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统计

2024-08-25

趋势统计(精选十篇)

趋势统计 篇1

关键词:统计,工作,发展,趋势

引言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作为生产信息产品的统计部门, 具有着实现统计跨越式发展的极大优势。其一、具有社会经济内涵的数据是统计工作成果的特征, 而数字科学也是信息产业的基础和核心, “数字”把二者联系的如此之近, 更何况统计信息也是信息产品的一部分;其二、计算机、应用软件、网络等是具有代表性的信息产业产品, 而统计用户是这些产品最稳定的用户之一, 统计工作为这些技术领域的发展不断提供着新的市场需求;其三、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是具有完善的标准体系, 而统计工作的全过程、构成统计报表制度的诸因素无一不是建立在统一的标准体系之上;其四、统计自身也是生产信息产品的部门, 信息产业发展的总趋势必将带动统计事业的不断前进, 而统计信息产品的逐步升级也将促进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实现统计全方位的电子化战略目标。将预示着统计信息产品的技术含量大幅度提高。

1 统计政务电子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政府管理体制的创新迫在眉睫, 要求政府职能尽快地转移到搞好宏观调控、维护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环境、提供公共服务上来。“服务式”的管理是市场经济体制国家通用的政府管理模式。电子政务将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 也正是“服务式”管理模式的具体体现。

统计政务是政府行政管理的一个组成内容, 它包括统计工作人员的资格认定、统计调查单位登记备案、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和涉外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备案等, 统计政务电子化是电子政务的一个组成部分。应把统计调查单位登记备案、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和涉外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备案等政府统计机构审批备案事项纳入电子政务的范围。在实现形式上, 统计调查单位登记备案可以纳入一个地区电子政务总流程, 而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和涉外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备案可以通过网络报批。统计调查单位登记纳入一个地区电子政务总流程将是统计政务迈出的重要一步。

企业办理一项政府审批事项曾经历了多点多次式 (即企业要多次光顾多个衙门, 才可获取多种批准证书) 到多次一点式 (即企业要多次光顾一个大厅可以获取多种批准证书) 。而未来网络登记和审批模式则达到一次一点式 (即政府各部门的登记审批以及备案手续均在网上进行, 只需一次光顾一个大厅即可获取所有审批证件) 。网络登记和审批模式至少可以实现四个方面的目标:一是规范政府行为, 促使政府各部门依法行政。网上审批和登记内容必须是具有法律依据或政府批准的行政审批事项, 除此之外企业将不予办理报批;二是有利于增加政府行政透明度, 做到政务公开, 利于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有效监督, 促进政府部门的勤政廉政建设;三是减少企业申报程序中的重复工作量, 避免技术性差错;四是可以实现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总之, 这种政务办公模式将促进政府由单一管理型向服务管理型转变, 促进政府真正成为廉洁高效的政府;同时也促使企业和生产经营者通过依法办理登记报批, 对政府依法履行义务, 依法经营纳税。

实现登记审批网络化要具备五个前提条件:一是政府要确定一个部门, 赋予其网络办公总策划、总协调的职能, 促使政府各职能部门消除部门利益, 形成政府办公“一盘棋”的格局;二是要有电子政务的统一标准, 例如:统一的企业 (单位) 编码 (即企业 (单位) 身份号) 、统一的登记注册类型、统一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等等, 避免用户在使用公共信息中由于标准不统一而造成的混乱;三是要有一个科学的、可以实现政府各部门服务管理职能程序的、方便企业操作的电子政务办公流程, 例如北京西城区政府“一站式”服务大厅的新办企业审批项目流程是这样的:企业名称预先登记→领取工商注册登记表→办理前置审批→开据房产证、入资、验资→企业审批、发法人执照或营业执照→刻章审批→开设银行账户→办理机构代码登记→办理国税登记→办理地税登记→办理统计登记→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办理户外广告审批→办理旅店业审定价→办理商委粮食审批→办理科技企业认证→当地工商所备案。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 以上部分政府审批登记项目可以逐步移交给行业协会, 发挥中介组织规范企业市场行为的作用。) 科学的运行流程一环扣一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相同信息只取一次, 避免重复和差错。四是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系统。网络安全一直是困扰电子政务的难点问题之一, 包括建立网络防毒、安全认证、信息资源分级分层使用的安全体系, 这些在技术上都应得到解决。五是要统一电子操作系统, 要编制一个科学统一的流程软件。而以上五个方面都是建立在政府是一个有机的工作整体的基础上, 其工作出发点统一在服务基层, 依法行政上。统计登记是政府统计部门依法行政的一项主要内容, 是政府统计掌握调查对象, 建立统计渠道的重要途径, 随着政府登记审批电子系统的建立, 统计登记网络化将全面得以实现。

2 统计工作流程电子化

统计工作流程电子化是统计系统内部实现的, 它是指统计信息产品生产的全过程的电子化, 即统计基础数据的采集→统计数据的加工处理→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统计初级产品的开发→统计信息产品的发布→统计信息资源管理等统计工作的全过程。

统计数据采集实现由以统计报表、软磁盘为主转变为以网络传输为主。加强各级政府统计部门和基层企业的计算机网络化水平, 加强统计信息网络安全建设, 国家、省 (直辖市) 和地 (市) 级政府统计局之间、限额以上统计调查企业 (单位) 与各级政府统计局之间应具备网络快速传递的硬件和设施水平;实现政府统计局对企业、上级政府统计部门与下一级政府统计部门之间统计制度、统计培训、电子程序的网络传递;实现基层企业 (单位) 统计数据信息的网上直报。最大限度地减少统计报送环节, 解决基层统计人员力量不足的矛盾。

统计数据处理应用程序由专业各自开发转变为集中统一研制。统一数据处理操作平台、应用软件、文件格式;统一实行统计“一套表”制度, 统一单位属性标识代码、统计指标代码;统一数据处理和审核程序;实现准确、高效、方便的数据处理模式。

统计信息资料的开发利用由传统单一模式转变为现代多元模式。笔者认为, 统计信息可以形成8个系统15个数据库:一是统计法律法规系统 (统计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数据库) ;二是统计调查单位管理系统 (统计法人单位数据库、统计产业活动单位数据库) 三是地理信息系统 (统计调查单位地理分布数据库、人口地理分布数据库) ;四是统计调查项目管理系统 (政府统计调查项目库、部门统计调查项目数据库、基础统计指标及指标解释数据库、派生指标数据来源及计算方法数据库、统计标准数据库、统计调查方法数据库) 、五是专项统计调查信息系统 (国民经济各行业统计调查数据库) ;六是统计质量评估系统 (统计指标数据逻辑关系库、统计数据质量评估库) ;七是统计分析系统 (统计分析模型应用软件) ;八是统计新闻发布系统。

统计数据管理由无制无序转变为有制有序。改变过去统计数据管理纸介质、磁介质并存方式, 改变在资料管理和使用上缺乏规章制度, 强调部门利益, 甚至造成历史数据断挡、遗失及个别泄露商业秘密的状况, 建立并执行基层及统计数据统一归档, 分级分类使用制度。既要实现制度允许权限内的资源共享, 又要依法保守商业秘密。资料归挡形式推行光盘形式, 实现资料管理的安全化、制度化。

参考文献

趋势统计 篇2

学院:理学院 专业:统计学 姓名:俞鹏举 :1031040129

学号

从统计学的发展趋势谈统计教育的改革

摘要:要培养出新型的21世纪的人才,统计教育必须高瞻远瞩。本文从统计学的发展趋势谈了统计教育急需改革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 统计学; 发展趋势; 统计教育改革

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统计创新工程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统计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统计实践的创新;二是统计教育的创新。创新的基础在于教育,没有统计教育的创新,就谈不上统计实践的创新。准确把握统计学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形势,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是统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从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谈一谈统计教育急需改革的几个方面。

一、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纵观统计学的发展状况,与整个科学的发展趋势相似,统计学也在走与其他科学结合交融的发展道路。归纳起来,有两个基本结合趋势。

(一)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结合的趋势

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但作为一种工具,它必须有其用武之地。否则,统计方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用之器。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现代统计方法基本上来自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源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同时,有不少生物学家、天文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学家等都在从事统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他们在应用过程中对统计方法进行创新与改进。另外,从学科体系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如果将实质性学科看作是纵向的学科,那么统计学就是一门横向的学科,统计方法与相应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与教育学相结合产生了教育统计,与生物学相结合产生了生物统计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不仅属于统计学,同时属于经济学,生物统计学不仅是统计学的分支,也是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与发展的。因此,统计学与各门实质性学科的紧密结合,不仅是历史的传统更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模式。实质性学科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1世纪的统计学依然会采取这种发展模式,且更加注重应用研究。

这个趋势说明: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必须以实质性学科为依据,因此,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学好有关经济类与管理类的课程,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统计的工具属性才能够得以充分体现。

(二)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

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经历了手工、机械、机电、电子等数个阶段,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上个世纪40年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给统计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20年代发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目前企业经营管理中建立的决策支持系统(DSS)更加离不开统计模型。最近国外兴起的数据挖掘(Datamining,又译“数据掏金”)技术更是计算机专家与统计学家共同关注的领域。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每年都要积累大量的数据,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信息过量,难以消化;信息真假,难以辨识;信息安全,难以保证;信息形式不一致,难以统一处理;于是人们开始提出一个新的口号“要学会抛弃信息”。人们考虑“如何才能不被信息淹没,而是从中及时发现有用的知识,提高信息利用率?”面对这一挑战,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应运而生,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牵引下,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尤其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统计、可视化技术、并行计算等方面的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技术热点。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Datamining与DSS一样,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这个趋势说明: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对于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包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

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与信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了解这一点,再来看我们目前教育中的问题就更加明显了,所以一些课程要改革,教学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谈一谈统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二、统计教育的改革

(一)统计专业课程建设问题

专业建设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主导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统计理论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数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对各种统计方法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培养应用统计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如何能将统计方法正确地运用到相关领域。例如培养从事经济管理的统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当包括四方面的知识:(1)经济理论课程,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主要进程和基本规律;(2)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常用的统计数据搜集方法,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适用电脑技术,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4)有关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中的前沿性问题,目的不在于要学生真正掌握这些问题,而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的前沿发展动态,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有两个焦点问题:一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二是应用什么教学手段来达到较好的统计教学效果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1.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特别注重教育多样化和多层次性,不仅让学生掌握如何搜集、整理数据的技术,还要教学生读懂数字背后的事实。学会按照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个体与总体、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利用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

2.改单向接受式的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构建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找到应用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

(三)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

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现在许多教材都是内容与软件分家,现在计算机已非常普及,无论是高校、高职和中专,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不管哪一个层次,都已说不过去。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

(四)教学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

统计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应成为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统计教学和教材增加统计实际案例,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在试验室进行,亦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锻炼和培养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代统计工作发展趋势分析 篇3

摘要:统计工作全部在网络环境下运行,实现统计政务电子化、统计工作流程电子化、统计办公电子化,统计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跨越式”预示着统计信息产品的时效性将以数倍数提高、统计传统劳动力将相应减少、统计数据技术性差错将大幅度降低、统计整体工作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关键词:统计工作发展趋势

0 引言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作为生产信息产品的统计部门,具有着实现统计跨越式发展的极大优势。其一、具有社会经济内涵的数据是统计工作成果的特征,而数字科学也是信息产业的基础和核心,“数字”把二者联系的如此之近,更何况统计信息也是信息产品的一部分;其二、计算机、应用软件、网络等是具有代表性的信息产业产品,而统计用户是这些产品最稳定的用户之一,统计工作为这些技术领域的发展不断提供着新的市场需求;其三、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是具有完善的标准体系,而统计工作的全过程、构成统计报表制度的诸因素无一不是建立在统一的标准体系之上;其四、统计自身也是生产信息产品的部门,信息产业发展的总趋势必将带动统计事业的不断前进,而统计信息产品的逐步升级也将促进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实现统计全方位的电子化战略目标。将预示着统计信息产品的技术含量大幅度提高。

1 统计政务电子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管理体制的创新迫在眉睫,要求政府职能尽快地转移到搞好宏观调控、维护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环境、提供公共服务上来。“服务式”的管理是市场经济体制国家通用的政府管理模式。电子政务将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也正是“服务式”管理模式的具体体现。

统计政务是政府行政管理的一个组成内容,它包括统计工作人员的资格认定、统计调查单位登记备案、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和涉外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备案等,统计政务电子化是电子政务的一个组成部分。应把统计调查单位登记备案、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和涉外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备案等政府统计机构审批备案事项纳入电子政务的范围。在实现形式上,统计调查单位登记备案可以纳入一个地区电子政务总流程,而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和涉外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备案可以通过网络报批。统计调查单位登记纳入一个地区电子政务总流程将是统计政务迈出的重要一步。

企业办理一项政府审批事项曾经历了多点多次式(即企业要多次光顾多个衙门,才可获取多种批准证书)到多次一点式(即企业要多次光顾一个大厅可以获取多种批准证书)。而未来网络登记和审批模式则达到一次一点式(即政府各部门的登记审批以及备案手续均在网上进行,只需一次光顾一个大厅即可获取所有审批证件)。网络登记和审批模式至少可以实现四个方面的目标:一是规范政府行为,促使政府各部门依法行政。网上审批和登记内容必须是具有法律依据或政府批准的行政审批事项,除此之外企业将不予办理报批;二是有利于增加政府行政透明度,做到政务公开,利于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有效监督,促进政府部门的勤政廉政建设;三是减少企业申报程序中的重复工作量,避免技术性差错;四是可以实现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总之,这种政务办公模式将促进政府由单一管理型向服务管理型转变,促进政府真正成为廉洁高效的政府;同时也促使企业和生产经营者通过依法办理登记报批,对政府依法履行义务,依法经营纳税。

实现登记审批网络化要具备五个前提条件:一是政府要确定一个部门,赋予其网络办公总策划、总协调的职能,促使政府各职能部门消除部门利益,形成政府办公“一盘棋”的格局;二是要有电子政务的统一标准,例如:统一的企业(单位)编码(即企业(单位)身份号)、统一的登记注册类型、统一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等等,避免用户在使用公共信息中由于标准不统一而造成的混乱;三是要有一个科学的、可以实现政府各部门服务管理职能程序的、方便企业操作的电子政务办公流程,例如北京西城区政府“一站式”服务大厅的新办企业审批项目流程是这样的:企业名称预先登记→领取工商注册登记表→办理前置审批→开据房产证、入资、验资→企业审批、发法人执照或营业执照→刻章审批→开设银行账户→办理机构代码登记→办理国税登记→办理地税登记→办理统计登记→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办理户外广告审批→办理旅店业审定价→办理商委粮食审批→办理科技企业认证→当地工商所备案。(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以上部分政府审批登记项目可以逐步移交给行业协会,发挥中介组织规范企业市场行为的作用。)科学的运行流程一环扣一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同信息只取一次,避免重复和差错。四是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系统。网络安全一直是困扰电子政务的难点问题之一,包括建立网络防毒、安全认证、信息资源分级分层使用的安全体系,这些在技术上都应得到解决。五是要统一电子操作系统,要编制一个科学统一的流程软件。而以上五个方面都是建立在政府是一个有机的工作整体的基础上,其工作出发点统一在服务基层,依法行政上。统计登记是政府统计部门依法行政的一项主要内容,是政府统计掌握调查对象,建立统计渠道的重要途径,随着政府登记审批电子系统的建立,统计登记网络化将全面得以实现。

2 统计工作流程电子化

统计工作流程电子化是统计系统内部实现的,它是指统计信息产品生产的全过程的电子化,即统计基础数据的采集→统计数据的加工处理→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统计初级产品的开发→统计信息产品的发布→统计信息资源管理等统计工作的全过程。

统计数据采集实现由以统计报表、软磁盘为主转变为以网络传输为主。加强各级政府统计部门和基层企业的计算机网络化水平,加强统计信息网络安全建设,国家、省(直辖市)和地(市)级政府统计局之间、限额以上统计调查企业(单位)与各级政府统计局之间应具备网络快速传递的硬件和设施水平;实现政府统计局对企业、上级政府统计部门与下一级政府统计部门之间统计制度、统计培训、电子程序的网络传递;实现基层企业(单位)统计数据信息的网上直报。最大限度地减少统计报送环节,解决基层统计人员力量不足的矛盾。

统计数据处理应用程序由专业各自开发转变为集中统一研制。统一数据处理操作平台、应用软件、文件格式;统一实行统计“一套表”制度,统一单位属性标识代码、统计指标代码;统一数据处理和审核程序;实现准确、高效、方便的数据处理模式。

统计信息资料的开发利用由传统单一模式转变为现代多元模式。笔者认为,统计信息可以形成8个系统15个数据库:一是统计法律法规系统(统计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数据库);二是统计调查单位管理系统(统计法人单位数据库、统计产业活动单位数据库)三是地理信息系统(统计调查单位地理分布数据库、人口地理分布数据库);四是统计调查项目管理系统(政府统计调查项目库、部门统计调查项目数据库、基础统计指标及指标解释数据库、派生指标数据来源及计算方法数据库、统计标准数据库、统计调查方法数据库)、五是专项统计调查信息系统(国民经济各行业统计调查数据库);六是统计质量评估系统(统计指标数据逻辑关系库、统计数据质量评估库);七是统计分析系统(统计分析模型应用软件);八是统计新闻发布系统。

趋势统计 篇4

关键词:统计教育,统计课程设置,教育发展,世界一流高校

统计作为一门学科,无论是在其基础理论还是在应用技术方面,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发展。许多新兴的交叉学科,诸如生物统计、金融统计、社会统计等的形成与发展,便是一个有力的明证。另一方面,社会对于统计人才的需求,也进一步促进了高校统计专业教育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当今世界一流大学统计及相关课程设置情况的调查,了解统计教育的动向和特点,寻找对我国统计教育发展有益的启示。根据2011~2012年QS世界大学排名(统计专业),位居前列的高校分别是:斯坦福(Stanford University)、哈佛(Harvard University)、加州大学贝克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剑桥(University of Cambridge)、麻省理工(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牛津(University of Oxford)、新加坡国立(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多伦多(University of Toronto)、英国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普林斯顿(Princeton University)。这些院校涉及了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新加坡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对这些院校的官方网站的访问来了解各校开设的统计及相关课程的情况,获得了有意义的结论。

一、统计课程的分类呈现多样化

长期以来,统计课程大多被分成数理统计和应用统计两类,前者着重介绍统计理论,后者介绍统计应用方法。目前查阅到的资料显示,统计类课程正呈多样化趋势。这些院校所设统计课程除一部分是为统计专业学生开设的外,另有很大一部分是为其它专业学生开设的,且涉及面非常广泛,传统的分类已不能准确描述。为此,笔者将其分为四类,并将各院校的课程分别归入各个类别(从中亦可观察到目前统计课程涵盖面之广)。

1. 基础理论类。

这类课程介绍统计学的基础理论,主要面向统计专业的学生。典型课程有:概率论、数理统计、随机过程、统计理论、统计推断、随机矩阵理论、空间统计、系统辨识、推断算法、非线性模型、广义回归模型、广义线性统计模型、概率和测度、统计原理等。

2. 应用统计类。

这类课程主要介绍应用统计方法。典型课程有:应用统计、回归模型、非参数统计、多元统计分析、数据挖掘和分析、时间序列分析、风险管理及监督、贝叶斯统计、统计建模、无监督学习方法、蒙特卡洛方法、需求建模、随机控制、数据模型和决策、马尔科夫过程、应用定量分析、抽样调查、试验设计与分析、分类数据分析、纵向数据分析、非参和稳健方法、统计计算、随机网络模型、随机模拟、统计质量控制等。

3. 统计应用类。

这类课程的特点是统计与其它学科相结合,反映了统计学向各个领域的渗透。典型课程有:生物统计、运动统计、代码破译、工程和物理中的统计、金融统计、遗传学中的统计算法、统计咨询、公众的风险—效益分析、物流与运输规划方法、资产定价:定价模型和衍生品、高级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模型、信息系统中的随机过程、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社会统计、公共政策中的高级定量分析、基因调控、流行病原理、生存分析、商业统计、统计基因组学、人文社会科学定量方法导论、心理学的定量方法和行为科学、华尔街上的应用计量财务、医药统计、人口统计方法、临床试验的设计与分析、财务统计方法、统计和诉讼、提高质量和生产力的统计等。

4. 普及教育类。

这类课程是讲授统计基本思想的,通常是作为统计启蒙教育的。涉及的课程有:统计方法介绍:预处理、了解统计模型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概率:有关机遇的10个伟大的想法、统计思想和数据分析、统计实践导论、统计概念、数据分析的方法、统计基础、统计的历史、了解不确定性和统计的思想等。从上面不完全的统计中可以看到,基础理论类课程变化不大,但统计应用的课程拓展了很多。特别是原属于应用统计类的课程,逐渐分化为研究统计应用方法的应用统计类和介绍统计与其它学科交叉应用的统计应用类,凸现了统计强大和蓬勃的生命力。

二、统计教育更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这些院校的课程设置中,明确显示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 应用统计和统计应用类课程占了很大的比重。例如在斯坦福大学,占到了78.8%;麻省理工学院为71%;普林斯顿大学为86%,其它院校情况也类似。这充分说明了在当今统计教育中,越来越强调统计应用能力的培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反映出了当今对统计应用人才的需求。 (2) 课程及时反映了统计在应用领域的最新进展。基因是分子生物学中的研究前沿,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基因代码信息,及时反映在课程“代码破译”中(Breaking the Code,斯坦福大学)。又如,海量数据的分析又是一个研究热点,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就设有“数据挖掘”课程。 (3) 全面反映统计与其它学科的融合。各个院校开设了大量这样的课程。有生物统计、金融统计、商务统计、工程统计、物理统计、社会统计、心理统计、财务统计、医学统计,连公共事务和诉讼都有涉及。 (4) 强调依据实际问题建模和分析。各个院校都有统计建模的课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统计建模导论”(斯坦福),“统计咨询”,“需求建模”和“高级需求建模”(麻省理工),“随机建模”(普林斯顿),“统计实践”(多伦多)等。课程具体内容设计也十分注重实践环节。比如《统计咨询》课程,要求学生用6~8周时间深入实际,了解用户需求,构建模型,进而进行计算分析,最终形成分析报告交给用户。 (5) 推广和普及统计思想。与确定性数学不同,统计主要解决的是不确定的问题,有着其特有的思维逻辑和分析方法。学生初次接触时,一般较难理解和接受,讲授统计课程的教师都会有这样的体会。为了普及相关的教育,各校都开设了介绍统计知识的普及课程。如“了解统计模型和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斯坦福),“了解不确定性和统计的思想”(新加坡国立),“统计思想导引”(普林斯顿)等。学生通过这些课程,不仅能增进对统计思想的了解,亦为今后可能的统计应用打下基础。

三、建议

基于上述对部分世界一流大学所设统计课程情况所作的分析,不难看出,当今统计教育正越来越向应用方向发展。为此,笔者对我国统计专业及相关课程建设提出两点建议: (1) 积极鼓励统计专业教师做跨学科的研究,开设交叉的统计应用类课程,充分发挥统计的分析决策作用,使统计真正成为一门强有力的支撑学科; (2) 强化对学生统计应用能力的培养。包括开设类似于“统计咨询”这样的课程,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实际,了解用户的需求,上升为统计模型。学会判断,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来加以解决。一旦学生掌握了这样的能力,就能与今后的实际工作无缝对接。当然,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对教师本身的统计应用能力是一个挑战。

参考文献

趋势统计 篇5

【关键词】社区;便民服务;商业发展;统计

一、社区便民服务业的内容解释

2006年4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将社区服务的重点领域确定为:(1)社区就业服务,(2)社区社会保障服务,(3)社区救助服务,(4)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5)社区文化、教育、体育服务,(6)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7)社区安全服务七大方面,并将其列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范畴。从这七个方面的内容不难看出,社区服务的福利性、公益性属性已经非常明确地加以强调。但与此同时,《意见》也对开展商业性的社区服务作了明确的规定:“鼓励和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社区便民服务业务。鼓励相关企业通过连锁经营提供购物、餐饮、家政服务、洗衣、维修、再生资源回收、中介等社区服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物流配送平台帮助社区内中小企业,实现服务模式创新,推动社区商业体系建设。”

认为社区便民服务业由社区福利服务业、便民利民服务业和职工社会保险管理服务业组成。确立了社区服务是社会保障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行业,是具有福利性质的第三产业。

二、社区便民服务业发展统计——以长沙市为例

长沙市的社区服务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试点,本世纪初进入全面启动阶段,目前处于整合提高的新阶段。

(一)社区福利服务方面

一是完善了社区救助体系。健全了“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实施,社会参与,基层落实”的管理体制,明确民政部门负责指导社区的低保、贫困帮扶、医疗救助、救灾和社会捐赠等工作。

二是城乡低保实现了应保尽保。以2006年为例,全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25.9万人,比上年增长4.97o。此外,每个社区都建立了劳动保障站,配备了协管员。

三是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有425个社区开展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社区就业实体4051个,帮助5.3万名失业人员实现了就业。

(二)社区公益服务方面

一是社区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全市建立了由市、区(市)县、街道办事处(乡镇)三级社区服务中心和居委会各类社区服务站(点)组成的社区服务机构,形成了多层次的社区服务网络

二是初步形成社区治安防控体系。全市所有的社区都设置了警务室,配备了流动人口协管员,有社区巡逻分队383支、3764人。三是六城区街道均建立了卫生服务中心。全市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60个,60名的社区配设了计划生育协管员。以2006年为例,为低保户和优抚对象发放医疗优惠卡,义诊15万人次,还定期在社区举办家庭健康知识巡回讲座2万余场。四是多渠道开展文化、教育、体育服务。全市有图书阅览室、文化活动室等场所314个,807o的社区有群众业余文化活动辅导员,建成社区文化活动广场100个,每个社区有社区文体协会、舞蹈队、腰鼓队、文体运动队等社区文体组织。五是社区信息化服务。青羊区以政府搭台、企业出资的方式,建立了“96963,’社区便民服务信息化平台,为居民提供各类生活服务和信息咨询等服务。

三、社区便民服务业发展趋势统计技术应用分析

(一)进一步加大对社区公共服务的保障力度

把社区便民服务业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社区建设总体规划,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和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落实办公用房和开展服务的配套设施。每年由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与区财政按1:1比例配套,用于社区共建设施建设项目的补助和开展社区服务项目的补助。对于财政比较困难的区、(市)县,市财政应给予适当补助。加大政府对公益性岗位的开发支持力度,开发以助老、助残、助困、治安服务、劳动就业、法律咨询服务等方面的公益性岗位,减轻社区公共服务的压力、缓解就业压力。

(二)进一步健全社区便民服务业的运行机制

对不同性质的社区便民服务业单位要实行不同的管理,对满足民政对象和特殊群体基本生活需要的、没有盈利条件的福利型单位,政府要从资金、场地等各方面给予扶持,保证其正常运转对满足社区居民物质文化生活需求、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型单位,要按照社会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的原则,允许收取成本费,从事保本创收活动,同时政府应给予一定间接补贴:对有经营能力和盈利条件的社区便民服务业单位,要引入竞争机制,形成能够实现自我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

(三)进一步拓宽社区便民服务业的投融资渠道

要建立起以政府投资为引导,社会投资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多途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区便民服务业投融资体制。鼓励社会各个方面以资金、房产、设备、技术、信息、劳务等形式投入社区便民服务业项目,特别是鼓励投入社会福利项目,鼓励各地通过财政支持、社会募集建立起社区便民服务业发展基金,并要逐步实行有偿使用,流动增值,提高资金利用率,推进社区便民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四)加强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

要逐步建设覆盖全市的社区信息综合服务网络,推进各级政府电子政务、网上办事和社会公共服务进入社区。建议由市民政局和市信息产业办共同开发建立长沙市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网,整合社区公共服务资源与社区社会化服务资源于一个平台:重点组织政务信息、公共服务资讯,包括就业服务、职业培训、社会保障、失业救助、民政优抚等政府服务信息的利用:结合电子商务发展,让社区居民快捷、方便地获得水、电、气、电信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各项公共服务信息;推进法律服务、家政物业、商品配送、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等社会信息资源的开发:吸引社会企业加盟社区服务,推动社区便民服务业的开展。

四、结语

加强对社区服务人员的培训,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提高社区便民服务业专兼职人员素质使其不断适应社区服务工作的需要。首先社区便民服务业网点的工作人员包括物业管理人员要加强培训,提高为民服务的思想认识,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较高的技术能力。其次对互帮互助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要热情鼓励,要动员广大辖区单位和居民广泛参与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良好的道德风尚。再次对社区便民服务业的管理人员,特别是社区工作者要强化专业文化知识,树立服务意识,提高管理能力,促进社区便民服务业全面、健康、快速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李定珍著.中国社区商业概论[M].中国市场出版社,2004

2.李德化主编.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统计过程控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篇6

一、统计控制过程

产品在生产的整个过程中, 某些数据如尺寸, 规格等会由于这样或那样不同原因导致波动, 这些波动会影响到产品质量,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避免和消除这种由数据波动引起的产品质量问题, 这种措施就被称为统计过程控制。它利用统计技术对统计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监督和分析评估, 用于监督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特性和异性, 便于管理人员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保证整个产品生产线的稳定性, 进而保证产品质量, 提高产品性能。因为统计控制过程最主要的作用是监测产品质量, 所以统计过程控制又可以称作是统计质量的控制。另外从各个性能的角度来看, 统计过程控制又被称为性能控制。统计过程控制分为四个主要的步骤来实现。第一, 在没有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抽取数据资料, 提取数据进行统计, 利用一定的数据统计模型, 建立新的模型, 这就是模型建立阶段。第二, 对抽取到的数据及模型进行系统分析评估, 并与模型进行比较, 用来判断是否有故障发生, 这就是对模型的评估阶段。第三, 针对上述检验评估判定是否出现故障, 若出现故障就要分析故障发生的原因, 追溯故障发生的来源, 寻找解决故障的方法。

二、统计质量控制

1. 单一变量的统计过程控制

对于单一变量控制过程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指标就是是否能够绘制统一的图片, 用于监控质量指标的波动情况。在控制整体的过程中, 如果大部分的数值能够集中在以数值作为中心的生产领域, 边缘数值越少, 对样本的设计控制越有限, 当数值出现在主要生产领域以外的时候, 就认为整个过程失去控制。改进单变量统计过程的实施效果, 最主要的就是要改进它所使用的方法, 使用这些有效方法有利于更加清晰的测量统计数据, 有利于取得更好的客观性利益。单变量的统计过程的一个很明显的优点就在于能够将变量控制考虑在内, 当整体的系统发生变化的时候, 实施就变得非常的困难, 研究所能够获得的数据相关性就成了人们在整个工作中的热点工作。

2. 统计回归的软测量技术

由于在整体的生产过程中通过实际的测量来实现质量过程的监测这显然很难实现, 因此没有办法实现闭环的控制。于是就用最主要的软测量技术---软件回归来实现质量直接性的控制, 通过此方法能够在大量的数据信息中提取与数据质量相关的信息, 从而建立变量和质量之间的数学模型。

三、统计性能监控

1. 多变量投影

多变量投影首先就要进行主元分析, 主元分析指的是利用极少的数据来对大部分数据进行描述分析, 也是经常用于故障监测的一种工具, 它通过使用最大的方差法对各个数据过程进行详细具体的描述, 其目的在于能够有效消除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能, 其次多变量投影就是要使用独立元的分析, 独立元分析就是将收集到的不同数据进行分析并进行分解, 从整体数据分析的结果中抽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与数据, 然后将该数据与原始假定的数据相对照, 如果不符合就说明该数据不符合主元的相关性, 则需要进一步加强监测和测量, 进行深入分析。如果对整体测量的数据变量不符合整体数据分配, 不满足测量标准, 此时就应该对整体所测量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分析, 同时使用变量分离的方法将最终得到的数据应用于整个数据控制的过程中。

2. 多变量统计控制

多变量统计控制过程中其一是隐含变量, 隐含变量主要用于对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取以及反映出他的变量特征, 主要目的是利用隐含的变量来预测新的变量的波动, 把预测得到的结果绘制成图形, 通过图形来反映图像的波动情况。其二是状态变量图。凭借已经绘制出的跟踪变化图, 及时反映现有情况, 并对当前的故障及时报警, 使其能够及时挽救, 并对当前形势及时掌控, 总而言之不管通过何种方法都能够观测计算出变量变化情况, 同时也能够得出监控变量实施的方法。

四、统计过程控制研究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最重要的是测量技术的不断改进, 统计过程控制的研究已经引起了一些学术引导者及科学实验者的重视, 并且成为他们主要研究的课题之一。然而, 万事都有不完美的地方, 统计控制过程也不例外。在整个统计控制过程中仍然有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例如非高斯的过程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决定了整个统计控制过程的发展方向。由于目前存在的大部分方法都属于高斯分布, 所以对于所收集的变量中不属于高斯分布的过程, 还不能用其他方法来进行解决。同时随着统计控制过程的发展, 故障的预报警系统正在进行改进, 例如目前的预警报只能在故障达到一定程度才进行报警, 而随着故障预警报的成熟, 未来的故障能够在萌芽期就进行报警, 并且能够根据故障的大小或者类型进行具体的分类。

五、结语

产品质量是产业发展的命脉, 而统计控制过程的发展无疑对产品质量的监测和分析提供了有力保证, 同时利用统计控制过程的诊断功能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统计控制过程的发展是科技发展的进步, 是质量把关的重要助手, 它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

摘要:近年来, 随着科技的发展, 统计过程控制显得尤为重要。统计过程控制能够确保整个工作过程持续稳定, 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生产成本, 并且为控制分析提供依据。更重要的是一旦产生问题, 统计过程控制就可以为采取局部措施和系统措施提供科学指南。本文回顾了统计过程控制的整个发展历程, 解释了统计过程控制, 了解了统计质量控制和统计性能监控是统计过程控制的两种不同方法, 最后描述了统计过程控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统计过程控制,现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封波.多变量统计过程控制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 2002.

[2]田学民, 曹玉苹.统计过程控制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5) :175-180.

利用统计数据分析电量需求发展趋势 篇7

1 电量消费总量统计

近年来,上海市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电量消费总量也增长很快。1991~2007年市区供电公司售电量统计如图1所示。2007年售电量比1991年增长130%。电量消费已成为工业经济发展能源消费的主体。

2 电量消费结构

2000~2007年上海市区各产业电量消费结构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见表1。

分析表1可见,2000~2007年,产业结构电量消费变动较为明显。第一产业从占总用电量的1.2%下降至0.3%;第二产业从42.9%降至35.9%;第三产业由37.4%上升到40.2%,第三产业的迅速形成和快速发展,城市居民因家用电器的普及和住房条件改善,用电量由18.5%上升到23.6%。

3 电量供给情况分析

上海市区供电公司下辖5个供电分公司的供电区域发展不平衡,2000~2007年市区各供电分公司售电量情况如表2所示。供电区域面积约为531 km2。沪东、沪南供电区域地处老城区,产业结构调整不大,占市区总售电量比例有所下降,经过电网改造扩容,基本可以满足需要。沪西供电区域是市中心工业外迁新的发展地区,工业发展较快;沪北供电区域扩大了供电区域,加之工业发展、土地批租、房地产业、现代物流业以及工业园区化的产生,占市区总售电量比例有所增加。宝山地区是全市重工业基地,占市区总售电量比例增幅较大。

随着上海市区用电量的不断增加,供电能力不足的矛盾日益显现。2000~2007年,市区电网电业共投资近百亿元资金用来改善电网结构,每年新增变电站的投运,使市区用电状况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4 电量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2007年市区供电公司完成电网建设工程投资13.99亿元,售电量达到264.62亿kWh,比1991年售电量增加149.59亿kWh,按经验公式计算,年均增长速度达5.34%。

从1991年至2007年的售电量可以看出,由于每年经济保持高速的增长,17年来售电量基本上始终保持持续增长,但增长量的发展变化并不均衡。1991~1999年的售电量年均增长速度为3.61%,增长速度比较平稳。自2000年开始,售电量增长速度明显加速。2000~2007年售电量年均增长速度达7.11%,是前8年的近两倍。其根本原因在于上海市区经济的高速发展。据查《上海统计2008年鉴》2000年上海市生产总值为4 771.71亿元,2007年已达到12 188.85亿元,这与同一时期售电量增长速度基本一致。

我们以售电量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的2000~2007年时间段为例,从供电能力的增长和需求方面的增长趋势来分析年均增长速度差异的原因。2000~2007年,市区各供电分公司供电量统计见图2。

分析图2可知,各供电分公司总的售电量基本保持每年有增长,但增长的速度有差异。如沪东经产业结构调整,低能耗产业取代传统的高能耗产业,逐步形成商贸流通、旅游服务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供电量增长平缓;宝山地区发展主体是钢铁基地及港口建设等的大型用户,供电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2000~2007年上海市区各产业用电量统计见图3。从图3可见,各产业电力消费量增长速度差别较大。第一产业由于在市区已得不到发展,年均用电量呈现负增长。而城市民用电,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电量增长速度明显。

5 电量需求预测

从供电量的历史统计数据来进行电量需求预测的方法很多,本文用指数平滑法对电量需求总量进行预测。

指数平滑法主要用于时间序列分析,其基本原理是:预测值为以前观测值的加权和数,并考虑数据的时效性,旧的数值赋予较小的权数,新的数值赋予较大的权数。根据平滑次数不同,该方法分为一次指数平滑法、二次指数平滑法等。一次平滑公式处理的公式为

式中:为第t期的一次指数平滑值;α为指数平滑加权系数0<α<1;Y1为时间序列观察;t为相应的观察时间。

一次指数平滑法的预测模型为

式(2)是以第t期的一次平滑指数值作为第t+1期的预测值。

当时间序列的变动出现直线趋势时,用一次指数平滑法来预测会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偏差,需要一次指数平滑的基础上再作二次指数平滑进行修正。利用滞后偏差的规律找出曲线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再建立直线趋势预测模型,故称为二次指数平滑法。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为第t期的二次指数平滑值;其他符号含义同式(1)。

二次指数平滑法的预测模型为

其中

上三式中:t为当前时期数;T为由当前期数t到预测期的时期数,T=1,2,3,…;为第t+T期的预测值;αt为当前时期数的指数平滑加权指数;βt为算式中的斜率。

在预测计算公式中,指数平滑加权系数α的选择,是指数平滑法预测成功的关键。其取值不仅反映预测模型时间序列数据变化的反应速度,又体现预测模型修匀误差的能力。α取值越大,模型的灵敏度就越高,但易出现对异常现象过敏的情况。反之,α取值过小,反映预测的思路比较保守,容易落后于新的发展趋势。实践应用中,一般根据时间序列的变化特征来取值,若时间序列波动不大,多在0.1~0.3之间取;若时间序列具有迅速而明显的变动倾向,则α多在0.4~0.9之间取值。

以下,根据市区供电公司1991~2007年供电量来预测2008年、2009年和2010年的电量需求,加权系数α取0.4,根据式(1)和式(3),得到1992~2007年市区供电量一次、二次平滑指数值见表3。计算时假定售电量等于供电量不考虑线损。

按表3的数值,再根据式(4)、式(5)、式(6),分别计算出αt、βt和Yt+T的值:

=272.469+17.966 T

2008年的电量消费总量预测值(T=1):==272.469+17.966×1=290.453

2009年的电量消费总量预测值(T=2):==272.469+17.966×2=308.401

2010年的电量消费总量预测值(T=3):==272.469+17.966×3=326.367

6 由电量消费总量预测值分析其发展趋势

根据预测得到2008~2010年电量消费总量,以及表2中年均比例得出各供电分公司2000~2010年供电能力的发展趋势(见表4)。

根据预测得到2008~2010年电量消费总量,除第一产业负增长年均结构代表性较差而另计外,其他产业由表1中年均比重得到2008~2010年电量需求的发展趋势(见表5)。

7 结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用户对供电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结合我国能源资源和能源政策的大背景,对电量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随着电量需求的快速增长,迫切要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电力设施,提高电网输电能力。

大连市雷暴气候统计特征及趋势分析 篇8

笔者通过分析大连市1951—2010年逐日雷暴观测资料,得出大连市雷暴日数、雷暴初日、雷暴终日以及雷暴持续期的变化特征,以期为当地开展防雷监测、预警预报、防雷工程设计、雷击风险评估及雷电灾害防御与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大连国家基准气候观测站1951—2010年的逐日雷暴资料。雷暴日数统计以地面观测记录为准,即20:00至翌日20:00出现雷暴(无论闻雷n次)则计为1个雷暴日数。采用气候倾向率、经验频率法[8,9]等方法,统计分析雷暴日数变化,雷暴季、月分布,雷暴初、终日的气候特征。

2 结果与分析

2.1 雷暴日数

2.1.1 雷暴日数的年际变化特征。

由统计分析可知,近60年来大连市年平均雷暴日数为19.9 d。年雷暴日数最多的年份为38 d,出现在1959年;年雷暴日数最少的为9 d,分别出现在1952年、1954年、1955年和1968年。年雷暴日数≥20 d的年份有26年,占43%;其中≥30 d年份有3年,占5%。由图1可知,近60年来大连市年雷暴日数逐年增加,气候倾向率为0.52 d/10年,即每10年增加0.5 d,近60年来约增加了3 d。从年雷暴日数多项式曲线来看,大连市年雷暴日数呈现小幅波动上升趋势。

2.1.2 雷暴日数的月、季变化特征。

由图2可知,大连市雷暴日数月变化明显,大连市雷暴日数月变化呈单峰型,4—5月迅速增多,6—8月变化趋于平稳,最大值出现在7月,9—11月迅速减少,1月、2月和12月基本未发生雷暴。各季节雷暴日数变化很大,最多出现在夏季(6—8月),占全年的59%;其次为秋季(9—11月),占全年的24%;春季(3—5月)占全年的18%;冬季发生雷暴的概率很低。

2.2 雷暴初、终日及雷暴持续期

2.2.1 雷暴初、终日的变化趋势。

统计1951—2010年雷暴初日发现,近60年来平均雷暴初日为4月23日。雷暴初日最早为1月3日,发生在1991年;雷暴初日最晚为6月18日,发生在2004年,雷暴初日最早与最晚相差135 d。近60年来雷暴初日呈现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3.482 d/10年,即每10年提前3.5 d,60年来提前了近21 d。近60年来平均雷暴终日为10月23日。最早雷暴终日为9月16日,分别发生在1970年和1996年,最晚雷暴终日为12月25日,发生在2009年,最早和最晚雷暴终日相差70 d。雷暴终日呈现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3.55 d/10年,即每10年向后延迟3.6 d,60年来推迟了近22 d,基本与雷暴初日提前幅度相当。

2.2.2 雷暴初、终日的保证率分析[10,11,12,13,14,15,16,17,18,19,20]。

雷暴初、终日的保证率分析是雷击风险评估的重要指标。由表1可知,大连市4月1日前雷暴初日保证率为10%,至4月29日雷暴初日保证率即上升为60%,说明4月雷暴初日发生的保证率迅速上升。10月24日雷暴终日保证率为50%,11月11日雷暴终日保证率上升为80%,说明大连市雷暴终日于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上升较快,至11月下旬雷暴终日保证率即达到90%以上,基本不再有雷暴发生。

2.2.3 雷暴持续期变化特征。

由图3可知,1951—2010年雷暴初、终日之间持续时间平均为183.9 d。持续时间最短为118 d,发生在1981年,持续时间最长为295 d,发生在1991年,持续时间最长与最短之间相差177 d。近60年来雷暴初、终日之间持续时间总体上呈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为7.032 d/10年,即每10年增加7 d,近60年来延长了约42 d。

3 结论与讨论

近60年来大连市年平均雷暴日数为19.9 d。年雷暴日数≥20 d的年份为26年,占43%;其中≥30 d年份为3年,占5%。近60年来大连市年雷暴日数逐年增加,气候倾向率为0.52 d/10年,即每10年增加0.52 d,近60年来增加了约3 d。大连市雷暴日数月变化呈单峰型,各季节雷暴日数变化很大,夏季占全年的59%;秋季占全年的24%;春季占全年的18%;冬季发生雷暴的概率很小。近60年来雷暴初日呈现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3.482 d/10年,60年来提前了近21 d。雷暴终日呈现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3.55 d/10年,60年来推迟了近22 d,基本与雷暴初日提前幅度相当。4月雷暴初日发生的保证率迅速上升,雷暴终日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上升较快,至11月下旬雷暴终日保证率即达到90%以上,基本不再有雷暴发生。近60年来雷暴初终日之间持续时间总体上呈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为7.032 d/10年,近60年来延长了约42 d。

摘要:利用大连国家基准气候观测站1951—2010年的逐日雷暴资料,通过气候倾向率、经验频率法等分析方法,揭示大连市雷暴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大连市年雷暴日数总体呈逐年增加趋势,近60年来增加了约3 d;夏季雷暴出现最多,其次为秋季,冬季发生概率很小;雷暴初日呈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3.482 d/10年,60年来提前了近21 d;雷暴终日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3.55 d/10年,60年来推迟了近22 d。4月雷暴初日发生的保证率迅速上升,雷暴终日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上升较快,雷暴初、终日之间持续时间总体上呈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为7.032 d/10年,近60年来延长了约42 d。

趋势统计 篇9

作为东部较发达地区, 辽宁省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然而其内部各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内依然存在着显著差异。适度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可以通过激励机制和传导机制使发展较好的地区对欠发达地区施加压力, 在引导和竞争的基础上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发展, 进而推动这个地区经济的发展。但是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过大或者不断拉大的势头得不到及时而有效的遏制, 则会带来负面影响, 如过大的区域间经济差异会导致区域间因利益原因而发生冲突, 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 进而不利于整体的经济发展。因此, 缩小区域经济差距, 引导各地区协调发展对于辽宁省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辽宁省区域经济的研究目前大部分是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对各地区进行分类分析, 而对经济差距的发展趋势和统计测度的合理性检验部分几乎没有涉及。本文在统计测度的基础上, 实证分析了辽宁省各省辖市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并利用基尼系数对差距趋势进行预测。

二、区域经济差距及合理性检验

(一) 辽宁省区域经济差距评价

控制并缩小区域间经济差异, 首先是要能正确判断和把握区域经济间现有的差异, 这就需要对区域经济间的各方面进行全面的比较分析。考虑到人均GDP是人们了解把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 故以人均GDP作为研究分析对象, 统计分析1997—2008年辽宁省14个省辖市的经济差距。

经济发展差距指标主要有绝对差异指标中的极差、标准差、加权标准差和相对差异指标中的极比、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泰尔指数, 本文对各个指标进行计算后得出折线图 (见图1) 。由图1可见, 辽宁省各地区各统计指标以2001年为转折点, 在此之前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的变化方向相同, 差距不断扩大, 表明辽宁省相对发达地区在快速发展, 相对贫困地区发展较慢。但是从2001年之后, 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呈现出不同的变化方向, 绝对差异仍在不断扩大, 但相对差异在逐年缩小, 说明这个时期辽宁省各地区相对差异缩小幅度大于绝对差异扩大的幅度, 表明各地区经济差异程度在逐步缩小。这种现象是由于辽宁省较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基数大, 在此基础上的各地区发展绝对差异变化相比较不发达地区有很大的进展。而在相对区域上, 由于各地政策的实施, 部分贫困地区的经济也在不断发展, 且其增长速度较快, 是导致辽宁省各地区区域经济相对差异缩小的直接原因, 但是同时部分低收入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 则导致了区域经济绝对差异的扩大。

(二) 辽宁省区域差距的合理性检验

区域经济差异的不断扩大或者长期扩大都不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 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为了研究辽宁省的经济差异目前绝对差距扩大、相对差距缩小是否处于一个合理性的范围之内, 本文利用后起者优势检验方法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合理性进行了检验。

1.后起优势检验

后起者优势是指后发展地区因势利导致地利用空间发展的区位差, 设法引进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先进技术和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加以消化、吸收, 缩短发展的时间, 节约发展成本, 进而达到与先进地区同样程度的现代化水平。后起地区尽管起步晚, 但随着时代的进步, 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 能获得先发展地区没有的机遇。

设yit、y*jt分别为i地区 (后起地区) 与j地区 (先进地区) 在时间t、t*的人均GDP, 则后起者优势的检验值为:

undefined

即使后起地区与先进地区的绝对差异仍相差较远, 只要 (1) 式大于0, 两者的差距就会慢慢缩小, 最终赶上先进地区。

后起地区要想跟上先进地区的发展, 必须以更快的速度促进经济增长, 但是实际上, 两个地区追赶往往会出现相对差距缩小, 而绝对差距加大的现象, 这时就需要用追赶速度来检验。也就是说, 在追赶时间为一定的前提下, 后起地区以怎样的速度增长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追赶上先进地区;或者说在追赶速度一定的情况下, 后起地区要用多少时间才能追赶上先进地区, 即绝对差距缩小的转折年限。

追赶速度检验方法如下:

设i, j两个区域的基年人均GDP分别为yundefined、yundefined, yundefined>yundefined, 同时把它们的人均GDP年增长速度记为Ri、Rj, 到t年时, i, j两个区域的人均GDP, yundefined、yundefined分别为yundefined=yundefined (1+Ri) i、yundefined=yundefined (1+Rj) t, 在不存在经济差异时, 绝对差异yti-ytj=0, 相对差异yundefined/yundefined=1, 同时得到 :

undefined

同时, 设τ为i、j两个区域的追赶转折年限, 转折年限τ为在时间τ处, i、j两区域绝对差距达到最大值, 然后在τ+1时期, 绝对差距开始缩小, 其中:

undefined。

2.辽宁区域差距的合理性检验

用聚类分析的方法进行区域经济差异研究可以把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区域分为一类, 发展情况分组的各组之间的差异更明显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反映整个区域经济差异。

因此, 本文在聚类分析基础上对辽宁省14个省辖市进行分类后选取处于各分组人均GDP最大和最小的城市作为研究对象, 分别为大连和鞍山, 盘锦和锦州, 本溪和朝阳, 对这三组代表的城市进行后起者优势检验, 由于2005年起是实施“十五”计划的关键年份, 是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大力实施的年份, 其对以后的预测有更大的借鉴作用, 故取时间为t0=2005年, t1=2008年。

通过把三组城市人均GDP数据代入 (1) 式, 得出后起优势检验值分别为:大连和鞍山2133.0>0, 盘锦和锦州1670.8>0, 本溪与朝阳2600.5>0, 最后得到人均GDP最大值的大连和人均GDP最小的朝阳的后起优势检验值为4542.0>0。

从数据可以看出后起地区和先进地区的绝对差距还是很大的, 但根据后起优势检验辨别标准, 因为这三组的地区后起优势检验值都大于0, 所以说这三组中各组差距将会慢慢缩小, 最终后起地区将赶上先进地区。由于上面的各组数据分别选取的聚类分析中各组人均GDP最大的为先进地区, 人均GDP最小的为后起地区, 各组之间的绝对差异较大, 通过各组组合后可以推断出, 整个辽宁地区的后起优势检验值都大于0, 也就是说即使现在各省辖市的绝对差异值较大, 但是从长期考虑, 后起地区最终将追赶上先进地区。

按照上述后起优势检验法的选取方法, 取辽宁省人均GDP贡献最大的大连和人均GDP贡献最小朝阳为研究对象组, 根据公式 (2) 得出追赶时间undefined57.6年。

通过以上的合理性分析可以看出, 此后大约5年, 大连和朝阳的人均GDP绝对差距仍在扩大, 一直从第4.84年 (即2012年10月份) 开始, 绝对差距达到最大值, 然后开始逐渐缩小, 直至差距为零, 即到57.6年 (2065年7月) 追上大连。即如果继续保持上述增长速度, 在57年内目前相比最为落后朝阳就会赶超上目前发展靠前的大连。由此可以看出, 前面所分析的辽宁省经济绝对差距扩大, 相对差距缩小的情况处于合理性的范围, 对于目前各地区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适合经济发展。

三、经济发展差异变动趋势预测

为了进一步对辽宁省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进行分析, 本文选用了国际上通用的基尼系数进行预测, 以人均GDP作为研究对象得到辽宁各省辖市的基尼系数 (见表1) 。

从表1可以看出, 辽宁省各省辖市的基尼系数以2001年为转折点, 在此之前, 辽宁省基尼系数呈上升趋势, 即从时间的发展来看, 1997年到2001年基尼系数处于上升态势, 说明人均GDP差距在扩大;而后基尼系数值持续下降, 直至目前的处于相对平均区间状态, 从2002年开始下降倾斜的基尼曲线就说明了在此过程中经济差距不断缩小。

由于从2001年开始基尼系数呈比较稳定的下降趋势, 故选取了2002—2008年的基尼系数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基尼系数的分析来预测辽宁省的经济区域差异变化。通过图2可以看出, 2002—2008年的基尼系数值具有一定的线性趋势。因此, 以2002年的基尼系数值作为基期值, 利用SPSS软件对其进行一元拟线性回归, 得回归方程为yt=0.342-0.008t, 并利用该回归方程进行预测。可以得到其后5年的基尼系数预测值分别为0.278、 0.270、 0.262、0.254、0.246。通过上述分析预测, 2009—2014年的辽宁省基尼系数值均小于0.3, 位于相对平均区间, 且值逐年减小, 说明辽宁省经济区域差距正在缩小, 与上面的分析结果相符。

四、结论与政策性建议

本文通过对辽宁省各地区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的合理性进行检验, 在检验各地区差距合理的情况下, 进一步对基尼系数代表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实证分析结果是预测值也符合合理性检验的结果。在合理性被证实的基础上, 面对辽宁省各地区差距缩小, 但缩小速度缓慢的形势, 为了进一步缩小各地区经济差距, 提出以下政策性建议:

(一) 区位政策

由于地理区位的不同各地区发展情况呈现三大板块的不平衡, 各个地区的经济分类差距很大。因此在考虑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和互动性的同时, 也要追求各地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要建立区域管理体制, 设立分工合理、职能明确的区域管理机构, 地区发展战略在突出重点地区的基础上协调发展各地区, 再保证全省范围地域分工的不断深化发展, 同时使各地区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合理的发挥。在保持沈大黄金经济带经济快速有效发展的基础上, 发挥其辐射优势, 带动其他地区发展, 继续成为带领全省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发挥沿海经济带港口优势, 构建沿海城市群, 以对外开放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进而促进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统筹兼顾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对这个地区经济结构和经济态势的影响, 形成具有区域特点的产业布局和发展模式, 打造装备制造业核心基地区和新型原材料工业基地。针对辽西北地区资源禀赋较多的特点, 定位好这些地区的比较优势, 从资源优势上发展各地区的特色产业, 坚持保护优先, 适度开发, 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受的特色产业。

(二) 产业政策

区域经济差异的缩小不仅要依靠各地区的地理区位政策协调, 也要看到产业结构的重要作用。产业结构水平与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有着紧密的联系, 产业结构调整具有明显的增长效应, 经济增长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 而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增长。

钢铁是辽宁原材料工业的重要支柱, 要促进经济整体发展, 就要加大鞍山等工业城市的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 提升主导产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同时也要注重同跨国公司企业的合作, 把石化、钢铁、汽车三大支柱产业做强做大。在发展地区经济的同时要注重地区优势, 错位发展, 避免产生布局雷同问题, 影响经济发展。对于资源型重工业城市, 要加强地区产业合作, 减少区域产业趋同率, 促进区域协作发展, 提高各地产业竞争力。对于农业基地, 强化粮食基地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在发展第一、第二产业的基础上, 发展现代服务业, 提高第三产业所占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比重, 进一步推进新的优势——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利用现代服务业吸纳多余劳动力, 引导剩余劳动力向现代服务业发展。通过对各地区产业重组调整逐步实现经济一体化, 布局合理化, 发展均衡化。

(三) 公共财政政策

产业结构的调整离不开政府财政政策的引导和支持, 财政政策是调节社会供需总量、优化经济结构、公平社会分配、稳定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 只有运用好财政政策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才能促进经济有序快速发展。

辽宁省三大产业结构的优化和重组需要财政政策作为后盾和引导, 故而要促进财政收入多元化, 同时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税收政策制度, 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技术结构的提升等提供合理的政策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城乡合作进程, 从硬件上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为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建设现代化的通信网络和交通运输, 缓解由于交通不发达导致的资源的浪费和闭塞, 利用现代的交通运输业带动落后地区引进外资和出口。充分运用财政、税收、投资、补贴等经济杠杆, 实施合理的财政政策, 发挥资源的有效配置, 提高收入分配效率, 建立完善的市场环境。强化财政转移支付对落后地区的支持作用, 缩小各地区居民生活差距。特别是新型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省政府应该加大扶植力度, 做好政策引导, 逐步引入新观念, 利用好当前振兴东北的机遇。

总之, 缩小辽宁省各地区之间的差异要发挥各自的区位、资源及现有产业优势, 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升级, 逐步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产业分布布局, 在地区和地区之间, 产业和产业之间形成相互促进、合作互惠的发展格局, 在高新技术的带动下, 利用创新机制整体上协调发展, 构建辽宁省各地区共同有效发展, 逐步缩小区域经济差异。

参考文献

[1]张琦.区域经济发展比较研究[M].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6.

[2]侯景新.区域经济分析方法[M].商务印书馆, 2004.

[3]韩兆洲.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统计测度研究[D].厦门大学 (专业) 博士论文, 2000.

[4]孙兴全.论我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公共财政政策选择[J].武汉大学学报, 2005 (3) .

[5]陈凯.区域经济比较[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趋势统计 篇10

目前,全球气候变化已引起了全世界各国政府和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水循环发生变化,引起水资源在时空上的重新分配,导致干旱、洪涝等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加,同时也会对物质的迁移、转化和平衡关系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对水资源利用和管理,对社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2]。

大气环流模型(GCMs)可以很好的预测未来全球气候的变化趋势,是目前最重要也是最可行的方法[2]。但是鉴于GCM输出的空间分辨率较低、缺少区域气候信息,很难对区域气候情景做详细的预测[3]。因此,需要用降尺度的方法弥补GCM对区域气候预测的不足。常用的降尺度方法有[4]:Delta方法、统计降尺度法、主分量分析与逐步回归相结合、动力降尺度法,其中统计降尺度方法以其节省机时、参数相对较少、更容易与水文模型结合等特点被广泛应用[5,6,7]。

我国东北地区地处中高纬度及欧亚大陆东端,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明显,并且属于中度缺水地区,随着近些年来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有必要研究未来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水资源量的影响。长春市作为吉林省的省会,目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已降至不足全省人均水平的1/4,用水总量已接近水资源总量,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质恶化严重。因此,本文选择长春市作为研究区域,应用统计降尺度模型SDSM,建立大气环流因子与气候要素数据序列之间的统计关系,将GCM输出的未来气候情景降尺度到气象站点,生成各站点未来气候要素序列,分析长春市未来日最高和最低气温、日降雨量的长期变化趋势,为进一步研究未来气候变化情境下长春市水资源状况提供基础。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长春市位于吉林省中部,地理位置介于北纬43°05′-45°15′,东经124°18′-127°02′之间,主要地貌类型有低山丘陵、台地平原、冲积平原和火山锥体。是吉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中心,我国的工业生产基地和重点汽车生产基地,科研和重点商品粮基地。长春市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温自东向西递增降水自东向西递减。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湿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漫长,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干湿适中的气候特征。长春市年平均气温4.8 ℃,最高温度39.5 ℃,最低温度-39.8 ℃,日照时间2 688 h。夏季,东南风盛行,也有渤海补充的湿气过境。年平均降水量522~615 mm,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3 ℃。随着城市和工业化的发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农业耕地面积逐渐减少,使城市气候甚至全球气候在一定程度上发生改变,致使长春市水资源缺乏、水环境恶化现象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制约长春市社会经济和生态与环境的发展的瓶颈。

1.2 数据来源

本研究用到的数据主要包括:气象站点实测数据、NCEP再分析资料数据以及GCM(HadCM3)输出数据。

(1)气象站点实测数据。

1961-1990年共40年的日降雨、日最高和最低气温数据序列,获得于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网。

(2)NCEP再分析数据。

数据为1961-1990年逐日数据序列,共有26个大气环流因子。NCEP网格大小为1.875°×1.875°,为了与HadCM3数据格式统一,将NCEP网格数据转换成2.50°×3.75°。

(3)GCM数据。

英国气象局Hadley Center大气耦合模式(HadCM3)输出的1961-2099年A2(高温室气体排放情景)气候情景下的逐日数据序列,网格大小为2.50°×3.75°,选用的预报因子与NCEP相同。

1.3 研究方法

本文应用统计降尺度模型SDSM[8],建立大气环流因子与长春市气象站点日最高和最低气温、日降雨量数据序列之间的统计关系,将GCM输出的未来气候情景降尺度到气象站点,生成站点未来气温序列,分析长春市未来(2010-2099年)气候变化趋势。

首先,以站点实测的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和日降雨量为预报量,根据预报量与NCEP的26个因子之间的相关分析和散点图的拟合效果,选择每个预报量合适的预报因子。然后利用1961-1975年的实测站点数据(预报量)及确定的NCEP预报因子序列,建立预报量与预报因子间的统计关系,建立研究区SDSM模型,并利用1976-1990年的逐日数据验证SDSM模型。最后,将HadCM3输出数据(1961-2099年)输入到SDSM模型,生成A2情景下各站点的未来气候要素(最高和最低气温、降水量)的日序列,并利用线性趋势、滑动平均、Mann-Kendall趋势分析等方法分析2020 s(2010-2039年)、2050 s(2040-2069年)和2080 s(2070-2099年)三个时期的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

2 未来气候变化情景的生成

2.1 预报量与预报因子的选择

确定大气环流因子与预报量之间的统计关系是统计降尺度方法的核心。遵循预报因子选择的4个标准[9],选取站点1961-1990年实测逐日降水量、最高和最低气温作为预报量,应用SDSM程序中的“筛选变量”和偏相关分析,结合NCEP再分析资料,筛选出合适的统计降尺度预报因子变量,如表1所示。

2.2 统计降尺度模型的建立

利用1961-1990年的站点数据和筛选出的预报因子变量,应用多元统线性回归法分别建立预报因子与气象站日降雨和气温之间的统计关系,将站点数据和NCEP再分析数据196l-1990年的序列分成1961-1975年与1976-1990年两个时段,分别用于模型率定和验证。选用解释方差、标准误差、相对误差说明模型的模拟性能,如表2所示。

结果表明,验证期(1976-1990年)内,长春市月平均日最高气温的实测值和模拟值拟合的很好,说明经过率定和验证过的模型可以用来预测研究区未来气候变化情况。

2.3 生成未来气候变化情景

根据建立的SDSM模型,将HadCM3数据输入模型,生成A2情景下长春市各个气象站点的未来气候要素(逐日最高和最低气温、降雨量)序列。将生成的流域平均未来气候要素序列分成2020 s(2010-2039年)、2050 s(2040-2069年)和2080 s (2070-2099年)三个时期进行研究,并对比1961-1990年基准期的数据,以分析研究区未来气候变化趋势,见图2。

由图2可以看出,A2情景下的最高和最低气温都呈现上升的趋势,并且上升幅度越来越大,未来日最低气温比日最高气温增温幅度略小。2020 s,2050 s和2080 s最高气温与基准期相比,平均分别上升1.67、3.44、5.65 ℃;最低气温与基准期相比,平均分别上升1.07、2.68、4.69 ℃;研究区未来日最低和最高气温年内变化情况呈现不均匀性,大多数月份呈增加趋势,只有4月和5月在2020 s时期出现了略微的减小趋势。从变化幅度上看,日最低和最高气温在3、4、5月的变化幅度普遍比其他3个季节小,各月中变化幅度较大的是6、7、8月。

由图2可以看出,日均降水量在未来3个不同时期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在2月、4月到6月、12月份,三个时期的降水量均呈减少趋势,其余月份的降水量大都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增加趋势,特别是在9月份,增加幅度最大。在7、8、9月份,2080 s日降雨量增加明显,相比于基准期,日均降雨量分别增加了1.62、1.39、2.72 mm。

3 未来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本文综合应用5年滑动平均值、线性倾向估计及非参数统计检验(Mann-Kendall)[10,11]方法,分析长春市2010-2099年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

注:*表示M-K检验达到显著水平(P<0.05);**表示M-K检验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

图3给出了研究区平均气温和降水的年平均、5年滑动平均曲线及线性趋势。对于年平均气温而言,波动性上升趋势很明显,年均气温在2047年、2065年先后出现2个气温低谷,气温升降波动剧烈,2070年后平稳上升:对于年降雨量而言,降雨量也呈增加的趋势,且年际波动较大,降雨量峰谷值基本上每隔10年交替一次,2010-2040年降水呈下降趋势,表明进入少雨期,2040-2060年降水呈现上升趋势,进入多雨期,从2060-2090年降雨量呈现波动上升和下降,2090年以后降雨量持续上升,进入多雨期。

从表3、4可以看出,年和四季的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比较明显,且通过了0.01的M-K置信度检验,四季的增幅相近。年降水量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正倾向率变化为11 mm/10年,全年降水量通过了置信度为95%的显著性检验,表明这种上升趋势是很明显的;而对于年内四季来讲,春季的降水量呈显著下降趋势,夏季降雨量呈现显著增加趋势,且相对于其他季节,对全年降雨量的增加贡献最大,秋季降雨变化不显著,冬季增加趋势较平稳。

4 结 论

本文通过NCEP大气环流因子与长春市气候要素(日最高和最低气温、日降雨量)之间的统计关系建立了研究区SDSM模型,并应用建立好的SDSM模型生成A2情景下长春市未来气候要素(逐日最高和最低气温、降雨量)序列,并对日最高和最低气温、降雨量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初步得到以下结论:

(1)基于NCEP再分析数据和站点的实测数据,通过相关性分析,确定了与日最高和最低气温、日降雨量有较为密切联系的大气环流预报因子。

(2)应用独立资料进行模型的率定和验证,并借助基准期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表明SDSM可以较好地模拟日气温和降雨过程。

(3)在未来三个时期长春市日最高和最低气温总体呈增加趋势,且日最高气温增幅较日最低气温略大,年降雨量也呈增加趋势;日最高和最低气温在夏季增温最为明显,秋、冬季次之。年降雨量的季节变化非常明显,春季降水量呈显著下降趋势,夏季降雨量呈现显著增加趋势,特别是在9月份,增加幅度特别大,且相对于其他季节,夏季对全年降雨量的增加贡献最大,秋季降雨变化不显著,冬季增加趋势较平稳。

(4)日降雨量和日气温在未来三个时期的季节性不均性会影响长春市的水资源量时空分布,对水体水质也会造成潜在的影响,因此,对于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研究区水资源量以及水体水质的响应将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应用统计降尺度模型SDSM(Statistical Downscaling Model),对GCM输出序列进行降尺度处理,生成长春市未来气候变化情景,并利用线性趋势、滑动平均、Mann-Kendall趋势分析等方法分析对2020s(2010-2039年)、2050s(2040-2069年)和2080s(2070-2099年)3个时期的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模拟结果表明,验证期(1976-1990年)内,长春市月平均日最高气温的实测值和模拟值拟合的很好,SDSM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生成长春市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与基准期相比,2020s,2050s和2080s最高气温平均分别上升1.67℃、3.44℃、5.65℃,最低气温平均分别上升1.07℃、2.68℃、4.69℃,平均日气温倾向率变化为0.63℃/10年;年降雨量也呈增加趋势,倾向率变化为11mm/10年;研究区未来气温和降雨量年内变化情况呈现不均匀性,春季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夏季降雨量呈现显著增加趋势,倾向率变化为12.7mm/10年,且相对于其他季节,夏季对全年降雨量的增加贡献最大,秋季降雨变化不显著,冬季增加趋势较平稳;与其他各季相比,气温在夏季的增幅最显著。分析成果为进一步研究未来气候变化情境下长春市水资源状况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气候变化,GCM,SDSM,长春

参考文献

[1]张建云,王国庆,刘九夫,等.国内外关于气候变化对水的影响的研究进展[J].人民长江,2009,40(8):39-41.

[2]Andersson L,Wilk J,Todd M C,et al.Impact of climate changeand development scenarios on flow patterns in the Okavango River[J].Journal of Hydrology,2006,331:43-57.

[3]Wigley T M L,Jones P D,Briffa K R,et a1.Obtaining sub-grid-scale information from coarse-resolutio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output[J].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1990,95:1 943-1 953.

[4]Xu C Y.From GCMs to river flow:a review of downscalingmethods and hydrologic modelling approaches[J].Progress inPhysical Geography,1999,23(2):229-249.

[5]Wood A W,Leung L R,Sridhar V,et al.Hydrologic implica-tions of dynamical and statistical approaches to downscaling cli-mate model outputs[J].Climatic Change,2004,62:189-216.

[6]Miller N L,Kim J.Climate change sensitivity analysis for twoCalifornia watersheds:addendum to the downscaled climate andstreamflow study of the Southwest United States[J].Journal of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2000,36(3):657-661.

[7]Dettinger M D,Cayan D R,Meyer M K,et al.Simulated hydro-logic responses to climate variations and change in the Merced,Carson,and American River Basins,Sierra Nevada,California,1900-2099[J].Climatic Change,2004,62(1):283-317.

[8]Wilby R L,Dawson C W,Barrow E M.SDSM-A decision sup-port tool for the assessment of regional climate change impacts[J].Environmental and Modelling Software,2001,17:145-157.

[9]范丽军,符淙斌,陈德亮.统计降尺度法对未来区域气候变化情景预估的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5,20(3):320-326.

[10]徐宗学,米艳娇,李占玲.和田河流域气温与降水量长期变化趋势及其持续性分析[J].资源科学,2008,30(12):1 833-1 838.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趋势统计】相关文章:

统计学就业趋势06-11

趋势和反趋势交易07-01

趋势04-10

趋势分析04-13

趋势投资04-29

潮流趋势05-05

发展趋势07-22

热点趋势08-10

战略趋势05-03

物价趋势05-08

上一篇:超星学习通下一篇:一次成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