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从业人员

2024-07-16

档案从业人员(精选十篇)

档案从业人员 篇1

建设之中。

要真正为档案工作从业人员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使档案工作从业人员远离“职业倦怠”的困扰, 就必须从社会协调、组织干预与个人调整等多个层面入手, “齐头并进”, 共同采取科学有效的对策措施, 对档案工作从业人员的工作环境、社会氛围以及心理机制等进行综合调适, 达到“减负”、“降压”的基本目的。在此, 仅对组织机构干预与个人心理调整两个层面的调适对策进行探讨。

1 组织机构干预层面的调适对策

档案工作从业人员抗御“职业倦怠”困扰的能力绝非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更不可能一蹴而就, 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教育培养过程, 逐步加以完善。各级档案部门的领导者要从为档案事业实现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角度出发, 采取有效措施, 进行合理的“干预”, 以缓解档案工作从业人员所承受的压力、增强档案工作从业人员抗御“职业倦怠”侵袭和困扰的能力。

一要坚持正面教育、更新管理理念。进一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拓宽民主管理、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的渠道。从坚持正面教育入手, 强化档案工作机构内部的交流与沟通。并通过完善人事制度等改革措施, 加强人性化管理, 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真正建立起适合档案工作从业人员队伍建设的制度体系, 用合理、完备的制度体系来保障档案工作从业人员能够始终在宽松、和谐的环境内工作、生活与学习。

二要区分职业特性、健全评价机制。从职业环境与职业性质的特性分析, 档案工作从业人员的工作标准具有同一性, 工作效能具有不确定性、内隐性和滞后性, 并且具有非实证意义上的科学性。表现为以服务社会公众的方式达到履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职业功能和职业效绩。而对档案职业缺少肯定的根源在于:社会较少立足档案工作从业人员所处环境的特殊性评价档案职业, 而是套用其他职业模式标准, 尚未意识到这些职业模式标准是否适合对档案职业的要求。因此, 一方面要改变档案教育培训的内容方式, 培养具有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新型档案工作从业人员群体;另一方面, 加强社会宣传力度, 引导社会对档案职业的评价, 将档案职业与其他实证性、技术性职业进行必要区分, 使社会评价能够符合档案职业的特性要求, 真正体现档案工作从业人员的风采, 达到激励档案工作从业人员的效果。

三要改善干群关系、激发工作热情。各级领导干部要在对档案工作从业人员提出高标准、高要求的同时, 也要用博大的胸怀去包容档案工作从业人员, 认真处理好档案工作从业人员期望实现个人成长的美好愿望与极少数个体不正当“索取”职位权力的区别, 重视档案工作从业人员身心健康的成长, 与档案工作从业人员交心、善待下属同志, 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认真地加以解决。

四要组织健身活动、营造和谐氛围。各级各类档案工作组织机构要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对档案工作从业人员进行体检活动和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 努力营造劳逸结合的和谐氛围, 减轻档案工作从业人员的压力, 使档案工作从业人员能够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 激发档案工作从业人员认真履行档案业务职责的积极性。

2 个人心理调整层面的调适对策

任何个人都无法完全阻止社会发展进程以及伴随着社会发展而来的某些消极面的影响。关键是任何努力从自身做起, 增强抗御“职业倦怠”侵袭和困扰的能力。对此, 每一位档案工作从业人员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个人的心理调整:

一是敢于接受现实、勇于正视压力。档案工作从业人员要正确分析、判断、评价改革。人事制度的改革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任何一项改革都意味着利益的重新分配与调整, 但改革的趋势是使利益分配更加合理、更加公平。所以, 档案工作从业人员要自觉了解改革的目的, 客观对待利益关系的调整, 从大局出发, 增强自身对改革的认同感与承受能力;以积极的心态投身于实际业务工作之中。

二是分析解剖自己、调整目标要求。档案工作从业人员要学会善待自己———“欣赏”自己的缺点、“包容”自己的不足、“肯定”自己的长处, 而不要总是过分地“苛求”自己、让自己背负难以承受的精神压力。要随时切记和时刻提醒自己:“人无完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的劣势, “努力了就意味着成功”;要努力做力所能及的“事”、干力所能及的“活”, 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工作目标与“期望值”, 以此将自己从烦琐的业务压力“困境”中解脱出来, 避免因“期望值”过高而导致自身产生一些无谓的“挫败感”, 平添压力与烦恼, 给“职业倦怠”侵袭困扰提供可乘之机, 影响到档案工作从业人员积极性的有效发挥。

三是完善人际关系、注意沟通协作。档案工作从业人员必须学会善待他人, 体现自己的真诚。用心发现他人的优点与长处, 注意处理好人际关系。一方面要以完善人际关系为依托, 寻找倾诉、宣泄自己内心的各种感受, 缓解心理压力;另一方面, 也要以完善人际关系为载体, 倾听他人的工作感受与工作经验, 将自己置身于群体之中, 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增强自己的生活乐趣, 以有效地减轻心理负担, 达到有效克服“职业倦怠”消极影响的积极目的。

必须加以强调的是:笔者从探讨问题的视角作为基本切入点, 似乎较多地“昭示”了档案工作从业人员在性格、行为等方面的某些弱点, 但本意旨在通过揭示问题, 探讨问题的根源、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目的在于能够切实使档案工作从业人员远离“职业倦怠”的困扰, 以更加饱满的热情、良好的心态和无穷的干劲投入到建设发展档案事业的伟大实践之中。

摘要:目前, 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都面临着“职业倦怠”蔓延的危险。一旦档案工作从业人员罹患“职业倦怠”这一心理痼疾, 可以说对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 必须科学、认真地积极加以防范, 切实使档案工作从业人员远离“职业倦怠”困扰, 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工作投身于社会主义档案事业体系的建设之中。

关键词:档案工作,从业人员,“职业倦点”

参考文献

[1]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行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1]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行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2]杨凡用.营造快乐心情——应对二十一世纪“人类第二杀手”[M].广州:华侨出版社, 2002.[2]杨凡用.营造快乐心情——应对二十一世纪“人类第二杀手”[M].广州:华侨出版社, 2002.

[3]李怀玉.警惕隐形杀手:职业倦怠症[J].心理舞台, 2005, 1.[3]李怀玉.警惕隐形杀手:职业倦怠症[J].心理舞台, 2005, 1.

从业人员健康档案管理制度 篇2

为更好的做好保健食品从业人员健康体检档案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制度。

1、办公室负责制定每年健康体检计划,对每一次体检情况都要汇总,建立人员体检台帐,并建立员工健康档案

2、各部门及分支机构在日常工作中发现员工健康异常时,应及时上报办公室处理,由办公室填写记录,记录内容包括上报日期、健康异常员工姓名、症状、处理意见及结果。

当前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分析 篇3

关键词:企业会计人员;提高素质;加强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2-0183-0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相应的经济法制不断健全和完善。财务工作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非常大的作用。笔者是一名税收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经常接触一些企业的会计人员,发现当前一部分会计人员的素质是好的,能适应经济发展的形势,但还有很多会计人员的素质不是很高,为此,笔者进行了了调查。

1 会计人员现状分析

笔者对某一个税收管理区182户企业的会计人员学历、年龄、性别、是否兼职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182户企业中有101人为女性,81人为男性;专职会计126人,兼职56人,大专以上学历65人,中专及高中学历83人,高中以下学历24人,拥有中级职称的8人,,初级职称22人,高级职称无;50岁以上53人,40-50岁48人,40岁以下71人。

从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在这100多户企业的会计人员中,女性会计人员基本上占了一半多,中高年龄段的会计人员占了大多数,低学历、低职称的现象严重,会计兼职的行为非常普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笔者分析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会计工作属于非体力劳动,同时在企业内部又属于管理者的角色,历来成为女性择业的理想工作。所以在当前会计人员的构成比例中,妇女占了大半片天。

(2)企业对会计岗位的定位错误。长期以来,财务工作在部分企业里形同鸡肋,有些企业经营者重生产轻财务,把财务工作视同简单的记账,对财务人员要求不高,使财务人员成为账房先生,成为企业的钱款的收付者。

(3)会计人员中师徒相授的现象非常普遍。有些会计人员本身就不是学会计专业的,而是根据老的会计人员依样画葫芦,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更不知所以然,在工作中碰到些新问题往往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处理会计分录。

(4)会计人员的培养不能满足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需要。当前,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如雨后春笋,发展势头十分强劲,而一个企业的产生、发展,离不开会计这个重要角色,所以导致在有些经济发达的局部地区,会计人员一下子成了抢手的香饽饽,使得会计人员兼职现象非常普遍。另一方面,企业经营者往往喜欢使用老的会计人员,尤其是一些新办的企业,企业经营者为了减少工作中的失误,往往对有工作经历的会计人员信任有加,对新手不予使用。

(5)刚毕业的会计专业学生,择业要求相对较高,不愿意到中小企业去工作。这使得中小企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更加紧缺,也是中小企业会计人员素质得不到明显改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2 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产生的一些负面影响

由于会计人员素质的不高,对企业本身,甚至对整个经济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可以得到验证:

(1)有的企业核算工作不健全,惯做假账,欺骗银行,应付税务。使得会计工作的诚信原则丧失;

(2)有的企业法人因偷税罪锒铛入狱,才如梦初醒,企业的财务工作原来是这样的糟糕,因会计人员的失误才导致自己法网难逃;

(3)有的企业涉税成本居高不下,其中原因是因为企业会计人员不懂国家相关政策,补罚税款现象非常突出;

(4)社会经济秩序几经整顿,但大的涉税案件依旧不断产生,有的甚至波及全國,查办这些案子,国家行政执法机关为此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3 加强会计工作管理,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认为提高当前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已成为当前经济社会中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相应措施:

(1)继续严格执行会计人员执证上岗制度。会计人员执证上岗是《会计法》所要求的,也是长期以来,我国财政部门对会计人员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这项制度的实行,有利于从源头上控制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会计人员的从业标准也应不断提高,所以不断提高会计行业从业标准,对于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会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

(2)建立会计从业人员的淘汰机制。在提高会计人员从业标准的同时,建立相应的淘汰机制,对那些明显不适应新时期会计工作的人员应实行淘汰,这样更能激发广大会计从业人员的自身学习,杜绝有些会计人员“一证在手,一世不愁”的荒谬想法;

(3)逐步探索代理建账、会计人员委派制。在会计人员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前提下,代理建账不啻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会计事务所,税务事务所这些中介机构本身在现代的经济社会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要进一步发挥他们的行业优势,在促进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发挥他们的作用;

(4)不断加强执法力度,打击企业做假账,骗取信贷资金,偷税、骗税行为,使企业的经营者从根本上扭转对会计工作的错误认识,加强法制观念,支持会计人员诚信做账,真实核算;

(5)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后续教育和管理。国家财政部门应切实承担起会计从业人员的后续教育工作,根据不同的形势,开办各种不同的培训班,提高会计人员的从业能力;

(6)要形成社会合力,改善会计人员的执业环境。全社会都应尊重会计人员的工作,广大会计人员也要彻底摒弃人身依附的观念,树立依《会计法》工作的思想,依法记账,诚信从业。

参考文献

[1]张文贤.人力资源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出版社,2002.

[2]张磊,陈伟.略谈人力资源会计的几个问题[J].财会月刊,1999,(08).

档案从业人员 篇4

一、档案从业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1. 忠于和热爱档案事业。

档案及档案信息之所以优于图书、报刊及其它资料和信息,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和价值,是因为它是社会惟一的原生信息源,是我们对国家和民族文化建立历史记忆,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今世可以知古,后世可以知今”的重要素材,是我们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的重要依据。因此,档案从业人员应该为所从事的职业感到骄傲和自豪,重视档案及档案信息的收集和保管保护,把维护党和国家的历史真实面貌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

2. 恪尽职守、无私奉献。

档案工作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又是一项服务性质的工作,热爱档案事业,恪尽职守,具有求真务实、爱岗敬业、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任劳任怨、一丝不苟、不辞辛苦的工作作风,以及不计个人名利得失,甘当配角,甘当无名英雄,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无私奉献、兢兢业业干好工作的工作品质,是档案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3. 遵纪守法,确保安全。

政务信息的公开,为我国档案利用服务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我们一方面要以开放的心态,为用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档案利用服务,另一方面要更加重视确保档案的实体安全和信息的安全,不得损害国家安全和利益,不得损害有关公民和组织合法权益;不得销毁相关的档案信息,尤其是易于更新和消除的电子文件信息;不利用工作之便泄露对社会不宜公开的档案信息内容。要按照法律和工作纪律的要求正确处理好利用、开放和保密的关系。

4.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随着先进技术的引入,人类对信息的记录、贮存及利用越来越依赖于现代化技术手段,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服务领域和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电子档案的产生使档案收集工作计算机化、网络化;“公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的利用原则将服务对象扩展到社会、家庭和文化的相关领域;网络技术推进了档案管理对象的数字化。面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新格局,档案从业人员要摈弃看摊守业、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思想,利用新技术革命不断优化档案信息服务体系,使档案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公众服务。要积极探索网络信息安全性问题,确保电子档文件安全可靠、真实完整、长期可读。

二、档案从业人员应较有全面的知识结构

1. 掌握档案学基础理论知识。

在现代化背景下,档案从业人员必须有深厚的档案学基础理论,熟悉档案工作的规律,了解档案的定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认识档案、档案工作、档案学运动的规律和特点,看清档案事业的发展趋势,用理论去解决现实工作中突如其来的问题,减少因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进行的简单重复性的工作,从而创造出更科学、更先进的档案管理方法。

2. 掌握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方面的知识。

档案信息化是一项崭新的事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档案从业人员必须长期面对和坚持的工作。档案信息化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档案从业人员懂得档案信息管理知识和信息技术应用知识,了解档案行业管理与需求,了解档案管理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如提前介入,将电子文件的管理要求融入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功能设计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每一位档案从业人员都必须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数字化技术知识、网络技术知识、现代管理技术知识的学习,管理好和开发好档案信息资源,以实现档案工作的现代化。

3. 良好的文史知识。

档案从业人员除了做好收集、整理工作外,还要进行信息资源的开发和编研工作。档案从业人员在研究我国传统档案管理理论的同时,还要学习借鉴国外一些重要的档案管理理论,如文件运动、档案开放利用和档案鉴定理论等。因此,档案从业人员除了具备娴熟的档案业务技能外,还应该具有较高的语言文字水平,包括古代汉语、外语知识、少数民族语言等方面的知识,才能正确地判断档案的价值和社会需求,搞好档案的收集、管理和开发利用工作,才能更好地加强不同国别、不同知识背景、不同流派的中外档案从业人员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知识交流,实现中外档案管理理论的融合与互补,从而发展出更适合我国现代档案管理的理论与方法。

三、档案从业人员应具有良好的工作技能

1. 现代化管理技能。

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到整合、传递,从硬件设备到软件平台,从信息资源处理和各种专用技术到适用的网络计算机技术,等等,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已参与到信息资源组织的全过程,技术功能的实现离不开人员对设备的掌握和操作。因此,档案从业人员在坚持优良的传统档案管理方式和理念的同时,还要敢于引入现代思想和理念,学会用新的思维方式,使用新的管理模式和手段,驾驭现代科技设备,才能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档案从业人员要具有掌握现代化办公设备的能力,熟练使用计算机、复印机、扫描仪等设备,运用计算机完成档案的全面存贮、自动索引、图形处理、自动借阅等工作,从而实现对档案信息的现代化存贮、检索、提取和交流。掌握扫描、、缩微、光盘刻录等现代化手段,将传统载体的馆藏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形成数字档案。

2. 现代信息意识能力。

在信息时代,档案信息的规模、数量是前所未有的,并以它独有的最直接、最真实、最原始的特点区别于其他信息。谁获得信息,就能赢得先机和胜利。因此,档案从业人员要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善于将信息现象与实际工作迅速联系起来,善于从信息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对信息价值要具备很强的判断力和分析加工能力,根据档案信息用户的需求,筛选、组织信息,转化加工,准确提供,快速传递和充分利用,使档案工作更好地为社会各方面服务。

3. 整理档案信息的能力。

信息的多元化、集成化是网络的发展趋势。网络中的信息资源包括来自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源,还包括图像、语音、动画等多媒体信息。面对庞大的信息量,档案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对档案信息的整理能力。美国档案学者杰拉德·汉姆先生指出:“档案要记载“人类的方方面面”,要“创造一个反映普通百姓生活喜好、需求全新的文献材料世界”。面对人类对信息的不同需求,档案从业人员要加强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与集成,除继续做好档案的深层次加工外,还可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平台,将同一事件中形成的不同载体信息,包括图文信息、音频信号、视频图像等各种不同的媒体形式加以有机组合,形成“多媒体文件”,声像并茂,以满足社会和公众的需要。

4. 开发档案信息的能力。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网络提供信息的综合服务已经成为现实。开发利用档案信息是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档案从业人员必须在保留传统档案文献的同时,对馆藏资源进行数字化,特别是将有独特价值的馆藏文献数字化,并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开发各类档案信息,建立专题数据库、特色数据库,建立现行文件中心,通过网上开放式检索、在线阅览、视频点播等形式,为社会各界提供直观、快捷、开放的档案信息服务,使档案在网络这个平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并获得最佳的效益。

参考文献

[1]李财富.档案服务社会化的伦理解读[J].档案学通讯, 2010, (1) .

[2]薛四新, 杨艳, 黄存勋.现代档案管理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2.

[3]薛四新, 彭荣, 陈永生.档案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1.

[4]张文元.网络环境下档案馆服务的新特征[J].兰台世界, 2006, (15)

档案从业人员 篇5

1、新工人入厂必须到规定的医院进行体检,要将体检情况存入个人健康档案,

2、对接触粉尘、噪音等危害职业的`人员必须要进行上岗前、在岗时、离岗前的健康检查。

3、从事职业危害的人员,公司每两年组织进行一次职业危害健康体检。

4、生产单位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症的人员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

5、生产单位不得安排孕期、哺乳期的女职工对本人和胎儿有危害的作业。

6、对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人员不得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

7、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单位必须如实、无偿提供个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

8、生产单位发现疑似作业病、职业病人时要及时向公司职业健康管理部门报告。

9、生产单位要根据公司规定对从事接触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给予适当的岗位津贴和保健措施。

10、公司、分公司职业卫生档案设专人负责管理,不得随意损坏、丢失、传播,永久保存。

11、各种记录材料要按规定及时存档,并进行分档归类管理。

12、档案的调阅应经单位负责人或职业卫生管理人员的批准。

外贸从业人员职场英语需求分析 篇6

【摘要】外贸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职场英语有其特殊的要求,本文通过调查结果总结了外贸企业对从业人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具备外贸知识;具备通用英语应用能力和职场英语应用能力;知识面广泛,综合素质高;做人讲诚信,有道德。学校也可以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手段与方案。

【关键词】外贸行业 职场英语 国际贸易 行业英语 人才培养

随着地球村概念的普及,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愈加频繁,产品经营范围也不断扩大,而英语是不同国家之间进行交流的公用语言,所以外贸工作人员要想顺利完成工作任务,英语是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日照市位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以港口为依托,重点发展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海洋服务业,现代海洋渔业等蓝色产业,主要出口的产品有农产品、石材、铁矿石,煤矿、镍矿、锰矿、五金等。在对这些行业从业人员的调查中发现,入职已久的从业人员业务知识比较过硬,但英语水平也就仅仅局限于少数的专业词汇和一些最基本的英语表达,在跟合作已久的客戶交流的时候,比较得心应手,但如果是新的客户,交流起来又会比较费力,所以普遍感觉自己的业务发展受限于自己的英语水平;而新入职的具有一定英语基础的毕业生对所从事的行业又不熟悉,所学的英语在实际应用过程当中与所从事的行业吻合度也并不是很高,感觉也比较吃力。

一、外贸从业人员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英语基础

能看懂信用证和往来邮件,能用英文填写单证和回复邮件。外贸从业人员需要能用英语表达公司经营的产品,基础生产工艺,推销信函,交流谈判等,并且掌握展会英语,谈判英语,电话英语,接洽英语,合同英语,单证英语,商旅英语等。外贸从业人员对职场英语的需求与学校的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差异。因为外贸职场英语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外贸职场英语是以普通英语为依托,但又有其自身的专业性,只有掌握普通英语的基础知识,同时精通专业词汇,才能在职场上得心应手。其次,外贸职场英语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外贸过程中,很大的精彩之处在于恰到好处地应用语言这一方面。再次,外贸职场英语还有不相关性的特点。在与客商的交往中,通常会谈及很多专业的知识,但如果我们与外商一起去餐厅吃饭,或在车上刚刚接到客人或带客人去某地游览风景,聊的多是与业务不相关的东西。所以平时要关心诸如地理、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人文、历史、体育、历史典故等等,这样才能与客商轻松交流,对方也会更愿意与你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所以,一些看似与外贸没有直接关联的知识内容,却能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为你挣得主动的商业地位。在对外贸公司进行调查后发现,外贸公司对新入职的毕业生有特定的要求,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毕业生要具备一定的外贸常识,这是从事外贸行业最基本的要求,并了解日照外贸行业发展的基本政策和发展趋势,在某些场合下能自己做出宏观判断。

2.毕业生除了要具备基本的英语通用的听说读写能力之外,尤其是流利的口语,同时还要具备在职场上运用英语的能力,并且要掌握所要从事领域的行业英语中的专业词汇、各种场合下的常用表达法,实现校园英语与职场英语之间的衔接,缩短毕业与就业的瓶颈。

3.毕业生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和英语技能之外,还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开拓自己的知识面,广泛阅读,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

4.毕业生要具备综合的素质。要善于与人交流,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同时要善于处理分析问题,能够在某些情况下做出清晰有效的判断和决策,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能够独挡一面,同时又不失团队合作能力,善于与他人合作完成工作任务。

二、高职院校可以从对外贸从业人员的职场英语需求分析中得到一些启示

1.学院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充分了解地区经济的发展趋势,确定切实可行的 培养目标,设定合理的学习课程,选择合适的教材或者编写实用的校本课程,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就是有用的知识,将来到工作岗位上拿来即用的知识,降低毕业后知识的淘汰率,使学生毕业就能顺利就业,缩短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过渡期。

2.继续扩大订单式培养,企业委托式培养的规模。除了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为学生制定专业性强的行业英语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职场英语交际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专业知识过硬,职场英语交际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提高其综合素质。同时教师和学生要到委托行业去顶岗实习,亲身了解用人单位的岗位人才需求,做到边工作边教学和学习,不局限于课堂和书本,实现用人单位、学生和教师的三赢局面。

3.学校在培养学生时,除了教授学生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学校平时要多举行一些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展示自我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学会如何与队员分工合作。

4.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一个人具备再高的技能,如若不能做一个有德之人,根本不会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所以学校在培养学生要充分注重到这一点。教师除了教授学生知识之外,更要注重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会学生讲诚信,学生才算是真正成才。

参考文献:

[1]陈夏南.交际法与英语口语教学环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3]金星晖.影响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提高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D].延边大学,2005.

档案从业人员 篇7

建设全国统一的道路运输市场, 维护道路运输市场秩序, 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 促进道路运输行业健康发展, 不仅有赖于道路运输车辆装备水平, 客、货运输站 (场) 环境, 机动车维修技术等硬环境的改善, 在很大程度上更取决于道路运输从业人员这一核心支撑力。道路运输从业人员是道路运输市场的主体, 决定运输市场秩序的好坏, 只有充分发挥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的作用, 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运输市场才能健康发展。

目前, 我国已有道路运输从业人员1800万人。道路运输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为道路运输从业人员提供更为广阔的创业、择业、就业机会的同时, 对道路运输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业务能力、经营理念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 实行道路运输从业资格制度, 是加强道路运输从业人员队伍建设, 提高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

2 关于道路运输从业人员和从业资格

《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管理规定》将道路运输从业人员定义为六类, 即经营性客、货运输驾驶员;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机动车维修技术人员;机动车驾驶培训教练员;道路运输经理人和其他道路运输从业人员。

以上六类人员其中客、货运输驾驶员、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必须取得从业资格才能上岗从事道路运输经营活动, 从业资格证是国家对公民发放的一种行政许可。

其它道路运输从业人员所取得从业资格的比例是相关企业获取行政许可的必要条件之一。从业资格证不是行政许可, 但是国家鼓励和引导这些人员参加从业资格考试, 获取从业资格证。

3 关于营运驾驶员从业类别的调整

《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管理规定》将营运驾驶员分为旅客运输驾驶员、货物运输驾驶员、危险货物运输驾驶员三类。舍去《营运汽车驾驶员职业培训管理规定》中要求的, 大客运输驾驶员、汽车列车驾驶员、危险货物运输 (列车) 驾驶员三类。

这种调整既符合管理权限, 也符合不同职业驾驶员所要求的职业素质。允许驾驶什么样机动车型由公安交警部门负责, 在驾驶执照上区分。从业资格是对道路运输从业人员所从事的特定岗位职业素质的基本评价。根据客、货、危险货物运输业务知识要求的不同, 确定为三类驾驶员。

4 关于管理权限

交通部负责全国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管理工作, 并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的管理工作。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道路运输从业人员 (除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 管理工作。

这就是说, 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管理权在县级以上交通主管部门, 考试权、发证权在市级交通主管部门。

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是在同级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的组织领导下, 具体实施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管理工作。它包括日常监管和行政处罚。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是行政法规授权的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行政执法主体。因而是行政复议的被申请人、行政诉讼的被告、行政赔偿的主体。

5 关于经营性道路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

经营性道路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与机动车驾驶员驾驶资格是两类不同性质的资质。机动车驾驶员驾驶资格是获准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的资格, 而经营性道路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是获准驾驶机动车从事经营性道路运输活动的资格, 要取得经营性驾驶员从业资格, 应该首先取得机动车驾驶资格。因此, 可以说驾驶资格是从业资格的前提, 从业资格是驾驶资格的延伸。

此外, 驾驶资格与从业资格两者在要求上也有所不同, 与普通驾驶员相比, 经营性道路运输驾驶员除了比普通驾驶员更娴熟的驾驶技能和更高的职业素质外, 还要求了解掌握相应的道路运输法规和道路运输业务知识, 这是因为经营性道路运输驾驶员承担着公共承运人的任务, 在运输生产第一线为旅客和货主服务, 其素质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关系到运输质量, 承担着社会责任和经济责任。

6 关于培训

《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管理规定》规定培训工作由具备经营资质的培训机构负责, 属民办非学历教育, 使用交通部统一编制的教学大纲, 聘用有准教证的理论教师和教练员任教。各级交通主管部门,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以及从事从业资格考试和管理工作的人员不得参与培训经营活动。

道路危险运输从业人员实行强制培训, 持培训证明报名参加考试。其它道路运输从业人员培训实行自愿的原则, 自主选择有经营资质的培训机构。

这一规定的目的是便于管理部门对培训机构的监督。鉴于危货运输工作的特殊性和危险性, 要求危货从业人员必须接受培训后, 参加考试。其他道路运输从业人员采取自愿的原则参加培训是根据许可法的要求制定的。

目前, 相当一部分管理部门, 在利益驱动下, 产生了执法偏差。一是培训机构设在自家部门;二是强制实行培训。没有严格执行《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管理规定》。

7 关于考试

国家对公民发放的行政许可实行考试制度。《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管理规定》对考试工作规定四统一, 即统一考试大纲、考试题库、考核标准、考试工作规范和程序。

为保证考试工作的有效性和严肃性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把好道路运输从业人员准入关

严格按照《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管理规定》规定的报考条件报名, 严格审查所需备件, 认真填写道路运输从业人员考试申请表, 对不符合报考条件的一律不准报考, 把好道路运输市场准入关。

(2) 做好道路运输从业人员运行监管

道路运输从业人员从事道路运输经营活动应严格遵守各项运输法规,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安全驾驶, 文明服务。管理部门要对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的经营行为进行监管, 对违法违章行为进行处罚。做好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的每年信誉考核工作。

(3) 实行道路运输从业人员退出制度

对发生重大事故, 累计计分超过规定的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的从业资格证要及时给予吊销;对符合注销条件的从业资格证要及时给予注销, 把好道路运输从业人员退出关。

(4) 从严考试制度

按照许可法的要求, 对公民发放行政许可国家实行考试制度。考试合格是发放行政许可的重要依据。一是要严格按照管理权限和时间组织考试;二是要严格按考试程序组织考试;三是要从严执行考试纪律。

为确保考试的真实性和严肃性, 首先要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责任心强的考核员队伍。有这样的考核员负责考试, 才能保证考试成绩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其次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管理原则。只有公平才能公正, 只有公正才能公开。一要实行计算机考试, 计算机随机抽题, 弥补笔答考试的缺欠;二要公开考试成绩;三要杜绝“人情证”。

摘要:就如何认真贯彻执行《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管理规定》进行了阐述。

会计从业人员专业管理探索 篇8

一、会计从业人员专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 会计人员的从业资格一直是企业考量从业人员的首要指标, 但是随着经济的全面发展, 加之企业对会计从业人员的需求量不断增大, 对会计人员的资格审查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在录用的时候忽视对从业人员的资格审查会对企业以及事业单位的岗位技能专业化管理造成一定的困难, 也不利于从业人员对自身能力的自我考量和提升。

随着新会计从业资格管理的全面普及和施行, 会计从业报考的相关条件也在逐渐放宽, 这给在学历欠缺和专业不对口的从业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与此同时也给企业的专业化培训带来了相应的难题, 这些难题主要来自于基础的差异和专业的不适用。

(一) 会计从业资格认定门槛低

在经济加速发展的背景下, 会计从业者的水平和素质参差不齐, 但是当前的从业资格认定机制并不能为企业提供专业水平符合企业发展的会计人才。如何就当前的会计从业资格认定和技能考核现状, 破除以从业资格证为唯一认定方式的考核制度, 加大认定的改革的力度, 结合社会的需求, 根据实际的人才储备和专业划分, 制定更加切实企业发展和社会会计管理从业人员从业的资格认证机制。

在文化程度和综合素质层面上重视会计选拔考试涵盖的内容, 不断丰富会计选拔的形式和考核方向。这种改革思路不仅对会计的专业资格和从业者需要的职业素质以及职业精神有较好的培养参考和技能指导, 还有利于创建更加公平的社会风气和更加公正的用人制度。

(二) 会计从业资格认定后续管理的弊端

由于考试制度的宽松以及现实条件的制约, 以往的会计从业者在资格认定中容易出线, 这种考试的后果极大了降低了会计的职业水准, 也一定程度地影响了行业的风气。

种种因素的发酵导致了目前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不高, 不能有效的发挥会计岗位的职业效益, 加之会计从业者的入职培养和岗位培训教育制度不健全, 从业者对自身能力评估的不准确, 提升自身的意识差, 从业者忽视实物操作能力的训练, 极度缺乏层次和深度。

(三) 企业对会计从业的专业化管理缺乏意识

企业对会计从业的专业化管理缺乏意识, 这个现状的根源在于一些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小, 或者是企业存在严重的家族式管理, 即管理层基本上为创立者和创建者的亲属, 这样的企业在会计职能的认知上一般会相对浅陋, 不能正确认识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回事会计对经营信息的处理和经营决策制定的重要参考作用。

另外企业对会计人员的专业化管理还存在用人法规意识的淡薄上, 这样的管理机制不仅对企业内部经济财产造成了安全隐患, 也对企业的用人制度和奖惩制度提出了较大的挑战, 不利于形成稳定的管理框架和稳定的机构设置。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 企业也应当重视会计的专业化管理。从会计人员的注册和流动会计从业者的档案调转入手, 加大会计从业资格的审查和从业者技能的审查, 加大法律法规建设, 从法律层面保障用人的安全性。

二、加强会计从业人员专业化管理的意识和水平

(一) 加强会计职业专业化管理意识

加强管理的意识是实行科学管理和专业技能考核, 促进更加公平的职场秩序和奖惩制度的首要条件。只有在主动专业化管理的意识激励下, 企业才能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科学的思考, 从而进行整改和探索。

专业化管理的意识不仅能够影响众多企业当前的用人习惯和用人制度, 还能在企业的管理理念的创新以及新式管理方法的试用上取得更加令人满意的成绩, 这种意识无疑是增强企业竞争实力的探索, 也是市场经济下企业取得发展和突破的必备素质。

加强会计职业专业化管理的意识不仅仅对企业的管理者适用, 它还对会计从业本身也是适用的。这种意识能够影响从业者对自身专业素质进行更加客观的评价, 能够激励从业不断学习, 不断进取, 不断积累和创新, 以取得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二) 提高会计职业专业化管理水平

单纯的专业化管理意识并不能够彻底改变企业对会计从业者专业化管理的现状以弥补漏洞。企业的管理者和行业的专家应当从提高专业化管理的水平和专业化管理的方式上入手, 切实针对会计管理的现状, 提出能够解决问题的对策。

如何提高企业的专业化管理水平是反应企业上层建筑的最直接体现, 基本的方法应该从员工和部门建设两个方面进行探索。首先, 改革对会计人员的入职选拔的规范和要求, 追求技能的更加成熟化, 对会计的综合素质设定特定的考核机制, 不断地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职业水平。再者, 适当增加会计从业者的福利和待遇, 激励会计人员的忠诚度和职业责任感, 留住具有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减少人才的流动和流失。

在企业管理部门的建设上, 实行专业理论的管理模式, 根据职能进行职位的划分, 避免会计人员的过度集权, 将会计职能进行细分, 从各个方向上致力于会计部门的平衡发展以及慎重衡量会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横向关系。有效的方法是设置责任制的个人效益和部门效益, 在整体上提高会计部门的职业技能和专业水平, 增强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另外不断地为员工提供学习提供自身水平的机会和晋升的机会, 激励员工的进取意识。

三、总结

探索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专业化管理和信息化管理是激发企业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作为会计从业人员, 企业的管理者, 行业的学者、专家, 应当及时地发现探索中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并不断投入更为专业的探究和职业精神, 探索会计的专业管理, 营造更加丰满的管理的氛围和管理模式, 不断促进企业的额科学化和可持续发展。为企业发展, 国家经济实力的发展和进一步突破提供专业的指导和专业化的企业管理保障。

参考文献

[1]翟政莲.新时期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 2010.

[2]赵西卜, 程亚琼.会计对称原则与公共信息会计:关系梳理与实现路径[J].会计研究, 2013 (03) .

[3]杨雄胜, 陈丽花, 曹洋, 缪艳娟.会计理论范式革命:黎明前的彷徨与思考[J].会计研究, 2013 (03) .

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培养研究 篇9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发展, 我国多项事业都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 但是一些方面仍然存在问题。作为会计从业人员, 应当时刻注重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 在工作当中争取最大程度上减少可能出现的问题。

1 会计职能

在我国法律法规当中, 对于会计这一行业的职能做了详细的规定, 伴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 对于会计职能的定义也愈来愈宽泛。正是由于会计职能涉及到多个方面, 会计从业人员所面对的情况也有待于改善, 从其自身方面来看, 应当利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有效处理好各个方面之间的协调关系, 对于自己的角色做好定位和安排。事实上, 会计从业人员在履行职能的时候, 需要注意的方面有很多, 不仅要敢做敢当, 还要在自己职能范围内处理好可能出现或者已经出现的问题。此外, 会计从业人员的立场一定要客观公正, 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来进行工作, 切不可为了一己之私而违反法规, 这样不仅会影响会计从业人员自身的利益, 也会阻碍企业的长期发展。

2 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现状

2.1 缺乏职业道德, 法律观念淡薄

对于我国会计从业人员来说, 在上岗就业之前需要参加官方的考试, 取得从业资格证之后才可以进入企业工作。但是一直以来, 我国的会计考试始终围绕应试考试展开的, 这就使得职业道德的考试并不受到重视, 甚至可以说职业道德的考试都是敷衍了事, 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这就使得上岗的会计从业人员, 为了迎合上司的命令而去编制虚假的会计信息。这种做法充分证明了很多会计从业缺乏最根本的职业道德素质, 将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抛之脑后, 最终将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长此以往, 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其不利。

2.2 专业知识更新慢

事实上, 企业在聘用会计的时候, 应当为其创造一定的培训机会, 使其能够不断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 以便于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从会计从业人员本身来说, 如果始终因循守旧, 墨守成规, 对专业知识缺乏精益求精的态度, 那么就会使得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不断呈现出老化的状态, 无论是对于国家颁布的政策还是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都不能即时掌握。值得注意的是, 现阶段我国对于会计从业资格的年检政策并不完善, 甚至可以说只是流于形式, 愈来愈多的会计从业人员将会失去良好的继续教育机会。

2.3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绝大多数企业都不会把会计放在重点部门, 甚至很多小型企业的会计核算业务都由企业的老板直接承担, 或者从其他部门调遣人员来做会计工作。如此一来, 很多企业当中的会计从业人员都得不到重视, 收入也并不可观, 会计从业人员也会因此失去工作的积极性, 仅仅把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方式, 更谈不上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能力了。

3 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培养策略

3.1 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观念

我国现代化经济体制的改革步伐呈现出不断加速的趋势, 在这一过程当中, 一方面, 人们对于市场经济的建立健全已经提到了一个新的程度上来, 另一方面, 人们却将思想道德建设和职业道德抛之脑后。近些年来, 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不断侵入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建设当中, 并且在社会各种利益纠纷不断加剧的情况之下, 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愈来愈受到冲击。只有不断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并加强期法制观念建设, 使其充分意识到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所带来的良性作用, 才能够从客观上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同时, 会计从业人员自身也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所在, 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技能最大程度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必要的时候, 公司也要开办相应的分析会, 并组织公司内部的会计从业人员参与其中, 使得会计人员能够意识到贪念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3.2 建立有效的监督体系

在我国新规定的法律法规当中, 企业的领导在会计法律责任当中处于第一责任人的地位, 如果会计从业人员的各种做假账的行为都是出于主观意念, 也是擅自做出的, 那么, 一旦触犯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就必然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但是企业领导并不能因此而逃避责任, 必须要承担监督不到位的责任。由此看来, 如果会计人员刻意出现纰漏, 不仅仅属于其自身的行为, 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利益, 因此企业一定要在日常管理工作当中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并在长期实践过程当中完善监督体系, 使得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质量能够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上来。当然, 我国国家相关部门也应当根据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现有状况颁布一定的管理方案, 定期对企业当中的会计信息进行抽查, 以此来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可靠。

3.3 创造良好的企业环境

由于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始终处于企业的正常运营环境当中, 因此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难免会受到企业环境的影响, 一个良好的企业环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 使其能够有动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对于企业环境的建设应当从多方面着手, 不仅包括经济文化方面, 也应当渗透到各项机制层面上, 从而使得会计从业人员所处的环境能够得到一定的保障。除此之外, 还要建立激励机制, 这一机制的存在主要目的就在于调动起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而激励机制又包括多种要素, 不仅有惩戒机制还要包含淘汰机制, 让会计从业人员能够感受到竞争的压力, 从而促进其更好地工作。

3.4 培养会计从业人员的终身学习能力

企业应该抽出一部分资金来为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培养, 对此,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开展专题讲座的方式, 聘请一些权威的专家到本公司来向会计从业人员讲述会计领域的新政策和动态走向, 会计从业人员能够在这过程中即时掌握信息, 并为下一步灵活运用信息打下基础。会计从业人员要积极参与到培训活动中来, 从中获得知识和经验, 尤其是一些年龄较大资历较长却没有工作积极性的会计从业人员, 往往会出现积极性不高的情况, 要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 鼓励他们和其他会计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和经验方面上的交流。伴随着现代化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通讯技术的相对完善, 会计从业人员应当利用现代化手段不断获得新的知识, 为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创造了一定的客观条件。

4 结语

总的来说, 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培养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未来发展状况, 也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对于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培养应当从现有状况入手, 结合相应实践经验深入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所在, 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 从而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沈晓晔.如何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J].企业研究, 2010 (22) .

[2]张翅.财会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策略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 (10) .

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激励策略研究 篇10

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 截至2013 年底, 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占到了人口总数的14.9%, 远远高出了联合国所规定的10%的人口老龄化标准。养老人数的急剧增加, 加速了养老服务人员的市场需求。培养和激励养老服务人才对于促进养老事业的快速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现状分析

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是指从事老年人服务工作的所有专业人员。目前我国养老从业者不仅在总量上严重不足, 同时在人员结构上也存在很多问题。

(一) 养老服务人员总量不足

截至2013 年底, 我国60 岁以上老年人达到2.02 亿人, 其中失能和半失能达到3700万人。按国际护理人员1:3的配备标准来看, 至少还需要1000万的养老服务人员, 但目前全国养老机构从业人员不足百万, 取得专业执业资格的人更少。人口急速老龄化使我国养老服务人才的需求剧增, 无论是基层服务人员还是有专业背景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上, 都呈现巨大的人才缺口。

(二) 养老服务人员结构失衡

第一, 年龄结构失衡。人员队伍老化严重, 以占据很大比重的养老护理员为例, 为了能与老年人更好地沟通, 养老机构大多采用年龄较大的从业者。加之年轻人对行业的偏见, 很少有人愿意从事伺候老人的工作, 所以更加剧了年龄机构上的不平衡。

第二, 性别结构失衡。我国养老服务工作大多还处于较低水平, 更多着力于满足老龄人口生存方面的需要, 基于这种分工上的细致性, 养老服务的从业者大多是女性, 相比结构严重失调。

第三, 学历结构失衡。由于对养老服务业认识的片面性, 现实中很难吸引到高学历的人才从事该工作, 所以养老服务从业者学历普遍较低, 大部分都集中在初、高中的文化层次。

第四、专业结构失衡。目前我国养老服务机构存在大量文化素质较低、缺乏专业护理知识和技能的人员, 现实是老人对高层次养老管理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养老机构里受过专业教育和培训的高素质人才极度匮乏, 这就导致我国在养老服务效果和效率上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 养老服务机构管理不规范, 缺乏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

我国养老服务业尚不成熟, 很多养老服务机构没有意识到与显现的机构硬件相比, 隐性的服务软件建设在养老服务业推进中更为重要。大部分养老机构通过“师徒制”模式来培养员工, 导致了养老服务从业者严重缺乏技能培训和专业知识, 在人才的素质能力上不能很好地适应老年人需求的变化, 优化服务效率。

(四) 对养老服务行业存在认知偏见

对于养老服务业普遍存在社会认知偏见, 大多数人认为养老从业人员社会地位低, 所做工作都是应该的, 在态度上更多是苛刻与指责, 而不是理解, 所以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从业者的心理压力, 打击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同时, 养老服务从业者从业时间短, 缺乏工作经验, 很大程度是由于人员流动率过高。这种高流动性源自两方面:一方面, 行业的认知偏见, 大部分人狭隘的认为这是伺候他人的工作, 有一种身份卑微的感觉;另一方面, 行业内的工资待遇不高, 投入与付出并没有得到对等的回报, 这严重伤害了从业者的工作热情, 致使最终造成人才的流失。

三、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激励策略

(一) 国家层面

第一, 加大老龄事业发展的政策支持, 加大国家财政方面的投入, 规范公办养老机构的建设和运行,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激励民办养老机构逐步正规化和多样化。

第二, 明确和完善有关养老机构的行业标准和人员从业标准, 使得在行业领域内有可以依托的制度准绳, 用行业标准来考核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高低, 更具权威性。

第三, 推进高校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 鼓励养老服务就业。养老机构需要更多高素质人才的加入, 这与国家政策的导向和支持密不可分。例如政策上鼓励加大老年服务人才的专业建设和招生规模, 通过校企合作向专业的养老机构定向培养输送人才, 从根本上解决养老服务从业者供给不足和学历层次过低的问题。

(二) 组织层面

根据国家配套政策, 竭力做好人员的激励工作。第一, 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薪酬待遇, 增强行业吸引力, 稳定人才队伍, 满足员工需要;绩效和薪酬相挂钩, 以此提高工作绩效和工作积极性, 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第二, 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项目, 提高从业者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提升职业素养和组织归属感, 鼓励员工获得专业职业资格认证, 激励员工更好地学以致用。第三, 合理规划养老服务人员职业路径, 顺应其成长的需要。第四, 尊重员工, 给予组织关怀。面对工作繁重、心理压力大、社会认同度低的养老从业者, 应给予更多关爱, 帮助疏导负面情绪, 让其备受温暖, 提升组织凝聚力, 激励员工有更好的工作绩效和服务水平。

(三) 从业人员层面

养老服务行业不同于一般行业特征, 它需要一种奉献精神。基于老龄群体这种特殊服务对象, 在工作中特别容易受到他人的误解和质疑, 同时从业者还处于高压工作状态, 无论是在生理层面还是心理层面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加之社会上对于养老行业存在一定认知局限和偏见, 认为这个行业是低人一等, 比较简单, 不具挑战性。所以一定程度上很难吸引有朝气的年轻人, 在从业者心态方面, 我们还需要从上到下, 从内到外地加大对养老事业的宣传和从业者的表彰力度, 弘扬中华文明的尊老、爱老、养老的历史文化传统, 提高养老服务行业在社会上的公众影响力, 从观念上改变社会大环境对于养老事业的认知, 激励更多从业者服务养老事业, 提高养老服务水平。

摘要:本文基于我国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现状, 从供求状况、年龄结构、性别状况等方面分析了其所存在的问题, 并从国家、组织和从业人员三个层面改进建议。通过对培养体系和激励机制的改进, 提升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水平。

关键词: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激励策略

参考文献

[1]吴玉韶.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 (2013)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上一篇:智能交通诱导服务系统下一篇:老年人便秘的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