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系统综合防雷设计

2024-07-10

监控系统综合防雷设计(精选十篇)

监控系统综合防雷设计 篇1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经济越趋活跃,对“安全”的需求越来越高,安防监控系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普及应用。在军事、边防、交通监控、公共场所、金融银行、库房管理等各行各业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同时,安防监控系统自身的安全性也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为了对安防监控系统采取有效的防雷保护措施,保障监控系统正常可靠的运行,首先应明确监控系统遭受雷击损害的主要原因以及雷电可能的侵入途径,尤其是雷击损坏较为严重的室外监控设备,在分析其损坏原因的基础上,正确选择和使用监控系统设备的防雷保护装置,以及研究和探讨信号、电源线路的布放、屏蔽及接地方式等。可以有效提高安防监控系统的抗雷击过电压干扰能力,优化系统的整体防雷水平。

1 安防监控系统综合防雷设计要点

1.1 前端设备及传输线路防雷保护

(1)前端设备有室外和室内安装两种情况,安装在室内的设备一般不会遭受直击雷击,但需考虑防止雷电过电压对设备的侵害,而室外的设备则同时需考虑防止直击雷击。在室外摄像机的支撑杆上端,安装一个避雷针,高度要高于摄像机,避雷针的引下线,可以直接利用金属杆本身,还可以敷设人工引下线,引下线连接到下端的地网.地网的电阻要小于10Ω,当摄像机独立架设时,避雷针最好距摄像机3-5米的距离。如有困难避雷针也可以架设在摄像机的支撑杆上,引下线可直接利用金属杆本身或选用Φ12的镀锌圆钢。为防止电磁感应,沿杆引上摄像机的电源线和信号线应穿金属管屏蔽。(2)为了使传输线路免遭直击雷的侵害,传输线路应尽量避免架空敷设,最好是穿金属管埋地敷设,金属管的两端应可靠接地。为防止雷电波沿线路侵入前端设备,应在设备前的每条线路上加装合适的避雷器,如电源线(220V或DC12V)、视频线、信号线和云台控制线。(3)摄像机的电源一般使用DC12V或AC220V。摄像机由直流变压器供电的,单相电源避雷器应串联或并联在直流变压器前端,如直流电源传输距离大于15米,则摄像机端还应串接低压直流避雷器。(4)信号线传输距离长,耐压水平低,极易感应雷电流而损坏设备,为了将雷电流从信号传输线传导入地,信号过电压保护器须快速响应,在设计信号传输线的保护时必须考虑信号的传输速率、信号电平,启动电压以及雷电通量等参数。(5)室外的前端设备应做良好的接地,接地电阻小于4Ω,高土壤电阻率地区可放宽至<10Ω。

1.2 终端设备防雷保护

(1)在安防监控系统中,监控室的防雷最为重要,应从直击雷防护、雷电波侵入、等电位连接和电涌保护多方面进行。(2)监控室所在建筑物应有防直击雷的避雷针、避雷带或避雷网。其防直击雷措施应符合GB50057-94(2000年版)中有关直击雷保护的规定。(3)进入监控室的各种金属管线应接到防感应雷的接地装置上。架空电缆线直接引入时,在入户处应加装相应的避雷器,并将线缆金属外护层及自承钢索接到接地装置上。(4)监控室内应设置一等电位连接母线(或金属板),该等电位连接母线应与建筑物防雷接地、PE线、设备保护地、防静电地等连接到一起防止危险的电位差。各种电涌保护器(避雷器)的接地线应以最直和最短的距离与等电位连接母排进行电气连接。(5)由于有80%雷击高电位是从电源线侵入的,为保证设备安全,一般电源上应设置三级避雷保护。在视频传输线、信号控制线,入侵报警信号线进入前端设备之前或进入中心控制台前应加装相应的避雷保护器。(6)良好的接地是防雷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接地电阻值越小过电压值越低。监控中心采用专用接地装置时,其接地电阻不得大于4Ω。采用综合接地网时,其接地电阻不得大于1Ω。

1.3 防雷接地系统

(1)所有防雷保护系统均应有可靠、有效的接地。接地系统也是防雷保护的必要组成部分。(2)安防监控系统前端、终端设备均应有良好的防雷接地,相应接地系统应符合规范要求。一般独立于监控机房所在建筑物的前端设备均须设有独立接地。但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无论前端还是终端设备的接地系统,如果距离小于20米的情况,两个接地系统之间应做等电位连接。(3)在等电位连接和共用接地方面,应将进入监控机房的各类管线的屏蔽层、机器等在进入机房前进行等电位连接后接地。在进入设备前再进行二次等电位连接后接地。将户外摄像头输出的同轴电缆的外层和其它管线外层在进入机房前进行等电位连接后接地。(4)将分开的外导电装置用等电位连接导体后接地,以减少系统设备所在的建筑物金属构件与设备之间或设备与设备之间因雷击产生的电位差。利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内所有金属构件的多重连接建立一个三维的连接网络是实现等电位连接的最佳选择。为方便等电位连接施工,应在一些地方预埋等电位连接预留件。

2 结束语

安防监控系统的综合防雷设计应考虑环境因素、雷电活动规律、系统设备的重要性、发生雷灾后果的严重程度,分别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在进行综合防雷设计时,应坚持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多重保护、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定期检测等原则,进行综合设计及维护。同时必须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指导方针。

参考文献

[1]GB50198-94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S].

[2]GB50057-200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S].

[3]IEC1312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Z].

综合布线系统设计方案 篇2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21世纪的建筑业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智能建筑已成为代表建筑高科技含量的代名词,人们居住条件的提高和办公环境的改善,无疑对建筑物的智能化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综合布线系统是一个能够支持用户选择的语音/数据/图形图像应用的网络布线系统,为其智能化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完美的物理链接平台。在对系统进行配置,以适应更先进的技术需求,满足快速变化节奏的同时,将把大厦的远期投资控制在最低限度内。

一、需求分析

综合布线系统是酒店智能化系统的信息网络基础,本设计注重系统的质量、科学性、先进性、可靠性及安全性,易扩展,同时本设计兼顾考虑酒店的应用特点,将来发展的需要。因此,在系统设计和产品选型中重点关注布线产品的质量、布线系统的模块化、以及系统的安全性、可管理性和可维护性。

酒店综合布线系统的目标是:以系统规范为指导,以具有当前国际领先水平的综合布线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为支撑,建立一套统一规划、高度集成的布线系统,为酒店计算机网络系统数据、图像及控制信号提供统一的传输线路、设备接口和高质量的传输性能。全面实现酒店计算机通信网络的通讯、办公、管理手段的智能化、集成化,把酒店计算机通信网络建成一个高起点、高标准、功能设施一流、且具有高开放性和平滑升级性的网络平台。同时,该布线系统兼顾了计算机网络系统未来的发展要求,提供15年保证;在酒店大楼增加新系统时,对新设备提供信号传输的支持。

作为酒店智能化系统的基础平台-综合布线系统将为整个酒店的语音通信、宽带数据、图像联网、酒店管理系统及网站建设提供高质量的传输通道。酒店大楼内的各个功能区通过高性能的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连接起来,组成一套具备高传输带宽的、结构化的信息高速公路。

二、系统功能

本设计提出的综合布线系统实现了酒店设备的网络物理层上的相互联系,满足系统间信息共享的要求,为酒店集中管理以及与Internet的连接建立了基础设施。具体来说,,本方案设计的布线系统可以支持以下各类应用及设备。

话音:程控交换机、电话、传真、卫星通讯、电话会议、语音信箱等。

数据:快速以太网、千兆以太网、1.2GATM、TCP/IP、INTERNET、INTRANET等。

视频:闭路电视监控、电视会议、可视图文、自动控制等音、视频和控制信号。

需要指出的是视频、射频、公共广播、自动控制等系统技术方面,设计理论和多个项目的实践已证实采用的结构化布线系统可达到与传统布线方式同等的传输质量和传输距离;但在工程造价方面,由于结构化布线系统要配备专用的适配器,以至工程造价将会有很大的提高,故本设计只提供了高性能的传输链路,在技术发展造价降低时,或有此类需要时提供坚实的支持。

三、系统设计依据及设计原则

酒店智能化系统工程-综合布线工程整个布线系统选用星型结构,从插座至楼层配线架,最后通过数据/语音主干线缆统一连接至相应的数据和语音机房,以便于集中式管理。系统机房设置在酒店一层,系统水平布线满足小于90米的布线标准要求。数据水平部分采用超五类双绞线传输,语音水平部分采用电话线传输;数据干线子系统采用光缆传输,语音干线子系统采用大对数电缆传输。如果把结构化布线系统看作是一条信息高速公路的话,那么,越是高级的路况,车速能提高得越快。这种高速率,不是单靠提高汽车的档次来实现,而是由构筑的信息奔驰“路面”通畅快速来完成的。本设计方案既满足用户目前的应用环境,又能支持未来21世纪高速宽带应用。

为了满足酒店现在和未来10年至15年发展的应用,以及可能会根据不同的机型选择不同的适配器来构架整个计算机网络。因此,采用了开放式的布线设计作为解决方案。结构化布线系统采用星型结构,以便实现各种网络逻辑拓朴结构。

1.设计原则

(1)先进性。布线系统的设计目标决定了系统必须采用先进的方法和设备,即要反映当今的水平,又应具有发展的潜力。由于布线系统是一项在规定时间内投入运行的工程,因此系统所涉及的技术必须是成熟和先进的。

(2)开放性。布线系统应具有开放性。一方面布线系统能适应不同功能的要求,同时又能支持不同厂家相应的设备。

(3)实用性。布线系统在现在和将来能适应技术的发展,实现资料和语音通信。

(4)灵活性。布线系统应能满足灵活通用的要求。

(5)模块化。布线系统中,除固定于建筑物中的线缆外,其余所有接插件均是模块化的标准件。

(6)扩充性。布线系统是要能扩充的,以便将来要扩展时,可以方便地将设备扩充进去。

2.设计依据

(1)EIA/TIA-568 民用建筑线缆标准

(2)EIA/TIA-569 民用建筑通信信道和空间标准

(3)EIA/TIA-607 民用建筑中通信接地标准

(4)GB/T 7427-87 通信光缆的一般要求

(5)IEEE 802.3 总线局域网国际标准

(6)TPDDI 铜线分布式资料接口局域网标准

(7)ATM 异步传输网标准

(8)RS232,X.21,RS422 RS485等异步和同步标准

四、各子系统设计方案

1.连接方式

E:设备 C:连接点 T:终端设备

2.设计等级

综合布线系统为了满足高质量的高频宽带信号,所以在设计时,参照综合型设计标准,综合型设计标准适用于建筑物配置标准较高的场所,采用有线非屏蔽双绞线的组网方式。

3.结构化布线系统的结构

根据需求,结构化布线系统分解成以下五个模块进行设计。

(1)工作区子系统(2)水平布线子系统

(3)管理子系统(4)主干子系统

(5)设备子系统

4.工作区子系统的设计

工作区布线子系统由终端设备连接到信息插座的联机(或软线)组成, 它包括装配软线、适配器和连接所需的扩展软线。

J45暗装式信息插座与其旁边电源插座应保持20cm的距离,信息插座和电源插座的低边沿距地板水平面30cm。如图3所示。

图3暗装式信息插座与其旁边电源插座距离示意图5.水平布线子系统的设计

这是一个主要由水平非屏蔽双绞线组成的系统,水平非屏蔽双绞线由管理区的配线架出发,通过金属线槽、管道、桥架从地面或天花板延伸到指定位置上,然后与插座模块端接,每一个插口均为RJ45制式。设计中保证单条水平双绞线的最长距离不超过90米。水平布线子系统考虑数据采用超五类UTP信息模块、语音采用RJ11信息模块。语音部分水平布线采用三类四芯电缆设计。

2011-05-21 11:02回复

搬砖中

sparkie3

正式会员5 3楼

6.水平线缆路由设计

走廊的墙角顶上应安装有金属桥架或PVC电线管,进入房间时,从桥架或PVC电线管引出以PVC电线管暗装方式由墙壁而下到各个信息点。

7.管理子系统的设计

管理子系统由每层弱电井内的壁挂式机柜、配线架与跳线组成。通过跳线将通讯线路定位或重定位到楼层的不同部位。其中水平线缆端接数据和语音均采用24/48口RJ45型模块式配线架,保留5%的余量用于今后的扩展。采用110式卡接式配线架连接语音主干,采

用机架式光纤端接箱连接数据主干,配置相应的数据点的数据跳线和110-RJ45语音跳线,并设置标准电源插座,以便安装相关网络交换设备。

8.设备间子系统的设计

设备间子系统由分配线间和主配线间组成。语音主干采用110式卡接式配线架,数据主干采用机架式光纤端接箱,所有设备均安装在19英寸标准机柜内,交接区应具有良好的标记系统,交接间的配线设备采用色标区别各类用途的配线区,并设置标准电源插座,以便安装相关网络交换设备。

9.主干子系统

干线子系统是综合布线系统的神经中枢,一端始接于计算中心的总配线间,另一端则终接于各个IDF分配线间。主干线缆到各个IDF完成主干的接续。将工作站区子系统、水平布线子系统、管理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主干子系统五个子系统集成在一起,就形成了完整的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主干子系统使用大对数双绞线电缆、光缆实现设备室与各管理子系统间的连接。其中语音主干采用三类大对数非屏蔽UTP双绞线铜缆,数据主干采用室内多模光纤。

五、展望

随着新标准、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不断出现,国内对智能建筑集成化的要求会不断提高,随着全球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强烈。这就导致具有楼宇管理自动化、通信自动化、办公自动化等功能的智能建筑在世界范围蓬勃兴起。而综合布线系统正是智能建筑内部各系统之间、内部系统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的硬件基础。楼宇综合布线系统是现代化大厦内部的“信息高速公路”,是信息高速公路在现代大厦内的延伸。相信,我国智能建筑集成化的发展趋势将会更快的向国际化接轨。

参考文献:

[1]刘化君.综合布线系统.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及延辉.网络综合布线基础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监控系统综合防雷设计 篇3

关键词:电子;信息系统;综合防雷;实例

中图分类号: TU89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8.080

随着电子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升,计算机、网络设备等弱电设备遭受雷击的情况十分普遍。而该粮管所办公楼(以下简称办公楼)曾因防雷措施不完善遭受雷击。科学合理的综合防雷设计对保障该建筑物防雷安全尤为重要。

1 防雷现状及气象、地理等基本特征

宜春市地处长江中下游江西中西部的丘陵地带,年平均雷暴日数为62.8天/年。办公楼为空旷地段孤立建筑物,土质为黄泥粘土,土壤电阻率为360Ωcm。大楼自身的特点和所处位置的气象、地理、地质、土壤、环境决定了其容易遭受雷击。2009年办公楼曾遭受雷击,原因是办公室网络交换机因未安装闪电感应和闪电电涌防护措施。

2 防雷类别和内部电子信息系统防雷级别

2.1 防雷类别

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确定办公楼的防雷类别:

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N=kNgAe=1.5×6.28×0.054=0.51(次/年)

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判定该建筑物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2.2电子信息系统的防雷等级

根据《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设计规范》,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等级是通过计算建筑物已有的防雷装置拦截效率E确定的:E=1-Nc/N =0.969。0.90

3 雷电感应和雷电波侵入防雷设计方案

3.1 电源系统过电压防护

供电电源系统的防护等级按B级应采取三级电源保护。第一级在大楼地下室总配电间低压端设计开关型电源电涌保护器,此级保护处于LPZOB区与LPZ1区交界处。第二级在各楼层配电板处设计限压型电源电涌保护器,在信息中心机房、监控有线机房设计40KA(8/20μs)限压型电源电涌保护器。此级限压型与前一级开关型电源电涌保护器级间距离应大于10米,以达到电涌保护器之间的能量匹配。第三级在东西各1个弱电井电源进线处设计20KA(8/20μs)限压型电源电涌保护器。此级限压型与前一级限压型电涌保护器级间距离应大于5米。电涌保护器前端应配制空气断路器,第一级为100KA,In=60KA,Imax=100KA;第二级为40KA,In=40KA,Imax=80KA;第三级为32KA,In=20KA,Imax=40KA。电涌保护器连接导线截面积第一级≥16平方毫米,第二级≥10平方毫米,第三级≥6平方毫米。电力线路上通过以上的电源电涌保护,可有效的对电源线路上雷电波侵入进行抑制。

3.2 信号系统过电压防护

有线电视、监控线采取了屏蔽,将电缆金属外护层进、出建筑物在LPZ0B与LPZ1区等电位连接并接地。光纤在入户端将所有金属光缆接头、金属挡潮层、金属加强等电位连接并接地。电话电缆套金属钢管埋地引入,在入户端等电位连接并接地。

3.3等电位连接与共用接地系统设计

办公楼电子信息系统等电位连接采用S型和M型相结合的形式,此种连接方法方便灵活,安全性高。电源、信号电涌保护器、电气设备的接地线、PE线、金属门窗、金属地板、电梯轨道、电缆桥架、金属管路、电缆金属外皮、信息系统的金属部件(包括箱体、壳体、机架)及系统等电位联结网,均以最短路径连接(焊接)。LPZ0、LPZ1、LPZ2区的防雷区的交界处,与等电位连接带相连。建筑物楼顶的避雷带,金属管道,金属均压环,建筑物楼、板、柱,基础地网的钢筋,连接(焊接或绑扎)成电气通路的“法拉第笼”,整栋大楼均处于等电位状态。

3.4 屏蔽及综合布线

屏蔽是减少电磁脉冲干扰的基本措施。办公楼采取将铝合金门窗、玻璃幕墙支架、金属门窗、建筑物的梁、板、柱及基础内的钢筋,相互连接成连通的系统,构成金属屏蔽的“法拉第笼”式。对于信息系统的屏蔽措施,将机房的金属门窗、静电地板支架、墙面铜丝网与机房局部等电位连接,电话线埋地穿钢管进入电话机房,并同金属管道在入户端等电位连接并接地。光纤在入户端将所有金属接头、金属挡潮层、金属加强芯直接接地,屏蔽层应电气贯通,使感应环路阻抗最小,产生感应电流最大,起到电感耦合的最大效应,从而降低了系统的感应电压,以保护电子信息设备不受损害。

4 结语

该办公楼电子信息系统综合防雷设计是在分析该建筑物雷击事故的情况,经现场全面勘察,本着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进行设计、施工,工程竣工投入使用以来,尽管雷电活动依然频繁,但再未发生雷击事故,这充分佐证了该建筑物现有电子信息系统综合防雷工程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S].中国计划出版社,2010.

[2]四川省建设厅,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设计规范(GB50343-2004)[S].中国建筑出版社,2004.

[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子工程系防雷工程技术中心组编,梅卫群、江如燕.建筑防雷工程与设计(第二版)[M].气象出版社,2006.

[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子工程系雷电防护教研室,施广全.信息系统的雷电防护[M].防雷与电磁兼容专业系列教材,2007.

[5]刘兴顺.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设计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证券系统综合防雷设计 篇4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 全国银行证券业加快了金融电子化、网络化的建设, 导致证券系统中卫星、视频、计算机网络、监控、数据传输等各种信号输入、输出线众多, 从而使雷电波侵入的途径大大增加。雷击能造成大面积的传输信号中断和网络设备运行瘫痪, 不仅带来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 间接损失更是不可估量, 因此做好证券系统的防雷工作对其正常运营至关重要。

本文针对证券系统的特征, 给出了具体的防雷设计方案。

2 证券系统遭受雷击的原因归纳

证券系统中网络设备遭受雷击的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点:a.雷电直接击中证券系统中的电子设备、网络物理线路;b.感应过电压引起的证券系统电子网络系统的损坏;c.雷击地电位反击。下面针对每种原因分别进行阐述。

2.1 雷电直接击中证券系统中的电子设备网络物理线路

雷击发生后, 落雷点为电源高电压侧, 雷电沿供电线路侵入到电子设备系统供电部分, 产生过电流与过电压造成网络供电系统的UPS电源损坏、断电, 致使整个系统瘫痪。

雷电直击网络无线通信的天线, 沿天馈进入网络系统, 造成通信接口、接收系统、室内单元、路由器等网络主要通信设备损坏。

雷击网络通信有线线路 (如光缆、DDN、帧中继、X.25专线、电话线) 产生强大的机械力, 猛烈的冲击波, 炽热的高温使通信线路损坏。过电压过电流沿通信有线线路侵入到网络系统内, 造成路由器、交换机及前端设备的损坏。

2.2 感应过电压引起的证券系统电子网络系统的损坏

一是回路感应过电压。由于网络系统在建筑物内大量布设各种导体线路 (如电源线、数据通信线、天馈线) , 这些线路网络结构布局错综复杂, 在建筑物内部的不同空间位置上构成许多回路, 当建筑物遭雷击或邻近地区雷电放电时, 将在建筑物内部空间产生脉冲暂态磁场, 这种快速变化的磁场交链这些回路后, 将在回路中感应出暂态过电压, 击坏与这些回路相连的电子设备。二是线路感应过电压。线路感应过电压是网络通信线路上感应的过电压, 又分静电感应过电压和电磁感应过电压。其中静电感应主要是指架空线路设于雷击点附近, 由雷云团先导通道中充满电荷, 对架空线产生静电感应作用累积大量相反电荷, 当雷云主放电开始, 雷云中电荷迅速中和, 从而使架空线上原先被束缚的电荷迅速释放, 形成暂态过电压波。这种过电压波以接近光速沿架空线两侧传播, 侵入导线两端连接的网络设备并将其损坏[1]。而当雷电直接击在避雷针、避雷带上时, 由于雷电流幅值大, 波头陡度高, 在雷电流的通道附近形成一个很强的感应电磁场。这强大的感应电磁场将直接感应在电源线或网络通信设备上, 形成感应过电压侵入到网络系统中, 损坏网络设备。高强度 (30KA雷电流) 雷电放电可以对距离雷击点1KM范围内网络系统产生电磁感应作用, 造成系统设备损坏。据统计, 这种感应雷击占计算机雷击事故的70%以上[2]。

2.3 雷击地电位反击

建筑物在遭受直接雷击时, 雷电流将沿建筑物防雷系统中各引下线和接地体入地, 在此过程中, 雷电流将在防雷系统中产生暂态高电压, 如果引下线与周围网络设备绝缘距离不够且设备与避雷系统不共地, 将在两者之间出现很高的电压, 并会发生放电击穿[3], 导致网络设备严重损坏, 甚至人身安全。

3 证券系统的雷击防护

通过以上证券系统遭受雷击原因的分析, 给出了如下相应的雷电防护措施。

3.1 证券系统的直击雷的防护措施

对于证券系统直击雷的防护, 按照设计规范采用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避雷线作为接闪器, 把雷电流接下来, 用引下线引入大地, 从而达到防止直击雷对证券系统的危害。其中主要是对证券系统中的卫星天线做直击雷防护。当屋顶安装卫星天线, 且建筑物的防雷接闪器是采取避雷带, 卫星天线不在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内时, 需安装独立的避雷针对卫星天线进行保护。防护设计原理如下图1所示。

3.2 证券公司机房及网络的雷电防护

引起证券系统的损坏的主要是雷电感应效应, 加强对证券系统机房和网络的雷电保护是关键。

3.2.1 电源系统保护。GB50343-2004规定, 电子信息系统设备的“配电线路必需采用TN-S系统的接地方式”, “进出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电源线路不宜采用架空线路”。[4]因此, 证券系统的供电线路应尽可能埋地接入, 配电系统的接地需采用TN-S方式。因此可针对TN-S制电源系统实行三级防雷防过压保护。3. 2.2网络通信系统的保护。GB50343-2004第5.4.2条要求, “进出建筑物的信号电缆, 宜选用有屏蔽层的电缆, 并埋地敷设”。因此引入或引出建筑物及机房的全部信号电缆, 包括通信线路 (DDN、ISDN、委托电话线路、可视委托线路、拨号线路等) 、网络布线、卫星馈线及其他信号线路在室外布线时, 应采用埋地敷设的方法。当由于条件限制, 不能实现埋地敷设时, 应穿金属钢管, 金属钢管必需作良好接地, 起到对信号线路的屏蔽作用, 防止或减少直接雷击和雷击电磁脉冲经信号线路引入机房设备。

4证券系统防雷实例分析

以下以某证券系统为例介绍其雷电防护设计方法。

4.1某证券系统现场勘测

该证券公司所在建筑为8层楼, 高21米, 长40m, 宽15m, 公司占地面积4840多平方米, 营业用房3200平方米, 内有沪、深双向卫星小站, 电脑电话设备, 4只卫星接收天线位于建筑顶部, 1层为营业大厅, 2~8层为办公区和中大户室, 中心机房位于3楼, 由2台主服务器为核心构成星型局域网络, 网络遍及至每个房间。其系统示意图见图2。该证券公司地处华东沿海一带, 在气候上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 春夏多雨, 雷电日年平均超过80日, 雷灾事故发生机率大。

4.2 设计依据

4.2.1《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94, 2000版) 。4. 2.2《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50343-2004) 。4. 2.3《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 (GB50174) 。4. 2.4国际电工委员标准IEC61312-1 IEC60364-5-534 IEC61024-1。4. 2.5《防雷与接地安装》 (D501-1~4) 。4. 2.6《雷击电磁脉冲的防护》 (IEC61312-1.2.3:1995) 。4. 2.7《计算机信息系统防雷保安器》 (GA173-1998) 。4. 2.8《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 (GB50348-2004) 。4. 2.9《计算机场地安全要求》 (GB9361) 。4.2.10《智能建筑弱电工程设计施工图集--防雷与接地》

4.3雷电防护措施设计

4.3.1对该证券公司外部直击雷防护设计。按照证券公司外部防直击雷的原则, 安装独立避雷针对卫星天线实施保护。确保使卫星天线均处于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内。4.3.2该证券系统网络及机房的防雷。服务器通信端口的防雷电过电压部分:该证券公司的营业部中装有主交换机于服务器。营业部网络主交换机与服务器设备是特别重要、特别敏感的设备, 需要额外加以保护。如果服务器与主交换机设备之间有一段较长的距离, 或靠近窗户, 容易感应产生雷击过压, 因此在服务器端口加装RJ45-E100/4S信号防雷器。对电话委托, 选用配线架避雷排, 直接安装在电话配线架上, 保护语音卡、Modem等设备免遭雷击, 也可直接在每根电话线上串接RJ11-TELE/4电话防雷器。对DDN专线接收机DTU, 选用RJ45-V24T/4作防雷保护, 安装于DDN专线与DTU设备的接口处, 接口为标准接口, 如图3所示。卫星传输过电压保护部分:架空光缆、电缆应在终端杆、角杆相距10~15根线杆上进行避雷接地。架空或地埋光缆、电缆的吊线, 光缆的金属加强芯、接续护套, 线路的管道以及电缆的外导体每隔2Km均应接地。机房的防雷措施部分:由于建筑物均为钢筋结构, 本身就具有简单的“法拉第笼”式效果[5], 再加上水泥石灰墙体, 对雷电磁波有一定的吸收作用, 因此在对电源、信号线路安装防雷器以后, 从经济角度考虑可不必再考虑具体的屏蔽措施。计算机网络系统的防雷保护系统与设备必须进行等电位连接措施, 使机房内所有设备处于一个整体性的等电位系统之中。机房的地网要符合防雷设计要求, 其接地电阻不应超过4Ω, 机房的防雷装置、设备可直接接到该地网上。接地地线要求采用10mm2的多股铜缆[6]。

4.4该证券系统的具体防雷措施及示意图

4.4.1具体防雷措施。a.在证券公司运行枢纽中心——计算机房的配电屏的低压输出端加装三套高通流量的LA25-B防雷器, 作为机房电源部分的一级保护。b.在所有进入该公司的线路——电源线和数据信号线的入口处安装相应的SPD。c.在所有被保护的重要设备前端的电源线和数据线加装相应接口的SPD。d.将所有SPD的接地线全部接到大楼内部公共主地线上, 对于部分室内无公共地线的地方, 可将内部电源中性线重复接地, 并将防雷器的地线接到中线上。4.4.2具体防雷措施图示及相关防雷器件选型参考表。具体防雷措施示意图如图4。

相关SPD选型参考如表1。

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 要做好证券系统的防雷保护, 就要从各个证券公司的实际出发, 结合证券系统的现场环境, 统筹考虑证券系统的各部分, 按照防雷规范的要求, 实施对证券公司的防护。

参考文献

[1]苏邦礼等.雷电于避雷工程[M].中山: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6-11.

[2]姚震宇.配电线路的防雷问题研究[M].武汉:海军工程大学, 2005-3.

[3]何满火.现代建筑内设备的防雷[J].浙江气象, 1996-2.

[4]GB50343-2004.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S].四川省建设厅, 2004.

[5]李德瑞, 赵斌, 赵丹, 程传军.计算机机房的综合防雷[J].河南气象, 2002, 1.

数字系统设计综合实验报告 篇5

1) 实验目的

(1) 复习加法器的分类及工作原理。

(2) 掌握用图形法设计半加器的方法。

(3) 掌握用元件例化法设计全加器的方法。

(4) 掌握用元件例化法设计多位加法器的方法。

(5) 掌握用Verilog HDL语言设计多位加法器的方法。

(6) 学习运用波形仿真验证程序的正确性。

(7) 学习定时分析工具的使用方法。

2) 实验原理

加法器是能够实现二进制加法运算的电路,是构成计算机中算术运算电路的基本单元。目前,在数字计算机中,无论加、减、乘、除法运算,都是化为若干步加法运算来完成的。加法器可分为1位加法器和多位加法器两大类。1位加法器有可分为半加器和全加器两种,多位加法器可分为串行进位加法器和超前进位加法器两种。

(1)半加器

如果不考虑来自低位的进位而将两个1位二进制数相加,称半加。实现半加运算的电路则称为半加器。若设A和B是两个1位的加数,S是两者相加的和,C是向高位的进位。则由二进制加法运算规则可以得到。

(2)全加器

在将两个1位二进制数相加时,除了最低位以外,每一位都应该考虑来自低位的进位,即将两个对应位的加数和来自低位的进位三个数相加,这种运算称全加。实现全加运算的电路则称为全加器。

若设A、B、CI分别是两个1位的加数、来自低位的进位,S是相加

的和,C是向高位的进位。则由二进制加法运算规则可以得到:

3)

(1)

(2)

(3) 实验内容及步骤 用图形法设计半加器,仿真设计结果。 用原件例化的方法设计全加器,仿真设计结果 用原件例化的方法设计一个4为二进制加法器,仿真设计结果,

进行定时分析。

(4) 用Verilog HDL语言设计一个4为二进制加法器,仿真设计结

果,进行定时分析。

(5) 分别下载用上述两种方法设计4为加法器,并进行在线测试。

4)设计

1)用图形法设计的半加器,如下图1所示,由其生成的符号如图2

所示。

2)用元件例化的方法设计的全加器如图3所示,由其生成的符号如图4所示。

图三:

图四:

5)全加器时序仿真波形如图下图所示

6)心得体会:

第一次做数字系统设计实验,老师给我们讲了用图形法设计的全过程。在这次过程中,我进一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实验过程中遇到了一个小问题是生成半加器符号,后来发现缺了File/Create Default这一步。通过这一次的失误,我明白了做事要认真!最后将实验做出来了,体味了成功的喜悦!通过这次实验我复习了加法器的分类及工作原理,

并掌握了用图形法设计半加器的方法,掌握了用元件例化法设计全加器的方法,掌握了用元件例化法设计多位加法器的方法,掌握了用Verilog HDL语言设计多位加法器的方法,学习了运用波形仿真验证程序的正确性,学习定时分析工具的使用方法。

监控系统综合防雷设计 篇6

关键词:农村水利;综合管理系统;设计;内容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0-84-1

信息时代,政府部门越来越注重信息系统的建设,并把它应用到多种领域。为加强农村水利项目管理,解决存在的问题,水利部门设计了农村水利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在水利行业方面,国家年均对农村水利建设投入资金高达百亿人民币,然而整个行业管理水准普遍不高,工程项目之间缺乏交流,很难形成系统化的管理体系;就项目管理而言,农村水利项目繁多,却存在很多以手工为主的水利项目,运转效率低下;于推广电子政务的角度,有关信息的公开化以及共享化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构建农村水利综合关系信息系统是众望所归,借以完善农村水利管理体系,使其规范有效开展。

1 农村水利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内容

设计目标是运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以及现有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水利主网站以及农村水利数据信息控制中心,来进行农村水利项目的综合管理以及当前主要项目的信息化处理工作,其设计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充分发挥水利政务外网作用的基础上,设计水利部门与农业部门、水利部与各省农业水利部门、水利部与大型灌区之间信息数据相互传送通道。二是设计农村水利主网站,在上面不仅有最新的行业新闻、国家的水利政策法律、相关通知等日常信息发布栏目,还要设置有关权限的处理以及身份登录系统,完成农村水利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主页面的设计工作。三是设计重要项目查询功能,例如农村淡水资源分布、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构建、大型灌区规划、中型灌区规划、小型农田水利设置等重点项目的内容。四是设计农村水利信息数据控制中心,其中有水利行业宏观数据、水利项目总结数据、重点项目的详细管理信息,作为数据总库,为农村水利的规划设计提供依据。五是设计农村水利的运转平台,实现省级系统与现有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流,设置管理,项目管理、文件信息以及控制中心所用构件。最后要设计数据维护装置,用以维护信息系统,保证其正常运转以及内容更新,设立稳定的数据信息收集渠道,完善对数据的收集。

2 农村水利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方法

2.1 中国农村水利的主网站

此网站已经全面投入应用,为农村水利的信息化管理带来很大的方便。中国农村水利主网站不但能够及时刷新信息、撰写新闻、传扬政策,它还是农村水利信息系统数据信息控制中心,是农村水利体系管理以及项目管理的运行平台。信息控制中心有农村水利资金投入量、灌溉用地、除涝用地、用水多少、用水效率、用水要求、灌溉布局等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现在依靠原有数据信息以及农村水利建设各施工团队积极填报的方式来进行信息系统的数据收集工作,并及时在主网站更新,用于农村水利行业和项目的管理。

2.2 项目管理分系统

在加强农村水利项目管理的方面,于信息系统中设计项目管理分系统来管理农村水利中的各个项目。从一个项目的设计方案开始到项目完成的整个过程,分系统中都要有详实的内容,以便完善项目的管理体系。

2.2.1 大型灌区信息系统 此项目信息系统有灌溉地区的实际环境、灌区管理状况、工程建设进程。在了解灌溉地区地形环境条件的基础上,通过采用合理有效的项目管理方法对渠道、沟道、路桥、管道等工程设施进行建设。项目信息系统通过收集数据,经处理分析后可满足水利部门管理机构的需要。还有,可以归集农村水利行业的各种信息,整理汇编成相关数据图表,作为宏观管理的依据。最后,实现大型灌区节水建设项目电子地图资源的共享,易于培训各地的水利施工人员。

2.2.2 农村饮水安全信息系统 此分系统在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地位相当重要,与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和灌溉地区相比,其水利工程的规模比较小、资金投入较少。其信息收集渠道较为广泛,有水利机构、省级水利部门、市级水利管理部门、县级水利管理小组等等。农村饮水安全信息系统因其庞大的数据来源,造成维护繁琐,与主网站的链接易于中断,需要进一步进行优化处理。

3 结论

总之,农村水利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善的,这需要广大水利工作人员以及信息系统建设人才不断努力,不断革新技术,在实践中增加自身的经验,在设计农村水利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过程中,把行业、形势、科技进步等方面的要求作为工作的方向,合理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为农村水利开发管理信息平台,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要把当地情况充分联系起来,增加数据信息的有效性,达到综合提高农村水利行业以及项目规划化管理水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呼斌侠,党婉娟.浅谈加强农村水利灌溉管理问题[J].商情,2013(3).

[2]王爽.农村水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浅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2(24).

[3]赵凤德.浅谈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2(12).

[4]杨清.农村水利设施建设视角下民间组织作用探析[J].广西农学报,2012(4).

监控系统综合防雷设计 篇7

综合布线系统又称为结构化布线系统。它是一种模块化、高度灵活性的智能建筑布线网络, 是用于建筑物和建筑群进行语音和数据传输的综合的布线系统。建筑内外的语音信息、数据信息、图像以及多媒体信息正是通过此系统进行传输的。诸多特性使其不仅能满足用户的信息传输要求, 而且可以根据用户习惯来设置应用设备的摆放位置。用系统的思维方式来指导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工程概况

某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 其D地块一期单体类型包括1栋4层商业楼 (7号楼:21 m) , 1栋30层公寓楼 (5号楼:99.0 m, 1~4层为商业) , 1栋25层办公楼 (6号楼:133.8 m, 1~4层为商业) , 3栋建筑地下2层为地下车库设备房, 地下1层为商业。总建筑面积115 386.85 m2, 地上90 230.85 m2, 地下25 156 m2。

2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设计思想

该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 旨在建立一个具有实用性、可靠性、灵活性、扩充性和经济性等特点的具有高品质的集语音通信、数据通信、楼宇自动化于一体的综合布线系统, 不仅在初期的设计上更加系统地满足了整个项目的用户需求, 同时, 在施工上也利于前期的安装和将来的维护工作。具体表现为:

(1) 实用性。该系统设计应能满足用户的语音通信、数据通信、图像通信和多媒体通信的需要。

(2) 可靠性。该工程设计的综合布线系统应是模块化系统, 各个子系统各自独立, 任何一条链路故障均不会影响其它链路的正常运行。

(3) 灵活性。该工程设计的模块化的综合布线系统应能为将来各用户设备的移动和改变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修改方式。用户的设备位置若改变, 则只需要将综合布线系统的工作区进行相应的修改。

(4) 扩充性。由于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 各种传输电缆和设备可能会有相应的性能提升, 因而该工程设计的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应可以灵活地进行相应的扩充。

(5) 经济性。由于综合布线系统整合了语音和数据的两大系统的各自独立设计和施工, 系统更加规范, 设计和施工更加标准, 因而该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应可以方便设计和施工。

3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设计

以ISO/IEC11801国际综合布线标准为基准, 并结合国内实际应用情况, 综合布线系统分为工作区子系统、水平配线子系统、干线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管理区子系统和建筑群子系统6部分[2]。此6个独立的子系统可以看成6个独立的子单元, 任何一个子单元有所改动, 均将不会影响其它子单元。

结构化布线系统是该项目建筑智能化、信息化的基础设施, 是建立通讯网络、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物理平台。该项目将按照上述6个子系统来设计。

3.1 工作区子系统的设计

工作区子系统应由水平子系统的信息插座模块 (TO) 延伸至终端设备处的连接缆线及适配器组成, 一个独立的需要设置终端设备 (TE) 的区域宜划分为一个工作区。

工作区中信息点的数量并不是按照当前网络的使用需求来设置的, 综合布线的一个重要设计思想就是通过冗余布置信息点, 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在用户设备重新放置或者减增而破坏装修来重新安装布置信息点, 而且可以为此节省一笔费用[3]。

该项目中, 由于此综合体涉及地下小商业、地面大商业、办公和公寓等不同业态的设计, 结合此工程的特点, 此系统按如下6个部分设计。 (1) 地下商业部分:每个小商业区面积约在20 m2, 预留一个弱电箱, 每个弱电箱设置1个数据点和1个语音点。 (2) 小型餐饮部分:面积多约在80 m2, 预留一个弱电箱, 每个弱电箱设置2个数据点和2个语音点。操作间信息点主要用于厨房打印机及语音通讯;餐饮区域信息点主要用于电子餐牌、收银及通讯。 (3) 大型餐饮部分:面积较大, 约有200 m2, 预留一个弱电箱, 每个弱电箱数据点按照6芯室内多模光纤、语音点按照10对大对数电缆进线设计。 (4) SOHO办公和公寓部分:面积约为60 m2和120 m2的户型, 每户设多媒体智能集成配线箱一个, 内设有数据TO、电话TP、电视TV的功能转换模块, 还可选配计算机网络集线器HUB。箱体暗装于墙上底边距地1 800 mm处, 户内电话、网络插座墙上底边距地300 mm暗装。 (5) 在各层公共区域设置一定数量的无线AP接入点。该次设计无线覆盖主要包含商场公共区域、商场各门店、办公区公告区域。无线系统接入外网, 其无线信道采用加密认证方式进行接入。 (6) 信息显示终端安装位置配置数据接入点。该次设计主要在电梯前室设置液晶公告牌, 用于发布公共信息。

同时, 系统中信息点采用86金属安和墙面暗埋, 一般信息点金属暗盒盒底离地面300 mm安装, 信息发布系统信息点金属暗盒为盒底离地面1 600 mm, 无线AP信息点金属暗盒为合顶离天花板300 mm。每个信息点接口边上都设置有电源接口, 安装高度与信息点一致, 水平间距200 mm。

3.2 水平子系统的设计

水平子系统应由工作区的信息插座模块、信息插座模块至电信间配线设备的配线电缆和光缆、电信间的配线设备及设备缆线和跳线等组成。

非屏蔽双绞线 (Unshielded Twisted Pair, UTP) 近年来发展迅速, 综合布线系统的水平子系统电缆一般采用UTP电缆布线, 在网络需求高带宽或者水平电缆长度>90 m时的应用场合宜采用光缆。对绞电缆布线系统的分级与类别如表1所示。

水平子系统的电缆总长度为100 m, 其中水平布线电缆最大长度为90 m, 电信间配线架上的接线软线和跳线最大长度为5 m, 其余为工作区电缆长度[4]。

该项目中, 水平布线是将干线电缆从电信间通过配线架引伸至工作区。根据甲方用户需求和目前常规设计方案, 该子系统数据和语音水平电缆全部采用可以支持带宽100 Mbit·s-1的系统D级别的超5类非屏蔽双绞线 (UTP) 。同时, 该子系统的线缆长度均按照上述要求设计。

电信间内设置有网络机柜, 数据和语音线缆均通过RJ45配线架和110型配线架, 然后穿KBG20金属管沿MR200x100型水平桥架, 采用楼板内或墙内暗敷的方式连通至各个商铺和用户中。其中, 水平桥架沿着走道吊顶内梁下200 mm敷设, 房间内穿镀锌钢管暗敷。

3.3 干线子系统的设计

干线子系统应由设备间至电信间的干线电缆和光缆、安装在设备间的建筑物配线设备及设备缆线和跳线组成。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产品类别及链路、信道等级确定应综合考虑建筑物的功能、应用网络、业务终端类型、业务的需求及发展、性能价格、现场安装条件等因素, 应符合表2要求。

综合布线系统光纤信道应采用标称波长为850nm和1 300 nm的多模光纤及标称波长为1 310 nm和1 550 nm的单模光纤。楼内宜采用多模光缆, 建筑物之间宜采用多模或单模光缆, 需直接与电信业务经营者相连时宜采用单模光缆[5]。同时, 综合布线系统水平缆线与建筑物主干缆线及建筑群主干缆线之和所构成信道的总长度≤2 000 m。3类25对大对数电缆适用于副主干主线系统, 最大单段长度为100 m, 传输速率10 Mbit·s-1。

该项目中, 根据项目的实际需求和经济性的考虑, 数据干线采用6芯OM3室内多模光纤, 语音干线采用25对大对数电缆。整个结构化布线做到网络信息接口、水平线缆、垂直光纤、配线架、楼层交换机、核心交换机严格物理隔离;所有楼层的垂直干线、配线架、交换机以及核心交换机的端口独立设置, 有利于分网、分层管理[6]。

本大楼中设计有管道井, 用于安装垂直和水平主干桥架与各层的连通。数据线缆进线由电信、移动等运营商负责连通至机房的核心层交换机, 然后由6芯OM3室内多模光纤通过光纤配线架沿桥架转接至各个电信间的接入层交换机。语音线缆进线同样由相关运营商负责连通至机房的程控交换机, 然后由3类25对大对数电缆转接至各个电信间。

3.4 设备间子系统的设计

设备间子系统主要是将各种缆线、连接器和相应的硬件设备相连接的子系统统。此子系统又包括进线间、设备间、电信间3大类设备用房。

该项目中, 进线间和主设备间设置在一起, 即电信及无线覆盖机房。该机房使用面积为23.22 m2。外线线缆由电信、移动、联通等相关运营商引入大楼地下二层电信及无线覆盖机房, 再通过此机房, 引出光纤和大对数电缆至各个电信间。该项目设计的数据系统连接方式和电话系统连接方式均为经跳线连接, 这样有利于今后根据需要进行改动。由于7号楼是一座4层商业楼, 而信道的缆线≤100 m, 所以此商业楼每层会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了多个电信间。

机房负责该楼宇的所有网络配线及数据交换;各个电信间负责该楼宇相应的干线区域和该层相应水平区域的网络配线及数据交换。每个电信间配备1台机柜, 分别安装配线架、交换设备及语音配线设备。

3.5 管理区子系统的设计

管理区子系统主要是为连接其它子系统提供工具, 主要是连接干线子系统和水平子系统的设备, 如配线架、HUB、机柜和电源。

该系统按照上述要求, 主机房和每个电信间等建筑均有明显标记, 配线间的进出线和跳线均按照相应要求注明, 机房和每个电信间中有HUB、交换机的地方, 均配有相应的稳压电源, 其供电、接地、通风良好、机械承重适度、温湿度和亮度合理, 采取了防尘、防静电、防火和防雷击等措施。

3.6 建筑群子系统的设计

建筑群子系统是连接建筑群里的各个建筑之间的主干线缆, 主要是通过光纤和大对数电缆通过跳线等设备连接而成。电缆敷设方式一般采用架空电缆、直埋电缆或地下管道电缆等。为保证所敷设的电缆运行可靠, 所用管材和相应的附件必须具有耐腐蚀和防腐蚀性。

由于单模光纤具有传输容量大、传输距离远等特点, 室外3类大对数电缆足以满足语音干线的传输, 而此系统主要是建筑群内部不同建筑之间数据和语音信息的传输, 因此, 该系统采用室外单模光纤和室外3类大对数电缆。

4 部分综合布线系统图

图1为7号楼的综合布线系统图, 其它楼宇与其类似。

5 结束语

智能建筑是信息时代的产物, 综合布线系统以其实用性、可靠性、灵活性、扩充性和经济性等优势为智能建筑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传输通道。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智能建筑将会越来越普遍, 设计理念和技术也会越来越成熟和完善, 综合布线系统也会更加突出其优势并应用得更加广泛。

摘要:某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的电气设计是整个项目设计的一部分。电气设计包括强电设计和弱电设计, 综合布线系统是建筑智能化系统 (弱电系统) 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此项目的特点, 分析了项目综合布线系统整体设计思想, 然后介绍了各子系统的设计要求和设计内容, 最后通过部分综合布线系统图, 进一步阐述了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联方式和配置。

关键词:城市综合体,电气设计,智能化系统,综合布线系统

参考文献

[1]刘静波.综合布线系统在长春机场的应用与设计[D].长春:吉林大学, 2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T50314-2006智能建筑设计标准[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2006.

[3]郭俊.新校园的弱电网络设计[J].江西化工, 2007 (2) :8-1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50311-2007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2007.

[5]孙琦.高层建筑工程中的电气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 (25) :12-14.

煤矿斜坡轨道综合监控系统设计 篇8

斜坡轨道运输是煤矿井下的主要运输方式。大部分提升物料的斜坡轨道也可行人, 伤人事故时有发生, 是矿井运输事故的多发区, 其危害仅次于顶板事故。造成这类事故的主要原因是斜坡轨道运输安全监控不到位, 如矿井信号装置不完备, 抗干扰能力差;视频及语音报警装置不齐全, 提升机司机无法实时掌握提升期间轨道行人及矿车运行状况等。现有煤矿斜坡轨道监控系统一般只针对某一监控对象, 未将数据、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媒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难以实现多参数监测和多功能监控, 且行人监测一般采用的是单光束红外传感技术, 无法判断行人方向, 安全可靠性较差。为了确保煤矿斜坡轨道提升安全, 设计、研制了一套煤矿斜坡轨道综合监控系统, 该系统是针对煤矿井下兼作行人的轨道、基于行人安全开发的, 着力于轨道运输行人、行车的监测和监控, 集采集、显示、控制、报警、通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实现了提升机闭锁、沿线扩播、语音报警、监视等功能, 有效解决了提升期间轨道上行人的安全问题, 真正实现了“行人不开车, 开车不行人”。若将系统接入矿井网络, 可远程实时监测井下斜坡轨道提升机、轨道行人、行车等状况, 并可实时发布声光讯息。

1 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

1.1 系统结构

煤矿斜坡轨道综合监控系统由地面和井下2个部分组成。地面部分和井下部分可通过矿井网络平台或光纤实现互联。地面部分包括网络交换机和监控计算机等设备, 利用轨道运输监测报警系统上位机软件, 能够实现地面到井下的远程监测、监控。井下部分由矿用本安型通信分站、矿用本安型控制器 (以下简称本安控制器) 、本安型红外收发传感器 (以下简称红外传感器) 、矿用本安型车辆传感器、本安型速度传感器、矿用隔爆兼本安型电源箱 (以下简称本安电源箱) 和矿用隔爆兼本安型声光报警器 (以下简称声光报警器) 等设备组成。设备分布在车房、上平台、轨道底、轨道中段等的各岔口车场处。设备间通过信号电缆或通信电缆互连。井下部分自成系统, 可单独运行, 实现提升机、行人、行车、信号的监测、监控和报警。

系统设备根据用户功能需求和监控规模进行配置, 现以鹤煤公司三矿31轨道为例, 对系统设备的配置加以说明。该斜坡轨道有3个岔口, 分别为上平台、中车场和轨道底。每个岔口设置行人检测装置, 借助矿井现有的网络平台, 实现井下监控、报警、闭锁、保护停车和地面远程监控功能, 系统网络拓扑如图1所示。

1.2 系统主要装置及其工作原理

绞车房内安装有本安控制器、本安电源箱、本安电话机、速度传感器和声光报警器。本安控制器为主控制器, 用于绞车运行参数和打点信号的监测, 负责处理上位机发来的数据请求、控制命令和事件请求信息, 控制主控制器外挂的声光报警器和单元控制器等。本安电话机与轨道上下平台和各岔口的声光报警器连接, 绞车房司机可通过电话机利用声光报警器实现沿线扩播功能。绞车房内安装有2台声光报警器, 1台用于根据轨道中的行人状况进行声光报警, 1台用于显示绞车的运行参数和打点信息。速度传感器采用霍尔传感器, 用于检测绞车的运行速度和矿车位置等。

轨道上下平台和各岔口安装有本安控制器、本安电源箱、红外传感器、车辆传感器和声光报警器。该控制器为单元控制器, 负责处理主控制器发来的数据请求、控制命令和事件请求信息以及向声光报警器发布控制命令等。红外传感器负责监测轨道中的行人和行车, 车辆传感器通过感应矿车轮实现对矿车的监测功能, 2个传感器相互配合可以有效监测轨道中的行人出入。声光报警器具有语音报警功能, 报警器内置有多段预录制的语音, 可按照预设程序进行播报, 同时可以显示地面上位机发来的警示信息, 根据轨道行人状况及时进行声光报警。

1.2.1 本安控制器

本安控制器是通用型控制器, 配置为主控制器时, 用于控制车房绞车、打点信号的检测和显示, 协调现场各设备的工作;配置为从控制器时, 作为现场的单元控制器, 用于实现现场行人、矿车的检测和报警、危险信息提醒等功能。该控制器具有8路传感器输入、8路继电器接点输出, 还具有2路Modbus通信接口, 分别为上行通信和下行通信[1,2]。上行通信接口通过矿用本安型通信传输分站和通信网络与地面上位机进行数据交互, 通过地面监视器实现对系统运行状况和参数的远程监测。下行通信接口连接现场各处的单元控制器或声光报警器等设备, 采集分布在现场的各单元控制器的数据, 完成系统中各设备间的逻辑动作。其原理框图如图2所示。

1.2.2 声光报警器

声光报警器主要由点阵LED屏、语音报警、本安电源、通信接口、控制输入接口和隔爆兼本安外壳组成。可安装在车房硐室、轨道沿线和巷道各岔口, 用于声光警告、提示、广播以及语音提醒、信息显示等。内置有64×32点阵的高亮度双色LED点阵显示屏, 可显示汉字、图形等提示信息。报警器内置有多段预录制的语音, 可按照预设程序进行播报。另外, 该报警器还具有音频输入接口, 可接收本安型电话机的语音信号, 用于即时扩音广播。其工作原理如图3所示。

声光报警器提供多种控制方式, 含有信号控制端口和通信控制端口。信号控制端口连接方便, 控制简便。通信控制端口采用Modbus协议, 可方便地挂接到系统中。

1.2.3 红外传感器

红外传感器是一款能够判断移动的人或物体运行方向的检测装置[3]。该传感器内置2套红外发射和接收组件, 现场使用时应配对使用, 根据现场需要可设置成发射或接收。发射器发出2条红外射线, 当行人行走时阻断2条光束, 接收器输出2个开关信号, 通过行人遮挡2条射线的先后次序判断行走方向。传感器内置有激光校准装置, 可发出一道激光束, 射向对方, 用于2 台收发传感器的位置调整 (对焦) 。此外, 传感器还内置有滤除散杂无序信号的专用算法, 以便提高监测精度。轨道内行人数量和移动方向可在井下绞车房和地面监视器上动画显示[4]。

1.2.4 本安电源箱

本安电源箱是专为煤矿井下提升、运输系统设计的, 配合本安控制器为其提供本安电源、输出控制和信号的检测输入, 实现特定的控制和保护功能。电源箱具有2路本安电源输出、2路127V的信号输入、4路本安信号输入和4路继电器接点输出, 可满足多种场合供电和控制需求。2路本安电源输出可为关联设备提供12V和5V直流本安电源, 可接收AC127V有源信号, 经光电隔离后输出信号, 将非本安打点信号转换为本安信号, 用于信号的判断和显示。4路本安信号输入的继电器控制接点可用于提升系统的安全闭锁、自动减速, 也可接收本安逻辑控制信号, 实现各种控制功能。

1.2.5 矿用本安型通信分站

矿用本安型通信分站用于通信数据格式的收集、转换和传输, 硬件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和高速单片机设计, 输入、输出双隔离, 满足煤矿监控系统的通信需求。通信分站具有百兆光口, 上行与地面交换机进行通信;下行采用RS485通信口进行组网连接[5]。外配接12V本安电源箱提供电源输入, 内置大规模通信芯片, 自动将接收到的数据打包转换上传。其电气原理如图4所示。

2 应用功能

煤矿斜坡轨道综合监控系统地面部分以监控主机和上位机监控软件为核心, 实现远程数据采集、动态显示、事件记忆、历史事件查询、报表生成和打印等功能;井下部分可独立运行, 完成系统中井下部分所有的功能, 不受地面部分影响。

(1) 监测和测量功能。通过工业监视器实时监测绞车运行状态、转速、运行时长、车辆位置、车辆速度、提升勾数, 实时累计轨道内行人人数和检测当前打点点数等数据。行人的检测采用双光束红外收发传感器与车辆传感器相结合, 通过专用算法进行判断和分析, 可排除各类普通探测器无法排除的无序信号干扰, 能够有效判断行人的数量和行走方向。

(2) 控制和闭锁功能。绞车在停止状态, 且轨道内有行人时, 闭锁绞车启动。绞车在运行状态, 当轨道内行人在规定的时间内不退出时, 绞车自动减速停车。监控系统故障或损坏时, 闭锁绞车启动。

(3) 报警和提醒功能。绞车司机通过行人监控等手段获取轨道内行人状况, 使用本安型电话机及时向轨道内行人扩播喊话, 还可利用声光报警器发布各种提示和报警信息。轨道在提升物料期间, 如有行人进入, 声光报警器会自动报警。

(4) 事件记忆功能。记录轨道各岔口行人进出事件、轨道打点信息事件、绞车变位事件、控制量变位事件。

(5) 查询功能。可查询绞车、信号、行人等历史事件, 还可查看系统各输出端口和输入端口逻辑状态、绞车本次运行时间和累计运行时间。

3 结语

煤矿斜坡轨道综合监控系统采用双光束红外线监测、计算机网络通信和PLC控制等技术, 集语言、声光、视频、闭锁、记忆等功能于一体, 有效地实现了煤矿井下斜巷运输的在线监测监控, 真正达到了井下斜巷运输“开车不行人, 行人不开车”的目的, 有效保障了井下斜巷轨道运输安全。在鹤煤公司三矿、六矿、十矿斜坡轨道上的应用表明, 该系统性能稳定, 运行可靠。

参考文献

[1]关永, 张杰, 孙继平, 等.XDSL技术群与矿井远程通讯的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23 (4) :493-495.

[2]阮秋绮.数学图像处理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1.

[3]陈永甫.红外探测与控制电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4]关永.基于红外探测技术的矿井远程视频监测系统[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 2004.

综合采集综合计费系统集成设计 篇9

1、系统架构和设计

1.1 综合采集综合计费系统总体架构

新系统设计取消了地市分公司前置二级采集模式, 改由省分公司综合采集系统统一采集所有业务、所有类型的话单, 包括以前由二次批价本身采集的虚拟网、信息台等采集源, 并完成漫游出、入访文件的上传和下载。同时, 将预处理 (分拣) 集成在综合采集中, 所有来源的文件, 统一在预处理模块完成格式转换, 并且在综合采集、综合计费系统中采用统一的话单内部处理格式, 减少话单格式转换的环节。而综合计费系统, 则是融合了原来各专业计费系统中的一次批价功能和原二次批价功能, 将所有业务的计费功能集成在一起。

1.2 综合采集系统功能模块及设计

1.2.1 系统架构

综合采集系统, 包括了所有原始话单的采集、预处理 (分拣) , 以及经过批价后的漫游入访话单格式转换 (分发模块) , 总部下发的漫游出访话单格式转换 (分发模块) , 还增加了数据装载模块, 以将漫游上下传和其他处理需要进行入库的话单加载到数据库中, 以便处理核对。

1.2.2 系统具体的功能设计

(1) 数据采集的数据源包括综合关口局、各类业务交换机、总部下发数据、各类文件数据流、各类业务平台等, 采集的话单包括语音业务、宽带业务、数据业务、增值业务等业务;

(2) 针对漫游话单:采集程序实时通过mq/ftp方式从集团总部的计费中心指定主机下发目录下, 取得全国中心对于语音漫游系统下发的对应的GSM国内, 国际漫游话单文件以及GSM边界漫游回执文件

(3) 系统应能支持从各种主要及常用的网元设备制造厂商的各种设备上采集话单, 接口参数做到可配置, 同时提供数据文件格式的定义功能, 支持各种数据格式, 支持数据格式的改变, 并具备系统升级和扩展能力;

(4) 系统针对每个交换机都配备唯一的采集进程, 采集进程实时扫描交换机话单生成目录, 对生成的话单文件进行采集;

(5) 采集进程所需控制参数通过采集配置表配置, 采集的信息写入到采集日志表, 当出现采集中断, 会记录到采集断点表中。采集进程按天记录采集异常情况到采集日志文件中;

(6) 数据采集支持文件传输方式或数据流方式, 支持如TCP/IP、FTAM、FTP、X.25、CMIS等支持多种采集协议, 支持对文件的压缩和加密传输;

(7) 数据采集方式应以联机实时采集和定时采集作为主要方式。脱机数据采集作为备用方式, 在网元设备与数据采集设备之间的联接发生故障而且在一段时间内仍无法修复的情况发生时采用;

(8) 数据采集完毕后, 采集后文件分别按照业务类型、交换机种类存放在不同的目录。使用临时目录../tmp/存放正在采集的文件, 防止预处理在没有采集完成的情况下处理。采集进程能自动识别重复的文件, 对重复的文件将不予采集;

(9) 支持对采集文件的更名处理:由于各个采集源文件名有各自的名字规范, 数据进入计费系统后不易被处理程序识别, 所以我们需要定义自身的命名规范并能够在采集传输的同时完成文件名的自动转换。传输对象的自动更名是通过定义名字映射表来实现, 即在配置采集传输任务时, 同时需要指定目标文件和各种临时文件、备份文件的更名规则。原文件名中可能包含了很多有用的信息, 也需要进行截取和选用;

(10) 系统应支持对采集到的数据文件进行分目录存储和备份管理的功能, 支持对文件的压缩存储, 并提供备份转储功能, 可将数据备份到磁带或光盘等永久存储介质上, 支持备份多个副本, 支持能分发到多个目标目录;

(11) 综合计费系统的后台存有对交换机端文件积压监控脚本文件, 运维人员人工通过unix系统打开运行脚本文件, 脚本文件运行并能够显示交换机端的文件积压情况, 若发现积压则协调交换机端的维护人员进行解决;

(12) 采集日志要求至少要有对端文件的原始时间、采集起始时间、采集终止时间 (或采集时长) 、原始文件字节数、采集成功后生成文件的字节数等。

1.3 综合计费系统功能模块及设计

1.3.1 系统架构

综合计费系统, 集成了原来的一次批价功能, 和原来二次批中的话单分发、二次批价功能, 因为综合采集、综合计费系统采用统一的内部话单处理格式, 因此不再需要单独的预处理模块进行话单格式换 (统一在综合采集系统中完成) 。综合计费系统, 将原来的GSM专业计费系统、CDMA专业计费系统、17911/193计费等专业计费系统中的一次批价功能进行了集成, 统一模型、统一处理机制。同时, 新系统对二次批的功能也进行了加强, 能支持更为灵活多样的套餐优惠, 并考虑到固网融合后的计费需求。

1.3.2 系统具体的功能设计

(1) 系统需要对同一业务使用事件支持多种费用的分别计算, 如基本费、漫游费、长途费、其他费等;

(2) 系统需要支持保留基本批价后的费用 (一次批价后的费用) , 优惠后的费用 (二次批价后的费用) , 优惠的费用 (基本批价后的费用-优惠后的费用) ;

(3) 系统需要完整保留涉及计费批价的交换机话单原始信息, 如计费号码、对方号码、通话起始时间、通话时长、呼叫类型、动态漫游号、设备号码等;

(4) 业务计费粒度支持按计次 (n次) 、计时 (n秒/分钟等) 、计量 (nByte或n字段 (字段用于分组交换业务) ) 等计费粒度方式;

(5) 应能够支持对于指定交换机的话单进行中继计费、中继转主叫计费、被叫计费、入中继话单屏蔽、出中继话单屏蔽、对端号码过滤、长途话单过滤、对端号码前缀截断等特殊处理功能;

(6) 系统需要完整保留涉及3G计费批价的3G网元设备交换机话单原始信息, 包括内容编码、SP/CP标识、流量信息、时长等;

(7) 从CRM系统同步产品编号和计费规则后根据话单中的产品编号计算M/T数量及相应的信息费用;

(8) 支持固话、小灵通、G网语音业务各种方式共享时长。如:所有国内通话共享、所有本地通话共享;

(9) 支持产品捆绑可以有多档资费, 如:X元包Y时长, 超出部分资费为Z.X、Y、Z可以自由配置。

2、新系统优缺点

2.1 综合采集综合计费系统优点

2.1.1 集中采集 (上传)

通过打通所有交换机 (端局、关口局) 、短信中心、数据智能网、虚拟网平台、信息台计费、总部漫游结算系统等网元到综合采集系统的网络, 实现一级采集、省分统一采集, 系统总体架构简单。

2.1.2 统一分拣

所有格式的话单分拣、格式转换, 全部由综合采集完成, 系统内部也采用统一的格式, 且格式的支持是通过配置实现, 而不是每次修改程序代码。

2.1.3 统一批价

GSM、CDMA、17911/193、漫游入访等的一次批价全部在综合计费的一批模块完成, 统一了计费功能。

2.1.4 系统集中

取消了一地市前置采集系统、集成了各个专业系统, 使系统实现的集中, 减少人力资源和硬件资源的占用。

2.1.5 模型统一

由于采用了统一的数据处理模型, 各业务处理之间有很强的通用性, 同的需求在各业务中可以做到同质处理。

2.2 综合采集综合计费系统缺点

2.2.1 单点故障影响大

由于系统比较集中, 如果综合采集或综合计费系统出现故障, 则整个系统会处于停滞状态, 影响面比较广。可以考虑建立地市前置应急采集 (平时不采集, 仅监控, 综合采集故障时采集) 、综合采集双系统热备、综合计费双系统热备等方式提高可靠性。

2.2.2 系统复杂程度高

因为融合了各专业计费, 为了实现灵活多样的计费方式支持, 必然导致系统复杂程序提高, 这是集成之后不可避免的情况。

2.2.3 对主机要求高

随着承载业务量的集中, 对单系统的主机、存储的处理速度和性能要求比较高, 对存储的容量要求也比较高。因此, 需要配备CPU多、内存大的主机, 并配备存储速度高、存储容量大的磁盘阵列。

2.2.4 网络维护要求高

对综合采集系统来说, 原来只需要打通各交换机到地市前置采集主机的网络, 以及地市前置采集与省分各专业系统单条通路的网络。而在新系统中, 则需要经过运维网络、地市计费网络、省分计费网络以及中间其他网关等, 直接打通从交换机到综合采集主机的网络。因此, 网络结构会比较复杂, 维护要求比较高。

3、结语

无人驾驶线路的综合监控系统设计 篇10

广州市珠江新城核心区市政交通项目旅客自动输送系统, 简称“广州APM”, 线路全长3.94 km, 全部采用地下线路, 共设9座车站、1座地下控制中心、1座地下车场, 于2010年建成通车;本线路为胶轮制式, 采用庞巴迪公司的CX100无人驾驶列车。

为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提升自动化水平, 提高运营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响应性, 最终达到减员增效的目的, APM系统设置综合监控系统。由于APM车站数量少, 线路长度短, 总体监控对象少的特点, 相较于常规线路, APM线路综合监控系统结合本线路的特点, 在系统架构、设备配置、控制模式等方面进行优化设计。

1 APM线路综合监控系统概述

APM线综合监控系统是针对列车无人驾驶和车站无人值守进行设计, 列车运行监控和系统设备监控集中在控制中心中央控制室[1]。本线路ISCS系统的优化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增强控制中心功能, 以模式控制和群组控制为主, 辅助必要的点控功能, 并增强联动功能, 实现线路高度自动化运营。

(2) 系统按照一级管理、两级控制的层次构建系统;应由信息管理层、控制设备层组成, 控制设备层保证相对独立性。

(3) 在中央级设置实时、历史服务器和数据库, 在车站不设置服务器和数据库, 所有站点的被控对象的数据都集中传送到中央服务器进行处理、存储和管理。

(4) 综合监控系统利用通信传输通道, 不独立组建ISCS传输网络。

(5) 针对列车无人驾驶, 区间设置隧道测温系统, 有助于对区间环境的监测。

(6) 针对车站无人值守, 增加部分车站设备的远程控制功能。

(7) 设置集中告警系统, 采集、汇总和处理系统监控对象的故障信息, 便于维护管理。

2 系统网络架构及设备配置

相比于其他轨道交通线路综合监控系统的管理和控制架构, APM线路综合监控系统方案采用控制中心一级管理, 控制中心和现场两级控制的监控系统。如图1所示。

本线路ISCS系统在中央级设置全局的实时、历史服务器和数据库, 在车站不设置服务器和数据库, 所有站点的被控对象的数据都集中传送到中央服务器进行处理、存储和管理。

由于APM车站规模较小, 总监控点数较少, 车站数量较少, 中央集中式设置服务器完全可以完成各项数据处理任务, 适合APM系统的工程特点。该方案简化系统软件架构, 系统操作权限设置、数据管理等方面也都进行了简化, 降低了系统调试难度。

同时, ISCS系统传输网络采用通信系统的骨干传输网络, 不独立组建传输网络。

3 隧道区间环境温度监测

APM系统为无人驾驶线路, 没有司机观察区间状况, 为了能够监测区间环境, 在区间设置隧道测温系统, 敷设感温光纤, 监测区间温度, 也有助于对区间火灾进行预警。

结合APM系统线路短, 站点多, 站间距短的特点, 本线路采用2套感温光纤测温主机, 以渡线为分界, 分别对隧道的上下行正线区间进行温度监测。感温光纤测温主机设置在歌剧院、天河南两座车站, 测温主机接入车站局域网。

测温主机采集现场温度, 分类汇总后上传综合监控;综合监控在控制中心实现温度显示、温度曲线绘制、存储、打印等功能;并通过设定不同的报警温度值来判定启动相关的隧道通风模式。

4 远程联动控制车站设备

在基于车站无人值守的前提下, 车站开关站将体现“设备代替人工”的设计理念, 采用远程联动控制车站设备方式;通过设置时间控制、模式控制、调度员人工控制等方式, 完成原先需要站务人员在车站完成的工作。结合运营管理需求, 并在保证车站安全的前提下, APM开关站管理方案基本的设计原则是:开站及设备测试采用设备自动控制方式, 关站采用人工巡查后设备自动关站和巡查人员人工关站相结合的方式。

车站开站需要开启的设备主要包括:通风空调设备、AFC设备、照明设备、电扶梯、车站卷闸门, 通过远程控制对屏蔽门、扶梯进行测试, 通过CCTV对车站状况进行巡查, 并通过广播和PIDS系统告知乘客列车投入服务的情况。

车站关站时首先通过广播和PIDS系统进行关站提示, 同时由运营巡查人员对车站进行检查, 确保车站清空符合关站条件, 再通过远程联动控制方式对电扶梯、卷闸门等设备进行控制, 并启动通风空调、照明设备等的夜间模式。

在开通运营的初始阶段, 由于控制中心调度人员和车站及列车的巡查人员的熟练程度较低, 可在车站固定设置值班人员进行管理, 在列车设置随车巡查人员, 保证运营的安全性和处理问题的及时性, 随着运营时间的延长, 可逐步实现列车无人驾驶和车站无人值守。

5 结论

综上所述, 广州APM综合监控系统的设计紧密围绕“车站少, 线路短, 监控对象少”的线路特点, 基于“列车无人驾驶, 车站无人值守”、“强化中央级, 简化车站级”的设计理念, 在优化系统网络构架, 减少车站设备配置, 强化控制中心功能, 增强远程联动控制, 集中告警维修信息等方面, 较以往线路的ISCS系统有很大程度的优化。综合监控系统与通信和信号系统一道, 构成了高度网络化、智能化的自动化系统, 实现线路的安全高效运营, 提高运营服务水平。

摘要:介绍了广州市珠江新城旅客自动输送系统基于“列车无人驾驶, 车站无人值守”设计理念的综合监控系统 (Integrated Supervision Control System, 简称“ISCS”) 方案。该线路ISCS系统是一个高度集成的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相比于常规线路的系统设计, 着重突出优化系统网络构架, 强化控制中心功能, 增强远程联动控制等方面, 对列车运行和系统设备进行监控和管理, 实现线路的安全高效运营, 提高线路的运营服务水平。

关键词:综合监控系统,无人驾驶线路,无人值守

参考文献

上一篇:电视会议新闻创新下一篇:复杂交通