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024-08-22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精选十篇)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篇1

一、拓宽读书渠道, 营造读书氛围

拓宽读书的渠道, 可以丰富阅读资源;营造读书的氛围可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一是要充分发挥学校数字图书馆、图书室、阅览室、“书架超市”、阅报栏以及网络读书活动的作用,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 保证开放的时间, 为学生随时借阅提供方便;二是要整合阅读资源, 如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及其他形式的文字资料, 来丰富学生的读书资源, 拓展课外阅读的空间和时间;三是在教学班中建立图书角, 在图书室借阅的基础上, 进一步增强图书的推荐与交流, 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此外提倡学校每学期给班级订阅适合学生课外阅读的各类杂志、报纸, 创建班级图书角, 建立学生读书成长档案, 开展一系列专题读书活动。只要教师正确指导, 合理安排, 一定能拓宽学生的视野, 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 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等阵地, 宣传读书的重要性, 营造读书的氛围, 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读书的重要性及怎样正确地对待课外阅读。

二、教给读书方法, 培养读书技巧

教师应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指导活动, 适时分类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有效的阅读指导, 推动课外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要求学生学会阅读, 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 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方法, 在读书活动中积累阅读技巧, 如针对不同题材和体裁的文章进行问题的解答。无论哪种题材和体裁, 都要特别留意文章或段落开头: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的词语和句子;要注意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的词语和句子;也要注意文章结尾: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画龙点睛的词语和句子。因为在某种程度上, 这些词语往往是理解文章抓住文章主题的突破口, 是解答问题的关键所在。另外, 阅读既有深度, 又要有广度和速度, 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阅读的效率。因此要指导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 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如泛读法:即广泛阅读;精读法:熟读而精思;通读法:通览一遍, 意在读懂, 读通;跳读法:跳跃式的读书方法;速读法:快速阅读;略读法: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还有再读、写读、序例读、选读法等。

三、注重阅读积累, 提高阅读实效性

读书与思考相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为提高学生读书的实效性, 要教给学生阅读积累的办法。一是让学生读后写好读书日记。写读书笔记是读的强化和深化, 要教给学生写读书笔记的方法, 如摘录式、提问式、心得体会式等, 培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撰写读书笔记中感悟作者的心灵, 体会作品的主题;二是采用读书反馈信息表。为督促学生有效阅读, 建立《读书反馈信息表》, 学生到学校图书室或班级图书橱借阅图书, 就发给学生一张《读书反馈信息表》, 学生读完后必须认真填写读书反馈表中的内容 (作者姓名、图书的简要内容、好词好句摘抄, 精彩片断等) , 方可再借其他的书;三是撰写读后感。指导学生撰写读后感, 抒发自己特有的感受, 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 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欣赏、分析和判断能力, 同时, 在动笔的过程中, 提高了写作的能力, 增强了归纳、概括的能力, 也使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 在读书活动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形成正确的情感意志、审美情趣及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篇2

1、动力不足,缺乏恒心。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呈多元化,部分学生政治观念模糊,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趋向于实用主义,重功利讲实惠,缺乏长远打算、远大理想、抱负和社会责任感,因而没有强大的动力。

2、缺乏奉献精神。在父母身边生活惯了的学生们,容易形成“小皇帝”脾气,因而养成了只讲索取、不懂奉献的习惯。必定导致成年后的敬业精神匮乏、社会诚信形象不佳的情形。背离了职业人才的最基本、最核心的要求,难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3、缺乏正确开展社会交往的能力。有的学生霸气十足,举止不雅,破坏公共秩序、语言粗俗,容易被宿舍排斥;有的学生性格孤僻,自制能力差,不善于交往,缺乏宽容与合作精神。

4、缺乏自理、自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基本功不扎实,专业素质不高,实干能力欠缺,被动应付现象突出,主动参与能力较差,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 篇3

【关键词】巧用;图象法

众所周知,高考理综试卷历来是社会的敏感话题,而物理在理科综合300分中占了120分,历来是理综难易程度的方向标。纵观近几年物理高考试卷,与图象有关的试题,无论在选择题还是在实验、表述或综合测试中都是必不可少的,且有增长的趋势。已成为历届高考考查的热点,大约占总分的13%。高考考纲明确指出,考生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分析。因此要求学生能做到三会:①会识图:认识图象,理解图象的物理意义;②会做图:依据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物理规律作出图象,且能对图象变形或转换;③会用图:能用图象分析实验,用图象描述复杂的物理过程,用图象法来解决物理问题。因此是否灵活应用图象法已成为衡量一个学生综合素质高底的标准。

一、学生运用图象法解题应注意下列问题

(1)在函数关系中强调要看清坐标轴的名称,特别注意单位是否使用国际单位,明确图象的含意。物理图象直接反映的是坐标轴所表示的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坐标轴不同,图象所表达的物理意义也就不相同,因此在识别图象时首先确定图象坐标轴的名称,弄清楚坐标轴所表达的是什么物理量,注意图象坐标是否从原点零开始,坐标轴中单位与国际单位之间的关系及它们间的对应换算关系。

图1

(2)在坐标轴上获取已知量。获取已知量的方法一般有两个,一个是找图线上点所对应的坐标值,这一般要通过图线上点的坐标线(通常用虚线表示)来确定。二是分析研究图线在两个坐标轴上的截距来获得,而图线在坐标轴上的载距往往还具有特殊意义,因此分析图象上的截距,会对解题产生突破性的作用。如图1所示,甲、乙两个物体由同一地点沿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甲、乙分别与纵轴交于2、1,代表甲的初速度为2m/s,乙的初速度为1m/s,甲物体与横坐标交于3,代表甲物体3秒后停止。

(3)分析图象中的斜率。如图1中纵轴物理量的变化与横轴物理量人变化的比值代表加速度,即两条直线的斜率代表加速度,

即甲物体做初速度为2m/s,加速度为- m/s2的匀减速运动,经3秒停止运动。乙物体做初速度为1m/s,加速度为 m/s2的匀加速运动,在1秒时两物体速度相等。

图2

(4)从图象的“面积”上获取信息。如图2所示,a、b两物体从同一位置沿同一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图象如图所示,当a、b两物体的速度图线与时间轴所围成的面积相等时才会相遇。60秒时,物体a在物体b的前方,故相遇应发生在60秒以后,在40秒时,两者速度相等,此时a在b前方拉开最大距离,此后b速度大于a速度,b开始追赶a,两者间距离缩短,60秒以后才能追赶上,以后b一直在前面,a永远追赶不上。如图3所示的两条图线分别表示同一电源的内阻发热功率Pr以及电源的总功率P随干路电流I的变化图线,其中抛物线OBC为电源的内阻发热功率Pr随干路电流I的变化图线,直线OAC为电源的总功率P随干路电流I的变化图线.若线段AB对应的横坐标为2 A,那么图象中线段AB所表示的功率差以及电流I=2 A时所对应的外电阻分别为多少?两图线相交于C点,表示I=3 A时,有P=Pr,即EI=I2r=9 W,解得E=3 V,r=1 Ω.当I=2 A时,由I=E—R+r得

R=0.5 Ω;此时P=EIA=3×2 W=6 W,Pr=IB2r=4 W,所以图象中线段AB所表示的功率PAB=P-Pr=2 W.

(5)图线的拐点或交点处常常有特定的含义,它是物理量变化的突变点或极值点。题中“恰好”、“至少”等字眼常提示着某种临界条件,在图中往往可直接找到临界条件,再结合题干可使物理情景变得更加清晰,如图1中两条线相交点代表1秒时两物体速度相等。如图2中两线的交点表示a与b拉开的最大距离,图3中当I=3A时A与B的交点C为求电源电动势的内阻的关键。

图3

二、教师利用图象法可使学生的物理知识得到内化和升华

首先,图象作为一种常用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手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常会用公式与图象两种方法去研究同一物理现象,在平时的物理概念与规律教学过程中始终渗透着图象法的思想,如在瞬时速度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第一次很难接受极限的思想与方法,此时可复习匀速直线运动位移-时间图象,进而用图象法比较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联系。

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数理结合,让学生养成理性作图的习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将图象法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科学素养。如在讲述“匀变速直线运动”过程中,许多学生认为只要记住加速度为正时,是匀加速运动;加速度为负时,是匀减速运动。此时如果让学生通过画图,作出第四象项通过原点的速度-时间图线,学生们就会知道当速度为负时,加速度也为负,其实此时是速度与加速度同向,这种运动其实是匀加速运动,这样可以让学生从传统的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认识进行知识的迁移,加深了对速度与加速度关系的认识,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认识就有了质的飞跃。

总之,图象能够把抽象复杂的物理过程、现象、规律,形象等具体地表示出来,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物理的难度,同时,它还可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全面、动态地把握物理过程,更是物理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法宝,也是学生学好物理知识的工具,更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物理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

[2]《浅谈图象法在物理中的应用》郭素霞

上好综合实践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篇4

一、精心选择活动的主题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安排有一系列的活动主题, 大都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相关, 有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 每一学期实践活动不可能面面俱到, 教师应选择与学生联系最紧密的主题开展活动。家住城市的选“家乡繁华商业区域调查”, 城乡皆可选“手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等。更具体、更细致的选题则要根据每个学校所在地的实地情况来定, 比如笔者所在的山田中学周围有许多绿茶山, 漫山遍野的长得非常青翠, 有远近闻名的银峰茶业, 绝大部分学生都参与过采茶的劳动, 于是我选择了“家乡茶文化探究”的实践活动, 其主旨在于让学生在青山绿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学校所在的乡镇有一个陶瓷厂, 我就选择了一次“陶艺加工探究”活动, 这样一个选题可以让学生对手工艺充满兴趣和神秘感。同时, 这样的选题都是学生身边的事物,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

二、周密策划活动方案

制订活动方案, 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必不可少的一环, 有了一份好的活动方案, 活动也就成功了一半。教师必须组织学生制订周密的活动方案。活动方案以小组为单位制订, 教师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 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 切忌教师包办代替, 让每组学生积极思考, 发挥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尽量将方案设计得详细、周密、合理, 刚开始时, 也可参考他人方案, 借鉴别人的长处, 取长补短。了解活动方案主要包含的内容, 如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 参与人员, 器材准备, 人员分工, 活动过程……活动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都要充分考虑到。还可将全班同学的方案进行交流学习, 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

三、学生合作, 教师有效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开始后, 教师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 动手去做, 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获得实际的真实感受, 这种内心感受是学生形成认识, 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 也是他们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康发展的基础。让学生亲自参与科学探究的活动, 体验科学活动的艰辛与愉悦, 切不能凭空想象给事物下结论。活动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 既分工又合作。例如在进行“家乡传统建筑走访研究”时, 一部分同学走访老人, 听老人们介绍本地传统建筑特色;爱好摄影的同学将现存的传统建筑拍成照片, 有从山顶拍摄的整体布局图片, 有单个梁柱门窗等的特写;体力强的同学到大山里面采访, 了解大山里的土筑墙、竹楼、木楼, 采访这些建筑的构建方法, 房屋的优缺点, 建筑特色与当地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等;到邻近乡镇采访现今保存完好的宗族祠堂, 如龙伏镇的沈家大屋, 调查研究宗族祠堂的整体布局, 建筑材料的选用, 房间功用的不同, 雕刻壁画的精致, 家族的历史文化等。各小组将调查采访到的原始资料在本组成员间进行交流, 然后共同讨论, 对原始资料整理、加工、分类, 再由写作能力强的同学撰写调查报告, 信息技术掌握较好的同学还可将其制作成精美的幻灯片向大家展示, 全组人一起将调查成果制作成展板以供展示。这样, 使学生满怀兴趣而又比较便利地投入到各种实践活动中, 让学生走出课堂, 投入到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 在与社会、与他人的广泛接触中, 了解大自然, 了解社会, 在实践活动中自然而然将已学各科的知识融会贯通了, 并通过实践获得了丰富的知识。

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加以有效指导。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 要充分调动所有教师的积极性, 集合众人所长, 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协同指导。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 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 而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如“陶艺加工探究”实践活动中, 教师指导学生从当地陶器品种、陶艺制作流程等方面进行调查, 美术教师引导学生对陶艺彩绘进行探究, 地理老师引导学生从陶瓷厂的选址展开调查, 历史老师引导学生从陶艺的历史发展进行研究, 各有侧重点,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究。

四、展示成果, 科学评价

学生通过辛辛苦苦而获得的成果, 希望得到他人的欣赏及中肯的评价, 因此, 教师要对学生做出各方面的评价, 如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情况等方面的评价, 在活动过程中要及时给予赞赏、肯定。对基础差的、自卑感强的学生更要有赞赏性评价, 增添学生的成功感和收获感;对于有较大潜能的学生, 要不断鼓励激发、挖掘他们。教师在各小组实践活动完成后, 要求学生将综合实践所取得的资料进行总结归类, 写出活动总结, 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出来, 例如撰写调查报告, 实验报告, 小制作比赛, 照片展览, 电脑幻灯片展示, 制作电脑专题网页。展示地点可选择班级宣传栏、黑板报、学校宣传窗、校园之声广播站、学校网站、专题网站。通过展示, 得到全校师生的广泛关注及赞赏, 参加活动的学生会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以后开展实践活动兴趣会更高, 劲头会更足。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由教师根据活动方案的制订、活动过程的开展、活动成果的展示等情况, 制订出科学的评价量化表, 给每组的活动情况分项逐一进行评价划等, 从评价中促进学生活动效果的提高。

王飞浅谈烹饪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篇5

摘要:厨师职业对其从业人员有着特殊的素质要求,烹饪专业学生要做一名合格的厨师,要想做成事必先做好人,具备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厨德是现代厨师最重要的素质。

关键词:厨德 技术素质 文化素质 管理素质

人的素质,是指一个人的思想政治品德、业务水平、工作能力以及身体健康状况的总和。厨师职业对其从业人员有着特殊的素质要求。对厨师来说,人格就是厨德。德是才之师,是成就事业的基础。假如一个厨师欺上瞒下、坑害他人、偷吃偷拿、损人利已、道德败坏,有谁愿意与你交朋友,做同事?又有谁愿意聘用你呢?要想做成事必先做好人,具备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厨德是现代厨师最重要的素质之一。

一、加强厨师的品行道德教育,即厨师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方面具有水平和修养

1、烹饪专业学生要做一名合格的厨师,首先就必须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厨师的职业道德也称为厨德。厨德与医生从医的医德,商人从商的商德一样,主要是通过一定的职业责任心、职业良心、职业荣誉感、职业作风等体现出来。在从事烹饪工作、餐饮管理、技术交流中,应当遵守与烹饪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业规范,要求厨师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并有社会责任感和法纪意识。用管理公式衡量厨德的重要性就更为显而易见:厨德=(专业知识 工作能力 职业良心)×职业责任心。职业责任心是厨德修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式括号中不为零的情况下,职业责任心越强,那么个人厨德就会越高,可见厨德的修炼对个人的发展是很重要的。

2、厨师的职业道德是以高尚的思想道德为基础的。有了高尚的思想道德,才能使厨师实现人生价值及优良的道德风尚,才有利于弘扬中华美食、发展中国烹饪事业,才能规范好自己的工作,去为企业和社会服务。目前有些厨师思想意识低下,稍有些技术就讨价还价,一不称心就想跳槽,这山望着那山高,没有一点职业良心,更何谈厨德。随着餐饮业在社会上的不断发展,厨师的地位也不断提升,各级政府及相关行业也越来越重视,厨师收入也提高了很多。但要认识到这是社会和人民给予的良好机遇,如果自己一心往金钱中钻,既损害集体利益,又损害了个人形象,还影响以后的发展。很多厨师之所以能成为名厨,他不仅厨艺高,厨德高是根本。

3、几千年来,厨师的人员构成基本上都是子承父业或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一代代沿袭至今。很多从业者都是从小就随师傅到饭馆里做事,经过几年或几十年的摸爬滚打,承袭着上辈师傅们的技术。但在文化知识、个人学识、专业修养、形象包装、艺术创造、营养保健等方面几无涉猎。再加上厨师行业历来形成的家族式、带派式、承包式、垄断式、排他式的人员任用机制,制约了行业整体全面健康发展。要想打破这种“瓶颈”,就要废除陈旧的厨师行业人员的诞生机制,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要经常组织员工学文化、学知识、学技能、炼修养,培养懂经营、善管理的综合烹饪技术人才,弘扬中国美食文化,推动超市型餐饮行业的健康发展。

4、讲文明、懂礼貌,这也是厨德的一种表现。现代社会文明程度越来越高,消费者对餐饮服务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视文明服务为第一产品。一些厨师个人厨德差,举止行为低下,语言粗俗,出言不逊;卫生意识和绿色环保意识淡薄,食品原料乱拿放,工作时抽烟,随地吐痰。这些不良作风,不仅给企业信誉造成损害,也给消费者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厨师是烹饪的主体,要废除旧的陋习,树立新的理念,倡导绿色餐饮消费,以诚对客,以礼待人,在工作中真诚、谦逊、包容,充分展示人格魅力之美,发扬美好的厨德。

5、厨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爱岗、敬业、奉献。做一名优秀厨师,要有高度爱岗精神,视企业为自家,认真踏实研究烹饪事业,努力服务于社会。另外特殊的职业道德包涵着无私奉献的精神,没有私心,不求私利、乐于奉献,在发扬中华民族烹饪文化上,以仁爱之心传艺先修德,为社会培养出理、艺、德俱佳的优秀厨师。

二、加强厨师的基本素质教育

现代厨师的基本素质包括技术素质、文化素质、管理素质等几方面:

1、技术素质。做一名合格的厨师,必须具有一定的技术素质。厨师技术素质就是指厨艺,这也是厨师不可缺少的硬性条件,它主要包括烹饪技艺、烹饪原料知识、原料加工、营养与卫生等方面的知识。厨师的职责就是研究烹饪,学习掌握厨艺,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对本帮菜和中国主要菜系的菜肴制作要精通和熟悉,博采众长。在继承发扬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保持传统烹饪技艺特色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和发展。多参加烹饪比赛等活动,与同行交流,不断提高个人技艺。厨师技艺的高低,首先是基本功是否扎实。烹饪原料的加工、菜肴的配制、火候的动用、调料投放的准备、芡汁的把握、装盘的美化等等,都是厨师每天必做的基本功。很多大师、名师制作菜点一招一式都是很美,菜点出品就仿佛是一件艺术品,他们所展示的厨艺水平,值得我们去学习研究。有些厨师不重视基本功,认为只是炒菜才是技术,结果菜肴出品还不如家庭妇女炒得好。在技艺上只注重花架子,喧宾夺主,围边原料比菜多,令客人不能下筷,这不仅与厨艺格格不入,而是厨德低下的表现。

2、厨师的业务素质。厨师的业务素质包括内容很多,其主要方面是要有精湛的技术。具体的说,作为一名合格的厨师,更有精细的刀工,对火候的掌握要得当,调味要准确适口。要有较好的文化知识素养。要掌握现代营养、卫生等有关烹饪科学方面的基 础理论知识,要了解祖国的烹饪文化历史,要懂得一定的民俗礼仪知识。要有一定的美学修养和艺术创新基础。此外,还应该有勇于创造、大胆革新的精神,要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等。

3、合格的厨师,还必须具有较强的管理素质。新时代餐饮业将面临科学管理和信息管理等新的理念。厨师中很多都兼任了一定领导职务,宾馆酒店经理、餐饮部经理、厨师长等。从而要求我们不但要精于烹调技艺,还要善于管理,能有驾驭市场、统揽全局的本领,管理素质的高低,将决定企业亏盈的问题。如今,大多厨师因文化素质较差,导致管理素质也偏低,缺乏适应和应变市场的能力,对现代餐饮专业管理知识就更少。中国烹饪协会为提高厨师的文化素质和管理能力,积极面对入世餐饮挑战,与全国自考委员会合作开考餐饮管理专业(专科、本科)职业经理人资格考试,同时还举办了厨师长等培训班。这一举措有利于提高厨师的整体素质,也适应尽快建立餐饮职业经理人队伍,以人为本,充分利用人才,不断开拓创新,去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文化,同时敢于借鉴国外先进思想、理念、设备、技术等,应对新时代餐饮市场的挑战。

4、厨师的身体素质。俗话说:“老阴阳,少厨子。”厨师工作是一种强度较大的劳动,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厨师,从身体素质上讲,首先要有健康的体质。厨师的工作很辛苦,不仅工作量大,而且较为繁重。无论是加工切配,还是临灶烹调,都需要付出很大的体力。没有健康的体质是承受不了的,再者,厨师还要具有较强的耐受力。厨师工作与普通工作不同,往往是上班在人前,下班在人后;做在人前,吃在人后。甚至有时业务忙起来,连一顿完整的饭都吃不上。加上还要经受炉前高温、油烟的熏考等等。这种职业劳动的特点,要求厨师要有较强的耐受力。有人把这种耐受力形象的概括为“四得”,即饱得、饿得、热得、冷得。第三,厨师还要反应敏捷,精力充沛。厨房工作一旦开始,就呈现出高度紧张的状态。特别是业务量大的时候,尤其不同。当客人店菜或订购筵席之后,厨师就要立即做出反应,配菜烹调。此外,在生产过程中,有些菜需要急火烹制,如炒菜类。这些菜点往往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一系列的操作程序,这就要求厨师具有敏捷的思维、熟练的动作和充沛的精力。

三、厨师的未来

1、厨师的社会作用将越来越大,餐饮业的发展为厨师的参与发挥提供广泛的发展空间。

2、厨师的素质将越来越高。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人的素质普遍提高,厨师队伍也不例外。随着厨师社会地位的提高,厨师队伍早已结束了过去“不识字,学厨师”的历史,越来越多的知识青年投身于烹饪工作,使厨师队伍的整体思想、文化素质都有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几年来,烹饪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烹饪中等技工学校、烹饪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烹饪中等技工学校、烹饪艺术的研究 ,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全国性、世界性的烹饪交流活动日益频繁。所有这一切,都为培养和造成新一代厨师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展望一下未来的厨师,他们是一批既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又有烹饪文化科学理论知识,同时又具有良好烹饪技艺的专家、学者和技术人才。

3、厨师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条件将大为改善。烹饪科学的发展,使厨师的工作方式由传统的经验逐步向科学化、规范化过渡。食品机械的普及将使厨师的工作条件大为改善。如切碎机的使用将代替人工切剁,新型烹饪原料的开发,使厨师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新型燃烧和新型灶具的使用,使厨师少受“三废”污染之害。

学习历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浅析 篇6

关鍵词:坚持不懈;情境创设;认识难度;加深印象

一、学习历史,效法古人激发壮志

学历史,效古人,取长补短,以古为镜,它是学习一生的学问,往圣先贤尽在其中,治市良方藏于其里。能引导学生胸怀大志,心灵纯净,志存高远。心理健康的人,脚踏实地,不屈不挠,如果坚持不懈的话可成功;反之,心胸狭隘,患得患失,纵然才华横溢,天赋超人,也难创造伟业。只有心理健康,学成技艺,藏器于身,待机而出,庶可不负父母劬劳与国家养育之情,而学习历史,常能从中得到激励。

二、教学微妙,妙趣横生

讲解历史,照本宣科,必然枯燥干瘪,教学中,要利用青少年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找到最佳的教学方法,俾使传道功成。历史教学有很大的学科优势,讲究艺术教学,可让学生在课堂上趣味浓浓。为了增加趣味,可使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抓住每一个机会,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历史是人生的圭臬,回放往昔,荟萃文明,昭示不朽,鉴往知来,掌握做人处事的真谛,懂得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达到学习历史的目的;历史教学要巧思经营,认真构建,不拘一格,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只有学生有了兴趣,才会学得如鱼得水,兴味盎然,才能够真正懂得学习历史的意义,了解到历史的重大价值。

三、清楚地认识到历史教学的难度

历史教学中,很多学生不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平时的学习就很紧张,所以他们不喜欢学习历史,认为时代在发展,学习历史意义不大,甚至是白白浪费时间。学生学习压力大,集中“火力”消灭数学、语文和英语方面的难题,加之有的教师敷衍了事,学校没有足够的重视,于是乎雪上加霜,学生对历史知识张冠李戴。有的学生对历史大事一无所知,至于历史对他们的启示,各个人物对他们的影响则更是奢望了,这些问题亟待解决。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学历史的难度,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激发起来,对课本的知识要了如指掌,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不是背诵,不是复制,而是领悟问题、分析问题,懂得事情的来龙去脉,有能力评价,知道如果出现什么情况,就会发生历史的转折,也就是看问题有深度,对课本有提炼,对人生有裨益。

四、加深学生对历史的印象

要想留下最深的印象,最好的途径就是参与。“文成公主入藏”一段历史,经过我的安排,学生精心编成了历史剧,他们自演自导,在精心准备之前,先仔细阅读教材和资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隆重“上演”,大家穿上五颜六色的服装,用接近历史的语言、逼真的表演,再现了文成公主入藏的传奇,同学们大胆演绎,塑造了令人钦佩的美丽动人的文成公主的形象:文成公主为了大唐、吐蕃世代友好的大局,为了国家的利益,抛弃个人的得失。历史剧活灵活现,同学们被深深地感染,在有趣的表演中,感受到了文成公主的善良美丽、感情细腻与真挚。这样的学习,学生们可以说是终生难忘的,对历史的领会也匠心独具。

综上所述,通过学习历史,可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创新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团结的协作精神。所以历史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历史素质,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和生命价值,让历史教育充满生命的活力和多彩的魅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淮安中学)

论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7

本文从以下几点讨论如何培养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培养扎实的专业技能

广阔的知识储备是高素质人才必备的基础。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 课堂教育向来是大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各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学分制、成绩考核及业务能力测试等培养机制。但很多高校在学科考核时往往偏重学生分数, 在评优时也过度重视学生成绩, 易于让学生过于追求分数, 甚至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 从而忽略其他能力的锻炼。

课堂教育不应仅限于课堂, 同时应重视课外交叉学科知识的渗透, 鼓励学生兴趣的培养和特长的发挥, 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科学不应因学科差异而相互孤立, 相近学科知识的渗透往往更容易成为新知识的增长点。应鼓励学生多了解本专业外的知识, 具备更为开阔的视野。课外实践、图书馆等都是增强学科渗透性的重要场所。

二、提升综合创新能力

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知识也是不断更新的。人才的创新能力是社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是优秀的大学教育成果的提现。大学教育应鼓励大学生养成积极创新的思维导向性, 摈弃模式化、机械化的思维习惯, 注重培养学生“多动手、勤思考”的学习态度。目前各高校都已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创新活动。但是, 这些举措不能仅流于形式, 更应注重实质性的成效。

三、提高自主性和自制力

自主性和自制力是一个人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的能力, 以及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的自我意志。这是任何一个成功者必备的素质。积极向上的自主性和坚定的自制力是一个人鞭策自己奋发图强、不畏艰险、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当今大学生沉迷网游、旷课、攀比等现象十分常见, 不但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更容易染上我行我素、放纵成性等恶习, 不但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 反而会成为社会的祸害。因而, 大学教育应十分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与自制能力, 坚决遏制不良风气的滋生蔓延。应采取思想教育、座谈交流等措施, 多管齐下, 奖惩并行, 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作风,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不怕吃苦的个性, 成为建设社会的合格人才。

四、锻炼交际能力

人际交往是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情感的联系过程, 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因素。目前各高校不乏大学毕业生缺乏社会交际能力的现象。据中科院心理素质调查报告, 大学生中不善交际者占80%以上, 其中, 有明显心理异常者占37%, 与人无法沟通者占21%。不善交际不但严重影响学生将来在工作岗位上能力的发挥, 也容易形成信息闭塞、知识更新迟缓等不良状况。因而, 大学教育者在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 也应重视学生交际能力的提升。可借助于开展诸如演讲、英语角、社会调查、心理干预等活动, 鼓励学生克服社交恐惧心理, 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培养积极自信的社会交际能力和意识。

五、德育体育全面发展

优秀的品德和健康的体魄是大学生服务社会的必备素质, 也是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实现中华复兴的重要条件。大学是大学生一生中道德建设和强健体魄的重要时期。大学教育应强化思想道德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取向, 遏制不良思想的滋生, 防微杜渐,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应采取适当措施鼓励学生勤于体育锻炼, 具备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从而为将来在步入社会打下基础, 经得起风浪。

总之,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关系到我国未来社会的发展。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当今大学生人才的培养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高等院校都肩负着为祖国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高校应当因材施教, 贯彻自由、科学的育人方式, 通过上述几方面的努力,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才能不辱使命, 为富强中国梦培养栋梁之才。

此外, 我们还可参照学习国外高校先进的大学生培养模式, 适当引进名校的人才培养机制和相关管理制度,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其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

摘要: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应通过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技能、提高综合创新能力、提高自主性与自制力、注重德育、体育教育及锻炼交际能力等措施, 强化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综合素质,自主性,自制力,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兴平.论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的培养[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01) .

[2]刘长玉.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现代价值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 2012 (8) .

[3]汤芙蓉, 刘敏.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的实验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 2012 (23) .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油画教学模式 篇8

关键词:学生综合素质,油画教学模式,发展现状,创新模式

一、中国当代油画的发展现状

1979年9月27日举办的“星星美展”可以说是中国现代主义艺术的开端, 在画展外公园的铁栅栏上挂满了油画、水墨画、和木雕等。画展以创新和开放的模式为艺术爱好者和艺术家展示了150多件作品, “星星美展”为中国现在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自“星星美展”后, 中国美术界对现代主义、艺术本质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对会展上的一些油画作品的创作思想和创作观念进行了深度的挖掘, 如钟鸣的《他是他自己—萨特》、冯国栋的《自在者》、袁运生的《泼水节—生命的赞歌》, 这些油画作品运用不同的手法使作品富有特殊的感觉, 和独特的美感。同时, 在画布、木板、厚纸板上的创作艺术也被扩展开。

对油画教学模式进行研究, 不断的通过课程实践来完善课程内容, 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油画人才。现在的中国的油画教育已经从外来艺术形成中国绘画教育, 在漫长的学习中不断地成长。中国当代油画教育整体走向规范化、系统化的道路。

二、油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的油画教学老师一般都是由画家来从事的, 他们是油画领域的佼佼者, 接触到油画领域前沿的东西, 并且对艺术有着敏锐的直觉和独到的见解。但是油画家大多数没有经过教学教育理论的培训或者师范院校的学习, 这些画家在教学过程中还是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油画家, 而不是从教师的教学观点出发来进行教学的。画家们偏重绘画的技巧的传授, 忽略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的原则, 教学的手法比较单一, 仅是画家们自己的技巧和艺术的体会传授给学生, 这种教学模式不能够让学生获得全面的提高, 学生当遇见需要通过学习教学原理的问题时就不能给出问题最佳的解决方案。随着现代教学水平的提高, 单纯的请画家来对学生进行授课, 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油画知识的学习, 画家如果想在教育方面有成熟的教学方法, 就需要经过教育理论配需, 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 加强对学生教育方面的知识学习。除了教师的素质培养外, 学生的素质不高也是油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油画专业术语专业性比较强的特殊学科, 它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过去我校油画教学强调油画技巧和手法, 忽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油画的教学模式还需要在油画教学的发展中进行设计和完善, 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放在重要的教学任务当中。

三、加强学生实践教学训练

教师在教学当中要训练学生拥有艺术家的素质, 具备全面的文化素质, 为以后的艺术创作道路做好铺垫。传统的油画教学模式倾向于应试教育, 一般都是固有的教学内容的学习, 没有培养学生自己的创新意识, 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油画课程都是些技术的训练, 教学的内容也显得单一, 没有进入到一个自我实践和创新的状态。所以, 我们必须针对油画教学的发展改变教学模式, 重新设计教学内容, 让学生达到油画设计基本功的前提下, 更加注重自身的素质提高和文化艺术内涵的培养。

学校应该经常组织一些创作教学活动, 活动要根据油画艺术课程进行开展, 但是提倡的是学生的个性发挥和自我创新。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创造性, 创造个性化的艺术作品。教师积极的参与活动, 鼓励学生艺术眼光和创造能力, 让学生能通过实践和思考解决艺术问题, 激发学生自身的艺术潜质。实践活动的老师就可以是艺术家, 虽然他们在教课上需要很多方面的提升, 但是对于实践活动来说, 艺术家的专业水平和艺术设计可以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让学生真正的在时间活动中发现自己的兴趣点, 获得创造性的思维, 积极地探索自己的艺术创作道路, 为自己的艺术创作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创新教学模式设计

创新教学模式的展开是由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开始的, 通过学生接触到的信息及课上的成果感受, 与教师和其他学生之间的作品之间沟通和交流产生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互动时, 就会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灵感, 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获取。学生在讨论中也是在表现自己, 展示自己的能力, 比如说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材料搜集能力、问题洞察能力等。在对一节观赏课的教学过程当中, 对艺术作品进行讨论时, 可以根据作品配适当的音乐进行辅助, 调动学生的听觉和感官, 让学生心中没有杂念, 能够集中注意力到作品上, 让学生们都进入欣赏作品的状态。这样对作品认真的解读之后, 学生之间再进行讨论, 就会碰撞出很多思想的火花, 在讨论当中, 学生根据欣赏作品的不同角度来阐述作品, 讨论中展现出了油画作品的魅力, 也提高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对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中国油画教育经历了多年的发展, 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教学资源, 积累了很多教学上的丰富经验, 在全球国际竞争激烈的环境当中, 中国的油画教学模式需要经历创新改革。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 将中国油画教育与当前的艺术文化潮流想结合, 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当下的文化艺术, 将中国油画教育作为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整体来看待。在油画教学过程中, 不断的发掘我国油画的艺术特点, 以及我国古代优秀的艺术创作经验。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艺术水平, 尊重油画教学事业, 通过对教学模式的探讨和研究, 不断的拓宽教学事业, 大胆创造, 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只有这样更好的促进中国油画教育的发展, 推动中国油画教学取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醒宇.油画教学中心理学的作用[J].艺术探索, 2005 (02) .

[2]马健.构建高校油画教学评价体系促进油画教学的平衡发展[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美术与设计版) , 2007 (03) .

[4]戴艳.对师专油画教学的一点思考[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04) .

[5]胡元佳.试论高等师范院校油画教学改革[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03) .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篇9

素质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的与“应试教育”相对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为贯彻落实邓小平教育理论, 摆脱“应试教育”羁绊而进行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的重要结晶, 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理想、愿望和改革主张的凝聚。如果要就素质教育的含义作一个表述的话, 可概括为: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 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

二、为什么要提倡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 一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面向21世纪, 我们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是硬道理, 但发展必须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三、如何对体育类学校的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对于体育类学校的学生来讲, 素质教育尤为重要。传统的教育只是围绕考试构建教育体系, 安排教学内容, 考什么教什么, 考什么学什么, 偏重智育, 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体育类学校普遍存在着这种“以点代全”的现象, 体校教育以体育运动为主要目标, 从主观上忽视智育, 而且在繁重的训练项目下根本不可能按照普通学校的要求开展教学, 学生的文化水平不等, 文化基础较差。主观的忽视与客观的条件造成学生不愿学习或放弃学习, 在学习上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而文化学习上的弱势很可能遮盖了学生其他方面的闪光点。因此, 教师要用心去发现学生的优点, 从自身找原因, 不断去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采取“人性化教学”, 因材施教, 不断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并教会他们如何找寻学习的快乐。

由于体育类学校的学生不能像普通学校的学生一样完整地接受学校的教育, 所以, 我们对体育学校的素质教育改革就应该从学生的非智力要求上开始, 力求改变社会对体育学生“头脑简单, 四肢发达”的偏见。教师要以面向21世纪中国经济及社会发展需要为依据, 以提高全体学习者的素质为目标。按照学习者自身发展的规律构建教育体系, 安排教学内容, 重视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方法则主张因材施教, 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1984年, 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现在教学上满堂灌的现象还存在, 要多多鼓励学生自己的发展。”小平同志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教育的本质。是着眼于单纯的选拔, 还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这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正是由这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决定的。“应试教育”着眼于学种选拔, 在目前阶段, 学种选拔仍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种选拔功能被反复多次强化以后, 就产生了负效应, 形成了层层淘汰的机制, 于是无形中学生被以分数为标准划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可以升学、可以造就的, 另一部分是不能升学、不能造就的, 这样, 不但把智育 (严格地说是考试分数) 强调到了可以冲击其他各育的至高地位, 忽视了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和多数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与此不同的是,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发展, 认为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宗旨 (全体性) ;认为学生的发展不但应当是智力的, 而且应当是品德的、体质的、心理的 (全面性) ;认为学生的发展不是划一的而是千差万别的, 正是这种差异性构成了各自发展的个性特色 (多样性) ;素质教育认为发展的动力是内在的, 教育过程应当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主体性) ;认为学生发展的潜力是无限的, 但发展又是分阶段的, 基础教育阶段的任务是为一个人的终身发展打基础 (基础性) 。

四、如何提高体育类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育第一过程是让学生体验成功。当学生体验较多的成功时, 他们的自我意识、自我约束力、自信心就比较强, 并由此转化为一种积极、健康的人格, 促进其潜力充分发挥, 从而培养健全的素质。我们通常采用的程序是:肯定优点或进步, 让学生感受真诚和关心;由学生自己反省存在的问题, 并进行有针对地疏导, 肯定学生的潜在智慧和能力, 激励他们改正缺点和不足;用行动关心学生, 对他们哪怕是微小的进步, 也及时进行表扬或提醒。通过这种形式的教育, 学生感到教师既尊重他们, 又信任他们, 让他们“口服”老师的关心、疏导, “心服”老师对他们潜在智慧和才能的开发, 明白老师是在尽力塑造他们, 使他们改掉一个坏习惯, 诞生一个好习惯。教育的第二过程是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当中的美。大千世界, 美无处不在。对体育类学生实施美育, 是提高体育类学生素质的重要一环。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 各学科“无不于智育作用中含有美育之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 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深厚的兴趣, 才能自觉学习, 积极思维, 探索创新。教育的第三过程是要让学生建立主人翁意识。经常开展主题班会活动, 鼓励学生自主参与, 增强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班级主题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现各种才能的机会, 同时也为学生架起了桥梁, 使他们能很好地相容、相助, 活动激发了他们拼博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使他们的人格受到尊重, 参与意识、主人翁精神大大加强。此外, 活动本身有着极强的目的性, 可极大地发挥受教育者的潜能, 实现教育者所设定的教育目标。

素质教育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发展的体系, 没有也不应该有固定不变的模式。素质教育永远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变化的、不断创新的。科学性是它的内容, 丰富性是它内涵, 多样性是它的形式, 创造性是它的灵魂。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使学生生动活泼、充满活力则是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说, 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要教会做人, 教会求知, 教会办事, 教会健体, 教会审美, 教会创造;学生则要学会做人, 学会求知, 学会办事, 学会健体, 学会审美, 学会创造。要把“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统一起来, 把课内外、校内外沟通起来, 把学校、家庭、社会联系起来, 把有利于发展素质的教育评价制度确立起来, 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使知、情、意、行和谐统一, 最终实现提高体育类学校学生素质的目的。

摘要:素质教育是广大教育者一直以来努力实现的目标, 素质教育不仅仅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是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教书育人,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素质和能力的教育。

强化学生管理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篇10

一、严字当头, 爱为基础, 注重细节, 突出实效, 狠抓各项常规管理工作, 严格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

学生常规管理工作是学生工作的核心, 也是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在以往的工作中, 我们深深地感到:对学生不严不可以, 正所谓“严师出高徒”。严是对学生负责, 严是对家长负责, 严是对社会负责。但要严得有理, 严得有度, 严还要以爱为基础。在分担、理解和包容的基础上去严格管理学生。另外, 要注重小事、抓住细节。要将对学生的严与爱贯彻到日常生活的每一环节, 这样才能有实效。

1. 坚持以各项学生管理制度为依托, 狠抓学生日常规范的养成教育。

如严格规定了学生的病、事假请假制度。每天都要对各班学生的出勤情况进行检查, 严禁学生无故旷课。由于严格了学生的请假制度, 我校学生的出勤率均在95%以上。

2. 狠抓学生的日常秩序。

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秩序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 也是衡量学生管理工作水平的硬指标。长期以来, 我校坚持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件小事入手, 全面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 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秩序都处于有序状态。

二、将常规的德育教育与大型活动相结合, 加强了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 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学校的德育教育应该是学生管理的核心内容。它渗透在日常生活、重大活动、对学生的奖惩等方面。多年来, 我校坚持以学生为本, 根据目前学生素质偏低的现状, 力求实效, 不走过场, 不搞形式主义。注意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抓起, 将德育教育落到实处。把对学生常规的德育教育与大型活动结合起来, 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加强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 使我校德育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1. 坚持常规的德育教育。

如坚持开好“四会”。即每学期的班主任经验交流会, 每月的主题班会, 每周的班主任例会和每周一次的班会。通过班主任经验交流会。总结好的管理经验和做法, 探讨班级管理中的共性问题和困惑, 促进学生管理水平的提高;通过开展主题班会活动, 集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爱心奉献教育;通过每周一次的班主任例会, 总结一周以来全校各班的情况, 肯定好的做法, 指出存在的问题, 提出解决的具体办法。同时以会代训的方式培养班主任, 特别是年轻班主任, 帮助他们尽快熟悉班主任工作内容, 掌握班主任工作技能;每周一次的班会更是以班级为单位, 对全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纪律教育和行为规范养成的主要途径。

2. 开展系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首先是坚持每周举行主题升旗校会, 通过庄严、隆重, 主题鲜明的升旗仪式,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其次是结合重大节日或纪念日, 开展主题纪念活动;如每年的3月5日, 组织学生开展学雷锋奉献日活动;5月份, 组织召开纪念“五·四”运动大会, 对学生进行革命理想教育;在7月1日、8月1日、10月1日, 通过主题演讲、国庆征文等活动, 对学生进行爱党、爱国的革命历史传统教育。通过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 使学生受到教育, 提高了自我教育能力。

3. 通过开展大型活动, 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首先通过定期组织文明礼貌月活动, 对学生集中进行讲文明、懂礼貌教育。为了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每次活动都针对学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确立不同的主题。如第三十一次文明礼貌月恰逢2008年北京奥运会即将开幕之时, 因此, 我们确立了“迎奥运、树新风、共创美好和谐校园”的主题。目的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其次,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向上意识。为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向上意识。每年, 学生科与团委配合都要在全校学生中开展篮排球比赛、拔河比赛、大合唱比赛、迎新晚会、新年联欢会、运动会等大型系列活动。通过这些大型活动, 增进同学们之间的了解, 加强了团结, 使学生们的班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空前增强。

三、开展心理普查,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 努力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就已明确指出, 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 增强青年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 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方法和手段, 通过一定可行性措施, 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过程和活动。为此, 从2006年起, 我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尝试, 取得了初步成效。

1.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我校自2006年起就在全校各班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一年级课程内容主要围绕学生成长中的问题, 如学校生活适应、学业、人际交往、情绪调适、青春期性心理等问题进行专题讲座。二年级课程内容主要围绕学生的实习与就业问题展开。如就业的心理准备、怎样进行人际沟通、如何才能竞聘成功、求职的策略等。通过心理讲座, 提高了学生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增强了他们的适应能力;使他们掌握了求职、沟通的技巧。

2. 宣传心理卫生知识

自2006年起, 我们利用广播、电视、橱窗等各种宣传媒体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卫生知识, 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每周三早自习时间为心理健康专题广播时间。在这段时间里, 通过案例、小故事、小测验等形式向同学宣传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标准, 如何保持心理健康等。另外, 为提高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的认识, 我们还定期通过板报、橱窗等形式开展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学生通过文字、漫画、格言、笑话等形式表达了他们对心理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3. 开展积极心理暗示和团体辅导活动

一是每天给学生送一道“精神早餐”活动。就是将搜集到的具有一定暗示和启迪作用的名言警句等写在每班的黑板一角, 让学生反复默读, 领会其中的含义并以此陶冶自己的情操, 起到暗示和激动的作用。如以“少年易老梦难成, 一寸光阴不可轻”来激励学生珍惜时间;以“接受你所不能改变的一切, 改变你所能改变的一切”, “人生当笑, 今天你笑了吗?”来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以“没有结果的爱等于空集”, “没有果实的花, 开了就是痛苦的”来警示学生早恋有危害;以“化妆有助于气色, 却无助于气质”等来教育学生养成质朴的作风等等。二是有主题的团体训练。如我们定期举办了《信任之旅》、《戴高帽》、《姑娘与水手》等主题训练, 受到学生欢迎, 也收到很好的效果。

4. 在职业指导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实习实训是学生接触社会、体验职业的重要渠道, 要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心理调适, 帮助学生巩固和强化积极的情感体验, 克服不利于将来就业的心理倾向, 正确对待职业选择和职业的变化发展, 了解职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培养职业兴趣、爱岗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

上一篇:农村男性下一篇:儿童下颌骨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