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镇痛

2024-07-28

小儿镇痛(精选八篇)

小儿镇痛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6月~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ASAⅠ~Ⅱ级择期静脉全麻下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患儿60例,男37例,女23例,年龄2~6岁,体重13~25 kg。病例纳入标准:(1)无非甾体类抗炎药过敏史;(2)术前24 h未使用过非甾体类抗炎药;(3)无肝肾功能异常。将60例患儿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患者中,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3.9±0.6)岁,体重13.5~24.5 kg;B组患者中,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3.8±0.5)岁,体重14.0~24.5 kg;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60例患儿均术前建立静脉通路并输注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注射阿托品0.01 mg/kg、丙泊酚1 mg/kg,患儿入睡后入室,面罩吸氧5 L/min,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静脉泵注丙泊酚4~6 mg/(kg·h)、瑞芬太尼0.1~0.2μg/(kg·min)维持麻醉,切皮前及患儿体动时静注丙泊酚1 mg/kg。术中根据患儿血压、心率、体动等情况调整给药量。术毕前10 min给予术后镇痛负荷剂量,接止痛泵。术毕前5 min停止输注丙泊酚及瑞芬太尼。

1.3 镇痛方法

A组患儿于手术结束时和术后12 h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2 mg/kg加生理盐水至100 mL,B组患儿分别于术前15 min和术后12 h静脉给予氟比洛芬酯12 mg/kg加生理盐水至100 mL,负荷剂量均为氟比洛芬酯0.5 mg/kg,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泵设置持续量为2 mL/h,单次给药量为0.5 m L,间隔时间为20 min。两组患儿均于术后常规给予鼻导管吸氧1~2 L/min,并将PCIA装置使用原理、方法及注意事项告知患儿家长,以正确使用。

1.4 观察指标

1.4.1 镇痛效果评估

(1)术后1、2、4、8、12、24 h根据Wongbank面部表情量表法(FPS)[1]进行疼痛评分:采用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监制的疼痛评估卡,用微笑、悲伤至痛苦得哭泣等6种面部表情的图画来表达疼痛程度,在进行疼痛评估时,笔者要求患儿选择其中一张最能表达疼痛的脸谱作为疼痛强度评分。6张脸谱代表的疼痛评分依次是0分(代表非常愉快,无疼痛)、2分(有一点疼痛)、4分(轻微疼痛)、6分(疼痛较明显)、8分(疼痛较严重)和10分(剧烈疼痛,但不一定哭泣),<4分为镇痛有效。(2)术后1、2、4、8、12、24 h根据FLACC(Face,Leg,Activity,Cry,Consolability)量表法[2]对疼痛评分,FLACC量表法中包括了表情、肢体动作、行为、哭闹和可安慰性5个内容。其中每一项内容评分范围为0~2分,5个内容总评分的最高分数为10分,<4分为镇痛有效。应用电子镇痛泵自动记录镇痛期间的进药量,以及患儿的术后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analgesia,PCA)需求次数。

1.4.2 采用Ramsay评分法评估镇静程度

1分:患者焦虑、不安或者烦躁;2分:患者安静,能够合作,且定向力良好;3分:患者表现为嗜睡,但能够听从指令;4分:患者为睡眠状态,但可唤醒;5分:患者对呼唤反应表现迟钝;6分:患者处于深睡状态,任何刺激均无法唤醒。其中2~4分为镇静满意,5~6分为镇静过度。

1.4.3 观察不良反应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恶心、呕吐、呼吸抑制(SpO2<95%)等不良反应。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对本组资料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术后各时点FPS评分、FLACC评分和术后患者自控镇痛需求总次数比较

A组在1、2、4、8、12 h各时点的FPS评分、FLACC评分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同时段PCA需求总次数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B组的镇痛效果在1、2、4、8、12 h时间点优于A组,且PCA需求总次数明显较B组少,具体比较见表1~3。

2.2 两组之间各时点Ramsay评分比较

两组之间各时点Ramsa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对于患儿术后的镇静效果两组无差异。见表4。

2.3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比较

A组有3例患儿发生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B组有2例患儿发生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7,P>0.05)。两组患儿均无呼吸抑制发生。

3 讨论

过去人们认为小儿对疼痛不敏感,且对吗啡、哌替啶等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容易产生畏惧,因此临床上对小儿术后应用镇痛药物慎之又慎,致使小儿术后疼痛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影响了患儿的术后恢复的质量。研究表明,如果小儿术后镇痛不充分,将会影响手术治疗的效果,并会影响患儿将来的行为[3]。理想的小儿术后镇痛应是镇痛效果确切,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少,患儿安全舒适。

氟比洛芬酯是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它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发挥镇痛作用。氟比洛芬酯脂微球载体注射液通过微球载体技术的应用,使脂微球通过对其所包裹的氟比洛芬酯达到靶向性,从而控制包裹药物的释放,使其易于跨越细胞膜,从而进一步促进包裹药物的吸收,缩短了起效时间,静脉滴注5~10 min其血药浓度即可达峰值,使药效能够持续更长时间,可达6 h以上[4,5]。无中枢抑制作用,不产生阿片类镇痛药的不良反应。PCIA模式给药用于小儿术后镇痛具有一定优势,通过这种模式可提供稳定的血药浓度,从而避免了消化道局部刺激,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超前镇痛是在脊髓发生疼痛之前给予镇痛药物,以增强药物对术后镇痛的作用。但对于超前镇痛时点的选择,文献报道不一[6,7]。本研究中笔者采用手术前15 min和术后12 h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收到了较好的镇痛效果。本研究发现,两组均可有效控制患儿术后疼痛,但A组于手术结束时和术后12 h应用氟比洛芬酯后在术后1、2、4、8、12 h等时点FPS评分、FLACC评分均较B组高,术后各时段患儿PCA需求次数比较,A组较B组明显增多。两组镇静效果和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为围术期的镇痛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明显增强了术后镇痛效果,改善了患儿的围术期疼痛质量[8,9,10]。因此,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用于小儿术后镇痛,镇痛效果确切且不良反应少,安全可行,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孙瑞霞.癌性疼痛的评估及护理干预[J].现代护理杂志,2001,7(9):32.

[2]陈梅芳.婴儿和儿童疼痛评估的FLACC量表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3,22(6):289-290.

[3]Clark FM,Szokol J,Kyu KE,et al.Pain control and postoperative out-come[J].Anesthesiology,2002,97(4):1026.

[4]卞新荣.氟比洛芬酯脂微球注射液及其临床应用[J].实用肿瘤学杂志,2007,21(2):173-175.

[5]贺纯静,严晓寒,甄东,等.氟比洛芬酯术后镇痛对老年创伤患者芬太尼用量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华创伤杂志,2011,27(8):726-727.

[6]张旭彤,黄志莲,李兴旺,等.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效果的Meta分析[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1,16(9):1006-1011.

[7]张青海,张源,史敏科.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对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影响[J].实用预防医学,2010,17(11):2270-2271.

[8]Moote C.Efficacy of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in theman-agement of postoperative pain[J].Drugs,1992,44(Supp l5):14-30.

[9]章必成,姚国庆,刘健,等.氟比洛芬酯联合吗啡治疗难治性转移性骨痛[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1,17(8):506-507.

小儿镇痛 篇2

(祁阳县中医院湖南祁阳426100)【摘要】目的 使用不同剂量的舒芬太尼与吗啡对小儿腹部手术后的镇痛效果进行临床分析。方法 选取2009年3月至2011年2月来我院接受腹部治疗的患儿87例,其中29名患儿使用50μg舒芬太尼进行术后镇痛治疗,29名患儿使用30μg舒芬太尼进行术后镇痛治疗,29名患儿使用6mg吗啡进行术后镇痛治疗。分别记为舒芬太尼组Ⅰ、舒芬太尼组Ⅱ和吗啡组。分别统计每组患儿术后镇痛的效果,并使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χ2检验,α=0.05。结果 舒芬太尼组中Ⅰ患儿显效20例,疼痛有效4例,无效5例;舒芬太尼组Ⅱ患儿显效18例,有效7例,无效4例;吗啡组组患儿显效15例,有效6例,无效8例。χ2检验结果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合理剂量的舒芬太尼,不但可以对小儿腹部手术后疼痛进行有效的控制,而且小儿产生的不良反应较少,适合临床推广应用。【关键词】舒芬太尼;吗啡;剂量;镇痛;比较【中国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266-01 术后疼痛人体在手术后,由于机体受到一定的刺激而出现的疼痛现象[1]。术后疼痛对处于康复过程中的患者的内分泌系统和神经免疫系统有着一定的损害作用,影响着临床手术的治疗效果。尤其的小儿患者,由于自身的发育尚不完全,剧烈的术后疼痛将会影响患儿日后免疫系统、内分泌等系统的发育。因此,如何有效的减少术后疼痛越来越引起临床工作者的关心。本人对不同剂量的舒芬太尼与吗啡合用对小儿腹部手术后的镇痛效果进行了相关的临床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3月至2011年2月来我院接受腹部治疗的患儿87例,其中男性患儿50例,最高年龄12岁,最低年龄6岁,平均年龄8~9岁;女性患儿39名,最高年龄13岁,最低年龄6岁,平均年龄9~10岁。将89名患儿随机评分为3组,其中29名患儿使用50μg舒芬太尼(SF)进行术后镇痛治疗,作为舒芬太尼组Ⅰ,29名患儿使用30μg舒芬太尼进行术后镇痛治疗,作为舒芬太尼组Ⅱ,29名患儿使用6mg吗啡(MF)进行术后镇痛治疗,作为吗啡组。三组患儿在性别、年龄、身体状况等方面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 方法:(1) 治疗方法 患儿在接受手术治疗后,连接镇痛泵,各组患儿的镇痛配方详见表1。每组患儿的镇痛泵流速均为2ml/h,每组患儿的单次给药量为0.5g,给药时间锁定为15min。表1、三组患儿的镇痛泵配方(2) 临床疗效评价指标 评分标准[2]:①、患儿接受镇痛治疗后,无恶心:0分,出现轻度恶心1分,出现严重恶心2分。②、患儿接受镇痛治疗后,未出现呕吐:0分,出现轻度呕吐(1~4次)1分,出现严重呕吐(4次以上)2分。③、患儿接受镇痛治疗后,未出现瘙痒:0分,出现轻度瘙痒:1分,出现严重瘙痒:2分。④、患儿在接受镇痛治疗后,疼痛完全消除:0分,疼痛减轻:2分,疼痛依旧:4分。各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按以下标准进行评价,显效:3分以下;有效3~6分;无效:6分以上。(3) 统计学方法 将三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并将统计结果使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χ2检验,以P<0.05作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基本检测指标。2.结果2.1 临床治疗结果:3组患儿在接受镇痛治疗后,疼痛感均有不同程度的减缓,其中舒芬太尼组中Ⅰ患儿显效20例,疼痛有效4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82.76%;舒芬太尼组Ⅱ患儿显效18例,有效3例,无效8例,有效率为72.41%;吗啡组组患儿显效15例,有效5例,无效9例,有效率为68.97%。详细结果见表2。表2、三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汇总比较2.2 统计学结果:将三组患儿的临床治疗结果进行汇总统计,并将统计结果使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χ2检验得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讨论舒芬太尼为芬太尼的一类衍生物,临床上主要以枸橼酸盐的形式进行入药[3]。舒芬太尼主要作用于人体的μ阿片受体,由于舒芬太尼的亲脂性几乎为芬太尼的2倍,所以舒芬太尼更易通过人体的血脑屏障,同时舒芬太尼与μ阿片受体的结合能力较强,因而可以取得很好的镇痛效果[4]。同时有研究报告指出,虽然舒芬太尼的镇痛效果略差于吗啡,但是其不良反应较吗啡少[5]。本人通过临床研究发现:合理的使用舒芬太尼可以起到很好的临床镇痛效果。本次临床研究中,舒芬太尼组Ⅰ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舒芬太尼组Ⅱ和吗啡组(P<0.05)。通过对各组患者的评分进行分析得出,吗啡的镇痛效果要优于舒芬太尼,但是吗啡组患者用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等)较多,因而造成其临床有效率较舒芬太尼低;不同剂量的舒芬太尼的镇痛效果不同,由于舒芬太尼的镇痛效果不如嗎啡,这也就指出只有选择合理的舒芬太尼的用量,才能在保证达到吗啡镇痛效果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人数。研究发现随着舒芬太尼量的增加,其镇痛效果也随之增加,但是其不良反应人数也在随之增加。因此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舒芬太尼浓度来进行临床上的镇痛治疗。总之,合理剂量的舒芬太尼,不但可以对小儿腹部手术后疼痛进行有效的控制,而且小儿产生的不良反应较少,对小儿腹部术后的镇痛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治疗意义,值得进行进一步的临床推广研究。参考文献[1]韩友领.舒芬太尼与吗啡用于下腹部手术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的临床观察[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1,33(02):171-172.[2]张元春,康丽.舒芬太尼与吗啡用于术后硬膜外镇痛效果的比较[J].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2009,03(09):557.[3]陈立众.舒芬太尼与吗啡术后硬膜外镇痛的临床比较[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1,11(01):59-60.[4]杨瑞,秦秦,张昕,等.吗啡、芬太尼、舒芬太尼与罗哌卡因硬膜外镇痛的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7,23(1) : 78-79.[5]刘建明,康顺芝,徐阳,等.舒芬太尼和芬太尼对麻醉诱导和苏醒的影响[J].医药导报,2008,27(1): 65-66.

小儿镇痛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该院收治的98例外科手术患者, 其中男63例, 女35例, 患者年龄4~10岁, 平均年龄 (6.43±2.30) 岁, 为保证研究对象同质性, 该院要求所有患儿术前发育正常, 具有一定语言表达能力, 能清楚的反应疼痛症状。随机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1.2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均使用舒芬太尼进行常规药物镇痛, 并行相应护理,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 增加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此干预措施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首先, 应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 告诉其在护理术后患儿中应注意的问题, 提高其对于疾病的认识, 并学会基本的疼痛护理方法。其次, 加强对患儿疼痛的护理力度, 通过培训科室护理工作者, 提高其疼痛护理水平, 整体增强科室对于儿童疼痛护理的能力。同时, 应注意使用辅助方法减轻患儿疼痛, 如使用音乐疗法转移其注意力, 播放其喜爱的动画片使其心情愉快, 另外, 对于病房环境也应注意, 着重提高患儿住院舒适性, 尤其注意对于特别爱哭的患儿, 最好能集中安置。该文研究指标包括2部分, 首先是对两组患儿的术后疼痛水平进行比较, 使用VAS量表进行。其次是对两组患儿在住院期间的依从度和出院时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进行比较, 分别使用该院根据相关量表自制的《患儿治疗依从度量表》和《患儿家属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量表》进行, 前者由患儿家属、主管护师和医生共同填写, 后者由患儿家属匿名填写。比较两组患者如上指标之间的差异。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经Epidata双向核查输入计算机, 使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组间各指标比较使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术后疼痛情况的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 在术后疼痛的比较中, 两组患者在术后第1 h时, 疼痛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在第3、第6及第12小时, 观察组患者疼痛水平低于对照组,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儿治疗依从度和家属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 在治疗依从度的比较中, 观察组患儿在住院期间的治疗依从度高于对照组,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护理满意度的比较中, 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过去的观点认为, 由于儿童的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 其对于疼痛的感觉是低于成人的, 但现已有权威研究证明, 儿童由于其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发育的原因, 其感受到的疼痛是大于成人的, 而且由于儿童对于疼痛的耐受能力差, 所以疼痛对其有更大的影响[4]。在临床工作中该院发现, 由于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个孩子, 所以一位患儿往往有多位家属照顾, 患儿家属对于患儿疼痛的情况十分敏感, 且由于过度呵护, 患儿对于疼痛的反应更强烈, 这些都造成了疼痛对于患儿治疗效果的较大影响[5]。同时, 该院应注意到, 正是由于患儿处在发育阶段, 所以用药需要谨慎, 要严防用药并发症的发生, 所以, 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成为了降低患儿术后疼痛水平的主要方法[6]。

该研究结果显示, 在术后疼痛的比较中, 两组患者在术后第1小时时, 疼痛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在第3小时、第6小时及第12小时, 观察组患者疼痛水平低于对照组,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该院认为, 两组患儿在术后1 h时疼痛水平无显著差异, 主要是因为2点, 首先, 术后1 h时两组患儿的疼痛水平的确都比较高, 其次, 护理干预措施在1 h时尚未得到有效贯彻, 其效果并未显现。在术后第3小时、第6小时及第12小时时, 观察组患者疼痛水平低于对照组, 证明了针对儿童的术后综合护理干预的确起到了降低患儿疼痛水平的作用, 而该院认为, 这其中主要是有两点原因。首先, 通过护理干预措施, 的确使患儿的实际疼痛感觉得到缓解, 其次, 通过护理干预措施, 患儿的注意力被转移, 其对于疼痛的敏感性有所下降, 这共同促成了观察组患儿整体疼痛水平的下降。同时, 该研究结果显示, 在治疗依从度的比较中, 观察组患儿在住院期间的治疗依从度高于对照组,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该院认识, 这是疼痛水平的降低, 使患儿对于治疗的接受程度有所提高所致。在护理满意度的比较中, 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该院认为, 这主要是由于患儿疼痛水平的降低, 使患儿家属肯定了护理的效果, 进而提高了其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在现阶段医疗环境下, 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是具有极为积极意义的。

综上所述, 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 能够有效降低小儿手术患者术后疼痛水平, 起到良好的镇痛效果, 并对提高患儿治疗依从度和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方斌, 汪正平.开胸手术术后镇痛方法应用进展[J].上海医学, 2012, 35 (12) :1058-1062.

[2]阚清芳, 戴泽平.术后疼痛治疗的管理现状及进展[J].临床军医杂志, 2012, 40 (2) :490-492.

[3]鲁应军, 曹殿青.小儿术后镇痛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 2010, 16 (5) :748-751.

[4]王建光, 李雪梅, 连庆泉, 等.小儿术后镇痛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5, 20 (5) :478-480.

[5]卢树昌, 张溪英.小儿术后镇痛的研究进展[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09, 8 (4) :56-58.

小儿骶管复合用药对术后镇痛的影响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肇庆市高要区人民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患儿84例为研究对象, 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2例。观察组男31例, 女11例, 年龄1~4岁, 平均 (1.5±1.2) 岁;对照组男28例, 女14例, 年龄1~5岁, 平均 (2.4±1.1) 岁。纳入标准:美国麻醉师协会于麻醉前根据患儿体质状况和对手术危险性评估为1级的患儿或2级择期施行会阴部手术的患儿[2];患者均符合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相关要求, 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1) 有神经系统或脊柱疾病的患儿; (2) 手术前有感染性疾病的患儿; (3) 对局部麻醉药物过敏的患儿; (4)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儿。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所有患儿使用1 kg/ml比例配置的1%利多卡因进行常规麻醉, 在整个过程中应用多功能监护仪密切关注患儿的生命体征, 对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时进行处理。观察组患儿在麻醉剂中添加芬太尼, 用量为2 mg/kg, 术后进行芬太尼泵注镇痛 (NCA) 治疗。患儿完全入睡后, 将复合的芬太尼注入患儿骶管, 进行骶管阻滞, 完成骶管阻滞后, 停止7~15 min后实施手术, 术后进行芬太尼泵注镇痛治疗, 并每隔15 min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对照组患儿的麻醉剂中不添加任何药物, 采用单纯的骶管阻滞缓解患儿的术后镇痛, 术后进行全面的护理干预, 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 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3 观察指标

骶管阻滞完成后, 间隔7~15 min后开始手术, 手术过程中每隔15 min检查1次患儿的镇痛情况;术后1、2、4、6、24 h对患儿进行镇静效果评分;分别记录患儿术后24 h内的芬太尼泵注镇痛使用情况, 主要记录次数为0~4次;记录患儿的镇痛时间及不良反应, 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运动阻滞、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时点镇静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儿术后不同时点镇静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手术镇痛时间及手术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手术时间及术后镇痛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2。

2.3 患儿NCA使用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儿NCA使用0次者明显多于对照组, 使用4次者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儿NCA使用1次、2次、3次者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2.4 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4。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小儿硬脊膜囊末端处于S3水平, 脊髓末端处于L3或L4水平, 由于小儿骶管裂孔体表标志十分明显, 从骶管腔给药有利于药液向胸部硬膜外腔扩散, 故骶管阻滞是小儿脐部以下手术常见的神经阻滞及麻醉方法。骶管阻滞不仅操作简单, 而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另外, 在骶管与全身麻醉复合用药的情况下, 能有效缓解手术中及手术后患儿的镇痛情况, 最大程度地减少患儿的病痛, 减少患儿对术后镇痛药物的依赖。

单纯的骶管阻滞在麻醉镇痛中的镇痛时间极为有限,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需要寻找骶管阻滞麻醉的辅助药物, 以延长患儿的镇痛时间, 使患儿在短时间内镇静下来,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往多采用布比卡因或利多卡因进行骶管阻滞, 但由于作用时间有限、清醒后的患儿下肢麻木, 使得这一方法的应用受到限制。随着局部麻醉药物及复合用药物的进一步进展, 使骶管阻滞发挥的抗伤害性刺激作用能够贯穿手术全程, 且在术后恢复早期也可以发挥一定的效果, 其能够有效抑制中枢敏化形成, 缓解急性疼痛引起的行为改变, 术后疼痛程度有所减轻, 镇痛药物使用量减少, 且有利于术后恢复。

芬太尼是常用的骶管阻滞辅助药物之一, 既往研究显示[3], 芬太尼和局部麻醉药物联合使用能有效延长患者术后的镇痛时间。在不同的小儿手术中, 芬太尼联合骶管阻滞麻醉对术后镇痛无影响, 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复合麻醉的用药不同。罗小玲[4]研究证实, 在膀胱输尿管反流术中, 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中分别加入芬太尼1 mg/kg行骶管阻滞, 其术后镇痛时间有所延长。但宋喜林和朱俊峰[5]报道芬太尼1 mg/kg复合0.2%罗哌卡因或0.25%布比卡因行骶管阻滞, 术后镇痛时间未发生明显变化。上述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不同的复合局麻药物所产生的效果不同。此外, 芬太尼剂量不同也会影响镇痛的作用及效果, 如小剂量芬太尼 (1 mg/kg) 也是可能造成镇痛作用不明显的一个原因, 因此在骶管复合用药中应注意药物的使用剂量, 本研究主要采用1%利多卡因复合芬太尼2 mg/kg对术后镇痛情况进行观察。

本研究结果证实了既往芬太尼术后镇痛作用的结果, 曾丽等[6]研究发现芬太尼复合布比卡因行骶管阻滞的术后镇痛效果与其使用剂量呈正相关, 并比较了3种不同剂量的芬太尼在不同手术后的镇痛效果, 发现2 mg/kg芬太尼的术后镇痛效果最佳, 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同样情况下, 2 mg/kg芬太尼复合布比卡因进行骶管阻滞能有效延长患者术后的镇痛时间, 最大程度地减少患者术后对相关镇痛药物的需求。殷朝晖等[7]研究发现, 骶管给予2 mg/kg芬太尼能提供与0.03 mg/kg玛咖相同的镇痛效果, 其不良反应也会明显减少。在不良反应方面, 本研究中对照组患儿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似[6]。观察组患儿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此外, 观察组患儿NCA使用次数较少, 使用0次者明显多于对照组, 使用4次者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似[8], 提示2 mg/kg芬太尼复合1%利多卡因行小儿骶管阻滞, 其术后镇痛效果良好。此外, 李龙柏等[9]研究发现, 2 mg/kg芬太尼复合布比卡因行骶管阻滞术后运动阻滞的发生率为10%。但本研究中仅1例患儿出现运动阻滞。

综上所述, 在小儿临床手术中, 积极采用1 kg/ml比例配置的1%利多卡因骶管阻滞麻醉, 并使用芬太尼复合用药, 术后进行芬太尼泵注镇痛治疗, 能最大程度地减轻小儿术后疼痛, 镇静效果良好, 其运动阻滞、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斯琴, 王英伟.小儿骶管复合用药对术后镇痛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0, 26 (2) :107-109.

[2]雷东旭, 宋兴荣, 潘永英, 等.左旋布比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骶管阻滞用于小儿术后镇痛效果的观察[J].热带医学杂志, 2014, 14 (10) :1324-1326, 1335.

[3]马才梅, 葛莉, 何雪芹.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骶管阻滞用于小儿术后镇痛的效果[J].江苏医药, 2015, 41 (9) :1096-1097.

[4]罗小玲.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单次骶管阻滞对小儿术后镇痛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 (下半月刊) , 2012, 41 (2) :137-138.

[5]宋喜林, 朱俊峰.布托啡诺复合吗啡用于骶管镇痛的临床观察[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 2010, 4 (4) :499-500.

[6]曾丽, 曹草, 罗超, 等.经骶管单次注入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用于婴幼儿腹部手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3, 29 (3) :284-285.

[7]殷朝晖, 刘志奇, 金仲群, 等.罗哌卡因复合苏芬太尼在小儿术后骶管镇痛中的应用[J].华北国防医药, 2010, 22 (1) :39-40.

[8]王东叶, 张学军.骶管复合氯胺酮麻醉在小儿外科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3, 13 (3) :190-190.

小儿镇痛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准备进行换药术的烧伤小儿患者44例, 年龄2.1~8.3岁, 平均年龄 (4.2±1.9) 岁, 平均体质量 (13.4±4.6) kg,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2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在换药前30 min给予静脉滴注0.015mg/kg的东莨菪碱。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于换药前2~3 min静脉推注1.0 mg/kg的氯胺酮, 并待其入睡之后, 静脉注射10%的葡萄糖半盐溶液, 必要时再肌注2 mg/kg的氯胺酮进行镇痛。

1.3疗效评价

采用观察与行为测定结合计量法 (OPS) 对44例小儿患者换药过程中的疼痛等级进行评估。Ⅰ:有笑容、自在玩耍或安静、嗜睡 (可任何体位) , 换药时无痛苦表情;Ⅱ:有笑容、自在玩耍或安静、嗜睡, 换药时有痛苦表情;Ⅲ:紧张、焦虑、强迫位浅睡, 哭闹、痛苦, 可配合换药;Ⅳ:哭闹、痛苦 (如皱眉) , 烦躁不安, 抚慰后可换药;Ⅴ:大哭或尖叫, 辗转不安, 需强迫仍换药困难。1.4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22例患者换药疼痛均为Ⅰ级, 平均换药时间 (14±4.1) min, 对照组8例患者为Ⅱ~Ⅳ级, 14例Ⅴ级, 平均换药时间 (33±8.6) min,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小儿患者换药过程中的的精神、行为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1。

注:a, 表示组内差异P<0.05

3 讨论

疼痛对小儿来说是真实存在的, 并且其所带来的影响不可忽视。新生儿的损伤性神经反射通路经过疼痛的刺激可产生永久性功能和结构影响, 增加了疼痛敏感性。同时疼痛刺激会影响小儿的睡眠及食欲, 打乱休息与睡眠周期, 产生严重的神经行为改变后遗症。除此之外, 疼痛也会使小儿产生恐惧与焦虑的心理, 使血压、脉搏偏离正常水平, 引起多种生理改变, 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影响康复状态等等, 可见疼痛刺激对小儿的发育成长具有非常严重的不良影响, 因此探寻安全有效的方法去抑制甚至消除小儿疼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氯胺酮属于苯环已哌啶类麻醉药, 通过选择性地作用于大脑联络系统, 阻断N-甲基门冬氨酸受体, 产生非特异性中脑和丘脑核的通路功能性紊乱来阻滞中枢致敏状态[2], 从而起到镇痛作用。本研究在小儿烧伤换药过程中使用亚麻醉剂量的氯胺酮来作为镇痛剂, 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不仅使小儿患者在换药期间保持安静状态, 无痛苦表情, 大大减少换药时间, 而且各项生理指标无明显变化。因此氯胺酮作为小儿镇痛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婷婷, 周翠屏, 甘婵媛, 等.抚触对四肢骨折患儿术后疼痛程度的影响.现代临床护理, 2010 (10) :17-18.

小儿镇痛 篇6

关键词:骶管阻滞,术后镇痛,小儿

骶管阻滞操作简单, 对患儿生理干扰小, 是小儿脐部以下手术最常用的麻醉方法。但单次骶管阻滞术后镇痛时间比较有限, 术后多数患儿需进一步镇痛治疗。有研究报道在骶管阻滞的局麻药中加入吗啡、曲马多可显著延长术后镇痛时间, 减少镇痛药的用量, 但仍有较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而目前国内外关于骶管阻滞局麻药中复合右美托咪定延长术后镇痛时间的研究甚少。

1 资料与方法

1.1 方法:

选取ASAⅠ或Ⅱ级6个月~6岁择期行会阴部手术的患儿40例。将患儿随机均匀分成两组。常规监测ECG、NIBP、Sp O2、RR后镇静并行骶管阻滞。A组利多卡因6 mg/kg, 罗哌卡因2 mg/kg, 容量0.75 m L/kg。B组利多卡因6 mg/kg, 罗哌卡因2 mg/kg加右美托咪定2μg/kg, 容量0.75 mL/kg注入骶管腔。10~15 min后开始手术。每5 min记录一次血压和心率。

采用小儿FLACC疼痛评分表评分。每例患儿离开PACU时进行评分, 第1个24 h内, 每4 h进行一次评分。任何时候评分≥4分, 给予吗啡0.2 mg/kg肌内注射, 使评分≤3分。记录镇痛时间 (从骶管阻滞完成到评分≥4分的时间) 及术后24 h内肌内注射吗啡的次数。并记录呼吸抑制, 低血压, 心动过缓, 术后恶心呕吐 (PONV) , 皮肤瘙痒, 尿潴留等并发症。

1.2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等级资料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法。

2 结果

注:与A组比较, *P<0.05

两组患儿术中生命体征平稳, B组的镇痛时间明显长于A组 (P<0.05) , 两组恶心呕吐, 皮肤瘙痒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儿术后均无呼吸抑制、低血压、心动过缓、尿潴留的发生情况。

3 讨论

单次骶管阻滞的术后镇痛时间有限, 常需应用镇痛药物。以往研究骶管阻滞局麻药中加入芬太尼、吗啡、曲马多等辅助药物来改善术后镇痛。王建等[1]研究发现骶管阻滞中加入吗啡可显著增强镇痛效果, 但术后仍会出现尿潴留 (13.5%) 、皮肤瘙痒 (10.8%) 、恶心呕吐 (8.1%) 等并发症。而右美托咪定是一种高选择性的α2AR激动剂, 可作用于脊髓以及外周器官α2AR产生镇痛作用[2]。人类临床试验已成功将其注入硬膜外腔用于术后镇痛[3,4,5]。本研究证实, 骶管阻滞局麻药中复合右美托咪定可有效延长术后镇痛时间。这与EI-Hennawy等的研究一致[6]。而右美托咪定的药理作用与吗啡、曲马多的药理作用不同。它是一种新型的高选择性的α2AR激动剂[7], 因此不会引起恶心呕吐、尿潴留等并发症。但关于右美托咪定用于骶管阻滞的研究尚少, 对其临床安全性仍存在问题[8], 还需大量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

[1]王建, 徐宝生.骶管阻滞局麻药中加入吗啡对患者术后镇痛效果观察[J].交通医学, 2000, 14 (1) :51

[2]Eisenach JC.Alpha-2 agonists and analgesia[J].Exp Opin Invest Drugs, 1994, 3 (10) :1005-1010.

[3]Vieira AM, Schnaider TB, Brandao ACA, et al.Epidural clonidine or dexmedetomidine for post-cholecystectomy analgesia and sedation[J].Rev Bras Anestesiol, 2004, 54 (4) :473-478.

[4]Schnaider TB, Vieira AM, Brandao ACA, et al.Intraoperative analgesic effect of epidural ketamine, clonidine or dexmedetomidine for upper abdominal surgery[J].Rev Bras Anestesiol, 2005, 55 (5) :525-531.

[5]Saadawy I, Boker A, El-Shahawy MA, et al.Effect of dexmedetomidine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upivacaine in a caudal block in pediatrics[J].Acta Anaesthesiol Scand, 2008, 53 (2) :251-256.

[6]EI-Hennawy AM, Abd-EIwahab AM, Abd-EImaksoud AM, et al.Additon of clonidine or dexmedetomidine to bupivacaine prolongs caudal analgesia in children[J].Br J Anaesth, 2009, 103 (2) :268-274.

[7]Bhana N, Goa KL, Mc Clellan KJ.Dexmedetomidine[J].Drugs, 2000, 59 (2) :263-268.

小儿镇痛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5~8月间我院小儿外科24h出入院择期行包皮环切术男性患儿120例,ASAⅠ级,年龄3~12 岁,体重11~40 kg。病例排除标准:患儿24 h内应用了其他镇痛药物者,1周内曾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或应用皮质激素者,对阿司匹林类药物或氟比洛芬酯过敏者,呼吸抑制、支气管哮喘者,患有消化道溃疡者,有心脏疾患、出血倾向或血液系统疾病史者,严重肝、肾及血液系统功能障碍者。

1.2 麻醉方法与监测

患儿术前4~6h禁食禁饮,术前30 min 肌肉注射阿托品0.02 mg·kg-1,手术均为当天上午完成。进入手术室后给予低流量吸氧,接心电监护监测心电图、无创血压及血氧饱和度,所有患儿均采用氯胺酮2 mg·kg-1行静脉麻醉,术中麻醉变浅时静脉追加氯胺酮1 mg·kg-1。

1.3 术后镇痛分组

120例患儿随机分为A、B、C、D 4组,每组各30例。A组为对照组,于手术结束后在环切伤口处喷洒生理盐水3 ml;B组为超前镇痛组,于手术开始前5 min缓慢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脂1 mg·kg-1,并于手术结束后在环切伤口处喷洒生理盐水3 ml;C组为术后镇痛组,于手术结束时缓慢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脂1 mg·kg-1,并于手术结束后在环切伤口处喷洒生理盐水3 ml;D组为利多卡因组,于手术结束后在环切伤口处喷洒2% 利多卡因3 ml。术后患儿送至麻醉复苏室,由不知道试验分组的麻醉医生进行复苏,并观察记录其术后镇痛、镇静等效果,患儿返回病房后继续由该麻醉医生进行随访。一般于次日上午出院。

1.4 观察指标

患儿返回麻醉复苏室及病房后观察以下内容并记录:(1) 术后2h每隔30min 行麻醉后恢复评分(Aldrete评分),包括活动、呼吸、循环、意识、脉搏、血氧饱合度,每项计0~2分,达到8~10分为返病房标准。(2) 术后0.5、1、2、4 h行镇静评分(UMSS评分),0分:清醒警觉; 1分:轻度镇静;2分:适度镇静;3分:深度镇静;4分:无法唤醒。0~2分为镇静满意,3~4分为镇静过度。(3) 术后0.5、1、2、4、8、12、24 h对患儿疼痛程度进行评估,两种方法行镇痛评分,清醒后能沟通的患儿采取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评分,0分为无痛,10分为最痛),因年龄较小不能沟通的患儿采用修改的客观疼痛评分法(OPS 评分,通过小儿的行为反应,如有无哭闹、面部表情、语言、体位、触摸伤口的表现等判断,总分10分)。(4) 记录患儿苏醒时间、术后首次排尿时间。(5) 记录术毕至离院前患儿恶心呕吐及凝血功能出现异常的例数。

1.5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完成,计量资料数据以undefined表示,各组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4组患儿的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恶心呕吐及凝血功能异常等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4组患儿麻醉后恢复评分(Aldrete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4组患儿镇静评分及苏醒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表3),首次排尿时间存在差异,B、C、D组均早于A组(P<0.05,表3)。4组患儿术后镇痛评分从7个时间点观察,发现B、C组各时间点疼痛评分低于A组,B组低于C组(P<0.05,表4);而D组与B组在0.5、1h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4),其余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

与A组比较,a P<0.05

与A组比较,a P<0.05;与B组比较,b P<0.05

3 讨论

近20年来,小儿疼痛的治疗成为国内外疼痛诊疗的热点,有研究表明婴幼儿手术后对疼痛刺激的内分泌反应比成人强3~5 倍,即使从胎儿期开始,感知疼痛的中枢、末梢和传导系统就已形成并具备功能[1,2]。术后疼痛会引起交感神经活性增加,使机体应激性增强,代谢及氧耗增加,并直接影响患儿术后情感、活动能力的发育和成长[3],但是对于小儿而言,由于小儿对疼痛表达困难,难以对小儿疼痛的程度及镇痛效果进行准确的评估,再加上医务人员及患儿亲属对传统镇痛药的副作用如阿片类药物的呼吸抑制作用、局部麻醉药的毒性反应等的惧怕,相当数量的小儿病人存在术后镇痛不足的问题,小儿术后镇痛十分必要[4,5]。

小儿包皮环切手术属于24h出入院甚至门诊手术,尽早出院是该手术的特殊要求。但因为患儿常使用氯胺酮麻醉,因此出院必须达到一定标准,包括麻醉效果完全消退,生命体征平稳,疼痛基本缓解,无恶心呕吐等麻醉副作用等。所以小儿包皮环切术后的一个较为完善的术后镇痛方案尤为重要。氟比洛芬酯作为近年新推出的一个非甾体类抗炎药,具有抗炎、镇痛及解热作用,氟比洛芬酯脂微球载体注射液,采用微球载体技术,通过脂微球对其所包裹的药物氟比洛芬酯来达到靶向性,控制包裹药物的释放,易于跨越细胞膜从而促进包裹药物的吸收来进一步缩短起效时间,静脉使用后5~10min血药浓度可达峰值,半衰期为5.8 h,静注后药物靶向聚集在手术切口和炎症部位,水解生成氟比洛芬,形成较高血药浓度,抑制PG 的生物合成,抑制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敏感化;氟比洛芬酯还可减轻组织中炎症反应介质缓激肽的释放。因此,氟比洛芬酯的作用时间可能超过其镇痛药理学上的药效时间[6]。但NSAIDs 起效均存在潜伏期,对血液中已经产生的前列腺素样致痛物质无拮抗作用,所以超前镇痛效果更好[7,8]。本研究对于包皮环切术后患儿使用氟比洛芬酯行术后镇痛,国内对其在小儿的应用较少报道,使用1mg·kg-1[9,10]的剂量发现,超前镇痛效果最好,术后镇痛次之,但镇痛效果均好于对照组,而且有利于患儿术后尽早排尿,而患儿苏醒情况、术后生命体征及副反应均无明显差异。患儿出现恶心呕吐考虑与使用氯胺酮有关而与使用氟比洛芬酯无关,经对症处理后消失;而非甾体类抗炎药一般有抗血小板作用,可能引起术中、术后出血等不良反应,而我们并没有观察到明显的术中、术后出血,单次使用并未发现有增加出血的机会,这与国外报道[11]一致。另外,本次研究另设利多卡因术后镇痛组,虽然其具有表面麻醉作用,局部喷洒能起到局部麻醉的镇痛作用,但因其作用时间较短,一般1h后失效,故使用利多卡因镇痛组患儿在前2h镇痛效果明显而随后则出现反跳作用。但因其价格便宜,使用安全,而没有氟比洛芬酯的禁忌证和副作用,故患儿包皮环切术后使用利多卡因局部喷洒仍可作为术后短效镇痛选择。

综上所述,氟比洛芬酯是一种镇痛作用较强、起效时间短、维持时间较长、不良反应少的镇痛药,超前使用具有更强的镇痛效果,能有效缓解小儿包皮环切术后引起的剧烈疼痛,值得在小儿术后镇痛领域普遍推广。

参考文献

[1]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591-2600.

[2]MERKEL S,MALVIYA S.Pediatric pain,tools,and assessment[J].J Perianesth Nurs,2000,15(6):408-414.

[3]安刚.婴幼儿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371-1380.

[4]罗爱伦,张亚军.要重视小儿术后疼痛管理[J].中华麻醉学杂志,1999,19(3):133.

[5]李煜,谢观土,张永福.氟比洛芬酯联合舒芬太尼用于小儿术后持续静脉镇痛的观察[J].医学研究杂志,2010,12(12):104-106.

[6]OHNUKAI O.Lipo-NSAID preparation[J].Adv Drug DelivRev,1996,20(2-3):203-207.

[7]龙丰云,陆康生,王春林.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在小儿手术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35):5509-5510.

[8]汪华新,詹丽英.不同剂量氟比洛芬酯预防异丙酚注射痛的临床观察[J].现代医学,2010,38(4):400-402.

[9]业光衡,顾小萍,顾伟.氟比洛芬酯用于脊柱侧凸矫形术后镇痛效果的观察[J].现代医学,2008,36(6):430-432.

[10]曾睿峰,倪育飞,王建光.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用于小儿扁桃体切除术的临床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4):2488-2490.

小儿镇痛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间我院五官科收治的行双扁桃体摘除术的65例患儿分为对照组 (n=28) 和观察组 (n=37) , 对照组中男性患儿17例, 女性患儿11例, 年龄在4~10岁, 平均年龄在 (7.2±2.3) 岁, 观察组中男性患儿20例, 女性患儿17例, 年龄在5~12岁, 平均年龄在 (6.8±2.1) 岁, 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 差异不明显 (P>0.05) , 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在手术结束的前30 min对照组患儿行格拉司琼联合枸橼酸舒太尼镇痛, 即静脉予以患者0.1μg/kg的枸橼酸舒芬太尼后, 接入一次性静脉镇痛泵, 行0.05μg/ (kg·h) 的枸橼酸舒芬太尼和0.06 mg/kg的格拉司琼镇痛;观察组患儿予以患者2 mg/kg的盐酸曲马多后, 接入一次性静脉镇痛泵, 行0.5 mg/ (kg·h) 的盐酸曲马多和0.06 mg/kg的格拉司琼镇痛, 比较两组患儿的镇痛效果。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儿术前和术后的血压 (收缩压、舒张压) 、心率、不良反应以及镇痛评分等相关指标, 分析小儿双扁桃体摘除术后镇痛方式及其应用效果。

1.4 评价标准:

采取视觉模拟评分 (VAS) 对患儿的镇痛情况进行评分, 总分为10分。0分:无痛;1~3分:轻微疼痛;4~6分:中度疼痛;7~9分:重度疼痛。10分:剧烈疼痛, 分数越低, 镇痛效果越好[2]。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版本为SPSS21.0软件统计处理本次实验中产生的数据, 以百分率 (%) 表示计数资料, 行χ2检验, 用平均数±标准差 (±s) 表示计量资料, 行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儿手术前的血压和心率变化:

经过比较, 结果显示, 两组患儿手术前和手术后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心率等变化差异不明显, P>0.05, 见表1。

注:*与手术前比较, P>0.05

2.2 比较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经过比较, 结果显示, 对照组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9%高于观察组患儿的不良反应3%, 组间比较, P<0.05, 见表2。

2.3 两组患儿的镇痛评分比较:

对照组患儿的镇痛评分为 (2.1±0.6) 分高于观察组的镇痛评分 (1.5±0.3) 分, 组间比较, 有统计学差异 (t=5.281, P<0.05) 。

3 讨论

小儿扁桃体摘除术在术后因为黏膜水肿、恐惧、紧张等不良心理导致术后出现疼痛[3]。相关研究认为在术后的12 h是疼痛的剧烈时期, 如果未予以术后疼痛控制易导致患儿哭闹, 导致手术创口裂开出血, 不利于手术的愈合, 对患儿术后的恢复造成严重的影响[4]。

盐酸曲马多主要是通过激动μ受体, 调节机体对甲肾上腺的重吸收, 从而达到镇痛的效果。相关研究报道显示, 舒芬太尼用于镇痛可导致患儿出现呼吸抑制, 而盐酸曲马多在止痛剂量范围不影响胃肠动力, 对呼吸无抑制, 尤其是小儿其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 因此应用盐酸曲马多的镇痛效果更佳[5]。

本次研究结果说明, 两组患儿手术前和手术后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心率等变化差异不明显 (P>0.05) , 对照组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于观察组 (P<0.05) , 对照组患儿的镇痛评分高于观察组 (P<0.05) 。综上所述, 应用盐酸曲马多、枸橼酸舒太尼于术后的镇痛, 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且盐酸曲马多的镇痛效果优于枸橼酸舒太尼,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观察小儿双扁桃体摘除术后镇痛方式及其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间我院五官科收治的行双扁桃体摘除术的65例患儿进行本次研究, 将其分为对照组 (n=28) 和观察组 (n=37) , 对照组患儿予以格拉司琼联合枸橼酸舒太尼镇痛, 观察组患儿予以格拉司琼联合曲马多镇痛, 比较两组患儿的镇痛效果。结果 两组患儿手术前和手术后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心率等变化差异不明显 (P>0.05) , 对照组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9%, 高于观察组患儿的不良反应3%, 组间比较 (P<0.05) , 对照组患儿的镇痛评分为 (2.1±0.6) 分高于观察组的镇痛评分 (1.5±0.3) 分, 组间比较, 有统计学差异 (t=5.281, P<0.05) 。结论 盐酸曲马多、枸橼酸舒太尼可以用于术后的镇痛, 且盐酸曲马多的镇痛效果优于枸橼酸舒太尼, 可以在临床中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小儿双扁桃体摘除术,镇痛方式,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毛桂英, 李英.盐酸曲马多在小儿双扁桃体摘除术后镇痛中的应用观察[J].四川医学, 2014, 35 (12) :1592-1593.

[2]雷双, 莫洪, 吴雪峰, 等.氟比洛芬酯用于小儿扁桃体及腺样体摘除术术后镇痛的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 4 (13) :67-68.

[3]徐德生, 王国年, 王玉.不同镇痛药物经静脉超前镇痛效应的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5, 31 (21) :168-170.

[4]李煜, 谢观土, 张永福, 等.氟比洛芬酯联合舒芬太尼用于小儿术后持续静脉镇痛的观察[J].医学研究杂志, 2010, 39 (12) :104-106.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小儿镇痛】相关文章:

小儿术后镇痛研究06-12

护理干预对小儿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09-11

镇痛04-29

手术镇痛04-30

术后镇痛05-20

流产镇痛06-03

麻醉镇痛06-23

治疗镇痛07-11

有效镇痛07-23

术后镇痛管理05-06

上一篇:法哲学分析下一篇:土工格栅加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