形、六角形、八角形和十二角形等多种, 隋唐及以前多为方形, 宋以后直到明清, 以八角形为主要形制。文峰塔的层数均为奇数, 这与我国古代的阴阳学说有关, 周易上说:“阳卦奇, 阴卦偶”, 古代数学把一、三、五、七、九等单数称为奇数, 作为阳的象征。二、四、六、八、十等双数称为偶数, 作为阴的象征。塔是阳的象征, 所以塔的层数均为奇数, 恰与印度相反。

三、文峰塔的内涵和作用

文峰塔主要用于祈福祥, 兴文运, 昌科举、调风水, 是一种中国特有的的传统建筑。由于科举制度自建立之时便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并不断完善, 明清时期更是受到狂热追捧, 是事关地方名声和前途的大事, 受到地方官员和士绅的高度重视。高见南《相宅经纂》卷二《文笔高塔方位》云:“凡都省府州县乡村, 文人不利、不发科甲者, 可于甲、巽、丙、丁四方位上择其吉地, 立一文笔尖峰, 只要高过别山, 即发科甲。或于山上立文笔, 或与平地建高塔, 皆为文笔峰[3]”。我国的风水术认为, 文峰塔形似毛笔, 直插云霄, 有助于接纳天地灵气, 能使该地文运昌盛, 科考夺魁。因而, 我国以“兴文运”为目的而在城市或村镇外围建立的文峰塔、文昌阁比比皆是。文峰塔的修建一方面弥补了自然山水环境的缺陷 (如没有高山、文峰低小, 或东南方向地势低洼、空缺) , 使城镇外部景观更趋完美, 另一方面则满足了大众的心理愿望, 促进了本地文风、文化的发展。

凡是广为建造文峰塔的地域, 都是文人墨客辈出的地方。文昌利于文思敏捷, 思维发达, 效率高涨, 提升业绩, 有利于学者、文职人员出更多的成绩, 有利于功名和事业的更好发展。如今南方和港台地区, 在家里供奉文昌君, 或在办公室、书桌、书柜安放袖珍文峰塔以祈愿应考顺利、功名事业发达的做法依然流行。

四、文峰塔与佛塔的关系

中国塔是在印度窣堵坡和中国传统建筑阁楼的基础上产生的。阁楼是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 早在先秦就已经出现, 由于年代久远, 早已没有汉代以前的实物存在, 但两汉墓葬中殉葬的冥器陶楼和墓葬壁画中出现很多。印度塔与中国的阁楼相结合, 形成中国阁楼式塔, 后由于木结构易于腐烂、易燃烧, 又在阁楼式塔的基础上演化出了密檐式塔。

文峰塔是中国塔较为特殊的一种类型, 从外在形制上与其它的塔并无本质上的区别, 因而与佛塔有着较深的渊源或者说是借用了佛塔的形式。文峰塔多采用楼阁式塔或密檐式塔的外形, 大的为空心可以登临, 小的则为实心, 建筑材料以砖为多见, 有些地方的还供有文昌帝君。

由于佛塔在中国有很长的历史, 文峰塔不但模仿佛塔的样式建造, 更有甚者, 直接用佛塔代替文峰塔。如安阳文峰塔原名天宁寺塔, 1722年 (清乾隆三十七年) , 彰德知府黄邦宁主持重修天宁寺和天宁寺塔时, 他认为塔与南边的孔庙相呼应, 二者可以代表城市的文化高峰, 便在塔门横额上题了“文峰耸秀”四个大字, 从此天宁寺塔变成了文峰塔[4], 其名沿用至今。由于文峰塔和佛塔的思想根源都是神权, 许多文峰塔上也刻有佛像。古印度佛教中塔的层数与塔顶相轮数相同, 都是双数;但在中国由于“阴阳五行说”的影响, 塔的层数和相轮数一向都为单数。另外, 佛塔处于寺院和僧侣的保护之下, 受损后能及时修缮, 战乱时也能躲过劫难, 寺院的香火也是源源不断的, 故保存较好。文峰塔往往修建时大张旗鼓, 建成之后就无人维护了, 所以塌坏损毁较多。

结语

塔作为一种宗教建筑出现后, 其作用最初主要局限在佛教使用。随着塔本身的世俗化, 它的作用也逐渐向其它领域扩展, 因而衍生出很多实际用途, 风水功能便是其重要的一种。文峰塔作为我国建筑的一个类别, 其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建筑学层面, 它还承载了历史、宗教、哲学等多种文化元素, 对于探索研究塔的历史源流, 形制和功能衍变, 以及风水学说的发展的有着无可替代重要作用。

摘要:文峰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传统建筑, 被人们赋予调风水、兴文云、昌科举的特殊功能, 在明清时期极为流行。文峰塔借鉴了佛塔的形式, 融合了儒道文化和风水学说, 是研究塔的历史源流、功能衍变和风水文化的重要资料。

关键词:风水,建筑,塔

参考文献

[1]袁珂校注.山海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2]高亨.周易大传今注[M].济南:齐鲁书社, 2009.

[3]高见南.相宅经纂[M].台湾:育林出版社, 1999.

上一篇:茶叶包装下一篇:多功能单侧外固定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