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刍议

2024-07-13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刍议(精选十篇)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刍议 篇1

一、高校的社会功能呼吁高校教师不断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目前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从总体上看是不容乐观的。在职业道德方面表现为学术道德的缺失、人格境界的狭隘和敬业精神的匮乏等等都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中国的士大夫“以天下为已任”的豪迈气概一直受到人民大众的尊重, 应该说在传统知识分子在很大的意义上被大众看作是社会道德的楷模和社会良知的体现。然而, 作为从事知识生产的知识分子, 他们的工作所需要和表现的创造性、个体性也确实需要某种程度上的自由。因此, 长期以来, 社会大众理所当然的把教师看作是种自由职业, 认为给他们更多的自由和权利而极少向他们提出道德的要求。但是, 随着社会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 高校开始逐步成了一个多元化、巨型化、国际化的复杂社会群体, 如果还是对其主体教师不提出一些道德的明确要求, 那么高校的正常、高效运转及高校总体目标的实现将越来越不可能了。基于上述考虑, 加强和改进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是现时代高校发展的迫切需要。

在近知识分子问题的研究与讨论中, 有人认为, 当代知识分子面临的挑战, 首先归结为知识分子公共性职能的丧失, 不再以天下为已任, 而多是承担一种学术的功能, 即某个知识领域的专家, 甚至是缺乏人文关怀的专家。其次归结为知识分子的再度边缘化, 使知识分子与开始与政治、经济分离, 不再处于整个社会的中心。知识分子不是一个道德人, 而是一个知识人, 他应该以一种知性的方式存在。也有人认为, 知识是知识分子赖以存在、证实自己的最根本的理由, 是其他非知识分子所不具备的, 他们也就不需背负“道”这个沉重的十字架。

笔者认为, 知识分子是最具精神性的一个社会阶层, 即使在其知性化、专业化、边缘化、平民化的当代, 如完全放弃了社会良知和对自己比较高的道德要求, 则知识分子将逐渐丧失其质的规定性。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就在于通过发挥其社会批判, 而达到引导民众的效果。

在广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 高校教师无疑应是知识分子群体的主导部分, 其职业道德首先就来自于这种阶层质的规定性。另外, 还来自于其职业的社会地位、功能, 自由和权利。任何职业都要有其自身的职业道德, 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高校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功能, 使其职业主体的职业道德状况不仅影响着高校目标的实现, 而且对社会的道德风貌会产生重要的影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所应具备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个人品质和人际规范。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我们的学术自由和学术权利, 而且要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称职的重要而关键的因素、是教师维护自身形象和人格尊严的关键、是教育有效进行的重要特征。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主要表现在对对教育对象的促进作用、教师主体的促进作用、对教育对象的示范作用和榜样作用、对社会风气和社会文明的建设作用。具体地说, 高校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有教无类, 亲图学生;循循善诱, 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务求实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热爱真理, 勇于探索;发奋图强, 学而不厌;行正度大, 心虚气静;衣冠端正, 仪容光素;教学相长, 出蓝胜蓝;传道授业, 教书育人等教师职业基本道德规范或原则作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规范, 都要求把学生的健康成长放在首位, 把对社会的责任放在首位, 体现对学生的权利和人格的尊重, 体现对社会的负责与担当。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尊重他们应该享有的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在当代, 我们不应因学生的家庭的背景、贫富状况、素质高低, 甚至是男女性别的不同而有区别对待。他们作为受教育者都是平等的, 即教育权力的公正。师生之间要建立一种正确的权力义务关系, 如果教师与其学生的关系超越了师生友谊而变味时, 往往会损害学生的利益, 甚至伤害学生。教书育人, 师德是灵魂, 高校教师的言行不仅代表了他自己的修养和品性, 而且代表着整个高校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

三、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术研究的影响

媒体不时曝光学术抄袭现象, 让社会对当代的学术研究持某种程度的疑虑和担忧。高校教师肩负着发展知识创新知识的历史使命, 在从事学术研究的过程中, 必须要遵守学术研究的道德规范。因为高校教师除教书育人职责外, 学术研究也成为高校教师的历史使命。高校教师的道德状况与学术研究成果质量的高低是有关联的。热爱学术, 追求真理, 实事求是, 客观公正, 学术自由, 民主平等, 服务社会, 是每一个高校教师应有的学术研究道德素质。值得强调的是, 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更需要教师之间的团结合作, 共同抵制社会体制造成的不良学术现状。形成一个既有自由探讨、友好交流, 又有独立思考、除旧创新的学术氛围, 推动学术与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在学术探讨与交流中要注意尊重对方, 不要有太过激的言词甚或是超出学术语言范围的话, 而对他人的综合学术水平甚至人格进行攻击, 这不仅不合学术规范, 而且会很伤感情的。必须有谦让和宽容的精神, 要善于把学术问题与感情问题区别开来, 在学术问题上, 我们可以争得脸红脖子粗, 但这并不应影响学者之间的感情, 但在中国的现实中, 往往容易将两者混为一谈, 如果你不同意他的观点, 似乎就是跟他这个人过不去。高校教师淡泊名利、志存高远, 用心做学问, 用生命做文章, 才能利于学术研究的发展和进步。

四、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途径

基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及社会发展对高校教师道德水平的迫切要求, 采取行之有效措施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势在必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塑造人格的系统工程。在这一复杂的系统中, 既要充分利用教师追求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 又要辅之以行政措施, 通过有效的途径把教师职业规范内化为教师的师德意识, 进而促进教师的道德行为。

1. 重视高校教师道德现状, 标本兼治。

社会的一些评聘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学术腐败的蔓延;高校领导体制的现状, 让师德开始接受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教师工作待遇的偏低, 让高校教师开始寻找“谋生”的捷径。

2. 加强教师的自我修养。

教师要为人师表, 注重人格修养, 不断的学习各种积极向上的文化知识和伦理道德, 从中吸取营养, 使之内化为自身的责任意识。

3. 加强高校教师人文精神的培养。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要有人文精神作为支撑, 学校人文精神状况直接决定职业道德的品位。要形成宽松的、和谐的学术氛围, 营造更好的政策环境, 发挥教师的潜能, 创造条件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建立积极的、有品位的校园文化, 鼓励教师的个性张扬, 等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促使教师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

4. 扩大高校教师的视野。

教育家雅斯贝尔说过:交往是寻找真理的源泉之一, 大学有这种交往才能成为一种为真理而生活的方式。学校应积极创造各种条件, 支持教师走出去, 引进来。

5. 建立健全的制度是提高教师道德水平的保障。

高校要有意识地创造人格提升的浓厚氛围, 努力激发教师提升自身人格的内在要求和动力, 如建立对教师业绩、师德师风考评机制的量化指标, 以督促和激励教师加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教育, 淘汰那些道德水平低下的教师, 从而使教师的道德修养、师德师风不断得到升华。

尊重和崇尚教师这个特殊而又神圣的职业, 用高校教师的基本道德规范自己言行, 造就一大批21世纪新型综合性人才, 喜迎“双百”盛世。

参考文献

[1][美]唐纳德·肯尼迪.学术责任[A].新华出版社, 2002年2月版第3页.

[2]罗国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年修订版.

高校教师教学艺术特征刍议论文 篇2

摘要:高校课堂教学是教育人的主要方式。高校是教学艺术的圣地。高校教学艺术是由高校教师、大学生和教学内容这三要素综合决定的。高校教学艺术有着与中小学教学艺术不同的特征,它兼备固有的流畅性、开朗性、思辫性、幽默性和激励性。

关键词:高校教师 教学艺术 特征

大学,是教学艺术的圣地,在这里诞生了许多教学艺术大师,从梁启超的旁征博引到鲁迅的诙谐深刻,从严济慈的激情洋溢到唐敖庆的一根粉笔下的美妙推导,从钱钟书的淹博态肆到川大缪越的清疏淡远,从方汉奇的娴熟典雅到吉大孙正幸的挥洒自如,从金正昆的生动精练到韩庆样的激扬鲜活,等等。学子们在这些大师与名家的课堂里,如坐春风,如沾化雨;如沐清泉,如饮甘露;若临碧波犹品仙乐,若腾白云俯千里澄江,若凌五岳拥如簇群峰,令萃萃学子感受其真理殿堂之奥妙,人类思想之宏大,道德境界之崇高;领略历史的斑斓、透析现实的异形,预测未来之辉煌。在教学艺术中会意,在教学艺术中去思考创造,在教学艺术享受中成才。大学,不是大楼之谓也;大学,是大师之谓也。当年清华校长梅贻琦的这句名言,之所以脍炙人口,历久弥新,一个重要的归因,是有学术大师的教学艺术魅力,而且高深的学术,恰恰是通过这些大师的教学艺术,使学子们得以窥视、得以领略、得以博采精华,站在伟人肩上,晾望到自己为社会、为人类拼搏进取的目标。大学,之所以成为青年学子向往的圣地,就是因为这里有教学艺术大师浇灌出绽开着催人成才魅力的教学艺术的奇葩。

可是,当今大学也不时闻有另一种校园调侃:好教师有三大标准:第一,能叫学生课堂上少打磕睡;第二,考试能让学生及格;第三,不拖堂,能让学生吃上饭。甚至某大学发生有一成绩颇佳的女同学突然提出退学,追寻缘起,令人惊愕,其言直抒心底:当年我在中学时,是老师的讲课艺术使我热爱读书,大学后,老师的课简直使我昏昏欲睡,与其在这受煎熬,还不如早一点参加实际工作。尽管此种事例鲜见,但它足以令人震撼!

大学教学艺术有其固有的特征,而每一种特征都从一定的维度上展现了大学教学的艺术美。正是这些特征的有机组合,使大学教学艺术呈现出整体上的绚丽多姿,色彩斑斓,令学子们体验到它博学通达之芳馨,隽永绵长之醇厚,集真善美于一身的恒久魅力。

1)流畅美。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作为教学艺术创造者的大学教师,其有声语言的流畅性,当属首要特点。

大凡被公认为教学艺术大师的教学语言,或如高山瀑布飞泻而下,或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其音如洪钟、浑厚圆润。在我国大学教坛中享有非凡盛誉的唐敖庆,身为量子化学家,几乎讲过大学所有化学课程,即使全国的理论化学研讨班,面对全国同行,几黑板的数学推导,连续个把月,讲课也从不带讲稿,永远是一支粉笔、一张口,伴随先生几十年。那种准确、清晰和流畅,成为我国大学半个世纪的教坛美谈。北师大梁灿彬教授,他从第一次讲课至今几十年,亦从未拿过讲稿,包括连讲四小时的研究生课仍如此,在全国同行有着很高的声誉。

语言的流畅美,使有效信息仿佛驶入了开往拉萨的快速列车,使学子在不经意间领略了知识高原上最富特色的雪山湖泊的风采,而忘却了颠簸、缺氧之慨。

2)开朗美。

东晋采菊老人陶渊明《桃花源记》载: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此境之美,屡见于大学教学艺术大师的课堂上。

大学,是引导学生在科学殿堂中领悟学科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圣地。帮助学生较顺利地理解与掌握这些最精华的东西,乃是教师职业的中心任务。为什么这些教学大师在学科知识传授中,恰当的演示,巧妙的比喻,一个得体的手势,随景而生,信手拈来,课堂中常常会爆出哄堂大笑、热烈的掌声呢,因为它如一道闪电,击穿了原理中最难理解之处,使学子茅塞顿开,愤徘中得到贯通,迷惘中得见灯塔。

在人体解剖学课堂上,一位老师讲肾的被膜时将肾的纤维囊、脂肪囊、肾筋膜喻为一个人穿了衬衣、棉衣和外衣三层衣服。在讲泪腺、泪囊、泪水管以及鼻泪管与下鼻道关系时说,为什么人悲伤时泪多鼻涕也增加,真是鼻涕一把泪一把;学子们大笑中轻松地掌握了此中人体结构关系。

3)思辨美。

与基础教育课程相比,大学课堂一个重要特点是更系统化、更理论化。它体现在优秀大学教师的教学中,则内容线条更加清晰,许多学科的知识在某个章节中得到综合运用,在推导中,环环得扣,层层深入,山重水覆之后,云开日见,始见“芳菊开林耀。”当德布罗意根据爱因斯坦的P=/h入,推导出卜脚=扮mv,由此定量给出微观粒子的波长时,人们无不得到推导的逻辑美,尤其是三年后被美国Dvasosn(戴维逊)Gemrre(革末)电子衍射实验所证实,学子们更领略到这种逻辑美的现实性!

4)幽默美。

大学教育尽管兼有实验、见习、实习等专业实践,但仍以理论学习为主,是比较典型的脑力劳动领域。如何使艰苦的脑力劳动变得轻松愉快、减少精神与心理疲劳,要求教师能够超越平铺直叙而在平静的知识海洋中激起情感飞扬的浪花,在带领学子于知识的海洋里披波斩浪的同时,能够使律动于心弦上的吟唱,在课堂上响起心灵奏鸣曲―来自心底的欢畅表达,由衷的认同和热烈的奖赏导师的向导精神。教学艺术大师与名家们的成功实践证明,这种共鸣形式常常是开怀的.笑声和爆出的阵阵掌声。学子们在这种课堂气氛中不仅得到人类的真理,而且得到艺术的享受、健康心灵上的滋养,而这种功能的获得,常常是教学艺术的幽默性使然。

幽默,是教师教育机智的体观,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闪光。费因曼,大洋彼岸加州理工学院(Cla―ethc)著名学者。作为科学家,他是1956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之一;作为教师,他被副院长古德斯坦赞为他那一代与古德斯坦们这一代最伟大的教师。费因曼擅长将一个枯燥无味的物理概念或假说“包装”得非常精美。他讲狄拉克反离子理论时,幽默地对学生说:“当你遇到一个外星人时,他想和你握手,你一定要留心他是用左手还是右手和你握。”另一次讲课在涉及相对论时提到星系。他说,银河系中有110颗星,这通常被看成一个巨大的天文数字,其实呢,就是1000亿,比美国财政赤字还小,现在我们应当叫它“经济”数字了!

至于我国“礼仪第一人”金正昆的礼仪课,更是幽默诙谐。北京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韩庆祥的市场营销课常常是令学员们忍俊不禁,笑声阵阵。复旦大学外语教授陆谷孙提出,上一堂课至少让学生大笑三次。

上述诸教学艺术名家连同陆先生的“三笑论”及其实践,无不闪现着教学艺术的异彩。

5)激励美。

在充满着理想与青春激情的大学生心中,有着强烈的自我实现渴盼。大孚教师作为知识领航人和创新指导者,激励青年学子攀山敢于登顶敢于摘星、入水促其“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既是为师者的责任,更是教学艺术。教师此时的一句话往往如一束火把,点燃了学子理想的干柴,成就了人类科学史上的星座。

“大家知道水的分子式是H20,谁知道化学家的分子式是什么,”课堂在沉默了大约10分钟之久,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C3H3”。接着解释说’,ClearHead,CleverHands,ClenaHabit,清醒的头脑,灵巧的双手,整洁的习惯,是化学家必备的品质。”正是刚从美国归来不久的张资琪讲给厦门大学大一生的这番话,为学子摘星搭梯、远航示塔,成就了一位著名化学家,他就是前中科院院长卢嘉锡。

“如果谁能发明铝的低成本冶炼的方法,谁就会出人头地。”正是1884年美国奥柏林学院朱艾特在大四课堂中的这句话,导致了1886年人类实用炼铝法的延生,造就了青年化学家霍尔。更不待说美国当代思想大师罗尔斯的讲完期末最后一堂课,谦称其所讲全属个人偏见,希望大家独立思考,自我判断。

刍议小学教师职业道德 篇3

【关键词】刍议 小学教师 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201-01

小学阶段在人的一生中是启蒙智力与能力、培养优良品德和良好生活习惯的最佳学段。小学教师的品德修养尤为重要,小学教师应从“小事做起,牢记学校无大事,事事有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的教诲。”小学教师的师德应有以下几方面的师德意识和修养。

一、热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必须有老师的“大”爱来呵护学生的成长。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教育根植于爱,爱心是打开小学生心扉,开启小学生道德和智慧,塑造小学生美好人格的金钥匙。在和蔼可亲、笑容可掬、民主宽容、公平无私、刚柔相济的教师面前,小学生会觉得自由愉悦,与教师心灵相通,情感交融,小学生会亲其师,信其道。面对升学竞争、面对分数第一的教育现实面前,老师一碗水端平,赏识好学生,喜欢“坏”学生。多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倾注自己的全部情感,换回学生真心的拥护和爱戴。对暂时学习困难的学生,更要持宽容的态度,不厌弃,诲人不倦,耐心帮助,期待进步。爱学生就不会发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事情。课堂中的德育,其实,所有的学科都应与思想品德课进行學科整合,每一个学习内容都有德育教育的体现。生活中的德育,在小学生中,真正有效的德育应该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而且这种道德行为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为使学生具有一个良好的品质,老师必须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耐心细致,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也不可忽视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所以老师还应该充分利用家长会的机会反馈信息,并利用《素质报告手册》和家长及时联系,为学生营造更好的成长环境。学校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理解是热爱学生的基础

理解学生就是要走进学生的心里,洞悉学生的喜怒哀乐,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适应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理解学生就是不用成年人的眼光看学生,教师以孩子的心态看待孩子,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学生的需求和期望;理解学生就是不对学生的所作所为求全责备,而是对学生的一点点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在学生的学习或者生活出现困难时及时送上精神和物质的援助。教师真正理解了学生,在学生学习成长中出现困难时给予理解和帮助,就能化解学生一时的焦虑和胆怯,学生也必定会把教师视为自己永远的朋友。

三、尊重学生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前提

小学生是公民,他们有一定合法权益和人格尊严。尊重学生首先要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也就是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一种文化存在,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蹲下来跟学生说话”,要少一点教育者的威严,多一点慈母般的温和;少一点公众场合的批评指责,多一点两人世界的情感交流。要满腔热情地给予鼓励和肯定,使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要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尊重学生还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要彻底改变教师主宰课堂的现象,使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习的主体地位的交往,才是真正的平等交往。

四、教师言谈举止是学生的榜样,示范是师德的具体表现

黑格尔说“教师是孩子心中最完美的形象”。模仿是小学生良好学习和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教师的“偶像”示范作用影响学生的一生。学校里的小学生、小事、小节,必须用教师的大德来哺育和感染,才能培养出参天大树。因此,无论是数学教师的简单的加减乘除,语文教师的听说读写,美术教师的画画写写,体育教师的蹦蹦跳跳,音乐教师的唱唱笑笑等等,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当成为楷模。一是仪表示范,教师随时随地都要给学生留下端庄的仪表、朴素干净、整洁大方的形象。二是语言示范,脸上表情写满了一个人的情绪。我们工作对象是有生命、会思想的孩子,教师应时时以饱满的情绪、高涨的热情去感染每一个学生。三是性格示范,教师良好的性格是积极的教育因素,性格是身教的重要方面。教师对现实生活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热爱生活、尊重他人的品格。教师有稳定的情绪,有助于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教师坚韧的意志,有助于学生形成坚毅的品格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四是行为示范,教师的行为应充分表现其教育性,在讲课时应体现语言美,操作时表现出协调美,板书时表现出文字美,教态中展现气质美,运动、劳动和其他活动中的动态美,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五是人格示范,学生是教师的镜子,教师的人格时时处处影响着学生。教师要做到诚实守信,求真求直。要按照我校的教师行为准则的要求。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做到;凡是学生能做到的,教师必须做到。凡是答应学生的事情一定保证做到、做好,决不失言。小学教师的事业就如同泰戈尔说的“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

21世纪高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刍议 篇4

21世纪是教育的世纪,教育将以更为深刻的内涵与意义来实现对理想的追求,对现实的超越。对内在精神的向往与关怀是一种崇尚高尚情怀与理念的教育,外在表象的工具性的教育实质已走进历史,教育将以生成人、解放人、提升人为其核心使命,是对人的教育。学校教育对体育教师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创新水平等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新、更高、更深的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求,高校体育教师应正确理解个体素质的内涵,努力把握终身素质的发展,优化自身的素质结构。因此,全面加强研究和提高21世纪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结构已成为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21世纪现代人才的关键所在[1]。

1. 提高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育改革问题主要是教师的问题,体育师资是保证体育教学的重要因素,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而目前的研究表明,中青年教师在高校体育教师队伍中所占比重较低,仅为19.5%,同时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人员较少,绝大部分教师的知识结构从属于经验操作型,而长期未能有效地调查[2]。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将是高等教育迅速发展背景下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如果没有一支事业心强、业务素质好的教师队伍,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只会是一句空话。因此,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素质,是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治学能力,适应21世纪对教师发展需要的关键。我们只有利用最短的时间、有效的方法来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才能完成21世纪对高校体育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为我国新世纪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合格接班人。

高等院校体育教师注重素质培养是个人成长的需要,教师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开拓创新的过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不能离开学习,不能离开个人素质的提高。高校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实践、再学习,才能做到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不断充实,才能做到与时俱进。

2. 高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现状

2.1 思想观念陈旧

近些年来,很多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如建构主义教育思想、主体教育思想、科学教育思想和创新教育思想不断被引进高等教育领域。但是一些体育教师未能从根本上消除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束缚,满足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教育理论薄弱,教学能力不强,理论与实践脱节,培养的学生缺乏科学思维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

2.2 敬业意识淡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大部分体育教师为培养一代代新人尽职尽责。但是受趋利观念的影响,部分体育教师的人生价值取向趋于“中性人格”,反映在行动上,对教学敷衍了事,对学生不负责任,只教书不育人,只讲报酬不讲奉献,个别教师还把大量精力用于市场投机及一些商业性的服务活动之中,极大地影响了自身水平的提高和整个教师队伍的稳定,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教育的实施产生了不利影响。

2.3 教学能力不强

有些体育教师知识面狭窄陈旧,教学内容肤浅,教学方法呆板,照本宣科,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有些教师工作马虎,不求进取,教学能力不强。这些表现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势必影响教师形象。

3. 提高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途径

随着素质教育的日益深入,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过去那种“苦力型”的体育教师,必须向能钻研教材大纲,适应教改形式,探索新教法、新内容的“学者型”体育教师转变。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不断吸收新的科研成果信息,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校体育的更快发展。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3.1 提高身心素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体育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而且必须育人,而“育人先育己”,所以体育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平时的教学中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影响和教育。

3.2 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

面对21世纪的创新教育,体育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学生观、师生观、人生观、质量观和评价观。现代教育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如讲究效益、遵守信誉、善于合作、勇于竞争等;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有了这种教育观念,体育教师才能正确认识实施创新教育同体育教育学的关系,才能改进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作为体育教学的核心和最高境界。

3.3 提高知识的广博度

知识是教师宝贵的财富,是科学赋予的力量。无知必无能,所以教师的知识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师的信赖感。实践证明,教师的知识越多,知识面越广,教学效果也就越明显。体育教师不但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心理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人们提取和获得知识的途径大大增加,体育教师必须树立终身求学的观念,不断更新知识,保持自己跟学生之间的知识落差,以大量新鲜、准确、生动的知识和信息去撞击学生的心灵,保持长久而强烈的知识魅力。

3.4 培养和提高科研能力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学与科研是统一的。新世纪体育教师要突出研究创新教育的实质、价值、目标,体育教学中实施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手段,探索符合体育教育要求的理想的体育教学模式,力求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实现由“单纯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的转轨。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应结合实践,积极参与教育科学研究,善于在工作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不断形成新的理论性认识。

3.5 提高双语教学能力

双语教学能力是21世纪社会发展和进步对高校体育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对于承担新世纪教育使命的体育教师来说,除有自己的业务专长以外,还要有适应自己工作所需的外语水平和科学知识的素养,并善于不断补充和更新知识。在信息高速化的今天,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和扩宽,世界的融合迫切要求教育提高外语运用能力。外语是进行世界交流合作与竞争的条件,是教师获得国际学术认可的基本保障[1]。

4. 结语

高等教育是一个特殊的生产过程,它的劳动对象是人,生产的产品是高级人才。高校体育教学是培养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重要环节,高校体育教育目标和任务的最后完成,有赖于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所以我们应该加强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为新世纪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水平、高素质的体育人才。

参考文献

[1]宋晓洁, 任洪飞.21世纪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结构新论[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 (2) :118-120.

[2]马谦.21世纪高校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7, (28) , (22) :2763-2764.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 篇5

1.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是由:①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②善恶评价为标准③依靠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④人民之间以及个人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道德的规范性表现在:①非制度化②不适用强制型手段③内化

3.科学以真假掌握现实世界,艺术以美丑掌握现实世界,道德则通过(价值方式)掌握世界。

4.道德把握世界的特殊性集中表现在:①道德把握的主要对象是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②道德把握世界的主要手段是进行道德评价③道德把握的目的是增加人的主体意识和选择能力 5.道德的特点:①特殊的规范性②独特的独特性③广泛的社会性④更大的稳定性

6.道德的社会作用表现为:道德决定论和道德无用论

7.道德的起源:①劳动的道德产生的根源②社会分工是道德形成的关键

8.维护士卒部落的(共同利益)是原始社会道德最突出的特征,维护部落内的(自由平等)也是原始社会最重要的生活准则和道德规范

9.维护或反对奴隶对奴隶主的(人身依附)和绝对屈从的对立和斗争,是奴隶式社会道德最基本的内容 10.维护封建的(宗法等级关系)是封建道德最基本的社会内容

11.(利己主义)是资产阶级道德的核心也是它最基本的原则 12.(自由平等博爱)是资产阶级最主要的道德规范

1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14.道德发展规律的特点:①社会经济关系决定道德发展②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进步的③道德是在批判继承中发展的15.所谓职业道德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工作或劳动工作中所应遵循的与其特定(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16.职业道德在(奴隶社会)形成 17.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职业道德在深度上注重了(人的价值)18.(2001年9月20日)中共重要引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刚要)19.(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的基础和核心

20.人类(教育活动)的出现是教师职业产生的社会基础 21.(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工是教师职业产生的历史前提

22.我国私人讲学制度发端于(春秋战国)

24.23.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私学是(儒墨)两大学派创立的25.儒家私学以(孔子)为最盛,墨家私学以(墨子)为重

26.(法国)建立了巴黎师范学校,首开人类师范教育的先河

27.我国师范教育(始于19世纪末)28.学生的(向师性)心理决定教师职业劳动的师范性特点

29.教师职业的本质属性是(育人)30.所谓深刻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心灵)的撞击

31.所谓久远是指教师道德不仅影响学生在校期间的精神风貌,还会影响学生的(一生)32.(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是统摄教师职业道德一切(规范和范畴)的依据 33.教师职业道德应提倡和遵循人道主义原则,教书育人原则和全面发展原则(人道主义原则)举于基础层次(教书育人)原则举于承上启下的中间层次(全面发展原则)举于最高层次

34.人道主义的发源地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35.(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所应遵循的 36.(育人道主义原则)就是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应当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原则中(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协调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并以人道主义的言行影响培养学生 37.(教书育人)原则是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

38.(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 39.(得到全面发展)一直是我们教育方面的核心和目的40.人的全面发展是人自身发展的最高目标,也是社会发展所要最终达到的目标

41人的解放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起点 42.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一个历史的过程

43.集体是个人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 44.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45.全面教育也称(通识教育)46.敬业精神始于畏业 47.热爱学生的具体要求:①全面了解学生②热爱所有学生③严格要求学生 48.教师的治学主要包括①对专业知识的研究②对教育规律教育方法的研究 49.所谓(智德)是教师在对待教学知识的态度上在追求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道德品质 50.(孔子)是最早提出教师以身作则思想的人

51.第一次将师表连用的(司马迁)52.(风度仪表)是人的精神气质及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

53.教师的风度仪表是其内心世界的表露。54.在(服饰)上要做到整洁高压,在(神态)上要做到愉快亲切在(言谈)上要做到谦逊文雅,在(举止)上要稳重 55.教师的权威是(制度权威)和(实际权威)

56.教师职业幸福的内容:物质和精神相统一、享受和劳动创造统一、自我实现和真诚奉献统一

57.教师职业幸福的特点:①教师职业幸福精神性②关系性③集体性④无限性 论述: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必要性是?

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是培养合格教师的需要

2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完成教师的历史使命,培养合格教师的需要和发展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3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需要

4市场经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消极作用 论述:

为了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教书育人的原则必须反对三种倾向: 1分家论 2自发论 3代替论

联系实际教师如何做到教书育人? 1既要做学生的良师又要做益友 2遵循教育规律掌握教书育人规律 3育人寓于课堂教学之中 4扩宽教书育人的空间 5形成全员育人局面 6进行科学管理

职业道德论述题

1、论述: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的必要性?

答: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人民教师的崇高职责和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实现教师自我完善的需要。它对于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有着深远的意义。

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培养合格教师的需要。

2)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完成教师的历史使命、培养合格学生的需要。3)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迎接未来世纪挑战的需要。

4)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现实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

2、论述:论述教师应当怎样教书育人?(重要)

答:高校教师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大学生的学习成长规律,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专业人才。

一、既要做学生的良师,又要做学生的益友。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专业造诣,把书教好,必须具备良好的人品,有人生的经验,有做人的工作的热情,把人育好。

二、遵循教育规律,掌握教书育人的艺术。教师能否卓有成效的教书育人,关键在于是否按照教育规律办事。

三、把育人寓于课堂教学之中。课堂教学是教师影响学生的主渠道,也是教书育人的主要形式和途径。

四、拓宽教书育人的空间。课外教学又称第二课堂,是学校教书育人的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把教书育人的空间从课堂上扩大到课堂外。

五、形成全员育人的局面。在学校工作的每一位员工都是教书育人的参与者和执行者。在高校工作的每位教职员工都要自觉的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担,通力合作,形成齐抓共管、全员育人的局面。

六、进行科学管理。必须建立健全科学的教育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用制度来规范和引导教师的教书育人行为,约束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专业学习活动和日常生活。

3、论述:教师如何才能做到严谨治学?(联系实际)(重点)

答:首先,树立优良的学风。学风,即治学的方面的风气,它包括治学的态度、风格和方法等内容。教师树立优良的学风,主要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认知求实。二是勤奋刻苦。三是虚心踏实。四是科学严谨。其次,刻苦钻研业务。再次,强化教育能力。

最后,处理好教学和治学的关系。一般来说,应该围绕教学搞科研。

4、论述:教师如何做到对学生公正? 答:教师对学生的公正的主要的含义是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持民主与尊重的态度,对不同性别、年龄、出身、智力、个性、相貌以及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学生能够做到一视同仁、同等对待,不以个人的私利和好恶为标准。

教师最主要的是要做到:1)平等的对待学生;2)爱无差生,一视同仁;3)实事求是,赏罚分明;4)长善救失,以因材施教;5)面向全体,点面结合。

5、论述教师道德修养的方法? 答:

一、理论学习的方法。

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

2、学习现代教育科学理论;

3、学习党和政府关于教育的方针、政策;

4、学习优秀教师的思想和事迹。

二、实践锻炼的方法。

1、通过实践增强教师道德修养的主动性。

2、通过实践把道德认识变为道德行为。

3、通过实践磨炼道德意志。

三、慎独的方法

1、所谓慎独,是指个人在独处无人监督时,仍能谨慎遵守道德原则。

2、慎独是教师道德修养的标准和方法。

3、慎独是教师道德的崇高境界。

职业道德论述题

1、论述: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的必要性?

答: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人民教师的崇高职责和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实现教师自我完善的需要。它对于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有着深远的意义。

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培养合格教师的需要。

2)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完成教师的历史使命、培养合格学生的需要。3)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迎接未来世纪挑战的需要。

4)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现实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

2、论述:论述教师应当怎样教书育人?(重要)

答:高校教师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大学生的学习成长规律,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专业人才。

一、既要做学生的良师,又要做学生的益友。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专业造诣,把书教好,必须具备良好的人品,有人生的经验,有做人的工作的热情,把人育好。

二、遵循教育规律,掌握教书育人的艺术。教师能否卓有成效的教书育人,关键在于是否按照教育规律办事。

三、把育人寓于课堂教学之中。课堂教学是教师影响学生的主渠道,也是教书育人的主要形式和途径。

四、拓宽教书育人的空间。课外教学又称第二课堂,是学校教书育人的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把教书育人的空间从课堂上扩大到课堂外。

五、形成全员育人的局面。在学校工作的每一位员工都是教书育人的参与者和执行者。在高校工作的每位教职员工都要自觉的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担,通力合作,形成齐抓共管、全员育人的局面。

六、进行科学管理。必须建立健全科学的教育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用制度来规范和引导教师的教书育人行为,约束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专业学习活动和日常生活。

3、论述:教师如何才能做到严谨治学?(联系实际)(重点)

答:首先,树立优良的学风。学风,即治学的方面的风气,它包括治学的态度、风格和方法等内容。教师树立优良的学风,主要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认知求实。二是勤奋刻苦。三是虚心踏实。四是科学严谨。其次,刻苦钻研业务。再次,强化教育能力。

最后,处理好教学和治学的关系。一般来说,应该围绕教学搞科研。

4、论述:教师如何做到对学生公正? 答:教师对学生的公正的主要的含义是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持民主与尊重的态度,对不同性别、年龄、出身、智力、个性、相貌以及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学生能够做到一视同仁、同等对待,不以个人的私利和好恶为标准。

教师最主要的是要做到:1)平等的对待学生;2)爱无差生,一视同仁;3)实事求是,赏罚分明;4)长善救失,以因材施教;5)面向全体,点面结合。

5、论述教师道德修养的方法? 答:

一、理论学习的方法。

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

2、学习现代教育科学理论;

3、学习党和政府关于教育的方针、政策;

4、学习优秀教师的思想和事迹。

二、实践锻炼的方法。

1、通过实践增强教师道德修养的主动性。

2、通过实践把道德认识变为道德行为。

3、通过实践磨炼道德意志。

三、慎独的方法

1、所谓慎独,是指个人在独处无人监督时,仍能谨慎遵守道德原则。

2、慎独是教师道德修养的标准和方法。

高校教师法律问题研究刍议 篇6

高校教师的法律涵义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下简称《教师法》)是在明确适用范围之后对教师进行界定的。该法第二条明确指出:“本法适用于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第三条则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可见,法律意义的教师是与学校及教育机构相联系的,其职责是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其性质为专业人员。作为核心的法律意义上的教师应当是指“在学校内专职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据此,不在学校等教育机构内或者在其中但不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都不应该属于法律意义上的教师,这样就把非学校教师与学校内并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以及学校聘任的兼职教师区别开来,明确专职教师是教师的核心,其他人员可以按教师论或者参照教师的相关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下简称《高等教育法》)进一步明确教师与其他教育工作者的不同。高校除了教师之外,还有其他教育工作者,管理人员、教学辅助人员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都属于其他教育工作者。其中,高校教师无疑是指在高校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以与其他教育工作者相区别。但仅仅明确高校教师的教学职能是不够的,对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职责作广义理解,除了教学这一“人才培养”职能外,高校教师还负有“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在高校内专职从事科研的人员也属于高校教师。正是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活动负载着高校的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因此,法律意义上的高校教师应当与高校职能和教师定位一致,宜界定为“在高等学校中专职履行教学研究等教育职能的专业人员”。高校教师的教育职能包括但不限于教学、研究职能。据此,兼职任教人员、高校管理人员和辅助人员都不属于法律意义上的高校教师。这些人员在法律上可以被视为高校教师或者以教师论,但其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有别于高校教师。

高校教师的法律地位

教师是高校职能的实施者,高校理念的实现者,是高校的根本命脉所在。因此,高校教师的法律地位必须肯定并突出教师在高校中的主体地位,明确高校应当以教师为本位。然而,高校教师的法律地位需要考虑高校的法律性质。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高校承担高等教育服务,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属于公益二类的事业单位。这虽然与学界多数认同的高校公法地位接近,但并不意味着对争论已久的高校法律地位作出终局认定。我们认为,高校作为公法人,应当定位为社团法人而非财团法人,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公共团体。高校历史上曾经被作为一种教师的行会组织,今天也具有教师团体的某种性质。正是“大学基本上是追求知识的学者的团体”这一观点在高校要求社会认可、自治、资源和声望合法化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高校作为公务法人,特征在于其组成要素的人的特殊性,教师直接关系到高校法人的成立问题。因此,高校教师应当定位为高校成员,享有作为高校成员教师的权利义务,有权参与高校管理。兼职教师和高校其他教育工作者可以被视为高校成员。

有关高校教师的成员定位有德国法例可以参考。在德国,大学成员分为当然成员、拟制成员和法律扩及成员,教师直接同大学成员地位联系在一起。兼任教授或兼任教师一般不具有大学成员的资格,也并非所有大学教师都是大学的当然成员,正教授才能为大学当然成员。而经大学同意在大学从事专职之人,如正教授候选人的奖金生、在大学的外籍研究学者为大学拟制成员。德国各邦法律则将在大学担任暂时性工作的人,如大学教授职位代理人、客座教授,兼课教师也扩展解释为大学成员。鉴于高校教师职务制度的特殊性,我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德国模式,但不必只将教授职务的教师定位为高校当然成员,而应适当向下延伸至讲师、副教授。或者在未来有关高校教师终身教职的改革中,将取得终身教职的教授定位为高校的当然成员,而其余教师则为大学的拟制成员,但应当享有作为大学成员的一般权利。

此外,从教师与大学关系的形成这一动态过程来考虑,并非所有的教师都能够成为大学的成员,仅仅是在通过试用期之后的教师才可能具有大学正式成员的身份。这也是与我国《教师法》的规定相一致的。

教师与高校之间的法律关系

在我国,教师与高校之间的关系是与事业单位改革联系在一起的。通常认为,《高等教育法》规定的高校教师聘任制代表了教师准公务员身份的终结,而代之以合同聘任关系。但合同聘任关系也有多种,并不意味着教师与高校之间的关系就是一般劳动关系。在德国,教师与大学的关系多视为公务员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教师享有公务员身份,教师的公务员身份受到学术自由的保障,不能作为限制学术自由的根据。少数教师与大学之间的关系为聘任关系,教师为雇员身份。在美国,教师与大学之间的关系被视为一种聘任关系,这种聘任关系不同于一般的劳动关系,而是以学术上的长期聘任制度为特征的,具体分为四种:一是依法律规定的长期聘任;二是依契约规定的长期聘任;三是依据在广泛被接受学术规范下所做的道德上的承诺而成立的长期聘任;四是依据善意或惯性而成立的长期聘任。在日本,有《教育公务员特例法》,教师与大学是一种特殊公法关系,教师具有特殊公务员身份,在任免、身份、惩戒及服务方面具有不同于一般公务员身份的特殊保障。在英国,教师与大学之间的关系为雇佣关系(employeement),受到法律规定的任期(tenure)制度的保障。可见,无论是定位为聘任关系还是公务员关系,教师与大学之间的关系都具有特殊性,既有别于一般的劳动关系,也有别于一般公务员的勤务关系。

因此,必须慎重对待我国教师与高校之间的法律关系。过去之所以要给予教师以公务员这种稳定的身份保障,是因为教师的学术成果无法以市场绩效标准进行衡量,基础科学的研究没有相当的时间是不可能完成的。当前,事业单位改革固然要或者说将改变教师的公务员性质,但并不能因此忽视教师的特殊法律地位。因为无论教师是否作为公务员,都无损于教师自身的公益性质,即教师是基于其公益性质才在过去取得公务员地位,现在改变公务员地位并不是否认教师的公益性质,而是需要以一种专门体现教师自身性质的法律地位和关系来体现教师的公益性质。而教师与高校之间的聘任关系即使不是公务员法律关系,也仍然属于公法上的法律关系,不应等同于一般的劳动合同关系。这是我国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务必要明确的问题,这种公法上的合同聘任关系应当有最低期限限制。因为只有经过一定的期限,才可能发现该教师是否具备一定的学术能力。总之,教师与高校之间应为公法上的合同关系,受教师职业安全制度保障。

高校教师的权利

作为高校成员的教师的权利,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基于教师学术自由权利所享有的专业学术权利;第二类是基于教师作为大学成员身份所享有的民主参与权利,第三类则是二者以外的其他权利。

1.专业学术权利

学术权利是教师权利的核心,包括:

一是教学自主权。包括开设课程权利、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自主权。二是研究自主权。教师“有追求学术研究而不管研究将导向何处的自由;与研究生一起探索深奥的和有争议的思想观点的自由”;有权自行决定研究项目,自行决定采用的研究方法。教师享有研究及发表的充分自由;“在校外本专业范围内发表意见的自由;就一般的社会和政治问题以体面的适于教授身份的方式发表意见的自由”,以及在自己专业范围外发表意见与建议的自由。三是学生学术评价权。教师自身从事学术活动和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进行学术评价属于不同行为,教师有权运用专业知识对于学生的学术水平作出判断,不受学校干涉。

2.民主参与权

高校教师的民主参与权既体现为教师对高校事务的管理,也体现为其对专业事务的参与,包括:

一是参与同行评议的学术评价权。二是制定学术规则的参与权。教师有权参与学术规则的制定。这既是教师学术自由的体现,也是教师民主参与权利的要求。三是校务参与权。教师作为大学的核心成员,享有广泛的校务参与权,尤其是在学术事务方面。对于大学行政事务的参与,属于教师的民主参与权利,也应得到保障。不同职务的教师享有校务参与权利的范围及机会不同。一般在学术事务上,教授、副教授享有较为广泛的校务参与权,而讲师和助教的校务参与权则较为有限。但在大学行政事务上,应保障不同职务的教师参与校务管理的民主权利。

3.其他权利

其他权利实际是教师学术权利和民主参与权利的延伸和保障,包括:

一是获得薪酬权、培训权。二是职业保障权。教师的聘任期一般有最低期限限制;教师在聘任期满后有自动获得续聘的权利,不予续聘需要正当事由、经正当程序进行;在任职满一段时期,获得教授职务的教师有获得终身教职的权利,除非遇到特殊情况,直到退休为止,大学不得随意解除教师的教职。三是获得公正评价、公正待遇权。四是程序保障和救济权。教师在被解聘、不予续聘时受正当法律程序的保护,在解聘时有获得听证的权利。在上述各种权利被侵犯的时候,有申诉和起诉的权利。

结语

在我国,作为高校重要组成要素的教师在大学中的法律地位尚未确立。高校内部更多是行政力量起着主导作用。高校自主的根基在于学术自由,学术自由的根基在于高校教师。高校教师的权利没有保障,学术自由不可能实现,高校自主也无从实现。因此,应当以高校教师权利保障作为高校改革的前提。

高校优秀与否的关键在于教师,而教师是否优秀却并不必然是教师自身的问题。如果针对高校的事业单位改革单纯从教师人事体制进行而不对教师权利加以研究,不改革现行教师评价制度,则不可能成功。事业单位改革肯定要继续,但对于高校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问题,要在充分考虑高校特殊公益性质和保障教师权利的基础上稳步推进。

本论文得到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专项资金资助”“公立高等学校法律治理研究”(项目编号为2010XJ001)资助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年10月31日发布,1994年1月1日施行。

[2]《高等教育法》(1998年8月29日发布,1999年1月1日施行)第五章第45-52条。

[3]徐显明.《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以教师为本位—在中国政法大学教师节庆祝大会上的演讲》,http://news.cupl.edu.cn

[4] [美]伯顿·克拉克主编.《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王承绪、徐辉、郑继伟、张维平、张民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17.

[5]董保城.《德国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载董保城《教育法与学术自由》,月旦出版社,1997.138-143.

[6]有关教师职务可以参见我国教育法第34条,《高等教育法》第47条。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13条第3款规定,取得教师资格的人员首次任教时,应当有试用期。

[8]刘北成《以职业安全保障学术自由——美国终身教授的由来及争论》[J].美国研究,2003,(4).

[9]周志宏.《学术自由与大学法》,蔚理法律出版社,1989.62-63,152-153,229-230.

[10]美国大学教授协会首次原则内容,转引自陈学飞主编.《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当代高等教育思想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93-94.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

新时期高校教师师德内涵建设刍议 篇7

一、师德的涵义

师德, 即教师从业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素养, 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时必须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的总合。师德的构成要素, 包含教师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道德习惯等, 均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但师德是有表象的, 教师在从事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工作效果就是师德的具体反映。

关于师德的界定目前有多种说法, 概括起来不外乎三类:其一, 认为师德包括教师一般职业道德, 其中包括世界观、人生观、政治立场和法纪行为;其二, 认为师德是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应该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总和, 其中包括道德品质、思想信念、对于事业的态度和情感, 以及有关行为的规范等;其三, 认为师德既是教学工作基本的准则和规范, 又是教师必备的情操和品质。不管哪类都可以看出, 对于师德内涵的界定, 早已超出教师所从事专业工作的范围了, 更多的是针对教师个人所提出的道德要求。

韩愈《师说》中“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明确指出教师不仅应具有渊博的知识, 同时还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这是被尊崇为“万古师表”的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的写照, 也正因为此, 才有了东西南北众多弟子的追随。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机械工程专业科学家, 也是知名的教育家, 颇受学子的推崇和爱戴。2013年4月, 杨院士在接受访谈时曾指出:“高校要构建适合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 营造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 青年教师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德为人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德为人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不仅是他作为老一代教育家对全国青年教师的殷切希望, 其实也是杨院士六十载教书育人的真实写照!

师德, 既有其历史的传承性, 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人们常讲的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诲人不倦等等, 这些都是指的师德内容。新时代倡导的师德教育, 更是要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新要求, 融入培养创造性、开拓性、实践性人才等更丰富的内涵。

二、爱与责任是师德建设的灵魂

师爱与责任, 无论任何时代都是教育的基本内涵, 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难以想象, 一个对教育、对学生麻木不仁的老师, 批评学生时不择措辞、语言粗俗, 不顾学生自尊的老师, 学生能从他的教导当中获取到什么。正是因为这个职业有这样的内涵及要求, 才有了从古至今人们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向往和崇敬。爱与责任也决定着从业者对待职业的态度, 也将决定着受众从中获取营养的价值。一名好的教师, 他的爱应该是高尚的、无私的, 这其中包含不求回报、不计得失, 而学生对其中的体会、感悟, 也一定会是积极的、阳光的, 充满正能量的。师德高尚的教师也一定会对自己的专业有着严格的要求, 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关爱学生发展的教师, 高度的责任感会催促他不断的努力成为学识渊博的人, 会自觉思考自己的课应该怎么上学生更容易理解, 手段和方法怎样改进才能使得教学效果更好。

“职业是饭碗, 工作是谋生”, 这对如今正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来说, 可以说是讽刺。毕业五年后学生的工资赶上老师的案例不甚枚举, 只有对教师这个职业热爱的人, 此时体会的是对职业的自豪和骄傲而不是不满和懊恼。让自己的学识转化为学习者服务社会的能力, 让自己的热情转化为学习者奉献社会的抱负, 让自己的慈言善举感化学习者的自我和个性, 让自己的公正宽厚引导学习者对未来的期盼和向往。新时期的教师, 一旦选择了这个职业, 也就选择了清贫和慎独。教师职业充满自我牺牲的特质, 在这一职业中的教师不是要成就自己的什么业绩, 而是应成就学生的业绩, 使他们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教师的行为和道德品质, 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事物的看法和品质的培养, 这种影响往往是无形的、潜在的、长期的, 是任何其他形式的教育无法取代的一种教育力量,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师德”决定着“生德”。只有这些学生实现了其人生价值, 当教师的才能够体会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才体会到教师职业给予的慰籍。

三、学习与创新是时代赋予师德建设的新内涵

“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 这在哪个时代都是对教师的要求。面对新时代知识爆炸、互联网发达、资讯横飞的教育环境, 面对依赖网络、数码的90后个性化受教育对象, 那种一本书讲一辈子, 一种教学方式应对所有学习者, 完全不可能想象。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得有一桶水”, 其实远远不够, 新时代的老师应该是长流水、源头活水, 老师得是导师。“授人以渔”胜过“授人以鱼”的道理我们都懂。陶行知先生的“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其实就是好的典范。

尤其是对于从事职业教育的老师来说, 课堂除了传授知识和技能, 还有灌输职业素养的责任, 这一点有时候更胜于知识和技能。学习阶段, 对未来将从事什么职业, 会用到哪些知识, 也许是未知的, 也许将来工作中能用到的所学很少, 但好的习惯和素养一旦养成, 将受益终身。一名优秀的教师, 会懂得如何适时地将职业素养贯穿到课堂、延伸到课外;一名优秀教师, 懂得针对不同的学习者, 探索不同的传授方法, 懂得发现新问题, 引导学习者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毋庸置疑, 在学校里, 知识渊博的教师往往会赢得学生的信赖和爱戴。教师的丰富学识, 不仅能扩展学习者的精神世界, 更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从而提升学习者学习的效率。“活到老, 学到老”这才是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形象写照。

教师对职业的热爱和投入, 对同事的团结和合作, 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 对学术的严谨和进取, 对自己的要求和自律都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学生。教师只有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和人格魅力, 让学生佩服, 从而仿效, 学生才会“亲其师, 信其道”。“以情育人, 热爱学生;以言导行, 诲人不倦;以才育人, 亲切关心;以身示范, 尊重信任”, 这既是教师的道德行为准则, 又是教育的艺术。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职业教师, 就要有正确坚定的政治信念, 坚守职业道德, 为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尽一份力;就要有执着严谨的敬业精神, 刻苦钻研业务技能, 以广博学识满足学生广泛的求知欲;就要有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 不满现状, 与时俱进, 探索现代教学理念和新技术, 引导学生们不断向着新的未知的领域前行。

四、师德建设的反思

师德重要的在于自律, 这是教师职业特质所决定的。教师的第一要务是教书育人, 教什么书?育怎样的人?这些都是平时的教学一点一滴中体现出来的。2014年9月9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教育培养, 更需要老师自我修养。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应该是每一个老师的不懈追求和行为常态。”自觉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传授知识、技能, 引导学生成人、成才, 新时期的教师已不再是“教书匠”, 更多的是要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学生成长的导师。

师德也需要他律, 他律是师德建设的保障, 是师德建设以求长效的根本。从国家层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到各院校自身的《学校教师行为准则》, 充分利用制度的刚性机制对教师行为进行约束, 这些都是完善他律机制, 重视师德制度建设的举措。

师德教育培训更需实时到位。将师德建设上升到制度法规层面, 高校需要通过开展各类专题培训, 激发教师增强自我修养的意识, 依法执教, 积极上进, 钻研业务, 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师德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是教育内涵发展的需要, 道德修养的养成需要经历一个从他律到自律、外化到内化的过程, 是一项长期工程。到了什么时候, “能碰到一位好老师是孩子的幸运”已不再是家长们的一声叹息, 而成为时刻对从事教育工作的工作者的一种鞭策。到底“我能给学生们什么”, 真的是值得我们认真反思的问题, 时刻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黄静.从师德文化建设看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师德问题[J].中华文化论坛, 2013, (8) .

刍议思想政治课教师的道德威信 篇8

所谓教师的道德威信,是指教师的道德尊严、道德地位和道德作用。这种道德威信,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深受学生敬佩、尊重和信赖的精神感召力量。那么,思想政治课教师的道德威信,在教育和教学中有何重要意义呢?

(一)思想政治课教师的道德威信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当代无一领域不包含着人才的竞争。在人的综合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而“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因此首要任务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树立道德威信,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思想政治课教师的道德威信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基础。

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而要做到这一点,单凭“言教”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要靠“身教”,要靠教师自身高尚的道德威信所产生的影响。加里宁说:“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这说明:思想政治课教师的道德威信能造成一种榜样效应。富有道德威信的教师其教育影响力也是很大的,他对学生的表扬,能引起学生的自豪感从而变成激励自己奋发向上的动力;他对学生的教诲,容易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从而提高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积极性;他对学生的批评,也能唤起学生的悔悟,从而积极主动地改正缺点和错误。可见,教师的道德威信,其本身的榜样力量,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础。

(三)思想政治课教师的道德威信的高低,直接影响其教学效果。

学生会因敬佩教师的人格而坚信他所传授的知识的真实性和正确性。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也就具有接受知识和掌握知识的主动性。这样,教学也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如果一个教师的道德威信很低,即使他的学识水平再高,学生也不会认可和接受。可见,思想政治课教师仅有知识威信是不够的,还必须树立道德威信。

思想政治课教师的道德威信的树立,从社会和学校方面来说,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师德氛围,这种氛围会使教师受到感染,从而有利于教师道德威信的形成。然而,思想政治课教师道德威信的形成,关键在于教师自身的主观努力,为此必须做到:

(一)对本学科要有敬业和乐业的精神。

敬业和乐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有了这种精神,教师能增强育人的事业心和荣誉感,就会处理好苦与乐、贡献与报酬的关系,从而甘心为教育事业献身。思想政治课教师只有具备这种献身精神,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和学生的爱戴。因而,对政治学科的敬业和乐业是其道德威信形成的基本前提。

(二)对学生要有无限的爱心。

热爱学生是衡量教师道德水准的标尺。

首先,要尊重学生。要尊重他们的个性、人格和自尊心。那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做法有损教师的形象。

其次,要信任学生。信任能使学生认识到自我价值,从而激励自己不断进取。因而,“教育就是信任”,教师信任了学生,学生才更信任教师。

再次,要严格要求学生。如果教师能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现实水平和客观实际情况出发,慎重地提出适当要求,并严格加以督促,学生就会从中感受到这是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从而产生起积极向上的力量,教师也就会被学生认定为自己成长中不可缺少的引路人。

最后,要一视同仁。它要求教师公正、平等、实事求是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而不是有亲疏,有偏爱。如果教师以自己的好恶为标准,喜欢、偏爱对本学科感兴趣的或学习好的学生,而厌恶、冷落对本学科不感兴趣的或学习差的学生,那么教师的道德形象就会在学生的心目中发生变形。这说明,思想政治课教师热爱学生是其道德威信形成的根本保证。

(三)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特征和核心。乌申斯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这对思想政治课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因为思想政治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渠道,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在政治思想、个人品德、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如果学生看到教师的行为与其所讲授的内容相抵触或相差甚远,学生就会怀疑教师教育和教育的真理性,进而怀疑教师的人格和修养,这就不利于其道德威信的形成。教师只有以身作则,学生才有“法”可效。可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思想政治课教师道德威信形成的基础。

(四)要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课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世界观、人生观等方面的教育,同时还要向学生传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基本理论知识。为此,教师必须认真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具体来说,要懂得教育教学规律,掌握精深的业务理论知识,探索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同时,还要具有时代意识,不断吸收新的东西,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些对思想政治课教师道德威信的形成及完善来说,也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刍议 篇9

关键词:大学生,家庭,伦理危机,高校,道德教育

一、大学生家庭伦理危机现状

近几年, 特别是随着独占性和较强的独生子女进入大学, 当代大学生所反映出来的家庭伦理道德素质状况令人担忧。家庭伦理危机具体表现为:

1.“孝道”教育的缺失。

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 中国正处在老龄化社会的快速发展阶段, 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预测, 到2025年, 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将达到2.8亿, 约占人口总数的20%, 80岁以上的老人也将达到2 500多万。据中国中国青年报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74.1%受访者忧虑照顾父母力不从心, 然而“4·2·1”的家庭模式, 让第一代独生子女面临着巨大的家庭压力。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历史文化传统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养儿防老。但是, 在中国广大的农村现实国情却是:儿女若不尽孝, 老无所养。这一切皆源于“80后”、“90后”存在着“孝道”教育的缺失。

2. 大学生“亲情”意识淡薄。

每年新生入学, 不时可见学生家长总是小包拎、大包扛, 忙前忙后地办理各种手续, 而学生们却在一旁逍遥清闲, 稍有不顺心之处便向父母大发雷霆。据调查显示, 大学生给父母打电话普遍存在“催款电话+问候语”模式。“亲情”意识的淡薄导致他们遇事总是先考虑自己, 从自我出发, 逐渐形成了自私自利的意识, 他们丧失了正确的自我评价。

3.“利己”性在大学校园盛行。

现代不少大学生在伦理价值观上出现了“利己”性, 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在校园盛行, 精神空虚, 责任心下降, 更是成为大学校园不容忽视的大问题。在他们的心里, 觉得父母为他们服务是理所当然的, 极少会为父母考虑, 有的甚至蛮横霸道, 不把父母放在眼里, 甚至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还会对父母心生怨恨。“啃老族”便是其中典型代表, 其在大学期间, 拿着父母的血汗钱肆意挥霍, 满足自己超前消费, 在参加工作甚至成家立业后, 还要不断伸手向父母要钱, 大学生冷淡家人、疏远亲情, 其中蕴涵着什么样的伦理道德, 令人深思。

4. 毕业后婚姻家庭危机显现。

“80后”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 现在大部分都已结婚生子, 他们在婚姻家庭当中也存在了许多新的问题。例如, 双独子女春节回谁家过年, 当“80后”媳妇遭遇“50后”的婆婆, 婚后是否与父母同住, 家务活到底应该由谁来干等。这些由于独生子女群体的出现而出现的新矛盾已渐渐显露, 那么对于“90”后的大学生来讲, 他们将来步入婚姻殿堂之后, 也必然会遭遇到这样的问题, 如何正确处理, 使家庭氛围更加和谐融洽, 避免婚姻危机的出现也理应成为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大学生家庭伦理教育与高校道德教育的关系

高等教育的本质是把人培养成为具有多学科深厚基础知识、文理兼备的通才, 而不是仅简单地使学生获得那种专门性、职业性知识的工匠。爱因斯坦曾指出, 学校的目标始终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 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 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人类的一切价值都是以道德为基础的, 人类的一切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也应是道德和文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的人, 学问和本领愈大, 就能为非作恶愈大”。知识只有被具有良好道德的人掌握并运用于社会实践才能真正成为一种推动人类进步的正义力量。

中国独生子女群体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许多与以往世代非常不同的行为和特点, 这些差异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得以凸显, 包括其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劳资关系等。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家庭伦理道德, 本来就是“四有”中“有道德”的一项基本内容。很难想象, 一个家庭伦理道德水平不高的人, 能称得上和谐的人、人格至善的人, 能称得上21世纪的社会主义新人。这样的人所建立的家庭, 其道德水平及其向下一代所灌输的道德观念如何也可想而知。因此, 从大学的本性和职能出发, 大学的道德教育必然要求加强大学生的家庭伦理道德教育以实现自己的教育目的。否则, 不注重加强和提高大学生家庭伦理道德水平的高等教育决不是成功的教育。

三、大学生家庭伦理教育的紧迫性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力量, 担负着传承文明, 建设社会主义, 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重任。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将直接影响其历史使命能否顺利实现。特别是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将直接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因此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家庭伦理道德教育, 并寻找品德培养的途径和手段, 对塑造符合新时期道德要求的人才, 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更是我们社会、民族和国家存在与发展的希望所在。

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具有特殊意义。它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这些人才将是社会未来的栋梁、未来的领导者。从这个意义上讲, 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决定着未来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成败最终体现在它所培养的人上。

现在“90后”大学生普遍都是家庭中唯一的孩子, 中国独生子女群有其复杂性和独特性, 他们引发了众多独特的社会现象, 对现在和将来的社会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中国, 孩子一直占据着家庭的重要位置, 而在“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种家庭结构中, 孩子更是成为了中国家庭的最最核心。如此庞大的独生子女人口在如此长的历史时间中存在, 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史无前例的, 他们正在影响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道德伦理和理想价值, 而且还将成为未来的社会主流。

四、大学生家庭伦理教育应在高校道德教育中呈现

1. 大学生家庭伦理教育的必然性。

家庭伦理教育是高校道德教育的内在要求, 是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基石。目前家庭伦理的现状是:“孝道”缺失, “亲情”淡薄, 导致“利己”性在大学校园盛行, 大学生们普遍体现价值观定位的偏差, 存在着道德伦理的不和谐。为此, 在高校道德教育中, 必须加强家庭伦理教育:作为具体教育者的父母和作为抽象教育者的家长群体, 需要批判继承吸收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文化, 把科学发展作为家庭教育的最终价值目标。高校道德教育能真正对个体的全面发展, 人格塑造, 特别是提倡、弘扬真善美的家庭伦理关系起到促进作用, 真正体现教育的道德要求和伦理特征, 至此, 才能达到其教育的本质。

2. 改变现有家庭伦理教育教学组织方法。

高校道德教育施教者一定要清醒意识到进行大学生家庭伦理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及迫切性, 及时组织师资力量展开教育教学研讨, 改变现有教学组织方法。首先, 可组织老师访问、同学调查等方式, 找到本校中出现的大学生家庭伦理道德问题, 及时组织师生共同探讨。其次, 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 研究贴近生活切实可行的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方案等理论性课题。再次, 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开展一些与家庭伦理教育有关的, 参与性、互动性较强的文艺会、运动会、讨论会等, 使学生在人性化的喜闻乐见的活动和氛围中受到正确伦理道德的熏陶, 提高其伦理道德水平。

3. 以人文精神帮助大学生走出家庭伦理危机。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 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 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 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高校道德教育要用人文精神帮助大学生对于“孝道”缺失, “亲情”淡薄等行为进行道德自律, 建立道德信念和内省机制, 消除家庭伦理危机对大学生心灵的负面影响, 增强自身的道德责任感。坚持用人文情怀、人文理想和人文精神守护心灵, 遏制人性的异化, 帮助大学生建设积极健康高尚的精神园。

4. 教学过程中积极发挥思修、德育类课程作用。

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必须重视家庭伦理道德教育这一道德建设的基础和起点。加强大学生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应定位在思修、德育类课程上。高等教育在思修、德育类课程教育中应主动将对大学生进行的家庭伦理道德教育赋予其较为突出的地位, 在教材、师资等方面加大建设的力度。同时, 应该认识到加强大学生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也是家庭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 家庭和学校都是教育者, 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双方只有增强联系, 形成合力, 才能使家庭、学校都成为大学生接受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

五、结语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与微观领域, 社会是家庭的放大与延伸, 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 家庭伦理出现不少新的矛盾与冲突, 家庭伦理危机不仅影响的家庭, 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学校德育教育、社会德育教育, 这就需要高等教育开创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新局面。因此,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下, 在当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社会背景下, 通过高校德育教育化解家庭伦理危机, 我们必须在高等教育中加强家庭伦理教育的重要性, 我们必须改变现有家庭伦理教育教学组织方法, 我们必须以人文精神帮助大学生走出家庭伦理危机, 我们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发挥思修、德育类课程作用, 从而在家庭伦理危机发生情况下探索高校道德教育的新途径与新方法, 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曹劲松.人类信息交往的本性与信息伦理观念的确立[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3, (4) :16.

[2]杨秀丽.论网络时代对大学生的信息伦理道德教育[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2002, (2) :21.

[3]连社君.1921名学生生命道德教育需求与评价[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4, (2) :55-56.

[4]刘彦尊.日本中小学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的综述[J].外国教育研究, 2003, (12) :10-11.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刍议 篇10

一、全面开展职校教师职业教育科研能力培养工作的重要意义

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职业教育科研队伍则是现代职业教育科研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职业教育科研队伍的构成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是专职职业教育科研人员; 二是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各类职业院校中的职教教师是从事职业教育活动的一线实践者,理应成为职业教育科研队伍中的中坚力量,其整体职业教育科研能力的开发与培养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对现阶段深入开展此项工作重要意义的理解与认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大方面:

1. 职校教师职业教育科研能力培养工作的必要性。 职校教师职业教育科研能力的强弱与否对我国职教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一,职校教师群体是我国新时期职业教育科研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总体职业教育科研能力的提升必然有助于职业教育科研队伍的整体跃升。而且职校教师职业教育科研能力的进步也会对专职职业教育科研人员发挥激励作用,两大群体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才能形成职业教育科研水平同步递进的良好局面。其二,职校教师是长期从事职业教育施教活动的一线工作者,其教学工作的成败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成功。如果把教学比作生产,把教师比作生产者,职业教育科研活动则是对先进生产技术的探索,通过科研探索深入理解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教师就像全面掌握先进生产技术的生产者,其生产能力必会大幅提高,而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也必然会随之进步。其三,职校教师是职业教育的实际践行者,如果这一群体能够把它们在长期实践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形成科研成果,最终实现专职研究人员与学校教师通力合作,共同钻研职业教育的“大团队”格局,势必会极大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相关理论体系的建设和实际问题的有效解决。

2. 职校教师职业教育科研能力培养工作的紧迫性。 职业院校教师是职业教育科研队伍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整体职业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将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科研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发挥重要影响。但是,我国职业类院校从教教师的科研能力现状却不容乐观。全国范围内各职业院校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师科研工作不受校方重视,校内科研氛围不浓; 教师自身重教学、轻科研,职业教育科研意识尤其薄弱; 教师对职业教育科研攻关存在畏难情绪,科研动力不足; 教师理论功底薄弱,职业教育科研能力不强”等不利于职校教师队伍科研水平进步的因素。 以上种种情况都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制约着职校教师整体职业教育科研能力的全面提高。事实上,职校教师职业教育科研能力的偏弱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科研体系的短板。在此基础上,职校教师作为群体而言很难适应当前形势,在职业教育科学研究体系建设进程中发挥主力作用。 因此,在全国范围内深入持久地开展职校教师职业教育科研能力培养工作无疑是十分紧迫的。

3. 职校教师职业教育科研能力培养工作的系统性。 职校教师职业教育科研能力的提升可谓一项长期而又系统的巨大工程,这项工程的完成无疑需要全国范围内职校教师职业教育科研能力培养工作全面而又深入地展开。 这包括两方面含义: 首先,职校教师若想在职业教育科研领域有所突破,其对于职业教育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能力、对职业教育客观规律的认识把握能力、对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研究命题的判断发掘能力、对所选研究命题的探索梳理能力、职业教育科研论文的编写能力、职业教育科研课题的申报能力等都是其科研能力综合素质体系中环环相扣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综合提升。其次,目前,职校教师职业教育科研能力整体偏弱,作为一个庞大群体,其整体科研能力的大幅度提升也就自然无法一蹴而就。如想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就必须要有来自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整合各种资源,利用各种途径,循序渐进,全面开展科研能力培养与开发工程。

二、职校教师职业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

职校教师职业教育科研能力的开发与培养是建构国家职业教育科研体系的重要环节。其任务目标的实现任重而道远,需要各方力量的密切协作、通力配合。只有在全国范围内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全面布局,积极投入方能建功立效。而具体培养途径大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积极倡导“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科研能力培养意识。众多关于职校教师科研能力研究的一致结论是: 对职校教师职业教育科研能力培养工作的认识不够、重视不足是造成此项工作在各职业学校流于形式、停滞不前的最主要原因。职业教育教师的来源主要有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以前的中专教师、从本科院校调入的教师等三个渠道。 他们对职业教育科研和教研工作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职业院校领导层还存在诸如教育科研神秘论、教育科研无用论、教育科研唯文论等错误认识。而今后职校教师职业教育科研能力开发工作能否顺利进行、深入开展,关键在于各级相关部门和有关领导的思想意识转变。因此,积极倡导“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职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意识,使之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者群体中深入人心是职校教师职业教育科研能力培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针对这一问题,职业教育科研人员应着力开展关于职校教师职业教育科研能力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综合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对科研能力提升的助推职教事业发展功能进行科学论证并形成理论体系,使“科研兴教、科研兴校”这一提法不再仅仅停留在宣传口号阶段, 而是具有令人信服的理论依据; 各级政府应深入贯彻首次全国职业教育科研工作会议精神,增强对职校教师职业教育科研能力培养工作的重视程度,利用政府职能部门的资源优势在全国职业系统内大力倡导该项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 在职校层面应从领导做起,切实转变思想意识,真正将职校教师职业教育科研能力培养工作纳入到议事日程中来,并在全校范围内积极宣传、灌输“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理念,使所有教师真正认同并重视职业教育科研能力对学校未来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以及对自身成长发展的积极意义; 而广大职校教师自身也要对职业教育科研对学校工作开展、学生人才培养过程、国家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功能作用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和学习,扭转以往对职业教育科研的不重视态度。

2. 建立起纵横贯通的科研能力培养多元协作网络。 职校教师职业教育科研能力开发工作能否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并深入开展,其关键问题在于纵横贯通的科研能力培养多元协作网络的功能发挥。首先,国家应切实明确职业教育体系内各级各部门以及各类行为主体对职校教育职业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的相关责任,如明确教育部以及各级教育工作主管部门对该项工作的全局规划、宏观指导责任,明确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对此项工作的研究与推动责任以及各职业院校管理者对此项工作的日常管理责任等。其次,在纵横贯通的科研能力培养多元协作网络建设方面: 以纵向而论,各级相关部门应着力建设专门负责教师职业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的常设机构与工作团队。 在学校层面,学校管理部门应组织力量,配备资源,成立教师职业教育科研能力开发培养机构并选拔本校在科研方面表现突出、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组成职业教育科研带头人团队。在地方层面,应以职业教育科研机构为中心,吸收当地职业院校相关负责人员组建职校教师职业教育科研工作委员会并形成一支组织灵活、人员丰富( 退休教师、 科研人员也可纳入其中) 、科研水平较高的“职业教育科研讲师团”队伍。在国家层面,中央政府可以国家职教研究机构为依托力量设立相关机构,对全国职校教师职业教育科研能力培养工作进行督导和调控。上述三级组织机构应发挥主力作用,将原本零散存在与职校教师职业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有关的各级各类组织与人员进行整合和联结, 使其能够围绕职校教师职业教育科研能力培养工作交流互动,通力协作,逐步建立起国家、地方、学校等三级涵盖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各有关节点的多边协作网络。只有多边协作网络得以形成并积极发挥作用,形成由点及面、纵横贯通的良好局面,职校教师职业教育科研能力工作的开展才会具备坚实基础。

3. 积极开展灵活多样、长效持久的科研能力培养活动。职校教师职业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 而是需要职业教育科研能力培养多元协作网络发挥作用, 积极开展灵活多样、长效持久的科研能力培养活动。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其一,系统性脱产学习: 职校教师可通过攻读职业教育学研究生等方式对职业教育相关理论进行系统学习,借以弥补其理论素养方面的先天不足。 其二,中短期培训: 地方各级职校教师职业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相关机构和组织应针对职业教育科学研究领域的各层面问题开展培训工作,集中时间,整合资源对受训教师的职业教育科研能力加以开发。其三,送教入校: 国家、地方两级的“职业教育科研讲师团”可定期前往各类职校就职业教育科研和职教工作方面的重要问题与热点问题组织专题讲座。其四,科研传帮带: 职校职业教育科研带头人团队可通过集体科研攻关( 以课题为牵引) 、一对一帮扶指导、辅导论文写作等多种方式对本校教师队伍的职业教育科研能力加以培养。而在此过程中表现突出的青年教师则可通过“结对子”的方式接受校外职业教育科研导师组专家的进一步指导。其五,共学共研: 地方层面和学校层面应通过组织学习小组、讨论会、竞赛、评比等多种活动为职业院校教师群体内部围绕职业教育科研能力提高的互动搭建平台,使广大教师在沟通交流中传播科研技巧, 提升科研水平。其六,在国家与省两级层面实施“职校教师职业教育科研工程”项目,由政府划拨专项资金,对当前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设题投标,组建以职业院校教师队伍为核心,教育行政领导、科研人员、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科研联合体联合攻关,在共同研究过程中培养提升职校教师的科研实力。

4. 在实践历程中逐步完善科研能力培养相关辅助机制。若想实现职校教师队伍职业教育科研能力的整体提升,围绕鼓舞教师科研热情、配合科研能力培养活动开展、 确保科研能力培养工作长效性等任务目标的各类相关辅助机制是不可或缺的。( 1) 科研能力培养工作的资金保障机制: 充足的资金投入是职业教育科研能力培养工作长期开展的重要保障。一方面,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应为此下拨专款,而学校方面也应为教师职业教育科研能力培养工作投入专门资金; 另一方面,各级教师职业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机构应着力探求包括政府拨款、企业赞助、社会捐助等在内的多元融资渠道。( 2) 科研能力培养工作的激励机制: 在学校层面,教师职业教育科研方面的业绩应成为其晋级、晋升的重要指标。要将职业教育科研培训作为职校教师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并记入教师的继续教育学分; 在职业教育科研领域成果突出或积极参加本校教师职业教育科研培养工作的相关人员应得到表彰和奖励。在地方乃至国家层面,应通过教师科研技能比赛、科研论文评选、科研贡献奖励等多种方式激励广大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科研能力水平。( 3) 科研能力培养工作的成果推广机制: 各级职校教师职业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相关机构应着力推动教师职业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促进网络、会议研讨等多种方式的沟通交流机制,使教师的科研成果得到尽可能广泛的了解和认可; 建立以职校为中心的教师职业教育科研基地: 选择若干所示范性职业院校,与相应的科研机构进行合作,构建培养职校教师科研素质水平,职业教育研究与职校共同发展的“双赢”模式。凡此种种与职校教师职业教育科研能力培养密切相关的各类辅助措施还有很多,而且在这项工作的实践过程中,很多其他方面的问题会不断出现。总而言之,凡是对提升教师职业教育科研能力水平有益的辅助措施都应高度重视,积极完善。

三、结语

上一篇:综合运用型问题下一篇:提高育肥猪效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